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2024-09-21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精选6篇)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第1篇

1 基于地域性文化的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基本理念

1.1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涵义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是根据地域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历史所设计的一种景观形态, 能够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

1.2 城市广场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条件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因此, 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2类。2大要素在构建城市广场景观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3 地域文化景观载体

地域文化景观载体主要包括:水体、植被、建筑、园林道路、地形等。它是地域文化意象的载体, 不同载体在文化的传递上也是不同的。

1.3.1 水体。

地域文化景观建设中, 水体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能为景观空间环境增添一份灵动, 又能够调节局部空气质量, 使人们产生一定的遐想。因此, 在设计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融入水体景观, 使地域景观更加富有生气。

1.3.2 植被。

植被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是受当地气候所影响的景观要素。植被有草皮、花卉、乔木、水生植物、灌木等。植被不但能够对气候起到调节功能, 还能设计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吸引人们视线, 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植被造景。不同的植物在色彩、形态上都是不同的。在城市广场设计中, 可根据植被的特色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将地域特色发挥到极致。如国内的俞孔坚教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就利用当地城市中的水稻、水草运用在景观设计中, 使地域特色更加丰富[2]。

2 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2.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不同地域的城市广场在景观设计中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会呈现不同的设计风格。

2.1.1 地域特色原则。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想要体现地域特色, 就要在设计中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首先, 要能够尊重地域历史文化, 其次, 合理地利用地域特色元素, 在植被和材料选择上应以地域特色为主。

2.1.2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则是将人们主观意识融入广场景观设计中。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上, 对地域文化进行不同角度地解读, 能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将地域历史文化表现出来。城市是人类居住和交流的地方, 而城市广场不但要让人们欣赏, 还要供人们使用。如果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不以人们活动为中心, 城市景观不仅失去了其功能性, 也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意义。因此, 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 根据人们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 融入景观设计中。城市景观的设计, 不但要富有地域特色, 还要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公共休闲场所。

2.1.3 美学原则。

城市广场设计要符合美学原则, 能够让人们从视觉上产生内心的愉悦, 使人们情感和景观产生共鸣。景观设计中融入美学原则, 则要注重景观的层次感。不仅指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 而且要在景观设计的材质选择、风格设计等方面体现出延续性[3]。

2.2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2.2.1 遵循景观自然规律。

景观存在一定客观性和合理性, 因此, 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应尊重其自然文化, 营造出自然和人和谐共处的形态。

2.2.2 遵循地域文化。城市广场设计应表现出文化内涵, 对整体的景观改造方向有所了解, 最好能体现出历史价值。

3 结语

如今,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 对国内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城市广场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 对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发扬和传承, 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芬, 刘治伸.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2016 (2)

[2] 余浩.浅谈城市广场规划设计[J].四川建材, 2015 (2)

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城市家具设计论文 第2篇

城市家具的出现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它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观。要想使城市家具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必须重视城市家具的设计,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特色,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域性因素。我国的城市家具设计尚处于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城市建设部门要对城市家具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努力设计出符合城市特色的优秀家具。

1城市家具的含义

许多人对城市家具这一概念可能都不是太了解,但其实城市家具就在我们身边。所谓城市家具,指的就是城市之中,所有的户外环境设施,包括信息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家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城市家具的功能

2.1装饰功能

装饰功能是城市家具最基本、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功能,城市家具为城市增添了色彩,尤其是一些艺术景观设施,比如雕像、喷泉等,这些城市家具在视觉上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人们的身心更加愉悦。城市家具往往是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家具的优劣,优秀的城市家具,能够增添城市的魅力。

2.2实用功能

虽然城市家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这不代表城市家具的功能仅仅是装扮城市,城市家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一点与我们家中的家具是相同的,城市家具在装点城市的同时,还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比如电话亭、垃圾桶、健身器材等,这些都属于城市家具,它们的存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整洁、更美好。

2.3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城市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只有将每个城市都建设好,国家才能取得发展成果。城市家具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城市家具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性,从本质上来说,城市家具是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家具能够传将城市文化传递给每位居民,也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它的存在使人们对城市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城市家具设计中的地域性因素

3.1地理环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每个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等都不尽相同,这就体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地理环境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比如,有些城市处于地震带上,在家具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该地的地理环境,城市家具要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还有一些城市,处于沿海地带,经常会遭遇台风天气,因此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就要将气候因素考虑进去。

