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范文

2024-07-22

日本泡沫经济范文(精选11篇)

日本泡沫经济 第1篇

关键词:日本,女性,择偶观,泡沫经济,家庭,丈夫,社会背景

一、日本传统的家庭观

1、男主外

日本历来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 所以男性往往被认为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与支柱, 而女性则要依附于男性生存。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们外出拼命赚钱, 用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全家人, 而一回到家中, 绝大多数人性就不会从事任何家务活, 也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 他们将这些事务都托付给女性。一方面, 由于日本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高, 男性员工加班加点地工作是常事, 而且即使下班后, 还要接受应酬, 下班到家后自然是筋疲力尽, 完全没有心思照料家务与教育孩子。另一方面, 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就不要求男性从事家务与照顾孩子, 所以即使男性将家务与孩子完全托付给妻子来处理, 也不会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与指责, 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对家庭事务不管不顾。男性们只要在外面拼命赚钱养活一家人就足以受到社会主流意识观与价值观的认可。

2、女主内

在传统的日本观念里, 结婚被认为是女性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因为女性一旦结婚后就可以不用为生活开销与经济而忧愁, 家庭的经济的重担将都由她们的丈夫一人来承担, 她们则要一心干家务, 伺候下班的丈夫, 照顾教育孩子等家庭内务, 而这些活被认为是女性结婚后必须承担的家庭义务。传统日本家庭分工相当明确, 在外面辛勤劳动一天的男性绝对不会因为怜爱自己的妻子而帮助她们分担一些家庭内务, 而女性如果不承担这些家庭内务则会被社会的舆论嘲讽。正因为要潜心做家务活, 所以日本传统的女性在结婚后通常会选择向企业辞职, 做一位全职太太。虽然结婚就意味着女性事业的终结, 然而在传统的家庭观影响与约束下, 大部分女性还是乐于接受现实的。

二、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女性传统的择偶观

1、“三高”择偶观

日本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观直接影响到了女性的择偶观。日本在二战之后, 在驻日美军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经济改革, 使得日本的经济迅速腾飞, 跻身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 日本进入了泡沫经济时期, 国民经济收入极高, 丈夫一个人的收入足以养活一家人, 所以“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得以延续。就在这段历史时期, 日本女性的择偶观可以用“三高”来概括, 即“高学历”、“高收入”与“高身材”。日本自从二战之后, 在美国的帮助下大力发展教育兴国战略, 大量的国民想通过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来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 所以应试教育成为了日本教育的基调, 而由此日本正成为了学历社会。学历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学历越高工资与晋升空间越大, 学历在人生发展前途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高学历”与“高收入”是相结合的两个择偶标准, 高学历通常就意味着高收入, 并且拥有高学历的人有学历的保障后不会像那些经营生意的高收入群体那样不稳定, 他们在日企“终身雇佣制”的企业制度下完全不用担心失业与晋升困难, 因此“高学历”是女性择偶的首要标准。而“高身材”则是女性对男性外貌的要求, 高身材的男性可以使女性依靠时具有安全感, 而不是女性一味地追求丈夫的英俊潇洒。

2、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社会背景

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经济非常发达, 却处处存在着投机的经济行为, 尤其是大量的企业与民众选择参与到不动产的投资, 而银行也将资金的扶持重点由制造业转移到了不动产的投资, 这样就造成了全国的炒房热潮, 促进了泡沫经济的产生。

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 由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 国民收入高, 大家都具有稳定的收入, 青年的就业率非常高, 就业市场往往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而经营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也高。正因为如此, 日本女性择偶偏向于“三高”人群, 他们的工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而在泡沫经济这样特殊的时期, 他们的工作也非常稳定, 不会遭遇事业的风险, 于这样的男性结婚, 女性就可以完全不用担心家庭的经济开销了, 她们可以放心地扮演一位全职太太的角色, 以完成传统日本妻子的形象。

三、泡沫经济破灭后对日本女性择偶观的影响

1、“三低”择偶观

在上世纪90年代, 日本泡沫经济宣告破灭, 进入到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的影响与冲击相当大, 彻底改变了日本的方方面面, 日本的经济也由此逐步走向低迷。长期不景气的经济现状也使得女性的择偶观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女性的主流择偶观有原本的“三高”标准变为了“三低”要求。“三低”是指“低姿态”、“低依赖”与“低风险”。首先, “低姿态”意味着男性在家庭要放低自己的姿态, 即要懂得尊重女性, 考虑女性的选择与处境, 而不像传统日本家庭中的丈夫那样蛮横。“第依赖”更是完全颠覆了日本传统的家庭观, 女性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家务并且经济上也不要依赖女性。“低风险”则是在“平成大萧条”时期非常重要的择偶标准, 诸如从事国家公务员、教师、大型企业的正式职员等这些工作稳定且失业风险特别低的职业的男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日本女性的追求。

2、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社会背景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对女性择偶观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 日本企业在二战后制定的“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工资制”等能保障企业职员工作稳定的企业传统制度也随着破灭, 带来的则是日益严峻的市场就业竞争力与大量的青年失业悲剧, 而男性一旦失业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会骤然下降, 导致常年在家中任劳任怨的妻子对家庭失去了希望, 并向丈夫提出离婚。与男性地位下降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性的社会价值的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在思想上也不依赖与男性, 而是主动走向社会就职, 所以她们要求丈夫不能再像传统的日本男性那样在家中高高在上, 不给女性发言权, 便提出了“低姿态”的择偶标准。“低依赖”的标准也是由此而产生的, 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 从而要求男性给自己更多的私人空间来追求她们的兴趣或者事业。面对“平成大萧条”时期许多小型投资经营着的破产与大量中年男性的失业, 而经济收入对维系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女性则将目光放在就业稳定, 而不是当前收入高的男性身上, 便产生了“低风险”的择偶标准。

参考文献

[1]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 1998 (06) .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借鉴意义 第2篇

【关键词】中国经济;泡沫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运行态势

一、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泡沫相似之处

(一)GDP增长趋势相似

当代中国与80年代的日本在GDP方面均表现为持续增长。日本方面,80年代日本GDP同比增长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方面,2008年至2013年期间GDP平均增长率为9%,也处于世界前端。此外,通过两国H-P滤波比对可以发现,80年代末日本滤波与2000年后中国滤波趋势相似,进一步說明了两国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趋势方面的相似性。

(二)均流入大量热钱

本文运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热钱计算方式(公式为热钱=国家外汇储备-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顺差)进行粗略估算,结果显示两国均出现热钱的大量流入情况。日本方面,在泡沫经济破灭前三年,热钱尤其迅猛增长,而中国2007年开始也出现大幅增长情况,结合人民币升值情况,不得不提高警惕。

(三)对出口依赖较大

两国均对出口依赖较大,两国贸易顺差均连年持续增长。此外,当代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同处在由出口拉动向变为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期。日本方面,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后又因“广场协议”出口受创,发表“前川报告”大力拉动内需。中国的经历与其相似。2008年经济危机以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拉动,2000年至2008年贸易和服务净出口对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贡献率为10.33%;尤其在2005年,出口贡献率更高达22.2%,同年消费贡献率仅为35.8%,美国同时期消费对经济贡献率则超过50%。2008年经济危机后中国如同签署“广场协议”后的日本,出口严重受创,2009年出口贡献率大幅下降到-37.40%。之后,又如同发布“前川报告”的日本,中国启动4万亿救市计划拉动内需。虽然两国拉动内需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同样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必须警惕泡沫的产生。

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实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

如前文所述,日本在80年代末期突然大幅上调利率和加强房地产贷款管制迅速捅破了泡沫,其用力过猛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此后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面对中国现在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政府应该坚持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利率调控方面坚持“降中有升”,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过度刺激经济发展;在对房市控制方面坚持“紧中有松”,不对房地产商打击过猛,重点打击房市投机行为,同时鼓励正常房地产消费需求,从而避免房价下降幅度过大,对经济造成更大的创伤。

(二)运用多重指标判断经济运行态势

日本政府在80年代看重“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景气,忽略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国应该吸取教训,紧密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政府要谨慎看待经济繁荣,不能沉迷于“高增长、低通胀”,要运用多种指标仔细研究拉动经济的因素,如固定资本形成额比率、房地产市场对GDP贡献率等,清醒认识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实体企业贷款放宽政策,防止因资产价格过快上涨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三)清醒正确地认识中国现状

改革放以来中国经济迅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恢弘大气让世界为之瞩目;中国企业不断进行海外并购尤其是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引发世界热议;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心的不断发展;发起成立亚投行和截止2015年4月15日57个国家的加入,这一系列现象让外媒对中国大肆赞扬,极力吹嘘中国繁荣,甚至出现“中国威胁”和“中国即将取代美国”的言论。许多国家也采取措施积极吸引中国人民来此消费,如许多外国商店专门配备中国导购,许多外国景点专门设置中文标识。这些论调和追捧极易让中国政府和人民骄傲自大,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因此,中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正确理智地认识中国发展情况,让人民了解到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依然很低,且贫富差距扩大,国民生活有待提高。政府在做相关决策时更应该理智清醒,不受他国的吹嘘和追捧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当代中国经济与80年代日本经济相比较发现,虽然两国经济本质不同,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国应该积极吸取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与教训,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警惕中国泡沫经济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见,刘力臻.日元升值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5).

