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的意义

2024-07-23

成本控制的意义(精选12篇)

成本控制的意义 第1篇

一、成本控制的内涵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 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通俗的说,成本控制即指运用财务核算提供的历史数据,设定目标成本,按该目标成本支出,以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相比较,从而衡量和控制经营活动及其成效,并以闭环控制系统原则纠正其已经发生的不利差异,以实现目标成本,甚至优化预期的目标成本的过程。

二、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的意义

(1)是卸载内外压力,谋求生存的不二法门。

(2)是企业探索发展的中流砥柱。

(3)是企业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

三、从不同角度探索控制企业成本费用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工作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产品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企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编制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并严格执行

首先,从业务到财务,预算的编制要有理有据,切实可行;

进一步,企业要按照预算方案严格实施、执行各项任务,同时跟踪、 控制和管理,及时反馈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适时采取必要的手段控制,促成既定目标。

这期间将财务管理的方法策略实施到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促使企业形成以财务预算为核心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管理模式。

(三)采用成本费用预算管理软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采用专业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软件代替复杂的手工核算,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小步,管理跨进了一大步,——轻松实现财务集中管控。数据集中、管理集中,从而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报表的时效性。

(四)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变方法、更新知识,充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财务管理是否能够大显身手,关键在于财务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做核算会计,更要做管理会计,要善于经营,善于理财,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五)构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资金管理体制,强调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循环系统,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资金循环机制,才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手段诸如:强化资金的机构管理,保持资金构成的合理化,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加强资金补偿积累等等。

(六)大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是整个财会工作的“量”,量变引起质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提高,财会工作才能进而发展,财会工作的“质”也随之提高。财务管理的职能才能更好的施展。

(七)更新观念,重视财会工作

上行下效,企业领导的脑筋要更新观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的观念。才能使企业员工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观认识。进而使现代化的管理观念自上而下贯彻整个企业。

四、企业成本控制的过程

进行成本控制首先要明确目标,有了目标,预测、计划、监视、测量、 纠偏、比较、分析、检查等等这些具体的工作程序才能围绕目标展开,以目标为中心发散思维、拓展方法。关于成本管理控制的知识浩如烟海, 但只要‘提纲挈领’,抓住了那个纲,就可以‘纲举目张’,让我们理解它的梗概。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呢?单纯的降低成本吗?不是的。降低成本必须以提高或不影响企业竞争力为前提。具体地说,若某成本措施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则不应采纳;若某项成本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则应积极采用。如此看来,成本控制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借鉴历史,着眼未来,涉及生产、采购、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甚至突破企业本身界限的综合体系。

因此,我们需要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成本控制这一综合体系。如何分析呢?

第一,要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要梳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划分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明确成本费用的各个组成部分。

第二,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存在于所在行业价值链的某一点,所在行业价值链存在于行业内部为消费者提供某种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上下游企业之间。

第三,竞争者的价值链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竞争者的价值链和本企业的价值链在所在的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对等位置,通过分析竞争者价值链,能够测算出竞争者的成本。

最后形成决策,将本企业与竞争者相比较,找出与竞争者在生产作业中的异同,从而可以为本企业量身定制扬长避短的策略,采取具有优势的成本措施。具体来说:首先“保基”,与竞争者差别不大的环节,提高起来成本较高,而效果未必显著,应保持其现有成本水平;其次“填谷”,与竞争者差距较大的环节,加大成本投入;最后“长峰”,有可能形成较大优势的环节,要加大成本投入,争取形成压倒性优势。

分析决策完毕,就可以根据决策有的放矢的制定计划了。

首先,削减非增值作业的成本。从减少非增值作业入手,削减生产经营成本。一般情况下,除销售为增值作业外,大部分的检验、仓储、搬运以及供、产、销环节中的等待与延迟等,由于并未增加产品的产出价值,系非增值作业,应尽量减少直至消除。上述非增值作业,可通过缩短采购时间、加快交货速度等途径解决。

其次,对成本进行预测,确定目标成本,并将其按各成本科目或费用科目进行逐一分解,明确各部门的成本任务。落实责任,成本任务是否达标,与每一个部门管理者的报酬挂钩。

最后,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将成本计划细分为部门表格,下达到各个部门后,就完成了事前的成本控制。各个任务部门随时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目标成本对比,及时发现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即事中成本控制。月末或季末,各项费用的计划数字和实际开销记录在表内,超支和异常的数据一目了然,由财务汇总后反馈到企业领导的手中,用数字说话,对成本责任单位进行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即事后成本控制。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控制也是环环相扣的,故对于闭环控制系统而言,控制的事前与事后只是相对的,本期的事后控制,即为下期的事前控制。

五、造成企业中的成本控制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一,重生产、轻经营,忽略了成本控制。一般情况下,许多企业成本管理往往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中心,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却未能考虑到非生产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影响,这种成本管理观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忽略对成本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成本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成本管理应依据充分的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决策,企业成本管理应从优化企业价值链出发,应用成本会计反馈的有关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等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分析、决策活动,规避因盲目组织生产而造成经济损失。

第三,缺乏市场观念,对成本的走势缺乏客观分析。在产品的市场价位相对稳定时期,成本只能在保证效益到持平的区间范围内有限伸缩。倘若企业成本超出市场价值,则会出现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现实中许多企业脱离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片面强调高产量,一旦市场需求已饱和或者弹性空间不大,那么企业的产量越高,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将直面生死存亡。

总之,成本控制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应高度重视成本管理控制,完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成本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信息的有效性,划分责任单位,建立责任指标体系,实行责任预算、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考评相结合。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从每一个细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万寿义.成本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0

[2]程文香.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益[J].水力发电,2001,3

[3]徐文丽.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N].上海大学报,2001,2

[4]翟雨良.浅谈企业成本控制[J].财经贸易,2000,4

成本分析与费用控制的意义 第2篇

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开源。但是对于节流。即如何进行成本与费用分析与控制。则不够重视。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和控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做好成本分析与控制。等于给自己做了一个诊断。通过分析与控制。可以发现企业的一些问题。未雨绸缪。让企业趋吉避凶。业务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

成本分析的定义

1.构成成本的各项因素

成本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直接原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简单地说。就是料工费。这在制造业中表现更为明显。要生产一种产品。必须投入这三个生产要素。缺一不可。

2.成本差异分析 在生产产品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是编制预算或标准。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及成本差异分析。

这种控制属于绝对数的比较。因为不管所编制的预算合不合理。实际的花费数字与事先所编制的预算或标准之间必定会有一些差异。

3.成本、数量和收入分析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变数太多。实际的花费与编制的预算之间总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随着生产或销售数量随时做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是相对成本的控制和分析而言的。也称损益两平分析或保本数量分析。

另外。还需要有一个弹性的预算。也就是说编制好的预算。即成本和费用要达到某一个存量或营业收入。如果没有达到这个产量和营业收入。需要对变动的成本和费用的数字做一些调整。

差异化分析的方法

1.整体差异化分析

整体差异化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损益两平点分析、投资分析等几个项目来进行。

2.个别成本差异分析

个别成本差异分析包括职能的成本和费用的分析和控制。包括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研发、财务以及资本支出。

3.整体预算的差异

除了进行差异分析。还要找到整体差异。也就是说从总体上分析。从整体差异分析里找到原因。可以从部门入手找原因。例如为什么企业的利润比以前少。到底是业务部门的业绩衰退。还是制造部门的成本增加。抑或是销售部门营销费用增长等。

4.量差与价差 在做差异分析时。主要分析量差和价差。量差即数量上的差异。价差是指价格上的差异。例如销货收入或叫营业收入。为什么比以前少。是因为销售量比以前少。还是因为薄利多销。尽管销售量增加了。但是整体的收入都在减少。所以要从整体上分析造成差异的到底是量差还是价差。

5.单项差异分析

在做差异分析时。不能只看总额。而且要看细目。即单项的差异分析。

【案例】

某一家企业年初的总预算是2000万。其中消费性的支出是500万。生产性的支出是1500万。到年底时正好花了2000万。这说明它的成本控制得十分好。

但实际上。如果做比较细目的分析和探讨。会发现消费性的支出对企业带来的贡献十分有限。本来预算是500万。结果消费性的支出方面达1500万。相反。生产性的支出只花了500万。而预算是1500万。虽然成本总额都是2000万。可是整个支出的内容却本末倒置。

