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结构范文

2024-05-16

工业产业结构范文(精选12篇)

工业产业结构 第1篇

(一) 鹿寨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 鹿寨县 (含雒容) 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如图1所示) 。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65亿元, 工业化水平由2005年的35.1%上升到2010年的47.04%, 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1.20上升到2010年的2.27。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51家增加到2010年的118家。刚刚步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十一五”期间, 鹿寨县在工业化进程中, 主动接受柳州产业辐射, 积极推进鹿寨经济开发区建设, 科学规划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鹿雒经济带和乡镇工业园, 化工、建材、造纸、制糖、缫丝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已形成了以化工为支柱, 建材、造纸、制糖、缫丝为优势, 汽配、机械、农林产品深加工、生物科技等具有潜力新兴产业的“144”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2010年1月鹿寨县雒容镇整体划入柳州市鱼峰区后, 对鹿寨县工业影响很大。2010年数据显示:鹿寨工业总产值由156.8亿元锐减到75亿元, 减少了52.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118家减少到52家, 减少了55.93%;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从123亿元减少到58.6亿元, 减少了52.36%。以上3项工业主要指标都减少了52%以上。鹿寨县工业化实际水平也随之下降, 回落至工业化初级阶段。

从工业结构来看, 雒容镇整体划出鹿寨县之后, 鹿寨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 集全县财力倾力打造的雒容工业园被划出, 鹿寨县化工支柱产业和建材、制糖、造纸等主要优势产业均明显削弱, 与广西柳州汽车城对接紧密的汽配、机械制造业受到严重影响, 其他产业也不同程度有所削弱, 重化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相对增加, 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从柳州市县 (区) 横向比较来看, 雒容镇划出后, 鹿寨主要工业指标排在12县 (区) 的第七位, 与前六位有很大的差距, 在柳州所辖的6个县中, 继续排名第二, 但是与六县中排第一位的柳江县相比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 包含雒容镇鹿寨县工业总产值相当于柳江县的87.7%;而不包含雒容镇鹿寨县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柳江县的41.9%。

(二) 鹿寨工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鹿寨工业总体发展不平衡, 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

一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轻工业发展速度滞后于重工业。“十一五”期, 鹿寨县轻、重工业年均增长26.98%和31.89%, 轻工业增长速度滞后于重工业增长速度4.91个百分点, 其结构比由2005年的38.87∶61.13转变为2010年的34.47∶65.53, 轻重工业比重持续下降了4.4个百分点 (见图2) 。

二是重化及高污染产业比重居高不下,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2010年, 鹿寨县的化工、制糖、造纸、水泥、蚕缫丝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67.18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1.64%;而以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只有4000多万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只有0.34%, 比2005年还下降了0.92个百分点。分析显示, 区划调整后汽车制造 (含汽配) 产业大大削弱, 重化及高污染产业比重居高将达70%以上 (见表1) 。

三是重点产业链配套缺失, 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以茧丝绸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例, 柳州市是我国“东桑西移”的主要承接基地, 鹿寨县已经成为广西桑蚕养殖基地之一, 由于茧丝绸产业链还主要是“种+养+缫丝”, 产业发展仍滞留在附加值较低的高污染粗加工制丝环节, 产业深加工项目的引进至今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原料生产与后续深加工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二、优化鹿寨工业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鹿寨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然存在工业经济总量小, 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低, 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如何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推动工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鹿寨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优化鹿寨工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 要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这都为我们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

(二) 优化鹿寨工业结构是柳州建设超大城市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 柳州市将建设超大城市, 倾力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 大力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 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 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柳州市建设超大城市, 实施城市重点向东发展战略, 推进鹿寨县同城化发展, 鹿寨县应把握这一机遇, 主动承接好柳州市工业的转移和配套, 积极发展鹿雒经济带和鹿寨经济开发区, 突出抓好汽车、机械零部件、重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配套产业, 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的“三高一低”工业, 推动全县工业结构调整。

(三) 优化鹿寨工业结构是区划调整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划调整后, 鹿寨工业总产值由156.8亿元锐减到75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减少到52家, 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从123亿元减少到58.6亿元, 鹿寨县工业化实际水平随之下降。2011年, 虽然鹿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增长30.62%, 但柳江县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19亿元, 增长28%, 鹿寨县仅为柳江县的一半, 差距不断拉大。从长远发展角度看, 鹿寨县工业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落后工艺技术比重大、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因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工业产业, 是增强鹿寨县经济发展势头, 加快融入柳州市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四) 优化鹿寨工业结构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期间, 鹿寨县虽在污染源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 造纸、制糖行业进行污染源治理改造, 各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 洛清江水质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传统产业化工、造纸、制糖等基本上都属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工业企业排污总量较大, 洛清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根据2010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黄冕百鸟滩断面、鹿寨甘洲基本达III类水质标准。雒容东小河断面、江口渔村断面总磷、总氮超标为Ⅳ类或Ⅴ水质, 总氮超标率为100%, 枯水期总磷超标。要想实现鹿寨工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必须发挥优势, 扭转劣势, 坚持树立绿色、环保、生态发展理念, 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 积极打造一批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工业产业, 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优化鹿寨工业产业结构的措施

(一) 做好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做好工业产业规划, 以全面推进鹿寨经济开发区建设为起点, 明确工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上, 按照“做强做大传统产业, 积极引进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 大力巩固汽配、缫丝、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深入改造重化、造纸、制糖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大力发展生物科技、农林产品深加工等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面提升汽车、机械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轻重工业上进行合理规划, 确保轻重工业平衡、合理发展。同时, 与国家、自治区、柳州市相关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 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 做好工业产业园区布局规划

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聚集”要求, 合理统筹规划园区的产业布局, 明确主导产业, 以利于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培育。围绕广西重要化工基地、重要丝绸产业基地、重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设,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园区布局。积极做好园区整体规划, 紧扣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产业集聚的要求和“产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 完善鹿寨经济开发区规划布局, 延伸产业链, 提升园区的品位, 将鹿寨经济开发区内的各个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统一纳入规划范畴。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对工业园区布局结构进行论证、评价, 积极申报鹿寨经济开发区为自治区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三) 明确招商重点

深入贯彻“招大商引强企”的招商理念, 针对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把握国内大企业布局向内地转移的机遇,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一是大胆探索和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大力实施《鹿寨县招商引资项目联合审查暂行办法》, 提高招商联审质量, 规范准入条件。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按照柳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方向和鹿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着力推动更多的优势企业落户。二是明确招商重点。紧密围绕鹿寨县产业发展需要, 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带动力强的核心龙头企业, 大力延伸产业链, 引进上下游产业, 形成产业集群。三是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开发。深化对外区域合作, 建立和完善与柳州、桂林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等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机制, 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四) 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提升园区服务功能, 为企业入驻、生产夯实基础。二是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入驻给予适当奖励。对高新企业的入驻和传统企业技改, 在企业税收上进行适当的减免或奖励, 支持该企业发展。三是确保高新企业用地需求。建立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制, 适当降低工业用地最低价格标准, 加快土地使用审批程序,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控制“三高一低”企业用地需求, 优先照顾高新企业用地需求。

(五) 积极引导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一是尽快建立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合理安排更新改造资金, 引导扶持企业技改,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动。充分利用区内高校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技术指导、联合开发、技术入股等形式,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桂林理工大学课题组.鹿寨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Z].2011.

[2]中共柳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鹿寨县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战略研究[Z].2011.

工业产业结构 第2篇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东北大开发的.核心任务之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陈旧与落后制约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历史的、观念的、体制的和政策的.因此,转变观念、改革原有体制、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是调整和提升东北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作 者:赵罡 蓝庆新 作者单位:赵罡(沈阳工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蓝庆新(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天津,300071)

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与新型工业化 第3篇

关键词: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内在联系;新型工业化;路径重构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许多方面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他丰富的经济思想和在一些重要经济问题上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已经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经济体制。推进我国四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孙冶方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关于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理论。在他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里,我仅就孙冶方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谈些粗略的看法。

一、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的基本观点

孙冶方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的理论观点散见于许多篇论文之中。要全面概括他的产业结构思想,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完成的。这里。我只讲他关于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几个主要观点。

