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对策范文

2024-07-16

评析对策范文(精选11篇)

评析对策 第1篇

自1987年以来, 教育部、财政部制度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 主要包含:“奖、助、补、减、贷”等内容。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帮助了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但从具体实施情况看每一项政策实施的状况与发挥的成效各有不同。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与学费减免由于属于赠与性资助所以实施状况良好, 也发挥了很大的功效。而对于属于推迟性资助的助学贷款政策的功效没有有效发挥, 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个人信用体系未完全建立, 造成银行放贷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高校对申请了助学贷款的毕学生后续跟踪管理不够及个别学生诚信缺失, 造成贷款未按时全额收回。鉴于此, 贷学金政策的实效潜力还很大, 可以通过制度完善及加强学生教育来进一步发挥好贷学金政策对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功效。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贫困生界定模糊: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贫困生的界定还不够标准化, 缺乏一个标准化和制度化的评价体系。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 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各学校对贫困生认定采用的程序、方式各有不同, 这使得贫困生的主观性增强, 认定结果不能完全反映贫困生真正的贫困程度, 认定的公正度有待提高。真正贫困的学生未评上, 而不贫困的学生却钻了空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不利实现国家财政资助贫困的美好初衷, 同时不公正公平的现象会影响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印象。

2. 对贫困生的心理关爱与精神扶持有待加强

当今社会物质化倾向严重, 大学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 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校中当富裕学生与贫困生混在一起, 势必产生相互攀比物质条件等不良现象;在贫困生评定中, 班主任老师的不恰当做法例如据报道有些高校老师在评定过程中要参评助学金的学生公开演讲晒贫困条件, 都容易造成贫困生心理压力巨大。同时, 我国高校的资助方式比较多的是直接单纯的“物质扶贫”, 只重视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 忽略精神扶贫。因为相比非贫困生而言, 贫困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容易焦虑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所以高校资助只停留在“经济层面”, 容易使贫困生陷入“双重贫困”。

三、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1. 优化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环境

优化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环境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全国联网的高校学生征信系统, 高校管理部门还应把加强大学生信用意识教育和信用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和基础性的工作。其次, 要强化对学生的贷款咨询服务。高校应明确自己贷款咨询服务的职责, 配合学校的诚信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贷款咨询活动, 使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知识普及化。最后, 还要加大贷款拖欠的处罚力度。各社会征信机构要及时接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的助学贷款“黑名单”, 并调整违约者的信用记录。同时贷款银行要及时主动与高校学生就业部门以及学生用人单位联系, 授权用人单位直接扣发欠款毕业生的工资用于还贷;另外还可以与就业单位沟通将违约行为作为晋级、提职的限制性条款。各商业银行要加强个人账户资金汇划管理, 严禁助学贷款违约者大额取现、转账付出。

2. 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评定指标体系, 使贫困生评定标准化规范化

要加紧确定全国统一的贫困生界定制度, 使贫困生的界定有章可循, 各高校可参照全国统一的贫困生界定制度, 根据各省、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度贫困生界定制度, 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资助, 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要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教育体系, 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对家庭实际不贫困的学生弄虚作假通过关系开贫困证明, 与实际家庭贫困的同学争经济利益的现象。一经发现, 对相关学生要严厉批评教育。

3. 加强贫困生心理辅导, “扶贫”更要“扶心”

贫困生问题不仅是物质经济问题, 更是精神和心理问题。对于贫困生, 通过经济资助可以解决求学困难的物质之需, 却不能解决贫困生产生的其他问题。如果只看到物质, 不重视心理辅导, 这种资助方式的成效是有限的。因此在经济帮扶的同时, 一定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心理上的解困。因此, 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及时解决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同时高校应制定统一的心理评估方法, 可以作为为贫困生作定期心理测试以及贫困生日常自我检测的参考依据,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并记录到贫困生档案中, 为以后的资助工作当资料参考。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要贫困生心理脱贫很关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生存自立能力, 自强自立了自然自信乐观。所以高校还应对贫困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援助, 不断加强资助工作对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强诚信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戚志敏.贷学金:扩大国家资助规模的制度性选择[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6, (2) :54-56.

[2]华婷, 张凡永, 许祥云.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0) :175-176.

[3]毛小华.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06) :162-165.

评析对策 第2篇

关于名著导读的处理,有的学校或是粗略处理,一点一说,学生读一遍了事;或是干脆把这一环节略去不提。稍好一些的学校倒是建议同学买买书,也没有具体的指导。这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因此这样一个问题就摆在教师面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名著导读的过程中,是否要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案例描述】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阅读指导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学生对象为昆明十中求实校区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兴趣;2.结合作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3.懂得对名著进行情感体验,结合名著谈感受。

针对第一点目标,依靠教材就可以完成,因为教材中提供了相的资料,而对于第二、三点教学目标,就只能依靠知识的拓展来完成。本课所预想的知识拓展的方式有两种:1.人物评价的方法介绍2.回答学生所提问题。而知识的拓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贯穿在以教材为基础和主导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

教师以《西游记》人物评价、作者及《西游记》简介来导入:唐僧――心慈面善,菩萨心肠;肉眼凡胎,八十一难,功到自然成。沙僧――憨厚老实,少言寡语;埋头挑担,任劳任怨;流沙河畔,金身罗汉。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绎西游。《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百回,西天取经,修成正果。浪漫主义杰作,最著名的虚幻神魔小说。从十九世纪开始,它被译为日、英、法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引出了本课的话题――《名著推荐与阅读:阅读方法之人物评析三字经》。

环节一:评说西游――行走在取经路上

唐僧评说:坚定的信念,向善与大爱,向西向西再向西,无为与大勇。

时尚评说:唐僧肉眼凡胎,不能上天入地,不能除妖降魔。但是作为取经队伍中的“领头大哥”,他无疑是称职的。他用他身上的佛性去召唤出三个徒弟的佛性,以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环节二:人物评析的方法之一――全

优点与缺点全面评价,现象与本质全面剖析。如评析孙悟空:

1.孙悟空哪些方面分别体现了“物性”(动物特点)、“神性”和“人性”?

取名:悟―吾心

回目:第一回?摇灵根育孕源流出?摇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四回?摇官封弼马心何足?摇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十五回?摇蛇盘山诸神暗佑?摇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三十三回?摇外道迷真性?摇元神助本心

第六十七回?摇拯救驼罗禅性稳?摇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八十三回?摇心猿识得丹头?摇姹女还归本性

情节: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

2.他取经前后有何变化?

时尚评说:孙悟空从吴承恩笔下不断惹祸的“坏小子”到后来除妖降魔的“革命斗士”。

他的变化告诉我们:取经的过程实则修心的过程,将本能的“我”去掉,蜕变成社会的自我,将社会的“我”去掉,蜕变成道德和价值的自我,这就是成长的意义。

环节三:人物评析的方法之二――入

走进作品,分析细节;揣摩意图,解读情节。

如评析猪八戒:贪吃、贪睡、贪色、贪功、贪图享受,丑得公然、丑得明白、丑得公开、丑得本色、丑得轰轰烈烈,不以为丑的喜剧性格,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性情之清醇,生命之本真,生活之简约。

时尚评说: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戒”得不情愿。可是在行走的途中,八戒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一个好逸恶劳的懒汉猪,变成了一个一心向佛的好和尚。

看到八戒,让我们更明白:平凡也是幸福,戒去缺点就接近成功。

环节四:人物评析的方法之三――出

读出自己,读出社会。

课堂作业:对沙和尚用第三种方法写时尚评析。

最后,张老师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云的话结束课文:“我自己最欣赏的团队是唐僧师徒。唐僧是一个好领导,他知道孙悟空要管紧,所以要学会念紧箍咒;猪八戒小毛病多,但也不会犯大错,偶尔批评批评就可以;沙僧则需要经常鼓励一番。这样,一个明星团队就可形成。”

【案例分析】

(一)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采用“人物评析三字经”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除此之外,还要逐步向学生介绍各种阅读方法,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如何“导读”

教材中每部书前的“导读”,教师宜作适当补充。关于阅读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开交流会的形式让大家相互交流、激活。教师主要补充、指导学生如何自我管理、监控,如何写思考性、研究性文章,或提供相关信息,解答阅读时的困惑。教师的导读还应包括对“思考与探究”的引申和点拨。