点评:所以做差异分析时。不能只看总额。必须一项一项地分析。

差异化分析的先决条件

1.合理目标的设定

很多企业每个月都很辛苦地做差异分析。然而却徒劳无功。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老板在设定新的目标时。以为目标越高越好。例如他只能做1000万。却定了3000万的目标。以为这样可以驱策员工拼命干活。可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差异分析差距太大了。目标根本无法完成。

成本和费用预算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编制的。假设目标设定不合理。业绩的差异分析及成本费用的差异分析就会与事实差距太大。所以。设定目标时。必定要适度。不能过大或过小。

2.成本设定的假设

成本设定的假设包含适当的资源需求及作业条件。例如生产一个产品。需要投入直接人工。假设设定的标准人工、工时或工资率不合理。工资偏高或工时太少。就会做无谓的分析。

此外。一些费用的基准。如单价、费率。不管是出差的费用或是一般的交通费用。其设定也要十分贴切。例如销售部门。如果把价格定得很高。那么每个月做业绩差异分析时。是比较不利的。将来也会做很多没有意义的分析。

3.差异责任的归属

差异责任的归属必定要明确。也就是最后由谁来承担落差的责任。如果分析了半天。只是一堆文件摆在那里。仅供参考。那这个差异分析也就没有实际的效果。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成本超支。以后怎样加强控制。如何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必定要落实最后负责的单位。否则浪费人力、物力。

差异化分析步骤

1.提供差异分析的表格

在进行差异分析时。必须做差异分析表。目前。许多的企业都有差异分析表。对每个月/年的实际支出与年初编定的预算做比较。以便作为控制的依据。

2.设定差异分析的标准

在进行差异分析时。需要设定差异分析的标准。如果差异的金额十分有限。需不需要做差异分析呢?例如一个人每个月只花500元人民币。假设差异是10%。即50元。这时如果投入差异分析的成本。比节省50元钱还要多。那就没有必要做差异分析。

所以有时某些企业会设定差异分析的门槛。也就是单项的成本或费用。差异的数字必定要超过多少钱以上或是百分比多少以上。才值得去做差异分析。否则投入的成本和费用超过要控制的成本和费用。那差异分析就失去实用性。

3.定期报表或汇报 差异分析报表必须定期填报。另外。除了填表。每个月都应针对成本或费用的差异分析进行汇报。明确由谁来负责。提出加以改善的措施等。这样才能够发挥管理的实际功能和作用。

费用控制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即事先建立各项支出的合理标准。预防成本超支。例如开发一个新产品。应该投入多少。研究发展的费用是多少。需要事先设定一个标准。

很多企业总是事后控制。虽然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在控制上最好能够做好事前的控制。未雨绸缪。

2.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对已经发生的成本差异采取修正的行为。调整或修正未来的成本支出。当实际的支出超过原来所编的预算或标准时。不管是量差还是价差。都应该了解原因。然后针对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

3.控制原则

在进行费用控制时。应采取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往往矫枉过正。采取过度的控制。把钱管得太死。

【案例1】

开发一个新产品。理当投入500万人民币。而老板只投入200万。这就是过度控制。最后也许产品勉强开发出来了。可是上市以后却无人问津。因为200万的预算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功能不足。性能度不够。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点评:所以在成本方面当用则用。当省则省。可以省的钱。一毛不拔。应该用的钱。毫不吝惜。

【案例2】

有三家著名企业。一个是日本A企业。一个是美国B企业。另外一个是欧洲C企业。它们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有不同的对策。

A企业有一套专门的控制机制。如果超过预算。电脑会自动删减。如前一个月的费用超过预算10%。那么下个月的费用预算就自动删减10%。

B企业如果前一个月的收入实际低于预算。或费用实际超过预算。则冻结未来月份的支出预算。一直到找到原因及有了解决的方法为止。

C企业是根据前一季实际营业收入的目标达成率(低于100%)或是以后一季。修正后的营业目标达成率(低于100%)。修正后一季变动费用。

点评:上述案例的三家企业分别代表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的三种不同的典型做法。这三家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所以采用不同的办法:

 A企业因为企业状况不是太好。将来的业绩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善。所以一旦超支就要立即裁减;

而B企业可能很善于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 C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未遂事件管理对事故控制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未遂事件;事故;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X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26-2

1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的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事故发生规律和原因的认识在不断深入,通过对大量典型事故原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一些事故模型和事故理论逐渐被建立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包括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转移理论、动态变化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等。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死亡(重伤)事故∶轻伤事故∶无伤事故=1∶29∶300[1]。

海因里希法则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它告诉我们,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征兆的,同时它也说明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是可以控制的。

通过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找出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制定和采取应对措施,是安全管理最有效的途径。在现代社会,即使对于具有高危险性的石化行业,事故,尤其是重伤事故的发生率并不高,不仅是由于多年生产经验的累积,还得益于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技术装备的运用,重伤事故的发生率得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真正的事故发生概率较低,我们还是经常经历一些“差一点”酿成事故的事件,这样的事件通常不会造成伤害或者损失轻微,即海因利希法则中的“无伤事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未遂事件”。

2 未遂事件

未遂事件,是指未导致人身伤害或事故的事件。不同的行业对未遂事件的定义不一。国际石油天然气生产者协会(OGP)将未遂事件定义为“任何具有潜在引起伤害或破坏,但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幸免于难的事件”。在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未遂事件被定义为“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它损失的事件”。

未遂事件,可以称作“未发生的事故”。即事故发生的过程中,事故链的某一环断裂或缺失,导致事故未发生,这些事件实际上已经威胁到人员安全,只是因为没有产生严重后果,常常被人忽视。

事实上,未遂事件的发生与事故遵循一样的规律,其直接原因都可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然而隐藏在其背后的是更多深层次因素,研究这些因素才是促进安全工作不断改进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对未遂事件进行辨识和管理,能够为企业改进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必将使安全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未遂事件管理的意义

3.1 对未遂事件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未遂事件是事故发生的前兆,根据海因里希法则,每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事故没有造成任何伤害,29起有轻微伤害,只有一起造成了严重伤害,未遂事件、轻伤事故和严重伤害事故的比例为300:29:1。也就是说,每次事故发生前都会发生大量的未遂事件,对这些未遂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减少其发生的概率,从而也就能降低轻伤事故和重伤事故的概率。

3.2 未遂事件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措施,是一种主动预防型的管理方法

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看,事前预防性措施的成本远低于事后处理性措施的成本。根据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在获得相同效果的情况下,预防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关系是1:5的关系[2]。由此可见,有效地实施未遂事件管理,实施事前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3.3 充实安全数据库,帮助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际生产中,未遂事件的数量比事故多得多,对未遂事件进行整理、汇总,可以获得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追踪研究,可以为管理者改进生产中的某些环节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现代安全生产应当建立在庞大的安全数据库基础上,同时运用统计学等专业知识,安全管理从“定性”向“定量”转变。

4 未遂事件管理

4.1 未遂事件识别

准确识别有价值的未遂事件,是管理未遂事件的前提条件。对于一线员工来说,未遂事件主要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未穿着防静电工作服装等。而某些由于员工自身心理或身体原因导致的习惯性违章,由于不具备典型性,可以不纳入未遂事件的管理范围。

为了帮助员工准确识别未遂事件,企业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海报、口袋画册等多种形式培训未遂事件的识别方法,从而提高员工未遂事件的辨识能力。

4.2 未遂事件报告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中明确提出了对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要求。而对于未遂事件的管理,则没有详细和严格的规定。

未遂事件大多发生在基层一线员工身上,如果员工不自觉上报,管理者很难了解。而且未遂事件常常涉及到员工自身的一些违章行为,部分员工担心上报后受到处罚而选择隐瞒不报,这就给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带来了阻碍,可见在未遂事件管理中引入免责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未遂事件报告免责制度的基本思想是“请您主动、如实地报告您所经历的、看到的各种安全隐患、它将成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资源。您的报告不作为任何检查、评比和处罚的依据。因为在你的工作中出现的任何差错、遇到的任何危险,别人也可能遇到”[3]。实行“未遂事件免责报告制度”能消除员工因为怕受到惩罚而隐瞒未遂事件的行为,对于准确掌握一线安全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一线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简化未遂事件的上报流程对有效实施未遂事件管理至关重要。报告内容只需包括经过描述、危害识别、原因分析和正确做法等即可,格式不必严格要求统一[4]。上报方式可以多样化,可在班组设置未遂事件记录卡,便于员工随时记录,设置未遂事件收集箱,以及电子邮件等,管理人员定期收集,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理分析。

为鼓励员工积极上报未遂事件,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政策,对发现并上报典型事件的员工进行奖励。

4.3 未遂事件统计分析

未遂事件上报后,要定期对未遂事件进行梳理,可以每天、每周、每月为节点分析未遂事件发生的频率。分析未遂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员工的习惯性动作,还是机械设备、装置的不安全状态,还是管理者的失误所致。对发生频率高的未遂事件,认真分析,深入挖掘,找出影响企业安全的主要隐患,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改进生产过程。

4.4 未遂事件分享

未遂事件只有通过共享,才能真正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收集到的未遂事件,在落实整改措施的同时,要坚持分享原则,如企业可在OA平台上或宣传专栏上发布未遂事件报告,召开未遂事件经验分享交流会,组织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企业还可将典型的未遂事件报告整理编辑成册,在本企业或本行业发布,以便未遂事件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未遂事件共享的范围不仅可以包括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包括承包商、供应商、顾客等[5]。

5 结语

未遂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由于其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与事故相同,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大量未遂事件和轻伤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导致重伤事故发生。只要能够有效的控制未遂事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通过未遂事件管理,实现安全关口前移,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

参 考 文 献

[1] 宗晓茜.从事故致因理论看对未遂的控制[J].电力安全技术,2009,11(5).

