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爷爷的来信

2024-06-09

陌生爷爷的来信(精选12篇)

陌生爷爷的来信 第1篇

一.创意写作

从全书的格调结构来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了作者的创意写作。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嵌入叙事, 二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 三是采用书信体方式叙事。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恰如其分的运用框架叙事这一“嵌入叙事”手法, 在女主人公“叙事的叙事”中展开全书的叙事。框架叙事 (frame narrative) 作为叙事学的一个概念, 按照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观点, 框架叙述是指“嵌入叙事”, 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背景的叙事。[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作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 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 讲述的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 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 她初遇男人的刹那, 两人有短暂的结合, 而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 甚至流落风尘, 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 直至临死前才以绝笔书信向暗恋了一生的男人表白的爱情故事。读完信的男人, 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神色, 只是“悚然一惊”, “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2]。这是小说的基本框架。其中嵌入的故事是这位陌生女人写的这封厚厚的信。她以最诚挚的感情讲述了她与作家R先生的三次相逢, 加起来只有三年四夜的相处, 但是却是这个女人视为一辈子的短暂一生的故事。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取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这使得整个叙事文本建立在“我”的视野基础上, 不仅以视听在感知世界, 而且以心灵来感受世界。透过故事叙述人“我”的叙述, 叙事进入了心理世界层面。它翻开了人物的潜意识, 兴致勃勃地窥探着人物心理的颤动。一种散发着弗洛伊德味道的内视角的采用, 把一个熟悉的故事翻过一面进行别开生面的仔细审视, 从而创造出一种心理小说的文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 由“我”来讲述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 又是悲剧的直接受害者。在“我”的娓娓叙述中, 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我们用“我”的眼睛去看, 用“我”的感受去感受, 追随着“我”的心路旅程在向故事的结尾前进。通过“陌生女人”的主观视角, 我们能窥见她敏感、柔弱, 又充满爱的激情与坚强等等的性格。

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我”就具有这种双重艺术效果:一方面, 听者跟叙述者进入故事, 感受真实, 由于叙述者的引导作用和人物现实的在场性, 听者就会把感情向叙述者身上倾诉, 同时也向人物倾诉;另一方面, 由于叙述者的时空作用, 听者又随时可以回到自我的时空从而制造超然的优越感, 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3]采用第一人称使读者通过一抹素笺了解到一个痴情女子的内心世界:她的炽爱、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她的失望, 时而如梦中呓语, 时而如暴雨急泻, 如一曲凄凉、哀怨、忧伤的乐曲。其语言深挚感人令高尔基都为之动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 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

3、以书信体叙述故事。哈代 (ThomasHardy) 曾在早年对书信体作了这样的评述:“用书信体讲故事的优点 (姑且不论其缺点) 是, 听到一方的话之后, 你会不断被引得去想象另一方会有何感受, 并急于了解另一方是否像你所想象的那样感受。”[4]这是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书信体的特点。采用即时倒叙的形式, 把事情完整地展现在收信人面前, 作家R先生是读信者, 我们读者也是, 这就为全书定下了一个能够与读者更加亲近的温暖基调。同时, 书信可重复阅读的特征, 经过反复多次的与写信人进行沟通, 感受写信人在回述时的即时评论, 更能深入其内心世界, 感受其情感之深切。我们正是在陌生女人凄婉的叙述中, 被她感动, 为她感伤。作品采用书信体加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为女主人公吐露肺腑、倾诉衷情提供了最佳方式, 它更易于接近心理的真实, 有利于作者直接将读者带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封绝命笔式的情书中, 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困、为情而死的爱情圣人至诚至真的情感与忠贞, 它犹如一部凄婉动人的乐曲, 娓娓诉说着她的激情、她的欣喜、她的疑惑和她的颓丧。小说中在段落句首不断重现的句子:“我的儿子昨天死了……”[5]犹如乐曲中凄切、哀婉的乐段反复传导出一种无限忧伤的悲剧情韵。采用剖白胸臆的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 真挚的柔情和惊人的坦率融和一体, 塑造了一个受情欲、性欲煎熬, 盲从自己的无意识举动, 被摧残得遍体鳞伤却又至死不悔的集多情、痴情、愚顽性格为一身的青年妇女典型形象。

二.结局设置

作品的结局是富有叙事特色的。陌生女人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向R先生倾诉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种像似吐露秘密一般的叙述, 在最后的叙述中也没有出现我们意料不到的结局。作品的结局既是一个结局, 又不是一个结局, 它看似是一个封闭的结局, 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在小说的最后, 陌生女人与R先生为读者共同设置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即“开放的”结局。含混、矛盾、多义性、不确定性、不可判断性、不可靠性、疑难、断裂、延宕, 这些都是开放的结局所造成的效果。[6]开放性结局在小说中的运用, 引导读者积极投入小说阅读, 也指引读者去猜测作家R先生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改变, 并沉浸在“陌生女人”那悲惋凄美的悲剧结局中, 为她叹息, 为她感伤。“死亡看上去是确定无疑的终结, 但总会留下某位沉思冥想或者困惑不解的尚存者, 某位正在读墓碑上碑文的人。”[7]

茨威格在写作上的态度严谨。他力求作品简洁, 生动。他说:“只有一页页读过去, 情节始终高涨不衰, 一气呵成, 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 令人喘不过气来的书才给我以充分的享受。”[8]小说的结尾描写更是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 当作家R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 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的目光忽然落到面前书桌上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 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 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 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9]一切都暂时归于沉寂, 我们读者与作家R在掩卷之余, 仿佛聆听了另一个世界吹来的冷风和阵阵幽怨的悲伤心曲, 在一片迷离朦胧的情感雾霭中发现了那盏随风摇曳的烛光终将幻化为一朵最后的白玫瑰。结尾诗意朦胧, 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技巧是十分高超的, 在作者的生动叙事中充分体现了创意写作及结局的叙事技巧, 叙事学理论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表达, 因而我们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篇资源丰富的叙事学分析的范本。

参考文献

[1][6]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 汪正龙李永新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5][9] (奥) 茨威格:《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张玉书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3]祖国颂:《叙事的诗学》,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申丹、韩佳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编者著名此言出自于哈代1878年4月的笔记。)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7] (美)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陌生爷爷的来信 第2篇

还没开始工作,先写几句,做梦都梦到了,写下来,免得发梦。昨天下午看完,晚上又看了一遍。好在片子不长。

Ophuls喜欢用一些东西作为象征,并且交织成电影结构。不过我统共只看了三部他的影片,样本实在比较小,说话没有太大的底气,先写下来。我容易吗,一堆工作还没开始干。

比如他在“某夫人”中用的那对钻石耳环。而在这部片子中的一些symbols(象征):

1.楼梯。Ophuls片中的 楼梯几乎都是螺旋形的。甚至“某夫人”中珠宝商家的楼梯。在“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栋公寓楼的螺旋状的楼梯反复使用。最明显的一处是:少年莉莎坐在楼梯上等钢琴家回来,等来的却是钢琴家带着女人回家。当她成年后与钢琴家相遇,钢琴家带她回家,镜头仍旧从当年少年莉莎等待的位置拍过去。人换了,事儿没变,钢琴家不过是又带了一个女人回家而已。

还有一处,还是莉莎的角度,此时莉莎已经 嫁人。和将军丈夫去听歌剧,她一边登楼梯,听到旁人议论钢琴家。这时候她已经登到了楼梯的顶端,走到栏杆处看下去,两鬓已有白发的钢琴家正在螺旋形楼梯的开始处,亲吻两位女士的手背。而丽莎身旁的人们议论说:当年他那么有才气,真不知道他那样挥霍自己的生命,怎么现在还活着…… 还是莉莎的视角,不过这时候的莉莎心中的偶像(idol)已经开始瓦解了。

2.spin(旋转)。Ophuls喜欢spin。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时候往往是spin。比如在“某夫人”中的外交官与伯爵夫人的相遇,第一次第二次相遇都是spin;他俩在舞池里的华尔兹,也是spin.而在这部片子中,丽莎第一次见到钢琴家也是spin。钢琴家从楼梯上下来,丽莎给他打开玻璃门,丽莎站在门后,玻璃门旋转,四目相对,但是隔着玻璃。永远隔着玻璃。

丽莎与钢琴家在维也纳的浪漫一夜,大部分的戏发生在那个“模拟火车”中。模拟火车是游乐场的一种游艺。仿真的火车车厢,车窗外是画出来的各国景色,可以更换的。乘客指定火车的目的地,然后模拟火车的操作人员就在外面蹬一个类似自行车的轮子,这样带动车窗外的模拟景色转动,于是坐在车厢里的人看起来,就好像车子在运动,而窗外的景色在流转。丽莎与钢琴家已经“游历”了所有的国家,然后钢琴家决定“start all over again”,再游历一次。再比如,当钢琴家读过莉莎的来信,痛苦的捧着脸,回忆他与莉莎的过去:银幕上出现的是一个如同烟雾组成的漩涡,漩涡中间呈现他所见到的莉莎的一幕一幕。至于电影中的圆舞曲,华尔兹那更不必说了。

我感觉ophuls用spin表现爱情带给人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受,失去自我,并失去控制;并暗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spin(旋转), 而不是encounter(相遇), 这样的旋转即“失之交臂”。命运的螺旋(轮子),往往旋回起点。所以,莉莎在登上歌剧院的楼梯的时候,旁白是这么说的:“every step counts.….it’s fatality.”(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每一步都是命运的安排)而事实上当她走到楼梯的顶端,看到的是偶像的破灭。

3.凝视与被凝视

影片在钢琴家读完莉莎的信之前,我们一直以莉莎的角度观看,凝视。而当钢琴家读过莉莎的信之后,他闭上眼睛回忆与莉莎的过去,这时候,才是钢琴家开始凝视莉莎,以及自己的过去。当他走出门外,回头看那扇玻璃门,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少女莉莎的模样,这时候他已经接受了莉莎丈夫的决斗,走向死亡。这个结局,与某夫人太相像了。钢琴家几乎被人凝视了一生,自己却从未认真凝视过自己和他人;不懂人,不观己,生命被烧尽矣,惶论音乐,何以为继?

