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方法论范文

2024-06-09

功能性方法论范文(精选12篇)

功能性方法论 第1篇

随着西气东输管线 (一、二、三线) 、中缅管线的相继投运, 我国天然气应用已极为普及, 目前重庆38个区县已全部使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 民用燃气作为天然气利用的一个重要终端市场, 同时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民用燃气工程管道功能性试验是检测管道安装质量的一道重要工序, 作为一名城市燃气从业者, 对该功能性试验的方法经实践积累了少许经验, 愿与各位燃气同行一起研究、探讨。

1 功能性试验的内容及目的

1.1 功能性试验的内容

功能性试验分为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

1.2 功能性试验的目的

强度试验:主要是检查在相应试验压力下母材、焊缝的承压强度是否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要求。

严密性试验:主要是检查在相应试验压力下, 整个管道系统的严密状况, 压力降是否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要求。

2 功能性试验的标准及分类

2.1 功能性试验引用的标准

(1) 根据《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94-2009) (以下简称“CJJ94”) 第8.1.1条规范要求:自引入管阀门起至燃具之间的管道的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自引入管阀门起至室外配气支管之间管线的试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33-2005) (以下简称“CJJ33”) 的有关规定。

(2) 如埋地管道管材采用聚乙烯管道或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道, 压力试验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3-2008) (以下简称“CJJ63”) 的有关规定。

2.2 功能性试验分类

根据CJJ33、CJJ94的要求。一个完整的民用燃气工程功能性试验应分为三个部分, 即室外中压管道 (中压碰口点至调压箱进口前) 部分、室外低压管道 (调压箱出口至引入管阀门) 部分、室内低压管道部分 (引入管阀门至气表前) 。

3 规范要求的功能性试验方法

3.1 假定工程概况

为便于详细说明民用燃气工程功能性试压的情况, 现以一处民用燃气工程作为实例进行讲述, 本工程规模:有1栋居民楼, 共计居民用气300户 (每层12户, 共25层) , 需安装RX180/0.4B-Q调压箱1台, J2.5膜式燃气表600台, 调压箱进口压力0.4MPa, 出口压力5k Pa, 埋地中压管道采用PE管道D160, 埋地低压管道采用PE管道D100, 管材均采用聚乙烯PE80SDR11系列管道, 室外立管管材采用06Cr19Ni10不锈钢无缝管, 其它立管管材采用20号钢无缝钢管。

3.2 规范要求的功能性试验方法

3.2.1 室外中压管道及室外低压管道部分

根据3.1假定的工况, 结合CJJ33、CJJ63的要求, 室外中压管道及室外低压管道功能性试验的压力数值及介质要求如表1。

3.2.2 室内低压管道部分

根据3.1假定的工况, 结合CJJ94的要求, 室内低压管道压力试验的压力数值及介质要求如表2。

3.2.3

综上所述,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功能性试验, 需要将整个管道系统分为室外中压、室外低压及室内低压三个部分, 分别实施和记录。

4 实践改进后的功能性试验方法

随着高等级管材 (厚壁不锈钢、涂塑钢管) 逐渐应用于引入管及户内立管, 采用焊接形式进行连接且按一定比例的焊口进行了超声波无损检验, 确保了焊接质量, 极大的避免了采用传统丝接所容易造成的漏气现象。同时高等级管材、焊缝均能够承受较大的试验压力。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城镇燃气行业规范的要求, 经实践改进后的民用燃气工程管道功能性试验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1 将室外低压、室内低压管道连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功能性试验

4.1.1 室外中压管道部分

按照前述3.2.1表1的要求进行功能性试验。

4.1.2 室外低压和室内低压管道部分

4.2 将室外低压、室外中压管道连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功能性试验

4.2.1 室外中压管道和室外低压管道部分

室外中压管道和室外低压管道施工完成后, 先不安装调压箱 (柜) , 采用U型管道将室外中压管道和室外低压管道进行连通, 连通后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功能性试验, 压力数值及介质要求如表4。

4.2.2 室内低压管道部分

按照前述3.2.2表2的要求进行功能性试验。

5 两种功能性试验方法的对比

5.1 规范要求的功能性试验方法的优缺点

5.1.1 优点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思路清晰, 施工人员易于掌握。

5.1.2 缺点

需要分为三个系统分别进行功能性试验, 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耗费较多;压力试验记录较为繁琐。

5.2 实践改进后的功能性试验方法的优缺点

5.2.1 优点

只需要分为两个系统进行功能性试验, 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将大大减少, 起到降耗增效的作用, 特别是在大型的住宅小区, 当楼栋数量较多时更能体现其节省人、财、物及时间的优点;压力试验记录较为简单、清晰。

5.2.2 缺点

需要施工人员深刻理解规范的要求并能与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 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如采用上述4.2的方法进行试验时, 需要增加一个U型管道的购买 (或自制) 成本及安装费用, 但相比分为三个系统试压仍可大大节省人、财、物的消耗。

5.3 两种功能性试验经济性对比 (如表5)

说明:

(1) 本表格以本文案例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2) 假定试压工序综合单价为700元/d (含两名人工工资、压力表检定、试压设备磨损费用及资料编制费) ;

(3) 各试压阶段的时间为从准备试压开始, 包含初检、观察压力计的时间, 直至试压结束;

(4) 特别是在大型住宅小区, 当楼栋数量较多时, 节省的人、财、物及时间更为明显。

6 结论

经实践证明, 改进后的民用燃气工程管道功能性试验方法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及实用性且符合规范要求, 可为国内燃气行业的民用燃气工程管道功能性试验提供参考实例。

摘要:本文介绍了民用燃气工程管道功能性试验的分类、目的、标准、试验准备、规范要求的试验方法, 同时也介绍了经实践改进, 满足安全且符合规范要求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民用燃气工程,功能性试验,实践改进

参考文献

[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33-2005) .

[2]《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3-2008) .

[3]《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94-2009) .

功能性便秘该怎么治疗方法 第2篇

根本的治疗在于去除病因。对于功能性便秘者,应建立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纠正不良习惯、调整饮食内容,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取粗糙而多渣的杂粮,如标准粉、薯类、玉米、大麦米等。油脂类的食物、凉开水、蜂蜜均有助于便秘的预防和治疗。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对于长期脑力劳动,久坐办公室少活动者更为有益。

养成良好的排便运动习惯。建立每日按时排便的习惯,使直肠的排便运动产生条件反射。对那些有神经衰弱的患者,可适当服用安慰剂调节植物神经中枢的功能。对有肛裂、肛周感染、子宫附件炎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治疗,消除其以反射方式影响徘便,造成便秘。

老年人平衡功能锻炼方法 第3篇

衰老通常会使人的平衡功能逐渐下降,从而影响平衡感。适当的运动可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从而预防跌倒。不同运动项目对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有不同作用。

下肢力量锻炼可增强平衡能力

能够增加下肢肌肉力量的运动都有提高平衡能力的作用。除了单纯的力量训练之外,太极拳、太极剑等传统运动方式更受老年人的喜爱。太极拳虽然动作缓慢柔和,但强调以腰为轴和身体重心的转移,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姿势控制运动。在练习的过程中,身体的重心主要依靠单腿支撑或在两腿之间转换,重心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亦然,促进机体维持平衡的能力。再者,练拳中下肢经常处于半屈状态,股四头肌离心性等张收缩,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紧张、放松的循环状态,可以使腿部肌肉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

全身性运动有助于增强平衡能力

扭秧歌、交谊舞、柔力球等舞蹈类的运动,都是全身性运动,动作幅度较大,节奏感强, 对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要求也比较高。长期练习可提高本体感觉的敏感性及神经系统对感觉刺激的综合处理能力,因此也能起到提高平衡能力的作用。

多种运动相结合效果更好

多种运动项目结合可以较全面提高老年人身体的平衡能力。建议老年人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可以根据性别和个人喜好选择两种或以上运动项目。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只要持之以恒都会有益于身体健康。