[2] 史晓虹.安全生产未遂事件管理研究[D].都经济贸易大学.

[3] 马建国.浅谈“免责报告制度”对未遂事故管理的补充完善作用[J].宁夏电力,2009(Z).

[4] 赵志海.关于做好未遂事件管理的探讨[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1,20(3).

[5] 张进.浅析生产安全未遂事件管理[J].企业导报,2012

航材库存控制对成本的意义 第4篇

航材成本是航空运输企业飞机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在航材上的花费仅次于购置飞机和航空油料的成本。航材是保障飞行安全的物质基础, 它直接关系着飞机的正常运营, 航材的管理部门在进行航材控制时必须同时考虑航空公司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各航空公司的航材成本目前普遍高于国际水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 但是航材库存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控制航材的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民航企业迅速发展, 改革不断深入, 国内各航空公司为了降低航材成本, 已经将控制航材库存作为降低其成本的主要措施, 控制航材库存被认为是降低航材成本的最有潜力的措施之一。本文将从我国航材库存控制的现状出发, 研究航材库存控制对其成本的意义, 并提出了航材库存管理的相关措施。

二、航材库存控制现状

航材库存一直是困扰各航空公司的主要问题, 这是因为我国各航空公司的库存量这些年逐渐增加, 但是它仍不能保证所有生产的正常需求, 还有一部分航材多年在库存保藏, 从未使用, 造成了资产的积压与浪费。我国的航空公司之间存在财务计算机制、价格差异等种种原因, 导致各航空公司之间航材不能有效共享, 没有一套全面的航材共享交易平台。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发现, 全国的民用航空运输企业的航材库存基金大约有70亿-80亿人民币, 但是在这么多航材库存中, 大约只有40%的资金处于流转状态, 而另外的60%的资金长期没有进行流转或者流转速度十分缓慢, 这就造成了绝大部分资金成为无效资金。世界著名航空公司波音公司统计表明, 全世界的航空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约70亿美元用于维护波音飞机的零备件。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当前航材库存是影响航材成本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和控制航材的库存, 对控制并降低航材的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航材库存控制对成本的意义

航材是航空器材的简称, 指用于航空器的动力装置、螺旋桨、机.载设备、部件和航空材料等。航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用途范围比较窄, 它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航材一般在运输活动之前就需要进行投资准备, 备以待用, 所以必须对航材有一定的储备。

当前, 由于我国航空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共享航材的平台, 那么久需要各个航空公司都要投入很大的资金进行航材库存建设。一般为了保证飞机的正常运输飞行, 航材的库存量一般是根据航材保障率进行评估。航材保障率是由实际发料次数与计划领用次数之比计算出来的, 即单位时间内维修工作对航材需求中有多少可以满足。当然, 当航空企业的航材保障率过高的时候, 库存的资金就会急剧增加, 但是航材保障率过低则会导致飞机有时候无法正常使用。也就是说航材库存量过大, 会导致备用航材的浪费, 造成很多无效资金;但是当航材库存较低时, 有可能会出现运输中出现的紧急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考虑到航空企业的整体效益问题, 必须有合理的航材库存, 这不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航材的实际成本。

四、航材库存管理策略

航材的库存管理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分类管理原则。众所周知, 航材的种类非常多, 如果要精确的控制每一种航材的库存数量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并且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混乱。所以, 为了方便库存管理, 可以将航材种类按照其价值进行分类, 按照类别有重点的进行库存控制, 尽可能的减少库存的资金占有量。然后是遵循择优采购原则, 这是因为航材作为一种特殊供应的商品, 要充分考虑其性价比。航材的采购部门在制定航材的采购计划或者进行采购的时候, 要充分比较各个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实行择优采购。对于不同的航材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对于消耗件, 要充分考虑订货量和交货的周期问题;而对于周转件则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考虑它每个飞行小时的平均成本。总之, 在采购航材的时候, 要结合航空公司的实际状况, 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 在满足飞行运输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最经济的采购方案, 提高航空企业的整体效益。

航材可以分为确定性航材和随机性航材, 所以航空公司在进行航材库存管理时, 将两者分开,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确定性航材, 即具有确定的消耗数量的航材, 应该根据飞机的飞行小时、飞机的利用率、飞机的起落数以及飞机的中短期的维修生产计划, 对确定时间内所需要的航材的数量进行科学的预测, 然后进行航材的采购。当然, 航材的采购应该采用最经济的订货方式, 即不但采购所需的总费用比较低, 还要考虑每次订货的量以及交货的时间问题。航空公司在进行航材的采购过程中, 航材的订货时间和供应企业的交货时间间隔不可能都一样, 所以在库存消耗完之前, 要确保下次采购的航材能够到货, 这就要求航空企业要设置安全库存来解决航材需求和供货时间变化之间的矛盾。

对于随机性消耗的航材, 航空企业在航材的库存管理方面不能采取和确定性航材一样的方法。这类航材的管理, 可以根据实际消耗情况, 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 然后进行预测, 根据预测估计值进行采购。随机消耗性航材还可以根据航材的保障率进行计算所需数量, 航材的保障率要求越高, 那么相应的航材库存量就大, 占用的资金就越多, 导致了航材的成本上升。所以, 当航空公司的保障经费一定时, 就需要根据不同航材的重要程度不同确定其不同的保障率, 从而有效控制库存量, 降低航材的成本。

五、结语

航材库存是影响航材成本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够科学管理控制航材的库存, 对控制航材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库存管理时, 不但要遵守分类管理原则, 还有遵循择优采购原则;将确定性航材和随机消耗性航材分开管理, 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行库存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梁向阳.试议航材成本控制[J].中国民航报, 2006年2月7日, 第007版.

成本控制的意义 第5篇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竞争变得日趋激烈,施工单位提高自身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水平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保证施工单位获得预期经济效益。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工程造价管理对施工单位成本控制的作用,给同行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促进行业造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施工单位;作用分析

近些年经济形势日趋严峻,施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施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实际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单位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不是很理想,造成施工成本偏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做好相应研究工作。本研究中笔者以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给出施工单位造价成本管理措施。

1、影响施工造价管理因素

1.1内部因素

工程造价管理中受到内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①设计方案发生变化,工程设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工程施工初期工程设计通过初步设计书的方式呈现出来,指导工程施工顺利进行;②施工中将初步设计书作为基础,展开施工技术设计,推进施工进度,整个过程中充满着诸多变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影响施工情况。但这些因素具有不可知性,当这些影响因素出现后,需要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当设计方案变化时意味着造价要发生相应变化,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③工程变更不可避免,施工中各种情况的出现都有可能造成工程变更的出现,工程变更又会对造价产生影响,需要有效控制工程变更的出现[1]。

1.2外部因素

工程造价受到施工内外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工程外部因素。①市场价格波动。当市场中材料价格波动时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机械设备与施工原材料是构成工程成本的主要部分,但其价格具有不固定性,本身价格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化,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②自然环境因素。工程项目一般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有时还需要跨越较大的施工范围,这就造成施工期间外界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一些细微的变化会对造价产生直接影响,但自然环境因素很难预测,施工初期无法将其计算在成本内,一旦出现这方面的影响,会对造成产生较大影响;③最后人工费用。工程成本中人工费用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人工费用同样受到市场环境影响。工程施工时间跨度大,物价水平在整个工程期间可能出现波动,对人工费用产生影响。