(三)把握较好知识教学的“度”,还要把握好阅读的“量”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由此引发思考:五册必修课本每册介绍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10部。这还达不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之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开学生推荐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推荐权、选择权,更吻合学生实际。

(四)把握好阅读时机

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假期是最好的阅读时间,我们也有明确的规定:选好一本好书,做好读书笔记。

(五)设计导读程序

每部书的导读又可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对学生讲明名著导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

其次,还要讲求一些方法和操作步骤等,调动一切切有利因素为名著的学习与阅读服务。作为自由阅读的篇目,但学生一旦选定篇目,就定下来不许改变,坚持读完整的一部,老师记录学生选定的篇目,并在每次自由阅读时记录学生阅读的进度(页数),以此督促阅读。

其三,以评价促阅读。这里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指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作的阅读进展情况的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老师和家长,评价的要点是阅读的态度、进度和收获。我们也可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好问题,将其引入试卷,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两反”的合并调查评析及对策研究 第3篇

“两反”措施使中国产品面临双重征税的局面,为美国同类或竞争型产品提供了双重保护,同时也加剧了中美间贸易摩擦。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同时还保持着近30%的增长速度。因此,中国也成为 “双反”措施最大的受害国,美国自2006年对华首次发起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以来,一发起了25起双反调查案,涉及机械、轻工、纺织、冶金等七大行业,目前我国大部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并以轻加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产品为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优势和产品价格优势生存;技术含量少,企业资金规模要求不高,因而企业进入壁垒低,退出成本也低,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在此背景下,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中美贸易中具体的“双反”案例来看,探讨“双反”产生的原因、具体做法和实质,对“双反”措施进行合法性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贸易市场现状,采用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的方法,从立法、行政、市场等多个角度探寻针对“双反”措施的应对策略。

WTO 法律中,涉及双反的问题是GATT第6条5款和反倾销协定、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等三个多边法律文件。但对是否可以同时使用“双反”并未作出明文规定。从WTO裁决的案例和各国的实践看,WTO 规则不笼统地禁止同时适用“两反”措施,但禁止在重复补偿了倾销或出口补贴所导致的相同损害时同时适用“两反”措施; 或禁止将同一利益、事实或数额在同时实施“两反”时重复计算。同时,WTO 规则并未明确禁止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 条允许其他WTO 成员在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时“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确定价格。

美国同时适用“两反”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30 年关税法》( Tariff Act 1930) 第701 - 709 条( 反补贴税) ,以及第731 - 39 条( 反倾销税) 。这两种税同时适用与市场经济国家产品不存在争议,但是否能够同时适用与非市场经济则存在一定争议。但可以肯定适用时需要避免所谓的重复计算,即当同时适用导致了重复计算时,该“两反”行为构成违法。事实上, 2005 年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的研究报告就已经指出,如果商务部一定要对中国产品同时适用“两反”的话,其计算方法必须改进以避免对补贴的重复计算。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双反”措施及其相关的法律问题应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诸如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莫世健院长的《同时适用两反的合法性和重复计算的违法性辨析》、复旦大学龚柏华教授的《WTO争端案上诉机构有关双重救济裁决述评》、苏州大学赵艳敏的《美国对华双反案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分析》等文章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但是综合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我国中国学者对“双反”的研究比较概括、零散,往往只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系统的分析“双反”的实质和原因,对“双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有较大争议。同时没有详细具体分析双反的典型案例,特别是缺乏对这些案例结论的系统分析。在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方面对应对双反的对策也缺乏系统的建议,而这些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点。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受美国国内经济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政客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欧美频繁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政策措施,以保障本国就业、促进产业复苏和保护本国市场。

由于WTO规则和美国国内立法对“双反”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从形式上看,“双反”措施本身并未明确违法,但是“双反”中的重复计算征税和交叉累计评估已然成为横亘在美国商务部面前的一个无法化解的棘手问题,清晰地显露了美国对中国产品“双反”合并调查的内在缺陷。追根溯源,重复征税的发生机制是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同时又在反补贴调查中对国内补贴再次征税。因此,尽管WTO专家组裁决美国对中国产品采取的特殊的“双反”做法并未违法,但在国内救济层面,重复征税的举证责任以及《美国法典》第1677a(c)(1)(c)条的解释是美国商务部不能回避的两大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企业在其他同类“双反”案件中需要紧紧抓住的抗辩点。根据国际贸易法院的最新判决,美国商务部需要修改自己的“双反”做法,对中国产品终止适用反补贴税法。但是,对中国产品适用反补贴税法是美国现阶段要求中国履行补贴义务的重要举措,属于美国调整对华贸易政策的法律工具,重新回到单一的反倾销救济方法是美国商务部以及美国国内力量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从历史的规律可以看出,贸易保护主义就像潮汐,周而复始,每当经济萧条之时,便开始逐步抬头。导致贸易保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失业率,可是对于中国而言,一旦惩罚性关税实施,不光是出口创汇受到伤害,出口企业及其上下游数以万计的工人就都有可能失业,所以积极地抵制国外的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政策变得极为重要。

评析对策 第4篇

常见错误一:不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对言行评析类试题的判断, 有三种情形:一种是正确的;一种是错误的;还有一种是片面的。其中第三种情形比较复杂, 它主要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分析这类试题时, 往往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判断某个人物的言行, 不能辩证地进行分析。

对策:全面、仔细阅读材料, 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情形的题目。若是片面的, 就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分析,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又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

例1:阅读剧本《拆信风波》, 分析问题。

时间:星期天的早晨

地点:女儿的房间

人物:妈妈、女儿 (某校八年级学生)

事件经过: (妈妈气呼呼地将几封信摔在女儿面前)

妈妈:你还有心思搞好学习?

女儿: (惊讶地) 你有什么权利拆我的信!

妈妈:你是我的女儿, 再说, 我也是为了你好, 不了解你的情况, 怎么帮助你?

女儿: (“砰”地关上门) 我的事从今以后不用你管!请运用有关法律知识, 对剧中人物的言行进行评析。

解析:此题以初中生的生活为蓝本, 反映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试题的要求明确, 运用法律知识对剧中人物的言行进行评析。既要联系教材, 又要联系材料。学生在解答时, 仔细阅读材料中母女二人的言行, 就能明确判断出它属于第三种情形:即人物的言行不能简单地以正确或错误来判断, 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妈妈的言行有错误的地方, 又要看到妈妈的一片苦心;既要看到女儿有维护自己隐私权的意识, 又要指出女儿言行的不妥之处。

参考答案: (1) 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 妈妈对女儿有教育和监护的权利, 但私拆女儿的信件是违法的, 对女儿的教育方法是不当的。 (2) 女儿有一定的维权意识, 但一味地拒绝妈妈的教育和监护是不对的。

常见错误二:对知识点掌握不牢, 要点答不全

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靠, 有的对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欠缺, 对材料中人物言行涉及的知识点答不全, 看似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实际上只抓住了某一个角度。

对策: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 结合材料, 多角度解答问题。学生首先要在脑海中对初中教材的几大板块有一个全盘的考虑, 掌握它的整体脉络, 然后结合材料, 搜索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从而做到综合思考问题, 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例2:期末考试前一天, 小明晚上突击复习到12点才睡觉。第二天早晨, 因为妈妈没有及时喊他起床、给他做早饭, 小明非常生气, 就对妈妈发了火。带着不好的心情, 他匆匆忙忙连闯几个红灯, 慌慌张张奔赴考场, 结果大脑一片空白。走出考场, 他一脸沮丧。

请结合教材, 简要评析小明的行为。

解析:评述材料中小明的行为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材料, 全盘搜索教材内容, 找出连接点, 才能答全要点。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调控情绪、自理自立能力、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过度的考试焦虑、责任心等方面。

参考答案: (1) 小明缺乏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过度依赖父母, 没有对自己负责; (2) 他没有尊重父母的劳动; (3) 他没有遵纪守法, 注意交通安全; (4) 他考试过度焦虑; (5) 他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常见错误三:审题不清, 粗心大意

学生对言行评析类试题的题目要求不清楚, 粗心大意, 就会出现答题时要点答不全的现象,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有的学生找不全言行, 有的找不全人物, 有的忽视了关键的字词。