3.2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城市家具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性,因此,它承担着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责任。

3.3经济水平

城市家具设计需要资金支持,没有资金,再好的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但城市家具设计不是面子工程,它要以城市的经济为依托,城市经济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若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那么其城市家具在设计时就要尽量减少规模,节约资金。

4城市家具在进行地域性设计时遇到的问题

4.1脱离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地域性因素中的重要内容,而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对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设计出的城市家具是不合理的。比如,城市的气候较为湿润,而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没有注意到城市的湿润气候,在这种情况在,设计者在选择城市家具材料时,就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将防水性能考虑进去,这样的话,就会大大降低城市家具的寿命,使得一些城市家具的表面出现剥落、裂缝等情况,还会使城市家具的美观性大打折扣。

4.2忽视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地域文化将城市居民融合到了一起,增强了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共同投身于城市建设之中。城市家具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如今的一些城市家具设计中,却很难看到地域文化的影子。许多城市在进行家具设计时,只是盲目借鉴其他城市的.优秀家具设计成果,或是国外的一些成功的城市家具设计案列,这样盲目跟风,使得城市家具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失去地域文化的城市家具设计,是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它无法反映出城市的精神,无法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也无法带给人们归属感,这样的城市家具设计,无疑是失败的。

4.3缺乏人性化

人是城市家具的主要使用者,城市家具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居民,然而一些城市的城市家具设计,缺乏人性化,在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经济因素,而忽视了人的使用感受,这样的城市家具设计违背了城市家具的设计理念,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4.4实用性不强

城市家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用功能,但是如今的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却弱化了城市家具的实用功能,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城市家具的装饰功能上,想方设法提高城市家具的美观性,在城市家具的外形设计上大费周章,而对于实用功能,却一笔带过,缺乏实用性的城市家具只是一种摆设,不仅无法为人们带来便利,还耗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实属浪费。

4.5环保意识缺乏

城市家具在进行地域性设计时,常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以牺牲建设地的环境为代价,建设城市家具,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使建设地的自然条件遭到了一定的破坏。除此之外,环保意识的缺乏还体现在城市家具的选择上,一些城市在选择城市家具时,忽略了城市家具的环保性能,比如有些城市家具会耗电,并且耗电量很大,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给环境带来压力。

5进行城市家具地域性设计的策略

5.1充分考察自然环境

在进行城市家具地域性设计时,要对城市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考察,充分了解城市的地理条件,在结合城市地理条件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城市家具设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当城市的地理条件较差时,在城市家具设计中,就要将稳固性放在第一位,保障城市家具的质量,使其能够经受恶劣自然地理条件的考验。

5.2充分融入地域文化

想要实现城市家具地域化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将地域文化融入进去,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它彰显了一种城市文化,一种城市精神,因此,城市家具设计要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巧妙的展现于城市家具之中,比如延安这个城市,它是红色革命圣地,在对延安进行家具设计时,要弘扬革命精神,将革命精神注入到城市家具设计之中,拥有地域文化的城市家具,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

5.3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人是城市家具的受用者,城市家具设计的好坏不能由设计者评定,城市居民对城市家具评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进行城市家具地域化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人们的使用感受,使城市家具尽量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5.4尊重原创,进行特色设计

对于城市家具地域性设计来说,借鉴成功的设计案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虽然可以对成功的城市设计案例进行借鉴,但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要尊重原创,不能对城市家具设计照搬照抄,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展现自身城市特性的城市家具。

5.5注重环保

近年来,环保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家具设计也应当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在设计时,体现环保理念,首先要对城市家具建设地的自然地貌进行保护,在城市家具设计的建设安装过程中,要最大限度上的保持建设地的原貌,其次,在选用城市家具时,尽量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家具材料,这样即使有朝一日要对城市家具进行拆除更新,拆除下来的城市家具也可以自行进行降解,不会为环境带来污染。

6结语

城市家具的存在,使城市更加地光鲜亮丽,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便捷。城市家具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要将地域因素考虑进去,但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太好,并不能做好城市家具地域性设计,城市建设部门要努力改进城市家具地域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城市家具设计,必定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第3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纪念性空间

