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践范文

2024-09-23

课改实践范文(精选12篇)

课改实践 第1篇

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观念转变不到位。在新课改实施的进程中, 一部分教师没有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主体, 没有把“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 角色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虽然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但多数是流于形式, 缺乏对合作学习目的的理解和行动上的调控;在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互动、合作中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不够充分, 缺少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教师不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没有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旧有教学模式, 在拓展和灵活使用教材上显得乏力, 存在着演出“教案剧”的现象;多数教师仍旧按照预设的教案组织教学, 不注重利用课堂活动促成知识的生成。

“课标”意识不强。不少教师对新课程要求的质量意识比较模糊, 没有深入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的“六个改变”和“六点要求”。特别是对于课标中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目标不能进行有机地整合, 往往顾此失彼;在具体的教学中, 片面地以为实施新课改就可以淡化对学生的双基培训, 在组织课堂活动中, 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即使注意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自主探索, 但由于目标模糊和方式方法不当, 结果不能做到课堂教学活泼而有序, 既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又削弱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课堂表面热闹、活跃, 实质上教学效益低下。

忽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体验。新课程强调“课程是经验”, 要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的转变, 要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设计教学, 从生活走向知识, 从知识走向世界。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存在着对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欲和支配欲, “讲台意识”仍旧严重。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体验未被充分激活, 教师关注的对象仍然是少数优秀的学生, 学生的学习还较多地体现为外在的“注入”;教学过程仍然死板地以教材内容为线索, 而不是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已有体验,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展开。

难以摆脱传统评价方式的束缚。在中考、高考指挥棒影响下, 教师往往被传统的评价方式所束缚。人们虽然都认识到“一张试卷定高低”不合理, 但很难实施过程评价、发展评价。对新的评价方式认识模糊, 等、靠思想严重。事实上, 评价只有达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提高, 有利于课程的进步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适应新课改的对策

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关系。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课程目标, 是引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依据,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形式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所构成的教学结构。部分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感到模糊。我们体会到, 新课改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细化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

目标应多元化。即要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目标要具有开放性。即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使学习的内容适合学生个体的需要, 具有可选择性。

目标要具有层次性。即教学目标应符合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让所有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因为只有被学生认同了的教学目标, 才能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

教学形式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 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特点的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进行优化组合, 以异彩纷呈的教学形式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激活课堂教学。进入教学实践之初, 教师虽然接受了课改新理念, 但是对如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缺乏深入的思考, 对“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一词的含义和实际操作难以把握, 在如何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上感到乏力。实际上, 在新课改的教材中, 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的比例明显降低, 学习材料中“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大量出现。它鼓励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的、主动性的劳动。要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课题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联系师生的共同体验, 准确把握教学时机, 调动多样化的教学艺术, 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与态度, 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而应该在对话、沟通、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改变课堂的刻板、单调, 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课堂。

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但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 不少教师在如何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上感到茫然。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是对“过于”一词的理解浮于表面。其实, 课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没有生机的“满堂灌”的状况, 而不是对接受学习作全盘否定。当然, 搞探究性学习也不能走极端, 否则, 势必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有做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整合,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走进了新课改。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按预先设计的方案组织教学活动, 可往往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安排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太短, 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种是:在组织交流中, 以小组方式的探究费时较多, 还会有部分学生的思维被小组定位, 体现不出学生思考的独立性。由此, 不少教师感到举步维艰。而这个问题一经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 问题主要是出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在展现学生不同见解和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的设计上, 要包括对学生独立活动、分组活动和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安排设计, 还要预先考虑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预设解决方案。在时间的分配上, 要留足留够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同时, 在组织小组活动中, 要做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 要落实组员的角色并定期替换, 尽可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 要使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还必须考虑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只有当我们抱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走进课堂, 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课改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生物课改实践体会 第2篇

泗湖山镇中学 曾国营

实施课改已有两年,反思两年的课改工作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注重研究、善于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课程怎样实施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去探索,去寻找。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所通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我们不能被动的等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更重要还要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二.转变观念、转变行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行为上有了一定的转变:(1)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学会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了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对自己的超越。

(2)教师的教不再是停留于传授知识,教的职责在于帮助: 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3)教学过程的关注发生了变化: 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当中去发现、去探索,并学会学习,在参与当中去感受,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变化。过去不称职的教师就是学科知识不完备,表达能力弱,板书不吸引人的教师。而现在人们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帮助者。

(4)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

新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一个在说一个在听,而是互相倾听和演说。教师和学生之间将彼此尊重观点和阅历,实现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三.改革、创新才能驾驭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参考答案去教,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使教师丧失了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在不断创造、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四.不断反思才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许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足、锐意改革、勇于进取,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课改在实践中前行 第3篇

一、“147教学模式”倡导的合作式自主学习最能体现师生、生生互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钟老师在教学如何求助,怎樣表达感谢时,如果只要求学生对书中的相应的句型找出来进行反复操练,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些情景。钟老师站在讲台上显出无助的样子:I need help,Who can help me clean the blackborad?学生就上来帮忙,首先会说:Dont worry,Let‘s help you.Oh,its very kind of you!新学的内容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二、“147教学模式”体现了创新

