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范文

2024-07-13

把握意象范文(精选6篇)

把握意象 第1篇

一、意象, 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诗人往往寄情于景、托景抒情, 创造出情景融合、物我合一的纯美诗境。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 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 赋予它灵性, 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 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 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要正确认识古诗意象, 我认为要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一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 它们有着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在古典诗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 即使是同一个意象, 在不同的场合却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先说说相对固定这一方面。例如:明月象征思乡怀人, 柳树象征别离, 鸳鸯象征爱情等等。这些意象为什么会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呢?是因为它们身上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时代的变迁中这些传统文化底蕴没有随时间消失, 而是在诗歌中得以延续保存。例如, 以折柳表惜别。“柳”, “留”的谐音, 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元稹)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傲霜斗雪, 不怕打击挫折, 纯净洁白。“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梅花 (王安石) 》, 写梅花, 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 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

归纳起来, 在古代诗歌中, 但凡花草树木、动物、风霜雨雪等都可入诗, 并成为相对独立固定的意象, 在诗歌中闪耀着夺人的光彩。

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诗时的生活环境, 打开想象的大门, 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 体会诗人的所感所思, 重建诗人创作时的环境。这样, 才能准确地把握意象的情感意蕴。在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不了解意象的文化意蕴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歌。因此, 教师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就不能只停留在诗歌中意象描写的表层, 要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描写的表层去把握意象的文化意蕴。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在看到这类意象时, 展开想象和联想, 由意象想到与它相关的传统文化底蕴, 由传统文化底蕴想到诗人寄托其中的情感, 找出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品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二、意象聚合境深远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 诗歌的意境也是一个整体。“意境是‘情’与‘景’ (意象) 的结晶品”。在一首诗中, 常常有几个意象, 诗人通过创造一组意象群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许多意象共同组成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并不是所有意象的简单相加, 而是远远大于这些意象之和。在这个意境整体中, 各个意象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意境。意境一经形成, 又对构成它的每个意象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境的整体基调和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分析诗中每个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中的芙蓉 (即荷花) 意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水中盛开的芙蓉 (即荷花) 艳丽芬芳, 不辞辛苦地去采摘准备送给日思夜想的妻子, 可是采到芙蓉后才想起妻子远在万里之外, 采到手中的荷花也只能自己独自欣赏了。长路漫漫, 归期渺茫, 游子只能常年忧伤。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芙蓉”、“芳草”、“旧乡”、“长路”和“游子”。从其他几个意象看, 整首诗的基调是忧伤的, 虽然芙蓉花给人的感观印象是令人美好愉悦的 (所以游子才去采摘它准备送给心爱的人) , 可是由于整体对部分的重要影响, 它也打上了忧伤的基调, 成为“游子”怀乡之情、思妻之情的寄托, 变成了一个忧伤清美的诗歌意象。

诗词阅读鉴赏过程中意象的把握方法 第2篇

诗词因其自身短小的特点,注定其在表现创作感情上必须借助客观物象来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中的各种物件,一旦进入诗词而上升为艺术意象,便具有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使读者产生广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在阅读鉴赏时如何有效领驭这些意象就成为能否正确抓住作品创作灵魂的关键.本文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几种意象把握方法.

作 者:黄伟宏  作者单位:潮州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潮州,521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WENJIAO ZILIAO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1 关键词:诗词鉴赏   意象   把握方法  

★ 古诗词鉴赏方法

★ 高考古诗词形象鉴赏方法

★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 高中古诗词答题技巧以及鉴赏方法

★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

★ 诗歌鉴赏方法(高一备课资料)

★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鉴赏

★ 吞咽有梗阻感的治疗方法

★ 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

把握意象内涵,还原诗人情感 第3篇

如何解读意象,积累意象,从而达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目标呢?我们不妨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入手,先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诗为什么需要意象?

