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2024-09-22

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精选11篇)

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第1篇

我国金融物流发展起步晚、发展迅速,但经验积累少,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这种环境下金融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很高的难度和风险性,这也是金融物流专业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发生偏差的主要因素。 针对当前金融物流的发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抓住该行业需求人才的特点和发展预测,有目的的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培养金融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

1金融物流的发展和人才需求

1.1 金融物流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的金融物流出现的较晚,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仓单质押融资的建议后,接连几年,我国的金融物流几乎没有什么发展。90 年代中期,金融物流的模式已初步形成,但是当时人们对于金融物流的理解有分歧,各大银行也是各持己见,金融物流的发展没有大的突破。 直到90 年代末期,这一物流模式才真正的发展起来,且发展迅猛。 当前,金融物流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物流持续、稳定的发展。 首先,人才问题,各大院校虽然针对金融物流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人才培养的定位较低,难以胜任复杂的金融物流工作岗位,高端的精英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一方面,我国的金融物流发展的非常迅速,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物流的发展可以说是被世界金融物流的发展拽着跑,根本无暇顾及系统的发展理论,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物流业就需要一大批专业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而我国高校培养物流人才的形势使学生很难具备全面的金融物流能力,难以胜任金融物流活动中的一些工作。 另一方面,金融物流活动的形势复杂、风险较大,对人才的各方面能力要求都很高,例如仓单质押中,物流公司要对合同双方进行考察、合适,负有监管货物的品种、存储等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协调能力,还要求其对于金融业务、营销业务等有全面的掌握和熟练的技巧,这样全能型的人才单依靠学校的培养是不可能的, 因此即便各大高校相序开设了金融物流专业,但金融物流行业的人才依旧奇缺。 其次,金融物流业务流程不规范,不同的银行与不同物流公司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其合同条款、操作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金融物流工作难度大、经营风险大,岗位适应难度大。 第三,我国金融物流发展迅速,且还在持续的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物流起步晚,理论体系不完整,当前的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与国际金融物流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人才培养仍然是解决我国金融物流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提高我国金融物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1.2 金融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金融物流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该行业现急需的人才不是中低端的操作人员,而是金融物流的高端人才。 一方面,我国金融物流经营风险大,工作涉及审核银行、出质人、签发各类单证、保管保存原始单证等等内容,这些工作要做好,就需要一个全能型人才,不但对物流行业、金融行业的各项业务能熟悉掌握,应付自如,对于其他行业的业务等知识、技能也需要有广泛的涉猎,完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实用性复合人才的典型。 另一方面,金融物流人才经常与资金、货物、各行各业的人员打交道,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胜任该行业的不同岗位,要避免出现以权谋私、监守自盗等不良行为,给企业、银行等多方带来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培养人才的环境等都达不到社会需求标准。 因此,一边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就业难问题;另一边是社会金融物流高端人才的紧缺问题,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高校与企业的联手,以完善我国金融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使高校培养人才更具有职业岗位的挑战能力。

2基于社会需求金融物流人才的培养

2.1 金融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金融物流是一类新兴的产业,高校培养金融物流人才的模式还不成熟。 第一,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准确,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都是物流企业的中低端操作人才,这与社会对高端金融物流人才的需求不相符。 第二,金融物流行业的发展迅速,高校教材、师资资源等跟不上形势,而高端金融物流人才的培养难度大、投入高,且培养环境不成熟,因此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金融物流专业师资资源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第三,校企合作模式不成熟,学生的在职培训效率低,对于知识理论应用、能力实践等得不到质的飞跃,造成了人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

2.2 金融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方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物流更是全球经济连通的主要形式,金融物流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全球,放宽眼界,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主,提高我国金融物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一,金融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提高定位。 在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下结合行业特点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定位应从中低端的操作者转向高端的管理者。 第二,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 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向金融物流行业的第一线,时刻了解该行业发展的状态,提高自身在教学中的金融物流业务实践能力,带领学生真实的体会金融物流业务的实际操作。 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先提高教师的行业综合能力,促使其在专业研究、教学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和突破。 第三,完善学生的在职、在岗培训。 一方面,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使其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应用掌握,提高学生的行业技能。 另一方面,增进校企合作的力度, 拓展学生的在职培训空间, 健全学生的在职培训模式。

3社会需求引导下的金融物流教学改革

结合社会需求及当前高校培养金融物流人才讨论,金融物流教学的改革。 第一,要增加校企合作的深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岗、在职培训机会。 例如,以专项人才培训为基础,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使高校培养的金融物流人才向高端方向发展。 第二,健全学生的在职培训模式,结合理论教学完善学生在职培训的职业素养要求、工作技能要求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经验积累和社会经验积累。 第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及社会适应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参与实践, 积极体验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设计、规划,使其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些阻力和压力,让学生明白社会不会跟着你的脚步,作为高端人才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更好的发展。第四,增强金融物流高端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结合社会对金融物流人才的需求状态,树立分层次培养金融物流高端人才的培养理念,打破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根据学生能力对其进行分层培养,指导学生向适合学生发展的行业方向探索,为金融物流行业培养其发展所需的管理型、实用性人才服务,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使其在金融物流岗位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另一方面,注重对教材的拓展和补充,结合教材将社会上该专业的发展新景象融入其中,让学生参与金融物流行业的发展探索当中,理解金融物流行业的发展路线及现状、概况,并能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行业状态进行研究分析, 培养有研究精神、创兴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利用一切机会将自己融入社会, 在社会中验证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知识应用技能等,做一个有规划、有魄力、有梦想的新型人才,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能够抓住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的更高社会价值。

4结语

高校培养人才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 只有结合社会需求,并具有一定的人才培养超前思想,才能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占领先机,为社会提供行业所需的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实现企业、学生、学校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潘意志.浅谈中国金融物流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6):38-41.

[2]夏章霞,吴晓兵.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启发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6):10-12.