2、施工单位造价成本控制要点

工程造价管理对施工成本单位控制而言具有现实意义,接下来笔者主要阐述施工造价成本控制要点。

2.1控制工程组织设计

施工单位造价成本控制的前提是施工组织设计,因此工程施工中需要遵循相应的施工原则。施工中需要兼顾工程效益,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科学控制,协调工程成本、进度与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施工方编制施工组织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考虑现场实际情况,确保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控制材料与人工成本

施工单位成本中材料费用与人工费用占有极大的比例,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成本,因此施工中必须重视材料与人工费用的控制,进而提高造成成本控制的有效性。①材料成本控制实际中材料成本的管控需要以施工图纸为基础合理控制材料用料的.惯例,分析与检验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进行[2]。材料采购环节,采购人员需要秉承着适度适量原则,避免出现采购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开始采购前做好相应准备,了解市场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采购方案,包括采购范围、距离与价格等,选择优质供应商与确定运输路线;选择合适采购时机。结合工程进度与需求合理安排采购顺序,避免材料长期堆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一步降低材料耗量;控制材料发放,对工程施工环节材料的领取与发放工作进行严格控制,推行实名制领取方式,同时确定施工中材料的具体应用。与此同时,设定专门的检查岗位,安排专人定期盘点材料,对比材料实际消耗量与涉及预期消耗量,调整材料浪费的部分,降低成本耗量。②人工成本控制实际工程施工中可以发现,施工人员的人工费用普遍高于定额中的设定,为了降低人工费用,施工企业可以选择与同一工种的几队施工班组进行长期合作。当某个工程施工时,可以安排施工班组进行竞争报价,价低者夺标。施工前与对方签订劳务协议,其中明确规定质量标准与工期等,质量标准必须定为优良,竣工验收时一次性通过,对于那些不符合的标准返工所需要的费用都由施工班组承担。可以保质提前完工的,可以对施工班组进行奖励,对于延期的班组,适当扣去工程款项。

2.3施工进度与质量的控制

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依据施工图纸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安排,定期审查施工进度确保其与计划进度相符。施工进行中,确保资源与方案不变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施工方可以适当提高施工效率,控制施工进度,确保施工成本不增加;质量成本是施工造价成本的重要组成,当施工企业忽略质量一味追求施工速度的时候,就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3]。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提高领导与人员对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视程度,明确自身责任,将施工质量放到第一位,为控制施工造价成本提供相应的质量保障。

2.4做好成本预算的控制

施工企业核算工程造价成本时,可以利用工程报价清单的方法对造价成本进行科学预算,促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将成本控制向市场与公开方向推进,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施工造价成本。当工程施工方案有着较高的质量要求时,可以采用单方造价包干的方式,明确施工环节中涉及的材料品牌、价格与数量等,规避垄断情况的出现。目前我国工程承包方式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同时控制施工造价成本。

2.5做好事中控制

工程施工中没有做好事中控制,就会出现工程变更情况,影响到整个施工方案的实行,进而造成施工造价成本增加。所以施工单位必须重视事中成本控制,对施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工程变更影响到成本控制。对工程中已经发生的变更,施工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全面验证变更情况,保证工程变更的科学合理性,通过反复验证后根据情况给出变更意见。与此同时,对工程变更产生的成本及时核算,制定科学合理的变更方案,组织相关人员指导变更方案,控制变更后的工程造价成本。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工程变更,但可以有效控制工程变更的数量及金额。在工程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因为设计工作而出现的变更,所以想要减少工程变更的出现,就需要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严格控制设计质量,避免出现设计漏洞就需要将审图机构的作用发挥起来,将设计漏洞数量减少的机制[4]。

2.6强化施工合同的管理

工程实施阶段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好坏对造价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工程进行中必须不断强化合同管理。合同签订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可能出现的分歧及费用索赔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在合同中进行详细规定,如此可以有效规避结算时产生纠纷。同时,在合同中还应详细列明计费标准、具体时期等事项。此外,要保证合同的规范化、标准化,所有的条款均应当齐全、完备,文字的表达要严谨、准确,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义务要对等。施工单位有权将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向建设及设计单位指明,并提出相应完善的改进措施。如果施工方的建议真能起到节约工程款的实质性作用,可以将节省资金中的五分之一作为奖励分给施工单位,这也是目前一种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

3、结语

施工项目的关键环节就是施工阶段,该阶段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需要特别关注。本研究中笔者阐述影响造价成本控制的因素,并给出具体完善措施,提高造价与成本管理效果,保证施工单位达成预期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聪妮.施工单位工程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J].科技风.(19):112.

[2]王新魁;周玉波.工程造价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02):67.

[3]李胜.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控制策略分析[J].江西建材.(20):45.

论品质控制对服装生产管理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质量 品质控制 标准化操作 质量意识 QC小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18-02

QC是品质管理最基本的要求。QC是为了通过监视品质形成过程,消除品质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品质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品质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QC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品质要求,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品质检验从属于品质控制的一个步骤,是QC的重要活动。

QC小组是带动企业发展的一个团队,它的主要作用是给企业一个正确的、明确的、合理的质量引导。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各部门及员工从服装理论知识、服装操作标准化、产品质量意识等方面进行培养与训练。服装质量的好坏是服装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基础因素,如今我国的服装产品已走向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产品质量。产品的质量不仅决定了服装成品的销售成绩,同时也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前途。因此,做好品质控制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

一、服装生产发展概述

步入二十一世纪,工业化进程进入科学化、技能化,服装业的发展也紧跟步伐。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市场就是发展的方向,而能抓住市场的重要因素就是质量。服装的款式结构固然重要,但是往往影响销售的根本就是服装的质量,如今的消费者更注重面料的质地性能及工艺处理。所以,服装企业做好品质控制,就等于把握了主要市场,生产厂的QC小组为达到质量要求须在服装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采取技术作业指导,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整理包装来说,品质控制是全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品质控制原本就是一个团队性的活动,它需要领导的正确引导,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

二、服装生产的核心工作

服装企业的工业化生产中,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可能是品质控制的核心。QC小组的质量控制是影响服装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对投产前的原材料进行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鉴定和质量检验;其次就是每一单大货投产前都要进行复核和调试工具设备;然后审核技术文件;最后就是对产品质量最重要的裁剪和缝制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

QC小组活动最核心的也最难做的就是对裁剪和缝制过程的品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质量是其生命与尊严;而对于服装生产来说,工艺操作又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服装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完全由各道工序的操作是否标准与合理来决定,所以把握好一线工人的标准化操作,也就等于把握住了企业的质量。可是,如何才能让员工正确地掌握服装生产的操作方法与标准呢?首先要求员工要有提高自身技能的意识,要有操作到位的意识,然后QC小组方可进行深入地全面地指导与指正。

1.员工操作技术的掌握

对于西服生产来说,员工的操作方法与标准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其实,优等品与次等品的差距并不完全是面料、款式的不同决定,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工艺的考究程度做了最后的档次定论。对于不同的面料,珠边工序怎样调针距,怎样调速度,怎样调压力才能让其发挥出装饰美与固定部位的最佳效果?除了设备性能有一定影响外,重点还在于手法的推力与速度,在于给踏板的压力等因素,这一系列过程完全是靠技术员的指导和员工自身的质量意识牵引着去发掘、去改进。所以说,标准的操作方法与良好的质量意识是分不开的。操作工首先应该有积极的质量意识,对所在企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然后才能创出理想的成绩。能够让员工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很多,比如,由操作标准的程度来评定工资,来提醒员工是产品质量决定了他们的报酬;或者领导的管理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QC人员的工作意识和作风给员工的启发与感染,QC人员在生产中给他们正确的操作指导,同时给予思想上的教导,这样一步步地让员工对质量有较深入的认识,慢慢地有主动意识地去做好每一道工序,使其操作在质量意识的支配下走向规范化。

2.员工理论知识的掌握

面对服装生产的一线工人,还应掌握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一个企业的QC小组有责任让一线操作工了解服装的板形和服装的结构组合,以便操作工在理论基础上真正吃透该道工序的原理所在,也便于操作工标准化操作,进而熟能生巧。比如绱袖子,如果操作工明白制板过程中袖笼一周的数据来源,前后片袖笼弧线的推算方法,袖片袖窿弧线与大身袖窿弧线的关系,袖山弧线斜丝缕的地方最适合缩缝,明白这些就非常有利于做到关键工序绱袖子的标准化操作,同时也可以优化工艺,能让服装缝制成为一个优质板块。一个良好的企业质量体系正是各个优质板块的组合。因此让各板块中的员工懂理论、用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而QC小组也恰恰可以在其间充分发挥引导与培养的作用。

