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风险范文

2024-06-27

地质风险范文(精选10篇)

地质风险 第1篇

长大深埋隧道建设受地形、地质条件因素制约, 岩石破碎、高应力、软弱夹层、涌水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制约, 常给隧道建设带来诸多施工难题。因此, 进行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和研究, 确定隧道建设的不稳定地质因素、地质风险, 是隧道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拟建巫洋隧道是福建永泰县三环路最大的隧道, 全长4902m (Z2K8+360~Z2K13+022) [1], 最大埋深约450m, 属长大深埋隧道。地层、地质构造、围岩类别、水文地质条件、地应力等诸多因素, 影响隧道的稳定性。

2 隧道建设的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地层

隧址区为低山地貌, 地形起伏不平, 山体最大标高569m, 隧道从中部山脊突出部位穿出, 东、西两个洞口沟壑发育, 局部基岩出露。山坡自然坡度20~35°, 两侧洞口处自然坡面稳定。

2.2 地层[2]

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基岩为燕山晚期 (γ35) 中粗粒花岗岩、喜山期侵入 (γπ) 花岗斑岩、喜山期侵入 (ηοπ) 二长斑岩、白垩系下统寨下组 (K1z) 流纹质凝灰熔岩、侏罗系上统南园组 (J3n) 凝灰熔岩 (图1)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前、河流、沟谷等低洼地带。

2.3 结构面特征

2.3.1 节理、裂隙

隧址区基岩主要有2 组节理、裂隙, 走向分别为310~330°、50~70°, 倾角60~85°, 其次为30~45°。节理、裂隙多闭合, 节理线密度3~5 条/m, 裂隙面较平整, 延伸长度多大于1.0m。

2.3.2 断层

隧址区分布F5、F6 断层, 断层走向NNW与隧道轴线相交 (见表1) 。

2.4地震

新构造运动较活跃, 表现为地震频繁, 温泉遍布, 沟谷深切。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

3水文地质条件

据地层岩性及含水介质特征, 隧址区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赋存于坡洪积黏性土中, 透水性较差, 潜水位受降水季节影响, 埋深变化较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节理、裂隙、破碎带及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中, 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的入渗, 以迳流及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基岩裂隙水位高于拟建隧道洞顶标高。据水文地质试验成果, 利用大气降水入渗和地下水动力两种方法分段计算隧道涌水量。确定隧道正常涌水量15955m3/d, 最大涌水量18 874m3/d, 隧道开挖时应加强疏干降水工作。隧道区富水不均, 各段涌水量差异较大 (见图2)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4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4.1 隧道围岩应力及岩爆

经隧道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 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 σH为9.0~14.6MPa, 洞身处约14.1 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σh为6.6~10.0MPa, 洞身处9.7 MPa。洞身处自重应力σz约10.2MPa (见图3)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78°W和N87°W, 属NWW~EW向, 隧道围岩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均值N83°W, 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夹角较小, 有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最大主应力方向的侧压系数 (σH/σz) 1.3~2.3, 总体随埋深增加呈下降趋势, 具有 σH>σh≈σz特征, 说明地应力场受构造应力和地形作用影响, 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

依据《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2006) 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D70—2004) , 隧道埋深大于95m, 小于380m时, 可能发生轻微岩爆;大于380m时可能发生中等岩爆。依据GB 50218—94, 埋深大于270m时隧道围岩应力为高应力状态。

4.2 隧道洞口稳定性分析[3]

隧道西侧洞口处地层岩性5m以内为粉质黏土、卵石, 其下为风化凝灰熔岩;东侧洞口表层有少量的坡积黏性土, 下部以全~强风化花岗岩为主。粉质黏土、卵石以及全风化岩石结构松散, 渗透性较强, 洞口均处于山谷中, 雨季地表水汇集。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对工程影响大, 处理不慎易使边坡失稳。建议施工中加强防排水和支护措施, 适当放缓仰坡和边坡的坡率。

4.3 围岩长度、比例分析[3]

采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D70—2004) 的划分标准, 对隧道围岩的岩性、埋深、风化程度、岩体完整程度、裂隙、构造、地下水状态、地应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将隧道围岩分为Ⅱ、Ⅲ、Ⅳ、Ⅴ级, 共计19 段 (见图4) 。

由图5 可知, 隧道围岩以Ⅲ、Ⅳ级围岩为主, 涉及隧道长度4 105m, 占隧道长度的83.74%;Ⅴ级围岩占8.71%, 涉及隧道长度427m;Ⅱ级围岩占7.55%, 涉及隧道长度370m。

5 隧道地质风险预测及解决办法

5.1 风险事件预测

经隧址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 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 建设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地质问题有突涌水、高地应力影响、围岩失稳 (见表2) 。

5.1.1 突涌水

隧址区地表汇水面积大, 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 场地内岩性接触带较多, 岩性接触带处物探呈低阻状态, 推测岩体较破碎, 完整性较差, 隧道轴线与2 条断层相交, 其中F5 断层为张性断层。根据对隧址区的水文地质调查以及涌水量估算, 最大涌水量18 874m3/d, 地下水丰富, 节理、裂隙、破碎带及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是强地下水径流带, 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突、涌水。若不采取防水措施, 不但影响隧道开拓的进程, 还是重大安全隐患。

5.1.2 高地应力

隧道为深埋隧道, 通过水压致裂法实测的地应力结果评价, 隧道埋深大于95m小于380m时, 可能发生轻微岩爆;大于380m时可能发生中等岩爆。埋深大于270m时隧道围岩应力处于高应力状态, 开挖过程中可能有岩爆发生。高地应力会对软弱围岩 (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 产生变形, 隧道施工工法设计时应有相应的对策。

5.1.3 围岩失稳

隧址区围岩以Ⅲ、Ⅳ级为主, Ⅴ、Ⅱ级围岩次之, 岩体节理、裂隙发育- 较发育, 岩体破碎- 较完整, 在F5、F6 断裂附近, 岩体极破碎, 富水性较好, 施工中可能产生坍塌、变形等围岩失稳现象, 岩性接触带处, 裂隙发育, 岩体完整性差, 富水性较好, 会产生掉块、坍塌现象[4]。

5.2 风险事件对策及施工建议

地下水丰富地段可采用帷幕堵水及排结合的方式处理地下水, 富水段破碎围岩中地下水可采用注浆帷幕固结封堵、控制爆破、管棚超前支护、布置合适的先导孔等方式治水, 完整岩体中的少量地下水可直接排出隧道。加强隧道洞口的排水、支护、监测工作。

针对隧址区可能存在的风险, 可多种手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与地质素描、TSP、地质雷达、超前水平钻等相结合, 避免地质风险问题的产生。对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的段落以地质素描为主, 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段落 (断层破碎带、岩性接触带等) 进行物探超前地质预报, 必要时可用超前水平钻进行预报。IV级围岩施工可采取光面爆破[5], 一次成洞, 全断面开挖, 一次支护, 短开挖, 快支护;V级围岩施工应严格遵循“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