1 三贤广场概况

三贤广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旧城区东北部,2013年10月投入使用。东临三贤大道,西对祆神楼,南临朝阳路以北社区,北临郭家村。总用地面积为47840平方米,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祆神楼、文公祠、介子祠和康熙年城墙遗址。

广场分两个区域——博物馆前广场和祆神楼前广场,其中祆神楼前广场为下沉式,两部分区域以城墙遗址为界,高差约有2.8米,中间以阶梯过渡,伴有城墙绿化带。在博物馆前广场区中心,立有琉璃制雕塑,是广场焦点,该区域下沉约30厘米,周围设有喷泉带,北边是主建筑介休市博物馆。整个广场以步行为主,外围设有自行车停放标志,出入口均设路障阻止机动车进入。

2 研究方法

研究包括POE[1]调查分析法、要素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三部分,其中POE调查分析法是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三贤广场的满意度和使用方式进行评价,要素分析法是针对三贤广场的地域文化载体要素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法是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三贤广场的定位分析

3.1.1 三贤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广场位于介休古城东北部,东瞻汉郭林宗之巨塚,西瞩唐助国圣母之神祠、宋文潞公之墓道,南观绵峰麓晋介之推之茂木,北望汾水之汪洋,处于四合的环境中,使得“介休三贤”可以并排于此处进行文化交流,地域性文化也可以得到最合适的展现。

3.1.2 介休古城的东门户

广场紧邻介休火车站和高速路出口,处在介休古城的东门户地带,虽然昔日的古城城墙如今只残存了部分遗迹,但广场将现有的遗迹和介子祠、文公祠、祆神楼三大历史建筑囊括进来,对介休的历史文化进行重现,是介休古城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扮演着古城东门户的重要角色。

3.1.3 城市轴线的节点展示区

介休城市轴线主要分为三条:东西轴线为后土庙至祆神楼,东西副轴线为当今介休的东西大街,南北轴线由段家巷至顺城关,整体形成了“干”字型城市框架。其中,顺城关西接后土庙,东连林宗书院、祆神楼、介子祠、文公祠,该地段集中了历史遗迹,是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关键地段,而广场正处于顺城关街的尽头,是城市轴线的东节点,可谓是介休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2 三贤广场地域文化载体分析

广场设计中地域文化性的表现往往通过文化载体来实现,文化载体大致分为显性和隐形载体。显性载体包括空间形态、建筑物等可以直观表现地方历史、材料的要素,隐性载体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3.2.1 地域文化载体显性构成要素分析

(1)空间形态分析。三贤广场是按照东西、南北轴线布局的,东西轴线依次串联了东侧主入口处的牌坊、博物馆前广场的中心雕塑、祆神楼的过街楼、林宗书院,将重要的历史建筑进行逐一串联。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博物馆以雕塑为中心左右对称,西侧的南北轴线以祆神楼为中轴,左右对称分布着介公祠和文公祠。这种轴线的建立符合中国传统“轴线”和“中轴对称”的空间观,使得广场具有传统的空间形态,营造了肃穆、庄严的空间气氛,人们来到广场会对空间产生敬意。由于广场纪念性轴线的建立,其人流组织也具有轴线性,颇具意义。

(2)建筑分析。建筑形式及材料:博物馆采用现代结合传统的建筑形式,造型简洁,东西对称。屋顶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形式,敦实厚重,南侧正门大开口,采用大立柱,减轻空间笨重感,外墙采用深色钢板、白色系花岗岩,建筑色彩明快。祆神楼建筑是中国唯一一座现存的祆教文化胜迹,其建筑造型、材料无不体现出地方性特征。城墙遗址处于博物馆与祆神楼之间,更是介休古城东侧唯一残留的内容,可见其独特的地方性特征,遗址被大量的花岗岩石板保护起来,并对遗址墙面进行分割,造型简洁。

视距与建筑物高之比:博物馆的最佳观赏距离大约为40m,祆神楼的最佳观赏距离大约为55m,符合建筑界普遍认为“建筑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为视物与物高比呈2∶1,即视平角为27°”的观点。可见,广场中视距与建筑物的高比是合理的。

建筑空间尺度决定交往距离:博物馆前广场的纵向距离约106m,横向距离约85m,祆神楼广场的纵向距离约44m,横向距离约83m,符合“宏伟都市空间的24 ~ 137m的水平距离”。人群活动主要发生在广场的雕塑区域、博物馆东南角的水景游憩区和城墙遗址的台阶区,这些区域的尺度分别为22m、32m、18m,均在标准的亲密空间24m内,可认清人的身份并区别面部表情或者谈话交流。