对策:找关键词语, 获取有效信息。

学生在审题时, 首先要在设问上找出关键字词, 了解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设问的要求, 再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字词, 获取答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例3:以下是某校九年级小张同学在学校生活中的两段经历。

运用公民权利、义务知识, 简要评析小张同学的行为。

解析:学生在审题时, 可以先审设问, 从中找出关键词语:权利、义务、行为, 明确题目的要求:评价的是小张的行为, 用的是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然后根据设问要求, 从表格中找出小张的行为有两种, 圈出和权利、义务有关的关键字词, 获取有效信息。如:行为 (1) 中的“过了把言论自由瘾”“羞辱班长”;行为 (2) 中的“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

参考答案:行为 (1) :小张没有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 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小张的行为侵犯了班长的人格尊严权。行为 (2)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 又是公民的义务。小张同学珍惜了受教育的权利, 自觉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

常见错误四:答案书写潦草、层次不分、不懂得用教材语言组织答案

有的学生熟练掌握了言行评析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基础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比较好, 辩证思维能力也较强, 可由于书写不规范、潦草, 或是答案层次不分、没有序号或没有以分号隔开, 导致阅卷困难而白白丢分, 甚是可惜。还有的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中的专业术语, 而过多地使用所谓的“菜市语言”, 即使有一定的道理, 还是由于与教材无关而被扣分。

对策: (1) 端正态度, 规范书写, 力争清楚、整洁。 (2) 答案层次化、要点化、以序号标注, 力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3) 认真学习,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音乐之声》评析 第5篇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主题曲与电影同名。从其它译名,如《真善美》、《仙乐飘飘处处闻》中,我们可以猜测出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

《音乐之声》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于1965年3月2日正式公映。该影片时长174min(约2.9小时),语言为英语,属于歌舞、剧情类电影;由多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Robert Wise导演,编剧是Ernest Lehman,由国际知名演员Julie Andrews、Christopher Plummer和Richard Haydn主演。《音乐之声》曾获得1965年金球奖,1966年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多种奖项;并于2001年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确定为国家影片登记奖。这部电影自登上舞台,便“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被认为是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来自百度)

电影《音乐之声》描写了热爱音乐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在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的故事。善良的心灵和美妙的音乐帮助玛利亚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进而改变了冯·特拉普家中严肃冷酷的气氛,并因此打动了特拉普,与他终成眷属。最后,当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上校一家又凭借参加音乐节的机会逃离了纳粹的控制。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活泼好动、热爱自然的志愿修女,但她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女院长决定让玛丽亚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玛丽亚对特拉普严格管教7个孩子的做法不满,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逢制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他们唱歌,用温柔和善良感化孩子。这让上校和男爵夫人很不满,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的演唱打动了上校。在上校和男爵夫人的舞会上,上校和玛丽亚的共舞表明了两人之间的爱意。但在男爵夫人的劝导下,玛丽亚回到了修女院。但孩子们和男爵夫人难以相处,不愿上校和男爵夫人结婚。在孩子的寻求与院长的鼓励下,玛丽亚回到了特拉普家。男爵夫人最后主动退出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并最终结婚。

在他们度蜜月时,德国占领了奥地利,并要求特拉普一家为德国做事。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准备带领家人离开奥地利时被纳粹发现,借口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上校一家演出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一起唱完了这首民族歌。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借着音乐的掩护逃离演出现场,纳粹尾随一路追到修道院。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电影《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丽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玛丽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侬柏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家庭教师,照顾男爵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最终与男爵相爱,于1927年结为连理。为了抗议纳粹,他们一家便离开奥地利前往美国,继续家庭音乐生涯。这个故事母体很有曲折、演绎性,曾被二战后的欧美国家追捧,还被写成《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于1949年出版。用罗里·约翰斯顿的分析方法,这个故事的故事原型特点接近“罗密欧与朱丽叶”,即“命中注定的情侣”,却在相爱的路上遇到了阻挠。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故事性强,更重要的是人物对话有时极其坦率直白,有时却委婉含蓄,但都异常风趣而充满智慧,值得回味。

作为一部音乐歌舞片,该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这部影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它告诉我们人类永远需要善良、爱心、智慧、热情、尊严、尊重、爱国和坦诚相见等。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女主人公玛丽亚。她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还将冷酷上校的激情重新点燃,最终放弃富有的男爵遗孀而选择她作为孩子们的母亲。影片中玛丽亚的歌声节奏或高昂、或低沉,歌声或吟咏、或叙述,还有幽默风趣的表演等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爆发出一种引人追随的力量。最让我喜欢的是玛丽亚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激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突破自我性的追求,聪明而又多才多艺。还有她那积极乐观的心态、美妙的歌声,都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所以有人评价这部电影时说:“感动心灵的是最美的”。

这部影片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其音乐的奇妙。在电影《音乐之声》出现之前,1959年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副制片人,美国音乐剧界著名剧作家Richard Rodgers就说过:“我们认为这出戏不但要写出真实的人物,更要保留他们的背景。‘音乐之声’是戏里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Do-Re-Mi’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我最喜爱的东西’(My Favorite Things)是一连串的最简单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这首歌有一点民歌的风味;‘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和音乐‘涟恩德拉’(Laendler)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景色引发的灵感;‘翻越每一座山脉’(Climb Every Mountain)则是为了给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而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祖国奥地利的音乐。”

1965年的电影《音乐之声》依然保留了音乐故事片时的音乐特色,保持民族风味,并尽量与故事情节相匹配。影片有时用歌舞演唱来代替部分对白,用歌舞来代替影片中的人物动作,并且用音乐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甚至推动剧情发展等。正是对音乐的成功运用,丰富和增强了这部影片的表现力,也使得这部影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

这部影片的音乐具有通俗性和艺术性。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感情真挚朴实,音乐简洁流畅,里面的插曲既悦耳动听又简单上口。例如玛利亚教孩子们初学音乐时的歌曲《哆唻咪》。这首歌曲是由“1 2 3 4 5 6 7 ”等最简单自然音阶的骨干音构成,与词的结合几乎是一字一音。乐曲非常简单,也很容易上口,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几乎都能够现场跟着哼唱。它与电影中流动的画面相结合,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图卷。关于这首歌曲,就影片的内容来看,因为玛利亚要教的是从没有学过音乐的孩子们,所以音乐必须简单易懂;然而就整部电影音乐的风格来看,这首歌曲则显示出这部电影音乐通俗性的特点。而插曲“雪绒花”的歌曲曲调朴实感人,音乐形式流畅简洁,但简洁中又蕴含了高超的写作技巧,蕴含了较高的艺术性。它以奥地利的民歌风格,表达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电影《音乐之声》有很多让人难以忘记的带有奥地利民族风味的经典歌曲。例如影片中玛丽亚演唱的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I Have Confidence、My Favorite Things、Do-Re-Mi、The Lonely Goatherd等;修女院修女合唱的Maria、Processional And Maria等,特别是玛丽亚和孩子们的Do-Re-Mi,上校、玛丽亚、孩子们和合唱队的Edelweiss等,无不给观众留下舒心的音乐享受,这些曲调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旋律。

此外,该影片中的插曲《雪绒花》堪称是电影插曲中的经典,它在整部电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影插曲是电影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好的电影插曲更好地凸显了电影的主题、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特征、丰富和细腻了电影的感情,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中多次出现插曲《雪绒花》,用以表达人物的特殊情感,例如孩子们为男爵夫人演唱,上校轻哼着这首歌曲,伴随着动听的吉他声娓娓道来。此情此景不仅细腻的刻画出上校善良的内心世界,更衬托出此刻安静祥和的家庭气氛。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嘹亮地合唱《雪绒花》,则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感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通过插曲《雪绒花》和电影情结的互动,将人物情感、特征融于音乐的表现中。

该影片的场景设置充满奥地利的古典风味,色彩配置丰富,这与影片主题相关。影片开头还以优美的风光做背景,突出人物特色。而且影片中的舞蹈符合角色和音乐节拍,十分轻快而自然,就连木偶剧里木偶们的舞蹈、节奏也风味十足。