高地应力围岩可考虑采用超前应力释放措施[6], 辅以超前预应力锚杆、增设钢架支撑等措施;开挖初期可采用喷射混凝土、系统锚杆、钢筋网的组合支护, 开挖过程中加强地质素描工作, 做好岩爆防护措施。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隧道区50a超越概率10%的一般场地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为0.05g, 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隧道穿越的地层复杂, 岩性种类较多, 有黏性土、凝灰熔岩、花岗斑岩、二长斑岩、花岗岩等;洞体通过2 条断裂带和5 条侵入岩接触带。

隧道埋深大于95m小于380m时, 可能发生轻微岩爆;大于380m时可能发生中等岩爆;埋深大于270m时隧道围岩应力为高应力状态;隧址区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N83°W, 与隧道轴线夹角较小, 有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但软弱围岩仍有产生大变形的可能。

6.2 建议

鉴于隧道降水汇水面积大, 地下水补给充足, 含水层富水丰富, 隧道正常涌水量15 955m3/d, 最大涌水量18 874m3/d。隧道施工前应做好应急预案和超前地质预报, 避免隧道突、涌水出现。

隧道围岩以Ⅲ、Ⅳ级围岩为主, Ⅴ、Ⅱ级围岩次之。Ⅱ级、Ⅲ级围岩侧壁基本稳定;Ⅳ级、Ⅴ级围岩段局部易坍塌或掉块, 若隧道开挖不当易产生突涌水、岩爆、大变形等。因此, 在施工时, 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超前预报, 并做好应急预案和治理措施, 选择合理的施工工法。

参考文献

[1]苗德政, 张爱涛, 刘彦华.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福州巫洋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5 (7) :115-118.

[2]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5.

[3]武君, 华南某山区铁路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浅析[J].铁道勘察, 2013 (6) :45-47.

[4]MHLoke.Least-squares Deconvolutionofapparentresistivitypseudo sections[J].Geophysics, 1995, 60 (6) :1682-1690.

[5]赵中省.江西湖口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J].地质学刊, 2011, 35 (2) :188-190.

地质办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总结 第2篇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市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现将我办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开展思想动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办自身实际,及时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学习相关文件精神。

为使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童永飞为组长,副主任杨晓萍、党史科科长宋兴梅为副组长,综合科工作人员冯琳为成员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组长全面负责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对各项措施的督导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冯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协调、督查和检查分析等各项工作。研究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部署有关工作,全面启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二、扎实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1、梳理职权清单。根据我办工作特点,对内设机构和工作岗位的权力、职责、等进行研究梳理,填写了《行政职权明细表》,并将各项权力运行过程以流程图的方式明确下来。

2、查找评估廉政风险。一是查找廉政风险源,把行使的行政权力纳入风险点查找范围,采取自己找、同事帮、领导提、组织审的工作方法,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查找在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三个方面的廉政风险。二是查找风险点,重点查找个人岗位风险、科室风险和单位风险,分别填写了个人、科室和单位《廉政风险点自查表》。三是评定风险等级,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按照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等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对已自查出的各类风险,经办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小组开会审核把关后,在办公示栏进行公示,并审核备案。四是研究制定各项廉政风险防范措施,针对岗位风险提出防控措施后,都经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党组备案,科室风险在研究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后,审核备案,针对单位风险,在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和相关工作程序后,报第四纪工委审核。

通过近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办廉政风险底数,为建立廉政风险预警系统、廉政风险分级管理和风险动态监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落实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各项工作任务,2011年下半年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如下:

一、加强廉政教育

推进惩防体系构建工作,教育是基础。反腐倡廉一直是我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要认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加强惩防体系建设。一要坚持开展一周一课的党课活动,利用每周一上午两小时的时间,组织我办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传达省、市有关文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精神。二是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廉洁文化建设格局。具体要开展好“五个一”活动:看一次党风廉政教育电教片,上一堂党风廉政教育课,写一篇党风廉政教育体会文章,开一次党风廉政教育座谈会,做一次党风廉政教育测试题。以“筑惩防大堤,树``新风”为主题,积极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创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风尚。

二、加强制度建设

1、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基本制度

推进惩防体系构建工作,制度是保障。全面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建设的精神,根据我办业务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各项制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落实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制定民主生活会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述廉、目标考核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和制度;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度,重大事项坚持党内协商,共同决策;健全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逐步推进财务、采购等各项政务党务公开。真正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按制度办事、努力从源头防治腐败问题发生。

2、健全完善源头防治腐败制度

针对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深入分析查找容易诱发不廉洁行为、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建立健全相关行政、业务管理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加强内控约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3、规范和加强各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保证资金合法、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效益,推进我办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合理使用各项资金,规范各项资金预(结)算、决算管理,要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防腐拒变的能力,完善我办工作惩防体系建设。

三、加强监督检查(一)加强党内监督

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深入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党员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党内询问和质询,运用干部述廉评议、廉政谈话等措施,加强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情况的监督。深化党务公开,改进和完善监督的方式方法,提高监督的权威性,注重监督结果的运用,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监督效果。(二)加强行政监督

要通过群众评议问责、工作督查问责、效能投诉问责等途径,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督。今年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二个工作:一是要开展阳光政务行动,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确保每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信息公开、透明、充分、完整,提高透明度。二要及时查处工作人员在勤政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三)加强社会监督 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要实行服务公开承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深化政务公开。

四、深化作风建设

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讲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着力营造“党风正、政风清、民风和”的社会环境。

(一)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公务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效能建设主题活动,从加强作风建设、加强效能建设、坚持勤俭办事、健全管理机制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公务接待,加强公务用车管理。

(二)开展“服务效能大排查”活动,推行提质、提速、提效和零差错、零违纪、零投诉“三提三零”效能工作法。通过开展单位内部集体查找、个人服务效能自查、互查互评,查找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并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地质风险 第3篇

关键词:风险评价;地质灾害;系统聚类;阈回归;权重

1、加权聚类划分方法划分灾害易发区

1. 1加权聚类分析模型的建立

设有一个容量一共为n的样本数据,其中的每一个样品都需要测得它的p项指标,从而就可以得出其原始数据阵为:

其中,xij (i=1,....n.j=1...,n)代表的是第i个样品中,第j个指标的实际观测数据。那么,为了能够精确的计算出Xi样品点和Xj样品点之间所具有的相似程度值,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更精确的反映出每一项指标对于这种相似程度的影响不同,我们还选用了马氏距离公式,这种公式是带有加权系数的,即: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先把n个样品自然的分成一类,然后再逐次的缩小,这个时候,离差平方和也就会不断的增加,然后,再选择使T的增幅最小的2个类别进行合并,一直到我们需要的所有样品都最后归为1类才停止。