锻炼平衡感的方法

除了将平衡能力的训练融入到日常的运动锻炼中,还有一些针对性的小练习,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身体的平衡和控制能力。

1.闭目“金鸡独立”:站立位,两眼微闭,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任意抬起一只脚,试试能站立几分钟。

2.单腿站立练习:跨开双脚,与肩同宽,伸直双手,抬起左腿,并屈曲。坚持5秒钟。重复5次,然后轮换右腿。

3.脚趾触地锻炼:跨开双脚,与肩同宽,伸直双手与肩同高。向前伸出右臂和左脚,用脚趾触及地板,然后返回当初的姿势。再伸左臂和右脚,同样的锻炼至少重复5次。然后可逐渐将两脚向一起靠拢,以增加锻炼难度。

平衡能力锻炼注意事项

1.平衡训练前,要求患者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

2.加强安全措施。应选择与自己的平衡能力水平相当的训练,一般初始时应选择相对较低水平的训练,逐渐从简单向复杂过渡。先在睁眼状态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过渡到闭目练习。

3.训练环境中应去除障碍物(如家中的桌椅、地毯、路上的石子等),同时提供附加稳定的措施(步态皮带、他人的帮助、坚固的扶手等)。

4.锻炼者穿软底、平跟、合脚的鞋。

5.对于有骨关节炎、糖尿病足等影响下肢活动的老年人来说,要以临床治疗为主。在进行平衡训练时,要通过自己的感觉把握训练的难度,循序渐进。

6.若训练中发生头晕、头痛或恶心症状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训练。

平衡功能的锻炼是老年人预防跌倒的重要措施。配合有氧运动和适当的下肢力量训练,能够达到良好锻炼的效果。贵在坚持!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08年3月, 诊断为青春期功能性阴道流血多的60例患者。卫生巾5片深红色血量似穿透卫生巾, 阴道流血时间15 d~43 d, 出血量时多时少, 出血前闭经, 出血频发, 有的出现贫血症状, 有的下腹胀、水肿、精神状态改变。

1.2 治疗经过

详细询问病史、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的改变, 经期长短, 经量情况, 发病的年龄和营养状况, 过去治疗情况特别是用雌激素的种类、剂量和时间, 有无全身性疾病, 生殖系统器质疾病或外源性激素用药史及减肥药等。体格检查和盆腔检查B超基础体温 (BBT) 测定。综合分析后, 青少年女性以BBT单相的无规律的子宫出血可确诊为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可以同时合并局部或全身性疾病。

1.3 鉴别诊断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大多数单纯存在, 少数也同时合并其他引起子宫出血的疾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 全身疾病, 如各种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子痫、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 生殖系统器官性病变, 炎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各种良、恶性肿瘤, 有性生活者要注意流产。

1.4 治疗方法

采用6 h口服去氧孕烯雌醇片1片, 血止后渐减量, 每3 d减1/3量, 维持量为1片/d至血止后21 d停药, 停药后3 d~5 d月经来潮, 月经第1天再次口服去氧孕烯雌醇片1片/d, 共21 d, 治疗3个周期。根据血常规提示贫血的严重程度, 服用铁制剂均不用其他止血药。

1.5 评判指标完全止血时间:从第一次用药阴道流血完全停止时间;止血失败:用药72h未能控制出血或出血增多。

2 结果

一般情况的止血时间比较满意, 用药6 h~26 h血能完全止。均无失败病例。有5例稍有恶心、不适及胃肠道反应, 服用数日后好转。

3 讨论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正反馈机制建立不完善, 无法诱导垂体生成素 (LH) 高峰, 因此虽有卵泡发育, 却无排卵发生, 从而无黄体形成。月经周期后半期缺乏孕激素, 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 而无孕激素拮抗, 呈持续增生或增生过长无分泌期改变, 出现雌激素撤退性出血。所以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无排卵导致孕激素缺乏, 而雌激素相对足够,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无规律性及自限性。治疗原则是止血, 调整周期促排卵。传统用单一雌激素用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止血治疗, 其原理是应用大剂量雌激素能快速促进子宫内膜增生, 修复创面而止血。缺点是剂量大, 胃肠反应重, 停药后撤退出血多, 并抑制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目前, 大多数医生主张雌、孕激素联合用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止血治疗。认为性激素联合用药的止血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近年研究表明孕激素在子宫内膜止血中应起主要作用, 少量雌激素配合适量孕激素治疗既可恢复子宫内膜, 又使子宫内膜不至于太厚, 从而减少停药后出血。去氧孕烯雌醇片为一种低剂高效复合型口服甾体避孕药 (21片/盒) , 每片含地索高诺酮0.15 mg, 炔雌醇0.03 mg。地索高诺酮为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的衍生物, 为第三代炔诺酮类孕激素, 是炔诺酮中孕激素作用强者, 其孕激素活性较炔诺酮强18倍。为口服有效孕激素, 没有雄激素和雌激素活性, 有使子宫内膜由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的作用。因此用高效孕激素对抗体内过量雌激素, 使过度增殖的子宫内膜变薄且转化为分泌期, 同时使月经周期规律, 月经正常。去氧孕烯雌醇片作为一种低剂量雌孕激素复合剂, 兼有使子宫内膜和内膜生长两种作用, 能迅速止血, 效果显著, 副作用小, 使用方便。去氧孕烯雌醇片所含的雌激素低、副作用较轻, 对体重影响小, 除了可以有效避孕外, 还可以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本文病例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完全止血时间短, 副作用小, 成功率高。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易于接受的药物。

4 预防

提高肺功能方法 第5篇

2、慢跑和快走,这是一批锻炼者偏爱的一项活动,强度不大,基本适合任何人群。经过十分钟左右,明显感到体内的热量在升温。坚持三十分钟以上,微微有要出汗这种感觉的时候,心肺功能开始得到锻炼。

3、游泳。游泳是四肢和身体完美的配合,不仅对心肺有好处,对腹部收缩,身条儿的塑型也很好。游泳的运动量大,要注意下水前的身体预热,一旦发生抽筋的现象,应立刻终止,迅速回到岸上。

4、跳绳,锻炼心肺跳动的强度。不间断的快跳,三五分钟,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变得扑通扑通,脸上开始冒汗。全身的力量和协调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这项运动每天坚持十分钟,就可以达到效果。

5、爬山,锻炼心肺功能的耐力。这里不是指旅游那种半年一年爬一次山,而是,作为一种锻炼,一周一次。山不在高,像正常走路一样,匀速爬上匀速下来。来回一个往返有一个小时就行。爬上对中老年人的膝盖有损伤。

6、太极拳,适合老年人的心率平稳锻炼,强度比较小。一趟太极拳下来,四十分钟左右,尽管动作慢,但其内多是保持腿部下蹲,全身肌肉稍微紧张的状态。可以每天早晨锻炼。

和谐班级的功能和构建方法探索 第6篇

关键词:和谐班级特征功能构建方法

班级以其群体互动的密集与频繁,正逐步变为学生交往、竞争与合作等能力发展的主要训练基地。班级以其人际氛围的温暖与支持,将越来越成为“残缺”家庭学生想要依托的精神港湾。班级以其群体的力量和规范,已相对成为能够聚合并同化学生不同信仰和态度的思想熔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人的教育往往难见其效,而班级环境却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可以说,在当今学生因诸多客观因素而不得不更多依赖和借助于学校中的班级来实现社会化成熟的过程中,班级环境已成为学生树立某种信念的最重要的影响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结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因此,建设和谐班级对于学生人格的成熟和心理的健康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和谐良好的班级群体必须具备“目标功能、角色功能、规范功能和内聚功能”⑴,那么,怎样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呢?本文就如何达成和谐班级四大功能、最终建立和谐班级的方法问题进行探索,以供同行参考。

