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产范文

2024-06-10

自然生产范文(精选10篇)

自然生产 第1篇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概念是在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明确地找到这样的观点:人类的活动无法离开自然界,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就是劳动力与自然界以及整个自然界所蕴含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

学者们在深入发掘并会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部分内容的阐述及著作后, 便不难对自然生产力的概念做出这样的界定:它是作为客观物质实体在自然中真实存在的, 是同人的物质生产实践高度相关的, 且直接或委婉地联系着生产活动的种种自然力量之和。

1.自然界中的自然力是自然生产力的基础和要素。我们可以将自然界中的自然力在其重要功效上分为作为生活中的重要材料而存在着的自然力 (如水、气、光等) 和作为生产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资料而存在着的自然力 (如火力、矿藏等) 。

还没有被发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等是具有免费性的生产力, 自然力是自然生产力的基础和元素。自然力作为自然生产力的根基, 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这种自然的“免费馈赠”是不需要人类付出任何代价的。一旦人类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力的正常生产过程, 人类若想使它再生或恢复原有的平衡, 将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2.自然界的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自然界的生产力是指在生态自然世界客观存在着的全部的生产能力。它是自然生产力的主旨和中心, 可以分为植物界的生产能力和动物界的生产能力两个层次。

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是一种生产力。在他看来, 人类所取得的物资主要的力量源于此:需要对自然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劳动力;不需要劳动力的介入, 由自然因素本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力。

3.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生产力的有机整合。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紧密联合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显然, 它并不仅仅是自然力与生产力机械的、单纯的简单相加, 而是两者的有机整合, 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只是将二者简单相加也是不科学的。

二自然生产力的特征

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无偿性、潜在性、有限性、自发盲目性等特征。

1.自然生产力的前提性和基础性。自然生产力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 是因为自然生产力提供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资源条件, 决定着人类的一切生产过程, 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自然生产力的无偿性。自然生产力具有无偿性。自然力是自然界现有的东西, 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所以不包含任何物化劳动, 这些自然力本身只有使用价值并没有价值, 由此决定了自然生产力的无偿性。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 没有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与自然力同劳动力本身的生产力一样, 是具有无偿性的生产力自然力, 是大自然无偿赋予的一种生产要素。“瀑布和土地一样, 也和一切自然力一样, 没有价值, 因为它不代表任何在其中物质化的劳动”。

3.自然生产力的潜在性。自然生产力具有潜在性。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尚未被开发的自然资源, 它们具备潜在的生产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创新水平的发展都可以变成实际的能够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4.自然生产力的有限性。自然生产力具有有限性。自然界中自然力的数量是有限的, 并不是可以任由人类挥霍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 “占有瀑布的那一部分工厂主, 使那些没有占有瀑布的工厂主, 没有利用这种自然力的余地, 因为土地是有限的, 并且有这种水力的土地还更加是有限的”。

5.自然生产力的自发盲目性。自然生产力具有自发盲目性。社会生产力的发生及其作用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没有人的活动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存在;与社会生产力不同的是, 自然生产力的形成是自发的, 其作用的发生也是盲目的。人的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利用部分自然力, 然而制造和抵御自然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轻易实现的。

三自然生产力的作用

1.自然生产力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 自然生产力是劳动者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初始自然逐渐被人化自然所取代。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各种交换, 日益把更多的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来实现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

第二, 自然的再生产为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创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类社会在不断前进, 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多于以往任何时候, 而任何时候的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条件都必须通过自然的再生产才能得到相应补充。若自然生产能力遭到破坏, 不能够提供社会再生产所需的资源和条件, 那么此时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下去。

第三, 自然生产力影响着劳动对象的数量与质量。如果自然再生产比较繁荣, 那么它为社会的再生产提供的种种资源就比较充裕, 这些资源中包括社会生产所需的劳动对象。自然再生产如果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那么它就会提供质量更高的物资为社会所利用。与此相反, 自然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再生产能力遭到抑制或破坏, 不仅是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对象的数量会减少, 其质量也会降低。

2.自然生产力影响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自然生产力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对象, 而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社会劳动生产率高低便取决于自然生产力。

3.自然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生活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都是由自然的力量供给的, 从而自然生产力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 通过学习自然生存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而具有了生产出众多物品的能力。就此而言, 自然生产力成为了人类维持生计、进行繁衍的永久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丹, 冯文华.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当代维度[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2)

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第2篇

第一节、安全生产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当发生事故后,为及时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部生产实际,制定这份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预案的目的和原则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优先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做到统一指挥、分工负责。面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触电、倒塌、火灾以及机械伤害事故的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然生产 第3篇

[关键词]低温冷害;干旱与涝灾;大风;暴雨

东北中部地区有充足的光照时间,热量对于一年一茬作物还是比较丰富的,水份条件也可以,而且水、热同季,这些气候优势,对于发展农、牧都极为有利。但是,由于水、光、热年际间变幅大,难以达到理想配合,存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常出现旱、涝、风、雹、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致使农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所以要发展农业,必须摸索自然灾害的规律,避其害、用其利,才能实现高产稳产。

一、自然灾害分析

(一)低温冷害

作物在生长发育的各阶段都有一定的温度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延长生育期,贪青晚熟受霜冻之害,产量大辐度下降。

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对作物来说,一般是够用的。低温冷害的关键是六、八两月。如果是六月低八月高、减产不太大,反之六月高八月低,减产比较大,最严重的是六月、八月都低,七月偏高不明显,单产就会大幅度下降。