1关于轻重工业定义及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在轻重工业定义问题上,孙冶方同志创造性地阐释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澄清了当时在理论界和统计界关于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划分问题。如当时认为,消费资料是直接提供居民消费、不需要再作进一步加工的产品,生产资料包括机器、燃料、辅助材料、原料等,孙冶方同志反驳说,这样。农业、棉花、面粉等也是第一部类生产,也应该大量投资优先发展。孙冶方认为现有分类方法错误的实质在于断章取义马克思的正确观点,指出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在《资本论》二卷三篇二十一章和三卷七篇四十九章两处都明确提出第二部类的产品不仅可以成为本部类的生产资料,还可以成为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论点。“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指出纱对于织布业来说是不变资本的一部份,因而当然不能作为消费资料了。然而,当马克思这样说的时候,是指的某一产品对于某一具体行业或具体工厂而言,而不是从分析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出发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分析整个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时,他所观察的不是原料对成品的关系或原料在资本构成中所处地位,而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路径”。并通过深刻理解马克思在两处所作的分析,认为“整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应列入二部类,即消费品部类”所以农业不属于优先发展的产业;同时。孙冶方对那些认为棉花、棉布同煤、铁、钢、电等划为第一部类同样优先发展的理由给与反驳,“因为从建设的程序来说,从时间来说,棉花要到纺纱厂开工后才用得着。纺织机器却必须在动工建厂之前,就去订购。然后才能在建厂的时候安装起来。至于制造纺织机的机器和煤、铁、钢、电等等更应早一步扩大生产是更不用说了”。孙冶方经过臻密的分析和大量引入资料。得出结论,指出轻工业是生产消费品及其原料的生产,也是第二部类:重工业是生产劳动工具、动力、燃料、建筑材料、一切辅助材料的生产以及制造以上各种产品的原料的生产,属于第一部类。这些要大量投资优先发展的。

2关于对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思想。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孙冶方就给当时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取了外号叫“复制古董、冻结技术进步”。他指出,这一制度的致命缺陷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折旧年限过长。达到二十五到三十年;二是该制度规定“设备更新是分作三种层序来进行的,从而设备更新基金也分作三笔互相不能通融的独立环节:第一笔是日常维修费用。这一笔钱在数量上最少。第二笔是大修理费用。第三笔,也是数量上最多的一笔,才称作设备更新费用,是用来搞新建工程,或购置新设备的”。并且前两笔钱是留给企业,两者之间不能相互通用,而最后一笔设备更新基金是上缴国库的。就相当于要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技术更新必须通过国家审批,资金由国家统一安排;三是规定大修理必须遵守“不增殖、不变形、不移地”的原则。如果要进行大的革新必须按程序报上级批准后才实行。孙冶方通过走访许多企业,调查实际情况后,提出了对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思想,即不是流行的增量调整,而是存量调整思想。但也不是禁止新建项目,搞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而是要搞技术含量比原有企业高的新企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同时认为。搞新建项目不如对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因为旧企业改造比新企业建立收效快,新企业建立到开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要经过很长一断时间,更重要的是新企业的数目没有旧企业数目多,这样旧企业更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工业发展速度,所以孙冶方同志认为,对存量的调整比增加增量更能有效。在对旧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上,他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如手:

(1)提高折旧率,缩短折旧年限,年限不能超过十年,在折旧年限内,折旧率呈递减趋势。在此处孙冶方同志批判了当时学术界中存在的观点,认为缩短折旧年限不是资产阶级的挥霍浪费,也不是不爱惜技术设备的体现,而加强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正是为了爱护设备,折旧年限的缩短不是弃置不用,而是“技术上的落后带来的低效率和高消耗还不至于使产品的成本高到亏本和无利可图的限度内,都应该充分地利用它”。

(2)固定资产更新权和折旧金全部还给企业。这样引起了财务工作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给国民经济计划和安排带来一定困难。孙冶方认为,“这样做,虽然可以多搞几个新建项目,但却冻结了几十万个老企业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真正的收人不能增加”。而搞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孙冶方认为,“表面看是少搞了一些新建项目,但却加速了原有几十万个企业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真正的收入,并且这个收入的增长速度一定会远远超过以往”。

(3)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相结合,但重点是存量调整。孙冶方同志说。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两个方面,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农业经过政策扶持和科学种田。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工业同样也需要科学技术,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出,“我们除了需要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能源开发,发展交通运输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部门以外,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并从资金、物资等方面加以保证。只要我们不再‘喜新厌旧。不把像汪洋大海一样的旧企业挤垮,不冻结技术进步,不把经济发展的宝押在新建企业上面,而是花大力气认真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生产发展的速度就一定会快起来”。

3关于重视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果思想。社会主义

经济效果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是1959年提出并展开讨论的。这一讨论的直接起因,是1958年“大跃进”中我国经济工作中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浪费和损失。孙冶方同志在1961年和1981年分别两次提到经济效果问题,其思想的核心是最小最大原则,即用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用,并纠正了当时的错误思想认为费用和效用是可以分开的,只考虑费用而不考虑效用,认为效用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的观点。认为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最小最大原则,生产费用与效用相割裂原则,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却贯彻倒过来的原则,即最大最小原则,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更不用说经济效果的好坏和产品质量的高低。他认为,那些把费用降得越低就认为越好。不注意产品的规格、品质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多快好省的口号就是要把费用和效用联系起来。“多是量,快是速度,好是质,省是成本低”。可见,孙冶方同志的最小最大原则在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那么为什么实践中未能注意生产费用和效用相结合呢?原因在于当时经济体制问题,计划部门和财贸部门是相脱节的,“我们的计划部门只注意实物量的指标,只注意使用价值指标”,“而流通和价值指标都是归财贸系统、归财贸口管的。这就是说,我们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分口管的”。所以这一管理体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国家计划只注重使用价值指标,不注重价值量指标,当然经济效果也就无法衡量,更没有人去注意经济效果和产品质量,一说到效用一词就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就可以理解了。

二、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与新型工业化内在联系

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那么。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是否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在内涵上,新型工业化有新要求和新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对各产业渗透;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即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有新的工业化战略,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虽然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其思想涉及到科学带动第一、二产业发展、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即最小最大原则,其内涵也包括了发展战略是靠科学、发展注重经济效益、投资少的思想。与新型工业化如出一辙。

在特点上,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信息化、低消耗、科技含量高、低污染、生产要素利用率高。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的特点是与国情相适应、科学、机械化种田等:在对传统产业的态度上,新型工业化主要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处理好传统和高新产业的关系。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孙冶方着重强调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速度比新兴产业快;在对新兴产业问题上,新型工业化加大对新兴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孙冶方认为政府应做好对新兴部门引导,防止造成不良后果;在主导产业选择上,新型工业化反映出来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孙冶方的主导产业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国情特点:在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问题上,孙冶方创造性地提出了其特殊的含义是包括工业及其它产业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最重要的基础,暗含了农业不发展,其它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必将是后劲不足,是难以为继的;在农业与工业等其它产业的关系上,孙冶方也创造性地提出工业中特别是重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设备以改革农业这一崭新思想。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上,前者重视协调发展,孙冶方也认为重工业为轻工业提供现代化的装备设备以提高轻工业经济效果;最后在经济效益上,两者都注重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与现阶段中国新型工业化思想一脉相承。所以,阐释和解读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基于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的新型工业化路径机制重构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中国工业化的主题,也是我国现阶段学术界和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本文也试图在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上重构新型工业化路径,以飨读者,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一是新型工业化应重视市场自组织调节。市场自组织调节,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即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但目前。市场在调节行为主体方面已经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如下图l所示,在实践中从投资、消费这两大马车来看。市场自组织调节起到了模范作用,使投资者从该投资是否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出发,后作出是否投资的决定:使消费者从该消费中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效用出发,后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二是政府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对新上的项目在市场和企业准入方面给以标准限制,如在产业、规模、技术、区域准入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标准。严格把好增量这一关,使增量能够不再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投人。又是低效益、低质量、低回报的源头企业产业。对已有的传统产业企业要实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新型工业化的需要,特别是使用信息产业带动工业化。使高新技术产业渗透到各传统产业中去。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孙冶方也十分强调这一点,认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比新上项目更快能够提高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我们实际工作中认真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搞好新开发区与振兴东北老工基地区域之间的关系。三是新型工业化应重视产品质量结构。产品质量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产品质量不好。销售环节出问题。经济效益低,企业产业难以进行再生产,当然无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新型工业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过关,如果不重视产品结构,生产的产品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都千篇一律,产品结构重复,同样市场上这方面的产品供过于求。生产的产品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效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也不能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所以,产品质量结构需要市场自组织调节和政府有机调节的配合,达到既合目的又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统一:四是新型工业化应重视农业技术改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达成共识,但基础一词如何理解,却不是人人都能说清楚,毋宁说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技术改革问题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农业技术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改革的主体是谁,该如何改革农业技术。改革后技术是否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这些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市场自组织调节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是否支持改革的问题。政府是否愿意改变几千年以来至今还在特别是在西部大多数农村盛行的农耕文明、改革那种古老的农耕方式。改革的成本是否大于收益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改革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其改革不仅是改革本身问题,更重要的是技术变革将引起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问题。值得可喜的是。特别是西部一重庆正在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一旦试点成功,对于推动农村技术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也有强大的战略支撑和前提条件。