(二)生产前的品质控制

在品质控制的全过程中,员工参与是最主要的,这对于生产来说是主观上的品质控制。还有客观方面,即对面辅料和设备的检测。面料物理化学性能的测定,对辅料与面料是否匹配的测定,对机器设备的检查与调试。这些工作可确保织物的可缝性得到合理的发挥,比如衣料缝合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缝纫线、织物的损伤和织物表面起皱等问题,一般以三个方面来衡量: 首先是否容易缝纫和适合高速缝纫。要看针刺入织物时受到的阻力大小,高速缝纫时针温度升高是否会导致缝纫线或面料的收缩甚至熔融。其次,织物被缝后是否起皱。有三种情况:自然起皱;起皱不明显经熨烫能消失,但洗穿后会重新出现;由于材料尺寸不稳定,缝制或穿用后会出现起皱;缝制时,织物内纱线是否会被切断。

通过调查,曾在某厂在生产一批高支轻薄面料时就出现了类似问题,导致批量大货全面返修。类似质量事故表明,QC小组预控措施的重要性。在大货投产前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逐一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就面料起皱从两方面来举例分析:

1.从设备角度分析

上线张力大易起皱,缝薄料时,适当减小上线张力;送布牙快于针杆运动速度易起皱,应将送布牙调到标准或略慢于针杆速度;送布牙倾斜易起皱;送布牙高出针板过多易起皱,缝制薄料时送布牙高出针板0.6mm即可;张力过大,缝脚过密,缝速过快,针不锐利或针号大,压脚重等都可造成起皱;针板孔太大会使缝料凹陷,应及时更换针板孔。

2.从织物性能来分析

缝速高针温度升高导致缝纫线收缩(合成纤维)造成起皱;成分为合成纤维的缝纫线对张力大小较敏感张力不恰当会引起皱;合纤织物比其它纤维易起皱;经向比纬向易起皱;斜向最不易起皱(滚条);轻薄织物比厚重织物易起皱;长丝织物比短纤维织物易起皱;组织紧密者比疏松者易起皱;织物与缝纫线缩率不同造成起皱。可见,面料性能的掌握是生产预控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以上的种种分析我们知道,品质控制人员在大货投产前要对面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试制,不同面料选用机针的型号、缝纫线、机器的转速和设备的调试都要做到试样合格,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品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销售市场,其实质量问题追溯到最根本就是管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强化品质控制团队的综合素质,让全面品质控制成为服装企业良好的基石,让QC小组引领中国服装走向健康的质量竞争轨道。

参考文献

[1]姜蕾.服装品质控制与检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周邦桢.服装熨烫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曹文,李春田,贾风永.IE与标准化在服装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成本控制的意义 第7篇

一、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依据成本决策、成本预算、成本预测所确立的目标任务及标准成本与变动成本计算所得的数据信息,监督、调节、指导和干预在生产中资源耗费情况及成本控制方案的执行情况。因此,企业应重视成本控制,这是保证经济责任制有效执行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途径。图1为成本控制的流程图。

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是保证工程施工如期推进的重要条件,其成本控制应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全面控制原则,即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应从全局考虑,妥善处理设备维修保养与设备需要的关系及统筹设备的使用寿命、维修保养成本、实际出动率、零配件库存量等因素,并做到统一决策。二是讲求效益原则,即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降低设备的维修保养成本,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提高其实际出动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目标管理与责任落实原则,即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以确立权、责、利和考核的关系,同时通过目标管理来使成本意识深入全体员工的内心,并通过责任的落实来降低成本。四是物质利益原则,即在考核设备维修保养人员时,将设备的维修保养质量、出动率和返修率等考虑其中,并通过物质利益奖罚来实现控制维修保养成本的目的。

二、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成本的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道路工程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且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在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进度及增加工程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越来越高额的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程效益的继续攀升。据此,笔者首先介绍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成本控制管理对策。

1. 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影响因素

道路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主要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认识不足。道路工程施工目前已正式步入市场竞争行列,同时机械设备管理已由按计划开展向按需开展转变,但在这一背景下,管理人员由于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而在制定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计划时出现纰漏,导致机械设备性能低下、维修费用超标及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2)机械设备在选型上盲目追求价格最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道路工程施工遭遇工期短、任务重和资金紧缺等难题,这就迫使企业在自有机械设备不足时租赁或采购新的机械设备,但在机械设备选型时,却一味地追求价格最低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将导致机械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率高、配件供应和售后不及时等问题,从而降低了机械设备的性能及使其维修保养成本成倍增加。

(3)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低。我国道路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方面存在“重使用、轻保养”的现象,外加一些维修保养人员的责任性不强,从而导致操作人员与维修保养人员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互相推卸责任,这不仅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增加机械设备的维修和运转费用。

(4)使用不规范。我国道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普遍趋向老龄化,且在人员紧缺时,企业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而聘用一些毫无技术素养的操作人员,致使机械设备长期处在“带病”或超负荷状态,从而加快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速度。另外,在项目结束以后,机械设备的盲目退场使其得不到应有的保养和维护,这必然会增加其在新项目中的故障率,如此必然会产生高额的维修费用。

(5)资金短缺,机械设备的更换周期长。道路施工企业普遍面临任务重和资金紧缺等难题,这就迫使企业将本该报废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如此势必会增加机械设备的故障率,使其维修成本成倍上升。

2. 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措施

针对道路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加以应对:

(1)转变观念,重视制度建设,强化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与施工部门的沟通。道路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要求转变全体参建人员的观念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及为其制定周全的管理计划。其次,应健全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具体应包含机械设备的选型、采购、使用、保养、维护和报废的方方面面,尤其要重视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统计系统及对故障进行建档备案,同时明确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责任,并制定合理的奖罚方案来约束其行为。

(2)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开展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与检修工作。道路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要求在聘用操作人员时严控其文化水平,并按需招录一些专科院校的毕业生,以提升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其次,组织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参与技能培训,特别应为其提供一些参与专业培训活动的机会,使其熟悉所操作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结构等理论知识。第三,积极开展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与检修工作,以便及时了解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潜在问题,从而杜绝故障的发生。第四,详细记录下每一次的保养与检修信息,并对先前的维修保养记录等进行登记备案,以便依此分析和处理机械设备的新故障。

(3)积极开展机械设备的强制保养工作。工程机械设备故障的原因之一是保养不当,因此有必要强制开展相应的保养工作,即: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应按说明书制定科学的保养计划及组织操作人员开展技术交底,并随时监督机械设备保养工作的开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奖罚机制,以提高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机械设备的运转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及降低故障发生的几率,并最终实现控制维修成本的目的。

(4)缩短机械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将进入报废期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无疑会增加其维修保养成本。因此,企业在对待这一问题时,应从经济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即可通过社会融资租赁或职工集资入股购置等手段来实现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从而降低其维修保养成本。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越来越受到道路施工企业的重视,而如何控制其维修保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道路施工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为了保证道路工程施工目标的实现,应重视对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及其成本控制的研究。

摘要:在整个道路工程施工总成本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占比很重,尤其是在路面施工中,这一占比达到30%,且其中用在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中的费用又占有较大比例。另外,机械设备保养工作的开展与其维修成本的高低直接相关。因此,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应重视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在本案,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浅析道路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公路施工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J].山西建筑,2011,37(3):220-222.

[2]李建光.浅谈公路施工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成本的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395.

[3]石磊.浅谈钢管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的价格管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27(5):101-102,107.