如,叶老师在教学情态动词can,cant的用法时,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学生掌握这两个情态动词的意义就可以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是这样的:同学们,请用can,cant造句。然后学生纷纷说出句子,叶老师逐一纠正。这样的一堂课没有创新,只有灌输。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平时课间活动的照片。叶老师问: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回答:They are playing soccer。老师又问:Can you play soccer?这样引出can 及其肯定否定的回答。然后叶老师让学生用I can ... He can ... she can ...等讨论自己或他人的能力。这堂课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体现创新学习,又再次体现了自主学习。

三、“147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情感

教师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情感教育相依相存的。例如,初二有篇短文是关于自行车运动的。Do you

know the advantages of cycling?让学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合作,鼓励从讨论骑自行车到怎样保护环境,到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学习。在学习中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147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147教学模式”强调小组的团结协作。为了让“147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开展,在课堂上我们是采用了积分制度。对于教师的同一个问题,优生回答或是中等生、学困生回答,等到的积分是有差异的,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困生、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激励各个成员互相帮助着,大家都在为积分一起努力着。

我的课改实践之旅 第4篇

●●第一站:紧抓课堂常规, 按照教材组织教学

课改后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 我向学生郑重地宣布课堂纪律, 明确提出:不许带入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东西, 不许进行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操作, 必须带教材、笔。我告诉学生:“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并让学生认真阅读了“平时成绩统计表”和“平时成绩评分细则”。我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为必修 (2个学分) +选修 (2个学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学科和平时的学习, 督促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控制。

第一次使用必修模块, 没有教师教学用书, 也没有配套光盘。认真阅读教材后, 我发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是软件操作技术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师生总结。而新教材更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则成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启发者。但糟糕的是学生也习惯了以往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所以, 在教学初期, 我的课堂教学进行得很困难, 师生都努力在新课改的路上蹒跚行进。我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课堂角色的转换和理论知识的钻研上, 教学环节主要依据书中的设置, 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材中的任务、探究、实践、交流、练习、拓展等内容。当时, 我感觉教学的能力回到了起点, 需要学习补充的知识太多了。所以, 第一学期我写的课后笔记比教案还多, 同时学习笔记的内容也较以前丰富了许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又参加了几次新课程培训及学科教研活动, 在网上也能看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们相互交流课堂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我手头的教学资源渐渐多起来了。在课改的大背景下, 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我的教学实践终于向前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站:不断优化教学环节, 力求最佳教学设计

在熟悉了教材涉及的新内容后, 我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堂的具体实施上。首先,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 根据平时成绩统计细则, 我开始严格地统计平时成绩, 并且每一章结束时公开公布一次。这一措施刺激了一部分不认真对待这一学科的学生,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 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设置都经历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的过程, 以得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我在同一年级带多个班级, 优点就是使自己有多次反思的机会, 不断改进每节课中的不足, 设计出适合每个班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案。这些过程对提高教师的实时反应能力、实时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和参与能力都大有好处。

在备课阶段, 与课改前最大的区别是, 要围绕教学环节的主线筛选信息, 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资源, 包括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引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 新教材中的“引入”强调的是创设情境, 以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所以, 每一节课前都有一个小情境, 这些内容在课堂应用上可以灵活选择用或不用。只要我们创设的情境适合学习主题、接近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可。情境引入非常适用于表现欲强、喜欢合作学习的班级。还有一种“开门见山”的引入方法, 即直奔主题, 可以缩减引入的时间, 适于基础知识扎实、学风浓厚、喜欢自主学习的班级。

新教材是“非零起点”的, 这给教学环节的实施增加了不少难度, 因为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面对诸多差异,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1)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其重点是设置从易到难、有梯度的多个任务, 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教师则在巡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辅导, 尽量减少广播式集体讲解的时间。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互补的学习方式, 这能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和补偿的余地, 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

我曾尝试在类似“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这种理论知识占较大比例的课堂上使用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来组织课堂, 其重点是课前设计好评价方式, 将学生分成四大组, 将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及结论成绩直接反馈到黑板上, 胜出小组的所有成员将在这次合作学习中拿满分。这个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 也使我体验到“激活了大部分学生兴奋点”的乐趣。 (3) 使课堂形成和谐自由的氛围, 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严肃仅是课堂的一种规范, 自由才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方能产生思维碰撞, 闪现思维火花。因此, 我们要让差生敢于提问, 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在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 曾最令我头痛的是成果展示。每到这一环节, 学生要么不说, 要么说得条理不清。我采用以下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一是为每一个发言人做记录, 加分反映到其平时成绩中, 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思想;二是要求在成果展示中增加内容简介, 把要展示的内容或结论以表格的形式简要列出来, 这样, 在总结时就有了依据, 不会出现条理不清的状况。