除了总体上的影片独特效果,还有很多片段、场景上的成功之处。在电影开始部分,作者运用了一段管弦乐来配合描绘阿尔卑斯山的画面,场面由凄厉风声中的冰山雪地自然过渡到色彩各异、草木葱郁、秀丽辽阔的温暖地带,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与恢宏壮丽的交响乐效果融为一体,音乐和画面表现、节奏相一致,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剧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平而美丽的奥地利。在展现阿尔卑斯山和故事发生地场景时,主要使用大远景俯拍的效果,让观众清晰的了解到场地的空间状态和感受宏观场面,这也是好莱坞电影惯用的一种手法。拍摄时镜头有远有近,由左向缓慢移动;在展现自然风光时,突出表现小镇的地理位置和安谧和谐。移动的过程中光线也由昏暗到阳光明媚,山水交加,丛林茂密,色泽配置更加鲜艳,展示色彩变化。

还是影片开头,当女主人公玛利亚出场后,随即演唱了一段无限深情的“音乐之声”,乐曲气息宽广,饱含深情,歌曲中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玛利亚的内心世界。这是音乐和剧情结合的成功之处。“音乐之声”出现在片头,结合影片中的画面——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清澈的湖泊以及明媚的阳光,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既赞美了风景如画的奥地利,又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爱。玛丽亚在出场前,以阿尔卑斯山群山为背景,将玛丽亚置于前景高大树林中间空缺的地方,显示其主人公角色和开场特点。在主人公出场时,镜头给了主人公一个长约20秒的长镜头,镜头由远及近,景深由大到小,从丛林中间的空缺处出发向前搜索,向前推近至主人公(直升机载着摄像机俯冲下来),同时主人公向镜头走来,使主人公在影片中的形象逐渐变大、清晰,给观众一种悬疑、好奇的感觉。镜头拍摄角度为主人公正前方仰角,拍摄镜头前移时角度逐渐从俯拍到平拍,给主人公一个向大家展示的角度。

在情节和细节方面,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出色的地方。上校的7个孩子调皮异常,短时间内就气走了十几位家庭教师,玛利亚刚进门时,孩子们就制造蛤蟆、松球恶作剧,让玛利亚出丑,试图把玛利亚也赶走。上校对孩子严格要求,也是对孩子的爱,但是上校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还是孩子,不是士兵。上校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他不懂如何爱孩子。所以当上校看到玛利亚带孩子们穿着窗帘布做成的运动衣四处疯跑、爬树时,就严厉指责玛利亚,并赶她离开。玛利亚此时不卑不亢地说:“上校,衣服是紧箍咒!你不理解孩子,你爱爱孩子!”这话让上校生气,让他震惊,但也让他觉醒,尤其是他看了孩子们给男爵夫人表演的合唱以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向玛利亚道歉,至此上校也完全接纳了玛利亚。

玛丽亚刚进上校家时,上校向孩子们引见她时点名那个情节。当玛利亚问及孩子的名字时,上校竟然说不用叫名字,用代号就可以。直率的玛利亚当即就反驳说:“孩子怎么可以用代号?那些代号是用来唤狗唤猫的,对孩子我们得用感情呼唤名字!”玛丽亚在用尊重、感情对待孩子,这与特拉普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为后来玛丽亚用善良感化特拉普,展现主题做了铺垫。

这一段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就是特拉普走后,孩子们向玛丽亚提意见时,费瑞克趁玛丽亚不注意向其上衣口袋里塞了个蛤蟆(按理说应该是这样)。当孩子们被要求去散步时,孩子们并没有急着走出去,而是在将要出去时回身张望玛丽亚,他们想看玛丽亚出丑。接着,玛丽亚发现了口袋里的蛤蟆,并惊慌着丢掉了蛤蟆。在玛丽亚发现并丢蛤蟆的较短时间,玛丽亚转身并面对孩子,同时给镜头一个经典画面。这也验证了孩子们的想法,在孩子们和女管家眼里这很正常。这也反映了孩子们的调皮、反对军事化管理(认为玛丽亚是父亲找来管理他们的)、心灵上缺乏关爱,这为接下来孩子们制造松球恶作剧做准备,但是这也为后来孩子们很快被玛丽亚的温柔、善良、关爱所征服做了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中的插曲“Do-Re-Mi”一直被认为是很经典的音乐,并对电影情节起到的推动作用。《Do.Re.Mi》是一首好听易唱的歌曲,与电影中流动的画面相结合,为人们展开了一幅美好幸福的生活画卷。这首歌是玛丽亚通过自然音阶的变化及音名的发声将其与小鹿、茶、道路和阳光等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生活处处有音乐的情景。她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唤起了孩子们对音符的感知和记忆。歌曲的旋律通过音阶的自然上升,与孩子们的情绪巧妙地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而在玛丽亚的精心教导下,孩子们也对音乐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并从此热爱上了音乐。这段电影插曲的运用不但使孩子们与玛丽亚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还拉近了孩子们与上校之间渐渐疏远的亲情,使父爱又重新回到孩子们中间。该插曲烘托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他们的音乐与画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以山上的丛林为背景,安静祥和;光线以阳光为主,在人物脸上形成自然的分区。作为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经典电影,《音乐之声》走过了精彩的半个世纪。该影片也有一些花絮和非经典片段或细节。比如影片中美得令人窒息的风光并非百分百自然,一些树木是从别处搬来的,植树时对角度做了精心安排;Maria跳过的小溪实际上是灌了水的战壕等。

其实,在电影片头玛丽亚亮相前后(2分20秒至40秒),由于摄像机是架在直升机上,所以镜头向下俯冲时,镜头上下晃动;而且这之间镜头的推近速度基本上保持不变,这和观众的心理需求不太相符。当玛丽亚距离较远未出现在镜头中时,镜头运动速度较慢;当玛丽

亚作为一个“点”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时,镜头运动速度应该适当加快,回应观众对玛丽亚亮相的期待。

在玛丽亚刚来到特拉普家,听孩子们介绍自己时,只有费瑞克和玛塔接触过玛丽亚的上衣口袋。但是仔细观察影片可知,并没有细节显示他们两个把蛤蟆放到了玛丽亚的口袋里。但在32分15秒时,玛丽亚却发现自己口袋里有一只蛤蟆。这是个细节问题。

对于演员的表演,由于孩子们都是非职业演员,所以表演技术方面不够成熟。比如碧姬塔和葛特儿,碧姬塔在介绍自己和数落玛丽亚时,言辞不够自然,有背台词的嫌疑;葛特儿的动作也是特意安排的,显得不够和谐。

对于故事情节来说,很多都是特意安排的,有很多牵强之处,与实际不太符合。比如,玛丽亚是做汽车从修女院到特拉普家的,而在1小时50分13秒处,孩子们是在寻找中“悠闲”地来到女修道院的。

当然,由于故事拍摄多方面的限制,拍摄时不可能在各方面做的都很好。但不可否认,这部影片在拍摄、音乐、舞蹈等各方面都有很经典的画面和效果。《歌舞青春》是美国一部获得艾美奖的电视电影。它于2006年1月20日发行,是迪士尼频道最成功的原创电影。与《音乐之声》相比,迪士尼频道的高级主管们确信这是一部兼具幽默与创新的歌舞剧,但他们却完全没有料到该剧播出后,在世界各地所造成的疯潮。“孩子们其实非常渴望拥有一部真正属于他们的当代音乐剧。”迪士尼频道副总裁麦克·西利说,“剧中人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孩子们仿效的热潮,比如打破小团体、不受束缚、尝试新事物并通过唱歌和跳舞来展现自我。”这反映出《歌舞青春》所处不同时代下独特的电影风格的魅力以及电影表达主题带给青年人的激情。《歌舞青春》主要是现代文化下的青年学生的独特生活形式,属于电视电影。片中主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关系,主要以学校等人们常见的地区为背景环境,更具有现实亲切感。该片以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见长,充分反映出现代青年人的心理状况,因此会受到热捧。1964的《欢乐满人间》是茱丽叶·安德鲁斯的银幕处女作,扮演一个跟她次年主演的《音乐之声》几乎相同的角色。该影片不仅歌曲非常出色,一点也不亚于《音乐之声》,而且特技也属一流,尤其是真人跟动画共舞的段落在当时达到新的境界。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反映人性的故事,父亲乔治在银行工作,时常认为子女不务正业,遂带他们上银行学习做事。但是儿子迈克和女儿珍生性调皮,使得保姆亦辞职。迈克与珍祈求理想的保姆,于是仙女玛莉应征而来,她喜爱孩子并教授孩子们如何在受挫后寻找快乐之道。正在这时,乔治因误会而被总裁辞退,仙女也离去,乔治才感悟如何向子女表达爱心,并开始了解除了钱外,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本片实有教育意义,在以崇尚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实有讽刺那些看钱认真的人,演员将各自的角色也是表演得丝丝入扣,颇能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来自百度)这样看,本片就不像《音乐之声》,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家庭音乐剧的影片,而是借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在《欢乐满人间》中,制片人迪士尼

