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分配论文范文

2024-05-20

设备分配论文范文(精选7篇)

设备分配论文 第1篇

1 设备配置原则

根据需要处理的业务功能要求, 决定其处理能力, 根据信息处理量和交换量的大小决定其配置规模。设备的配置要满足很多应用条件, 例如应满足系统的功能要求和高峰时业务处理的需要;满足实时处理和日终处理对系统资源占用的要求;满足业务功能需求对系统响应时间的要求;满足业务信息存储容量的要求;在设计年限内, 服务器主机系统的磁盘利用率最大不超过75%;服务器应具有较大的扩充能力并支持灵活的扩充方式, 须保证系统能够在规模和性能两个方面向上扩展, 以满足未来不断发展的需要, 支持整个服务器系统的无间断扩充;支持64位操作系统, 支持多种主流的编程语言、数据库 (包括并行数据库系统) 、中间件和其它第三方的软件;主要部件应有冗余备份, 并能对故障的硬件自动隔离;具备开放性、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先进性和安全性;配置经济合理, 系统维护方便。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得出本文中算法的设计。

2 设备资源配置方案算法

对于设备资源配置方案算法不是单独的某个算法就可以决定的。企业要想要信息系统达到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必须得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器处理能力、WEB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数据库服务器处理能力、存储空间、网络带宽等因素。文章中会涉及到很多公式, 相应的会涉及到范围内取值问题, 但是我们已经将这些值锁定。这些值是在多年大型银行系统中经过不断的应用、验证中获取的。

系统建成后, 至少满足未来三年发展需要。根据需求首先估算出三年内的系统的主要业务量, 以金融网点管理信息系统第三年业务量为例, 系统注册用户数:32531人;系统同时在线用户数 (峰值) , 按系统注册用户90%计算得:26025人;日均操作笔数评估按照每级机构功能权限、机构数以及参与人员操作次数计算得:915421 (笔) 。

2.1 应用服务器处理能力

m1──预测近期年的日均交易量, 单位为笔;

ε1──忙日集中系数, 就是忙日的交易量和日均交易量的比值, 因业务系统不同会有差异, 我们检测到金融网点系统, 忙日交易量是日均交易量的2~4倍, 我们取最大值4。

ε2──忙时集中系数=忙时业务量/全天业务量, 具体系数因不同业务系统有差异, 我们检测到金融网点系统的忙时集中系数在0.2~0.25之间, 这里我们取最大值0.25;

k1──平均交易复杂度, 我们测得出每笔交易对数据库操作4~10次, 组合信息查询居多, 所以这里取略微低于平均数的6;

j1──主机处理能力保留系数, 为主机CPU处理余量。实际应用经验表明, 一台主机服务器的CPU利用率高于80%则表明CPU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系统瓶颈, 而利用率处于70%时, 是处于利用率最佳状态。因此, 在推算主机性能指标时, 必须考虑CPU的冗余, 所以主机处理能力保留系数取0.7。

2.2 WEB服务器处理能力

WEB服务器主要提供WEB服务, 本系统要求的用户并发数较大, 对主机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

系统处理能力表现为单位时间内完成交易的能力 (简称并发处理能力) 。Web服务器处理能力 (tpm C) 按下列公式计算:

根据业务量估算, 3年后系统要支持同时在线用户数为9169人。

2.3 数据库服务器处理能力

数据库服务器处理能力算法和应用服务器处理能力算法一样, 但数据库服务担负着数据存取, 查询等功能, 要频繁的读写操作, 根据经验, 1m取日均交易量的1.4倍;所以P=915421*1.4*4*0.25*6/60/0.7=196162≈18万

2.4 存储空间算法

系统的磁盘阵列容量计算应遵循以下公式:

S──磁盘总容量;

S0──系统软件容量, 单位为千兆字节 (GB) , 取40;

S1──应用软件容量, 单位为千兆字节 (GB) , 取20;

S2──数据库系统表空间, 单位为千兆字节 (GB) , 取40;

S3──数据库归档日志, 单位为千兆字节 (GB) , 取40;

其中:S4= (A×B+日间交易的日均交易量×C×D+日间交易的日均交易量×E×F) × (1+0.3)

A──系统注册用户数, 根据业务部门分析, 3年后系统用户数达到32531;

历史数据库容量:系统中的存储期限为三年, 三年以外的数据转历史库中, 历史库存储空间依据数据存储年限而定。因此系统总体存储空间为1T, 建议备份空间也为1T。

2.5 网络带宽算法

假设系统采用数据大集中模式, 系统使用广域网线路和网络设备, 那么终端用户的网络带宽需求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k──并发系数, 20%;

ε1、ε2与公式 (1) 含义、取值相同;

根据业务量估算, 日均操作笔数为915421笔, 因此:

3 设备资源配置

tpm C是由第三方测试得出的数据, 一般来说是由设备提供商来提供相应配置的tpm C。具体如何选择服务器, 可由集成商提交需求测算, 给出各类应用和数据库需要的硬件资源。以某银行的全国中心和金融网点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通过对设备资源配置方案算法的分析, 硬件设备及数量配置见表1 (具体厂家名称、机器型号略去) 。

4 结语

金融网点管理信息系统研制成功后, 用以上算法得出的结果购买的设备, 经过多半年的实际使用, 其效果非常不错, 对主机资源配置的算法还有许多需要进行探讨的领域,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曾家智, 贺燕.基于服务元架构的主机资源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08 (4) .

