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2024-07-08

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精选12篇)

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第1篇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 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来培养学生们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 常常要求克服困难, 勇敢奋斗, 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 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 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 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所以我们要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的作用。

二、体育中包含着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 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体育也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 人们对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新的意义, 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 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 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 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 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 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 也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三、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在发展,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 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可以进行些创新性的教学, 我们可以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 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 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 访问体育明星, 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 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 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 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 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 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 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 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 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学生们现在就是高中生了, 而他们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 而在社会中交流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 而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另外, 还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 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 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 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 又是统一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相对地说, 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 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 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 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第2篇

【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中央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以方针原则的形式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并提出了,中职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仅聚焦在职业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对学生的人生观、职业道德等的培养。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同时也要关注道德教育,做到专业教学与道德教学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教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稳步而飞速的成长,国民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成倍的增长。国民开始关注其文化生活的内容与品质,我国大众旅游也因此得到飞速发展。,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稳步增长,出境旅游理性发展,旅游经济继续领先宏观经济增速,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同比增长3.8%,其中外国人入境2814.2万人次,同比增长8.3%;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服务贸易顺差102亿美元,较上年扩大11.5%。我国旅游产业呈现积极发展的趋势,旅游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相关人力资源需求也扩大。旅游产业是一类兼具劳动力密集性与知识密集性的综合产业。目前,各类旅游学校培养的专业毕业生仍然无法填补人力缺口。另一方面,专业毕业生在面对工作与社会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新挑战。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中央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以方针原则的形式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并提出了,中职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仅聚焦在职业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对学生的人生观、职业道德等的培养。犹记得,“青岛大虾”事件,20“哈尔滨天价鱼”事件,香港、云南等地导游强制购物等事件,一次次引起了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批判。追根溯源,这是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不完善。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同时也要关注道德教育,做到专业教学与道德教学的相互渗透。

二、中职旅游专业及其道德教育的现状

1.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困境(1)中职生的素质较差。从发展趋势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普通的高中招生比例加大,进而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因此,目前的中职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2)中职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从学习态度上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居于中后位,许多学生对学习抱有的态度是无所谓的玩乐态度,或者是备受打击的自卑态度。虽然,新阶段中的相关教师会对学生灌输“新开始”、“不同的学习模式”等方面的激励思想,但长期形成的学习态度取向依然发挥着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畏学厌学、焦虑躁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就存在着一定的缺漏。进入中职阶段的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习中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甚至还要对特殊的文化和族群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记忆,如,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中国的茶文化、红酒文化等。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当前在读和即将入学的学生均为“00后”,带有“独生子女”这个重要的标签,大多数学生在家庭的宠溺中,动手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正是旅游专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中职的旅游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4)学习目标缺失,学习主动性差。中职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心性尚未成熟。虽然即将面对就业,但是中职学生仍然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其3年的中职学习的目的也只是应付式地取得毕业文凭。由此导致的学生学习缺乏目的和动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意志力完成知识点的记忆和技能的重复练习,更不会认识到现在的学习是对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这是学生在其人生观和职业观方面的缺陷。(5)教学设备与见习机会较少。中职专业教学中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需要学生亲身进行操作。如餐饮服务中的摆台操作能力、客房服务中的铺床操作能力、前厅服务中的入住与离店服务以及导游讲解服务等都需要相关的实操进行训练。如果只是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帮助甚小。然而,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普遍的情况是专业教学的设备不完善,见习的机会较少,只有在高三有一年的实习期。然而,高三的实习期本质就是面对社会的工作,实习单位会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专业实操与见习的训练。2.中职旅游道德教学中的困境(1)道德教育内容笼统。由于中职学校一般同时进行数个专业教学,在进行宏观方面的德育统筹时,从特定专业的角度切入都有失偏颇;因此,结合专业的德育工作应当交由专门的道德授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但是,道德授课教师对专业不甚了解,专业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同时找出了专业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难。同时,当前的道德教育与旅游的职业道德内容尚未达到充分契合。在道德教育课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仍然将学生视为单纯的学生,缺少发展的眼光,将其定义为“未来的旅游人”。因此,在相关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仍然以普罗大众的道德进行教学,缺少了旅游职业道德的灌输与培养,与旅游的实际工作要求脱节。(2)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当前,中职学校所进行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以及学校管理中的行为与仪容仪表的规范。在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一般是单纯的理论讲解,缺乏深入讨论、社会活动等其他方式。而在学校管理中,大部分的行为规范制度是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没有体现出学生参与管理的民主道德发展。因此,在中职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形式略显单一。(3)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通过对中职学校中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对道德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已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但是,在具体的事例中,尤其是在校园生活中发生的相关案例,他们的道德认知则较为模糊。简言之,中职学生有较为正确的道德是非观,但是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中,其道德认知则十分模糊。这种情况将可能影响到学生在将来就业时的行为规范。