金融专业基本需求 第2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金融经济理论和证券投资与管理理论水平,能够胜任金融与证券实际业务、证券投资分析和操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金融与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证券经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金融与证券工作实际能力。

二、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类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及大中型企业从事金融、财务、证券等工作。

三、业务培养要求:

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补充:

四、主干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发行与承

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期货交易、证券投资法规、证券经营实务、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投资心理与行为分析等。

1、证券市场与交易

主要了解和掌握证券投资者开户、交易资格的取得、证券交易的程序、证券交易的确认和交割等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证券交易市场的概况,深入领会证券交易的原理和运行机制,为今后从事证券投资工作和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证券投资分析

系统介绍证券投资的理论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和众多指标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所涉及的各项基本内容,熟知证券投资的各种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方法以及风险控制,具备实际参与证券投资的基本能力。

3、证券投资基金

本课程全面地介绍证券投资基金产生发展的基本状况,系统地论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理论、运作实务以及与基金投资管理有关的投资学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已具有一般金融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证券基金投资与管理的水平,以适应从事证券投资管理的需要。

4、期货交易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模拟实习,使学生掌握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当前期货市场的基本情况,熟练掌握期货交易操作实务,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期货交易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5、证券发行与承销

本课程是证券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证券、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统考课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及讨论,使学生掌握证券发行与承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当前国际、国内证券市场证券发行与承销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从事证券投资活动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五、实践教学:

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对策 第3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60-01

现代物流作为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产物,近年来一跃进入我国市场,以系统化的目标制定、集成化的功能,规范化的作业,市场化经营,电子化信息以及周全的服务,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物流人才的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培养一批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成为各大院校进行物流管理教育的重心。

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物流模式,刺激着物流人才的培养,而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不足。

(一)物流人才数量上供不应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其操作很大成分是人力,不需要高技术含量,这就直接影响物流人员的教育与学习。在物流人才培养上缺乏相应的教育保障,很多高校没有物流专业,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此课程,但其招收人数或是报考人数较少,例如我国目前高校就读物流专业的学生总数不足10万人,就2011年应届毕业生来看,仅占总毕业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这就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缺失。同时,由于教育水平与培养水平的限制,很多物流专业性人才,管理性人才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物流人才低质量与市场需求高质量相矛盾

物流作为一种新名词,被引进市场,刺激着一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但是由于新事物的适应时间较长的原因,以及我国本身物流观念的落后,造成物流人才质量不高。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精、尖的专业性人才。物流行业独立发展性低,很多物流企业由一些运输企业或是仓储企业改造而来,这就造成经营管理中物流知识与理论的缺失,即使一些原来具有运输、包装、仓储等经验的管理人才进入物流行业,但是他们的管理知识结构,仍不能适应物流管理现代化,信息电子化,作业规范化等要求,造成了经验与实际想脱离。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来说是片空地,由于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模式僵化等,引起物流专业学生质量不高,这集中表现在,学生对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现状分析不到位,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较低等方面,这就直接造成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高质量需求与物流人员低质量供应的矛盾发生,进而影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造就现代化物流人才的对策

现代物流不同于传统物流,其更讲究物流过程的信息电子化、管理智能化、手段现代化与服务系列化等,学校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适应现代物流需要,面向现代物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引进教育,进行物流人才专业化、实践化培养,成为造就现代物流人才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培养“硬件”投入,扩大物流人才基数

物流人才数量的缺失,是物流行业发展的直接阻碍,这就要求进行“硬件”扩展,为培养物流人才创造广大的空间。

一方面,扩大高校人才培养基地。到目前为止,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较少,有的学校岁有相关专业的设置,但在招生人数上偏少,这就直接造成物流人才基数小,不能达到市场的实际需求,所以,以资金支持、设备投入、专业设置等方式加大学校物流学生的吸纳,成为扩大物流人才基数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吸纳高级物流人员。就我国现阶段物流发展来看,专业物流人才数量小,其直接的增加途径就是对外员的吸纳,这就要求政府以及各类物流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展开外员引进,确保国外高端物流人才为我所用。

(二)提升“综合软实力”,提升物流人才质量

一是,树立现代物流培养目标。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实际教育的开展,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必须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支撑。物流是一个科学而系统的业务领域,其设计领域的规模性与丰富性是任何一个流通行业为所能及的,这就要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业务能力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是,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在其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但是,在引进内同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实际与我国市场实际为出发点,建立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提升学生物流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如运输、包装、配送、制单结汇等;以能力提升为发展方向,如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引进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课程,运用IT技术能力的培养等,针对我国国情充实新课程,如电子商务、供应链流程、物流成本分析等,以保证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化能力与全面化知识的提升。

三是,充实师资力量。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教学成败,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通过教师物流专业培训,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吸纳先进教师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思想建设。教师为人师表,其自身素养对学生默化这学生的品格,这就要求加强教师思想建设,以传统文化、人文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以达到为学生树立良好到的示范,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实现的目的。

四是,加强实践培训。物流业操作性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展开实践性教学。一是,积极创设实践情境,通过案例讲述、模拟训练等,促使学生操作性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实地考察以及企业实习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创设条件,展开学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实践场所,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我国物流实践性人才需求的实现。

三、总结

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决定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只有充实物流人才数量,全面提升物流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才能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家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5.

[2]吴峰.国内外物流人才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尹立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商贸,2011,10.

[作者简介]何灵,女,西畴人,硕士,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第4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农产品物流,宿州砀山梨

物流金融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在物流供应链中,运用金融工具为物流产业提供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农产品物流金融是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和业务创新,为需要资金的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运输、储存和管理等活动而提供的融资活动,它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融合[1],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农产品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供给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为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业务风险、提高利润来源,营造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宿州市地处皖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以砀山梨为代表的水果产业是其农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砀山梨也是皖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水果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和形象。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对促进水果产业发展、构建科学的物流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金融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宿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在皖北的重要城市之一也确立了在“十二五”期间“促进服务业大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发展和建设现代物流”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领域的投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而言有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1.1 农产品物流基本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宿州是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随着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市场全国化格局的形成,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的不断发展,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成为近年农产品物流发展基本方向,也将产生巨额的资金需求。宿州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西南片区、符离和蒿沟等三个区域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光彩大市场物流园、市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宿州现代粮食产业园等物流园区……”。据测算,仅上述几个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投资额将高达数亿元。与此同时,宿州市现有两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即砀山惠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皖北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也急需升级改造。以砀山惠丰市场为例,截至2012年1~11月底累计交易量为342 625吨,累计交易额为76 724.4万元[2],承担着皖北乃至周边地区大部分果蔬的流通,其交易量和成交额分别以平均每年10%和30%的速度增长。但因其物流功能不全、市场总体布局和规划有待完善[3],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农产品交易和物流的需求,其升级改造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1.2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金融需求

在农产品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升级的背景下,现代化是农产品物流的必然选择,也必然产生投资需求。冷链物流是当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但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投资大、周期长,传统的农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来建立。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损耗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皖北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步伐缓慢,以砀山梨为例,其年产量达110万吨,但其冷库库容量仅5万吨,冷藏运输车辆更是屈指可数,显然难以满足其储运的需要。因此,大批现代化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的更新需求也为金融机构的介入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1.3 农产品的新兴交易模式催生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砀山梨等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平台。这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的深入发展,在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必然会催生网上支付、结算、转账等一系列衍生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国家推行的“农超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将会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等农产品物流形态的蓬勃发展,在产生大量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资金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4]。