[2]王明姬.对日本经济泡沫的再反思[J].环球经济,2009,(4).

[3]陆明涛.过度投资带来的经济繁荣—日本泡沫经济的重新审视[J].金融经济,2009,(6).

[4]孙伯银.日本当年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形势的比对及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8,(3).

[5]王文君.从日本经济泡沫看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8,(7).

[6]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7/8).

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思考 第3篇

一、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及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 由于越南战争, 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美元严重外流, 带来美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 美元陷入危机,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开始崩溃。而此时, 日本的对外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贸易, 在1965年转为逆差之后, 197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猛增至35.6亿美元, 1972年又增至41.6亿。由于美元危机后日本的大量出口遭到非议, 国际社会在1973年3月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同时, 也要求日元升值。此后, 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加之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为日后的萧条埋下了祸根。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 日元大幅度升值, 在1985年9月至1988年11月的3年多一点的时间里, 从1美元兑换23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121日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日元经历了一次迅速升值过程。日元的升值推高了股票市场, 而且日本推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 使得社会公众坚信东京有望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世界各地的银行、证券公司蜂拥而至, 东京迅速暴露出地产发展滞后问题, 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土地神话”, 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急剧上升, 银行也给股票和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优惠贷款。由于金融资产快速膨胀, 财富效应发生作用, 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和异常的景气。这就是著名的“泡沫经济”。一度的经济过热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担心, 政府开始采取行政手段对土地投机加以压制;另一方面, 日本银行也担心波斯湾战争引起通货膨胀, 于1989年至1990年连续5次调高再贴现率, 使贴现率水平达到6%, 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 股价地价双双大幅滑落, “泡沫经济”于是破灭。

二、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是内外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泡沫经济的形成,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和其后的刺激政策都属于外部因素,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1.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内因

(1) 企业相互持股结构

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率普遍较低, 资本结构的这一缺陷是通过相互持股弥补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 为全面推升股价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由于大部分股份控制在银行、公司等法人手中, 市场上流通股有限, 很容易将股价炒高。股价越高, 资产收益就越多, 反过来又成为进一步炒高股价的题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问题。在泡沫膨胀过程中, 银行等金融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银行绕过制度限制, 通过旗下子公司, 将资金转投于房地产, 金融机构将房地产视为最可靠的“硬担保”, 甚至按房地产预期升值的价值提供贷款。银行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胆贷款, 又与“土地神话”密切相关。日本国土狭小, 土地资源非常宝贵, 金融机构坚信地价只会上升, 不会下降。

(2) 监察制度不健全

在日本, 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的制度, 其制定、推行和监督检查权, 都集中于大藏省一个部门, 外部监察制度严重缺失, 致使“银证分离”等金融制度中的“防火墙”形同虚设, 对于银行体系中的问题、证券公司的违规操作、企业的投机炒作等, 无法做到及早发现, 自然也谈不到及时纠正。投机风潮四起, “虚业”压倒“实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 日本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出口又面临与欧美日趋尖锐的贸易摩擦, 企业经营日趋艰难。在这种背景下, 各种教导企业和人们如何巧妙赚钱的“财技”大量涌现, 投机风潮席卷日本列岛。许多企业不再专注于做“实业”, 而是投身于土地、股票、名画、古玩等的炒作。“玩财技”压倒了“做实业”。

2. 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的外因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外部直接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 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6年, 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 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 “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 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 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 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 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采取了错误的政策, 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 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 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 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 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 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 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秋, 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 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恰在此时, 1987年10月19日, 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 “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 并且此后不久, 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 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当时美国政府担心, 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 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 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 因此, 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

日本政府也担心, 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 推动日元升值, 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 减少储蓄, 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 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 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 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 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 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 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 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1989年, 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 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 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 从2.5%调至6%。同时, 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 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 到1991年, 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 1990年, 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 跌幅达40%以上, 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 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 跌幅超过46%, 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 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启示

2004年以来, 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人民币面临升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的趋势, 虽然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 经济的热度有所缓解, 但是避免重蹈覆辙, 就有必要借鉴日本经验, 减小当前中国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更加完善中国的金融体制是必然选项, 这里主要就宏观政策加以分析。

1. 注重科研创新, 正确引导投资流向

日本制造了上个世80年代的最大的经济泡沫, 其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投资并未流向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 而是集中于房地产和股市。“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货币供应过多或金融创新过度, 另一方也应该视作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充分吸纳资金的增加。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具有效益潜力的科研开发, 不仅要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更重要的是具备科研的“造血”功能, 通过新兴技术运用带动的相关产业, 展投资渠道, 使投资领域、投资工具多样化、避免资金的过度集中造成的过热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日新月异, 开展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无疑是占优策略, 但是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就丧失了对经济的主动权, 尤其是在自己经济实力与贸易伙伴不对等的情况下, 更易受到国际因素波动的负面影响。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在完善出口导向型经济同时, 也要及时培育国内市场。若是过于依赖国外市场, 等到发现国外市场受阻才匆忙转战国内市场就延误时机了:速度过快, 国内市场的一时接受不了, 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就会助长泡沫;速度过慢, 经济却又不可遏止的下滑了。可以说, 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能在该国的国外市场受到冲击时起到缓冲作用。

2. 客观评价经济指标,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日本政府一直奉行“生产第一, 增长至上”的观念。追求增长数字、以增长率高低论政策成败的观念根深蒂固, 80年代后期的政策连环失误均与此相关。为了避免日元升值造成的经济下滑, 日本政府将资金注入了大批公共工程。其实实行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无可厚非, 但是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华丽指标, 忽视了股市和房市所酝酿的风险, 无疑是短视的做法。

3. 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时间和力度

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起伏过于猛烈, 而且时机掌握得也不好。一方面, 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萧条, 但由于日元升值引发的交易条件改善的效果逐渐体现, 以及金融、财政方面的景气政策发挥了作用, 日本经济在1986年开始走出低谷, 增长明显加速。但日本政府对此反应有点迟钝, 一直将宽松的货币政策延续至1989年才有所改变, 从而给泡沫经济的膨胀创造了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戳破资产价格泡沫时又显得有些操之过急, 结果泡沫倒是破了, 但宏观经济陷入持续的低迷和萧条中。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趋于紧缩, 但要防止紧缩过度, 使宏观经“济硬着陆”。

4. 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

日本的教训表明, 房地产价格膨胀很容易引发经济泡沫和银行危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已出现泡沫化的迹象, 比如部分地区房产投资增长过快, 房地产价格升幅过高, 房屋空置比率上升, 房贷违规现象增多等。近几年由于房地产过热, 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发展, 如“从国六条“”国八条”到“国十五条”等, 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 除了宏观调控政策显效具有滞后性以外, 某些地方政府的权力托市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作为其政绩衡量标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 与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相互配合, 把大量资源投入房地产业的发展, 甚至主动参与房地产市场的炒作, 助长了房产泡沫的膨胀。我国开发房地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 如果我国房地产出现严重泡沫并破灭, 对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产生很大的杀伤力。

