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生态建筑

2024-09-17

高技术生态建筑(精选12篇)

高技术生态建筑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高技术,未来建筑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加剧了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且已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新障碍。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生态建筑在各地应运而生。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自然生态环境、建筑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如利用绿色植物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来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和净化空气,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1 生态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1.1 生态建筑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的环境和食物遭到污染,造成公害,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身体健康,这引起了人类对生态学的极大关注。在这一时期众多学科纷纷与生态学相结合,力图用生态学原理去解决人与环境的问题,生态学建筑也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规划师保罗·索勒(Paolo Solerz)首次把建筑学(Architecture)和生态学(Ecology)相结合,从而开创了新兴的建筑生态学(Arcology)。1969年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师Ian L.McHarg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书中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得出最优的行径方案,表明生态学解决环境问题这一方法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1985年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高亦兰教授首次介绍保罗·索勒的“Arcology”理论,并将其译为“建筑生态学”,现在亦称“生态建筑学”。

1.2 生态建筑的发展

目前生态建筑发展多数处在起步阶段,相对而言,北欧和西欧的生态建筑发展较快。新加坡、日本也均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2001年在中国建造而成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其中庭作为“气候缓冲区”能改善建筑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把该建筑打造成健康、绿色的高技术生态建筑。

现在各国建筑师都注重研究生态规划和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术。生态规划就是利用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全部或多数)的有益集合,在无害的情况下把土地用在最合理、适宜的方面。生态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从建筑设计方面看,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主要有把建筑融入自然和将自然引入建筑的两种倾向。建筑融入自然就是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相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自然引入建筑是运用高技术,使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因此,高技术生态建筑应运而生。

2 高技术生态建筑

当前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可归纳为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技术的发展,高技术生态建筑将逐渐出现在我们身边;用高技术生态建筑去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建筑的特性主要体现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超低能耗、生态绿化、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智能控制、资源回用、舒适环境。

2.1 通风、采光和温度调控

高技术生态建筑通常把通风、采光和取暖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理查德·罗杰斯等一派的建筑师在设计中以先进技术为重要工具,他们通过智能化设计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智能化建筑结构的外墙系统可以对气候作出反应,这可以控制太阳热的吸收和损失、使自然采光最大化、自然通风合理化。

如双层外墙系统的两层幕墙中间有智能叶片,它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室内通风和电子玻璃根据气候变化调节太阳对墙的照射来改变室内的光照和温度,使室内环境更舒服适宜。

2.2 低耗能和再生能源

高技术建筑倡导建造过程中耗能低及运行中建筑耗能主要依赖自然再生能源。如英国爱丁堡的John Menzies HQ反映了一些低耗能的处理方法。该建筑的办公区进深12 m,通过中庭获得自然通风和采光;固定在混凝土架上的椭圆形拱腹式的楼板系统容纳了各种管线,这些管线能满足照明、通风、冷却等需要。由百叶和低反射双层玻璃构成的窗户可以在夏季根据气候打开、调整,混合式的空调调控模式可以根据环境条件选择自然通风或人工空调来保证室内的环境质量。

现代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利用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锅炉、太阳能供冷与供暖、太阳能光电利用等。为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安全美观,国家建设部、经贸委及太阳能生产商都在致力于实现建筑和太阳能的有机结合、一体化设计。这使建筑既充分利用了再生能源,又安全健康。

瑞典马尔默市的西港区的“住01”社区所用能源是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北港区的风力发电机提供了“住01”社区的大部分能源,安装在屋面上和建筑立面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其余部分。百分之百当地能源供给使“住01”社区成为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典范。

2.3 生态绿化和绿色建筑

墙体绿化完善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生态化和绿化。马来西亚的Menara Mesiniaga大厦最引人注目的是绵绵不断的植被将整个大楼变成一座“空中花园”。一条绿化带从三层楼高的一片草坪开始环绕大楼盘旋而上,成为立面墙的主要构成元素,大楼的各种平台也种植了植被。这些植物绿化使楼内空间的空气更清新,同时植被还可以吸收室内的废气、净化空气,遮挡太阳的直射,创造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使建筑更健康、环保。

2.4资源回用

瑞典哈默比湖城拥有独立的生态系统。它的污水处理站在处理污水和废水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得以回用,产生的养分通过新技术的处理回用于农田,对污水和有机垃圾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家用沼气炉燃气和环境友好型轿车、公车的燃料。

3结论与展望

生态建筑涉及到生态、环境、建筑、园林等多学科,将环境、气候等综合因素转化为高舒适度的环境、高品质的空间和完美的建筑形式。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和技术的发展,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必将是高技术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冉茂宇,刘煜.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2]张彤.绿色北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高技术生态建筑 第2篇

杜晶晶

(河北大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北056002)

摘 要:低碳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人类只有发展低碳城市,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与生活环境。体现在园林景观上,那就是构建低碳园林,改善城市的生态与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发展的持久力。为此,本文主要就低碳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大家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低碳生态技术;园林景观

引 言:目前关于低碳园林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或者概念。应认为低碳园林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园林建设与运营模式,在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并应用新的清洁型能源服务与园林建设,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绿色”园林。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原则

1.1 量化原则

所谓量化原则,就是将低碳理念用数据量化,利用数据帮助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达到低碳目的。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按照低碳排放的要求,在充分考虑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之上,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保证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对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持久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规划单位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勘察现场,合理利用资源,建设适宜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的建设、养护等环节方面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延长景观的使用周期。

1.3 材料选择低碳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是降低碳排放量的直接方法。低碳化材料的实质就是减少碳成本,即在园林建设的各个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各环节的能源消耗和废物量。

1.4 施工与维护的低碳化原则

低碳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循环过程,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单位要依据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坚持不大量挖掘土方的原则,减少机械使用,减少能耗。在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充分增

加园林中的绿地面积,达到低碳的目的。

1.5 价值综合化原则

低碳园林景观不但要求低碳的价值,还要有美学价值、使用价值和生产价值,同时还要有净化空气、隔离噪音、防风固土等作用。建筑设计单位要综合发挥园林景观的综合价值。低碳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2.1利用雨水,节约能源

结合地形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降落于地表的雨滴本身带有空气中的一些尘埃及大气污染物,再加上一般地区集流面没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设施,使得汇集于蓄水设施中的雨水水质较差。利用绿地增加雨水蓄渗措施,如下凹式绿地的形状、下凹深度等和不同材质、不同汇水面和不同的降雨期和降雨量引起的雨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处理,进入清水贮蓄池贮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水体造景区域或园林绿地浇灌。

2.2 屋顶花园

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 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 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手段。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 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 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 破坏防水层, 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 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2.2.1 屋面风力减弱策略

建筑设计高出屋面 120cm 的女儿墙, 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 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 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

2.2.2 屋面减重设计策略

屋面覆土不能太厚, 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 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 只需满足 20cm 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 120cm 左右的覆土需求, 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 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 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 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 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 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 低维护, 减少除草剂、农药等的使用, 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 轻质土壤配比: 腐植土 50%~ 70% , 蛭石 10% ~ 40% , 砂土 10%~ 20%。

2.2.3 阻根层的运用

关于阻根层是在建筑的防水工程时铺设, 还是在绿化施工时铺设, 甚至是否

有必要铺设, 意见有所分歧。特别是对浅土壤的屋顶绿化, 植物根部的延伸程度并不是很长, 有人认为可以不铺设阻根层。但是, 对有些现有建筑物的防水层是否有损伤或老化, 情况并不清楚。阻根层所应该起的作用是不让植物根部直接接触防水层。如果要在这些建筑物上进行绿化, 应该在进行绿化施工时铺设阻根层, 而且根层的接缝处也不要让植物的根部进入防水层。

