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快乐作文

2024-09-09

培养兴趣快乐作文(精选12篇)

培养兴趣快乐作文 第1篇

生活之广浩若海洋, 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繁若天星。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 有兴趣写, 就要创造条件引导, 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 积累生活点滴。万涓小溪汇成江河, 让情感的激流在需要时一泻千里, 势不可挡。作文离不开生活, 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再有能力, 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 感同身受, 文如其人。能够历经其境、其事, 便自然写出其文。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欣然接受。进行作文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 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是淡如杯水, 枯燥乏味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学有所获, 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 顾名思义就是每天的记事, 是学生对客观存在的记载;是个体情感和体验的书面表述;是学生作文的素材积累。通过记日记学生就对日常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其心灵处于一种有目的且又无压力的轻松状态, 一个宽广让人自由驰骋的写作的氛围,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达。一般地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 多记日记, 以日记的形式记下生活点滴, 拾零生活碎片。在写文章时有选择的将这些碎片抽取精华有机的整合起来, 便是一片美文。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 平时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还要让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 精彩片断, 整理成册, 相互传阅, 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 整理成一本小册子, 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二、收获成功, 点燃激情

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呼之即来、一蹴而就之事, 而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发现其闪光点, 肯定成绩, 鼓励进步, 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一个力求成功的人, 内心具有很强的渴望成功的欲望, 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 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 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 或者胜券在握, 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 摘桃子”, 如果使劲跳了, “桃子”还是遥不可及, 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要比写作文的劲头足, 原因在于一道理科习题解答出来, 学生就摘到了“桃子”, 能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作文写出来了, 只有少数同学有“摘桃子”的感觉, 大多数人换得的是老师的冰冷平淡的评语, 甚至是讽刺和挖苦, 让学生感觉处处受挫, 有太多的失败和苦水。从而学生急盼成功的热情一落千丈。感受不到自己付出后的成果, 自己的汗水似乎白流, 热情被否定, 失去继续写作的动力。收获不了成功给人的快感。在此, 我奉劝所有一线的语文老师, 不要高悬你们的“桃子”, 不要拿"思想深刻, 构思精巧, 风格独特, 语言优美"的要求作为苛刻学生作文的准绳, 多给一些肯定性的评语。所以, 学生在作文中如果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并且懂得写好作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便会点燃写作热情, 主动寻找写好作文的方法。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热爱生活, 对生活冷若冰霜的人面对身边发生的事有什么领悟, 也很难做出自己的见解, 体会不出生活给人们的幸福。反观汶川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那些无辜失去生命的同胞, 那些失去亲人的朋友们, 我们要懂得只有活着就是幸福的、就是快乐的, 而只有快乐便会荡起对生活的激情。而只有激情永驻心间, 便会流于笔端, 写出真实且富有意义的作品。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 写作文不是片面的为了应付考试, 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写作是一种交流, 交流是适应开放快节奏的社会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 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点燃他们对生活的激情, 对写作的激情, 只有写作可以谈古论今, 临山吟水, 畅谈心中的愉悦, 倾诉内心的彷徨。只有写作可以荡涤心灵污垢, 使人思想境界得到提纯、升华, 使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学生一旦懂得了写作竟然具有如此魅力之后, 便会走出相对自我的世界试着与外界交流, 写一些具有个人观点的文章, 或者通过文章抒发个人所感所想, 他会慢慢知道作文并不是简单的用文字堆砌的躯壳, 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感情载体, 彻底改变写作就是喝白开水无味无趣无激情的个人观点。

摘要:学习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兴趣, 缺乏趣味被动的学习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每位教育者不必忽视的。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从而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快乐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初中的作文课, 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写文章, 历来是困扰写作课的重要问题。兴趣可以使灵感再升华, 可以使写作思路畅通无阻, 兴趣是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的主观动力。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真情, 逐渐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使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积于胸而后流于笔端, 下面我就初中作文如何培养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培养兴趣 快乐写话 第2篇

摘 要:兴趣是最直接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正所谓“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只要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写话。

关键词:兴趣 培养 快乐 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将低年级作文改为写话,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让学生在写话中积累经验,这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教学要求。老师应像父母呵护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大胆培养孩子的写话兴趣,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兴趣,就会视写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强热情地去写。兴趣是最直接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正所谓“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只要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及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呢?

一、打造良好开端,培养写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写话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对写话感兴趣,让学生觉得写话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老师应该创设宽松的写话环境,由扶到放,不断鼓励。例如,我在给孩子们上第一堂作文课时运用了,“游戏引入法”,我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与孩子一块做“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吹泡泡”等游戏。并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们观察游戏中同学们的动作、表情等,最后把玩的过程说一说,再写下来。“玩中写”增加了写话的素材,激发了孩子写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给每人发了一张纸,要他们把有趣的活动写下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就用拼音代替。我通过游戏表演的教学模式扶学生走一走,每个学生都会情不自禁的开始写话,写完之后。我让大家把写的“ 游戏故事”细心地折叠起来。这时,我说:“孩子们,棒极了,祝贺你们。你们真了不起,都会写书啦!今天放学后,把你们写地书带回家去,请你爸爸妈妈读,爸爸妈妈一定会夸奖你们的。”孩子们一个个高兴极了,第一堂写话课就这样轻松地度过了。学生对写话没有一点畏惧、畏难的心理。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作文的良好开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话动机,快乐地去写话。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写话兴趣