[2]李学伟, 柯新生.基于网络的企业级信息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1) .

[3]周鲁东, 黄遵国.多样化服务器的多网络布置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2) .

[4]YE Hua, WU Ji-gang.Computing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Complex Co-design System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1 (5) .

设备分配论文 第2篇

1、基础考试时间一天,共8小时,其中上午下

午各4小时。

上午公共基础考试,下午专业基础考试。公共基础考试题目:

Ⅰ.工程科学基础(共78题)

数学基础24题

理论力学基础12题

物理基础12题

材料力学基础12题

化学基础10题

流体力学基础8题

Ⅱ.现代技术基础(共28题)

电气技术基础12题

计算机基础10题

信号与信息基础6题

Ⅲ.工程管理基础(共14题)

工程经济基础8题

法律法规6题

合计120题,每题1分。

考试时间为4小时

专业基础考试题目:

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20题

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 10题

自动控制 9题

热工测试技术 9题

机械基础 9题

职业法规 3题合计60题,每题2分。考试时间为4小时。

2、专业考试时间两天,第一天为概念性考题,时间6小时,上午下午各3小时;第二天为案例分析题,时间为6小时,上午下午各3小时。

1)专业知识概念题

(1)采暖(含小区供热设备与热网)30题

(2)通风(包括建筑防排烟)30题

(3)空气调节 30题

(4)制冷技术(含冷库制冷系统)25题

(5)空气洁净技术 12题

(6)民用建筑房屋卫生设备 13题

上下午各70题,合计140题,其中单选题40题,每题分值为1分,多选题30题,每题分值为2分,试卷满分200分。

2)案例分析题

(1)采暖(含小区供热设备与热网)10题

(2)通风(包括建筑防排烟)12题

(3)空气调节 14题(4)制冷技术(含冷库制冷系统)10题(5)空气洁净技术 2题(6)民用建筑房屋卫生设备 2题 上下午各25题,合计50题,每题2分。试题满分100分。

角色分配VS责任分配 第3篇

新郎的婚礼恐婚症

领证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王一茹和车学兵的生活,一个红本本似乎只是给两年多的同居生活加了一道保险杠。但当两家父母商定好要举办婚礼后,车学兵恐婚了。在父母和王一茹开始向周围人了解婚礼事宜时,他不闻不问;对于所有需要两人一起操心的婚礼项目,采取消极不配合态度;不管是定婚宴酒店还是定拍摄婚纱照时间,能拖则拖。

举办一场真正的婚礼,站在众人面前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已婚了,这与私下请最好的哥们儿吃顿饭,有千差万别。

因婚礼而产生的恐婚症患者以男性居多。办理结婚法律程序因降低了审核门槛,变得随意化;而有仪式性质的婚礼则成为新人在筹备婚礼过程中面临的第一道心理坎。53.67%的新郎承认自己有恐婚倾向,3.2%的新郎成功延迟或者取消过婚礼。

如果不及时解决恐婚症,婚礼的筹备将麻烦不断。一个不断使坏或者拒绝承担责任的新郎,会在新娘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是对我、我父母甚至这桩婚姻不满,所以排斥婚礼?由此引发的争吵和猜忌,将一直延续到家庭生活中。

解决办法:夫妻俩在做出决定后,应有一场围绕婚礼展开的详细讨论,包括婚礼工作的责任分配,彼此对婚礼的认识、担忧等,避免让琐碎的准备工作对家庭生活造成影响,使得还没有完全适应婚姻角色的一方产生逃避想法。

新娘的权力之争

筹备婚礼时,徐薇和岳林正是你侬我侬情意最浓时。一生一次的婚礼在徐薇看来,理所当然要由自己全盘做主,岳林同意了。但他很快收回了承诺。

徐薇选择的酒店完全超出两人的承受力,自己最讨厌白西装,拍摄婚纱照时徐薇却执意要求影楼方提供白色礼服,还有婚庆公司的选择,徐薇一定要照顾同学生意,选择并不适合两人的策划人。两人起初只是就原则问题发生争执,当裂隙越来越大,最小的细节也能点燃炸药桶。

当婚礼准备到一半时,岳林和徐薇就婚礼蛋糕一事再次发生争执,忍无可忍的新郎干脆宣布取消婚礼。

当感情没有涉及金钱、审美追求、处事风格等冲突时,两个人是否一致的评判标准可能停留在客观条件和空泛的价值理想层面,婚礼,暴露出新人之间掩埋在理想之下真实的不一致,对于没有太多生活经验的青年人来说,筹备婚礼的确是相互了解、磨合和评估双方是否合适的重要选题。筹备工作因夫妻俩意见无法一致而夭折的事,屡屡发生,但多数新人都能在事后达成谅解。在此过程中,新娘对婚礼决定权显得更执着,起源于她对婚姻权利的争夺或者确保:许多新娘都相信,自己在婚礼中获得的权利与在婚姻中掌控的权利成正比。