2.2.4 排水层

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 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 100mm时, 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 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 还要考虑人的载重, 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的强度。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 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2.2.5 保护层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发芽。如果选用的种植土比较轻, 保护层的材料还要有在刮风时防止土壤飞溅, 不易燃烧的特性。考虑到景观效果, 保护层的外观在质感和色彩上要符合景观要求。

2.2.6 屋顶雨水收集

屋顶雨水收集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水指标, 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景观用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 宜利用非传统水源, 达到标准一般项时,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 10% , 达到优选项时,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可收集的雨水可分为 3 类: 道路雨水、草地雨水、屋面雨水。3 种水源中, 最节约成本和利用率最高的是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收集水量是根据收集后的用途(用量)以及径流系数来决定的。

2.3 选择低碳园林材料

低碳材料是指使用周期长,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低、污染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可以循环使用并且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选择低碳园林材料、循环利用低碳材料和研发与生产新型低碳材料是构建园林景观建筑、铺筑园林道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直接方法。比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使用木结构材料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就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2.4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所谓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再生并且能不断得到有效补充或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最能体现低碳理念。当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路灯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5 低碳理念在园林施工与养护环节中的应用

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工程质量不但要好,景观效果也要保持长久。要减少施

工过程中机械的使用,这样就能减少能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还不至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良好的养护管理是长期保持景观效果的最好保证,在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变化的原理,使园林景观中植物的灌溉、修剪和施肥等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比如通过增加乔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园林是低碳经济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低碳园林已日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为此,我们应该将更多低碳技术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中,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园林。

参考文献:

生态技术影响下的建筑造型 第3篇

1.对自然资源利用下的影响

生态建筑最基本原则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最小破坏,寻求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为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宗旨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绿色能源”。由于考虑到对新能源的利用,因此建筑造型创作在一些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产生了新的形式。

首先从太阳能的利用方面,建筑的南面追求着最大面积的接收面,同时也在屋顶设有太阳能接收装置的预留位置,为了收集更多的太阳辐射热,并转化成电能、热能等储存起来。但同时太阳辐射也能导致室内的温度多能,因此从节能方面来看,还要考虑建筑的遮阳设施。根据建筑所处的不同地区,建筑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在造型方面也体现了多样性。如果为了更多的获得太阳辐射,有的建筑把南面的墙体做成了倾斜的玻璃,为了更多的接收太阳辐射热。这种造型并不是因为单纯考虑打破传统的垂直墙体而改为倾斜,同时也考虑了技术的因素。由于考虑到太阳能接收和转化装置的放置,屋面的形式也体现了多样化。如杨经文在马来西南设计的IBM总部,屋顶就预留了太阳能光电装置托架,使建筑屋面体现了新的形式。有的地区的建筑为了防热,就会在建筑上增加一些遮阳构件,形成新的造型特點。如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博览会的英国馆,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特性,设置了风帆型的遮阳幕。遮阳幕既是建筑造型因素,也成为了技术构件,使建筑整个造型产生了新的视觉效果。

其次在风能利用方面,生态建筑提倡通过自然通风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并降低室内温度以此来减少空调的利用量,因此出现了形式各异的通风塔的造型元素。风塔有生成正压的捕风孔,将新鲜空气送入室内;利用进风口的涡流形成的负压排风口,将室内空气抽到室外;同时也可利用温差来引起热压通风;而且排出的空气通过屋顶中的热量转换器或者“热飞轮”来回收其中约85%的热量。因此风塔的产生,也使建筑造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生态思想影响下的空间形式

生态建筑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生态建筑要把对自然的破坏降低到最低,同时还要把自然要素引入室内,来增加建筑的生态效应。本着这样的原则,建筑的空间有了新的设计手法,同时空间的外在表现也形成了新的建筑造型形式。

为了创造生态性,生态建筑对于建筑造型的考虑有时是降低建筑元素的显示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把更多的自然环境要素留给人们享用,因此出现了隐藏、融入、架空三种建筑外部空间处理手法。因此建筑造型就产生了新的形式,如隐藏性建筑的造型因素就不是以往大家熟悉的混凝土、玻璃、金属等材料等组成的,而通常是绿地成为了建筑造型的主要材料和主要色彩。如荷兰的戴尔福特科技大学的中心图书馆,就是一个特殊的造型特点,映入人们眼中的只是 大片的绿色植物屋顶和玻璃圆锥体的建筑造型标志。这种特殊的建筑造型特点,就是从生态的角度考虑的,这样的屋顶具有良好的热积聚和热绝缘特性,使室内空间几乎不受外界气温波动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大片可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绿地。

生态建筑还追求着把室外空间的各种生态要素引入室内,绿色空间的创造就会改变建筑的造型。为了使绿色植物获得较好的日照条件,就会产生玻璃屋顶或玻璃幕墙来保证阳光的入射,使建筑造型变得更加轻盈通透。有的建筑还把绿色空间设计成了建筑立面造型的构成要素。如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IBM总部,为了使在高层建筑同样能很好的享受到室外的自然景观和通风采光,大量的空中花园围绕着建筑盘旋上升。种植了各种植物的平台,成为了建筑立面构成因素,改变了建筑的整体造型效果,行成了绿色植物和混凝土相互交错的立面形式,产生了硬材质和软材质、实与虚、色彩等的对比效果。

3.异型生态建筑的建筑造型手法

在对生态因素考虑方面,还会产生一些异型的建筑造型形式。表面看起来,这样的造型似乎没有什么理性可言。但事实上,有一些建筑是经过了精密的生态效应分析,才产生的建筑形式。如福斯特设计的瑞士保险公司英国伦敦总部,该建筑的型体并不是建筑师随手勾勒出来的,而是经过流体力学计算得出的最优化型体。可以有效减少高层建筑的风阻和建筑外部的扰流,降低高层建筑中的不适感。这是建筑师在生态方面对使用者舒适性的生态效应的追求。每层楼板边缘空出,层与层空出的空间与楼板呈一定角度,最后形成一系列的螺旋形前庭。建筑的自然通风就得益于螺旋型前庭的空气动力学形式,产生巨大的压力差,使每个楼层都有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系统有效配合了中央空调系统,降低了建筑的运行成本,提高了高层办公空间的质量。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合理的建筑造型,可以有效的减少自然环境对建筑自身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减少建筑自身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仿生建筑造型的产生

在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中,仿生建筑的研究成为了生态建筑的一个分支。而仿生建筑,又给建筑造型的创造手法提供了新的形式。生态建筑的仿生的最终目的是节能和环保,因此主要是采用技术的仿生。

在对于形态仿生方面,就会仿照生物界产生一些新的建筑造型。如尼古拉斯·格雷姆肖设计的德国科隆伊古斯工厂,采用了仿生的眼球状采光窗,有效地采集自然光照,采光窗上的“眉毛”还能有效地防止太阳角度较低时室内产生眩光的干扰。

还有如英国研究者朱里安·维森特在研究吸取诸如白蚁巢在空气流通方面的长处而设计的自然通风系统,而这些最后都会影响到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对材料的仿生应用上,就会创造出新的建筑材料,而这些材料最终就会创造出新的建筑造型。如托马斯·赫尔佐格依据北极熊的皮黑、毛密且中空,可以吸收阳光辐射,并且能够阻止热量散失的原理,研究出使热量“只进不出”的透明保温材料—TWD。他采用了半透明的热阻材料系统作为立面的一部分,将一种两面为浮法玻璃,中间充有半透明材料的预制板材放在涂成黑色的墙面外,阳光穿过半透明热阻材料,照射在黑色的墙面上,墙面吸收辐射热,经过一段时间的延迟,将热量慢慢辐射到室内,这样外墙就成了吸收热量的构件。夏季利用遮阳设施将半透明热阻材料遮盖起来,避免阳光照射。这种材料组成的立面,将会表现出独特的立面效果。