(3)植物配置分析。广场的植物配置可基本塑造纪念性空间,例如在博物馆周围种植白皮松、油松、云杉等松科植物,配以国槐、石楠等,象征着介休三贤淡薄名利、不计得失、孝爱敬亲的精神,初步营造了广场的纪念性空间,但地域文化性有所欠缺,例如松科树种种植没有规律性,仅在东入口牌坊前列植,其余零散分布,庄严肃穆感体现不强,树种稀少。整个广场的植物种类有30余种,除了国槐和松科类植物生长正常外,其余苗木的长势均欠佳,苗木质量一般,规格太小,没有在广场上形成气候,植物种植方式没有进行深入考究,未形成开合有致的空间;广场上无常绿阔叶乔木,观花、观叶树种少,不能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对于塑造广场气氛有一定影响。

(4)雕塑分析。三贤广场作为纪念性城市广场,其雕塑需以纪念性雕塑为主。在博物馆前广场的中心,立有“四狮抬瓶”的琉璃雕塑,并以较高的基座衬托,寓意世世太平,形成了控制广场空间的主要焦点,使广场成为一个核心突出、脉络鲜明的空间体。琉璃作为介休艺术文化的代表,将琉璃工艺的精华融合于雕塑,应用在广场上,活跃了气氛,与不远处的祆神楼琉璃制建筑细部相互呼应,对整个三贤广场起到了烘托作用。

(5)水体分析。广场的水体设计做到了动静结合。静水布置在博物馆东南角的游憩区内,以自然式水塘作为展现形式,给人轻松恬静的感觉,配以凉亭、假山,使人在情绪上得到宁静和安详,塑造静谧的氛围;动水布置在博物馆前广场的中心雕塑处,围绕雕塑设置了喷泉,打破了广场的严肃气氛。从实用性上来分析,介休地处北方,属于缺水地带,静水区没有安设水循环系统,时间一长水体会变质,喷泉水的循环系统不够节水,易导致水体的浪费。

(6)铺装分析。三贤广场的铺装与广场气氛相协调,但缺乏个性。广场的铺地材料花岗岩取自介休绵山,乡土材料的使用体现了地方性,井盖上印有祆神楼图案和三贤故里的字体,但趣味性不强,广场的功能分区不明显,所用铺装颜色很近似,路沿和路易混淆,加上路沿高度只有7厘米,行人常忽略其高差而绊倒。

(7)公共服务设施分析。广场中没有设立公共卫生间,座椅稀少,只有博物馆东南角的游憩区凉亭有座椅,行道树树池可作座椅,但石材冰冷,不宜久坐。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影响了广场地域文化性的体现,座椅、垃圾箱造型全国比比皆是,没有融入地域特色。

3.2.2 地域文化载体隐性构成要素分析

(1)介休风俗习惯。介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圣先贤,群星灿烂。最出名的就是清明寒食习俗,介休是清明节的发源地,完好地保存和流传着清明民俗活动。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为了保护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介休每年的清明都会在绵山举行祭祀活动来祭奠介子推。

(2)文化活动的举办。三贤广场作为介休的城市客厅,是介休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举办、宣传文化活动便成了必然,而广场人文精神的传承绝大部分便是通过文化活动来表现。经汇总,三贤广场举办的文化活动有:“汽车品牌文化节”“博物馆里过大年,核心价值中国节”“全国收藏品和旅游纪念品交流会”等,博物馆还推出义务讲解,活动期间广场客流量激增,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介休文化的印象,还宣传了三贤广场的知名度。

3.3 三贤广场使用后评价分析

3.3.1 气候评价分析

从影响气候的各因素分析:温度方面,广场全年适合户外活动;湿度方面,广场处在北方干燥地区,建筑、绿化等可以阻止空气快速流通,喷泉可增加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环境的湿度,促进人群户外活动;风速方面,全年风速低于3m/s,适合户外活动;阳光方面,广场全年阳光充足,向阳空间很多,在阳光和煦的冬季对人群户外活动很有裨益,但背阴空间很少,在夏季使用时就显出了诸多不足。