5. 中国需要为热钱流入增设屏障

警惕高报出口价、低报进口价等典型的热钱流入途径, 房地产公司海外IPO对中国来说并无意义, 它将外资引入经济中最热的、泡沫性的部门, 完全违背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应予停止。对于非贸易性的、非QFII的证券投资资本的流入, 也要严加监管。日本泡沫经济的一个主要的教训是金融自由化不是自由放任。资本账户的开放要与国内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程度相适应。当金融体制成为发展的桎梏, 必须对体制进行调整乃至变革。但是体制的变革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和符合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速度。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按照想当然的时间表以超常规速度推进。因为结构调整、经济模式的转移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资本账户的开放更要把握节奏, 欲速而不达。必须设计与自身的发展相适应的速度和方式, 不可不切实际地拔苗助长。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资本全球自由流动是非常理想的国际贸易的秩序和目标。但是各个国家向这个目标努力的途径和进程会差距很大, 不能强行复制, 更不能重复别人的错误。从中长期来说, 一定要按照中国经济改革的时间表, 加速改革的进程, 按照“十一五”的战略发展规划, 尽可能减少, 或不受干扰地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移, 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的新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所带来的不足问题在中国也同样需要密切关注和努力解决。因此, 日本的相关经验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季风.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与走势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3, (06)

[2]王凌云.当心, 日本泡沫经济中国重演[J].资本市场, 2005, (08)

[3]韩霈煖.日本经济面面观 (4) ——泡沫经济的膨胀和破灭[J].日语知识, 2008, (04)

[4]刘炼.从现代通货膨胀看日本泡沫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 1993, (06)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第4篇

郁志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少专家学者热情高涨,为加快实现目标献计献策。而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做到这一点乃是目前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起步晚、基础差、经验不足,但起点高、进展快,出现了形势对我们的要求与实际状况严重脱节的现象。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的经验。

其一发展海洋经济必须概念清晰。日本的正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类似“海洋经济”的用语,取而代之的是“海洋产业”。原因恐怕有两个:一是日本是岛国,从理论上讲,所有经济都属于“海洋经济”,没必要加以区分;二是“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很难区分,不容易界定。有时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不仅跨行业还跨领域和地域,既涉及陆地又与海洋有关。而我国经常使用发展“海洋经济”,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解释模糊不清。这看起来不起眼的中日差异,是文化不同造成的结果。

其二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建章立制。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三次大规模的学习经历,第一次是向中国大陆学习,第二次脱亚入欧向欧洲学习,第三次向美国学习。日本学习、吸收、超越独特的传统习惯造就了其强烈的法制观念。日本为了实现海洋立国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就是建章立制。围绕“海洋产业”健康发展,采取制定政策、资金保证、人才培养、宣传教育、海洋调查、科技发展、组织落实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其三发展海洋经济人人有责。日本制定和颁布《海洋基本法》,其目的在于将海洋立国的战略目标赋予法律地位的同时,通过法律形式将深刻理解和实现海洋立国战略目标作为政府的神圣职责和每个国民的义务固定下来。因此,一旦政府部门消极懈怠就属于违法行为,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尤其第四章特别吸引眼球。为对海洋实施综合管理,特设综合海洋政策本部。首相为本部长,官房长官和海洋担当大臣为副本部长。《海洋基本法》给上至首相下至平头百姓都规定了实现海洋立国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他们都是促推进发展日本“海洋产业”的责任人和志愿者。

日本以上三个方面的经验,正是我国在推行海洋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或短板,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者是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

日本经济大考 第5篇

日本政府单兵作战?

在美元下跌日元升值时,日本政府及日本央行开始卖出日元买进美元,实施了彻底的抗争。日本在8月4日已经开始单独介入市场,用4.5万亿日元购买了美元,日元下滑到80.24。USB银行外汇部主任井上裕祠说:“虽然这点钱不能转变日元升值的趋势,但至少让速度缓慢了下来。”

日本金融负责人表示,“我们一定会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国外银行负责汇率的高管反而认为:“这说明当局也认为有可能上升到75~76日元。”

市场投机者对日本政府的介入不以为然。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数字看,对冲基金在日本大规模介入市场的时候,暂时减少了对日元的买进,但到了8月16日又开始大规模买入日元,花旗银行高级交易员尾河真树认为,“他们根本没有把日本政府放在眼里。”

在欧美各国停滞色彩愈发明显的时候,所有国家都希望自己的汇率能低一些,井上认为,“此时G7各国共同介入的可能性不高。”日本单独介入,可见是“获得了G7各国的默许”。不过民主党正在选举,他们肯花多大精力去处理外汇问题?

有预测称,到今年年底,美元兑日元会在75~80之间,如果一时能突破75日元,也不会长久持续下去。相反,如果日本政府像4日那样大规模介入,日元也有跌的可能性。

日本的出口企业大都把今年的汇率预期放在了80日元左右,如果按大多数人预测的那样,日元汇率在75~80之间的话,不少企业面临着相当的困难。

企业亏损、消费低迷

东日本大地震让日本供应链出现了断裂,刚刚恢复生产的企业又遇上了日元汇率风险。

丰田本来在2011年要在全世界销售760万辆汽车(比上一年增加4%),但汇率每升值1日元,丰田就会损失340亿日元。同样的情况将使得日产损失200亿日元、使本田损失150亿日元。如果日元一个劲地升上去,各汽车厂家不得不修改其生产计划。

日元升值影响企业收益,汽车受损失最大,其次是机电产品、手表相机等精密机械。海运公司的损失同样不小,原因是受日元升值的影响,从日本运出的货物减少。从在国外的销售额看,机电、半导体、电子零部件等较大,有些企业销售额的80%都是在国外实现的,一旦在欧洲美国的超薄电视、电脑等销售量减少,日本国内的IT企业同样苦不堪言。

受核电事故的影响,日本开始号召在国内节减15%的电力,并增加了火力发电的比例。结果电厂的收益开始下降,关西电力公司、东北电力公司同时出现了亏损。

日本零售业看似状况不错,但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其他商品的销售量尚未恢复。任天堂在2月推出的新款游戏机,销售状况很差。优秀企业自身难保,在日本失去了信心。

东京商工调研公司的友田信男部长认为,如果在日元升值及抗震救灾方面做得不好,今年秋季将会有大量企业倒产。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最终在日本获得好处的企业实在不多。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第6篇

一、1980年代日本和现在中国经济的差异

1980年代日本和现在中国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980年代中期, 日本是城市化, 现代化已完成进入了后工业阶段的发达国家, 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1980年的名目GDP是284, 37500亿日元, 城乡之间的基本没有差距, 国内市场饱和, 且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小, 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乘数效应有限, 从而导致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长期的萧条期。另一方面,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2、金融自由化的差异。

日本已经在80年代中期, 金融市场从长期受抑制的状况下解放出来, 实施了金融自由化, 日元成为可自由兑换的区域性货币。而在中国, 虽然近年来资本市场有所发展, 但对金融市场实施严格宏观调控, 特别是对于进入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投资有严格的条例规定。中日房地产市场有着根本不同, 目前, 无论从租售比还是房价收入比, 都能证明中国房地产是主要投资品而非消费品, 大多数人把房地产视作对抗通货膨胀的武器, 成为重新分配财富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货币属性看, 人民币仍然是不可自由兑换的本币, 与日元相比国际影响力是有差异的。

3、两国政府在泡沫经济应对政策的差异。

在80年代后期, 日本在“出口主导, 贸易立国”的国策下经济高速增长, 进入辉煌时期, 人均所得一度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整个日本都陷入泡沫经济带来的膨胀中, 从1985年起日本政府连续5次下调再贴现率, 大规模的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股票方面, 日经指数从1980年7116点上升到1989年的38916点。房地产市场方面, 土地价格飙升。而政府对泡沫经济危害认识不够, 并没有采取迅速而积极的对策加以调控, 加速了泡沫的膨胀。日本政府对已经膨胀的泡沫经济, 采取“硬着陆”的措施, 其结果导致泡沫迅速破灭。反观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 2010年GDP同比增长10.3%, CPI同比增长3.3%, 均超过预设目标。其中去年四季度经济扩张明显超越预期, 使国内经济复苏中的底部提前度过。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 中国经济增速由回落趋于稳定, “经济增速的缓慢回落, 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软着陆’。”