5.小结

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建筑的研究为建筑造型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手法。是否好看,已经不能单纯的成为评价一个建筑好坏的关键,而人们现在已经渐渐把关注放到了对环境的保护方面。但同时,这并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的创作手法,而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考虑。生态建筑师不但追求着造型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考虑了其获得的生态效益。所以,把建筑的造型手法,与生态技术的完美结合才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课题。只有把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迎合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才能促进建筑业更进一步的有利发展。而且只有通过很好的认识生态技术影响下的建筑构件的形成原理,才能熟练的把这些构件灵活的运用到建筑造型设计中。

生态高技建筑浅析 第4篇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建筑业是巨大的耗能产业,建筑师所肩负的社会使命感促使他们开始深刻地反思。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建筑理论多元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实力派建筑师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生态和环保意识,力求使自己的代表作品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能够称得上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并进而将生态原则整合纳入到自己的创作理论体系中。可以预见到,生态建筑将是21世纪最具有代表性、时代感的建筑类型之一。

1 生态高技建筑的产生

在建筑领域,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设计目标后,出现了朝该方向努力的各种建筑活动高潮。高技派也不例外,积极投入到该项活动中,直接导致了高技派建筑生态化倾向的出现。因此,高技派建筑的生态化倾向是对时代发展需求的回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高技术建筑的数量陡然增加,在建筑高度与跨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建筑内部空间向巨型化发展;功能向复杂多样化发展;机械设备向密集化发展。此类建筑一旦在技术策略上出现失误,就很可能成为庞大的“耗能大户”,对资源的浪费是一般性建筑无法相比的。因此,实现高技术建筑的“生态化”更具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伴随着建筑科技与生态高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生态高技建筑应运而生。

伦佐·皮阿诺在设计完蓬皮杜中心与罗杰斯分道扬镳后,其新作品如日本关西机场、新卡里多尼亚TJIBAOU文化中心等,在保持高技风格的同时,对环境、生态表达了更多的关注。在罗杰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中,如法国波尔多法院、泰晤士河河谷大学学术资源中心等项目,“灵活、持久、节能”成为设计的基本理念。福斯特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更被认为是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典范。

2 生态高技建筑的基本特征

作为新型的建筑类型,生态高技建筑有许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绿色化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既可借助其自然景观价值“软化”建筑的硬技术味,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达到共生,同时又能协同机械调控系统,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园般的舒适环境。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地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使城市高密度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福斯特设计了9个14.03 m高的花园,沿49层高的中央通风大厅盘旋而上,花园外侧面为电控调节开启程度的双层玻璃幕墙,花园面对大厅完全敞开,根据方位种植各种植物和花草,这样可以给建筑内的每一个办公空间都带来令人感到愉快和舒适的自然绿色景观,并获得自然通风,还可使阳光最大限度进入建筑内部。

3 生态高技建筑的技术分析

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同低技术相比,高技派则关注利用技术含量高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精确性和先进性,强调系统的整体性,注重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力求构筑建筑与环境互融、互渗、互动的新体系。但高技派建筑师并不反对对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造,如皮阿诺设计的新卡里多尼亚TJIBAOU文化中心,就是对传统技术更新利用,并结合传统文脉的范例。高技派建筑对传统技术或者说低技术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建立在技术“试错”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分析上,通过“预先设计(pre-design)”的手段对传统技术进行必要的试验论证,再加以采用。

事实上,高技派对技术的应用并不都是昂贵的、高代价的或浪费的。如罗杰斯就曾谈到“我们对科技有极大的兴趣,但它并不是高级的或者低级的,而应当是合理的技术”。因此,对技术的科学分析和理性应用才是高技生态建筑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这也符合高技派建筑科学与理性的本质特征。

生态高技建筑同早期高技派建筑相比,在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上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合乎科学理性。如早期高技派建筑喜欢把各种管道布置在建筑的外皮上,相当夸张,虽然隐喻了建筑的生命特征,但仍然显得机械,表现主义的成分较多。但在高技生态建筑中,节能、灵活、高效、持久才是运用技术的立足点,建筑的有机生命特征更加突出。

根据生态建筑技术和高技派建筑的最新发展来看,生态高技建筑的技术线路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2)应用减小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技术;3)保持建筑废弃物的可循环再生;4)创造舒适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5)结合社会生态的历史地域主义设计,将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中。

而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法则具有以下特征:1)合理的体量和朝向;2)宜人的窗户尺度及遮阳设施;3)可控制的自然通风体系;4)外围护结构的复合功能;5)废水、废气的无害处理,可调节的采光集热设施;6)先进的结构体系等。

4生态高技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特区城市已相继建成了一批会展中心、航站楼、超高层建筑等造价高昂、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建筑,但是由于缺乏生态意识和技术策略,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造得起”却“用不起”的高耗能建筑,这对于还不富裕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教训,借鉴国外生态高技建筑创作的成功经验,在增强国内生态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的同时,选择性地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生态高技术,并积极地应用到高技术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使我国的高技术建筑在发展初期便走上生态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相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未来中国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生态高技建筑。

5结语

生态高技建筑是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高技术建筑,是对当今生态危机的一种积极、主动并且有效

反应与解决之道,因而是高技术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高技建筑的创作要求建筑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掌握被动式生态设计方法之精髓,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动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建筑物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进行最优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

摘要:结合生态高技建筑的产生背景,阐述了生态高技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了生态高技建筑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指出中国建筑师应开拓思路,汲取各种有益的经验,重视设计中的科技含量,积极实践,将理性思考认真的付诸实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生态高技建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窦以德.诺曼.福斯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杨经文.绿色摩天楼的设计与规划[J].世界建筑,1999(2):21-29.

[4]马国馨.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责任[J].建筑学报,2002(1):32-33.

生态建筑论文 第5篇

沈斐

092211

浅谈生态建筑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从对生态建材和生态技术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领域引发的一系列变革,并最终使建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建材;生态技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体系;生态审美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水土流失、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社会陷入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已开始探求一条综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于一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的发展权利终于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和文明观。人类的这一努力在建筑领域中首先表现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生态化倾向,与此同时,建筑设计观念也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二者的结合终于促成了生态建筑的产生。伴随着后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领域中一场新的变革已经到来。 1 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

同其它领域一样,建筑领域中生态时代的到来其背后必然有着可供依赖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发生在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中的变革恰恰是其中的前者,它成为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物质原动力。

1.1 定义

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生态建材是材料学与生态学、能源学、智

能学等现代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其含义存在三个层面的认识:第一,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第二,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三,与环境协调甚至改善环境。这种高性能材料作为生态建筑必备的物质条件之一,构成了生态建筑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生态建材的高性能离不开诸如节能、利废、智能等技术的有力保障,后者加上诱导式构造技术、现代绿化技术等内容构成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支撑体系--生态技术体系。

1.2 关系

现实中,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之间相互包容同时又相辅相成。一方面,生态建材(尤其是复合型)往往本身就是生态材料与生态技术的有机结合体,而生态技术体系中也少不了关于生态材料的内容;另一方面,生态建材的发展对生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生态技术的不断创新,而生态技术的进步又为生态建材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动了二者的共同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建筑的产生及发展铺平了道路。

1.2.1 生态建材和节能技术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能源供给价格低廉、数量不限。本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使人类第一次切实地认识到矿物燃料资源是有限的。同时,这种资源在开发和转换成能源的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出于一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的负责态度,节能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在早期的节能实践中,人类主要关注于如何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能

源。具体到建筑领域,建筑的围护和承重结构成为节能重点。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围护和承重结构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二是通过改善它们的物理性能达到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目