2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对策

2.1 积极创新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5]。农产品物流银行实际上是质押贷款业务的一种,只不过客户用于抵押的东西不再是不动产,而是价格波动幅度小、变现能力强、抗跌性好的农副产品。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业务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开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效的运作模式。

二是创新和开发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传统的资金贷款业务对象拓展到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依托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为入驻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针对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如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衍生出来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发展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的融资租赁。大型专业化物流设施设备(如冷链设备、专业化仓储设备等)资金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往往成为了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使物流企业将融资和租赁合二为一,缩短建设周期,迅速扩大规模,并以此减少现金流的压力、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对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引导物流主体积极参与农产品物流金融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和金融部门应当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一些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物流服务能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主动开发和提供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成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引领者。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砀山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为中心的直销型物流模式、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联营物流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平台物流模式和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化物流模式[6],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培育果蔬经纪人、专业合作社、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完善“农户+合作协会”、“农户+经纪人”等模式的合作机制,并在整合分散的物流主体资源的基础上来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通过搭建农产品物流协会平台,有利于农产品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与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农产品物流的监管。

2.3 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层面,国家应当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可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贴息或免息贷款等方式,探索股份制合作开发运作物流园区的模式,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拓展业务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通过农产品物流协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合作来建立健全信用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制定信用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对其历史经营记录、资质状况、信用状况与经营能力进行掌控,对企业进行信用分级。金融机构在立项环节也要强化价格风险的评估,在做好农产品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营销、授信和贷后管理策略,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安全。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新型农产品物流业态的研究,对与其合作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风险如何有效防范等进行综合权衡。

参考文献

[1]黄志平.物流金融在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应用探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6-57.

[2]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信息[EB/OL].(2012-12-20)[2013-02-30].http://zwgk.ahsz.gov.cn/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150973.

[3]刘峥.宿州砀山梨物流发展现状及组织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2):103.

[4]刘献良,孙立刚.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金融机遇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2):72.

[5]杨蕾,张义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以冀中南经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84.

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第5篇

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本地区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共有7家国有独资银行,110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0多家证券公司,30多家保险公司,50多家信托公司,70家财务公司和4万多家城乡信用社。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金融人才的旺盛需求。

随着中国入世后经济的迅速发展,201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10年保护期结束,07年金融市场开放,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进驻中国,金融人才日渐紧俏。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走访座谈,电话查询以及毕业生的调查情况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的振兴和大发展,将给金融商贸类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必将为金融类学校的专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日前金融行业的收入排在各类职业的前列,与银行沾边的职业待遇都不错。总之,当前是我国金融业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机,并且推进的速度和推进的质量都体现了产业快速成长期的特征,从而表明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将会有持续上升的势头,这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金融、商贸信息类专业仍是社会急需五大专业之一,发展势头良好。我校根据对这些年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岗位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在政府大力扶持,企业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保持专业发展优势,形成专业特色。

因此紧密围绕广东地区金融产业建设的总体框架,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今后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本地区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从广州经济发展状况总的来说,广州近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四大指标在这五年中年平均递增均达11%以上。人均GDP年平均增长11.5%。这一增长水平在国际上是少有的。广州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金融业

等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很快。

在国家金融政策与广州经济的支持上,至2009年,广州金融业实现了大发展,金融单位发展到了457所,2009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6.07%,同比增长 29%,为历史上发展最迅猛的一年;首先,金融市场规模扩大,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快速发展,至2009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944亿元,同比增长23.69%,贷款余额13852亿元,同比增长25.88%,资金实力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金融业方面的迅速庞大,也使得金融方面人才需求巨大。

而广州各大高校也在努力扩大金融人才培养规模.2009年广东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同比增长了20%,暨南大学招生人数同比增长了38.5%,其他高校也在扩大金融人才培养招生。

因此,国家政策上有利于金融专业教育发展,广州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广州地区高校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广州地区金融专业教育将迎来一个较大发展时期.据前程无忧()的无忧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金融业(包括证券、保险、银行、会计四大行业)的发布职位数逐月稳步增长,9月份的发布职位数已经突破了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而随后的10月、11月发布职位数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见图-1)。这表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金融业的人才需求已基本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摆脱出来。据近日由万宝盛华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雇佣前景调查显示,金融、保险行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为44%,与2010年同期相比,该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净雇佣前景指数”是指所有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期望增加招聘人数的雇主比例减去期望减少招聘人数的雇主比例之差。)

图-1:2008—2010年金融业网上发布职位数走势图

(注:2010年12月的金融业数据未统计)

图-

1据网络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相比,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数有明显上涨。其中会计/审计业的月均人才需求涨幅最大,达到85%;其次是金融/投资/证券业,比例为50%;再者是银行业的涨幅,为23%;保险业的月均人才需求涨幅最低,为10%(见图-2)。

图-2:2009—2010年四大金融行业月均发布职位数对比图

图-

2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广东省金融业不降反升。据省金融办的数据显示,2008年广东省主要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为金融危机下广东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2009年,全省金融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再度提高。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金融产业增加值完成524.21亿元,同比增长17%,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2%,与2008年底相比,分别提高了0.9和0.4个百分点。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提出了用5年时间将金融产业发展成为广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金融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作为广东的省会,广州金融业不只是广东经济的支柱,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在未来,广州金融行业将需要大量具有实操性强的金融专业知识人才,四大金融行业也将提供大量的职位。由此可见,未来广州金融专业教育市场的需求将会非常大。

三、就业岗位及能力分析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具备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和理财技术、能够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具体方法和

操作技能,特别是适应国际金融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金融业涵盖范围很广,所以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很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中外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从事金融服务及管理工作。同时能够适应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出纳、商贸服务等工作需要。

投资于理财专业按照广州市课改的整体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金融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行业的培训服务。根据目前经济发展情况看,金融业已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端行业,要与国际接轨、与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接轨,就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学生的就业挖掘渠道。为此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合作,提高学生学历,使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根

据学校的发展趋势,考虑设立西南财大定向班。依托广州金融业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借助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新平台,抓住用人需求方面的新亮点,强化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与支撑的功能,如国际结算、数据处理、资金清算、应用开发中心、银行卡业务、呼叫中心等外包业务的培训。

四、结论

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第6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企业需求;高职教育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 从企业需求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已经面向国际市场开放,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为了更好的面对市场竞争,物流产业需要数以万计的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

1.1 專业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应该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满足企业需要。可是现在大多高职院校都是在本科院校的“缩影”,没有结合实际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在的物流岗位日趋细分,在不同的行业中对同样的物流岗位的要求是不同的,将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在全部物流领域是不现实的,至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从事什么岗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没有做到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学生毕业后,觉得好像什么都懂,却什么都不精,毕业后觉得什么都能干,最后却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各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所处的区域经济大环境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本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细分,从而使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明确。