解决办法:这是一个责任和权利分配问题。新娘对权利的看重,一方面来自安全感,希望用争权试探出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一方面则缘于新郎的失职,新郎放弃投票权表达对妻子的“包容”,实际也是放弃了责任,当发现原则被侵犯时再想重拾责任以保证权利,必然会引起冲突。所以,一开始就亮出底线,分配好责任和权利,是避免所有冲突的前提。

婚姻里有三件坑爹事最暴露感情的死穴:买房子,装修,办婚礼。三件事中又以婚礼最复杂。以新人为核心,两人的工作生活圈为半径,所有亲友同事都成为直接和间接关系人。婚礼中的关系学,从来都不简单。

新人VS家长

为了孩子的利益

苏青的婚礼,一开始就不顺。她和丈夫本没有冲突,但两人身后的父母和一帮子亲戚从开始一直吵到结束,比电视里演的还夸张。第一天商量,婆婆毫不客气要求去他们老家办婚礼,一切得按老家规矩办事。疼爱女儿的苏青妈立刻反对。吵吵嚷嚷到最后两个妈达成共识:两家各自做东,一边一场,谁也不去对方家地盘。

中式还是西式,酒楼还是酒店,谁家出多少钱,份子钱算谁的,彩礼多少嫁妆多少……两个妈一人一个小本子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作为秋后算账的依据。小两口劝不住家里人,不吭声躲在一旁倒成了傀儡。

70%新人的婚礼操办都有父母参与,两个家庭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常常就在这里爆发。现在新人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习惯了对子女决定的参与,到婚礼时自认更有权力做主,或躲在孩子背后献计献策,以期达到自家孩子占上风不吃亏的目的。本来统一战线的两个人成了双方父母的傀儡,在父母的参与下产生相互猜疑、试探、角力的情绪。

解决办法: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即便双方家庭都努力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但有维护自己孩子利益的原则,最终也不可能做到双方都满意。最科学的相处方式是尽量避免双方的直接“碰撞”,把意见反映给各自的孩子,由他们自己协商和回馈家庭的意见,以孩子为桥梁和缓冲带。还有一个值得分享的经验:大部分的娘家妈妈更重视态度,她们担心女儿嫁到婆家得不到重视,此时如果婆家在经济实力、家庭条件等方面有通,不给儿女婚事埋下隐患。

另外,新人在长辈面前不能自起矛盾,他们必须首先彼此间的交流畅通,牢记自己才是婚礼主要筹备者的身份,不要自动放弃主动权。

婆媳矛盾提前爆发

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婚礼还没办,婆媳就闹翻了脸。如果同居是情侣的试婚石,婚礼则是双方家庭关系的试金石。黄玲玲和婆婆同是女强人,两人都想成为婚礼大片的“制片人”,在筹备过程中屡屡冲突。虽然最后婚礼看似顺理进行,但她对挑剔确定迎宾人员

新人双方家庭都要派出亲友负责迎宾接待工作,提前分配好宾客签到台接待、登记礼物礼金和引导宾客入席等工作。

确定滚床儿童

通常为三岁以下健康活泼的小朋友;确认从外地来的亲友名单,并为他们预订酒店。再次确认主婚人、证婚人名单;这是最忙碌的一天。

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沟通;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守旧的婆婆已埋下诸多不满,而丈夫在此过程中的两不相帮,也成了夫妻俩日后经常吵架的导火线。

解决办法:婆媳问题老生常谈,很多婆媳矛盾在婚礼筹备期就露出端倪,多数情况下,总有一方会为了婚礼顺利进行而选择让步。但无论对错,和长辈发生直接冲突是大忌,除了显示出自己没有良好的家教外,还会因伤害了公婆而拉远与丈夫的距离。除了和丈夫多沟通、强调自己的理由和原則外,忍一时,既能显示出自己良好的家教,也能让对方父母对你有信心。

父母集体干涉太多

父母之间没矛盾,也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当矛头调转统一对向新人时,滋味一样难受。

刘洋的婚礼一开始就让他觉得憋屈。双方家长见面时他还担心了好一会,结果两对父母意见统一,就是和小两口的意见不统一。父母们对未来的婚礼有自己的看法,既要合礼数,又要隆重有面子。但刘洋想耍的婚礼是有创意、浪漫的,传统程序有没有,不重要。此外,请不请婚庆公司、用什么等级的司仪和摄影师,都让想花钱买轻松的新人和强调节俭的父母间总是僵持不下。尽管最后父母们做出了让步,但刘洋心里始终有些不舒服。

解决办法:父母们并不是那么难以沟通,导致分歧的也许不是婚礼本身,是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新人们“有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此外,父母也应该明白,婚礼的主角毕竟是两位新人,他们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不能把自己年轻时不曾拥有的婚礼梦想实现在儿女的婚礼上;也不要一味追求务实,将原本应该浪漫且略带梦幻的婚礼办成走过场、走形式。

主任VS宾客

要得罪一个人?很容易,请他参加你的婚礼。一张名字写错的请柬,一个胡乱安排的座位,不礼貌的招待,甚至认错人这样的乌龙,都可能让人败兴而归。

婚宴上最能体现人际能力的,是座次的安排。既要符合老祖宗的传统规矩,又要避免让相识的宾客分隔两地;每桌都要保证至少有一位能调动气氛的客人。如何安排才能满足所有条件?

