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教学设计范文

2024-08-04

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

进行教学设计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公路、铁路、城市道路等设施的建设,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便捷、舒适的服务,但也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的需要,需要改建及重建,比如现状城市道路改造在施工期间会对既有交通及周围居民的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城市道路,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作用。交通繁忙的干道的改扩建,对既有交通和周边区域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在施工期间,不但有噪声、粉尘等污染,还因为既有道路的重建,交通和周边人们原有的生活、出行节奏被完全打破,需要重新去适应,所以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因为组织不当则经常造成道路堵塞、出行延误等,再加之公交改道或站点调整,给周边的相关单位和广大群众的出行、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有时甚至会因为周边群众的不满而发生阻工等情况,对施工带来人力、财力、工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是决定项目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下面通过一条城市改建道路在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设计来进行简要介绍。

1 项目概况

魁奇路改造工程(岭南大道—佛山大道段)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项目起于佛山大道桥下交叉口,向东经过汾江南路、华远东路、金澜路,终于岭南大道交叉口,路线全长2.118 km。现状道路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水泥路面。本次改造不改变现状道路中线,对路幅重新分配,调整后主线车行道为双向八车道,北侧辅道为两车道,主线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道路红线宽度60 m,设计速度为主线80 km/h,辅道40 km/h。

现状魁奇路为城市主干道,承载着繁重的交通压力,该项目的施工必然对整个禅城区的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将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的日常出行。

2 现状条件

现状道路横断面:60.0 m=10.0 m建筑退缩+5.25 m人行道+6 m非机动车道+2.0 m绿化带+11.0 m机动车道+1.5 m中央绿化带+11.0 m机动车道+2.0 m绿化带+6 m非机动车道+5.25 m人行道及绿化带+河涌(由北往南)(见图1)。

改造后道路横断面:60.0 m=7.0 m人行道+7.5 m辅道+3.0 m绿化带+16.0 m机动车道+3.0 m中央绿化带+16.0 m机动车道+3.0 m人行道+4.5 m绿化带+河涌(由北往南)(见图2)。

3 交通组织设计

现状魁奇路改造工程(岭南大道—佛山大道段)承担着过境道路和城市主干道的双重交通压力,交通量异常繁重,双向六车道,水泥路面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需要,魁奇路(岭南大道以东段)已于2005年改造完成,致使魁奇路(岭南大道—佛山大道段)成为魁奇路的一段瓶颈,改造迫在眉睫。但鉴于魁奇路特殊的城市性质和繁重的交通量,对其施工必然对整个禅城区及周围居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影响,下面就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设计提出应对方案。

3.1 通过周围路网疏散施工路段的交通量

现状魁奇路位于禅城区中心城区,周围路网已极其完善,可通过佛山大道、汾江路、华远东路、金澜路、岭南大道、文华路、季华路、绿景路、澜石二路等纵横向道路对魁奇路交通进行分流,进而减少施工路段的交通量,具体在以下几个位置放置交通绕行指示牌:季华路和江湾路交叉口、季华路和佛山大道交叉口、季华路和汾江路交叉口、季华路和岭南大道交叉口、绿景路和汾江路交叉口、绿景路和华远东路交叉口、绿景路和岭南大道交叉口、绿景路和文华路交叉口、魁奇西路与镇中路交叉口、魁奇二路与文华路交叉口。通过在这些位置放置交通指示绕行牌,使魁奇路的交通量得以减少。

3.2 半封闭式施工保证施工路段的双向通行

由于魁奇路沿线居住区密集,为保证沿线居民的正常出行,把影响降到最低,拟对施工路段进行半封闭施工,施工期间保证至少双向四车道通行。具体可将施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施工期间第一阶段:在如图3所示位置放置两排临时护栏,利用现状机动车道最外侧一块水泥混凝土板和现状非机动车道形成双向四车道,保证车辆通行,具体进行如下工序:a.对道路中间四块水泥板进行病害处理。具体包括裂缝的维修、板边修补、板角修补、翻挖换板等。b.对中央绿化带进行拓宽,由原来的1.5 m改成3 m。以现状路中线为改造后路中线,打掉现状道牙,将靠近现状中央绿化带一侧现状水泥混凝土板每边切掉0.75 m,使中央绿化带由原来的1.5 m改成3 m。然后安装中央绿化带道牙及路灯。