运用真人与动画的巧妙搭配,如

MaryPoppins和好友Bert以及两位小朋友跳到画中的世界里,真人与动画合谱出欢欣假期,空间的跳跃感、时空的变化创新了表达形式,这是《音乐之声》没有的;片中穿插十几首悦耳动曲的歌曲,尤其是主题曲“ChimChimCher-ee”更是琅琅上口,这和《音乐之声》有相同的特点和魅力。

评析《男人帮》 第6篇

[关键词] 《男人帮》 两性话题 情感冲突 都市伦理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2.029

一、打破传统故事结构,重塑观众欣赏习惯

比起典型的都市婚恋剧,《男人帮》打破了惯常的叙事形态,以说事的方式,在每一集中讲一个故事,并谈一番道理。它向人们展开了一个大部分观众不愿面对,或没有触及到的真实两性情感世界。充满了忧患意识、武侠情怀,体现出精致化、犀利化的审美特征。

1、直白的主题切入

以往的电视剧大多带有编织性,观众们都想在自己的想象里和一个理想的人或一个理想的世界接触。为了迎合观众对这种理想的想象与期盼,于是导演在主题故事的推进与人物形象的设定上都会朝着观众认可的方向发展。而《男人帮》中对待两性关系的大胆探讨,以及对男性心理的直白剖析,甚至把主角置于文艺圈的做法难免会让很多主流的电视观众有些难以接受。[1]

《男人帮》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自由作家顾小白、软件工程师罗书全以及中年企业家左永邦,他们游走于形形色色的女人中间,目的只有一个,寻找真正的爱情。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情感脉络,可是对于看惯了电视剧里的主角都是忠贞型的观众们来说,三个男人走马灯似地换女朋友,随意谈恋爱的做法,观众便会觉得,哪有这样的男主角,太随便了。其实,这正是导演想要表达整部剧主题的初衷,他把生活中的各个人物不够可爱却又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阐述了现阶段社会下爱情的演变,进一步诠释了人性情感的不断变化,最后引导观众认真思考两性矛盾背后更深更全面的本质。正如剧中所说,我们都在不断接触新的事物新的环境,喜欢的人与爱的人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是很正常的,所以面对更多的爱情变化我们就不必大惊小怪。

2、新颖的叙事逻辑方式

一集一个主题的美剧模式,每个主题的旁白阐述,三男多女的灵活剧情,都是电视剧《男人帮》博人眼球的亮点所在。孙红雷饰演的顾小白在每集故事开始时都有大段的独白,向观众阐述人生哲理,探讨一个关于爱情的主题,念到最后一句往往是对着观众发出一句感叹或者一句疑问,而在每集的结尾又会针对开头的感叹或者疑问做出解答,对于在国产剧中出现这种形式还是第一次。只不过不同于美剧的是,美剧以周播形式播出,观众有消化剧情的过程,而《男人帮》则是一天两集的连播,加上剧中还有点高深莫测的台词,所以难免会给观众留下的思考空间不足。国内的电视观众,对于电视剧的观看需求,大都处在一个一不参与二不琢磨的看热闹状态。《男人帮》这次对着你直接讲道理,不仅新颖而且直白,每集道理过后,除非你选择不看了。否则,无论适应与否,你都会变成期待下一个新问题和新答案。

不能否认的是,《男人帮》鲜见的叙事逻辑在刚开始播出时并不为大众所认可。比方说电视剧中一对男女谈恋爱,你总希望由始至终主人公都是这对男女,最起码也要围绕这两人展开故事,这是普遍观众习惯的戏剧逻辑。[2]但在《男人帮》中,作为主演的王珞丹饰演的莫小闵,在第一集仙子般出现后就消失了,直到第七集才又有了她的身影,于是观众就会对主人公的感情走向感到疑惑和不解,其实,这才是现实中真正的生活逻辑,既单独成立又相互关联。观众刚开始看到时会觉得莫名其妙,但是看完全局,慢慢明白剧中人物完整的性格之后,就会恍然大悟了。

二、漫画式表演深入人心,经典台词回味无穷

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一部电视剧主题的深浅与故事的完整性也许不是最重要的,相反,三位男主人公——孙红雷饰演的顾小白、黄磊饰演的罗书全、汪俊饰演的左永邦在剧中相互的吐槽和斗嘴才是《男人帮》给观众留下的最直观印象。

1、颠覆人物形象的演出

《男人帮》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感,它以非常态的视角,透射出男女之间的爱情观和思维差异变化。通过剧中人物夸张的演绎给观众以醍醐灌顶的感情觉悟。和以往的荧屏形象相比,此次孙红雷、黄磊、汪俊三人扮演的角色都很颠覆,在表演上运用了真正的戏剧效果,带有漫画色彩。顾小白的伪娘气息、罗书全的木讷文艺、左永邦的花心闷骚,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角色定位演绎出属于当下社会中男人不可捉摸的复杂情感心理。

就表演来说,一集一个故事,每集都有一个新的恋爱句式,这对演员们不断跳出跳入的演技挑战,也高于其他寻常电视剧。剧中大量的台词对白,重叠的人物戏份,都让演员们发挥得很透彻。比如孙红雷和顾小白之间反差其实很大,但他的颠覆演出就很成功,从一贯的硬汉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满脑袋爱情哲学的作家,走起了喜剧路线,表演夸张丰富,完全把角色的幽默感赋予了出来。

2、话题台词发人深省

从《奋斗》到《我的青春谁做主》、再到《婚姻保卫战》,赵宝刚在剧本上独辟蹊径,在人物故事中加入大量网络流行语,使得剧中人物每个都伶牙俐齿,舌绽莲花,或犀利得一针见血,或励志得热血沸腾。[3]同样,《男人帮》除了题材新颖外,在台词上也秉承了以往“赵氏标签”独有的幽默富有哲理的风格,不仅台词尖锐直白,剖人内心,大道理也是信手拈来,滔滔不绝。

“爱情就是这样,你捅我一刀,我捅你一刀,你再捅我一刀,我又捅你一刀,然后互相数着对方的伤口,差不多得了。”“凭什么女的一哭就有求必应,男的一哭就遭人唾弃呢?”不经意间,《男人帮》的台词就能深深打动你,犀利逗贫的台词不仅拉动了观众的笑神经,同样也戳痛了许多人内心的的伤心点。剧中屡屡抛出的人物对话与旁白,确实让观众从中悟到了哲理引人深思。许多观众觉得台词太长太深奥,看似像说教一样,其实有些表述生活观点的台词和信息量观众看第一遍时很容易错过,等到看第二遍、第三遍时才会注意到,觉得回味无穷。

三、结语

无可否认,当代中国,尤其是大都市中的人们正处于一个迷乱时期,《男人帮》里充斥着各种迷乱的观念,打破了传统故事结构的方式和欣赏习惯,并且还想讲点道理。《男人帮》的时尚氛围和犀利风格,让你在很多瞬间都会觉得跟自己生活里的东西很像,让人感到亲切。对于这部剧所带来的收获,就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怎样帮男人了解自己,更帮女人了解男人,这是赵宝刚再次奉献给我们对生活的新感悟。

参考文献

[1] 陳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9页

[2] 杨晓林.《电视剧叙事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版.113页

[3] 参照:陈欢.家庭伦理剧与接受美学.研究者,2009(11)

作者简介

刘畅,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电视节目策划研究。

区域视角下的扩内需战略评析及对策 第7篇

一、扩大内需的区域现状评析

从区域角度看,当前扩大内需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投资性内需区域差异明显、欠发达地区社会消费乏力、区域内需支撑政策明显不足三大特点。

