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

2024-07-10

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精选8篇)

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 第1篇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 张扬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从“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课堂中解放了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心理以及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施教。要改变以往“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营造开放式课堂, 拓展学生自主意识。教学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其次是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 发挥群体机制, 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 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地呼吸, 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情境式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其次要根据教材潜在因素, 创设情境, 提供材料, 诱发学生自由想象,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遨游。

构建参与式课堂, 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的教学活动, 老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 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 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 发言提纲的编排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基础知识, 撰写小论文, 编演课本剧, 评价影视作品等, 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中,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 能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 从不会提问到善问,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抓住疑难问题相机诱导,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分层教学能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如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 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立即加以表扬, 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 对于学困生可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注重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 第2篇

巨 城 示 范 小 学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理论学习

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关于行动研究的理论知识,了解了行动研究的概念及行动研究的一些特点,以及它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等问题;并深入学习了“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使这些新的理念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我们将所有参与实验的教师分为三个大组: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课题研究工作制度”等,逐步完善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一直订阅《山西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教学杂志,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自主发展”课堂教学

课题组成员选择自己任教的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级,进行实践:

1、寻求与构建“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发展”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的基本课堂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励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反馈补充——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励思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氛围,大胆提出质疑,主动思考探究。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指导自主学习,体现探究过程,进行合作交流,自行解决问题。

(3)师生互动,反馈补充。师生多维互动,及时反馈激励,复习巩固创新,共同归纳总结。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强化思维训练,拓展应用实践,情感体验感悟,延伸自主发展。

实验教师灵活运用该模式,又创造性地总结出以下子模式:(1)情境引领——自主探究——内化延伸;(2)创设情境——实践探究——拓展延伸;(3)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拓展创新

2、实施“自主发展”教学模式

在教学结构上,实验教师恰当地设计教学环节。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自主发展”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学共进。在自主探究中,注意提供探究材料,体现探究过程,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合作交流中,重视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史料不及的体验,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在教学组织上,把培养质疑品质作为“自主发展”的关键。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觉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已成为我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包括个体自学、自愿结合、互帮互学、小组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开展全班范围的讨论与交流。

在教学评价上,把及时反馈激励作为“自主发展”的动力,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着重从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和程度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频度等方面,给予及时反馈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改革“自主发展”教学设计

我校把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完善“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作为提高备课质量,优化“自主发展”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和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既要凸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设计的质量要求),又要体现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这是教学设计的操作系统和核心环节),还要体现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这是系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完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一般经过个人备课(形成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研讨教学设计)—个人再备课(完善教学设计)—上课(验证教学设计)。我们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研讨、展示、评优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备课质量,尤其是集体备课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4、优化“自主发展”课堂教学

为了优化“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每学期我校都开展以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为中心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研讨课重在对“自主发展”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讨交流;观摩课重在引领教师在课题研究总体思路的框架下,进行教学实践与创新;评优课重在促进全体教师相互学习,普遍提高。

“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教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是以课例为载体,以理论为支撑的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为那些专注探索的教师们搭建了探索展示平台。大家共同探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及至策略。

二、取得的阶段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

首先,本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感知学习的乐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积极性。这说明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落实,“主体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其次,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互动、自主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以及对学生个性和情感体验的关注,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教学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增强。调查分析结果也表明,学生们预习态度与习惯、问题意识与解疑、合作意识与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本课题研究不但构建了“自主发展”教学模式与策略,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而且提高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广大教师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激励情境,营造民主氛围,引导质疑解难,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科相融性。本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对成功的经验的总结,实现从教学经验到科学理论的升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不断获得进步,提高专业技能,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具体表现。

在课题研究中,我校教师得到教研、科研人员在理论与技能上的及时指导,应用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向现实转化,实现着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总体提升。

(三)促进学校办学特色持续发展

本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创特色,在课改研究中实施课题牵动策略,牵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师生共同成长。

