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2024-05-11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精选9篇)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1篇

随着互联网在家庭的普及, 家庭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注意和重视。家庭网络安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个人电脑中毒, 另一个是被非法用户入侵。笔者以为可以从“内”和“外”两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首先从“内”的方面来说。“内”是指用户本身, 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防止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损失。主要是安装一些必要的软件并采取防病毒措施等常用的网络安全方法, 实际上保证安全从“内”的方面来说还包括很多方面, 如操作不当造成软硬件损坏等, 当然, 这些就不仅仅是网络安全方面的了。那么“外”又是指哪些呢?

笔者以为主要是指由外界而来的攻击, 一般是指黑客的攻击。要防止黑客的攻击, 方法是挺多的, 有些方法比较复杂, 一般用户由于不是专业人员, 要掌握这些手段不太容易。笔者在这里介绍几种一般简单、容易上手, 同时效果也不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解决方法

(一) 隐藏IP地址

有两种隐藏IP地址的方法, 一是使用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的原理是在客户机 (用户上网的计算机) 和远程服务器 (如用户想访问远端www服务器) 之间架设一个“中转站”, 当客户机向远程服务器提出服务要求后, 代理服务器首先截取用户的请求, 然后代理服务器将服务请求转交远程服务器, 从而实现客户机和远程服务器之间的联系。

很显然, 使用代理服务器后, 其它用户只能探测到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而不是用户的IP地址, 这就实现了隐藏用户IP地址的目的, 保障了用户上网安全。提供免费代理服务器的网站有很多, 你也可以自己用代理猎手等工具来查找。二是使用一些隐藏IP的软件, 如赛门铁克公司的Norton Internet Security就有这种功能, 不论黑客使用哪一个IP扫描工具或PING工具, 都会告诉你根本没有这个IP地址, 这样黑客就无法攻击你的计算机了。

(二) 检测是否有不速之客连接到我的电脑

可以利用Windows自带的文件Nbtstat来检测。操作方法如下:在Windows系统的运行中输入Cmd, 在出现的命令窗口中输入:nbtstat-s, 从命令执行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机的IP地址, 与你的电脑相连的其他计算机的IP地址以及本机与其他计算机、其他计算机与本机的连接情况。如果在命令窗口中输入:nbtstat-n, 则显示出一个会话列表, 包含你上网用的IP地址与连接使用的端口以及连接的对方IP地址与连接使用的端口。如果想了解更多的Nbtstat的使用方法, 直接输Nbtstat回车即可。

(三)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

黑客在入侵时常常会扫描你的计算机端口, 如果安装了端口监视程序 (比如Netwatch) , 该监视程序则会有警告提示。如果遇到这种入侵, 可用工具软件关闭用不到的端口, 比如用“Norton Internet Security”关闭用来提供网页服务的80和443端口, 其他一些不常用的端口也可关闭。

(四) 更换管理员帐户

Administrator帐户拥有最高的系统权限, 一旦该帐户被人利用, 后果不堪设想。黑客入侵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试图获得Administrator帐户的密码, 所以我们要重新配置Administrator帐号。首先是为Administrator帐户设置一个强大复杂的密码, 然后我们重命名Administrator帐户, 再创建一个没有管理员权限的Administrator帐户欺骗入侵者。这样一来, 入侵者就很难搞清哪个帐户真正拥有管理员权限,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危险性。

(五) 取消文件夹隐藏共享

如果你使用了Windows XP系统, 打开“控制面板/性能维护/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窗口下选择”系统工具/共享文件夹/共享”, 就可以看到硬盘上的每个分区名后面都加了一个“$”, 在后面说明部分也可以看到默认共享。只要键入“\计算机名或者IPC$”, 系统就会询问用户名和密码, 遗憾的是大多数个人用户系统Administrator的密码都为空, 入侵者可以轻易看到C盘的内容, 这就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需要取消文件夹隐藏共享。怎么来消除默认共享呢?方法很简单,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 进入“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vicesLanmanworkstationparameters”, 新建一个名为“AutoShareWKs”的双字节值, 并将其值设为“0”, 然后重新启动电脑, 这样共享就取消了。

(六) 拒绝恶意代码

恶意网页成了宽带的最大威胁之一。一般恶意网页都是因为加入了用编写的恶意代码才有破坏力的。这些恶意代码就相当于一些小程序, 只要打开该网页就会被运行。所以要避免恶意网页的攻击只要禁止这些恶意代码的运行就可以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使用工具软件, 如YAHOO助手里面有“安全防护”功能, 可以屏蔽恶意代码, 还可使用“反间谍专家”提供的超强系统免疫功能, 确保操作系统不再受到任何以知的侵扰, 并且能够快速恢复被恶意代码篡改的IE浏览器。 (2) 运行IE浏览器, 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自定义级别”, 将安全级别定义为“安全级-高”, 对“Active X控件和插件”中第2、3项设置为“禁用”, 其它项设置为“提示”, 之后点击“确定”。这样设置后, 当你使用IE浏览网页时, 也可有效避免恶意网页中恶意代码的攻击。

(七) 把Guest账号禁用

有很多入侵都是通过这个账号进一步获得管理员密码或者权限的。如果不想把自己的计算机给别人当玩具, 那还是禁止的好。Windows XP系统中打开控制面板, 单击“用户帐户/更改帐户”, 弹出“用户帐户”窗口。在点“禁用来宾帐户”即可。

二、小结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2篇

占用4G网络问题处理

问题处理概述:

黔西县反应的用户大面积区域占用2G3G,无法返回4G网络问题,是由于黔西县公安局安装的电子围栏系统伪基站设置的参数与我司周围4G基站的同频同PCI导致,协调公安局将伪基站的PCI调整之后问题解决。但是当用户在重选到伪基站之后的瞬间(几秒之内)无法发起业务,这个问题无法解决。

一、现象

近段时间黔西用户反映县城大面积区域存在用户占用2G3G,无法返回4G网络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法院附近,莲城大道、小转盘、大转盘、政府行政中心附件等区域。