3.3.2 交通组织系统分析

交通组织系统不完善,人车混行:广场上主要活动人群是青年人及中老年人,他们会携带自家小孩在广场中活动,电动车、自行车的进入增加了小孩的危险。

无障碍设计不完善:无障碍坡道的设立只有博物馆东、西两侧的入口处和城墙遗址北段的博物馆地下室入口处这三处,其余地方均无,步行道上也没有设置残疾人步道,未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限制了其活动。

3.3.3 使用满意度评价分析

针对广场使用后评价,运用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方法,通过对各类使用者的访谈、发放问卷,了解广场的行为主体、交通构成等情况,以及广场现阶段存在问题。

首先,从行为主体来看,广场的使用者主要为附近居民和管理处工作者,以青年、中老年居多,且受教育程度偏高,其中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居多,多数人和亲朋好友来广场活动。其次,从广场的交通构成因素来看,步行、电动车、私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出行时间平均在20分钟,绝大多数是步行到达的使用者,即附近居民,环境可达性强,服务半径范围为1260-4000米,使用者基本每天来广场一次,每次活动时间在21分钟-1小时以上。再次,从活力因素来看,广场的行为活动方式主要是锻炼身体和休闲散步,夏秋季节使用频率更高。最后,从总体满意度来看,广场的不满意因素有“树木遮阴性、座椅数量、上厕所便捷度、购买食品便捷度”,很满意因素有“环境卫生情况、阳光充足性、铺装美观度、垃圾箱数量、入口便捷度、景观小品美观度、活动场地充足性、交通便捷性”,较满意因素有“空间尺度舒适度、空气质量满意、绿化丰富度、无障碍设计优劣、指示牌易懂度、噪音情况、文化渗透强度、设施维护及时性”。通过对广场使用者的访谈,可知三贤广场的文化气氛不够浓郁,多数人都不清楚广场名称,不明白雕塑的立意。可见三贤广场在其地域文化的推广上有所欠缺。

4 结论与优化建议

4.1 结论

在对广场进行定位后,通过对地域文化载体的显性构成要素、隐性构成要素和使用后评价三方面对介休三贤广场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三贤广场的地域文化性已基本得到体现,即对广场纪念性空间的塑造和介休人文精神的传承,但是在细节处理上还不够完善。在以后的二期建设中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善,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广场。

4.2 三贤广场后期建设的优化建议

4.2.1 完善区域景观,丰富广场文化内涵

针对博物馆前广场,需要加大对三贤文化的展现,例如加设郭林宗、介子推、文彦博三贤的雕像。针对祆神楼前广场,需要丰富和完善此处的景观,增加参与性景观以平衡下沉区域的劣势,例如设计地面浮雕增加使用者的触觉感受,竖立纪念碑、亭宣传祆教精神,设立文化雕塑与博物馆前广场相互呼应。

4.2.2 完善交通组织系统,明确广场的仪式性空间序列

提倡步行交通,规范人流活动——在广场出入口设立禁车标志并制定一系列限行规则。增加停车位,缓解交通乱象——尽快建立停车场,解决汽车乱停乱放现象。增加无障碍设计,[3]关爱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提高台阶高度,标出台阶边界,以便老年人区分台阶和地面,针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需增设无障碍设计。

4.2.3 增加植物配置,提高广场纪念意义

增加种植种类和数量,可选用介休当地白蜡、臭椿、楸树等乡土树种,增加黑松、龙柏、银杏等具有文化寓意的树种,通过植物配置与纪念主体的有机结合来营造氛围,达到传承三贤文化、祆教文化的目的;增加常绿阔叶乔木和观花、观叶的树种,如桂花、大叶女贞等,这样可以做到四季有景,在水塘边加种红枫、南天竹、迎春等石岸植物,在石缝中加种鸢尾,丰富水岸景观。同时提高选苗的质量和规格。

4.2.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场人文空间活动使用率

增加座椅数量,座椅的形式、朝向多样化,多选用木质座椅。设立公共卫生间,缓解附近的公厕压力,尤其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最后,建立导视系统,加强广场的标识宣传。

