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能力范文

2024-07-14

自我认识能力范文(精选12篇)

自我认识能力 第1篇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练习者在没有他人指导帮助的情况下, 自己实现体育练习目标, 科学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 包括锻炼目标的制定、锻炼内容的选择、锻炼手段的运用、锻炼强度的掌握和运动损伤处理的能力。 依照运动过程的时间顺序, 它包括运动前自我锻炼能力、 运动中自我锻炼能力和运动后自我锻炼能力。

一、运动前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育

(一) 准备活动的意义

准备运动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 以轻微的活动量, 活动关节、肌肉, 为后来强度较大的身体练习做准备, 主要包括全身肌肉关节活动的组合, 目的在于提高激烈运动的效率, 保证激烈运动的安全性, 满足人体在运动中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 开始锻炼之前, 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因而需要通过热身练习调整运动状态。 准备活动的作用:加快肌肉收缩时的速度, 改善肌肉协调能力, 预防或减少肌肉、肌腱韧带的伤害;可以刺激血管扩张, 使活动部位的局部血流增加, 氧气的扩散加快, 肌肉供氧增加, 物质代谢和能量释放过程加强; 提升神经感觉受器的敏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 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增强运动效果;调节心理过程, 使人体快速进入运动状态。

(二) 准备活动的基本要求

1.准备活动一般要求。 准备活动时间约占体育锻炼总时间的10%~20%。 比如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 准备活动时间约为为6至12分钟。 同时必须注意运动项目特点、个人体质差异、季节及气温不同, 准备活动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 感到身体微微出汗, 就可以说准备活动做好了。

2.准备活动的基本内容

(1) 慢跑100—400米, 或者原地高抬腿练习, 或其他类似活动, 心率90—110次/分。

(2) 肌肉拉伸练习:拉伸上肢肌肉练习;拉伸背部肌肉练习;拉伸体侧 (腰部两侧) 肌肉练习;拉伸大腿肌肉练习;拉伸小腿肌肉练习。

(3) 关节活动练习:头部绕环练习;肩部绕环练习;胯部绕环练习;膝关节绕环练习;踝关节绕环练习。

准备活动是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至于采用什么方式的准备活动, 因人体差异、项目不同而有所区别。 常规做法是, 准备活动内容最好选择所要进行锻炼项目相近的动作, 至于以何种方式开始, 也因个人的情况而定, 如慢跑、舞蹈、球类及其他特殊方式。 不管怎样, 先要让身体热起来, 再做拉伸练习, 最后做一些与运动项目相关的活动。

二、运动中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育

(一) 理解核心技术动作的能力

理解核心技术动作的能力是指练习者将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划分为几个核心技术的能力。 这里所谓的核心技术, 是针对普通人群而言的, 通过掌握某一项目的几个主要技术, 就可以进行这一项目的活动, 简单地说就可以玩了。 比如说篮球核心技术为运球技术、传球技术和投篮技术。 运球技术主要是原地运球、变向运球, 传球技术主要是单双手胸前传接球、反弹传接球, 投篮技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 (两步上篮) 、跳起投篮。 掌握了这几项核心技术, 就可以开始篮球活动了。

(二) 分解组合技术动作的能力

分解组合技术动作的能力是指练习者将某一个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单元进行练习, 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 再把几个单元重新组合起来练习, 达到完整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 也可以说分步骤练习的能力。 比如篮球跳投技术, 首先练习徒手脚步急停, 其次练习运球急停, 再次练习原地跳起投篮, 最后练习运球急停跳起投篮完整技术。

(三) 正误技术动作对比的能力

正误技术动作对比的能力是指练习者辨别正确动作、错误动作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 深刻领会技术动作要领, 掌握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 可以忽视技术动作的细节。 比如篮球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 其关键环节是伸臂压腕, 至于球的高度、上臂对准球筐的方向都不是特别重要, 关键是出手时伸臂压腕, 用食指和中指将球拨出, 让球在空中产生顺时针旋转。 NBA球星库里球的出手点就很低, 篮球名将张勇军有“歪把子机枪”之称。

(四) 评价自我身体状态的能力

评价自我身体状态评价的能力是指练习者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 对自己身体机能、生理状态的自我感觉能力。 因为人的身体状态与人的精神和心理是紧密相关的, 身体状态不好, 工作效率下降。 如果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出现身体不适、胸闷、心悸、大脑缺氧、四肢乏力等症状, 则应立即停止运动, 到通风的地方休息、观察, 如果上述情况症状有所缓解, 则继续休息即可;如果通过休息, 上述症状还没有得到缓解, 就要求助医生。

(五) 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能力

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能力是指练习者避免运动中发生损伤及发生损伤后的处理能力。 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好准备活动;其次注意力要集中;再次要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情况; 最后防止运动损伤经验和保护意识, 比如运动中摔倒不要用肘或直臂撑地, 否则就会造成肘关节或尺、桡骨损伤。 运动损伤发生之后如何处理, 要根据损伤的程度采用相应措施。 比如常见的肌肉挫伤、关节扭伤、韧带拉伤, 即刻采用冰敷, 不要按摩损伤部位, 24小时后才开始热敷, 按摩损伤部位;如果遇到开放性损伤、骨折或脱臼, 即刻止血, 固定骨折部位, 然后送医院治疗;如果在中长跑中发生晕倒, 即刻将其平放在通风的地方, 脚跟适当抬高, 出现休克, 可以掐人中穴, 同时向医院求助, 切记不能背着晕倒者向医院求助。

3.运动后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育

3.1放松练习的意义

放松练习是指人体的生理和心理从紧张运动状态慢慢松弛下来的一种练习过程。放松练习主要是消除肌肉的紧张。 放松可以通过呼吸放松、想象放松、静坐放松、自律放松等方法。放松练习是一种自我调整方法, 通过机体主动放松加强对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 通常是在安静的环境下, 按一定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程序, 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 使人体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的目的, 发挥消除疲劳的功效。

3.2放松练习的基本要求:

3.2.1放松练习的一般要求。 放松练习的时间占锻炼时间的10%左右, 比如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 那么用五六分钟放松。在环境安静下, 练习者要做到心情安定, 注意肌肉放松。 在做法上要注意循序渐进, 放松训练的速度要缓慢。 对身体某个部位的肌肉进行放松时, 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时间, 让练习者体会到放松的感觉。 放松成功的标志是, 面部表情轻松, 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肢体和颈部张力减低, 呼吸变慢, 整个机体活动水平降低, 心情松弛下来。

3.2.2放松练习的基本内容。 (1) 呼吸放松:采用腹式呼吸, 两脚自然开立, 肩部松弛, 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 缓慢地通过鼻孔呼吸, 感觉吸入的气体有点凉凉的, 呼出的气息有点暖。 吸气和呼气的同时, 感觉腹部的涨落运动。 (2) 肌肉放松:头颈部肌肉放松练习、 肩部肌肉放松练习、 手臂肌肉放松练习、胸部肌肉放松练习、背部肌肉放松练习、腹部肌肉放松练习、腿部肌肉放松练习。

放松的方法是每部分肌肉经历紧张—放松过程, 通常包括五个步骤: 集中注意力—肌肉开始紧张—保持肌肉紧张—解除肌肉紧张—肌肉松弛。 放松顺序自上而下, 放松内容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放松, 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4.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 技术和技能的最后阶段,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锻炼, 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要求, 更是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 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育, 有利于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 让体育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 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育的任务, 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育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育。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育,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科学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 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军, 尚志强.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 2001 (4) :42-43.