二、原因分析 2.1、现场拉网测试

通过在问题集中区域进行空闲态的DT测试发现,在法院附件发现两个异常小区:小区1(TAC=34354,频点=38400,PCI=163),小区2(TAC=34354,频点=38950,PCI=94),这两个小区测试信息如下:

通过与现网4G基础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发现,4G现网中根本就不存在值为

34354的TAC,因此可以断定这两个异常小区是伪基站,且异常小区1与我司的7QX-法院LZB-D-2小区同频同PCI,异常小区2与我司的7QX-杜鹃花大酒店LZY-XD-11小区同频同PCI。在这两个异常小区周围现场勘查发现,在杜鹃花大酒店十字路口发现了伪基站,伪基站信息如下:

2.2、问题复现 现场采用3部安卓系统手机,2部IOS系统手机在发现的伪基站下进行测试,均出现了短暂脱网后无法驻留4G,在2G或者3G网络上长时间无法返回4G的现象,商用终端测试情况如下:

通过炎强信令平台跟踪发现,在54S之内13次位置更新,具体信令如下:

2.3、现场测试信令分析  伪基站获取GUTI 伪基站设置为一个异常的TAC,使处于RRC空闲态的终端重选到伪基站,通过UE上报的跟踪区更新请求(TAURequest),获取用户的GUTI。信令解码如下:

 伪基站获取用户IMSI信息

伪基站在获取到GUTI后,可以造出特定NAS消息(IdentityRequest)要求终端上报其IMSI信息。信令解码如下:

 用户向伪基站上报IMSI信息

三、处理措施 黔西县公安电子围栏系统安装的伪基站与我司周围LTE站点同频同PCI,导致我司移动用户重选到伪基站被弹出之后,驻留2G和3G,无法返回4G网络,通过协调电子围栏系统维护人员将伪基站的PCI调整为与我司的4G基站不一样,问题得到解决。

四、后续处理建议 电子围栏系统是公安部门为手机用户信息而建立的一个通信系统,当我司用户重选到伪基站之后,如果伪基站参数与4G基站设置一样,会导致4G用户很难返回4G网络,同时无法进行业务,严重影响用户感知。为降低电子围栏系统开通的伪基站对我司用户的影响,后续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 提前协调各区县公安局,获取伪基站开通计划,伪基站详细信息,如;频点、PCI、TAC、时隙配比、详细位置,开通时间;

 根据公安局提供的伪基站信息,与我司的4G基站信息参数进行分析,如果伪基站设置的参数与我司的4G基站参数冲突,协调伪基站维护人员进行参数调整;

 将伪基站周围的4G基站配置E频段的异频频点及异频邻区,同时协调公安局将伪基站频点配置为E频点,预防伪基站开启F频点对我司4G基站大面积干扰;

 组织维护人员和网优人员定期对各县城及城区拉网测试,主动发现伪基站相关信息,实时掌握伪基站建设的动态信息及对我司网络的影响,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排查;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3篇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我们就对其特别依赖,从互联网上不仅能够了解最新的信息动态,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许多年轻的网友可以不看电视,但一定要能上网。无线网络的基本组建其实很简单,一般家庭用户只要购买一台无线路由器,另外再有一台可以连入无线路由器的终端,就可以使用无线网络了。现在的终端设备都具备了无线功能,而且价格方面也是十分的实惠,这就给更多家庭用户提供了体验无线网络的机会。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家庭用户,对于无线路由器的设置及使用不是很了解,遇到了一些无线网络问题不知如何解决,这就在使用上带来了众多的不便。下面,笔者归纳了一些常见的无线网络方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帮助。

1无线客户端能够正常接收信号,但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故障现象

无线客户端显示有无线信号,但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故障分析

导致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有:

(1)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IP地址已经分配完毕,当无线客户端设置成自动获取IP地址时,就会因没有可用的IP地址而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2)无线网卡没有设置正确的IP地址。当用户采用手工设置IP地址时,如果所设置的IP地址和无线AP的IP地址不在同一个网段内,也将无法接入无线网络。

故障解决

(1)增加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地址范围,也就是把地址池的范围扩大。

(2)为无线网卡设置正确的IP地址,确保其和无线AP的IP地址在同一网段内。

2网络环境改变时,无法正常进行接入。

故障现象

办公室和家中都构建了无线网络。在办公室时,笔记本电脑能够正常接入公司的无线网络,但是回到家中后,却发现无法连接到无线网络。

故障分析

导致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没有及时更改SSOD(Service Set I-dentifier)配置。不同的无线网络使用不同的SSOD,如果SSID配置不正确,就无法ping通AP。笔记本电脑将忽略该AP,按照SSID配置寻找新的AP。

(2)WEP加密。如果采用的WEP密钥不同,无线客户端就无法与新的无线AP连接。如果WEP配置不对,无线客户端就无法从DHCP服务器获取IP地址。如果使用静态IP地址,无线客户端甚至无法ping通AP的IP地址。

(3)IP地址信息。一般情况下,无线AP都会自动给无线客户端分配IP地址,如果手工设置了无线客户端的IP地址,那么该客户端就将无法与新的AP进行通信。

故障解决

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法:

(1)当接入到新的无线网络时,及时更改客户端的SSOD设置。(2)如果接入无线网络需要使用密钥,则在接入新的无线网络时,需要先获取该网络的密钥以便进行接入。

(3)通常情况下,使用无线AP分配的IP地址就可以了。如果要使用静态的IP地址。则必须确保该静态IP地址和无线AP的IP地址在同一网段内。

3无线客户端接收不到信号。

故障现象

构建无线局域网之后,发现客户端接收不到无线AP的信号。

故障分析

导致出现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无线网卡距离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距离太远,超过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在无线信号到达无线网卡时已经非常微弱了,使得无线客户端无法进行正常连接。

(2)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未加电或者没有正常工作,导致无线客户端根本无法进行连接。