2)施工期间第二阶段:初期———放置两排临时护栏,利用修复好的靠近中央绿化带的两块水泥混凝土板形成双向四车道,保证车辆通行,对现状机动车道最外侧两块水泥板进行病害处理,具体包括裂缝的维修、板边修补、板角修补、翻挖换板等。后期———按如图4所示位置进行施工围蔽,保证双向四车道和两条摩托车道的通行,对现状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进行施工。

3)施工期间第三阶段:在夜晚,对交通进行临时管制,对分幅好的道路断面左右两侧分别半封闭摊铺沥青混凝土。

3.3 施工期间注意事项

1)施工期间围蔽路段起始端要设置禁止通行、道路施工、道路围蔽、靠右(左)行驶等指示牌,车行道入口设置指引车辆行驶方向的指示牌。2)分隔车流的栏杆应用红白相间的警示栏杆,车道入口应设置警示桩。3)各施工段起点与终点处晚上应常亮施工警示灯,在与汾江路、金澜北路、世博嘉园25 m路交叉口位置应安装临时信号灯,上下班高峰期应安排交通协管员对交通进行疏导。4)将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呈报当地交警部门,各方协调配合完成各个施工过程。

4 结语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施工的进行,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对交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设计应该是动态的、可调整的,阶段性的观察和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修正是不可避免的。前期比较成功的设计加上施工过程中的观测和动态调整,才会有比较完美的结果。

经过半年的施工,广东省佛山市魁奇路改造工程(岭南大道—佛山大道段)已经竣工验收,从施工过程来看,上述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实施效果良好,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大的交通阻塞和行人滞留,能很好地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且也较好的保证了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和周围居民的正常出行,市民反映效果良好。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魁奇路改造工程(岭南大道—佛山大道段)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的介绍,系统的论述了合理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对保证道路顺利施工的重要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道路,施工围蔽,交通组织设计,半封闭式施工

参考文献

[1]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2]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3]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井项目筹建处,山西晋城048000

[4]黎平.谈施工阶段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编制[J].甘肃科技,2007(23):208-209.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

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

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

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①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③学法指导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

特别要指出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

①过程设计意图

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教学案例格式

如何进行教学结构的设计 第3篇

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是集体授课模式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学设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课堂设计。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器材、教学媒体。那么,如何有机结合这些要素,以形成最佳结构,取得最优教学效果,就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任务。

一、教学结构设计的原则

1.系统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分析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系统状态和相互联系中构思教学活动。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器材、教学媒体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只有将这些要素从功能、结构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条件下的教学系统的特征,才能做出最佳设计。

2.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进行设计时对教学过程及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做综合的整体考虑。这一原则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学设计要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种教育任务,将他们纳入设计的整体方案中去,不应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伴随知识学习而产生的态度、品质及美育方面因素;二是设计时要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不能只注重某一个或几个要素。

3.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教学设计建立最优化的标准体系,如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选择或组合最佳的教学器材、教学媒体、方法和程序等,以及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是教学结构设计不应恪守一种模式或一种程序,而应在反映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或方法,从而使设计的教学结构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

通常,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交代目标、激发动机、提出问题、组织观察、引导思考、动作尝试、总结归纳、评价分析、解答疑问、强化记忆、促进迁移等活动来完成的。

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注意观察、实际操作、重复描述、讨论争辩、模仿动作、巩固练习、积极思考(如判断、辨别、比较分析、综合),使学生处于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状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活跃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3.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罗列、技术动作,而应是一个清楚、完整、逻辑性强的知识、技能结构。

4.教育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

教育媒体是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不同的教育媒体在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应遵循目标性原则、多感官配合原则、大信息原则、相互作用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和易实现原则等。

5.教学结构流程图的设计

为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器材及教育媒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可借助一些图形符号设计课堂结构流程图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设计工作的实施,使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以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为我们编制高质量的教案创造了有利条件。实际上,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对前面各项设计工作的总结过程。

教案编写工作,是教师上课前的必做之事,而不同的教师就会写出不同的教案,可谓种类繁多。一般而言,一个科学的、标准的教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不可少的要素:(1)课题。(2)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4)教学器材的选用。(5)教学方法的选择。(6)教学媒体(包括教学器材)的准备。(7)时间的分配。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案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通常按编写形式可分为记叙型和表格型;按书写内容多少可分为详案和简案;按占用篇幅形式可分为满幅书写的标准教案和须留空白补写教学体会的后记型教案。实践中,教师究竟选择哪种编写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和教师经验而定。