只有当写话成为学生心甘情愿的事情,成为学生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时,学生才能快乐地写话,否则,学生会把写话当做一种苦差事。因此,我就为学生量身定做,设计,提供一种宽松的自由开放情景。教改把小学低年级作文定为为“写话”,就是为了使教师不要按照既定的作文概念来要求学生,而要学生本能地以自由的心智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学会“用笔尖说话”,因此,教师要少要求,少限制,不规定顺序,不强迫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味地去模仿、去机械训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并唤醒学生自由的潜能,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

己的心。

本学期,我在班级中实施了一个“自由政策”,想自由写话的同学,可以将教师布置的作业中的任意一条删除。如果你觉得教师给的材料无话可写,可以换成自己的材料,这样就给每个学生自由写话的空间,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写话热情。上学期期末复习时,为了让学生巩固积累,我布置了一些抄写、默写作业,并规定必须完成,可没过两天,就有学生提议了:老师,抄写默写作业,没有一点意思,我心中想写的话就快要爆炸了,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开放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让他们的自由写话流淌在笔尖。现在,我们班每天就有近二十名学生主动写话,内容各具特色,洋溢着快乐的生活气息。

三、捕捉生活情景,培养写话兴趣

让学生走进生活,帮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亮点、发现美,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有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话,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让他们写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写身边亲切的人,写身边真实的小事。于是,学生的写话有血有肉,一点也不空洞。我让学生观察操场上课间十分钟的情景,建议他们用上“有的……有的……”的句式去写话。让他们写真实的生活感受,激起了他们的写话兴趣,学生纷纷拿起笔,“沙沙”地写起来,而当我批改他们的作文时,惊喜地发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不但文

字通顺,语言也生动活泼。又如,如每周一早晨升旗是全校师生都同时参加的活动,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升旗的场面,并写下来。显然,这样的安排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的学生写到:“国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在同学们的注目下,徐徐升起……” 有的写到:“我注视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望着高高的教学楼,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显然,升旗这一事实实在在的场面,让学生捕捉到了,稚嫩的笔尖下下流淌出朴实的话语。

四、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写话兴趣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语文实验教科书作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所选的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面对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写化训练,培养学生写话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深深体会到几场春雨下过,大自然呈现的颜色丰富多彩。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走进生活,到室外实地观察,找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此时,我趁机激励孩子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孩子们拿起笔快乐地写到:梨花露出笑脸说:“春雨给我洗澡,洗着,洗着,我就白了。啊!春雨是白色的。有的同学写到:迎春花开了,有白的,有黄的,有淡紫的,哦!春雨是多彩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发现,去寻找,体会到找到春雨颜色的欣喜与激动,把自己在野外观察到的巧妙的用书中的句式,一

吐为快地写出来。

有些课文结尾,留下了令人思索的话题,这时,只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加以启发,学生便能展开想象,使故事形象完整。在教学第三册课文《坐井观天》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得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青蛙咚的一声从井底跳出来,会说什么?学生展开了想象,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青蛙看见蓝蓝的天空,飘着白白的云,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的很啦!”有的同学说:“青蛙坐在小鸟的背上,飞过青青的田野,飞过高高的山,飞过蓝蓝的大海……。此时的同学们说得眉飞色舞,我趁此机会,让学生拿起笔将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于是一篇很好的小文章就写成了。

五、指导留心观察,培养写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处于蓬勃发展精力旺盛时期,教师要利用他们好动特性,多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有目的地体会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指导他们写出各自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学生会有感而发,一吐为快。例如:有一次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喜欢捉青蛙玩耍,于是我就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全班同学到田野里认真观察青蛙,写出青蛙长得什么样。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我平时最喜欢青蛙了,这次老师带我们到田野里观察青蛙,我高兴极了。我蹲在田边看了好久好久,才发现一只大青蛙,只见它鼓着一双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还有斑点的肚皮,机警的注视着田里的秧苗。突然它后腿一蹬,向上一跳,伸出了长长地舌头,一下子吃掉了一只虫

子,啊!青蛙原来是吃害虫的,是庄稼的好朋友,今后我在不捉青蛙玩耍了。我就这样引领学生观察和描写自己身边的真实事物,亲身经历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写话情趣。又如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口语交际课上,我激昂的说:“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布置给大家的手工制作,可以是捏橡皮泥,可以是剪裁折叠,老师让大家把做的过程写下来,今天你们就展示一下吧!”当我把这话一说,同学们纷纷举手展示自己,有的说:“老师我现场捏橡皮泥吧!”有的说:“老师我制作了个蝴蝶结可漂亮了,我把做的过程读给大家听吧……。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触发了,学生愿意打开思维和语言的闸门,精彩的写话课堂生成了。手工制作几乎是每个儿童的爱好,因此,我注重从儿童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提取真实的素材作为话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快乐心情。

六、善于积极评价,培养写话兴趣

评价写话让学生自信,让他们从自己的成功的写话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即使一个小小的成功也会激发他们继续奋斗的兴趣,写话中哪怕只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词,一句幽默的话乃至是书写工整等等,老师都要给予呵护、赞扬、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我在班级学习园地中,专门设计了“我的写话”这一栏,每个星期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注重闪光点,让学生用那个热情而激动的心去面对下一次写话。如:一个学生在写《打扫卫生》时,只写了一句话:“今天同学们在打扫卫生时干得热火朝天!”当我把他的写话在班上大声朗读时,他却低下了头,其他同学低声说:“这么少啊!”我却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的写话虽然只有这么一句,但却用了‘热火朝天’这么一个好词,把同学们打扫卫生的认真劲写出来了,我真后悔没和大家一块参加打扫卫,我的话音刚落,他低着的头突然抬了起来,脸上挂满了笑容地说:“谢谢老师的夸奖,我很快乐!”让老师的呵护伴随学生的写话过程,学生对写话一定会有兴趣。