一、确立班级管理原则是实现和谐班级管理目标的关键

和谐班级的建成离不开班主任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的科学性,这是班级一切管理和活动的灵魂。科学的班级管理原则和目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尊重学生的本质与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这是建立和谐班级目标功能运作的基础。这就要求班主任充分研究班级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尊重他们现有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设计阶段管理目标、按阶段目标开展各类活动,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和管理目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纪律教育和集体、集体教育密不可分,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也是良好集体的外部表现形势。班级规章制度是纪律的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的就是没有规章制度,难以达成最终目标。

第二、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启人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状态,这是和谐班级功能运作的过程取向。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不断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相信学生的进步取向和能力智慧,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使班级全体学生都体会到自已成长的感觉,班级也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第三、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班级功能运作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因此,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应当居于首位。道德教育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在道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培养自觉性、自尊心和责任感。班级在促进学生社会化成熟的过程中,也造就着学生个性化的成熟,班级功能运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统一,为社会输送既有创造性、又能适应社会大环境的人才。

二、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以追求培养学生自主精神、追求和谐境界为目标

班级管理制度是建立和谐班级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和谐的班级,就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追求和谐境界为目标来建立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培养学生积极个性为取向,设置班级管理岗位与机制

班级管理要为学生创设展示、锻炼、体验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岗位。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竞选制、班主任指导下的班长组阁制、招标制,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个性特长得到发挥,成为班级管理中的主人。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又使学生个性和能力得到培养。这种平等参与意识、为建立和谐班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自主精神,追求和谐境界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通过自我表现自我肯定意识到自我存在,进而自我完成。因此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发展个人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能力,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班主任可以试行“学生班主任制度”,每周都有一位学生担任学生班主任,主持、管理一周中班级的日常工作,处理同学中发生的事件,组织同学们开展班级活动,参加学校举行的班主任工作会议,进行正常的家庭访问。使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等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班级领导力量的配置做到开放化、合理化。此外,学生通过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与亲身体验,感受到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更理解班主任的工作,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通过由不等的“家长式”的师生关系变为“学友式”的新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愉悦,师生之间真诚互信、尊重理解,建立起和谐的班级关系。

三、“思想交流会”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德育平台

“思想交流会”一直是我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思想交流会”为全班所有同学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说出心里话,时间是每月一次,既让思想品德优秀、成绩突出的学生谈成功的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也请犯错误的学生和上进心渐佳的学生谈自身的问题、转化心德 、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它是学生思想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我组织“思想交流会”的理念是:尊重、平等、理解、沟通和转化,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敞开心扇、倾听诉说、解疑释难、温暖你我”的原则,先从心理和情感上给予问题学生以温暖和理解。在“思想交流会”上,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友谊、友情的角度切入,再以负责任的态度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它为每位问题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形成了“先成人,后成才”理念。我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感悟到“思想交流会”能发挥以下这些积极作用。

第一,起到情绪释放站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思想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诉说的机会,通过教师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疏导和教育,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思想障碍得以克服,它成为学生的情绪释放站。

第二,起到学习加油站的作用。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原有基础较差等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他们怀着求知的强烈欲望,在“思想交流会”上渴求帮助,不少同学通过“思想交流会”学习方法得到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第三,起到心理辅导站的作用。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大批农民“弃家”进城务工,生活在“残缺”家庭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再加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存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单凭教师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思想交流会”将成为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通过“思想交流会”谈优点、找缺点、谈心理话,使学生的心理障碍逐步克服,心境得以改善。

第四,起到矛盾协调站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思想交流会”无形中成了这些矛盾的协调站,通过互诉衷肠、讲心理话、谈认识和感受,往往能使矛盾的双方达成谅解、关系得到缓和。

四、利用“班级议事”方式解放班主任,构建和谐班级

所谓“班级议事”是指利用学生参与决定班干部的任免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利用班会公布班级的重要事务,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形成统一决议,再付诸实施,最后再把实旋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并使之完善的一种班级管理活动。其具体操作方式和作用如下:

1、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民主意识

第一、我觉得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引导学生,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是塑造灵魂,而非管制学生 ,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而非学生集体的独裁者。

第二、变个人权威为集体的意志,有些班主任过份注重自已的个人权威,对班上的什么事都不放心,非自已亲自过问不可,往往使学生的参与愿望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管理积极性受理压制。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正确的方法是应该把个人权威通过班级法规转变为集体的意志,使班级由“我的”变为“我们的”。

第三、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这是教师个人权威转变为学生集体意志后的必然结果。美国尼勒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利用自己的人格和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发展自我。班主任应该把重担分一部分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班级议事”让学生找存在的问题、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勇于对班级工作提意见,找差距,找方法,肯定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关心集体,积极自觉地参与班级管理,自主意识得到培养。

2、通过“班级议事”制定班级各项制度

在班集体形成初期,我一般都要通过班级议事的方法解决如下问题:班级目标、纪律制度、卫生制度、班训设计、班委会竞选方法、操行行为习惯条例等等。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关心集体,积极自觉的参与班级管理,为建立和谐班级奠定基础。

3、用“班级议事”形成协商民主平等的班级管理形式

在班集体核心产生后,我班的值周班长就成为每周班级议事会的主持人。先由上周的值周班长对上周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书面总结,提出表扬与批评。再由分管班于部作总结,找到班级存在的重要问题,最后再由班主任的协助下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说心理话、提建议,最终拿出改进意见。

实践证明,班级议事活动成为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舞台。形成了班级正确的舆论、统一的意志、向上的班风,成为班级不断前进的动力。它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集体荣誉感、凝聚力得到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班级的良好方法。

总之,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管理的人性化和人本化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构建和谐班级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管理有法,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已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以上构建和谐班级的一些理念和手段正是本人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和经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参考书目:

(1)《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一期)

(2)《中小学管理》(2007年第三期)

功能主义传统与比较教育方法论 第7篇

关键词:功能主义,比较教育,方法论

功能主义发轫于19世纪初期的有机论。在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功能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为早期功能主义阶段。“社会学之父”孔德为使社会学合法化,将社会和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从当时备受尊崇的生物学学科中借用术语和概念,创立了功能主义。后来经过斯宾塞、迪尔凯姆等有机体论者的传承与发扬,以及第一代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的克利夫—布朗的运用和扬弃,并伴随韦伯对主观含义和理想类型的强调,早期功能主义为现代功能主义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共同的理论主张为强调社会整体论,提出了结构-需求-功能的解释框架,研究方法效仿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强调观察、归纳、类比等。[1]

20世纪50~70年代为现代功能主义阶段。以帕森斯、默顿为代表的现代功能主义开始形成并成熟,且达到功能主义发展的顶峰。帕森斯、默顿对早期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与改造,帕森斯建构了庞大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默顿提出了“中层理论”。

20世纪80年代,新功能主义开始形成。当众多社会学家不满足功能主义的保守性倾向而纷纷提出自己的替代理论之时,功能主义的推论方式先在德国(以尼可拉斯·卢曼为代表),后又在美国(以杰弗里斯·亚历山大为代表)得到了复兴,预示着新功能主义的来临。与早期功能主义者以及现代功能主义者不同的是,新功能主义者抛弃了前两者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而主张后实证主义。[2]

在比较教育领域内,从早期的历史功能主义,到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功能主义,再到后现代时代的功能主义,比较教育学者对功能主义的借鉴就从未停歇过,功能主义也因而成为形塑比较教育方法论的重要流派。本文拟从功能主义在三个阶段的发展来阐释其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一、早期功能主义与比较教育方法论

