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精心设计

2024-06-06

阅读教学如何精心设计(精选8篇)

阅读教学如何精心设计 第1篇

问题是创新的源头, 创新始于新问题。新的思维观念、新的思路方法, 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的。所以,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 真正地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

一、精心设计课前问题, 激发学生入课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看, 一堂课的开始, 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对未知的渴望, 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 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心设计导语, 使导语蕴涵问题, 具有启思性。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 实现由“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的心理转变。有了这一动机, 教学过程将事半功倍。

二、精心设计学中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学习理念方式之一, 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达成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 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 以产生问题的形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获得知识, 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所以, 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 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 应积极倡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有目的地、有步骤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 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 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 从树上掉下来, 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现象中发现了问题, 提出了问题, 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如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 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 从下列条件中任选两个加以组合, 哪些组合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1) AB=CD; (2) AB∥CD; (3) AD=BC; (4) AD∥BC; (5) OA=OC; (6) OB=OD。这样的问题, 难度不大, 组合的方式也很多, 学生的参与面广, 课堂教学效果好。

再者, 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 引发“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感到有兴趣, 学起来就积极主动, 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 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即是问题, 是引起思考的动因, 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 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 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 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 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 兴趣率平均高达95%以上。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多提问“兴趣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后问题, 培养学生课后反思习惯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任何学生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一是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使之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掌握解题方法。二是在集体讨论问题中反思。“活动是感知的源泉, 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 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 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增强潜移能力和自我创新。三是在回顾获取知识问题时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 分析具体解答中的数学基本方法, 并能对方法进行加工, 提炼出数学思想。四是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 优化解题过程, 寻找解题最佳方案。五是在寻找问题错误的成因中反思。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错误的原因, 使学生能在纠正错误中重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计问题,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 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在课前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 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在课中设计问题, 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 会荡出层层涟漪;在课之尾设计问题, 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 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学生质疑, 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至此, 我就导语的设计、学中问题的设计及课后设计问题进行简谈完毕。我想, 让课堂充满问题, 让问题涵纳思考, 以疑启思, 精设问题是一种思想, 更重在实践, 需要我们教师潜心深入思考, 投身实践。只有这样, 新型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普兰店市第十三中学)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语、设计课中问题、设计课前问题,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究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课如何精心设计问题 第2篇

新课程最大的特征就是课堂面貌的变化,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设计好历史问题是关键。让问题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突破口,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

一、设计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批判性、追求独立性增强,敢于挑战新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注意激发其斗志,鼓励其探索。书本中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不宜拿来探究。一是探究的空间狭小,不利于学生发展。二是有现成答案,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应选择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追求一题多解,使其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如我在八年级上册教学中,就选择了:没有林则徐的禁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邓世昌死值得吗?《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区别?谭嗣同真的死得其所吗?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毛泽东赴重庆,依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其赴重庆还有意义吗?这些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增强。这些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既不会让学生轻易找到答案,但只要学生“跳一跳”又能摘到果子(答案),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松懈和懒惰(因找不到答案,放弃思考;因轻易能找到答案,不愿思考)。

二、挑选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

新课标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发展学生个性品格。葛兆光:“我总觉得,历史教学恰当的途径,应是通过写作者或讲授者的‘叙说’来‘激活’读者或听众的记忆、体验与经验,调动心底的‘储备’,唤回心中的‘记忆’,重新建构并认同这一历史和传统的过程。这是一个从纯粹单向的老师的‘讲’,过渡到学生‘听’,并最终实现历史记忆的复活,重构一个价值性的东西的过程。学生想听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并能唤起他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经验的东西,而不是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或者是机械教条的文本。”在提问时,应选那些学生能感悟、体验到的,能引发生命感动、内心体验和美好回忆的东西。一堂好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更要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养育学生人格品质的圣殿。对学生的品格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贴标签,应该润物无声,通过精选问题、延伸问题,使问题内化为体验。在八年级教学中,我精选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如:写份起诉书,控诉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如果你生活在1919年,你会做什么?明年的9月18日,你拿什么纪念我们的“国耻日”?从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的孤独长跑到2004年刘翔夺冠,你想到什么?面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日本政府通过宣扬侵略有理的教科书,你有何感想?这些问题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的焦点,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