解决办法:婚宴座位安排原则如下:1.宴会中宾主的位置为正面对门的中心位置;2.桌位、座位距离主人越近则代表客人与主人的关系越紧密;3.婚宴中,新人父母双方应有各自单独的席位。适当靠近,分列红毯两侧;4.新人父母不相邻而坐,宾客则按照长幼次序靠父母双方右手边依次入座;5.将长辈、兄弟姐妹安排在同一桌或相邻区域;6.主人方面的陪客应尽量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

实际操作时,可在遵循原则基础上,事先将客人的名单按与新人的关系及年龄进行分类,将年龄相近的宾客安排在同一台,从长到幼安排桌位,既尊重了长辈也解放了活泼好动的小辈们。

婚礼项目表

多家比较,确认预订酒店

看黄历选日子且只能在周末举办,条件苛刻,举办婚宴的酒楼酒店便特别抢手。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预算、地點、风格、现场效果、菜单和布置细节等因素。

多家比较,确认婚庆公司

注重口碑,谨防黑店。签合约前,要现场确认婚礼当天的车辆、主持人等项目,在违约责任方面有详细记录,婚礼当天再给尾款。

可通过面谈和电话等方式预订拍摄婚纱照时间一般婚纱影楼会提供预约服务,和化妆师详细沟通造型设计时带上婚纱,拍照前一天再次确认上收时间。

设备分配论文 第4篇

关键词:PHP,设备平行分配,算法,代码

1、设备平行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和PHP的优势

资源分配问题就是把数量一定的一种或几种资源合理地分配给多个工厂使用, 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目标函数值最大化) 的一类问题。这里的资源可以是材料、设备, 也可以是人才、资金, 甚至是时间。本文主要解决资源分配中的设备平行分配问题。[1]

设备平行分配问题举例:某公司根据国家计划的安排将某种设备5台分配给所属甲、乙、丙三个工厂, 各厂获得这种设备每年可以向国家提供的利润如表1所示:

求应如何分配这些设备, 才能使公司得到的利润最大?

从形式上看设备利润关系表是一个矩阵, 如果用matlab或其它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处理, 但是只会显示结果, 不会显示其中的处理过程, 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流行的PHP语言具备一定的优势:首先, PHP即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 它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开放源代码的多用途脚本语言。PHP具有开源、免费、易用、高效等特点。第二, 以PHP编写解决动态规划问题代码可以充分利用PHP数组或操作数据库方面的强大功能。第三, 以PHP实现资源分配问题具有B/S结构系统的全部优势, 如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便于资源的共享。第四, PHP与Html混合编程处理图表非常容易, 可以将整个处理过程方便地显示在浏览器上。

2、设备平行分配问题编程算法

一般而言, 计算机处理算法与手工处理差别很大, 计算机处理算法往往只见结果, 不见过程, 本文的基本思想是让计算机处理过程尽量接近手工处理思想, 并将处理过程显示出来, 并不追求直接显示问题的结果, 基本的算法如下:

(1) 数据的接收获取工作, 可以生成一定数量的文本框接收用户从键盘输入的“设备利润”, 然后将这些数据赋值给一个二维数组;也可以将设备利润关系表中的数据输入mysql或其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的数据库表, 然后用PHP代码方式从数据库表中读取数据到一个二维数组。这一阶段工作并不复杂, 因此, 代码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下面的代码实现部分, 直接为一个设备利润关系表实例建立一个二维数组。数据接收中设备数和工厂数则用变量描述。

(2) 数据接收之后, 以最后一个工厂作为第一个阶段, 求出利润值和决策表;再以倒数第二个工作至正数第二个工厂作为第二阶段求出利润值和决策表;继而以第一个工厂作为第三阶段, 求出利润值和决策表。之所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因为三个阶段处理略有不同。

(3) 根据三个阶段的利润值和决策表, 确定最优方案和最大利润值。

3、设备平行分配问题PHP代码

设备平行分配问题具体的PHP代码如下:

4、结论

以上代码, 经过测试和调试, 能很好的实现设备平行分配问题, 对于不同的问题, 只要更改数据接收部分的设备数和工厂数及设备利润关系数组即可, 其它的代码不需要改变。代码运行效果如图1所示:

综合图1各表, 可得两个最优分配方案:

甲厂0台, 乙厂2台, 丙厂3台;

甲厂2台, 乙厂2台, 丙厂1台。

参考文献

[1]胡运权.运筹学 (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设备分配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分配;劳动价值;财富生产;财富分配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XuZhongWei Beijing education college KeYanChu

Abstract: purpose of socialist production is to satisfy the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the material wealth of the production is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common decision? So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distribution i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is and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 of production has the same logic. Today's production elements inclu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labor.