做感兴趣的事是件乐事,快乐是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它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然、随意、亲切的,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们的写话兴趣,学生们就能轻松快乐地写好话。

参考文献:

快乐德育培养学生兴趣 第3篇

砖厂制砖过程中不管是粘土、页岩、煤矸石等都按统一的生产模式生产出规格相同的砖块。应试教育仍然如此。不管学生是否接受,都按照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要求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读书本来是学生喜欢做的事,实则相反,学习成了学生的一大负担。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学习到晚上10点,有的更长。除吃饭外,几乎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学习的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有的学生甚至因为经受不住这种压力,患上精神分裂症。

第二、应试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成了书本知识的奴隶、生活上的寄生虫。

有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连煮饭、洗衣服等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谈不上参加社会实践;有的城市学生连麦苗与韭菜都分不清。

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

不管学生是否愿意、能否接受,都按照统一要求,培养成标准一致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事与愿违,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完全相同的人才,反而对人才是一种扼杀。

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不是可以随意加工之物。所以,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不能采取简单的教育方式培养。要利用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无事所从,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对“差生”的教育动则严厉批评,这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差生”常与教师对着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目前应试教育的悲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德育也要探索快乐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陶行知说过:道德即生活,我认为:德育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授,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他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认为:德育要注重心灵教育,要感化人的心灵。

为了使“差生”都有所发展,首先,我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行正面引导。

我发挥所学之长,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如,组织他们进行了“花木的嫁接实验”、“盆景栽培”、“昆虫标本制作”、“卵石绘画”、“根雕制作”、“科技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参加这些活动之后,学生的成就感和上进心都有所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上课时违纪现象也大大减少。

有人曾说过,要想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

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还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葡萄立体整形高产栽培试验”、“灵芝高产栽培试验”、“植物农药杀虫试验”、“树体输液法防治果树病虫害试验”、“葡萄透翅蛾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树体输液法改善葡萄果实品质试验”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

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都积极认真,不怕苦,不怕累,顶烈日,冒酷暑,按照试验要求认真进行试验以及试验调查,并作好记录。

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学生进行了“多功能活动病床”、“立柱花卉(蔬菜)栽培器皿”、“下水道防臭器”、“煤烟净化器”、“简易测高仪”、“声光防火报警器”、“高层建筑空调水自动浇花系统”等多项发明创造,取得可喜的成绩。我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大赛,多次获省市级和国家级奖励。

体验式德育教育与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的性质特点完全相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型、自主性、探究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验式德育教育,又叫“快乐德育”,即“快乐参与”、“快乐接受”、“快乐成长”的德育。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德育加以理解并提升道德修养。

培养兴趣快乐学习 第4篇

如今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厌学。一到放假休息, 学生就会立刻欢呼雀跃、活泼快乐起来。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并不喜欢学校的生活。可为什么不喜欢学校?因为到了学校有过重的学业负担, 做完语文题有数学题, 做完数学题还有英语题。学生失去了更多与同伴玩耍的时间, 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我们也都上过学, 现在的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 在知识量和深度方面都有所增加。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学生就得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门课程, 而且教材的难度也逐渐加深, 门门要考试。而教师们为了使学生成绩优秀, 不放弃每一个知识点, 个个亲手过, 无偿地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表面看我们的教师是何等的敬业, 可敬业的背后却增加了无数厌学的学生, 即使学习好的学生也根本没有主动学的欲望。大家可以想象, 这样的童年能快乐吗?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会感到有趣吗?这样的做法能算对学生负责任吗?所以,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 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奖星促学行动。我采取星级晋级的办法, 以鼓励、激励学生为主,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我们班有一面墙, 布置的都是学生获得“星星”的记录。我根据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特点, 让学生争“星”晋级。学生获得的“星星”够一定数量就会自然升级为“月亮”, “月亮”够一定的数量会自然升级为“太阳”, 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争“星”获“星”的氛围。“星星”的获得是全方面的, 有课堂发言、劳动、个人卫生、纪律、学习、作业、抄写、进步等, 只要学生能认真去做每一件事, 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星星”的机会, 这样避免了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的错误评价, 即使是一个成绩相对较低的同学, 只要能天天有进步, 同样有可能拥有最多的“星星”, 而且“星星”的获得与学校的评模选优直接挂钩, 所有的“三好学生”“优秀队员”都从获“星”的数量来决定, 打破了以往只有学习好的同学领奖的惯例, 充分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2.公约、口号焕士气。我一改过去上课师生互相问好的传统做法, 将“老师好”变为“做我们的第一”, 从上课的第一秒就开始焕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另外, 通过班级公约, 以“我要”“我会”的语气温馨提示学生一天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3.减负提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终达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厌学, 那么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我们不可能把书本的内容删减, 而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的。作为小学教师, 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 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所以, 我制定了课堂教学“1+5”模式。即一个宗旨: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让学生能够快快乐乐地学习, 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五个课堂教学步骤:提纲自学质疑—合作交流解疑—课堂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通过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4.作业改常规。实施课改以来, 我班学生的作业弹性大了, 不再是过去把生字写几次、课文抄几次、几页的题全部做完诸如此类比较死的作业, 而是将作业变成把课文生字写会、课文读熟、读书的过程中要思考哪些问题等此类比较活的作业。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先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尝试, 宜动口则动口, 宜动手则动手。总之,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看书, 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