未遂事件管理对事故控制的意义 第8篇

事故的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 人们对事故发生规律和原因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通过对大量典型事故原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些事故模型和事故理论逐渐被建立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包括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转移理论、动态变化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等。1941年, 美国的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事故, 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 轻伤48334件, 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即死亡 (重伤) 事故∶轻伤事故∶无伤事故=1∶29∶300[1]。

海因里希法则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它告诉我们, 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有征兆的, 同时它也说明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安全是可以控制的。

通过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 找出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从而制定和采取应对措施, 是安全管理最有效的途径。在现代社会, 即使对于具有高危险性的石化行业, 事故, 尤其是重伤事故的发生率并不高, 不仅是由于多年生产经验的累积, 还得益于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技术装备的运用, 重伤事故的发生率得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真正的事故发生概率较低, 我们还是经常经历一些“差一点”酿成事故的事件, 这样的事件通常不会造成伤害或者损失轻微, 即海因利希法则中的“无伤事故”,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未遂事件”。

2 未遂事件

未遂事件, 是指未导致人身伤害或事故的事件。不同的行业对未遂事件的定义不一。国际石油天然气生产者协会 (OGP) 将未遂事件定义为“任何具有潜在引起伤害或破坏, 但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幸免于难的事件”。在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 未遂事件被定义为“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它损失的事件”。

未遂事件, 可以称作“未发生的事故”。即事故发生的过程中, 事故链的某一环断裂或缺失, 导致事故未发生, 这些事件实际上已经威胁到人员安全, 只是因为没有产生严重后果, 常常被人忽视。

事实上, 未遂事件的发生与事故遵循一样的规律, 其直接原因都可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然而隐藏在其背后的是更多深层次因素, 研究这些因素才是促进安全工作不断改进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 对未遂事件进行辨识和管理, 能够为企业改进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必将使安全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未遂事件管理的意义

3.1 对未遂事件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预防事故发生

未遂事件是事故发生的前兆,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 每330起同种事故中, 300起事故没有造成任何伤害, 29起有轻微伤害, 只有一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未遂事件、轻伤事故和严重伤害事故的比例为300:29:1。也就是说, 每次事故发生前都会发生大量的未遂事件, 对这些未遂事件进行分析研究, 努力减少其发生的概率, 从而也就能降低轻伤事故和重伤事故的概率。

3.2 未遂事件管理, 是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措施, 是一种主动预防型的管理方法

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看, 事前预防性措施的成本远低于事后处理性措施的成本。根据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成果, 在获得相同效果的情况下, 预防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关系是1:5的关系[2]。由此可见, 有效地实施未遂事件管理, 实施事前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3.3 充实安全数据库, 帮助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际生产中, 未遂事件的数量比事故多得多, 对未遂事件进行整理、汇总, 可以获得大量数据, 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追踪研究, 可以为管理者改进生产中的某些环节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现代安全生产应当建立在庞大的安全数据库基础上, 同时运用统计学等专业知识, 安全管理从“定性”向“定量”转变。

4 未遂事件管理

4.1 未遂事件识别

准确识别有价值的未遂事件, 是管理未遂事件的前提条件。对于一线员工来说, 未遂事件主要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如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未穿着防静电工作服装等。而某些由于员工自身心理或身体原因导致的习惯性违章, 由于不具备典型性, 可以不纳入未遂事件的管理范围。

为了帮助员工准确识别未遂事件, 企业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海报、口袋画册等多种形式培训未遂事件的识别方法, 从而提高员工未遂事件的辨识能力。

4.2 未遂事件报告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中明确提出了对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要求。而对于未遂事件的管理, 则没有详细和严格的规定。

未遂事件大多发生在基层一线员工身上, 如果员工不自觉上报, 管理者很难了解。而且未遂事件常常涉及到员工自身的一些违章行为, 部分员工担心上报后受到处罚而选择隐瞒不报, 这就给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带来了阻碍, 可见在未遂事件管理中引入免责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未遂事件报告免责制度的基本思想是“请您主动、如实地报告您所经历的、看到的各种安全隐患、它将成为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资源。您的报告不作为任何检查、评比和处罚的依据。因为在你的工作中出现的任何差错、遇到的任何危险, 别人也可能遇到”[3]。实行“未遂事件免责报告制度”能消除员工因为怕受到惩罚而隐瞒未遂事件的行为, 对于准确掌握一线安全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一线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简化未遂事件的上报流程对有效实施未遂事件管理至关重要。报告内容只需包括经过描述、危害识别、原因分析和正确做法等即可, 格式不必严格要求统一[4]。上报方式可以多样化, 可在班组设置未遂事件记录卡, 便于员工随时记录, 设置未遂事件收集箱, 以及电子邮件等, 管理人员定期收集, 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理分析。

为鼓励员工积极上报未遂事件, 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政策, 对发现并上报典型事件的员工进行奖励。

4.3 未遂事件统计分析

未遂事件上报后, 要定期对未遂事件进行梳理, 可以每天、每周、每月为节点分析未遂事件发生的频率。分析未遂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员工的习惯性动作, 还是机械设备、装置的不安全状态, 还是管理者的失误所致。对发生频率高的未遂事件, 认真分析, 深入挖掘, 找出影响企业安全的主要隐患, 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改进生产过程。

4.4 未遂事件分享

未遂事件只有通过共享, 才能真正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 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收集到的未遂事件, 在落实整改措施的同时, 要坚持分享原则, 如企业可在OA平台上或宣传专栏上发布未遂事件报告, 召开未遂事件经验分享交流会, 组织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企业还可将典型的未遂事件报告整理编辑成册, 在本企业或本行业发布, 以便未遂事件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未遂事件共享的范围不仅可以包括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 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包括承包商、供应商、顾客等[5]。

5 结语

未遂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但由于其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与事故相同, 如果不能给予足够重视, 大量未遂事件和轻伤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导致重伤事故发生。只要能够有效的控制未遂事件,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通过未遂事件管理, 实现安全关口前移, 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课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

参考文献

[1]宗晓茜.从事故致因理论看对未遂的控制[J].电力安全技术, 2009, 11 (5) .

[2]史晓虹.安全生产未遂事件管理研究[D].都经济贸易大学.

[3]马建国.浅谈“免责报告制度”对未遂事故管理的补充完善作用[J].宁夏电力, 2009 (Z) .

[4]赵志海.关于做好未遂事件管理的探讨[J].石油库与加油站, 2011, 20 (3) .

谈热工控制对机组的稳定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热工控制,机组,稳定性,意义

分布式控制系统对于现代热工控制意义重大, 这是现代电力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的有效结合。从实际使用情况看, 热工控制能显著协调好机组的运行效果, 维持了良好的操作状态。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树立良好的工作状态, 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

一、热工控制对机组稳定的意义

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看, 热工控制对机组的稳定运行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特别是在电气控制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热工控制的效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热工控制的意义体现在:

1、逻辑控制。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控制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分布式控制系统正式运行后能对各个操作环境实施监控。这对于逻辑控制操作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使得整个操作系统按照正常的状态运行。

2、技术结合。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运用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运行受阻、操作不当、控制异常等。但热工控制能将两种技术合理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编程控制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实现了稳定机组控制的需要, 见图一。

3、安全稳定。

热工控制技术的全面实施对于整个机组的作业都能起到保护作用。在机组正常运作过程中可开展保护稳定作用, 这对于系统的安全性、操作性、维护性都有提升作用, 促进了电厂的自动化性能的增强。

4、维护设备。

电厂正常运行时涉及到了各种大小型的设备, 对于设备的控制若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操作方案既影响了设备性能, 也增加的维修次数。热工控制能保护热工设备、电气设备、电厂结构的稳定, 为机组运行创造条件。

5、分配任务。

现代电厂生产中, 对于热工控制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协调性更加重视, 这是机组稳定运行的最佳条件。电气和热控两个专业调试同时操作, 能对各项工作合理配置, 实现了机组的稳定运行。

二、提高热工控制的操作意识

鉴于热工控制对机组稳定运行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意识。对于从事的操作行业必须精神对待, 这样才能为机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掌握热工控制的故障处理技术格外重要, 出现运行故障后操作人员需把握好必要的意识。

1、科学诊断。

对热工控制技术不清楚的维修人员, 在诊断故障时应坚持“科学性”诊断原则。而科学性需从故障信息、诊断指标、标准参照等不同方面实现。诊断之后的维修工作也应按照机组的标准说明出的指导下完成, 如:机组结构、控制系统等等。

2、准确操作。

操作人员是故障发生的第一见证者, 热工控制设备出现故障后应积极诊断故障, 不必等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再作诊断。尽早诊断故障可及时处理, 避免故障损坏程度扩大。如:电气设备停止运行后, 操作人员可根据监测系统及时排除故障, 避免机组的使用性能受损。

3、借鉴参数。

诊断技术运用时要依靠标准的诊断参数, 这是故障排除很关键的一点。热控专业中把操作系统、电力设备等方面的参数看成诊断参数, 检修人员应该积极掌握参数信息。如:温度、压力等, 这些都可为诊断提供帮助。

4、合理调控。

诊断故障技术要配合针对性的诊断方式, 这是尽快确定故障形式、位置、影响的必备条件。如:操作系统逻辑控制等无法直接测量的装置故障, 我们可通过其它参数指标间接诊断, 可结合设备状态、热控效果等实施诊断。

三、结论

热工控制对于机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运用热控技术时必须关注机组故障的处理方法, 这对于营造良好的运行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掌握一些常见的诊断技术, 能使加快故障判断速度, 尽快制定故障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凯军.热工控制综合检测与故障排除方法[J].电气维修技术, 2009, 33 (10) :85-87.