爱情的本质,就是spin,将爱情中的两个人卷入旋涡,直至漩涡的底部,那是生命的尽头。

这,不是我的意思,只是对电影的感受。

暂时写这么多,还有不大通透的,假以时日再说。

这部片子是ophuls的英语影片,据说当年拍出来,在美国的反响不好;电影公司的某总裁说:拍这部片子的导演当时精神和身体都有问题……所以拍得不好云云。我真想对他说一句:why don’t you go and fuck yourself。

不过,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至于影片对于原著作出一些比较大的改动,我真不在乎。它已经独立文学作品存在。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3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演出时间:

2013.12.24~2014.1.5

演出地点:

北京国话东方先锋剧场

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意向进行创意改编、再造经典的一次尝试。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原著的柔情与催泪笔法,成就了作家茨威格“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称号。而自诩为“世界上最不了解女人的导演”孟京辉将不怕误读,在原著小说的雏形上背道而驰,将荒诞发挥到极致,讲述陌生女人和W先生“三次做饭与三次交欢”的疯狂爱情。食色性也!剧中每一次的做饭和交欢都是对爱的误导、伤害与折磨,复杂的心理活动随之被放大,象征感尤为强烈。这种背道而驰的距离感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还能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看到生活的残酷真相。

此次黄湘丽单人独技挑大梁,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被彻底激发,独自完成了12首歌的作词作曲以及编曲工作,并将在剧中自弹自唱。对于黄湘丽的音乐创造力,导演孟京辉表现出绝对的信心和高度的赞扬:“她有这个能量来表现自己。你看一下她的眼神就明白了。”作为黄湘丽音乐道路上的恩师,音乐人张玮玮这样评价:“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哪里,是能看到的。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丽丽对自己最好的认证。”

除了音乐天赋尽显,黄湘丽还将在剧中大秀厨艺,七道拿手好菜也会随着剧情的不断升温而出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交织通感将促成这场戏剧的感官盛宴。

在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六年里,黄湘丽先后出演过七部话剧,戏路百变的她塑造了无数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三个橘子的爱情》中的天使女孩,《蝴蝶变形记》中的朋克女郎,《恋爱的犀牛》中的柔美明明,《桃色办公室》中的湖南口吃妹……可以说,每一次的出场,黄湘丽都会令观众眼前一亮。而在即将上演的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黄湘丽将分别饰演青涩少女、自渎女青年、未婚妈妈、交际花、女巫、女神经病、变态狂魔等十个角色,百变戏路功力尽显。作为黄湘丽的头号粉丝,导演孟京辉称她为不可多得的百变女郎:“你见过黄湘丽的顶尖表演吗?我为她举手心跳拍案流泪震惊!彻底服了!”

iTALK文化看点

食色性也,这是一个有关于胃和阴道的故事。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原著,世界上最不懂女人的导演孟京辉指导,中国剧坛百变女郎黄湘丽主演,岂能错过?!

即使外面天寒地冻,也要“动手动脚”,走出家门去感受热闹与狂欢吧,说不定你会找到学生时代的热血与激情。

《公主的盛宴》

“史上最好吃的舞台剧”

演出时间:2013.12.21~2014.1.18

演出地点: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

票价:500/380/280/180/80

公主得了一种爱“吃”的怪病,为了拯救公主,谁的美味能够打动公主就能招为驸马。顿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厨神汇聚一堂,比“厨”招亲……所展现的厨艺并不是“煎炸蒸煮”,而是杂技、武术、歌剧、戏曲等多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甚至代表着街头流行文化的表演也被搬上了舞台并贯穿全剧。

浪漫中国——理查德·克莱德曼

中国巡演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4.1.11

演出地点:广州中山纪念堂

理查德·克莱德曼自1992年带着钢琴艺术来到中国,便成为大众心中憧憬的“浪漫钢琴王子”。二十多年来,他先后三十余次到中国进行巡回演出,历经七十余城市,总场次达四百余场。他的音乐不仅影响了一代中国乐迷,更对中国钢琴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克莱德曼钢琴曲所代表的“浪漫、轻松、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

天空之城·久石让与宫崎骏动漫作品视

听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4.1.3

演出地点:北京音乐厅

久石让,中国年轻一代的动漫迷们都不陌生:宫崎骏的多部动画电影配乐皆出自他手。一位是日本动画电影的领军人物,另一位则是被誉为“东方威廉姆斯”的日本电影配乐大师,宫崎骏和久石让的作品足以让观众百听不厌。这次音乐会我们将以室内弦乐重奏的形式来完整演绎两位大师的电影音乐作品。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

2014新年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4.1.2

演出地点:南京人民大会堂

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经过几次世界大战浩劫之后,1989年得到重新组建,是目前世界上演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音乐的权威乐团,也是奥地利政府的驻家乐团,乐团当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演出更是出现数以千计的观众随音乐曲声大跳特跳圆舞曲的壮观景象,致使音乐会变成了舞会,曲终人不散。

《陌生女人的来信》新译本国内出版 第4篇

据《广州日报》报道, 《陌生女人的来信》面世伊始就引起广泛关注, 该作品是由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 是其代表作之一, 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 饱蘸着一生的痴情, 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 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由该书改编的电影、话剧更是盛演不衰, 它曾被徐静蕾搬上荧幕, 被孟京辉改编成话剧。记者日前获悉, 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茨威格的名作 《陌生女人的来信》新译本, 该译本由孟京辉撰写导读, 与茨威格隔空对话。在导读中他表示, “最初打动我的不是故事, 而仅仅是这个名字《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并不觉得故事里的爱情与我有关。”但是“陌生女人”带着强烈宿命意味的勇气, “让人不忍看却又不能不看, 这种极致的美感就是艺术的真实。”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第5篇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却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按陌生女子信中所述,他们也曾有过几次邂逅,但对这位作家来讲,这仅仅是他无数风流韵事中的一桩而已,在他的生活中未曾激起任何涟漪。可这个女子却为这爱情付出了一切,还生下一个孩子。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遇,并且再次燃烧起一段恋情,但这个男人根本没认出这是当年的她,而她也没提起往事和她们的儿子。不久,由于战争等原因,他们再次的分手。随着他们的儿子夭折,使这个女人感到绝望。她留下这封信,留下她的爱情,自己却要告别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她生前默默无闻地活过,爱过,她也将无声无息地死去,不朽的是这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前几天,和朋友谈起这个电影,也引发一些思考。

比如:在这部电影里,谁更悲哀呢?表面看,肯定是这个女人更悲哀。她那么爱一个男人,却没有得到对方的爱,自己还至死不渝,这是多么悲哀呀!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个男人可能比那个女人更悲哀!

这个男人和那么多女人好过,最后连好过多少人都忘记了,他真的就爱过了吗?他知道什么是爱吗?爱不是占有,爱是一种付出,或者说,爱是一种精神的投入。他真的投入过吗?他表面上和那么多女人好过,但他其实,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他只知道占有。女主人公,表面很悲哀,但她爱了,真爱了,她始终在爱,到她死还写信给他,她的一生,始终在爱。爱情就是这样:谁爱,就是谁的!

《论语》里有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冉有另一个学生子贡:“这次事件,夫子会帮助卫国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一下。”他进房间见到孔子就问:“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啊?”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继续问:“他们怨恨吗?”孔子说:“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子贡出来说:“夫子不会帮卫君啊。”。孔子的原话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爱情也是如此。求爱而得爱,又何来怨恨!这个得爱,不是得到对方的身体,而是你还在爱着,有点愚忠的味道,但他忠的不是人,而是她对爱的理解,和她内心的理想,她要那样的爱,她爱了,她感受到了那种爱,她又有何怨恨?

