积累方式范文

2024-07-10

积累方式范文(精选4篇)

积累方式 第1篇

1.企业知识积累方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著名经济学家彭罗斯 (Penrose, 1959) 在其《企业成长理论》的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企业知识积累的概念, 她认为, “企业的成长速度受到企业内部知识增长的限制”, 并且从企业管理资源理论的角度论述了以上观点, 但是没有明确地分析企业如何进行企业知识积累这一问题。后来大多数学者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领域中去, 而对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选择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近年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随之形成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文献, 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该学科研究的对象——“企业知识”仅限于新兴的知识型企业, 这些知识型企业的首要特征是“投入的是知识, 产出的是知识, 销售的是知识, 管理的还是知识”, 且大多以静态的观点研究企业在既定知识存量的基础上, 企业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和整合提升企业知识水平。而本文所研究的企业知识的范围比较宽泛一些, 企业知识不但存在于新兴的高科技知识型企业而且还存在于传统的工业、商业贸易、服务业等各类型企业当中, 并且以动态的观点考察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成长期如何进行企业知识积累, 增加企业知识存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局限于企业所获得的各种专利和无形资产, 还包括了企业员工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等。此外,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并没有明确提及企业知识积累和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 本文试图以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为出发点, 归纳出各类企业进行知识积累的各种有效的途径。

2.企业知识积累方式选择的研究意义

企业知识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在实际应用中又难以衡量, 所以并没有太多学者对企业知识积累有较为广泛而又深刻的研究, 对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选择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 近些年很多学者则热衷于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 他们认为, 企业的核心能力支撑着企业快速、健康的成长, 而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哪儿?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企业知识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着较丰富的企业知识存量能够培养出较高的企业能力, 而企业能力的低下往往是由于没有太多的企业知识积累可用。因此, 企业知识积累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特点, 各类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多的企业知识, 因此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选择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企业知识的分类及其转化

为了便于研究, 可以先把企业知识大体分为三大类: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企业的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市场知识、融资知识等。

1.各类企业知识的定义

首先,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于正规化的、难于沟通的知识, 包括技能、技巧等。而显性知识是经过编撰的, 可以正规化的系统化的语言来传递的知识, 包括书本、资料等;其次, 企业的外部知识是指处于企业外部但可以被企业暂时使用的知识, 如专家、学者的外脑, 企业的内部知识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 可随时被企业所使用;最后, 企业的管理、市场、技术、融资等知识是对应于企业相应的能力所划分的, 比较直观, 且较接近企业实际。

2.企业知识的转化机制

不同类型的企业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一转化过程也是企业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称之知识社会化, 一个人可以不通过正规化的语言直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 比如学徒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师傅, 从他那学到手艺;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为知识外部化, 用语言描述或书面表达的形式把不正规的知识正规化;使显性知识体现在隐性知识中的过程称为知识内部化,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获取经验而得到知识。

企业外部知识内部化, 是指把相关的外部专家和学者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内部知识, 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 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培养企业相应的能力。

企业的管理知识、市场知识、技术知识、融资知识和企业的管理能力、市场能力、技术能力、融资能力相对应, 积累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融资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 这些企业知识向企业能力的转化成为了促使企业成长的关键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 以及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企业在不改变知识存量的基础上, 企业知识的巩固、拓展和升华的过程, 是质的提升;而企业外部知识内部化则使得企业知识存量的增加;企业管理知识等向企业相应能力的转化则是企业知识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培养企业能力的过程, 也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产生的过程。

三、不同类型企业的知识积累方式选择

无论从企业规模, 还是从生产方式上来说, 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 现实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 如若不然将会引起企业知识积累不当, 造成企业知识积累的失衡, 还会导致企业对知识管理上的混乱, 妨碍了企业迅速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 进而制约了企业健康、快速的成长。

1.企业的分类

为了有针对性地研究企业知识积累, 首先要把现实中错综纷杂的企业分类, 然后再根据各自特点探讨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本文按照三种方法把企业区分开来, 首先, 按照规模大小不同, 可以把企业分为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按照生产方式不同, 可以把企业分为传统型企业和新兴科技型企业;按照所外领域不同, 可以把企业分为生产型企业和服务贸易型企业。

2.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知识积累方式

首先,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 资金也相对匮乏, 可采取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应该把企业知识积累的重点放在内部员工经验积累和企业知识内部扩散上, 企业在做重要决策时也可临时聘请外部专家为企业出谋划策。另外, 知识积累的主要载体是企业家, 应该加强自身企业知识积累;大型企业规模较大, 资金也相对充裕, 可通过购买专利技术、聘请外部专家成为企业长期的外脑并使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内部知识快速进行知识积累, 也可通过招募有经验、有技术的各类人才增加企业知识的存量。大企业知识积累的主要载体是中、高层管理者, 因此应该注重组织企业中、高层领导者的学习培训, 增加他们的知识存量。