低温冷害伴随着多雨、光照少而同时出现,所造成的灾害是大范围的,是东北中部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二)干旱与涝灾

东北中部地区常出现的干旱是春早。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春风大、蒸发快,土壤失墒严重。如果前一年秋雨少,春旱会更加严重。由于土壤水分不足,限制了热量和光能效应,作物生长缓慢,严重时种籽或小苗枯死。

东北中部地区内涝的发生,主要是降雨量过多,排水不畅造成的。春涝、夏涝、秋涝都有发生,但都是局部的,出现次数不多,机率不超20%。春涝影响机械作业,延长播期。秋涝造成籽粒不饱满或者“埋汰秋”丰产不丰收。

(三)大風

瞬间风速≥17米/秒或者相当于7级以上的叫大风。

大风的危害性很大,春季易导致土壤风蚀,墒情锐减;夏季大风常伴随雷雨出现,使作物大面积倒伏;秋季大风易使籽粒脱落,造成丰年不丰收。

东北中部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出现,平均每年34d,最大风速可达29m/s,相当于11级。出现频率以春季最多,占63%,越是干旱年,风蚀表土灾害更加严重,某些地块甚至绝产。从地理分布来说西南部风灾最重,中部次之,北部轻些。

(四)暴雨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50毫米的降水。

东北中部地区平均每年降水量达到大雨标准的五天,达到暴雨标准的不足一天,有50%以上的年份不出现,出现最多的年份只有二次,最大日降水量为94mm,常出现在7、8两月。虽然出现次数不多,造成的危害确很大,低洼地大面积积水,作物被淹或倒伏,人民生活和生产都受影响

二、防御自然灾害几点建议

(一)影响东北中部地区农业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低温冷害,也就是说热量是主要的控制因子。这就要求做到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热量。当前来说有两方面潜力可挖。一是适时早播,缩短播期。早播完十天,等于多获得160℃以上的积温,到秋自然不受霜冻之害。二是总结出一套田间管理促早熟的措施,其实前期更为重要。从长远来说,应当研究早熟高产矮棵新品种,研究如何提高地温等。

(二)东北地区的春旱是第二大自然灾害。地表缺水、降雨量又不多,开发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也只能解决部分耕地。唯一经济又有效的办法是搞好保墒措施。(1)农田防护林乔灌结合,效果更明显。(2)翻地与正地尽量连接起来,有利保存水分。(3)改良土壤提高田间持水量,增大土壤汲热汲湿性能。(4)注意坡向垄向,减少径流,增加渗透水。

(三)近几年降雨偏少,人们只注意抗旱,忽视防涝,遇上多水年,涝灾更会加重。应打破行政界线,综合治理,把发展水稻和养鱼结合起来。

(四)东北中部地区5至6月是光能最丰富的时候,热量也比较高,此时田间为幼苗,90%为裸露地,叶面复被率不到5%,光能利用率很低。中部地区可以开展大棚育苗移栽技术,提高光热效能,达到增产目的。

(五)应当发挥各地自然优势,确定主载作物和品种,逐步实现秸棵还田。所引起的烧柴能源不足问题,可以推广太阳灶,搞风能发电,充分利用东北中部地区丰富的光能和风能。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思考 第4篇

1 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因此每个国家都将粮食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 以保障国家发展的平稳性。在当前经济激烈的国际社会中, 粮食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国家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 人民才可以更加安心地进行生产, 为国家创造经济。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同时还是人口大国, 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 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 但是国家依然存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粮食产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还深刻影响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 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情况下, 粮食价格相对较平稳, 但是一旦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民需求, 粮食价格就会提升, 对国家的经济体制造成冲击, 最终影响国家的经济体系。

目前, 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要求, 依然存在温饱问题。并且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带来很多极端天气, 对国际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球有8亿人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问题, 在南非地区, 每天因饥饿而死去的人们不计其数, 有些地区还会因粮食问题而影响社会安全。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国际平稳的重要因素, 我国只有在保证国内粮食产量的基础上, 将粮食输送给其他的国家, 为实现世界安全作出贡献。

2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对国际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而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农业生产方面。冰雹、暴风雨、旱涝、强降雪等极端天气近几年间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 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关系着国民经济, 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降低, 国民经济总量也随之减少, 国家的粮食安全遭到威胁。粮食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而自然灾害是对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和不可控性, 对只能做到预防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种植面积

自然灾害不仅能够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还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 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低温冷冻和旱涝等极端天气在对当季度农作物造成影响后, 还能对种植地的土壤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我国有很广阔的耕地面积, 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灾害而丧失种植能力, 土壤在经过冷冻和旱涝之后会影响本身的盐碱度, 使肥沃的土壤变成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 最终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

2.2 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我国农作物生长的时期主要是夏季, 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 农作物可以在夏季得到充分的生长。但是夏季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 经常会发生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大风会导致农作物的倒伏, 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洪水也对农作物有同样的作用效果, 经过洪水浸泡的农作物直接从根部坏死, 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冬季也是一样, 低温冻害对于农作物也是十分致命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