历史教材上的东西大多是人类发展史上重大的、离学生较远的东西,怎样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历史贴近学生,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教师就得关心学生身边的问题,让二者有机联合起来。在八年级教学中,我就选择了如下问题:从左宗棠收复新疆看打击东突势力的必要性;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贡献;新文化运动时,就已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今天,我们生活改善了,还有学习长征精神的必要吗?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有利于拉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杜绝无限拔高的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难才能体现教师水平,惟有难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以九年级为例,有些教师上课提出如下问题: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前期,虽然法国一跃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它的经济并没有因此超过英国,其原因何在?荷兰为什么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依据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法国与世界情况,分析法国历史演变的趋势。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反法西斯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就显得过难。因为初中生无论其知识储备还是思辨能力和高中生还是有段差距的。历史教学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架空地去探究,无限拔高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五、教学生学会提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学生提问中,对有独到创见的学生,予于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予于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提出希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语文课堂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起点在哪里?笼统地说应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从学生都关心、从教师最担心的问题开始。也就是说“问题”、“疑惑”是“教”和“学”的切入点。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在个人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解决提出的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教学从问题开始,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没有问题、看似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虚假的、低效的课堂。

1.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敢想敢问。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走下讲台,蹲下身子,走进同学们中间,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能够让学生更亲近,教学效果更好。这样的教师往往都把自己当成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积极为学习共同体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与学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加入学生小组,成为合作者,共同讨论对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学生就自然把教师当成他们中的一员,产生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教师按照备课预设的环节进行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有个别学生有问题要问,老师也害怕离题太远,一个手势就把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在摇篮里。新课改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表现和学习过程,教师在备课是要预设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让他们真正体会和感受自我表现、互动交流和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了课堂的全程,不但学懂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让问题成为学生教与学的纽带。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獨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也不能进行“地毯式”的“满堂问”。课堂是线,问题便是珠子,如何将这珠子穿好,穿得恰当、得体、漂亮,真要老师一番匠心。语文课堂上怎样设计有效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课题。我认为要把握好适时,(选择提问的时机合适,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问题、必要提的时候。)适度(把握问题的难度,跳跳就能摘到果子,问题过高或过于简单都失去发问的意义。)适量(要问该问的问题,不多问,不滥问,选择最必须解决的问题提问。)全面(面向全体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作出回答的,而不只针对好学生或学困生。)

1.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某个字读什么音,怎么写是无需探究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前苏联教育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实际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为“跳一跳,摘果子”。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大或太容易都没有探究的价值。就拿《颐和园》这篇课文来说,老师就很注重问题的设计,在教“长廊”一部分时,老师说:“这一段里藏了一个世界之最,看谁能找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因为要通过他们的学习有所新发现。再如学习“昆明湖”一段时“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老师设计“这一句中那个字用得最准确,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也就是“滑”字妙用很值得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再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呢”,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稍加思索就可以想到是一种痛苦,是战友被烈火焚烧的痛苦像刀一样在绞“我”的心;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讨论之后,有觉得像刀一样在绞“我”心的还有担忧、无奈和绝望。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如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学生积极发言,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一成语的理解,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

2.设计生成性的问题。也就是用老师的问题引出学生的问题。仍用《颐和园》为例,讲到长廊部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体会到长廊真长的特点。例如《坐井观天》中教师问“同学们学了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时”,引出了一个学生的问题:“我想知道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会出现什么情况?”《守株待兔》寓言故事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那个人为什么不守几棵树而守一棵树”的问题都是在教学中的一些生成问题。在设计生成性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围绕课题设计。这样的问题往往用在讲读课文开始。如在教《鸟的天堂》,课题中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又指哪里呢?《伟大的友谊》抓住“伟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飞夺泸定桥》可抓住“飞“和“夺”进行提问。《草船借箭》可抓住“借”等。《可贵的沉默》抓住“可贵的”设计问题,直入主题。

(2)根据中心句设计。《詹天佑》一课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杰出”和“爱国”设计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抓住了他的哪些事迹来写呢?这样提纲挈领,学生学习思路也就打开了。

(3)围绕课文思路设计。叶老说过:“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才理解得透彻。”紧扣文章思路设计问题,顺藤摸瓜,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教《美丽的西沙群岛》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读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景色美丽的,哪些段落是写物产丰富的。

(4)围绕重点、难点设计。重、难点是学生学习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这些方面提问,可以解决学生的疑惑,突破难点。如教《养花》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难点所在,可以提问“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通过这个提问可以使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乐趣的含义: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劳动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当然为喜欢的东西流泪献真情也是乐趣。自然而然理解了“忧”和“泪”也是作者的乐趣了,难点也突破了。《凡卡》《穷人》等课文的结尾都有一定的寓意,抓住这些难点提问,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就能理解重、难点。