工业产业结构 第4篇

一、江西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一) 江西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开始, 江西开始逐渐确立和选择工业主导产业, 并在之后不断的进行调整。“九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和建材以及食品工业等7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工业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出台的《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明确确立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工业以及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产业为六大支柱产业。综合江西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目前江西各工业产业规模。本文分析十大主导工业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发展趋势, 从而给出相应的结论建议, 为江西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二) 江西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江西十大主导产业近十年发展迅速, 见图1。

以上数据说明, 江西的这十大产业在过去的近十年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至2011年, 十大产业的总产值占江西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主导产业, 其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工业更是增长显著。

二、主导产业发展的进一步SSM和区位商分析

(一) 论文分析方法

为进一步分析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 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分析) 进行分析。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区域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二) 十大主导工业产业的SSM分析

现选取2006年和2011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十个主导产业作为分析对象, 以国家范围内相同的十个产业部门的情况作为参照, 对江西十大主导产业做SSM分析。

利用SSM分析得到表1, 其中包括十大主导工业产业的产业部门增长量、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及产业部门总偏离分量。

为对十大产业部门进行比较, 根据表2所得的数据, 对各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并根据处理结果作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

分析图2, 位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为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物品产业, 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都较为明显, 这些产业在期初就具备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 较其他部门也更具备竞争力, 属于较好的产业部门;位于第二象限的为医药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制造业, 这两行业具有结构竞争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位于第四象限的产业为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具备竞争优势但结构优势不明显;位于第三象限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不具备。

数据来源:根据2004~2012年江西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三) 进一步区位商分析

为了对这些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引入区位商这一指标, 区位商是指一个区域某一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指标在本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同一产业在全国的比重之比, 是测度一个地区比较优势的十分有效的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 LQi代表第i产业的区位商, pi代表区域第i产业的工业总产值, g为区域工业总产值, 相应的, Pi代表全国对应的i产业的工业总产值, G为全国工业总产值。区位商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语

综上, 十大主导产业虽然在江西工业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对比全国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很大一部分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 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也为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如何做好主导产业过渡, 实现现有的主导产业实现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和产业转型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力求江西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应在加强其结构调整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支柱、重点行业的竞争力;对传统支柱产业 (如有色金属、非金属) 进行技术改造, 改变现存的低附加值、低加工度的弊端, 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延长产业链;培育一批优秀的大中型企业, 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资金联系, 侧重对机械、电子等产业的投入, 这些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加工链长、附加值高等特点, 且在江西工业体系中所占份额逐年提高, 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应该继续加强这种优势, 培育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另外, 产业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 工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动态、长远的发展眼光, 需要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在现有的优势上积极培育如新能源 (光伏)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最终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最后, 现今工业都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之下, 应当要积极寻求突破,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军以, 苏维词.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2) .

[2]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卢中辉.江西工业结构的偏离份额与投入产出对比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9) .

[4]刘飞仁, 栾贵勤, 刘火群.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于六大主导产业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02) .

[5]杨伟, 凌琦.基于SSM的泉州市工业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 2003 (04) .

[6]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7]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10]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1]王青.第二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06) .

四川工业结构分析及其结构调整对策 第5篇

摘要:认识四川省的工业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2011年为考察期,以全国为参考系数,选取四川38个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各工业行业的区位熵以及行业结构、竞争力以及全省工业总产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省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优势行业的总体效益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②创新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不高,全省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内外工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调整和优化四川工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工业结构;区位熵分析;经济发展;四川省

1引言

工业兴则国家兴,工业的发展代表一个市、省乃至一个国家的强劲,因此研究工业结构及其调整对策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杨旺舟等[1]、李巨辉等[2]学者也较早研究了云南省、郴州的工业结构。四川的工业是中国内陆工业区的缩影。从整个西部来看,四川省的工业实力最雄厚。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为四川的工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人力优势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目前,四川省的工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同时还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综合要素成本高等多方面的挑战。根据“十二五”时期,四川省的工业发展指导思想:统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因此,从四川省工业内部结构,工业专业化程度,分析工业结构特点和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调整工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四川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 区位熵研究方法

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又称专门化率,是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的常用指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是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的。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区位熵计算公式如下[3]:

LQ=di

in

i1iDini1i

式中:Qi为区域i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位熵;(部门产值、di为某区域i部门的有关指标

i就业人数等);D为高层次区域i部门的有关指标;n为某类产业的部门数量。当某区域某

一产业区位熵Q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专门化水平较高,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反之,表明该产业专门化水平较低,不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

3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

3.1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11年为考察年份,以全国为上级区域(参照区域),选取四川和全国38个工业大类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5]。,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其中计算LQ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本文以规模以上工业大类为研究基础来解析四川省的工业结构。

表1 四川省工业大类的区位熵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工业大类行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

LQ 1.303 0.879 1.426 1.5899 2.452 0 1.537 1.121

4.439 0.836 0.683 0.336 1.021 0.854 2.101 1.144 1.333

编号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工业大类行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

LQ 0.971 1.676 0.673 0.79998 1.530 1.029 0.639 0.905 1.052 1.121 0.666 0.520 0.895 0.282 0.318 0.512 0.970的复制 和供应业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692 0.377

3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471 1.80

5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得出

3.2 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共有18个。其中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专业化程度高。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总体效益不高。采矿业中主要以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原材料采掘为主,虽然这几项的专门水平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这种工业形势为典型的粗放型工业,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了人们的健康。除了上述行业外,其他行业区位熵较低,新兴技术发展滞后,结构矛盾突出。

4工业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4.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工业化水平仍滞后。目前全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而四川仍尚处在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大部分行业规模小,专业水平低,竞争力弱,具有全国意义的优势产业少。“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跨4个千亿元台阶,增长23.5%,国模以上工业升至全国8位。但重型结构特征明显,重工业比重达67.8%。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约束。4.2工业结构层次低,新兴制造业和高新工业发展滞后,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区位熵不足1,专业水平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大多数都是依靠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优势行业产业链条短,重化工业对能源、原材料依存度高。高投入、粗加工、低附加值、科技含量小的产业所占比重大,将会制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4.3工业耗能高于全国。2011年四川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为1.84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高出0.19吨标准煤/万元。同时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也相当大。全省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4.4竞争力弱。近年来,虽然四川工业发展较快,但提升四川工业竞争力仍然存在大量问题,主要是四川还没有形成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近一半的产业属于增长滞后型;四川主要工业部门对发展资源的集聚能力不足,在全国的竞争力不足,规模不高或提升缓慢;同时四川工业企业规模不足,也缺乏有世界影响的企业和企业群体。

4.5从四川省区位熵分析中可以看出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四川可以在这些产业中继续发展,提高总体效益,带动工业发展。

5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5.1四川省应该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钢铁、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二五[6]的机遇,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行业,加快发展特色轻工业,适度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群,逐步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体系。以四川丰富的矿产资源把四川建成发展特色资源的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群,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四川工业步入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得到缓解,总量快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2巩固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推动区域间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协调发展。根据四川钒钛磁铁矿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发展,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钒钛钢铁产品。依托川东北、川南等地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资源,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并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减排。并立足川南产业、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油气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饮料食品产业基地,形成全省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5.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也是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目前,四川工业结构中,传统工业占有较大比重,从区位熵中可以看出有色金属等传统采选业和水电供应业所占比重较大,四川省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以开放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在壮大普通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品规模的同时,全力发展高性能有色金属新材料,实现产业产品升级,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的稀有金属工业强省和水电冶炼一体化有色金属产品生产大省。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低品位难选矿采选、金属冶炼、不锈钢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艺,大力淘汰落后产品与产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产品链的延伸和产品结构升级。

5.4推动轻工业的发展并依托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四川工业和结构中,传统工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耗能高,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大。而轻工业关联度高,污染小,耗能少,资金需求量较少。此外,对重点传统产业,要大力实施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府引导,着力研发产业成长中的关键技术,使之迅速产业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要通过技术创新,装备先进设备,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从根本上提高四川重点产业竞争力。

5.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化发展,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针,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政策引导、法规强制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面向产业的工业设计 第6篇

广东工业设计从“象牙塔”走下来与产业结合,从个体的行为到松散合作,从紧密结合到一体化。设计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重视工业设计的企业中,有90%改善了企业的形象,有85%改善了与顾客的沟通,有80%进入了新的市场,有70%降低了成本,40%的利润和25%销售增长来自工业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测算)。工业设计的知识产权成果总量连续1 5年居全国第一。2009年全省专利申请总量125673件,专利授权量83621件(摘自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广东省专利统计数据2009”)。粤港工业设计的合作,从“前店后厂”的模式到“粤港工业设计走廊”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珠三角采购香港设计服务业占香港设计服务业外包的36%,使珠三角成为香港设计服务业仅次于欧美的第二大市场(数据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提供)。