[2]孙亭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J].福建体育科技, 2005 (4) :47-49.

[3]http://baike.so.com/doc/5895227-6108116.html.

中学生如何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第2篇

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 李建新

自我认识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优点、气质、性格了解的能力。自我认识主要在对自身的能力、智力、兴趣、爱好、气质、思维和情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自己的方法除了自己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罗列出来外,还可以“以人为镜”,从父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反映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要有改进计划,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目标。这样,才能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有一个飞跃。

如何培养认识自我的能力呢?我认为

一、自我认识也就是说我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因为这是追求自身人格力量的前提。中国人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很难,所以才可贵。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学生、家长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总是要比,可是比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比要比出自知之明,比出清醒地认识自己。我认为作为中学生心里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自我认识的同时才能提高。当前,很多学生往往自我意识高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尤其在我们通南片,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以财取人非常普遍,把财富认为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这种歪曲的自我判断尤其要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注意。所以,认识自我首先就要求清醒的判断。

二、认识自我就要对自己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准确的自我评价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了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没有细想。老师的评价变成了“圣旨”,神圣不可侵犯。以至于学生失去了主见,失去了自我,拼命地迎合老师,更谈不上学生的“主体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强调了外部条件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的培养。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和判断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加强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训练,让自我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呢?一方面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养成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学会相互评价和集体评价,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当然,学生掌握了自我评价的方法,仅仅是自我评价形成的开端,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进行评价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促进其主动学习和发展。

三、认识自我还要学会自我管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首先,“志当存高远”,一个没有追求和奋斗目标的人,就缺少前进的动力,更谈不上自律、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适时地树立榜样、典型示范也是一个有效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树立榜样要实事求是,突出可接近性和生动感人性的特点,使学生认为可信、可学、有兴趣学。尤其是要让班里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谈自己的学习方法,谈自己的学习动力,谈自己成功的“秘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努力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向榜样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最终走向成功。再次,班级管理,人人参与;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制”,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值日班长”由全班同学轮流当,负责当天的纪律、卫生、学习等各方面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能走上班级管理者的舞台,感受管理者的风采,体验管理者工作的辛苦,在管理别人的同时受到自我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管人先管己”的道理,由对其它同学违纪现象的不满,得到自我行为矫正,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自理自治。最后,量化考评,规范行为;所谓量化考评,就是把学习、纪律、卫生、文明行为等学生的日常行为赋予一定分值,具体制订千分考评细则。使学生尤其是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学生必须努力变他律为自律,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第3篇

一、对人的外在美与内在修养的认识

一个人的相貌是天生的,自己无法选择,尽管人们都有爱美之心,但世上相貌好的人毕竟是少数,被别人和自己都认为好的人更少。绝大多数人相貌平平,貌好也会随岁月流逝而变化的,难以青春长驻。如果我们同学整天为追求时髦而浓妆艳抹,穿金戴银,只会破坏自然、纯真的你。记住:青春才是美,健康才是美,知识才是美,善良才是美。

而内在美是可以由自己来塑造的。这是人美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它比外在美更宝贵更高级,更有社会价值。泰戈尔说:“你可以用外表美来对待一朵鲜花和一只蝴蝶,却不可能用它判断一个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名人、伟人也不例外。孙膑腿有残疾;林肯外貌丑陋;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海伦•凯勒双眼失明;洛克菲勒有学习障碍。

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缺点和失败。同时,辨证地看待缺点短处。有的缺点短处是可以改变的,如随地吐痰,出口骂人的不良习惯;做事冲动,暴跳如雷的环脾气;粗鲁、粗心、缺乏谨慎造成的过失等。而我们一时难以改变的外在形象如掰手掰脚,先天失聪,独眼等身体方面的缺陷、残疾,只有诚心诚意地接受它。托尔斯泰告诫我们: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有这样一句话:“长的美丽不如活得漂亮”。

二、正视自己,尊重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告诫人们:“尊重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人无论有怎样的缺陷,怎样的不如意,别人可以不爱你,但自己决不可不爱自己;别人可以抛弃你,但有一个人不能抛弃你,那就是自己。

卡耐基独到的见解,定会给我们增强悦纳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这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说:“不要浪费时间担忧自己与众不同,你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是崭新的,前无古人,也将后无来者。”所以,你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为此,你千万不要低估自己,你要为自己的独一无二而无比自豪,有力弹起生命的琴。现在的你尊重自己,热爱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三、做一个优秀的人,勇于挑战自己

央视名嘴白岩松在谈到什么样的人是优秀人才时说:“一个优秀的人,不能以他对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作为一个最直接衡量的标准。我觉得人的一生不过是在和自己不停地挑战。一个优秀的人总是能给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目标,然后在攻克。我认识一个人,他18岁时得了一种病,他一生的努力就是如何由瘫痪变成走一步,然后走两步,你能说他给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了么?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优秀的人,因为他一辈子都在挑战他自己。”

由此可见,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去做,不断挑战自己,是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我们与其为自己的缺陷,不如意之处伤心落泪,还不如正视现实,战胜自卑,充实自己,以才补缺,努力成为一个受人尊重,才华过人的人。

四、强化自己的优点,充分肯定自己

据说有位青年时常对自己的贫苦发牢骚。“你具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要发牢骚?”一位老人问。“它到底在哪里呢?青年人急切地问。“你的一双眼睛。你要能给我一只眼睛,我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回答。“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为此,我用一袋黄金补偿。”“不,双手也不能失去。”“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那么丰厚的财富啊!”老人微笑着。

朋友,当你自叹一无是处时,就想想这则小故事,大声说:“年轻就是财富!”或许你会信心倍增,看到一片阳光灿烂的新天地。充分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喜欢自己。每天想一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天给自己一张美丽的笑脸,充分感受自己的价值,感受自豪、愉快、满足的感觉。在与他人尽情体验、分享成功带来喜悦的同时,我们一定会觉得生活变得非常美妙而漂亮,因为,我们已经活出了自我的色彩。

五、对自己大声说:“别人行,我也行!”