(一)投资需求带动旺盛,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近年来,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投资了包括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十项扩内需工程,在这十大工程的强力推动下,加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我国投资性需求异常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由2008年的15.5%,上升到2009年的33.2%。然而,随着4万亿投资的逐渐释放以及我国稳增长战略的实施,2010年和2011年又分别降低到19.5%和16.1%。分区域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区域差异性比较明显,东部地区投资所占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在区域板块中仍占绝对优势,尽管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已快于东部地区,但所占比重仍较小,而山东、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仍是我国投资最高的地区。

(二)全社会消费需求不足,欠发达地区更为乏力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然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1226亿元,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比2010年下降3.2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5.3个百分点,同时,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也不断呈现下降趋势,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消费需求并没有实现“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战略要求。分区域看,中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全国占比从2008年到2011年仅上升了0.35%,青海、宁夏、云南、新疆等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消费需求更为低迷,增速也较为缓慢。

(三)宏观政策集中有力,区域政策明显不足

为积极推动扩大内需, 我国从宏观战略层面不断提出加速城镇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政策措施, “十二五”规划也首次将扩大内需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并提出了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多项政策措施。然而, 扩大内需区域性政策却明显不足, 进入“十二五”以来, 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建议》、《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又发布了支持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两大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十项扶持政策》, 2012年国务院2号文件又发布了《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区域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当地的需求增长, 但与宏观政策覆盖的范围比, 这些指导意见又明显不足, 无法支撑更多地区的需求增长。

单位:亿元,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二、扩大内需的区域制约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高储蓄-低消费的传统观念,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等对扩大我国内需增长均能产生重要作用,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在很大程度上了抑制了需求增长。

(一)区域差距的扩大导致区域内需市场不充分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两个大局”的战略指导下,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加速“东移”,西部的发展势头被明显削弱,东西部差距也由此拉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国家制定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经过近10年的协调发展,东西差距依然非常大。通过省际间的平均差系数和变异系数测算结果分析,分别由1995年的0.394和0.531上升至2006年的0.417和0.587,板块间的相应变量由1995年的0.384和0.400上升到2006年的0.416和0.782 (1) 。在12年内,国内区域经济差距无论是板块间还是各省际之间都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

区域差距的扩大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抑制了消费需求。地区发展不平衡很难实现区域合作和地区市场一体化,主要因为区域差距的存在会造成区域间的位势差,形成互不满足的消费需求,致使两者合作空间过于狭小。比如,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东部利用其“两头朝外”的优先性削弱了对内陆地区资源和市场的依赖,而中西部落后省区为了生存和发展,对本区域市场和“幼稚”产业也进行了地方保护,区域之间的相互需求变得异常低迷。目前,虽然我国在东西部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政策引导,如建立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机制、批准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等,对促进区域发展和扩大内需的确有一定影响,但有些企业因为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及配套设施不健全而无法迁入,大大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内需市场。总之,区域差异的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也会大大减弱市场需求,导致内需不充分。

(二)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农村消费能力明显不足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民收入的提高,近10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尽管如此,由于农业附加值低、农民增收途径有限,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仍然较大,如图1所示,2009年达到3.33:1, 2010年和2011年虽有所缓解,但仍在3:1以上。这反映的只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差距,如果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种福利补贴考虑在内,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从区域看,2010年西部12个省区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并且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区市城乡差距都在3:1以上,贵州和云南两省超过了4:1,这说明城乡差距在地区中表现非常明显,并且欠发达地区城乡差距更为突出。

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51.3%,乡村人口占总48.7%,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133290.9亿)的76.8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额仅占总消费支出的23.18%,也就是说,占总人口近一半的农村居民占全国总消费的1/5强,城乡消费极其不均衡。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消费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2010年东西部居民消费支出相差2.6倍,并且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消费水平差距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重庆城乡消费差距竟达到4.2:1。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短缺,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低,城乡差距近年来持续拉大,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扩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十分巨大,能否尽快启动农村地区需求将是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能否见效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三、扩大内需的区域对策建议

为扩大内需,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比如,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等,这些政策对于稳步推动消费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然无法快速提升我国整体消费水平。鉴于我国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针对各地不同情况的区域内需政策的启动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力培育内需导向型重点经济区,打造内需增长极

重点经济区作为区域增长极对于带动地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内需的扩张。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点已经逐渐从沿海转移至内陆,成渝地区以及新疆经济特区等均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增长极。从长期来看,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未来必然会成为我国内需的潜力或主战场,并且,西部地区深居我国内陆腹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也最有可能培育成为内需导向型重点经济区。一是在现有中西部重点经济区基础上,批准成立几个内需导向型重点经济试验区,如关中-天水内需导向型经济试验区、中原内需导向型经济试验区等。二是积极引导产业向内需导向型重点经济区有序转移。产业转移必然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发展需要的投资项目,由于是内需型经济增长,将十分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减小区位劣势的影响,也有助于西部地区进入新的良性增长的轨道。三是继续出台支持重点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两大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十项扶持政策,同时又对中原经济区、贵州省、内蒙古又好又快建设提出了相应指导意见,因此,对于内需导向型重点经济区建设国家层面也应给予一些财政转移、税收优惠、消费鼓励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总之,通过这类重点经济区的建设逐步增加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加快这些地区消费市场的培养,从而使断层的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得到有效的衔接。

(二)重点扩大欠发达地区农村消费需求,启动消费新引擎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消费水平十分低下,其收入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和维持基本生活费用,没有多余的收入来增加消费,这一类群体占到我国人口比例较大。据测算,农村居民每增加消费支出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长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因此,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消费能力,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积极意义。一是重点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培育农民消费能力。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经济作物,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收,同时,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生产,引导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规模效益。二是尽快制定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扶持政策,建立农村长效消费机制。完善现有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农村消费政策,进一步引导储蓄向投资和消费分流,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涉农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涉农产品增值税的优惠、抵扣办法。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和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分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继续扩大投资性需求

投资项目对于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坚持“适度投资、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统筹安排项目投资,以达到优化投资结构促内需的目的。东部地区主要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目标,主要投资于一些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并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中西部地区主要投资于一些改善消费环境的重大项目,重点倾向于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商贸流通和消费市场体系、三农及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等。在投资过程中,也应重点启动一批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如大型水利水电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等。

(四)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消除内需消费市场壁垒

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能够减弱消费需求的空间不平衡性,从而加快消费增长。一是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尤其是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在空间上侧重于西部和农村,在对象上侧重于困难群众,在目标上侧重于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尽可能的缩小和消除以往存在于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别待遇。三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通过立法将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政策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等明确下来,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总之,通过区域战略、政策机制等措施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消除内需消费市场中存在的空间壁垒,推动各种要素空间合理流动,真正使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赵京.内需的区域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8) .

[2]杨伟民.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十大问题[Z].长安讲坛, 2009.

[3]于鹏.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路径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4) .

[4]陈少强.构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4) .