广东工业设计发展呈现出教育先行、面向产业和集聚发展三个基本特征。

一、教育先行

广东工业设计的发展,首先是从教育开始。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美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对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导入被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普遍视为“设计基础”核心内容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课程体系,同时采取面向产业的教学方式,从1984年起,陆续创办了“集美”、“白马广告”、“雷乌”等设计实体机构,将实践课题带进课堂,组织案例教学,这种教育模式使广东迅速成为引领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继广州美术学院之后,广州大学、广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构建了工业设计教育的系科,被称为广东工业设计教育的“四大家”。80年代初就培养出不少工业设计方面的学生,为广东的工业化和产业发展输送所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

二、面向产业

面向产业是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的最基本特征。早在1987年,广州大学与万宝集团合作设立了“广州大学万宝工业设计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研究院从建院到现在20年来,始终坚持“面向产业”的办院方针,为万宝和其他企业完成了数百项产品设计,通过产业化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1994年,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教授视察该院时,对广东工业设计面向产业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该院面向产业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与工艺知识。通过知识的转移扩散,为广东设计产业化和产业设计化奠定了基础。今年。以“面向现代产业的设计”为主题的第五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是广东工业设计面向产业最新的例证。广东工业设计面向产业,从依托产业成长、推动产业发展到引领产业升级经历了从松散合作、紧密结合到一体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集聚发展

广东工业设计的发展,从2005年广州“设计港”的出现,到2007年深圳“设计之都”成立,再到2009年省区共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以及通过粤港工业设计的紧密合作,广东工业设计发展进入了集聚发展阶段,初步形成“粤港工业设计走廊”的设计、制造产业空间布局。在“粤港工业设计走廊”上分布746家设计创业产业园、32个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设计成为了广东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广东省工业设计的发展也经历了起步、成长、推动、引领四个阶段:

起步(1979~1988)

广东对工业设计的认知,一部分是来源于从回乡探亲的港澳同胞所带回来的欧美产品:另一方面是因为从1978年开始到1983年,新华社香港分社前后四次有组织地把香港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请到广州讲学,传播西方现代工业设计知识。而在1979年,广州美术学院兵分“西线”和“东线”,在顺德、中山、珠海和花都、东莞、惠州等地开展设计需求调研。在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设计教育。同时,低成本的国家优势和“从实践中来”的时代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具备了基础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出口成为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产业转移和短缺经济下的旺盛内需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广东的工业设计便开始以“传译者”和“差异制造者”的角色起步,开始与产业结合。

成长(1988~1998)

广东工业设计的成长表现在从起步阶段的个体行为到形成行业的转变。具体来说,是通过“拉-转-引提”的模式来实现这种转变的。拉:广东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广东教育面向产业的教学模式,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把工业设计从院校象牙塔拉下来与制造业结合、拉动了广东工业设计行业的形成。转:欧美和港台的设计企业为了贴近产业,迅速满足顾客的需求,逐步转移到广东,加快了广东工业设计行业的形成。引:政府引导企业树立价值导向的经营理念,营造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环境,促进了广东工业设计行业的形成。提:通过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粤港合作,广东工业设计集聚发展,提升了广东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水平。早期成立的工业设计机构和企业的设计部门所积累的知识,包括产品设计方法、客户服务流程、设计管理系统等,通过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转移,加速了广东工业设计行业的形成。

推动(1998~2008)

广东工业设计初步形成行业的时候,广东企业正处于“推动企业经营转向最具竞争优势的增值环节”的时期。广东工业设计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广东企业经营这种转向的需要,调整了设计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广东工业设计发展步入从“依托产业成长”到“推动产业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工业设计扮演“系统创造者”的角色,从产品层面延伸到企业的商业模式、品牌等战略层面上,帮助企业在高增值环节建立优势,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设计为切入点,结合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的机制,使企业走出“不创新等死,创新快死”的怪圈,推动广东产业的发展。

引领(2008~)

随着广东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广东产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业设计。在过去的几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在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人才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政策环境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广东省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粤港合作框架协议》。

产业环境建设:省区共建广东工业设计城,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开展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企业)评定,提升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共有三批53家企业(单位)获得授牌。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优良工业设计奖,打造工业设计品牌;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以广东工业设计网为代表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资源信息和市场服务平台以及以A—One工业设计学研中心为代表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应用研究平台不断建立和完善。

人才环境建设:改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产业的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开展工业设计师职业能力与资格评定全国试点。已评定出31名全国第一批高级工业设计师,61位中、初级工业设计师。

论工业设计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第7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业,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

工业设计产业是智能化、知识性密集的产业, 有很强的渗透力, 可以极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国际上一些大城市例如伦敦等在实现工业化以后, 都把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作为催化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化的关键时期, 设计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日益成为现代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其核心是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1工业设计产业的内涵

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 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 1980 年,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 (ICSID) 为工业设计定义: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凭借训练、技术、经验及视觉感受, 赋予产品以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质量和性能。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 并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时, 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这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工业设计作为一种经济创新理念, 范围广博,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和物质文明水平。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与商业活动的发达, 工业设计的应用范围逐渐广泛, 本文所讨论的工业设计行业概念的范围主要是指工程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

2工业设计产业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2.1设计行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前后向拉动效应

设计行业表现出很强的产业关联能力, 近年来, 由于客户需求变化及自身业务单元发展的需要, 国内一些设计院开始涉足工程项目总承包领域。由于设计对工程承包和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前后向拉动, 出现了设计关联效应,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提供的数据, 对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市场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发现从全球总量来看, 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营业额间存在显著的同步相关性, 相关系数高达0.842;从地区市场角度分析, 不同地区的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营业额间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北美、拉美、加勒比海和欧洲地区的设计营业额和当年的以及次年承包营业额之间都表现为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0.888;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设计营业额仅与当年的承包营业额之间显著相关分别为0.787和0.881;而亚太地区的设计营业额和承包营业额之间表现为线性无关。以美英日三国为样本, 从单个国家的角度分析, 各个国家的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营业额间的相关程度各异, 美国为0.73、英国为0.516、日本为-0.16。在1996年取代日本后, 美国一直是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世界头号强国。2004年其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达到了19.3%。英国公司的营业额显然不及美国公司, 但是它在国际工程市场上依然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2004年英国在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14.6%和6%.日本则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占有率较高, 2004年为8.7%, 但在国际工程设计市场上占有率较低, 2004年仅为3.8%。由此可以计算出, 美国与英国的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市场份额比分别为2.17和2.43, 而日本的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市场份额比仅为0.43, 远远低于美国和英国的比例数字。由此可见, 较高的国际工程设计市场占有率有助于本国公司占有较高的承包市场份额。咨询设计商实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其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的份额。而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来说, 设计咨询对于占领工程总承包的市场份额, 对于工程市场的超前介入, 后继工程的带动以及承包项目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湖北省辖区内拥有众多设计院所, 设计业务所产生的关联效应可以促进上游设备制造、下游工程总承包业务爆发式增长。增强设计竞争力, 占领国内市场份额就能带动湖北省工程施工业务在全国甚至境外领域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湖北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2.2设计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收入

在服务经济建设中, 培植税源就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勘察设计行业主要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随着近几年的行业收入的迅速增长, 设计院所的上交所得税大幅攀升, 某建筑设计院2006年上交税收是566.72万元, 2007年上交1644.62万元, 增长接近200%。

由于行业的特质, 人才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 设计师的个人所得税上缴额度很大, 据内部人士透露, 有些业绩突出的设计师每年上交的税收是十几万。随着设计行业竞争力优势的加剧, 外地的业务逐渐增多。

可以看出除中部地区之外的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都在20% 以上, 如果去除中部地区其他五省, 比重还会上升, 而这些区域以外的收入增加湖北省地区税收, 有利于湖北经济的发展。

2.3工业设计行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工业设计的灵魂是创新, 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大量事实表明, 哪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 对创新成果的吸收和融合能力越强, 创造能力越强, 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速度越快, 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越强, 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 产品附加值也就越高。 工业设计产业又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果, 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甚至产业革命, 导致设计机构企业化、生产企业专业化、设计活动企业主导等, 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突变——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和升级。