这个电影的导演是徐静蕾,她肯定被作品感动了,她理解了那种爱。据说,她曾经很喜欢王朔,王朔是他偶像,王朔后来情况不好,徐静蕾就去帮助他,给予了很大支持,因为她曾经爱他,这次,她终于有机会了,她们两个后来并没走到一起,但徐静蕾也算实现了心中一个梦,所以,她拍摄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她曾经那样疯狂的爱一个人,给予一个圆满的解释。这是我的猜想。

多年以前,我看过霍桑一篇小说,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很普通的石匠,以为别人加工一些雕像为生。突然有一天,她爱上了自己雕塑的美女雕像,这个时候,美女就出现在他眼前,出现在石头里,他就努力去雕刻,那个美丽的雕像就从石头显露里出来了,后来有一天,这个石头美女居然活了,他娶了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随后,他就根据这个女人,雕刻了很多作品,销路非常的好。所有看过雕塑的人,都被其迷倒,感叹雕像怎么那么传神,那么美呢!他也从一个石匠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大师。十多年后,那个女人突然病世,他很受打击,很长时间无法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开始工作,继续雕刻,但是,他再也没有雕刻出受人欢迎的美丽雕像。他又变成了一个石匠,甚至无法欣赏自己过去的`作品。

是爱,使他内心中的美丽被激发出来,使他从一个石匠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同样,爱的消失也使他从一个艺术家重新变成一个石匠。

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 第6篇

但是近日收到的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却使我不由地细读数遍,心生几许说不清楚道不明的感动:

尊敬的作家先生:

我是一个女孩子。我向您老老实实地承认,我没读过您的任何一本书。星期六,我和我的3个表姐一个表哥在我们的小六姨家相聚,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瓜子下边铺着一张旧报纸,那上边有一篇介绍您的报道。表哥看了一会儿,指着您的照片说:“哎,咱们就给他写信怎么样?”我们早就想给一位作家写信了。

梁作家,这是一封代表5个人写给您的信。我们的母亲们那当然就是亲姐妹了,她们有一个妹妹,就是我们的小六姨。她已经36岁了,还没结婚。不过您千万别误会,我们可不是在替我们的小六姨向您征婚。我们的小六姨是个美人儿,除了肤色不怎么白外,哪儿都够美人儿的标准。请您注意,是不怎么白,不是黑。

我们的姥爷和姥姥,一个78岁了,一个75岁了。我们的家乡在四川山区,一大家子都是农民。

我们的小六姨生下来不久就送给别人家了。家里孩子太多了,姥爷姥姥负担不了。也幸亏小六姨被送给别人家了,她才能上学,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省卫校。毕业后,她分配在省城一所大医院当护士,没几年又当上了最年轻的护士长。那一年她回老家探亲,她的养父母就告诉了她身世的真相。她就去我们那个村子,探望了她的亲生父母。接着,又一一去探望她的5个姐姐。我们的小六姨,她进一家门哭一次。我们的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心里都特别内疚,尽说些“女儿对不起”、“妹妹对不起”的话。小六姨却哭着说:“爸爸妈妈姐姐们啊,我不是怨你们呀!我是怎么也没想到你们的日子会过得这么苦这么难!这可叫我怎么办呢?”

不久,听说小六姨不当护士长了——她在卫校是学按摩的,她自己开了一家按摩诊所。那一年的春节前,姥爷姥姥和我们各家,全都收到了小六姨汇来的钱。每家不多,500元。但是对于农村人家,那可是不少的钱啊!

第二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她的养父母相继病了,被她接去了省城。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全都替她着急上火,可又全都帮不上忙。小六姨再回到老家时,衣袖上戴着黑纱,瘦极了。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心疼得全都哭了。她却安慰他们:“别哭,养父母对我的恩情,我已经报答了。”她说,按摩诊所虽然挺赚钱的,但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一两个心术不正的男人,她不干了。

她说她要到深圳去闯闯。姥爷姥姥和我们的母亲们都舍不得,也都不放心她去。可劝不动她,一个个流着泪,一直把她送到乡路的尽头。那一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呢。小六姨双手轮流摸着表姐表哥们的脸蛋,嘱咐我的姨妈们:“姐们儿呀,要让孩子们读书。以后,有我呢!”

尊敬的梁作家,为了节省您的宝贵时间,我接下来只能写得特别简单了。总而言之,没有我们的小六姨,我们都是念不起高中和中专的,现在,也绝不会都集中在深圳这一座城市里打工。周末,我们全都无拘无束地聚集在我们的小六姨家里,看录像,甩扑克,或者轮番上网。那时,我们都觉得幸福极了,而她,总是坐在一旁,默默地瞧着我们,脸上很有成就感的样子,像一位美丽的小母亲。

十三四年里,我们的小六姨,先后做过许多工作,深圳市一个区的区委办公室的办事员、接待科副科长、公司的秘书、经理助理。小六姨还开过花店、书店、时装店。知道我们的小六姨目前在做什么吗?她已经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公司,经营各类首饰,在深圳一家大商场里有专柜,在另外两座大城市的大商场里也有专柜,效益都挺不错的。在我们心目中,我们的小六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

十三四年里,小六姨挣的钱,一大半花在我们身上了。因为我们有个小六姨,姥爷姥姥生病才住得起医院了,才坐过飞机了,才到过深圳这么美丽的城市了。因为我们有个小六姨,我们各家的日子才渐渐好过了,我们的父母才不终日愁眉不展的了。

但是我们的小六姨却36岁了,还没爱过,还没被爱过。为了我们所有这些人,也许,还为了她心里当年默默许下的一个承诺,她无怨无悔地将自己最好的恋爱季节耽误了。她依然美丽着,却始终孤单着……

她经常教育我们:打工妹,第一要自尊,第二要自立,第三要自爱。她还时常一个一个地询问我们谈恋爱了没有。说:“如果万一两个人之间发生了那种冲动的事儿,尽量别使自己怀孕。一旦怀孕了,也别互相埋怨。对于恋爱着的年轻人,那根本就不是可耻的。但是得及时让小六姨知道,因为小六姨有责任亲自陪你们去医院。”

然而,小六姨自己前几天却怀孕了!当她声音小小地打电话向医院咨询做“人流”时,我无意间听到了,第二天我请了假,跟踪她。我隐蔽在马路对面,望着小六姨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入医院,又一个人孤零零地缓缓走出医院,心里酸极了。

我至今没将小六姨的秘密透露给亲人们。我经常在内心里为小六姨的爱情祈祷,祈祷它有一个好结局。我做得对吗?

那一天又是星期六。吃晚饭时,小六姨开了一瓶葡萄酒,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杯里都倒了一点点。她说:“小六姨将咱们家的贷款终于还清了,它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了!”

我们都高兴极了,纷纷和小六姨碰杯。各自咽下了一小口酒之后,又都想哭。

……

这封信还有两千多字。她,不,4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希望我能将他们的小六姨当成原型,创作一部小说或电视剧。

我给陌生的女孩回复了一封信:

陌生的女孩

陌生爷爷的来信 第7篇

一.爱你, 但与你无关———孤独的单恋者

爱情, 是分析这部作品不能回避的话题, 它更是文学作品中永远的话题, 但描写“陌生人的爱情”的小说却不多见, 这篇小说吸引眼球的关键无疑在于“陌生”这两个字。茨威格曾谈到:“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偏执狂的人。”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女主人公用一生去爱一个男人, 而这个男人竟然对她一无所知, 由此可见,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陌生”而执著的女人。

在小说中, 女主人公写给男主人公的信是这样称呼的:“你, 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在信的第一段, 她诉说着自己的感情, 说明此前男主角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 只有你了……”此后又出现“但是对我来说你又是谁?你, 你从来都没有认出我……”她知道自己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 她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男主人公来说, 她只是他众多的女性朋友中的一个, 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了, 女主人强烈希望他能够记住他, 但同时她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她深深地明白男主人公的本性, 他知道他游戏人生的态度。多年后, 女主人公仍然没有放弃心中被男主人召唤的梦想, 当她终于又有机会遇到他时, 男主人公却完全记不得女主人公曾经和他的种种经历, 这种打击和伤痛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文中多次“暴露”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陌生关系”, 正常的爱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不应该是男女双方彼此深入了解, 心心相惜的吗?可是, “陌生女人”呢?她却一辈子始终在等待, 以一生的时光在等待, 但却总是以一个陌生人的形象出现在男主人公面前。如是, 我们会很想去探索“陌生女人”的内心, 为什么她会选择这样一种独特的爱情方式, 我们甚至会去迷惑“陌生女人”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对于爱情, 我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最通常的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种是有理性参与的现实之爱, 这种爱更易维系和保持;另一种则是发自心灵的激情之爱。按司汤达的观点, “激情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触碰到我们的灵魂, 从而让我们燃烧起爱情的火焰。这种爱情通常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 身份、名誉、金钱、道德等社会性的衡量标准对这种爱情通常是无效的。”也正是因此, 激情之爱又总是难以长久地生存, 不管怎样的激情, 最终总是会臣服于现实的平淡。而在这样一个陌生女人身上, 正是充分体现了她对于作家R的激情之爱, 是触动灵魂、激扬生命的爱情。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很显然, 是一种没有完美结局的爱情, 也许更多的人都会去叹息女人的不幸, 对她投以怜悯和同情, 但其实更不幸和可怜的是这个男人。女人爱得彻底, 爱得真切, 她的内心是满足而充实的, 她的心中一直都充满着被爱的希望,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都足以支撑她坚强地活下去。而男人公花天酒地, 游戏人生, 最终一无所获, 对于他来说, 他错过了这样一位如此爱他的女人, 这是他的损失, 也是他的不幸和悲哀。