2.3 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

粮食收入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来源, 自然灾害能够破坏大面积的农作物, 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粮食产量不仅仅是由种植品种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气候因素, 气候的不稳定性对粮食产量有更加明显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 人们只能做预防措施, 将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有很多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 比如说干旱, 粮食产量就会因此而降低, 同时带来粮食价格体系的波动, 最终影响国内整个经济体系, 国民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 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 以预防为主, 做好农业灾害预警工作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 人们不能准确地预测出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也不能控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和当地政府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工作, 建立起自然气候监控小组, 通过对往年相应时间内天气数据分析, 得到较为准确的气候走向示意图, 用来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良好的预警工作能够让人们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说干旱之前储备足够的灌溉用水, 将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进而保证粮食产量。

3.2 发挥政府导向功能, 做好灾害应对工作

自然灾害已经发生之后, 政府要做好快速地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有很强的破坏性, 一旦发生, 时间则成为解决灾害问题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当发挥其导向功能, 及时做出可行的灾害应对预案, 控制灾区局势, 指导人们有序地进行抗灾工作。灾害发生地的政府要到基层, 收集受灾信息, 将受灾的地区、范围、灾情现状以加急报告的形式通知到上层机关, 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向人们宣传应急防灾措施, 组织应急小组到受灾地区指导人们抗灾, 形成完善的抗灾系统, 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3 建立政府农业保险政策,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农民往往是以当季粮食生产作为生活资金来源, 但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强大的破坏性往往会使粮食减产, 从而导致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做好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 将农业风险降到最低。政府应当在灾后为受灾人们发放补贴基金, 用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 及时地处理掉受灾的农作物,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下季度作物种植, 尽量降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国家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和应对工作, 在灾害发生的时候, 指导人们进行有序地抗灾,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久以来, 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原因, 而粮食产量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如何实现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危害, 已经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收入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国农业防减灾投入效应及对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7) .

[2]江丽, 安萍莉.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粮食风险评估[J].灾害学, 2011, 26 (1) .

自然生产 第5篇

各镇、街,区有关单位:

4月17日下午,我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14级以上雷雨大风,局部有龙卷风和冰雹。局部龙卷风经过的部分项目筹建工地遭受较严重的破坏,在横沥镇、珠江街、龙穴岛大量路树被连根拔起,农业生产用房部分受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陈明德副市长、罗兆慈区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立即在全区开展以防范自然灾害为主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坚决防范因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通过开展全区防范自然灾害、消除事故隐患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排查并及时整改各个行业、领域及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确保我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二、检查范围

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范围是全区所有地区、行业(领域)的企业,重点检查堤围等水务设施、建筑施工、道路交

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水上交通、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特种设备、船舶修造、消防、出租屋、娱乐场所、公众聚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的安全工作。

三、检查内容

按照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镇街全面检查、职能部门执法检查、区政府督导组督导检查四个层面同时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

(一)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改。4月18日至4月22日,企业重点自查自纠厂房、板房、窝棚的搭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安全规程、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安全要求、岗位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作业现场是否落实安全措施;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是否完好,是否进行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是否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和举行应急演练。各企业于4月22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书面报当地镇街。

(二)镇街全面检查。4月22日至4月27日,各镇、街要由领导带队,成立多个检查组,对本辖区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出租屋)进行“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能当场整改的,要立即整改;需限期整改的,到期要跟踪复查整改情况。各镇街于4月27日前将检查情况和隐患整治档案报区安委办。

(三)职能部门执法检查。4月22日至4月27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对监管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场所)

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于4月27日前将检查情况和隐患整治档案报区安委办。

1、加强对河涌、堤围等水务设施的隐患排查,特别是对低洼积水等重点险工险段加强巡查检测(责任单位:区水务局)。

2、加强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监督各建筑单位落实防触电、防坍塌、防坠落等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生产安全(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3、加强雨情、水情和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以及避雷设施的检测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落实预防措施,切实预防山体滑坡、危房坍塌(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市国土房管局南沙区分局)。

4、做好雨季、台风季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维持正常交通秩序,确保道路畅通,同时加强对剧毒化学品使用、运输环节的专项整治,依法取缔非法营运行为(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局)。

5、加强对户外广告的安全检查,加固或拆除有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牌(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6、切实做好防御风暴潮工作,加强对渔港、渔船安全监管,严禁违规违章出海作业(责任单位:区海洋渔业局)。

7、加强对危险化学品重点企业的重点场所、重点部位、设备设施的稳固性检查,避免因台风、雷雨等天气造成设备设施毁损而引发次生衍生事故(责任单位:区安全监管局)。

8、加强对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火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

9、加强对各类学校的安全管理,特别要做好中小学危房的专项整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10、加强对户外特种设备安全的专项整治(责任单位:南沙区质监局)。

(四)区政府督查。4月28日至5月6日,区安委会牵头组织公安、建设、安监、水务、农林等职能部门对企业、镇街、行业主管部门的自然灾害防范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于5月10日前报告区委、区政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决做好雨季、台风季自然灾害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立足于防大汛,救大灾,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防灾救灾措施,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稳定有效。

(二)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针对雨季、台风季安全生产特点,认真制定防范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隐患的应对措施,扎实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到检查到位,防范到位,坚决杜绝走过场、搞形式,对工作不认真、责任不落实、检查不到位、措施不

得力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强值班,积极防范。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备足防汛救灾物资、组织好救灾队伍,提高应急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要加强汛期值班,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切实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安全信息畅通,坚决杜绝脱岗、空岗、漏岗现象。

南沙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南沙区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

