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024-06-29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精选7篇)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1篇

聚焦杭州市,随着近几年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未来还能在多大程度上继续推动经济增长,政府是否应该适度加大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规模,已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关切的问题。本文从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出发,对目前的投资时机进行研判,估算最适宜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一、杭州市投资现状

201 4年上半年,杭州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6.53亿元,增长16.7%,增幅比1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和三大主要领域投资增速均稳步回升,民间投资增速回升较快。上半年,杭州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2.86亿元,增长20.2%,增幅比1季度回升6.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977.96亿元,增长28.2%,增幅比1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334.98亿元,下降8.2%,但降幅比1月~5月收窄3.5个百分点。全市完成民间投资1212.24亿元,增长22.6%,增幅较1季度提高6.4个百分点。

然而,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武汉和南京相比,杭州市总体投资规模仍较低。尽管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高于南京,但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两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图1)各项投资增长率显示,2014年上半年杭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增幅高于武汉和南京,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幅优势并不明显,工业投资甚至出现负增长(图2)。

数据来源:相关城市统计局网站

数据来源:相关城市统计局网站

投资结构上看,杭州市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过高,存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公共投资滞后的问题。(图3)而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体的公共投资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对经济总量的均衡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当经济不景气、社会投资低迷时,政府投资主体采取增加投资量的措施,扩大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复苏。公共投资的主要领域往往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Devarajan,Swaroop&.Zou,1996),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将直接为以此为发展基础的相关产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支持。对于规模大、投资期长、效益显现慢的项目,单纯依靠市场投资很难满足项目发展的资金需求。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则会通过吸引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向这些行业集中,发挥示范作用和乘数效应,弥补单个社会资本的缺陷。对于公共产品和公益性项目这类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基础性工程,地方政府理应承担起进行投资的责任。

无论从生产性还是从社会性角度,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加强公共投资支出。然而,由于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Barro,1990;Bougheas et al,2000)使得寻找最适投资规模成为主要问题。若公共投资尚未达到最佳规模,则增加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将产生正的影响,当超过最佳规模后,反而会产生负的影响。

数据来源:相关城市统计局网站

数据来源:相关城市统计局网站

二、投资时机研判

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机遇

全球层面,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悄然变化,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已成为不争事实。2012年G20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会期间,新兴国家向IMF增资近900亿美元,其中,中国增资就高达430亿美元。提升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制改革时的话语权,为国内未来经济发展赢得了良好外部环境。2014年世界经济进入温和复苏阶段,1月14日世界银行公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预期增长3.2%,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已经度过最困难阶段,新兴经济体也会随之转好。

全国层面,2014年中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国家统计局在7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将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总体趋势概括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经济增长逐渐过渡到新常态,具体表现为从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回归到常规;从拼资源、消耗、债务、环境的模式过度到兼顾环境和资源、民生、财政安全模式;从非均衡发展转变到均衡发展,兼顾一、二、三大产业,兼顾投资、消费、出口,兼顾城乡统筹发展,兼顾经济与社会,兼顾区域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型到质量型增长,建立没有后顾之忧的稳定的保障体系。举措方面,国务院先后推出了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月销售额不超2万元企业免征两税、“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宽带中国”战略、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以及先后四批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扩内需增活力重要政策措施,着力释放改革红利。

全市层面,随着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和增强外贸出口等政策效应显现,以及城镇化红利、改革开放红利、科技创新红利和市场化红利的释放,全市经济增长和运行质量仍有提升空间。2014年上半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93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7%,增幅比1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3和0.5个百分点。

(2)挑战

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国际市场争夺更趋激烈,新的增长动力来源、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目前都尚不明朗,增大了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目前国内经济正处于周期交替的中间。过去十年,房地产、出口和汽车大规模普及,对经济拉动非常强,但这三个动力现在都明显削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而能带动中国未来5年到10年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未显现。因此,国家层面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寻找新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

在国际国内缓慢回升的宏观背景下,杭州市同样面临需求持续增长动力不足、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环境容量和节能减排空间不足三大压力,存在产能过剩、贸易和金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三大风险,制约发展的各类矛盾仍比较突出。重点扶持发展的领域尚未做大做强,发展后劲仍显不足。虽然短期刺激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受短周期调整和中长期增长阶段转换共同影响,当前经济仍存在下行风险,经济增长“托底”依然需要依靠政策支持。

2. 投资机遇期把握

经济理论认为,行动收益大于成本是个人决策的基本出发点。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有收益亦有成本,只有当其收益超过成本时,才是经济合理的。

(1)融资成本

此轮金融危机之后,在积极货币和财政政策推动下,国内经济复苏较快,通胀压力下央行自2010年10月起,连续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来。到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紧接着一个月后的7月6日又再次下调0.25个百分点(见图5)。标志着新一轮降息周期已经开始。

从实际利率变化情况来看,2003年到2013年曾出现过三次实际利率为负的时期,最近的一次为2010年至2011年。之后,实际利率虽有所回升,但目前仍处于下降通道。从融资成本角度来看,当前恰逢增加投资的合适时机。(图6)2013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在表面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数量和价格方面的宽松工具均已经被充分使用。预测未来其仍将继续下调,以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杭州市统计年鉴》。

(2)投资成本

以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地铁投资为例。从南京市和武汉市的经验来看,1999年,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正式批准立项,投资概算约85亿元,每公里造价3.9亿元。2002年08月南京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批准立项,工程总概算约为104.5亿元,每公里造价4.1亿元。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南京市在上一轮投资低成本期中抓住了机遇。2000年12月开工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总投资23.61亿元,每公里造价1.2亿元。2005年完成招标的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全长27.7公里,每公里造价约6亿元。2014年内启动建设的武汉地铁7号线一期作为武汉投资最高的市政交通项目,项目总投资299.12亿元,每公里造价高达9.7亿元。

杭州市地铁在建设酝酿期,媒体广泛援引的《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数据显示,地铁1号线全长52公里,投资额152亿元,每公里造价接近2.9亿元。到2007年3月28日开工建设时,预估造价达到4.6亿元/公里。而到2012年11月24日证实开通后,据杭州市物价局提供的数据,地铁1号线每公里造价已接近6亿元,比预估造价提高了1.4亿元。杭州地铁初期规划总计为10条线路,总长为375.6公里。截至2014年5月,仅开通地铁1号线。规划完成率13.8%,未来任务依然艰巨。