我会预先设计出具体需要学生课前完成的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设计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 不是整课的学习提纲, 而是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应该预先掌握的内容和学生通过预习完全可以自主掌握的知识, 有效地完成新的教学内容。

另外, 我还会设计一些典型的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检测题会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 只要学生认真读书、认真预习肯定能完成。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做到了心中有数, 就为下一步准确、高效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具体的自学方法进行指导, 并对作业进行捆绑式评价, 即以组评价作业, 一个人完成不算完成, 整个小组完成才算完成。表扬也是表扬小组不表扬学生个人, 以此使得学生之间相互促进,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以掌握为目的。有些同学一些基础知识早已掌握, 所以就不必要再去进行重复的机械训练, 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可以腾出时间进行一些课外的阅读。而对于不会的同学来说, 掌握了才是目的, 而不是盲目地抄写, 写完为原则, 根本不考虑自己会不会。这类作业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格外地用心, 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

学生为了能更快地、高质量地完成好作业, 获得教师的表扬, 自己在自学的过程中也会加倍用心, 改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同时由于学生在家做了充分的自学和预习, 在教师导案的引导下, 自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学习的目标也更明确, 来到学校学起来也就会更轻松, 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效率提高了, 也就不会再出现教师加班加点, 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

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第5篇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主动性差,没有素材可写的现象太普遍了,原因主要是学生认识事物能力不强,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致使习作教学枯燥乏趣。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给其创设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快乐的作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习作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习作训练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前让学生死记硬背优秀的习作,这样的“魔鬼训练”怎能让学生乐写作文呢?因此习作课变成了“监狱”。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宜,自定目标,帮助学生在语言、生活、情感方面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其产生乐写、想写的欲望,这是最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一、强化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对小学生来说,身边的人、事、物都是观察的范围。在学校,有同学老师,有教室校园,有物品美化,有活动学习等;在家里,有父母亲人,有客厅卧室,有用品摆设,有喜怒哀乐;在社会,有行人车辆,有花草树木,有街坊邻居,有高楼建筑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抓住特点,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不平凡的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

如:五年级下册《二八月,看巧云》,小作者经过观察,发现二八月的云巧早形状和色彩这两个方面。此文重点写了云得形状的变化,这里分为三种情况: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鱼鳞云。这些变化绝不是一天中所能观察得到的。这就告诉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是要经过多次的观察才能写成。学生的作业是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要求学生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赶巧的是那几天每天都是雾笼大地,天助学生找到了现成的素材。经过几天的观察,很多的学生把这篇作文写得很好。

祈明娜写道:威风吹过,浓雾卷动着,像一只只蜗牛在空中慢悠悠地爬来爬去;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只海螺......浓雾真是个百变怪!

马家伟写道:抬头望望那千变万化的雾,真是神奇啊!一会儿像是一群群羊儿在吃草,一会儿又像一匹匹骏马在奔跑......看到这一篇篇内容充实的作文,我深有感触:观察即灵感,生活即作文。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说”起来

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老师即使有再大的威信、再高的才华,你也不能“全权包办”,毕竟是让学生写作文。这就迫使老师必须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要让学生有话能说。解决学生心中有话说不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构思的。

如:我在毕业的第二年教四年级的一篇习作《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是我毕业以来最成功的一节习作课。我就是充分利用了创设氛围的教法,让学生之间畅谈,师生之间交流。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1、小组内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

2、在创设情境中交谈。

(1)学做“小记者”采访。

在互动交谈中,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语言规范。交谈的内容可涉及: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是特产?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呢?等等。

(2)请“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3)老师口诵《回乡偶书》,扮演背井离乡多年后重返故土的老者,向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各种变化。注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结合实际畅谈家乡的变化,其他的学生认真听,再作简单的评价。

让学生人人参与畅谈,结合学生的实际,就地取材,创设情境,形成畅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得到体验,实现想写的欲望,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兴趣,参与活动,积累情感

著名的作家孙犁曾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使学生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学生感知,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觉性,是在经常观察和实际参与中锻炼提高的。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认识、分辨、动手能力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生动的写作题材,寓写作训练与兴趣活动之中。习作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关键是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情感的体会,发现不了美得所在。因此,老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活动,激起想写的灵感。

如:有一次我带领我班的学生大扫除,学生们个个都干得热火朝天。在打扫的过程中,我班的“小作家”马家伟同同学,却深深的感悟到:抹布很了不起,看起来并不是很干净,甚至是有些脏,但是抹出来的桌椅干干净净,擦出来的玻璃光明透亮。真是脏了自己,而干净了别人啊!我当时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多让学生参与活动,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写出的习作才能小中见大,中心得到升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参与感悟,积累情感,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学生只要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呢?