The paper keywords: socialist distribution; Labor value; Wealth production. Wealth distribution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为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是按劳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并存。这里,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进行分配的对象或内容是什么?是使用价值(产品和劳务),抑或价值?不少文章都声称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是价值分配,同时,为了说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的存在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还特别指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回事。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笔者认为,认定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分配是价值分配的观点值得商椎。

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表述的按劳分配,指的是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中,按劳动量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在马克思那里,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经济已不复存在,因而也不存在价值分配。所以,马克思所讲的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产品,即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虽然并未实现“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经济依然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价值分配的充分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价值,而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诚然,社会主义的生产无论是从微观上讲,还是从宏观上讲,都必须重视效益,追求效率,都必须从价值范畴作出判定。但价值范畴判定取代不了最终生产目的。我们使用这些价值范畴,乃至必须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或者如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提供给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劳务。我们遵循价值规律体系办事,目的都在于使产品和劳务的数量更多,质量更好。大家知道,价值量的多少和产品,即使用价值量的多少不是完全同一的。两个企业,在同样长的生产时间里,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比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能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价值量是相等的,只是当面对同一单位市场价格时,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才可获得更多的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的消费者而言,这里有意义的不是价值量的多少,而是使用价值的数量。分配的使用价值越多,就越能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的生活也就越富裕。

社会主义分配的使用价值其内涵在现阶段要远远超过马克思所设想的“消费品”范畴。首先,社会主义分配的使用价值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还有劳务。使用价值是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属性。这种属性可以附着在有形的物质产品之上,也可融入劳务之中。因此,有形和无形,物质产品和劳务不是判断是否具有使用价值的标准。其次,社会主义分配的使用价值,不是消费品,而是财富。财富中包括消费品,但又远不止消费品。当财富被用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之后有剩余,剩余部分可以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个人财产,包括转化为一定形式的生产资料、不动产和金融资产等。劳动者拥有个人财产,包括各种形式的资产,同样符合社会主义最终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以,社会主义分配的实质内容并非价值分配,州异消费品分配,而是财富分配。劳动者有财富,劳动者有财产,就会更坚定地拥护社会主义,会焕发出更大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从这个角度体会马克思当年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也许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探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时,人们会提出,现在还不具备马克思当年设想按劳分配时所具备的条件,如单一的公有制,个别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社会是分配主体等。因而现在的社会主义分配内容是价值分配。我认为,这里讲的价值分配和上述财富分配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有很多方面远未实现经典社会主义的特征。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是社会主义了,它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追求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典社会主义是没有差别的。生产目的决定分配的实质,人民生活富裕程度取决于占有财富(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多少。因此,社会主义分配也只能是财富的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占有不同生产资料,具有不同经济利益,价值创造从而价值分配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量化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也还是商品经济,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本质关系不是等价交换关系。商品交换乃至价值分配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关系的本质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只是一种“外壳”,而财富分配才是核心。价值分配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必须反映财富分配的实质。同时,我们还要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了,除了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外,各阶层人民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私营业主、个体劳动者、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等,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队伍不可或缺的成员。这些人所取得的分配同样是社会主义的财富分配。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决定了社会主义分配是财富分配,同样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财富生产而不是价值生产。财富的生产取决于多种因素,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加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关于马克思认为财富的制造不仅仅取决于劳动,以及当前社会主义财富的创造取决于多种因素,似乎人们都不持异议,观点是一致的。我所强调的是,大家应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财富生产,这才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取得逻辑上的一致。

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随着社会前进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种类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在配置上不断趋于合理。首先,随着社会发展,生产要素种类不断增加。过去人们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无非就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人与物的结合,在古典经济学那里概括为:土地、资本、劳动。现在,社会已经大大前进了,生产要素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以及它们的货币表现资本或资金。生产要素的种类越多,就越表明人类生产进军的广度和深度在增加,创造的财富也就越丰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谁提供的生产要素越多,谁对社会发展、财富创造的贡献就越大。因此,提供生产要素与获取财富分配是源与流的关系。反之,通过财富分配调动要素提供者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主义生产中去,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使祖国强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这不正是我们期盼的目标吗?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要素的质量或者素质在不断提高。所谓生产要素的高质量或素质是指生产要素的动能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较之一般因素明显增加。促使生产要素质量或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渗透于各个有形的生产要素之中,使得这些生产要素发生了质的飞跃,因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人,科学技术会不断前进,对生产要素从而对生产的推动作用会不断增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从一定角度说,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首要生产要素。我们重视知识,重视科学技术,给科学技术的提供者以较多的财富分配是合乎情理的。有人担心如此做法会否定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否定人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力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关键在于错误地认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严格地说,不存在纯粹的体力劳动,也不存在纯粹的脑力劳动。自有人类劳动以来,二者就并存于同一劳动之中,只不过哪个占的比例更大一些。人们据此将劳动划分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而将人也划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在人类社会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绝大部分人类劳动以体力劳动的形式出现,更由于特殊社会条件,造成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今天,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猛发展。一方面,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他们的劳动中体力劳动的比重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变得十分模糊,以致初级技术人员的工作与熟练工人的工作在科技含量上很难区分。另一方面,在众多新兴高科技产业中,脑力劳动者在从业人员中占了绝大比重,显示了脑力劳动者队伍不断扩大的趋势。上述两方面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劳动上的反映。脑力劳动者,或者说知识分子毫无疑问是劳动者,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设想,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脑力劳动者会构成劳动队伍的主体。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人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即是资源配置合理。同样数量、质量的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就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即财富。资源配置与管理直接相关。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里至少有两处与管理密不可分:一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一是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而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和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就是资源配置。今天,社会经济发展中管理的深度、广度,复杂程度已远远超过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在财富的创造中,管理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同样,提供管理这种生产要素的人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他获得社会主义财富分配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人们在探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题时,很明确地把二者区分。其实,从财富生产的角度看,按劳分配也就是按劳动要素分配。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内在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成果的分配,也就是说,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属于劳动者的。对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不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此,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时,他特别强调,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当我们引用马克思上述观点时,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注视着分配的结果,以为马克思只是在说天然特权导致分配结果存在差距。应该看到,马克思首先强调的是劳动者对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按劳分配就是对这种个人所有权的承认。在社会主义的财富创造中,劳动者提供了劳动,他凭借着对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获得财富分配。这就是按劳分配。