1.2 实践性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对于人才的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物流人员有一定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直观了解物流活动。首先,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实践实训室;其次,大多物流教师都不具备物流企业经验,没有实践能力,所以造成学生缺乏实践性,最终走向企业的时候,短时间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实践的需求。

1.3 学生的不务实是企业无法忍受的

根据对企业的走访,发现学生的不务实,一般刚毕业的学生,不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持续稳定的待下去。频繁的换工作是他们的共性,很多学生都有一种“想干就干、说走就走”的态度,辞职的时候也不会提前上交辞职报告,手头工作也不会进行有序的交接,最后搞的企业措手不及。这种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素质教育有所欠缺,学生缺少最起码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工作的选择不慎重,不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岗位和工作。对于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却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缺少的。

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2.1 明确以培养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是指的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既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的工作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双元循环,多段上升”的模式。

“双元”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双循环;“多段”指的从大二就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实践活动,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

现在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把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了毕业前的最后半年,一般都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很多单位与自己的专业不符,即使找到与专业相符的单位去实习,一般都会被安排到基层,有的学生会因为吃不了苦,一般坚持不了多久,就不干了。所以造成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最后都是托人找单位盖个章,以完成所谓的实习。

我们这里要求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并且实习单位必须按照专业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实习岗位,期间会有带队老师不间断的去企业走访,不准许学生无故缺席。一旦出现问题,学校企业会立刻联合解决问题,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2.2 加强物流教师的实践能力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其过硬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加强物流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定期让教师去企业去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一些实战经验,提高其实践能力。也可以在学校组织一些大型的物流专业人才交流会,请一些行业的成功人士进行学术讲座等。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专业教学团队。高效的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由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车间进行参观学习。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强了之后,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我们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定时来学校的实习场地进行实践操作,让教师和学生现场观摩和学习。

2.3 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培养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教育等。学校教育中,课堂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教育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其次学会做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和步入社会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培养学生做一个不怕苦不怕累、踏实做人、努力做事、有责任心、有团队精神的好青年。这就要求教师将素质教育和课堂教育融入一体进行教学。每一位老师都该负起这样的责任、学校管理者更应鼓励老师带着企业的理念去教学教育。同时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做一个“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3 结语

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第7篇

一、金融业发展趋势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新需求

(一) 对外开放空间增大, 急需全球视野的金融人才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2012年11月20日,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 要“主动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 加强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努力把金融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金融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对金融人才的对外交流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大批既了解本土经营又有全球化经营眼光的金融人才[1]。

(二) 混业经营日益明显, 急需全能的金融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业出现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 银保、银证合作更加紧密, 金融业务融合渗透速度加快, 一大批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 如光大、中信、平安等集团有限公司, 拥有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期货等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这一趋势相应地需要懂得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知识的全能型人才。

(三) 电子化、信息化, 急需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促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 如自动柜员机 (ATM) 、销售终端机 (POS) 、网络银行等新型产品或服务的出现。随着金融电子化进程的加剧, 金融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也要求从业人员适应快节奏, 在较短时间内能熟练掌握多种技能, 既要有金融专业技术也要精通网络和计算机。

(四) 金融业竞争加剧, 急需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

金融“十二五”规划, 明确指出要着力促进金融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根本目的, 鼓励和加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调整监管者功能定位、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 促进金融创新”。可以看出, 金融业越来越需要创新、变革, 新产品开发和研发类人才成为竞争焦点[2]。

(五) 个性化服务趋势, 急需高端的金融人才

金融机构为了争夺优质客户, 抢占市场, 开始根据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进行细分市场, 向特定目标群体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私人银行在中国也就悄然兴起。近日, 在英国《金融时报》集团举办的2012年全球私人银行奖项颁奖晚会上, 招商银行再一次荣获“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大奖。个性化服务尤其是私人银行业务所需人才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 了解投资, 了解资产管理, 并有独到的眼光,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才能有效地服务特定的客户。

(六)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急需高技能的金融人才

2011年末, 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已达到12.8万亿元。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金融人才, 而目前,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一线就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不高, 缺少扎实的业务知识, 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成为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双语教学对应用型金融人才新需求的意义

应用型金融人才应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熟悉金融法规政策、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具备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 能够胜任一线岗位, 如资金交易和资产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和控制岗位、基金销售岗位、金融营销岗位等。因此, 金融学院的学生要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必须注重基本理论素养和潜质的挖掘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趋势对高技能、全球视野、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增大, 尤其是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对金融人才的对外交流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英语交流能力, 既了解本国金融法规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 既有本土情怀又要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双语教学模式无疑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国外金融知识的前沿和理念, 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又能更好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如何利用双语教学更好地为金融业培养高质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求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和设计、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三、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营销、国际银行管理、国际支付结算、金融市场学和公司财务等双语课程。虽然达到了教育部的考核指标, 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过程由“教”与“学”两个环节构成, 缺一不可。在双语教学改革中, 以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 从实践中不断总结, 从教师、教学、学生以及学院四个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 (见图1) 。

(一) 双语课程体系设置与教材选择要突出实践性

设计和选择双语教学课程时应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注重课程的适应性、学生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等。因此, 笔者认为应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金融英语课程, 为后续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大二和大三每学期都可开设一门双语课, 而大四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考研等, 没有充足的精力学习双语课程, 不宜开设。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注重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因此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应该选择微观金融方面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比如国际结算、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财务、保险理财等。

双语教材的选择要兼顾先进性和适宜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于国内教材, 国外教材内容更新较快、信息量大、有大量的案例、实践性较强, 但相对来说层次性不强, 不易直接获得所需信息[3]。因此在采用国外教材影印版作为教材时, 恰当地选择其中的重点章节。

(二) 自愿选择、小班授课原则,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水平和意愿自愿选择, 而不勉强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自愿选择双语教学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且该部分学生的语言不成为障碍, 能够更好地接受所授知识。为了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有更好的交流,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应该控制每个班的规模。试想一百多甚至两百的学生, 如何能够保障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机会就少, 势必会抹杀积极性, 影响教学内容的传递。

(三) 引进国外教学理念, 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引进外文教材, 更重要的是国外教学理念的输入。国外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基础理论和知识点, 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自学。学生接触外文教材对大量的专业术语普遍感觉吃力, 在双语教学中应该尝试运用“情景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形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不仅教师提供案例, 也可由学生自行编制案例, 在编制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关键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 尽量运用英语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 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 建设师资队伍, 建立激励机制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工作的成败, 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 适当进行政策性扶持。一方面, 应以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好的英语基础的教师为对象, 开办学习班, 或者组织其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有条件的可安排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到英语母语国家进行短期进修,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教师队伍[4]。另一方面, 可以招聘一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 能够更好地借鉴国外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 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形成信息反馈渠道

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 否则会抹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师的评价不能过多地注重教学效果, 应该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课后辅导等。传统评价指标更多注重的是结果性评价, 从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实践来看, 用原有的评价指标双语教学得分普遍比其他学科要低得多, 教师进行教改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对学生的评价也可采取多种形式, 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的考核, 比如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案例编制、实际模拟操作、陈述报告等进行考查,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了英语的应用能力。另外,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做出客观评价, 加上学生在评价的表现, 形成反馈机制, 作为教师改进双语教学模式, 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3) .