三、专业教育与中职德育的相互渗透

1.班级常规管理契合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校园生活中,班级常规管理是对学生行为养成的直接途径,也是最有效途径。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其最大的性质是服务质量的脆弱性,服务人员任何一环的出错都可能给该产品质量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常规管理中,要将学生视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旅游人”,以社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如,以导游带团中紧张而有序的时间观念规范学生日常考勤问题;以酒店服务中的礼仪礼貌引导学生尊重师长的行为;以旅游团队出境遇到的质疑与不公进行职业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2.道德教学融入职业道德的灌输。道德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在道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对社会道德进行讲授,还要结合专业特定,融入旅游职业道德的教学。这就要求道德教师要对授课班级的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把握旅游业中的实时热点,如“青岛大虾”、“云南打人致毁容”、“香港导游强制游客购物”等案例进行相关教学。3.专业教学抓住道德渲染的机会。旅游产业是一个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型产业。它容易受到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要时刻把握渲染道德教育的机会。如,在进行民族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民族经常的文化差异启发学生对祖国的敬佩之情;在进行旅游景观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生活与工作理念,等等。4.学生评价开拓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新课改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纯的终结性评价,而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变化。这是促进旅游专业发展一项重要改革。就旅游专业而言,其培养的人才不应该只是会背书或读书的单一人才,而是真实地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能有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对于学生的道德评价,也不应只局限在最终的结果上,而是要关注对学生形成性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在对未来职业道德的认识和践行方面的表现。5.特定课程配备特定教材结合本校旅游专业特色与当地旅游市场发展特点,设立专门的旅游职业道德课程。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冲突、道德矛盾等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讲学和引导。同时,结合学校(包括专业老师和道德老师)、社区、旅游企业三方面的力量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职业道德教材。

【参考文献】

[1]杨志刚,陈海忠,乔海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优化思考[J].职业时空,

[2]孙嘉希.把握中职旅游教学现状,改进中职旅游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

[3]谢颖.旅游专业学生德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商业经济,2016

教育治理中的教育善治 第3篇

教育善治;政府;教育管理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84-02

随着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善治已经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并且这一理想目标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简单地说,善治就是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衡量教育治理中是否达到善治之境的重要尺度就是公平。如何达到公平,以实现教育善治之目的?其中政府是关键。政府就是代表国家的正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在所有权利主体中,政府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权利主体都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所以可以说,通向善治的关键是善政,想要达到善治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善政。

俞可平教授认为,善政应当具备以下8个要素:民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并认为走向善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三大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这三大主体中,政府是关键,社会是支撑,学校要自主,从而才能更好地达到公平,实现善治。

一、政府:还权于民

还权于民并不是说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而是政府应该发扬民主,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工作中有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有跟人民利益不符的地方应该认真改正的问题。

还权于民是针对社会矛盾状况提出的,体现了政府的新权力观,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权于民中的“权”,只是把原本就属于公民的和社会组织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权力还给他们,并不是要求所有国家权力都要还归人民。

长久以来,政府在管理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是本该属于自己管理的事情却没管理好,二是不属于自己管理的事情管得过多,然而管理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三是管了一些不好管的事情,效果依旧是不理想,政府管理中越位、错位、缺位严重。要改变这些问题,政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共同治理,也就是要改变原本单一主体的政府管理,继而转向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要知道政府并不是全能型的政府,并不能管理好社会各个领域的所有问题,应当与社会合理分权,与学校合理分权。教育善治的过程就是要求政府将权力还给社会、还给公民的过程,实行简政放权;同时,政府应当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整理多元主体的分歧,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证教育领域公共利益最大化;进行宏观方面的规划,统筹和调控解决教育改革分散化的问题,治理活动碎片化的问题和不可持续等问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公平原则贯穿教育决策、政策实施全过程,不断深化教育公平。

二、社会:提高参与度

一直以来,教育的管理都是政府和学校两股力量把持,在大众的认识上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崛起,教育管理越来越需要社会的参与,社会参与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反映一个国家民主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这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政治生活、政府公共政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社会各方面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一些专家决策和精英决策相比较,公众的参与可以使政策的制定更加完善,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为什么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往往不够?这是因为首先,社会力量极少参与到教育管理过程中来,其权利容易被忽视,社会力量单一,内容狭窄;其次,受传统观念制约,经济条件限制,参与制度缺失等限制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参与度不高;最后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社会参与方式和途径制度规范不完善,透明度、方案先进科学性不够,公民社会参与意识不强,其参与的渠道比较单一,深度严重不足,社会公共的力量十分薄弱,他们很多时候属于一种友情参与、可有可无的状况。在教育管理中,政府的决策依旧占据外部管理的主角地位,学校的自治是其内部管理的主要力量,社会公共管理的力量特别薄弱,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公众的参与,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为教育治理献计献策,在教育治理中,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定位,充分意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作用,完善政治制度,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对于提高公民的参与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扩大自主权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尽管近些年学校在办学主权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扩权在很多方面还能令人满意,但是远未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的宏观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政府认为把权利下放给学校后,教育主管部门将会无事可做,因此不愿意下放权力,另外学校自主办学机制也不完善,政府怕放权,担心将权利下放给了学校以后,会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担心学校不能很好地运用政府赋予的自主权,更有甚者学校利用赋予的权利去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一直以来,学校都表现出了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丧失了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是因为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过于直接、过于微观,管得太死反而不利于学校的自主发展。

导致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其实每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不一样,政府在管理方面应该尊重每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状况区别对待,不能也不应该采取统一的要求来对不同的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绝对的行不通的。政府应当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行为方式,应当对学校管理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拥有较强的办学实力,政府应当对这些学校敢于放权,尽可能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一般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增强学校自治,增强学校活力,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逐步形成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一体化机制,从而不断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提高学校的自我约束力、形成社会监督,同时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求。