二、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1、掌握好政府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控时机和力度。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中的货币政策的力度过大, 时机把握不当。1989年, 日本政府开始上调贴现率, 金融形势开始迅速收缩。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下跌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创伤, 不适当的货币政策促使日本泡沫破灭, 形成了持续的通缩。在面对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时, 应该借鉴日本泡沫经济失败的经验, 不应主动刺破泡沫,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应在中国经济增长中通过多种途径来消化泡沫。因而,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出台时机与力度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2、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和银行的监管力度。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经验中, 我们看到了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容易引起泡沫经济和银行危机。我国的开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 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破灭都会对银行和金融机构将带来严重影响。因而, 政府要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监管力度, 确保金融机构资本金比例的充足, 银行系统的安全, 促进资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经济实体, 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同时还应注重开发节能技术, 保障低污染, 高质量的内涵经济增长。发展实体经济, 通过自主创新, 改善管理方式, 提高效率等打造自己的品牌企业,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12

[2]、楚文静.日本“泡沫危机”本质特征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6)

[3]、韩莉.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时代金融.2008 (4)

[4]、伞锋.中国资产价格膨胀与日本泡沫经济的比较与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8 (1)

[5]、殷薇.以“日”为鉴, 探人民币升值背后的隐忧.中国商界.2010 (7)

论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 第7篇

一、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

日本经济经由二战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进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历了泡沫破裂从而转入了萧条。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经济恢复期 (1945~1955年)

日本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 国民财富缩水了近42%, 导致经济局面混乱, 物价高涨不受控制, 失业率急剧上升, 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这迫使日本政府提出“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 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 全面进行经济与社会的民主化改革方案。经过4年的改革, 1949年日本经济基本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经济开始复苏, 并于1953年达到了战前的经济水平, 近乎使经济总值翻番。在这十年里, 日本推行的经济改革迅速的恢复了日本经济, 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

2、高速增长期 (1955~1973年)

从1955年至1973年这18年间,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 (GDP) 惊人的增加了12.5倍, 人均收入增长10倍多, 年均增长9.8%。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英国, 1967年超过法国, 1968年超过西德,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引起全球经济界的重视, 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3、中速增长期 (1974~1991年)

自从进入七十年代以后, 随着新的汇率制度的诞生, 固定汇率制度土崩瓦解, 导致日元大幅度升值, 日本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73年世界爆发了石油危机, 这使得本来就资源缺乏的日本受到了巨大冲击, 甚至导致了日本经济的暂时“休克”。但是日本经济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 并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将石油危机转变成为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结果使得日本领先其他发达国家率先摆脱石油危机, 并建立了新的产业结构。日本创立了众多的知名品牌, 其家用电器与轿车等产品畅销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间, 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1%, 虽然较之以往要低很多, 但是其增长速度依然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位居第一。

4、萧条期 (1991~2010年)

在八十年代末期及九十年代初期日本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相继破灭之后, 日本经济步入了长期的萧条。经济增长急速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房地产、股价的下跌导致了资产紧缩, 工资上涨减缓, 导致国民收入的缩水, 在加之泡沫经济时期购入了大量的耐用消费品, 使得国民的消费意识逐渐淡薄, 个人消费趋于不振, 这导致了商品的积压, 大量商品转为库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 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

二、中国经济发展特点

中国在建国后的经济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从1953年到2005年, 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 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从1979年到2009年的31年间, 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 远远领先其他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绝大多数的人名都在改革的进程中受益,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应该是继日本经济奇迹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奇迹。

这与日本的经历是如何相似, 然而现今的中国经济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动荡的股票市场、畸高的房价等等因素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走势, 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为世人共睹的是, 中国政府部门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经济体系, 在股票疯涨的时候出台调控政策使股价调稳, 在股价过度低迷的时候出台各种政策救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更是受到我国政府的诸多调控与维系, 在政府部门的不断调控之下,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也正一步步趋于理性。政府也不断的出台新政来拉动内需, 这些都是卓有成效的。

三、借鉴

中国应该从日本经济中借鉴些什么呢?笔者有以下分析:

1、技术进步

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各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中开发研究的特点是利用率低, 一般只有5%能起到效果, 而在这部分里面又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商业价值, 因此发明技术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无非两条:一是自行研发、二是向其他国家学习模仿也就是购买技术。相比于自行研发购买技术的成本要低的多。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成熟, 因此必须要自行研发来实现技术进步, 这使得技术进步的周期长、成本高。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在技术上存在巨大差距, 因此在技术进步的方面存在着后进优势, 可以选择购买技术来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在我国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像目前这样水平的高速增长并不难。至于我国能保持多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 则取决于我国同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2、金融结构的完善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 世界500家银行日本银行几乎垄断了前十大, 而如今日本银行业在国际上的排名急剧下滑。此前, 美国穆迪评级公司对日本的部分银行的金融能力给出了E+的等级。事实上日本在八十年代就曾进行过金融体制改革, 1981年, 对实施近50年的《日本银行法》进行了修改;198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但改革力度不够彻底, 甚至使某些弊端更加强化;到1993年4月日本实施了新的金融改革法, 成效依然不好;1997年初又推出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改革, 以减少政府的干预, 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权利和自由等等。效果并不明显。

如今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应当向日本金融改革中学习到些什么呢?首先应该明确经济刺激政策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务相配合, 以不断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 以免重蹈日本金融机构的覆辙。

3、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方面, 要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入双结合的方法, 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立人才储备;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和环保技术, 是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主要手段。最近中央出台的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计划, 其中一个中要的内容就是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和老旧技术。使中国现在的地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型为高端服务业与科技行业。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更加持久与稳健, 其影响也必将大于日本的经济奇迹。在大家都为这举世瞩目的成就所鼓舞的同时, 更令人关注的问题是我国目前的高速经济增长还能维持多久, 很多国外的经济学家指出这种高速的发展还将维持20~30年, 笔者也同样对此充满了信心。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日本在战败的“废墟”上重建了经济, 继而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高速发展经济, 开辟了“世界奇迹”, 为世人所共睹。但是在步入九十年代的初期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 日本经济也随着破碎的泡沫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负增长, 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中国的经济正似当时正值壮年的日本经济具有高速的发展, 今日中国利用强大的货币政策与巨额经济刺激方案时中国经济更加迅速地从危急中恢复。巨大的成就使得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第二经济大国地位。中国经济能从日本经济那里借鉴些什么呢?这是我们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经济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 [德]多丽丝·奈斯比.中国大趋势.[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9.

[2]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日本泡沫经济 第8篇

关键词:日本经济,泡沫经济,中国经济

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 许多学者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经济泡沫。虽然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多不同, 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 因此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原因, 并得出中国预防泡沫经济出现的一些启示,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泡沫经济形成的背景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5年到1970年称为高度经济成长期。在此阶段GDP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 如果再细分的话, 把从1955年到1961年称为第一次高度经济成长期, 从把1965年到1970年称为第二高度经济成长期。在第一高度经济成长期间, 主要是由于民间对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等, 新兴产业设备投资的扩大, 以及被称为三种神器的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风摩流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第二次高度经济成长期, 主要由于钢铁、造船、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以及不断扩大的出口份额, 支撑了经济的高度发展。

1971年10月, 尼克松总统宣布了美国政府决定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在这之前美元是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 这个事件也被称为尼克松冲击。同年12月, 美元下跌, 日元被逼迫上涨到1美元兑换308日元的水平, 这对本来就逐渐降低国际竞争力的日本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石油输出国机构OPEC, 当石油输出价格提高至4倍, 加速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当时日本国内物价暴涨, 称之为“狂乱物价”。为了控制极端通货膨胀, 政府也日本银行实行了“抑制总需要政策”也就是紧缩金融政策, 其结果是造成了经济的停滞。1974年日本的经济首次变成了负增长, 为了成就经济, 政府在1975年扩大财政支出并首次发行了赤字国债。企业也积极地削减开支、降低成本、优化经营, 力图完成从石油依赖性产业到省工省能型产业的转换是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得到恢复扩大了出口。1979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到来, 石油价格再次被OPEC提高至2.5倍。由于日本企业已经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实行了企业的转型, 加上政府的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 有效地避免了极端通货膨胀的出现。世界经济在遭受了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后, 于1980年以后陷入低迷, 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经济低迷期。在这段时期中, 提前完成企业转型的电子器械、彩电、汽车行业, 他们的产品即省能又物美价廉, 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 以“集中豪雨”时的输出到欧美市场, 对日本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当时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2%, 而日本的平均增长率为2.9%, 这其中的0.9%是以输出产业贡献的, 他们在为日本经济贡献0.9个百分点的同时也严重的激化了日本和欧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二、泡沫经济形成