首先, 对就业结构规模和比例的影响。在机械化初期、机械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体力劳动力和脑力劳动力的比例分别为 9: 1、6: 4 和 1: 9。同一阶段的不同产业之间各层次从业人员比例不同, 在高技术企业创意型企业的员工结构中, 研发设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所占比例较高, 现场制作人员所占比例较低, 形成“哑铃型”就业模式。其次, 使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出现差异。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同行业的科技创新对本行业劳动生产率影响不同, 根据2004年武昌区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属于创意设计产业范畴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利润额、人均利润和利润率在武昌区盈利行业中的位次分别为“第4、第9、第13位。”第三, 通过影响需求结构来改变产业结构。Bryson et al.认为在英国, 随着时尚消费习惯的改变, 设计也对此做出贡献。需求结构是连接科技创新和创意设计与产业结构的有效纽带, 创意设计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 要实现从简单模仿设计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出口地民俗文化相融合的设计转变, 需要我们的专业设计师不能跟随消费者的步伐, 而是应该引领时尚, 带动消费者需求导向, 改变需求结构, 使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享受和发展需要上的支出比例上升, 带动服务业发展。

目前各省区都在努力发展创意型产业, 特别是工业设计业, 纷纷将建造设计园区, 设计基地, 如果工业设计不能与本地工业、制造业等行业相匹配, 相协调, 发展工业设计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只有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 推进生产方式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引导需求结构的改变, 才能真正的促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 也才能有效地将地区工业设计资源整合打造城市的设计名片。

参考文献

[1]闫蓉.国际工程设计与承包市场相关性的定量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加快大连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8篇

近几年来, 大连市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工业总产值不断扩大, 质量明显提高。依托优越的区位、功能以及资源优势, 逐渐形成的以石化、船舶、现代装备和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 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10年, 全市工业产业生产增加值为4813.0亿元。其中, 第二产业增加值2645.5亿元, 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167.5亿元, 增长10.9% (杨虹, 2012) 。

1.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目前, 大连市四大支柱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千余家, 全市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与电子信息四大优势支柱产业向技术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转变, 且转化效果明显, 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2011年, 大连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1453家, 完成增加值1206亿元。以大连造船、大连重工起重、大连机床、大连机车、中远船务及冰山集团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年产值亦超100亿元。松木岛、双岛湾、大孤山、西中岛、长兴岛及老甘井子厂区等石化基地的炼油能力也明显增长。大连湾、葫芦岛、大连旅顺及大连长兴岛等形成了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游艇制造及配套为—体的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船舶产业集群。百余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落户大连, 更有大连大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东方软件有限公司、辽宁无线电二厂 (集团) 在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榜上有名。

2.二次创业步伐显著加快

面对国内国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大连市企业的危机意识在不断增强, 并不断寻找继续发展的出路。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点和优化产品结构, 而不断增加新建项目投入和技改投入, 进行二次创业。大连市及时调整思路, 在充分发挥大连的区位、产业、功能、资源和环境优势的基础上, 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大型项目入驻大连, 以提升大连的科技含量和整体实力, 现已形成了“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新型招商模式。例如, 2014年3月24日大连市签约的英特尔项目, 仅项目本身就达到了25亿美元的投资额, 是大连有史以来投资总额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外资项目。同时, 英特尔项目还带来了一批配套项目, 如大众发电机项目就是引来配套项目的很好例证。

3.树立企业品牌观念明显增强

大连市于2010年提出了实施商标战略三年工作规划, 推进品牌工作力度空前加大, 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商标注册申请量在随后几年的年均增幅均保持在25%以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 大连市的商标注册量猛增了15680件, 累计突破量5万件;驰名商标注册量增加了46件, 累计注册量达65件;省、市著名商标注册量增加了569件, 累计量达968件。其中驰名商标注册数量位居东北各大城市之首。由中华商标协会和大连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6月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 更是大大提高了大连市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至2014年, 大连市共拥有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 其中包括42名加盟院士。大连市科协更是注重对小微型、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帮助, 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创新方法培训、企业创新专家支持应用系统和美国专利信息资源系统服务于企业。大连市政府通过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学研技术合作创新平台, 不断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大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产化程度能够反映产业结构的高低, 一个地区的三产化程度越高, 说明此地的产业结构越合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越好, 经济结构的调整越优。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服务化是解决大连目前经济问题、就业问题、收入问题的战略举措, 也是打造创新大连的一条必由之路。

据《2012中国三产化/服务化排行报告》显示, 2012年全国主要城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 服务化排行榜前三甲城市分别是北京、广州、上海。大连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强市, 位居排行榜第13位,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1.47%, 与2010年的42%相比, 甚至呈现下滑趋势, 在副省级城市中是偏低的, 甚至低于44.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 大连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还处在由重化工业向高附加值加工业转变的阶段。

2.重化工项目比重大

大连重化工产业的形成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的。首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留下的基础, 其次是在建国初期, 在计划经济体系下, 大连市依赖重化工业生产原料的调进和产品的调出全是国家负责这一有利条件, 率先保持住了大连重化工的地位。由于重化工业一直是大连的纳税大户, 使得大连习惯于一直按照这个方向走, 造成今天重化工产业在大连的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面对近年来不断频发的化工事故, 必须重新思考大连的城市定位:是否应该将环境问题让位于经济发展问题, 是否应该对这种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3.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企业的发展升级, 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面对全球经济进一步严峻的形势, 大连市应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 在帮扶企业成长的过程中, 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助推企业成长, 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将服务企业停留在口头上, 更不能将政策落实停留在纸面上。

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连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远远超于第三产业;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导致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偏低;四是由于服务业的产业化不足, 从而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大连市应尽可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将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大连的主导产业。

重化工业虽然具有海洋港口的优势作为支撑, 但发展重化工业又与保护生态环境相悖。相反, 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智慧产业、软件、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较低, 大连本身具有天然的港航条件, 非常有利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连市今后的主导产业要明确定位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经济主体的产业结构, 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另外, 在准入领域及准入条件等方面, 政府要在政策上适当放宽, 在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及股份制改造过程中, 要积极鼓励外资、民资的参与, 且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国际商务、高端商贸、信息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要加快。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1) 加大创新资金投入。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是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 大连市政府在科技资金投入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每年对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投入的资金都超过10亿元。未来几年, 大连市要继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争取将研发投入资金比重提高到3.6%, 企业所占比重也要提升到80%以上, 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2) 建立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要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完善科技计划设立、资金安排、项目立项、项目执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估制度。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 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实施全过程项目管理, 建立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双重把关的项目立项审批制度。遵循以客观指标为主、分类管理的项目评审标准, 采用创新性、贡献性和成长性三大类指标, 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综合考核评审, 以企业和项目在市场的最终产出和效益作为检验和评价项目的指标。为了实现政府划拨资金的高效化使用, 可以采用“分批划拨”的方式对项目资金进行拨付, 通过时时跟踪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并对项目终止及未通过验收的项目不予以拨付项目余款。通过逐步建立项目评价机制, 提高对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努力探索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构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科技孵化器“七位一体”协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协同过程中的牵线搭桥和引导协调的作用, 努力将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现全方位的需求对接, 以及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科技孵化器各个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 推动现代科技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 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激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 通过不同方式和模式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使科技创新活动覆盖全市重点企业行业, 努力实现科技创新有效承接和扩散, 强化企业科技支撑,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大连市政府应组织人员对拥有重大项目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通过走访, 向企业讲解政府的相关政策, 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各项相关政策。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了解企业的“病痛”所在, “对症下药”。通过帮扶行动, 树立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念, 同时, 通过调研活动, 促进政府在今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 制定出更加贴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优惠政策。

(2) 完善企业投融资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前期需要很大的研发和生产投入, 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少, 使得企业不能从内部获得资金支持, 必须通过社会融资谋求发展。大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样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模式单一、融资市场化不高、融资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必须加快推进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 完善企业投、融资平台, 为企业创造投、融资绿色通道, 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 大连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拥有一批实力不凡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如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拥有一批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型企业, 如大连光洋科技、大连重工起重、瓦轴集团、华录集团公司等。大连市要依托这些高端研发机构, 紧紧围绕装备制造、高技术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 壮大自己的实力。对一些正在实施或正在起步阶段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以静脉产业为主的环保产业等重大产业, 要进一步提供科研支持, 积极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兴产业。

(2) 通过政府的规划导向和政策推动, 按照比较选最优、开放式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原则, 大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为中心, 依托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优势项目, 使产业链条获得延伸和拓展, 促进产业集群化、资源共享化和整体产业优化, 使其成为大连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提升大连市在国内外的综合实力和地位。值得注意的是,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不能一哄而上, 各区市县应合理规划, 量力而行, 以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 (王秀山、张鹤, 2013) 。

结论

综上所述, 大连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必须抓住机遇, 克服困难, 加快发展。要根据大连市的实际发展现状, 采取恰当、有效的对策, 实现大连市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加速工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摘要:笔者简要分析了大连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进而阐述了大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中的合理性及不足, 借鉴国内外在工业产业结构转型中的经验和举措, 提出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服务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路径, 加快大连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连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议

参考文献

[1]杨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J].党政干部学刊, 2012 (1) :63-64.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与绩效对应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绩效,对应分析