4.2.5 融入文化符号,细处展现地域文化

在三贤广场的构景要素中融入介休的文化,可以提升广场的地域文化性。例如增加记录三贤事迹的文化墙。在步道设计上做到捷径化,根据人群游览路线改进步道的布局。在道路上加设介休文化元素,如地面浮雕,不仅可以增加铺装趣味性,还能增加铺装的文化性。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第4篇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通过这个空间把周围的各个独立的组成部分结合成整体。并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广场的分类主要有集会游行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广场文化不仅体现了城市建筑、文化、人群与活动这些显著特征, 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回归。所以, 城市广场设计应尊重当地风俗、文化、历史, 创造有独特风格的地域广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其地域文脉、传统、历史、民俗、乡土、风情等展现出来。

二、当前我国城市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城市广场有其独特的身份, 它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 需要更多地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对生活的积极意义, 但当前我国的许多广场在设计时, 有些城市甚至是为建广场而建广场, 过于强调。为了彰显个性导致其使用功能得不到体现。例如, 某些城市刻意追求一些“城市标志”, 因而没有对广场空间进行合理设计, 在广场上建造规模巨大的雕塑, 甚至为了在视觉上达到震憾效果而减少绿化及人性化的设施, 最终致使整个广场沦为“标志”的“基座”。

广场的地域特色及文化的展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应当加强对其内涵的挖掘, 抓住最本质性的内容。而不应一想到我国本土文化, 就是风水图形、仿古的建筑、金木水火土及阴阳八卦等;一想到西方文化, 就是欧式建筑、各种图案、色块及各种“风格”、“风情”等。

如今国内广场设计反映的普遍问题是对地域性的理解不深入。现今国内的许多广场设计, 到处打着挖掘地域及历史和文化生活的旗帜, 但用来体现地域特色的不是相互抄袭, 就是那些文化雕塑、历史浮雕墙等。深入的挖掘地域文化底蕴, 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场地, 寻求场地和周边环境的联系, 进而形成整体的设计思路, 以达到场地与环境相互融合。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展现出地域风貌。

三、塑造较为成功的国内城市广场的案例

1. 西安大雁塔广场

西安是中国十三朝古都, 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其市域内拥有众多的保护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大雁塔广场将陕西特有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 具有较强的城市风貌特色和可识别性。其北广场的东面是以“戏曲大观园”为主题特色的文化广场, 充分体现了陕西的地域特色, 并且具有公益性质。广场的西面以园林特色为主体, 森林树木葱郁, 石板布道的设计及雕塑小品的置放都使民俗风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整体的景观布置和大雁塔北广场可以说是配合的天衣无缝, 相互辉映, 既突出了公益性又体现了地域文化风貌, 以陕西的民俗文化做为广场的主题, 陕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被其用雕塑艺术所刻画的形象所表达的栩栩如生。

2. 潍坊风筝广场

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部, 是著名的鸢都, 即风筝之乡。潍坊市的风筝广场位于潍坊市中心, 以“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为主题, 用潍坊的标志——风筝作为广场的主题雕塑、广场内设置众多与风筝相关的形象生动的雕塑、用风筝造型的博物广场的结尾, 形成广场的视觉中心和标志性景点, 而主体雕塑成为了城市的标志, 体现了潍坊以风筝之都为主题的地域文化及特色民俗魅力, 给往来的游客留下鲜明的视觉记忆。

四、中国的城市广场如何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

1. 从广场中及周边建筑、小品、雕塑等设置来反映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一个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来体现, 不然这个广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常见的载体主要包括建筑、植物、水体、小品设施、雕塑等要素。其中建筑是广场空间景观设计中比较重要的组成元素, 它的性质、形式、体量、轮廓线以及它的外表材料与色彩将直接影响地域性广场空间景观的形象和氛围, 如潍坊的风筝广场上小孩子放风筝的生动雕塑, 使人一目了然, 直切广场主题和城市地域文化。

2. 从地方特色及其内在精神中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城市广场的建设应该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进而延续其城市记忆, 深入挖掘地方风情和民俗文化, 用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来为广场的凝聚力和旅游吸引力增加筹码。如济南的泉城广场, 它代表的是齐鲁文化, 展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我们在进行设计广场时, 应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环境, 以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为线索, 通过研究其城市中的历史沿革和历史遗迹等进而挖掘出其地域文化的内涵, 把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思索与会晤。

3. 从广场中的地方民俗活动中挖掘广场地域特色

城市广场是市民游憩和举办各项活动的场所, 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应将城市广场所提供的场地空间与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以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魅力及其内涵。民俗文化是来自民间的, 其具有的自发性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从而更好的利用其优势来丰富广场上的文化生活。例如前面案例中的大雁塔广场上举行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就被广大市民喜爱, 这种活动已和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 融合在一起。

五、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一些设计方法仅仅是对广场设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对策, 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广场设计将会有具体的问题和多样的结果。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风貌发展越来越趋于同一性, 城市可识性不断下降、城市特色不断丧失的趋势下, 如何发展利用好城市广场这个城市门户标志和节点, 发掘出丰富的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 避免各地广场失去地域特色和韵味, 是设计师们未来需要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天义.我国现代城市广场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D].太原理工大学, 2010.