此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围绕课题研究创办了自己的五期杂志《教研之窗》,其中收集了十几位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及部分学生的优秀日记、作文等作品。王仙兰老师的《鸟的天堂》、王玉霞老师的《大瀑布的葬礼》、王召武老师的《圆的认识》、任瑞芳老师的《生命生命》等十多节研讨课、观摩课,受到了领导的好评。课题组成员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丰富详实的资料。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自主发展”教学理论与“自主发展”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2、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原有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

3、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时间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4、课题组成员时间、精力、学识的有限和实践中不可控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研究的浅陋、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课题组成员不断更新观念,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素质。

2、多向同行请教,向专家请教,虚心学习。

3、努力克服工作中的障碍,合理安排时间,勤于实践,必须用勤奋的态度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来取得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4、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构建了“自主发展”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带动了各学科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专题经验、论文和案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明显的效果。

本项研究是一项规范性研究,研究过程实现了理论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相互促进,研究成果显著,达到了研究目标。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习惯,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定期反思总结,梳理材料,撰写教学感悟、教学论文。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资源、课程资源的平台,一些新的方法、手段,及至策略引入改革之中,正在成为增强教学内涵底蕴的主要方式,因此,完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涉及到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有信心在深入研究与实践中取得新的进展。

多途径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第3篇

一、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成功的导入, 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 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每节课开始, 或设计问题情景、或从日常生活话题引入、或从自然界生动事例讲起、或从自己亲身经历导入、或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发、或用实验现象启迪、或用高科技和科幻故事引入、或用一则生动谜语导入等等。从而形成一定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我会学。”而“我要学, 我会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其表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相反,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就会感到自己是在被迫学习, 学习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二、创设问题情景, 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点

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 他必须经历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而在形成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每一节课的灵魂, 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要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就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提供支点, 搭建平台。首先要提供学习的语言材料, 并帮助学生驾驭这些材料。其次要给学生提出完成的任务, 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实施任务的计划。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材料的情景, 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呈现任务结果的方式。如果教师根据语言材料设计了交流的任务, 把学生带进了特定的情境中, 为学生的充分表现和发展留出广泛地空间,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营造良好氛围,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就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 多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为此, 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 一问到底, 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在课堂中努力做到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期待下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应努力做到下面三点:

1、热爱学生。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2、发扬民主。在课堂中, 教师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应积极地引导, 激励学生在互相问答, 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成为学习的主体。

3、互敬互爱。在学习中师生间、学生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 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四、延伸课堂内外, 给学生自主学习拓展领域

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学生即使在学校学到了最新的知识, 这些知识也会很快老化, 不能终身受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要让学生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 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 完善人格。自主学习重视自主合作的教育氛围, 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需要。

一、更新教学理念,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知识的历史长河中, 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才能在知识的长河中自主获取无限的知识, 这才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做法。为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由过去领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领着学生走向知识, 即教师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 学生要变学为思、学思结合。基于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可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自学, 学生要按照教师下发的学习提纲自学, 对一些延展问题进行思考、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课上研讨, 主要是通过研讨的方式, 解决学生在自学中理解不深、挖掘不透的问题。教师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课后反思, 可以是老师布置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在课后拓展思维, 也可以要求学生写课后小结。借助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让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 诱发学生自主学习情趣