(5)围绕含蓄语句设计。高年级课文中有的句子含义很深,有的是揭示主题的中心句,有的是寓意深刻的含蓄句,对这些句子进行剖析、挖掘,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出现的“碰壁”一段,《金色的鱼钩》可抓住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设计“为什么说长满红锈的鱼钩是金色的”展开讨论。《苦柚》一文中华侨赞扬小姑娘的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等等,在这些地方著力设问探究,对理解课文,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6)抓感兴趣的部分设计问题。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如何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 第4篇

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 进一步优化练习, 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练习设计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 要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基本到变式,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 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速算法”时, 学生对于把某一个加数 (或减数) 看作整百、整千数后, 为什么还要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甚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 可设计如下填空练习, 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即在加法中多加的数要减去, 少加的数要加上;在减法中, 多减的数要加上, 少减的数要减去。

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 尝到成功的欢乐, 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 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其次, 练习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 有层次、有坡度, 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例如,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 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 (1) 口算:1/3+1/3、5/7-2/7、5/11 +4/11、3/4 -1/4、5/9 +2/9、3/8 +7/8、b +a/+c/a、a/b-c/b (a、b>0, a>c) 。 (2) 笔算:7/18+13/18、13/20-7/20。

2.综合练习: (1) 填空:5+7/ () / () =1、 () / () -2/5 =2/5、3/11 + () / () =7/11、 () / () -1/6 =5/6。 (2) 解方程:1/5+x=4/5、x-7/13=5/13。

3.发展练习:仿照7/11= () + () 、7/11= () - () , 分别编出5道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 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使他们都有收益。

二、练习设计的内容应灵活多样题型丰富,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练习, 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深化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 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 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 也会去克服困难,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找质数》一课, 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 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 奇数有 ___, 偶数有 ___, 合数有 ___, 质数有 ___。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得出了很多结论, 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通过这样习题的设计, 学生既辨清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也辨清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对自然数有更深的认识;在辨析与趣味中学习, 既掌握知识技能, 又掌握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不失趣味性, 又设计了一道猜电话号码的题目:⑴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⑵最小的奇质数;⑶6的最大约数;⑷9的最小倍数;⑸最小的奇数;⑹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⑺只有一个约数的数;⑻最小的自然数;⑼能整除25的质数;⑽最小的能被2、3同时整除的数;⑾最小的偶数。接下来还设计了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这一活动。这样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

三、练习设计要有典型性和生活化。

一节课只有40分钟, 时间有限, 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 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 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 做到题量适当, 恰到好处, 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通过交流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让四块阴影动起来, 利用移动后产生的变化, 不仅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 而且总结出了中间空白部分处于图形中任何位置时, 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设计一道题得出了多道题的解法, 可谓一举多得。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 数学学习又可以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 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所以练习设计还要生活化。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 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 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 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 (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 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 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 亦是一举数得。

四、练习设计要开放性。

设计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 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当然, 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 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 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 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五、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 由兴趣到探索, 由探索到成功, 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 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例如, 教学三角形分类时, 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 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 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 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 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学生感到好奇, 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课堂练习设计得好, 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就快,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能从练习的针对性与层次性中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懂得学数学当遇到困难时应从易入手;能从丰富的题型中感觉到数学的美,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能从开放性的习题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而且课堂练习设计得好, 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浅谈如何精心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学 第5篇

数学的生命线在于思维,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正是“诱思探究数学”的精髓“以思维为主攻”。因此,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把“学会”转化为“会学”。

本人经教学尝试,认为应“立足中差,着眼中上,把握目标”来设计训练,这样有利于分层推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法提出:“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教学大纲指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关心,对他们给予热情而有效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一、立足中差,强化训练,充分挖掘中差生的学习潜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儿童中,除百分之五左右的特殊生理缺陷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智力相差无几,都能学习得很好。”因此必须做到:

(一)热情关怀“学困生”,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首先,细心观察,在他们注意听讲的时候,提出估计他们能基本答对的问题,使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受到鼓舞;其次,给他们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的引导、鼓励,使其逐步思考,独立思考问题;再次,注意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他们有一点成功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不断增强信心。

(二)教学中,设计问题顾及中差生。采用“优先提问”,设计板演内容时,考虑给差生一些容易的题;采用“优先板演”布置书面作业时,分层布置,适当降低要求,并采用“优先批改”“优先反馈”“优先面批”。对于错题,可鼓励、引导他们先弄清错因,再自己编一至二道类似的题,通过纠正,自编自做,得到及时矫正,使他们理解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之逐步做到: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脑读、动口议和动笔写。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在和谐的训练中不断发展。

二、着眼中上,灵活多样的训练,使大多数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多样性,要求教师不能顾此失彼,而要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恰当的目标层次,根据适当训练、反馈、矫正后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来确定教学起点,因人定标,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步落实,使各类学生的思想活动灵活多变,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