1 研究背景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贸易市场交易额大幅萎缩, 这极大的冲击了拥有大量出口密集型产业的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仅2008年1-9月间, 全省企业关闭总数就达到7148家, 主要涉及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和陶瓷建材等低技术、高耗能的传统型产业。在严峻的国际经济局势下, 广东省能否在挑战中抓住机遇, 借势完成自身产业结构的转移、升级与优化, 已经成为学术领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就有学者提出广东应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直至2003年, 经过调研九大工业产业的竞争力, 广东省开始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在清晰认识工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合理评判各产业绩效以制定出正确的产业政策成为了工作重点之一。

结构-行为-绩效模型 (SCP Model) 始于贝恩 (1951) 发表的第一篇对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关系的经验型检验。长期以来, 国内外对SCP模型的研究以采用单一绩效指标和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为主, 但这些方法受到数据可靠性、随意性以及多元回归自身局限的影响, 并非无懈可击。考虑到传统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 徐志霖, 闫冰 (2005) 从多绩效指标体系出发, 利用多指标体系的结果相对稳定性, 通过统计学中的对应分析对中国工业产业的结构与绩效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参考徐志霖等人的研究基础上, 加入新的变量指标, 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与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也被称为相应分析、同质性分析、数量化方法。它克服了因子分析无法同时分析R型和Q型因子的缺点, 通过分析原始数据结构, 揭示属性变量之间及属性变量各种状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并以一张二维图同时表示属性变量的各种状态, 以便直观地描述原始数据结构。

2.2 指标选取

为衡量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与绩效, 本文共选取了广东省2008年三十七个行业的七个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9》。这七个指标分别是:

①产业结构规模指标:企业单位数 (个) ;

②财务绩效指标:所有者权益 (亿元) , 利润总额 (亿元) ;

③效率绩效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 (%)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资本保值增值率 (%) 、国有企业产值比重。

其中, 所有者权益、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分别由以下公式计算所得:所有者权益=资产 (1-资产负债率) , 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国有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3 对应分析的应用

本文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对应分析, 距离测量选择欧式距离, 标准化方法为使列总和相等, 移去删除, 得到列连表、行/列点总览表等统计结果。

从结果来看, 在列连表中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利润总额以及成本费用利用率为负数, 系统直接将其默认为了零值。而行点总览表中,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第一维度的贡献率高达0.938, 而其他产业的贡献率均不明显。列点总览表中, 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对第一维度的贡献率较高;而从维度对各特征值的贡献来看, 各指标间的差异由第一、第二维度分别反映, 并未出现由某一维度反映大部分差异的情况。而在总览表 (表1) 中, 给出了总惯量, 每一维度所解释的总惯量的百分比等信息。由表可知, 第一维度显示总惯量的78.6%, 而第二维度只显示了12.4%, 前两个维度共携带了总信息量的91%, 因此使用默认的二维结果是可行的。

上图从直观上反映了各工业产业与相关指标之间的基础关系。结合行点图以及维度得分的情况看, 广东省工业产业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第二类:烟草制造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第三类: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食品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第四类: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金属制品业;

第五类: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纺织业, 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

在列点图中, 将全员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用率、国有产值比重与资本保值增值率四个指标划分至了第一象限, 企业单位数、所有者权益划分至第三象限, 利润总额位于第四象限。由于利润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位置关系还是比较接近的, 因此, 可以认为这几个指标还是满足了之前所假设的分别表现效率绩效、结构规模与财务绩效的要求。

结合双标图及其他结果综合考察, 第一类产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表现出较高的产业绩效, 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这可能由于石油开采一般采用大型专业开采机器, 少量技术人员即可完成对机器的操作, 因此产值大而劳动力需求小。第二类产业中的大部分产业国有产值比重很大, 例如烟草制造业的这一比例就高达0.98。这些产业的国有控股程度高, 使得它们基本处于垄断市场状态, 虽然可能缺乏相应竞争力, 但从这些产业的效率绩效来看, 产业进行自身激励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由此可见, 如果能够制定适当的企业营运规则, 采用有效的管理机制, 依靠自身优势, 国有垄断企业将产生极大的发展潜力, 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第三类产业的散点分布非常密集, 国有产值比重较第二类产业明显下降, 企业个数迅速增加, 竞争加剧, 产品差异扩大, 较为贴近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绩效上看, 全员劳动生产率虽低于第一、二类产业, 但高于第四、五类产业, 居于中间位置。考虑到该产业的市场特征, 其生产效率仍需提高。第四类产业整体成本费用利用情况较好, 行业间利润情况差距大, 行业企业个数较多。兼具了第三和第五类产业双方的特点。第五类产业以非国有资产为主, 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外, 企业个数均在一千家以上, 竞争压力巨大, 但产业绩效较其他类相比较为低下, 这可能是第五类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 第五类产业的利润总额与资本保值增值率都很可观, 反映出该类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经济实力, 成为资本投资的重点关注领域。

4 政策建议

近年来,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许多变化与调整, 但就国际标准而言,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仍具备极大的完善空间。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经济有序、健康、快速的发展, 对产业效率的提高也有重要影响。因此, 本文从广东省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上文对应分析的结果,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兼顾城市与村镇两个地域。经济发展应该均衡, 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同时, 要因地制宜发展村镇产业。有效利用农村乡镇的成本优势、地域优势, 大力发展例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业, 扩大产业规模, 提高此类产业的生产效率。

②积极引导国有资本比例较大的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较多的产业普遍存在着机构冗余, 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但这类企业又往往具备大量优势资源, 相对宽松的法规环境。因此, 一旦这类产业克服了国有资产的固有弊端, 其他产业所不可比拟的市场势力将使得他们迅猛发展, 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推动工业产业信息化、技术化。如前所述, 塑料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第五类产业虽利润率较高, 但存在信息化程度低, 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这类企业一般以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形式存在,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果能完成信息化、技术化, 不仅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 随着企业成本的降低与效率的提高, 国际竞争力也将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99, 206-207.

[2]徐志霖, 闫冰.中国工业产业结构与绩效——基于对应分析方法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5, (3) .

工业产业结构 第10篇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处理

(一)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的, 后经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应用中又作了进一步发展, 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别, 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解释。假如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 那么该地区的总体增长率将快于全国 (省) 的平均水平。即该地区的产业具有“有助于增长的结构”。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与全国 (省) 完全相同, 那么该地区总体增长率与全国 (省) 增长率的差异就是由于竞争力因素引起的。

偏离—份额分析法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 (通常指整个国家) 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 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G) 可以分解为三个分量:地区增长分量 (N)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P) 、竞争力偏离分量 (D) 。用关系式即:G=N+P+D。

1.地区增长量N表示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把这种假定的增长额同实际的增长额相比较, 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 则N为正;反之, N为负。

2.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表示研究区域按全国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国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了该区域第i产业随全国第i产业增长 (下降) 而增长 (下降) 的情况。若某个区域以快速增长的产业为主, 说明其产业结构素质较好, P为正;反之, P为负。

3.竞争力偏离分量D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全国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了该区域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与全国比较具有的竞争 (区位) 优势或劣势。若研究区域竞争力大于全国水平, 则D为正;反之, D为负。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算期内第i产业的地区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用公式表示分别为:其中0表示基期 (年) , t为末期 (年) , 故yi0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第i产业产值, Y代表全国GDP总值, 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

其中Yi代表全国各产业产值 (i=1、2、3) , Ri代表全国第i次产业增长率;

同样地区经济增长率 (Gr) 也可以分为地区增长份额 (R) 、产业结构份额 (R'-R) 和区位竞争份额 (Gr-R') 。用公式表示为Gr=R+ (R'-R) + (Gr-R') 。其中, Gr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率, 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 R'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产业按照全国该产业的增长率计算的假定的地区增长率。R'=∑yi0 (Ri+1) /∑yi0-1。如果东北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 则R'-R>0;反之R'-R<0;若以竞争力水平高于全国水平, 则Gr-R'>0, 反之, 则Gr-R'<0。

(二) 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1978-2009年全国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GDP总值、三次产业产值等数据, 将相应数据分别代入上述公式, 计算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偏离—份额分量, 其中各项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根据统计资料,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经计算得到表1所显示的运算结果。

单位:亿元

二、结果分析

从1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78-1982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份额, 总偏离为-22.54亿元。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引起的增长为-11.72亿元, 区位竞争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10.82亿元。从增长率角度来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1952-1957年间GDP增长率低出全国5.03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了-2.70个百分点, 而竞争力的贡献为-2.33个百分点。

1994-1998年东北老工业基地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份额, 总偏离为-504.49亿元。其中, 产业结构引起的增长为24.25亿元, 区位竞争因素带来的增长量为-528.74亿元。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1994-1998年间GDP增长率低于全国10.60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了0.22个百分点, 而竞争力贡献-10.82个百分点。