[2]陈朝玉.热工控制对机组稳定性的维护作用[J].现代电气控制, 2008, 25 (8) :132-134.

论比较成本学说的演进与现实意义 第10篇

(一) 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及局限性

虽然比较成本说是由托伦斯最早提出的, 但李嘉图最先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并对之加以论证。李嘉图认为, 当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存在比较差异时, 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那么, 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将会增加, 各国都能通过交换得到比较利益。当我们将上述结论进一步推广到三个国家、三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进行验证, 发现它仍然适用, 这就证明比较成本说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

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学说的巨大贡献是重视比较成本差异并以此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这一学说纠正了以往学者认为自由贸易的利益只存在于一切商品成本均低的国家的偏见, 这为解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产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因此,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理论分析中, 由于李嘉图采用了与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相似的劳动单因素模型, 假设资本和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前提下, 以活劳动耗费多少来区别成本差异以及所用的隐含假定背离现实, 使得李嘉图的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技进步对当代国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 这种局限性也日渐突出起来。

(二) 走向成熟的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

1933年,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 它以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为理论基础, 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更深一层原因, 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好处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 事实上是师承赫克谢尔, 故又被称为“赫克谢尔-俄林定理”。萨谬尔森和斯托尔拍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 用数学方法论证了由俄林提出的自由贸易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为此, 国际贸易界有时又将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称之为“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可将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描述为:生产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 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 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利用其较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时, 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故每个国家最终会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 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商品。

(三) “里昂惕夫之谜”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

从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到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 分析方法的基础皆为成本比较, 对成本差异的分析则从单一要素扩展到多个要素, 同时对贸易原因和贸易格局的解释也逐步深入。但随着国际贸易领域的扩大和对贸易理论研究的深入, 特别是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贸易现实情况时, 人们愈发感到传统贸易理论的重大缺陷, 主要表现在:第一, 某些理论假定与国际贸易实际不符, 诸如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充分流动, 而在区域间或国家间不能流动;国际商品贸易自由化, 不存在运输成本、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等。上述种种理论假定, 显然与国际贸易现实相去甚远, 而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推导出的理论必然难以解释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 特别是对战后大量出现的跨国公司贸易现象更是解释乏力。第二, 分析方法基本为静态分析, 表现为假定各国资源禀赋不变;假定生产技术不变, 如古典模式中以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变为隐含前提, 在要素禀赋论中则认为商品生产的要素配置比例不变。

(四) 开辟了新领域的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群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争论和研究, 导致了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群的萌发。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群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技术这一生产要素在决定比较成本上的重要性, 揭示出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对自然禀赋限制的突破, 将使国际贸易格局受自然禀赋的约束日益减少。同时, 又强调各国贸易比较利益具有可变性。

西方国际经济学家将战后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归纳为两个相互平行又相互补充的理论支流:一是新要素贸易理论, 二是新技术贸易理论。新要素贸易理论认为, 在考虑国际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时, 剔除传统贸易理论中提出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之外, 还有其他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战后贸易理论中新要素的分析, 主要是提出了“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规模经济及管理等新的要素对贸易比较成本的影响, 并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分支。新技术贸易理论则以特质商品 (指吸收了技术革新成果的新产品及容易产生差别的商品) 为对象, 研究这些特质商品贸易优势在国家之间的动态转移, 考察垄断性竞争 (如技术垄断) 等因素对国家贸易的影响, 从而产生了“技术差距论”和原料产品贸易周期说, 等等。

此外,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比较利益研究的动态化。战后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则以生产技术的变动为出发点, 注重研究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比较利益结构的动态变化, 并注意研究策略和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对建立动态比较利益的作用。

二、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因素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 比较成本学说包含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比较利益:在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里, 以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方面客观存在的比较差异为前提, 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通过国际商品生产和交换, 从而使有关国家和地区节约本国社会劳动。这一原则是当今各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 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首先, 能在现有的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说:“我们所理解的劳动生产力, 是指使用一定量劳动具有较大的效率, 而不是指使用的劳动量的任何变化。”这意味着单位时间内, 它的实践意义与马克思的论述是相符的。其次, 能够有效、经济地分配劳动和利用自然条件, 形成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李嘉图认为, 不仅要在劣势中进行比较, 利用相对优势进行生产, 而且在优势中进行比较, 择其更优者生产。因此,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要求人们在生产中利用相对优势, 使生产力得到合理布局, 从而增加其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 比较成本学说包含着比较利益原则, 包含着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合理因素。从这一点出发, 它既适用于发达国家, 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 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可以利用比较成本学说取得其国内不能得到的超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这一学说, 发挥自己相对有利的条件,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不断增强经济力量, 争取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三、“比较成本学说”的现实意义

“比较成本学说”给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打开了新境界。但是透过繁华, “比较成本学说”的缺陷也映入眼帘。首先, 一味强调生产领域中低成本战略的运用而忽视国际商品流通领域里正常利润的索取, 造成了商品国际增值链国内部分的比重缩小, 最终形成了对我国劳动者长期生活水平上的国际剥削, 这与国际贸易所追求的社会福利的增进相背离。第二, 机械的坚持恶性低价占领国际生产的策略, 也造就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量增价减恶性循环, 形成了低端出口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贫困化增长。第三, 由于发达国家衡量市场占有率的指标更为偏重数量而不偏重金额, 数量扩张型的出口增长模式又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恶化, 贸易争端及贸易摩擦不断。之所以造就这样的局面, 并不能怪罪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本身,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不加选择的照搬照抄形成了“合成谬误”。根据比较成本学说, 纺织、服装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行为当之无愧, 但各地企业全部不约而同的选择此类产品出口, 在供给一味增加而世界需求没有同步放大的情况下, 最终只能低价竞销。第二, 在我国并没有体现出创新性的动态比较成本学说所倡导的应根据一国主导产业的变化逐渐更新出口产业的主张。第三, 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着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 实际比较优势与现实比较优势的背离。在我国, 因低价而遭受日益严重国际剥削成为弱势的一线生产者群体, 他们无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企业主或者中间性的贸易公司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却仍可通过压低价格增加贸易量的办法来转嫁贸易条件恶化的后果, 对他们来说总利润没有下降反而上升, 于是就是去了改进贸易条件的动力, 于是产生了比较优势转换失灵。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1.

[2]郭波, 王晓霞.对西方自由贸易理论演变的思考[J].工商管理学院, 2000, (2) .

[3]应谷声.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合理内核[J].湖北财经学院学报, 2001, (8) .

[4]曾国良.从比较利益学说到竞争优势[J].理论与改革, 2004, (2) .

成本控制的意义 第11篇

慢性肾脏病(CKD)是近十年来国际肾脏病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出:患者有肾损伤的证据,如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肾炎”;或者有肾功能的下降,表现为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60 ml/(min·1.73 m2),有或无肾损伤证据,二者具有任何之一,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3个月,就认为患者有CKD。这个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肾脏病的认识扩展到不仅仅局限于尿检的异常,更应该重视肾功能的评价,尤其对于老年人、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高危人群,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可帮助早期发现CKD,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其中,eGFR的计算现在已经有了基于中国人群开发建立的公式,通过将临床常规血生化检查中的血肌酐值代入公式,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就可以得到患者的eGFR。eGFR[ml/(min·1.73 m2)]=175×血肌酐(mg/dl)-1.234×年龄(岁)-0.179(女性×0.79)。

为何要重视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我国刚完成的调查显示,CKD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0.8%,也就是说,约每10人中就有一人患有CKD。当CKD得不到有效治疗时,肾功能会不断进展恶化,发展到终末期,也就是尿毒症期时,患者需要依靠昂贵的肾脏替代治疗而存活。已经完成的肾脏病透析登记调查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数不断增加。仅2008年就较上一年增加了49%。这种增长不论是对患者个人和家庭,还是社会医疗卫生资源而言,都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同时,CKD患者肾功能从轻度损伤向终末期肾衰竭进展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各种心血管并发症。CKD现在已经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些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CKD患者,尤其是慢性肾衰竭患者住院治疗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有效的控制CKD的进展,预防并发症具有重大的卫生经济学意义。