进行教学设计 第4篇

一、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哲学理论依据。

(1) 以杜威 (美国) 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 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经验改造或改组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或探究活动的推动者。 (2)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这种理论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它认为学生受直接经验激励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2. 心理学理论依据。

(1) 布鲁纳 (美国) 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 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教师提供信息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试着做, 使学生有一种寻求发展才能的内驱力。 (2) 皮亚杰 (瑞士) 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为,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 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发展。 (3) 罗杰斯 (美国) 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 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见, 上述学习理论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进行有效教学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有效教学要求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有效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 加强备课, 巧妙设计, 尽可能在保证“自主”上下工夫, 充分承认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发展。

2. 层次性原则。

由于心理、生理、家庭等条件不同, 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明显。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层次性原则的指导下, 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性,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育, 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3. 探究性原则。

学生的能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和发散思维能力、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能力等。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视学生为积极的探究者, 创设让学生能独立或合作探究的情境, 注重学生学习发现的过程, 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解疑。同时, 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树立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4. 实践性原则。

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加强知识的应用性, 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性原则注重的是实践, 使学生得到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锻炼, 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与体验的机会, 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 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或办法

1. 有效的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1) 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要根据它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2) 备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确立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 做到胸有成竹。 (3) 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有其自己的特点, 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他们, 走进学生的心里, 找出学生的兴奋点, 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有效的教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1) 更新观念, 创新教法。思想政治课涉及的内容有些抽象,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法,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结合实际, 搞好案例教学。思想政治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 思想教育功能突出, 但对学生发展能力的激发作用不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及社会热点问题, 进行案例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效果才显著。 (3) 创设情境, 注重实践, 开拓学生思维。如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 传统结论式的教学难以收到好效果, 必须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将演讲、辩论、比赛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4) 努力探索, 相互交流, 搞好多媒体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 思想政治课必须实行多媒体教学, 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

3. 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1) 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用教材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使学生得以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 以实现教学目标。 (2) 把发展学生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思想政治课要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目标, 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能够准确地抓住机遇, 选择有效的发展方法, 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3) 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的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讨论、辩论等, 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己面临的现状, 从而产生强烈发展欲望, 作出正确选择。

四、进行有效教学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巨大发展潜力的未来社会主人。师生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 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学习者要自己探索和亲身体验, 主动建构知识;同时, 也要注意合作学习, 因为学生在个性、智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来源, 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搞好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既要强调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同时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培养能力。

4.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以前好的、可行的做法要继承, 同时要推陈出新, 没有继承不能发展, 没有创新更不能发展。学生是具有创造潜力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就是积极挖掘这种潜力,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学习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 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几个关系, 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使学生获得知识, 增强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这对我们搞好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进行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获得知识。

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有效教学, 由于教师备课充分,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2. 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 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因此形成了凝聚力。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第5篇

南昌县八一中学 刘宗平

通过近阶段的国培学习,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更明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多次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将学习的点滴思考作一小结。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只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了一套老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既便老师讲得再精彩,也只能说授课教师讲得好,不能说学生学得好。

2、讲练结合的设计本无可厚非,但有时讲得过多,练得较少;有时认为课堂上训练得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设计就是成功的。现在想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听课、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了。

3、从过去的教学计对语文课标研究不够,对学情分析不够,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过程与方法,对教学反思不够。

二、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作好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学会学习。因为,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2、完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突出语文课的特征,灵活恰当选择教学方式,重视语文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3、做好教学设计及反思。努力实现“从经验性到规律性的跨越”。课前反思:学生的学情?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课中反思: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之间争议等,预想不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重新观察,发现和总结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为什么,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变得有序且高效。课后反思:我的教学高效吗?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反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今后的教学设计,也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成长。

《现在进行时》教学设计 第6篇

1.全体学生都能利用多媒体出示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的知识造句。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来回忆曾经学过的与现在进行时相关的知识点。

教学重点:

1.归纳整合现在进行时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句型结构、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等。

2.学生会用现在进行时的各个句型结构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教学难点:

现在进行时的构成。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主要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应用现在进行时的句子进行交流,并在课堂上大量采用独学、互学、群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脱口而出。在多媒体课件中,我设计了与本课复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同时感知语言的应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等优越性高效地辅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信息技术的运用:

本节课主要复习英语时态中的现在进行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Let’s chant来进行课前热身,Chant中的句型是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和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的句型,朗朗上口,紧扣本课主题,节奏感比较强,让学生能够很快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热身之后再出示Jane和Michael打电话的视频,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以现在进行时为主,体现了重点句型。学生不仅在听觉和视觉上再现现在进行时的情境应用,同时通过自读、互读和分角色朗读来练习说的能力。然后,我又出示了不同的动态图片,包含人物、地点和所做的事情,让学生练习现在进行时的对话,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由易到难地练习现在进行时的不同句型结构,肯定、否定疑问及其回答等形式,其中我所出示的多媒体图片中的人物是我截取的学生的生活照,地点则是以家和学校等学生熟悉的场所,结合本课内容组合成对话,学生看到熟悉的面孔和地点,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英语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大量的句型输入练习,让学生直接感受现在进行时的特点,进行独立总结归纳,之后我通过出示各种常见的现在进行时的专项练习题和测试题来检测学习。

多媒体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递进式地解决重难点,加深难点知识的理解,化零为整,将比较散的知识点归纳得比较完整,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课前两分钟内容:Let’s chant.

I’m reading a book.

Am I reading a book?

Yes, you are.

No, you aren’t.

… … …

They are running.

Are they running?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二、新课(Presentation)

(一)导入

1.学生先学:让学生观看Flash动画,再利用PPT出示动画中的对话内容,让学生自己读、两人小组互读。

2.引导暴露: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

3.共同解疑:师生共同解决对话中的拼读和重难点词汇的问题。

(二)句型复习

--Where is …?--…is on /in …

--Is/Am/Are…V.-ing …?—Yes,…/No,…

--What is …doing now? --…is/am/are +V.-ing…

1.学生先学:(1)学生根据出示不同图片的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替换练习。(2)两人小组练习对话。

2.引导暴露:每幅图片找学生进行两人对话练习。

3.共同解疑:采用自己纠错或者其他同学纠错的方式巩固现在进行时。

(三)归纳总结

1.学生先学:出示一篇与现在进行时有关的短文,配上相应的Flash动画,学生先读,再小组两人互读,完成后将短文中出现的现在进行时的结构用横线划出。

2.引导暴露:检查结构划分。

3.共同解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现在进行时的各个句型结构及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

三、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PPT出示两张图片,进行找茬游戏,让学生利用现在进行时说出两幅图片中的不同。

四、家庭作业(Homework)

以课间十分钟为背景,描述一下你身边的朋友都在做什么?(以现在进行时为主,30—40词)

围绕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设计 第7篇

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是教学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 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 从而实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这一教学原则。

(一) 了解学生的情况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能否对新授内容有所帮助。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对后来的学习非常重要, 有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过, 而且有了一定的基础, 而有的学生却从没有接触过。如, 在一年级的跳绳教学时, 教师在课前发现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家里就已经学习得非常好了, 而有的学生却连摇绳这一基本动作都不会。所以,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考虑到这两种情况, 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 从不同的起点学起, 这样, 从学习规律上来讲无疑对他们是有益的。

2.了解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看法。主要了解哪部分学生感觉很容易, 能适应这一内容, 哪些学生感觉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够适应这一教学内容。个体的不同, 对体育项目技能的掌握快慢也不同, 有的学生在刚刚接触这一内容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 一学便会, 而有的学生很吃力, 无论怎么教都很难适应。但也有的学生对一项内容感觉容易, 如前滚翻, 而在学习篮球运球时却发生了困难, 有的弹跳力强的跳高感觉容易, 而对柔韧性要求高的武术却束手无策。所以,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不同内容的不同态度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3.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即分析他们在学习时“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怎么做”。每学习一项体育技能, 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而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有的喜欢自己去探究, 有的则喜欢在教师的带领下按部就班地学习。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把学生归类, 根据他们的“能够做什么”, 明确告诉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做什么”, 教会他们“怎么做”。

(二) 如何了解学生

体育教学设计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内容特点相结合, 关注学生因不同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 呵护他们的好奇心, 当学生对体育学习有了兴趣, 他们的学习状态才能调整到最佳, 这时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1. 课前谈心了解。