其次, 传统型企业有必要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 转变以增加原材料投入为手段的产出增加方式;新兴科技型企业, 自身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意识, 应注意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交流平台, 为企业知识在企业内部消化、吸收和扩散提供平台。

最后, 生产加工型企业应该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 注重培养和招募一批相应的技术研发人员, 增加这些人员的知识积累存量;服务贸易型企业应该把知识积累的重点放在服务于客户的员工身上, 提高他们的知识积累层次, 使客户满意。

四、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知识积累方式选择

企业成长过程也是企业知识积累的过程, 所以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存量也是不同的。按照分类研究的方法, 本文把企业成长分为企业初创期、成熟期、扩张期、蜕变或衰落期四个阶段。

一般情况下, 企业在初创阶段时规模较小, 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 只要企业家有足够的知识存量引领企业成长, 就能够保证企业知识供给充足。在这一阶段, 企业应该注重企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企业内部知识的扩散和经验的积累。也可以采取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积累企业的管理、技术、市场等知识。

当企业到成熟期时, 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成长点。这时可以通过企业间联合、兼并来积累一些相关或非相关产业领域的知识, 也可通过购买新的专利技术、招募新的技术人员完成企业知识积累, 为企业的扩张作准备。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有些企业没能够成功实施扩张战略,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完成扩张前企业知识积累的准备。

当企业处于扩张期时, 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一方面, 企业最需要补充新的知识保证日益增多的业务量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尽快把新积累的知识消化吸收, 并转化为企业的专用知识, 所以通过内部经验积累和传播来巩固新知识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企业可通过购买专利技术, 聘请外部专家, 招募有经验、有技术的新人才, 组织中、高层员工学习和培训, 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 增加企业知识的存量。

经历了扩张期之后, 企业成长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 旧企业会蜕变成一个新企业, 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成长道路;第二, 企业会因为扩张前知识积累不足或是没有很好地整合新积累的知识而走向衰落。如果企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成长周期, 首先还是要通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的内部化来巩固已有的知识,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积累新的知识;如果企业进入了衰退阶段, 应该选择自己相对有优势的产业, 然后巩固相关的知识, 集中资源发展这一产业。与此同时, 企业也应该放弃非优势产业的发展, 轻装上阵。

五、结论

企业知识的积累是提升企业能力的前提, 而企业能力又支撑着企业的成长, 因此, 企业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企业知识积累方式, 按照各自的特点选择知识积累的方式可以迅速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提升企业知识整体水平, 从而保障了企业健康、快速地成长。

摘要:企业知识积累是支持企业成长的基础性资源, 与其他的企业资源不同, 企业知识积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难以测度性等特点。因此, 企业知识积累很难引起高层管理者的注意, 再加之有些企业选择了不当的企业知识积累的方式, 就会导致企业知识积累缓慢, 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知识,积累,方式

参考文献

[1][英]伊迪丝.彭罗斯 (著) , 赵晓 (译) .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

积累方式 第2篇

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优质的课程资源需要我们收集、积累,我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收集、积累教学资源的:

1、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课程资源中的基础资源,我们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结合自己的学生的情况来利用适合的教材资源,如果教材资源不足,我们就考虑其它方式收集资源。

2、通过书刊杂志来收集积累,多看一些关于教学方面的报刊杂志,并把其中一些好的资源摘抄下来,为日后准备。

3、通过网络收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上有各种丰富的资源,并且只要复制黏贴就会收集资源,所以我们要经常上网多看一些教育网站,多收集有用的资源。

4、通过各种培训来收集教学资源,我们要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并做好笔记,把适合我们的知识,整理出来,为我们教学使用。

总之,我们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收集积累教学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更好的服务。

积累方式 第3篇

【关键词】积累 创新 自改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是,从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础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作文是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所以,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学生阅读大自然,参与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

1.观察生活,捕捉索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家里、社会上,无处不充满着时代气息和新鲜材料。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捕捉素材、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激发表达的欲望。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拮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更深刻的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

2.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作文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翠鸟》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既从“静态——动态”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雨》一课,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多种感官去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雨景特点,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做到移情人物,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就可以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特点的描写,来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

3.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那些动人的画面,精果的描绘,形象的比喻都是我们要取之的“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

二、创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生命

“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技。”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力求别具一格,切忌千文一面。

1.学写想象作文,获取创新灵感

爱困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就是学生写作的范例,要充分利用这些文章的优势,让学生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训练。

比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写一个实在的结尾。还可以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自已童年的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此外,还可以写假想式的作文,如:时空转换作文《二十年以后的我》,角色错位作文《我的学生》,现代神话故事作文《我是玉皇大帝》,梦幻设计作文《2050年的中国》等,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灵感。

