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研究

2024-08-25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研究 第1篇

1 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新教材的实践者, 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 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把握新教材的宗旨, 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 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 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 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缺乏主观能动性, 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 并尊重和关心他们,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 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 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 没有学生的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会产生好奇心, 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 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 要充分尊重学生, 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能够无拘无束, 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 互相交流思想, 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3 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 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 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也将运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的能力, 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 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 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 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 对此,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 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4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 因此,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 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 表明问题可能难了, 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 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 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 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 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 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 这样, 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 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肯定, 对他们出现的错误, 耐心地引导, 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 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 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5 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 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 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 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 “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 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 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 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 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6 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 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 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 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 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 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有的说用尺子, 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 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 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 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 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 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 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摘要: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解析论文 第2篇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当两者结合起来,教育的创新研究就会显得至关重要.小学阶段作为求学生涯的基础阶段,对今后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下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也逐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探讨和分析,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整个学习阶段开始的基础性学科,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各个方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进行革新,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新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大胆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然后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但是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自己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被动地听,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同时这样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讲授也与课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在日渐深入人心,但是一些教师在消化吸收这些理念和原则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真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有些并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改革创新的针对性欠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实施也在逐渐加强,学生的学习负担渐渐轻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新教材中学生实践练习的部分还是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训练和强化阶段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逐步增加实践的部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是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教师主动让学生去思考,去大胆地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主动和独立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也在充分思考后得出具有自己创新性的答案,这在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或简单的问题时,教师扮演的应该是一个鼓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教育行业也没有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都能发现多媒体教学的影子,其中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多一份敏锐,多一份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其他的失败教训,注意整合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资源.运用这种新型的多媒体,可以替代传统的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多元素的教学让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加容易便捷,形成一种新的独立与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而生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创新和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本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宗旨,为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加减法的交换法时,可能有的学生在教师讲授完加法的交换法后,会问减法的交换法怎么去操作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学生或是马上告诉他问题的答案,而是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去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后再去进一步讲解减法的交换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然后在加减法中发现数学思维本身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不断的摸索中得出答案,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9):180.

[2]李书棉.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J].学周刊,(2):159.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要为学生创新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现在,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因此,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改善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民主、平等、向上,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才能主动地投入探索,他们的才能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师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培养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學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实施讲与学互动,倡导主体意识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做教与学的引路人,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督导工作,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教师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提高数学教学培养孩子们从小磨炼意志、树立攻克难题的决心,培养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必须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培养小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实施情境化教学,争取做到以教促学,共同参与探讨,有利于研究探索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心理学上认为,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追求、探索。我们知道:相当部分的数学知识, 理论性及系统性强, 概念、法则、定理、推论等往往比较抽象, 有些公式颇为枯燥。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务必要逐步培养, 持之以恒。

1. 以疑激趣。

教学中, 如果能巧妙设疑, 创设良好的情境, 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良好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先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 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这个问题, 学生感到有兴趣:“300总比30和3大, 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 有的说:“3元=30角=300分”, 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 笔者又深入一步问到:“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 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 思维更加积极, 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 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最后笔者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 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 用数学美感染学生。

美能使人产生愉悦, 产生欲望和激情, 给人树立为之奋斗的目标。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 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它体现在具有数学倾向的美的因素、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方法等各个方面。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的美, 以美启真, 以美添趣。引导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 在美中陶冶心灵、增睿智、壮豪情、促发展。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的求知欲一次一次地得到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活。

如教“圆的认识”时, 笔者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 最美的是圆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运用课本内容“车轮、钟面、硬币”激发出“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求知欲, 再逐个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 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究活动中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 笔者用“圆满”一词总结全课, 以鼓励成功, 增加美感。

二、联系生活学数学

数学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的, 同时,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需要借助数学的工具来解决。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需要数学。因此, 数学教学需要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1. 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切,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年、月、日”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爱读的儿歌“太阳大, 地球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 月亮小, 月亮绕着地球跑”引入;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大家好, 我是笨笨熊, 今年满12岁, 可只过了3个生日, 真倒霉, 你能猜出我是哪天出生的吗?”设置悬念引入。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既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蕴藏在日常生活中,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

2. 凭借生活, 产生例题。

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 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 (1) 抓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产生例题。如“信天翁是一种善于飞翔的海鸟, 每天能飞行420千米, 3天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2) 抓住学生喜爱的游戏, 如现场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等, 产生例题。再如“时、分的认识”的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票据——电影票、汽车票、商业零售发票、银行存款单等, 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根据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以及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 将其编成例题让学生解答。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例题, 学生感到熟悉、自然, 对数学的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