[2]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 2008, (10) .

[3]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1) .

物流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第8篇

1. 我国未来物流行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1.1 较高的道德素养

物流行业能够稳定迅速的发展, 需要道德素质较高的管理层和基层工作者共同的努力。首先, 只有公司的管理层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德心同时有着足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才能够保证整个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这些对于普通员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一个公司的员工的道德素养过关, 才能够使这个公司始终屹立在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物流作为服务行业, 只有道德素养过关, 才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 才能够被社会认同, 才能够有发展的坚实基础。

1.2 专业的技术知识

由于物流行业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复杂, 所以未来物流行业的人才能力上要具有全面性和专业性, 只有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 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不断创新, 增添新的活力元素;只有物流行业人才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 才能够保证企业具有创新的不竭源泉。同时也只有物流业人才掌握专业的知识, 才能够使物流在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中找到发展的方向, 及时用先进的技术武装自己, 使自身的服务能够做得更好。

1.3 综合能力的胜任

未来物流行业人才的能力需要综合化, 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 同时还应该具有综合的能力, 才能够胜任物流行业的工作。首先, 应该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 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大集体, 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 所以只有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才能够保证整个团队一起努力, 创造属于物流行业的未来。同时, 专业的人才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能够组建起一支综合能力较强的团队, 使物流行业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状况也都是物流行业发展所必须的, 因为未来物流行业的人才要能经得起低谷, 也能够承受得住莫大的成绩,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物流行业更好地面对未来道路上的风雨。同时, 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 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的发展。

2. 我国未来物流行业人才能力培养策略

2.1 相关院校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

当前, 在我国各大院校, 关于物流专业的课程不够科学, 导致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以, 这就要求, 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要将所学的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物流业发展的规律, 使其能够努力提升自身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学校开设的物流课中, 应该加强实践的比重, 让学生能够到各大物流公司去实践, 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物流实践, 了解物流发展的模式, 这样会让学生能够朝着物流行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使自身能够更加复合未来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从而能够徐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2.2 企业完善相关的培训机制

企业对于现有员工应该加强培训, 首先应该对于员工的业务能力有一个完整的考核制度, 让员工具有一定的紧张感, 能够认识到自身应该努力提升。同时企业应该与相关院校建立联系, 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物流知识的培训, 让员工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 加上专业知识的辅助, 能够更好地帮助物流行业的发展, 这样也会使企业的员工变得更加专业, 能够接触到当前先进的物流理论知识, 从而更好地应用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当中。

2.3 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未来, 物流行业会因为服务的质量好坏而淘汰一些企业, 所以整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道德素养的重视力度会不断加强。首先, 相关院校应该注重对于物流行业人才道德素养的培养, 应该让其认识到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才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才能够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企业应该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建设, 加强企业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 使企业在公众面前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 能够收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 物流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需要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重要的支撑。只有采用多种方式, 加强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出与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相符合的人才, 才能够带动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建立适合物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掌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只有培养出能力复合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 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素琴.做新时期的物流人——浅谈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03) .

[2]刘金国, 刘华.物流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12) .

黑龙江省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第9篇

1 黑龙江省物流发展的总体状况

黑龙江物流产业发展主要以公路为主, 辅助铁路与航空运输。黑龙江货物运输接近70%是公路运输, 25%左右是铁路运输, 其余是航空运输。黑龙江的公路运输主要是以哈尔滨为中心, 形成“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运输格局。黑龙江水运基本是在省内运输, 以松花江为中心, 形成一定区域的运输。黑龙江有航空线11.66万公里, 由于航空运输费用比较高, 在实际物流运输过程中, 采用航空运输比较少, 也基本能满足用户航空运输的要求。黑龙江在积极改造高速公路, 高铁线在黑龙江不断建设与完善,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黑龙江物流发展前景广阔。在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前提下, 有更多的物流产业来到黑龙江, 会吸引更多的物流高级人才来黑龙江发展, 提高黑龙江物流产业发展, 拉动黑龙江的经济发展。

2 黑龙江省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部门各自为政

黑龙江物流产业涉及很多部门,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责任不明确, 办事效率不高, 各自为政, 阻碍了黑龙江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能吸引物流公司来黑龙江, 物流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愿意来黑龙江。黑龙江要加大物流产业发展, 必须规划物流管理部门, 比如公路、铁路、发改委等管理部门要统一办公, 简化手续, 促使黑龙江的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为物流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拉动黑龙江的经济发展。黑龙江经济快速发展, 能吸引更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优秀的物流方面人才, 同时促进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与经济在区域内是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物流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促进物流产业发展。黑龙江物流产业要快速发展, 必须统一管理部门, 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2.2 缺乏相应扶持政策

黑龙江属于边远省份, 思想意识比较落后, 只注重企业生产, 忽视商品的运输。黑龙江是资源大省, 需要物流的流通, 能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的经济发展, 但黑龙江物流起步比较晚, 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相应扶持政策很少, 商家不愿意来黑龙江投资物流产业, 促使黑龙江物流产业发展缓慢, 不能吸引优秀的物流技术人才来黑龙江。最近几年, 黑龙江省政府加大扶持政策, 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逐步缩小与兄弟省份的差距, 不久的将来, 黑龙江物流产业一定能追上其他省份, 为黑龙江经济发展服务。

2.3 信息化程度较低

黑龙江物流产业发展比较慢, 物流产业信息化程度低, 不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物流公司的信息化程度, 实现网络管理是物流产业发展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应用领域比较广, 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领域, 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但对物流公司提出新的要求, 必须与世界接轨, 提高物流产业的信息化程度是提高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4 专业物流人才匮乏

黑龙江物流产业起步较晚, 缺少交通运输方面的人才, 缺少物流产业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也缺少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物流产业发展, 人才是关键因素, 必须提高物流产业方面人才的发展, 才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要吸引物流方面人才来黑龙江工作, 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3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物流业管理体系