安全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第4篇

一、安全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教育, 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我们每周的安全教育中, 涉及到的内容有食品卫生、交通安全、防火、防溺水、防雷电、禁毒等等。这些安全知识如果你没有掌握, 每一件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没有了生命, 你再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又如何呢?这就要求学生不管在做什么事情时都要考虑到安全, 没有了安全的保障, 生命不保, 谈何教育?在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安全教育的内容中, 没有哪一种不可能威胁到生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就应该时时以安全为重, 铭记“安全在我心中, 生命在我手中”。任何人既要关注、热爱自己的生命, 也要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 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 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感悟生命是美好可贵的, 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二、安全教育中的“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 保护生存环境, 强化生存意识, 把握生存规律,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在安全教育中,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比如说在教育学生远离毒品时, 为了学生不受毒品的侵害, 要求学生不要接受陌生人或不务正业人的东西, 特别是烟、酒、糖之类的, 防止他们在这些东西里放入引诱学生上当的毒品。在饮食卫生安全教育中, 我们还要求学生时时提醒自己不生吃食物 (除水果外) 。不购买“三无”食品, 即包装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生产厂家的食品。并教会学生如何看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计算这种食品有没有过期。在交通安全方面, 教会学生在马路上不能打闹、不能玩游戏等;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过马路时要注意看交通灯, 没有交通灯的地方要注意先看左再看右, 确保安全后方可通过。这些都是生存下来的前提, 让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的能力, 把握生存规律, 让学生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所以说:安全教育中处处存在着对学生的“生存教育”。

三、安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实践生活过程, 获得生活体验,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安全教育中, 我们无时不向学生讲解生活的常识, 让学生了解到了生活是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在安全教育中, 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如何预防疾病传染, 如何预防火灾发生, 如何预防毒品危害,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如何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在教给学生的生活常识, 学习生活的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 才更能让学生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追求幸福的生活。所以说, 安全教育中也处处存在着对学生的“生活教育”。

道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第5篇

藁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月肖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而情感又是人生命中最核心的内容。所以道德教育应该是有情感的教育,以情来触动学生的灵魂,传授给学生智慧,引领学生获得成功、走向幸福。点滴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所谓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所有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否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学生品质教育,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和汗水,而收获令人失望。通过几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我才悟出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没有教化为道德实践。我们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常常采取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材料,听讲座,报告,只是一味的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没有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没有真正将道德知识之根深扎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们自己的理念,致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形成了一些学生的双重性格。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悟到了道德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要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是完整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品质只停留在自然的水平上,那么,他就会渐渐地失去求知的渴望,失去追求良好道德和审美的趣味,更谈不上身心健康,关爱他人和热爱集体。

常言说:“知之深爱之切”如果我们对某种事物缺乏认识,就不可能对

这种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就不会有真正的爱与恨。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具有共同的时代语言,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从内心感到你的真爱,学生才会认同你的说教。

三、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情感,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题。

在管理学生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情感色彩。例如:喜欢哪位老师就愿意上这位老师的课,批评过他们的老师,他们就会与其产生距离,借口旷课,不写作业,喜欢做的的事就会十分用心不惜一切去做,而且做得很好,恨某一个人会很得咬牙切齿„„这一切行为告诉我们,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多关注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处理情感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为各方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境。

四、有效地情感教育的体现

情感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要融入情感。

(一)情感教育要取得成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感。

教师的表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日常生活中举止言谈、穿着打扮、行为习惯能给学生展现真实的情感,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好比“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使学生受到熏陶,这比无休止地讲大道理更具有感染力。

(二)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首先要打开学生的情感阀门。有时尽管老师道理讲得多么深刻,学生就是不愿意接受,或者干脆左耳进右耳出。

例如: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作业总是丢三落四:这项没完成,那项忘带。我曾狠狠的罚抄过、批评过,可是他依旧是老样子。在一次和家长的交流中得知他是父母离异的孩子,经常被教师批评,家长训斥,久而久之,他视批评为听歌,我意识到要使她接受教育,彻底认识自己的缺点,首先要打开他的情感闸门。在一次心平气和的谈话后,从未流泪的张栋居 2

然在我面前哭了,并且开始上课专心听讲,作业也能认真完成。甚至看到我生气时还主动来劝阻我不要生气。

从这件事情,我懂得学生的情感如果处于内疚、感激、关心、信赖的情感状态下,就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听得进批评意见,也愿意改正。如果整天处于敌视、冷漠、埋怨等消极情感状态下,任何善意的批评,他都可能当作恶意攻击。我看到了这种情感的力量,从而也懂得情感教育的重要。

(三)创设良好的班级精神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班级环境对于搞好情感教育必不可少。让学生有目标、讲秩序、守规范、懂友爱,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提升学生对班集体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五、情感教育架起师生活动的桥梁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其核心是尊师爱生,正因为这种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情感的特点,它成为师生双方协同活动的重大压力。

师生关系除了教学,更多的是相互交谈和接触,彼此认识和感染,老师对集体或个人的批评与表扬,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情趣,情感。如果我们在评价学生是时,稍有偏差,就会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必须以同情的态度,设身处地结合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来评价,如“你当时想到„„就不会,我想你也不愿意„„对吗?”等语言,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理解和尊重。由此情感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以积极振奋的精神产生教育上的共鸣。

谈民办教育中的精英教育与菁英教育 第6篇

一、 创造精英的必要性

自1997年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后,各地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掀起了发展民办教育的热潮,民办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民办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毋庸置疑的。“精英教育”是因为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培养少数“社会精英人物”的教育现象,意味着比大众化教育有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更大的经费投入。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公平的,但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才能使民办教育在短期内走出低谷,奔向美好的前程呢?唯一的“法宝”就是通过培养“精英”来打造品牌。为什么哈佛大学能够闻名于世界?就是因为它曾培养出六个美国总统、36个诺贝尔奖得奖人。之后再通过“品牌效应”获得公众对民办学校的认可,从而获得大量的生员以继续发展和壮大民办教育。