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肾脏是调控血压的重要器官。一方面,肾脏可通过调节机体的水钠含量调节血容量,进而对心输出量造成影响;同时,肾脏还可以产生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前列环素等,通过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影响血管壁的张力。因此,血压和肾脏的调控密不可分。CKD患者由于罹患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实质病变,肾脏对体液平衡的调节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的代谢发生障碍,使血压调节受到影响,因此更易出现高血压。约有50%~75%的CKD患者会发生高血压,而高血压是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原发性高血压由于可以导致肾小动脉硬化,患者也可出现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等慢性肾脏疾病表现。肾脏损伤的出现又进一步升高血压,使血压更难控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肾脏对系统血压传递入肾脏有严格的调控。当肾脏自调能力下降时,升高的系统血压传入肾小球内,造成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的状态,引起肾小球损伤、炎症及硬化,进而功能丧失。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是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压越高,患者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危险性也越高。收缩压(SBP)每升高10 mm Hg,终末期肾脏疾病发病风险升高25%;舒张压(DBP)每升高6 mm Hg,终末期肾脏疾病发病风险升高14%。荟萃分析显示,血压水平控制得越好,患者的年eGFR下降率越低,意即肾功能衰退的速度越慢。

同时,高血压还进一步在CKD患者罹患左心室肥厚、心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其他心血管并发症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积极控制血压,不但可以保护肾功能,延缓其衰退,而且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降低CKD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都大有益处。

如何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

目前指南推荐,建议CKD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除药物治疗外,强调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限盐、减重、戒酒、增加体力活动等。其中,尤其强调CKD患者限盐治疗,不但对患者血压的控制有益,可能减少降压药物用量,而且有益于患者尿蛋白的控制。现在指南推荐,CKD患者盐的摄入量应小于5.8 g/d。

药物治疗,强调首要原则是血压控制达标。在此前提下,所有有助于降压的药物都可选择使用。建议通过医生的评估,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选择。如蛋白尿表现较突出的患者,可优先选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并在血压耐受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剂量,以求得最佳的降压、降尿蛋白作用。在调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及血钾水平,早期甄别不宜接受上述药物治疗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水肿明显者,根据eGFR的水平酌情选择利尿药的种类及剂量。其次,由于肾脏调节能力的受损,CKD患者合并的高血压常较难控制,可能需要联合两种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第三,由于个体差异,有些患者对某些降压药物不能耐受,虽然血压可获下降,但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有些患者使用利尿剂后出现血钾降低,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出现严重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咳嗽等。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血压水平改变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及相关化验检查指标的变化,必要时进行相应调整,使治疗方案做到既有效又安全。

综上所述,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有助于延缓CKD的进展,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浅析审核以及控制工程造价的意义 第12篇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但可以满足群众对于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 也是对投资环境的改善, 因此各地纷纷开始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造价是所有工程的基础因素, 在市政建设中也不例外, 工程造价也是控制市政建设项目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市政工程一般的建设地点都是城市市区内, 并且会遇到很多干扰因素。因为, 市区的地面上和地面下都有着很多的障碍物, 并且由于工程自身的原因, 作业上交叉点较多, 且工程分散, 而且市政工程大部分都是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且工期又短。这些客观因素对于工程的影响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建设项目还受到政府的指令和要求的影响, 对于工程投资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产生着影响, 只有处理好才能够很好的对投资进行控制。作者就现在市政工程在造价的控制上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剖析, 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望可以与业内同仁相互交流。

2 常见问题以及形成原因

2.1 没有一个成型的有关成本全面管理的观念

成本是所有工程实现其效益的基础, 因此有效的成本管理不但可以让工程在建设上更加的顺利同时也可以直接性的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的市政建设的工程中, 对于造价的管理工作的认识层面仅仅是停留在了工程的预算和结算上面。在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上则要显得力度不够。而在实际中, 对于初期阶段的工程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2 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设计上并未做到管理恰当, 并且限额设计并未广泛的被推行

一个工程的设计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应当是以应用目的以及功能需求和造价为基础的, 而成本造价作为资源供给和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基础是管理的重点内容, 在工程的前期就需要对工程进行造价的审核, 在确定了之后对工程进行设计这就是限额设计。而且整个工程的设计对其影响可以达到四到七成, 而施工阶段的影响则仅仅占到一到三成。由此可见, 完善的设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实际工程中恰恰就缺少此项管理。

2.3 随意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设计进行变更

一项工程在进行设计和施工前都会对整个工程的可行性以及投资额度进行审核和审批, 在控制工程的造价工作中基本上就是以审核通过的投资额度为基础的。但是在实际中, 很多工程的建设商单纯的只是为了追求工程的效率而在尚未准备好时就对工程进行开工, 在投资的额度要求上, 在把握建筑的标准上。在审查设计的工作上以及一些文件合同的管理和完善工作上都没有做到严格的把关, 从而导致了诸多问题, 不得不在时对设计进行变更, 甚至在有的项目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修改, 这种随意的变动, 工程者并未考虑到该懂是否具有必要以及是否合理。而且由于修改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损失, 没有有关规定对责任进行制约。

2.4 现场签证的问题

我国在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中采用的是监理和决算分离的模式, 负责管理的工程师在造价决算时是不到现场的, 因此对于工程的结算仅仅是依靠工程的设计图以及监理的签证, 这就会出现一些通过在施工环节的偷工减料进行不法牟利的现象。

3 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

3.1 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3.1.1 推行设计招标, 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

长期以来, 设计人员缺乏经济意识, 设计思想保守, 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己无关的事;概预算人员也只管算数, 不管设计技术问题, 使技术和经济严重脱节, 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无论多大规模的工程都应进行设计招标, 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优选设计方案。

3.1.2 推行限额设计, 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 按照批

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 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 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当然限额设计不能一味地考虑节省投资, 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 兼顾功能提高。

3.2 加强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的招标主要包括采买和施工两个方面。招标工作必须要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且编制要严谨准确, 这也是对以后纠纷和争议的避免, 同时也能对索赔等事务进行事先的预想和安排,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市政工程, 由于工程材料所占投资比例较大, 不可预见因素较多, 所以编制招标文件及签订施工合同尤为重要。

3.3 加强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工程施工阶段, 由于工程设计及招投标阶段业已完成, 其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在此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相比其他要少一些, 但足真正形成工程实体主要是在这一阶段, 若控制不好, 也会使投资失控。

4 市政工程造价的审核

4.1 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 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 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 审查质量高, 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 时间较长, 存在重复劳动。

4.2 综合审核法

综合审核法是结合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查法等方法对造价进行综合性的审核。这里之所以称为综合审核法, 是因为这几种方法各有各的适用方向, 但不是孤立使用的, 而是同时、交替使用的。它的优点是较好地把握整体、突出重点、抓出主要矛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问题, 继而进行更为详细的审核。

4.3 用分组计算审核法审核工程量

分组计算审核法就是把工程造价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 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与其它分项工程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查多个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

4.4 对重点工程量进行审核的主要方法

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 就是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费用的单独审核, 通过重点项目重点对待的方式对费用多, 且工程量大的项目, 在单肩以及工程量上进行重点的审核工作。并且需要的费用以及需要的材料都要设立相应的列表, 并对其进行着重审核。这种方式在一些较大的工程量的工程中具有着显著的有点, 可以对结构层的单价以及工程量进行重点审核, 像是在土方工程的专项审核。在一些用材较多的工程中也应当对其进行单独的审核。比如排水工程, 在此项工程中需要对管道的用料以及工程单价和工程狼进行审核。这种方式的审核办法交易控制和执行。

5 结束语

造价是所有工程的基础因素, 在市政建设中也不例外, 工程造价也是控制市政建设项目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市政工程一般的建设地点都是城市市区内, 并且会遇到很多干扰因素。造价作为工程的建设基础, 对于市政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工程造价的控制现在也成为了市政建设的各个项目中需要考虑的工作。而目前对于造价进行控制的主要方式是量价分离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是在企业的定额系统中以量为主, 通过在价格机制中形成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如此节约国家资源以及造福一方百姓。

参考文献

[1]师鲁.谈影响基建投资经济效果的主要因素[J].基建优化;1980年02期.[1]师鲁.谈影响基建投资经济效果的主要因素[J].基建优化;1980年02期.

[2]刘岐.抓好竣工计划缩短基建战线[J].建筑经济;1980年04期.[2]刘岐.抓好竣工计划缩短基建战线[J].建筑经济;1980年04期.

上一篇:信息论与编码下一篇: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