自然生产 第6篇

1 自然灾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1 低温冻害

寒流侵袭,发生霜冻,危害麦苗安全越冬。常见的冻害死苗有2种:一是在气温较低情况下,土壤干旱,根系吸水能力弱,蒸腾失水多,麦苗瘦弱,干冻而死;二是细胞结冰,即当温度降至0℃以下后,受冻组织的细胞间隙结冰,使细胞液与胞外介质之间的渗透势加大,胞内水分不断外渗,造成原生质脱水而死亡。如果低温时间长,小麦受冻后很难恢复。冻害主要分越冬期冻害和春后的倒春寒:越冬期冻害主要指小麦苗期冻害,若干旱持续时间长,加之低温,会影响小麦的出苗及分蘖,使小麦冬前不能形成足够的茎蘖苗(冬前分蘖大部分为有效蘖),进而影响后期产量,但适度的冬干对小麦生长及根系伸展有利,能增强其抗倒能力。在相同低温时间内倒春寒对小麦的产量影响更大,不可逆转,即在小麦拔节孕穗期间(通常是指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5℃左右、连续5d以上的气候。这时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生育进程处在小花分化至雌雄蕊分化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0~15℃,且对环境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若最低气温低于6℃,小麦就会受害,表现为叶片受冻(3月中旬)、延迟抽穗、抽出空颖白穗或半截穗。这期间即使土壤墒情较好,低温持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其与生育进程十分吻合,仍然对小麦会产生很大影响。

1.2 涝灾

在小麦出苗至越冬期,个别年份雨水偏多,造成渍害严重、小麦生长缓慢、个体发育差、分蘖受阻、次生根少、麦苗瘦弱,有时还会出现缺肥现象。灌浆成熟期雨水偏多,造成根系早衰甚至腐烂,植株水分和养分供求失调,叶片功能期缩短、光合作用显著下降,植株生理脱水而早枯,从而使小麦减产。

1.3 干热风

一般指在5月上旬,气候干燥、气温偏高并伴有5级左右的东南风,连续3d以上这样的天气。此时小麦正处于灌浆期,需要大量的水分,该气候对小麦粒重的形成构成严重危害,使小麦后期籽粒不饱满,产量损失较大。

1.4 倒伏

小麦倒伏分茎倒伏和根倒伏,根据倒伏状况及恢复情况分为3级。Ⅰ级:斜,植株与地面成75°角,能自身恢复,不影响产量;Ⅱ级:倒,植株与地面成45°角,不能自身恢复,用人力帮助直立,若倒伏过早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损失,一般在20%左右;Ⅲ级:伏,植株与地面成0°角,用人力帮助仍不能直立,若倒伏过早对小麦产量造成重大损失,一般在40%以上。

1.5 病虫灾害

小麦一生病害主要有赤霉病、纹枯病、锈病,其中赤霉病是影响六安市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该病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若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连续阴雨,就有可能导致赤霉病大发生,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小麦一生虫害主要有蚜虫、粘虫、麦蜘蛛,其中蚜虫在有的年份危害较重。

2 应对灾害的措施

2.1 科学引种

依据品种特性及当地常年自然气候条件科学引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一纬度之间可以相互引种;不同纬度之间引种一定要注意所引种的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播期。

2.2 适时播种

小麦从种子萌芽开始,生根长叶、分蘖拔节、幼穗分化以及籽粒形成等,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气候条件,这是品种遗传特性和长期适应的结果。为了使小麦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条件与当地季节的变化节律相适应,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做到不违背农时,适时播种。过早或过迟播种一方面不利于小麦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缩短了幼穗形成或生殖器官发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妨碍了正常的营养功能,使小麦从外界的吸收、同化、利用过程中,经常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有机和无机营养不协调,使构成产量的因素变劣。因此,适时播种对于小麦高产栽培及大面积平衡增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过迟播种的小麦会延迟成熟,耽误后茬作物的播种,同时不能形成冬前壮苗,抗逆性差。

2.3 精耕细作与合理施肥

采用机械深翻、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利于小麦根系发育下扎。同时,通过平整土地,建造小麦高产园区,实现排水迅速、灌水均匀、不冲不淤,减少洼地积水。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结合小麦需肥规律和特点以及肥料效应,合理确定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理和比例,可适当施专用配方肥。一般要求基肥与追肥比例为6∶4。注意增施腊肥,主要以农家肥为主,可起到保暖增湿作用。此外,应看苗情普施返青肥,施尿素150kg/hm2左右;巧施拔节肥,一般施尿素90kg/hm2左右。

2.4 化控防倒

对群体过旺的麦苗可在倒5叶抽出时用15%多效唑750~1 050g/hm2对水750kg喷施,控制疯长,降低株高,防止倒伏。也可用多效唑1g拌1kg麦种进行预防。

摘要:分析了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科学引种、适时播种、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化控防倒等防御措施, 以期为防御小麦自然灾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自然灾害,影响,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申秀平, 刘俊, 周鑫.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 (2) :19, 35.

[2]陈友祥, 魏宏伟, 任明社.小麦主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应对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 :191-192.

[3]谢兰光, 徐家芝.气象灾害对小麦抗逆性健身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8 (2) :66-68.