在这里, “课前”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 可以利用体育课堂上休息时、总结或者布置作业之空闲时, 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给学生, 并让学生对这一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谈话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与想法, 看他们对新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态度, 对哪些体育技能感兴趣, 了解了他们的“喜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 课中了解。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不论是自主练习还是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课堂中的了解, 一般是指在同一单元的教学中对这一单元内容学习的不同表现。通过教师的观察, 了解学生在这一学习内容时的不同表现, 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快慢、掌握程度等及时调整这一节课的教学进度,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教学难度程度、技术要求程度、内容的取舍等。这样, 下一节课的设计就会更有针对性了。

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 教学设计的依据

1. 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引领, 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 体育课堂教学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 这是照顾大多数学生而设计的, 而每个学生又有不同的差异, 根据不同的层次, 教学目标也要细化, 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时, 本节课的总目标之一是这样表述的:能基本完成前滚翻动作。这个目标比较宽泛, 没有规定具体的动作标准, 没有规定是否独立完成、是否连续地完成、是否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等。在实际教学中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 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学生在做同一个练习时, 有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 有的则要求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 有的要求粗略地完成就可以。所以, 在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时, 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而不是笼统的、一刀切的制订。

2. 依据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 教学内容的不同会给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差异, 因此, 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制定。同样是一个班的学生, 因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个体的差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个体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 一个学生可能在“跳山羊”时是个“学困生”, 而他在投“掷垒球”时却是个“优等生”, 其他的学生也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3. 依据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设计还要依据在学习方法上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而定, 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的探究能力强、自主学习意识浓, 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时, 只要教师点拨一下, 便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进行学习。而有的学生喜欢教师直观的教学方法, 需要教师按照合理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的教学, 他才能在这种规律下逐步学会, 如果其中一步没有学好, 下面的内容便无从学习了。另外, 还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相互比较学习, 有的喜欢借助一定的器材、电教设备或人辅助自己的学习, 也有的喜欢先难后易, 有的先易后难, 有的先分解后完整, 有的则喜欢先完整后分解, 等等。体育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按照学生的这些学习方法, 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法, 才能体现因材施教。

(二) 教学设计与生成相结合

教学设计因其是一个预设, 是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制定好的教学计划, 因此看起来是一个静止的结果, 又因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的不断变化也发生变化, 因此, 它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两重性决定了它又与课堂的生成是紧密相联系的, 而课堂的生成决定因素在于班级内有数十个个体差异的学生。学生是动态的, 组织教学也是动态的, 又因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把握有偏差, 所以, 制定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想要缩小这种误差, 就得在设计时尽可能地把将要在课堂上的“生成”考虑在内, 设计与生成相结合, 这是一个必须的环节,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因具体的生成而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体现教育设计的动态性。

(三) 教学设计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通常一个教学设计不仅是运用在一个班级, 特别是体育教师一般要教几个平行班级, 即一个教学设计有几个班级就会运用几次, 这就给教学设计带来了难度。一个教学设计运用在一个班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 而运用在几个班级中, 这种调整就更加需要了。教学设计一般是提前制订, 当运用些教学设计上完第一个班以后, 教学设计就可以修改了, 修改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可能要发生的情况, 第三个班、第四个班后再修改, 等到了后面几个班, 教师便能做到胸有成竹了。教学设计的修改可以在旁边加边注写一些心得, 也可以在空白处增加更好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方法, 也可以写接下来一个班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所有的修改, 都是以学生的个体为基础的, 特别是很特别的个体更需要注意。通过几个班的实践, 不断地修改, 一份完美的教学设计便产生了。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第8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学生,教材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 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 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应用题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写道。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 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即内部学习起点, 还要考虑外部数据信息的提供, 即学习的外部资料的有效组织。只有外部资料的合理整合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才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的过程, 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学有所获。总之, 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仔细剖析学习的主体———学生, 也要参透外部资料的源泉———教材, 只有做到二者的“双剑合璧”, 才能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一、剖析学生, 以生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因此, 为了让数学教学活动更有效,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际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和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前的首要研究对象。