评析对策 第8篇

关键词:浙江省,银行业,发展态势,运行评析,发展对策

2012 年以来, 浙江省银行业和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国家形势政策的发展, 顺应十八大的精神, 抓住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地域特色, 进一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 银行业的存款增长加速, 贷款增长放缓, 资产的质量和整体的效益有下滑的态势。

一、浙江省银行业的运行状况

1.存款和贷款的增速都有所回落

截至2012 年末, 浙江省各个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共计66679.1 亿元, 与年初相比增加了5789.6 亿元, 其增幅为9.5%, 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 个百分点。在新增的存款额度中, 其中个人存款增加2963.4 亿元, 主要以储蓄存款为主, 占新增存款总额比例的51.2%, 而单位存款增加2402.2 亿元, 占新增存款总额的41.5%。整体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9509.2 亿元, 比年初增加6266.7亿元, 增长11.8%, 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0 个百分点。

2.短期贷款增多, 中长期贷款比重下降

从贷款时间期限来看, 新增加的主要是短期贷款。截至到2012 年末, 浙江省境内短期贷款新增4560.3 亿元, 占新增贷款总额的72.8%, 这一比重比上年提高9.5%;境内中长期贷款新增948.4 亿元, 仅占新增贷款总额的15.1%, 比上年下降了0.1 个百分点。新增短期贷款余额中, 新增个人贷款800.7 亿元, 比上年少增598.3 亿元, 而新增单位贷款3045.1 亿元, 比上年少增120.1 亿元。

3.工业企业贷款季度下滑, 呈回落态势

2012 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14166.4 亿, 同比增长6.0%, 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末分别下降9.3、5.3 和3.0 个百分点。而同期利息支出1095.8 亿元, 增长21.2%, 增幅也呈现逐季回落, 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末分别下降22.8、12.5 和3.8 个百分点。

二、浙江省银行业运行存在的问题

1.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依然居高不下

浙江省整体企业发展的不景气是浙江省各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温州小企业的破产倒闭风潮和企业家“跑路风潮”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各家银行贷款的回流, 这一问题事件也蔓延到了浙江省的其他城市, 导致了各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频发, 关联担保的危机层出。

截至到2012 年底, 浙江省银行业各家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共计951.5 亿元, 与年初相比增加了460.1 亿元, 不良贷款率一度上升到了1.6%, 而2011 年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92%, 增加了0.68%, 这个增速居历史高位, 而且浙江省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的16%。另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 2012年浙江省新增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7721 件, 同比上升38.6%, 涉案标的同比上升了95.3%, 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宁波、台州等几个城市。

2.民间融资对于银行行业的负面影响扩大化

从近两年的企业风险事件来看, 过度的民间融资形势因其缺乏相应的担保机制或者担保机制的缓解链条薄弱, 而导致了对于银行业的存款、贷款的冲击。大部分企业的风险运行都有民间融资的影子。往往是在经济调控期, 银行在调整准备金和提高利率的同时, 民间融资就特别活跃, 而且整体的融资利率就相对较高, 很多企业家在民间借贷和银行借贷中周转资金, 形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而民间融资以其资金流动的迅速化和担保手段的多样化而得到生存和发展。民间的高利借贷间接的损坏了银行的信用担保体系和贷款安全系数, 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和还贷的脆弱。浙江省企业其中大部分贷款资金为联保、互保形式, 往往是一损俱损, 对银行业形成了整体的影响。

3.在品牌树立上存在缺失, 负面信息较多

浙江省是全国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其高增长率和经济形式探索的多样化而著称, 而银行业在其中的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是面临2011 年以来的经济冲击, 银行业的整体品牌意识的缺失, 在舆情控制的导向化上都存在相应的不足。虽然截至2012 年底, 社会各界对于银行业的服务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1%, 但是存款市场的竞争失序、贷款市场的暗箱操作也导致了银行整体可信度的下降, 个别银行还采用了一些变相提高贷款利率和增加服务收费的恶性手段。虽然浙江省的小微企业贷款已经名列全国前茅, 但是“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也使浙江银行业在舆情上屡屡被推到风口浪尖, 银行如何树立自己可信赖的品牌, 如何增加中小企业的信任度, 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

4.银行业“三化”对浙江省银行业的冲击

银行业的三化是指“利率的市场化、金融的脱媒化和主体的多元化”, 其中利率的市场化在1993 年我国就已经提出的设想, 2012 年我国首次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浮动空间, 至此, 利率的市场化时代已经来到, 如果浙江省各家银行不能在宏观政策下及时响应并采取措施, 这就势必会影响存款的额度, 加上网上银行的冲击, 比如“余额宝”这一类的网银的激烈竞争, 那么银行业的淘汰速度就会加剧。

金融脱媒化也是近年来银行业的一大挑战, 对银行业的资产负债业务有很大影响, 全国人民币贷款额度占社会融资已经从2002 年的92%降低到了2012 年的52%。大量优质的客户采取了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融资, 严重消弱了银行的客户总量。另外, 随着各类银行证券、银行保险、银行信托业务等合作业务的发展, 又会对银行经营和风险传导产生重大影响。

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多样化也对于银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近年来, 各类金融主体、组织蓬勃发展, 截至到2012 年11 月, 浙江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61家, 比年初增加91 家;共有非银行金融机构10 家, 其中信托公司4 家, 财务公司5 家, 金融租赁公司1 家, 2012年末总资产同比增长48.7%;辖内组建村镇银行41 家, 浙江的村镇银行仅占全国1/16 的网点, 但取得了全国村镇银行1/9 强的存款、1/7 强的贷款和1/8 强的利润, 整体的经营业绩占全国首位。这些变化和调整对于浙江省的整体金融行业是有益的补充, 但是对于银行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策和建议

1.要合理控制贷款资金的流放, 保证贷款资金的平稳运行

浙江省银行业的各个金融机构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大局观念, 对于风险和责任要有一定的预警机制, 科学的了解和掌握存贷差之间的尺度和节奏, 要优化存款和贷款之间的结构, 在紧紧把握宏观政策形势的情况下, 整个浙江省的银行经营管理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也具有主动性。针对以往呆账、坏账频多, 金融机构运行风险加大的情况, 要提高风险防范, 切忌放松贷款的规模, 不能延续过去一贯的追求信贷规模的粗放模式, 要避免盲目扩张。各个银行要有效监控信贷总量, 把资金多流向国家政策鼓励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支农惠农贷款, 保证信贷的质量和安全。

2.要推进金融机构的创新, 打造浙江省银行业的品牌效应

十八大报告中将金融机构的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 当前浙江省银行业的创新应该紧紧把握创业富民和创新强省的战略目标, 在银行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形式上创新, 推动银行业整体发展的转型升级, 调整原有的产品结构, 在银行产品的模式上开发更具有吸引力的融资产品, 不断的分析市场、了解市场, 紧扣市场的脉搏, 寻找新的盈利空间, 打造新的竞争力和运营模式。

银行业的品牌至关重要, 这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浙江省的银行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 但是要形成独立的品牌优势还需要一段时间, 打造浙江银行业品牌需要四种能力:一是增强客户的服务能力, 要认准优质客户。二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注重引进新型的人才, 培养岗位竞争的差别化, 放弃固有的买方市场的观念, 主动出击, 采取积极态度。三是要增加风险控制的能力。四是要增强社会影响的能力, 信息时代银行业也不应该墨守成规, 应该走向社会, 参与到一些国计民生的社会事务当中, 增加社会舆情的影响力, 以全新的姿态来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作用。

3.切实改进、加强金融服务, 落实案件防控长效机制

银行业根源是服务行业, 一定要加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兼顾到自身的利益点的同时要有相应的社会服务意识, 要把推动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来抓, 尽快完善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贷款管理办法和授信机制, 创新信贷种类, 切实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采取有效的措施, 把为客户服务, 满足客户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热点评析 第9篇

“胆大包天”——俩农民装官员要囚犯

自称是“联合国官员”, 手持“中央领导的回复信”, 两男子来到湖南省岳阳监狱, 要求监狱立即为一名犯人办理保外就医, 态度非常强硬, 并拨打“中南海电话”, 令监狱立马放人……监区长杨海波临危不乱, 一面与对方周旋, 一面向监狱领导和相关部门报告。经过调查, 这两名“联合国官员”竟然是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的农民。

(来源:长沙晚报)

——整那么大的名头去监狱里“捞”人, 两位农民老大哥还真是“思维活跃”, 难道是电视剧看太多了?!装官员要囚犯, 真是胆大包天, 您这是诚心求“进去”的节奏啊!