(3)投资收益

收益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连接城市中心城区与边缘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线,将中心城区居民的居住和工作地点转移到边缘区,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和交通需求密度,改善大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好地发挥和完善中心区作为生产服务中心功能,降低中心城区因为交通拥堵而带来的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其次,地铁建设将积极引导城市旅游空间形态朝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方向演进。相关研究显示,杭州城市旅游核心区国家1A—5A级旅游区旅游接待人次均占杭州市整体的70%左右。而与上海相比较,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发达,城市旅游边缘区国家1A—5A级旅游区数量占全市的比重约为90%。一旦杭州城市轨道形成网络,将有助于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一些新的旅游增长极形成与发展。第三,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产业关联度高,投资成本构成中,土建工程约占50%,其余主要是轨道、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方面的设备投资。这些投资对于利用过剩生产能力,扩大机电设备所用钢铁等中间产品的需求,无疑都有积极作用。第四,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后,在出行便利的情况下,居民会增加购物、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进而促进周边餐饮、酒店业消费增长。此外,还将带动金融服务业、电信业、文化传媒、商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也十分可观。

2013年6月20日,根据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杭州市将在杭州地铁1号线和杭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84公里线路的基础上,再建成杭州地铁2号线二期、杭州地铁4号线一期、杭州地铁5号线一期和杭州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共106.6公里的地铁路线,预计在7年内建成。如果按照每公里造价6亿元估算,则平均每年需投入91.4亿元。

根据美国的经验,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对城市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63倍。即每投资1亿元,可新增2.63亿元GDP,并提供846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和沿线金融、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其综合贡献率达到6.2倍。根据该乘数效应大致估算,可带来城市年均24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提供7.7万个就业岗位。以地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对杭州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拉动作用。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成本在近几年的增幅加快,而融资成本则正处于下降通道。长远角度,合理规划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与社会收益必将超过投资成本。

三、最适投资规模估计

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私人资本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最终会引起资本边际收益的下降。此时,由于投资回报率降低,私人部门会减少投资,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停滞。然而,根据内生增长理论(Arrow&Kutz,1970;Barro,1990),生产性的公共支出(也即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是互补,公共投资会直接增加资本存量,形成内生经济增长,进而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会显著地影响经济增长率。如果物质资本存量增加所引起的边际产量下降由公共资本投资所弥补,那么经济仍能保持持续的人均增长。换言之,一方面,公共投资可以通过直接资本形成增加资本存量,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所增加的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提供了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这类公共产品溢出的利益恰好为私人投资者无偿享用,不仅弥补了私人因投资增加所造成的边际产量损失,同时也为私人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了私人投资回报率。这两方面作用构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前述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投资的倒U形函数,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这并不等于投资越多越有利于经济增长。投资是有界限的,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存在一个合理适度规模,否则不利于经济增长。由函数极值的相关性质可知存在使得经济增长达到最大的最优投资规模。下面通过建立一个凹的超越对数增长函数来近似估计最优的投资规模。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g表示投资规模。C为表示常数项。同时考虑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有长期的趋势项,加入时间进行改进。u为误差项。采用2000年~2013年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得出的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根据回归模型(1)式,y可以看作是g的函数y(g)。对该函数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可得

此时,最优投资规模为。通过测算,各类投资的最适规模(见表2)。以2013年投资规模为基准,当前杭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低。分项目看,目前房地产投资基本接近最适投资规模;工业投资的规模偏高;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偏低,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杭州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意义更大,2013年现有规模与最适规模的差距为114.28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对非公共投资的引致潜力还有待释放。对于杭州市而言,目前基础设施投资的薄弱环节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理论上,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应占主体地位,其承担的出行比例应在40%以上。然而,一方面,2010年以来杭州市交通运输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下滑,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率进入较低增长区间。(见图4)另一方面,杭州市交通正承担巨大压力。今年5月23日,高德交通正式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交通分析报告》显示:杭州2014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拥堵延时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约为2.82;即因为交通拥堵,市民通过同一条道路花费时间是非拥堵状态时间的近3倍。该数值比北京的2.37高出了0.45。全市公共交通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注:()内数字表示参数估计的标准误差。根据《杭州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使用Eviews软件完成。

城市交通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交通系统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企业自身投资难满足。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美国各个城市的公共交通计划项目,只要属于地区交通规划的就可以获得联邦政府的拨款,并且政府拨款高达项目总费用的2/3。为此,应借鉴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补贴的方式给予财政支持。

四、主要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目前杭州市总体投资规模低于适度规模,投资尚未进入收益递减区域,总体规模仍有上升空间,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投资恰逢积极介入的合适时机。其中,房地产投资基本接近最适投资规模,宜保持目前的投资增长水平;工业投资力度可适当下调,并向其他投资领域转移。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促进杭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宜继续利用公共投资这一手段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

从投资方向来看,杭州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率缺口较大;从投资主体来看,政府投资的增长率缺口较高。未来全市经济能否迈入高增长路径,还有赖于这两类投资力度的加大。此外,生产性政府投资产出弹性高(1.74),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明显,宜作为未来发展突破的重点领域。非生产性政府投资,如教育、保障与就业、医疗,作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尽管见效周期长但增长率缺口也较大,加大政府在领域的投入有助于防止经济增长出现量与质不平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rrow,K.J.,Kurz,M.1970,"Optimal Growth with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in a Ramsey Model,"Econometrica,38(2):331-344.

[2]Barro,R.J.1990,"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eous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103-125.

[3]Bougheas,S.,Demetriades,P.,Morgenroth,E.2003,"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6(4):884-910.

[4]Devarajan,S.,Swaroop V.,Heng-fu Zou,1996,"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7:313-344.

[5]张卫国,任燕燕,侯永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经济转型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8):23~33.

流动资产管理中最优投资规模的确定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流动资产,最优投资规模

现代公司制度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随着竞争加剧和环境动荡, 营运资本管理由于对企业盈利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影响重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 目前理论界对营运资本的关注不够, 在一些财务管理的书籍中对于流动资产管理中如何确定最优投资规模存在表述不清晰甚至错误的问题, 应当引起重视。

一、最优投资规模存在的问题

营运资本管理包括投资和筹资两个方面。营运资本投资管理也就是流动资产投资管理, 其日常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

在销售额和成本率不变的情况下, 流动资产投资取决于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安排较少的流动资产投资, 可以缩短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但可能会引发经营中断, 增加短缺成本 (交易成本、违约成本等) ;安排较多的流动资产投资, 可以延长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但可能会出现闲置的流动资产, 增加持有成本;只有短缺成本和持有成本之和最小时, 是最优投资。也就是说流动资产最优的投资规模, 取决于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总计的最小化。

