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论文范文

2024-05-19

非营养性论文范文(精选9篇)

非营养性论文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8月住院需要静脉输液新生儿180例次, 其中男孩107例, 女孩73例, 胎龄在37~41周, 体重>2 500g, 均在吃奶后1h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排除标准: (1) 出生时有窒息史; (2) 有神经系统损伤或体征的; (3) 24h内用镇静剂或镇痛剂; (4) 有先天性畸形。将符合条件的新生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90例, 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日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在吃奶后1h进行穿刺, 并由专人对其穿刺中和穿刺后5min新生儿的反应进行评分, 所有穿刺者均为同一人, 均取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 干预组新生儿在穿刺前1min放置橡胶奶嘴 (为未开孔的, 上端打眼系上细棉绳可以挂在新生儿耳朵上以固定奶嘴, 消毒备用) 在嘴中, 并确保操作的全过程安慰奶嘴在口中直至穿刺后5min, 对照组不给任何干预措施。

1.3 评估方法

采用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的新生儿疼痛评估表 (NIPS) 对两组新生儿疼痛进行评估, 该量表用于早产儿和足月儿操作性疼痛评估, 总分为6项之和, 最低分为0分, 最高分为7分, 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重, 0~2分为极少或无疼痛, 3~4为中度疼痛, 5~7分为中重度疼痛, 见表1。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 (±s) 表示, 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对疼痛程度的比较见表2, 可见干预组新生儿对疼痛分值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正确认识疼痛

疼痛已经被列为第五生命体征, 新生儿感知疼痛的方式与成人相似, 外周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广泛分布于体表[1]。疼痛可造成新生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颅内压波动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 还会造成高代谢状态, 使血糖过高或过低, 免疫力下降, 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等, 而且反复的疼痛刺激可损害新生儿神经细胞的发育, 并引起一系列的行为改变, 如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甚至紊乱等, 这些结果均会对新生儿以后的社会交流、行为和自我调节能力造成影响[2]。随着优质护理的开展, 新生儿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更应该重视人性化护理, 必须对新生儿的疼痛进行评价和预防。

3.2 非营养性吸吮的可行性

非营养性吸吮 (NNS) 是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以增加吸吮的动作, 并无母乳或配方乳的摄入, 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 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2]。同时吸吮对新生儿是一种有效的感受信息方式, 能分散注意力, 可以显著减少疼痛, 并起到安抚作用, 保持安静状态, 便于操作。从表2中看出非营养性吸吮对静脉穿刺所致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并且操作简单, 无任何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作用, 为新生儿提供最舒服的护理, 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8月住院的需要输液的新生儿180例次, 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90例, 采用加拿大安大略儿童医院制定的新生儿疼痛评估表 (NIPS) 对两组新生儿在静脉输液中所致疼痛及输液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 干预组在穿刺前1min至穿刺后5min给予非营养性吸吮, 对照组不给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在穿刺时及穿刺后5min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以缓解新生儿的疼痛,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吮,新生儿,静脉输液

参考文献

[1]施卫萍, 赵亮, 季加忠.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254例病例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 (10) :1913-1915.

重视早餐的3个非营养理由 第2篇

一起吃早餐,这是“与健康生活俱进”

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很快,全家人能够在一起吃饭的话,可能只有早上或晚上。但是,晚餐其实并不是全家人一起就餐的最好时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可能会回家比较晚,和宝宝以及老人的晚餐时间对不上;另一方面,从营养健康的角度讲,晚上不适合吃得太丰盛,也不宜吃太多。

所以,在越来越多的都市家庭中,早餐就变成了重要一餐,成为全家人在一起沟通、交流的重要时刻。其实这是生活方式在转变,这既能让我们保证一天的充足营养,又能有效控制体重。

“遗传”给孩子良好的习惯

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没有吃早餐的习惯,那么他们的孩子成年之后也会不吃早餐。现在总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或者工作后完全不会照顾自己,其实,他不是不会照顾自己,而是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如果一个家庭有早起、重视吃早餐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长大离家之后,无论在哪里,也都会保持这样的习惯:喜欢早起,喜欢给自己准备丰盛的早餐,让自己美好的一天从清晨开始。

所以,一个家庭的早餐,不仅对孩子的饮食结构和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也会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方式。