1. 2权重如何确定

1)对于所有的指标来说,要与研究的目标来进行紧密的相关分析,并要以具体的相关系数值来作为其权重所具有的初始值,即

2)对第一项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如果这个时候,分类的精确度就出现了下降,则进行反方向的调整,反之,就继续进行同方向上的调整,一直到能够达到允许的精度为止;

2、对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阈回归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判断出各个不同的因素对于灾害的具体影响形式,然后再运用所建立起来的阂回归模型,对不同的影响要素在不同规模的数值之下所造成的灾害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再选择一个最为适当的方法,最大程度上来避免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出现,这样就可以在残差的分析基础上来最终确定出模型的具体结构和参数。

2.1确定出引起灾害的最主要要素

在選择因变量的时候,以灾害点的密度作为主要考虑因素。首先要计算出zhd和fg之间所具有的相关系数,然后再计算出zhd和ln(fg+l)之间的实际相关系数值,除此之外,zhd和1/fg+1、zhd和fg的平方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也需要计算出来。通过这些相关系数值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zhd和fg之间实际上是属于线性相关的。

2.2基于数值规模的阈回归模型的建立

为了能够反映出各种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数值规模下,对于灾害的不同影响程度,通常要以虚拟变量的形式来引人相关的阈值。而灾害点的密度再进行取值的时候,可以划分成4个区间,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引进3个不同的虚拟变量,以Dj(j=1,2,3)来表示;其中的D1、D2和D3分别代表不同的灾害点密度下所具有的状态。于是就可以建立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解释变量的模型:

2. 3模型估计

一般我们要避免在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逐步回归分析,这种方法同时也可以很好的选择出对于灾害密度具有最为显著影响的几个因素。由于在模型当中使用了很多的截面数据,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来说,它们在地质条件上存在的差异性往往就可以造成灾害的波动状态,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M)估计模型来消除这种异方差的现象,结果见表1。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最后就可以确定出最终的估计模型结构,具体来说是一个阈回归ARCH的形式,而残差的检验结果也表明了其状态已经转变成了正态白噪声,.

而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也可以参见表2中的数据。

在表2当中,回归模型的R2为0. 992,调整后的R2可以达到0. 999,AIL统计量与SC统计量则分别是2. 324和2. 376,因此拟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DW的统计量也达到了2. 065,已经十分接近2,因此也不存在序列相关的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阈回归模型可以对发生不同灾害程度之下的各个相关影响因素做出更好的区分,同时我们也对相邻单元的具体灾害发展的态势进行了拟合,可以发现拟合的精度也能够达到99. 99。因此,选择一个合理的统计方法十分重要,这对于地质灾害在风险评价方面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马寅牛,张业成,张春山,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 , 10(1) :7-18.

[2] 张春山,张业成,马寅牛,等.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要素权值计算方法及应用—以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 33(6):84-88.

浅议地质工程风险管理 第4篇

地质工程学是在岩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地质工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但都强调地质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地质体及其改造结果的评估。从工程实践看,地质工程问题可抽象地概括为自然系统和工程系统两个方面。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如何实现最佳耦合的一门学科,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2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地质工程项目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具有三维结构特征。每一阶段都要对项目目标、约束条件以及项目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

可见,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大小,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要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因此可将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定义为:项目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1]。

2.2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2]

(1)项目参与方比较多,如业主、设计方、项目承包方(总承包方、专业分包方、劳务承包方等)、材料供应商等,他们需面对因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工程风险和因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发的各种管理风险,认真分析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2)风险是有时限的。不同的风险可能存在于项目的某一阶段,其风险具有潜伏期和活动期两大基本特征,风险的承担者也只在这特定的时间内才承担这些风险。(3)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对地质体的改造过程中不断地预测将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其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用来追查和推卸责任的,而是在出现地质条件突变并有可能影响到区域地质环境时,积极与项目参与各方共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将工程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的水平。(4)项目风险管理是有代价的。项目风险的计划编制、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置都需要分配项目的资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是用来减轻或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其真正价值在未来才能体现出来的。(5)项目风险将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一旦项目目标、时间和费用计划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计划也应当随之完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有重大变化时,相对于这些约束的风险也要重新进行评估。

3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1)风险分析。(2)风险辨识。(3)风险估计。(4)风险评价。(5)风险评估。(6)风险控制。

4 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项目损失的发生,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4]:(1)经济性原则。(2)满意性与环境协调性原则。(3)战略上蔑视而战术上重视的原则。(4)社会责任感。

5 我国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5.1 目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1)现有工程保险制度下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1]。a.在我国,工程保险作为一项新制度,工程界、金融界以及有关部门,仍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对风险存在有侥幸心理,或是认为实行工程保险将加大工程成本而得不偿失。b.当前,我国推行的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目前的保险制度下保险人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只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2)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缺乏公正、独立性。b.先天不足,无法弥补。c.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3)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b.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c.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5.2 项目风险管理的改进及建议

目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将风险进行有效的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变:(1)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2)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3)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地质工程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形成,因此它不是孤立出现,同时继承了古代文明,今后进一步发展也不可能孤立。地质工程要以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地质体为中心来组织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和施工,并进行施工与运行的监测,对地质工程环境条件的质量全面负责。因此,它要以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岩土综合试验、工程结构设计、工施监测与监理等方面的理论为墓础,依靠它们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地质工程又属于技术科学,是一种应用技术,因此其进一步发展也需依赖有关技术学科和工艺的进步;地质工程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这又要求和工程管理学、经营学密切结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迅猛发展,各种与地质相关的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以地质体为主体建成的工程规模亦愈来愈大,愈来愈复杂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广泛关注。为此,笔者从地质工程的含义、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郑海中,彭振斌.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8):136-142.

[2]邱苑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4]许谨良.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地质风险 第5篇

【摘 要】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诱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沉降等和地质作用相关的灾害。作为特殊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仅具有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和活动的整体性,还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和危险性等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具有更大的风险,这就使得风险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本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管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较高,且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滑坡地质灾害风险从概念上讲,就是滑坡发生的概率以及滑坡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包括发生破坏的可能性及其所产生的后果两方面。地质灾害风险具有突发性、难以确定性、多变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在风险管理中牵涉因素很多,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环境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的程度、气象条件等等。人们对潜在灾害体的辨识难度非常大,因此,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而且必须将风险管理一系列指标精细化,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性管理模式。灾害风险管理涉及五个层次,即灾害的发育分布牲、成灾因素、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就地质灾害领域而言,包括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以及政府编制防治预案、应急方案等等。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地质灾害风险认识不足

地质灾害风险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和随机性,不同地区存在自然条件较大的差异。对于复杂的地质灾害,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十分有限,而且对灾害的判定具有不同程度模糊性的认识,地质灾害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人类的工程活动中对地质灾害风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不足。伴随着社会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活动力度逐渐加大,其中不乏大量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据了地质灾害的60%以上,而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80%。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不足体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以及风险决策等方面。由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仍旧处于薄弱环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政策与环境风险的管理