1. 分析学生已有经验, 确定有效的教学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 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经验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前要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 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学生在课上可能遇到的和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哪些, 以此确定教学设计中哪些知识应重点讲解, 哪些知识应略讲甚至不讲, 找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 也就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前, 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到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对1000以内数读写的初步认识, 会从100数到199, 从200数到299, 但每逢数到几百九十九时就不知该如何数下去了, 而且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数位顺序表中百位的左边叫千位, 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千位比百位更厉害”, 也就是知道计数单位“千”比“百”大。但对于“千”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比“百”大却不太清楚。根据以上对学生知识经验的了解, 教学设计时我以学生熟知的“数位”知识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介绍已经学过的数位及计数单位, 说说计数单位的由来 (即为了满足计数的需要, 10个一变成一个十, 10个十变成一个百) , 师追问:有10个百该怎么计数呢?从而使学生体验用类比的思想推导出10个“百”变成一个“千”的过程, 并通过计数器的演示加深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同样, 从学生已有的对读数、写数的认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探究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最后在形式多样的数数活动中突破几百九十九到整百或到整千的知识难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更有效。

2. 分析学生认知规律, 确定有效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是学生再创造数学的过程, 这一个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 教师只能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而不是支配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在交流讨论中升华, 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克与千克”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 但质量单位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还是第一次接触, 没有旧知识的衔接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外部表面性的特征, 而对于质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 对质量单位还缺乏具体感知。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感兴趣的“跷跷板游戏”引入课题, 设计了自己猜一猜和掂一掂、小组内称一称和找一找、集体评一评和说一说的活动, 让学生以自主观察、组内操作并交流等形式, 在大脑中形成“克”和“千克”的真实表象, 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二、参透教材, 以书定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 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式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而现行的小学教材内容虽然是诸多数学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精心选择、反复推敲呈现出来的教学素材, 但由于篇幅、载体等限制, 其主要内容大都是现成的思维结果的系统表述, 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只是略显端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读懂文本、读懂教材, 有把握和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构建教学方案, 确保教整体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做到心中有“度”。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是整体把握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对小学教学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 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的功能,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得到必要的数学训练,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数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所有的数学活动都要在这个目标的统领下进行才有效。同时, 课标中关于教学目标表述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语的具体含义也要能够准确理解。

2. 仔细阅读教师用书, 做到心中有“书”。

教材中素材呈现一般比较简洁, 教师要想真正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 就得仔细地研读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评价等内容。弄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形成过程, 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和地位, 做到心中有“书”。如此, 才能在教学设计时做到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 做到既“瞻前”又“顾后”。

3. 因地制宜, 活用教材。

教材因为编写媒体的限制, 不能把一些动态的情境表现出来。因地区、学生的差异, 教材的部分情境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时, 教师在设计时就应创设、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与问题,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设计。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 教材上的例题多是些“各国跳水选手的得分情况”之类的学习素材, 离学生生活较远,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故我选用了本年级4个班的数学期末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 问:咱们班处在全年级第几?与第一名的班级相差多少分?由于是学生们熟悉的成绩问题, 又与本班的荣誉有关, 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很强, 学习情绪高涨, 都积极思考力求快点找到本班与第一名班级的差距。另外, 教师还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经验性的加工和处理, 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丰富的、有层次性的学习资料。

总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过程。“教师”和“教材”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不能凌驾于“学生”和“学习”之上。教学设计只有以“以生定教”和“以书定教”这二者为基础, 双管齐下, 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焦波, 方伟.读懂教材, 才能跳出教材教教材[J].小学数学教师, 2010, (3) .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张脆音.创造性使用教材, 为有效课堂增色[J].小学数学参考, 2012, (7) .

如何进行游泳教学 第9篇

游泳由于其本身的特点, 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既无趣且痛苦, 不如打球、跳操来得痛快。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对游泳是望而生畏, 产生惧怕心理。在游泳教学中, 传统的观点认为, “恐惧”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恐惧”, 才能真正学会游泳。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特质, 他们对恐惧的忍受力的确低, 心理上的疲劳来得更早一些。应该说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生在教学团体中不在少数, 他们的精神状态常常可以影响整个班级情绪, 再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游泳是一种痛苦。“消除恐惧练习法”的提出是希望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发展耐力的同时, 又能保持愉快心境, 减少学生的恐惧感, 体会运动的快乐。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考虑到游泳教学的实际情况, 加上游泳的自身特点,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对游泳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 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 完成“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技能和习惯”的目标。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加强指导, 让学生游好第一次。第一次练习是打好后面基础的关键, 减少学生的恐惧心理, 让学生体会初次成功的乐趣, 从而树立学生的练习信心。更重要的是以舒适为标准, 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节奏有所了解, 减少恐惧感和身体上的不适。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 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 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 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 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一种教学反馈, 可以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体校游泳教学中, 我们应体现以健身为目的, 课内外一体化。游泳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游泳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 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游泳的意义与价值, 让学生了解游泳的生理特点, 增强学生自信心, 特别是与其他运动比较的独特性。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懈努力锻炼, 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 并从中感受快乐。