生动的教学情境, 是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 利用音乐、富有激情的语言、实物、多媒体网络等创设生动的情境。如《雄关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在讲课前, 教师可以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作简短的介绍:“山海关, 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 雄跨于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 它是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 庄严肃穆, 巍然壮观。山海关, 在历史上曾是抵御外侮的固若金汤的屏障,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如果我们能登上万里长城, 站在山海关城楼, 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缅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那该多美啊!”在这样具有诱发性情境的驱动下, 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就会缩短, 就会急不可耐地翻开课本, 品读佳作。在教《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 我了解到班上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工艺品, 就准备了一副景泰蓝手镯, 在对之大加赞叹的同时, 自然对制作工艺感兴趣,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效果很好。多年来, 我的一副景泰蓝手镯不知给多少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教《安塞腰鼓》时,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的画面, 并配以“黄土高坡”的歌曲录音, 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在听读课文录音的同时, 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表演腰鼓的壮阔场面, 感受这种音乐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依托信息化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更加精彩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光盘的容量之大, 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与之相比, 网络更是一个信息的海洋,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 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并为学生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课件, 通过Internet搜集大量相关课题的学习资料, 然后将资料整理好放在局域网中, 上课时, 对于学生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这些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最终自主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安塞腰鼓》一课, 课前教师想到了东北人非常喜爱的大秧歌, 这是关东人的最爱, 正好和西北的安塞腰鼓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图片, 搜集安塞腰鼓和东北秧歌的视频等资料, 进行剪辑和整理, 形成课件, 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 总结归纳。通过这些资料, 学生将想象中的景象与现实相结合, 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的壮阔、雄伟和气势磅礴, 感受到黄土高原和东北黑土地的不同风采, 西北汉子和东北人性格的异同。安塞腰鼓中击鼓的后生闪转腾挪的优美舞姿, 和着隆隆的鼓声, 充分展现了西北汉子的热情、奔放、憨实的性格;东北秧歌音乐中间夹杂着嘹亮的唢呐声和“隆隆”的鼓点声, 人们载歌载舞, 充分展现了东北人的豪爽和粗犷的性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深深地被文中精美的语言所震撼, 领悟了课文精湛的语言魅力。教师还可以在讲课文之前, 给学生布置学习提纲, 让学生通过Internet搜集资料。如学《离太阳最近的树》时, 学生搜集了有关红柳的特性、功能, 我国目前沙漠化的现状等大量资料, 还查到了其它具有防沙固沙功能的植物资料等。借助信息资源, 拓宽了知识面, 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珍爱生命, 保护环境的强烈心声以及我们的责任。

运用信息资源, 能增加学生的见闻,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巨大的变革, 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与机会。

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平台搭建建议 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平台,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教育创新”为主题, 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支撑, 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操作方式, 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 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形成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前提--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是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可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条件。开学第一课, 我就跟学生约法三章。

1、我引用哈佛大学老师最常用的评语:“你们 (学生们) 教给老师的知识比老师教给你们的要多得多”从而确立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是相互学习的共同体。

2、提倡甚至奖励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权威, 这里的权威包括课本、参考书、老师等。

3、主动希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我通过这些手段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关键--主动质疑、探究释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疑解于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 合作探究, 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当然学生质疑习惯和解惑能力的培养, 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有意识地指导与培养。

1、设置情境思考题, 引导学生质疑。有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 我们发现:如果让学生自己看书预习, 学生会觉得课本一读就懂, 看不出问题, 找不到疑点, 但在展示和反馈环节中, 许多存在问题就会一一暴露出来。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学生仅仅了解了课本字面上的意思, 缺乏进一步的质疑和探究。在此, 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我一般以活动单的形式, 在课前把事先设置好的相关情境题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边看书预习边思考,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看书过程中遇到或者发现的问题, 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钻研与探究,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积极解惑的能力。

2、把质疑, 释疑的主权交给学生。如果一直由教师设置好情境题, 让学生去预习答疑, 那么学生就等于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了, 所以培养学生质疑, 释疑能力的第二步, 应该是把质疑, 释疑的主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同学们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解答, 对于学生确实不能全面解决的问题, 教师也可以适当作些点拨或者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这样做既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效果, 又可以促进学生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提升--合作探究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应十分重视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平台。我们把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变为长桌会议式。由六到八名学生组成一个探究小组, 学生在任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 都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合作讨论, 集思广益、各抒其见。在讨论中, 各种观点相互交融, 相互碰撞,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从而提高学生质疑, 释疑能力, 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合作精神, 竞争意识、责任意识, 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 第6篇