的针对前者,人类开发了如玻璃纤维增强水泥等低生产能耗产品,针对后者,人类研制了如加气混凝土等保温隔热材料。后来人类的注意力投向了对洁净能源太阳能有效利用并最终发明了复合型生态建材(图

1)。这种材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材料,而是集多种生态节能材料和构造技术于一身的高技术综合体。

1.2.2 生态建材和全面绿化技术

立体绿化作为改善建筑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起初是指通过对建筑屋顶、墙面、室内等进行植物栽培,达到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目

的。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其手段已不仅仅是种植植物,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选择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态建材。例如一种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波效应控制空气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而另一种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装饰材料,通过对其色彩和质感的拟自然处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浅豆绿,质感上采用木纹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时,给人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工作给人带来的压力,达到健康休闲的目的。生态建材的不断发展使全面绿化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这一突破将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亦即从单独的美观实用转向卫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2 生态建筑与生态审美

如前所述,当代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作用,促进了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的大发展,后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一起成为生态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进而对建筑设计由单一的个体形象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变以及建筑审美由传统审美向生态审美转变产生 深远的影响。

2.1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人类面临严峻生态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对策“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影响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营造了千篇 一律的“住人机器”。

的。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其手段已不仅仅是种植植物第一文库网,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选择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态建材。例如一种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波效应控制空气中的氧化还原电位,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而另一种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装饰材料,通过对其色彩和质感的拟自然处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浅豆绿,质感上采用木纹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时,给人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工作给人带来的压力,达到健康休闲的目的。生态建材的不断发展使全面绿化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而这一突破将给建筑装饰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亦即从单独的美观实用转向卫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2 生态建筑与生态审美

如前所述,当代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作用,促进了生态建材与生态技术的大发展,后者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一起成为生态建筑产生和发展的物质精神基础,进而对建筑设计由单一的个体形象设计向整体环境设计转变以及建筑审美由传统审美向生态审美转变产生 深远的影响。

2.1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人类面临严峻生态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对策”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领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赖的思想基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影响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营造了千篇 一律的“住人机器”。

到了本世纪后期,当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问题不断出现时,人类才意识到自己苦心经营的人工环境是非人性的、割离于历史的,致使建筑走到了十字路口。而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恰恰为建筑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思想基础――从以人为中心转变到人与环境并重(这里的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遵循这一原则,人类在建筑活动中应当自问,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是否对地区的古老传统构成了威胁。具体而言,建筑行为已不仅包括了对材料、结构等物质因素的考虑,还包括了对历史、文脉等人文因素的关注。以此为出发点,生态建筑设计不仅涉及到采用生态建材、倡导生态技术等物质上的要求,还包括结合地域特色、创造人文环境等精神上的需求。

2.2 生态审美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模式,使人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定位,由此引发了建筑领域的一大变革(生态建筑理论体系的产生),进而推动了建筑审美由空间形式美向生态和谐美的转变。 传统的建筑审美讲究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注重体量,色彩,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外在的审美标准。而建筑的生态审美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筑的内涵。其特征有三。第一是生命美,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份子,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循环过程起促进而非破坏作用;第二是和谐美,人工与自然互惠共生,浑然一体。在这里和谐已不仅指视觉上的融洽,还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第三是健康美,建筑依然服务于人,在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

共生的前提下,建筑应当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可以说,生态审美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升华和扬弃,标志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在建筑领域上一种高层次的回归。在现实中,符合这一审美标准的建筑创作并不多,但都以其鲜明的场所性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如以提出生物气候设计闻名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其中的弧形遮阳板和局部架空的二层平台是传统建筑坡顶与骑楼的缩影,它们在遮阳通风的同时又延续了当地的传统。

以上成功的实例对中国本土建筑师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设计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因素;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中国传统建筑中诸如,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顺应天时地利的建筑布局、体现功能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构造技术等都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建筑领域发生的上述一系列变革标志着该领域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根本性转变到来之际,应当对历史做再一次的反思:过去被人们推崇的金壁辉煌的建筑物,如果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代价,那么它还美吗?发达国家的建筑标准是否是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他们的今天是否是我们的明天?无疑,新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来临。

3 新机遇与新挑战

综上所述,经历了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到生态材料、生态技术直至生态审美等一系列变革之后,建筑产业将成为整个生态产业的一份子,而伴随着各产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建筑设计的内涵也将更加广

泛和深远,这一切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协调环境能力的提高。

生态视角下的建筑设计技术途径探究 第6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变得越来越少,生态危机影响了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当前,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建筑行业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充分发展生态建筑。文章主要阐述了生态建筑的概念以及建筑生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另外还分析了生态视角下建筑设计的具体技术以及生态视角下选择建筑设计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视角;建筑设计;技术途径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建筑行业的建筑师开始积极探索生态建筑,并且他们也在加大力度推广生态建筑。然而在发展生态建筑的过程中要按照以下两个发展方向:第一,对原生的生态建筑进行研究,积极探索与现代情况相符合的生态建筑之路;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生态技术,不断推动建筑的生态化。

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并且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建筑生态内部中要循环转化物质以及能源,确保生态平衡系统具有高效能。关于生态建筑概念的落脚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要为人类提供适宜居住的环境,并且还要为居住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能耗,尊重大自然,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

2.建筑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建筑生态设计的一个前提条件。在建筑生态设计中要将生态系统的资源、建筑特点等结合起来,从技术系统的客观规律出发来减少资源的损耗。其中建筑生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如下:其一,和谐。建筑是一种人类对结果的影响,在选择建筑空间、使用施工工艺、拆除等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因此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和谐;其二,节约。当符合了建筑生命周期、服务功能之后,要减少资源的损耗;其三,高效。在建设、使用、维护以及拆除人类家园的时候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前提条件,积极引进集成技术,从而可以对建筑功能的性能优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进行改善,最终形成了高效的生态建设;其四,舒适。在构建人类家园的时候要尽可能满足舒适性,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其五,经济。使用、维修建筑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此要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3.生态视角下建筑设计的具体技术

3.1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学、建筑学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其一,将建筑节能功能凸显出来,例如:门窗节能技术、屋顶的节能技术等;其二,引进了新型材料。近几年来,市场上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更高、更轻便的墙体以及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结构,并且更高、更轻便的墙体以及结构减轻了建筑物自身的重量,还促使建筑的内部空间在不断扩大,最终达到了节约材料的目的。

3.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

第一,在建筑中要广泛应用太阳能。例如:在构建太阳能资源系统的时候,要通过窗户集热系统,将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风扇、空气导管有机组合起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其二,要充分利用地热能源。当前我国具有丰富的地热能源,该能源与太阳能一样都是污染较少。在东北地区,越来越多的新建筑物开始采用了地热能源。

3.3建筑再利用技术

当前,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循环利用。建筑再利用技术是指二次使用原有的资源,不仅达到了环保的效果,还节约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建筑设计中开始引入再利用这一理念,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得到了发展。

4.生态视角下选择建筑设计的路径

4.1建筑设计要具有人性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的消费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行为开始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建筑设计中,每一位设计师要构思出一幅具有个性的设计图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人性化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人类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还要努力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性化要满足人对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等要求,还要从当地人们的风俗特点出发来构建当地居民喜欢的建筑物。

4.2建筑设计要具有生态化

在建筑设计中要紧密联系生态循环圈,从总体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到当地的能源情况以及当地的资源,将当地的能源以及资源利用起来,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在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动态性,并且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会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同时人类生活空间的建筑系统也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建筑系统与某一个设计地段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生态化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与此同时还要明确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4.3建筑设计要具有一体化

第一,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要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体现出来。换句话来说,建筑设计师要处理好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营造合适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好周围的环境。第二,从纵向的角度来看,从以前到未来要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也就是说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确保建筑空间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一体化则是要求建筑设计师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要选择无污染、对人体无害的材料;要借助自然通风;适当的控制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保证室内的湿度、温度能够满足人体的需求;合理的过渡室内外的空间,让居住者观赏到更多的景观。

5.总结

可持续生态建筑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建筑样式,该建筑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建筑符合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要求,并且也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建筑行业要深刻认识到现代建筑与生态建筑之间的区别,聘请一些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来完成生态建筑设计工作。生态建筑不仅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也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洪扬.浅析生态建筑设计技术与展望[J].中国科技博览,2012,(27):470-470.