三、和谐训练,不断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沟通,协调一致,这种积极授受关系,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这充分说明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意识地把知和情两个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情感和意志的积极功能,发挥情意对认知的调节、启动、强化和感染等作用,以情启思,以情促思,以情成思”。

(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认真、细致的解释回答,即使问题再简单,甚至不严密,也要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追溯求源,弄清在某些知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启发诱导,使之受到启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和谐的训练中逐步完成解答。

(二)对板演中的错误,在评议时,要引导学生细心分析,尽量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分析说明,使之弄清出错的原因,并及时反馈矫正,再进行必要的变式训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若带有普遍性,则采用集体参与教学。教师引导讨论的概念辨析、错因剖析、一题多解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若是个性的,则要通过适当个别辅导、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弄清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增强信心,逐步改进,不断提高,使之悟出“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把握目标,分层训练,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义务教育中小学数学要求我们要重视“三性”:①层次性,即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②能动性,即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前者为后者服务,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③整合性:即重视认识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自学能力是较高的能力,也是各种智力活动的综合表现。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不断丰富训练内容可不断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获得不断的发展。

五、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评价中得到训练,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为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习,就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和自我激励的机会。如课堂检测后学生依答案自评和互评,对作业可以小组互阅和对阅,出错之处可分析讨论,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得到有机训练,使教学和评价得到和谐的统一,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愉快地发展。

如何精心设计语文新闻课导入 第6篇

一、联系旧知识, 揭示新课题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课之前, 复习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 以旧引新, 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如笔者在教《春》一文时, 就从作者入手这样导入:“朱自清是我国伟大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的一曲《背影》唱出了对父亲的赞歌, 细腻地抒写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春天是诗的季节, 处处都充满了鸟语花香, 它的美丽让人向往和沉醉。对于这样的春天, 作者是怎样把它描绘得出神入化的呢?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情趣导入

列宁说:“缺乏情感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在教学中, 如果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 创造某种气氛和环境, 然后揭示课题, 不仅能诱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而且能使情景交融, 师生共同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无穷乐趣。如在教学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时, 我们可以这样导入:上课伊始, 请学生唱歌曲《幸福在哪里》。然后教师说:“人生是

一条长河, 幸福是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同学们, 你们生长在新世纪里, 你们感觉到生活幸福吗?你们能说说你们自己的一次幸福经历吗? (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幸福经历) 刚才这位同学的幸福经历让我们也仿佛品尝到了生活中幸福的甜蜜。可见, 生活中不是没幸福, 缺少幸福, 而是缺少发现, 缺少感受, 缺少珍惜。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 深入体会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吧!”这样通过唱歌和回忆幸福经历, 创造幸福情景, 就能很快地、很有效地导入新课题。

三、设置悬念, 问题导入

语文课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文, 他们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 学生会因为没有阅读任务和兴趣而效果甚微。在新课导入时, 如果我们针对与新课文有关的方面设置疑问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或听讲, 效果会好得多。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说:“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那么, 同学们,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我们应当怎样度过呢?你们知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吗?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短文《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

四、演示实物, 直观导入

一般来说, 语文课宜于直观导入的较少, 但有些课丈我们用形象生动的实物演示能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有利于课文导入。如在教《小橘灯》一文课堂的无穷乐趣。如在教学毕淑繁的《提醒幸福》一文时, 我们可以这校导入:上课伊始, 请学生唱歌曲《幸福在哪里》。然后教师说:“人生是一条长河, 幸福是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同学们, 你们生长在新世纪里, 你们感觉到生活幸福吗?你们能说说你们自己的一次幸福经历吗? (请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幸福经历) 刚才这位同学的幸福经历让我们也仿佛品偿到了生活中幸福的甜蜜。可见, 生活中不是没幸福, 缺少幸福, 而是缺少发现, 缺少感受, 缺少珍惜。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深入体会这一深刻的生活哲理吧!这样通过唱歌和回忆幸福经历, 创造幸福情景, 就能很快地、很有效地导入新课题。