二、学校培育“菁英”的重要性

现代世界评鉴一个社会的竞争力,往往是以该社会的人才素质为指标,人才是体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精英教育”的含义是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找到平衡点。“精英”不能以多少人读大学来定义,而是行行出状元,即创造机遇,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诠释其新的含义,我想在此引用上海特级校长唐盛昌先生所提出的一个词语,即“菁英”。“菁”,是草木茂盛的意思。“菁英教育”不再把某个少数的群体当成是培养对象,而是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成为精英的可能性。

按照经济学等价交换的观点来看,光看到学校有别的孩子成为“精英”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是否能有更好的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当前教育界公认的理论。只有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而且也具备了自我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事中发现其潜在的“超能量”,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专长、私人空间、选择,挖掘他们最大的潜能,在打造“精英”的同时也不忘培养“菁英”,这样才能使民办学校得以长期的生存和最好的发展。

三、学校培养“精英”具有的优势

民办学校多采用寄宿制,由于孩子们离开父母过住宿生活,断绝了父母的娇生惯养,使孩子们远离城市与大人们的“不良习惯”。生活习惯就会变得很有规律,孩子们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教职员工的指导下接受人品教育。寄宿学校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体制进行精英教育。寄宿学校人才辈出,而且涉及各个领域。

《教育漫话》中的教育方法 第7篇

洛克反对机械的、经院式的教育方式, 其教育思想以世俗化、功利化为目的。他反对“天赋观念”, 坚持“白板论”, 但同时他又注重从内心养成, 可以说是一个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1]《教育漫话》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 并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培养绅士的具体方法, 在英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漫话》不成体系, 论述得比较繁杂、前后逻辑不甚清晰, 但是它确实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再读性, 值得深究。可以认为, 《教育漫话》是一本有关教育方法的专题论集。该书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方法, 如习惯养成法 (亦被称作“锻炼说”[2]) 、奖惩法、榜样法、谈话法、好奇心的培养以及工作娱乐化法等等。本文将择其四种方法加以介绍, 并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习惯养成法

洛克认为, “教育上应该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你养成什么习惯”, “如果你不打算让它继续下去, 日益增长, 你就不必让它养成习惯”。习惯养成在儿童的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强调“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一方面, 规则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力量, 其效果不会长久;另一方面, 规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对所学事物的厌倦、反感, 阻碍他们对规则的学习。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以达到本希望规则能取得的效果。其实, 我们所预想的结果无非是当无人管束时, 儿童依然可以继续进行规则所规定的内容。那么, 如果我们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 不妨“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 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 从而养成一种习惯, 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

习惯养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无论是对于健康身体的养成还是美好德行的培养, 都有其应用价值。在体育方面, 作为一个对医学有研究的人, 洛克提出, “只要着手得早”, 使身体“从小养成习惯, 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而就德育而言, “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具有去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在智育方面也如此, 想让儿童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自然离不开习惯养成法。总之, 只要是我们想要儿童坚持做的事, 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习惯养成法使他做到。

洛克明确提出, 在运用习惯养成法时, 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以有效地使儿童养成的良好习惯。首先, 在习惯的培养中必须要注意两点:和颜悦色地劝导、提醒;不要同时培养多种习惯, 否则易眼花, 一种都不能养成。这两点都是为了防止儿童对习惯的排斥和厌恶。此外, 必须要保证前后要求、各方面要求一致, 切不可出现与所要养成的习惯相悖的情况。哪怕仅有一次, 也足以毁坏掉本可以养成的习惯, 想再重新培养则更不易。

二、奖惩法

洛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奖惩办法, 即以鞭笞为惩罚, 以心爱的事物为奖励。他认为鞭笞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 通过它所养成的自然也是奴隶式的脾气——平时看起来很老实、没有一点任性, 但一旦爆发, 必将引起一场大风暴。而且, 鞭笞会使本希望儿童喜爱的事物遭到儿童厌恶。同时, 用儿童心爱的事物作为奖励的办法也不可取。“假如你要使他打消甲种欲望, 却以使他满足乙种欲望为补偿”, 便只会扩大儿童的嗜欲, 使本该形成习惯的事成为得到奖励的条件。长此下去, 儿童会将他们的目的转移, 不是为了做某件事而做, 而是为了心爱的事物而做。这样的奖惩法“牺牲了他们的德行, 颠倒了他们的教育”。

洛克主张奖惩法的关键在于奖惩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当。肉体上的惩罚和物质上的奖励都不足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唯有使儿童的内心受到触动, 才能达成奖惩的目的。“儿童无论受过什么惩罚之后, 若是羞于做错了事情的心理不如惧怕痛苦的心情来得重, 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由此可见, 惩罚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使儿童产生羞愧的心理。与羞愧相对的是名誉, 类似的, 名誉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奖励。“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 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并且, 这种刺激会永远发生作用, 引导儿童走向正途。同时洛克还指出, 如果使儿童心爱的事物和厌恶的事物分别伴随尊重和羞辱到来, 就可以让他们知道心爱的事物只有名誉好的人才能得到, 这样, “儿童的欲望反而可以助长他们的德行”。概言之, 洛克所提倡的奖惩法是:奖惩要走进儿童的心灵, 让儿童因自己的行为体验荣与辱, 进而促使良好德行的养成。