(3)当无线客户端距离无线AP较远时,我们经常使用定向天线技术来增强无线信号的传播,如果定向天线的角度存在问题,也会导致无线客户端无法正常连接。

(4)如果无线客户端没有正确设置网络IP地址,就无法与无线AP进行通信。

(5)出于安全考虑,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会过滤一些MAC地址,如果网卡的MAC地址被过滤掉了,那么也无法进行正常的网络连接。

故障解决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在无线客户端安装天线以增强接收能力。如果有很多客户端都无法连接到无线AP,则在无线AP处安装全向天线以增强发送能力。

(2)通过查看LED指示灯来检查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是否正常工作,并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近距离测试。

(3)若无线客户端使用了天线,则试着调整一下天线的方向,使其面向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方向。

(4)为无线客户端设置正确的IP地址。

(5)查看无线AP或者无线路由器的安全设置,将无线客户端的MAC地址设置为可信任的MAC地址。

4无线网络内部能够正常通信,但是无法和与无线路由器相连的以太网进行通信。

故障现象

无线客户端可以与无线路由器正常进行通信,但是无法和与无线路由器连接的以太网通信。

故障分析

导致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1)局域网(LAN)端口连接故障。

(2)IP地址设置有误。

故障解决

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法:

(1)通过查看LAN指示灯来检查tAN端口与以太网连接是否正确。应当使用交叉线连接LAN端口和以太网集线器。

(2)查看无线网络和以太网是否在同一IP地址段,只有同一IP地址段内的主机才能进行通信。

总结

无线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我们在家里和公司都可以很轻松地通过无线方式连入互联网,使移动办公及娱乐变得非常轻松,目前好多无线网络厂商的产品在设计上都会很人性化,这样可以避免给初次使用的用户带来麻烦,不过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笔者上面提到的问题,这时用户不用慌张,可以先问问其他人是怎么处理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来解决。笔者归纳的四点只是一小部分,如果生活中的你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参考一下。另外,建议一般家庭用户也可以在平常的时候多了解一些网络方面的知识,这样再遇到问题时也可以不用求人,自己解决了。

家庭网络用户网络安全与防范 第4篇

1. 启用加密程序。

在接入点启用1 2 8位或更高位的加密算法。此外, 采用无线应用协议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WPA) 加密模式取代有线等效保密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WEP) 协议很重要, 因为利用免费的网上软件可以很容易地破解WEP。如果你必须使用WEP, 尽可能将其设为最高等级, 通常是64位加密算法。一些制造商会把此设置默认为关闭, 因此用户需要将其打开。

2. 重新设置SSID。

家庭网络常用设备, 如无线路由器、网络适配器与其他网络硬件设备在被运送给零售商之前, 都被设置成默认的服务集标识 (SSID) 。这些代码和密码可从网上各种来源获取, 包括制造商, 因为制造商的目的是让用户定制自己的SSID。改变组网设备上默认的代码与密码, 使它们难于被黑客获取。

3. 选择安全的接入点位置。

妥善安排接入点/无线路由器位置十分重要, 这是一种有助于限制外部用户访问家庭网络的简单方法。当安装互联网接入时, 在室内安装直通线应尽可能接近建筑物的物理中心。当无线路由器与调制解调器相连并开始广播时, 相对于把路由器放在接近于窗户的位置, 这种把无线路由器安排在室内物理中心的做法会显著降低信号外泄的范围。

4. 设置MCA。

MCA (Media Control Access, 或称为介质访问控制) 地址是一些网络适配器上可调整的接入控制点。如果接入点具备此功能, 确保启用它, 然后在网络适配器中添加MCA控制地址。

5. 禁用远程登录。

虽然远程登录路由器设置密码和代码看起来很酷, 但这项功能也很容易让黑客登录, 把密码和代码变成他们自己的。在大多数情况下, 路由器出厂时制造商是禁用此项功能的, 但在将其作为家庭网络的一部分使用之前, 重新检查确认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6. 禁止使用无线管理功能。

禁止使用路由器或网络适配器所有的无线管理功能。这意味着用户必须采用直通线或局域网电缆连接执行管理任务, 但这样做不会让外部人员获得访问权限。

7. 杀毒软件要时时更新。

所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都要安装一定级别的网络安全软件。这些软件与网络适配器和无线路由器配合工作。重要的是要启用此类软件并保持更新。操作系统制造商将根据检测到的新威胁自动升级安全软件。杀毒软件应该保持更新到最新状态, 并定期运行, 确保安全软件和杀毒软件能够识别当前的威胁。

8. 使用防火墙。

防火墙旨在阻止黑客和病毒访问网络上的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确保连接到家庭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与硬件的防火墙都已经正确启用。

9. 建立和使用标准用户账号。

除非破解管理员账户, 否则, 许多恶意计算机黑客和其他计算机病毒不能访问硬盘和网络适配器。注销管理员账户, 建立一个标准用户账户用于日常应用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1 0. 测试系统。

利用一台具备Wi Fi功能的便携式计算机或手持设备从家庭外面连接到网络。然后慢慢远离家庭, 看走到多远的距离仍能获取和保持网络连接。当失去连接时返回, 尝试重新连接, 确定假如有人想要劫持用户的家庭网络需要距离多远。如果用户正在使用新的网络硬件与路由器, 它的有效工作范围可能会超出想象。对系统进行测试, 彻底了解系统的安全程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 1. 更新适配器、路由器和软件。

定期更新网络适配器、无线路由器和软件, 保持用户的系统安全, 这是确保用户网络安全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娟.浅析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J].引进与咨询, 2006 (09) .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5篇