二.低吟浅喃, 只因你在我心———重细节心理描写

在这部小说中, 情节退居幕后, 采用了着重描写气氛和情绪的处理笔法, 把外部世界、自然风光、次要人物等全部压缩到最低程度, 剩下情绪的流动和大幅度的思绪的跳跃, 时间可自由地穿行于过去和现在之间, 在作品中, 女主人公无名无姓, 就是一个陌生女人, 而男主人公的姓名被简略为一个“R”。“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女人, 没有哪篇小说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么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 处处都是主人公内心独白, 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 就像一张形象化的图, 描绘了一幅女主人公精神受难图。只有了解这些心理描写, 读者才能更快地进入到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 更加深刻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变化。陌生女人与其说是爱情故事的叙述者, 不如说是某种人生情绪与氛围的渲染者。在叙写陌生女人对男人的痴情时有这样一段描绘, “我才十三岁呀, 我以狂热的好奇心来探听和窥伺你的行动, 这在孩子的心目中还并不知道, 这好奇心已经是爱情了。”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 她的爱到底会是什么呢?在一个单纯的孩子的心中, 她的爱简单而美好, 不包含丝毫杂质, 她的爱就是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当陌生女人和R一起走过那熟悉的楼道, 看到熟悉的场景, 往日的回忆浮现在眼前, 可是站在自己旁边的这个人, 一个自己深爱多年的男人, 一个渗透自己灵魂的男人, 居然对自己毫无了解, 毫无印象, 这种内心的伤痛不能言语。“陌生女人”那隐秘、恣肆不拘的内心激情, 那温婉柔和的女人叙述语调, 以奇异的力度和方式喷涌奔突, 有一种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激动, 更叫人为女主人公的凄凉遭遇而痛惜不已。

透过陌生女人温婉柔和的叙述语调, 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她眼中的诗意世界, 由此也赋予了小说特有的诗意美。在小说的结尾描写中, 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 当作家R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 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悚然一惊, “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 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她飘浮不定, 然而热烈奔放, 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当一切都归于沉寂之后, 我们仿佛和作家R一共陷入沉思, 回想着这样一个有着独特经历的女人, 似乎感受到冰冷的夜风和女人的悲伤心曲。结尾诗意朦胧, 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 这相对的朦胧能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和享受, 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茨威格的作品同时也启示着人们:“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 惟其最值得关注。”

三.我不再沉默———书信体形式及独特的叙述角度

叙事内容决定了叙述技巧的选择, 小说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 那么要表达这样一种心灵的真实, 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最合适不过。作者以书信体来写这篇小说, 以“陌生女人”为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下这封饱含痴情的信, 带给读者的触动就更深切。

帕西·拉伯克曾说过:“在小说技巧中, 我把视角问题———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最复杂的方法问题。”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中, 信件文本的叙述始终从“陌生女人”即“我”的视角出发, 通过“我”和“你”对话的叙述来回忆往日的情怀。在信的开头, 女主人是这么称呼男主人公的:“你, 和我素昧平生的你!”用这个称呼使得男主人公的目光一下异常惊讶地停滞了:这指的是他, 还是其他的一位主人公呢?“突然, 他的好奇心大发, 开始念道———”这里是第三人称叙述, 此时, 叙述者似乎希望将读者带入男主人公的世界, 去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 正是这样一种期待使我们和R一道对来信产生了好奇, 开始和他一起阅读, 并且在阅读之后, 又和他一道从这封长信中抬起头来去体会和感受。“他感觉到一次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 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 没有实体, 充满激情, 又如远方的音乐。”这一头一尾, 全知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从文本中可以觉察到, 第一人称“我”的独白意味一直在不断进加强。这表现在, “我”在倾诉时候的坐立不安、颤抖、兴奋, 在故事中表现为故事时间暂时停顿, 穿插我的内心体验;或叙事中间插人对“你”的讲话, 以解释“我”的叙述行为, 要证明“我”的在场。

四.结语

茨威格用他的妙手为文学史上塑造了这样一位至死不悔的痴情女主人公形象, 陌生女人无疑是孤独的, 可悲可怜的, 她毕生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奉献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击成粉碎。人类总是执著于追寻美好理想, 但是, 在人世间的种种丑陋和残酷面前, 这种理想显得那么地不堪一击, 那么容易破碎。也许, 就像这位陌生女人一样, 想要真正地取得胜利, 大概也只能以死亡来成就永恒了。凤凰涅桑, 浴火重生, 原来是需要以死亡为代价的, 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正是这种死亡才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才是激发我们实现美好理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书《:茨威格评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2]张玉书:《茨威格小说集》,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年。

[3]司汤达:《论爱情》, 崔士篪译, 团结出版社, 2005年。

[4]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 四川巴蜀书社, 2003年。

[5]张玉书:《海涅席勒茨威格》 (德语区国家文学论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6]波德莱尔:《美的定义》, 引自《西方文论选》 (下册) , 上海译文出版社。

[7]陈佑松:颠覆的叙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载《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陌生爷爷的来信 第8篇

罗兰·巴特在《S/Z》中将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震荡分割成561个阅读单位,以五种符码与阅读单位相连,对其进行过滤式透析。对于阐释符码,巴特解释说:“以不同方法表述问题、回答问题,以及形成或酝酿问题、或延迟解答的种种机遇事件,诸如此类功能的一切单位,我们称之为阐释符码,”。义素符码在文本中往往是意义的旁逸斜出。可以把义素符码理解为“‘区别性阅读单位’中某些特定词语所构成的含蓄意指背后所构成的较大所指”。象征符码是具有传统结构主义惯用的对立关系影子的一种象征区域,“在此区域内,一些重复出现、读者可清晰辨认的基本对立模型或曰对立关系,左右着文本叙事的张力与平衡关系。”行动符码是叙事文本中主体的行为行动及其遵循的逻辑。巴特坚持“叙事中确定情节者,乃是话语,而非人物”,应进入话语之中找寻行动符码,挖掘其“丰富蕴含的,此时此地的话语意义。”文化符码则是“发自人类传统经验的集体而无个性特征的声音,是文时时引及的诸多知识或智慧符码之一”,“是对科学或智慧符码的引用。”

以上通过对符码解读法应用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巴特在《S/Z》中“仍然忠实于关于外延和内涵的区分、‘种种语义’的捕捉、所选文章的统一性(这里指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和换喻等思想”,并“印证了巴尔特所谓‘一切皆能指’,揭示出结构的变化、生产要远远大于其静态的反映功能。”这种解读法既保留有传统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又饱含符号学知识体系,探索出了一条“体验——符号学阐释——文化解码”的全新阅读模式。“这意味着巴尔特已经突破了结构主义把文本结构置于中心地位的局限,开始注意到文学形式作用与读者的关系,开始在文学研究领域引入对于读者活动的研究,同时也标志着巴尔特的立场已经由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

本文尝试用符码解读法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构筑故事筋骨的角度看,阐释符码起了重要作用。小说开头便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写在顶头,算是称呼,算是标题。”这个情节非常奇特,因为一个在德语中不用尊称您的人居然是不认识的人,并且还写来“大约有二三十页”的长信。正是这样奇怪的抬头勾起了小说家R.读完这封信的兴趣和读者对来信人情况的好奇。再如信的正文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但接下来女子又不断提到“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此处儿子的存在与前文中男人不认识女子之间又是一串迷。

义素符码也同样随处可见,比如信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无穷内涵之物。它暗示着精神层面的交流。它的洁白以及信封开启的单次性,又暗示着贞洁。男人对这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的阅读,正像男人对女子唯一的一次体验,这体验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同样,女人每逢男人生日送去的白玫瑰也同样透露着纯洁之意。而这多年不断的送花及插入男人花瓶的行为,也暗含着信所表达的精神依恋之外肉体上的向往。

小说是围绕一男一女展开的,以此为线索可找到该小说的主导象征符码,建立起围绕男女基本二元对立的象征区域。如下所示:

在这组对立中,一方代表着纯洁清新的情怀,它脆弱,偏执,不获现实的肯定,却又让人怜爱,永恒地怀念;另一方则代表着现实的成功,它沉浸在感官体验的丰腴中,麻木地在动荡间前进。写信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像是早已远去的我对现实中的我的召唤,它勾起我们对纯真的记忆,提醒着我们在时光之流中失掉的自我。

故事的整体情节可作为一个大行动符码来探究。如果对主人公的前后行为进行一番总结,可以得到下图所示的一个行为模式:

故事中男人的行为是一种阳具般的,具备无限伸张能力的线性行为,它没有明确的起始和终结。女人的一生只是男人一生中的一环而已,不清楚他生命中还有多少个陌生女人。而女人的行为却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封闭区间,起始皆依附在一个男人的生命坐标上,像一个旁生的附属物。

小说中最大的一处文化符码就是专情。而专情便是文化观念对原始欲望的改造,令人以追求单一目标为高尚和满足。对这样一种行为的表现正是对爱情信仰的引用。再进一步观察男人和女人不同表现与结局,就会发现这又是对传统性别模式的引用。

总之,通过以上对符码解读法的介绍,以及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多重符码的典型分析,我们可以在传统视角之外增添新的切入点和方法,虽然这方法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协助读者在对文本的细致挖掘中获得一种可以不断深入,不断产生全新灵感的动力和空间。

摘要:结构主义后期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在其著作《S/Z》中所发展出来的符码解读法,借助符号学知识将《萨拉辛》演示成了一个充满无限含蓄意指的符码系统。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对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符号学解读,探究小说中的“阐释符码”“义素符码”“象征符码”“行动符码”和“文化符码”,揭示小说在其表层的叙述之下,所可以拥有的深层意义空间及文化心理。

关键词:罗兰·巴特,符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屠友祥译.S/Z[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广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法]让-伊夫·塔迪埃,史忠义译.20世纪的文学批评[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陌生爷爷的来信 第9篇