日本经济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从1985年到1990年, 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欧美各国为了解决和日本的贸易摩擦, 抑制日本产品的输出, 于1985年9月由当时的G5成员国包括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 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就上调日元汇率、下调美元汇率达成了协议, 即著名的广场协议。在广场协议签订时, 日本政府预测协议签订后即便日元走强, 但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也不会低于1美元兑换200日元以下, 据说当时的日本财政部长竹下登表示愿意协助美国, 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 抬升日元、压低美元甚至承诺美元贬值20%OK, 可是当日本政府目睹美元对日元的比价骤然下跌到150日元以下的时候, 终于手足无措了。难怪有些经济学者批评日本政府在广场协议中的表现过于幼稚和软弱无能, 到了1987年10月9日, 纽约股市大崩盘的黑色星期一, 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竟然跌到了1美元兑换120日元, 在广场协议的两年后日元竟然被抬高了1倍。

1987年的美元贬值也导致了世界性的货币动荡, 也危机到了美国国债的价值, 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首脑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召开了为避免美元的继续下跌, 共同采取行动干预市场, 以将美元汇率维持在当时的水平而达成了协议称为卢浮宫协议。倍受日元升值之苦的日本政府立即行动向市场抛售了大量日元买回美元。大量抛向市场的日元为以后泡沫经济形成留下了隐患。

日元的急速升值给以出口为主体的日本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为拯救经济1987年日本采取了空前的金融缓和政策把利率从5%降到了2.5%, 并把2.5%的“超低金利”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5月。另外, 日元的升值使输入原材料价格下降, “元高差益”使输入关联产业盈利丰满, 加上长期超低利率造成的市场大量剩余资金, 一齐涌向土地、股票、贵金属市场。日本由于多年的开发建设, 剩余土地紧缺, 所以土地的价格很快就被爆炒上去, 企业或个人投资家只要把所持有的土地抵押给银行就能得到大量的利息贷款。这些钱又很快地流入到土地、股票市场上去, 在升值预期的诱惑下, 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股票、房地产市场。随着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又使更多的投机者、企业、甚至包括老人和学生也加入到投机的行列。“土地神话”、“股市神话”使得更多家庭的资产价值上涨, 企业价值上升, 过度的乐观预期又导致了过度的消费和过剩的投资。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泡沫就这样形成了。

在泡沫形成的过程中, 没有引起日本政府的任何警觉, 甚至政府和日本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存在很大的失误, 1987年5月, 日本银行在“调查月报”中指出:“现在的金融缓和状态要注意到经济主体的资本收益高涨与财产价格的上升对经济的影响。已有财产价格是为投机性的交易支持, 如果交易降低可能发生通货紧缩危机, 因此, 需要严格的警告, 不要让金融缓和政策破坏这样的局势”。1989年5月, 在提高法定贴现率时, 日本银行在同年5月的“调查月报”提到“最近我国经济的特殊性是土地、股份、资产价格上升导致的资本收益。1986年到1987年的景气停滞局面下, 资本收益让企业行动加速、住宅投资上升, 同时也让此后的耐久性消费的支出增加。”1990年4月, 日本银行在“调查月报”中分析地价上涨时指出“从经济主体的行动来看, 土地神话一直还存在”。无疑, 政府和日本银行的所做所为, 对泡沫经济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泡沫经济破灭

日本经济发展到第四阶段, 也就是1989年以后的泡沫经济破灭时期。由于长年的日元上涨, 机械、汽车、电子等出口行业被受煎熬纷纷到海外, 特别是欧美市场寻求活路, 日本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已经日益显现, 此时日本经济的繁荣其实只是表面的繁荣而已, 泡沫经济的破灭指日可待。1989年10月, 日经指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点39000点, 从1985年到1989年, 4年当中上涨了4倍。1989年10月, 日本银行终于开始上调利率, 实行金融紧缩政策, 由于1990年2月和8月, 两次提高官方利率达到了6%, 日经指数也从1989年的39000点一路下跌到2003年的6700点。再来看看日本的土地价格, 大都市圏的地价在1985年增长幅度稍逊于股市, 但之后突飞猛进到了1990年达到高峰。这期间, 日本土地积累的资本收益远远超过了股市, 达到了1420万亿日元, 到1990年年底, 日本的土地资产额达到了2400万亿日元, 相当于美国全国土地资产额的4倍。在如此大的泡沫之前, 政府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1990年4月, 日本大藏省开始对日本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总量进行控制, 并要求把房地产融资中与上年同比的贷款增加部分控制在当年全社会贷款总额之内。随后又出台了“地价税”。房价、地价从1990年代开始下跌, 至今已跌到了高峰期的50%以下, 中小城市下跌的幅度更大, 持续了20多年的下跌目前还不知底在何处。

痛定思痛反思造成泡沫经济的原因, 从1987年到1989年长达两年之久的“超低利率”政策无疑是主要祸首。问题是政府为什么犯这样的政策错误令人费解, 吉川元忠教授在“金融战败”一书中曾批评政府时指出:“从日本世纪经济状况看, 198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很快变恢复到了广场协议前的50%水平, 根本不应该成为一直实施到1989年5月的超低利率政策的理由”, “或者这就是日本为了那个制止美元汇率下跌的卢浮宫协议而付出的代价”, “对于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的失败, 日本政府方面也不得不公开承认。但是, 对于上述长期低利率政策是日美协调的产物一事, 日本政府却绝不会公开表示承认的”。据测算从1989年到1992年, 日本的金融资产损失高达800万亿日元, 相当于国家财力的11.3%, 这还不包括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大量的不良债券造成的银行资金的损失。第二次大战期间, 日本所有物质损失占国家财政的比率是14%, 两个数字相差无几。由此可见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造成的损失比二次大战时间的损失由过之而无不及。

四、结论及启示

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 成绩令世界注目。但近年来, 中国经济也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和日本泡沫经济前出现的问题有些相似。为了避免中国经济重蹈覆辙, 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稳定

保持相对稳定的金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实行的金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起伏过于猛烈使经济忽冷忽热, 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稳健安定的发展道路。中国这些年来的人民币汇率叮嘱来自欧美的各种压力一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政府的做法可圈可点, 这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稳定房地产价格, 防止泡沫的形成

日本政府在房地产泡沫形成之前掉以轻心几乎没有采取什么像样的措施。到1990年前后, 房地产泡沫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才开始实行房地产调控措施, 包括“地价税”的出台, 这些措施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只是起到了挤破房地产泡沫的作用。近几年来, 中国政府也一直对房地产实行调控, 但只靠行政手段力度还不够也容易出现反弹。如果再加上法律手段, 比如“房地产税”等综合运用可能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三) 加强对剩余资金的疏导

长年来的经济发展使企业和国民都存有一定的盈余资金, 目前这些剩余资金都集中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当中, 即使疏导这些剩余资金, 并给他们寻找合理的投资渠道, 对于抑制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具有积极意义。政府是否可以考虑把这些剩余资金以基金、或者别的形式集中起来, 用于投资东南亚及南非的资源能源的开发项目。即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战略储备, 又可疏缓房地产泡沫的压力, 并使这些资金得到一个长期安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 余熳宁译,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包小忠.《再论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金融机制及其制度过程》, 《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第4期

[3]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孙执中.《论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背景》, 《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4期

[5]孙执中.《日本泡沫经济新论》,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本泡沫经济 第9篇

自汇改以来, 2005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一美元对人民币8.0702元, 而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了“6时代”, 年末汇率为6.8346, 2010的12月16日一美元对人民币6.6635元, 五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近21%。同时2005年中国房地产价格和沪深股票指数开始快速上升, 以深证综合指数为例, 从2005年为278.7456点上升到2007年1447.0247点,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曾一度下降, 但在2009年又迅速回升到1201.3420点, 从2005年到2009年上升了四倍多。

今天的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储蓄率高、金融市场繁荣、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发展、全国民众信心十足, 然而金融体系不健全, 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市场相对而言不够发达, 银行内部问题重重。这一切不禁令我们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泡沫经济危机, 对现今中国是否会重演昔日日本经济之悲剧未免担忧。