四、张扬个性,鼓励自主表达,让学生乐写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反过来,追求个性化,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表达,也必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1、多写自由文

自由文,是指让学生放开思路,自由行文。让学生从写话、习作到写作,都不受文体束缚,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让学生真切的反应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2、多写想象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学写“想象作文”。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就炼不出优质的合金;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这记忆的表象是想象的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各种贵重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彩,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很强,创新力随之也会增强。然而,对有些

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区分幻想和现实以及文章中出现的天真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珍惜和呵护,并加以正确引导。

如:在指导《三十年后的我》的想象作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美好梦想等想象三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有的学生说:三十年后的我已经事业有成,是一位作家,写了很多很多幼时想看而又没有看到的童话故事。

这里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我加倍珍惜和赞赏。

有的学生说:三十年后的我是一位警察,我专门对付以前欺负我的人,我要以牙还牙!

这种想象作文就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总之,在教学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愉悦的习作平台,去捕捉有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走向大千世界,捕捉情感的浪花。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2003年版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培养学习兴趣,快乐学习数学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93-01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跟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情景策略,是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2 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4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5 加强实践操作,发展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1)。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1)、(2,2)、(1,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1)。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6 作业批改使用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批改学生的作业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我是这样做的对于作业做得又对又好的学生,除了打上“优☆”外,还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真棒!”“好极了!”“very good!”每次全班还评出一个字写的好,作业正确率高,解题最有创意的学生,打上“best!”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得使其学习数学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

我从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我总是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一定能行!”“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万分高兴,希望你努力更上一层楼。”“再细心一些,准行!”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

总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享受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达到乐于参与学习的目的。

培养幼儿剪纸兴趣让他们快乐成长 第7篇

一、创造兴趣

往往孩子们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情有独钟! 这个时候难题出现了,我们如何让孩子的吸引力出现在剪纸上面呢?我们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播放动画片,现在播放的动画片是有主题的,不是随随便便放的,这时候我们可选几个关于剪纸题材的动画片。我国老一代动画片很多是采用剪纸题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人参娃娃》《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山羊和狼》等。通过播放动画片,孩子们的兴趣被动画里的生动的剪纸给深深吸引了。这些动画片不仅教育了孩子们,而且体现了剪纸中的文化。

二、引导兴趣

剪纸是中华民族一大瑰宝,虽然它简简单单,但它的效果往往能深入人心,因为它的题材来自于我们身边。这个时候,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仔细观察事物。这就要求孩子们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或物,从而抓住他(它)们的特点。这就像画漫画一样,几个人都画狗, 但是很多人看起来就像马,这时候就要抓住狗的特点———狗会吐舌头,画出的狗一定要吐舌头。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每天都要去观察自己身边的小动物,抓住小动物的特点,然后记录下来,并且告诉我们,这样孩子们可以在学习剪纸的同时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前几次教孩子们剪一下小动物,孩子们有模有样的学着,可是等到交上来的时候确实有一些四不像,这说明孩子们在生活中缺乏观察。在后来的剪纸活动中,虽然孩子们剪的线条不是很流畅,图样不是很完美,但已经有了一些特征,可以让动物有点生气。

三、实行兴趣

孩子们不可以能一次就能接受很难的剪纸,所以我们只有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来完成。教孩子们东西必须要循序渐进,如在小班、中班必须要教一点基础的,让孩子们慢慢去掌握,慢慢去消化,慢慢去繁衍,衍生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在给孩子们一点点创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当然偶尔的时候我们再教一点基本的线条,教一点基础的图形,在教的过程当中偶尔透出一点点小技巧,效果会更好。如我们给孩子们每人发一张正方形卡片,然后问他们:“我们每天都看见太阳公公,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公公好不好啊?”“我们先将正方形沿着对角对折,再将边上的角对折,感觉还是有点大!我们再对折一下,我们对折的越多,太阳公公就越圆,我们看看谁的最圆?”这时候,孩子们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三角尽量对折的越多,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太阳公公越圆。“对折好了,我们就从这个边上剪下去,大家展开看看是不是一个圆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难度循序渐进,孩子们不仅可以在简单的操作上创造出各色各样的作品,偶尔还会创出一两个出其不意的作品,让人惊讶不已。

四、赞扬兴趣

孩子们最不能缺少的是赞美。当然,在剪纸这方面如果我们不多多的赞美孩子们,慢慢的他们就会失去兴趣, 失去做下去的欲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找一些机会去赞美孩子们。每周我们会举行剪纸大赛,从每个班级里挑出好看的前10位贴在墙上让同学们进行观赏。每到节日的时候我们会让孩子们做一些关于节日的剪纸,不同的节日用不同的剪法。比如母亲节,我们会让孩子们做一些关于母亲的剪纸,然后回家送给母亲,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得到自己母亲的夸奖。再如家里有人结婚了,孩子们有的会跃跃欲试的提出家里的喜字由他们来剪,顿时家里人会对孩子刮目相看。

五、衍生兴趣

剪纸是一个很单调的事情,一些孩子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教育他们做事贵在坚持,有始有终。这就是在培养孩子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剪纸的教育中不是孤立的,每个都有内在的联系。每次剪的时候我都会让孩子们想想你们需要剪什么,用什么方法剪,在剪的同时可以思考在哪加上一剪刀可以成为神来之笔。当然也会有一些败笔,剪出来的形象不是他们所要的效果,但是我们会让孩子们把这些败笔看看能不能改成有特点的作品。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们产生失败感,还会让孩子们发挥联想能力。在完成之后,我会让所有的孩子们评价一下他们的作品,让他们也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会提升他们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审美观。