2.引发多向思维,掌握创新方法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割割补补,拾入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创设思维活动的氛围,引发多向思维,大胆地多方面寻求,标新立异,从问题的侧面或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在作文时求新、求巧、求好,发现新的角度,提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见解。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可以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3.侧重命题选材,体验创新乐趣

(1)命题必须“新”。首先,选择内容要新。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如“爱与我同在”,“____我想对你说”等。其次,巧换传统题目。有许多传统题目,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这样,既避免千人一面,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我的妈妈》——《妈妈进了“扫盲班”》,写妈妈更新知识、学习电脑的故事,题目具体而新颖,学生爱写、好写;《我为刘奶奶做好事》——《刘奶妈猜不中的谜》,写暗中帮助邻居刘奶奶的故事,题目带有悬念性,符台学生的写作心理。再次,增添流行色彩。针对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模仿,追求时尚的特点,教师命题要力求充满时代气息,具有鲜活思想。如《我们是自己的纤夫》、《谢谢您给我的爱》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形象地表现青少年自强自立的意识,活泼灵动的思想,学生一看到这类题目,就会产生一种亲切之惑,一种写作冲动。

(2)选材要求“散”。作文材料不应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应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可以是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 作文选材时要注意:一要融入时代新意识,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二要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三、自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追求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作文,业至辛勤,苟学生拂晓其意,即功夫同与虚掷。”所以,在作文批改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的力度,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评阅浏览自改法”是提高作文批改效益的有效尝试,它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学生在自改中也提高了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1.合理分组,制定章程

班级里各种层次、性格的学生都有,教师可根据合作学习异质分组的原则,为他们分出四人小组,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等方面是不同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各小组都是异质分组,于是各小组间就是同质的,便于小组间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就能较好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2.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中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所以,评改中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学生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而后,独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改出高质量的作文。

3.互动交流,提升能力

每次作文评改,作者将事先用复写纸抄好的作文分发给组内成员,先由作者轻读作文,其他同学认真批改,一个学生负责改错别字,另一个学生负责改标点,第三个学生负责改病句,然后组内碰头、整合、放眼全篇,选择最好的一种,修改定稿,最后推荐出一篇组内佳作,拿到班上交流。教师浏览一下修改情况后,选出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两三篇作文,用多媒体投影出来,让作者和修改者互动交流、各抒已见,并在班上进行集体点评,既点评作文,又点评同学们的修改。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美好学习环境中,学生轻松地踏上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提升阶梯,教师也从繁琐的作文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语文能力呢?需要的将是‘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目十行,过耳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的良好习惯,把生活实践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1]杜益玲.《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江苏省通州市先锋小学

[2]林中坤.《提高学生习作自改能力的策略研究》《新课程(教研版)》2008年11期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3] 刘霞.《培养自改互改能力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12期 江苏省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积累方式 第4篇

所谓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活动与科技思想的科技文件及其他原始记录。它是科技活动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部分。中国古代文明具有古代世界其他文明所不可比拟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应用性和辉煌的成就, 所有这些, 都需要有一个必要的支撑条件, 即中国古代应该有内容丰富、数量巨大、连续保存的科技档案。事实上, 中国古代的确有世界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数量巨大的科技档案, 及较为先进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一 中国古人为什么保藏科技档案——目的与作用

人类是本着需要去做事的, 中国古人形成与保存科技档案是有着明显的目的性的。

第一, 用于学术研究。

有一些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是以数据记录档案为基础条件的, 如天文学、中医药学、地理学等。

如:候簿, 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重要的天文记录档案。它的作用在于通过长期连续的观测记录, 并通过数学运算, 来研究天文变化规律, 特别是以此来准确地制订历法。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载:“其法须测验每夜昏、晓、夜半月及五星所在度秒, 置簿录之, 满五年, 其间剔去云阴及昼见日数外, 可得二年实行, 然后以算术缀之, 古所谓缀术者此也。”

再如:中医药学是一种经验科学, 它需要档案的经验积累。诊籍,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案档案。据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著名医学家淳于意, “所诊者, 皆有诊籍”。这些诊籍详细记载了患者的姓名、籍贯、职业、病名, 分析了病因、病理、脉象, 并载明了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等。淳于意不但师从名医, 博览各种秘方、脉书, 而且深知收集资料、积累经验的重要性。对于所诊治的每一个患者, 他都要“表籍所诊, 期决生死, 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也就是说, 建立起病人的医案, 随时查阅, 以与脉法相比照, 总结自己诊治中的经验与教训。汉文帝对淳于意的精湛医术颇为欣赏, 曾很感兴趣地询问淳于意:“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并问淳于意所为治病“尝有所验, 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 其病之状皆何如?”淳于意即从自己的“诊籍”中选择了25例医案, 回答了汉文帝所提出的问题。