三、合作交流学数学,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陶行知认为:“小孩最好的老师是前进的小孩。”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一个人同时也在教育别人时, 他自己才能更好地受到教育。”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是静坐听讲, 二是独立练习, 没有教师的允许, 不能“乱说乱动”。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只能“单干”。这是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缺陷问题之一。

活动教学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尽可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条教学原则。事实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许多优越性, 并能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论文 第5篇

一、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动手能力,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都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第6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创新教育,应当引起全体小学数学教师的充分重视。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从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对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进行分析。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无拘无束,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 第7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实施创新教育, 就是营造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下面, 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备课中创新

1. 教学目标要创新。 教学目标的确立, 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教材, 敢于突破自我。这样的教学目标, 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过程要创新。 创新意识, 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 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 主动探求知识, 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 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 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 学生的“会学”是升华, 是创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 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 喜欢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积极思考。

二、教学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主要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 思维就越活跃, 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因此,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自己去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比如, 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 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 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学生很快想出四种折法,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除了有这四种基本的折法外, 还有其他折法。实践证明:这样设置悬念, 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练习中创新

创新意识的增强, 是在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是层次分明, 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 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 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又要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 使学生认识到:认真思考, 反复实践, 才能解决问题;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练习还要注意形式多样, 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如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交叉, 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等等。

四、评价中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改提出, 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 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小学数学的创新思考研究 第8篇

一、热爱数学是学习探究数学最好的老师

人们都说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热爱数学, 他就会在数学上情不自禁地钻研、分析, 对数学的热爱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求知欲, 能够推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正是有了这种坚定的意志, 才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二、大胆的猜想为学生的探究指引了方向

学数学的人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是猜想。敢于猜想才有探究的可能, 猜想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打开了思想的大门。他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套用在这里, 并且改变数据, 使得算式的左右两边相等。既然是猜想, 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但是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正是这种大胆的猜想才使他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思想迈出了第一步, 同时, 也为他下一步的验证做好了铺垫。

三、尝试计算是探究钻研的第二个法宝

我鼓励学生在算术过程中多尝试计算几组数, 找找规律, 猜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数, 还是只是局限在某个小的范围内。孩子对学习有着钻研的精神, 听了我的话, 开始计算着各组计算, 看看前后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而且让同学出数字, 反复实验计算着, 验证着。如99×102这道题, 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个乘法算式里的99不变, 只变第二个数, 第二个数只能在100~200之间。”我没做过多评论, 继续鼓励他:“你能不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呢?”

他对99×102的算法:

由以上算式可以推出这样的字母表达式:

仔细验证他说的字母公式, 等号的左右相等, 说明此公式是正确的。那么, 这个公式对于这类型的题, 字母ɑ真的只能是100~200之间的数吗?

四、反复思考验证为探究铺平思考的道路

好奇驱使我继续沿用孩子的钻研之路, 随机拿来几个数验证着, 看看是否是随便的一个数都能应用此公式, 当我用27这个数验证时, 99×27=100×26- (26-100) , 发现此时出现了26-100结果是负数, 在学生现在的学习范围是不够成立的, 怎么办才能继续使用呢?思考片刻之后得出答案。只需要把孩子的公式99×ɑ=100× (ɑ-1) - (ɑ-100) 稍微改动就可以了, 成为:99×ɑ=100× (ɑ-1) + (100-ɑ) (ɑ≤100) 。我又验证了几个数, 发现都可以使等式成立, 接着尝试更大的数, 例如:789, 2358等代入公式中, 同样的可以算出答案,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99与大数的乘积改写成了乘减的算式, 而且只算减法, 算起来会更快、更简便、更省时间。

之后我又随机地尝试了一个大于1的数, 结果可以使用公式一。当用99×0.5应用公式一时, 问题又产生了。于是, 我们重新整理算式, 修改变动符号, 在我们的努力下、尝试下终于再次成功写出了另外一个公式三, 此公式适合小于1的小数使用。

五、概括总结在探究的路上是最关键重要的事情

最后, 我重新整理了这个公式, 目前我们对99×ɑ的简便计算的方法总结如下:

公式一:99×ɑ=100× (ɑ+1) - (100+ɑ) (ɑ≤1的所有的整数和小数)

公式二:99×ɑ=100× (ɑ-1) + (100-ɑ) (ɑ≤100的所有的整数和小数)