那么,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否就意味着劳动力必然是商品呢?恐怕不能得出这种必然结论,至少论者的本意不是如此。当然,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学术界颇多争议,至今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并不想围绕这一命题展开论述。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把本文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或劳动要素(劳动力的使用)范畴加以明确界定。社会主义财富创造中的劳动要素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它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其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劳动者凭借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获得财富分配。(2)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包括一定生产资料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财富,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商品的所有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因而也不涉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3)社会主义劳动者凭借对劳动力所有权取得财富,分配的财富额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价值。后者所包括的内容仅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培养训练费用及抚育后代所需的价值。而前者是不以此为限的,它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长远目标,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允许的范围内持续增长。就社会主义现实而言,也许社会主义劳动者按劳获取的财富额与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有一定差距,但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要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被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而社会主义的财富分配是随生产力发展而与日俱增。无论从相对增速,还是从较长远的结果来看,社会主义分配财富额必将超过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4)社会主义劳动者按劳取得财富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社会主义按劳动要素分配的结果会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现实的分配中,按劳分配也就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因为,当前无论在事业单位,还是在工厂企业中,我们还不能比较科学地、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劳动者的劳动量,并据此进行财富分配。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哪怕是一件较简单的产品,也是通过分工协作,由众多劳动者经过不同工种,工序完成的。我们很难判定哪一个劳动者付出了多少劳动量。现行的分配形式大体上是等级分配制度,即根据不同的等级分配不同的财富额。这种等级的确定是对劳动者劳动能力大小的等级确定,是对劳动要素的评价。所以,按劳动要素分配由于承认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天然特极,并据此分等级进行财富分配,就不会造成平均主义的结果,会激活效率,同时又强调劳动机会、权利上的平等,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方向。

设备分配论文 第6篇

在当前这种趋势下, 在竞赛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比赛任务的要求选择模块, 合理配点。配点并不是把所有的模块上的控制和测试点往单片机I/O口上一连就可以了, 因为单片机只有32个I/O口肯定是不够的, 即使用了扩展模块也不够, 肯定有些单片机I/O口要被几个控制或测试点共用, 如果共用不合理对应模块功能将不能实现或不能稳定实现。对此我按多任务编程方法搭建编写了一个调试系统, 包含了所有的模块, 能实现除交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以外的所有功能。

调试系统因用多任务系统原则编程, 每个功能块在使能控制下顺序工作, 在程序中不使用while语句保证任何模块都不会长时间占用CPU, 这为共用单片机I/O口提供了基本保证。在配点中8255扩展模块、DAC模块和数码管用总线法连接, 其余按时序法连接。下面按模块来谈谈我的I/O口分配。

8255扩展模块按总线连接把A1、A0和CS三个控制端作为地址线连到单片机P2口 (地址总线高8位) , 不要接P0口 (不支持) , RST端接在主机模块的单片机RST端口上。

显示模块中含有5个功能块, 其中点阵模块和1602液晶显示模块基本不会用到就不接了。数码管模块也用总线连接, CS1、CS2作为地址线接P2口, 本系统中一共有6根地址线都用P2口, 其中8255的CS端应独用1个点, 保证8255不用时数据口程高阻态, CS1、CS2与A1、A0可共用两个点, 也可分用4个点, 对功能实现没有影响。12864液晶显示模块的数据口接单片机P0口, CS1、CS2、E、R/W、和RS端接单片机P3.0-P3.4, 其中E端要独用其余可与其它模块的控制或测试端共用同一点不会影响液晶的显示。E端在出现下降沿时如其它几个控制端正巧符合写数据要求, 会在液晶上出现错误的显示, 而这种情况在E不独用1个点时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必须独用1个点。液晶的RST端要悬空, 不然无论用单片机控制还是接5V电源正极都有可能在电路中出现干扰时显示复位, 而此端悬空就可避免干扰影响而不影响液晶使用。LED接8255的输出口, 每个LED都要独用一个点, 就算8个LED都用I/O口也够用的。