[2]徐义.探析生态建筑设计的运用和发展[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4,(6):179-180.

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套路问题 第7篇

生态建筑是通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利用, 并通过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的一些科学手段等等来将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使得现代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并使得室内的气候条件具备有一定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 这种协调的室内气候条件使得人们在这个居住条件下十分的舒适, 从而在人、建筑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技术套路。

1 生态设计的产生应当引起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反思

目前世界中的人口激增, 可利用的资源也出现大量流失的情况, 且当前的生态平衡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也使得人类的生存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十分大的裂痕, 生态问题愈演愈烈, 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中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么严峻的生态问题面前, 人们再也无法平静的面对了, 必须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目前推崇备至的城市发展模式。为了能够使得接下来的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 人类开始对相关学科进行了大量的宜居思考和建设。一些人逐渐将思路转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大平衡中来, 人类也是附属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的, 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的法则, 因此, 在对城市发展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应当优先考虑生态问题, 并将之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与此同时, 还要从整个社会资源上进行全盘考虑, 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因此, 对于这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来说, 我们应当对于当前资源与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综合性的思考, 从而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行生态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指的是由于当前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的恶化, 基于此, 众多的学者与建筑师开始对目前的生态文明进行深刻的思考。因此, 我们应当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学的一些观点, 将生态平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一个适应当前恶劣生态环境的建筑群体, 并强调当前的城市建筑应当顺应当前的自然规律并与当前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2 技术的选择对于生态建筑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想要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目标就必须有相关的现代技术作为基础, 而目前的生态技术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生态建筑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定义, 相关的生态技术也是五花八门, 因此, 对于目前的生态环境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很多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都被列入为生态技术。

生态建筑所涉及到的技术可以简单的从三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个方面是生态技术其本身对于环保的目的要一致;第二个方面所指的是所采用的技术与其衍生的产品对于资源的节约利用有着十分强大的优势;其三是指生态环保技术与其产品应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好处。综合来看, 生态建筑所应用的技术面是十分广泛的, 其中不仅仅是室内的装潢, 同时还包括了门窗等技术。

在采取实施生态建筑时, 应当对其相关的生态建筑技术进行细致的选择, 这也是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的重中之重。具体到生态建筑的过程中, 比较重要的有如下两点:第一点是技术的经济性, 哪个生态建筑技术最具有经济性, 哪个生态建筑适合哪个层次的技术都要考虑其中。我国的高新技术并不普及, 以此, 想要进行一刀切, 普遍实施高新技术是十分困难的, 往往在进行环保时其环保和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会出现一定的冲突。因此, 在这个严峻的冲突中, 其经济性就变得十分的关键。当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 其生态建筑基本上是建立在高新技术上的, 因此, 想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生态建筑系统就必须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但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并不成熟, 因此, 我国想要将生态技术建立在高新技术之上是十分困难的, 主要有两点限制了我国这个情况的发展, 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 二是相关技术与材料并不完善。第二, 选择生态技术还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建筑的目的是使建筑物与自然融为一体, 相互呼应,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满足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要求。自然环境不同, 可提供的自然资源不同, 我们应根据地区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生态技术。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国北方进行生态建筑, 主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供暖, 其次便是解决采暖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而在我国南方, 气候比较潮湿和炎热, 降温是夏季的主要问题, 在南方生态建筑设计当中注重遮阳和自然通风, 若采用同样的生态技术建造同样的生态建筑, 可能不会满足大众的需求。

3 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 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在考虑材料再利用, 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 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 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 许多技术问题, 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 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 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 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 首先规划选址合理, 减少环境污染,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降低能源消耗, 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 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 实现建筑防晒, 自然采光照明等, 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建筑通风是生态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 自然通风应该取代机械通风和空调制冷, 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温除湿, 另一方面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 有利于人的健康。建筑通风可以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两种, 要有比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 一般来讲风速不小于每秒两到三米, 房间进深大于15米。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紧张, 如果建筑住宅房间进深太大, 对土地使用很不利, 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导风向, 一般房间不大于15米, 自然通风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同时要强调地理空间, 建筑物前后包括围墙和植被都可以改变自然的风向, 改变风力。利用这些东西进行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很不稳定, 在外部不理想的时候用一定的热压通风。比如在设计中, 在转角的地方设计出入口和玻璃塔, 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升高, 冬天可以降低, 周边玻璃起温室的作用, 对室内起保护的作用。

4 结束语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再继续受到污染和破坏, 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也向绿色和生态方向发展, 避免传统的建筑技术消耗地球上紧缺的能量和资源, 同时减少建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负担。相信人类运用其聪明与智慧, 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技术, 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建设人、建筑与环境谐统一的新局面。

摘要:目前, 世界上兴起了一股生态建筑的热潮, 生态建筑通过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建筑内部的生态能源有序转换, 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态建筑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思想的实行是十分有效的, 因此,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应当将生态建筑引入我国, 大力发展生态建筑, 并将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 而生态建筑也必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引入生态理念,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问题, 从而避免出现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所产生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技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吴鑫.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四川建材, 2006 (02) .

[2]王比君.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建筑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 2003 (18) .

浅析低技术绿色生态建筑理论 第8篇

在各种全球化环境问题中, 除了工业污染外,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浪费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 这种情况愈加明显。基于环境问题的思考带来了绿色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绿色建筑设计所追崇的就是生态学所追求的绿色, 环保, 健康等准则。想要实现这些理想的必须借助于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的来得以实现。

绿色生态建筑从技术层面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即高技术、轻技术及低技术。低技术绿色生态建筑通过准确的技术分析, 不使用或极少使用现代中高科技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绿色生态化的目的。低技术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尽量不破坏自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最大限度的将建造、生活融于自然, 它是符合整体生态原则、值得我们重视的。从当时当地的设计条件出发, 应用适宜手段来达到生态建造的目的, 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它要求建筑师具备综合的场地分析能力、气候理解能力和材料运用能力。

一、低技术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

1. 从技术观上剖析绿色建筑

首先应是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应该从由来已久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样的古老生态箴言中得到启示。历史告诉我们, 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只能去适应它而不是与之为敌, 建筑也是一样, 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与之对抗才是真正的出路。

再者应把建筑与人关系的重点应放在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上。建筑从人的角度考虑, 往往会破坏一定的生态平衡, 但是如若纯粹以自然的角度来衡量, 则将使得建筑变得难以适合人的居住。低技术的绿色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来解决这个矛盾的, 通过一些适当的技术措施来均衡个人对于建筑的使用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2. 低技术绿色建筑的技术措施

(1) 建筑材料的利用

现代社会的建筑, 特别在中国, 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的是高污染、高能耗且不能循环利用的混凝土、粘土砖和各类砌块。而在一些发达国家, 特别是加拿大、日本与北欧国家, 绿色生态的概念深入人心, 各类高污染的建筑材料都很少使用。木材、竹子、泥土等环保、低碳的建筑材料得到他们的青睐。

木材作为一个可持续的资源, 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建材。在所有的建筑材料中, 木材在制造、运输和供应的过程中需要的能量最小, 并且对环境所带来的负荷最小。木材还有很好的隔热性能和抗震性能, 这也是它被当做低能耗房屋理想材料的原因。木屋是一种具有高技术特性的低技术建筑。