三、榜样法

洛克指出, “儿童 (不, 成人也是一样) 的举止大半是模仿而来的”。若想让儿童习得某种行为, 给他提供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便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他认为榜样的影响“比你在别方面所能做的都要大”, “榜样的色彩所浸到的比外表更深”。从个体来看, 无论我们对孩子进行多么努力的谈话、教育, “但是他的伴侣是个什么样子, 他的仪态就会是个什么样子。……他的言语与举止不会比那些常和他交往的人显得更有礼貌”。可见, 如果不关注榜样的影响, 很可能一切教育和努力都是无用的。从社会来看, “最大多数人所不惜生命去坚持的见解与礼节, 根据的多半是他们本国的习尚和一般人的日常实践, 不是他们的理智”。模仿和从众是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 当理智与主流行为相冲突时, 获胜的往往是后者。此外, 在教育中应该充分运用榜样法的最关键的原因莫过于, 榜样法简便易行, 而有良好的效果, 可谓事半功倍。“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儿童无论忽略了, 或者自己纵容了什么坏事情, 一旦看见别人同样做了, 他们是没有不厌恶、不惭愧的。”

榜样有好坏之分, 其影响随之有利害之分。洛克多次强调要抵制不良榜样的影响。“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 “他们如果是经常跟不良的伴侣在一道, 那么, 哪怕你用尽世间所有的规则, 使尽一切想象得到的惩罚, 还是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德行。”不良榜样的影响是十分有害的, 应该尽力避免孩子与不良的榜样在一起。特别应注意的是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教育者不仅仅是孩子的伴侣, 更是孩子所应崇敬和学习的人。“如果他自己是个没有良好教养的人, 他的不良的榜样便会毁掉它的全部教训。”“导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 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变坏。”因为, 儿童有理由认为, 向导师或家长学习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向他们学习没有教养和违规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如何施行榜样教育法, 除了前文提及的避免不良的榜样影响和利用不良榜样使其避免做同样的行为外, 洛克还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于父母而言, “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 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 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同时, 若想让孩子尊重教师, 家长首先一定要非常尊敬教师, 因为“被父母或被别人轻视的人, 你是不能够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对于导师而言, “要想把一个青年绅士培养成他所应当培养成的那个样子, 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人、随时、随地, 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导师能够“会”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做出榜样, 树立一个模范的形象。

四、工作娱乐化法

关于工作和娱乐的关系, 洛克认为, “娱乐是换种工作, 把疲倦了的部分舒畅一下的意思”, 工作要与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工作娱乐化。与工作娱乐化相对应的是兴趣责任化, 洛克批判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兴趣责任化的现象。他指出, 兴趣责任化具有一定的不良后果, “儿童应学的事情, 绝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 也不应该当做一种任务去加在他们身上”。要使儿童对所学的东西发生喜爱, 就要使他们有做这些事情的意向, 而不是强迫他们在学习的兴致不高时去学习。“儿童对于游戏是乐此不疲的, 是由于出于自愿, 出于自由之故。”工作娱乐化的目的在于形成儿童的学习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 洛克同时指出, 过多的游戏或者娱乐往往有害, 特别是那种对于德行、智力乃至身体没有益处或者弊大于利的游戏更是有害。如果儿童出于痴迷游戏的状态, 则可以利用游戏责任化的方法使他们的兴趣从游戏转向学习。洛克认为, 导师可以观察儿童, 看他最喜欢哪种游戏, 就强迫他去玩, 每天不分早晚地做, 把它当做一种工作。不出几天, 就可使他对最心爱的游戏发生厌倦, 宁愿读书或做其他事。

简言之, 洛克的工作娱乐化强调“把你 (教师或者家长) 所愿意他们 (儿童) 去做的事情当做他们的一种娱乐, 不可当做一种工作”, 同时, 工作绝不可成为儿童的负担, 适时的工作要与适时的游戏相配合。

五、几点感悟

上述四种教育方法差异虽大, 但有一个共性, 即注重教育中的内发作用, 儿童内心的养成。这也是洛克经验主义的“不彻底”所在。由于时代的原因, 人的认识有限, 洛克所提出的教育方法中可能有还需再三斟酌的成分。但是, 在经院式教育盛行的情况下, 洛克能够提出这样的思想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 有些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也尚未解决, 细究这些教育方法,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如何富有成效地培养良好的习惯却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现实中机械培养习惯的做法并不少见, 极少有实际的正面效果, 原因是过于注重从外部进行的强制。但从内心出发, 培养学生对于规则的认同, 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无疑是更为有效的做法。值得重视的是, 培养习惯的方法不应限于简单的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方面, 而应把其看做强健体魄、美德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次, 奖惩法是从古至今一直在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 但是效果的好坏不易评价。洛克提出的奖惩法否定了先前时代的奖惩办法, 具有重要意义。奖惩要触动儿童内心的理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对于反对机械的教育方式有很大贡献, 而且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强的借鉴性。事实上, 洛克所批判的那种奖惩在今天仍随处可见,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此外, 应该指出, 洛克的奖惩法中蕴涵的利用欲望的理念是好的, 可以增强儿童的动机。但是, 这会不会使他们认为名誉好也不过是获得想要的事物的筹码, 这是否会导致虚荣心过强?这是我们要注意防范的方面。

再次, 洛克的榜样教育法意味着:一方面, 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模仿良好的榜样, 同时远离不良榜样。比如, 作为教育者就不能随意责骂孩子。责骂孩子等于把其中可能混杂的“粗暴下流的言词”“教给了儿童, 而且许可了儿童也去说”, 他们会觉得“这是从父母或师长那里学来的”。毋庸置疑的是, 一个常常随意责骂孩子的教育者, 无论其教育理论多么高深, 都将无用武之地。

让学生远离不良榜样其实也意味着把“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 就可以让他们看到那些行为的可恶, 从而使他们避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呈现有一定限制, 务须避免不良的榜样带给孩子们的不利影响, 同时, 导师应该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