财务管理书在解释最优投资规模的时候会配一个图 (见图1) , 直观地表示持有成本曲线、短缺成本曲线和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同时显示最优投资点的位置。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财务管理》教材在配图旁做了如下解释:“持有成本线向右上方倾斜, 短缺成本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成本线便是一条抛物线 (闰书丽等, 2006) 。2013年版的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教材认为:“企业持有成本随投资规模而增加, 短缺成本随投资规模而减少, 在两者相等时达到最佳的投资规模。”

这个配图和对应的文字解释是存在问题的, 它改变了原有的结论, 用持有成本函数与短缺成本函数相等的投资量代替了持有成本函数一阶导与短缺成本函数一阶导相加等于0的投资量作为流动资产投资的最佳投资量。相对于逻辑解释和数学推导, 图形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数学基础薄弱、不懂微积分理论的人更倾向于记忆结论, 错误的配图和结论就更加容易被记住, 从而在工作中产生不良影响。

1. 持有成本曲线和短缺成本曲线相加不一定是抛物线。

流动资产投资中有两个成本:短缺成本和持有成本。其中短缺成本是指随着流动资产投资水平降低而增加的成本。持有成本是指随着流动资产投资上升而增加的成本。因此需要权衡得失, 确定最佳投资规模。

令Q是流动资产投资量, 短缺成本Y是流动资产投资量Q的减函数, 记为Y (Q) ;持有成本Z是流动资产投资量的增函数, 记为Z (Q) 。流动资产投资的总成本T是短缺成本和持有成本之和, 即T (Q) =Y (Q) +Z (Q) 。

持有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持有成本曲线, 短缺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短缺成本曲线, 两条成本曲线进行纵向加总就是总成本曲线。如果把以上三种成本线放在一个图上, 可以直观地找出最佳投资规模的点。

最佳流动资产投资金额是使得总成本线最低的点, 如果总成本线是抛物线, 那么该点很明确且唯一, 就是抛物线的最低点, 但问题是只有Y (Q) =1/Q-Q是减函数和Z (Q) 是增函数这个条件并不能保证T (Q) 是抛物线或总成本线呈倒U形。可以找到很多反例, 如令Y (Q) 是Q的减函数, Z (Q) -Q是Q的增函数, 此时TQ=Y (Q) +Z (Q) =1/Q, 是一段双曲线而不是抛物线, 见下页图2。

2. 最优投资规模不一定是持有成本曲线和短缺成本曲线的交点。

如前所述, 从总成本的角度考虑, 使总成本最小的投资规模是最优的, 用数学建模表示就是求T (Q) 的最小值, 由于T (Q) 是连续的, 极小值点就是最小值点, 根据微积分极值定理, 极小值点是T (Q) 一阶导数等于0的Q0点。

T' (Q0) =Y' (Q0) +Z' (Q0) =0, 即短缺成本函数一阶导数和持有成本函数一阶导数相加等于0的流动资产金额Q0是流动资产的最优投资规模。Q0并不能使Y (Q0) =Z (Q0) , 得不出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相等的点是最优投资规模的结论。

二、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交叉点是最优投资规模的条件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 持有成本与短缺成本相等的流动资产金额是最佳投资规模?假设Q1是使短缺成本与持有成本相等的流动资产投资金额, 如果Q1恰好满足Y' (Q0) +Z' (Q0) =0, 即流动资产金额是Q1时, 短缺成本函数一阶导数和持有成本函数一阶导数相加等于0, 此时, Q1是最优投资规模。容易看出, 这种情况只是一种特例, 它对短缺成本函数和持有成本函数的形式产生了约束, 要求短缺成本函数和持有成本函数在方程组 (1) 下存在非0解Q1。

通过这个微分方程组很难直接计算出满足 (1) 式的Y (Q) 和Z (Q) 的解析解。营运资本日常管理中现金管理、存货管理有对上述最优投资规模的应用, 分别是最佳现金持有量和存货经济订货量。

现金管理中, 广泛使用的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鲍曼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曼 (William Baumol) 在1952年提出的, 是将存货经济进货批量模型原理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的模型, 也叫存货模式。鲍曼模型恰好满足方程组 (1) , 根据鲍曼模型可以推导出一个满足方程组 (1) 的Y (Q) 和Z (Q) 的一般解析解, 如果持有成本函数和短缺成本函数符合一般解析解的形式条件, 则持有成本曲线和短缺成本曲线的交叉点是最优投资规模。

1. 鲍曼模型满足条件。

在鲍曼模型中, 企业所需的现金可以通过证券变现取得, 证券变现的成本 (经纪费用等) 为现金转换成本, 持有现金产生的机会成本为现金持有成本。

现金管理总成本=现金持有成本+现金转换成本

其中:TC是现金管理总成本, A是预算期现金需要总量, Q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R是有价证券利率或报酬率, F是平均每次证券变现的成本。

现金持有成本函数为Z (Q) =A/Q×R, 现金转换成本函数为Y (Q) =Q/2×R, 分别对它们求一阶导数Y' (Q) =Q/2, Z' (Q) =-AF/Q2。由Y' (Q) =Z' (Q) 解得:。所以当Y (Q) =Q/2×R, Z (Q) =A/Q×R时, 方程组 (1) 有解Q1。此时现金持有成本和现金转换成本相等 (或者说现金持有成本曲线和现金转换成本曲线交叉点) 的现金持有量, 即是总成本最低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2. 满足条件的一个一般解析解。

根据鲍曼模型, 一般令Y (Q) =Q×φ, Z (Q) =1/Q×δ, 其中φ、δ为其他非Q变量组成的函数, 可以得到方程组 (1) 的一个一般解析解。φ、δ取不同的函数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的Y (Q) 和Z (Q) 。如鲍曼模型中φ=R/2, δ=AF。可以验证“Y (Q) =Q×φ, Z (Q) =1/Q×δ”满足方程组 (1) , 存在, 所以它们是解析解。

3. 存货决策中经济订货量模型不满足条件。

存货决策中经济订货量模型中成本函数不符合上述解析解形式。存货总成本的公式为:

储存成本, 订货成本函数。此处的Y (Q) 和Z (Q) 代入方程组 (1) 不存在Q1, 所以储存成本曲线和订货成本曲线的交叉点不是经济订货量。

三、结论和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只有短缺成本函数Y (Q) 和持有成本函数Z (Q) 满足一定的条件, 这两条成本曲线的交叉点才使得总成本最小, 才满足流动资产投资最优化的条件。如果不满足方程组 (1) 的条件, 既不能说短缺成本曲线和持有成本曲线交叉点是使流动资产投资规模最优的点, 也不能说流动资产投资规模最优点一定是短缺成本曲线和持有成本曲线的交叉点。用数学的语言说, 短缺成本曲线和持有成本曲线交叉点的流动资产投资额既不是流动资产投资规模最优的必要条件, 也不是充分条件。