政策风险的制定和变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变化之前可以部分或全部获取信息,以此有效控制政策风险。而环境风险的情况是不可预知的,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及时收集地质、气象和水文等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具体分析,据此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就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资质和专业能力。因此政策和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就是不断更新收集的信息,并进行科学性的预测,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政策和环境风险需要特别注意自然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编制和落实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制定安全防范紧急抢预案,并建立高素质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队伍,以此实现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风险控制。

(二)管理风险的管理

加强管理风险控制,需要在制定项目指导方针、战略思想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以此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而且还要充分重视对环境的调查,正确预测环境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影响。另外,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必要时邀请一些专家积极参与项目的决策,并制定出详细的、科学的、可行的项目规划与计划。并积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有效控制,包括进度和成本等方面。

(三)进度风险的管理

对导致施工进度发生变化的风险因素施加影响,在变化不能避免的情况,必须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相关各方的认同。并切实对实际进度进行测量,将其和项目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调查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如果实际进度与计划产生严重偏离,必须加强对进度风险的严格管理。而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要以项目进度计划、进展报告、变更请求和进度管理计划作为主要依据,采取有效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以此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质量。

(四)财务风险的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制定有效的项目成本计划,其主要有资源计划、费用估算和费用预算三个过程。项目资源是项目中一切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东西,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项目资源和常规组织机构的资源不同,大多是临时的,所以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对项目管理非常重要,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估算是编制一个完成项目各活动所必须资源的费用的估算,其是为了确定测量项目实际绩效的基准计划,从而将整个费用估算分配到各工作单元。因此,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对造成费用变化的因素,必须要取得各利害关系者的一致认可。而且还要对实际开支与项目费用基准进行比较分析,如果实际开支和计划发生偏离,必须实施财务风险管理。

(五)技术风险的管理

在风险量化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工具进行风险分析,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应该加强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视,熟练掌握项目技术风险状态,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以此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充分掌握了项目技术风险状况后,对制定的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必须有专家和现场人员的意见。而且还要选择采用最佳的监控和跟踪办法,并进行报批执行,以此大大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质灾害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各类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也随之增多,施工条件也越来越复杂。而且,随着对地质灾害评估不断向模型化和现代化发展,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相信在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下,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质量将会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叶龙珍,柳侃,黄瑛瑛.福建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现状及展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04).

[2]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05).

[3]王炜,权循刚,魏华.从气象灾害防御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管理方法转变[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01).

[4]张晓巍,冯丽,熊燕.浅谈山地城镇规划设计中地质灾害风险规避策略[J].小城镇建设.2010(05).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第6篇

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突发性以及空间规律性的特点, 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统计, 在近20年的时间内, 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仅在1998年, 我国共计有18万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发生, 包括了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 其中447处规模较大, 共造成27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从我国最近十多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 总体的特点如下:在我国受到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有1万多个, 县级城镇有400多个,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到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 尽管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以及防治水平, 但是地质灾害依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 为了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地质灾害, 需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风险性进行区划, 并对此进行预防性的研究, 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高风险区域进行圈定划分, 以便于国土规划、灾害管理以及减灾防灾工作的展开, 从而达到综合的防灾减灾的目的。从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区域来看, 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域, 地质环境十分脆弱, 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开发等人类活动, 势必会加重该地区的地质灾害, 因此,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2.1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本原理

地质灾害风险与一般的风险相比是不同的, 除了引发灾害的自然风险之外, 还包括了灾害发生之后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风险。因此, 对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如下:地质灾害各灾种在给定区域内致灾因子发生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 致灾因子强度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各种破坏的可能性基础上, 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将两个环节的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 给出损失风险。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基本思路

对于区域的地质灾害发生分布规律, 要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特征以及地质单元组合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而对于区域地质灾害诱发的规律以及时间活动规律, 则要通过气象以及人类活动条件等内容进行研究。从地质灾害的因素上来看, 稳定型的控制因素包括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特征以及地质单元组合等三方面因素, 因为这些因素极少受到时间变化性的影响, 具有空间分布规律, 因此, 这三方面因素是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的背景决定因素组合。而气象以及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它们受到时间变化影响较大, 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就是由气象、人类活动以及基础条件组合状况来决定的。因此, 地质灾害最有效的区划变量, 是通过对诱发因素以及基础因素进行分类, 并对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以及基础因素与区域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确定的。

2.3 崩塌、滑坡、泥石流风险区划结果

对于人口: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所辖的三峡库区各县及四川、云南等省份的83个县, 占国土总面积的2.01%;高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陕西等省份426个县, 占国土总面积的12.27%;中等风险区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占国土总面积45.51%;风险低和极低区占国土总面积40.21%。对于土地资源: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四川、贵州和云南三省交界地区及贵州、湖北等省份的78个县, 占国土面积的2.18%;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等省份的588个县, 占国土总面积的15.36%;中等风险区占国土总面积41.30%;低和极低风险区占国土总面积41.18%。对于物质财富: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及其所辖的主要县区和四川、湖南等省份的91个县, 占国土总面积的1.55%;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483个县, 占国土总面积10.02%;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东南沿海等地区, 占国土总面积的16.18%;低和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部、西藏、整个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 占国土面积72.24%。

3 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3.1 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在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把握之后,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防范工作中的监测预警环节。从总体上来看, 在没有彻底将隐患点消除之前, 所有威胁尚存的地区必须全部纳入监测预警的范围之内, 其中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

1) 做好相关工作的衔接。我国已经建设起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因此, 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的时候, 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的城镇高山峡谷带, 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强专业的设备监测, 尽可能的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

2) 利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模式。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较为先进的预警手段, 需要在城镇地区进行全面的推广覆盖。对于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农村地区, 可以采用广播、鸣锣、有线电话等传统手段予以灾害预警, 确保及时的将预警信息发布并传递出去。

3) 提高群防群测水平, 加强基层干部群众的联动。现阶段,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群防群测, 在很多地区的监测预警任务都是人民群众以及基层干部所自发义务承担的。

因此, 在各个地区, 尤其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 要充分利用群防群测的手段, 及时领导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 对于自发担任灾害预警的群防群测人员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 并为其配备简便有效的监测预警设备。

3.2 要综合采取防治措施

我国国土面积中, 山地丘陵地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几乎遍布全区, 除了戈壁以及沙漠外。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地面塌陷、沉降以及地裂缝是经常出现的地质灾害。因此, 面对我国复杂的地质灾害, 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1) 对工程展开科学的治理。在经过工程治理方案的论证以及比选之后, 要重点加强难以实施搬迁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2) 加快防治地震灾区以及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据专家预计, 我国四川汶川以及玉树地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恢复时间。因此, 要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 以地震影响区详细调查评价为基础, 全面开展工程治理以及搬迁等防治措施,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 避免次生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3) 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的综合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做好山洪灾害的防治,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加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加固病险水库, 做好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这些工作都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 我国已对上述灾害的治理有了相对应的规划, 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4) 建立健全防控机制, 主要针对的是地面塌陷、沉降以及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的发生, 通常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发的, 它具有区域相关性。因此, 要对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行防范, 务必要做好地面沉降联防联控的机制。以我国联防联控取得显著效果的长三角地区为例, 华北地区等地面沉降易发地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 加强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除了预防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裂缝的出现, 还要加强对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管理办法规定的制定, 将审批程序严格化, 避免因为地下水开采、矿产开发以及其他地下工程建设施工而引起的更加严重的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裂缝灾害的发生。