当然, 除了木材之外还有泥土、石材和竹子等也是很好的低技绿色建筑常用的材料, 这里就不进行过多介绍了。

(2)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分为主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和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主要包括将太阳能进行储存以及转化为其他的能源进行使用的技术, 技术复杂, 多用于高技术生态建筑中, 比较常见的有太阳能屋顶、太阳能光伏玻璃和太阳能光伏外墙等等。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则多用于低技术绿色生态建筑中, 它主要是通过建筑的朝向、建筑材料和构件的选择、建筑内部空间布置以及外部环境的处理达到增加建筑对阳光的利用, 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其中对建筑的一些基础构件 (墙体、地板以及窗户等) 的恰当选择和运用能比较合理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常见的被动式太阳能供热系统一般包括南向窗户的蓄热与集热。

(3) 自然通风

低技术绿色生态建筑理论中的自然通风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是首先通过分析建筑的内外墙压力的差值来保证建筑的自然通风。这个压力差受建筑附近地形以及阻碍风力的障碍物、建筑的体量与朝向以及当地不同时段的风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根据对风分析的结果能够使得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迅速做出合理的对策与措施出来;其次是空气密度差异的考虑以及运用, 由于不同温度下的空气密度也不尽相同, 那么很可能因为墙面之类的围合结构的相隔致使两侧温度不同, 那么两侧压力的也不同, 压力差从而产生气流。一般情况下, 建筑的室内温度往往会比室外温度要高, 建筑内部会由于下部与上部压力的不同产生由下向上的气流, 冷空气从建筑下路涌入而热空气则在建筑上部被排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烟囱效应。

(4) 天然采光

建筑的天然采光的好与坏一般取决于建筑形式是否能够满足天然采光的需要, 从目前看来最佳的采光方案是采用一些中庭和侧窗将天然光引入进深空间, 增加建筑内部空间受到自然光照射的区域。

除了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实现天然采光之外, 还需要一些人工手段来控制日照给人们带来的一些不便, 主要包括遮阳百叶等可调控的遮掩措施来保证天然采光的可调节, 满足不同建筑功能对采光的需要。

除上述几点技术措施之外还有水的利用等技术方式方法,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低技术绿色建筑在中国的状况

中国的飞速发展固然令人欣喜, 但迅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必须值得我们去重视:据统计, 中国当前的建筑总面积约为400亿m2, 预计以每年18~20亿m2的速度高速增长。建造和使用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大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 所需建材的生产能耗占总能耗的46.7%。建设用水占总用水量的47%, 钢材占30%, 水泥占25%, 建筑垃圾占40%, 建筑污染在环境总污染中占了34%。

这么多刺眼的数字在提醒着我们必须在建筑建造中更多的运用绿色生态技术, 根据我国的现状来说, 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对于绿色生态技术的运用要采取因地适宜、适时、适量的原则。在发达地区可以考虑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合理使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高技术生态科技来进行建筑设计, 在不发达的地区则可以合理的推广和使用低技术生态技术来解决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提倡节约环保。

三、结语

现在的很多绿色生态技术都还存在许多的难题比如技术的不完善、高昂的造价以及所产生的效能等, 这些仍然等待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所以在国内大部分城乡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提倡与推广低技术绿色生态建筑具有比较广阔的前景,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低技术生态技术结合我们所在的当地的气候、人文、地理等条件设计出适宜当地居住的绿色生态建筑, 所以我相信, 低技术生态建筑在中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 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摘要:绿色生态建筑从技术层面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即高技术、轻技术及低技术。本文通过对低技术绿色生态建筑理论的分析, 解读低技术建筑的特点与优势, 为可持续地造福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低技术,技术措施,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浩明, 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生态建筑设计中绿化技术的运用探究 第9篇

关键词:绿化技术,生态建筑,建筑设计

1 绿化技术与生态建筑的概念

1.1 绿化技术

所谓“绿化技术”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定义:

(1) 广义绿化技术主要是指对环境进行治理与保护, 不仅是需要增加建筑物以及建筑物周边的植被覆盖率, 而且为了更好地达到环境治理与环保的要求, 还需要对建筑物的供水系统以殁供电系统, 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循环再利用等进行有关方面的改善。

(2) 狭义的绿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周边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对于原有的植被进行技术上的改良, 尤其是对植被的栽培技术进行技术上的改电, 另外还会注重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以及品种。

1.2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其本质就是将一定数量的人口都整合在一个建筑中, 这个一定数量是指数量较大的人群都是居住在这个建筑或者建筑群中, 整个建筑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在这个建筑中通过建筑设计者的设计, 会将关于建筑的各种物质以及供应的能源等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合理的循环转换, 进而让建筑环境更加地生态、环保、节能与高效。

2 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指建筑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建筑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其同时也是设计的基础, 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很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度。在设计中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的质量作为设计建筑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2.1 设计的目标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筑的空间以及建筑的功能需求在设计中是否达到要求, 这是生态建筑在设计工作中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需要对建筑的供水、供电以及其他的能源系统进行集约化的设计与技术上的改善, 对于建筑的废物处理以及污水的排放等进行优化设计, 进而实现能源的节约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这样对于环境的损坏与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改善。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 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2.2 设计的原则

建筑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的建筑施工环境, 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当地的地形、地质、地貌以及生态环境的状况, 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些实际因素的同时还应该在设计上让建筑更加美观、节能与实用。这样的生态建筑设计才可以满足人们舒适居住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所以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生活与环境之间是和谐的, 人们居住在理想的建筑环境中, 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

3 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 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设计者为了达到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一般会将绿化技术应用建筑设计中, 主要的应用策略有:对于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与设计;对于建筑的环境应用更多的绿化技术, 提高生态化的程度;建筑的外围结构会采取一些节能的措施与技术;对于建筑的室内环境也进行设计与优化, 进而达到对于室内环境的控制;建筑在设计中会慎重选择能源系统的结构, 这样可以起到节能以及降低能耗的要求, 进而达到环保与节能的要求。

3.2 提高建筑的植被覆盖率

在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将绿色技术很好地应用在建筑设计上,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主要是通过提高建筑以及建筑周边环境的植被覆盖率, 在建筑绿化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建筑环境。例如, 在南昌某建筑公司开发的小区居住楼盘的设计中, 设计者为了达到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以及满足人们生态环境的要去, 需要在设计前对于南昌某小区的施工环境进行考察写调研, 对于该小区周边的地势以及排水系统等进行有关的了解, 综合考虑施工以及绿化技术应用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设计上进行优化与提升。为了提高建筑的植被覆盖率, 对于小区的楼栋间距以及道路设计, 小区的环境设计都需要进行整合。在建筑的外围环境

增加多种植被, 对于植被的数量也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 这样植被的覆盖率才会相应提高。对于建筑的室内阳台的设计、建筑的内部衬景也进行绿化技术的应用来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植被覆盖率, 也可以净化人们的居住环境。这样该小区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 人们的居住环境也获得改善, 植被较多会营造出一种自然与舒适的氛围, 让这个小区的居民生活也更加愉悦。

3.3 乡土的生态建筑设计应用

在我国传统的乡土建筑中, 人们利用有限的条件设计与制造了很多技术高超并且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房屋建筑。例如江西婺源的徽派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乡土设计, 婺源的徽派乡村建筑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 在水边或者是土地上建筑与设计了很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是设计者十分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设计与建造。设计者结合当地的环境与气候进行微气候的改善, 主要是利用湖泊或者是河流结合建筑构造, 在整体上达到一种生态系统上的协调与优化, 实现建筑环境的改善。对于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是绿化技术的高级应用, 人们回归到一种生态环境中, 不仅建筑环境获得改善, 这也是一种绿化技术的应用。