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最优投资规模图形不应该采用鲍曼模型这种特殊情况, 即使总成本曲线画成抛物线, 也不应该使其最低点对应持有成本曲线和短缺成本曲线的交叉点;如果采用图1这种形式也应该在图形说明中加以解释。

参考文献

[1] .袁卫秋, 董秋萍.营运资本管理研究综述.经济问题探索, 2011;12

环保投资规模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 第3篇

环境和科学技术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和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中, 环境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同时, 也在不断利用和开发各种旧型和新型环境资源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 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强, 需求程度的不断加深, 对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也刻不容缓, 迫在眉睫。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常规工作中, 逐步形成了以法规、计划和其他方式为依据的多种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 为构建良好的环保投资规模结构奠定了基础。

2、环保投资规模结构分析

环保投资问题是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建设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环保投资是有一个合理限度的, 投资不够控制不住环境恶化的趋势, 改善环境质量无从谈起, 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过分投资虽能控制和改善环境, 但对经济发展有影响, 同时投资的效果也不理想。只有适当的环保投资, 才能兼顾环保和经济两方面的目标, 做到环境、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1、我国环保工作占总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是衡量国家环保投资水平常用指标标准。国内外一些环境经济专家分析估计, 在现代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下, 把国内生产总值的1%~2%用于环境保护, 可以明显控制污染, 使环境质量保持在员工可以基本接受的水平上;把国内生产总值的2%~3%用于环境保护,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环境恶化的过程;为了完全停止恶化过程, 需要拨出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用于环境保护。一个国家或地区确定其环保投资的规模和水平, 应当遵循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 即不仅要考虑环境的现状, 而且要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合适的环保投资的规模和水平还应当遵循确保环保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和协调发展的原则。

2.2、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日常需求品发展水平不断向机械化, 自动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环境在局部区域已经与生产生活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发生了环境退化和环境恶化现象, 政府是环境保护进行投资的主体, 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 环境保护投资相关工作开展难度大, 现实环保情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非政府化环保投资主体积极性不高

非政府化主要指的是地方企业、地方个体户等一系列不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环保投资主体的环保投资主体。在相当一部分地方企业、地方个体户的理念中, 治理和保护环境是政府等公共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而自己的义务则是如何使企业和个人达到经济最大化。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没有将追求经济最大化和环境最优化紧密结合起来。即使政府等相关部门主动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提高企业和个人环保意识责任, 他们也会漠不关心, 没有将环保思想落实到企业和个人的行动中去。

(2) 环保投资效益低下

在市场性的基础属性的主导下, 出现环保工作投资效益低下是必然现象。这就是许多企业和个人不愿意或者说造成环保观念冷漠的根本因素。究其环保投资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进行环保投资企业和个人带来不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环保投资在长远看来, 无论对国家还是企业带来无尽的益处, 但是由于市场的盲目性, 许多人还是把眼光放在了如何提高个人收入身上, 重新走西方国家“先污染, 再治理”的恶性循环环境保护道路。

3、环境保护投资规模结构的解决途径

3.1、拓展环境保护投资主体

我国的主要环境保护投资主体是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政府的环保部门, 这证明了我国政府对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也保证了相关环境保护防治、环境保护治理、环境保护等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环保政策能够坚决执行。但是由于地方的教育、医疗等相关民生工作也需要大量的地方财政资金来进行扶持, 而环保工作这种投入大, 见效慢的特点使地方政府有心治理, 但是没有财政资金支持开展工作。所以, 我们政府要积极拓展环境保护投资主体, 将单方面政府投资主体环境保护投资向多方面非政府投资主体转变, 在非政府投资主体愿意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情况下, 可以在政治和经济政策上对相关主体进行适当性偏斜, 比如, 年度进行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表彰大会, 一定程度上进行缓税和免税, 调动非政府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既使非政府投资主体在政治上树立了社会形象, 明确了社会责任, 经济上取得良好效益, 同时也吸引了非政府主体进行环保投资, 形成地方环境保护的良好大氛围。

3.2、建立农村环保投资机制

多年来,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缺少统筹规划。由于基层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宣传上投入不足, 农村村民环保意识淡薄, 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工作落实情况差, 不到位。造成农村环境环保建设不达标, 造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十分严重, 应建立适应农村环境的环保投资机制, 优化规模结构, 提高投资效益, 不断增长农村环保投资占我国GDP的比例。因此, 改善农村环境, 加强环保投资力度, 切实为农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4、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 经济和财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我国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不断的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力度, 面对一系列的环境保护问题, 要发挥聪明才智, 从拓展环境保护投资主体, 加强非政府化投资主体积极性, 建立农村环保投资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保障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飞速发展, 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满足了人们各种物质文明需要。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处也慢慢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来, 如何在发挥经济发展最大化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最优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有效地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分析环保投资规模结构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解决环境投资不足、效率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构建合理优化的环保投资结构体系。

关键词:环保投资规模对策,环保投资结构,环保投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克国, 魏国印, 张国安.环境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4篇

2010年, 我校举办大学生创新能力竞赛活动。我们的参赛主题是“股票市场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能力分析”。为此,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详细见附录1) , 并于2010年12月开始发放, 2011年4月中旬开始回收整理。问卷内容为13道选择题, 分为投资者特点、投资心理、影响投资的因素与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能力4个板块。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被调查的对象涉及医护人员、公务员、教师、公司职员、蓝领工人、退休职工、学生等众多职业, 基本上覆盖小投资者所涉及的范围。本次调查总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数量为20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196份, 实际有效回收比例为98%。

二、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能力分析

(一) 小规模投资者的特点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可以看出, 股票市场中的小规模投资者是与专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不同的普通投资者, 他们一般具有资金量不大、投资周期较短、易受信息干扰、对中国股市信心不强等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小规模投资者投资额较少, 多为10万元以下。其中, 投资额5万以下的投资者占64.29%, 5万—10万的占26.19%, 10万元以上占9.52%。由于小规模投资者资金较少, 在应对股市风险时不具影响力, 处于被动局面, 不利于生存能力的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发展较快, 但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很多机制还不完善, 这就使得小规模投资者不敢过多参与股票市场, 也就形成了小规模投资者资金少、时间短的特点, 也造成了投资时畏首畏尾, 机遇面前裹足不前, 遇到风险不知所措的局面, 不利于小规模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与股票市场增强生机和活力。

(二) 我国股票市场的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能力较弱

经调查, 小规模投资者除上述特点外仍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其理性投资与抗拒风险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小规模投资者投资信心偏低