1 高职机械类学生课外学习现状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

课外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调研对象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2 级352 名学生。调研内容主要分为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形式、规划能力、自主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

问卷调研数据:课外学习意愿较强的主要是专业实操技能(72.46%)、人际交往技能(55.94%)、语言表达技能(54.35%);课外学习能力强的主要是人际交往技巧(35.8%)、政治修养(34.93%)、专业实操技能(33.77%);课外学习地点主要是寝室(68.99%)、自习室(52.17%)、校园(36.81%);较喜欢网络辅助学习(75%)、经常用网络学习(35.65%);周一至周五为主要课外学习时间段(32.75%)、周六至周日为主要课外学习时间段(41.01%),每天学习1 小时内(23.77%)、1-3 小时(50.29%)、3-5 小时(10.14%);自主学习规划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强(48.99%)、一般(42.32%);制定学习计划能力强(29.13%)、一般(44.78%);自我评估学习能力强(26.52%)、一般(53.62%);调整学习策略强(28.26%)、一般(48.12%)。自主学习方式:经常参加课外指导教师指导(22.46%)、偶尔(45.22%);经常参与社团活动(44.79%),偶尔(41.3%);经常听讲座(38.26%)、偶尔(49.86%);经常看网络平台(网络公开课)(38.84%)、偶尔(49.71%)。

根据学校现实状况以及问卷的总结数据得出:学生课外自我学习意愿较为强烈,但普遍重实操技能轻专业理论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目标管理能力较弱;课外学习地点主要以寝室为主,其他实训基地等资源利用较少,课外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多是完成课程作业,学习时间、地点的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意愿强烈,但在社团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流于活动形式,学习效果不佳,缺乏探索规划、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鉴于以上情况,应该充分利用社团活动这一载体,系统组织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流程、地点以及奖励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强化如表1 中所述各项能力的培养,最终促成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 高职机械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平台构建

(1)以社团纳新为载体,建立“兴趣探索”宣讲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培养正向态度能力。每年10 至11 月份,在新生入校后,开展社团宣传月活动,广泛开展优秀社团、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优秀社团成员宣讲会,广泛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大赛等,并在此阶段开展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成员评比及表彰活动,烘托出良好的社团活动及学习氛围,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学习是持久性的并且是多样性的,它可以发生在图书馆、实验室、实习车间、宿舍、运动场、志愿者服务等社团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及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及树立正向态度。

(2)以社团日常活动为载体,规范、规划活动流程,培养学生基础管理、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能力。规范社团活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规定社团活动流程,注重活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总结等内容、形式、流程的组织,突出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重视活动中学生自我认知、评价、强化和改进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其次,专业社团应开展“三一”活动,每日一问,每周一讲,每月一研的系列专业主题活动,强调规律性,重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能力。

(3)以社团“技能节”活动为载体,推广技能型课外学习模式,鼓励及支持学生开展课外技能型学习及竞技,并广泛设立竞技项目及奖项,表彰优秀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探索规划能力等。

(4)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活动,加大与企业的联合以及校外各种实践团体的合作,拓宽实践范围,广泛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服务中、小、微型企业活动,鼓励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实践与服务,为学生搭建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5)以社团评优奖励活动为载体,建立社团、社团成员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互动,具备互评、自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构建良好沟通交流平台,以促学生全面成长。

(6)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设立专职社团管理及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专职指导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练技术等规划方面知识理论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在政策上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指导,奖励优秀指导教师,与教师年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挂钩。

3 总结

实践证明,学校应重视社团建设,将社团建设打造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主要实践舞台。社团活动的有效组织、科学的规划及过程中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将不断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调控、完善能力的提高,并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营造更加繁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摘要:建设以丰富社团的组织形式、内容、教师指导方案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台,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促使其逐步提高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自我管理、调控、完善的能力,并通过学生们课外学习热情及能力的提高,不断拓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良性循环的课外学习平台体系。