物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黑龙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业管理体系, 物流管理体系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要考虑很多因素, 第一, 需要明确政府在物流产业的作用, 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希望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 鼓励黑龙江物流业的发展, 为龙江经济建设服务。第二, 建立统一协调的物流管理体系。物流产业涉及很多领域, 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协调机制, 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第三, 建立现代物流产业协会, 协会的建立可处理一些物流方面的事宜, 提高黑龙江物流产业的知名度, 拉动龙江经济发展。第四, 完善物流产业法规文件, 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文件是指导物流产业发展的依据, 必须健全与完善相应文件, 促使物流产业健康发展。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对物流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现在多个层面, 黑龙江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力度, 主要表现为:第一, 财政政策扶持。政府要拿出一定的物流产业专项资金, 扶持重点物流项目, 支持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提高基础设施建立, 完善物流产业投资环境。第二, 金融政策方面支持。政府出台加大物流产业扶持力度, 比如融资、贷款等一些政策的倾斜, 吸引商家在物流方面投资。第三, 扶持重点物流园区建设, 政府出台物流园区建设免征土地税等优惠政策, 园区建设后, 物流公司进入前三年不收租金, 还有其他政策扶持等。

3.3 加快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

专业物流人才是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黑龙江物流业的发展必须加快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人才培养有多种渠道, 第一,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黑龙江有很多高校, 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这类985院校需要培养高端物流专业人才、黑龙江大学这类院校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黑龙江财经学院这类院校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 建立一个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第二, 引进外地物流产业高级人才。引进人才充实队伍, 是提高人才的基本方法, 沿海地区人才储备充实, 黑龙江可以利用优惠政策, 吸引优秀物流人才来黑龙江工作, 为黑龙江物流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第三, 建立证书认可制度, 物流产业人才需要资格证书, 资格证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 证书是参考价值, 实际还需要看物流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

4 结语

黑龙江省物流业基础设施落后, 发展晚, 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黑龙江是资源大省, 物流业发展具有广泛空间, 发展势头良好。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 发挥龙江资源优势, 提高黑龙江物流业发展, 拉动龙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非凡, 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回顾与2014年展望[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4, (02) :71-73.

[2]杨芃博.河南省粮食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4, (07) :134-137.

陕西物流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第10篇

一、陕西省整体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流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

(一)陕西省物流热度指数(LHI)

物流热度指数(LHI)用来衡量某段时期社会对物流热点的关注度,并侧面反映物流行业发展速度。LHI指数通过采集包括综合新闻媒体、物流专业媒体等在内的20多家主流渠道的物流新闻资讯,利用智能化的语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自动分类和统计而得。LHI指数是反映全社会对物流行业关注程度以及物流发展速度的综合指标,以月为周期进行采集、分析和发布,LHI指数=当期主流新闻媒体发布的物流行业新闻的总量。LHI指数越高,代表当期全社会对物流行业关注程度高,物流发展较快。

从图1可以看出,陕西省的物流热度指数从2014年底至2016年4月,呈现出明显的大幅度增长趋势,虽然在2015年中有波动,但是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结合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技术的新兴,我们预计未来陕西省物流热度只增不减。

(二)利用物流总量与宏观经济总量预测物流需求

在对物流需求进行预测时,可以设某个宏观指标如:GDP为自变量,物流需求量为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也会随之变化。这是市场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表现。回归分析是可以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回归分析中,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宏观经济指标和物流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宏观经济总量与物流总量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如GDP,自变量达到一定数值,物流需求这个因变量必然有一个对应的可能数值;当自变量GDP发生某种变化如:增长或降低时,因变量物流需求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程度的变化。其中存在的函数关系是确定函数关系。我们将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宏观经济因素作为自变量、将物流需求作为因变量,并通过需求其中的相关关系,建立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将回归方程作为预测模型,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在预测年份的变化来预测物流需求的情况。

第一,物流总量与宏观经济总量。物流行业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以陕西省为例,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的资料,2006-2015十年间的陕西省GDP和社会物流总额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1绘制出陕西省社会物流总额和GDP的逐年走势,发现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会带来对物流需求的增量,发现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可以看出物流总额与GDP呈正向变动,且斜率更大,说明全社会物流总值的增长趋势与经济总量相同,但是要高于同期GDP的增速。

第二,一元线性回归法在预测中的使用。根据表1,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Y=a+b X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我们选取陕西省年GDP与年社会物流总额为参数,对陕西省2016年物流需求量进行预测。设:陕西省年度GDP为X(自变量),陕西省年度社会物流总额为Y(因变量),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2.1812X-3075.2。(R2=0.9977,说明实际观测点离样本线十分接近,拟合优度高)。即,陕西省年社会物流总额=2.1812×陕西省年GDP-3075.2。利用以上模型,可以根据预期GDP估算出未来某一时期的物流总额。以2016年为例,据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把GDP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6.5%至7%,2015年陕西省GDP为18 171亿元,那么2016年陕西省GDP数额预计可以达到19 352-19 443亿元。通过如上预测模型,可以得到:2016年陕西省物流需求总额预计为:

2016年陕西省社会物流总额=2.1812×19 352-3 075.2=39 135亿元(GDP增长率=6.5%),到2016年陕西省社会物流总额=2.1812×19 443-3 075.2=39 334(亿元)(GDP增长率=7%),所以2016年陕西省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达到39 135亿元-39 334亿元,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陕西省进出口总额,陕西省物流行业总收入等指标,运用类似方法,对物流需求进行预测,并将其作为预测物流人才结构的基础,为物流教育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参考信息。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陕西省的物流发展总体呈现增率为5.5%-6.1%的稳步上升趋势,那么我们推测2016年陕西省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将总体呈现类似的增幅。

二、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结构

本文中我们使用物流人需求变化指数(LPDCI)对物流人才需求进行分析,该指数通过抓取智联、51job、猎聘网、58同城等主要招聘网站发布的海量物流相关岗位招聘信息,通过智能化分析来反映物流人需求变化情况,为物流从业人员及时掌握物流岗位以及各区域物流人员需求变化情况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一)LPDCI指数分析方法简介

LPDCI指数用于反映物流人才需求总体变化趋势,利用智能化的语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月为周期进行采集、分析和发布。LPDCI指数=当月物流岗位招聘人数/上月物流岗位招聘人数×100,指数大于100,说明物流人需求较上月处于增长态势,指数小于100,说明物流人需求较上月处于下降趋势,指数等于100,说明物流人需求较上月无变化。