调查显示, 大部分小规模投资者对中国股市信心不足, 在对未来股市发展的预测上, 大部分投资者也持怀疑态度。面对当今尚未过去的金融海啸, 只有11.9%的投资者认为资本市场仍可在2—3年内恢复繁荣, 85.72%的人持“不清楚”观点, 而2.38%的人认为资本市场要在2—3年内回复繁荣很困难。广大小规模投资者信心偏低使得他们在投资时比较保守, 日常心理负担较重, 且过度关注股票走势, 一有变动便惊慌不已。这不利于小规模投资者的长远发展。

2. 国家政策对小规模投资者决策具有很大影响

同时, 国家政策对小规模投资者的决策具有很大影响。本次调查中, 83.33%的投资者认为在央行降息或颁布有利于某个行业发展政策的情况下, 中国股市会很快回升, 并且在此情况下会选择投资该行业的股票。因此, 我们可以推断:国家政策对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正确发挥政策的指向作用不仅能增强小规模投资者投资信心, 还能对股票市场及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推动作用。

3. 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行为理性中带有不确定性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小规模投资者投资行为理性中带有不准确性, 这是由于小规模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缺乏全面了解所造成的结果。33.33%的投资者在选择股票前会对所选股票企业的发展历史、组织结构及财务状况等只做一般了解, 66.67%的投资者只会通过网络去了解部分基本信息, 而没有对该企业的整体状况十分关注。小规模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历史、组织结构及财务状况等信息的了解, 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减少投资风险。但如果缺乏对所投资对象的全面认识, 就会使得投资者因片面的认识而忽视潜在风险, 而不能做出理性投资决策。

4. 小规模投资者对内幕消息缺乏辨别能力

调查分析显示, 在面对股票投资将会盈利的小道消息或内幕消息时, 19.05%的被调查者会听信, 61.9%的投资者会相信并观望其是否真的上涨再选择买进, 而有19.05%的投资者不会受其影响。由于大部分投资者在面对小道消息时都抱有相信的态度, 因此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心理影响下, 小规模投资者会受这些小道消息影响而无法做出理性投资判断, 从而受到庄家操控, 造成小规模投资者在利益诱惑下难以提高生存能力的结果。

5. 小规模投资者对网络信息存在依赖心理

调查中, 78.5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持续关注某个网站、论坛、某个人的博客, 或者加入了专门的炒股QQ群。虽然网络资源有利于小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 但网络中也存在着虚假信息, 同时大部分股民对纷繁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够强, 容易受这些信息误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小规模投资者对这些信息的依赖心理会使得他们缺乏有效辨别真假的能力, 从而使得小投资者投资能力下降。同时, 也使一些庄家或上市公司利用小规模投资者的这个特点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来拉升股价, 降低了小规模投资者规避风险与获取利润的能力。

6. 小规模投资者投资决策具有情绪化

通过调查可知, 在股市出现熊市时, 大部分股民损失惨重, 情绪低落, 在对股市本身丧失信心的同时, 他们也对监管部门等管理层产生不满, 从而导致中国股市的信用危机。而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 小规模投资者普遍存在爱恨交加的感觉, 这使其心态变得极其脆弱,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产生恐慌心理, 对监管部门抱怨连连, 从而影响他们理性分析和投资。

(三) 我国股票市场的小规模投资者抗风险能力较低

调查显示, 小规模投资者规避市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低, 如表1所示。这表现在:

1.在股票价格正在下跌的情况时, 47.6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补仓摊薄成本;16.67%的投资者在收回成本或少量赚时卖出;而35.71%的投资者会长期的持有, 等待价格上涨。而当股票被套牢时, 79.33%的投资者会宁愿选择等待解套而非采取有效的止损措施。当这些投资者做出了这样的决策的时候, 他们不仅主动承担了股票继续下跌或者被套牢的风险, 还消除了自有资金获取其他利润的可能性, 使得自身的投资行为处于被动境地。

2.而在股价上涨的情况时, 小规模投资的行为就显得复杂而矛盾。38.1%的投资者选择持有该股票等待股价进一步上涨;而选择买入的投资者与选择卖出的投资者相同, 都为30.95%。小规模投资者的这些举动说明, 他们一方面非常渴望股价继续上升而带来更多盈利, 另一方面又很犹豫害怕, 或者没有足够资金进行补仓。所以, 现实中许多的小规模投资者在股市中的行为表现出盈利就跑的投机性, 而非长线的投资;或者常常发出“早知道我就多卖点!”“可惜不够钱补仓!”甚至“我当时不应该抛售!”的感叹。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小规模投资者自身, 同时也不利用股市的完善与发展 (见表1) 。

三、结合调查数据对小规模投资者的建议

(一) 理性预期风险与回报, 明确投资目标

相对于欧美成熟的股票市场而言, 中国的股市仍处在初级阶段, 这就使得投资者难以运用欧美成熟的投资理论对中国股票进行准确估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放弃参考投资理论中的每股收益率、每股税后盈利增长率及股票市场估值变动率。小投资者可以在参考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对股市回报和风险理性预测, 正确看待各个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状况。

在明确股市风险与收益特征的前提下, 投资者可以结合投资对象目前财务状况和未来资金需求等来预计个人投资的投资期限、要求的最低回报率以及可承受的最高风险, 进而确定资金配置比例和投资方法, 明确投资目标。

(二) 投资组合多样化

投资组合多样化能有效帮助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 增强盈利能力。投资者可将投资资金分成主次两部分, 将主要的一部分投资在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市值股票以抗拒下跌风险;金额较小的那一部分用来投资那些可能带来超额利润的中小型公司以满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除此之外, 小规模投资者还可以将部分资金投资于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上, 帮助其应对投资中的风险。

(三) 慎对专家建议, 正确处理信息

目前, 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专家, 但并非每一个专家都能指引小规模投资们正确地投资。与此同时, 来自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信息也影响着投资者们的投资决策。对此, 投资者应当加强自身金融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不能人云亦云, 盲目听从专家的建议。小投资者须谨记:股市无专家, 只有输赢家。

(四) 从众行为的投资策略

股票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因此, 投资者的行为?就极其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或者过多依赖于舆论, 而忽略个性化有效信息。大多数投资者会认为:自身相关知识不完备, 且股市变幻莫测, 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某个股票, 不如勇敢地跟庄。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许多的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这一策略。

总之, 股票的投资决策涉及到金融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要想减小决策的失误, 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是基础, 同时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 并且要有一定的敢于冒风险的勇气。

四、结论

受自身投资资金、心态与经验的影响, 小规模投资者在股市中的行为具有非理性与投机性。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 小规模投资者在不断积累并总结投资经验、提高自身的分析思辨能力、运用科学的投资理念的同时, 结合对宏观经济和微观市场的合理预期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与此同时, 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应当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投资者, 监管部门应当关注小规模投资者的生存状态, 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证券市场, 完善自身机制, 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为小规模投资者提供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小规模投资者与股票市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资本市场才能进一步完善, 也才能真正保护小规模投资者和其他股市参与者的权益。

附录1:

投资者问卷调查

一.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特征

1.您的投资数额大约在哪个范围?