最后, 在洛克所提出的全部教育方法中, 工作娱乐化也许是最有趣、也是最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教育方法。责任制是当前社会很流行的一个词。责任到个人, 的确有助于任务的具体落实和完成。现实中, 往往是因为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便承担了这件事, 并使之成为自己的责任。但是, 不久我们就会发现, 自己对该事情的兴趣似乎大不如从前。成人如此, 儿童也一样。本来愿意向长辈行礼的儿童, 我们如果规定他见到长辈必须行礼, 不打招呼就会招致惩罚, 结果会怎样呢?不用说, 没几天他就会反感向长辈行礼这一要求和行为。

由此看来, 责任化在教育的领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因为过多的责任化必然带来反感, 让人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 不是自由的。特别是, 如果这一责任不能完成还要加以惩处的话, 不仅会增加反感, 还会带来恐惧, 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而工作娱乐化却能将工作变得有趣, 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 学习责任化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 我们的孩子在各种学习重负中逐渐地失去了本应有的童真和创造的动力、活力。针对这一令人忧虑的现象, 工作娱乐化的理念无疑极有现实的启发性。

而工作娱乐化的反面, 即游戏责任化, 也深具现实的启发性。比如,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 许多家长和学校对此束手无有效之策。有意思的是有这样一个例子正好印证了游戏责任化的教育意义。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情景剧中, 有一个大学生做家教, 他为了让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男孩认真学习, 就整天陪这个男孩一起玩游戏, 不做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一周的时间就让男孩厌倦了电子游戏, 开始认真读书了。当然这其中还蕴涵了利用欲望的思想, 即“没有欲望就没有努力”, “禁止反而常常可以增加他的欲望”。正是让孩子充分地游戏并禁止其学习的过程中, 使他在厌倦游戏的同时, 勾起了对学习的欲望。当然在现实中, 我们是否能成功运用这一点的关键在于, 我们舍不舍得“浪费”这一过程刚开始的几天时间。没有远见的人, 理所当然地认为让孩子疯玩几天是在浪费时间, 殊不知正是这几天换来了今后的努力学习。可见, 兴趣责任化和工作娱乐化不失为教育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 洛克注重内心养成、主张利用欲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不仅适用于绅士的培养, 也适合其他阶层人士的培养;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 也适合学校教育。洛克提出的教育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意义, 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24-225.

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第8篇

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 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有些幼儿教育机构过度重视学业和各种特长的培养,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单方面的认知技能训练。

2. 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缺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培养孩子坚强、自信、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以及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3. 在智力的开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智力的开发就是让孩子掌握一两种的乐器、会加减法、会识字、会背几首古诗等。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是让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自然,开阔眼界,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二、幼儿教育中的“机构教育”

2001年7月2日教育部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意识、情感和身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与同伴之间的共同努力与协作。由于游戏代替了学习抽象技能的环境,更容易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成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领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自我形象的建立。

所谓自然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对幼儿而言,首先就是要使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教育者更应该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为孩子构建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孩子更多地接触各色生活创造条件。另外,幼儿教师要“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 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整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就一般人来说,智力差别并不明显,人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幼儿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是说,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人的一生很重要的教育内容,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三、幼儿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1. 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有责任让幼儿了解和学习智育之外的更多东西,使其全面、均衡地发展。同时对孩子要适度关心但不溺爱,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要想方设法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责任感既包括对自己的言行敢于承担责任,还包括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只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小就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并让他们适当经受一些磨炼,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2. 营造和谐氛围,统一教养观念。

幼儿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看到的是父母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体谅,如此幼儿也会学着关心、体谅、尊敬和感激别人,而不是自私、刁蛮、不懂感恩。在教养观念上,要保持父辈和祖辈之间在教养方式上的一致,使幼儿不会因长辈之间观点的不一致而出现混乱和无所适从。

3. 强化良好行为。

当人们受到外在的表扬或奖励后,会逐渐产生一种相应的内在自我奖励倾向,表现为内在的自我满足。如果能从外在强化过渡到内在强化,良好行为就会得到更有效的巩固。

4. 扩大交往对象,丰富生活经验。

儿童同伴在指导或训练孩子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方面,具有为成人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出门,多和别的孩子玩耍、交流。

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培养幼儿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在不断成长,成长过程中又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改进教育策略与教育方法。

摘要:文章从目前幼儿教育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入手, 分析了“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 旨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提供良好保障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邵艳秋, 张春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 2009, (10) .

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第9篇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本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我们的幼儿教育部应该仅仅局限于我们的教材和课程, 而是说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生的夫人教育本源, 一日活动皆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 好动好奇好模仿, 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很短, 简单枯燥的知识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无趣无味的, 只有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在生活中说起来, 把教育和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实行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教育。这样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 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探究, 当然在此基础上的学习活动才能更灵动高效。孩子们也更有利于在这样积极性较高的过程当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并乐在其中。例如“玩沙游戏”是最深受孩子喜欢的游戏之一。他们喜欢在沙坑将沙子运来运去, 乐此不疲。一次玩沙的时候, 我发现波波正在用小铲子把沙子装进小瓶里子, 可是那个瓶子的口子非常小, 波波一铲子一铲子不断往瓶子里装, 可是大部分的沙子漏掉了, 只有很少的一小部分沙子装进了瓶子。瓶内的沙子也少的可怜, 看着波波失望的眼神, 我马山走进教室, 拿了几张卡纸走到波波身边说:“波波, 我看见你装沙子很用力很认真呀, 可是每次都装了一点点的沙子进去, 其他的都漏出来了。需要老师来帮助你吗?”。波波说:“就是呀, 气死我了。瓶子的口太小了, 我装了半天才装了这么一点点。老师你帮帮我吧!”我马上拿出了一张卡纸给了波波, 对他说:“老师用这张小小的纸头就可以帮助你, 你相信吗?”波波看着我, 眼中满是怀疑和不信。我又说:“我知道波波很聪明的, 一定可以想出好办法, 你可以先试一试!”波波点点头说:“好吧!”不一会儿, 波波就想出了装沙的法子, 他把我给他的卡纸裹成一个漏斗的形状, 并在下面留一个小口, 这样让沙子通过这个“漏斗”再装进瓶子就非常轻松和容易了。这次小小的“装沙子”事情, 虽然是孩子生活中一些极为细小的事情, 然而, 孩子却学到了生活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生活教育正是需要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处处发现教育的契机, 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教学内容的精神, 善于寻找贴近幼儿生活且符合幼儿能力的教学内容, 让他们在这样的生活教育当中得到经验的积累, 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社会即学校”——教育场所