最简单地回答是化抽象为具象。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特点与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性是矛盾的。因此,诗人必须寻找到一个途径,将语言符号通过一定的技巧转换为艺术符号来完成审美传达。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立象以尽意”。

如“旅人愁思”这种抽象的意义,就需借助“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孤馆”“杜鹃”这样两个意象来表达。当然,诗人也完全可以借助“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颖《黄鹤楼》)中“日暮”“烟波”这样两个意象来表达。这就是诗歌含蓄、凝练的表现,诗人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情感,而是借助于一系列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审美情趣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是“言在此意在彼”,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

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就面临着一个阅读难点:如何通过意象——这一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语言符号来还原作者的情感。于是,我们就明晰了目前学生学习诗歌的症结所在:学生缺少通过意象来还原作者情感的能力。

为解决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分两步来解读意象,还原诗人的情感:

一、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特点

把握意象的内涵特点,是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一个意象的内涵,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而正因为这些意象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才触发了不同诗人的不同感慨。比如,大雁,为什么总会在诗人心中投下浓郁而忧愁的影子?就是因为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据说到衡阳即止,不再南徙;第二年春分后北返,路过中原,回到北方大漠中。于是定期迁徙回家的大雁在漂泊者心中自然就成了思念亲友、感伤飘零、盼归故乡等情感的触发点。

请看下面两句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浮云”和“落日”是两句诗中很精彩的意象。这两个意象应怎样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这两个意象的内涵特点。“浮云”,来去匆匆,漂浮不定;而“落日”,倚着黄昏的树梢缓缓而下,似是对万物的眷恋与不舍。正是因为“浮云”与“落日”的这一特点,才让人不禁联想到只身在外漂泊的游子,联想到对熟识故人的浓浓依恋。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在分析诗歌意象的内涵特点时,还必须关注意象内涵具有多层面性。诗人总是依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取意象的某一层面,来抒发自己的情思。这就需要在解读时深入体会、分析具体语境中诗人选取意象的侧重面,从而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特点。

二、明晰意象在抒发作者情感时的作用

在把握了诗歌的内涵特点之后,我们如何准确还原诗人当时在诗中寄寓的情思呢?

因此,我们还必须了解在诗歌中意象抒发作者情感时所起到的作用。所有的意象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它的目的是来抒发诗人所表现的是某一个特定的情思。

不了解意象的抒情作用,就很难真正把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愁”(《在狱咏蝉》)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雨霖铃》)中的意象“蝉”,它们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意象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意象抒情的作用来领会诗人的情感。“蝉”生长在夏季,餐风饮露,古人常以“蝉”象征高洁。在这里诗人骆宾王以蝉喻自己品行的高洁。另外,立秋以后的蝉活不了多久,秋雨后蝉声更是悲凉,在这悲凉的寒蝉的烘托下,柳词所表现出的别离之时抒情主人公的凄清悲凉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对于意象的抒情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以下三类:

1.比喻、象征

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这是诗人寄寓情感的常见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意象”就是来比喻、象征抒情主人公,意象本身与意象所隐喻的抒情主人公有一定的相似点,这个相似点便是理解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关键——意象的内涵特点就是抒情主体的精神特点。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在词中刻画了在风雨中寂寞开放,零落却依然保持清香的梅的形象,如果我们理解了这是诗人以“梅”自喻,那么我们就能比较容易的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寂寞、却依然不愿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

2.正面烘托情感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营造一种悲伤或喜悦的氛围,从而更好地来烘托诗人的情感。通常我们所说的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就是意象烘托抒情作用。

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都由各种意象所组成,枯萎的藤条、苍老的古树、暮色思归的乌鸦、漫长的古道、凄冷的西风、旅途劳顿的瘦马、缓缓落山的夕阳,这些具有衰败、凄凉、孤寂特点的意象,巧妙地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很好地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我们也更容易地体会到诗人这种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再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意象为全词奠定了离别时的凄凉、伤感的基调。而其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与别情有关,“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的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凄凉的意境,更烘托了伤别离的悲凉情怀。