当我们阅读成功者及伟大人物的传记时,就会发现,他们的足迹有共通的东西,他们几乎都是以超人的毅力将自身的缺陷、不足之处,诸如家庭的贫寒。身体的缺陷,个性的孤僻等令自己无比痛苦的东西,转化为人生道路的动力,他们巧妙地克服了自卑心理,扬长避短,走向成功的。

当你了解好些成功者也沮丧过,失败过,“他竟然在那样恶劣条件下,如此顽强地生活”的历程,一定会增强你的自信。记住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个重要判区,那就是毅力。由此,你可大声对自己说:“别人行,我也行!”

毕加索有这样的名言:“你就是自己的太阳。”的确,人生在世难免要常常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新旧观念相互撞击,竞争激烈,信息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把握自己,我们既要了解自我,更要接纳自我,充分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让主宰自我的大旗高高飘扬。

引导初中生认识自我 第4篇

一、自我认识的内容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 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二、自我认识的途径

俗话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 正确的认识自己, 客观的评价自己, 对接人待物和处理问题, 对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 会有极大的好处。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 或者盲目自高自大, 成为自大狂。因此, 我们应可能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我, 发展自我。如何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呢?现阐述如下方法, 供参考。

1. 从现实和历史的状况中认识自己。

现实中, 你最近事业、工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何, 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要尽可能准确。历史的, 你以前事业、工作情况如何, 要尽可能客观。

2. 从个人和大家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个人的, 有一定代表性的个人, 如你最好的朋友, 最密切的同事等等, 一般的说, 他们比别人更了解你。大家的, 可以是单位的看法, 也可以是综合大家的看法。

3. 从工作和学习中认识自己。

工作的, 你的工作的各种情况, 比如, 是否喜欢你的工作, 成绩如何;学习的, 你对学习怎么看, 是否感兴趣, 对业务学习, 政治学习, 专业学习是什么态度, 效果如何。

4. 从事业和生活中认识自己。

你的事业心怎么样, 从事的是什么事业, 你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是心甘情愿为之奋斗还是勉强应付, 你从事的事业现在成就如何?你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怎么样, 是否幸福, 原因何在?

5. 从自己的强项的和弱项中认识自己。

在工作、学习或者爱好中, 你的强项是什么, 你最强的是什么, 成就如何, 别人怎么看?你的弱项是什么, 在弱项中, 他们是一种什么具体情况?

6. 从以往的成功和挫折中认识自我。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个人性格或能力上的特点, 因此, 可以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 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7. 从感兴趣和讨厌的事情中认识自己。

你对什么事情感兴趣, 哪一种你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这种兴趣是否高雅、正当?这种兴趣是否发展为爱好?在这方面做一个具体的分析。你讨厌什么?你讨厌人和物是一个什么具体情况?

8. 从单位和家庭中认识自己。

单位的, 你在单位的表现如何, 单位的地位怎么样, 同事怎么看你。家庭的, 你在家里的情况怎么样, 对家庭是否有责任心, 全家人怎么看你, 你的父母亲, 配偶怎么看你, 孩子怎么看你。

9. 从生理和心理上认识自己。

生理主要是指身体是否健康。心理包括的内容要多, 如, 心理是否健康, 心理品质如何, 意志, 毅力, 心胸, 情绪的基本情况等等。分析自己的生理和心理, 是为了科学评价自己时, 最好包括这部分内容, 这样会更全面, 准确的认识自己。

1 0. 用传统的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己。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如何识人识己的方法, 可以进行借鉴。现在也有不少科学测验如心理测验, 可以借鉴。

在采用上述方法, 综合各种情况后, 自己进一步全面的分析对比, 采纳正确的认识, 剔除错误的看法, 客观地评价自己, 既不高估自己, 也不贬低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 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

认识自我作文 认识自我:花 第5篇

你们好!

你们刚经历了人生的第一场战役,成功地完成了梦想之旅上的第一个关卡,中考是人生的一个岔路口,也是此后人生的分水岭。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充满竞争。少年素有凌云志,且看今朝谱华章。

面对新的高中生活,你们会面对陌生的环境:有新老师、新同学、丰富多彩的文学科目、兴趣课程……你们心中对此憧憬,有迫不及待之意。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正确认识自我。

曾几时,我为自己的平庸无能和碌碌无为而愤恨,为总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懊恼,总觉得无论是相貌还是学识都不如别人优秀,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我并没有气馁而是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断审视自己,矫正自己,鞭策自己,希望自己能成就一个全新的自我。

你们要想为自己“画好像”,就必须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自我是人生的必修课。

正确认识自我,首先要学会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立志,就有更好的奋斗方向,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正确认识自我,就要努力奋斗并有适合自身的方法。高中可不同与初中,高中的课程内容、学科难度和竞争压力,已远非初中所能相比;需要持之以恒地奋斗,在这一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

正确认识自我,可以通过他人、社团等来认识自己。对于你们来说,班级和社团是展示自我的很不错的舞台。对于提出你坏毛病的人,诚恳地请求他们随时监督自己,争取早日改掉坏毛病,完善自我。

请正确认识自我 第6篇

盲目崇拜,会使孩子的人格萎缩。名人所具有的高大形象,往往是崇拜者屈膝仰视的结果。人们对名人平视久了,就会发现他们显赫名声的背后,原来也很普通,无需那般景仰。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理智——即使是对科学、真理,我们需要的也只是心口如一地尊重、信仰、实践和发展它,不能将它奉为“圣旨”去崇拜。想想至今仍在愈演愈烈的追星狂潮,其实也折射了教育的悲哀。比如一位甘肃姑娘为了争得与刘德华见面一叙的“殊荣”,患上了痴想症、强迫症,逼得其父跳海自杀。她把歌星看成什么了?她把自己看成什么了?一个经过多年教育的成年人,怎么就没有点滴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而甘愿自我奴化呢?此类“新闻”频频出现,教育的功用何在?一个人总矮化自己,贬低自己,指望通过别人的认同来肯定自己,这只会造成缺乏自信、否定自己的恶性循环。只有认识自己、热爱自己,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才会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孩子在与别人互相拥抱、碰撞心灵的时候,我们要让他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这正是爱的源泉。

我们善于用“学习型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总是认为成功人士的人生经验一旦被发掘出来、整理清楚,就可以克隆出更多的“类名人”。脱离实际、迷失自我的“学习”又能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很多时候,“学习”是产生匆匆忙忙却也碌碌无为者的温床。不是说“学习”是坏事情,教育应该保持应有的理智与冷静:大道无形,自由的、有“我”的境界永远都是有效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