1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在社交网络下使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与普及,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规模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存在的漏洞给社交网络用户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暴露的风险逐渐增加,给用户个人的利益带来很大而损害,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用户个人对自身隐私的泄露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兴起,在移动社交网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已经人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分享的方式与途径逐渐增多,分享的信息也越来越真实,虽然对于透露这些个人信息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有更多的人没有意识到分享真实生活信息的危害,乐于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尤其是在移动社交网站上发布信息的用户来说,向陌生人发布一些私人信息会到来一些收益,甚至可能大于信息泄露存在的风险,比如以微信来说通过利用朋友圈分享信息能够引起集权效应,并且可能由于社交平台资料大都属于是真实的信息资料,发布的一些信息能够引起社交网络人群的盲目信任,为发布信息的用户带来一定的收益。另外由于互动平台能够通过好友圈能够查看到共同的好友的评论以及留言,一些存有不良思想的用户可能充分的利用共同好友的优势去挖掘其他人的一些私人信息资料,或者骗取某些人的信任去做一些违法的活动。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很多人可能没有经过他人的允许而在互动平台发表一些与他人隐私有关的图片或者是评论,虽然对自身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可能在无意中泄露了其他人的重要隐私,甚至是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很大而困扰与危害。

1.2 移动社交网站导致的用户隐私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的交友需求也逐渐增强,但是很多社交网站在注册初期一般都要求用户提交真实的个人信息,除了是国家政策规定原因外,社交网站本身也需要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需要用户提供真实的教育背景资料、地理位置信息以及个人爱好等信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社交网络之中。而且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壮大发展,社交网络平台人数规模会逐渐增多,社交网络本身掌握的用户资料越来越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社交网站泄露用户的隐私资料的情况,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某些移动社交网站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在未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之下擅自将用户上传的隐私资料出卖给第三方的事件,导致用户隐私资料遭到泄露。另外移动社交网站可能由于技术存在很大的漏洞,遭受到病毒、木马以及黑客的攻击,从而导致的用户隐私遭到泄密,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以及危害。

2 引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2.1 移动网络用户缺乏隐私安全保护的意识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的隐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但是大多数的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并没有认识到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仍旧沉浸在移动社交网络带给个人的社交快乐当中,从而忽视了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站的个人资料设置上大多都是设置为系统默认的权限,即对所有人公开,从而导致自身的信息资料遭到泄露。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很多用户个人并没有认识到隐私泄露给个人带来的危害。另外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的法律意识不是很强,即使遇到有泄露了用户个人隐私的情况,也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而没有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导致泄露客户资料方不能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从而更加助长了泄露用户个人资料行为的气焰,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可能造成很大的精神损害以及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2.2 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政策不是很完善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普遍应用,社交网站上逐步汇集了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是很完善,导致大量的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给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带来很大的危害。首先缺乏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移动网络社交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多,作为庞大的移动社交群体其社交关系成为系统应用开发商的巨大开发资源,由于社交应用中又存在很多的用户真实信息,很可能遭受其他社交平台的攻击或者是由于社交平台无法经受利益的诱惑与其他商业广告公司进行合作,把用户个人信息当成是牟利工具出买个其他的商业公司,对用户个人的心思安全造成影响,虽然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故,我国逐步优化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仍旧存在监管漏洞,导致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个人的隐私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移动社交应用的隐私政策存在不足,比如说:政策告示没有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导致用户的阅读量非常低,而且大多数移动社交平台只是把相关的隐私政策告示包含在用户协议服务条款中,很少出现单独设立隐私政策的条款,从而没有承担起对用户告知的义务。同时相关政策规定不严谨,在移动社交应用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收集用户哪些信息以及应用服务终止之后用户个人信息的归属问题。另外相关的政策缺乏实用性,导致用户隐私无法得到保障。移动社交应用提供的隐私政策都是针对服务商利益方面的免责声明,而没有把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以及出现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以后的处理方法与补偿方式,导致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与服务商之间的地位出现不平等,针对此种情况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使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3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的相关建议

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应用服务时,社交网站都会以各种方式鼓励用户填写个人真实的信息,但是由于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安全保护的措施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很容易导致用户个人的隐私资料被泄露,这在无形中增加用户隐私泄露的隐患,如果客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有可能会收到信息与电话骚扰等严重影响到用户个人的生活,而且这些隐私资料遭到泄露也可能成为违法分子的作案的工具,给用户本人以及相关人员造成严重的精神与财产损失,甚至可能给用户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更要加强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提升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但是很多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时,仅是注重社交平台所带来乐趣以及交往过程中的享受,而忽视了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控制,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的风险,导致用户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上,甚至可能成为某些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主要工具,以微信来说,比如说某些犯罪分子可能会盗取用户的头像以及其他详细资料信息,并向用户的好友发送借钱之类的短信,导致用户个人以及其他好友造成财产损失等,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要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发送信息时尽量考虑该信息是否泄露了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个人信息,并且要在设置密码时尽量不把自己的生日、身份证等常用的信息作为终端的登录密码,并要定期的更换密码与检查个人设置,要随时更换自己的头像,不要随意加陌生人为自己的好友,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个人的信息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在填写信息资料是不要过于详细,尤其是手机号,收入情况等,在连接好友发来的信息时,如果涉及第三方网站,用户一定要谨慎,不要轻易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分享给第三方,从而增大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其次如果自身的隐私安全受到侵害,必须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使非法泄露用户个人资料的个人以及网站受到惩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 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是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全新的商业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但是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果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信息遭到泄密,很有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必须引起想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相关部门需要逐步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首先完善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的立法,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更加的先进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手段与途径也逐渐增多,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却存在着滞后以及不适应的情况,不能够使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用户的个人权益受到损害,因此要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的立法,在使用户个人的隐私信息受到安全保护的同时又不能规定太过标准统一,以免限制了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逐步完善完善网络隐私安全保护的立法体系,使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能够抑制服务商的不良行为,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又能够促进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良性发展。其次,加强惩治力度,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犯罪逐渐增加,虽然相关部门逐步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体系,但是盗用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仍旧能不够得到很好的抑制,出现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盗用用户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制裁的力度不大,甚至不及违法成本,另外,用于用户的维权成本相对较大,在面对信息泄露等事件时往往采取退让态度,加大了侵权事件的气焰,因此应该加大相关法律的制裁力度,给不法分子有效的震慑,减少危害用户隐私安全的事件发生,维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3.3 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出现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缺少自律性,移动社交行业的相关标准不是很完善,很多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惜出卖用户的隐私信息而且盈利,针对此种情况就需要加大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的自律。首先要规范行业标准,比如:对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默认设置选项要增加用户隐私保护部分,避免出现由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单项默认,而导致用户的隐私信息被暴露出来。其次要加强对行业监督。随着移动社交市场发展,很多服务商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技术不是很成熟的应用推入市场,以求得战区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这就可能因为存在技术漏洞而出现用户信息被盗取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避免因为社交网络技术出现的漏洞,而导致用户数据遭到泄露的情况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