指令模块包含8个纽子开关、8个独立按钮和1个4×4矩阵按钮。对纽子开关来说接在8255输入端口上只要软件编写适当不会受8255复位影响, 所以接在8255上以节约单片机I/O口资源是最好的选择。独立按钮同样可接8255的输入口或单片机的I/O端口, 出于节约单片机I/O口资源的考虑, 也接在8255的输入口上同样独立配点。在设备中纽子开关和独立按钮各8个共要16个点, 如要用的多, 可能8255的输入点不够, 就要用到单片机的I/O口, 并与其它模块分配到的点共享同一I/O口, 理论上只要不影响按键的识别和其它模块的功能实现就可以共享I/O口, 我试下来在我搭建的系统中P2口效果最好。在我的系统中用了1个纽子开关, 5个独立按钮, 其中纽子开关和3个独立按钮接8255输入口, 其余2个独立按钮接P2口, 效果很好。矩阵键盘有8个端口对应4行4列, 因我用的是反转法测矩阵键盘, 每个I/O口既要输入也要输出, 如用8255, 每次输入输出变化都要重写控制字非常麻烦, 所以我直接用单片机I/O口, P1和P3口中有部分点是被独用的, 不能用, P0口理论上可以, 但实际效果不好, 特别对第2、3行识别有影响, 这与共享数据口有关, 应为除8255的数据线有高阻态, 其它数据线挂在P0口的模块, 数据线没有高阻态, 会出现相互影响, 使用下来可以通过软件克服, 只有矩阵键盘不行。所以只剩P2口可用, 用下来配合软件效果很好。

机械手模块有5个动作控制口, 9个传感器信号输出口, 使用24V电源。5个动作控制信号是24V低有效, 用单片机直控效果比较好, 我用的是P1.3至P1.7。机械手的传感器输出信号是24V的要通过传感器模块上的光耦进行电平转换才能被8255或单片机接收。为节约单片机I/O口资源用8255输入口就可以了。9个测试信号中机械手伸、缩、手开闭信号可以不测, 因为这几个动作很快只要给予一定延时就可以了。我的系统中只测3个工位位置信号和3个物料有无信号, 每个信号通过光耦接到8255的输入端, 用了8255的PA0到PA5, 运行很稳定。

步进电机模块有CP、DIR、LL、RL和FLT5个控制测试端, CP是步进脉冲输入端必须独用单片机1个点, 不然会影响行走精度或增大噪声。DIR是电机正反转控制信号输入端, 因步进电机禁止在转动时换向, 所以也必须独用单片机1个点, 保证信号稳定。FLT是空闲控制接5V地即可。

LL、RL是左右限位信号输出端, 输出信号类似与独立按钮的输出信号, 接线原则与独立按钮一样。

交直流电机模块上有交直流电机各1个, 各有1个停、转控制点PRI和1个光电传感器输出口。

PRI通过继电器间接控制电机转、停, 继电器的动作是有延时的, 但时间极短, 只要8255刷新及时可以保证继电器动作稳定, 所以接8255的输出口就可以了。光电传感器是用来电机测速的, 其输出信号与独立按钮一样, 接线也与独立按钮一样。

温度传感器模块有模拟、数字温度传感器各1个, 各有1个输出端和1个加热控制端。加热控制也是通过继电器间接控制的, 与交直流电机的PRI端一样, 所以接线原则也一样。模拟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是0到5V的模拟信号要通过AD转换才能被单片机接收, 所以是接到AD的模拟信号输入端。模块中所用数字温度传感器采用单总线方式, 对时序要求极高, 传输时不能受到任何干扰, 必须独用单片机1个点。

ADC/DAC模块中DAC部分接线可按总线连接, 这样既能实现功能程序也好写。DAC的数据口千万不要用P0口, 因电路中DAC0809的OE端由CS和RD通过一个与非门控制, 而CS和RD是不需要独立分配单片机I/O口的, 那样只要CS或RD端出现低电平DAC的数据口就被打开, 影响P0口的使用。P1和P3口也不能用会影响其它模块的使用, 只能用P2口, 实际效果也很好, ADC的控制线用P1或P3口即可。

我按照上述方法分配I/O口, 配合软件可实现所有模块的可靠工作, 即时几个模块同时动作也可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苏平.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刘春龙, 张炜.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备赛

设备分配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动态过程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十二五计划”:“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都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作过论述,十七大报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理论界对此也有诸多的研究,但对分配问题分结构和层次进行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导致实践中常常混淆“效率”和“公平”两者在不同分配层次中的不同功能、机制和作用,试图在同一个分配过程或层次中既想得公平又想得效率,虽然愿望是好的,但却难以实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那便是只强调了分配原则与一定的社会性质相适应,而忽视与一定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实现同样是一个动态过程,这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并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一、分配方式必须与社会的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相适应