热爱自己,真正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表现在于珍惜自己的天分。一个人一辈子没有任何成就感,那是最大的遗憾,是对“天生我才”的极大浪费。追求成就感未必要成为爱因斯坦——教育应该引导孩子尽量做有天分的事情,宽容孩子在自己“弱势项目”上的种种落后表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分与成就的关系:对某类事情有天分的人,做起这类事情就很轻松,因为轻松,便得到了快乐,他所支付的心力成本相对就低;而没有相应天分的人,要做同样一件事,势必要费劲一些,因为费劲,自然会觉得很痛苦,付出的心力成本就高。不是每个孩子在学习方面的智商都是很高的,这就要我们在体育、绘画、音乐等方面发现他的天分,而不要对孩子进行“硬性投资”和“错误投资”。当今社会的分工日趋细化,已经为孩子的多元选择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我们不能抓住一点不计其余。

一个人可以喜欢、尊重另一个人,包括他的所作所为,但不可以将他作为自己的偶像。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合适自己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教育应该唤醒个体去积极探索,意识到有一个“我”生活在世界上,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去积极地交往、感觉、理解,用整个身体去感受。正确认识自己,过知足、快乐的生活,才会收获温暖,才会获得人生的感受。教育的本意莫不由此展开。

在评价中认识超越自我 第7篇

在教学中, 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 有优势差异,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有可能超过老师, 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限于老师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我们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每周开展一次自评, 如, 学习是否有兴趣、能不能积极主动预习, 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爱发言并参与各项活动。根据这些随时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 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培养学生认识、反省的能力, 从而达到自尊、自律。

学生互评其目的是在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其原则是多看对方的优点, 少谈缺点, 诚恳地给出建议。在班队总结“得星”会上, 大家议论纷纷。老师的看法是:小曼不能得到本月之星, 因为她有一次迟到、一次损坏班级公物, 违背了夺星规定中的条款。学生的意见是:她迟到, 是因为帮助小同学在餐厅值日, 回来晚了。损坏班级公物也不是故意的, 是他在擦玻璃时因为玻璃污泥太多, 恰恰固定玻璃的胶水风化了, 他才会把玻璃打碎。两件事都是因“公”而起。最后在大家的争论中, 老师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小曼夺得一颗“星”。小曼手捧这颗来之不易的“星”, 激动地说:“谢谢同学们给予我的宽容, 谢谢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 你们都让我十分感动。”话音未落, 教室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一节课无疑是把学生的成长与今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评价方法多样, 记录成长

评价既是一种诊断, 又是一种反馈和激励, 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既可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 进一步增强自信, 同时又能发现不足, 课堂教学评价就要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评语:“你虽然回答得不够完整, 但你已经很努力了, 相信你会越来越出色。”“通过自己的努力, 你终于获得了成功, 继续加油!”“如果你能认真听听别人说什么, 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阵地转移, 激励进取

评价不但运用在校内, 同样也运用在校外。在农村, 多数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 在校期间, 老师可以跟踪记录。但是放假期间, 一些刚刚形成的好习惯, 在假期里、在生活中也要时刻关注孩子表现, 适时适地利用好评价。如, “家庭得星”, 即爸爸妈妈对“我”的评价情况:是否主动做家务;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完成的好, 是否天天坚持读书, 定点看电视等。

父母通过对孩子的评价, 了解自己孩子在家的状况, 便于老师对学生在家情况的了解, 做出适当的调整。

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老师一定要认真地对待, 让孩子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悄悄长大。

摘要:评价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 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把这种全新的理念落实在教学中, 那就真的是体现“多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老师的心里又多了一批好学生, 从而达到人人都是好孩子。”这一新的理念。

自我认识能力 第8篇

一、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1. 多数校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某次市级中小学骨干校长的培训中, 我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 给出3个话题多选 ( (1)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发展策略; (2)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 要求校长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调查结果显示, 选 (1) 的不到2 5%, 选 (2) 的超过9 0%, 选 (3) 的大约有5 0%。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 校长们对信息化领导力并没有建立明确的认识, 只是简单地认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就是要提高校长的办公效率, 提高管理水平, 以及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对于其他方面, 比如学校信

/高建中

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分配, 信息化给教师、给学生、给学校带来的巨大机会等等都缺乏充分的认识。有些校长往往只重“技术”, 而对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非技术”性因素关注不够, 比如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变化等。

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普遍不足

校长良好的个人领导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目前, 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 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状况普遍存在。

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 校长们比较易于满足原有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 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了解不够, 对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校长保留着原有陈旧的思维模式, 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来自于学生、社会以及学校管理内部的多维性变革漠不关心, 缺乏主动而敏锐的洞悉力。有些校长缺乏决断力, 在遇到变革时顾虑重重、怕出差错、不愿改变, 以致于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面前裹足不前, 错失良机。有些校长凭借个人的热情与经验, 不讲究科学的领导规范与策略, 不能建立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并愿为之共同奋斗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 之所以许多计划难以落实, 学校不能向着所规划的方向前进, 归根到底是因为校长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决策力。

3. 对于团队信息化领导力作用的发挥, 校长重视程度不够

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长而言, 最重要的领导职能体现在:倡导和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描绘和引导共同的学校愿景、制定和落实学校发展战略、引导和激励教师个人发展、设计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争取和挖掘相关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处理好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但是, 很多校长所理解的信息化领导力主要表现为校长个人的领导能力, 而将校长与其他职能领导、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简化为一种命令与执行的上下关系。这也源于校长在治校的过程中, 把权力过分地当做学校管理的法宝, 不重视发挥团队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 校长的权力主要表现为一种非法定的权力, 其强制性十分有限。一般情况下, 中小学校的管理团队通常是由一名校长、多名副校长以及部分中层领导组成。这个团队一旦出现权力失衡或者意见不一致, 就会影响正常的学校运作和执行效率。现实中, 经常会出现诸如副手互相推诿、不愿承担责任、不愿做决定、将所有的管理工作推给校长一个人等现象, 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团队领导力的发挥, 不利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

4. 现行校长权力机制束缚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发挥

在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下, 校长权力运行机制多表现为以等级权力体系为载体的科室层次结构。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今天, 若依然使管理工作按照从上到下单一路径运转, 不仅会使领导者与下属的沟通因为体制的原因而受阻, 而且也会加深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鸿沟, 导致领导结构僵化。我们在现实中看到, 校长权力机制中的人、财、物等分配不明晰, 学校社会环境相对复杂, 学校管理与评价的标准不够完善、不够合理, 且相对封闭……这些体制的缺陷容易造成学校管理上的形式主义, 造成校长决策力和执行力相脱离, 进而影响领导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激励、决策和监督等环节,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