如何进行词汇教学 第10篇

一、词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NMET的改革, 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 占NMET中的40分.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不懂一篇英文的文章或听不懂一段地道的英语对话, 究其原因, 是单词记得不牢固和词汇量贫乏.同时, 整个英语考试都离不开词汇.从听力、单选、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还是最后的写作, 只要你不会一个单词, 那么做题时, 势必影响其速度和正确率.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L.Ron Hubbar先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 影响理解和应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词汇.

而学习和掌握词汇的过程是枯燥和艰难的.英语成绩不理想的人, 就是吃不了记忆单词这个苦, 还有的学生是词汇的中文意思模糊、概念混淆.经验证明, 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落后, 或干脆放弃了英语学习, 就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懒于记忆单词, 没有大量使用过词汇.因此,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 它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 我国中学生英语阅读中最大的障碍为词汇障碍和语法障碍, 且程度较为严重.据问卷调查, 超过半数英语成绩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严重的词汇障碍;还有的存在较轻程度的词汇障碍;学生因词汇障碍而心烦, 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纵观我们中学的词汇教学, 主要有以下弊端: (1) 重语法教学, 而忽略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语言交际, 又轻语法、词汇的教学.始终未能找到它们之间平衡的交点. (2) 词汇教学倾向于机械操练和记忆, 脱离活动以及真实的语言环境. (3) 缺乏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关注与指导, 学生需要成为自主学习者来扩大词汇量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问题.

三、改进词汇教学

1. 注意用生动形象化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 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艺术, 这种语言艺术使用得当与否, 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讲解词汇时, 如果教学语言单一、枯燥, 学生也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众所周知, 词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其枯燥的历程, 许多学生吃不了这个苦而放弃了英语的学习.所以, 我们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就得使用一些幽默的话语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或引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积极地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 就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设法利用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 去启发感染他们,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领会和掌握新的词汇.

3. 在句子中记单词

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要掌握词义, 词的搭配和用法, 用词造句表达思想.如果单独让学生去孤立地背新词, 势必是今天背了, 明天又忘了.记忆周期短, 从而使他们容易泄气或干脆放弃词汇的记忆.从使用词汇的角度看, 词语连成句子或连成话语, 才能实现其表达思想的交际功能.因此, 在上新词的时候, 我一般会让学生把对话、课文、作业里出现的新词画上波浪线, 去熟读它们几遍.

4. 尽量给学生表达的时间

学习词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 并能正确运用到口语与笔头表达中.所以, 作为教师得尽量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造句.培养他们的造句能力外,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每上完一个对话课后, 可以让学生们表演, 让他们动起来;上完一篇课文后, 让学生们进行复述, 从而达到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有效复习词汇的目的, 这样一来, 既培养了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充分给予他们信心;对于其他学生则又训练了他们的听力.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兴趣,努力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将作文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在写作过程中使学生激发热情、生发灵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其次,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另外,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力求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要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有米可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自己的文章就是多看、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学生之所以觉得无话可说,主要是平时缺乏细致的观察。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当然,一开始的观察肯定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不够细致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同时观察一种事物,应按什么顺序观察,应抓住什么特点,每一类别都应有所示范。

三、重视积累,为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目标的表达有这样一句话:“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只有平时注重了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积累材料呢?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所以,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观、活泼向上的人生观,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次要让学生坚持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记,以丰富作文材料的积累,并及时将见闻和感受记下来或写成文章。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及时了解新闻信息,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段落结构、写作特点等,多多揣摩作者的情感、写作目的……久而久之材料积累丰富了,便容易随时有感而发,一发而不可收。

四、重视口语交际课的训练,为写作打好基础

我觉得,重视口语交际课的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而且口语交际是基础,作文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因此口语交际对作文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口语交际为作文做了大量有益的准备,甚至直接影响作文练习。作文应该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而让孩子们很好地再现这些生活经历的方法就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可让孩子们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当时的心情,从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五、善于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习作指导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学生进行模仿的极好素材,学生也常常会对某些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产生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不要让学生急于动笔,而要对该单元所学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总结回顾,找出该单元的训练重点,让学生紧扣训练重点来进行写作。这样,通过模仿指导,帮助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模仿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评改习作