培养兴趣快乐作文 第8篇

我院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近五分之一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偏执、焦虑和敌对等心理障碍,他们平时表现为: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愿与人沟通,处事时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为别人着想,也不懂得帮助别人。他们的心理问题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上有一种挫败感、意志力差、自控力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缺乏兴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高职学生缺乏快乐学习的原因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在交往行为上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这些偏差与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一)缺乏快乐的家庭氛围

1.重视物质给予,忽视心理需求

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当成了物质给予,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缺少玩伴,父母成为他们的唯一对象,但父母常常以工作忙为借口,取消孩子的玩耍时间,因此孩子缺少快乐的机会。孩子失去了体验成长的机会和乐趣,孩子没有养成通过努力获得满足的习惯。

2.重视分数,忽视快乐

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重视分数,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成功的人生就是好好学习,考入理想大学,找到好工作,所以孩子认为快乐的人生在于结果不在于过程。

3.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孩子对父母的辛劳习以为常,孩子享受着“接受”的生活模式。他们把接受当作理所当然,只关心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他们感觉不到被关心的快乐。

(二)缺乏快乐的学校教育

1.心理出现困惑,缺乏学习快乐感

高职生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在学习上产生了自卑心理。大多数高职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他们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能够较快地吸收新生事物。但由于自卑心理,失去了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也失去了对一切事物学习的乐趣。

2.自我实现意识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

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培养注重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他们认为理想信念都是虚伪的、假的,只有物质利益才是真实可靠的,有的学生一味追求成名、获利,把金钱和名利视为成功的等价物;有的学生对人生、事业缺乏规划,混字当头,陷入网络游戏或无所事事。

3.注重物质利益,漠视心理问题

由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高职生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他们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注重物质利益,漠视心理健康。他们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比较大,面临知与行不统一的问题,致使一些情感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三、采用“说学做”快乐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以教师为主的“一人堂”转变为以学生快乐为主的“说学做”教学模式。即,课堂上教师引出与大学生有关的热点新闻,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热点解析,阐明新闻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课后号召学生落实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说”出快乐

“说”的环节,即课堂上教师“说”出与大学生生活有关的热点新闻,比如,针对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恋爱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与学生有关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关注、参与这一话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对此进行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就学生的看法进行梳理和分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克服了他们的惰性心理。

(二)“学”出快乐

“学”的环节,通过“说”的环节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汇总学生的各种想法并通过梳理,阐明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通过教师的分析,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明确事件的性质和类型,为学生遇到此类事件如何对待、处理做好心理准备。

(三)“做”出快乐

“做”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实践中。当学生面对生活实际出现的问题时,他们能正确地识别和抵制不良的心理倾向,从而积极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到不快乐,在教学中采用“说、学、做”的方法,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内在动力,又可以解决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增加了心灵体验的机会和学有所用的快乐感。

摘要: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英语学习时感受不到快乐。英语教学采用“说学做”快乐教学法,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主动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愿望。

关键词:高职生,快乐心理,英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明锋,钟永淑.“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管理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50-51.

培养兴趣快乐作文 第9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 饶有兴趣地学习,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因此, 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让他们在快乐中习作, 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一、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 习作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 因此,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教师在教学生习作时, 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自主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 习作兴趣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学生就能够在快乐中习作。

二、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 感受社会生活, 积累习作材料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身处农村地区的小学生, 他们对高山流水、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等自然之美最熟悉不过了。教师应带领学生不断地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 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领略喧嚣的市场、不息的人流;去见识宽阔的田野、静静的溪流;去感知生态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去采集人生的乐趣……将自己的收获经过加工和提炼, 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 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多姿多彩。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习作, 就必须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去感受自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让学生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三、要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师还应在习作评价上下功夫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 应该打破传统的评价作文的观念———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 应该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师评价

由教师评价是习作评价中最传统、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下批语。

(1) 表扬式批语。学生习作中的优点, 比如语句通顺、结构完整、开头或结尾出色等, 可采用表扬式批语, 如“这个词用在这儿很贴切”“结尾点题, 意味深长”等。

(2) 欣赏式批语。儿童在习作中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妙处或惊人之语, 教师可采用欣赏式的批语, 如“你的知识面很广, 读者一定会佩服你的。“”你的文章很有想象力, 语言表达也很出色。”等。

(3) 征求意见式批语。教师在批改习作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趣, 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强求儿童。当然, 对学生某些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还要适当点拨, 但要用征求意见的口吻。

(4) 交流式批语。写作常是学生倾诉心声的一种方式, 教师可利用交流式批语走进学生的心田, 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2.学生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之间交流习作以及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十分关注。当前小学语文评价的新理念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当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1) 借助于朗读自评或他评。小学生在默读中不易发现病句, 可以考虑通过学生朗读, 让他们自己发现拗口和有毛病的句子。使用这种方法时, 既可以让学生自己读给自己听, 然后修改自己的习作, 也可以让学生读给其他同学或老师听, 由其他同学或老师批改该学生的习作。

(2) 同学互评。同学互评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和同学交换习作进行批改,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习作。

3.家长评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由家长来评价孩子的习作, 更能体现出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积极、合理、有效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后成功的喜悦, 更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让他们体会习作的快乐。

四、“发表”学生“作品”, 让他们体会习作后的快乐

其实,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 如果教师处理得当,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如, 我让学生编写一本《班级作文选》, 并设立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 把班上优秀或进步较大的习作选编进去。另外, 学生还可以踊跃地投稿。再如, 在学校、班上的黑板报上或自己办的手抄报上, 也可以“发表”学生的习作。