3.3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1) 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 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 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 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 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 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 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 将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不断建设提高, 在汛期的时候, 要加强监察检查, 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 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4 结语

在我国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过程中, 一方面要做好地质灾害前的预防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好地质灾害后的治理工作。因此, 加强对地质灾害实验设备与技术的开发, 将先进的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运用到地质灾害的防治中去, 以便于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 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出预警工作, 减少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 努力将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确保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的地质灾害现状, 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区划, 探讨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以期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化建新, 张苏民, 黄润秋, 等.城市环境与地质问题研究现状与发展[J].工程地质学报, 2006 (6) :77-78.

[2]刘云山, 刘敏, 段元清.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J].科技风, 2010 (18) :113-114.

[3]陈铁男.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13 (1) :69-70.

[4]郭守权.浅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策略[J].黑龙江国土资源, 2012 (5) :72-73.

[5]刘传正, 刘艳辉, 温铭生, 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6]张咸恭, 王思敬, 张倬元, 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7]周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浅谈[J].深圳土木与建筑, 2009 (3) :50-51.

浅谈地质灾害风险区分与防治措施 第7篇

一、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特点

虽然说地质灾害的发生很难被预测, 但是其形成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并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所以将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和特点掌握, 控制其条件的形成, 就能够有效控制灾害的反生, 下面具体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 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灾害是不会发生的, 而这些条件主要原因指因为自然的地质活动引起的, 以及人类的行为所导致的。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为了能够控制灾害发生, 了解自然因素的成因, 控制人为行动, 是非常必要的。地质灾害影响特点: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滑坡和崩塌, 因为地质情况中地形或者是地貌的关系, 导致结构出现变化, 或者是降水和人为活动等, 导致大量采空区的出现, 另外, 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1 易发性分区:

所谓的易发生区就是依照相关的规定, 对容易出现灾害的地区进行区分。通常来说, 地质灾害易发生性主要是依据其特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底层岩性以及降雨量等。这些规则及影响, 可将易发生分区划为:高发区、中级易发区、低发区、非易发区。

2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分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及频次、自然条件、地质条件、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根据以上方法及影响因素从危险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无危险区四个区域。

三、防治措施

正是因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巨大, 因此, 加大力度进行预防与治理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所采用的防治方法有很多种, 比如避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等等。但是从效果来看, 避让辅助以工程治理的方式比较突出, 加之合理的监测与控制, 近些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斜坡地质防治

1.1 抗滑措施:

针对斜坡的治理主要以防滑为主, 采用挡墙或者是抗滑桩的方式, 防止滑坡的现象。另外, 在一些经常性出现滑坡的位置, 应该全面建立挡墙, 并强化施工力度, 确保其可靠性。

1.2 排水措施:

在众多的地质灾害中, 水是罪魁祸首, 它能够带走大量的泥沙, 导致地面以上以及水土流失, 地面一方出现孔洞, 因此针对斜坡来说,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措施。排水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采用拦截或者是旁引的方法, 将水流排处, 地下水排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土壤间的空隙压力, 但是这项工作的技术难度比较大, 施工也相对复杂, 所以说目前我国在排水方面依旧停留于拍地表水方面。

1.3 减重与加载:

对斜坡进行治理的时候进行减重或者是加重,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滑体力学的原理对斜坡产生力学平衡进行改变, 从而起到防止的作用。主要的措施就是针对滑坡的后部进行牵引, 要将滑坡推理计算准确, 进行施工的部位主要在前部, 利用填方压脚的方法加大抗滑能力。

2 采空塌陷防治

2.1 加强预测:

预测的主要对象几乎都是小型煤矿, 方法就是全面搜集资料, 并将这些资料整合统计分析, 对煤矿开采的范围、方法以及强度进行系统地了解, 将他们容易出现灾害的区域预测出来, 进而展开防止工作。防止措施的制定要以灾害规律为基础。

2.2 普及灾害培训: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止的过程中, 对于人的培训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普及开来, 并科学地转变理念, 要将预防与治理同时进行, 全面结合评估、规划以及调查的形势, 从防止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 落实责任, 采用谁破坏, 谁治理的方式征收费用, 用于防止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预防灾害的发生。

2.3 综合治理:

针对已存在破坏的区域要进行综合治理, 如对房屋进行加固处理, 建立排水设施、适当搬迁受影响较大的村庄、恢复植被等, 同时要对该区域民众的住宅、学校、医院等进行整体规划。

3 相关管理措施

3.1 强化地质环境管理: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加强建设地质灾害管理机构, 并制定相应的地质环境管理要求及防治法规, 同时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的不同制定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则。

3.2 增强抗灾意识:

领导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将抗灾意识全面普及下去, 并强化抗灾管理, 让他们充分的了解到灾害的危害性, 在一些经常发生危害地区积极进行防止知识的普及, 培训管理人才, 充分接触媒体优势, 报刊、电视以及网络等进行传播, 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抗灾意识。

结语

地质灾害近些年来在我国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 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的威胁, 全面进行控制与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单单要强化地质环境的检测与管理, 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研究防治措施, 普及抗灾意识与知识, 在灾害发生的时候, 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更为关键的就是要减少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结构的破坏, 保障地质环境的平衡, 这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挥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雁林, 郝俊卿, 赵法锁, 李芳.汶川地震陕西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探讨[J].灾害学, 2011 (04) .

浅谈地铁深基坑施工中的地质风险 第8篇

关键词:地铁,深基坑,施工,地质风险

地铁工程具有几大显著特点,即周边环境复杂,各种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多,且对施工变形控制要求高;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结构形式较多,施工方法交叉变换多,施工难度大;施工工期压力较大等,这些特点都集中表现为工程的高风险性。因此,通过主动的、系统化的风险分解、分类,识别工程的致险因子、风险事件和后果对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源进行辨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据地铁土建工程的特点,安全风险的分解按照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工程实施等的各个阶段进行分解。从自然环境、工程条件、技术等方面分析拟建工程的特点及相应的潜在风险。

本文以广州地铁五号线建设风险管理的实践,并以基坑开挖为重点,分析地铁基坑开挖地质风险分类。

1)在软土地层、淤泥质土体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引起地面沉陷的风险。

明挖基坑施工沿线存在很大厚度具有低强度和高压缩性的软土、淤泥质土体时,很难控制好地面沉降及邻近地下管线、构筑物的位移,容易引起一定的地面沉陷,给地面建筑、构筑物、地下管线带来危害。因此更会导致诸多连环性质的工程灾害,如:管线爆裂渗水进而导致暗挖段土体力学参数急剧下降,承载能力大幅下降和变形急剧扩大,如此恶性循环后必将出现灾难性后果。