二、校长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

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各领域的今天, 学校管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 校长能否在其特定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上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理清自我发展思路, 关注并有效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 成为广大校长的当务之急。

1. 要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

很多校长在其领导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信息化领导力不足, 很大程度是由于其较强的自我心理暗示所导致的。这一消极暗示造成很多校长不去以身作则, 不敢挑战现状, 懒得去激励他人。我们经常会听到校长们说:“我自己都不行”、“我们学校没那个氛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不可能有多大的发展”等等推脱之辞, 其实这些主要归结于校长对自身信息化领导力的不自信。作为校长, 不妨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信息化社会让绝大多数学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绝大多数校长也位于相同的一个发展平台上。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首先要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团队。有了信心, 才会去努力;努力了, 才会有结果。因而, 校长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

2. 主动参与培训, 广泛交流互动, 形成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首先表现为较强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远景战略的规划能力。这是有关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和实施策略, 是确定学校未来信息化发展总体方向和整体框架的综合性描述。这些单靠校长的苦思冥想绝对是行不通的。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不断推进的学校信息化进程, 不会给我们的管理者一个现成的、可以拿来即用的固有模式。校长一定要走出去, 主动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学习。

目前, 基于校长领导力的培训很多, 但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了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 促进自我发展, 帮助改进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建议校长在参加培训前, 要充分思考自己参加培训的特有需求, 进行合理的培训预期定位: (1) 知识渴求预期; (2) 观念更新预期; (3) 技能提高预期; (4) 拓展性预期 (其他偶然性收获预期) 。校长要主动参加培训, 广泛交流互动。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校长在培训中要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并参与到活动中, 要学会合作学习、平等交流、取长补短, 探究适合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形成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范, 在参与解决实际情境问题中有效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

3. 充分关注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放大校长个人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是由校长个人领导力和管理团队领导力构成的, 存在于学校内许多领导角色和职位中。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 校长如何挖掘和培养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如何让自己成为“领导者的领导者”, 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所在。从校长职责的要求来看, 校长应该着眼于“做正确的事”, 而不是事必躬亲地“把每一件事做正确”。校长主要是把握方向, 站高看远, 要着眼于战略规划的全局。校长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 学校的治理与发展仅凭校长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校长领导力的强弱还取决于校长与管理团队的分工协作程度。校长要有效动员和激励管理团队去把每一件事做正确。

在学校信息化逐渐推进的今天, 权责分明、权力制衡是校长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的保障。校长要帮助团队成员掌握教育信息化工作战略和方向, 提高团队成员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胜任程度, 使校长管理团队成员不偏离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等等。在校长的领导实践中, 关注和提升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是有效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举措。

4. 要充分关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非技术性”因素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有别于校长的其他领导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很多校长对自身信息化领导力的关注还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及其使用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确实与信息技术有直接的关联, 毕竟信息技术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并非影响校长及其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的唯一重要因素, 甚至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的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方式, 以及信息和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社会生产生活中显著提升的重要性, 才是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最关键因素。因此, 校长要从关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职业发展、学校综合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 不断提升自身及其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所好学校绝离不开一位好校长。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校长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观念和良好的信息化领导力, 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才能在学校建立起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 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落实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学校信息化进程中, 特别是在我国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将决定一所学校的现状, 更会左右学校的未来。校长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 把自身发展得更好, 把学校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高洪源.学校战略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2]郑燕祥.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高建中.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管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朱忠武.领导力的核心要素[J].中外企业家, 2005, (4) .

[5]褚宏启.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中小学学校管理, 2008, (9) .

[6]肖玉敏.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J].教育信息化, 2006, (7) .

[7]刘向永.校长技术领导力:内涵与结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11) .

[8]苏君阳、尚致远.校长如何参与培训[J].教育科学研究, 2008, (8) - (9) .

[9]季忠发.论学校管理与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 (6) .

自我认识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及调试 第9篇

一、择业过程中的因素

大学生在择业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择业反应。这些反应既可以是理性的, 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然而过多的择业困难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极端反应。根据行为主义S—O—R模式, 择业过程包括择业情境 (挫折源S)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O) 、择业反应 (挫折感R) 三个方面。三者中自我认识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择业情境, 不同的自我认识会产生不同择业反应。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是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 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三部分对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自我观察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观察是为更深层次的自我了解奠定基础, 也是自我认识的基础。自我观察包括对自己精神状态、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系统了解。如果大学生对自己没有系统的了解, 在择业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因此, 在大学生择业时, 用人单位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决定大学生的去留。而有些大学生在择业面试的时候, 不太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 面对面试人员的问题, 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回答, 导致无法顺利就业。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大学生在择业时很容易产生自我否认的倾向, 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最终形成自卑心理, 从而减少了成功的机会。

大学生通过初步的自我观察, 了解了自己的基本状况, 在择业时便能从容面对, 更好地把握就业方向, 在众多的择业单位面前,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取舍。

三、自我分析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分析是指个体把从自身所观察到的思想与行为加以分析、综合,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性特点, 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每个人都有其社会价值。不同的人适合不同职业, 大学生在求职时, 面对众多的择业机会, 却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职业, 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而处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的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 找不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从而引发嫉妒心理。

(一) 从众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当个体由于认识和经验的不足, 在许多未知的情景中, 人们会选择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目前, 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大城市、知名企业、政府单位等物质条件较好的就业单位, 他们觉得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许多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 加上没有就业经验, 从而产生从众心理, 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和条件相对较差的偏远地区就业。有些大学生, 虽然目标明确, 但是看到那么多的同学选择地域条件较好、物质待遇高的岗位, 在这种群体的压力下, 自己也变得迷茫, 不知所措, 最终产生从众行为。大学生在择业时, 要考虑自己所选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 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只有了解了自己, 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分析结果, 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 嫉妒心理

大部分人都存在不愿输给别人的意识, 习惯于和别人做比较。而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在比较的过程中, 如果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相比较, 就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嫉妒就会悄然而生。大学生在择业时, 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意识, 看到别人某些方面超过自己, 于是变得眼红和不甘心, 并为此产生恼怒。除了内心的怨恨之外, 绝大多数嫉妒都伴有发泄行为, 如讽刺、诽谤甚至于伤害。只有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同等或不如自己, 嫉妒者才会心理平衡。

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 避开其他方面的欠缺, 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 更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 找出自己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从而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 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自我评价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 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自我评价分为适当与不适当的评价, 不适当的评价又分为过高的评价和过低的评价。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斯旺曾做过一个实验, 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根据这个结果表明, 在就业中,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较高, 他就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 而排斥否定信息, 从而产生盲目攀高心理和攀比心理;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 他会寻找能确认自己不足的信息, 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从而产生过度焦虑心理和消极依赖心理。