关键词:课外学习,社团建设,自我调整

参考文献

[1]谭涛.大学生课外学习的实证分析——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李峰,刘璐.黄冈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课外专业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3]陈丽.个性化自主学习培养的实验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

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 第7篇

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 我注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及课后练习, 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引导者, 因此课堂上,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我在教学中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词句、段落慢慢品味。因为是自己选的, 所以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讨论得生动热烈, 写得有滋有味。

此外, 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导学生, 让他们自己尝试确定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学习。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教师可以“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个句子, 你想知道些什么?有的说:“想知道他们的街道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教师可先肯定学生的思考,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 并带着确定的目标去学习。因为选择、质疑、解答以至于感悟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 所以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 读得有情有感、说得有理有据、学得有滋有味, 收到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体, 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因此, 教学要在更多的环节上, 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就是最好的。教师也应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句话可理解成“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体验课文内容”。如对一段语言文字的理解, 既允许朗读, 也可以默读, 还可以讨论, 既可以背诵, 可以表演, 也可以边读边画, 还可以展开想象……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另外, 由于学生个性和理解的不同, 在阅读中, 学生读到动情处, 有的喜欢大声朗读, 有的喜欢静静思考, 有的喜欢边读边画, 还有的喜欢把对文字的理解表演出来。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 以不断提高学法的运用效率, 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进而提高了阅读质量。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 教师问: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它俩谁说得对?然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朗读体会的, 有无声默读思考的, 有几个人一个小组议论纷纷的, 有翻资料验证的, 也有向老师询问答案的。此时, 教师抓住契机, 相机指导、点拨、评述,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课程改革以来, 小组合作被广泛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 小组成员组成都是由教师指定, 这样的组合固然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 却忽略了小组内同伴合作的默契、互补与融洽。因此, 我打破了这种常规, 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的学习内容等选择自己所需要和喜欢的学习伙伴。在合作过程中, 学生时时感到新鲜和有趣, 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劲头更高了, 学习收效也更大了。

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 自主选择合作伙伴, 自愿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朗读、讨论、辩论、表演, 互相探讨, 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疑问。如教学《将相和》一课,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表演课本剧, 在教室中任选一块自己的天地, 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事实证明,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 学习伙伴之间情感上的距离拉近了, 更容易爆发出思想上的火花,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倡导学生自主选择课后练习

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 所以他们完成作业的水平和时间用量也就有所差异,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 应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 并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 设计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作答的弹性练习。要求:在作业数量上, 体现一定的自由度;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 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如学习《秋天的图画》, 大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把秋天的美景画下来, 而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愿意背诵的背诵;写一首小诗或编几句儿歌;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积累描写秋天的句子或词语……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展个性和潜能, 增长见识, 形成能力。

搭建平台 引向自主 第8篇

一、研中寻找问题, 生发出自己的课题

“研”是方法, 教师要聚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探究, 生发出自己的课题。潘海燕教授倡导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即源于工作中的问题, 主张教师个体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构建过程性知识。

1. 在学校文化传承中发现问题, 提炼课题

光谷三小自建校以来, 重构了校园文化系统, 提炼出“和乐”办学理念, 推行“和谐、快乐”的教育观, 把校园和谐、师生和谐、家校和谐, 师生快乐作为学校办学追求, 我们期望光谷三小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教师发展的乐园。

和乐教育就是立足于师生生活立场, 尊重师生生命价值, 引导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和谐快乐, 创造幸福, 从而获得素质全面提升的一种学校教育实践模式。和乐教育包括两个主题:一是关于和乐的教育, 即通过教育增强师生体验和谐快乐和创造幸福的品德、能力和素养;二是教育的和乐, 强调教育过程学习过程的快乐性、幸福性, 彰显教育的文化性。我们在实施的和乐教育中, 特别强调师生的和谐、奉献、创造和成长这几种属性。