公式三:99×ɑ=100× (ɑ-1) - (ɑ-100) (ɑ≥100的所有的整数和小数)

到此为止, 我和学生对这类型题的探究算告一段落。最后总结发现, 只要我们课堂上能够充分地鼓励信任孩子, 我们学生的潜在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是惊人的, 也是令人叹服的。如果孩子一直能得到这样的尊重和关注, 激励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 我相信, 他们在数学的王国里会走得更远, 我们的下一代会比我们这代人更有创造力, 他们的想法会更加精彩。

摘要: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好奇心重、思维比较开阔, 正是这种对数学的热爱与探究的精神, 撞击出课堂上的精彩。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之合作学习 第9篇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 教学过程则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 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 是多种互动的有机统一体, 是一种复合活动。而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 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 从而使学生都得到发展。可以这样讲, 它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我们要把握时机, 给学生以良好的合作交流“土壤”。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是: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关系、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合作学习适用于课堂和课外, 形式主要有:一人中心活动、结对子、分组法、共学法、小组调查法、拼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等。合作学习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多位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 但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 每一个组员不仅要主动学习, 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 以小组全体成员都要学好为目标。合作学习不仅能共享学习资源, 更能促使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不仅能理解学习内容, 更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 更能产生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需求;不仅能得到更多知识, 更能培养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品质。因此, 合作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 现已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把握好合作交流的实质, 选择好富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教学题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习数学实际问题到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从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对生活体验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而合作学习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 采取小组合作、组间合作方式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 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内省与提高。例如, 在教学新教材第二册的“小白兔拔萝卜”时, 学生根据图写出算式“3+1=4”, 因为有三只小兔拔一个大萝卜, 另一只小兔拔一个小萝卜, 一共是四只小兔。教师首先肯定学生做对了,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学生发现三只小兔拔的萝卜大, 一只小兔拔的萝卜小。然后学生又从三只小兔拔一个大萝卜中得到启示, 人多力量大。这种源于生活经验的合作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乐趣, 在合作交流中得出的高于题材内容的结论, 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再如, 老师布置学生双休日去商店搜集买东西付钱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可以让平时比较要好或者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一起去完成, 要求其在搜集材料时搞好分工合作, 碰到问题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 在课堂上每小组推举一位同学回答, 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修正, 对具有个性化的方案, 教师还要有意地“为难”一下学生, 使之成为真正的“生活小窍门”。这样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 创新意识的不断强化, 让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 也刺激着学生的探究求知欲望。又如, 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师让10位学生按教材图示扮演10个足球队员, 除了书中的若干问题外, 教师又提出:“谁能告诉大家,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踢球?”大部分学生答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则挠了挠脑袋说:“我是看出来的, 因为这10个队员中最大的号码是10, 不用数就知道有10个小朋友。”问其原因, 这位小朋友在家里帮爸爸拣选过号码布 (他爸爸是教练) , 生活实践很自然地与学习数学结合起来, 这样的思维方法独特, 引起绝大多数同学的赞同。当然也有不服气的同学, 有一位就说:“有一个运动员没来, 怎么办?”这下他就坐不住了。“我是挨个看的, 他们的号码挨着的, 没有少。”老师为两位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叹, 这其实已经上升到了基数与序数意义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 基数与序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的提出, 让其他同学也领会到了特定条件下的一致性, 学生虽不能够说出个什么道理来, 至少对此有了明确的认识, 这样的学生之间的互动, 可在交流中产生合作的火花, 在合作中得出交流的结论。

二、营造充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注重合作交流的价值

我们都对营造充分民主氛围的课堂给予肯定, 因为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有安全感和自尊感, 心情愉悦, 乐于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课堂里合作学习, 就更能够体现其价值。例如, 一位教师在上“物体的认识”这节课时, 事先让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来上课, 课上他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没有带来,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对按时带来学具的同学进行奖励, 这使得没带学具的学生羡慕不已, 突然其中一位灵机一动, 举起桌上的文具盒兴奋地说:“老师, 我带了长方体。”随后又从文具盒里拿出一个卷笔刀, “老师, 这是圆柱。”好!老师随即给了他奖励, 其他同学纷纷仿效。这时, 一位学生轻轻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 您的粉笔盒是长方体, 我发现了, 但不敢向您要。”“黑板前挂的鸡毛掸子是圆柱形的, 能算我发现的吗?”老师也给了他奖励。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交流就无声地展开了, 多么有价值的提示, 创新的火花由此擦亮。