“广场协议”后, 日元开始加速升值, 同时日经股票指数在1989年底达到顶峰, 接近4万日元, 平均指数为34506日元, 是1985年时的2.7倍, 而土地价格的上涨在1990年9月到达顶峰, 比1985年上涨了四倍左右。

2 日本泡沫经济的前因

引起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日本过激的财政政策和错误的货币政策调控、金融自由化与监管放松、政府“护航”式制度与主银行制度下的交叉持股。

2.1 过激的财政政策和错误的货币政策调控

李维刚 (2001) 认为日本不合时宜的低利率政策和在开放经济下内外政策产生矛盾时决策的失误, 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加, 为泡沫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广场协议”后,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 避免日元升值所带来的经济萧条, 日本政府与金融当局开始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金融政策, 促成了资产的膨胀。

1988年基础货币增长率为10.31%, 1989年为10.77%, 到了1990年则增长为11.09%。通常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引起物价上升, 但是因为持续日元升值, 使得当时日本的物价水平却非常稳定, 1988、1989和1990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分别为0.79%、2.81%和3.17%。周见 (2001) 分析到, 日本政策当局一直把目标盯在物价和经济增长上, 没有意识到股价、地价的暴涨与货币供给过剩之间的联系, 造成了政策上的失误。王怀民 (1998) 也提到, 1987年到1990年, 日本的货币发行量以两位数的速度大幅增加, 促使股票、地产等资产交易活跃, 价格膨胀, 其中地产的价格上涨了两倍多, 但这一时期物价上涨幅度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物价的相对稳定, 掩盖了货币发行量增加带来的副作用, 使中央银行放松了提高利率的压力。

2.2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放松“齐头并进”

日本金融自由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许多金融衍生商品的大量出现, 为投资者进行投机提供了方便, 利率的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同进起步并且急速展开, 这就为日后的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创造了金融环境。王怀民 (1998) 认为日本金融自由化带来了金融市场的过度开放和日元升值下的外资无限制大量的涌入, 造成了过度的投机。而金融监管放松使得金融机构降低了风险评估的门槛, 使得贷款者更容易获得贷款, 而且更多的用于投机, 对于泡沫膨胀无异于火上浇油。

2.3 政府“护航”式制度与主银行制度下的交叉持股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交叉持股衍生出来的主银行制度以及政府对银行的“护航”制度影响下, 交叉持股表现出很强的副作用。主银行制度容易造成企业对资金的乱用, 对不动产的大胆投资, 在政府的对银行的“护航”制度下, 银行丧失了危机意识。因交叉持股泡沫膨胀式的上涨不是以价值为驱动的, 并且相互之间环环相扣, 泡沫性牛市中交叉持股的互动性上涨总会达到极点, 一旦有一家企业上涨机制被破坏, 或因流动性匮乏, 或者是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停止上涨, 整个行情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引发群体性下跌, 猛烈下跌的结果是带来了更为猛烈的下跌, 使得股市资产大幅贬值。当事态发展到政府也不能解决的时候, “护航”制度开始松动, 政府保护下的主银行产生大量坏帐, 最终引发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 出现银行“惜贷”等现象。企业得不到“新鲜血液”而无法恢复元气, 就更谈不上发展了。

3 中国与日本的不同

日本的泡沫经济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在宏观经济基本面、政府政策以及产业和贸易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1 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政府财政政策调控的力度不同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日本完成了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已经是经济高度化的国家并且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发展空间很小, 因此政府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所产生的边际效益很小。与日本相比, 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处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 当前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尤其是中西部的边远山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 相对贫瘠, 消费需求的发展潜力巨大, 更加有助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3.2 驱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同。

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 城市化率已经基本稳定, 对城市住房的需求不大, 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炒作, 是商业性的地产投资。而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体是居民住宅, 而由供给方出现的短缺情况是我国房价上扬的主要原因。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进程当中, 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25—45岁住房消费主体日渐成熟, 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地扩大, 导致住房需求不断升温。在我国采取偏紧的经济政策之后, 房地产供给的速度明显放缓, 供不应求的关系加上由涨价预期引起的投机行为又增加了原本已经旺盛的需求, 引起房价上涨。

3.3 宏观调控的政策不同

日本金融当局对货币政策的采取了过激的调控, 先是降低贴现率直至2.5%这一前所未有的低水平上, 并使超低利率维持了长达27个月, 而后再急剧上调再贴现率, 两月内就使贴现率上调达到4.25%, 对泡沫采取了“一举刺破”的办法, 沉重地打击了整个经济。而中国虽然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对经济的过热我国央行采取稳健的小幅缓慢升值“慢撒气”的措施, 尽量避免国内产业受到冲击。2010年5月中国政府开始出台的房产“限购令”, 不但符合绝大多数家庭的居住、投资需求, 而且与一些城市的购房入户政策不相冲突, 也不会阻碍住房租赁、度假物业市场发展。

3.4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不同

80年代后日本的制造业等重工业发展相当成熟, 面临亚洲新型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崛起, 产业升级面临巨大挑战, 加上日本金融体制不完善, 基础研究不足, 导致日本产业升级滞后。中国正处于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升级的过程, 在“赶超战略”下制造业快速崛起, 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也较快, 出口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充足, 劳动力成本低廉和优惠政策使得加工贸易获得较大发展动力, 产业升级的空间巨大。

在对外贸易上, 日本80年代的出口产品中 (如汽车、电子产品) 90%以上都是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尤其是美国) 的贸易属于竞争型的产业内贸易。而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比较低, 与美国的贸易主要是互补型的产业间贸易, 企业在初级产品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对价格优势, 受外来冲击较弱并且对外来冲击的抵挡较强。

4 对现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应该加强对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 避免交叉持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加速科学技术开发和金融创新及提升产业升级。

4.1 加强对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 避免交叉持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企业交叉持股现象便开始形成, 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问题是在金融危机爆时开始显现。虽然沪深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和参股的情况不同于日本, 中国参股银行的企业持股比例都非常低, 大部分不到1%, 而且多在0.1%以下, 但是这些企业的股本本身也比较小, 因此这些股权已经足够对上市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吸取日本企业的经验教训, 加强对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 加强交叉持股企业之间信息的披露, 避免交叉持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我国企业能够更加健康地良性发展。

4.2 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虽然我国正在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 但是发展的速度还是不够快, 而且还存在些许多问题, 如城市规模结构不协调、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以及城市功能结构偏集于工业, 在金融、旅游、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就是中国将要同日本一样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问题。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老龄化”的开始阶段, 我们应根据人口城乡结构发展变化规律, 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及城市内部结构, 在“老龄化”达到顶峰之前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3 加速科学技术开发和金融创新及提升产业升级

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主要依赖低成本的劳动和自然资源, 缺乏创新能力, 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对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威胁很大。在现今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 中国日渐处于一个重要的国际社会地位, 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 提升产业升级和避免产业空心化至关重要, 它们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同时, 政府必须认清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 把握本国产业升级的方向, 制定出合理的产业升级政策。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日本泡沫经济在汇率压力、资产价格波动、金融体制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 但在宏观经济基本面、政府政策以及产业和贸易结构上又有着很大差异。而今面临着全球新一轮的经济大萧条, 中国应该加强对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 避免交叉持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加速科学技术和金融创新以及提升产业升级。

关键词:泡沫经济,日元升值,宏观经济政策,交叉持股,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李维刚.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再反思[J].现代日本经济, 2001, (2) :15-18.

[2]周见.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再思考[J].世界经济, 2001, (7) :38-43.

[3]王怀民.日本“泡沫经济”的起因与破灭[J].经济经纬, 1998, (2) :27-31.