潘海燕教授于今年10月调研了三小和乐文化后, 指导我们确定了课题《以自主生长为抓手建构和乐课堂的研究》。本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中, 借助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引领, 以自主生长为抓手, 建构和乐课堂,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行为方式的转变, 师生关系的转变, 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真正实现课堂和乐, 教学和乐, 教师自主生长, 激发、唤醒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促进教师能动地幸福地成长。

2. 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提炼课题

潘海燕教授提倡教师在实际问题中提炼课题, 在行动研究中做课题, 在同事中建立合作研究小组。为此我校制定了“每周一次小教研, 每月一次大教研”的校本研修制度, 着力推进教学实践研究。

小教研以教研组成员为主构成小型学习共同体, 由学校统一安排地点集中教研。为了指导小教研常态化、规范化, 特设计了《我的研修我做主》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记载本, 鼓励教师凸显自己的思想, 扎实常态研究行动。并结合学校实情提出三小和乐课堂教改主线是“兴趣导课堂、思维激课堂、习惯渗课堂、作业练课堂。”我们倡导的研修文化是“交流、合作、共进”引导教师带着研究的状态工作,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让教育弥漫着芬芳。我们要求研修活动安排要从学校提供的研修清单中自选、自行安排和设计, 我们特别强调“问题研究”和“课堂研讨”是中心, 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提出自己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兴趣”“思维”“习惯”“作业”是研究切入点和思想。“导”“激”“渗”“练”是研究策略。我们建议的研究方式是, 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关键词探究问题, 可以一人一个问题, 可以几人合作一个问题, 每个问题探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也可以长时间持续研究一个问题, 均有可能, 一切因自己而异。我们规定的研究流程是, 调研学情、寻找问题、分析原因、理论学习、策略选择、实践反思、整理提升、交流分享。

在每周小教研的基础上, 我们“生长”出每月的大教研活动。大教研源于小教研, 一切顺势而为, 顺应师生的发展所需, 为师生的自主生长服务。2016年9月组织了《聚焦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师生主动发展》教研活动, 我校市优青薛星老师执教《植树问题》一课, 湖北省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的全省2016新进青年教师研修班的180名新教师到校参加了活动, 湖北省教研室刘莉老师亲临指导, 以此活动为契机, 三小教师进行了“前置学习、现场观课、课后议课、延展反思”四段式的校本研修活动。10月举行了《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同课异构活动, 三小青年教师杨思和二师学生同台执教了《数星星的孩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0余名师生参加了观摩活动, 刘晶晶博士现场评课并做了《识字素养提升》的专题报告。11月举行了《聚焦书法核心素养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的书法与语文课整合课研修活动, 我校李汉明教师执教了书法课《捺》。这些系列研修活动, 这些常态研究行为, 这些实际探寻聚焦的问题, 都给三小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方式等带来很大的冲击, 相信三小教师一定会逐步学会自己提炼自己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研修正改变着三小。

二、训中注重反思, 提升素养, 生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训”是手段, 我们通过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 引导教师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潘海燕教授强调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立足教师已有的自我经验基础, 让教师说自己的话, 有话可说。

光谷三小建校80余年, 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学校, 教师近140人, 中老年教师占比85%, 如何让这所老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经过认真调研, 我们决定以部分教师“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带动全体教师的自主生长。于是, 我们适合校情组建了两个自主生长团队。

一是三小新秀班。我们把学校近两年入职的21名新教师组成一个班级, 制定三年行动方案, 学期学习计划。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根据新教师未来成长所需设计学习课程, 校内聘导师, 校外请专家,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发展指导, 尤其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注重学习的互动性和生成性, 促进新教师的自主成长。自2015年开办这个班级以来, 历时两年, 坚持间周一次课程, 坚持每次每人一篇反思, 坚持每次一份简报, 新教师在学习中提升, 在反思中前进。本学期从课程的实施, 到日常的组织, 新教师班的班委们开展工作, 学员们学习交流完全达到了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 现在不是学校督促他们要他们学习了, 而是他们告知学校“我要学习, 我要成长”。