A 5万元以下B 5万元~10万元C 10万元以上

2.请问你从事股票投资有多长时间了?

A 1~2年B 3~5年C 5~10年D 10年以上

二.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信心分析

3.虽然股市出现了金融海啸, 但你是否同意资本市场仍可在2—3年内恢复繁荣?

A肯定能B不清楚D很困难

4.你是否认为中国股市是一个公平、健康的市场?

A是B不是

三.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因素

5.假若央行降息, 同时国家加大信贷力度、投资力度、或颁布了有利于某个行业发展的政策, 你认为股市会不会很快回升?

A会B不会

6.在选股票前, 请问你对所选股票企业的发展历史, 组织结构, 及财务状况等信息的关注程度如何?

A只做一般了解B会上网去查相关的信息但并会不十分关注

7.此时若有从事金融或之前炒股大赚的朋友告诉你一条小道消息某股票的股价会持续上涨, 或者你从某本财经杂志或媒体上了解到一只股票的股价会上涨, 你会怎么做?

A买进B不买C看看是否真的会上涨再定

四.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投资能力

8.请问你自入市以来的投资收益情况是:

A盈利B亏本C保本

9.你是否一直持续关注某个网站、论坛、某个人的博客、或者加人了专门的炒股QQ群?

A是B否

10.假若你购买的股票价格目前正在下跌, 你会:

A补仓摊薄成本B在收回成本或少量赚时卖出C长期地持有, 等待价格上涨

11.假若你购买某只股票后被套牢, 你的决策是:

A割肉B等待解套

12.假如你买股票股价持续上涨, 你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 这时你会怎么做?

A卖出B多买进C持有该股等待股价进一步上涨

13.在股市中赚到了钱, 或者亏本了, 你是否会增加或者减少投资资金?或者干脆离开股市?

A会B不会

参考文献

[1]石善冲, 齐安甜.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刑天才.投资证券[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山西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结构分析 第5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全省房地产开发业迅速发展壮大,尤其是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山西房地产开发业步入了快车道,开发投资以每年新增100多亿元的速度发展,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周边及中部其他省份比较,我省房地产开发业仍存在着投资总量不足、占比低、企业实力弱、城市投资不足等差距。

1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1)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逐年攀升,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建立,全省房地产开发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开发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分阶段来看,“十五”期间累计完成532.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9倍,年均增长35.2%,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1 865.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年均增长25.8%,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低9.4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90.2亿元,同比增长33.4%,增幅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5.3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10.2%提高到2011年的11.1%。2012年1月~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47.7亿元,同比增长29.2%,增幅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3.1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1.2%,比2011年高0.1个百分点。2)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贡献凸显。201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承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投资完成191.4亿元,同比增长67.0%,增幅比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33.6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24.2%,分别比2009年和2010年高3.6个和4.6个百分点,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为38.8%,拉动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3.0个百分点。3)5亿元以上开发项目带动作用明显。2011年,全省投资规模在5亿元及以上的开发项目143个,比2008年增加94个项目,占全省在建项目的比重由2008年的6.2%提高到12.3%;5亿元及以上开发项目投资完成390.8亿元,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2008年的27.4%提高到49.5%。2012年1月~11月,全省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423.6亿元,同比增长35.5%,拉动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6.9个百分点,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达57.9%。4)民营企业是房地产开发市场的主力军。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截至2011年年底,国有企业占5.6%;民营企业占93.5%;港、澳、台资企业占0.7%;外商投资企业占0.3%。从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看,2011年,国有投资完成91.1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11.5%;非国有投资完成699.1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88.5%,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完成679.2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85.9%。2012年1月~11月,民营企业投资完成768.1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90.6%,比2011年提高4.7个百分点。5)外省企业投资拉动效应明显。从2008年开始,先后有富力城、恒大、万达、万科、星河湾等十多家省外知名开发企业登陆我省房地产市场,有力地拉动了山西房地产开发业的快速发展。以富力城、恒大、万达、星河湾、万科、首开、海尔、茂业、绿地、合生创展十家企业为例,2011年,十家企业开发投资完成134.4亿元,同比增长49.0%,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2008年的6.8%提高到16.2%,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贡献率为21.3%,拉动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7.1个百分点;2012年1月~11月,十家企业开发投资完成110.4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13.0%。

2 山西房地产开发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山西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与全国、周边及中部省份比较,全省房地产开发业仍存在着投资总量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低、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足等问题。从开发投资总量来看,2008年以来,虽然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但在201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后移1位,跌至第25位,始终居周边及中部六省末位。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看,2011年,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7%,比全国平均比重低9.1个百分点,仅比江西高2.8个百分点。从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来看,201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3%,低于周边及中部其他省份,仅是邻省河北省的1/4。从开发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来看,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仅为1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1个百分点,仅比江西高5.4个百分点。2)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8年~2011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9.0亿元,173.3亿元,192.0亿元,22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4%,2.36%,2.09%,2.0%,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分别比全国平均比重低2.26个,3.12个,3.59个,3.6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全国的形势恰恰相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开发企业数量虽多,但实力较弱。2011年年底,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为2 156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为9家,二级资质企业为121家,具有二级及以上资质的企业占全省的比重仅为6.0%,比全国平均比重低5.1个百分点;有开发投资项目的企业为859家,占全省的比重为39.8%,其中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项目的企业仅为203家,仅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4%,开发投资完成681.3亿元,占全省开发投资的比重高达86.2%。2011年,我省每个企业平均开发投资额仅为3 665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 324万元;每个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仅为1 534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 182万元;每个企业平均资产13 334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8 82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8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9个百分点。由此表明,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负债率较高,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4)各市发展不平衡。从各市开发投资情况来看,11个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极不平衡,太原和大同两市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2011年,太原和大同两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合计完成446.3亿元,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2008年的45.3%提高到56.5%,拉动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分别为19.4个百分点。2012年1月~11月,太原、大同两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合计完成435.2亿元,占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51.3%,拉动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6个百分点。5)省会太原房地产开发业发展还显不足。与周边及中部省会城市比较来看,太原市虽然城镇化率较高,居周边及中部省会城市前列,但经济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指标均处于落后水平。2011年,太原市城镇化率高达8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1个百分点,居周边及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地区生产总值为2 080.1亿元,居周边及中部省会城市末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149万元,居周边及中部省会城市末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0.5亿元,仅比南昌多30.7亿元,其中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为8 508万元,分别比石家庄和南昌高595万元和2 965万元,居周边及中部省会城市第7位。