在浩瀚的时空里遇见一个人需要多久?独自在肉体和精神的轮回里几度徘徊, 才使我终于遇见了他——茨威格, 他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天才, 是一位曾在上个世纪闻名全球, 甚至被载入史册的文学大师, 同时他也是一位灵魂寂寞了一辈子的男人, 在六十岁时他苍凉而忧伤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这样的遇见也是为了安排让我爱上他, 爱他敏感而细腻的心灵;爱他狂热而执着的情感;爱他深邃而忧伤的眼神。或许我更应该的是感谢, 感谢他对女性的关爱和动容, 正如高尔基曾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称赞茨威格说“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会怀着这么多的敬意, 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

与大师的初次相遇是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个世纪当这本著作来到中国时, 在一年之内重印了十次, 虽然我无法见证当年文坛里的“茨威格热”是怎样在中国的大地上燃烧, 但是我可以想象甚至是感受到, 这位“陌生女人”是如何深切地感动着每一颗心灵。我身为八零后一代的女性, 在如今的社会氛围中走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 我无法摆脱的仍然是揪心的感动和无法释怀的感触。只是在感动的背后更多的是让我无法停止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女性就是一群美妙的天使, 我们都无法回避的是, 这个世界着实是因为有了这群天使而显得那么的柔美, 只是这群天使中的大多数似乎因为爱情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而坠落于地狱。都说“陌生女人”是一位极端典型的作家塑造出来的极端典型的人物形象, 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着。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生活原本就比艺术更为让人无法预料和想象, 所以我认定“陌生女人”就在我们中间, 代表着一群被推入地狱, 虽被囚禁但也一直在挣扎的地狱天使。

1、谁将我们推入地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一开始让人们惊叹的便是女主人公“陌生女人”对男主人公R先生荡气回肠的爱, 爱地凄凉而浓烈, 甚至是爱地干脆到“我爱你与你何干?”。“陌生女人”十三岁时就开始疯狂地爱上了作家R先生, 她在单相思的苦恋中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春, 她离开了家庭, 拒绝了其他一切追求者,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寻找和R先生在一起的机会。她曾几次献身于他, 并且独自一人在地狱般的贫民医院里生下了他的孩子, 而后为了孩子的成长卖身于有钱人, 最后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然而风流又轻佻的R先生虽与她有几次邂逅和幽会, 但是却始终没有认出她并记得她, 直到读完她死去后的遗书, 他也无法确切地记忆起她的形象, 只是朦胧地想起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当初, 当英俊潇洒、热情洋溢的R先生以他那惯常的撩人消魂的、天生的诱惑者的目光望着十三岁的“陌生女人”时, 在那一瞬间, 她便心属于他, 开始了她对R先生永远的忠贞不渝。“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爱情始终是完完全全的单恋, 直到临终前, 她才向R先生述说自己的感情——“我的一生始终都是属于你的, 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

我反复读完这封信以后, 还是很难理解出“陌生女人”一辈子只为爱一个男人, 对她自己而言到底这样的决烈是不是幸福和快乐的, 或许连她自己也并不明白, 尽管她饱受了那么多的艰难和痛苦, 一辈子都在绝望中等待着, 在一相情愿的爱着, 并且还要独自养育着被她视为恩赐的孩子。在我看来, 她不论多有激情地爱着, 也不过是被禁锢在地狱里独自舞蹈, 无人欣赏, 无人能懂, 更是无人能理解。我们都或许被她感动后并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怜悯, 然而这一切的遭遇又真的能全部归结于放荡不羁的R先生吗?“陌生女人”和R先生都有选择爱和不爱的绝对权利, 所以, 我认为是“陌生女人”自己把自己推入了地狱。她无法选择家庭的变故对她带来的影响, 她无法选择R先生的出现和R先生的性情, 也似乎无法选择是否要爱上R先生, 可是她却完全可以选择爱的程度, 爱的方式和爱的过程, 如果她换个角度站, 或许这一生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她却最终无意识的选择了走进地狱, 在地狱里为这个男人而运行着每一寸生命的轨迹。

“陌生女人”的一生都是属于R先生的, 一个女人如此依附于男人和爱情是有些极端的, 可是扪心自问, 在我们女性中间又有几个能彻头彻脑地摆脱男人和爱情所带来的禁锢呢?人本是群群居动物, 无论男人和女人, 我们都离不开同类的陪伴, 可是女性在精神上, 在灵魂的深处, 对爱情的追求和依赖又是那般的惊天地、泣鬼神。

《圣经》的旧约里《为男人找配偶》中这样写到:“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 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种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 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 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 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 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 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 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的骨中的骨头,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这是个有些血腥但也美妙的故事, 但是更多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多数女人就如同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正因为是“骨中骨, 肉中肉”, 所以才会不能分离,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 才会天生具有寻觅原体依附的本能吧。可是这份“不能分离”在女性身上却显得更为的疯狂和极端。

爱情之所以是个永恒的话题, 是因为它是男性和女性间的纽带, 可是千百年来, 男性和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就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就是拜伦曾说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陌生女人”为R先生抛弃了一切, 可是对R先生而言“陌生女人”不过是他无数艳遇中的“几个”, 甚至不过是为钱卖身的妓女。“陌生女人”从爱上R先生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他身上的一根肋骨, 她自己认定只有依附在他身上, 她这根肋骨的生命才可以延续, 而R先生何时又曾意识到了这样一根肋骨呢?——“你从来就没认识过我, 而我却从未停止过爱你。”, 当他收到“陌生女人”的遗书时, 即便“他浑身一颤”, 即便“他感受到死亡, 感受到爱的永存”, 即便“他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可是他对她那么长时间的无知, 又真的能在这一瞬间被唤醒而顿悟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女性的自我意识日渐深入, 女性的爱情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女性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可是当女性在追求与男性对等的自由和人权的时候, 我们是否又意识到了, 我们更需要在爱情上与男性的对等呢?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女人都能得到一个或是幸福, 或是圆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单纯地面对爱情的时候, 恐怕便是几人欢笑几人愁了。而我的认识是, 这不对等并不完全是因为历史给人们种下的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 很多时候都似乎是原由于我们自己, 原由于女性自己对爱情的一个传统态势, 我们在崇敬和重视爱情的同时, 却给爱情的砝码加地太多太重了, 所以如果我们因为爱情而痛苦, 因为爱情而无可奈何, 因为爱情而像“陌生女人”一样有个悲剧的人生的话, 那么我们便和“陌生女人”一样, 自己将自己推入了地狱。

其实古今中外有着这样命运的文学形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在现实中女性这样一个庞大人群里, 拥有或类似于这样命运的女性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虽然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这样一个时代, 有了越来越多事业有成的女性, 也有着许多虽单身但也坚强和幸福的女性, 然而在这些貌似成功独立的女性的内心深处, 对爱情和男人的渴望及依赖并没有减弱, 只不过是将这种阴影和疮疥隐藏到了光鲜华丽背后的最深处, 所以这并不代表问题得已解决。复杂的情感本是难分对错的, 但是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去考量和对待自己的爱情。

所以, 如果我们在角落里孤寂地舔舐因爱情而造成的伤口, 在强颜欢笑、无可奈何, 甚至如同“陌生女人”一般还在执迷不悟, 那么我们是应该觉悟了, 是应该自我拯救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要做那一根依附于男人和爱情的肋骨, 而极力让自己飞向天堂。只是顽固的“陌生女人”却是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因为她到死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在“陌生女人”的眼里仍然是“这个世界皆因为有你而存在!”。

2、地狱的禁锢

“陌生女人”与R先生温存了三个晚上后, 孕育出了她与R先生的孩子, 在“陌生女人”的心里, 这个孩子“是你的, 他是你的化身”, 当她知道自己怀孕了的时候就无比兴奋, 因为她感觉“我最终还是紧紧地抓住了你;我能感觉到你的生命之血流遍了我的血管;只要我的灵魂想念你, 我就能随时滋养你, 爱抚你, 亲吻你。……从此以后, 你无法从我的身边逃走;你是我的。”, 于是她毫不动摇的决定要把这个孩子生出来。

在这之前, 她为了能和R先生在一起而离开了母亲和继父在英斯巴克的家, 独自在继父一个亲戚开的制衣厂里干活, 可是当她怀孕后, 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 她在临产前的几个月便没有工作了, 自己没有了经济来源加上不能跟她的母亲要钱, 于是她依靠变卖家

当来勉强过日, 而分娩前的一个星期, 房东太太又偷了她仅剩的几块钱, 于是她只得住进了避难所的产院里。在这个产院里更是历尽了一个单身母亲的艰辛。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是来之不易的, 她把他当作是R先生的化身, 她不能让这个有着“高贵血统”的孩子“在人间地狱里成长, 生活在堕落的街区里, 呼吸着贫民窟了散发的毒气。他精致的嘴唇不能吐出贫民窟的污言秽语, 他细腻, 白皙的皮肤绝对不能被穷人粗糙的褴褛衣衫所擦破。”她认为这个孩子“必须享有最好的东西, 享有世界上的富裕和快乐。他必须按照你的轨迹生活, 必须住在与你同等的地方。”, 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母亲要想实现这一切太困难了, 而她又不愿意把这个孩子的到来告诉R先生, 于是为了实现她对孩子的期许, 她出卖了自己的肉体。虽然“陌生女人”认为为了孩子这样做是完全值得的, 甚至是必须的, 可是她依然认为这样做了后, 如果R先生知道了, R先生会鄙视她, 依然认为她的肉体唯一只属于R先生。于是在揣摩“陌生女人”这样的一种心态的时候, 却引发了我对一种囚禁了女人很久的东西的思考, 那便是——性。