二是三小骨干风采班。我们引导全体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明确自己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 认真制定了《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骨干教师考评方案》, 以评促发展, 以骨干带动全员。要求教师对照方案上的标准自主申报校骨干, 经过遴选最后确定了45名三小骨干。将他们的风采照片、个人成果、教育感言制作成展板, 在校园文化墙上展出, 营造自主生长的良好的氛围, 也给其他教师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同时, 我们还分期分批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访学, 学习提升。2016年9月30日, 光谷三小一批骨干研究教师赴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基地———长阳县花坪小学考察学习, 潘海燕教授全程参与并指导了本次活动。学习的骨干均及时撰写了反思, 编辑了简报, 交流了学习体会。薛星老师写道:“花坪小学的教师十五年来, 坚持用反思、随笔、故事、感想等教育叙事方式记录并积累自己的经验, 这些记录都成为了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十五年之路, 走向深广, 花坪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生长, 每年学校都有近一半教师撰写的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 真让人佩服呀!”

采得百花成蜜后, 他日芬芳满校园。“教师发展, 自主生长, 大有空间, 可以落地”———这是我们的追求, 更是我们学习后反思后的真切感受!我们期待三小教师也能生长出自己的思想。

三、赛中凝聚智慧, 助推成长, 凝炼出自己的特色

“赛”是平台, 我们极尽可能地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不断凝炼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潘海燕教授的自主生长式发展理论将最前沿的教育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 实施的整过流程走下来, 很自然创造一个很适宜教师与学生发展的环境, 努力变教师为研究者, 变教室为研究室, 不断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

为了让学校逐步变为研究场,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积极行动起来, 我们借助每一次的竞赛活动, 着力打造一个一个研究团队, 凝聚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智慧, 巧借东风, 助推赛课教师拔节成长, 同时, 也影响着团队成员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教学形态。本学期的“一师一优课”活动, 我们成立了各年级各学科磨课团队, 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参与指导, 调动每一个人的力量, 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从准备课到录制课等, 都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最后学校上传31节课, 有25节获得区优, 三节获市优, 三节获省优, 并上送部优参评, 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极大地鼓舞了教师, 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更高了。

2016年11月, 我校李汉明教师经过努力, 取得参加武汉市小学书法教师素养大赛的资格, 在磨课、备赛的过程中, 我们依旧组建了校内草根专业团队, 充分信任教师,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 团队中的语文教师、书法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等不同学科草根专家都能在研究中积极思考, 出谋划策, 团队的力量深深感染着李老师, 他为了设计一份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案, 曾在一个晚上反复修改抄写了8遍, 曾在一天的清早找到我们主动要把课堂设计新思路讲给我们听, 他的勤奋, 他的主动, 他的改变也激励着三小的每一位教师。不管结果如何, 李汉明自主成长的过程就是欣慰的, 因为他在积极发展, 主动生长。我们坚信自主生长的教师一定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 健康发展。

四、教中指向发展, 创生教学

“研”“训”“赛”结合在一起, 最终均指向“教”, 指向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回归课堂, 回到原点,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潘海燕教授认为, 我们要引导教师自主学习, 引导教师关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现象, 对自己的日常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审视, 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和常态教研中交流学习, 从中获得新的策略。

常态的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 我们学习的一切都要应用到课堂, 提升课堂。为了固根守本, 开启促发, 我们以“约课”为抓手, 让自主生长落地生根。本学期至今每周2至5节约课, 从未间断过, 从最初的学校安排青年教师先约, 到教研组自主推荐约, 到现在的教师个别主动邀请约, 教师的发展意识发生着质的改变。“校长, 您明天要去听我的课呀!主任, 下周我要约课!……”2016年12月14日湖北省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新教师培训班93名学员到光谷三小约课20余节, 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教师认真准备, 积极展示, 我们期待着每一位教师觉醒, 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课堂创生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生长。

上一篇:妇科手术病人下一篇:数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