学会规划,从容开始

可能很多妈妈一开始觉得做早餐真的是太难了,有时间还想多睡一会儿懒觉,而且想做出一顿像样的早餐也没那么容易。其实,如果能转变一下态度和观念的话,慢慢就会发现,早餐的“功夫”不只在早,很多时候是需要提前准备好的,也需要有规划、设计的能力。

比如前一天晚上就定时煮上红豆粥,准备好几样蔬菜第二天一早和鸡蛋一起炒,准备几种坚果搭配着吃,想着如何利用餐具的色彩将普通的早餐衬托得有“大片”范儿……这样的准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训练,它锻炼了我们做事提前有创意、会规划的能力。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不仅能从容地“变”出一桌桌创意丰富的早餐,在其他很多事情上也变得非常能干。

非营养性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非营养性吸吮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多见, 近年来,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 早产儿存活率越来越高,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我科2009年9月—2012年7月在鼻胃管注奶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 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使早产儿早日由肠道外营养过渡至全胃肠道喂养, 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2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常规治疗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 各40例, 2组早产儿基本情况见表1。

1.2 病例选择标准

孕周<37周的活产婴儿, 除外有消化系统等先天畸形及出院时日龄在7 d内者、入院时日龄>10 d者。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标准为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出现如下情况之一[1,2,3]:①呕吐每天>3次;②奶量不增加或减少, 持续3 d以上;③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2;④24 h腹围增加>1.5 cm。

1.3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如鼻胃管注奶、静脉营养支持、病因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治疗。非营养性吸吮方法:患儿喂乳前、后30 min均予无乳硅胶乳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10 min。2组患儿均于生后24 h内开奶, 采用鼻胃管注入早产儿配方奶。

1.4 疗效判断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胀、每天增加奶量及体重增长情况, 记录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并以此判断显效:治疗3 d后无呕吐、腹胀, 奶量每天增加10~20 m L/kg, 胃管内无潴留;有效:治疗3 d后无腹胀, 呕吐次数明显减少, 奶量每天增加5~10 m L/kg, 胃管内潴留不超过2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2.2 2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3 讨论

呕吐、腹胀、喂养困难、胃潴留、腹泻等为喂养不耐受的主要表现[4], 早产儿吸吮、吞咽及协调功能差, 经口喂养困难, 较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以往采用鼻胃管喂养, 其为一非生理过程, 使早产儿不能通过口腔的吸吮活动来完成一系列胃肠道生理过程。非营养性吸吮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奏的吸吮和吞咽模式, 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 促进胃肠蠕动, 促进胃排空, 减少喂养不耐受;已有研究证实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增加胃肠动力, 对新生儿消化道的成熟起正性促进作用[5,6]。因而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 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 能提高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 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且简单易行,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章秀.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 2009, 30 (5) :535-536.

[2]黄瑛, 邵肖梅, 曾纪骅, 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道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11) :696-698.

[3]Azhough R, Bayat A, Hashemzadeh S, et al.The combination of annularpancreas and duodenum inversum presenting with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pain, and feeding intolerance[J].Am J Gastroentero, 2009, 3 (31) :930.

[4]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2-200.

[5]Stumm S, Barlow SM, Estep M, et al.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degradesthefinestructureof thenon-nutritivesuck in preterm infants[J].J Neonatal Nurs, 2008, 14 (1) :9-16.

非营养性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3]肖荣,余焕玲,封锦芳,李卫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课课程内容改革设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1):1276.

[4]糜漫天. 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非营养性论文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6~8月在我院新生儿室选取了46例新生儿, 其中早产儿18例, 足月产儿28例。入选标准: (1) 胎龄大于33周; (2) 出生体重大于2.0千克; (3) 吮吸速度大于30次/分; (4) 股静脉采血一次成功; (5) 出生后5分钟评分为10分; (6) 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7) 无先天畸形或手术史; (8) 无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 (9) 24h内未使用过镇静或镇痛药。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符合标准的4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即将46例符合标准患儿按入院时间排序编号为1~46, 奇数者为对照组, 偶数者为观察组。

1.2.2 干预方法

观察组在股静脉采血前给患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 以曾加其吮吸动作, 股静脉采血过程中保持奶嘴在新生儿口中。对照组在采血全过程不给患儿任何抑制疼痛的干预措施。