2)明挖时,容易因失水造成地面塌陷。

一般在基坑开挖时,需要进行坑内降水,这需要防止土体失水引起的地面塌陷风险。砂土地区应该防止因降水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的地面塌陷。

如果地层失水严重,上伏软土则会引起大幅沉降,特别是沿线地表均存在相当厚度的软土或淤泥土,明挖施工时浅层地下水可能透过岩石层的裂隙进行渗漏,如果渗水过多则会引起地表沉降过大。

3)粉细砂层容易发生液化、流砂、涌砂现象,给明挖造成危险。

工作面前方遭遇流砂或发生管涌,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于基坑施工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4)花岗岩各风化带遇水软化、崩解,给施工带来很大风险。

结构设计过程中,一般不会将花岗岩各风化带遇水软化、崩解作为荷载验算工况。因此,如果施工过程中发生岩石崩解,将威胁明挖施工的安全。

5)岩层风化带的岩面起伏问题对车站差异沉降的影响。

沿线地质中,花岗岩各风化带的岩面起伏问题相当严重并且普遍。一般而言,根据现行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设计方都会在车站主体结构方向设置1道~3道变形缝,间距约50 m。而岩面的起伏造成车站底板分别坐落于不同地层,甚至造成有的底板坐落于砂层、软土层,有的底板坐落于岩层。这种巨大的差异会造成:同一埋深范围内土体强度和刚度不一,使得主体结构纵向沉降差异显著增大,当变形缝两侧主体结构的差异沉降超过轨道允许的最大沉降差时,会严重影响地铁车辆的运行。

6)地下结构在岩面起伏的地质中地震响应的风险。

上软下硬、岩面起伏的地质使得盾构隧道的地震响应比较复杂,尤其是盾构属于地下超长结构,其地震响应更加复杂,不仅受到纵向地震波的影响,还受到折射波的影响,并且随地震波的入射角度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地震响应给工程带来较大设计和运营风险。

7)断层破碎带中进行地下工程施工的风险。

在各断裂的断层破碎带之中,基坑开挖施工容易受到地质断裂带中沿岩石裂隙面滑动的滑动力不利影响,这种滑动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明挖基坑在计算基坑侧壁滑裂面时,应考虑本断裂面的不利工况。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的破坏程度、工序衔接的快慢、施工技术措施是否得当等,均有很大的关系。

8)断层活动的风险(包括抗震和地震响应等方面)。

断层活动对广州地区第四系覆盖区的全新统可液化砂层和可能发生震陷的淤泥层有着重要影响,因而也往往容易沿这些断层造成地基失效。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抗震问题。

广州地区断层的活动性较弱,现代跨断层的形变观测表明其活动速率较小,不可能孕发强震,对地面建筑破坏较轻,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段或地区,尤其是砂层或淤泥层较厚的珠江沿岸及其西部一带,发生砂土液化和淤泥震陷等震害的可能性。

9)地下水腐蚀地下结构的风险。

沿线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工程无腐蚀性,但对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此种腐蚀性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加速结构的老化过程。特别是地铁结构一般均处于高应力状态,钢筋受到腐蚀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10)隐伏溶沟、溶槽、地质漏斗、风化深槽等的风险。

在断裂发生地带多隐伏溶沟、溶槽、漏斗等,这种地质“空洞”,改变了地质应力分布状态,使得土体经开挖后处于松散状态而发生坍塌。

11)爆破震动引起砂层和淤泥质土层震陷的风险。

由于各站站址均下卧岩石层,施工时使用微型爆破或钻孔设备时,施工机具的频繁振动或爆破震动传至砂层或上层淤泥质土层时,易产生液化、涌砂现象。

12)缺乏地质超前预报带来的风险。

广州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突发性地质事件很多,缺乏地质超前预报易带来很多风险。岩溶、断裂、隐伏风化深槽等地质勘探、预报局限性也会带来风险。

广州地区存在岩溶、断裂、隐伏风化深槽等大量的不良地质,这些均需要做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根据五号线的勘探实践经验,岩溶地质勘探很难反映溶洞的分布,这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13)明挖基坑穿越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土、石交界面)的风险。

明挖基坑大多穿越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土、石交界面),因而此类问题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此时,软土地层应力逐渐增大,而硬岩、风化岩地层则突然减小。此类基坑的支撑设计阶段也应考虑到这种变化。

14)流砂的风险。

广州部分地区砂层较厚,基坑遭遇流砂危害的可能性也较大。虽然围护结构都设置了桩间止水措施,但难免存在空隙渗漏流砂。

15)硬岩层内成桩困难的风险。

广州地铁五号线沿线都存在很厚的硬岩层,因而成桩困难。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述工程中的各项风险因素往往相互作用,比如地面塌陷引起地下管线爆裂、地下基础的严重倾斜;地下管线爆裂、地下基础的严重倾斜更加剧了地面塌陷,如此往复应该注意避免此类风险的相互作用现象,并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综上所述,作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对地铁深基坑工程中地质风险加以了解,对照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及安全措施;分析和评估各车站、区间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确定现场监测的对象、项目内容、范围以及监测频率,并实施监测;审查施工降水、地层注浆、临时工程设计和重要管线及建筑物的保护方案;参与施工中关键技术措施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审定,并对相应的安全风险作出评价;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和地质状况,对施工影响区内的环境安全状态作出及时、可靠的评估,及时进行预警和报警,从而提高深基坑开挖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由地质风险导致的事故。

参考文献

地质风险 第9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铁路、公路, 包括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路网进一步密集, 为实现祖国更好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铁路、公路工程在线路经过山区、丘陵地段时不再像过去一样为了节省投资, 降低施工难度, 进行傍山绕行, 而采用见山进洞, 遇山谷、河流架桥的方式通过, 这样很大程度减小了线路长度, 同时降低了线路纵坡和缩小了平面曲线半径, 但无形中增加了隧道的数量。因此, 全国各地在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建设中经常出现各类事故及施工人员伤亡、机具和大型设备被损害的情况, 隧道施工之前, 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排查, 并对其制定一套合理的对策尤为重要。

2 关山隧道工程概况及地质资料

关山特长隧道是新建天平线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 全长15634m, 该工程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与平凉市交界地带的关山山区, 隧道进口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县恭门镇十字村, 隧道出口位于平凉市华亭县麻庵乡麻庵河河谷中。

2.1 地层岩性

隧道经过地区属于关山褶皱带, 以大面积侵入岩体为主。隧道通过地层主要有第四系 (Q) 、上第三系 (N) 、白垩系下统 (K1) 和华力西期闪长岩 (δ4) 等, 主要岩性有:砂质黄土、坡积碎石土、泥岩夹砂岩、砂岩夹砾岩、闪长岩和花岗岩。

