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024-08-09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精选12篇)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1篇

笔者就“课改”实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放飞学生的思维?

一、鼓励质疑问难, 增强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因, 只有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懂得只有自己主动地学、主动地问,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其中之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形成探究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的问题教学, 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提出问题, 问题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传统的问题教学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自主探索和超越的质疑教学, 是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教学的主线, 以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和产生新问题为教学成功的归宿.

如:在教学“蚂蚁走哪条路最近”时, 我让学生每人预备一个圆柱体的盒子, 并利用这个盒子帮助蚂蚁找一条最近的路.

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 既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 又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的意识.

通过学生对两种方法的讨论得出最后的结论:图2路线最近, 为23 cm.让学生大胆尝试, 向课本提出质疑 (课本上只有第一种) , 并进一步对此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课改以来, 学生经常对课本提出质疑, 在此学生又发现并不是侧面展开最短.于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全班讨论.最后发现当底面半径小于圆柱高的五分之四时, 侧面展开的路线最近, 而当底面半径大于圆柱高的五分之四时, 就是翻盖路线最近.

这样的题目都是富有情趣和创意的, 通过学生的质疑, 可以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一个实践者、发现者.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鼓励学生“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新”地进行质疑问难.

二、创设学习氛围, 实现自主发展

在“课改”进程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特别注重与学生沟通, 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了解其认知的规律和兴趣点, 与学生谈心、交朋友, 进行书信交流沟通, 努力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 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环境空间,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的品质,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策略措施, 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乐学、爱学为舟, 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在课堂上着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如:学习勾股定理时, 我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利用格点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然后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直角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 最后利用方格求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做完这些后, 先让学生自己猜想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和结论, 再利用其他同学的结果来判断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最后再一起想办法来验证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a2+b2=c2这样的结论.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 感悟知识, 理解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层面上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 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 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 按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好学习过程.

如教学“统计图的选择”这一课时, 我一上课就出示一则材料: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首先, 我让学生自己去画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 我进行巡视观察, 发现有的学生画了条形统计图, 有的是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看到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后, 我要求学生说出所画统计图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各类统计图的特征并作出必要的点拨和指导, 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去做、去思考、去分析、去归纳、去综合……这样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做到该放则放, 该扶则扶,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放飞学生的思维.

经过一年多的数学“课改”实验, 我们的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学校的数学统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从总体上来说, 通过课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课题组成员无论在数学教学的理念方面, 还是教科研能力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 第2篇

摘要: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若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创新能力全面加以引导和发挥,并从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传授传统基础理论和技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爱生欣赏自然激发能力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独特的,他们不是大人的附属品、缩小的成人。了解他们,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美术中发挥各种能力,这需要积极的发掘学科优势,我认为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热爱学生,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长时间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师生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生”作为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向师”既是学生的一种倾向,也是对教师爱生的反应,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因此,在生活中,要热爱、-1-

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达对学生的爱,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老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进行“微笑教学”。让学生从老师的眼神、手势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另外,教师也要尊重信任学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建立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对教师才会产生信赖感,亲切感。这样学生心情愉快,才会乐于参与、敢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欲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感知,培养内在情操

成功的美术教学会使孩子们欣然趋向美,拥抱美,在审美教育中感受愉悦,在情感徜徉中获得启发。教师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能激起学生对绘画的一种愉悦的情趣,所要达到的效果则是“似难实易”。在美术课中,我将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多媒体、画报和画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艺术家智慧的结晶,作品的内在美,让学生知道这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例如,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他一生对待艺术是极其严肃的,无论是字画,还是作诗,他都很下功夫,从不取巧。还有吴昌硕、徐悲鸿等老一辈画家,他们付出巨大艰苦、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获得丰硕的艺术成就。通过这些例子,诱发学生向前辈学习、提高兴趣、锤炼高尚的品质。

(三)欣赏指导,激发学生欣赏美的兴趣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给人以美的熏陶,它所表现的美总是高

于现实生活的美。因而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悉心指导,想办法用高尚的美感去拨动学生情弦、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艺术的情趣。例如:在欣赏表现自然美的北宋画家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卷》的山水画时,展现在面前的画面是:绵延的崇山峻岭、幽崖深谷、流溪飞泉、危树竹林、好一幅千里江山的壮美画卷。学生在尽情地欣赏之后,受到感染。我适时进行点拨开导: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欣赏美、热爱美的激情,产生了兴趣,培养了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热爱生活,培养美术创新能力

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投入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小学生的思维单纯,见闻有限,阅历更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此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观察花草,关注小生灵,鼓励他们用稚嫩的双手记录下他们眼中的花、鸟、草、虫,让他们体验一番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品质。