“社会即学校”, 这是对幼儿教育实施场所的一种确定。如果幼儿园老师过度地约束和管理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对幼儿的身体和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然而却严重抑制了幼儿天性的发展, 更抹杀了幼儿自由翱翔的机会, 孩子们就会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失去生机和活力以及探索的勇气。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不应该是狭隘的, 仅仅是在学校内、教室中, 而应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所以, “社会及学校”就是告诉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要敢于消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阻隔, 将教育放飞蓝天, 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大自然中自由发展、增长见闻和经验。幼儿园的孩子对周遭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 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探索和专研的对象。所以, 我们老师应当让孩子在更广阔的大自然中, 在更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学习, 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精彩。在秋天, 可以让孩子在丰收的田野中肆意而欢快的奔跑, 看着农民忙碌着收割, 欣赏着这丰收的季节。他们在收割后的田间仔细寻找着, 为每一个“劫后余生”的稻穗感到欣喜, 为每一个新奇的发现而欢呼, 收获着他们在田野间各种各样的“战利品”。可以在桔园里, 让他们沐浴这桔子的清香, 让大家在这样身心放松, 视觉、听觉、嗅觉都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满足, 收获快乐之情, 收获知识经验。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多组织孩子们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 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 感受我们虽然小, 但是可以给孤寡老人带去童真和欢乐, 也深深体验关心老人的快乐。结合消防月, 我们还带着孩子走出教室和幼儿园, 来到消防大队。孩子们在消防员叔叔的带领下一起参观消防车, 了解消防车的构造用途, 让孩子们穿上消防服, 带上安全帽, 乘在高高的云梯上, 感受消防员叔叔工作的紧张和伟大。还参观消防员叔叔的宿舍, 切身感受消防员叔叔的生活, 和叔叔一起互动做小游戏, 感受消防员叔叔的幽默诙谐。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社会中学习, 成长和进步, 这是“社会即学校”的最好诠释。

三、“教学做合一”——教育方法

“教学做合一”, 如何做, 便如何学, 又以此决定如何去教。无论是“教而不做”或“学而不做”都是不可取的。做, 是对事而言;学, 是对己而言的提升;教, 是对人而言的影响, 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各自割裂而应当是相辅相成同属于生活的。教学并非是三件事, 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进行教和学统一的一件事。陶行知先生通过种田一事为例子, 明确指出种田这个过程需要在田里进行, 即是在田里“做”, 所以, 也就需要在田里进行“教”和“学”。这种三方面合一, 既是一种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孩子的学习有一个非常区别于大人的特点, 就是“看过则忘记, 听过则记忆, 做过则理解。”这个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方式:亲身实践和直观感受到的学习活动才是符合孩子的认知和需要的活动。让孩子在亲身“试一试, 做一做”的过程当中实现“教”与“学”的同步进展。各种各样的温顺小动物对幼儿来说显然是极具吸引力的, 因此, 我们经常会在班级中饲养一些如蜗牛、小金鱼、小白兔, 甚至小泥鳅等等较为常见的小动物, 幼儿的好奇心引领着孩子的观察活动。有一次, 孩子们围在新饲养的可爱的小蜗牛旁, 被蜗牛那软软的身体和圆圆的外壳所吸引了, 他们纷纷问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它为什么跑这么慢啊?”等等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 我因势利导地开始引导他们将绿叶、西红柿等等不同的事物投放到装蜗牛的瓶子当中, 让他们自己观察, 孩子们时不时的就会去看一下, 并记录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们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过程当中了解到了蜗牛较为喜欢植物类的食物, 另外, 也知道了蜗牛吃什么颜色的东西, 就会拉什么颜色的便便等等现象。这即是在孩子们“做”的过程当中实现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做合一”, 应当是以“做”为中心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让孩子们在主动实践的过程当中得到思想和知识的飞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是极为深邃而广博的, 生活教育思想对于我这个工作在一线的幼儿园教师来说, 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和实践提示。他时刻提醒我, 生活皆教育。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要注重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契机, 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习, 茁壮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我还会不断学习和探究, 尝试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 让每一个幼儿在“生活教育”中自由翱翔, 愉快学习, 实现幼儿教育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卫晓萍.在生活中成长——幼儿生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 (20) .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第10篇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新生, 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将影响其整个学习生涯, 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加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大重要任务。本文从分析教育受众——大一新生为出发点, 结合我院的班主任工作实际, 试探讨民办高校完善学生思政教育建设的新思路,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专业技能教育的建设与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理清现实基础, 强化素质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近年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为顺利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受众——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促成其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我们应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的结构和特点, 理清现实基础“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各自专长,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的育人理念, 强化素质教育。

1、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的类型与特点

(1) 生源的类型

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有三类:1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 即全国“统考统招”高考录取的普高生;2、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 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学生。