[4]鹿朋.产业升级视角下日本泡沫经济反思[J].现代日本经济, 2008, (4) :13-17.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 第10篇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52.1%和76.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一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一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一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有人甚至以阴谋论的解释认为日本遭遇了一场“货币战争”。这也成为某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基本逻辑。无疑,他们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那就是当年的日本如果能采取更合理和稳健的经济政策,如暂缓日元升值、及时提高储蓄利率以及其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可能降低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只是,如果站在历史大背景的视角下梳理基本史实,我们或许可以摆脱一味评判经济政策得失的窠臼,对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二战后日本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这次危机的起点在能源供给领域,对日本整个产业结构的既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过相比1989年,日本卷入这场危机具有客观上的无奈性,因为当时美苏冷战正在进一步向第三世界蔓延,南北矛盾激化之下,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分子被拖拽进这场整体性的危机。石油危机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尽管经济实力猛增,可尚未被要求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承担领军性的责任。虽然美日贸易不时擦出火花,可美国及其盟国(特别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相对开放的市场与原料供给一直是日本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根本前提。在金融秩序方面,布雷登森林体系虽然渐渐走向末路,但还在确保日本企业享受固定汇率的便利。

到1980年代后半期,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格局多元化的趋势让日本对自身的定位产生了重新判定——它在国际上越来越渴望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美国身后的游戏参与者。对此时的日本来说,要实现“政治大国”的身份,首先就要正式确立自己世界经济新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的地位。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拉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及国际化的序幕。这是一项壮举,因为在之前的石油危机时代,美日之间曾经就日本减少金融贸易的国内壁垒而进行了拉锯战式的谈判,最后美国是以政治筹码为要挟才取得了有限的成果。由此看来。似乎并不能轻易惋叹说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冒失的经济金融战略,因为就当时历史契机来看,这符合其对自身定位的推断,表达的是一种合理的自信。与石油危机不同,日本1989年危机之所以表现出更大的内源性,而且首先爆发于金融界,是日本自我选择及国际环境暗示的必然结果。

必然:日元升值及经济泡沫膨胀

具体分析时下最热议的日元升值与泡沫经济崩溃,人们将发现两者间并非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就一般定义而言,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日元升值对此有影响,但就本质而言,两者是不同的事件。可以说,当时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是必然之事。

自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登森林体系正式瓦解以来,压迫别国货币升值就变成了美国减少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的惯用手法。时至1980年代初,美国经济无法彻底摆脱“滞胀”的困扰,新任里根政府就以减税为核心,通过扩大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则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增加了投资客对美元的信心,国际游资因此大幅流入美国市场,引发美元升值。结果,美元升值进一步扩大了美国贸易赤字。在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从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到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它们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债务国。这样一来顺理成章的是,美国要求日元承担更多国际性货币的责任,还得到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解。对于这一点,可以留心一个有趣的细节:1985年9月22日,美、日、英、德、法5国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聚集纽约花园广场饭店,走过场般地耗时仅20分钟就发表了《广场协定》,宣布包括日元在内的多国货币对美元“有秩序的升值”。达成《广场协定》显然是早有默契的,它只是加速而不是引发了日元的升值。

问题在于,日元并非“有秩序的升值”,而是急剧提升,这导致了国际游资蜂拥而至。催生了以土地投机为核心的资产价格飙涨,也就吹出了经济大泡沫。许多事后的反省认为,日本央行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应对此负责,但如果根据当时的条件看,这并非愚不可及。这里需要再次考虑当时日本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自1965年起日本对美贸易出现盈余,至1985年已维持了20年之久,这让大家很难怀疑日元的强大仅是一种表象。面对本国货币升值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日本央行采取了通行的低利率政策。事实上到1987年,这也帮助国民经济度过了升值初期引发的混乱,实现了

快速增长。但是此时为了展现日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信誉与地位,日本央行错失了加息的良机。原来,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出现“黑色星期一”的暴跌,为了防止可能引发的美元暴跌,日本央行决定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

此外,还有人指出,当时日本央行执行扩大内需战略,过分倚赖于参照CPI的平稳度来决定是否调息,这也是一种失误。因为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得进口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CPI出奇平稳。在专注于CPI的情况下,央行忽视了低利率导致的资产通货膨胀。这的确是日元升值造成的一个陷阱。可问题是,对于一国政府而言,扩大内需不仅是一种促进产业加速发展的方法,也是其履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一义务的必需途径。何况在对日本经济发展基本盘一派乐观的情形下,包括央行总裁澄田智在内的人都没有信心判定资产价格飙涨是否一定意味着整体经济的泡沫。换言之,何为经济快速发展,何为经济泡沫,当局者迷。历经日元升值至经济泡沫破碎的日本银行前总裁速水优检讨说:“实际上,在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断真的是非常的困难。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们无法否定这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可能性。”这虽有推卸责任之嫌,但可以理解的是,伴随经济实力的真切膨胀,全国舆论都在营造“日本第一”的氛围,即便有个别理智的决策者也很难逆势而行了。

启示: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

毫无疑问,经济学家热衷的一系列“技术指标”都证明1989年危机开启了一场日本国民经济的灾难。就其社会与政治后果而言,日本不仅未能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连政府威信也大打折扣。然而,日本经济在长期的低迷状态中依然创造了“奇迹”。2000年度,日本GDP总值为4078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人均GDP则为32230美元,高于美国,同时人均GNP高达37528美元,居世界第二。如果继续把视野向下延伸,我们还会发现近20年来日本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相反,由于资产价格回归理性促使物价下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实际工资的购买力不降反升。此外,近20年来日本的基尼系数始终维持在0.27左右,近三年的政府清廉指数也排进全球前20名。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主要停留在政府财政方面,而其社会的经济实力与活力依然强劲。

所以说在经济危机无法彻底回避这一前提下,日本社会在逆境中求发展的经验才是最值得借鉴的。此处最大的教益在于日本政府在财政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能够不谋求短期效益,帮助日本产业结构保持灵活主动的战略调整。这一点在石油危机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而1989年危机后则有进一步提高。石油危机中,日本大力淘汰耗能产业,同时以政府投资带动扶植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终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89年危机后,日本政府鼓励发展短期效益并不明显的文化产业,收益良多。比如日本的动漫产业就在危机中崛起,至今已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50%;以东京为中心的时尚产业亦是如此。即便是传统制造业也颇有作为,政府鼓励大企业集团把产业链的中低端部分向海外转移,实行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战略,不仅获得直接投资带来的收益,而且规避了汇率波动的风险。由于1989年危机首先是金融业的危机,所以涉及金融业的整改格外突出。在组织机制方面,经受住危机考验的日本大财团开始采取强强联合,走资本集约化的道路。在投资导向与盈利分配方面,日资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投机行为愈加警惕,在海外并购中也压缩此类项目。事实上,这些审慎的资本运作使得日本海外产业在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实现了损失最小化。

希望通过总结日本的经验教训来避免未来自身面临的风险,这可能是徒劳的,因为任何历史经验都受限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日本的遭遇或许只提醒我们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挑战乃至危机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对国家地位的提升期望值高涨时,精英们不可避免地要试验各种实现理想的手段,这就进一步加大了遭遇风险的可能。在国家崛起时,真正需要的是应对危机而非回避危机的能力。日本的难能可贵在于,其百姓能最大限度地公平分享经济快速崛起的红利,而国家却尽可能多地长期承担危机后的疗伤成本。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编辑:王正)

好书超市

《林则徐大传(插图本I》,扬国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65.00元

日本泡沫经济 第11篇

日本泡沫经济是指日本经济从1985年到1997年所经历的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暴涨与暴跌为特征的经济现象, 其以1985年9月日本签订使得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广场协议”为导火索;1986年至1989年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期, 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暴涨为特征;1990年至1997年为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期, 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暴跌为特征。

1、日本泡沫经济形成背景

1955年至1973年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 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 经济发展的成就在工业领域表现为石油化工、合成纤维、新兴产业设备投资迅速增加;在消费领域表现为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快速普及;在贸易领域表现为日本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正是日本国内外不断扩大的需求刺激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 日本经济面临着外部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日元升值、1973年与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当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世界各国陷入经济滞胀时, 日本经济率先走出了滞胀, 只是在1974年一年经济负增长, 此后经济迅速发展。1974到1985年, 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也仍达到了6%有余。与此同时, 在外部冲击的压力下, 日本企业开始产业升级与转型, “日本制造”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并成功进入欧美市场。相应地是, 日本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2、日本泡沫经济形成

“日本制造”成功进入欧美市场, 这使得日本与欧美各国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1985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是1981年的4.6倍, 而其中每年的30%-40%发生于美日贸易之间。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于是, 1985年9月, 以美国为首的G5国家 (美国、日本、西德、英国与法国) 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协议, 一致通过稳步有序推进日元、马克等对美元升值。这次签署的协议史称“广场协议”。此后, 加之1986年初的石油价格意外下降, 日元一路升值。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在1986年显现出来, 有色金属、化工、设备制造等行业人工费用上升、营业利润率下降。因此, 日本经济学界将1986年称为“升值不景气年”。