自然生产 第7篇

景洪市是一个农业市,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9.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景洪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但高额的土地租金和较高的经济作物产值收入对农民增收有它积极的一面, 如何解决保粮和增收这一矛盾是当前景洪面临的一个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 市委、政府作了深入调查后认为还有潜力可挖。景洪市地处相对边远的山区半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寨还有许多台田, 这些田块一年仅种一季水稻, 冬季闲置, 在技术和资金的扶持下, 可积极发展用水较少的冬玉米生产。因为这些区域的农户冬季农事相对较少, 有充足的劳力资源来管理冬玉米生产。据调查, 景洪的玉米产量可高于水稻, 这样既可解决山区农户养殖、烤酒等用粮问题, 又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据统计, 景洪市半山区有水田2.7万亩, 山区有水田7.0万亩, 两项合计有近10.0万亩的水田面积。如有一半面积种上冬玉米, 按每亩350公斤计算, 可产粮1.7万吨。目前嘎洒、基诺、大渡岗、勐龙等乡镇已组织实施了该项目, 项目进展顺利。

(信息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自然养猪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实验动物为山东鲁南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提供的杜长大三元仔猪共198头, 体重均在40kg左右, 随机分成三组。实验1组为全锯末垫料组共80头, 实验2组为2/3花生壳+1/3锯末组共70头, 对照组为砖混结构猪舍共48头。所有猪只统一进行常规免疫、驱虫, 空腹称重后转入实验猪舍。

1.2 菌种的采集与培养

土著菌种是用八分熟米饭盖以宣纸, 从高于本地200米的山上采集。再把采集的菌种用麸皮扩大培养备用。

1.3 猪舍结构

实验组根据自然养猪法示范猪舍构造, 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予以旧舍改造, 以降低饲养成本。舍内坑深1米, 实验1组坑内垫料由下及上分别为整株玉米秸、深层土、树叶、深层土、锯末、深层土, 在树叶层和锯末层接种培养的菌种;实验2组将锯末层替换为2/3花生壳+1/3锯末, 其余同实验1组;对照组采用现有砖混结构猪舍, 全水泥地面。

1.4 饲养管理流程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原有育肥猪饲料配方, 饲料中不添加任何抗生素成份。猪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实验组定期翻耙垫料, 定期向垫料中喷洒天惠绿汁和氨基酸液等活性剂。对照组则每天按时清粪、冲圈。

1.5 实验方法

本实验从2008年2月12日开始至2008年4月24日结束, 共计71天。实验正式开始和结束时两次称重, 称重前空腹14~16小时, 以栏为单位记录体重, 并分别统计各组的平均日增重。

在整个实验期内, 采取“清箱底”方法, 以栏为单位记录饲料的消耗, 进而计算各组平均料肉比。

记录各组猪只的发病和治疗用药情况、死亡只数, 统计各组实验猪的发病率、死亡率。

实验期间每10天对猪舍内的温度监测一天, 测量时间分别在当天的8时、14时、20时, 测量位置是各栏中心, 实验猪背部上约50cm处。按下面公式计算各组日平均温度:

日平均温度= (8:00温度+14:00温度+20:00温度×2) /4

7个测定日的平均温度为该实验组的日平均温度。

2 实验结果

2.1 日增重

如表1所列, 实验1组平均日增重为762.41±9.78g,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实验2组平均日增重为762.78±19.15g, 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饲料报酬

由表1可知, 平均料肉比实验1组为2.90±0.039:1, 实验2组为2.91±0.014:1, 两者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0.01)

2.3 健康状况

在整个饲养期间饲料中没有添加任何抗生素, 各组均有2~3头猪出现咳嗽, 发病率见表2。其中实验2组死亡2头, 死亡率为2.86%, 对照组死亡1头, 死亡率为2.08%, 而实验1组则自行康复, 死亡率为0, 明显低于其它两组。

注:*为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为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同以下各表)

2.4 环境因子

分析表3可知, 2个实验组舍内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而且与冬季的标准温度相差无几。从各时间段的平均温度变化来看, 在对照组舍内温度随着外界温度上下波动较大时, 2个实验组由于发酵床持续产热而始终维持在10℃以上。

实验1组舍内由于至始至终基本无氨气味, 实验2组实验中期有股霉烂气味, 末期有轻微的氨气味, 对照组则在整个实验期间都有很浓的氨气味。

3 讨论

自然养猪法是利用发酵床内的有益微生物通过不断分解猪只排泄的粪便进行新陈代谢, 从而产生大量热量, 使发酵床内部温度达到40~50℃, 进而提高了圈舍的温度。本实验中实验1组和2组的圈舍温度都高于对照组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实验的进行, 实验2组舍内出现霉烂气味, 并且后期温度降低, 氨气味加重。这可能是因为花生壳木质素含量少, 碳氮比小于25:1, 无法长期提供微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足够碳素, 而粪尿的持续产生, 超出发酵床中微生物的处理能力。并且花生壳中含有大量曲霉菌等有害微生物, 易导致垫料发霉, 故有霉烂气味。

发酵床中大量微生物为猪只提供一个稳定的有益的微生物环境, 增强了猪只的抗病力, 饲料中不用添加抗生素, 所以生产出的猪肉为无药残的绿色食品。再加上发酵床上的垫料满足了猪只拱掘的生物学习性, 增加运动量的同时还为猪只提供菌体蛋白, 这些因素能否改善猪肉的风味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养猪法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群的日增重, 然而因垫料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由于舍内温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大大降低因抵御寒冷而消耗的能量, 从而显著提高了饲料转化率, 整体饲养效果优于砖混结构。另一方面, 上层垫料以花生壳为主的发酵床, 在本实验中其有效发酵时间比全锯末垫料短, 如何配备尚有待改进。

