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对话

2024-06-30

胆囊息肉的对话(精选5篇)

胆囊息肉的对话 第1篇

一般认为, 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 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 尤其在伴有结石时, 癌变概率会明显提高[4]。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5]。各个时期各具特点, 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 来我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115例患者分为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57例患者, 采用常规治疗, 实验组58例患者, 采用手术治疗。11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64例, 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53.1岁, 其中47例患者为常规体检中检出, 其与患者由于胆结石病史、急慢性胆囊炎于我院进行B超检查室发现, 本案115例患者中, 有27例为单发病变, 73例为合并胆囊结石, 13例为基底部宽囊壁增厚型, 有2例患者发生癌变,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各指标见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 即安排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依检查结果和诊断结果判断患者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化石排石方剂, 具体药物因病情不同可不同;实验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手术适应证判断依据主要有, 患者年龄, 病变程度 (主要包括息肉的体积、数量、形状) 。常见病变往往为胆固醇息肉, 多为非肿瘤病变;若为单发胆囊息肉, 则为癌的概率较大且息肉生长速度较快, 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1.3 判断标准:治疗后患者上腹不适及相关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 患者上腹不适及相关临床症状减轻为好转, 患者上腹不适及相关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所得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有43例患者痊愈, 11例患者好转, 总有效率93.2%;对照组19例患者痊愈, 21例患者好转, 总有效率70.2%。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见表2, 由表可知, 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3 讨论

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 但手术治疗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 另外也可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常规治疗[6]。胆囊息肉具有多种特点[7,8]:如发病率较高, 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这可能与人类饮食结构变化或环境的影响有一定关系;胆囊息肉隐蔽攻击性强, 胆囊息肉患者多为无症状, 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 或胆囊息肉体积较小, 在常规检查中难以发现, 从而造成漏诊, 无症状型胆囊息肉给人们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痒、身无百病, 不能引起患者和医师的足够重视, 从而延误病情, 造成了胆囊息肉攻击性强, 胆囊息肉癌变率高。胆囊息肉的危害不在于胆囊息肉本身, 而在于胆囊息肉较高的癌变率, 从八九十年代, 胆囊息肉的癌变率不断升高, 而由于其症状表现不明显, 患者往往很难发现, 更难以去进行治疗, 因此会耽误治疗时间, 当患者身体有了不适感, 往往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9]。胆囊息肉病变包括恶性和良性病变。良性病变有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但属于良性病变的胆囊腺瘤具有潜在的恶性, 且文献报道胆囊腺瘤的癌变率约为10%, 应引起重视[10]。

胆囊息肉最好的治疗方法 第2篇

(1) 饮食要有规律: 早餐要吃好。胆囊中的胆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 尤其是不吃早餐, 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 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 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

(2) 要坚持低胆固醇低脂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 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 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 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所以, 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无鳞鱼、海鲜及肥肉等。

(3) 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 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贯, 禁烟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避免经常熬夜, 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必要时也可取山楂、菊花、决明子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 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探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经超声诊断并且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的42例患者, 年龄23~68岁, 平均54.3岁。其中女性患者12例, 男性患者30例, 一般有间歇性的右上腹不适以及伴有右肩放射性疼痛,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 很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 查体体征部分患者有右上腹区压痛, 很少患者伴有肝功能异常。

1.2 方法

要求患者空腹6 h以上行胆囊常规检查, 应用飞利普非凡超声, 超声探头频率3.5 MHz。重点是观察胆囊的形态、内部回声以及大小和囊壁厚度, 测量胆囊息肉样的大小、数目, 胆囊息肉与胆囊壁的关系, 同时与患者手术后病理对比。

2 结果

42例胆囊息肉均经术前超声以及术后病理证实。6例恶性息肉21例良性息肉患者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术后病理切片结果:其中炎性息肉7例, 胆固醇性息肉11例, 腺瘤性息肉8例, 腺瘤样增生10例, 腺癌6例。合并胆囊结石19例, 其中4倒为腺癌患者。腺癌直径大多数在10 mm以上, 胆囊腺瘤直径多在7~15 mm, 一般为单发。非肿瘤性息肉直径多在6 mm以内且数量较多, 部分伴有结石。