(一) 盲目攀高心理

大部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毕业生在择业前便精心构建自己的未来。到了择业时, 他们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用人单位, 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 而不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 最终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他们总是错误地理解“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以幻想代替现实。

(二) 攀比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 应该有个好的归宿, 因而傲气十足, 即使当时有机会进入非常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 但因为某个方面可能比不上同学的就业单位, 就都放弃。他们认为自己学业、能力等方面都比别人强, 在未来的就业上理所应当地优于他人, 不应当委曲求全。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书本上没有的问题, 如果大学生还像在校时那样一味地孤芳自赏, 自以为是, 结果只能在择业竞争中四处碰壁或以失败告终。

(三) 过度焦虑心理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 很容易把这种压力化成一种动力, 由此而产生积极的行为。但是, 有一些较为内向的大学生, 在大学生活中默默无闻, 在别人的光环影响下渐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如果长时间地承受这种心理, 很容易发展成心理疾病, 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 消极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 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由家长、老师选择专业、学校, 渐渐地养成了依赖心理。而这些学生往往在校表现也不主动, 找不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做任何事都抱着依赖别人的思想。在就业的时候, 更加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 试图想通过关系就业。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天上也会掉馅饼”。即便是有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 也不知所措, 拿不定主意, 最终还是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 以致贻误择业的最佳时机。

五、大学生择业心理调试

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 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应该学会尽可能地去改变不可能的状况。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会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和压力下, 不合理的思维和行动会随时产生, 从而也能引发不合理的情绪困扰。大学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放松身体等方法来减轻自己的情绪困扰, 但是想要根本地解决心理障碍还是要学习专业系统的方法, 针对就业过程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心理调试。

(一)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

人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 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人们会通过不断地内化形成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比如“我必须成功”“我一无是处”“这糟糕极了”。这些信念是无意识的, 但是它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 要让大学生学会分辨哪些是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 不应该对任何事物抱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灾难性想法。让他们学会和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 最终改变为合理的信念, 从而消除情绪困扰。

(二) 认知治疗

认知疗法认为个人对某情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大部分取决于他对该事件如何理解、解释并赋予意义。它认为认知过程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 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只停留在表面, 并且很难发现自己有哪些认知上的歪曲, 如果一个人经常认知歪曲, 他就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 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和负性自动想法的关系, 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 找出歪曲的认知。

(三) 现实治疗

现实疗法认为, 不论过去犯过什么错误, 它们与现在都无关。我们不能控制客观环境, 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既然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 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目前行为。大学生在择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 并且要做出选择, 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客观现实, 如果我们能一直选择积极的、自我提高的各种行为, 我们就会看到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理性的、幸福的、满足的人, 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

六、结束语

自我认识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大学生应该学会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包括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 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 难免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 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认知, 以减轻或消除择业心理障碍, 从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3]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4]郑日昌, 江光荣, 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郑日昌, 江光荣, 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5.[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5.

[6]陶国富, 白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2002.[6]陶国富, 白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2002.

[7]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自我超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2003.[8]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自我超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2003.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10]郑日昌, 江光荣, 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0]郑日昌, 江光荣, 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课程组编写.自我认识与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1]课程组编写.自我认识与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自我认识能力 第10篇

(一) 基本情况。

小美 (化名) , 女, 21岁, 大三学生。辅导时间:2009年9月至今。

(二) 问题概述。

早在小美一岁半时, 父母离异, 并都重新组建了各自的家庭。小美一直由奶奶和叔叔抚养, 亲生父母对其不闻不问, 自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方面, 小美依靠政府、社会的资助及学校减免学费政策顺利考上大学。在大学期间, 小美学习刻苦勤奋, 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性格方面, 性格内向的小美常常因家境贫困和家庭破碎觉得很自卑, 不敢多和同学交流, 怕同学瞧不起她, 不愿参加班级活动, 一是怕花钱, 二是认为参加班级活动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用来看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敏感多疑, 曾因宿舍作息问题和舍友发生强烈的言辞冲突;在生活方面, 小美作风节俭朴实, 因个人样貌不出众而苦恼。高中阶段过重的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带来的阴影导致小美失眠, 进入大学后, 失眠状况一直未能缓解, 这一状况令小美很痛苦, 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在看待家庭问题方面, 父母长期不关心小美, 其亲生母亲甚至亲口对小美说“不认识小美”, 不承认母女关系等语言严重伤害了小美, 小美对其父母怨恨很深。

二、个案分析与诊治

单亲家庭造成小美性格上的缺陷。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大学生容易在性格上出现缺陷。一般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种是自卑, 敏感多疑甚至焦虑, 另一种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本个案中, 小美的表现属于前者。这种性格上缺陷具体表现为:一是自卑。小美认为家庭破碎, 自己从小不能得到父母的疼爱, 生活和学习上都得不到父母的关心,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 再加上家庭贫困, 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被人歧视。认识上的偏差和心理上的畏惧, 使自己的自卑心越发严重。二是焦虑。尤其是在小美上高中时, 唯一让自己感觉骄傲的学习成绩不断下滑, 尽管多次努力, 但成效不显著, 这让小美郁闷不已。于是就把责任归咎在父母身上, 认为父母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导致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思想包袱和压力, 而性格内向的小美苦闷心情无处诉说, 形成严重焦虑情绪, 最终诱发失眠。三是敏感多疑。小美在考上大学后认为这是生活的新起点, 可以重新开始了。但是现实中的大学和理想中的大学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和周围同学在能力上、家庭环境上差距很大, 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 经常对舍友产生误解。

单亲家庭造成小美人际交往上的不健全。健康的或者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与子女“垂直面上”的关系。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对父母关系的不理解或者对自己和家庭缺乏正确的评价, 直接影响个人对人际交往的抗拒或自闭。本个案中的小美就是如此。进入大学以后, 小美经常独来独往, 甚至在大一期间没有和班上的男生说过话, 也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在和小美谈心中, 小美坦言:自小由奶奶带大, 和奶奶基本上没什么沟通。高中以前, 由于自己的成绩好, 班上的同学也会主动和自己交谈。进入大学以后, 小美总是认为班上的同学能力很强, 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自己口才不好、样貌不出众, 应该不受同学欢迎, 所以对班级事务不理不睬, 怕自己做不好反而成为班级的拖累。在宿舍中, 由于大家的作息时间不一致, 而小美一直有失眠的情况, 终于有一次矛盾升级, 小美固执地把电脑音箱开了整晚, 导致整个宿舍的同学一夜没睡。