摘要:选择4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198头, 随机分为三组, 进行不同垫料原料, 不同猪舍结构冬季养猪效果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自然养猪法实验组日增重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 而料肉比均低于对照组, 而且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0.01) ;自然养猪法舍内温度显著性 (P<0.01) 高于普通砖混结构猪舍和舍外的温度, 且全天相对稳定;以花生壳为主要垫料的发酵床有效发酵时间比全锯末组短。

自然生产 第9篇

1 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发展现状

寒亭区早在1999年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潍县牌”潍县萝卜商标, 该区生产的“潍县牌”萝卜于2004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并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名牌农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也对潍县萝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潍坊市特色农业项目区———万亩萝卜种植示范园, 实现了萝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目前, 潍县萝卜播种面积已发展到2 130 hm2, 年产潍县萝卜达到2.3亿个, 产值近5亿元。在成功举办2届潍县萝卜文化节的基础上, 2009年寒亭区更是把潍县萝卜产业作为都市农业主打品牌, 全力打造潍县萝卜农业游。寒亭区南距潍坊机场15 km, 在寒亭区628 km2里的面积上有济青、潍莱、荣乌3条高速公路和206、309等2条国道穿境而过, 北部的森达美港更是整个潍坊市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为萝卜以潍县萝卜等为龙头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已发展近4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 利税2.1亿元, 出口创汇2 320万美元。

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寒亭区位于山东半岛中部, 南北狭长, 北部濒临渤海湾, 气候受渤海影响大, 土壤为高盐碱的黏土, 不适合萝卜种植。南部属典型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 种植区全部属于砂壤土, 有适合萝卜生产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1 气候条件

从潍坊 (寒亭) 国家基本气象站30年 (1971—2000年) 气候资料分析来分析, 寒亭的气候条件能很好满足秋萝卜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求。

2.1.1 温度条件。

萝卜是一种对温度适应性相对较强的作物, 对温度条件的要求除了各生长发育期的平均温度外, 肉质根膨大期以后的气温日较差是影响萝卜品质至关重要的因素。足够的气温日较差使得白天光合作用旺盛, 积累更多营养物质, 夜间呼吸作用弱, 抑制营养物质的消耗。寒亭区有非常适合品质萝卜生长的温度条件。萝卜一生所需要的高于6℃的积温1 700℃左右, 寒亭气象资料显示这个数字可以达到1 900℃。当温度低于6℃萝卜停止生长、寒亭区冬季气温稳定通过6℃的时间是11月13日左右 (11月16日稳定通过5℃) , 正好是萝卜肉质根充分生长、营养物质充分积累的时间。当气温低于-1℃, 萝卜表皮受冻, 基本丧失商品价值。寒亭区气温稳定通过0℃的时间是12月6日, 此前到萝卜成熟的这20 d左右的时间, 正好可以用来开展以萝卜为主题的特色观光游。

2.1.2 日照时数和光照强度条件。

根据气候资料, 肉质根膨大和营养积累期 (9—11月) 寒亭区的阴天 (平均低云量≥8成) 的日数为:9月2 d、10月1 d、11月2 d。整个生长期 (8月中旬至11月中旬) 总日照时数699 h, 超过秋萝卜生长期日照时数630 h左右的需求。充足的光照除了满足叶片光合作用外, 潍县萝卜超长的地上部分, 可以使肉质根直接发生光合作用, 刺激营养物质的积累。潍县萝卜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强度为600~25 000 lx, 即光补偿点为600 lx, 光饱和点为25 000 lx。秋季空气浑浊度低, 一般天气的光照强度远远高于600 lx的补偿点, 而即便“秋老虎”肆虐的晴好天气的正午, 光照强度最高不会达到15 000 lx左右。

2.1.3 降水条件。

从图1可以看出, 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降水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萝卜在播种出芽和幼苗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9月上旬以后降水明显偏少, 一般不会产生因降水造成的土地内涝, 便于根据萝卜各生长期的需水情况实施人工灌溉。

2.2 土肥条件

2.2.1 土壤持水条件。

萝卜适宜种植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保水和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寒亭萝卜种植区正是这样的砂壤土。土壤田间持水量接近或略高于适宜萝卜生长的土壤含水量, 既便于人工灌溉的操作, 又不会因为水分供应过度 (尤其是在肉质根膨大期) 造成萝卜品质的降低。

2.2.2 土壤养分肥料条件。

萝卜生长需要氮、磷、钾、镁、铁、硼、铜、锌、钼等中、微量元素的配合。在肉质根生长盛期, 钾元素能显著提高萝卜品质。寒亭种植区土壤钾含量普遍较高, 其他元素含量在不同种植区域有差异。日臻成熟的土壤配方施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萝卜施肥主要应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 寒亭区禽畜养殖有超过200万头 (只) 的规模, 为萝卜种植提供了充分的有机肥资源。更为有利的条件是:寒亭区多个镇 (街) 有西瓜种植的传统, 西瓜在生物亲缘上与萝卜相差很远, 对微量营养元素的需求也和萝卜不相同。西瓜地茬往往施用大量富含氮、磷、钾元素的有机肥料, 发达的根系促使肥料完全腐熟且与土壤均匀结合, 非常有利于萝卜生长。2种经济作物轮作 (目前寒亭区西瓜、萝卜轮作面积已经超过530 hm2) , 既可以避免重茬, 提升品质, 又能充分发挥肥料效用, 减少萝卜种植的人、财力支出, 可谓一举多得。