3 制约山西房地产开发业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是制约和带动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者呈现出正相关关系。2008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6 024.5亿元,居全国第17位,人均生产总值为21 506元,居全国第14位;2011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达到11 23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1 357元,居全国第18位,仍属欠发达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意味着社会总体投资水平和人们的消费水平高,带动房地产投资和住房消费水平相应也比较高。2011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4 05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 690元,居全国第27位。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12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 686元。以新婚家庭为例,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仅为3.6万元,按2011年全省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计算,购买一套建筑面积90 m2的商品住宅大约需要8年全部收入的积累,高于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的合理的3倍~6倍房价收入比。2)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城镇化是决定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也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1年,山西城镇化率为49.7%,与全国城镇化水平51.3%相比,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按照我国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来看,2011年年末,山西拥有特大城市太原和大同,其非农业人口分别为234.3万人和129.3万人;拥有大城市长治和阳泉,其非农业人口分别为60万人和56.6万人;中等城市分别是临汾、晋中、晋城、运城、朔州、忻州。2011年,11个市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的比重由高到低分别为太原(32.2%)、大同(15.6%)、阳泉(6.4%)、长治(4.8%)、运城(4.2%)、晋城(4.2%)、临汾(2.9%)、朔州(2.4%)、晋中(2.3%)、忻州(1.6%)、吕梁(1.0%)。3)住宅供应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供应结构矛盾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中、低价位住房供应不足,高档、大户型商品住宅积压较多的问题。2011年,90 m2及以下住房施工面积2 160.5万m2,占全省商品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仅为28.0%,其中新开工面积558.2万m2,占全省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的比重仅为23.0%。由于近年来我省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而居民的实际收入增幅远赶不上房价的涨幅,广大低收入群体只能望楼兴叹,希望市场上推入更多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以及保障性安居住房,以满足部分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4)房企存量土地较多。从土地购置面积和待开发土地面积之间的差额来看,2011年全省房企购置土地面积为697.7万m2,待开发土地面积为528.7万m2,占购置土地面积的比重高达75.8%;从供地面积与开发土地面积之间的差额来看,2011年全省住房建设实际供地3 656.3万m2,2012年房地产企业新开工的项目用地1 902万m2,而2012年1月~11月房地产企业在建项目中住宅施工面积占全省住宅施工面积的比重为66.3%,由此可以推断出有近800万m2的土地不能按期开工。5)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2012年,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2012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显示,我省仅有辰兴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372位)、山西鑫大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52位)、山西恒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98位)等三家企业,2011年开发投资完成合计18.3亿元,商品房销售额合计9.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0.2%和1.7%。由此可以看出,我省房地产开发市场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劣势,不利于房地产开发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通过比较山西与全国、周边省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结构,分析了山西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运行特征,指出了当前山西省房地产开发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城市规模、开发结构等方面对制约山西房地产开发业快速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规模,结构

参考文献

[1]席西民.大型工程决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刘洪玉.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3]刘玉东.房地产投资分析[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5.

[4]程希骏,庄国强.现代投资理论分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余明轩.房地产投资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6篇

1.1 总体布局

总体上分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牛隔离治疗区等4个区。一是生产区。包括主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主生产区主要包括育肥牛舍、积粪场等, 这是牛场核心, 在场区地势较低的位置, 能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每栋牛舍长度120 m, 跨度10~12 m, 一次存栏数量200头。并排2栋, 前后2~3栋, 前后间距30~40 m, 左右间距10~15m, 布局整齐, 以便防疫和防火;适当集中, 节约水电线路管道, 缩短饲草饲料及粪便运输距离[1]。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库、饲料加工车间、青贮池 (壕) 、机械车辆库、干草棚等。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和青贮池, 离牛舍要近一些, 位置适中一些, 便于车辆运送草料, 减少劳动强度。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2]。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要用围栏或围墙与外界隔离。大门口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 严禁非生产人员出入场内, 出入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进行消毒[3]。二是管理区。包括办公室、接待室、档案室等, 与生产区严格分开, 保证50 m以上距离。三是生活区。在牛场上风头和地势较高地段, 与生产区保持100 m距离。四是病牛隔离治疗区。包括兽医诊疗室、病牛隔离舍。在下风头地势较低处, 与生产区距离100 m以上。单独通道, 便于消毒和污物处理等。牛场总占地面积不低于3.33 hm2, 建筑面积8 000 m2。净道、污道分开, 场区绿化。

1.2 场地及建筑材料选择

选择在地势高燥、排水性良好、场地向阳、南向或南略偏东方向的斜坡开阔地建场。远离沼泽地和滋生蚊蝇的地方;远离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水泥厂、城镇排污的地方;离居民区300 m以上, 位居其下风处, 距其他养殖场500 m以上, 交通方便, 距主要道300 m以上;不要在河道、泥石流易发地建场[4]。牛舍坐北向南, 偏东或西15~16°。建筑材料选择方面, 牛舍立柱采用工字钢 (Φ≥200) , 顶梁采用角铁构件 (Φ≥160) , 屋顶选用苯板彩钢瓦;四周墙壁用砖混结构;地面采用水泥地面, 要防滑;食槽容易破损, 可选用混凝土预制构件, 内壁光滑平整, 以便清扫。

1.3 牛舍形式及其附属设施结构

采用对头双列式育肥牛舍:中央为运料通道, 通道两侧为食槽, 两侧牛槽可同时上草料, 便于饲喂, 牛采食时两列牛头相对, 互不干扰。牛舍附属设施及结构包括:一是地基与墙壁。基深80~130 cm, 并高出地面, 灌浆, 与墙之间设防潮层。砖墙厚24~38 cm, 即二四墙或三七墙, 灌浆勾缝, 距地面1 m高以下要抹墙裙。脊高4~5 m, 前后檐高3.0~3.5 m。二是门窗。门坚固耐用, 不设门槛, 向外开, 门高2.1~2.2 m, 宽2.0~2.5 m。南窗1.0 m×1.2 m, 窗台距地面高度1 m;北窗80 cm×100 cm, 窗台距地面高度1.2 m, 南北对开。三是屋顶。屋顶为双坡式, 跨度大, 易于修建, 要防水、保温、承重、耐久、结构轻便。四是中央通道。宽1.8~2.1 m, 利于送料车通过。通道面略为凸形, 两边倾向粪尿沟, 以便冲洗。混凝土或石板面, 道面打成浅沟或毛面以防滑。五是饲槽。设在通道两侧, 牛床的前边, 固定式水泥槽, 上宽60~80 cm, 底宽35cm, 呈弧形, 槽内缘高35 cm (靠牛床一侧) , 外缘高60~80cm。最好每头牛的饲槽旁离地面50 cm设自动饮水装置。六是牛床。位于饲槽和粪尿沟间, 通槽喂养。牛床长1.6~2.0 m, 每个床位宽1.1~1.2 m。坡度1.5°, 中间高两边低。七是粪尿沟。宽25~30 cm, 深15~30 cm, 倾斜度1~2°。暗沟通达舍外贮粪池。贮粪池离牛舍5~10 m, 池容积每头成年牛0.3 m3。八是缰绳。材料用麻绳、尼龙绳、棕绳等, 绳长1.5~1.7 m, 粗 (直径) 1.9~1.5 cm。