1.2.3 观察指标

(1) 新生儿一般资料, 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出生5min评分、30s内吮吸次数、股静脉采血次数等。 (2) 疼痛指标:疼痛表情持续时间及啼哭时间。

1.2.4 资料收集方法

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时, 自针刺腹股沟至股静脉采血结束, 用秒表记录新生儿疼痛面容, 即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同时出现的持续时间;发出啼哭声音时间至哭声结束时间。

1.2.5 数据见表1。

1.2.6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两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股静脉采血次数等进行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新生儿在股静脉采血过程中疼痛面容持续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在股静脉采血过程中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平均为39.5S, 观察组为19.3S。经t检验,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19 P<0.01) 。

2.3 两组新生儿在股静脉采血过程中啼哭时间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在股静脉采血过程中啼哭时间平均为35.7S, 观察组为15.5S。经t检验,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9, P<0.05) 。

3 讨论

非营养性吮吸可缩短啼哭时间但不能抑制心率加快和呼吸改变, 机制尚不清楚[3]。吮吸对新生儿是一种有效的感受信息的方式, 可能因分散注意力而可以减轻疼痛[4]。如为减轻疼痛在进行有关疼痛操作时于患儿吸入母乳或配方奶粉易引起呛咳、误吸而窒息等后果, 而予非营养性吮吸安全、无不良反应、经济、方便。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股静脉采血过程中, 观察组比对照组患儿疼痛面容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啼哭时间缩短。

4 小结

此次研究验证了非营养性吮吸对股静脉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效果, 未发现非营养性吮吸有不良反应, 其经济、方便、易接受、不受复杂条件限制。故建议新生儿室实施疼痛性操作时给予患儿非营养性吮吸。本次研究因人力有限, 研究过程中未对患儿心率、呼吸进行监测对比, 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吮吸对股静脉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儿室中胎龄大于33周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在股静脉采血前和股静脉采血时给予非营养性吮吸, 对照组在股静脉采血过程中不给予任何干预。观察股静脉采血时两组新生儿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及啼哭时间。结果 股静脉采血时观察组新生儿疼痛面容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1) 、啼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P<0.05) 。结论 股静脉采血时进行非营养性吮吸可减轻新生儿疼痛反应。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非营养性吮吸

参考文献

[1]刘芳, 赵时敏.新生儿疼痛[J].国外医学, 儿科分册.2000, 27 (5) :225-228.

[2]高海霞, 陈京立, 高洪莲, 马永红.非营养性吮吸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 :53-54.

[3]汤亚南, 赵凤临.新生儿疼痛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7, 9 (3) :281-284.

非营养性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其中男24例,女12例;胎龄27~36周,平均(32.2±3.8)周,入院日龄为生后15min~2天,其中多胎12例,平均出生体重为(1825.6±231.3)g,最小体重1100g。入院时原发病为RDS10例、肺炎12例、重度窒息6例、败血症3例、宫内感染2例、低血糖2例、先天性肠道畸形1例。

1.2 应用方法

1.2.1 营养途径

入院初期大多以全静脉营养(TPN)为主,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微量喂养。营养液从外周静脉持续24h输入,液速2~5ml/(kg·h),均尽早给予经口或鼻伺管微量肠道喂养,随奶量增加渐减至停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部分静脉营养(PPN)和完全经口喂养。

1.2.2 营养成分实施方法

由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水、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组成。

1.2.3 热量与液量

生后1天热卡为30kcal/(Kg·d),以后日增10kcal/(Kg·d),逐渐递增至100~120kcal/(Kg·d),其中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35~4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在静脉营养的同时尽早按<10~20ml/(Kg·d)微量喂养,以.2~4ml/(Kg·次),日增1~2ml/(Kg·次)人乳或早产儿配方乳。生后第一天液体需要量50~60ml/(Kg·d),以后日增15ml/(Kg·d),直至150ml/(Kg.d)。静脉营养时间为7~25天。液量与热卡供给之比值为1.5~2ml/1kcal,液量根据不同日龄、体重给予,并视疾病酌情加减。

1.2.4 葡萄糖

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液浓度一般应<10%,最大不超过12.5%。糖速从4~6mg/(kg·min)开始,逐渐增加1~2mg/(kg·min),至第2~3周最大不超过11~14mg/(kg·min),视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糖速,使血糖维持在2.6~6mmol/L。