3.正反对比衬托情感作用

对比反衬情感作用,一是指通过把诗的上下联中,将某类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不同意象组合在一起,借以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组合方式。对比式意象组合由于将截然相反、相对的物象艺术地组合在一起,突出了抒情主体情感的变化。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对比式反衬作用,还可以指用对立面的意象来反衬抒情主体的心理,比如用良辰美景的气氛来衬托忧思愁苦的心情,来突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所说“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的抒情效果。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在诗歌中,诗人用意象描绘了一派怡人的风光: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于是我们也能顺理成章地领悟诗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

综上所述,在诗歌学习中,虽然诗歌的意象复杂多变,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意象入手,学会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明晰意象的抒情作用,来还原诗人倾注在诗歌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读懂诗歌,并且把诗歌的学习引向更深,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中学语文组)

简析诗歌鉴赏中意象与意境的把握 第4篇

下面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简析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 巧妙地连缀起来, 通过枯, 老、昏、古、西、瘦六个字, 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在这里, 这些蕴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就称为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所创设的境界就称为意境。诗文前两句表现出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气氛, 但同时又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在昏暗的傍晚, 枯败的枝藤、老树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而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两句诗词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里, 幽静清雅的村庄图景, 而古老道路上, 清冷西风和那一匹瘦骨嶙峋的马, 却又为诗的气氛增添了一种凄凉和孤寂。从全文来看, 句句诗词都在描述景物, 但在景物之中却都在透露着作者的情感, 从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由此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 是主观之象, 是可以感知的, 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 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地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明确了诗歌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分析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呢?首先来了解一下诗歌意和境交融的基本模式。第一种, 情随物境而生。这是指诗人原本没有自觉的思想情思, 而是遇到了生活中的某种物象, 触动了诗人的情思, 称为触景生情。对于此类诗歌, 在鉴赏的时候我们就要积累一些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所特有的内涵。如“明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之一, 它与边塞战乱、游子思归以及作者的人生机遇等紧密相连, 成为历代文学永不磨灭的主题意象。“水是家乡好, 月是故乡圆。”月夜思乡已成为中国人传统式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已成经典、妇孺皆知。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浪迹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 表达了久离故乡的真实情感, 让读者引起共鸣。此类意象多不胜举, 同样寓意相似的还有孤山、浮云、游子、落日、夜等等, 再如寓意惜别的“柳”, 表达愁伤的雨、落日、落花、蝉、衰草、烟波、暮霭、寒鸦等等。第二种, 将诗人主观之情移入物境。是客观物境带上诗人的主观之情, 称为借景抒情。由此可以看出, 把握意象的另一方法, 要注意物象前的修饰语。进而概括出物象的特点, 从而把握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感情倾向。如诗的嫩芽、柔桑、平冈、细草、鸣黄犊等, 写出了早春的生机盎然, 进而体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 要鉴赏一首诗歌, 我们必须要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意境, 从而把握住诗人的思想感情。要做到透彻准确地分析意象把握意境, 就需要平时大量积累一些典型意象, 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物象的修饰成分以及熟悉并熟练分析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辞海》, 2009年版

[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把握古诗意象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第5篇

一、古诗意象的规律性

古诗意象往往有其固定含义,许多诗人往往用相同意象表示相同感情或象征相同品质。如: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古诗意象的复杂性

(一)同一意象常有多种情感内涵。

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征,自然就对应多种情感内涵。每个诗人的内宇宙不一样,在同一意象上寄寓的感情自然也就各不一样。如,“燕”,常有以下情感内涵: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不同意象有相同相近的情感内涵。

同样表现愁绪,常见的就有草、落花、柳絮、杨柳、梧桐、猿、杜鹃、鹧鸪、流水、夕阳、细雨、长亭等;同样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意象,就可以抓一大堆:

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杨柳。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鹧鸪。张籍《湘江曲》:“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流水。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栏。李煜《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笛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诗人对同一意象有所改造。