3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 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是指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的病变, 根据统计超声检出率为1%~9%[2]。Weedon[3]将PLG分为5类: (1) 腺肌瘤; (2) 胆固醇息肉; (3) 炎性息肉; (4) 混合性息肉。 (5) 腺瘤样息肉;胆囊息肉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一般有间歇性的右上腹不适以及伴有右肩放射性疼痛, 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B超、胆囊造影。其中B超检查无损伤、价格便宜、阳性率高, 同时还可以动态观察胆囊息肉生长速度, 目前被公认是胆囊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4]。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本临床研究证实的B超诊断准确率要高于CT及胆囊造影的诊断准确率。缺点最主要是影像学检查方法只能证明存在息肉, 不能提示病变的病理性质, 而在术前得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对于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非常困难, 临床上还要依据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来指导有手术方案的选择。

超声提示为胆固醇性息肉, <6 mm腺肌病图像可进行非手术治疗, 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如果超声提示强回声团块, 以及有慧星尾征, 无蒂的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症状明显或者伴有胆囊结石, 同时经内科正规治疗无效, 需要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 经动态B超观察息肉增大, 息肉无蒂、边缘不整齐, 基底宽、乳头状或类圆形则需要手术治疗。

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癌误诊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1) 由于胆泥或血疑块沉着囊壁上, 影像表现凹凸不平低回声突入胆囊腔内;以及充满型胆囊结石掩盖了肿瘤声像; (2) 由于部分患者由于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并存, 胆囊癌早期转移至肝脏和胰腺, 而将肝脏或胰腺有病灶误诊为原发病灶。 (3) 胆囊癌侵犯胆总管, 在胆总管形成癌栓, 影像表现误诊为胆总管结石;对于伴有胆囊癌的胆囊结石, 仅仅满足于结石的诊断而忽略了胆囊癌的存在。因此, 在超声诊断中胆囊结构不清、形态改变以及正常层次消失, 胆囊内不均质的斑块状回声、实性肿块回声;胆囊壁表面不规则, 不均质增厚, 边缘不整齐、宽基底的伞型肿块突入胆囊腔, 肝与胆之间的正常强回声带中断以及消失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42例胆囊息肉的声像图表现,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腺瘤在胆囊底部多见, 均为单发, 息肉大小在7 mm以上。非肿瘤性息肉常伴有结石, 大小在5 mm以内。结论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 临床依据息肉数目、大小等情况, 判断病变性质, 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案。

关键词:超声,胆囊息肉,诊断

参考文献

[1]Myers RP, Shaffer EA, Beck PL.Gallbladder polyps:Epidemiology, natural history and management[J].Can J Gustroenterol, 2003, 16 (3) :187-194.

[2]周连锁, 石景森, 郝秀原, 等.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临床分析[J].华人消化杂志, 1998, 6 (3) :260.

[3]Weedon D.Pathology of the ballbladder[M].New York:Mason Publishing USA, Irc, 1984:195.

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共100例, 均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测。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68例与32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27~74岁, 平均年龄为 (43.5±3.3) 岁。所有患者均出现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临床表现症状。

1.2 方法

本次超声检测仪器为彩LOGIC7彩超、VOLUSON730彩超和G60S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5.0MHz。检测前, 要求患者禁食8~12h, 取平卧体位, 进行多切面扫查患者胆囊, 注意观察患者病变部位内流变化情况。

行超声检查后, 记录检测结果包括息肉直径大小、数量等方面, 所出现多个息肉情况, 以其中最大的息肉直径大小为标准, 进行记录。定期对100例患者进行随访, 并行超声复查, 进一步明确胆囊息肉大小以及数量的变化情况, 本次研究胆囊息肉直径变化, 以超过3mm以上作为分析标准。