总之,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普遍应用,给人们的日常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正是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给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由于技术原因或者是由于自身利益原因导致用户私密信息泄露将会给用户个人安全以及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要逐步加强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使自身的隐私安全得到保护。相关部门也要逐步完善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移动社交网络行业的自律,最大限度的保护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规模不断地增长,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任务目标。本文分析了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以及引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相关建议。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树义,朱娜.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7).

[2]李晖,李凤华,曹进,牛犇,孙文海,耿魁.移动互联服务与隐私保护的研究进展[J].通信学报,2014(11).

[3]杨佳玉,叶昕昕,陈思聪,李剑.社交网站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4(4).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6篇

首先从“内”的方面来说。“内”是指用户本身, 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防止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而造成损失。主要包括: (1) 安装一些必要的软件, 主要是防火墙、杀毒、防木马等安全软件。 (2) 要有一个安全的工作习惯。可以先假定几项活动是安全的, 其余的活动都是不安全的, 并采取防病毒措施。 (3) 积极备份。可采取完全备份和追加备份的方法来实现。 (4) 积极防范。设置好开机密码, 不要让别人随便使用你的计算机, 重要的文档或盘符加上密码保护。 (5) 打好补丁。因为在软件设计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和漏洞, 给程序带来安全和稳定性方面的隐患。因此, 经常保持对软件的更新, 是保证系统安全的一种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一、隐藏IP地址

有两种隐藏IP地址的方法, 一是使用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的原理是在客户机 (用户上网的计算机) 和远程服务器 (如用户想访问远端www服务器) 之间架设一个“中转站”, 当客户机向远程服务器提出服务要求后, 代理服务器首先截取用户的请求, 然后代理服务器将服务请求转交远程服务器, 从而实现客户机和远程服务器之间的联系。

二、检测是否有不速之客连接到我的电脑

可以利用Windows自带的文件Nbtstat来检测。操作方法如下:

在Windows系统的运行中输入Cmd, 在出现的命令窗口中输入:nbtstat–s, 从命令执行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机的IP地址, 与你的电脑相连的其他计算机的IP地址以及本机与其他计算机、其他计算机与本机的连接情况。如果在命令窗口中输入:nbtstat–n, 则显示出一个会话列表, 包含你上网用的IP地址与连接使用的端口以及连接的对方IP地址与连接使用的端口。如果想了解更多的Nbtstat的使用方法, 直接输Nbtstat回车即可。

三、关闭不必要的端口

黑客在入侵时常常会扫描你的计算机端口, 如果安装了端口监视程序 (比如Netwatch) , 该监视程序则会有警告提示。如果遇到这种入侵, 可用工具软件关闭用不到的端口, 比如用“Norton Internet Security”关闭用来提供网页服务的80和443端口, 其他一些不常用的端口也可关闭。

四、更换管理员帐户

Administrator帐户拥有最高的系统权限, 一旦该帐户被人利用, 后果不堪设想。黑客入侵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试图获得Administrator帐户的密码, 所以我们要重新配置Administrator帐号。首先是为Administrator帐户设置一个强大复杂的密码, 然后我们重命名Administrator帐户, 再创建一个没有管理员权限的Administrator帐户欺骗入侵者。

五、取消文件夹隐藏共享

如果你使用了Windows XP系统, 打开从“控制面板/性能维护/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窗口下选择”系统工具/共享文件夹/共享”, 就可以看到硬盘上的每个分区名后面都加了一个“$”, 在后面说明部分也可以看到默认共享。只要键入“计算机名或者IPC$”, 系统就会询问用户名和密码, 遗憾的是大多数个人用户系统Administrator的密码都为空, 入侵者可以轻易看到C盘的内容, 这就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需要取消文件夹隐藏共享。怎么来消除默认共享呢?

方法很简单,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 进入“HKEY_LOCAL_M ACHINESYSTEMCurrent Control SetSevicesLanmanworkstationparameters”, 新建一个名为“Auto Share WKs”的双字节值, 并将其值设为“0”, 然后重新启动电脑, 这样共享就取消了。

六、拒绝恶意代码

恶意网页成了宽带的最大威胁之一。一般恶意网页都是因为加入了用编写的恶意代码才有破坏力的。这些恶意代码就相当于一些小程序, 只要打开该网页就会被运行。所以要避免恶意网页的攻击只要禁止这些恶意代码的运行就可以了。七、把Guest账号禁用

有很多入侵都是通过这个账号进一步获得管理员密码或者权限的。如果不想把自己的计算机给别人当玩具, 那还是禁止的好。Windows XP系统中打开控制面板, 单击“用户帐户/更改帐户”, 弹出“用户帐户”窗口。在点“禁用来宾帐户”即可。

摘要:文章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介绍在家里上网的用户在网络安全方面平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做以及一些简单而实用的网络安全手段。

关键词:网络安全,中毒,家庭网络用户

参考文献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7篇

各高校经过“九五”和“十五”期间建设,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且部分院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十一五”期间,随着数字校园的逐步发展,尽快建立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功能完备、使用便捷、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成为当前校园网建设的主要任务,而确保校园网中用户和应用身份的真实性和唯一性是支撑平台建设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在校园网上建立起安全实用、管理科学的身份认证体系,解决校园网各个层次通信实体的身份认证问题。