评改习作也是整个习作过程的反馈提高阶段。遵循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扶到放,教给学生自主批改、自主评价的本领。向学生指明应该修改的内容和修改的要求、方法,使学生既得到具体的指导,又得到实在的训练。

首先是师生评议,以集体评改典型文章引路,具体指导如何评改作文,为学生自我评改、同桌互评、小组评议做好引导,强调“一作一得”,即抓住每次习作的训练要求,一篇习作训练一个重点项目。其次是学生自我评改。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参照老师的示范评改,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巡视,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再次是同桌互评。同桌之间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使每个人都学会评议作文、修改作文。评语的字数也由少到多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让学生谈收获,总结习作得失,做到以点带面,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努力付出与不断创新。如果做到这些,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就不会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了,让我们共同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吧。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第12篇

一、规范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的交流语言, 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以及化学变化, 等等, 是描述物质性质或变化的专用术语.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用心去设计、规范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 引导学生重视化学用语。许多高考化学试题的落脚点就在化学用语上, 学生出错, 都是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而导致。

例如: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渗透规范化学用语与规范书写的教学, 如: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为c (HCl) , 不是[HCl]、CHCl;单位表示成kJ、kg、km、kPa, 而不是KJ、Kg、Km、atm;物质的量浓度的幂表示成c2 (H2SO4) , 而不表示成[c (H2SO4) ]2或[ (H2SO4) ]2;浓硫酸不能写成“浓H2SO4”, 等等。

又如:对热化学方程式, 我们通过H+ (aq) +OH- (aq) =H2O (1) , ΔH=57.3kJ/mol的展示, 可让学生体会到在离子方程式中标明物质聚集状态或化学方程式的同时, 再写上焓变即可。然后变式得2H+ (aq) +2OH- (aq) =2H2O (1) ;ΔH=-57.3×2kJ/mol,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关键, 是注意焓变中的数值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同而发生相应改变, 以及符号中的“-”不能忘掉。

二、优化演示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优化演示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与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从而使学生日后能独立进行实验。因此, 我们要活用演示实验, 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这一规律时, 教师就不能用FeSO4和NaOH反应做演示实验, 因为FeSO4和NaOH反应的生成物之一Fe (OH) 2很不稳定, 会很快被氧化成Fe (OH) 3 (红褐色沉淀) 。这样就会给根据实验现象来说明反应规律造成麻烦。如果采用Fe2 (SO4) 3和NaOH反应情况就不一样, 它直接生成Fe (OH) 3红褐色沉淀, 效果非常好, 做演示实验时, 就可避免上述的缺陷。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 不要选择装置复杂、时间长、操作难度大的实验做演示实验, 以免达不到优化演示实验的目的。

三、注重化学原理

近年来高考化学特别关注化学反应原理。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吃透新课程理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挖掘教材, 把握化学反应原理, 高度概括与抽象化学知识。我们要使学生了解:电子转移反应、离子 (质子) 转移反应、能量转移反应遵循电子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例如:在教学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时, 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 在做演示实验时, 特别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从而让学生说出实验目的。同时, 我让学生注意缓慢氧化反应原理,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白磷燃烧慢慢起来这一过程。此外, 在演示实验中, 我还要学生说明空气的组成, 提醒观察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这一现象。同时, 要求学生既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 又观察到主要的现象, 使学生不断掌握化学反应原理, 这样就实现了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优化变式题型

在化学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能力, 以及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教师常设计变式题型进行教学。一题多变是对知识的升华, 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巩固并延伸, 从而形成知识由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

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时, 我设计了这样变式问题:相同物质量的浓度、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 () 。

我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很快得出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演练, 学生在小组中探究, 不一会得出下列变式问题:

变式1:用等体积等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 恰好使它们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为氯化银沉淀, 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6∶3∶2。

变式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3∶2∶1时, 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9∶3∶1。

变式3: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相同时, 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6∶3∶2。

变式4: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在其体积比为1∶2∶3时, 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1∶4∶9。

之后, 我引导同学们在小组里分别完成 (开展小组比赛) ,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习题从多角度进行变换, 拓展知识的内容, 设计符合知识内容的变式问题, 从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延, 即把知识点系统化、问题化, 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上一篇:社会用字规范化下一篇:室内装饰的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