(二)让学生发挥想象,培养美术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创作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画时,要努力丢掉一切条条框框,要离开书上的示范画,多指导学生创作故事画、想象画、主题画、卡通画,打开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进入虚实结合的想象世界,创作出不落俗套的创意画。

(三)让学生设计创作,培养美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美术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敢说敢画的精神,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在指导学生设计太空飞船的内容时,让学生想:太空飞船是什么样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这是一种飞行器,也是宇宙的运输工具,它不仅具有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还是人类高科技的产物。接着鼓励学生对照现实生活中交通工具的特点,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想象,大胆设计成长出各式各样的太空飞船。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进行学前班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橡皮泥、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

择喜欢的材料制作作品,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自己操作的成功。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科学科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筷子折了”、“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

(三)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

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总之,美术现在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在极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各种能力应贯穿于人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多给学生学习的机会,多挖掘学生各种潜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当今社会所需人才,形成良好的审美效应。

参考文献:

[1]《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陆明德主编姚荣荣副主编;1999.11.[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张桂木主编;2003.5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让学生学会阅读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教学中,只要学生已懂的,要指导学生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的,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通过阅读课本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自学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教师要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检查,及时交流,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帮助学生阅读。①用什么数除?②除到什么时候为止?③怎样才算最大公约数?④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可以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找答案,体会到读书的好处,尝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让学生学会操作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小学数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形成说学的概念和法则。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的更深刻。

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亲自操作,弄清长方形的本质属性,达到理性认识。①观察:长方形有几条边?②折一折: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是否相等?③量一量:另一组对边是否一样长?④看一看:长方形有几个角?⑤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的四个角,说说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找到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表达能力,激活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课堂不是枯燥的,而是生动有趣的。这也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获得自我成就感。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索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语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质疑习惯。

1.创设质疑情境。如教学工程应用问题的例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当学生列式解答后,教师改变题中的第一个条件,将“长30千米改为60千米,再改为90千米”,让学生练习。这时,学生必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工程总量不论是多少,其结果还是一样的呢?叩开疑问的心扉,让学生有话好问。”

2.留下质疑空间。新课结束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如有学生确实没有疑问,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逐步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四、让学生学会合作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交流是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交流、组组交流、师生交流等多种交流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与提问的机会,有可互相切磋。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上课伊始,教师给出一系列整数,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数中取出两个整数,把它们组成商是3而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2、3、4、6、8、9、12、24、36、72

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3÷1=3;9÷3=3;18÷6=3;36÷12=3

6÷2=3;12÷4=3;24÷8=3;72÷24=3

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各组上报算式,最后总结成上面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商不变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数学教学全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多变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公式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4篇

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自学的方式是各种教学方式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是实施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因此, 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各种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标准》建议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强调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也告诉我们阅读理解是学生自学方法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告诫我们“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 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试想: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 不是也要以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为前提吗?

现回顾自己几十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经历与方法作为例证。

本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钻研课本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看课本的习惯和钻研课本的能力。我在讲解物理概念及规律时, 坚持每节课给学生拟定好看书提要,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预习。例如在进行“密度”概念教学时, 布置了如下看书提要:1.为什么要引入密度这个概念?2.密度定义的内容是什么?3.密度的表示符号及物理意义是什么?4.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是什么?5.密度的概念与学过的概念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有了这个看书提要, 克服了学生随便翻书的不良习惯, 增强了看书的集中力, 教师讲起知识来容易被接受。不仅如此, 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课本中的疑难问题, 对课本中的插图、演示实验、物理现象的解释, 物理知识的应用都要弄懂, 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求教。逐步训练之后, 学生再看课本时就能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二、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一节课讲过以后, 要求学生灵活选用表格法、条纹法、图示法等各种不同方法进行小结, 教师在方法上注意引导。小结重点应放在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及联系上。要求学生不仅能小结一节课内容, 对每一章也能画出知识结构联系图 (也称知识树) , 同时还要注意各章的前后联系。这样每节、每章的小结, 为以后总复习做好准备, 可使学生在总复习时按照一定线索复习、归纳、整理、记忆所学知识,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