在早期功能主义者中对比较教育方法论影响较为深远的当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认为理解文化特质的功能是研究社会的必备工作;同时他还试图证明,某些实践或思想过程,初看起来是非理性的,但归根到底是理性的,因为人们可以表明它们适合某些需要,这些需要或者是社会的或者是心理的。比如他以巫术与宗教为例,阐释巫术与宗教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所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他指出人们试图控制环境以满足他们的生物学需要。但是外部环境是不可预测的,也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焦虑的积累,人们有释放它的需要,巫术与宗教便起到了这种作用。[3]马林诺夫斯基还批判了那种把文化的传递设想为单纯的复制的错误观点,他认为过去的文化和实践在当代社会里也有其至关重要的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思想被20世纪初期的比较教育先辈们所吸收。正如学者爱泼斯坦(Erwin H Epstein)和卡罗尔(Katherine T Carroll)所言,20世纪早期至中期进行殊则研究(idiographic research)的比较教育学者实际上都是历史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学校与其它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如果要对学校进行考察,就应考虑到其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背景。[4]汉斯借用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认为比较教育中的功能主义是指随着教育制度在各自国家中的历史性发展,对它们的功能进行比较。他进而将功能分析与统计的、科学的方法相比较,认为比较教育建立于历史之上,并应当进行功能性研究,这是探讨历史的另一种方式。统计性的比较,虽然对于原始数据的积累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不能说明制度对于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程度。除了统计数字之外,国家之间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管理体制等。

汉斯以英法两国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比较个案为例来阐释其历史功能主义观点。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挑战,英法两国的教育制度都须担负起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功能。尽管两个国家的社会需求相同,且同为民主国家,具有相似的政治结构,但是他们实施技术教育的方法却因本国内部传统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汉斯主张对功能的比较必须包括对民族国家传统的比较。比较教育在考察看似相同的功能之时,也应比较各个国家的历史,历史也是现在的一部分。[5]

历史功能主义者作为推动比较教育成为专业性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在多个方面开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传统。首先,历史功能主义者从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及其它社会亚系统之间的关系来探讨教育,他们认为如果脱离教育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就无法对教育有充分的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相对主义者;但同时他们又是普遍主义者,因为他们认为在某一历史时刻所获得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普适性。也就是说,20世纪初期的历史功能主义者尽管强调民族国家的传统与文化特质,但是他们仍然试图去寻找一些跨越国界与时空的关于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律,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预测和为政策提供指导,而非阐释和理解。另外,在历史功能主义者眼中,教育仅仅作为运转良好的社会大机器的一个齿轮,而无关个体人的尊严、自由、潜能的实现等,比较教育方法论也因而重自然主义、客观主义而轻人文主义,重宏观叙述而缺微观描摹。同时,尽管比较教育领域内的历史功能主义者受到早期功能主义理论的影响,但是他们对理论的应用程度仍处于浅层次,在具体的论述中,他们更多地还是倚重经验而较少地运用理论分析工具,如此,比较教育的知识大多停留在“报道”的层次而缺理论框架。

在早期的功能主义者中,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的分析方式也被比较教育学者所汲取。理想类型对于韦伯来说是分析社会现象重要特征的范畴体系。从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想类型意在说明相似过程和结构中某些共同的特征。可以说,理想类型是一个概念工具,它片面地强调很具体的现象里面的某些成分,然后把它提升为一个纯粹的概念。因而所谓的“理想”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指思维逻辑层面的建构。同时,这种思维建构并不能在现实中找到,总是与现实有一段距离。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让我们用这一理想类型和我们的研究资料,或是我们在现实里面对经验的整理加以对照,看看现实与理想类型之间的距离是多远或者多近,然后它的理由又何在。另外,理想类型通过提供某种共同的分析标准,用于对照和比较不同背景下的经验事件。根据两种或多种具体经验情境与理想类型的差距,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境进行比较,因而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经验情境。在许多方面,理想类型方法跟生物科学中用来对物种进行分类、并对有机体结构和过程进行描述和分类的方法差不多;与命题和定律相比,这种方法强调概念框架和范畴。再者,理想类型方法的目的不在文化间的相似性,而着眼于差异。比如,韦伯构建了合法统治的三种理想类型:传统型统治、个人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然后考查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类型,凸显西方特性。

学者齐梅克(Bernd Zymek)受到韦伯理想类型的启发,以如上所述韦伯所建构的三种社会的支配类型为出发点,以培养传统型的人才与培养专家型的人才为理想类型的两极,把不同社会文化中的教育目标放在此两极的连续体上进行评判。[6]

霍尔姆斯在他颇有影响的比较教育著作《比较教育:对方法的一些思考》中,用了四章的篇幅去探讨理想类型作为价值探求的工具在比较教育中的运用。在这本书中,他运用理想类型探讨欧洲、美国与前苏联对于教育中隐含的什么是好的社会与知识的不同概念。他建构的理想类型分别为“柏拉图的公正社会”、“科学变革社会中杜威的反省的人”、“苏维埃社会中的理想人”,以理想类型为工具,他进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比较。韦伯坚持学术研究的价值中立,霍尔姆斯也据此认为学术的价值只能是对特定情境中的价值选择与政策预测进行超然的分析,而避免作任何价值判断。

作为霍尔姆斯的学生,加拿大学者许美德在其研究中偏离了韦伯与霍尔姆斯所倡导的理想类型中的价值中立原则,她更希求可以对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由此,她在研究中开始探索一种具有明晰价值判断的理想类型。譬如,她在探讨中国教育发展与日本、欧洲以及北美的关系时,更注重探讨这些国家的教育政策或者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注重平等、自主、团结与参与,而又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剥削、统治、分离与边缘化。由此,她建构了两种理想类型。第一种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互惠互利的情形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另一种是在新帝国主义情形下(比如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对于中国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形。在这一基础上,某一特定国家之间关系之下的政策与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都可以在这两极理想类型的连续体上进行评价与分析。“9.11”之后,许美德在进行高等教育比较研究时发现,大多数的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都仅仅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比较,那么在不同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下,比较如何可能?她以中国和加拿大为例,在探讨这两个文化、政治与经济环境不同的国家中高等教育的角色与使命时,运用了理想类型。她发现这两个国家大学中的知识分子都十分关心本国的文化认同问题,由此,她建构了“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保守主义者”的理想类型,并进而比较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些理想类型的差异。[7]

二、现代功能主义与比较教育方法论

20世纪中叶是功能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它一方面借鉴当时科学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流派之一——新实证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与结构主义结合,成为包括比较教育学科在内的众多社会科学的主导性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最集中的体现者便是帕森斯。帕森斯将科学主义发挥到极致,他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他坚持事实与价值的分离,遵循科学研究“价值中立”的原则;他拒斥历史解释,对社会控制和预测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其对政治、价值伦理等问题的关注。“二战”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比较教育学界。如传统的比较教育历史学派的先驱者萨德勒、汉斯、康德尔一样,这一阶段的功能主义将教育现象放在社会中进行考察,严格遵循萨德勒所倡导的“校外的事物比校内的事务更重要”的准则。但是,不同于历史功能主义者(如汉斯),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者,如比较教育学界功能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安德森,重在考察包含抽象社会系统的社会形式,探索事物之间永久的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福斯特(Forster)认为,不同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抽象、比较、概括,他们探求的问题是事物是什么以及事物的功能是什么,而并非他们是如何发展而来的。[8]

比较教育学者除了借鉴结构功能主义的宏大叙述之外,也同时将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前提的现代化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到比较教育的研究中来,促进了20世纪中叶比较教育领域的繁荣。

20世纪60年代库姆斯的《世界教育的危机》借鉴了功能主义理论,他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他将教育定义为具备各种互动部分的系统,强调各种亚系统之间的互动与相互依赖。某种事项或者某一亚单位的变化,如课程的变化,或者教育目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教育系统内其它亚单位的变化,如资源的分配或者学生的选择等。库姆斯认为解释和分析不能仅仅限于对系统内部因素的考虑,还应当将教育放到更广阔的社会中进行考察,考虑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如功能主义运用生物学的隐喻一样,库姆斯也借用生物学来阐释其系统的概念。他谈到,医生不可能完全了解病人身体的整体系统和功能,但是他却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评价整个身体的状况如何,并进行诊断以使身体各方面功能良好。同样地,教育管理者可去探得能够揭示教育系统运行状况的指标,以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

以美国学者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加大人力投资,培养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现代化的关键。而在长远的意义上说,教育投资的意义比基础工程设施投资的效益还要大。1964年哈比森(Harbison)和梅耶(Myers)在《教育、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并认为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