单亲家庭造成小美行为上的消极和反复。单亲家庭大学生往往受家庭不和谐的根源影响, 在行为上也容易表现出消极反复的态度特征。个案中的小美在校期间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助下, 一度积极对待生活学习, 但是一回到家中, 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残酷现实的冲突令小美苦不堪言, 尤其是几次回到家中都与亲生父母发生争执, 情绪波动较大, 一度有轻生的念头, 直接影响了小美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多次谈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辅导, 我们认为:对于小美的“治疗”的关键不是急于纠正其不良的行为, 而是从根源入手, 帮助她战胜心理上的问题。一方面, 老师和同学给予她更多的爱和关心, 唤醒她的自尊意识, 帮助她形成健全的人格, 让她重新认识自己, 纳悦自己, 另一方面, 多和小美的亲生父母沟通, 让父母了解小美的情感诉求, 缓和紧张的家庭矛盾。

三、辅导策略

(一)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建立学生专门档案。

全面细致了解小美的学习、生活状况, 有助于分析小美问题的症结, 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对于小美这样的特殊情况, 从入学起, 笔者就建立了学生的个人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小美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家庭状况及住址、联系电话、单亲原因、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学习和生活状况、心理意识、行为情况、谈话记录等。了解的途径主要包括:班级同学、小美的家人、专业课教师、小美勤工助学部门的老师和同学。

(二) 倾听学生的心声, 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调适。

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倾听, 辅导员可以掌握学生更多、更真实的想法。在倾听的内容方面, 一是要倾听学生的需求。如小美在谈话中就强烈表达出希望得到家人的疼爱, 在生活中渴望理解的需求;二是要倾听学生的情感。如小美对家人的失望及在家庭阴影下生活的苦闷;三是倾听学生的思想。如小美因家庭和个人身体状况产生的悲观厌世的思想。在倾听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做到真诚相待, 积极回应, 设身处地, 以理服人。在本个案中, 笔者通过真诚倾听小美的苦恼和困惑, 引导小美正确看待家庭的问题, 鼓励小美多和同学们沟通, 教导小美出现困境的时候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同朋友交流、向父母倾诉, 通过这些途径合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充分挖掘单亲家庭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使其能更好地以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个案中小美虽然性格内向, 但是学习成绩很好, 在大二期间就已经通过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笔者利用班会、年级大会等契机, 在征求小美同意的前提下, 讲述小美在大学期间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故事, 这让小美倍感自豪。在新学期的新生经验交流会上, 笔者推荐让小美代表年级和新生作学习经验交流。起初, 小美不同意, 认为自己口才不好, 自己学习也没什么经验可谈。通过笔者和同学们多次的鼓励, 小美终于答应。在小美自拟提纲的基础上, 笔者帮助小美对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思路进行了梳理和指导。小美大学期间第一次公开在同学们面前的演讲虽然有些紧张, 但是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活动结束以后还有新生找她要电话号码以便联系。小美开始一步一步找到自信, 找回自我。

(四) 发动群众的力量,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哲学家培根说:“友谊使欢乐倍增, 使痛苦减半。”融洽的人际关系, 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有所作为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和集体也是密不可分的。个案中的小美性格内向, 不善交际。笔者在谈心中提醒小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并鼓励小美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集体活动, 解开内向的心结,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小美在班级同学尤其是舍友的帮助下, 逐步敞开心扉, 开始与同学接触、交谈、合作, 在宿舍也开始主动承担倒垃圾的工作。在和宿舍发生口角之后, 还找了一个机会, 郑重向其他3个舍友道歉。小美在后来向笔者反馈信息时提到:当个人全身心投入到集体中, 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谊、娱乐的兴奋, 会让她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和压力。

(五) 从细处着手, 给予学生爱的补偿。

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 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互相感应和交流, 是一种人性的融合, 是一种至善的美, 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学生工作者, 应该注重观察学生, 以真诚感动学生, 悦纳学生的任何行为, 与学生共情, 从细处入手, 关爱学生, 这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鉴于个案中小美的家庭情况, 笔者一直坚持在小美生日、节日和天气变化的时候第一时间发信息或打电话问候。在大一期间就帮助小美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每月申请临时困难补助, 并且了解小美勤工助学的情况和收获。同时, 笔者帮助小美交纳每学期班费和宿舍公摊费用, 虽然钱不多, 但也让小美感受到爱就在她身边。

(六) 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个案中的小美存在心理上的偏差、爱的缺失, 深层次原因还是来源于家庭。与家长沟通和协调, 不仅能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而且能巩固教育的效果。笔者在第一次与小美父亲沟通小美的问题时, 小美父亲态度不合作, 但是笔者并没有放弃, 通过短信向小美父亲分析小美的困惑及小美的情感需求, 劝小美父亲多与女儿在情感上交流, 帮助小美父亲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 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劝导, 小美父亲的态度也有所改观, 并答应会多花一些时间和小美沟通。

四、教育效果

怎样认识自我? 第11篇

爱默生曾经说过:“有两句格言是永恒和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意义的。一是研究大自然;另一个则是认识自己。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类最高级的智慧。“认识自我”这句话是被深深地刻在古希腊德菲尔城阿波罗神庙里唯一的碑铭,这好比一把万年不灭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物质不断提高,而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增加,人们对于自我认识的程度,对其自身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换句话说,你可能渺小或者平庸,也可能不凡而卓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正确认识自己。

但的确,认识自己有时候会比较难,一般来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去了解周围人的时候是很清楚,但是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不明白,看不清楚,那其实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威廉·詹姆斯是一个心理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他在自我领域的研究中把自我分成三个部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物质的自我不仅仅是指我们真实的身体,也包括躯体和躯体外的自我,罗森伯格认为躯体外是延伸的自我,比如一个人被夸奖自己家的房子漂亮的时候,也就知道那房子也是自我一部分,很多人不愿意丢弃旧衣服和没有用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社会自我是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有人问,是否有一个超越社会角色稳定的,核心的自我?理论家告诉我们这根本不存在,詹姆斯认为我们与他人联系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喜欢有同伴,而是因为我们更渴望被认可和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回想自己成长的经历,自己早年所受的教育和家长对待我们的方法,给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大多时候,人是在被动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压抑了很多我们原本的需要。在父母给我们照料的时候,我们要按照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值去做我们自己,到了学校,我们会按照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到了社会,我们会按照单位领导对我们的要求去做事,久了,我们是什么样的思想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只需要服从,我们的自我认同标准更多的是别人对我们的认同,而失去太多自我。

精神自我是我们内部自我或者称为心理自我,我们感知到的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质、愿望等一切都是精神自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道德和良心,我们不屈不挠的理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是正视自己特点,接受自我的。接受自己,爱惜自己,无论自己生得漂亮与否,无论自己聪明与否,不论住在购买的房子还是租住的房子,他们都骄傲地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他人都是各有长短的极自然的人。对于不能改变的事物,他们从不抱怨,可以欣然接受所有自然的本性。他们既能在人生旅途中拼搏,积极生活,也能在大自然中轻松地享受……只有勇敢地接受自我,整合物质、社会和精神的自我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突破自我,走上自我发展之路。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精神的自我,物质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才会被看淡,才能真正的让每一个人拥有正能量。