2006-2009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份额, 总偏离为-1681.20亿元。其中, 产业结构引起的增长为64.67亿元, 区位竞争因素带来的增长量为-1745.87亿元。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2006-2009年间GDP增长率低于全国9.90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了-0.24个百分点, 而竞争力贡献了-9.66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中区位因素并不是主导力量, 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因素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向或负向作用的结果。1978年以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多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特别是1990-1994年间,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了157.90亿元, 2006-2009年间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了64.67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由于区位竞争力较低, 所以拉低了整个地区GDP水平。

若要详细了解各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可计算出地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明细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知, 从1978年至1982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 带来增长量26.30亿元, 区域竞争力均处于劣势, 损失了11.69亿元;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均处于优势, 损失了28.13亿元和25亿元;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为劣势, 损失9.89亿元, 但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 带来增长量为25.87亿元。1994-1998年及2006-2009年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均处于劣势, 区位竞争因素处于优势地位, 但优势并不明显;第二产业无论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是区位竞争因素方面军处于劣势, 区位竞争因素带来的损失在2006-2009年间较大, 达到了1623.49亿元;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势较为明显, 但区位竞争力处于劣势。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并没有得到比较良好的改善, 与全国平均产业相比竞争力一直较低。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一直为负值,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在1994-1998年以后由负值变成正值, 表明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效益偏低、产业竞争力不高的原因就是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的发展缺乏优势、进而导致其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在区位竞争力偏离份额的比较中, 1994-1998年之后第一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偏离份额值为正值, 显示其较强的竞争力, 其竞争力效果指数也证明了产业结构以外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正面作用, 而第二、三次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均为负值, 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二、三次产业的区位竞争力较弱。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还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果,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一) 走有实质性内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是使传统制造业步入新型工业化轨道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的企业新化改造, 要以机床、石化、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突破口, 重点推广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 提高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 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做优做强支柱产业。

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淘汰落后, 防止重复建设。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 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 加强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 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 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 提高加工度, 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3. 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

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 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促进军民融合, 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 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 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 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地缘优势,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二)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东北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要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 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确保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全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

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 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取消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 (场) 以下资金配套。

(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产业发展受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较小, 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是主导产业后续接替的产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把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和升级摆在突出的位置, 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努力消除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制约, 着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和中介、旅游和文化等行业做大做强, 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2]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3]蔡定萍.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4]吴文丽.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

[5]于素慧.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社科纵横, 2002

[6]罗永乐, 魏海涛.湖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7]杨竹莘, 韩国高.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8]杨旺舟, 武友德.湖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用的区域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

工业设计怎样拉动产业升级 第11篇

谈及德国设计,拉夫·威格曼把两支笔推到本刊记者面前。

“一支凌美,一支万宝龙,都是德国设计的产品,握着舒服,写字好看,我想我可以用一辈子。”这位iF国际设计论坛总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即使最便宜的万宝龙钢笔,在中国专柜的价格也卖到了3000元人民币,依然拥趸无数。

130年前,因为仿造英国的机器产品,德国制造也曾有过粗糙廉价的恶评。60多年前,德国工业因二战而遭受毁灭性打击,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工业设计成为德国工业迅猛上升的催化剂。而今天,德国设计和德国制造已经成为标准、优质、持久的同义词。

“我不会拿中国的设计业与德国的比较,那太不公平,毕竟德国设计业有近百年历史,而中国最多二十几年。”拉夫·威格曼说。

在他看来,廉价产品之所以能占据中国市场,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教育理念直接相关。比如,选购洗衣机,德国人大多会买最环保、最方便舒适的,而中国人大多会挑最便宜的。

近年来中国人的海外“爆买”被视作一个明确的信号——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正趋于终结,中国人消费理念的升级,催促制造业加快升级的步伐。

2016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力推“工匠精神”,体现了中央高层对中国制造业突破价值链末端困境的殷切期望。

“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工业设计是一个关键的支点,也是加速器。”深圳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封昌红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研究超材料、光业务的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有一个计划:把他创建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变成设计公司。“所有的技术,躺在专利里发挥不了价值。裸露的线路板,只有通过设计穿上更好的衣服,实现更好的功能,做出更好的体验,更有温度,才能成为好产品。”

让消费者懂得欣赏好产品

“简而言之,工业设计是实现某种功能、满足大众需求的设计。”拉夫·威格曼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在此基础上,工业设计还可以构造一个品牌、一种风格。“苹果产品一贯简洁的风格就是来自工业设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品牌的辨识度。”

人们购买商品就是购买设计。工业设计并非仅仅涉及一件物品的外形。实际上,2016年获得德国iF设计大奖的中国作品中,营造逼真吸烟氛围的电子香烟,随时记录耗水量、提醒使用者喝水的保温杯,可以暖手的充电宝,都是工业设计的典型范例。

工业设计的最高层面,则是基于国家引导或社会推崇的某种潮流。比如倡导绿色生活,就会出现一系列低碳节能的产品。平民主义思潮风行,要求工厂生产出低价产品让穷人受益,可能就会出现以降低成本为第一考量的产品。一个案例是,二战后德国、美国出现统一样式的房屋,就是旨在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多人居有其所。

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还远未达到这一层面,仍停留在提升产品质量、从实用性向品牌化发展的阶段。

“要让工业设计对产业升级产生持续的推动力,教育非常重要。”拉夫·威格曼说,要让消费者懂得欣赏好产品,“比如一个东西特别贵,但可以用20年,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因为平均到每年,它是非常便宜的。这是典型的德国思维,是德国的教育告诉我们的。”

“不仅是中国,全球都需要创新设计来解决社会、生活、产业的问题,中国的工业设计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包含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供需落差等问题,然而,对于设计的正确诠释和对设计价值的认知与维护,才是支持工业设计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iF设计亚洲公司总经理李建国对本刊记者说。

设计如何提升价值

每个周末,宝马公司设计与用户体验部负责人霍尔格·汉普夫都会开着各种车型出去转转,看看有什么可能让用户不够舒服的地方。

“一旦发现问题,马上作出改变。”他告诉本刊记者,设计早已成为宝马的哲学。“在工作流程上,我们会首先考虑用户体验,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实现用户体验。”

公司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用户特点作出差异化的设计。霍尔格·汉普夫举例说,德国汽车后座上通常坐着孩子,而中国购买者则非常喜欢本人坐在后排。为此,“我们会在宝马三系的后面加上公务座。”

另一个例子来自人机交互界面。比如导航,德国人通常喜欢标有全部街道线路的地图,而亚洲人则更喜欢有标志性建筑的地图,“我们必须为不同的市场生产不同的导航。”

在亚洲,通过工业设计提升销量的案例也非常多。

李建国举例说,台湾文创公司子村庄园在2013年设计出一款茶包,入水即变成栩栩如生的金鱼,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后,在全球34个国家拥有专利。这个茶包尽管比普通茶包贵好几倍,在深圳销售时仍需要排队预订。

世界范围内,一个自主创新设计的产品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养活很多人、救活很多企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故事,不计其数。

封昌红介绍说,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曾作过一个调查,在美国,每投入工业设计1美元,其销售收入就获得1500美元回报。在日本,每增加1000亿日元销售额,工业设计的作用占据51%,而技术改造作用仅占12%。

不过在中国,除了华为、联想等大型企业,由设计工作室产生价值的知名案例还很少。封昌红表示,每当她需要说服人们投资工业设计时,总会发现很难拿出有说服力的本土案例。

“鼠标、摄像头、音箱等电子设备,通过工业设计的包装增加了销量,但这些故事并非像苹果手机那样耳熟能详,目前只能通过一个个小的创新来逐渐渗透。”她说,“我问过一些朋友,在工业设计上每投入1元钱,最好的回报大概也就300元,这还是最顶尖的。”

nlc202309081408

期待新生代企业家

封昌红说,每次跟外国人聊天,他们都不相信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工业设计师的人数能有12万——这个数字几乎超出设计大国韩国一倍。

“从实力看,中国也许只有5%到8%的设计公司具备国际竞争力,欧洲则有50%。但别忘了,中国基数巨大。”拉夫·威格曼告诉本刊记者。

不过,他认为,中国设计师目前尚显浮躁——欧洲设计师在执行一项设计前,会先做详细功课,再着手解决问题,有的人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而中国的设计师充满野心,往往还没真正了解痛点就开始画草图,然后迅速完工。

他分析说,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问题,也是中国CEO的问题。

在CEO的决断下,中国品牌总是呈现一种暴发户式的发展状态,不珍视品牌精神,往往为了短期的盈利,不惜损害长期价值。

荷兰国宝级设计师马塞尔·万德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不缺技术和历史,设计师应该更好地沉淀下来,从历史文化中发掘可以创新的设计思路。”

他游历中国时设计的一款地毯,将中国元素青花瓷融入其中,赢得了大量订单和赞誉。但在中国,能够真正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还不多见。

中国企业的CEO还喜欢对作品指指点点,而设计师会想,CEO想要这个杯子,我做成这样就对了。“这是个非常普遍的大错误。”拉夫·威格曼告诉本刊记者。

“欧洲的CEO会出钱让设计师在世界各国游历。但要放到中国企业家身上,他们会说:‘看,那家伙居然拿我的钱到处玩!’”他说。

他寄望于中国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们40~50岁,可能在欧美接受过教育,每天早上都会去星巴克喝咖啡。“总有一天,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这里咖啡可以卖这么贵?”