反思评价、成果欣赏是课改前容易忽视的环节, 但在某些章节中却尤为重要。例如, 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中, 学生完成作品后, 师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共同对部分作品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一活动,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作品, 展示自己的成果, 并且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反思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对每一环节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教师可适当做出点评, 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作品的评价,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创作感和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 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机会。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 尽量少用广播式的讲解, 而应将内容与社会中的焦点事件、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最终自然升华成为理论认识。如“信息安全”一章, 以2006年末互联网病毒的“风云人物”引入, 从熊猫病毒的危害与预防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及维护, 从病毒制造者李俊与非法产业链到计算机犯罪及预防, 师生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站:灵活应用新课标和新理念进行教学

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第5篇

今年暑假,我们有幸聆听了铜都双语学校汪校长的报告,观摩了三节课,初次接触了五步三查教学模式。通过培训使我们了解了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及做法,受益匪浅。

开学第一个星期,我们按照学校的安排,仿照铜都的做法对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小组建设及坐姿等训练,使学生基本知道了这种课堂应该怎样做等。第二周,数学组让我仿照这个模式上了《参观科技馆》这课,大伙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给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及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直仿照这种教学模式教学。这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及困惑,让我曾经有不想继续做的想法。在课改方面,我正在蹒跚学步,也不知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好,但我不会放弃学习。

通过半年的学习及实践,我认为“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六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还要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其次,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基础在线),“提升题”或叫“拔高题”,以及“拓展题”。学生展示交流是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是否精彩,有无质疑和对抗,关键是展示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所以如何加强学生展示前的准备显得很关键。通过听课、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的预展准备就应该有如何 操作学具、如何理清解题思路、如何组织讲解的语言、讲解的形式等。课堂展示很重要,分组预展要指导,有意质疑不能掉,适时点拨少不了。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较小,采用这种模式上课,难度较大,尤其在大展示时语言的组织及准确上较欠缺。如,我在教笔算除法时,就遇到了难题,以前学生都会口算24÷2这样的题,用笔算学生很喜欢直接商12,在24下面直接写24.这样做又不符合笔算的格式,上课时间总觉得不够用,经常有不按时完成任务的现象。11月份学校又让我们到津小去观摩了杨大会老师的三年级的数学课,才又一次让我认识到,他们的学生同样是三年级,怎么做的那么好,究其原因问题出在老师这里,首先作为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每节课安排展示单元不要多,要围绕重点、难点少而精,不要组组展示,小组多展示,班上精展示,老师适时点拨。

实践课改理念 打造美丽课堂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美;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25-2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美感则是一种主观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旋律之中,人们会痴迷陶醉。然而,真正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人类行为(教育)之美。高中英语课堂应该是有意义的和充满美感的。但现实中,有些教师上课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课堂沉闷无趣,缺少美感,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实践表明,高中英语课堂的美育渗透要从创设美丽课程,营造美丽课堂和塑造美丽师生三个维度去思考与探索。

一、创设美丽课程

知识是人类发展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研究表明,知识的传递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既需要知识的“物质化”,如教材、教具等,又需要学习者积极的认识活动才能实现。教材是由课程专家编写的,凝结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符合中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但,是否适合某一个学校还需实践检验。通常课程专家编写的教材系统性强,语言简洁,塑造一定价值,具有一定美感,属于艺术美。作为基层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开发和整合,二次设计并完善教材,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美丽的课程。教师在课程二次开发时应把重点、难点、知识点妥然处之,化抽象为具体,化困难为容易,化繁杂为简约,促进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课程的实施与知识的传递有赖于言语交际,言语交际以新求美,以朴素为美。高中英语课程要为学生建构系统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思维方式通常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等。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跨学科知识整合则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美的思维方式。譬如,语文需要形象思维,数学依赖抽象思维,英语则既要形象思维,又需抽象思维。当然,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是美丽课程的核心。

二、打造美丽课堂

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美丽课堂首先应很好地体现自然美。教室布置应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学生的交流园地内容也不断更新,努力做到一草一木呈一新,一墙一壁也育人,名言警句激励人,走进教室让人产生一种舒适感和心理愉悦感。这种良好的教室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融合形成了整体美,有助于高效学习。

第二,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新知识、重点、难点融入到学生喜好的情景之中,这是打造美丽课堂的关键。情境(situation)一般指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背景,这里指在学习时通过活动把教材内容的情景激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创造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打造美丽课堂的重要追求,也是一种教学美的体验。德国一位学者做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里,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融入情境之中,使抽象具体化,才能显示活力与美感,才容易被学习理解、消化吸收。

第三,美丽课堂还需语境美。语境(setting)通常是指语用而言。这里的语境主要是指语言的输入到输出的语境。即按语言的功能进行语言输入活动,在直观、生动、具有意义性的训练活动中掌握语言。如问答式交际是基础阶段最常见的训练形式之一,目的在于培养能问能答的交际能力。这是交际美的一种表现。

交际理论认为,交际意义在人,不在词(meanings are in people, not in words.)。在交际理论中,环境(context)是一个重要概念,因为交际不能离开环境,交际自始至终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例如:

1. Is Mr.wang in?王先生在家吗?

2. Is Mr.wang in?王先生在办公室吗?

3. Is Mr.wang in?王先生在教室吗?

4. Is Mr.wang in?王先生在宿舍吗?

同一句话在不同环境下使用,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这充分表明意义在人,不在词。同时还表明交际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存在与发展,而影响环境的因素很多,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教师应因势利导,创造美丽语言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三、塑造美丽师生

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黑格尔)美丽课堂一定是有美丽师生组成的。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当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别林斯基)塑造师生美的心灵需要在美的行为中体现和强化,课堂正是塑造师生的理想场所。

1.教学过程以生为本。

美丽的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的课堂。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引导学生把形式的美和内容的美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到“少教多学”,养成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改变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师教生学、师问生答的被动学习弊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打造教育的命运共同体。

2.教学内容融合情感。

课堂教学实质是交际。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交际理论认为师生是两个主体的交际关系。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主体意识。需要强调的是,交际是在内容和情感两个层次进行的,否则交际就会失去意义。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明了情感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一天,一位老教师在楼下散步,两个孩子在摇一棵新栽的小树,一位街道老大妈正用高声训斥的方法进行“镇压”,孩子们做着鬼脸,并没有停下来。老教师看在眼里,迈不动步子。他用教育家特有的方法处理这件事:走上去,抱起小树,把耳朵贴在小树上,装作在听的样子,还不住点头。“您听什么哪?”“我在听小树说话呢。”“它说什么啦?”“让我告诉你们别摇了,等它长大了好给人们遮荫凉,行吗?”“行!”两个孩子高兴地走了。显然,不同的交际方法得到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沉浸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增进学生的主体意识,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传递,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忽视教学的情感层次,以为教学只是单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就会只管教,不管导。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置若罔闻,就会使教学过程黯然失色,枯燥无味。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事实表明,学习缺失情感时,认识深入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在人的意识中渗透着深厚的感情时,才能激励人积极地思考、深入地探索。由此可知,教学内容与师生情感的融合是美丽课堂的基石。

3.教学方式匹配环境。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不断出现并与教育交会对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要建立学科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对教学设计、教学科研、教学实施、听课评课、教学反馈、教学管理等进行网络管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导学研资源,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教育资源。

作为教师要改革传统观念,扬弃新技术与教育互不相干的理念,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考那些技术发明可以用于教学领域,引发教学方式的变革,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譬如,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ppt、音视频、网络资源整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网络环境下的导学研活动,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播系统是多媒介的,知识传播方式是跨越时空的。靠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是费时低效的,而利用各种新技术来提高学习质量应该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追求。

美丽课堂受很多因素制约,它和教师、学生的自身素质、必要的知识经验有关。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缺乏必要的鉴赏技能和有关的知识经验,即使这个事物是美的,也不会引发他美的感受。引起美的感受不仅有赖于事物的外部特点,同时也与对象的内容意义相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起重视。总之,打造美丽课堂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必须因材施教,以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大胆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我发现美、创造美和体验美。

[参考文献]

[1]吕钦文.交际美的韵律.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2]何东亮,丁瑜.师范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01).

[3]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05).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5]彭锋.美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1).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实践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比赛,课程改革,体育教学,创造性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改全面实施, 各校师生都在围绕着如何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对高中的课程进行改革,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不是高考科目, 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大胆创新, 敢为人先, 只要满足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利益需要, 一切为了学校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 就大胆地对高中体育课进行改革。为此我校体育教研组和学生会联合, 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体育比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利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大胆进行体育竞赛, 一时间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运动场地上学生的运动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因兴趣而学习, 因学习而提高的目标, 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 使我校的体育课教学不尽完成了“健康第一”的理念, 同时也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一学年的实践过程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大的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一、制定学年教学目标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 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了教学大纲中的篮球, 乒乓球和田径三个项目作为本学年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比赛内容, 并做好了三个项目的教学计划, 拟定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 根据课程时间做好上课的规划和安排, 并制定了教学小目标。争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报名

高一新生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和新的环境, 一切都是新的认识开始, 我从第一节课就向学生介绍本学年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并积极宣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比赛, 把科学体育锻炼的身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号召同学们在高中的三年中德, 智, 体全面发展, 同时努力学会一到二项体育活动的专长和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培养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为他们终身健康打下基础。为此, 我们联合学生会在开学不久就组织迎新生篮球比赛, 通过各班的体育委员和班干部在每班组织田径队, 男, 女篮球队和足球队。每位同学至少要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项目, 由体育委员牵头其他班委干部协助做好报名工作, 并根据本班的人数, 科学的将男, 女生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指导分组) 。报名完成后由体育教师联合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比赛的赛制。打印出比赛秩序册发到班上, 由体育委员保存一份教师保存一份备用。