还有一些科技档案可以作为科学技术研究的参考。我们以晋代裴秀为例:裴秀发明制图六体及绘制《禹贡地域图》等都与其接触与掌管地图档案有关。裴秀在青年时代相继在曹魏、西晋的中央机关做过官。到晋武帝时, 他升为司空 (相当于宰相) , “又职在地官” (兼任地官, 见《晋书·裴秀传》) , 所以负有管理国家地图档案的职责。因此, 裴秀能够有机会看到包括“汉氏舆图及括地杂图”在内的晋宫廷所藏的各种地图档案和其他地理资料。在此基础上, 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同时, 由于裴秀接触大量的前几代的地图, 便产生了研究整理旧地图、绘制新图的愿望。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 主持完成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 (地图档案汇编) 。《晋书·裴秀传》载:“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奏之, 藏于秘府。”这部以“制图六体”绘制的地图集, 开创了区域沿革为主体和古今地名对照的传统,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第二, 用于各种生产与工程建设。

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我们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一:用于农业生产。如《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土训掌道地图, 以诏地事, 道地慝, 以辨地物, 而原其生, 以诏地求, 王巡守, 则夹王车。”即土训掌管记载各道 (省) 地理形势和物产的地图, 用于安排农业生产。帝王出巡时, 土训必须随王左右, 以便随时向帝王汇报这个地方的地理物产。

例二:用于水利工程。《汉书·匡衡传》载:汉武帝太始二年, “齐人延年上书言:‘河出昆仑, 经中国, 注渤海, 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按图书 (笔者注:这里的图书是指地图档案, 中国古代特别是早期这种称谓比较普遍) , 观地形, 令水工准高下, 开大河上领, 出之胡中, 东注之海。如此, 关东长无水灾……’。书奏, 上壮之”。

第三, 用于管理。

如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手工业管理、医药管理等。

在国家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方面, 我们以地图档案为例:在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中, 有两种档案极为重要, 这就是地图和户籍。作为科技档案, 地图被用来经济管理 (征税等) 与行政管理 (划定行政区域、评定政绩等) 。御史大夫职责的变化也反映出地图在这方面的作用:御史, 在秦汉之前原为史官。秦时具有保管地图档案的职责, 成为丞相的副官, 地位越来越高, 汉时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御史大夫之所以成为监察官, 就是因其掌管图籍档案, 了解各地方的情况, 知道各地土地多少、户口多少, 这样才有了发言权, 才能考察各地方官的政绩。

在手工业管理方面, 我们以骨签档案为例:骨签 (主要由牛的肩胛骨制成) 档案是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汉未央宫遗址的西汉国家工官部门 (官方手工业管理部门) 形成的手工制造业系统的管理档案, 有3万余片, “涉及兵器、皇帝乘舆之物等, 范围很大。”[1]

在医药管理方面, 我们以明清皇家医疗机构为例:明清宫廷医药档案实则分脉案与药方两种。因御医的治疗涉及皇帝、后妃及王公重臣的性命, 所以, 每看病须保留这些脉案、药方, 以备考查。且这些档案要由御医与太监连名签字或用印, 共同负责。其档案则由太监及内务府保管。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清内务府档案中, 有不少此类医药档案。

第四, 用于政治与军事活动, 如地图档案、历书档案等。

地图与历书, 是国家专有物, 它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韩非子·五蠹》曰:“献图则地削, ……地削则国削。”地图已经成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

军事活动也离不开地图档案。如:《管子·地图》记载:“凡主兵者, 必先审知地图, ……然后可以行军袭邑, 举措知先后, 不失地利, 此地图之常也”。汉武帝时, 淮南王刘安和江都王刘非先后谋反, 江都王“具天下之舆地及军阵图” (《汉书·江都王传》) ;淮南王“日夜与左吴等按舆地图, 部署兵所从入” (《汉书·淮南王传》) 。他们都是按《舆地图》了解形势, 进行军事布署。

二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内容构成

一般说来, 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活动, 就有什么内容的科技档案。与中国古代官方科学技术的实用性有关,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内容与组成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它们主要有:地理档案、天文档案、农业档案、手工业生产技术档案、建筑档案、医药档案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 地理档案

人活天地间, 所以人类最早进行的科技活动就是“察地观天”, 甚至在文字发明之前, 人类就有了地理与天文方面的记录。如许多民族在没有文字之前, 就有了地图。中国古代的官方地理档案, 包括地图档案、地质档案、气象档案、水文地理档案、环保档案、人文地理档案等。其中地图档案的数量巨大, 气象档案、水文地理档案的数量也比较多。