1.2.5 蛋白质

生后12~24小时起或当葡萄糖供能超过50kcal/(kg·d)时,开始应用8.5%小儿氨基酸(江苏瑞安药业公司生产),从0.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最大用量2.5~3g/(kg·d),使用时氨基酸终浓度稀释成<2%~2.5%,氮与非氮热比为1(g):150~250Cal(以1g氨基酸相当于0.16g氮计)。

1.2.6 脂肪

选用20%脂肪乳剂(江苏瑞安药业公司生产),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生后24小时即可从0.25~0.5g/(kg·d)开始每日递增0.25~0.5g/(kg·d),直至2.5~3g/(kg·d),与其他营养成分混合后于24小时内匀速输入。

1.2.7 其他

同时予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水乐维他、维他利匹特,分别与小儿氨基酸、脂肪乳同步应用,生后第2天予Na+2~3mmol/(kg·d),第3天予K+1~2mmol/(kg·d),生后5~7天开始应用微量元素制剂。

1.2.8 应用步骤

(1)估算当日总液量、热卡、液速(ml/kg=液量÷24h)。(2)拟定糖浓度、糖速[mg/(kg·min)]。(3)加入一定量的NS或10%NaCL使营养液成为1/5~1/4张液(4)用50%葡萄糖和10%葡萄糖混合加入营养液配成所需糖浓度。

1.3 监测与疗效评估

每1~3日称体重(婴儿电子称Dy-1,上海),每日量体温,测脉率、呼吸,视病情每日1~6次测微量血糖,每周1~2次复查血生化或血气,血、尿、粪常规。住院期间以“早产儿体重曲线”[1]作为疗效评估,出院后随访6~12月了解体格智力发育情况。

2 结果

36例早产儿中34例治疗后体重增长符合早产儿体重增长曲线,仅2例低于曲线,而随机选取2000年以前相同时段未开展应用静脉营养、非营养性吸吮与微量喂养支持疗法的一组37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仅有10例符合体重增长曲线,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后6个月〜1年随访,治疗组中35例体格智力发育正常,仅1例低于正常同龄儿水平,而对照组12例低于正常同龄儿水平,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1)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是近年来新生儿科极为关注的问题。初生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尚不成熟,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胃肠黏膜屏障弱,肠道运动力差。单纯从肠道喂养易发生呕吐、呛奶、腹泻、腹胀,尤其是人工喂养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加上出生时的应激、感染、处理操作等还会加重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加其营养需要。故生后营养问题至关重要。

(2)危重早产儿出生后,多不能接受经口喂养,需自周围静脉供给TPN。传统静脉营养氨基酸多在生后3天开始用,脂肪乳更迟至1周左右。往往不能维持糖、蛋白质、脂肪内环境的稳定,达不到正氮平衡。而生后数日内若缺乏营养可导致发育中脑的细胞数减少和体积缩小,最终影响智能,尤其在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缺乏可致长期不可逆神经损害[1]。现已有报道,生后早产儿早期应用氨基酸、脂肪乳可维持氮平衡而无明显副作用[2],可减少消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而且一般是安全的。

(3)静脉营养、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微量喂养法较单纯静脉营养疗效更佳。在静脉营养期间,用封闭的空奶嘴予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内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改变调节肽水平,以促进肠道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口腔,胃肠消化液分泌,有利于维持胃肠正常功能[3]。并可给早产儿造成视觉感觉刺激,促进吸吮反射,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在条件允许时视胃肠耐受情况,尽早给予经口或鼻饲管微量肠道喂养,可以增加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提高胃肠道黏膜酶的分泌和活性,有利于逐步过渡到PPN和完全经口喂养。并可防止肠道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受损和肠道细菌移行,避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4)糖浓度和糖速在静脉营养中相当重要。研究发现,血糖<2.6mmol/L(47mg/dl)无症状的婴幼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存在可逆性异常[4],随访还显示其智力、精神运动发育较差,脑瘫发生率较高[5]。低血糖性脑损伤更容易影响皮层的表面,枕后皮层区较前额的皮层区更易受累,脑干和齿状核也可以有影响,颞叶受影响最小,严重者表现为枕后皮层急性期的水肿和慢性期的萎缩[6]。同样,早产儿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也差[6],较高浓度的血糖(>12.5mmol/L)可致渗透性利尿、脱水、高渗性昏迷、呼吸暂停及颅内出血等。有报道过高的葡萄糖输注率可产生较高的氧耗,增加对辅助通气的需要。因此,静脉营养时需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糖速,避免血糖浓度波动造成损害。