2 身份认证面临的问题

当前,除金融和部分电子商务网络系统以外,国内各行各业信息网络中的身份认证系统仍处于初期建设和应用阶段。各校园网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各自的认证系统,但是总体上讲,校园网在身份认证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对身份认证系统的统一规划。由于网络建设初期对身份认证的作用重视不够,部分单位没有将身份认证系统纳入网络安全体系通盘考虑。

二是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技术标准。国内身份认证系统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完备的技术体系标准,大部分技术和标准是分别借鉴国外的,导致后期资源难以进行统一和共享。

三是现有身份认证系统功能不够完善。现有系统一般都使用独立的认证方案,每个应用系统各自维护自己的用户库和安全策略,这就使得这些应用系统成为孤岛,无法形成统一的安全机制,大部分校园网尚未解决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问题。此外,多数认证系统功能较弱,存在着用户密码简化,或用户在多个系统中使用相同口令的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到应用系统的安全。

3 身份认证技术

TCP/IP模型将网络系统在逻辑上划分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每层实现各自独立的数据处理功能,并且只能在2个通信实体的对应层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处理,TCP/IP模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层次化鲜明的网络体系结构。而现有的网络用户身份认证技术也可以按照TCP/IP模型的层次来划分[1]。图1为TCP/IP模型各层所采用的身份认证技术或协议。

3.1 链路层

链路层身份认证技术包括点到点协议(PPP)、以太网点对点协议(PPPo E)和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协议(802.1x)。

PPP是为在同等单元之间传输数据包的简单链路设计的链路层协议,通常作为网络设备之间的认证。

PPPo E是将以太网和PPP协议的可扩展性及管理控制功能结合后的协议。

802.1x提供了基于以太网端口的用户认证和授权的功能,同时,802.1x可以结合账户/密码、MAC地址、端口、VLAN和接入设备地址等多种用户信息来认证用户身份,具有很高的安全级别。

3.2 网络层

网络层的身份认证技术主要包括VPN技术和边缘网关技术。

VPN用以实现在公用网络上构建私人专用网络,可以保证网络用户身份的唯一性和真实性。

网关技术是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局域网IP认证技术,对局域网内的用户IP地址进行必要的认证和权限管理。

3.3 传输层

传输层认证技术包括SSL协议、TLS协议和WTLS协议。SSL支持服务器和用户身份的双向认证,是当前广泛使用的安全传输技术。TLS和WTLS与SSL的区别都不大。

3.4 应用层

应用层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主要是基于某种形式的证据来证明用户的身份,它分为基于口令的认证系统、基于智能卡认证系统、基于用户生物特征认证系统和基于密码学的认证系统。目前主流的身份认证技术是类似Kerberos认证模型的统一认证系统。

4 身份认证体系解决方案

校园网的身份认证体系是基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说,身份认证体系应采用多重身份认证技术。用户接入使用802.1x的认证技术,确保用户在接入网络时其身份的合法性和唯一性,授权用户访问园区网内的网络资源;网络层使用网关技术,对用户的IP地址进行认证,授予用户出校访问权限;应用层采用统一认证或PKI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实现应用系统的统一认证授权。

4.1 接入身份认证

网络用户在接入校园网之前,必须首先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目前广泛使用的是802.1x认证技术,其具体认证流程如图2所示。

(1)用户使用专用的认证客户端发起802.1x请求,接入交换机收到用户的认证请求包后,向认证服务器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2)认证服务器根据用户属性,判断用户的合法性,并向接入交换机发送认证结果。

(3)接入交换机根据认证结果给用户进行授权,打开交换机数据端口,用户获得网络访问权。

虽然802.1x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认证机制仍存在一定的漏洞,非法用户还可能通过ARP伪装等方式进行主动攻击。为了保证校园网用户接入认证的绝对安全,用户接入认证策略必须经过严密考虑,采用多元素的认证机制来全方位认证。安全的用户接入认证属性集包括[2]:用户名/口令、MAC地址、IP地址,NAS IP地址以及NAS端口号。

用户名/口令和MAC地址可以确保一个用户名只能在固定计算机上使用,但是不能排除ARP伪装的情况;IP地址可以将用户和IP地址的所有网络行为绑定在一起;NAS IP和NAS端口可以保证用户只能在固定的物理位置进行身份认证,即使使用ARP欺骗,也可以确保用户身份认证的唯一性和真实性。

采用以上多元素的认证机制,基本可以杜绝用户认证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保证了认证结果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4.2 网关的身份认证

用户通过接入身份认证后,获得访问校园网的权利,但对互联网的访问,仍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措施。网关是针对用户IP地址认证授权的一种技术,系统通常由2个部分组成:网关和后台认证服务器。网关串行在局域网的边缘,对所有流入和流出的数据包进行网络层的认证。网关维护一个授权IP地址列表,处于列表中的IP地址才有访问互联网的权限。具体结构如图3。

(1)当用户试图访问互联网时,网关会判断该IP地址是否具有访问的权限,并检测该IP地址是否已经通过认证并获得访问授权。

(2)如果IP地址是第一次请求访问互联网而尚未通过认证,网关会要求该IP地址在认证服务器上进行身份认证,通过认证后,网关才会将该IP地址添加到授权IP地址列表中去,授权该IP地址访问互联网。

(3)网关同时监测每个IP地址的活动情况,当IP地址在默认失效时间内未有网络请求时,网关将该IP地址从授权列表中删除。

因为在校园网内部用户身份已经和IP地址捆绑在一起,所以使用网关对IP地址进行认证,也就唯一认证了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非法用户对互联网的攻击。

4.3 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

统一认证系统是解决网络上多个应用系统安全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案,它采用多种加密认证技术,统一认证用户身份。统一认证系统[3]的认证模式与Kerberos类似,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数据管理中心、第三方应用接口(SDK)、数据同步模块、单点登录系统(SSO)。具体身份认证流程如图4所示,认证过程如下:

(1)用户向第三方应用服务器发起请求,SDK模块判断用户身份是否已经经过认证,如果尚未进行认证,SDK将用户请求转到SSO上。

(2)SSO使用数字证书验证用户身份,并生成用户访问服务的票据(Ticket)。

(3)SSO将票据发送到应用服务器的SDK上。

(4)SDK到SSO上验证用户票据是否合法,如果票据合法,通过用户身份认证,用户才能访问应用资源。

(5)用户访问其他第三方应用服务器时,如果用户已经通过认证,则直接访问应用资源。

统一认证系统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网络身份认证机制,采用多种安全保障技术,保证了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并且提高了用户与系统、系统与后台以及子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校园网采用统一认证,可以在整体上大大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5 讨论

5.1 制订认证技术的标准

在校园网中,如果在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不同的认证方法,没有一个统一身份认证的标准,一方面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会使安全产品之间缺乏互操作性,这本身就给安全系统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应该制订出合理的身份认证技术的开发、测评和使用标准,灵活的、可互操作的身份认证标准是未来网络计算和安全网络服务发展的关键。

5.2 多种认证技术的融合

各种身份认证技术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缺点。改进和弥补这些技术的缺陷与不足,是今后工作的方向。将多种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对于提高认证安全性、有效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5.3 分布式身份认证技术

目前,一般的应用系统都是采用一种集中式的认证管理,存在一个认证鉴别中心AC(Authentication Center),用户提供PIN和证据给AC,AC将提交的证据与登记过的证据进行对比实现认证。在通信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安全和不确定的因素,如网络拥塞、线路故障、攻击行为等,会对认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如果AC受到攻击,造成证据的丢失和泄露,结果更是不堪设想。分布式是网络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应该适应这个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史蒂文斯.TCP/IP详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刘素平,唐鹤权,顾爱萍.利用802.1x技术加强校园网安全管理[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2):251-255.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8篇

一、网络广告被大量忽视

在注意领域,自上而下的观点认为,个体的主观目标决定什么属性的刺激可以捕获注意。因此,与网页内容一致性高的广告由于与用户目标相关,可以得到更好的加工。自下而上的观点则认为,凸显性刺激总是能够自动捕获注意,而个体自上而下的状态仅仅决定注意从刺激上脱离的时间。因此早期为了提高广告的凸显性,往往采取增加颜色对比度、增加动态效果等策略。然而学者Benway(1998)发现,网络用户有意识地抑制网页上的矩形图文广告,即存在横幅盲现象。由于用户当前目标往往是网站提供的内容服务,横幅广告在颜色、形状、位置等多重属性上非常凸显,因此在最初阶段容易被识别。但是由于网络广告具有高侵入性、干扰当前任务、虚假广告及诈骗广告横行等问题,导致用户对横幅广告普遍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当边缘视觉探测到具有横幅广告特征的区域时,用户很快就可以作出判断,不再关注该区域。这个过程稳定并且频繁地重复之后,对横幅广告的抑制就变成了一种自动化行为(Sun,Lim和Peng,2013)。

相比之下,搜索广告的表现似乎要好一些。搜索广告是一种建立在用户搜索行为基础上的广告,广告商通过竞价购买关键词获得广告位,在用户完成特定关键词的搜索行为后,购买广告在结果页上的位置也越高。搜索广告由于基于用户自主的搜索行为,与用户当前目标相关性高,可以直接提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相对于横幅广告要更有针对性。搜索广告的呈现方式与自然搜索结果非常相似,虽然媒介素养高的用户可以正确识别,对网民仍然具有相当的迷惑性,这种广告也因为通过竞价的方式影响搜索结果排序而饱受诟病。同样难以辨别的还有手机新闻客户端中的瀑布流混杂广告,即在用户下拉刷新文章列表时混杂在信息流中出现的广告链接,点击后会进入商品或活动界面。尽管如此,网络用户仍然努力将注意从无关的信息上转移开来。例如网页浏览中的“热马铃薯效应”,即“用户的目光迅速从似乎没有帮助的元素上移开的现象”。

二、提升说服效果的策略

对于网络用户对广告的回避行为,一些学者及广告从业者从去习惯化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例如使广告与消费者的目标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更加相似,或者使广告呈现方式更加不可预测等。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策略, 因为网络用户总会不遗余力地屏蔽无关信息。并且,强迫用户关注广告内容不仅加重用户负担,还可能加剧用户的抵触心理, 导致更强烈的广告盲视现象,并且影响用户对广告、产品甚至发布平台的评价。

另一条思路是从用户需求出发,以用户期待的形式呈现其需要的信息,并且尽量直接、清晰,避免消耗用户过多的认知资源。这样的信息不仅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也对用户更加有用, 容易导致积极的广告和产品态度。例如直投广告(或称在线行为广告),即通过分析用户上网行为,系统主动、定向、策略性、个性化的向用户推送广告宣传信息,在用户的自主选择下, 进一步形成偏好、建立信赖感。高度定制化的广告会使用户体验到较高的侵入性,但当商品高度符合自身需求时,这种侵入性引发的不快感得以缓和(Doorn和Hoekstra,2013)。网络广告的投放还经常会考虑到与投放环境内容上的一致性以匹配用户需要,例如在教育板块投放外语培训广告,在金融板块投放理财产品广告等。2014年,TRUSTe公司推出了一款广告管理应用,第一次允许用户自主管理广告,并且可以与广告商交换信息。

总结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网络欺诈信息已经大幅减少,网络广告可靠度大幅上升。各大网站及移动应用迫于用户体验的压力,也必须控制广告数量、改进广告形式。然而,目前的广告往往仍从广告主的角度出发,虽然网络广告是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网络用户又是网站服务的获益者,这种强迫式、干扰性的投放仍难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网络广告必须重新思考如何与用户实现共赢,赋予用户更多自主权,营造积极健康的广告环境。

摘要:尽管互联网广告不断创新形式和投放策略以换取用户的更多注意,目前往往仍是从广告主的角度出发,进行强迫性、填鸭式的投放,难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依赖。网络广告必须思考如何与用户实现共赢,赋予用户更多自主权,营造积极健康的广告环境。

关键词:网络广告,信任,说服,忽视

参考文献

[1][美]Jakob Neilsen,Kara Pernice.《用眼动追踪提升网站可用性》.冉令华,张欣,刘太杰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2]oorn,J.V.,&Hoekstra,J.C.Customization of online advertising:The role of intrusiveness.Marketing Letters,2013,24(4):339-351.