三、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物理时常有“听起来会, 做起来错”的现象。对此, 我在习题课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运用“四个联想”寻找合适的解题方法。1.联想教材:习题中出现了哪些物理现象、物理概念, 它们在课本中是如何论述的。2.联想上课内容:习题中出现的内容, 老师上课是否讲过?是怎样讲的?3.联想作业:习题中出现的内容在已做过的作业中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答题的方法和要领是什么?4.联想方法途径:引导学生注意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 从多侧面、多层次分析同一物理问题, 多途径解答同一物理问题。通过上述训练, 使学生很快形成解答物理问题准确、清晰、多样的思路,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实验揭示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 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努力做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做一些演示实验。对课本上没有, 而又能用简单的器材演示的实验尽可能想法演示;也可以改造课本上的实验:如把小的放大, 把实验中看不见的地方变为看得见的, 把实验效果差的实验改为效果好的实验等;2.给学生提供较多操作仪器的机会。在进行演示实验后, 一些很精密的仪器如刻度尺、汽油机模型等可放在教室里, 让学生在课后摸一摸, 做一做;3.做好学生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 提出一些实验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4.把实验与试题相结合, 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 通过实验归纳要领, 从而理解物理规律。

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各种能力培养的首位, 从初二年级抓起, 教学不赶进度, 适当放慢速度, 习题避多选精, 使得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也教得省劲, 教学质量逐年提升。我体会到:只要教师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去追求其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那么,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就能较好实现。

摘要:本文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角度论述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各种能力、品质培养的基础, 并以回顾笔者几十年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经历与方法作为一个例证。既有理论思考, 又有实践支撑。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5篇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认识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学习。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教师引导学生先从“边”去考虑长方形“边”的特征,再从“角”去考虑长方形“角”的特征。学生拿着学具,分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动脑思考,用眼观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得出了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长方形有4个角,都是直角。认识了长方形后,让学生从"边"、"角"两方面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学习长方形特征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得出正方形的特征。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只是创设了情境,给学生自学、讨论、研究、发现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参与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采用出示自学提纲或思考题、讨论题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从而理解教材,掌握新知。

如在教学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教师两次让学生自学。教学例1时,让学生观察书中插图及算式:①35+25=60(本)②60-25=35(本)③60-25=35(本)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你能说出每幅图的图意吗?(2)②③式中的数分别是①式中的什么数?②③式与①式有什么关系?教学例2时,学生继续看书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1)在X+15=40中X表示什么?(2)怎样求未知数X?根据是什么?(3)书写格式注意什么?学生根据步骤清晰、条理性很强的自学提纲进行看书思考,自学讨论,逐一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培养了自学精神,在自学过程中,加强信息反馈,广泛交流看法,集思广益,深化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会学。

三、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判断,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1.引导探索提高学习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意识和精神,有了一些自学的经验,教师就放手让学生根据题目尝试着自拟学习提纲。常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运用知识的迁移和联想,提出问题,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2.指导阅读提高学习能力

阅读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始时,教师领着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材内容和例题,领读时,教师象语文老师那样,逐句阅读与解释,逐段概括与分析。在领读时,边读、边讲、边提问,使学生对概念或定义更深入地理解。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与同学、老师共同进行交流探讨。阅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加深学生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善学。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7篇

作为人师, 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而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 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 老师教单词和短语, 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地听, 认真地记笔记, 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 机械地背诵和训练。如今, 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 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 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学习兴趣。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做好阅读前的思考。

在每次的阅读课上, 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 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

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在我们以初中教材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 可以激励学生讲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 很多学生会仰慕爱因斯坦的精神。也有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的简朴而又有意思的人生。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讨论, 联系到本班, 哪一位学生具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我们再以Unit17“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我先让学生设想我们的未来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学生对同伴说:“去另一个星球。”我问他为什么, 他答道:“因为地球上的能源越来越少, 而人口越来越多。”另一位学生说:“将来我待在家里使用电脑去做我想做之事, 有机器人为我代劳。”其他各组的讨论也都很激烈。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那么, 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练习口语;阅读课上也能积极地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读后的一系列任务。

以Unit13“Albert E-instein”为例。当学生阅读完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复述课文。学生会尽力做准备。他们会看课后补充材料, 会去改写、背诵, 会查阅自己要使用的词或短语。这无疑中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积极地阅读习惯。