地图档案的种类繁多, 如唐代有:行政区划图、地势图、军事地图、藩属和邻国地图、交通图、风俗图、城市规划图、物产图等;气象档案以清代为例, 有雨量观测记录档案、雨雪分寸记录档案、晴雨录档册等;水文地理档案主要有:黄河水系的水文地理档案 (含沙量记录、河源探查记录等) 、长江水系的水文地理档案 (如著名的长江上游今三峡库区的洪水、枯水题刻等) 、海洋水文档案 (如潮汐观测记录、航海图等) 。

(二) 天文档案

中国古代的天文档案主要集中在官方, 因为它是“天子”的权利。从甲骨档案开始, 天文档案在我国就大量出现, 它们主要有天文观测与历书档案。特别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记录, 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 医药档案

医药档案也是我国古代科技档案中数量较大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其种类主要有:医疗记录档案 (医案、脉案) 、方剂档案、防疫档案等。我们的前人还有一个优良传统, 这就是他们常常将积累起来的医案与方剂档案编纂出版, 为更多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清代就有江南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大量医案汇集。

(四) 工程技术档案

包括水利工程档案、土木工程档案、器物制作工程档案、手工业技术档案等。我们以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工部档案为例, 其中包括:营缮司的关于修缮宫殿、坛庙、城垣、衙署等工程做法、用料档案;虞衡司的关于陵寝、坛庙等修缮工程、修办铁路、矿务及河工、修造战船等方面的文件档案;都水司的关于各地河工事宜的奏底和江南、江西等地河工事务清册以及治理黄河的图纸等;屯田司的关于各陵修缮工程做法的档案, 等等。

工程技术档案中以各种工程图纸最为引人关注, 仅清代“样式雷”家族 (皇家建筑设计师) 就形成了大量的建筑图档案。

(五) 农业档案

中国古代农业档案范围较广, 来源众多 (如各地方官的奏呈) , 比较分散。如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中就包括“各地官吏涉及农业屯田、垦荒、耕作、农作物品种、种植、禾苗生长、自然灾害灾情和防治, 以及植树造林、桑蚕经营等情况的奏报, ……共3 142件。它们均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章内的雨雪粮价、屯垦耕作、黄河水文灾情、全国水利、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天文地理等类档案及上谕档、户科题本农业类等各档。”[2]

除这些地方官等的奏折之外, 还有物产图、田亩图等农业档案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因涉及到贡赋、税收等而显得非常重要, 有时数量巨大, 如明代的田亩图档案——鱼鳞图册。

三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载体类型

(一) 甲骨科技档案

甲骨科技档案首先是指殷墟出土的以龟甲兽骨制成的档案材料, 包括天文、气象、农业、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关于天文, 其中有日食、月食、新星、日饵等天象记录,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档案记录, 等等。

后来, 甲骨类科技档案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这就是近年来出土的汉代骨签档案。骨签档案作为一种工业管理档案, 是选用高级骨料制成的, 体积小, 便于集中穿放, 工艺高, 表面整齐、光洁。上面的文字用书刀镌成填以矿物颜色, 刀笔有力, 是一种规格较高的档案材料。

(二) 帛书科技档案

在我国古代, 由于某些科技档案极为珍贵, 因此时常用造价昂贵的缣帛来制作。著名的帛书科技档案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和《五星占》等。

(三) 简策科技档案

简策是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科技档案载体。著名的简策科技档案有我国最早的历谱档案——山东临沂出土的汉武帝七年的竹简历谱和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档案——湖北云梦出土的秦代竹简法医记录等。

(四) 石刻科技档案

石刻科技档案实物是我国明清以前科技档案中实物遗留较多的一种。这一方面是由于石质材料易于长久保存, 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人也较经常地将各种图样等科技档案书刻在石上, 并称之为上石。著名的石刻科技档案有西安碑林的《华夷图》、《禹迹图》;长江上的各种洪水和枯水题刻;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中的石刻药方等。

(五) 金属及其他特殊材质的科技档案

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其他特殊载体包括金属 (青铜及其他金属材料) 、木板、蜡等。

著名的金属材料的科技档案有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版“兆域图”等;著名的木版科技档案有现今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图——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7幅刻在木版上的地图等;著名的蜡制科技档案有沈括制作的立体地理模型图等。

四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管理

(一)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形成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形成多数是有规矩的, 有一套关于形成者、经费、文档形制等的制度与办法。这种制度与办法我们可以上溯到《周礼·夏官司马·量人》的记载:量人“邦国之地与天下之涂数, 皆书而藏之。” (意为:量人的职责中包括把“邦国之地”和各地的道路情况记录、描绘下来, 并作为档案保管妥当。) 而且, 这种制度与办法越来越严密、科学。相关的中央机关 (如钦天监、太医院、工部及内务府所属的手工业部门等) 都有自己的一套科技档案的形成与管理制度。而地方政府除形成本部门工作所需的科技档案外, 还须向中央机关报送相关档案。