三、教学过程——比赛与教学, 练习的结合

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以比赛为主线, 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 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 达到完成体育课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师应做好每一堂课的安排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赛项目, 课的内容一般分:新授课, 复习课, 比赛三个内容或新授课, 比赛两个内容。同时把学生分成三个或两个组。即新授课学习小组, 复习练习小组 (有时候可不安排此内容, 根据课的内容决定) , 比赛小组。新授课的内容根据计划, 目标为比赛服务, 复习课内容为技术水平和比赛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比赛质量的提高则最终完成新授课的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一节课中, 首先满足要参加比赛的同学, 有比赛的参加到比赛中去, 然后是满足新授课学习小组 (不参加比赛又报有新授课内容项目的同学) , 剩下的为复习练习小组。教师做好全课的安排和布置。

例如:我校的田径, 篮球和足球场都在一起, 给上体育课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我在一节课中的教学内容为:新授课—篮球基本技术 (传球, 投篮) , 复习课—田径 (短跑) , 比赛—男子足球。教师首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做好合理的分组—比赛小组 (A组对B组, 参加人数及负责人员共18人) , 复习小组 (15人) , 新授课学习小组 (20人) 。

1、比赛小组

根据制定好的秩序册安排参加男子足球比赛.比赛办法及规则—本班比赛依学生宿舍安排, 进行5人制比赛, 场地四分之一足球场, 按照五人制足球比赛规则, 球门三门球球门;班级间比赛按照9人制小场地比赛, 球门高度为2米, 宽为5米的小球门。分上下半时, 每半时时间为20分钟中间休息3分钟。通常由学生担任裁判执法。规则上, 平时利用休息日体育老师讲座培养一批裁判员, 发给他们一些规则材料进行学习。技术上, 不得使用危险和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踢球, 提倡在比赛中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 基本战术, 以保证比赛安全。双方的队长, 体育委员, 班长, 裁判员同学负责组织和维护纪律, 有急事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同时, 体育委员做好比赛的记录。

2、复习练习小组

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自觉地在跑道上练习, 如起跑器的安装和起跑, 按照老师要求把复习小组的同学分成练习的三个小组分别在1, 2, 3跑道上进行练习, 并且每小组选一个技术动作较好地同学做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作技术指导, 做到以优培差。看谁练得最好, 哪组的练习最好。要求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 有所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还安排其中的2名同学负责练习过程中的纪律和组织, 并收集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待老师解决和处理。

3、新授课学习小组

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 在篮球场地学习篮球基本技术——传球, 投篮.教师要做到语言简洁, 动作准确, 讲解示范清楚,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两人或三人一组的传球练习, 投篮练习和传、投相结合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努力完成任务。

课后教师小结。多用表扬法总结学生在练习, 组织能力, 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 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 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一段的学习, 学生可在专项上有一定的专项技术提高, 也可发现学习的个体特长, 培养他们在一些项目上的特长,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总之, 在一节课中, 要根据项目, 学生运动水平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安排, 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 先学习再比赛, 现学习现比赛等多种方法, 灵活运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让学生自觉融入到体育课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做到—比赛为练习, 练习提高比赛, 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 技能的同时身心得到锻炼, 最终达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 不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而且比赛的作用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起到积极的作用。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体育, 保健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合作和应变能力, 以及团结互助, 坚毅勇敢, 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健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新课改的实践与回顾 第8篇

在“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下, 要使课堂高效有序, 有的放矢地展开行进, 教师应设计好两个环节: (1) 先学———学生怎样学, 学什么? (2) 后教———谁教, 如何教?

“先学”即为预习, 是指学生在老师教学新课之前, 以“学案”为蓝本, 预先了解与认知学习内容, 也就是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初步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预习后, 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 不能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 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 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灵活的选用教法, 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如何让预习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何发挥预习对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们要用正确的理念对待每一节数学课的预习, 让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和谐共存, 发挥预习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首先, 要做好预习的指导;其次, 就是预习后的课堂教学的处理及策略调整。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 让教材为师生服务, 特别是学案的编写过程一定要符合自身学校学生的实际。而且, 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 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在教学时随时根据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 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预习, 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一定能够在课堂上和谐共存。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 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以为, 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利于突出重点, 提高教学效率;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举一反三;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自学时,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 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 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 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 有的甚至无聊, 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经过预习后, 简单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难点教师点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 ”。对教师来说, 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 易突出学习重点, 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 学生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 会被动接受。预习后, 当认知发生冲突时, 及时思考问题, 提高效率。

在预习中, 很难统一解决学生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问题。学生能够找准某个知识点, 但仅仅是只学习新知识而已, 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很难将其和以前学习的旧知识融会贯通。在学生预习指导中, 除了给出学生预习目标外, 我还常常以知识链的形式,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 让学生寻找答案,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 深入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 并将其和旧知识综合运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学生从以前单纯的看书找知识点, 转变成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化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联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数学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改进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 这就需要学生不断的锻炼其化归能力, 将新知识转变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进行解决和提高。

在学生预习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灵活的选用教法, 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 并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例如, 我们在编写“一次函数的应用”一节学案时, 就将原文的引例和例一作为背景, 把书上的问题作了如下改变:

(5) 蓄水量随天数的减少速度是多少?油耗速度是多少?

(6) 如果图像没有网格背景, 那么观察、读取数据有什么问题?