总之, 我在农村小学生习作的指导中, 沿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 感受社会生活, 积累习作的材料———积极评价, ‘发表作品’, 体会习作后的快乐”之路进行指导, 通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让他们真正地在快乐中习作, 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参考文献

培养兴趣快乐作文 第10篇

一、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人和物的习惯

我们的日常生活, 虽然每天面对, 但你是否认真细心地去观察过那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呢?一望无垠的田野、连绵起伏的山峦、弯弯曲曲的河流、深邃遥远的天空———这所有的、奇妙无穷的大自然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学生对陌生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 心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所以, 教师应细心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观察周围的一切, 让学生从中收获许多感兴趣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的确如此, 没有细心的观察, 就没有第一手资料的积累。

秋天来临了, 我会带学生去树林里观赏红彤彤的枫叶, 微风过处, 飘落片片红叶;去田野中看一下那金灿灿的稻子, 仰望那湛蓝的天空, 聆听那渐行渐近的汽车轰鸣声……面对这美妙的世界, 学生不会无动于衷。他们用心感受、用心倾听、用心观察。当他们的心灵被某一现象或某一事物打动时,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讲述, 爱思考的孩子会不住地提问。有了情感触动, 就有倾吐的需要。学生会把那些触动心灵的体验用自己的话语写下来。而趁这个时机, 引导学生认真完成他们的习作至关重要。因为, 眼前的一切, 还停留在他们的心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堂, 体验、感受、观察是学生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天马行空, 不拘形式

有的学生习作写得很平淡, 尽管他和别的学生一样仔细体验了周围的一切。究其原因, 就是学生没有发挥潜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只是机械地看到什么写什么。就像做数学题1+1只能等于2一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生由于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的局限性, 习作往往看上去机械呆板。习作虽然不是发明创造, 但一样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拘泥于形式的心灵流露。记得一次在教课过程中, 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圆, 要求学生在这个圆上添上几笔, 变成另一样东西, 然后展开想象, 写几句话。后来发现, 学生画的图有“月亮”“篮球”“西瓜”“蘑菇”“人脸”“自行车”……形形色色的东西, 奇思妙想的话语, 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其中, 我班上的一个叫徐若欣的学生写的“月亮”的故事, 更是让我心灵一颤, 印象深刻。她画的是弯弯的月亮, 妈妈抱着她, 坐在月牙上。她写道:“一个晚上, 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妈妈抱着我, 像气球一样, 飞呀飞, 一会儿就飞到了弯弯的月亮上面。月亮上面是那样的寂静无声。我好像看到嫦娥姐姐, 也抱着小兔子, 就像妈妈抱着我一样。这个时候, 一颗流星就像一个乒乓球大小, 从我的眼前飞过, 我挣脱妈妈的怀抱, 跑着去抓流星, 流星飞得好快, 我根本追不上它。突然, 我一下子从月亮上摔了下来。快救命呀, 我呼喊着———我睁开眼睛一看, 妈妈坐在我的床前, 说:小妮又做梦了吧?” (略有修改) 多么富有童趣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这就是一个农村小学三年级的作品。

三、读、说、玩、写相结合

首先, 陪学生说话, 给他们讲故事, 然后想办法引导他们说话, 让他们用学过的词汇去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比如, 看完小人书后的感受或者给全班同学讲小人书中的故事, 然后让他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说过的东西记下来。不要忘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掌声和鼓励声, 让他知道自己原来并不笨, 也可以说, 可以写。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 我把在县培训课上听到的案例也应用到我班上。在一次小练笔课堂中, 我讲了一个《武松打虎》的故事给学生听。一开始, 我一边讲, 一边摇摇晃晃, 学着武松醉酒的样子, 在讲台上踉跄走着。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我着力渲染景阳冈寂静阴森的氛围, 学生一个个紧张地伸长脖子听着, 在讲到老虎扑向武松的时候, 我戛然而止。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 用语言加上手势动作来完成没有讲完的故事。这个时候, 学生兴趣大起, 纷纷踊跃举手。有的讲武松一拳就把老虎的牙齿打碎, 有的讲老虎被武松举起丢下了山崖, 有的讲武松嗖地一下蹿到树上, 老虎来不及躲避, 一下子撞到大树上撞死了。最有意思的是, 不爱讲话的徐杰同学想象无限, 说老虎酒精过敏, 扑倒武松的时候, 被武松的酒气熏跑了。各种联想翩翩甚至无厘头的词句铺天盖地, 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意犹未尽。打铁趁热, 学生讲完后, 我马上要求他们用笔记下他们刚才讲的故事, 不论字句长短。我发现这样的方式, 学生写起来轻松有趣得多。那些不爱写的学生也纷纷落笔, 写下他们对武松碰上老虎怎么办, 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无一不令人感慨。这个过程, 说写结合, 学玩结合, 效果明显。学生投入了感情创作的作品, 表现得精彩纷呈。

学生从小听故事、玩游戏、多阅读, 这样会接受较多的刺激, 对他们的知识语言积累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此, 在平时, 我经常讲故事给学生听, 并鼓励他们自己编造故事。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在阅读时, 联系文中的主人公, 对比一下自己周边的人和物, 记下优美词句,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能促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 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兴趣,做好体育快乐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快乐教育;体育课;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地增加和改善体育的场地、器材、体育经费,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地减少。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可以说,学校体育造就了相当多的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合格人才”。由于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将学校体育与升学考试、竞技体育混淆,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逐渐低下。