(5)静脉营养提供外源性氨基酸的目的,是促进机体修复及保证生长发育,改善氮平衡。近年研究证实,即使是危重超低体重儿生后第1天给予氨基酸也能很好耐受[7]。早期输注氨基酸还可以减少葡萄糖的需要和增加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我科应用的小儿氨基酸相对于成人8种氨基酸外还增加有组氨酸、胱氨酸、酪氨酸、牛磺酸,其中的牛磺酸不仅参与胆汁酸代谢,还与小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6)静脉营养中脂肪乳剂具有供能和补充必需脂肪酸二方面的作用,作为主要的非蛋白热量,其可减少CO2的生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饱和脂肪酸与人体营养有重要的关系,其中亚麻二烯酸、亚麻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可用来合成磷脂对细胞膜的结构、神经髓鞘和视觉发育十分重要,可促进早产儿大脑的发育。早产儿对胃肠外脂肪的耐受比足月儿差[8],通过静脉营养可满足需求。

综上所述:早期、正确、规范的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危重早产儿疗效显著,是保证早产儿糖、蛋白质、脂肪内环境的稳定,体重增长,顺利过渡到完全经过口喂养的关键,可提高存活率,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吴圣楣,蔡威,新生儿营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2

[2]林影,吴明昌.早产儿生后第一至二天起静脉营养的初步探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1(3):20-22

[3]许平,贾煜荣.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4):216-220

[4] Satish Kalhan,Sigal Peter-Wohl,Hypoglycemia:What is it for the neonate? Am J perinatol,2000;17(1):15-18

[5] Lucas A,Morley R,Cole TJ.Adverse neurodeve lopental outcome of moderaee hypoglycemia.Britmed J,1998;297:1304-1308

[6]丁国芳,早产儿低血糖性脑损伤.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1):828

[7]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临床儿科杂志,2006,24(8):692-695

几种肉鸭非营养添加剂 第7篇

1 酶制剂

酶制剂是一种生长促进剂, 作为一种外源性酶, 在日粮中添加可以弥补雏鸭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 使消化道较早获得消化功能, 并对内源性酶进行调整, 使之适应消化饲料的要求。在谷物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非淀粉性多糖, 鸭只不能分泌消化这类多糖的酶, 添加相应的酶制剂, 可促进非淀粉性多糖的降解, 提高饲料利用率, 提高幅度可达6%~8%, 雏鸭的提高幅度更大。添加酶制剂还可减少鸭只体内矿物质的排泄量, 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目前, 饲用酶已近20多种, 主要的有木聚变糖酶、B-葡聚糖酶、a-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果胶酶、混合酶和植酸酶。

在以豆粕为主的饲料中添加多聚糖酶类, 可明显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在以玉米和豆饼为主的鸭饲料中添加L-半乳糖苷酶, 可大大提高产蛋率。酶制剂的用量以酶的活性而定, 难以像其他添加剂一样用百分比来表示。酶的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1 min分解有关物质的活力。不同厂家生产的酶活性不同, 所以添加量应以实际情况而定。

2 药物饲料添加剂

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刺激鸭的生长、增进健康, 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降低成本等。常见的有抗菌药物和抗虫药物。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时应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以免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和药物残留, 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3 益生素

益生素是一种改善小肠微生物平衡而有利于宿主动物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它能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 排除或控制潜在的病原菌;能产生消化酶, 与体内的酶共同起作用, 促进饲料消化;能刺激免疫系统, 提高干扰素和巨嗜细胞的活性等。另外, 还能产生几种B族维生素。总之, 添加益生素能提高鸭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降低发病率, 减少或取代抗生素的使用, 减少鸭产品中抗生素的残留,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益生素的使用应以产品说明书为指导。

4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可防止饲料中的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氧化。抗氧化剂有乙氧基喹啉 (山道喹) 、二丁基羟基甲苯 (BHT) 等。