(7) 求出两图中V与t的函数关系式, 以及y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请给出过程)

(8) 你能利用上面求出的函数关系再次完成书上的问题吗?”

这样处理后就把函数图像的性质更全面的融入了这节内容中, 弥补了教材的肤浅和不全面的问题。

课改实践 第9篇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 “语文性”

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 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对学习缺乏兴趣, 开展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相关步骤, 一般都是围绕趣味性比较强的语文话题进行探讨, 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都比较高, 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比如, 老师安排学生完成一项语文学习的任务- 观看电影, 写观后感。看电影是很多同学都愿意参与的活动, 写观后感就需要运用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进行有趣的电影观摩活动后, 分组讨论电影的主题、音乐、人物等不同的特点, 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语文实践活动中, 学生不仅都积极参与教学, 而且也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语文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且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使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学生分工合作, 积极的完成安排的学习任务。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熏陶下, 即使一些平时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同学, 也能踊跃的参与语文教学。在实践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 巧妙地融入语文知识的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转变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同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进了学生之间感情, 有助于班集体的团结。

( 二)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 “职业性”

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脱出来, 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在开展活动过程中, 他们能够积极的思考, 发挥各自的才能, 同时可以获得被认可的喜悦, 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发挥他们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 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因为自信力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作用, 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将 “语文” 融入到活动, 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进行语文学习, 能够在活动中应用语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在以后的职场中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使他们理解语文学科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 三)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 “实践性”

学习丰富的语文知识, 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 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见语文, 语文来自生活, 同时, 语文也在生活中得到升华。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相对枯燥, 改革后主要是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的, 为学生创造更多语文学习的机会, 感受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意义, 同时也使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中职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

( 一)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对于语文的课程改革, 主要是强调语文的实践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选取语文课题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观。所谓的语文应用能力, 就是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也包括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观察、想象、记忆力等一般的能力。比如, “欢迎来到某个地方”这个话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说出自己希望客人参观的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的一些特点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介绍, 并说出一些原因。这种方式, 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而且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收获一些课堂之外的文化知识, 实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目的。

( 二) 对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平台, 方便学生进行搜集和整理, 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如, 讲到 《祥林嫂》 的时候, 可以通过播放视频,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祥林嫂所经历的事情, 真切的感受到那份生活带给这个苦命女人的打击, 一个饱受命运摧残的女人的形象就会更深刻的印在学生心里, 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三、总结

新课改条件下, 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需要拥有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它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而且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祖碧.拓展课程资源, 开展实践活动——浅议中职语文课堂的延伸[J].新课程学习, 2014, (05) :90-91.

高中音乐新课改的实践与探索 第10篇

不可否认, 《音乐鉴赏》课程既能够培养学生获得幸福快乐的能力和素养, 也能够给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和快乐, 但它并不可能给予学生音乐教育所能给予的幸福与快乐的全部。而且, 我们确立高中音乐教育以《音乐鉴赏》为主, 主要还是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层面来定位的, 而并不是从学生自身需要的角度提出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高中音乐新课程在《音乐鉴赏》的基础上, 增设了另外的五个音乐表现与创作模块, 就是要试图通过歌唱、演奏、创作、舞蹈、戏剧表演等实时实景的活动, 来给予学生更多此时此刻的幸福与快乐, 并使他们具备全方位的、更扎实的获得幸福快乐的能力和素养。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中, 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感触很深, 书中这样写道:中国高中生恐怕是地球上压力最大的年轻人, 音乐教育最应该给予他们的, 是静静地聆听还是尽情地表现?高考结束的当晚, 这群姑娘小伙最可能去的地方有两个, 并试图在那里将压抑了三年的情感在一个晚上全部发泄, 他们从网络游戏里获得生命的快感, 从卡拉OK中找回青春的岁月。我们的高中学生需要音乐表现的机会, 我们的音乐课程应该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

音乐课程作为新课改之一, 无论从课程的性质、价值还是从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音乐新课程要求, 音乐分设音乐鉴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五个模块, 《音乐鉴赏》模块是我们的必修或首选模块, 而其他五个模块又不可能开全, 即便开全了学生又不可能全选, 那么, 我们在进行《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中, 就一定要有一种全局意识、整体意识, 要充分关照其他五个“弱势”模块, 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音乐鉴赏》模块中渗透表现与创作方面的内容, 同样有利于《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的实施以及其目标的达成。因为, 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根本不可能只通过鉴赏教学就能实现。对高中学生来说, 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创作等活动, 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 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音乐体验, 是鉴赏教学很难获得的。本来,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我们就强调要动静结合, 聆听与表现结合, 那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由于加入了其他五个教学模块, 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意识, 就更应该得以强化和实施。例如开设歌唱模块, 《歌唱》是六个教学模块中比较重要部分, 对高中生来说, 歌唱表现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 基于歌唱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所在, 我们在高2009级七百多学生中, 深化了歌唱模块的学习, 所谓深化, 并非有新的内容标准的要求, 而是原内容标准框架内加大学习的广度面, 让每位学生参与, 丰富感受, 扩大歌唱知识积累, 培养对音乐兴趣爱好, 引导, 帮助他们热衷流行歌曲转向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高雅音乐的目的。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作了尝试与创新, 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 借助现代技术影像设备, 用四至五课时的教学时间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 一是强调自主学习、模仿亲身体验,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嘴唱, 用自己的脑去思考, 去感悟歌曲的情感;二是强调探究学习, 老师不硬性指定歌曲范围, 而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去选歌、收集资料。主动去分析, 探索歌曲难唱之处, 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三是强调合作学习, 少数农村学生在歌唱基础技能方面的确很差, 对于个人难以歌唱的, 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研讨, 让各种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现, 机会均等, 促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团队精神。新课改使学生们对音乐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展现, 我为他们成功的感到欣慰。