3.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 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时, 可以设计成用“yes”或“no”回答的题型。有时也可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why”一类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如果学生完成任务时有困难, 老师就要加以引导。比如, 学生第一遍读了“Albert Einstein”, 我让学生完成一些在句子中填入单词的题, 或者缩写课文。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 再让学生就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是:在阅读Unit17“Life in the future”这篇文章时, 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如果学生有困难, 我给他们提供帮助。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创设教育情境, 促进自主发展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 是每位学生互动学习、思考、探索的内驱力。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例如, 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将废弃的电池去掉外壳、砸碎, 制成电池浸出液, 把一株植物插入盛有电池浸出液的瓶中, 可以观察到植物的根系逐渐变黑, 不久植株萎蔫至死亡。用浸出液浇草, 第三天草叶片明显枯黄, 以后慢慢死去。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知道废电池对生物的危害真的很大, 对自己以前乱扔废电池的行为感到内疚, 表示从此不再乱扔废电池了, 还要告诫周围的人也不要扔了。学生通过活动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又如, 在讲“人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 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选择三个同学, 教师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个同学, 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递给第三个同学, 最后由第三个同学表达出意思来。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要善于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表达交流的机会。例如, 在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 有个学生在搜集鼠妇时发现, 除鼠妇外, 在同一环境中还能找到另外两种动物———马陆和蚯蚓, 于是他想这两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也会受光的影响呢?然后便采集马陆和蚯蚓进行探究。我知道后, 不但没有责备他, 反而给予了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了心中的疑虑, 同时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也扩展了活动的空间, 这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 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要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习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为什么, 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 迈不出第一步。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 这是他们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表现。例如, 学习“种子萌发”时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实验, 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两周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拿到课堂上, 学生对种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 教师几乎没费气力, 学生就得出了结论, 水分、充分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接下来的课堂讨论非常热烈, 学生就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向老师提出质疑:“如果外界条件具备, 把大米种下去会发芽吗?”“把炒熟的种子种下去会发芽吗?”等等。整节课气氛活跃,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在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时, 有的小组学生在实验中大胆创新, 把教材中“五点取样法中的小方格100个”改为“1毫米×1毫米的小方格100个”, 因为“2毫米×2毫米的小方格”在显微镜视野中太大, 计算结果不精确。学生这种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 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和提倡的。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 在“疑”中产生兴趣, 只有“疑”才有“思”, 只有“思”才能迸发创新的火花。我们要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关注日常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生物信息, 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在讲述传染病的有关内容时, 可以让曾患过肝炎、腮腺炎、流感的学生讲讲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讲述动植物的特征及生活状态时, 可以让曾经饲养或种植过动植物的学生, 参观过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植物园、极地动物饲养的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在讲尿的排出时,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 讲讲平日是如何注意泌尿系统卫生保健的。从中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科学的地方。比如, 我们常说“饭前便后要洗手”, 学习这些内容时, 有的学生提出, 这种说法不十分科学, 应改为“便前便后都洗手”, 以减少病菌的侵入。我们相信,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生物现象的观察是有一定深度的, 比起老师来, 学生可能会更“见多识广”。而这样一笔财富, 怎能让它们尘封在学生的脑海中呢?这时, 老师就成了挖“宝”人。老师可以通过课间的询问、平日与学生的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 寻找切入点, 做到有的放矢, 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五、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学习“病毒”这节课前, 先让各合作小组考虑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体现病毒的内容。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 有的合作小组将病毒的作用编成小品, 有的则在课前对儿童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调查, 有的则上网调查有关病毒的知识。学生从自己的成功中获得快乐, 激发了学习兴趣。生物课堂上有许多活动, 这样做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也让他们体验到当课堂主人的快乐。

总之, 在生物课教学中, 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 给学生一块适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土壤”,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摘要:给学生一块适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土壤”,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去体验, 去总结, 去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走。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与体现。“自主学习”即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 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创新, 并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表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不仅学习能力强, 而且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现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也就有了求知欲, 而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发挥改变角色后的主导作用。首先, 要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教学资源, 使自己的课堂有“声”有“色”。“声”即声音, 包括:发声、音乐、录音机等。“色”包含:图画、实物、录像等。而多样化的课堂更能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我们的教学。为了更好的表现作品, 他们的英语作文也是费尽心思, 精益求精, 毫无疑问他们的英语水平进步。

二、有效地课堂模式, 精讲多练, 注重点拨和方法引导

一个成功的教育事业工作者, 一定具有一套久经研磨, 行之有效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精讲多练。教师要从备课入手, 吃透教材, 合理安排上课的每个步骤和环节。该讲的要精讲, 不该讲的绝对不讲, 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导”。“导”是整个课堂的“红线”,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的思路, 引领学生过关斩将, 全力以赴完成学习任务。

三、有效地学习方法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关键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 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思考做出决定和选择。

其次, 讨论是一种活泼开放的、群体交流的过程, 是“自主学习”的助动力。在学习过程中, 常有一些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挡在前面。讨论是群体学习的表现, 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学生在自学后, 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 根据学习材料和问题得出答案。通过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评价、启发、补充, 发现问题, 通过讨论来解决争论和分歧, 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深刻的认识。我课堂上的实践是每节课不少于两次小组或大组讨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融入群体, 展示个人的才华, 创造集体的智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创造学家吉尔福特说过:“正是在发散思维中, 我们得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都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 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越强, 越能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利用, 越能想到别人不易想到的东西。研究表明: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案,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环, 调整课堂结构, 在课堂中巧设疑问, 引导创新思维, 正确的英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明确的目的和急切的心理。教学中,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设置各种题型, 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 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学的内容上, 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 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实践的重心。只有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伟大任务。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研究也势必深入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10篇