1.4 其他设施

一是消毒池。设在生产区入口处, 耐酸碱、坚固、平坦。长4 m、宽3 m, 深15~20 cm。四侧呈斜坡状。二是青贮池 (壕) 。根据牛存栏数量, 设置多个青贮池 (壕) 。宽6~8 m, 深3~4 m, 长不少于20 m, 因地而宜。四周墙最好为石头砌成, 水泥抹面, 光滑, 墙厚40~50 cm, 地面为水泥或三合土面。1m3能青贮玉米秸秆400 kg, 半干贮350 kg。三是堆粪场。下风向距离牛舍100 m, 或在牛场围墙外。底面和四面墙壁做防渗处理, 表面水泥抹光。高出底面50 cm以上, 地下深不低于50 cm, 长和宽因地而宜, 平均每头牛0.1 m3, 随时处理销售。四是供水设施。采用水塔、蓄水池或压力罐供水, 按存栏1 000头牛设计, 需日供5 t的供水能力。

2 投资概算

2.1 固定投资

不计土地费用和人工费用[5]。其中牛舍平均建造费450元/m2, 存栏1 000头, 需建5栋牛舍, 每栋1 200 m2, 共计270万元;附属建筑如办公室、料库等, 造价400元/m2, 按2 000m2计算, 共计80万元;其他基建如贮粪池、堆粪场、青贮池、平整道路等共计15万元;水电设施大约需4万元;机械如铡草机、粉碎机等专用机械大约需8万元;车辆运送饲料、秸秆等, 需25万元。

2.2 流动资金

不计贷款银行利息。其中进牛250~300 kg架子牛, 平均每头4 000元, 1 000头需400万元;饲料, 每头成年牛每天饲喂青贮 (鲜) 秸秆5 kg、优质干草和酒糟12 kg、玉米面2kg、豆饼500 g、食盐50 g, 大约10.30元;按百日育肥法, 1头育肥牛1个育肥期需饲料费103元, 1 000头10.3万元;工人工资, 每100头肉牛需2名饲养员, 1 000头肉牛需饲养员20名, 管理者3人, 平均每人每月工资800元, 1年共计22.1万元;水电费, 1 000头牛1个育肥期大约需要2.5万元[6]。综上所述, 建设1次存栏1 000头育肥牛场, 固定投资402万元;100 d育肥期需流动资金418.8万元。

参考文献

[1]薛爱华.提高原料奶品质的技术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 26 (3) :60-61.

[2]马达, 安玉军.奶牛场库存管理控制方法的选择[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5) :75-77.

[3]张月周.规模化奶牛场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奶牛, 2006 (9) :34-35.

[4]魏秋玉, 高献周.浅论现代化奶牛场生产经营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7) :1243-1244.

[5]李琰, 史芬兰, 王金成, 等.奶牛生产成本投入分析[J].中国奶牛, 2004 (12) :10-11.

4.5G规模部署5G吸引更多投资 第7篇

趋势二:5G吸金

2015年底之前, 5G在全球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准备的关键时期, 国际电联也已完成了第五代移动通信定名、愿景和时间表等关键内容, 并于2015年启动了标准前研究。

5G受重视程度空前

5G已经是国家“863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总结:目前科技部已经在“863计划”中分两期部署启动了5G移动通信与系统先期研究重大项目, 投入经费已达到2.5亿元。在2013年启动后, 5G先期研究项目已将爱立信、三星、诺基亚等国外企业在华研发机构纳入支持范围, 进一步体现了开放性。

工信部总工张峰建议, 各国应重点加强在5G标准和频率上的合作;发挥设备制造企业、运营企业等在国际标准制定和研发中的主力军作用, 发挥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基础研究中的创新作用, 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 支持5G关键核心技术, 尤其是芯片、关键元器件等薄弱环节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 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是5G支持的新领域和全球关注的新焦点, 应加强5G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融合创新的研究, 开展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支持电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行业用户加强合作, 积极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设备商提前吹响5G号角

在5G的研发试验和部署上, 似乎没有比日本更为积极的国家了。包括NTT docomo、日本软银等在内的运营商都在谋划率先于2020年前推出首个商用5G系统, 这也给国际上几大5G设备商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5G角逐的号角已在2015年就提前吹响。

2015年底, NTT docomo成功完成了与三星、诺基亚、华为、爱立信等企业合作的5G技术试验和测试。

参与此次测试的华为随后不久也在中国成都成功开展了大规模5G空口新技术的外场验证。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首席营销官杨超斌表示, 2020年5G技术将会实现商用, 而2016年4.5G网络将会实现规模部署, 网络峰值将达到1Gbit/s。接下来, 华为计划在2018年与合作伙伴建设5G试验网, 2019年完成5G互操作测试, 并于2020年率先实现5G商用。

同时, 华为还将与16 家欧洲合作伙伴在多个国家开发5G基础设施服务市场。

2015年中兴的Pre5G成为5G尽早产业化的一大亮点, 并与中国移动在广州外场完成了3D-MIMO技术的全面验证和对比测试。在与日本软银达成Pre5G Massive MIMO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合作的同时, 中兴还与韩国电信、马来西亚U Mobile Sdn Bhd等国际运营商展开了5G合作。

当然, 在5G上早早提出规划的爱立信也在2015年加快了5G研发, 并与韩国SK电讯合作演示了针对5G时代核心网的5G网络切片技术。同时, 爱立信还提出最早将在2016年年初推出针对5G的应用实例, 运营商可以从2017年开始部署5G。

诺基亚的5G研发也已陆续进入到国际运营商的合作中, 例如在NTT docomo的5G网络测试中, 通过“ 波束成形” (beamforming) 以及“波束追踪” (beam tracking) 两种全新技术, 诺基亚将移动网络的网速成功提升到2Gbit/s。

上一篇:企业精准营销研究下一篇:术后疼痛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