歌唱情感得以释放, 个性得以张扬, 学生歌唱表现释放出的情感, 是在相互不断感受熏陶, 感染, 净化, 震惊, 顿悟等变化中产生的, 很多学生歌唱表演中, 情感炽烈, 手舞足蹈, 个性得以张扬, 甚至1人在讲台上唱自发激起全体歌唱, 喝彩声, 掌声连绵不断, 引起情感共鸣。歌声以情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歌唱中学习也是一个内心的旅程, 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 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歌唱的乐趣,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智。

语文课改实践要把握好“度” 第11篇

摘要:语文课改已逐步深入人心,但在课改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极端化倾向,主要表现在:过分夸大人文性,弱化和否定工具性;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重视使用多媒体,轻视并丢弃板书;过分热闹的气氛,削弱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语文课改实践要把握好“度”,不能走向极端。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人文性主体作用主导作用语文味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课改已逐渐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一轮课改“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两句响亮的口号,以前所未有的穿透力和冲击力引领着语文教学一步步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改的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化倾向。

一、过分夸大人文性,弱化和否定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探索实践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

人文性的提出是对语文教学的一次完善,而不是对工具性的一次否定。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改在实践中却陷入了一个形而上学的怪圈:过分夸大语文课改的人文性,随意弱化和否定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毕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是把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以救治当前陷入困境的语文教学,是不切实际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其他教育功能应该是一种渗透。所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

任何夸大语文课程人文教育作用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历史和现状都表明,只有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整合,才能使当前的语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迎来语文课改的又一个春天。因此我们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不可忽视,亦不可过分夸大。

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一些老师在克服忽视学法的倾向的同时,又产生了轻视教法研究的倾向。当然,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充分放手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自觉、自动、自学,这一切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注意,教学过程并不等于学习过程,语文教学必须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教师主宰课堂将彻底改变”这一提法是形而上学的产物,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课外自学时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宰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取消教师的主宰(即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只是把传统的教师主宰即单向主宰变成双向的师生主宰,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新课程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定教师讲,而是反对教师以陈旧的教育理念看待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把学生的课堂变成教师的讲堂。新课程支持教师必要而精当的讲,精讲实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因教师的讲而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发挥。因此,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错误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出发,从减轻学生的负担出发,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持教师开展“讲”的研究,使“讲”这种常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表现出创新的活力。

三、过分重视使用多媒体。轻视并丢弃板书

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和长处,如增加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但多媒体所造成的师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心理却不容忽视。

可如今的教学评价却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因此,许多教师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精心制作课件,这些五彩缤纷的界面令人目不暇接,也从不同程度上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了教师的讲解和应该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依然黑洞洞的没有其他任何痕迹。然而,这样的课究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印象呢?许多学生的感觉是“好玩”,这样的结果真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课热闹有余,但收效未必颇丰,一堂课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色彩纷呈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上,还有暇与文本对话吗?还有诱发思维的动力吗?更何况,用视觉形象代替文本阅读,本身就少了语文味。文本在不经意间就成了一幅幅画,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板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根据教学要求,用精要而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提纲挈领地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概括化、系统化、图表化的一种形式。板书与教学过程(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步进行,伴随着学生与文本的逐步对话,教师将预先设计或因灵感而瞬息闪现的文字逐步书写在黑板上,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同时,黑板上优美规范的文字,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学习模仿的楷模。而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的书写能力却逐步退化。如今,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有必要返璞归真,重视板书。但是,绝不能就此而将多媒体打人“冷宫”,只要用得恰当,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多媒体毕竟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四、过分热闹的气氛,削弱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静,其实在语文课上,一定的讨论还是完全必要的。但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有的语文课讨论过火,导致学生该静时静不下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坏习惯,甚至对人格成熟有不良影响。这样的课虽然课堂气氛极其热烈,但语文味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语文课较之其他课最大的优势就是情与美,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透过一篇篇灵动的文字去感受作家心灵的舒张、个性的飞扬。所以语文课改。无论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即语文的特点不仅不能弱化,而且还要突出。甚至可以说,只有突出语文特点,浓化语文味道的教改才是符合语文规律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那种认为人文精神只有通过讨论才能培养,认为课堂上只要有动态生成就成功了,并觉得生成越多就越好,认为语文课就是“玩”“闹”“争”的观念和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否则就会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嫌。返璞归真、铅华洗尽之后,语文课才会显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本色。

浅说实践新课改彻底把握新课堂 第12篇

一、如何才能吃透新课标呢?