现代化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都信奉单一的社会发展模式,以西方稳定的工业化社会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他们都倡导“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式。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因而呈现出更多的工具理性,而这种工具理性则是内在于结构功能主义中的。同时,社会科学时代的比较教育学者从功能主义理论中借鉴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工具和概念,比较教育方法论对理论的倚重明显增强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存在着“简约论”与“还原论”的危险,教育与经济增长并非是线性的因果关系所能解释的,教育也并非仅仅具有工具理性,文化、政治、伦理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解释和理解也是比较教育方法论所不可或缺的目的指向。另外,与结构功能主义相契合,这一时期的比较与方法论完全抛却了历史维度,在实际的研究中,各个国家的民族传统被视为是反功能的(dysfunctional)。比较教育因而更重视“共时”性的比较而轻“历时”性的动态比较。

三、新功能主义与比较教育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新功能主义者批判地继承了前述功能主义的遗产。像功能主义一样,新功能主义把注意力放在社会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上,但是与大多数的功能主义者不同,新功能主义对不同系统间潜在的冲突特别敏感。另外,新功能主义者拒绝任何简化论或单一原因的论点,而是承认社会研究的复杂性。尼可拉斯·卢曼是对功能主义社会理论作出贡献的最具革新精神的德国学者。卢曼的功能理论强调的是一种特定的观察态度,这一观察视角质疑效果产生的明显无误的确定性,而充分考虑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卢曼对“功能”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来自于他对人类学功能主义中功能概念的重新阐释。马林诺夫斯基曾对仪式(ritual)的功能作过阐释。他发现,仪式具有缓解人类痛苦的功能。从功能分析的角度,马林诺夫斯基又发现,在人类痛苦的时刻,其实可以有多种方式来缓解和适应痛苦。比如说意识形态的解释框架,或者是个体私下的反应,如悲叹、烦恼、幽默、咬指甲、或者是耽溺于想象的世界中。由此,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仪式与如上的反应具有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关系。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寻求特定原因和特定结果之间的法则性关系的陈述,而是以同一结果为参照点,去寻求几个可能原因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ly equivalent)。[9]

德国的比较教育学者于根·施瑞尔将卢曼的新功能主义观点引入到了比较教育研究中。考虑到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变迁以及当今世界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与全球化交织的复杂性,他倡导比较教育方法论应实现从“共变(concominant variation)”到“功能对等”的转变。“共变”是迪尔凯姆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比较方法必须坚持因果关系的原则,而使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去考察现象,必须以下列命题作为比较的基础:一种同样的结果总是相应于一种同样的原因。[10]很显然,“共变”概念是实证主义科学中的概念。而如今,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与学术气氛已与19世纪初期相差甚远。基于此,施瑞尔高度评价了“功能对等”概念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功能对等”作为定义性标准使得功能推理的独特性得以彰显并与常规的功能主义(以因果术语所阐释的功能主义)区分开来。遵循这一功能推理的视角,功能关系将不再被视为是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相反,因果关系被视为特例。在功能系统理论的框架中,功能对等这一概念的地位类似于在假设—演绎的理论框架中因果性的位置。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功能就是指一种独特的观察技术(observation technique),这种观察技术对特定的因果关系进行质询,旨在建立问题和问题解决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理解为“偶然和多样的”。“功能对等”概念的另一种意义表现在它之于比较推理的意义。它的概念内容不仅包含对多样的社会-文化中的问题解决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这一概念还作为一种桥梁性的原则,将功能推理的外推法(extrapolation)与比较方法论的重构联结起来。以这种方式重构的方法论有两重目的,首先是确定相对于一个参照问题的多样的输入与输出的成就(performances)、系统策略、问题解决方式。其次,从可交换性(interchangeability)的观点出发,将这些成就、策略以及问题解决方式相互联系起来。[9]施瑞尔认为建立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的比较分析经历了意义深远的转向:从作为检验假设性普遍性论述(这种论述假定特定的原因产生特定的结果)的准试验程序转变为在经验上以功能对等的观点寻求产生某种结果的替代选择的可能性。可以看出,受卢曼新功能主义的影响,施瑞尔所提出的比较教育方法论试图去纠正历史功能主义者与社会科学结构功能主义者的偏颇,以整合殊则研究与通则研究(nomothetic research),消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解释之间的鸿沟。

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早期历史功能主义者借鉴功能主义使比较教育领域成为专业化领域的努力,以及对韦伯理想类型运用的尝试,包括社会科学时代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进行学科科学化的努力,都使比较教育学得益匪浅,它们教会我们分析,使我们更为深刻,更善于抓住问题,甚至可以说,使我们的思想更为充实。因而借用马克·布洛赫评价迪尔凯姆实证主义社会学时的一句话:如果说这些学说在今天已趋僵化,那也只是任何思想运动在硕果累累之后迟早要付出的代价。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早期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初探[J].社会学研究,1990,(4):116-118.

[2][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6.

[3][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7.

[4]Erwin H.Epstein;Katherine T Carroll.Abusing Ancestors: Historical Functionalism and the Postmodern Devi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Feb 2005.49,1.

[5]Nicholas Hans.Fun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Vol.10,No.1.(1964),94- 97.

[6]Bernd Zymek.Domination,Legitimacy and Education:Max Weber's Contribution to Comparative Education.133.

[7]Hayhoe,Ruth.The Use of Ideal Types in Comparative Educaiton: A Persional Reflec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2007.

[8]Anthony R.Welch.The Functionalist Tradition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Vol.2 1,No.1.(1985).

[9][11]Jürgen Schriewer.Comparative Education Methodology in Transition:Towards the Study of Complexity?Discourse 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Frankfurt,Bern etc.:Peter Lang,2000,P40.

功能性方法论 第8篇

关键词:排便训练,老年功能性便秘

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是指肠道蠕动功能不良, 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过久, 大便干结3~4 d甚至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无规律的临床症状。

而老年性便秘发生的概率与老化有着一定的联系[1], 有资料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为3%~27%, 平均大约为15%。其差异系对便秘的不同定义和不同的调查方法所致, 便秘的发生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特别是65岁以后的老年人[2]。国内李增金等[3]于1997年对北京和河南等城乡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总患病率为20.3%。目前, 临床上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 (文献支持) , 本科室于2011年1月至至2012年12月对50例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患者进行了排便训练, 取得满意的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2011年1月至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 纳入条件: (1) 符合我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2) 年龄≥60岁。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 (68.54±4.87) 岁, 其中脑中风后遗症15例, 帕金森患者3例, 糖尿病12例, 脊髓损伤截瘫患者2例, 心血管患者8例。

1.1.2排除标准: (1) 下消化道器质性疾病患者; (2) 肝、胆、胰腺疾病患者; (3) 结肠、肛门占位性病变患者 (4) 近期作过腹部手术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和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人数各25例。

1.2.2排便训练方法: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相同, 对照组进行下面方法: (1) 评估内容:生理状况、排便习惯、营养及饮食习惯、身体功能、服药情况、照顾者情况及未来生活习惯等。 (2) 饮水计划:摄入足够的水分每日饮水量建议1500 m L左右[5]或根据患者的尿量颜色来增加饮水量的多少, 少量多餐饮水, 早期空腹可进水100 m L左右, 其余时间可少量饮用, 约50 m L即可。 (3) 饮食计划:进食量评估根据日常进食量进行计算, 进餐时间安排正餐三餐, 茶点每日两餐, 一般在正餐后2~3 h, 茶点建议进食少量点心及水果。 (4) 腹部按摩:每日2次、每次5~10 min。每日晨起排空小便后, 空腹进水100 m L, 顺时针方向, 从右向左。每日4次, 每次5~10 min。选择晨起空腹饮水后及三餐进食后。 (5) 穴位按摩及推拿:上肢按摩:选择支沟、内关。每日2次、每次5 min。脐部推拿:中皖、建里、下皖、水分、气海、关员。每日3次、每次3~5 min。三餐后进行。 (6)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早餐后30 min排便。 (7) 活动:床上适当的翻身、伸曲腿活动。尽量下床走动, 以不气促为度。 (8) 肛门反射锻炼:每日2次, 每次10~15次。