2.3 环境条件

寒亭历史上就是个农业区, 在广大的萝卜种植区附近几乎没有重污染的工业企业, 土壤和水源基本未受污染。萝卜种植区地势广阔平坦, 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浅 (一般6~12 m) , 具有优越的人工灌溉条件。

3 提高潍县萝卜品质的措施

3.1 深耕细作

土壤应该深耕细耙, 沟畦平整, 可以防止灌溉中水流过速造成萝卜大面积弯长或根部分叉。均匀施用沤熟有机肥, 采用直播方式, 防止移栽伤根。

3.2 适时播种, 密度合理

播种是潍县萝卜生产的关键环节, 以气温25℃左右或稍高为宜。具体日期应根据当年气象条件灵活掌握。播种期过早, 生长早期发育过旺, 易造成空心、抽薹, 易发病虫害。播期过晚, 后期温度过低, 影响肉质根膨大和营养物质积累[1,2]。在幼苗期分次间除生长状况差的苗, 以30 cm×30 cm左右的距离均匀定株。实践证明, 按11.4万株/hm2留苗的萝卜商品率可达80%以上, 而按13.2万株/hm2 (25 cm×30 cm) 留苗的萝卜商品率只有不到60%。

3.3 合理供水, 注意光照

播种前后各浇1次蒙头水压实土壤, 有利于下种深度统一, 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出苗整齐, 生长直立。萝卜生长期间, 如水分不足, 产量低, 品质粗糙, 口味苦辣, 失去萝卜的水果属性。过度浇水, 土壤透气性差, 影响肉质根膨大, 且容易烂根;水分供应不均 (灌溉时间不均或者水分在土壤中分布不均) , 又常导致根部开裂或弯曲变形。如果遇到连续多日秋季日照强度过大, 应采取必要的遮荫措施, 以免因呼吸作用过于旺盛, 而妨碍了萝卜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运转和积累, 甚至发生过早抽薹[3,4]。

3.4 及时采收, 科学贮存

从10月中旬开始即可以对生长充分的萝卜分批次优先采收上市, 剩余的萝卜可以继续生长10~30 d。10月下旬一旦气温可能低于-1℃, 抓紧组织全部收获。全部收获得过早, 储存时间长, 水分散失快, 造成喧瓤。即使初冬冷空气来得晚, 也应及时采收。采收得过晚, 可能使肉质根纤维素老化。萝卜储存的温度保持在0~2℃, 完全避光, 环境相对湿度达到90%。温度过高时易生芽, 消耗养分, 也会影响口味与质感, 湿度偏低时萝卜会失水萎缩。传统的土埋沟藏方法随意性强, 贮存效果很难掌控。从2002年开始, 寒亭区益民合作社进行了10万个萝卜恒温库贮藏保鲜试验, 6个月以上的贮存期能基本保证萝卜品质不降低, 翌春销售, 可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除了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 最近几年寒亭区广大萝卜种植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积极利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开展了配方施肥、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小拱棚反季节栽培萝卜等多项尝试, 均成效显著。寒亭区政府也在萝卜营销模式和相关产品以及旅游开发上做了很多努力, 寒亭区萝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柴树桔, 王林武.潍县萝卜早春小拱棚栽培技术的气象条件分析[J].中国种业, 2002 (12) :39.

[2]运广荣.中国蔬菜实用新技术大全 (北方蔬菜卷)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马开旺.潍县萝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科技培训, 2006 (7) :23.

自然生产 第10篇

新制度经济学在科斯和诺思的努力下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 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国家理论丰富了人们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和视角。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近些年, 关于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逐渐丰富。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 从行业层面研究制度变迁作用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目的在于, 从行业层面上检验制度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丰富新制度经济学的实证案例。

1 现有研究

1.1 制度变迁的正向作用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有效率的制度和经济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以及总体经济产出增长的关键。这种制度变迁引起经济绩效的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Clague, Keefer and Olson (1997)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制度变量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呈现很强的统计显著性, 即使在回归因子中加入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素结果不变。Jensen and Stelling (2007) 对瑞士铁路行业制度变迁的效果进行的研究认为瑞士铁路的垂直拆分改革在刚开始增加了运营的成本, 但随着不同竞争方式的引入, 客运、货运的成本都在不断改进。我国学者林毅夫 (1994) 借助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研究了中国1978~1984年间农村改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胡永宏, 陈建成 (2007) 认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和空间很大。王颖 (2007) 通过回归分析也得出制度变迁与资本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这些研究为本文分析制度变迁与行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2 自然垄断行业的制度变迁

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自然”从最初的与具有特殊自然资源、独特地理位置相联系的概念, 在丹尼尔.史普博 (1999) 、Paul A.Samuelson (1998) 等人引入经济特征分析后, 经过其他学者的完善, 被认为自然垄断最突出的特征是成本的弱增性。在自然垄断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政策不断变化, 相应的规制方式也不断深化、完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和管道燃气、自来水生产等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发生变化。从经济特征上分析, 这些行业并非所有业务都具有自然垄断特征, 部分业务具有竞争性或潜在竞争性。因此, 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成了必然趋势。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在20世纪末进行改革, 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市场结构进行系列调整, 非国有资本增加, 相关破解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的政策施行。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阶段, 经济制度正发生一系列变革, 主要有配置资源的方式由过去的计划体制改为市场体制、经济主体产权制度变革, 非公有经济壮大等。这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 也是制度创新和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做出这些决定。本文则要探讨“做出的这些决定”如何改变自然垄断行业?这是制度经济学的目标之一。