诗人往往还对同一意象进行了改造加工,利用词语和形象的联想意义,来传达更加细腻丰富的情感。林庚的《说木叶》深入探讨了“树叶”这一意象的发展、变化、创造。无名氏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树”“绿叶”,可见其生机。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普通树叶,为求简洁,用“叶”。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用“木叶”虽不简洁,却让人想到枯木的干枯、褐黄,从而增添秋的萧条之意。

二、掌握规则与变通,准确理解古诗意象

(一)把握意象与情感的联系,理解记忆意象内涵。

理解意象的特点与情感内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意象内涵,有助于迁移运用。意象与情感之所以能有此对应关系,是因为一实一虚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契合度。如,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禅位退隐,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其声哀怨凄悲,名为杜鹃。所以,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强化练习,学会迁移运用。

阅读和解题过程中,要强化意象知识提取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种能力。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教师可问学生:1.燕子常用来表现怎样的情感内涵?(调动知识储备)2.此诗燕子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此处意象特点:来往频繁,衔泥点污,捕捉飞虫;可爱,喜爱书斋,对诗人的亲昵)3.此诗借燕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理解此处意象情感内涵: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这可以总结为三步:回忆意象内涵——分析此处意象特点——规则与变通相联系,解读此处意象内涵。

(三)综合多种信息,全面准确解读诗歌。

很多诗歌并非单一意象,就算一首咏物诗只有一个意象,也会有其他多方面信息,解读诗歌情感,并非死抓一个意象就能完成。其他可参考的信息,诸如此意象用词与常见该意象有无不同?此处意象有何修饰语?此意象与其他意象关系如何?全诗意境怎样?其他情语有哪些?当然,这样就几乎涉及了诗歌鉴赏的全部领域。比如,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水东流,春光无限,但也暗喻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第二句直叙隋朝宫殿已经毁灭。第三句劝行人莫望,只为逼出末句——风起杨花愁杀人,杨花被风吹,暗喻春光流逝,隋朝已逝,让人起一种昔盛今衰之叹。“流水”“杨花”两个意象寄寓了这种伤感,但二三句叙事与抒情,将这种情绪明确化。所以,意象很难单独表现复杂的感情,还得借助其他丰富的信息来明确化,精细化,深刻化。

把握意象 第6篇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诗歌题,情感分析类的题目年年都有所涉及。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学生必须对结句“摇曳碧云斜”的“碧云”意象的特点准确把握方能回答此题。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同样必须对“门掩”、“簟便”准确把握,才能回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相近的答案。而第三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把握住“静山”、“馀花”、“好鸟”等意象,才能理解闲适平淡的意蕴,把握住“门掩”、“忘筌”,才能理解难忘世事,幽愤不平的情感特征。2014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隐者形象往往是借助具体意象来体现。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也需从诗歌“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意象把握住新居环境特征,理解“认得诗人在此间”的含义,再从情感方面作答。

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能准确的把握意象,就为情感题的解答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复习现状

众所周知,诗歌是为抒发情志而进行的创作,读懂一首诗的标准之一就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志,包括感情、思想、志趣等。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是借助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情志。这需要我们在诗歌复习中将把握诗歌意象作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般的高三一轮复习用书,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这样的章节设置虽然知识点明晰富有条理,但是却割裂了两者的重要联系。通常的复习思路就是按照复习用书设计的板块一块块进行下去。这就不能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借助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考虑如何将把握意象和理解思想感情两个主要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诗歌复习,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

三、教学设想

在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复习中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角度,以集中阅读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充分体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

辛弃疾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变迁、武人到文人的转变、为官与罢黜的浮沉,丰富多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是投入收复故土的斗争,抒写爱国情怀,表现对异族统治者入侵的愤恨,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对投降派的抨击。辛弃疾是北方人,表现对沦陷区的父老乡亲同情,对故土的怀念留恋;辛弃疾南归以后,经常处于被冷落、被猜忌的境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深沉的痛苦;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农村近二十年,表现对农村生活的赞颂,对农民质朴品格的赞美。但总体上说,他的思想感情是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借助他诗歌中的意象对他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把握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思想感情。在《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有相关文章及专题,同学有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设计