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太为正常的生理反应和需要, 它如同我们要吃饭睡觉一般自然, 可是性的问题在女性身上, 就被社会或者说是被一路发展而来的历史, 额外地附加了很多意义和规矩, 并强迫女性去接受和遵循。由于男权思想作祟, 致使女性长久以来就是男性的附属品, 它唆使男性对女性具有绝对的占有权, 而这个占有权里就包括被视为圣物的性, 它要求女性对男性绝对的忠贞, 为占有自己的男人守身如玉, 在此我也不能不提及一个完全被神化了的名词——处女, 要知道这个普通的名词让多少女性历尽苦难啊。

女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和性生理才是唯一拥有第一支配权的, 这个权利是不能强制被别人剥夺和限制的。当然我绝对不提议悖伦乱理的性爱观, 更不是允许毫无节制和约束地去支配身体和性, 我也不是认为忠贞就有多么的糟糕, 但是如果我们把忠贞与生命挂钩, 把忠贞作为男人占有女人的理论依据, 那我就会觉得这着实是把性变成了禁锢女性的工具。

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对性的认识是有了一些革新的看法和理解, 但是我们还是会听到, 受到性侵犯的女性中, 有的自卑、自杀, 有的受到了亲人、爱人和朋友的歧视, 甚至如果为了捍卫生命而采取了保护措施, 或者就干脆就范话, 都遭到了很多人的置疑和唾弃, 难道在生命面前忠贞就真的更为重要吗?所谓的烈女就真的那样值得推崇吗?

可是性在男性身上就显得开明多了, R先生不就是一个有着很多性伴侣的男性吗?可是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绅士, 想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男性会遭到多大的质疑呢?为什么在看他优秀一面的同时, 却不如同对待女性一样, 因为性这个问题而对他进行否定呢?

所以“陌生女人”的身体没有任何义务只属于R先生, 所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她选择去卖身也完全不应该背上这个沉重的、所谓的“荣誉和耻辱”观。在性的问题上, 男女双方需要相互的尊重, 男人绝对不能排除其外而“为所欲为”, 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注定“生是谁的人, 死是谁的鬼”。女性对男性的是否尊重和忠贞, 性绝对不是唯一且重要的考订依据, 而生命比起所谓的贞烈更为重要, 更为可贵。我们女性要自己重新去审视自己的性爱观, 我们不能因为性而成为一种工具、一种奴隶, 而成为男人的依附。

母亲是最为伟大的人, 母爱也是最为伟大的爱, “陌生女人”作为一个母亲, 她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母亲, 可是对她来说如果R先生是第一层强有力的禁锢的话, 那这个孩子便是第二层禁锢。

“陌生女人”独自生育了这个孩子, 为了这个孩子她卖了身, 独自悉心的照料着这个宝贝儿子, 可是在她内心, 这个孩子就是R先生的化身, 是R先生的代表, 她为了R先生而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 也包括后来一心想要娶她的公爵以及与她交往很密的、对她很好的一位商人, 而为了这个孩子, 她要独自在肮脏的贫民窟产院里生下他, 独自照料和养育他, 即便是有许多男人在给予着她经济上的“支持”, 她也还是得面临所有单身母亲所要面临的痛苦, 更何况在养育这个孩子的同时, 还要继续牵挂着对她和孩子的存在都一无所知的R先生。而当这个孩子病死后, 给她带来的绝望和痛苦, 我们都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如同黑夜里唯一的灯光熄灭后, 随即而袭来的死一般的黑暗。

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一切那都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在高声歌唱、大力强调母亲的伟大和崇高的时候, 我们似乎忘了, 孩子只是爱的结晶, 爱的升华, 他不应该是女人的全部, 尽管他是女人生命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女性不是生育孩子的工具, 不能因为担负着人类繁衍的“重任”, 而为生孩子而生孩子。也不必把孩子当作是爱人的化身来约束自己, 男性和社会更不能用孩子来作为禁锢女性的工具。

面对孩子幼小的生命, 男性和女性, 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 如果要求女性为了孩子而牺牲的话, 那男性同样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的责任对大家而言都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并不光全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所以, 男性和女性如果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担当, 那都是要受到谴责的, 虽然“陌生女人”自己选择了隐瞒R先生独自担当起这份责任, 但是面对孩子, R先生都始终是一个完全没有承担责任, 理应遭到唾弃的父亲。

男性和整个社会氛围不能用这个孩子来禁锢女性, 而对于女性自身而言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伟大无私的母亲我们要当, 而独立自主的女性我们也要做。

其实, 女性们所遭遇的种种禁锢和束缚是有很多很多的, 而我在此只是从“陌生女人”身上去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 只是我们都要明白的是, 这群天使在地狱里历尽磨难, 甚至是遍体鳞伤。

3、结尾

我无法准确的体会到茨威格当初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心里的真实感受, 我只是在靠近, 在揣摩。他写下了对女性的关爱, 而我写下的只是我简单而真实的思考和感悟。因为我是那么深切地不愿意看着这群美妙的天使们, 持续地坠落在地狱里挣扎和痛苦, 更何况我便是其中一员。

较之于男性, 我们女性本就是一个弱势群体, 而许许多多强为有力的传统观念, 又是那样的深入人心, 且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爱情本为一件美好的事, 女性和男性都在积极而乐此不疲的追求和享受着,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及依附于男人和爱情, 不能因为那些历史悠久却并不很是合理的传统观念, 而将我们自己推入地狱, 惨遭囚禁而饱受折磨。

其实爱情不过是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一出重要的戏剧而已, 它无须落幕, 但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如同“陌生女人”一样, 把它当作终身的事业, 我们需要待它以真诚, 但是如果持有过激的选择和执着的话, 便会把我们自己推入难堪的境地, 成为一群被禁锢在地狱里的天使。

历史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拯救自己, 或许即使是茨威格这位被评价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也会感到拯救这群地狱天使之路的艰难和辛酸。我们要选择做一根独立的肋骨, 并不需要与男性敌对, 我们便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我与西蒙·波娃共同期望着“……将来有一天, 女人可以没有致命弱点但是充满独立的精神去爱, 她就可以不去对自己逃避, 反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也不会去降低她的自尊——当那一天来临, 爱情对她一如对男人一样, 是生命的泉源而没有毁灭生命的危机。”, 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 我们便是脱离了原体而得以重生的肋骨;便是自信而独立的女性;便是伟大而快乐的母亲;便是一群披着美丽的幻影, 自由翱翔在天堂的天使。

摘要:大多数女性同“陌生女人”一样, 因为对爱情和男人的极度渴望和执着地依附, 而成为一群坠落于地狱的天使, 在地狱里遭受众多到自诸如传统观念、性以及孩子等方面的禁锢, 也因此而饱受折磨。虽然女性较之于男性是个弱势群体, 但女人更要改变这种状况, 做一根脱离原体而重生的肋骨, 做一个与男性对等的女性, 做一个伟大而快乐的母亲, 不再重复和继续着“陌生女人”的悲剧。

关键词:性,肋骨,天使,地狱

参考文献

[1]斯·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

[2]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2

[3]袁萍.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4][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昨日世界——茨威格自传》团结出版社2005.2

[5]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陌生爷爷的来信 第10篇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 是一位犹太籍奥地利作家, 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传世的经典之作, 其中以中短篇小说见长。他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其凄美惊人的爱情故事、哀婉动人的语言叙述、细腻复杂的情感描写等艺术特色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小说中暗含的隐形对话更是耐人寻味, 复调特征发人深思。

复调小说理论是俄国哲学家、文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 (Mikhail Bakhtin) 在考察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复调 (poliphony) 原本是音乐术语, 源于希腊语, 是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乐曲。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 巴赫金借用此概念来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特点。

与独白小说不同, 复调小说展示的是多声部的世界, 小说的作者不支配一切, 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都作为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参与对话。根据巴赫金关于复调小说的研究与论述, 复调小说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即主体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分析, 以论证这篇小说的复调性, 看小说是如何体现巴赫金复调小说的特征的。

2 主人公:主体性

主体性是复调小说的一大显著特点。巴赫金认为, 与独白小说不同, 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并不是充当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人物不再是作者描写的客体, 而是表现自己独立思想的主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一位女性的视角, 以书信的方式回忆了其一生为爱的付出与苦楚的等待, 人物的主体意识贯穿于整篇小说中, 女主人公的个性与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者并没有对女主人公的身份、家庭、性格做任何评价与描写, 但是通过主人公的思想与意识, 读者能够看到她眼中的自己与世界。

人物的主体性还体现在环境的描写上。在独白小说中, 人物所处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作者的视角来描写的, 它强调环境描写的客观真实性。然而在复调小说中, 它是通过人物的视角来描写现实环境, 强调的是主人公对环境的感受。例如小说中几次提到作家R的房间, 第一次是在她童年的时候, 房间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神圣感。还有一次是她在十一年后再次被当做是陌生女人带回到作家R的房间, “房间基本没什么变化”, “整体看起来依旧那样的熟悉与亲切”, 这里的环境描写不是纯客观的, 是女主人公心理的体现,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熟悉与陌生这一矛盾体的强烈对比在此突显出来。

3 情节与话语:对话性

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核心和精髓, 也是复调小说所具有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1) 情节结构的对话关系

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结构的不同成分之间存在一种对话关系, 有如音乐中的“对位”。小说中每一个回忆的故事看似独立, 实际上相互呼应, 层层铺垫, 女主人公的感情也从充满希望地一次次等待, 到一次次地失望, 直到最后的坍塌。这是情节结构上的对位形成的复调。