3.4 绿化技术对于污染物的处理

生态建筑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污染物, 在建筑使用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污水、垃圾、建筑废弃物等。为了确保生态建筑的清洁环境, 需要提高绿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垃圾进行分化与处理, 垃圾循环再利用;对于建筑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建筑的排污系统进行设计与技术上的改良, 减少污水的排放;生态建筑设计中对于污水系统最好可以设计与应用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 建筑物排放的污水进行科学处理后再排放到地下或者是其他的水系统中.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5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 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 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 用于景观水景, 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 再用于冲厕, 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 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 且节省投资, 运行费用低。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 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 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 可以减少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能量交换, 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 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绿化技术的应用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也越来越受到建筑设计工作者的重视, 绿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不仅会提高建筑的生态价值, 也会提高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高技术生态建筑 第10篇

1 BIM建筑信息模型

1.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 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

它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工程造价模式和施工模式。它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 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1.2 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强有力的工具。

它不同于传统的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由面到体的一维、二维到三维的顺序思维模式, 是由施工人员通过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来想象建成后的设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 是由具体的图纸到抽象的建筑物的一个过程。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恰恰相反, 它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 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 让施工人员先看到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 然后根据需要, 从模型里抽取不同的信息。比如:施工图中的结构图纸、给排水图纸、装修图纸等等,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 它直观、形象,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1.3 BIM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

它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领域。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到方案论证, 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色彩及规范的情况。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BIM提供低成本的、便捷的不同解决方案, 供项目投资方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 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从而确定方案。它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

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方面, 更是大显身手。对于设计师而言, 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基于传统的CAD平台, 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设计成果。BIM做为设计工具, 所见即所得, 使设计师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竣工模型的交付及资产管理。当建筑完成建造过程, 准备投入使用时, 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调整。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 设施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 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 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领先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 而且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 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

1.4 掌握BIM技术, 才能在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

就象CAD软件当初刚刚推广时, 好多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的习惯, 认为学一个新东西费时费力, 不知道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看, 还有哪一个设计师不会用CAD?体会到了新技术的方便、快捷与准确, 自动就舍弃了传统过时的东西。BIM也一样, 只有及早、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 才能走在建筑领域的前列, 引领方向。

2 绿色建筑

2.1 建造绿色建筑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

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短短三十年里, 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的现象, 此类生产者已经人性泯灭、良心尽丧。我们做为建筑从业者, 生产绿色建筑, 将是我们对人类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2 建造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责任。

建造绿色建筑就要进行绿色施工。为了实现四节一环保, 节约能源, 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工程竣工后的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在这方面有些企业走在了前列。中建八局2008年颁布了企业标准, <绿色施工指导细则>, 为公司差异化、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

2.3 政府主导、大力推进、推广绿色建筑。

国家提倡绿色建筑, 并为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早在2007年, 国家颁布《绿色施工导则》又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

2.4 绿色建筑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绿色建筑, 尤其是南方城市更为突出。石家庄做为中部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春江花月》, 曾经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 是一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智能绿色人文居住社区。实现了立体绿化、智能门禁系统、无机房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外窗等。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住宅典范。

3 生态城市

3.1 生态城市是每一位市民的理想向往。

天蓝、水清、空气清新, 楼高、路宽、和谐共处, 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一个宜居的生态城市, 硬件方面是由一个个绿色建筑组成。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 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环境资源,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就是一个大课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 要做到保护。

3.2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社会上各色人等, 不一而足, 思想状态千变万化, 差异较大, 但向往美好的愿望是一致的, 提高了认识, 统一了思想, 才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其次是建立服务意识。服务人民, 服务企业, 服务社会,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 让人们看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身边的变化。最后, 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 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 尊重科学技术, 广开言路, 多加听证与论证。在规划设计阶段尽求完美与完善, 实施阶段精益求精, 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下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一座座生态城市将傲然屹立在地球的东方, 昭示着东方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技术生态建筑 第11篇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状况不断出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国策,在生态建筑的需求也也不断增长。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然后详细介绍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并介绍目前生态设计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最后探讨建筑设计生态化的趋势并总结全文,对未来生态肌注设计的前景进行综合展望。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设计原则

0.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征服能力越来于强,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机械工具的先进性都可见一斑,但是因为人类无节制地榨取大自然的资源,并在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破坏自然环境,所以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造成农田被吞噬、环境被污染、资源短缺化,甚至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硫酸雨等严重问题。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通过对功能、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合理的要求,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设计要求。从生态学角度讲,如此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生态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注重效益,崇尚自然,尊重科学。

1.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1整体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单体设计,而是在满足业主要求和建筑本身的目的性的前提下,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各个方面综合考虑,促进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从中选择最优的解答,充分合理地利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及其它各种资源形成高效的开发强度。生态建筑是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2和谐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和谐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经济效益或者环境效益一个方面,这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环境元素、社会元素和政治元素等多个方面,设计目的是保证经济和谐、社会和谐和环境和谐。建筑的地质选择,设计规划,施工作业都要坚持和谐的基本原则。建筑要与大的城市背景相和谐,建筑内部的环节要互相和谐等等。

1.3高效无污染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还需要遵循高效的原则,因为建筑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生活学习的需求,所以应该保证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资源消耗在符合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总量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本着对居住者负责的态度,努力营造健康、舒适、无污染的建筑环境,系统的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进行建筑设计,提倡能源的重复循环使用,避免选择的建筑材料含有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物质。

1.4经济舒适原则

生态的建筑需要高科技和高技术的投入使用,但是并不等于经济浪费,可以既实现生态建设,又满足经济原则。 建筑的存在最终是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的,建筑的首要标准就是舒适,建筑的设计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舒适,而是要通过设计者和施工人员的多方配合,寻求到二者的一个均衡点。生态建筑的空间时间属性决定的,避免建筑过早废弃 使其能够得到再次利用或多次利用,适应变化的设计策略主要有四种: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概念、长寿多适概念和合理废弃概念。

2.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2.1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方法

生态建筑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节约能源,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 应当重视新的能源利用方式,目前应用于生态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等,以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利用最为广泛,技术也最为成熟。

2.2双层中空玻璃的保温方法

建筑的保温与隔热是长久以来建筑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具体方法包括争取良好的朝向、南面大面积开窗等 。但对于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气象数据,研究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建筑节能问题等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目前,生态建筑采取的一种保温隔热方法,是采用双层中空玻璃来进行,在生态环保和节约能源上非常有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吸收太阳辐射热,建筑形体应该在东南和西南方向暴露尽可能大的面积,以对角线南北方向放置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

2.3过渡空间和通风系统的遮阳方法

生态建筑需要阳光来照明取暖,但设计不当夏季进入建筑的阳光过多,因此进入建筑内部的阳光是需要控制的。建筑遮阳的目标在于防止阳光过分照射和加热建筑围护结构,可以采用过渡空间和通风系统的设计来进行遮阳。过渡空间是一个凹进开敞的空间,有通高的玻璃门可以从室内这一空间敞开,对该部分建筑具有遮阳作用之外,还有绿化和景观设计。通风系统是在风洞测试的点式高层中,风会沿着高层建筑的表面螺旋上升。因此,要想在高层建筑中利用自然通风,就需要在不同的高度设置“调节装置”,可以将楼层局部架空形成可供人们活动、休闲的空中平台,改善高层建筑环境和通风,实现遮阳、节能和生态建筑的一体化。

3.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建筑材料的应用的建筑的主要部分,建材的节约就成为了建筑节约的关键。一方面营造了建筑的空间和立体感,增强建筑物的美感,另一方面节省了材料,节约了资金。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生态建筑是主要生态建筑发展趋势,同时还要考虑在达到生态适应性强的同时,必须尽可能节约资源。世界的总体能源储量紧缺,建筑的节能主要体现在节能建材的利用方面。太阳能成本低、无污染、能源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的条件。资源的再利用也是节能的一个方面,循环利用成为目前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筑师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建筑业中立来,出现了许多成功值得借鉴的案例。在结合一定程度的新资源进行城市建筑,既有环保的功效,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迎合我国和谐发展的理念。

4.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是引导人们进入一种更加健康、更加无害、更加生态化、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生态系统应保持一种良性状态,不随时间而恶化。在环境承载力内我们要满足当代需求,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已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生态观念已经深入到诸多领域。生态建筑既要符合生态环境和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也要迎合了市民需求和心理。从理论的倡导发展到实际的运用当中,涉及的领域也不断地拓宽,生态建筑的新理念引发人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陕西建筑,2008,(10):16-19.