5 酸制剂

养殖业上使用柠檬酸、乳酸及其他有机酸做饲料酸化剂已有10年的历史。使用有机酸能提高鸭尤其是雏鸭的生活能力, 能预防饮水被细菌污染。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可作为能量, 柠檬酸可促进雏鸭生长, 减少脂肪肝, 增加血磷含量, 提高产蛋率。但不可超过限饲量, 否则, 会引起尿酸沉积和生长减慢。这类添加剂不是鸭必需的营养物质, 但添加到日粮中可产生好的饲喂效果。

6 防霉剂

非营养性论文 第8篇

关键词:非营养性吸允,低体重儿,心电指标,消化功能

低出生体重儿是妇幼保健的工作重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 伴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因素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1]。研究发现, 低出生体重儿由于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功能与足月正常体重儿比较相对不完善, 喂养后常出现呕吐、腹泻、腹胀及胃残留物增多等喂养不耐受情况[2,3,4,5]。如何对这部分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合理的喂养, 提升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率及存活率是研究的热点[6,7]。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对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非营养性允吸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获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4例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出生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尾数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62例, 对照组新生儿中男34例, 女28例, 早产儿48例, 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8.6±0.8) 分, 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9.1±0.6) 分, 出生体重1208~2480 g, 平均 (1672.6±185.9) g;观察组新生儿中男32例, 女30例, 早产儿49例, 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8.5±0.7) 分, 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9.2±0.5) 分, 出生体重1220~2470 g, 平均 (1638.1±189.2) g。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悉并同意本研究; (2) 所有患儿体重均≤2500 g; (3) 所有患儿均未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呼吸系统障碍等。排除标准: (1) 患儿家长知悉本研究后不同意; (2) 新生儿体重超过2500 g; (3) 出生后合并有明显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遗传疾病及呼吸系统障碍患儿。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经口插入胃管进行喂养, 热量不足采用静脉营养支持供给。对照组患儿24 h内喂奶 (标准早产儿乳或母乳) , 出生体重≤1500 g新生儿, 采用1.0 m L/kg开始, 间隔时间为2 h, 后每日增加1 m L, 出生体重在1500~2500 g的新生儿, 采用2.0 m L/kg开始, 间隔时间2 h, 后每天增加2 m L, 上述喂养时间持续为5~7 d, 每次喂养前观察新生儿的胃排空情况, 若出现腹胀、呕吐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 则暂停喂养。观察组在上述喂养基础上采用吸允处理, 喂养前采用无孔橡皮奶嘴吸允处理, 吸允反射时间为5~10 min。

1.4 评价指标

(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心电监护, 比较两组新生儿干预前 (出生第1天) 、干预后 (出生第7天) 心电指标 (心率异常、QRS波异常) 的发生率。心率>140次/min或心率<100次/min为异常[8], QRS波异常以时限延长, 形态异常, 电压交替, 病理性Q波出现作为异常标准[9]。 (2) 消化功能评价:比较两组患儿干预第7天时的肠鸣音正常、呕吐、腹胀、腹泻例数, 完全达到胃肠肠喂养天数及胃管留置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电指标评

观察组新生儿的心率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消化功能评价

两组新生儿的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的肠鸣音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吐奶发生率、腹胀发生率、完全达到胃肠道喂养天数、留置胃管时间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 。详见表2。

3 讨论

研究发现, 低出生体重儿与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多胎、环境因素 (父亲吸烟、母亲不良情绪、看电视时间) 、母亲营养、母亲牙周病、母亲妊娠期感染等多因素有关[10,11]。目前低出生体重较为认可的观点为出生后体质量<2500 g。低出生体重儿, 胎龄越小, 存活后神经系统及肺部疾病的发生率越高。且由于低出生体重儿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发育不完善, 哺乳期胃肠道不耐受情况越严重, 胎儿发育及存活受到严重考验。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对新生儿中枢神经及远期预后造成重要影响, 充足的蛋白质供应可影响脑细胞分化及髓鞘的形成, 进而提升低出生体重儿的认知及行为功能的发育。