1.3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收集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其他随访记录数据, 经EXCEL录入整理后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法。

2 结果

本次对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行超声检测过程中, 均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 成功完成超声诊断。

2.1 超声检测结果

本次超声检测后在单发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占51.00%, 多发性胆囊息肉样病变49.00%, 且两组例数对比无显著差异, 具体情况见表1。

2.2 诊断结果

30例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 其中共有4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癌, 息肉直径均超过10mm, 3例单发, 1例多发, 其动脉血流图表现以及胆囊内的彩色血流图表现见图1与图2。

注:P>0.05, 差异不显著

在图中, 可以清楚见到患者的血流十分丰富, 由于胆囊癌时由动脉提供血液, 血流信号表现较杂乱, 而边界表现清晰。

2.3 息肉直径变化比较情况

单发组与多发组患者经24个月的随访、复查与记录, 发现两组患者的息肉直径变化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具体情况见表2。

注:各息肉直径变化指标差异对比P>0.05, 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是常见疾病,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声引导方法, 系通过进行多切面扫查患者胆囊, 观察患者病变部位内流变化情况, 行超声检查后, 记录检测结果包括息肉直径大小、数量等方面, 对初步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提供了基础保障[3,4], 而使用超声检测法根据检测的声像图表现特征, 以判定诊断良恶性的价值, 进行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对整个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得到许多相关临床研究专家的关注与研究。许多专家认为[5,6]在进行超声检测诊断良性病变的内部以及病变周围血流分布特征对比差异不显著, 可能是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内部血管走行仍然完好;而胆囊息肉样恶性病变患者中的病变部位的正常血管中走行表现出现异常, 或者由于患者新生血管形成, 最终导致声像图表现不一致反而出现多样化, 例如胆囊癌的检测结果显示为动脉血流频谱, 血流信号表现较杂乱, 而边界表现清晰, 这与本文研究的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为本文研究作出了支持。

由于临床上进行超声检验时, 诊断医师往往对患者病变特征的描述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而受到准确性偏颇影响, 在本文中对无显著性检验差异的一些指标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患者单发与多发性病变的息肉直径变化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胆囊息肉样病变症状的进展与是单发还是多发无相关性, 这一点与刁其先等[7]研究的观点有一致性, 此外在杨兴无等[8]的研究中, 提出大多数胆囊病变息肉直径小的患者, 则属于良性病变, 而恶性病变的危险因数有年龄超过70岁以及直径大小超过10mm等, 而本文研究结果中诊断为胆囊癌的4例患者, 直径均超过10mm, 与其具有一定的符合性, 而发生恶性病变的原因还需本文进一步探讨。

本文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单发与多发患者胆囊息肉直径的情况。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成功检测, 其中, 单发性患者占51.00%, 多发性49.00%, 而单发性胆囊息肉病变患者与多发性胆囊息肉病变患者在随访观察后, 息肉直径变化不显著。说明, 使用超声检查对诊断该疾病的价值较好, 尤其是在结合患者彩色超声图检查结果后, 及时发现胆囊癌,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采用超声检测法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而单发与多发性病变与疾病的进展无相关性, 值得临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华扬, 李景植, 贾凌云, 等.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隘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12, 9 (11) :569-572.

[2]施宝民, 穆庆岭, 吴泰璜.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外科治疗[J].山东医药, 2004, 44 (9) :55.

[3]赵晓宏.胆囊息肉样病变28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 (5) :469.

[4]张展东.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2) :466.

[5]晏丽.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10) :1242-1243.

[6]王琼, 王媛媛.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及病理研究[J].重庆医学, 2008, 37 (18) :2135-2136.