五、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主动参与导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新课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进去, 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狄斯尼的《勇气》一又时, 我们可让学生回忆一件能够表现自己勇气的往事, 然后让他们上台把这件表现他们的勇气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最后, 让全班同学讨论, 这件事能不能表现勇气?表现了什么样的勇气?这样让学主动参与回忆勇气、讨论勇气, 然后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勇气》一课, 看一则关于勇气的感人故事吧。此外, 语文新课的导入方法, 常用的还有复习导入法、练习导入法、竞赛导入法、实例导入法, 等等。复习导入法针对与上节课内容有密切关联的课文, 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导入新曝。练习导入法或者是检查上节课练习, 或者是就要学习的斯谡设置一些练习, 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然后顺势导入。竞赛导入法, 是让学生开展答题竞赛或朗读竞赛, 竞赛内容可以是旧课的也可以是新课的, 竞赛可在小组之间也可在所有同学之间进行。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 从而有利于新课导入。实例导入法, 是针对课文内容, 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或者具体事例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或实例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实用感, 提高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如何精心设计 第7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的认知。 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为什么要问(提问的必要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映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导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

1.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 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和教学内容存在紧密联系时,教师可以立即对学生是否全面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加以确定,对某些相关的知识点是否弄明白,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运用公式、 数据是否合理。教师通过回答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

2.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开展联想,积极思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把学得的数学新旧知识进入长时间的记忆、反馈、储存和再现、再用。

二、谁来问(提问主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课堂中,如果学生能善于提问并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那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很有帮助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创设提问情境。课堂上巧妙的提问,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 所以学生当然是主人。但这不是说, 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一味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随心所欲”, 发展个性。所以学生应该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三、怎么问(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在学习之前,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积极思考,寻求新的知识。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之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 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问题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发展—高潮”阶段,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创设一个“愤悱”的情境,引而不发,可使学生自己在心求通而不得时开其意,口欲言而不能时达其辞,从而亲自去领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师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智,启发学生思路,使之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求规律。

3.诱思式提问。教师上课时,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并以此去设计疑问,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桥梁,引导学生带疑探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驱导式提问。驱导式提问是围绕上课的重点展开,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一系列的问题,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的很好做法。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是为学生下达一项学习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一连串的提问构成课堂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合作。

5.分散式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准备向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时刻记住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提出的, 而不是对几个举手的学生提出的。每位数学教师应该尽可能为班上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 好的提问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巧妙地借课堂提问“东风”,“开动” 提升数学课堂效率“大船”。

摘要:有效提问能为有效组织和检查教学提供帮助,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成功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上好数学课提供重要的保障,这不仅符合新的教学模式及新课改精神,更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且也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如何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练习 第8篇

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练习设计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速算法”时,学生对于把某一个加数(或减数)看作整百、整千数后,为什么还要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甚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可设计如下填空练习,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即在加法中多加的数要减去,少加的数要加上;在减法中,多减的数要加上,少减的数要减去。

①3376+198=376+200○□

②1295+602=1295+600○□

③1375-397=1375-400○□

④854-501=854-□○□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其次,练习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1)口算:1/3+1/3、5/7-2/7、5/11+4/11、3/4-1/4、5/9+2/9、3/8+7/8、b+a/+c/a、a/b-c/b(a、b>0,a>c)。(2)笔算:7/18+13/18、13/20-7/20。

2.综合练习:(1)填空:5+7/()/()=1、()/()-2/5=2/5、3/11+()/()=7/11、()/()-1/6=5/6。(2)解方程:1/5+x=4/5、x-7/13=5/13。

3.发展练习:仿照7/11=()+()、7/11=()-(),分别编出5道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二、练习设计的内容应灵活多样题型丰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找质数》一课,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奇数有___,偶数有___,合数有___,质数有___。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得出了很多结论,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通过这样习题的设计,学生既辨清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也辨清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对自然数有更深的认识;在辨析与趣味中学习,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不失趣味性,又设计了一道猜电话号码的题目:⑴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⑵最小的奇质数;⑶6的最大约数;⑷9的最小倍数;⑸最小的奇数;⑹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⑺只有一个约数的数;⑻最小的自然数;⑼能整除25的质数;⑽最小的能被2、3同时整除的数;⑾最小的偶数。接下来还设计了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学号这一活动。这样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

三、练习设计要有典型性和生活化。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求组合图形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通过交流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让四块阴影动起来,利用移动后产生的变化,不仅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而且总结出了中间空白部分处于图形中任何位置时,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设计一道题得出了多道题的解法,可谓一举多得。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又可以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所以练习设计还要生活化。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各种商品及标价)。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亦是一举数得。

四、练习设计要开放性。

设计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当然,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不要以为这样的题目很简单,其实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识:长度的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商品价格的调查、装修材料的选择……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此文下转到第60页)

(此文上接第21页)

五、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课堂练习设计得好,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就快,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能从练习的针对性与层次性中学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懂得学数学当遇到困难时应从易入手;能从丰富的题型中感觉到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能从开放性的习题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而且课堂练习设计得好,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组织行之有效的练习,使之能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总之,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主要人物形象下一篇:铁路货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