一个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形式,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联系、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从经营管理者到食利者,采取以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为基础计算工资的利润分享制。体现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相联系的过程。同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也必然经历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相联系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必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形式。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起着一定的反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论证了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分配形式,如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方式,奴隶社会的分配方式,封建社会的地租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方式。就是说,一定性质的社会必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反过来说就是一定的分配方式一定要与之所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相适应。马克思在研究和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研究和论证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即特定性质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也即任何一个特定性质的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包括分配方式在内的生产关系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其实,我们党正是由于坚持和运用这种思想理论方法,在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也应与“我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中的两层含义一致,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它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它所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的,不如此便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二是它的具体形式又只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二、分配方式实现的社会条件及其实现形式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任何一个阶段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能脱离在宏观经济发展变化背景下的分配,实现形式有个发展过程。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1965年3月第一版)等论著中对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一种设想。按照这种设想,按劳分配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生产资料已实现了全社会的直接占有和全面占有;(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不存在,货币也已消亡;(3)劳动者的劳动不再具有个别劳动的性质,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同上第12页),“社会劳动日是由所有的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同上第13页),从而不存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于其间;(4)整个社会是一个分配单位,由社会直接向劳动者进行分配;(5)分配形式采取劳动证书的形式,每个劳动者“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同上第13页)(6)由于社会产品尚未达到“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程度,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同上第12页)。

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这主要是指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平等互助关系。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具有特别重大和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一切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按劳分配所要求的所有社会条件中的基本条件即“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同上第12页)成为现实,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尽管我国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程度,还存在两种公有制形式以及非公有制形式,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并不妨碍我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同时,正因社会主义及其公有制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按劳分配的初级形式,也即只能采取商品货币形式以及以劳动集体为分配单位,等等。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刚刚跨越进入社会主义的大门,从历史的延续性上说更接近于旧的社会,因而它所带有的“旧社会的痕迹”更多更浓。但是,我们毕竟跨越了人类历史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大步,从而可以在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上继续前进,不断地使按劳分配所需要的全部社会条件及其表现形式更接近于马克思所论述的条件和要求,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迈进,并进而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准备条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现实形式的选择

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的现实形式。之所以有必要这么做,是因为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1)理论认识的不统一。(2)实践效果不理想。(3)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由于人们对“劳动的质和量”难以把握,就必然出现付出等量劳动却不能取得等量报酬的现象。(4)更重要的一点是新情况的出现,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产业向脑力产业转化而引起价值尺度的变化,不得不引起分配尺度的变化。劳动的形式、对象、手段和范围都大大地扩展、变化了。只承认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就根本无法诠释通讯网、电力网、“无人车间”、远程技术、纳米产业、克隆遗传工程等劳动创造价值的巨大变化。当前的现实是第三产业的劳动,美国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8.8%,导致财富的分配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微观领域分配的现实形式只能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必然表现形式。

第一、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按照传统的理解,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换句话说,也就是指劳动的效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依据在质和量上较之按劳分配更具体、更便于计算,更能体现时代的发展。因此,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在现阶段更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共有分配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向我们表明,商品生产者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他的生产效率越高,他在单位商品上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越少,在单位时间内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他在市场上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让渡他的商品,从而他便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收入。反之,如果他的生产效率越低,他获得的收入便越少。正因如此,商品生产者总是不断通过技术改造、创新等手段,为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商品生产是注重效率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也向我们表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也促使资本家不断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上也是采取的注重效率原则,即能够生产剩余价值越多的工人,报酬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第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按劳分配的范围,指的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分配的是市场、企业、个人三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分配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按各有效生产要素在市场中产生的效率、效益分配。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它能鼓励企业和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能夠反映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实际。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原则,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因为,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能够实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第五、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能够反映当前国际发展的潮流。西方分配收入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论、按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和按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这三种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是法国庸俗经济学创始人让•巴蒂斯特•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在二十世纪早期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经济制度效率这一概念,故又称帕累托效率,对现在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和美国CEO(首席执行官)的收入情况,便知,到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雇主和员工为了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发展而进行的提高效率、提高收入、降低成本的博弈,产生的以效率为核心的“利润分享制”,企业的发展无不与其科学、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关,这也成为国外优秀企业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5-2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开通,预计将达90%。美国《幸福》杂志前不久公布了1986-1996年美国股票上市公司的业绩排名,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前15家企业中几乎全部是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它们巨大的市场价值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本和效率。美国国会在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效率和竞争”这一新理念整合了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至今对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仍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西方学者在《效率时代击碎暴富美梦》一文中指出:在网络繁荣的时期结束以后,有两点将很明显:出售有效率的产品是好的,自身能有高效率更好,把两者兼备则是新的成功之道(参考消息2001.7.8.)。这些新现象均表明今天的公司和个人日益依赖于市场承认的智力资本和效率,世界又一次变了样。在我国,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发展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在深圳工作过也有同样的感受,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又好又快的发展。希望集团和日本合资建立新公司,两年后,日本嫌中方效率太低,影响他们利润增长的速度而撤资。我们必须找出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新的分配形式,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参考文献: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965年3月第一版

上一篇:十二生肖的真正含义下一篇:《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