1. 意象分类。

围绕借助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感情这样一个教学主题,根据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将他的代表诗歌的意象分为四类:第一类军事题材类,如“吴钩”、“弓”、“剑”、“连营”等与战争军事相关的;第二类山水题材类,如“清江水”、“青山”、“烟雨”,《生查子·独游西岩》中的“青山”、“明月”等与自然山水相关的;第三类农村生活题材类,如“茅檐”、“青草”、“黄犊”、“荠菜花”、“稻花香”、“蛙声”、“茅店”等与田园生活相关的;第四类日常生活题材,如“白发”、“酒”、“醉里”、“梦”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意象。

2. 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课堂设计第一部分是有关军事题材类意象的诗歌情感。以学生熟知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要求学生找出军事题材类的意象,再把握相关意象的情感,不难发现通过“吹角连营”、“麾下”、“沙场”、“的卢”、“弓”等意象,突出他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当然这首词的情感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借助“挑灯看剑”这样的事象初步感知他壮志难酬的愤懑。此外,诗歌中还有“醉”、“梦”这样的意象出现,可以在日常生活题材类意象里再具体结合分析。

由此联系他的另外一首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把吴钩看了”的“看”“吴钩”这个意象,去理解辛弃疾虽有建功沙场的雄心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样,涉及到军事题材类的意象从两个方面对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理解和把握。

课堂设计第二部分转入到自然山水类题材的分析理解。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为例,赏析“落日”、“断鸿”、“游子”意象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的象征意味:“落日”象征了南宋国势的衰退;“断鸿”是作者自比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断鸿”能引起了作者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找出“清江水”、“青山”这样的自然界的意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词的比兴寄托手法。由“清江水”联系起“行人泪”,表现了词人对时局危艰的痛心,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对入侵者的愤恨之情;再联系下片的“东流去”,表明百川东流,自然所向,是必然的趋势,代表着正义所向,比喻求和派无法阻挠抗金的潮流。由“青山”遮不住,理解“青山”象征了现实中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是收复中原的种种困难,也可以是朝中求和派的阻挠。不难发现,辛弃疾借助自然山水,往往利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蕴。

课堂设计第三部分是农村题材类的意象。以学生熟悉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为例,“茅檐”、“青草”所展现的优美宁静的农村风光,词中“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无赖”等画面展现了农村闲适淳朴的生活;《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的“陌上柔桑”、“邻家蚕种”、“平岗细草”、“黄犊”、“荠菜花”等意象所表现的是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生生不息的力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中“稻花香”、“蛙声”等所展现的是期盼丰收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感知以上几首作品,自然能得出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一情感倾向。但是需要学生注意一点,那就是对把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不能够替代作者心中为国效命、收复失地这样的政治理想与诉求,这就引出了第四类题材,即日常生活题材的意象。

第四部分日常生活题材类的意象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醉”、“酒”、“梦”、“白发”等意象,这和作者后半生抑郁不得志的经历不无关系。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军事题材类意象结合“醉”、“梦”和“白发”意象,发现除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外,作者将醉酒之情、梦中之境与现实之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悲愤,也从侧面批判了南宋王朝不思复国的投降国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中,作者有“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的词句。扣住“白发”、“酒”两个意象,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情感基调,就可以发现虽然全诗着力表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和闲适古朴的农村生活,但是作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无成而年齿陡增,不由产生了惆怅之情,这首词是一首以乐景衬哀情的作品。

综上所述,结合这几类意象,基本上能把握辛弃疾的主要情感倾向。

3. 课后拓展感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握意象】相关文章:

意象油画05-10

意象分析05-30

意象运用06-13

主题意象07-01

花卉意象07-13

意象鉴赏07-24

心理意象07-26

意象之美08-20

意象主义09-02

意象教学09-03

上一篇:持续高眼压下一篇:光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