[7]刁其先, 王廷刚, 刘泳, 等.39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的诊断价值及随访结果[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6) :530-53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第5篇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12收治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22~73岁,平均48.8岁,病程2月~7年,23例有不同程度的右、中上腹胀痛不适外,余27例无自觉症状。病变类型包括:胆固醇性息肉27例,良性非胆固醇息肉(腺瘤、腺瘤样增生、腺肌症)15例,恶性非胆固醇息肉(胆囊腺癌)8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方法:采用GE公司的VOLUSON E8多普勒超声仪,该仪器具有超声造影成像程序。选用频率为3.5~5.0 MHz的凸阵探头,超声造影扫查。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增强过程包括:强化早期(注入造影剂后10 s~30 s),强化晚期(注入造影剂后31 s~180 s)[1],记录开始增强时间、增强达峰时间、增强消退时间。

观察指标:利用病理学结果,分析胆固醇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及恶性非胆固醇息肉的开始增强时间、增强达峰时间、增强消退时间。

数据统计分析: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检验超声造影对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诊断的符合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时间比较,见表1。

4者之间开始增强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开始增强时间无差异;四者之间达峰时间和增强、消退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性息肉和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肝实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者与恶性非胆固醇息肉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本组病例中良性病灶多与肝组织同步显影,消退时间大于60 s;而胆囊癌多为快速充填、快速消退型,本研究组中8例胆囊癌患者均为快速充填、快速消退型。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临床一种患病率较高的胆道系统疾病,而胆道癌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此病具有较差的预后[2]。常规诊断方法虽应用得较为广泛,但是对胆囊癌或者胆囊息肉并无显著的鉴别效果。超声造影则是通过血池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超声进行相互联合,从而对组织的实际血流灌注状态进行观察[3]。恶性肿瘤会因为生成因子而对肿瘤血管产生相应的刺激性,从而出现血管增生现象,超声造影则是对血管灌注进行相应的检测,从而对其进行鉴别,并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相应的科学根据[4,5,6,7]。

超声造影显示胆囊癌的造影剂灌注特点为动脉期增强,其中较小的肿块强化均匀,当肿块较大时强化不均匀,造影剂呈现快进快退的特点;胆泥在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均呈中等回声,后方不伴声影,不随体位移动,难以与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而在超声造影中,造影剂注入后病变始终未见增强;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瘤及肉芽肿性胆囊炎等良性病变,其超声造影特点主要为动脉期的高增强或等增强,延迟期造影剂缓慢减退,慢于肝实质减退。根据造影剂在不同病变中增强与减退方式及时相的不同,可以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而且对于病变范围、边界和形态的描述将更加准确。对于恶性病变尤其可勾勒肿瘤周围的组织层次,帮助确定肿瘤的侵袭程度及分期,对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病灶与肝组织造影结果比较及分析其时间强度曲线,可以将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造影模式分为4型:快速充填快速消退型、快速充填慢速消退型,慢速充填快速消退型、慢速充填慢速消退型。与病理结果相对照,良性病变多与肝组织同步增强,消退时间常常大于60s;根据文献,造影剂在胆囊癌病灶内消退时间低于60 s(即快速消退型),占93.33%。胆囊良性病变中44.93%为快速增强慢速消退型,20.29%为慢速增强快速消退型,34.78%为慢速增强慢速消退型[8]。而本研究中良性病变均与肝实质相比,基本与肝脏强化趋于同步,而恶性病变强化方式明显与良性病变不同,呈快速充填快速消退型。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超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水平。在众多医疗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发掘潜力,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Claudon M,Cosgrove D,Albrecht T et,al.Guidelines and goo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update[J].Ultraschall Med,2008,29:28-44.

[2]Marangoni,G.,Hakeem,A.,Toogood,G.J.et al.Treatment and surveillance of 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 in the United Kingdom[J].HPB: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Hepato Pancreato Biliary Association,2012,14(7):435-440.

[3]张扬,刘利平.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现状及其新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12):823-826.

[4]那民.胆囊息肉样病变应用CT的诊断价值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13):71-72.

[5]逯璐.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与病理对照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9):190-191.

[6]黄雪兰,王晶,梁阔鹏,等.利用超声造影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2):31-32.

[7]张春燕,曾艳.,超声显像在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运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9):1742.

上一篇:地方舞蹈下一篇: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