[2]关彦来.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3.

园林设计中的地域性及植物配置论文 第5篇

4结束语

基于地域性的园林设计在园林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当前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中,要遵循植物配置原则,结合园林植物配置艺术手法,使园林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2]张晓光.地域特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广场设计的地域性 第6篇

一、何为地域性空间设计的创新思维

(一) 关于地域性设计的认识

从建筑空间的角度看, 人类建造建筑最原始的目的是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且能带来稳定感的空间容器, 但是因为地区的不同, 不同地域的容器种类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其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且关注于特定地点, 文化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关心当地的历史, 地理, 经济, 技术以及当地的人文情怀。所以对于地域性设计, 不单在设计手法上的满足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也应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现实要求。

(二) “空间设计”概述

“空间”是一种与时间相对的物质存在形式, 其具体的表现为通过长、宽、高所围合而成的一个虚或者实空间, 给人们提供各种活动所需的场所;“空间设计”则是近年来设计师关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 建筑内部空间甚至于对于临界面空间物质与意识的再构造。

(三) 创新思维的解析

创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 通过新颖独特的思维反应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们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 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在地域性空间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一) 创新思维对设计附加值的影响

创意可以提升设计的附加值, 在当代这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在产品设计中, 附加价值是对于一个品牌市场认同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商业社会中, 这也是促进间接消费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创新思维在空间设计中的表现不是单一的拼接, 不是复古的, 也不是片面的。它是一种融合后的思维。同样, 它也不是一种近似程序的条理性思维。在现代地域性空间设计中, 我们仍然注重它的新技术, 新形式, 新的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因素, 而随着设计的附加值, 我们发现, 创新思维同样对于附加值的再提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激励作用, 并提出了一些空间设计的激励因素, 涉及到政治, 经济, 文化, 历史, 艺术, 心理, 行为, 科学, 技术等各领域或学科的综合影响, 通过创意思维的过程去创造出空间本身之外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去引导市场需求。从不同角度去创造体验者在物质和情感心理上, 虚荣心理上, 审美心理上, 自尊心理上等等的体验需求。

(二) 创新思维对于空间体验者角色转换的作用

空间, 以不确定的形态进行围合, 以不同的围合状态而存在, 给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场所, 是行为的容器。同时, 空间不单为人们提供物质环境, 还有设法给人们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感受力, 充满生活情趣的, 令人愉悦的心理环境。

创意来源于生活, 需要在生活中激发出创造的欲望, 在空间设计实践中, 通过设计元素与心理空间的关系结合起来, 在充分考虑受众主体真正的心理需求与欲望需求的前提下, 设计出更加细分, 分工更加明确的设计实体。“空间-人”的空间体验设计方式逐渐被新的体验方式所转换。“人-空间-人”的空间体验设计方式不仅是对于“空间-人”的体验方式的进一步细化研究, 更是一种关乎空间设计价值走向的问题。创意设计已经不再是生活方式中不可触及的奢侈品, 把行为动态作为空间设计的主题也将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实践中去, 不再被动式的接受定式思维的影响, 不再在固有空间理论的限制下进行单纯的物质拼贴。

三维展示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多媒体展示技术, 在电影行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果, 3D技术利用一系列光学的方法使人们左右眼产生了视差从而接受不同的画面, 在大脑中形成了三维的立体效果, 但是在目前的我们更能接受佩戴专业眼镜下的3D体验状态, 这也是目前技术受限的一大因素。在空间开发的前期, 通过观察与记录空间体验者在虚拟三维空间的行为活动去引导人们对进入此空间后真正的心理需求与欲望需求, 这样对于空间环境来说才找到了真正的落脚点, 这样的空间体验创新思维也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把人作为空间的主体去进行考虑。