吃透了新课标才能弄清楚教材编写者意图、思想, 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 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新课标分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两部分。

(一)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为教材的编写提出的总体指导思想与要求, 是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的高度概括。它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种。前者指高度概括的目标, 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细化, 更便于老师教学操作一般分为三个: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但是编写教材时并没有按三个目标分别组织内容和编排, 而是将其合为一个整体来编写的。可见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有“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学习水平, 它们各有对应的内容和不同的动词如理解水平指“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 与已知建立联系”等, 对应的动词有“解释、说明、概述、推理”等。“技能”也有“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学习水平。如模仿水平指“在示范与指导下完成的活动”, 对应的动词有“尝试、模拟、重复”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知识构建的过程和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同时带给学生探索的体念、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方法”有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方法、合作交流 (交往) 等几种, 各种“方法”都是在“过程”中获得的和得到应用的。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要求由简易到繁难, 能力的培养则要求由低级到高级。“过程”是不分学习水平的, 常用的动词有“感受、经历、发现”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它要求学生要内省和内化, 强调通过自身活动来感受活动的价值, 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有“经历、反应、领悟”三个水平。如反应水平指在经历水平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作出相应反应常用动词有“关注、认同、拒绝”等。

(二) 课程内容标准。

它是在课程目标的前提下, 给合具体课程内容, 用行为动词加以阐述的目标, 是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具体目标, 是教材具体内容编写的依据, 是按主题形式编写的, 其顺序不代表教材编写的顺序和组织结构, 与教材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抓住描述“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学习水平, 并找到与内容标准相对应的教材内容。如行为动词是“举例说明”则可判定其学习水平为“理解”。我们通过课程内容标准, 便可明确教材具体内容在学习水平上应达到的要求, 从而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指导学生达到内容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

二、如何才能把握新教材呢?

(一) 从整体上去分析把握

它是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思路、总的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和对一个学段、一个年级、一个学期的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把握。通过整体上分析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特点和基本内容, 不能只顾自己正在教学的一章一节一课内容, 不能就事论事。从整体上分教材, 才能认识局部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 才能知晓该部分内容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与其它内容间的联系, 才能弄明白教材内容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 才能搞清楚教材是如何从整体到局部体现课程目标的, 才能搞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内容分布等。

(二) 从局部上去分析把握

通过教材的一章一节一课的分析, 可把握一章一节一课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成份, 这些内容成份间的关系, 与其它章节课间的联系等。可从知识、能力与还必须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加以分析把握。

1、知识分析把握。

它可从逻辑结构和内容上去分析把握。新教材强调知识、能力、情感诸多因素, 因而让人感学到“散而乱”。那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内在联系, 确定学习起点到终点的学习顺序, 弄清楚新旧知识间、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这样形式知识体系与结构图。同时, 还要分析把握住所教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挖掘、拓展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与感兴趣的问题, 分析把握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的实际运用。

2、能力分析把握。

它要求我们从教材内容中提出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等, 分析教材中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 从而掌握和达到教材要示的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分析把握。

它要求我们分析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有关情感、态度、价值因素, 特别是隐含的内容, 更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与挖掘。如教材中我国古今科学成就能激发学生的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我国资源、环境危机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科学史、科这家的故事、科探活动则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 养成科学态度与精神;而生动的插图和版面设计、有趣的描述语言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三、如何才能上好新课堂呢?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 特别是与创新学习有关的模式倍受广大教师看重喜欢。不管是什么课堂教学模式, 只要是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便是成功的课堂, 上得好的课堂。近几年来, 笔者实践探索、反复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四指导四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一) 开课时——老师导趣, 学生自学探索。

一上课, 老师便要导趣,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何导趣呢?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形式很多, 如象情景激趣、语言激趣、谜语故事激趣、课件激趣等。但一定要把握好激趣的导向作用, 避免随意性。特别要注意创设与本节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具有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潜能有所指向,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质疑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行课中——教师导疑, 学生自寻目标。

学生提问后, 不管是否值得研究, 老师都要“集疑—布疑—辨疑—选疑—答疑”。浅显的问题交学生直接回答;与本节课关系不大学生又难以解答的问题, 可教师作出适当的解释提示。如果遇学生无疑可提时, 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盲点, 找准学生质疑契机, “于无疑处生疑”。

(三) 推进中——教师导法, 学生自主解疑。

教师要给足学生个体思考、小组互相探究的时间, 要注意个体学习思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自主解颖、自学探究做法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是让学生个体探究, 以疑促读;然后是叫小组合的合作探究, 第三是交全班探究交流, 以疑促解教师此时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疑、边解的良好学习思维习惯。

(四) 结课时——教师导评, 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导评方面有:

上一篇:英语自主学习质量监控下一篇:松散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