我们以地图档案为例:在我国古代, 许多朝代都形成了定期“造送”地图档案的制度。如《唐六典·兵部》载:唐朝政府规定, “凡地图委州府三年一造, 与板籍皆上省。”对其他方面也有要求, 如五代后唐明宗有《令诸道进州县图经勅》:“宜令诸道州府, 据所管州县先各进图经一本, 并须点勘文字, 无令差误。所有装写工价, 并以州县杂罚钱充, 不得配率人户。其间或有古今事迹, 地理山川, 土地所宜, 风俗所尚, 皆须备载, 不得漏略。限至年终进纳, 其画图候纸到, 图经别勅处分。”[3]这道勅文对各地绘制报送图经的要求非常明确。

(二)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保管部门

多数情况下, 官方科技档案的形成、保管与使用者是统一的, 即谁 (指某一机构) 形成谁保管。古代的国家机构中往往设有专门的部门或个人负责集中保管本机构形成的科技档案。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考古工作者在汉未央宫遗址的一个房间中, 集中获得西汉手工业档案——骨签档案3万余片。而且骨签档案的年代与整个西汉王朝相始终, 其间连续不断。说明了该处所是集中管理手工业档案的地方。

此外, 一些重要的科技档案也要上奏皇帝并保存在宫中。我们以清代中央图样档案为例, 对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整理与保管加以说明。

在清代, 与科技活动有关的中央机构多设有管理科技档案的人员与部门, 如兵部职方司是统一管理地图档案的部门。而清中央重要的地图档案, 集中保存在宫中专门保存图样档案的库房——舆图房内。舆图房是内务府造办处的下属机构, 皇帝御览后的舆图皆批贮此处收藏。它是一座专门性的图样档案 (包括地图档案、工程图档案等) 保管库房。

清代中央政府的地图档案除以上保管者之外, 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当时的陪都——盛京皇宫内务府中, 乾隆四十五年的文件上记载:“……由京领赍到《皇舆全图》十份, ……奴才查照来文数目逐一验收, 并详查舆图十份, 每份计一百零四张”[4]。

(三)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整理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分类, 由于距今时间久远, 文献匮乏, 前人记录罕见, 往往已无从查考了。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 自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中有相当多的关于天文、医药、气象、地理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以降, 时间是古人分类、整理、保管科技档案的基本依据。如:前面提到的骨签档案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 这就是它在排列上具有很强的时间上的连续性。在所出土的3万余片骨签档案上绝大部分记有准确的时间, 即标有汉代皇帝的年号等。

此外, 地域、内容等分类要素也被涉及。我们以清代舆图档案的分类整理为例:清代距今时代较近, 文献较多, 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尤其舆图档案目录《天下舆图总折》、《萝图荟萃》等的发现, 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可靠的依据。

经过清初的积累, 到乾隆时期, 清宫内的舆图档案已相当多, 为了便于保管和利用, 清人进行了较认真的分类整理。舆图房 (清代专门保管舆图档案的机构) 在收贮舆图档案时, 以“时间——地域”二级分类顺序登记, 并按此顺序排列于库房架阁之上。如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天下舆图总折》, 即为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编制的目录, 它是舆图房的第一份舆图档案目录。但随着舆图房舆图档案数目的增多, 这种以时间为主的分类排序方式越来越不便于查阅利用。于是, 在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四日, 皇帝传旨曰:“着裘曰修、王际华赴造办处会同阿里衮、吉庆, 将所有舆图, 照依斋宫册页办法一样归类, 编定次序, 缮写清折二份呈览后, 一份交懋勤殿;一份交造办处收贮, 以备随时览阅。钦此。”[5]由此可知, 皇帝对舆图档案的情况非常关心, 亲自览阅, 并指示认真分类整理。但当时舆图房所藏舆图档案的管理状况并不理想, 除分类排架方法不便保管和利用外, 有291件尚未能登记编目, 而且有107件已潮湿霉烂。在这种情况下, 造办处和阿里衮等得到皇帝具体指示后, 即开始进行舆图档案的分类整理工作。经过近一年整理编目, 舆图房所存684种舆图, 全部整理完毕, 按照“君临天下, 统驭万方”的思想和便于保管和查阅的原则, 将其中关系重要、绘画完备者计418件, 分为13类, 编制目录《萝图荟萃》一册。“至杂项图样, 无关轻重及重复者计一百九件, 绘画装潢尚属整齐, 应请别为收贮, 其余重复破损霉泡缺略不全者, 计一百五十三件, 似无庸存贮。”[5]

根据《萝图荟萃》所载, 舆图分类为:天文、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瑞应、效贡、盐务、寺庙、山陵、风水。