三、“创新性”的表现

(一) 关于材质的创新表现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 建筑空间正在朝着更加广阔的维度进行扩展, 同时产生的大量的环境问题也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在经济的驱动下, 在利益的面前, 我们依旧会妥协于现代工业材料中, 并运用于我们的实践中。在这个形势下, 绿色材料, 生态设计显得愈发重要, 在取得全新的视觉感受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生命力, 体现出绿色设计的文化内涵, 这样我们才拉近了人, 自然, 社会三者之间的距离。

以马清运的父亲住宅与王澍的宁波博物馆为例, 设计结合自然趋势的手法正是对于空间设计在地域性环境下发挥其材料创新性的一大表现, 父亲住宅使用了当地河道内的卵石进行平贴, 在建筑的外立面作出了这样一种大胆的尝试使建筑给人一种亲切又亲密的体验;而宁波博物馆采用了当地特有的“瓦爿”, 这是只有当地的工人知道如何操作的手工技术, 所造成的外表面具有极强的自然融合的特点, 强烈的植物肌理配合外轮廓的现代感也为室内的交通组织提供了现代的投影, 无论是室内空间的格局还是材料肌理的创新都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马清运的父亲住宅

王澍的宁波博物馆

(二) 关于形式的创新的表现

形式创新实际上是创造形式的美观感受, 并达到其功能要求。在多元文化环境下, 功能性与人文精神的交互正在得到重视, 消费者通过第一眼的感受便会确定自己还是否会与此空间或是产品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完成从外至内, 由表及里的感知, 形式创新表达不但要产生一定艺术价值, 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还拥有更多附加值的表现, 将功能实用性与意识形态的认识相结合, 从而进一步完成使用者或消费者对于其情感依赖的需求。

福克旺艺术大学的音乐图书馆

(三) 关于科学技术的创新的表现

科学技术创新是创造和应用新技术, 新材料, 新工艺, 新的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等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运用的一种提高质量与服务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单体现在自然科学类别的专业领域下, 同时对于人文社科类别的专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 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 让设计趋向合理化, 对于空间设计而言, 不但要运用新的科学技术, 同时又不能被它束缚, 使设计真正的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 科技的创新表现更多的体现在对设计师自信心的提升, 我们可以实现数不尽的创意与构想。多媒体结合设计展示、动态化设计数字表达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裸眼3D模拟空间构造都有可能通过科技从而得以实现, 这培养了设计者的创造精神, 激发了设计者的创意思维与灵感, 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

(四) 关于文化附加值的创新的表现

附加值是一个产品通过设计赋予产品除了其固有价值 (主要为产品的功能属性) 之外的软性的产品价值, 它包括材料本身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或是身份或地位的象征等。在科技先进的社会环境下, 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关于“物品”本身所带来的价值体验, “感受”正成为这个时代文化附加值创新转变的方向。

从室内设计中的文化附加值来看, 一开始便是零碎的, 分散的, 就如同一片片文化碎片任意组合或拼凑就能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取掉任意一片进行重新组合又能拼凑出另外的一幅不同的场景, 如同文化的折衷, 堆砌的碎片, 既不完整也谈不上体系, 在这个快速的社会很难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爆发力,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种类似的文化气息但实则为一面易碎的镜子, 地域性空间设计终究不是为了简单地穿上文化的外衣, 而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于生活真实的一种回忆, 对某一价值观念的一种认同, 对某一理想追求的一种坚定。它终究是一种文化地行为, 终究是通过对其文化附加的引导而促进其达到消费的一种手

外婆家调频壹店 上海 黄浦区

四、结语

显然, 创新思维已经成为设计师立足于这个商业社会最有力的能量因子, 在地域性空间设计领域尤其有着更为深刻的责任, 空间体验与附加价值的创作理念将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受众人的“感知”将在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下成为即形、材、色、质四大因素后的又一大创作条件。

参考文献

[1]田明明.现代设计“创新性”的探究.合肥:合肥学院学报.2012年29-3

[2]许舒须博.地域性室内设计的现实思考.山西:山西建筑.2008年39-9

[3]顾谦倩.探析设计如何创造文化附加值.北京:艺术与设计.2009年

[4]梁晓翔谢青.私密性心理行为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广东:广东建材.2006

[5]李彬彬.设计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

上一篇:教学方式构想下一篇: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