(2) 人物对话关系

大型对话除了情节结构的对位, 还有就是人物关系的对话。小说中的人物并不多, 在小说里作家R刚搬到公寓, 这个时候操办一切琐事的是他的仆人, 这个小人物的出现看似毫无分量, 可是综观小说的整体情节, 他的声音有着不可抹灭的重要作用, 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都形成了对位。仆人虽然年老, 并且只在女主人公童年时见过她, 但在故事的最后, 当她眼含泪水因又一次未被作家R认出失望离去的时候, 她撞上了仆人老约翰, “也就是在那一刹那, 那个老人的脸上突然一亮”, 认出了她是谁。相反, 作家R年轻却健忘, 一个女人爱了他一生, 他竟然没有一次认出来。这样的落差让女主人公深陷绝望之中。老约翰和作家R的对位, 陌生女人和作家R对位构成了整篇小说人物关系的大型对话。

语言上小说中有人物间直接引语的对话, 可以直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对话关系。作为一部以书信体为体裁的小说, 自书信开始似乎只有一个声音, 但这并不意味着陌生女人始终是一个人在唱独白, 而是自始至终都在以一个对话者的姿态在和一个自己深爱一生的男人倾诉, 展开对话。她对对话对象的参与有一定的预设和期待, 这样男作家自然地就参与了潜在的对话, 男作家作为听者有何回应和思想, 都是隐没的, 无声却有力。人物的矛盾无时不在, 无处不处于一种无声的对话关系。

(3) 语言对话关系:双声语

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的对话不仅体现在情节结构的对话, 而且向内部深入, 渗透到语言当中, 使语言具有双重指向, 形成双声语。这就好像是对话中第二个交谈者的话语被省去, 第二个交谈者是个无形的存在, 可他的语言左右着说话人话语的内容与方式。小说中从女主人公的独白中同时也可以听到作家R的声音, 因为女主人公个性独立, 期待作家R爱的回应, 因为未被认出而失望怨恨, 却又因为无限度的爱埋葬自己的怨愤, 这就形成了她的双声语, 使她的语言带有矛盾性。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实际上, 你压根儿就没想起过我, 你把我忘了。可我不是在指责你什么, 相信我, 我也不是在抱怨什么。我写的时候可能会时不时有些幽怨的情绪, 那样的话, 请你一定原谅我吧, 因为我的儿子, 我们的儿子, 他死了, 就躺在那摇曳闪烁的烛光下, 死了。”

从这段话来看, 原本是两个人的对话, 现在却融合在了一个人的话语里, 这样一来, 就形成互相对立的声音, 形成了复调。如果把暗藏的话语补充起来, 可以看到这样一段对话:

作家R:你是谁?我认识你吗?我似乎能想起你。

女主人公:实际上, 你压根儿就没想起过我, 你把我忘了。

作家R:我真的不记得你。请不要指责我。

女主人公:可我不是在指责你什么。

作家R:你真的不会指责我?不是在抱怨吗?

女主人公:相信我, 我也不是在抱怨什么。

作家R:可是你为什么写出那样抱怨的话呢?

女主人公:我写的时候可能会时不时有些幽怨的情绪, 那样的话, 请你一定原谅我吧。

作家R:我不怪你。那能告诉我为什么会幽怨?是因为我说不认得你吗?

女主人公:因为我的儿子, 我们的儿子, 他死了, 就躺在那摇曳闪烁的烛光下, 死了。

这段暗含的对话展示了女主人公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她一面在发泄内心的怨恨, 一面又在为自己辩解, 维护内心的爱, 也就呈现出了微型对话。

4 未完成性

复调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未完成性, 在巴赫金看来对话是开放的, 未完成的。小说中作家R读了陌生女人的来信, 是否真的能回忆起和她曾经相见的片段, 这些读者都无从知道。也许他“他感觉上还多少有些许记忆”, 也许真的“什么也想不起来”, “终究只是梦中的幻觉罢了”。小说开放性的结尾像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作品的开放性结局也标志着主人公和对话内在的未完成性, 体现了小说的复调特征。

5 结语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书信体的方式呈现了陌生女人苦苦等待的一生, 女主人公的回忆和倾诉看似独白, 实际上无声的对话无处不在。小说中女主人公以及她的意识不是由作者视野和意识统一和连结起来的。作者只对他们采取平等对话的立场, 他只是对话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这部小说中, 可以听到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 有声的或者无声的, 呈现出的作品是多声部的。女主人公强烈的主体意识;小说结构、人物关系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语言的双声语特点;小说人物及结尾的未完成性, 这些都体现了复调小说的特征。同时, 复调理论也赋予了这篇小说更多独特的魅力, 使得读者阅读过程中也能参与“对话”, 形成更丰富的“复调”。

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 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复调特征:作品主人公的主体性、小说情节结构与话语的对话性, 以及小说人物与作品本身的未完成性。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巴赫金,复调理论,对话

参考文献

[1]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 1988.

[3]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张威译,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1.

[4]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1.

[5]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95.

[6]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 第11篇

请原谅我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冒昧打扰你。是的,接下来我要讲一个故事,故事跟程道有关——正如你此刻可能已经猜到的那样,一切都很狗血。我就长话短说吧。我是他的女朋友,或者说是未婚妻。几天前我无意中在他的电脑上看见你们来往的其中几封电邮,那时候,我刚和他的爸妈吃完晚餐,正带着他的侄女儿玩……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们大概是5、6月份开始认识或者说接触频繁的。可笑的是,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提出要和我结婚。可能是出于女人的直觉,也是出于他长期以来种种不能让人安心的表现,我没有立刻答应他……

事情发生后,我问过他,无奈他抵死不认,甚至我说要发邮件给你,他居然很爽快地同意了!——当然,对于他的这一切,我并不陌生。坦白说,在你之前,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那时候他脚踏几条船,败露后依然装傻充愣,万般抵赖——这是他的惯用伎俩。

工作繁忙、事业心强、正处于创业阶段、没有太多的恋爱经验和常识、还很有家庭责任感……他几乎在每个女人面前都塑造出这样一个形象,再加上适时地喊累、博“同情”等行为,这些东西很容易就被成为了他种种不合理行为的最佳借口。

可怜,也只有我总是太过心软,一厢情愿地相信他真的会浪子回头,改过自新,才一次次地拿我的真心和时间去赌博,企图能够看到光明永远驱逐阴暗的那一刻,妄想帮助他开启一个坦荡的全新人生。

现在看来,果然是本性难移啊。我所有帮助他的努力,所有对他的美好情感和期望,所有对抗世俗压力的勇敢和坚持、真诚和善良,统统都白费了。一切都是可笑的,我在自欺欺人罢了。思维比较混乱,对不起。

哦,对了。如果他跟你说,我是被他炒掉的或者与他有劳动合同纠纷的员工,偷窥了他的隐私并且正在报复他,你大可以一笑了之。为了证明你和我都确有其人,而不是所谓的“空穴来风”,我特地把这邮件CC了一封给他。你可以采取所有可能的方法来核实。如果你愿意的话。但愿这封信给你带来的不是困扰。希望我自己也可以就此解脱。

请原谅我的打扰!

Regards

Polly

以上两位女性名字和男当事人是化名,但事件却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周围,天天上演着类似的情感戏码和事件。收到邮件的Kelly告诉我这个女人Polly很失败,也没有魅力才会抓不住这个男人。喔!天啊,Kelly,你以为有魅力就够了吗?这个贱男程道,他需要不同的、新鲜的货色。你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他最后一个女人?太多好强、好胜的女人,常常会不自觉地掉入这样的陷阱。而这位Polly为何不断背叛事件重演,她还不肯死心离去?“青春耗了一大半,还一心想要嫁给他……” 这句是张宇《雨一直下》的歌词,答案就是不甘心。

我问Kelly:“男的打电话来将如何处理?”“没事吖,装没事吖。”“你为何还要理他呢?”“为何不?Polly她受不了要分,她自己去分,我为何要分?”“但是程道跟你说没女友,现在明显是骗你。”“他们又没结婚,再说他又年轻又帅、身材棒、风趣幽默、又有钱,就算维持现在的普通朋友,我也没有损失。”“你别自欺欺人了,你还不是想那女的气跑,可以顶她的位置。为何你就不能有女人的道义?”“什么道义?”“就是你们这样才宠坏这些贱男,做人的原则是什么?贱男会这样对她,以后就会这样对你。她从地狱解脱了,接着下地狱的就是你!”“我才不会像她那么笨,一点手段都没有。”“是吖,你认为的手段是什么?无非就是怀孕当王牌,你以为她这几年不是处心积虑想怀吗?这种习惯性婚前外遇,还拖个孩子下水?你们是造孽吖!”