自我认识能力 第12篇

从心理学上来说, 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信仰的一部分。个体关于一个特定范围或主题的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相互关联的, 而且也与他个人自我效能感体系的其他更多的重要方面有联系。定义和评估自我效能感是困难的, 而且它们趋向文化上的联系, 或者它们在早年就形成了, 并且拒绝改变。

教学是需要用许多不同方式来察看的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通常, 它是根据在课堂上教师实行了什么动作和行为以及这些对学习者的作用来定义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教师被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深深地影响。Pajares (1992) 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准备课程和决策时扮演着比知识远远重要得多的角色, 并且也能更好地判断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表现。教师课堂实践的基础是自我效能感体系的认可, 态度、价值、期望、教学法和设想, 教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甚至从他们的学生时代就建立起来了并且将这些东西带进了课堂。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原则所组成的, 这些原则是源自经验, 教学实习、个性、教育理论、知识和其他来源。

教师关于教与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将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做的每一件事, 不管这些自我效能感是隐藏的或是清楚表明了的。即使一个教师自然的或者不加考虑出于习惯的行动, 仍然是靠根深蒂固的自我效能感驱动的, 而这种自我效能感可能从不会被表达或清楚地显示。因而教师这种关于怎样学习语言的根深蒂固的自我效能感与他们被告知所要采用的一个特别的方法论或者他们之前所学习的一些理论相比将会更多地渗透到他们的课堂行为中去。假如一个教师坚持不懈地用新的知识来重新评价他关于语言方面或关于怎样学习语言方面或关于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那么教师最初的理解和明白他们自己在理论上的看法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解读

当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还在起步过程中的时候, 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与90年代早期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当人们的注意力转向教学的心理因素的时候, 它能被看作是对在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不太满意的一种反映 (Richards, 2001) 。靠研究教师思想的心理上的前后关系, 研究人员努力确定教师自我效能感对课堂上教师做出的决定的影响, 探索教育学上更好的方法。

教师自我效能感体系要服务于课堂上的教师行为。由“有关教与学的信息, 态度, 价值, 期望, 理论和设想”所组成的体系将会随着时间的过去建立起来, 这是教师课堂实践的主要来源, 也会导致理性的准则的形成, 而这种准则是教师教学发展了的理论的结果, 是教师课堂行为的发起者和他们作决定时的指导。在关于教师参与及规划教学领域, 存有不同甚至相对立的原则, 例如针对教学秩序和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方面等等. (Richards, 2001) 。

最近,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将目光从教师在教育中的所参与的角色移开, 他们调查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 源头, 应用和意义。Smith提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关于语言教学和学习第二语言方面教师的想法, 然而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感体系是由关于教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 教师和学习者所组成的。

研究者在不同的方面使用“自我效能感”这个词。Kagan (1992) 说明“教师自我效能感”这个短语的使用是没有共识的。Richardson (1996) 把自我效能感看作一群构成物的一部分, 这些构成物是用来定义和描述那些相信能够驱使一个人行为的精神状态的构成和内容。它可以指感知, 设想, 暗藏的及外在的原则, 判断, 意见和更多东西 (Calderhead, 1996;Kagan, 1992;Pajares, 1992) 。Sahin, Bullock和Stables (2002) 在他们的研究中表示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teacher's thinking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ir work involving their feelings, attitudes, experiences anddecisions.”。但是用William和Burden的话来说, 自我效能感众所周知的是"difficult to define and evaluate, and tend to be culturally bound" (William&Burden, 1997.) 。

Borg (2001) 说明了定义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共同的特点:事实要素, 自我效能感和行为之间的关联, 有意识的对无意识的自我效能感和作为价值所承担义务的自我效能感。他总结自我效能感是有意或无意之间拥有建议, 由于自我效能感能被作为事实接受所以是可估价的, 是充满感情的许诺和更为重要的作为思考和行为的指南。特别是, 他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常常指的是教师教学法的自我效能感, 或者是与个人教学有关联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体系是经过长时间逐渐建立起来的。Feiman-Nemser和Floden (1996) 为了既突出有关对教学工作起作用的适当方式的自我效能感又突出能使教师履行他们工作的知识, 引入了“教学文化”的概念。他们阐明了教学文化是靠教学的前后关系形成的。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体系的研究提出它们源于许多不同的来源。Fang Jizheng (1999) 指出一些研究者致力于揭示可能在不同方面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他们的发现通常就如下面所列出的, 这些因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程度并不存在明确的差距。

1. 对教师而言注定的条件

性别差异, 个性, 在校的学习经历。

2. 教师的培训经历

就职前的培训经历;实习教师的实践。

3. 相互关联的教学因素

教学地点;学校的分级;学习者的评分;主旨;职业的时间跨度;学习者的性格。

三、国内对教师自我效能感所作的研究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 国内针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局限于借鉴西方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论探讨, 从而比较缺乏实验性调查。就教师自我效能感这一术语而言, 国内研究者更倾向认为是教师品德的一个因素, 而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不像西方学者那样重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知识结构层面, 国内研究者较多使用“教学观念”这一术语来指代教师自我效能感。他们认为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所产生的针对教育的精神理念。宏观上来讲, 教师自我效能感包括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更具体而言, 它着重于教师对学习者、教学、学科、学习教学以及他们自身的认识, 并包括对教学效能的认识。尽管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但他们的教学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其教学行为, 并对其进一步的自我学习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在教师专业构建中占据着较高的层次, 并支配构建中的其他层面。

王玉林认为, 如果教师始终坚定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好并在学习中取得成功这一自我效能感, 将会有效地促进教学, 并激发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行为, 刺激产生期望的教学效果 (王玉林, 刘景清, 孙玉斌, 1994.) 。

另外的一些研究者如陈琦、刘儒德更倾向于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体系就如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层面。他们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基本构件:a) 教师效能感, 包括效果期望值和效能期望值;b) 教学控制核心, 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范畴;c) 对学生的管理, 可能是学生———家长式, 也可能侧重于人本性化的管理;d) 对工作压力的自我效能感, 可能来自于工作环境或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在这两位研究者看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将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较之以前,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多方面的功能, 设计者、信息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管理者, 同时又是学习的参与者, 更多的是学习的助手, 而最重要的, 教师稔熟于反思他们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Calderhead, J. (1996) .Teachers:Beliefs and knowledge.In D.Berliner, &R.Calife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709-725) .NY:Simon&Schuster Macmillian.

上一篇:五星级供电所下一篇:仓储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