整理小组将库藏舆图档案分为上等、次等两大部分。上等即以上所列, 拟长期保存;下等 (次等) 共有109件, 拟销毁处理, 但须经皇帝审阅后方可处理。整理小组将次等各库列条目呈皇帝阅览, 乾隆皇帝看后认为有些图可列入上等。如:《贵州苗子图》二张目下, 黄条签注:“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呈览, 着归入上等。”《海翁渔图》1卷、《山兜图》l张、《船样图》3张、《江船纸图》1张, 上述各条目下, 均贴黄条签注:“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呈览。留中。”[5]

舆图房的舆图档案分类整理工作历时一年终告完竣。这是有清以来第一次对舆图进行系统分类、整理与编目。最后, 整理小组将乾隆二十六年造办处舆图房的舆图档案汇总编目, 档案目录名为《萝图荟萃》。

《萝图荟萃》目录记载了清代中前期舆图档案的精华。它的分类整理原则及方法, 奠定了整个清代舆图档案管理的基础。乾隆二十六年舆图档案分类编目后, 阿里衮、王际华具折奏称:“臣等办理造办处上等舆图四百一十八件, 分为一十三类, 缮写图目, 装成巨册, 恭识跋语于后, 进呈御览。并请嗣后如有续发之图, 随时交该处另行登记。俟件数稍多, 再分类办理。‘此奏折所提图目巨册即为《萝图荟萃》, 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奏事太监高升将其转呈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览后大悦, 当即批示’知道了。大本图目前后用御览宝, 交乾清宫陈设。着再办见方一尺图目二册:一交懋勤殿;一交造办处存贮。钦此。”[5]

这本皇帝御览的舆图档案目录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图目编制极为精美。图目后有阿里衮、福隆安、裘曰修等所写跋语。

乾隆六十年, 王杰、福长安、董诰、彭元瑞又将乾隆二十六年以后, 续贮舆图房之皇朝所绘及中外臣工所进的重要舆图档案, 依类目编纂成册, 这册目录称为《萝图荟萃续》。该舆图档案目录共列九类: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效贡、寺庙、山陵。它与《萝图荟萃》的类目一脉相承, 只因图的数量较少, 无图类目省删掉了。

清宫舆图房所存舆图档案, 以后都按《萝图荟萃》、《萝图荟萃续》为基本帐目, 每年一次, 将有无新收、开除的舆图档案呈明存案。每五年将收贮各项舆图, 按旧管、新收、开除、实存细数汇总分析, 造具清册, 钤用“造办处印信, 一本交档房存案, 一本交舆图房贮库备查。”[5]以旧管、新收、开除、实存四项登记舆图档案数目的办法, 是借用了当时的财物部门的记帐方法, 这种帐册当时称为四柱清册。从《萝图荟萃》之后, 日积月累, 舆图房的舆图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当数量约达2 500件后, 收销相抵, 数量便不再有大的变化。同时, 在日常管理中, 不断形成新的舆图档案清册。如:

《舆图房嘉庆九年正月起至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底止库贮各项舆图清册》。内载:旧存图二千五百四十一件, 包括《萝图荟萃》所录十三大类八百五十二件和《萝图荟萃续》所录九大类二百七十七件。新收图一件, 共实存图二千五百四十二件。

《舆图房道光二十二年正月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底止库贮舆图清册》。内载:旧存图二千五百四十七件, 包括《萝图荟萃》及《萝图荟萃续》所录一千一百二十九件。新收香山画图横披一张, 共实存图二千五百四十八件。

以上所述及的各项舆图档案与目录, 现都完好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四)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利用

总的说来,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官方形成、官方保管、官方利用, 不存在今天社会的官方档案 (国家机构形成的档案) 社会利用的做法。其基本情况如下:

1.科技档案的利用者

我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十分狭窄, 仅局限于帝王本人和统治集团中的少数分子。以宋代天文档案为例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统治者对于科技档案的利用情况。宋代天文档案的利用者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帝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具体表现为:①帝王。如宋真宗在位时, 禁中设置龙图阁存放许多珍贵的天文学图籍,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自己“退朝之暇, 聚图书以自娱”。[6]②馆阁管理编修人员。古代各种文馆、史馆存有档案以供研究与编修书籍之用。如北宋著名的天文学家苏颂, 因其曾任馆阁校勘, 同知太常礼院及集贤校理, 负责编审皇家秘阁所藏的档案图书, 得以有机会遍览普通人士看不到的内府档籍图书, 因此, 他能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记述水运仪象台形制的专著——《新仪象法要》。③科技机构的科技人员。他们是科技档案的基本利用者, 其工作与科技档案密不可分, 如编制历法、绘制地图等必须依赖于相关的档案数据。