2.2 地质构造

隧道大地构造单元上地处六盘山褶皱带之次级构造单元关山褶皱带。关山褶皱带位于通渭—清水断层 (F3) 和庄浪—固关断层 (F4) 之间, 包括张家川县境内线路所经地段, 为一地槽构造隆起带。受构造影响, 带内地貌切割剧烈, 沟谷发育, 地形崎岖, 构造复杂。关山岭脊一带有大面积的华里西期闪长岩岩体侵入。隧道洞身地段经地质调查未见有明显断裂构造通过。隧道穿越的上第三系、白垩系下统和华力西期侵入岩, 均为不整合接触。上第三系与华力西期闪长岩不整合接触带, 物探资料及钻探资料显示, 地表上位于十字村附近, 南侧为上第三系泥岩, 北侧为华力西期闪长岩, 推测洞身在DIK68+170~DIK68+210通过不整合接触带;华力西期闪长岩与白垩系下统不整合接触带, 物探资料及地表调查显示, 洞身在DIK79+780~DIK79+820通过不整合接触带, 南侧为华力西期闪长岩, 北侧为白垩系下统砂岩夹泥岩。根据地应力测试和岩石抗压试验成果隧道洞身处于高地应力与极高地应力的范围。根据隧道轴线部位的岩石力学性质, 结合实测的地应力结果, 利用切向应力准则对隧道工程中可能的岩爆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隧道存在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但以轻微岩爆为主。

2.3 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

隧道所通过的华力西期闪长岩进行了放射性伽玛的测量。经过对四个点的测量, 其放射性伽玛在1.4436~2.406γ, 远小于64γ的判定标准, 因此, 确定该隧道闪长岩内不存在放射。隧道通过大面积的闪长岩, 且最大埋深约831m, 经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以及结合岩爆等级划分准则, 隧道存在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但以轻微岩爆为主。隧道出口位于白垩系下统砂岩夹泥岩中, 该处沟谷切割较深, 基岩面产状为15°~20°, 倾向麻庵河方向, 存在顺层, 对隧道洞口影响较大。

隧道进口位于张家川县恭门镇十字村黄土梁峁区, 其表层分布有风积黄土, 土层厚度约20m, 具Ⅲ~Ⅳ级自重湿陷性, 湿陷性土层厚约15m, 对隧道围岩有一定的影响。隧道进口段部分处于上第三系泥岩中, 通过段落长度约300m, 经膨胀性化验, 具膨胀性。

隧道洞身通过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四种围岩分级, 其中Ⅱ级围岩长5250m, 约占隧道全长的33.7%, Ⅲ级围岩长4350m, 约占隧道全长的27.9%, Ⅳ级围岩长5320m, 约占隧道全长的34%, Ⅴ级围岩长739m, 约占隧道全长的4.4% (隧道围岩分级及工程地质条件详细划分见表1) 。

3 根据地质资料进行风险预判、并对其进行排险和对策研究

通过对关山隧道的地层岩性、工程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特殊地质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进口段 (DIK67+825~DIK68+000) 洞身位于第四系砂质黄土, 因接触面附近暗挖易塌, 明挖应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 应加强支护, 防止发生边坡溜坍。由于土体具有Ⅲ~Ⅳ级自重湿陷性, 施工中应考虑其湿陷性, 进行地基处理和做好排水设计, 进口段300m左右具有膨胀性, 应做好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出口端出口位于白垩系下统砂岩夹泥岩中, 该处沟谷切割较深, 基岩面产状为15°~20°, 倾向麻庵河方向, 存在顺层现象, 对隧道洞口影响较大, 设计施工中应做好相应处理措施。而且隧道通过大面积的闪长岩, 且最大埋深约831m, 可能存在高地应力现象, 因此也易产生闪长岩的脆性破坏, 而发生岩爆。

以上是影响该隧道施工安全的地质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和《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 针对本隧道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或问题, 提出以下相应的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对应和减小风险的有效措施, 以保证施工安全。

3.1 洞口边仰坡失稳

隧道洞口边仰坡易产生滑坍失稳, 对洞内或洞口施工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风险对策:洞口工程应与洞口相邻工程统筹安排, 及早完成, 施工宜避开雨季和严寒季节。洞口施工前, 应先检查边、仰坡以上的山坡稳定情况, 并进行不断检测。结合现场地形, 洞口边、仰坡应及早做好坡面防护, 确保洞口稳定。洞顶边、仰坡周围的排水系统宜在雨季开始前开挖完成。洞口土石方工程施工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防护, 当地质条件不良时, 应采取稳定边坡和仰坡措施;洞口石方严禁采用洞室爆破开挖, 宜采用浅孔小台阶爆破, 边、仰坡开挖应采用预留光爆层法或预裂爆破法。

3.2 浅埋段易发生坍塌、冒顶

隧道进、出口及浅埋地段, 施工时易产生坍塌冒顶, 引起地表沉陷或边坡滑坍, 危机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

风险对策:隧道开挖前, 应采取超前大管棚或小导管支护措施, 并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应严格按照设计的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隧道开挖后, 应及时架立钢架, 施作锚杆及喷混凝土支护措施, 并遵循“管超前、勤量测、及封闭、强支护”的施工程序。进口段黄土地基采用挤密桩处理, 其伸入黄土2.5m, 梅花型布置。施工前应建立完善的监控量测系统, 施工中对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地表沉降量测, 及时掌握围岩变化情况, 根据围岩条件及监控量测资料, 合理确定开挖进尺, 以确保开挖、支护质量及施工安全。

3.3 隧道洞内围岩变形失稳

洞身位于土石交界面, 由于土石交界面土体含水较高, 土质较软, 尤其在雨季丰水期地下水量突然增加, 土体易产生软化、泥化现象, 容易产生围岩变形失稳。

风险对策:隧道拱顶位于土层中, 边墙和仰拱位于基岩中, 拱部超前支护应及时施作, 防止掉拱。上部施工应采用机械或人工开挖, 严禁放炮, 隧道开挖应在保证土体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一般应尽量工序, 缩短工序时间, 减少开挖面暴露时间和施工对土体的扰动。下部施工中应采用控制爆破, 多打孔, 少装药, 采取草袋覆盖等减震措施, 确保施工安全。

3.4 隧道洞内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的危害

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 如果施工通风不当会产生爆炸, 并且有害有毒气体危机及施工人员安全。

风险对策:衬砌施工缝严密封填;采用全断面外贴式防瓦斯层, 加强封闭;隧道开挖过程中要加强通风和监测。穿越煤层时还要注意开挖的湿度, 防止瓦斯和煤尘爆炸及有害气体对人身健康和安全的危害。