LPDCI指数按照薪资范围,将物流岗位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其中初级岗位包括采购员、打包工、配货员、送货员、装卸工、单证员、报关员、快递员、运营专员等;中级岗位包括海运操作、空运操作、物流调度、物流助理、仓储经理、仓储主管、运营经理和运营主管等;高级岗位包括高级物流经理、高级物流主管、物流总监、供应链总监和运营总监等。

(二)运用LPDCI分析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结构

2015年陕西省物流人才需求变化如下图: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初级物流人才占比呈现稳定态势,一直保持在全省物流人总数的65%左右,略有小幅升降;中级物流人才占比逐渐升高,到2015年底达到全省物流人才总数的38%左右;高级物流人才占比呈现小幅波动,但始终维持在10%左右水平。

三、陕西省物流企业现状

(一)陕西物流企业分布情况

一是陕西省目前物流相关企业数量达到4 800多家,并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延安市、榆林市、宝鸡市和渭南市5个地区,如图4:

二是陕西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行业。

从图5物流企业数量看,道路运输企业占据49%的物流市场份额,其次是邮政企业和仓储企业,分别占比21.8%和12.7%。

(二)陕西物流企业经营情况和从业人员

从图6经营收入来看,道路运输企业占陕西省物流行业总收入的33.5%,其次是装卸搬运和其他企业、水上运输企业,分别占比17.9%和17.2%。

从图7就业人员来看,道路运输企业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0%,其次是城市公共交通、邮政企业和装卸搬运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是17.8%,12.3%和11%。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道路运输企业无论在企业数量,经营收入还是就业人数上都占据陕西省物流行业的第一位,其次是邮政企业,数量仅次于道路运输企业,且就业人数位列第三。再结合回归分析,陕西省物流需求量未来将会有6%左右的增长,以及人才需求层级主要集中在初级和中级,那么未来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我们应做出如下的调整。

(一)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我国物流企业今后将会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高职院校可以借此机会与涉外的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并将物流行业的国际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国际市场的供需结构,从而培养开放型技术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先进的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使学生不仅获取毕业证书,还能考取国际物流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达到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要借助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充分调研国际物流工作岗位的需求,共同制订专业核心课程和考核标准,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外,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外,普及学生国际法律法规知识和国际商务礼仪。通过与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学院联合举办中外合作教育项目,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办学经验与管理模式、学习创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二)设置特色物流专业

陕西省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省内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量位于国内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自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陕西省的物流行业蓬勃发展,陕西省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陕西是中国重要科教高地之一,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985或211工程类大学,怎样在这么多的本科院校中创出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所在。陕西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全省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建设较为完善,基于前文的数据分析,未来陕西省对道路运输企业的人才需求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可设置交通物流专业、基建物流专业等;另外,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工商业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因此可针对此情况建立邮政物流专业,专攻国际速递,合同物流和仓储运输等涵盖供应链全过程的专业。

(三)实践现代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求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集群视角下物流人才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物流专业培养方向要针对物流行业的工作性质及岗位需要,参照行业企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实现培养急需的综合物流人才的目的。物流企业对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运输企业和邮政物流企业,因此陕西高职院校要与区域内物流企业密切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协商,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物流专业相关行业应该以运输企业和邮政物流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为契入点,整合和提出物流人才需求计划,校企共同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制定工作岗位职业标准,顶岗实习等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http://www.56dili.cn/.

[2]汪宇瀚.预测物流需求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J].商业现代化,2006(34).

[3]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

[4]杜璋璋,贾翠娟,张田,王丽娟,吴秀玲.“一带一路”与我国职业教育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5).

[5]广小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6]李洋.一带一路战略下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

[7]王雷.基于现代学徒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分析 第11篇

从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物流产业是第三产业,或者说是服务型产业,是连接第一、第二产业的关键环节。物流产业兴起显著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流通效率,有利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GDP的扩大与增长。有资料表明,1991年我国单位GDP对物流需求的指数为1:1.4,2006年则上升为1:2.8,2这充分说明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对物流产业的依赖性。

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但是,近些年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相对速度缓慢,形势不容乐观,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在影响物流发展的诸因素中,人力资源与物流一体化成功的相关程度最高,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4,显著水平为0.01,3而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那么现今我国物流人才的供需状况如何?作为物流人才主要培养机构的高校,其人才的培养状况又如何?是否与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若不匹配,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来满足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现状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在发展速度方面,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缺乏进一步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社会需求总额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6年社会物流需求总额就已经达到59597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23.7%。

(单位:亿元)

从表1-1中可以看出,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4120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高于上年的13.9%。但是落后于同期GDP增长率1.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8.6%下降到2003年的6.7%,并且连续四年保持这个比例没有变化,而且物流产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也由1991年的25.6%降到2006年的17.1%,相对量总体上走低,这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初期量的发展已经完成,现在处于瓶颈状态,其进一步发展需要优化物流人力资源来打破僵局,实现该阶段量累积的质变。而根据第六届全国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研讨会有关报告可知,目前我国物流核心行业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0.47%,大学本科学历的也仅为5.62%,大专学历的为15.46%,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物流从业人员的0.85%,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4.38%。5大部分物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很低,物流高层次人才急缺;从单项看,邮政业、流通加工、贸易业物流增加值增长幅度最大,交通运输业物流增加值比重最大。

第二,从企业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看,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还属于粗放经营阶段。与物流需求快速增长相一致,我国物流总费用在绝对值上呈直线上升趋势,如表1-2所示,总费用从1991年的518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8414亿元,增长了6.41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的指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则是从1991年的24.0%下降到18.3%,这说明我国物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社会资源的消耗率降低,物流产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欧美国家低于10%的比例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增长幅度上,保管费用开始赶超运输费用,成为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从所占比重来看,运输费用依然是社会物流费用的最重要部分,达到50%以上。

(单位:亿元)

第三,从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来看,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区域集中了我国经济总量的53%、外贸出口总量的85%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是物流市场最为活跃和集中的地区。在公布的全国132家A级物流企业中,这三个区域就占了70%,一方面反映了这三个区域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现代物流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全国范围内区域物流服务能力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

(二)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第一,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院校情况。我国物流专业的学校教育起步较晚,1993年以前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最初设立物流类专业的也多是一些职业学院,1998年才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中下设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在交通运输类中加入了物流工程,相关专业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油气储运工程、交通设备信息工程、轻工纺织食品类中的包装工程、工商管理类中的物流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囊括本科、专科、职校等多层次、多类别、覆盖面广的学校教育体系。

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占同类院校的7.4%,占全国高校的3.2%;专科层次的院校124所,占高职高专院校的15.7%,占全国高校的8.5%,本专科比例为2∶5。到2005年,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多达698所,本科为218所,比2003年增加了近五倍,高职高专院校480所,7比2003年增加了三倍多,两者比例接近于1∶2,本科院校层次人才增多,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向高层次化发展,2007年物流专业开设院校的分布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2007年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273所,高等职业院校超过500所,中等专业学校1000多所,三者比例近似于1∶2∶4。