一、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渐培养出学习体育的兴趣来。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更重要的与热爱祖国、建设和保卫祖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品质联系起来。应树立起学好体育光荣、学不好体育可耻的思想观点。在培养学生正确观念的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地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三、创新教法、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活学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

四、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

五、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特点。教材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的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搭配、分析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的以下四点:①教材内容的搭配、要以大纲为主,結合本校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强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新有趣性。②从教材的选择到挖掘教材的内涵,不只考虑具体教材的动作本身,而是考虑教材背后具有的特性和内涵。③教材分析,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纵向衔接、横向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④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强调合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事实证明,快乐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氛围。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激发兴趣,快乐作文 第12篇

一、课外延伸,内外一体。

让孩子们带着感情走进大自然,和他们一起参观、游览、开展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学生往往最感兴趣,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了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活动前要进行有目的的部署,活动中相机启发引导,活动后适当点拨写作方法。

我曾带学生游览马陵山,游览前我告诉同学们:大自然神奇而美丽,只有用心去“读”,才能感受到大自然这本书中的奥秘,在游览中看哪个同学观察力最强。当同学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都东倒西歪地坐在地上时,我精神振奋地对他们说:“你们快看,咱们站得有多高呀!”大伙围拢了我,我指着周围的山形,让他们仔细看山的特点。有的说:“山势起伏,连绵不断。”有的说:“这里的山就像海洋里的波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又引导远眺,俯视看景色又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说:“山下的田野像绿色的地毯,山上的树木把马陵山装扮得青春焕发。”“瞧,那远处行驶的汽车多像小甲虫!”“哇!我们站得多高呀,呼吸都感到困难,头也有点晕眩,仿佛在梦境之中。”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仔细地观察着,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爬山的疲劳一下子消失了。

回校后,我及时组织全班回顾游览的经历,并予以启发:“这次活动收获很大,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把它写下来好不好?”同学们一下子情绪高涨。但我并没有让他们随便去写,而是引导讨论:按什么顺序写?抓住哪些特点?哪里应作为重点?哪里不应多费笔墨?自己的感受怎样融于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落笔行文,大部分人轻松自如,很快完成了习作。

二、开展活动,欢乐课堂。

小学生喜欢游戏,“乐于嬉游”,符合心理学原理。根据这一特点,激发兴趣,“使之趋向鼓舞”,在作文课上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小实验等活动,活动后要求学生将过程、感受写下来,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做“鸡蛋浮起来了”这个简单有趣的小实验(此实验在四年级自然课“沉浮的秘密”前进行)。我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杯装有清水的玻璃瓶、一只鸡蛋、一袋盐,然后把鸡蛋放入清水,鸡蛋沉入水底。问:怎样才能让鸡蛋浮上水面呢?不少学生试探着将食盐放入瓶中,使鸡蛋渐渐浮起来。学生在实验中思维活跃,观察认真。实验完毕,临位互述实验过程,纷纷畅谈实验的感受。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当堂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观察,记忆清晰,历历在目,个个兴趣盎然,再让他们写作,纷纷下笔如有神。

如此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强化阅读,以读促写。

平时要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自然地挂起钩来,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美读课文时,评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分析怎样借鉴,真正读后有所感、有所得、有所用。

在精读过苏教版第11册第14课《游天然动物园》后,同学们对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这些写得较详的动物印象较深,不少同学能绘声绘色地复述,而对犀牛、黄牛及导游阿里所介绍的某些略写的动物的趣闻记忆较浅。原因何在?同学们再读课文互相讨论后一致认为:具体描写的动物,作者都能抓住其特点,让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于是,我趁机拨动他们生活体验的琴弦:同学们平时都浏览过动物园吧,文中略写的动物有的也观赏过,谁能抓住它们的特点,像在文章中作者进行具体描写的动物那样,选一种略写的动物或者你熟悉的动物讲给你的好友听听,好不好?此法真灵,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行动,自主合作,讲起了他们的趣闻……最后写出了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为了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养成勤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实现资源共享,我让全班同学专门准备一个阅读摘抄本,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有关人物、动物、景物、环境、动态、静态等专题摘抄,定期进行阅读交流、评析,进行同一专题的征文比赛。同学们跃跃欲试,乐此不疲。

四、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而言,不断进步、不断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佼佼者,从而更加热爱写作。那么,对于一些学困生,怎样使他们不自卑、不落伍,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这种劳动和创造的欢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

1. 在作文指导中,对学困生个别照顾,针对具体弱点,巡回点拨,发现闪光处,哪怕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子或一个好片断,也在全班表扬,真正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坚定信念。

2. 针对学困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足,让在此方面较为优异的习作者,朗读作品让全班评讲,多给学困生评讲的机会:刚才读的这篇文章怎样?好在哪里?以达到以点带面、取长补短的功效。

3. 运用弹性批改,在批改中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对学困生的作文适当降低要求,尽量批改具体,酌情拔高,等第。

4. 多开绿灯,提供展示的舞台。为更好地激发同学们习作的热情,每学期校内汇编一本学生优秀作文选,班内汇编一本习作进步选,定期组织师生、家长观看;校内文学社定期组编、排版、发行、见报的作品;积极组织读书征文、向报纸杂志投稿。

上一篇:油库自动化下一篇:智慧管理爱心育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