1.2.3训练的时间的安排, 1个疗程为2~3周。

1.2.4疗效评估方法:采用200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编制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6]该问卷共分6方面问题: (1) 排便困难 (2) 粪便性状 (3) 排便时间 (4) 下坠、不尽、胀感 (5) 排便频度 (6) 腹胀。每个问题评分4级标准, 根据不同程度分别记 (0~3分) , 得分越高代表问题症状越严重, 6方面问题得分相加便为便秘症状总分。评估时间分别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2周内。

2结果

排便训练治疗前便秘症状总分各为 (12.24±2.09) 分和 (8.54±1.87) 分, 干预前后各项症状和总积分明显降低, (P<0.01) .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评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老年人因为器官衰退、活动力下降、牙齿脱落及慢性病等因素而再次造成排便问题。便秘后, 粪便在体内停留过久, 肠内细菌的分解、发酵和腐败, 产生毒素, 导致头痛头晕, 食欲不振、腹部胀痛、烦躁不安等症状, 而过于用力排便, 有可能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 甚至发生猝死。

注:本组患者排便训练前、后比较:*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

大量的资料显示对改善便秘的症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针灸、按摩、药物、食物等但都不能真正解决老年患者便秘的情况而只是暂时解决症状而已。由于老年人及临床对于重新建立患者排便功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有些欠缺, 导致老年人排便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处理, 而积极的排便训练可以有效的明显的改善便秘症状[7]。

排便训练的重心是从有控制的排便转变为规律性排便, 从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 肠道功能不良及无规律排便是产生便秘的关键, 我们从便秘的形成、运送及排出, 整个都体现肠道的功能及生活习惯有密切相关, 正常排便的功能、影响老年性便秘的常见原因、老年人老化的生理特点、便秘的症状及康复护理出发, 加强护理评估、诊断制定严密可行的排便训练计划,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采取可行的、安全的护理措施:如:促进肠道运动采取局部的运动方式来增强肠道的运动, 相对针灸和全身活动和走动来说更安全。从我们上述的临床研究表明, 关注老年人的肠道管理 (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肠道运动、刺激神经支配及反射等) 、此方法临床护士具备评估处理的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 (RNAO) .Prevention of Constipation in the Older Adult Population[M].Toronto (ON) :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 (RNAO) , 2005:24.

[2]罗成华.便秘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12.

[3]王俊平.便秘[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82.

[4]刘瑞华, 郝英秀, 侯淑敏, 等.八段锦操配合腹部和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3 (4) :904-905.

[5]杨龙明.老年性便秘的诊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372-373.

[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 (4) :355-356.

功能性方法论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脊髓损伤并存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 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膀胱功能障碍诊断标准。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37例, 男20例, 女17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 (42.5±5.7) 岁;颈髓损伤9例, 腰部脊髓损伤16例, 胸髓损伤12例。对照组37例, 男21例, 女16例, 年龄27~64岁, 平均年龄 (41.9±5.3) 岁;颈髓损伤10例, 腰部脊髓损伤14例, 胸髓损伤13例。纳入标准: (1) 符合脊髓损伤所致膀胱功能障碍诊断标准[1]; (2) 与本次试验配合者; (3) 18~70岁。排除标准: (1) 合并尿道梗阻、尿道畸形、肾脏疾病等病变者; (2)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3) 严重心、 肝、肺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无显著差异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 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膀胱功能情况, 针对性指导患者做膀胱功能训练。详细措施: (1) Valsalva屏气法: 患者取坐位, 屏住呼吸, 身体稍前倾, 下腹用力增加腹压, 做排便动作促进尿液排出。 (2) 手法训练:尿管拔出后, 在确保膀胱充盈状态下, 可使用Crede法, 操作者单手向内, 对下腹部进行按摩, 力量由轻至重, 膀胱缩为球状后, 一手托住膀胱底部, 向下做膀胱挤压, 排出尿液后, 左手放于右手手背上, 进行加压排尿, 尿液外流时再加压, 直至尿液排尽;也可选择耻骨上叩击法, 手指于下腹部膀胱区域进行规律叩击, 叩击8次后, 暂停几秒后再次叩击, 共叩击3min左右。 (3) 激发排尿法:做腰骶部皮肤刺激, 在会阴区、耻骨上叩击。牵拉阴毛, 进行大腿内侧按摩, 做阴蒂与阴茎挤压, 起到刺激膀胱作用, 形成反射性收缩而排尿。 (4) 盆腔及腹部肌肉锻炼:患者取卧位, 做肛门放松及收缩训练, 每次收缩时间为5s以上, 放松后3s左右再次收缩, 每次训练时间为20~30min。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判定, 显效:排尿无力、尿失禁、尿痛、尿不尽等症状基本消失, 膀胱残余尿量<50ml;有效:上述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膀胱残余尿量< 100ml;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通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 膀胱治疗前后的膀胱功能变化。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9.0处理, 计量资料以t检验, 独立样本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P<0.05则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4, P < 0.05) , 见表1。

2.2膀胱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等指标无明显差异, 经治疗后两组均出现改善, 但是观察组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讨论

脊髓损伤并存膀胱功能障碍治疗难度大, 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恢复,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以往主要选择常规药物治疗, 给予简单护理, 难以取得满意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有学者发现[2], 膀胱功能训练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与药物治疗取得相互促进效果。

膀胱功能训练需掌握正确的时间及方法, 脊髓损伤后可在3~5周恢复, 因此, 脊髓加压术后4周左右实施膀胱训练, 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3]。膀胱功能训练通过不同的刺激及锻炼方式, 促进膀胱内尿液排出, 提升括约肌功能。对于括约肌功能尚存患者, 需作强化括约肌训练, 可通过盆底肌及腹部肌肉锻炼, 有意识憋尿等方式, 起到提升括约肌功能作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患者, 可寻找刺激点作排尿辅助, 通过不同刺激方式, 促进膀胱应激性收缩。有学者研究中[4], 分别对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及加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 结果显示, 加用膀胱功能训练后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患者。本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符[5]。提示, 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并存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具有一定可行性。

综合上述, 膀胱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并存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康复, 提升膀胱功能, 降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怡, 吴莹, 李雨峰, 等.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2, 24 (7) :1311-1313.

[2]蒋东生, 车兴旺, 范连彬, 等.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J〕.临床医学, 2012, 32 (8) :54-56.

[3]伊仙琼, 朱文宗, 黄建平, 等.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59-1161.

[4]高原, 熊艳, 刘声平, 等.康复训练在脊髓损伤并发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4) :524.

功能性方法论 第10篇

食品营养与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内容

因本课程由两门食品专业课程合并而成, 总学时数为48学时, 如果分别对应食品营养学和功能性食品两门课程来学习, 涉及的内容过多, 学生学习时间不足, 因此只能对两门课程的内容加以筛选, 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相互沟通了解, 避免授课内容重复。由于食品营养学中基础性知识如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吸收生理, 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社区营养等内容需要学生掌握, 在学时分配上食品营养学占了三分之二, 功能性食品部分因时间所限不能很好展开。事实上,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 食品营养学与功能性食品课程体系不完全一致, 因此很难融合在一起, 整个授课过程仍然分成独立两个部分, 这导致在功能性食品部分内容很难展开, 学生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另一方面, 目前本课程现有的相关教材基本为《食品营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功能性食品》几种, 因为本课程是创新性设置, 导致很难从现有教材中选择一本内容与课程设置相适应的, 因此近几年教学中仍选择课程中占比重较大的食品营养学教材给学生使用。