[2]马可乐,李超.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2.

[3]何庆华,梁智雄.浅谈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6,(03):142-143.

[4]周彦明,谢丽娜.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2,(04):283.

高技术生态建筑 第12篇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努力寻找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建筑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 同时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拟从能源利用技术的角度对生态建筑进行探讨, 为其实际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建筑设计, 是生态学与建筑学两大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就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 将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看待。生态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及建筑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建筑与能源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而建筑能耗是能源消费构成的重要部分, 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 在能源如此短缺的今天, 在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比例如此之大、能源消耗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如此严重的建筑领域必须重视建筑节能技术, 并大力提倡以绿色、生态及可持续性为标志的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 以实现建筑、能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设计作为生态建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既是生态建筑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 也是生态建筑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生态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技术

1. 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的层次性

生态建筑能源利用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能源技术集成在各种能源技术的综合运用, 它的质量是在各种能源利用技术很大程度上水平的决定。根据难度的复杂程度, 是一个高技术生态建筑的能源利用技术, 主要用于以简单的和传统的最新技术和高技术的两个层次的技术的使用。前者属普及型的生态建筑能源技术, 如各种形式的被动太阳能利用技术及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等;后者多属研发型能源技术, 如以太阳能作为能源的太阳能热泵、制冷、空调及发电技术与地源热泵等。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层次性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效益来决定, 其选择的原则是要寻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

2. 生态建筑中可利用的能源形式

(1) 太阳能:是目前生态建筑中应用最成熟的一种能源形式, 主要可分为被动式与主动式利用两种形式, 其中前者是指不需要辅助动力及能源转换装置直接对太阳能加以利用的方式。后者主要是指需要各种动力或能源转换设备的太阳能利用系统。被动利用技术多属于成熟的低技术, 但因其简单、造价低及效果明显而在当今生态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动利用技术多属高技术形态, 需要复杂的技术与设备作为支持, 但其对于开发利用不能直接使用的太阳能资源及转换太阳能形式以拓宽其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在高技术生态建筑中应用广泛。

(2) 地热能:主要是指来自深层地壳内部的可开采的中高温可再生热能和源自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温度较低的地表热能。根据是否需辅助耗能设备对能源品位进行提升或转换, 地热能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利用两种形式, 前者主要包括利用地温恒温特性的覆土建筑、利用地下风道对室外新风进行降温加热的地下空调、利用地下水直接进行采暖与降温的地下水空调、利用地下土壤 (或岩石) 进行 (太阳能) 季节性储能技术等;后者主要包括利用地表土壤 (或水) 中能量的各种形式地源热泵及利用地下深层中高温地热水 (或蒸汽) 的地热发电技术等。直接利用形式多属于低技术层次, 而间接利用形式中的地源热泵技术是伴随着能源危机而在近期才出现的, 属于高技术层次, 正处于研究与推广阶段。

(3) 风能:是太阳辐射造成地球各部分受热不均匀而引起各地温差和气压不同导致空气流动而产生的能量。利用风力机械可将风能转换成电能、机械能和热能等。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有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力致热及风帆助航等, 其中风力发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与激励政策。风能在建筑能源中的应用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建筑节能技术。

除了风能发电外, 如何将风能转换成热能并用于建筑物采暖与降温等是一项崭新的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课题, 有许多难题有待于解决。

(4) 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一种能量。其利用方式主要有直接燃、热化学转换和生物—化学转化三种, 其中直接燃烧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式。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 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

(5) 海洋能:是指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 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及海水盐度差能等不同的能源形态。海洋能按储存的能源形式可分为机械能、热能和化学能, 其中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为机械能, 海水温差为热能利用, 盐度差为化学能。海洋能技术是指将海洋能转换成为电能或机械能的技术, 对于靠海地区, 大力开发海洋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态建筑中常用的节能与生态元素

(1) 太阳能强化通风构件:是最为经典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 且因其设计简单、造价低及效果明显等优点而颇受建筑设计者的青睐, 近年来已成为生态建筑能源系统设计中一个必备的节能与生态元素。目前比较流行的太阳能强化通风构件有特朗伯墙、太阳能烟囱及屋顶式太阳能集热器。其中前者发展最早, 后两者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都一样, 均是利用太阳能加热夹层空气而产生热压来驱动空气的流动, 从而起到强化通风 (夏季) 或给室内供暖 (冬季) 的效果。

(2) 生态幕墙系统: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 并被誉为建筑“可呼吸的皮肤”或“生物气候缓冲层”。它主要是针对以往玻璃幕墙能耗高、室内空气质量差等问题, 采用双层体系作为建筑围护结构, 提供自然通风、采光、增加室内空气舒适度及降低能耗,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自然采光和节能之间的矛盾。生态幕墙的主要功能是在满足室内采光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能、通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隔音及建筑美学要求。

(3) 建筑中庭:是指建筑的一面或多面采用玻璃与室外隔断的半室内半室外建筑空间,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扩大了的“双层皮”幕墙体系。它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集休闲、娱乐、购物、交通及餐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建筑空间, 在当今高技术生态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庭空间在吸收太阳辐射、改善自然采光、促进室内通风及缓冲室外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生态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中庭往往被设计成一个被动式太阳能的调节空间, 把它作为温室, 成为室内生态区的一部分。中庭空间不仅是现代建筑室内的精彩演绎, 也是生态建筑中重要的生态与节能设计策略。

四、生态建筑综合能源利用系统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生态建筑综合能源利用系统是依据各地具体情况, 综合采用各种能源技术与形式的集成体。其设计宜采用被动与主动技术、低技术与高技术相结合, 以优先采用被动与低技术为主,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主动与高技术层次能源技术的设计原则。在能源技术层次的选择上, 还要考虑生态建筑本身的定位, 如属低技术的生态建筑, 则宜以低层次的能源技术为主, 如属高技术则有必要采用一些当代高技术层次的能源技术手段。在能源形式与种类的选择上, 要因地制宜, 以选取当地最适宜的能源形式为宗旨。生态建筑综合能源利用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前提下, 用最少的常规能源消耗来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

五、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的评价

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的评价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进行评价。

1. 建筑节能状况

重点应放在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及其相应的自动控制上, 使建筑节能满足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 具体实施与评价严格按照建设部发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建设部第76号令) 执行。节能指标对于北方采暖地区为50%, 其它节能措施要达到节能5%。

2. 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

在使用常规能源时, 应对能源系统进行优化, 应合理地选择确定整个系统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 优化设备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避免因多种能源结构形式的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在满足功能与健康要求的基础上, 减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量和因使用常规能源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新能源的利用

新能源的利用程度是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是生态建筑是否符合“生态”原则的直接体现与标志。其重点应放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废热资源等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能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 宜选择适合本地特点、性能价格比优良的技术与产品。

4. 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作为生态建筑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是其是否生态的直接体现, 是评判建筑是否生态的主要指标, 而能源利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因此, 生态建筑中应尽量使用绿色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六、结语

上一篇:文化对比研究下一篇:数据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