从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办物流类专业院校的名录中,能够计算出开设物流类专业院校最多的省份依次为山东、上海、四川、江苏、湖北、河北、广东、浙江、北京,总计151所高校,占所有开设物流的高校的55%,这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评出的我国9大高等教育中心相吻合;最少的省份是新疆,只有一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寥寥无几。

第二,学生规模。高校物流人才规模主要是用物流专业的学生数量来衡量,有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两个指标。

(单位:人)

从表1-3中可以看出,2002-2005年期间,我国高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的招生规模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共招收物流类学生167588人,基本上每年增加一倍。专科生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达到86.2%,特别是专科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其招生数占到全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招生的83.5%。相对于物流工程而言,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数占到93%,这和物流工程的专业性质有关。物流工程是物流和物流系统向软、硬科学相结合的工程模式进行转变的新学科,和物流管理相比,更偏向于理论,学术研究性相对要强些。

与2002-2005年良好的招生状况相比,我国高校物流类专业学生的毕业生数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从表1-4中能够计算出四年间物流类专业的毕业生数一共是15817人,规模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物流教育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当年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还尚未毕业。不过可以看到最近物流类专业学生毕业规模在不断增大,毕业速度也逐渐加快,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倍。但是就毕业生结构来看,专科毕业生数占总体毕业生数量的94%,这种情况亟待改善。

二、物流人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偏离性分析

前面已经详细地介绍了目前我国物流市场和高校物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那么这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我国高校培养的物流类专业人才能否与物流市场的需求相一致?为了研讨此问题,本文引入了人才偏离度11这一指标,以考察高校培养的物流类专业人才对市场需求是否均衡。人才偏离度是用来刻画某一产(行)业人才结构与该行业产业结构的背离状况的术语,其公式如下:

其中Di表示人才培养偏离度,Li表示某一产(行)业人才的比重,Gi表示某一产(行)业产值比重,即某一产(行)业的产值占GDP产值的比重。具体到本文则为:Di表示我国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偏离度。由于要研究高校物流人才与物流市场需求的关系,所以Li表示高校物流类专业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例,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相比,招生数更能全面地反映当年高校的物流人才储备情况,因此,这里选取的衡量高校物流类专业学生数量的指标是当年物流类专业的招生数,Li等于当年高校物流类专业招生数量/当年高校招生数量。Gi表示物流行业的产值占GDP产值的比重,在本文中即为物流业增加值/GDP产值。将数据代入公式,我们得到2002-2005年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偏离度,见表2-1。

根据偏离度的定义,可以知道,物流人才培养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偏离程度越大。若物流人才培养偏离度值为正,则说明我国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过量,物流人才供大于求,存在人才转出的可能性;若物流人才培养偏离度值为负,说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不足,物流人才供应紧缺,需要加大力度培养物流人才,加强人才供应力度;当物流人才培养偏离度值为零时,则说明我国物流人才供需平衡,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恰好能够满足物流业的正常发展。

如表2-1所示,2002-2005年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偏离度值一直为负,且都集中在98%左右,说明我国物流业潜在就业机会很多,物流人才紧缺,高校需要扩大物流类专业招生力度,尤其是高层次的物流人才。但是从表2-1中也能够看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偏离度绝对值正逐渐减小,从2002年的99.4%下降到2005年的97.6%,这说明高校的扩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急剧紧缺的压力。不过也发现绝对值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物流人才的学校教育步伐始终没有赶上市场快速发展的节奏。

假设我国高校要实现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目标的话,也就是说物流人才偏离度为零,若保持目前物流产业增加值增长率15.1%不变的话,截止到2010年、2011年相应的物流产业增加值为21530.825亿元、24781.98亿元。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保持年均7.2%的水平预测的话,2010年、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为260931.63亿元、279718.71亿元,则可以预测出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物流专业招生占全部招生比例的8.25%和8.86%,对应的招生总量应为2773238人、3185647人。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利用人才偏离度对我国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与物流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后,结合前面对物流市场现状和物流人才培养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严重偏离物流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首先在数量层次上,相对于物流产业快速的发展,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率低,造成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物流产业对人才总量的需求。其次在人才结构层次上,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正处于“高原期”,其质的突变需要大规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尤其是高学历层次和中高职称技术人才,而我国物流学校教育体系仍然是以高职和中等专业学校为主,本科以上层次人才短缺。再者,在地域结构上,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严重倾斜于东部,和东部所对应的物流企业数量和产值数不相符合,西部高校过少,培养的能为西部物流企业服务的人才相对也很少。另外,在大学生就业危机中,物流市场迅猛发展,表现出超强的吸纳潜力,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潜力,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当务之急是扩大物流类专业学生的招生数,从数量上满足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相对而言,物流产业在中国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成长空间大,短时间内大幅度的招生不会造成人才过剩。

其次,高校要结合物流产业的需求,有侧重、有结构地扩大招生。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费用和保管费用是物流社会总费用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而邮政业、流通加工和贸易业则是增加值中增长最快的三个部分,交通运输业无论是在费用上还是增加值中比例固然是最大,但是基本上保持一个水平,因此,高校在具体设置本校的物流专业招生数时,这些专业可以幅度大些。另外,要提高本科物流招生比例,培养高层次物流人才;招生规模与对应物流产业的区域规模相一致。

最后,要提高物流人才产出效率,提高毕业生率。缩短物流专业类人才在高校的教育滞留时间,加快物流人才进入市场的速度,毕竟物流是信息化很强的行业,更新快,而学校知识更新周期长。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掌握物流核心知识为目的,高校培养模式走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与物流产业实际所需要的人才在实践运作层面上是难以衔接的,因此需要建立“物流实训基地”,为物流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培养提供园地,使物流人才离开高校前就能开始接受实践训练,真正实现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完美匹配。

摘要:作为物流人才的输出机构,高校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物流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偏离度入手,指出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人才产出率低、人才层次低、人才素质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在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物流专业招生人数的基础上,提出扩大物流专业招生数,尤其物流管理、加工贸易等相关专业;提高物流人才产出效率;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等建议来推动两者的匹配,为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储备合标准的人才。

关键词:物流,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偏离

参考文献

[1].刘龙政.现代物流管理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

[2].4.丁俊发.中国物流年鉴2007[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7,177-179.

[3].郭丽环.我国物流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9-10.

[6].丁俊发.中国物流年鉴2007[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77-179.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54-57.

[8].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54-57,13.

[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799.

上一篇:广东机电产品下一篇: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