陌生爷爷的来信 第12篇

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茨威格代表作之一。讲的是一个对爱情矢志不渝的痴情少女的绝笔。女主人公从十三岁的少女起, 爱上了青年作家R。之后世事变迁, 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 甚至为了他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流落风尘, 但始终都不曾改变对这个男人的爱。最后爱子夭折, 她也重病在身, 弥留之际提笔写下自己一生的痴情。而在生日当天收到信件的男主人公却对此一无所知。这一纸绝笔信, 赚取无数读者的眼泪, 也激起了许多争论和感叹。本文以符号学作为理论工具, 利用符号学相关的分析方法对小说中的意象进行探究, 以深刻把握与其主题之间的关系, 使《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重要意象从科学的角度得到阐释。

二、意象和符号学的启示

意象就是用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文学形象来表现人们的理智和情感, 它是主观情意和客观意象的结合。意象是文学形式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家对意象有不同的解释。

意象派大师庞德给意象下了一个经典定义是:“一个意象是在刹那时间里呈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杂混合物。”他还进一步说:“意象主义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 (裘小龙, 1986) 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中指出能够表达审美意象是一种天才的能力, 他这样给意象界定:“想象力所造成的这种形象显现可以叫做意象,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至少是力求摸索出越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 也就是力求接近理性概念 (即理智的观念) 的形象显现, 使这些理性概念获得客观现实的外貌。” (朱光潜, 1979) 综合起来看, 意象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对记忆表象进行变形, 重组后, 依循一定的理性观念整合而成的艺术成果, 它是感性和理性, 特殊和一般的统一。

从符号学角度看, 符号的应用进入语篇, 用来分析作为符号的意象的时候, 就自然进入意识形态领域。索绪尔的语言学主张符号很少以独一的单位来创造意义, 反而必须与其他符号关联起来创造意义。因此, 意象作为符号也通常是以意象群的模式出现来创造意义。当然, 所谓的意象群是隐含在文学作品中的, 读者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是需要对其分类整理以获得更加透彻的理解。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意象的符号学分析

法国符号学家皮埃尔·吉罗认为:“科学意味着我们加于自然的一种秩序;艺术则意味着我们面对自然所产生的情绪。因此美学符号是现实之意象。” (皮埃尔·吉罗, 1988) 可见, 意象是一种表达情绪的符号。作为一篇短篇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虽然短小精悍, 但却不乏意象:女主人公徘徊的门道, 亲吻过的门把手, 水晶花瓶, 幽幽的白玫瑰, 儿子, 信件……既然意象是表达情绪的符号, 这众多的意象并非是作者随意为之, 而是为了情节需要、突出主题而精心安排的。下面笔者就来一一分析这些意象的特殊用意。

单独意象必须进入系统, 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 才能发挥其意象符号的强大功能, 进而产生更加深远和微妙的所指意义。因此笔者把这些意象进行了分类, 首先是女主人公少女时期暗恋作家相关的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群。这一类有窥视孔, 门把手, 门道, 楼梯等。乍一看, 这不都是常见的东西吗?然而这里却不同。这些意象是突破了语言编码限制的新符号,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斯所说:“意象不仅仅是再现或替代现实的第一个或最初的过程, 而且也是创造出非现实的第一个或最初的过程。……意象由于并不是忠实的再现现实, 因而是一种创新, 是新的形成, 是一种超越力量。” (S·阿瑞提, 1987) 意象符号特征总是在符号分类研究和符指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女主人公家门上的窥视孔这个意象, 对少女时期的她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由此, 女主人公知道了作家的一切:大至和他来往的形形色色的人, 小至每一条领带。尽管门另一边的作家并未察觉, 可每当作家靠近, 她就会紧张得颤动不已……窥视孔见证着女主人公羞涩遥远的爱。这孔让她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很亲密了——它告诉了有关作家的点点滴滴, 尽管作家对自己一无所知。但那又怎样?懵懂的她说“我爱你, 与你无关。至于你爱不爱我, 那是你自己的事。”窥视孔不正诉说女主人公少女时期对作家的痴迷和朦胧无悔的爱恋吗?窥孔, 这个意象符号因门后偷窥的少女而变得柔情, 变得羞涩。

符号学文论认为, 表层的意义是假相的意义, 而文本的真正意义在文本之外, 属于深层意义, 深层表现意义是潜入到浅层表现意义之中, 并通过符号之间的编码关系得以表现的。作者在写作时, 有意的对意象进行编码, 读者的任务家就是对意象进行解码, 以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同样的, 作家创作过程中对门把, 烟头这样的意象也进行了编码。普通常见的门把手, 因为作家的摸过, 女孩主人公竟会上前亲吻。连作家的烟头, 她也会忍不住捡起来, 把它当做圣物一样供着, 只因作家的嘴曾经接触过。听起来不可思议却代表这着女主人公痴痴的爱。

小说中的意象是情感符号, 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使得小说的意义丰富起来。接下来的一组意象:烛光, 玻璃和作家的目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组意象是有相似之处在于都或多或少的和光线有关系, 暗示了作家的见异思迁游戏人生及女主人公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悲剧。先来看看贯穿女主人公写完整封信和文中反复出现的烛光。首次出现在信的开头, 女主人公交代了爱子夭折的事。在孩子躺着的小床的四个角各放了一支蜡烛, 烛光闪动的时候, “阴影就会一个接一个地从他的脸上和他那紧闭的嘴上掠过, 看上去好像他的小脸还在动一样。” (刘祥亚, 2005) 昏暗的烛光是给爱子守灵的——烛光最现实的作用。而此时悲伤绝望的女主人公则赋予它不同的意义——烛光的闪动让她觉得儿子没死, 只是沉沉地睡着了。昏暗的烛光是她在与儿子告别。摇曳的烛光象征着女主人公奄奄一息的生命。接着回到了现实, 女主人公在昏暗的烛光下写信的情景, 她终于用书信的方式吐露了自己埋藏多年的秘密——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作家, 一个她痴情一生却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的男人。烛光代表光明、真相、坦诚:她在人生尽头希望能与自己的爱人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虽然她再也没有机会听爱人的声音了。

又一多次出现的意象是作家流转的目光。它柔和, 深情, “那是一种充满诱惑, 既含情脉脉又让人意乱情迷的目光”。无论何时, 只要对上那样的目光, 女主人公总是慌乱不已。这就好像是她的宿命, 无论如何也抗拒不了作家的目光。天真地以为作家只会如此温柔地看自己, 却不知多情的作家怎会停下他流转的目光。这逃不过的目光也正暗示了女主人公一生苦苦相守、求爱不得的悲苦命运。

再一组重要的意象是蓝色水晶花瓶白和玫瑰。索绪尔认为, 任何符号都包含两个缺一不可的层面:能指和所指。能指是符号中可以为我们的感官感知到的物质载体, 所指是该物质载体指代的对象或意义。 (索绪尔, 1999) 根据索绪尔的理论, 小说中的意象作为一个符号系统, 同样也包含两个方面:能指和所指。正是因为意象所指意义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因此, 小说中水晶花瓶和白玫瑰这对意象的所指意义就比较深刻, 它们分别象征着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暗示了二人的爱情宿命。水晶花瓶是作家屋里一件精致的陈设, 从未空过。白玫瑰是女主人公委身作家后作家“送”给她的礼物 (随手从花瓶里拿出来的) 。而女主人公却非常珍视它, 许久都不愿丢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这份感情截然不同的态度。水晶花瓶美好高贵却只是陈设, 象征着作家。而白玫瑰纯洁美丽、馨香热烈却难逃枯萎, 象征着女主人公。离开了白玫瑰, 花瓶可以插上其他鲜花, 依然美丽动人怡然自乐, 正如作家没她依然可找其他人逍遥快乐;而白玫瑰离开花瓶终难逃枯萎凋谢的命运亦如女主人公离开作家只能凄惨度日。女主人公对作家来说只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 而作家却是她生活的全部。在这场不公平的恋爱中, 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不言而喻。这正是作者选择花瓶与白玫瑰的深层用意。

最后是一组重要的人物意象, 他们的儿子。这一人物意象群着重揭示了女主人公满是心酸的爱情经历与最后的绝望, 交代了整个作品这封绝笔信的创作动机。

“意义问题是符号学的关键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说, 符号学就是意义说。文学符号学就是研究文学作品意义的复杂构成。” (赵毅衡, 1900) 符号学文论认为, 文本直接表达的, 只是其表层的意义, 而表层的意义是假相的意义, 而文本的真正意义在文本之外, 在文本无法表达的地方, 在符号无限衍义的深处。这里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可爱儿子这一人物意象符号。已经差不多了解自己这份感情无望的女主人公, 把对作家的爱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儿子之于女主人公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子, 这个意象符号对女主人公来说有了更深层的意义——他是她未曾得到的爱的补偿和寻求内心平衡的良药。她甚至庆幸他们之间有个儿子, 聪明可爱亦如父亲一样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她认为儿子是作家的化身。然而, 上天并没有一直厚待她, 爱子不幸染上风寒意外夭折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就这样也没了。绝望的她似乎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 加上病重, 终于决定提笔把自己苦苦相恋的一生告诉作家。本来打算把自己的故事永远埋在心底的, 儿子的夭折促使她道出了这一切。这便是她的儿子这一人物意象的深层意义。

四、结语

以上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小说中重要的意象进行了解读, 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意象符号看似纷繁复杂、毫无关联但并非随意为之, 而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结果。以上意象分别突出说明了女主人公一生以来矢志不渝痴痴的爱, 男主人公见异思迁、骄奢放纵、游戏人生的态度以及二者结合必定不会有美好结果的主题。希望笔者从符号学角度对小说中意象的分析可以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更宽阔的视野, 加深对小说的理解。也希望这种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小说意象的方法能对大家分析欣赏小说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Jones, Peter:Imagist Poetry[M].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6.

[2]、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3]、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5]、斯.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刘祥亚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

[6]、赵毅衡:文学符号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

上一篇:客户机到服务器下一篇:教学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