一、构建一个师生互动、自主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愿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的接收对象,表现为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要求学生主动思考、更不用说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使学生渐渐地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当成了苦差事。要想让学生摆脱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

如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根据本课内容精心设计了研究课题:将全班学生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四种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阅读课本、同学间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网上查找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过程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有些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只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其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观史如身在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再如,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在讲到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时,可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顽强。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并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教师还可用生动的语言渲染东北的寒冷,中国军队缺枪少粮的作战环境,杨靖宇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没有合过眼,但日本鬼子还在激烈地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不幸牺牲,但鼓舞了中国人,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历史短剧的编排和表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乐学、愿学很重要,而使学生会学更是关键。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真正地“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 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如一些历史时间的记忆方法),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如采用歌谣法、谐音法记忆等。

2.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结构,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3.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其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美术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真正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如在设计教学时,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只能设计教学的大致程序,而不可能将每个环节细化成条条框框。教学设计应当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教学设计也应要有整体性,更应突出学生的活动。

二、变“教学”为“导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美术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被动者,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创造。

三、营造美术学习氛围,唤起学习美术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创设美术情境法:如:在教学《谁画的鱼最大》时,我运用了故事绘本导入法,上课时,在画面上寻找小黑鱼的过程中,用石头、海草等和小黑鱼对比,初步了解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再通过小黑鱼的游历看到了各种“大鱼”,让学生了解鱼的外形、花纹、大小等,最后还是以绘本中的小黑鱼和一群小红鱼组成一条“大红鱼”无惧地游历在大海中结束本课。由于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教学法,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特别集中,事半功倍。

2.开展竞赛法:在教学中,开展一些比赛,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开展“绘画比赛”,“手工展览”,评选小画家、小巧手。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式

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美术学习方式,对美术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即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一个学生应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

如在《装饰柱》一课中,课前,首先组织学生自由分组,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安排柱形的设计,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收集材料,课中学生们剪切、穿插、粘贴,孩子们的创作想象非常丰富,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的用纸盒当柱身;有的用贝壳“脸谱”来装饰柱身;有的用绘画的方法展现;有的则用镂空……我发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要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会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美术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可以这样说,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怀疑等科学素养。

实践工作让我懂得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美术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那么美术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12篇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由学生自己发展的。当然,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人的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会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关键。一位教育学者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领导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 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能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只有让学生在精神上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 学生的思维才不会有“禁区”, 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够畅想、畅言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才能得到张扬, 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信息技术课可以通过恰当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任务的选择和设计要难度适宜, 并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还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我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如在讲“电子邮箱的申请”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通过因特网或校园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并给教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电子邮件”这样的名词, 却不知道实际是怎么回事儿, 所以对这个任务特别感兴趣。这时, 我没有告诉学生申请邮箱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的具体操作, 只是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上有哪些能够提供免费邮箱的网站, 让他们参考教材中的操作自己探索, 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请教。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申请邮箱和发送邮件的学习中。当这节课快结束时, 我打开邮箱, 看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成功发来了邮件, 有的还附带了贺卡。在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时, 我发现, 甚至有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附件发送、多方同时发送 (抄送、暗送等) 的操作方法。学生在邮件中提到, 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自主学习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除教科书外, 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进行新课教学时, 教师应提前将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整理,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扫清障碍。例如, 在执教“自助旅游”一课时, 我事先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概况。很多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上网搜索资源、进行采访等方式, 收集到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在课堂上, 我播放了一段视频《云南印象》, 让学生迅速融入情境。接着, 他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结合教师提供的影片、图片、视频等素材概括出我国旅游资源的现状。由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相关资料和学生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丰富多彩、图文并茂, 学生的讨论热烈而充分, 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时还找到了很多关于旅游城市“环境污染”的素材, 这让他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调动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辅助学习软件。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强, 而且设置了不同的难易程度, 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在自学软件的帮助下, 学生将逐渐学会独自面对问题、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监督自己的学习行为。

四、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信息技术实践中, 渐渐领悟、习得并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直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信息技术, 学生就能真正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了。

强化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求异思维、猜测思维、直觉思维等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启发学生运用旧知来探索新知。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和上网查阅, 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上一篇:高校太极柔力球下一篇: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