[3]Oates,C.,Blades,M.,Gunter,B.,&Don,J.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a qualitative approach.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2003,9(2):59-71.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著作权,侵权

一、著作权的概述

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这一法律名词来源于19世纪后半叶, 在中国最早出现著作权这一词汇是在中国第一部的著作权法律《大清著作权律》。当时的清政府做出了相应的解释,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法律不叫它版权, 而叫它著作权, 于是版权多余特许, 并且所保护的对象是已经出版的作品, 而不是涉及出版物创作人;在现实生活中又多指书籍图画, 而不是美术物, 所以著作权这一名词比较合适。”从这以后中国著作权法律都使用这一称呼。现如今咱们中国仍然使用这一称呼, 至此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台湾地区对于著作相关权利的正式称呼都不再使用版权。

在我国境内, 但凡是我国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非法人单位、组织的作品, 不论发表与否都享有著作权;外国人的作品如果首先在我国境内发表的, 也依我国的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如果在中国境外发表作品, 根据其所属国与我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著作权。

(一) 著作权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 著作权的内容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二) 著作权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 著作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 但是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就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 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 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 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 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为作者。

二、互联网上的著作权

(一) 互联网上的作品本身就是著作权所保护的客体。

(二) 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或技术而出现在著作权贸易与保护的过程中。

(三) 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 其本身的许多微观技术创新也正在成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

三、网络用户对于互联网上作品的合理使用和侵权行为

目前来看, 作品在网上的存在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通过存储的方式存在于网络即通常所说的网络上传;另一种是没有固定的存储即单纯的网络直播。作品存在于网络之中是对原作品的复制。从作品的产生到作品的传播后被他人感知, 是作品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著作权法就是解决作品在创作完成之后传播过程中对作品的利用问题。作品上传到网络后, 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用户一旦访问了该作品, 作品就会暂时存储在其电脑主机硬盘上, 用户才能浏览该作品。这种存储是否构成对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的一种侵犯, 值得深入讨论。

四、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一般对他人作品有如下运用

(一) 为了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使用

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广大的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媒介对他人的电影、电视剧音乐等作品进行欣赏是互联网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用途。对于这一类的侵权来说更多的涉及到的是著作权中的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所谓复制权是指著作权人可以对其创作完成的作品进行印刷、复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手段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所谓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著作权人享有用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向其他公民分享作品, 使其他公民可以在自己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欣赏作品的权利。本文中所指的复制大多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对电影、电视剧、音乐等作品的下载并存储。

著作权人创作作品后的公开与传播的目的在于赚取利益、提高知名度和供他人欣赏、使用。他人对于作品没有认知, 没有做到广泛传播就失去了作品公开的意义。作者的著作权也没有体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每个用户都有接受他人作品所传播的信息, 使用他人作品的可能。每次的使用与获取都对著作权人支付相应的报酬在实践中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著作权法将把一定条件的个人使用列入合理使用的范围。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项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 不向其支付报酬。用通俗的话来说互联网用户使用互联网上他人所发表的作品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单纯的欣赏和善意的使用是不构成侵权的。

(二) 创作中运用互联网作品

这一方面主要是指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引用他人在互联网发表的作品, 创作出新作品, 说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广泛性, 网络侵权行为实施的方式简单、侵权的范围无限且迅速的扩大、侵权影响面广泛且异常恶劣, 对著作权人所应该享有的专属权利的侵害非常严重。由于网络相对比于其他的媒体来说有很大的不同, 在网络作品中作者多数不会使用真实的姓名而更多的选择用笔名或匿名, 这样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无所顾忌的进行剽窃, 这样会使关于网络侵权的案件认证难度大, 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许多创作者, 知道自己的作品常常被侵权, 也无计可施只好接受。倘若任侵权行为蔓延, 势必打击网络用户创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进而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规定,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也不用向其支付报酬。也适用于在互联网上上传于互联网上的作品的使用。

在实际的操作中, 互联网用户有以下行为就属于是侵权:1.未经作品权利人许可, 擅自发表其作品。2.没有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将作品进行复制、展览、发行、放映等将作品在网上进行传播。3.将他人作品用于网络传播, 未按约定支付报酬。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5.剽窃他人作品。

五、网络著作权的保护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保护互联网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可以从法律方面和技术方面入手,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 如何从法律方面保护互联网著作权

在《审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问题的司法解释》以及2006年出台并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 已经专门就如何保护网络上作品作者的著作权这一问题作了明确系统的法律解释, 但针对近年来网络环境的不断的变化, 应当出台更多的适应当今网络环境的有关规定:

1.

在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款和著作权法所制定的条款是应对网络侵权问题的主要根据, 对于目前与网络有关的著作权纠纷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中找到的途径和方案解决。

2.

对于网络服务商将文字作品进行数字化或是其他形式的转换的这种行为, 应当认定属于复制行为。如果是以营利为目的转化后进行传播就是对著作权人著作权的侵犯。

3.

我们应该明确知道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管辖,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发生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而被诉的网络服务器、电脑终端等设备所在的地方。

(二) 如何运用技术保护互联网著作权

技术保护措施就是指著作权人为了达到防止他人滥用自己的作品侵犯自己著作权的目的而采取的一些保密的措施, 比如, 设置私人密码、编辑口令等。这些方式属于一种自我保护, 而且, 它是一种事前的保护。一般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控制访问型的技术措施, 二是控制使用型的技术措施, 三是监督使用型的技术措施, 四是安全保护型的技术措施。

六、总结

上一篇:科技文体翻译特点下一篇:拔柱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