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有合作研讨的价值, 有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也要避免一些“无意义”的合作交流。例如, 教师在进行“10的加减法”的教学时, 有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这在10的加减法教学中并无交流和合作的价值。因此, 教师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内一人分物品, 另外几位同学每人说一个算式, 这就很有合作交流的价值, 这样的合作对学生的良好习惯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三、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天性, 决定着其对合作交流有着浓厚兴趣, 但是要想使学生的合作交流产生良好的效果, 就必须注意并重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的技能

要培养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 并产生自己的见解。我们再以“认识物体”的教学为例, 有了第一位学生灵机一动的发言, 另外几个学生纷纷仿效, 这是在专心听了他的发言后另外几个同学产生的反应, 是在判断出发言人的重点和优势后作出的“仿效”的决定, 另外一个学生跑到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 更是对前一个发言同学的重点作出判断后的自己新的见解与发现。学生听得专心了, 真正注意到了扼其要点而录之, 如此训练下去, 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自然地得到提高。

2.说的技能

合作交流的重点就是在合作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 要培养学生说的勇气, 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要清晰、语句要完整、语言简练且有重点。学生的合作, 交流是关键, 在听到别人所说的、根据自己所想的形成自己的见解后,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表达出来,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表述特点, 但最终还是要能够让学生自己表达出来, 因为表达的过程也是一个内省与提高的过程。有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大胆表露, 有的能够根据他人的意见进行加工再表述, 这就更具有综合性。每个学生只要能够把一个问题侧重表达出来, 便是一个收获, 加上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清晰的思维、完整的表述则更为重要, 这也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交往的技能

在合作交流中, 学生要学会尊重别人,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当然, 也要有插话和修改、补充自己看法的机会, 要体会他人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成才的真谛在于从其入学开始就抓好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 从数学学习的交往中, 锻炼学生的能力。尊重别人就是尊重知识, 让学生在健康的合作交流中采纳好的意见, 大胆而有礼节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良好的心境下学习,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显著的作用, 同时,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思考习惯也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当今最受欢迎的教育理论, 一个人今天的学习方式与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具有适应性。而合作学习正是为了这种适应性, 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符合课改精神, 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我们在创新教育中, 如能积极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手段, 就能抓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工程建设。在不断实践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新意识, 就能解决好创新教育的关键,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 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我们不能光注重形式, 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还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 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中, 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 并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 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 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进行教学改革, 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会把学习当做乐事,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 因其易于学生交流和沟通、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并切实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优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第10篇

现阶段, 大多数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授课时, 其实还是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 普通教师只是在上校内公开课时, 才使用电教设备;骨干教师在上展示交流课时, 才会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连不少学生们也领悟了, 而且对于学生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营造, 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反思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 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 (1) 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 具备一定的认知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适用于什么条件以及寻找最直接有效的解题方法。 (2) 反思有助于探索深层次的数学理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一直以来, 数学家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从未间断过。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要真正掌握和领悟它必须依靠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加以分析、提炼, 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数学理论。 (3) 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 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 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1 培养创新模式的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好一切的源泉, 是学好任何门类的不竭动力。因此,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爱好等在生活中寻找有关数学的元素, 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逻辑思维思索, 在思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 营造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 在接受新知过程中比较慢, 教师要考虑这一规律和学生心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 适当运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刺激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 批评是一种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孩子如果在哪方面受到批评, 他内心就会产生厌恶感, 觉得自己不适合这门课程, 也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性话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鼓励他们, 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成就感, 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下去。另外, 老师可以用一些鲜明的、富有激情的、生动的语言或是辅助工具, 来表现数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要和蔼可亲教师。同时, 教师要多关心落后生的学习情况, 多辅导鼓励, 使其产生信心和积极性, 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多关心慰问学生, 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关怀, 帮助, 例如一句话、一个眼神的交流, 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多挖掘落后生的优点, 充分表扬其独特的优越性,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 引导自主探索

注重习题剖析, 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 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 确定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反思为什么会出现错误, 最后进行归纳。在问题解决后, 应该对这种问题进行总结, 反思若题设稍微变动又该怎样解题, 让学生勤动脑, 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3 转变教学课堂有效性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 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 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 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 更少通过错误的解题方法来调整解题思路, 找到出错的点, 抓住重点进行讲解改正后的解题思维过程。教师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 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 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是学生课堂学习能否掌握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由于小学生年龄、生理等特点, 小学生又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 由于他们的经历、年龄、能力等的限制, 他们提出的问题, 存在不同程度的参差性, 分析问题也会遇到很大困难。此时, 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只有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学生才能更会去学习。特别是在学生碰到困难的问题时, 或者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 教师更要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另外, 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有效的学习,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更愿意去游戏, 对游戏充满兴趣, 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去, 在游戏中去学习数学知识, 在知识的学习中, 体验游戏的快乐。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 教师应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展示学生的个性,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4 教学后要进行激励评价