农耕现象——黑龙江“两豆一麦”渐消失

黑龙江省正在发生一件“怪事”。“两豆一麦”的特色农作物种植结构正逐渐消失, 大豆、土豆和小麦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很多地区甚至已不再种植小麦, 而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张, 粮食种植品种越来越单一的现象令人担忧。

(来源:三农直通车)

——黑龙江历来是国粮的储备大区, 不仅粮食种类多且品质优良。现在一看, 黑龙江“百家争鸣”的状况正在改变, 玉米们攻城掠地要作黑土地的“东道主”。农户们坦言, 种地就是为了收益, 谁不种效益好的产品呢?但是, 从宏观角度分析, 实现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布局的相对稳定, 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部——中国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近期, 针对美国学者炒作的“中国粮食威胁论”,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 反而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十几亿中国人不能指望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 中国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来源:农业部)

——当下, 中国人养活自己不成问题。然而, 针对粮食问题, 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吃饱”, 也希望“吃好”。层出不穷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头疼。在未来, 绿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农业, 更值得我们骄傲。

猪市在网——全国首个生猪活体“网市”重庆开通

生猪“网市”由农业部与重庆市政府共建, 交易商实名开户后自主填报买卖信息, 并通过智能搜索、批量处理、点击成交、实物交割等流程完成交易。交易双方均需交纳保证金, 一旦对方违约还可要求赔偿。目前, 该平台上的主要交易品种为洋三元、土三元及土二元生猪。

(来源:重庆日报)

评析《说“木叶”》 第10篇

一、认识材料

《说“木叶”》的引文多达19处, 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应怎样处理这些庞杂的材料并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1. 搜集。

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文章中的19处材料搜集出来, 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 初步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 信手拈来的功底。

2. 整理。

让学生动笔完成表格, 将作者所引用的材料按作者、篇目、诗句的顺序整理到一起。第一, 可以为更清晰地分析材料做准备;第二, 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3. 分类。

学生在整理之后, 将相似或相同信息划出。如前四句中的“木叶”。以此类推, 将庞杂的材料系统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材料的作用与立意。

4. 归纳。

化繁冗为简洁后, 再让学生思考这19则材料中哪个是重点介绍或精细介绍的。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屈原的《九歌》出现多次, 杜甫的《登高》集中出现。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 有质疑就会有探究, 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九歌》起到了串联结构的作用, 而《登高》则起到升华内容的作用。

二、回归文本

在学生有了以上的印象后, 再回归到文本。解决“读懂”的问题, 进而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 也就是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从而提高阅读者思想水平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上, 可结合课后练习题一, 以题代纲, 顺问摸答。

首先, 设问:文章谈“木”“木叶”“落木”, 为什么以“木叶”为题?并提示学生材料 (《九歌》) 的递进作用。学生能够找到文中的语言“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学生了解了作者所说“木叶”到底是什么, 那这个结论又是怎样在众多的材料中云开雾散的呢?这“木叶”与“落木”的距离关键在一“木”字上, 作者又是怎样一点点梳理的呢?

其次, 结合前面材料分类, 阅读文本。第一自然段, 所举材料四则, 相似点“木叶”, 经过筛选分析, 学生可以抓住关键句“在这里我们乃看见,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进而概括出这四则材料的作用是引出话题“木叶”。

接下来, 文章自然提出问题“‘木叶’是什么呢”, 作者先得出答案“木=树, 木叶=树叶”。又追问“为什么很少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于是学生又可以理解5、6、7则材料的作用是说明“树”常见。8、9则材料的作用“叶=树叶”。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叶’≠‘木叶’?”这也就理解了10、11则材料的作用。而“木叶”发展到落木 (12、13则材料) 关键在“木”字上, 这就需要探讨“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分别是14、15和16———19则材料的作用)

思路清了, 文章内容也就明了。经常、大量地去认真做梳理思路的工作, 潜移默化地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有条理, 看问题也就会有条理、有见地, 思想水平也就提高了, 阅读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 随之就可以带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而也就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

每年的高考古诗赏析题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而这篇文章上好了, 对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是有一定帮助的。可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积累, 把握意象。也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 对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作家作品, 写一些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即使是短评或读后感, 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增强文艺评论能力也会大有裨益。

总之,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认识材料, 研读课文, 先细致分析再高度综合。最后拓展思维, 学以致用, 是学习此类文章的好方法。

摘要:在新课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下, 针对《说“木叶”》一文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探讨其教学内容的取向。从材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归纳入手, 回归文本的阅读, 提炼作者的观点, 提高理解能力, 促进写作能力。

关键词:认识材料,回归文本,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陈红梅.顺问摸答.语文教学通讯, 2005 (04) .

热点评析 第11篇

“中国1头母猪平均每年只能提供15~16头商品猪, 而在美国1头母猪1年可以提供28~30头商品猪, 中国的肉价怎么能不比美国贵1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在中国瘦肉型种猪育种方向与技术研讨会上表示, 养猪业总指望猪肉销售价格上涨行不通, 企业要想办法降低成本。

——网友反对, “美国税费少、补贴多”, “再降低成本, 咱们养出的猪还能吃吗?”想和专家说, 对待猪价还是要考虑国情, 走自己的路, 穿别人的鞋, 永远不会舒服。

(来源:长江日报)

朝阳农民7年完成《水浒传》人物根雕

朝阳农民根雕艺人赵井飞花费7年时间, 于近日完成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面一百单八将的人物根雕作品。赵井飞说, 现在周围乡镇已经有十几个人跟他学根雕技艺了, 他还想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做根雕, 把这个手艺做大, 让更多的群众致富, 过上小康生活。

——艺术不分城乡。从爱好根雕到以根雕来致富, 赵井飞那是着实用心了, 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心里还装着别人, 不愧是农民艺术“大家”!与技艺相比, 更可贵的是这种开放式的社会责任感。

(来源:辽西商报)

台农用奶粉蜜糖施肥雪梨香甜个头堪比孩儿面

台湾台中市梨山果农黄庆源用奶粉及蜜糖来灌溉, 生产的雪梨肉质细白, 甜度及香气增加, 被悉心照料的雪梨长得比孩子的脸还大, 甜度更是达到14.2度, 成为今年当地的雪梨王。

——稀奇真稀奇, 梨比娃娃“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凡事固然是用心才有好结果。不过, 用奶粉蜜糖作肥料来种梨, 实在是有些奢侈, 有些得不偿失。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平度:有机韭菜一盆卖到120元

怡园天香有机韭菜是按盆卖的!盆栽韭菜, 购买者可以自己种、自己吃, 足不出户当菜农, 绿色环保又健康。今年基地移栽5万盆, 每盆市价达到100~120元, 几个大棚每年可收入百万元以上。

——“绝”, 谁家韭菜用盆装着卖!解放思想, 出奇策, 卖出新意, 小小韭菜, 也能成为发家致富的法宝!

(来源:大众网-农村大众)

郭朝晖:从IT老兵到IT苗农

郭朝晖, 在摩托罗拉中国担任过渠道销售总监, 在卓越亚马逊担任过产品副总裁, 在盛大果壳电子担任过CEO的“IT老兵”, 现在又在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苗联网”战略发布会上, 以东方园林副总裁兼苗木事业部总裁身份亮相。对于新身份, 他调侃自己是“从IT老兵变成了IT苗农”。

——为数不少的行业精英已经意识到农业产业的美好前景, 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兴农”的热潮之中。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汇聚到传统产业中, 会产生怎样的优势, 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农民工改头换面从蛇皮袋到行李箱

元旦长假过后, 中国农民工便开始涌向大江南北。不经意间发现, 在成千上万的外出务工大军中, 昔日的蛇皮袋正在悄然消失, 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时尚的行李箱。

——从蛇皮袋到行李箱, 行囊的更换代表了一种进步, 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态度, 从中可以管窥中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是生产还是运动?广东江门农运会农趣盎然

广东省江门市的农民运动会上, 38支队伍近400名农民选手参赛, 抓鸡、赶猪、抓鱼、削甘蔗、剥花生、搬粮、抗旱提水保苗、拔河、跳绳……农趣盎然, 笑点十足。农运会已经成为江门农民群众的一大节日盛宴。

——农业运动会, 开心大派对。啥时候北方也办一个, 可以考虑冰雪项目哦。

(来源:中国体育报)

农学生走俏找工作三挑一

近年来高科技农业势头正猛, 农业产业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这些趋势让学农的学生也变得很抢手。简单面试就录用;上班就解决住房问题;包吃包住;提供住房补贴、奖金……各企业使出浑身解数, 只为博“农学生”一顾。

——风水轮流转, 遥想当年, 农业院校的学哥学姐曾说, 填志愿时脑子进了水。现在, 学弟学妹们终于盼到好时候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评析对策】相关文章:

综合评析07-01

艺术评析07-01

绩效评析07-24

试题评析08-16

新课程评析09-07

27晋祠评析05-15

幼儿案例评析08-15

樱花教案评析08-20

春联案例评析08-18

新闻栏目的评析06-17

上一篇:融入路径下一篇:园林树木的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