针对现有问题, 课程组应根据课程大纲及教学实际需求, 组织教师优化教学内容, 及时更新课程相关的研究进展, 更好地融合两门课程内容体系, 以配合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食品营养与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 我国营养学教学领域中主流的教学改革方法包括:以问题基础的PBL教学法, 强调从整体把握的框架式教学法、以具体的任务为主线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和主要应用在临床营养教学中的CBL/CBS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特点, 也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启发和案例、课堂讨论相结合等方式, 加强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选择了合适的内容采用PBL教学法,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及网络资源, 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课堂上讨论、验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从教学效果看,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 考虑到教学人数及课程学时有限, 该方法适合食品营养学及功能性食品课程中内容广泛又不难理解掌握的章节, 如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等内容。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各种教学方法应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通过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根据具体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方法多元结合, 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此外, 我校近年来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教师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授课所用的课件等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 来辅助学生的课后自学, 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及交流。就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教学平台的利用更多靠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性, 因此覆盖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可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考虑加入网络教学平台的考核体系, 充分利用平台资源。

从课程的考核体系来看, 我校目前与国内营养学相关课程大多数一致, 采用的是闭卷笔试的方法, 考试的内容上主要侧重于食品营养学和功能性食品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很多学生只看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对平时的知识积累并不重视, 往往通过考试前突击复习就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而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法只通过一张试卷体现出来。为了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 本课程在成绩考核中设置了30%为平日成绩, 但考虑到这部分成绩中包括了学生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内容, 对学生最后总成绩影响最大的仍是期末笔试, 因此, 应加大平日成绩比重, 引起学生对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视。

结语

检测你的动脉功能用哪些方法 第11篇

目前,心肌梗死、脑卒中、缺血性肾病和间歇性跛行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些疾病虽然发生在人体的不同系统,但都是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因此,整体干预血管病变是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改善血管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根本措施。目前,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研究,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的结构改变和功能改变两种类型。临床实践证实,患者在血管结构发生改变之前,其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就已经出现了异常,并表现为缺血诱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降低。所以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才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则早于血管结构的改变。那么,在临床上如何检测血管功能的异常呢?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动脉功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8种:

1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法:该方法是经导管以递增的剂量向受检者的冠状动脉内注射乙酰胆碱(Ach),通过血管造影剂检测冠状动脉血管内径的变化率。它是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准方法。在做该项检查时,血管内皮功能正常者,其冠状动脉会发生扩张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者,其冠状动脉的扩张反应会减弱甚至变为收缩反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且价格昂贵,因而不适合广泛应用。

2肱动脉超声检测法:该方法是用充气的血压计袖带将受检者的上臂血流阻断一段时间后再放开,造成其肱动脉反应性充血,然后通过高分辨多普勒超声测定其充血前后的血管内径,以内径的变化率作为衡量受检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好坏。肱动脉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不方便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

3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该方法是先确定受检者右侧颈部和腹股沟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再测量这两点之间的体表距离(D),然后将压力感受器分别置于上述两点上,这时仪器便可自动测出受检者的脉波从颈动脉波动最明显点到股动脉波动最明显点的传导时间(T)。其计算方法是:PWV=D/T。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说明主动脉的硬度较大。在临床上常测定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有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颈-足背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变是主动脉结构与功能异常的总体反映。该项检查具有简单、快捷、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观察。但它也存在敏感性差、不容易发现轻微的动脉弹性改变以及所测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数值受较多因素影响等缺点。

4测定踝臂动脉的弹性功能指数(ABI):该方法是先同步测定受检者四肢的血压,然后分别用测得的下肢收缩压的数值除以较高的一侧上肢收缩压的数值,所得的结果即为受检者双侧踝臂动脉的弹性功能指数,其正常参考值为:0.9

5计算反射波增强指数(AI):该方法是将笔式高保真度压力探头置于受检者桡动脉搏动的最明显处,使探头与动脉的行走方向保持垂直,通过桡动脉压力波形分析仪记录受检者的桡动脉脉搏压力波形。另外,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适时地将受检者的桡动脉压力波形转换成中心动脉(主动脉)压力波形,并自动测量其中心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然后计算出受检者的反射波增强指数。其计算方法是:AI=ΔP/PPc(ΔP为中心动脉压力反射波增幅,PPc为中心动脉脉压)。

通过测定反射波增强指数可以定量地反映受检者整个动脉系统的总体弹性,敏感地显示其因大动脉和小动脉的弹性改变而引起的压力波反射状况,并可据此解读受检者收缩压和脉压增大的机理。该方法常被用于观察药物改善动脉弹性的疗效,适用于进行小样本临床研究和治疗的随访观察,其主要的局限性是不能区分受检者的大动脉弹性与小动脉弹性。

6进行袖带内压力震荡波分析(AOCS):该方法是先通过记录受检者测量血压时袖带内的压力震荡波,再分析该震荡波的特征性信号,然后采用数学公式计算其肱动脉的弹性和系统顺应性。根据袖带内压力震荡波分析的结果可以获得受检者血管的弹性功能参数,并了解其整个血管系统的顺应性。

7检测动脉的顺应性:该方法是让受检者仰卧,将袖带置于其左上臂后测量血压,同时将腕部固定装置束于受检者的右手前臂及腕部,再将带有支架的探头置于其右侧桡动脉搏动的最强处,在获得理想波形和最大信号强度后,记录其30秒内的动脉波形和脉率,然后通过仪器的自动分析得出C1和C2值。C1和C2值分别反映的是受检者大动脉与小动脉的弹性功能。受检者的C1和C2值越小,表示其大动脉和小动脉的弹性越差。尽管在该项检查中获取的信号只是受检者的桡动脉压力波形,但是所测得的C1和C2值可反映其整个系统动脉内压力与容积的关系,即动脉顺应性或弹性。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C1和C2值能够较早地发现受检者动脉弹性功能减退的情况,尤其是C2值对这种变化更有诊断价值。

8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法:当血管功能发生异常时,人体内许多有活性的物质及其底物、降解产物或酶都会增高或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这些物质的浓度来反映受检者的血管功能。这是2006年9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ESC/WCC)提出的一种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动脉功能检测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用上述检测方法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早期血管病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我们需要对可反映早期血管病变的各项参数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并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临床寻找和确立逆转早期血管病变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开辟心脑血管疾病从治疗到预防的新时代。■

呼吸功能检测方法研究 第12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体健康受到高度关注,越来越重视体检。呼吸功能检查是体检的重要项目,也是人体生命体征的基本参数之一,是经呼吸道、肺等完成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的过程。在临床监护学中通常以呼吸率的形式给出一个评价指标,远不能完全地反映呼吸状态,其实呼吸是全身组织输送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外呼吸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胸腔起伏所产生的,其状态是关系到后续两个过程的基础,因此通过物理方法对外呼吸状态的进行定量地检测,是了解当前呼吸状态、预测呼吸未来发展、治疗效果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在预防检查中是针对呼吸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是针对呼吸系统中的外呼吸检测原理及实现方法进行研究,并给出完整的评价方法以及计算参数,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1 呼吸功能检测原理与参数计算

1.1 检测原理

外呼吸是通过中枢神经、呼吸肌等控制胸腔起伏产生呼吸道内、外压差来完成呼吸道中气体的内外流动,周期性地更新流经肺部的气体实现氧气、呼吸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交换。其检测方法一般是通过在气路中放置一个流量传感器,并通过气路延长管实现与测量模块中的传感器连接,构成气路压力、流量的感应通路,并利用模块中的传感器、放大电路和模数转换,以及模块中的微处理器和软件等实现压力、流量的监测。同时通过对波形、压力等所进行分析而计算出参数,或者将检测信息发送至PC机进行分析和显示,以得到检测对象的呼吸功能状况,实现的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关键部件是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获得的是气道压力信号(Ap)、压差信号(Dp),与监测呼吸通路中的流量和压力值一一对应,是后续进行呼吸功能参数计算与评价的基础。本文中的流量传感器是采用TREYMED公司,通常流量传感器的特征曲线如图2所示。

所用的流量传感器中的压差与流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其重复性、一致性很好,无需进一步的校准。