2 研究方法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为了证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是重要的这一论点, 国外学者不断地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检验, 但主要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比较研究, 区域层面上孙斌栋、王颖 (2007) 作了些研究, 行业层面上的研究几乎没有。中国学者大多数关注制度指数的合成, 来测度改革的进程。本文以行业发展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 运用回归分析来检验制度变迁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回归时段的确定和行业的选择

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盛行, 我国的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在90年代后也相应引入竞争, 在政策上、发展模式上吸取国际经验, 发生系列变革。因此, 本文选取1998~2006年的数据对制度变迁与行业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鉴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可得性和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力度及特性, 选取统计年鉴上行业划分中的水电燃气的生产与供应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 回归方程的确定

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研讨中, 资本、劳动、资源和技术常常被选入, 制度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因素。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到索罗含技术进步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都把制度因素当作既定因素看待。而一个好的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 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 从而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 界定并保护产权, 能产生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行业来说, 好的制度环境对产权进行确立并做出安排, 促使有效率组织的产生, 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参考文献做法的基础上, 选用资本 (K) 、劳动 (L) 和制度 (I) 作为自变量, 确定回归方程如下:

Y=a+b1K+b2L+b3I (1)

式中各变量所采用的具体指标如下:

Y——水电燃气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K——资本存量的年增长速度, 按照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的增加值来计算

L——水电燃气行业从业人数增长率

I——制度指数年均变化值, 制度指数采用非国有经济比重来计算

2.3 制度变迁的测量

为了阐明制度变迁对行业经济的影响, 首先需要确定制度因素的度量指标。从现有研究看, 要么采用单一指标即非国有经济比重, 或者进行指数合成。前者的优点在于数据易得, 且避免了计算权重的主观性, 但不能完整地反应制度变迁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后者的数据获得难度较大, 并且合成指标的选择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本文在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产权制度变迁作为制度变迁的度量。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制度变迁最重要的基础是市场导向的经济主体的形成, 主要表现为非国有经济比重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不仅反映微观经济基础即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还体现了宏观制度层面对非国有经济的态度和认可, 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宏观制度框架的变化。因此, 以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作为改革的度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制度变迁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水电燃气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近似的表征产权制度的变迁。

3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水电燃气行业1998~2006年行业总产值及资本、劳动投入在消除物价影响后数据如表1。

注:数据资料根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首先, 以非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作为行业制度变迁表征作为自变量, 水电燃气行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作为因变量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Y=-10.204+66.242I (R2=0.8308;F=29.4656)

方程拟合较好, 并且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初步显示制度变迁对水电燃气行业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 为了进一步检验制度变迁与行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中因变量仍为水电燃气行业总产值增长率, 自变量除了非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 (I, 即制度变迁的度量) , 再分别引入资本 (K) , 劳动力 (L) 。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归结果通过线性回归假设的检验。

注:各变量系数显著性水平皆在95%以上。

从回归结果来看, (1) 式中引入劳动力和制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 显示了很强的统计显著性, 表明劳动力和行业制度变化两个因素对水电燃气行业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式中以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制度变迁3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 其中劳动力和制度变迁依然显示了较强的正向作用, 但资本投入系数为负, 显示资本投入对水电燃气行业的增长起到反向作用。对此, 有如下3种情况: (1) 自然垄断行业在我国的改革处于各行业改革的末端, 改革历时较短, 统计样本较少, 对结果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2) 资本投入主要选取了固定资产投入为准, 水电燃气行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具有投资大、回收慢的特点, 因此资本投入变量系数为负可能是投资效果尚未显现的原因; (3) 本文制度变迁的度量选用非国有经济比重变化来表征, 非国有经济变化是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毕竟不能反映整个改革进程, 也不能完全反映制度变迁的全部内涵。因此, 鉴于上述3个方面的原因, (2) 式中资本投入的系数为负有可能出现。

4 结论

上面的计量经济分析反映, 自然垄断行业在引入非国有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劳动力和制度变化因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资本投入变量由于几种原因系数显示为负数, 但并不影响本文对制度变迁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检验。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在新理论支持下进行的改革, 打破国有经济垄断状况, 逐渐引入非国有经济, 引入市场化元素对于理顺行业内的产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明晰产权基础上, 有效率经济组织的产生一方面使其自身得到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对国有经济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产权制度多元化有助于行业经济效率的提高, 并且自然垄断性行业往往也是关系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 可以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 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对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正向作用, 本文以水电燃气的供应业为例对制度变迁与行业发展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所选取数据和对制度变迁的度量方面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本研究为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制度变迁不仅对整体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对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正向作用。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下去, 目前关于改革带来部分不和谐现象不在于改革本身, 而是改革过程中机制设置和具体的措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Clague, Chr., Ph.Keefer, St.Knack andM.Olson.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PropertyRights and Contract Enforcement, in:Clague, Chr.Institution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altimore/Lodnon, 1997:67~90

[2].Arne Jensen, Petra Stelling.Economic impacts ofSwedish railway deregulation:Along it udinalstudy.Transportation Part E43 (2007) :516~534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4].胡永宏, 陈建成.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11) :57~59

[5].王颖.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2) :3~10

上一篇:穿刺置管术下一篇:基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