“当这一辈人接掌企业时,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设计未来会在中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拉夫·威格曼说。

十年赶超德国?

北京、上海、杭州、无锡都邀请iF到当地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办公室,拉夫·威格曼最终选择了深圳。两个月后,深圳办公室就将启用。

珠三角地区消费类电子产品聚集,这类产品的外观、结构和功能,有大量设计需求,这使得深圳设计产业占到全国六成。而深圳的设计氛围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让产业快速迭代。

拉夫·威格曼认为,深圳的电子产品创新繁多,欧洲虽长于设计,产业创新却显不足,将创新与设计相结合,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事实上,深圳也是第一个推出工业设计专项政策及基金的城市,从2013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年出资1亿元支持工业设计,2016年甚至高达3亿元。

在深圳,获得iF、红点等国际设计大奖的设计师将获得5万元奖励,工业设计实现成果转化的产品奖励300万元,建立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也会奖励300万元。

即便如此,相较于迅猛蹿升的韩国工业设计,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推动仍嫌不够。

李建国感慨,20多年前韩国人曾到台湾地区取经,了解工业设计,而这些年来,韩国政府在设计推广方面投入的资金与努力,已远超台湾地区。

1998年第一次金融危机后,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宣布成立设计振兴院,亲任院长。连续十年,每年拿出约合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并举办大量活动,告诉市民和企业:原来卖十元钱的产品,依靠好的设计提升附加值,就可以卖到100元。

当时韩国制造业并不愿意为设计埋单。政府决定,每个工业设计项目先给约合人民币100万元的扶持基金,如果产品销售顺利,这100万元就奖励给企业;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一半还给政府,企业还可以留下另一半作为补贴。

“三星、LG等企业,都在那时崛起的。”封昌红说。

但封昌红也坦言,这一政策在中国未必适用,“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深圳这样的城市更多一些,以点带面,推动全国的工业设计产业。”

无论是拉夫还是霍尔格,都承认中国特别是深圳的工业设计发展速度非常快。拉夫觉得,中国设计赶上德国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人以前很少获得iF大奖,全国加起来也就几十个。但深圳设计获奖日益增多,7个、10个……去年是48个,今年是63个。

“赶上德国”也许10年就够了。“在历史长河中,10年并不漫长,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好中国的原因。”拉夫·威格曼说。

工业产业结构 第12篇

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能源约束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外经济学家如Meadows (1972)、Ayres (1998)的研究表明,工业化之前,能源消耗相对较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在达到某个峰值时才开始下降。我国学者路正南(1999)建立了能源消费模型,证实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与上海隔江相望的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

二、南通市产业结构变迁与能源消费情况概述

(一)南通市产业结构变迁情况

从产值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第一产业的GDP比例在不断的下降,由1978年的41.78%下降为2008年的7.9%,第二产业和三产的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37.36%提高到2008年的57%,三产由20.82%增加到35.1%。第二产业仍占有半壁江山,近年来稳定在50%以上且有上升的趋向,表明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与21世纪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世界工厂逐步形成,作为承载制造加工的“桥头堡”之一的南通市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背景密切相关。三大产业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发展较为缓慢,1997-2008年的10年间,波动的幅度仅为4个百分点。

(二)南通市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

21世纪以来南通市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规模以上的工业能耗由2000年的398.86万吨标准煤增加为2008年的965.17万吨标煤,尤其是2004年能耗增长了23.36%。而且由于南通市能源匮乏,能源消费主要靠外购,每年外购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都在90%以上,尤其是2005-2007连续三年间南通市能源购进占当年能源消耗的98.48%、99.04%和99.4%。

从能源消费增长率来看,2004年以前南通市的能源消费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不稳定,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2004年能耗增幅高达23.36%,而此前的几年是缓慢下降,最低时增长率仅为6.27%。2004年以后工业企业的能耗开始逐年降低,2008年的能耗增量仅为4%,与此同时工业产值及增加值的比例稳步上升,在被统计的年份里南通市工业产值及增加值增长的速度均高于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

从能源消费种类来看,目前南通市能源消费有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石油、热力、电力等,主要的是热力、煤炭、电力等。21世纪以来,除洗精煤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出现了时增时减的变化外,其他能源的消费出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对于洗精煤和天然气消费量的不稳定的情况,分析原因可能跟原材料的价格有关,南通市本地缺乏此类资源,此类资源完全依赖外购,因此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其他能源消费逐年增加,但增幅有所减缓。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镇)化进程的加快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的两大引擎(张雷,2008)。因此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逐步降低能源消费增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南通市重点能耗企业的产值综合能耗迅速下降,已由2000年的0.98下降为2008年的0.589吨标准煤,然而这一能耗水平依然较高,主要是因为重工业的能耗较高造成的。以能耗水平较低的2008年为例,重点能耗企业的轻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323,重工业为0.754,这一能耗水平均远远高于当年的平均能耗水平0.1829。因此,降低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水平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南通市工业能耗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一)统计指标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同时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从相关资料来看,均使用了能源消耗强度这个概念,即e=E/V=能源消耗总量/增加值。根据齐志新等人的分析,部门能源强度=。该式将能源强度分解为三个指标,即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产值、增加值率,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决定部门强度的三个因素即技术水平、产品创新和产业水平。

若要计算某一行业比如工业的能源强度,上述公式中的产量指标不容易获得,而且不同的行业部门对于产量的统计量纲是不同的,因此笔者将工业的能源强度分解为两大指标:,即将工业能源强度分解为产值能耗和增加值率。

资料来源:南通市统计年鉴(2000-2008).

(二)南通市工业能源强度计算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南通市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能耗的增长。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均在不断下降,反映了南通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增加值能耗的构成来看,增加值能耗来源于产值能耗与增加值率,从南通的情况来看,南通市增加值能耗更多地取决于产值能耗的下降。可以看到,8年来南通市增加值率较稳定,增加值率最高的2008年为4.0187,最低的2003年为3.6909,增幅仅为6.07%,甚至在2000-2003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增加值率反映的是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值率的徘徊不前表明近年来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没有一定的提高,甚至连续几年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南通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应引起足够重视。

通过与江苏省的比较可以看到(见表2),除2002年外,8年间南通市的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均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且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表明南通市近年来的能耗贡献率高于全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年间南通市的增加值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其差距也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这表明近年来南通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江苏。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南通市目前正处于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南通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能源消费主要是热力、煤炭和电力等,由于南通市能源匮乏,90%以上的能源依赖外购,这一比例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能源强度来看,由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小于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因此南通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产值能耗迅速下降。然而南通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依赖于产值能耗的降低,而增加值率却变化不大,有些年份甚至下降。通过与江苏省平均工业能耗的比较发现除2002年外,南通市产值能耗及增加值能耗均低于江苏平均水平,但增加值率也低于江苏平均,这些再次印证了南通市增加值能耗的下降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耗的减少,而较低的产业发展水平极大制约了增加值能耗下降的幅度,因此如何提高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成为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最有效途径。

(二)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比重过大,是我国经济能耗强度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李应振等,2008)。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且发展缓慢。2008年南通市第三产业占GDP35.1%,同期江苏三产比例为38.1%,全国为40.1%。在南通市整体经济发展快于江苏及全国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也极大影响了增加值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因此重点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南通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南通市和江苏省的统计年鉴及计算而得

第二,按照限制整合与提高的原则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降低重工业的能耗状况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对于高能耗产业应适当限制其发展,控制其产量,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使其适当集中,从而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三,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应一如既往地坚持节能减排战略,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工业企业,尤其是那些重点能耗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开发替代性资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刘满平,2006)。因此应加强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加大能源重复利用水平。同时还可依靠必要的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督力度,从法规政策上对企业采用新技术予以奖励,对采用落后的高耗能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惩罚等。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地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张雷.中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选择[J].国际石油经济, 2008 (7) .

[2]、齐志新, 陈文颖, 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2) .

[3]、李应振, 李玉举.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产业结构[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9) .

上一篇:全国人大常委会论文下一篇: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