1.2 直接测量参数

外呼吸应包含呼出和吸入两个通气过程,由于呼出是吸入的基础,往往在评价呼吸功能时更关注呼出的特性。本文的监测参数主要是针对呼出的功能评价,并依赖于流量(Flow)、压力(Press)获取,其测量原理简析如下。

(1)流量(Flow)

是反映气路中气体流动能力的,与胸腔的起伏和气路管径密切关联,可由串接在气路中的流量传感器及压差式传感器共同测量,并依据流量传感器中的压差与流量对应关系进行转换而获得流量值,单位是L/Min。

(2)气路压力(Press)

是反映气道动力的,与胸腔的起伏和气流阻力密切关联,可由与气路直接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测量,单位是cmH2O(98.06Pa)。

1.3 基于Flow和Press的计算参数

1.3.1 最大呼出气量

是在单次呼吸中用最大力量呼气下,持续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单位:L/次。

计算方法:利用单次用力呼气的流量对单次呼气时间的积分,即

其中N是单次最大呼出时间的最大计数。

1.3.2 最大呼出气道压力

是在单次呼气中用最大力量呼气下,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道压力,单位是cmH2O(98.06 kPa)。计算方法是对直接测量的气道压力取多点平均之后,并再取单次呼吸中的最大值。

1.3.3 最大呼气平均压力

是在单次呼气中用最大力量呼气下,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道压力平均值,单位是cmH2O(98.06 kPa)。计算方法是利用单次用力呼气的气道压力对单次呼气时间的积分,再除以时间,即

其中N是单次最大呼出时间的最大计数。

1.3.4 最大呼气做功

呼吸时影响肺膨胀的两个主要因素为胸肺弹性阻力(胸肺顺应性)和非弹性阻力(气流阻力和组织粘性)。呼吸肌收缩所产生的力,由变化的压力反映,用于克服上述两种阻力,使肺泡容量增加。呼气功(WOB)即为在呼气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Press)和变化的容量(Flow)的积分,单位是J,计算方法是:

其中N是单次呼吸时间的最大计数。

1.3.5 最大呼气流量加速度

是在用最大力量呼气下,所能呼出的最大气流加速度,单位L/Sec2,即:

1..3.6平均呼气流量加速度

是在用最大力量呼气下所能呼出的最大气流加速度均值,单位L/Sec2,是气流加速度在呼气阶段的时间均值,即:

2 检测系统框架

检测气路从三通阀的直通口接入到压力、压差式传感器上,通过三通阀来控制气路联通流量传感器或大气实现压力的校零操作,传感器的电压信号通过模拟部分处理后送入数字部分进行AD采集,输入stm32微处理器芯片,并通过串口实现数据的上传,最后在上位机进行数据包解析、识别、参数计算和显示等,见图3。

3 硬件部分

3.1 硬件系统

呼吸功能检测模块工作时,将流量传感器接在病人和呼吸机的气道中。流量传感器通过两个旁路与2个压差传感器连接。当呼吸气流通过流量传感器时,流量传感器内部的限流装置会感应出其两侧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通过气路连接由压差传感器1测得(AD1信号)。AD1压差信号将用于气道流量的计算。压差传感器2的一个端口悬空,另一个端口接气道,用于测量气道压力(AD2信号)。时间将由采样引入。这样可以获得呼吸力学最基本的三个参数:流量(Flow)、压力(Press)和时间(Time),其他呼吸功能参数都可由这三个基本参数计算出来。

当模拟部分的传感器送出数据AD1和AD2,输入stm32f100c8芯片,通过下位机的对其控制后再由USART1_TX、USART1_RX分别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通过4pin口输入电源和与上位机进行通信。

3.2 微处理器的功能

本次探究实验采用意半的STM32f100c8芯片,是ST公司近年推出的微控制器内置来自ARM公司具有突破性的Cortex-M3内核,该内核是专门设计于满足集高性能、低功耗、实时应用、具有竞争性价格于一体的嵌入式领域的要求。2个16位看门狗定时器(独立型和窗口型);多达80个快速I/O口;多达7个通信接口。所有这些又都融入了业界领先的功耗水准,非常适合呼吸检测仪对运算高速精确的要求,也适合空间受限的工作环境以及便携式场合应用

CPU将完成信号的采集处理、呼吸功能检测参数的整合打包、电路的状态监测、三通阀及其相关控制、与上位机的命令通讯和数据包传输。

3.3 传感器选取

NPC-1210低压系列是一种在宽温度范围内具有补偿校准性能,性价较高的压阻电桥式恒流压力传感器。它具有适合PCB板的双列直插封装,在对压力连接方向很挑剔的低剖面应用场合下提供了优良的灵活性。NPC-1210系列使用硅显微机械加工技术把压阻应变计离子植入惠斯通电桥结构中,对于压阻效应温度系数大的影响,可提供了0oC~60oC范围内优良的温度补偿特性。

3.4 模拟电路

3.4.1 模拟电路框架

模拟电路主要由两路压力传感器及其放大电路和三通阀控制电路组成。两路压力传感器及其放大电路将完成呼吸气道中压力信号的采集;三通阀将完成呼吸力学模块的气路切换,从而实现模块的自动调零。

传感器的输入为恒流源1.5 mA;将传感器的差分输出放大40倍,然后运用加一阶有源滤波输出。

3.4.2 放大电路设计

当气流通过呼吸道时,流量传感器内部的限流装置感应出的压差是一个非常微弱的呼吸生理信号。如何将此微弱信号进行放大滤波,以获得低噪声的呼吸生理信号,这对于后端数字信号的处理和人体呼吸信息的识别、计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传感器的输出是两路差分信号,上为应用加法电路来合为一个电压。下为通过分压电路100 K和30 K电阻分压,添加了1 V直流电位以抬高零压力输入时的输出电压,避免零压力输入时出现负偏移对输出的影响。

经测算,输出满量程电压差为3.012 V。

4 软件部分设计

4.1 测量模块软件

在硬件部分的微处理器中的模块软件采用C语言,并在KeilC环境下完成,其功能主要完成微处理器的初始化、校准与校零、数据采集、打包和串口通讯功能(接收上位机命令,发送数据包到上位机)等。下位机程序框架如图5所示。

4.2 PC机软件

本设计上位机系统采用VC++6.0开发环境,通过完成上下位机通信、建立基于MFC的数据处理与显示系统,实现压力和流量信号的采集、计算,以及所得参数的实时数值和波形显示等,其中计算方法参见上述的计算参数定义,完成基本呼吸功能检测功能以及评价。

5 结论

基于PC机的测量显示效果如图6所示。

本文中的呼吸功能检测的设计是采用新型的流量传感器技术和基于三通阀的气路连接,具有一致性和自动压力气路校准的功能,从而获得一种性能优越且成本显著低的全数字呼吸功能检测设计方案和呼吸功能的定量计算参数,在经过对模拟呼吸过程的测试,以及对15位19-23岁青年和证明,呼气功能检查检测结果正确,满足预期设计目标,各项计算参数准确,呼吸功能检测参数和波形输出稳定,后续还会在应用的便利性、可携带性方面进行改进,并对计算参数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使之更能适合的临床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旺,仇原鹰,叶继伦.呼吸力学参数监测系统的电路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5,29(2):93-96.

[2]萨藤三.呼吸衰竭时呼吸机的应用[J],新医学,2010,06:104-109.

[3]全力文海燕.现代呼吸机通气模式原理、目的及应用初步探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5,04:210-216.

[4]王义辉,何金环.呼吸机流量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杂志,2010,04(3):55-61.

[5]米永巍,李怡勇,郭赤.呼吸机适应性支持通气(ASV)的原理和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杂志,2008,04:43-49.

[6]丁晓莉.气道阻力测定的几个问题[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7,01:14-16.

[7]刘玺诚,江载芳,袁晓霞等.新生儿的肺功能测量[J].中华医学杂志,1995,75(8):489.

[8]Stezler A.Tidal,flow volume loops in newborns and infants[J].Pediatr Res,1984.14:652.

上一篇:阴道臭氧灌洗下一篇:初一新生的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