3.1 非营养性允吸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心率异常发生率

新生儿长时间的心率失常可能引发持续性室性早搏, 甚至心功能衰竭及死亡。新生儿出生时其心脏传导细胞, 包含房室结、房室束及窦房结均未发育成熟, 出生后将逐步发育完善, 因而新生儿心率失常的发病原因、心率正常范围及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均有所不同。研究认为新生儿心率失常与体温异常、缺氧、血电解质、血p H值、感染、胃肠道失衡、药物及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肌炎) 等影响有关[12,13,14]。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采用非营养性允吸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 心率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原因可能为: (1) 非营养性吸允可促进神经系统完善, 提升心脏对心率调节及应激反应的调节能力; (2) 非营养性吸允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完善, 降低胃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降低喂养时交感神经兴奋程度, 研究发现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引发心率过快的主要原因。 (3) Marcus等[15]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出生后若出现胃食管反流, 将引发新生儿不规则性的窦性心动过缓, 非营养性吸允在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的同时, 亦降低了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3.2非营养性吸允可改善低体重儿消化功能状况

非营养性论文 第9篇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喂养之后发生呕吐、胃潴留、腹胀等现象, 容易发生在出生后1~2周, 多见于早产儿[1], 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胃肠功能尚不成熟, 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较弱, 胃肠道的激素分泌水平较低, 动力差。这种喂养不耐受情况会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如坏死性小肠炎、肝功能障碍等。为了更好地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小儿捏脊配合非营养性吸吮,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为2009年1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患儿。

男46例, 女34例, 早产儿68例, 足月儿12例, 胎龄28~40周, 平均 (36.14±2.17) 周。体重1800~3400 g, 平均 (2465.46±23.45) g。所有患儿在入院时均无其他并发症。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情况下采用非营养性吸吮, 自患儿住院治疗开始, 给予无孔的奶头, 进行刺激吸吮。一般选择患儿无哭闹等安静情况, 两次喂奶之间进行, 10 min/次, 9~10次/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捏脊方法。患儿俯卧裸背, 医生将食指放置患儿脊背, 空拳, 拳眼向前。拇指与食指配合, 将患儿皮肤提起, 拇指后拉, 食指前推, 翻卷前进。一般从患儿尾骶部的长强穴开始, 退捏至第7颈椎。1次/d, 5遍/次, 第3遍开始在推捏背中加入提捏, 比例为2:1。观察两组胃泌素及胃动素指标、胃排空时间、好转时间、治疗10 d后的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儿的食欲恢复, 食量达到同龄正常健康小儿水平, 其他临床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的食欲有所增加, 食量较住院前有很大提高,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 与治疗前无明显区别, 甚至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0 d后, 治疗组胃泌素和胃动素值更高, 胃排空时间、好转时间短。

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治疗组治愈26例, 有效11例, 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治愈15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胃肠道功能很弱, 会引起胃肠不耐受。治疗通常采用经胃管治疗和静脉营养, 以保证婴儿的营养需求。但是胃管和静脉的营养提供方法会使吸吮能力和吞咽能力下降[2]。

非营养性吸吮可很好地提高患儿吸吮和吞咽功能, 促进患儿的迷走神经兴奋, 提高胃肠道激素分泌, 提高患儿的胃泌素和胃动素, 进而帮助胃黏膜的生长[3], 使患儿逐渐耐受喂养。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单纯非营养性吸吮, 治疗效果虽不及联合使用的治疗组, 但是疗效也较好。患儿均能在5 d左右好转。本次研究中, 治疗组采用了此方法, 患儿恢复情况较好, 体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上升, 治愈率高, 与未使用此方法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 此捏脊法不仅可用于治疗喂养不耐受, 还可用于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惊吓综合征、遗尿症、急性腹泻、疝积等疾病。但目前还没有关于捏脊法的规范, 各医院医生手法有很大出入, 因此, 临床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 小儿捏脊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治疗新生儿不耐受有很好的疗效, 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尽快恢复, 减少患儿使用胃管营养的时间, 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且价格低廉, 操作简单,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韩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4) :61-63.

[2]潘家云.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1) :17-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非营养性论文】相关文章:

非营养吸吮08-03

营养基质论文05-19

水果营养论文08-14

营养早餐配送论文07-13

果品营养论文提纲08-05

营养安全论文提纲09-06

营养管理论文提纲09-23

蔬菜营养论文提纲10-10

关于营养论文题目04-02

老年营养论文题目04-04

上一篇:住宅建筑规范管理下一篇:汽车整车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