3.5 泥岩、泥岩夹砂岩膨胀性对结构的破坏

隧道进口300m左右范围内洞身穿过底层分布有上第三系泥岩, 为膨胀岩, 遇水易软化、变形, 容易产生围岩变形失稳。

风险对策:针对洞身泥岩膨胀性, 开挖时加强监控量测, 增大预留变形量, 注意施工用水, 避免浸泡基底及拱脚, 及时排出洞内积水。开挖后应尽快进行初期支护, 以减少围岩裸露的时间, 避免洞内用水及水蒸气对围岩的影响, 初支加强采用超前注浆、钢架加密的措施, 初期支护后尽快完成二衬, 使其衬砌成环。开挖后膨胀性过大时, 可适当采用让压措施, 及时反馈现场情况, 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 合理调整支护参数。

3.6 地应力对隧道结构的破坏并对作业人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深埋隧道围岩岩石新鲜完整、质地坚硬、性脆, 隧道开挖时地应力释放较为强烈, 使围岩由静态向动态失稳发展, 易产生岩爆, 危及施工人员安全。

风险对策:施工时宜采用加强临时支护、佩戴安全帽及防护服, 对掌子面增加洒水工序, 软化岩石, 对大型岩爆应停止工作面施工, 撤离人员及设备, 待应力释放完成后, 再进行施工掘进, 或可对掌子面布设大直径的钻孔。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公路、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的大量修建, 隧道所占的比例迅速加大, 而地质条件却更加复杂, 工作面塌方、密封漏损、岩爆、瓦斯爆炸、有毒气体释放、岩溶、突涌水、洞外危崖落石、危石、洞口滑坡、施工用电事故、通讯不畅以及安全措施不力等隐患也很大, 这就要求采用更加先进的隧道施工技术, 配备先进的防灾减灾紧急救援预案。在施工中对每一座隧道根据自身地质条件和特点, 开展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排查, 制定一套完善、成熟的对策, 将大大减小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最小程度的减小施工人员的伤亡, 以及降低对作业设备的破坏, 更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并减小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创新, 逐步提高施工方法和优化风险对策, 以最大可能性减小伤亡和损失。

摘要:在隧道施工建设工程中, 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结合已掌握资料提前预防, 强化风险源头的控制、施工人员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等办法将风险降低至合理、可接受的水平, 为实现公路、铁路建设工程的安全、稳定、质量、环境、工期、投资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根据参与设计的特长铁路隧道关山隧道为例, 全面阐述、分析隧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排险对策。

关键词:隧道工程,施工风险,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Q/CR 9006-2014.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4.

[2]TB10120-2002.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3]康佐.西安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风险剖析与规避对策[J].施工技术, 2009 (10) .

[4]崔玖江.盾构隧道施工风险与规避对策[J].隧道建设, 2009 (04) .

地质风险 第10篇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 地跨东经105°30′50″~108°16′45″, 北纬32°08′54″~33°53′16″。境内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最大直线长度东西为258.6km, 南北为192.9km。北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 南与四川省广元市、达州市毗连, 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 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地貌类型多样, 但以山地为主。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5.2%, 丘陵占14.6%, 平坝占10.2%。受秦岭纬向构造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影响, 境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 造成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60多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滑坡灾害历史记录的整理和分析研究, 得出秦巴山区是我国滑坡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1]。例如, 2011年7月5日11时15分左右, 汉中市略阳县城金亚路象山发生山体滑坡, 有35m宽、35长、5m厚约5000m3的滑塌体瞬时倾下, 造成现场坡底309省道旁一座2层楼房共8间房屋被埋。2011年9月17~19日的天气过程中, 17日和18日南郑县圣水镇白庙村3组, 牟家坝镇新窑村8组、马仙坝村4组, 青树镇双坪村6组、10组, 碑坝林场, 大河坎镇汉群村、南湖风景区别墅区共7处相继发生滑坡。2012年, 汉中市境内共出现6次较明显的强降水过程, 每次过程中不同地域中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已开展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汉中市是陕西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较早的地市, 距今已有8年。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地质灾害自动观测网。拥有自动雨量站270个,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系统、Swan邻近预警系统等。自行研发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2007年开发《汉中市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系统》, 近年结合数值预报雨量预报产品, 目前能通过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预报模型输出6h间隔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2012年始启动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目前全市已普查完成90%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滑坡点, 建立了分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滑坡点风险数据库。2013年5月开始, 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工作, 初步搭建了地质灾害从监测到预报预警到服务再到风险预警效果检验与评估的完整业务[1~4]。

3 存在的问题

(1) 基础监测设施不完备。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降水临界值精确度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的首要, 二者都需要以灾害易发区的详细降水监测数据为支撑[2]。汉中市现有的雨量监测点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严重不匹配。目前汉中共有加密雨量站270个, 但地质灾害隐患点1700多个, 不能准确地收集资料进行有效地分析, 导致预报预警精确度降低。

(2) 汉中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多, 小区域特别是固定地点的定量降水准确预报难度极大, 导致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降低。

(3) 部门联动、共享机制尚未深入建立。汉中市气象同国土部门虽然已建立信息互通渠道, 并与2010年签订了业务合作框架协议, 但资料共享特别是实时资料、实况地质灾害灾情仍未真正实现即时共享。

4 对策与建议

由于目前全球普遍以降水量作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是否发布的衡量标尺, 因此气象部门在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发令枪”的作用。如何在提供观测数据和传统气象要素预报的同时, 结合区域特点, 寻找适合本地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防治工作中的着力点, 充分发挥在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上的科研优势是现阶段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4.1 建立高频次的全天候雨量监测网

在现有区域站网的基础上, 通过加密站点、更新升级设备性能,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4.2 做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继续做好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普查, 完善风险数据库, 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致灾阈值, 并在实践检验中进行修订。对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找寻规律性信息, 进行规律总结。

4.3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性措施建设

继续加强对降雨性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方法的研究, 开展地质灾害损失研究, 继续开展汉中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效益评估及评估方法的研究,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 对致灾临界雨量指标进行滚动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提升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水平, 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4.4 健全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已初步建立, 但机制的发挥亟待加强。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尚不健全, 设备、资料的共享机制仍需大力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尚在探索中。因此, 建立更为紧密的部门联动合作关系, 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 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积极性, 是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

4.5 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

风险和减灾的有效管理要以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前提, 根据风险评价的节骨和风险程度的差异, 才能决策出有效的减灾措施[3]。因此开展常规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4.6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预报预测水平也取得了进步, 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更快更及时。但是公众尤其农村广大群众, 在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后, 如何采取正确的防灾避灾行动,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 加强科普宣传, 引导公众提高对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防控的认知, 对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乃至提升气象服务的整体社会效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越发严重和致命, 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科学、准确地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稳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了汉中市地质灾害气象服务预警服务的特征, 提出了改进服务的方法, 不断提升预警产品的质量, 从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决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汉中

参考文献

[1]桑凯.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J].科技传播, 2013 (10) :124.

[2]管彧翔.四川省雅江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探析[J].北京农业, 2013 (8) :191~192.

[3]刘晓芳, 田兰芬.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展望[J].科技传播, 2013 (10) :123.

上一篇:央行资产负债表下一篇:航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