3、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

日元升值的不景气使得日本政府采取了“双扩张”的经济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银行在1986年一年连续5次降低利率:1986年1月30日将再贴现率从5%调到4.5%;3月10日下调到4%;4月21日再次下调到3.5%达到1978年的战后最低水平;11月1日又下调到3%;到1987年2月23日又下调到2.5%, 连创两次战后最低。与此同时, 日本政府又颁布了总额达6兆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 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公共设施、住宅金融公库融资、减税补偿等方面。利好消息众多, 股票价格随之暴涨, 日经平均指数从1985年的13113点翻倍到1989年的38916点, 翻了近三倍。

而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推行“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土地需求增加。1985年5月, 日本国土厅发布“首都改造计划”, 预测未来东京的写字楼将大幅度紧缺;与此同时, 日本住宅商品化发展迅速, 日本的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刺激下大幅度降低贷款利率, 为居民发放住房贷款。这使得民间对东京中心土地的投资迅速增加, 进而导致了东京土地价格飞涨并波及全国。到了1990年, 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这使得日本国内各种经济主体都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与股票市场, 投机行为暴增。据统计, 1989年底,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市值总额已经由1985年的169万亿日元暴涨到527万亿日元, 与GDP的比值由51%上升到130%。而仅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额已经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地价总额。

4、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

1989年5月31日, 日本改变了实施了5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开始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 将维持了两年多2.5%的超低官方贴现率提高至3.25%, 10月11日又提高到3.75%, 紧接着12月25日提高到4.25%, 1990年3月20日又提高到5.25%, 8月30日再提高到6%, 超过了签订“广场协议”前的利率水平。而从1990年1月4日起, 日本股票价格开始一路狂跌, 至1992年, 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缩水230万亿日元。1990年3月, 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 这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导火索。此后, 日本银行采取金融信贷紧缩的政策, 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经济的破裂。由于日本的金融信贷多以土地作为抵押物, 土地价格的下跌使得日本银行体系内出现大规模的不良债权, 银行更为惜贷。而1992年, 大藏省又出台了地价税, 大幅度打压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价格狂跌不止, 至1992年东京都房地产总价值缩水93万亿日元。由此, 日本经济进入了泡沫经济破裂后“失落的十年”。

二、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分析

对于日本泡沫经济, 国内外经济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鹿朋 (2008) 将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将国内外学者对于日本泡沫经济成因的研究归为四类:第一, 日元升值和盲目乐观的预期;第二, 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第三, 金融体制存在缺陷下的过快金融自由化;第四, 制度因素。郑秀君、陈建安 (2011) 认为目前学界对于日本泡沫经济成因的研究有:持久的超利率;英美的诱导;泡沫经济产生的几个条件;金融相关比率较高;金融自由化;综合性因素;日元汇率升值;货币政策失误;产业结构升级失败。而于辉 (2008) 将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归为两大类:内因与外因。其中,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内因包括:大量过剩资本的冲击;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当;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过度放松管制;对国际游资的控制不力。而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外因包括:布热津斯基原则迫使日本放弃向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的计划;普拉扎协议迫使日元急剧升值, 形成“超级日元”泡沫;金融自由化在日本国内植下了“金融艾滋病”;重演“威尼斯骗局”,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而笔者认为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主要是微观经济主体因素与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合力所致, 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助力, 推动泡沫的形成与膨胀。

1、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1) 日本的企业内部结构与主银行制度。日本现代经济的核心机制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下, 通过主银行来监督企业资本运用的效率, 而企业往往由内部人经营控制。由此, 政界、财界与企业界三者利益统一起来, 不容易在泡沫经济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2) 住宅商品化运动。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住宅商品化运动, 这对于土地资源本来稀缺的日本来说, 土地价格暴涨的种子已经埋下。

(3) 日元快速升值。日本制造的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大量外汇存在而“广场协议”的签订实现了日元的迅速升值。日元迅速升值一方面降低了进口的原材料价格, 另一方面提高了人工费用。由于后者增长幅度大于前者降低幅度, 日本大部分行业经营困难, 1986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升值不景气”。

(4) 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升值不景气”导致日本采取了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一方面, 日本实施了数年超低利率货币政策, 投资成本下降, 投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大量资金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 投资需求增加, 企业获利机会扩大, 房地产价格存在增加的助力因素。

2、微观经济主体因素

(1) 价格上升预期的形成。长达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率先走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自豪感与日本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成功使得日本国民对于经济发展相当乐观, 形成了资产价格必然继续上升的预期, 再加之银行的低利率融资成本, 对于房地产、股票等的投机需求大增。

(2) 日元快速升值的“钱袋效应”。“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使得日本国民的财产增值性收入大增, “钱袋中的钱突然多了起来”使得日本国民进行投资、投机的欲望暴涨。

(3) 投资中的“羊群效应”。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持续上升与投资成本的下降, 一部分熟悉房地产、股票市场的经济主体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市场, 但是大部分无相关投资经验的经济主体也盲目地跟风型地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市场。

三、结论与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带给日本经济是长达十余年的发展缓慢, 使得日本国内失业率上升、经济萧条与政治动荡。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日本泡沫经济成因中, 有几个因素很关键:日元的快速升值、持续低利率货币政策、价格上升预期的形成而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过程中, 虽然泡沫经济有其破裂的必然性, 但是日本宏观调控部门使用宏观政策强行挤压泡沫使得微观经济主体猝不及防也是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日本宏观调控部门在泡沫经济形成时的“乱作为”与泡沫经济破裂时的“猛作为”为日本“失落的十年”作下了注脚。

而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而言, 中国经济所呈现出来的众多表征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何其相似:经济三十余年高速发展,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房地产业泡沫聚起等。对此, 我们必须借鉴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来实施适当的宏观调控以预防泡沫经济。

1、应避免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 稳步促进人民币有序升值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导火索便是日元的快速大幅升值。而当下的中国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由于出口部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而人民币的大幅快速升值必定会严重削弱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与此同时, 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还可能引起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出台。为此, 中国应避免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 而应稳步推进人民币有序升值。

2、应避免实施持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保持利率政策的弹性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持续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政策。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也再次印证了持续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政策选择。持续低利率政策一方面使得“流动性陷阱”出现, 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 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竞相放贷, 刺激了投机行为。为此, 中国应避免实施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政策, 而应保证利率政策的弹性以便调控国内货币供给, 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应避免经济主体形成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预期, 适当进行预期管理

日本泡沫经济迅速膨胀的原因在于绝大部分微观经济主体对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形成了持续上升预期, 因而对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由保有需求向投机需求转变, 故日本泡沫经济高潮时全民炒股全民炒房蔚然成风。这和近几年的中国经济景象何其相似。为此, 中国宏观调控部门应进行预期管理, 引导民众预期, 防止绝大部分经济主体形成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预期。

4、应避免对于经济泡沫下“猛药”, 适当采取措施缓慢挤压泡沫

日本泡沫经济迅速破裂既有日本宏观调控部门之前“乱作为”积累的太多问题, 更与发现泡沫之后“猛作为”有关。日本宏观调控部门对于泡沫经济采取的是强行快速挤压策略, 这就导致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猛跌, 微观经济主体猝不及防, 银行系统出现大量不良债权。为此, 中国应借鉴这一教训, 面对经济体系中出现的泡沫应当采取有序措施稳步挤压泡沫。

参考文献

[1]鹿朋:日本“泡沫经济”文献述评与研究新视角[J],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第2期, 第69-72页.[1]鹿朋:日本“泡沫经济”文献述评与研究新视角[J], 当代经济管理, 2009年第2期, 第69-72页.

[2]邹力平: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我国的启示[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第1期, 第40-44页.[2]邹力平: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对我国的启示[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第1期, 第40-44页.

[3]郑秀君陈建安:日本泡沫经济研究文献综述:19932010[J], 日本研究2011年第1期, 第34-39页.[3]郑秀君陈建安:日本泡沫经济研究文献综述:19932010[J], 日本研究2011年第1期, 第34-39页.

上一篇:科学应对下一篇:服务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