2.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利用方式

第一, 直接运用于科学技术工作。

这是科技档案利用的基本方式, 参见前面的有关阐述, 此处不再冗述。

第二, 编纂科技档案汇编。

古人也常常把科技档案汇集到成书, 如各种《星经》 (《甘石星经》等) 、《图经》 (唐代官府绘有《长安四年十道图》13卷、《开元三年十道图》10卷等) 、标准文件汇集 (《营造法式》等) 、本草集 (唐官府所修《新修本草》等) 、药方医案集 (隋政府曾组织编撰长达2600卷的《四海类聚方》等) 及《地方志》和各种史书中的《天文志》、《地理志》等的汇集等。

第三, 用于编修其他书籍。

中国古代, 官方科技档案的保管机构是封闭的, 或处皇宫内苑, 或属官衙禁区。但是, 最高统治者及一些官员在使用档案维护利权、查证事责之外, 往往也十分重视档案的文化功能, 认识到档案在资政、存史、教化方面发挥作用的重要性。这种作用通常不是由档案原件来实现的, 而是通过档案内容加以编辑加工转化成书籍形式来实现的。中国古代这种情况很多, 此处不再冗述。

第四, 用于传播知识、教化民众、指导实践。

如《周礼》记载:地官部门的土均、草人、土训、司稼以及夏官部门的土方氏, 分别在本职范围内形成有关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因地因年交纳赋税等的文件、档案。而且, 这些文件法令是直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 分别以“和” (宣布) 、“悬”、“授”等方式施行于民, 而本官保存其正本。这种完善的颁行方法显示出指导实践的显著的实用功能。

五 前人栽树, 后人不只要乘凉——利用、保护与研究

(一)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现实利用

中国古代的官方科技档案, 不仅在当时曾发挥了多方面的基础作用, (中国古代的非官方科技档案, 因形成与保管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数量少, 作用相对较小) , 而且有一些流传至今, 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过程中, 曾得到广泛的利用。例如:

在治理黄河、长江、海河、永定河、金沙江、洪泽湖的工程中, 都利用过清代水文档案, 查得黄河、长江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流量和最小的枯水量, 成为设计黄河三门峡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依据。

古代遗留的地震档案数量相当庞大, 特别是清代地震档案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内容十分具体翔实, 为我们今天的科学工作者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在进行基本建设中, 如兴修工厂、开矿、筑路、架桥, 也要参考古代地震、地质方面的材料。

遗存下来的古代天文、气象档案已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人们积极地发掘、利用, 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发展我国农业中, 曾广泛查阅清代晴雨录等档案材料, 掌握了近二百多年气候变化规律和水旱灾害情况, 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总之, 现存的古代官方科技档案在今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在努力发掘、利用这些宝贵的档案遗产。

(二) 对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保护与研究

首先, 自民国以来, 国人与政府就十分重视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保护。

民国时期, 对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保护刚刚开始, 系统的全面的保护还没有实现, 但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我们以“样式雷”图档为例:

“样式雷”家族掌管清代皇家建筑设计工作200年之久, 形成了大量图样档案。清灭亡后, 家境败落后, 雷廷昌与雷献瑞商量卖掉一部分图纸和烫样。早在民国时期, 洋人在民间便开始收集“样式雷”图档。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最后惊动了“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 经过与雷家谈判、动员、折衷, 一举买断。买图档的钱 (1500大洋) 全是化缘所得, 朱启钤自己一张图纸未留, 全都献给国家, 使“样式雷”部分图档收归北平图书馆 (今国家图书馆) 。

此外, 故宫文献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等也保存了一些古代官方科技档案。

建国后, 随着档案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古代档案的收集、保管逐渐进入正轨。进入21世纪以来, 许多古代官方科技档案进入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如:清代五大连池喷发满文档案、“样式雷”图档等, 其中“样式雷”图档已正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其次, 以档案界和科技界为主, 专家们积极开展了中国古代科技档案 (尤其是官方科技档案) 的整理、编研工作,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见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编纂作品列表)

总之, 作为古代科技事实与科技经验的记录, 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进一步地了解它、保护它、利用它, 使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西汉未央宫遗址出土三万余片骨签文书[N].光明日报, 1989-03-07 (1) :54-5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G].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5-6.

[3]全唐文[G].卷一百十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1983.

[4]辽宁省档案馆.黑图档 (京行档) [Z].乾隆四十五年.卷376.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档.朱批奏折.文教类[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积累方式】相关文章:

积累知识比积累金钱更重要的美文05-20

积累策略05-09

积累收获05-15

自主积累06-20

积累兴趣07-05

课外积累08-14

习作积累08-18

指导积累08-18

成语积累05-11

语文积累08-29

上一篇:阴道平滑肌瘤下一篇:关爱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