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 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 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地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反思。若能够对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加以改进, 参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多元化要求, 将评定转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让学生在总结中能够看到自身的进步, 体验到反思的好处。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 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通过语言、手势动作、眼神等对学生及时做出评价。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等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 这样可以带领学生去学习, 对学生的充分肯定, 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闪光点。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肯定评价, 使学生体验成功, 建立自信。通过这样的评价, 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发言各有各的价值, 从而发现自身闪光点, 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基础上, 愉快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2) 把握好激励性评价的度。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 固然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但一味的表扬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时间久了, 学生会产生骄傲情绪, 迷失自我。所以教师也要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且要求学生给予改正, 但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 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细致的去采取各种教学模式, 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不断地去创新完善,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题作用、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从而熟练地运用到课掌教学中,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质与量发生长足的变化。笔者相信, 只要不断努力、完善, 我们一定能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堂教育方式的变化, 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驱趋势下, 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是如今教师队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杜布森著.让孩子自信过一生.新华出版社, 2003.

[2]曾琦.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刘维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 2000.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第11篇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精神明显不足。那么,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这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我们应该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数学的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在创设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应成为教学的主体。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积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如:调查本班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调查课外活动的情况;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技能。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学习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过去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认识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皮球、易拉罐瓶子等)上课时,我就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分类以后,你能说出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说出相应的分类标准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进行分类,调动已有的分类经验进行探索,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能滚和不能滚分,还有的按形状分。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重光.活动教学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第9期;

[2] 康宝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感悟《吉林教育》2008第16期.

(上接第82页)海一支歌”拓宽了儿童学习的空间,唤起了儿童无限的遐想,引发了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小贝壳的彩色图画,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海滩情境中,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认清小贝壳的特征,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先是根据诗的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然后确定朗读的轻重音(用“·”表示),这样,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音的美。久而久之,学生不但锻炼了朗读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三、朗读评价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 第12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片面化

在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大量辅助教学设备已经产生, 例如多媒体技术等。 目前, 小学数学课堂上基本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是课堂教学模式却没有实质上的变化, 仅仅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替代了粉笔书写, 数学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为主,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 课堂教学氛围相对凝重

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严肃性及逻辑性, 然而小学生因其自身的心理特点, 往往会表现对事物的感知从不精确向着较精确的发展, 其思维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进行转变[2]。 所以, 教学氛围的严肃化是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 再加上小学的数学概念及数学定理一般比较枯燥,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氛围相对凝重, 教学效果差, 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欠科学

在中考与高考的压力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压力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 尽管国家一直推行新课改, 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标准, 从而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表面上追求创新, 但是实际上仍然以分数为本, 其他素质教育摆在次要位置, 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沦为空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 课堂教学引入的创新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 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工作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具体来说, 课堂导入的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 课堂导入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改变教学枯燥局面。 第二, 操作演示的合理应用。 教师应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发挥操作演示的培训效果, 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第三, 以旧引新。 数学教师应借助旧定理及旧知识引入新概念, 从而强化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效果。 第四, 设疑提问。 教师可以借助设疑提问环节, 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满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要求。

(二)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工作中,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 为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 立足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 清楚了解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弊端, 然后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大胆创新。 其次, 以教学实效性作为目的。 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新工作中, 教师应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效果, 衡量对教学实效性的贡献, 保证创新工作的开展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最后, 积极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实践, 教师应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方法创新的成果实施验证, 从而促进全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经验的推广, 保证创新成果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三)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 素质教育核心在于创新教育, 而创新教育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体系的创新, 还包括教学评价的创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改革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 然后采用激励性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鼓励。 教师应就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进行肯定, 尽量多地鼓励及表扬小学生的课堂表现, 少批评与否定, 教学期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 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不可以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应对评价体系实施大胆创新, 学生课堂表现、平时表现与课后作业的最终完成情况等归纳到评价体系中, 进而制定出科学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 涉及范围相对较广, 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水平。因此, 在实际创新工作中, 学校相关领导与教师应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创新课堂引入、教学模式、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等, 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6:136+138.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下一篇:煤矿安全与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