(2)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生源特点

无论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高中毕业生, 还是对口专业职中生源, 相对于普通高校生源而言, 大致有如下特点:第一, 思想活跃, 灵活好动;第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第三、自控能力较差, 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第四、竞争意识不强, 视野不够开阔;第五、学习方法不当、急功近利。

2、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

根据近期相关企业的走访调查, 反馈的意见一致认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重。只有职业技能, 而综合职业素质不高的学生并不很受企业欢迎。如与锡恩咨询有限公司相关人员交流, 其明确表示“我们公司不倡导精英化用人制度, 而是以一定职业技能为基点, 强调踏实、勤奋、团队协作的学习型人才, 公司随时奖励在与职业相关的任何方面有进步的职员, 并积极倡导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

针对我院大一学生, 刚进大学校门, 我们应该在其尚处于成为大学生的最初兴奋阶段, 持续灌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 同时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更好的秉承我院以“自考助学为载体,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成功就业为目标”的办学宗旨。

二、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相结合

从我国现有的高校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 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均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的管理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一方面, 规范管理要求制度化、普遍化的管理制度, 强调管理规范不能朝令夕改, 以利于全院师生遵照规范约束自我行为;另一方面, 改革的迫切需求, 学生生源的变化与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求变化又要求在“变”中谋发展。如何在健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 结合赏识教育, 促使个性化发展欲望较强的学生保持正确的思想, 观念, 正确的人生观, 找回自信, 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是当今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倚靠力量。

1、规范化管理下, 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与交流机制

规范化管理是学院工作运转的基础, 他需要一套沟通顺畅的程序作支撑, 一系列成熟的制度作保障, 以规范抓管理, 以管理促效能。而对于大一新生, 在规范化管理下, 较易增加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第一, 形成规范而灵活的培训机制, 培养“育人”的使命感。要求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与思政教育者, 娴熟地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和必要的心理咨询知识。进而需要在正式开展工作前应进行必要的专门培训, 以及工作后定期与不定期的系列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 形成规范而灵活的培训机制。第二, 保持工作的延续性, 最大限度降低重复工作建设。工作要有延续性, 即不因个别人员的调动, 而使新工作人员的所有工作从头来过, 也要尽量降低思政工作人员的变动性。第三, 构建班主任与学生工作的常态交流机制。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应构建班主任和学生工作者的常态沟通机制, 定期交流, 交换意见, 从新生入学开始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2、挖掘学生的长处, 有效运用赏识教育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分析, 学生思想活跃, 灵活好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自信, 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缺乏学习热情。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优点, 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赏, 促使其在公众场合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承诺, 以承诺带动其行动, 在行动中寻求成就感, 找回自信。

第一, 运用丰富而有效的赏识教育模式。所谓赏识教育, 其本质是爱,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 通过赏识承认差异, 允许失败, 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激发学生潜在动力,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方法, 而我们要如何运用各种丰富而有效的赏识方式, 即如何将赏识教育具体应用于实践中, 需要建立在不断探索, 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 我们只有根据个体差异, 运用不同的赏识方式:或运用赞扬、鼓励的语言;或是欣赏、赞许的目光;或者委以重任, 表达对其的信任, 等等。

第二, 创建平台敞开心扉, 寻找亮点积极鼓励。大学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往往昭示着个体学生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 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 或在我国现有精英教育体制下, 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因为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而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信任感与认可度, 甚至对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 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 一再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光阴虚度, 学无所成。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需要在学生入学初期进行足够的心理疏导, 创建平台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 倾诉自我困扰;而作为班主任、学生工作者、甚至任课教师要学会真诚倾听他们内心的最真实的渴望, 深入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 发现并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欣赏他们个性中所独具的优点。挖掘优点的同时也会发现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等表象背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的问题, 进而可以更具针对性的给予力所能及的督导。

三、强调以学为本, 课外活动服务于专业素养的培养

时下终身学习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而作为教育机构更需强调学生“以学为本”的天职, 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专业素养的各个层面的培育而展开。第一, 强调围绕“以学为本”展开各种课外活动。通常情况下,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社团活动, 锻炼综合能力, 其目的是为了辅助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个别特殊情况下, 上课与活动冲突也可灵活处理, 但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本末倒置, 主次错位。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创造平台使得学生既能满足其参与活动的欲望, 又能通过活动的开展逐步建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明确目标, 树立信心。第二, 强化职业素养,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素养分为两大部分:显性部分, 即人们可以看见的部分, 包括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这部分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 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部分, 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 一般可通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责任心等方面来得以体现。

大一新生跨入大学门槛的那一刻起, 便着眼于强调整体职业素养的培育, 以显性为基础, 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通过强化学生职业教育, 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 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 培养热爱所学专业的热情,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在毕业时出现眼高手低, 脱离实际, 在理想与现实残酷碰撞时再度沉沦, 进而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共赢的局面。

四、小结

综上所述, 面对繁重复杂的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惟有从强化素质教育、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强调以学为本, 课外活动服务于专业素养的培养三方面立体, 并深入结合党建教育开展而, 才能真正推动包括我校在内的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取得不断跃升的实效。衷心希望以上探讨能够对我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摘要:本文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设的现状为视角, 结合我校-杭州江南专修学院具体情况, 分别从理清现实基础强化素质教育、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强调以学为本, 课外活动服务于专业素养的培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 探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 如何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赏识教育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现实基础,赏识教育,以学为本

参考文献

[1]陈向平.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1]陈向平.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2]张向战.论思政教育工作与辅导员的人际效能[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3) .[2]张向战.论思政教育工作与辅导员的人际效能[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3) .

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24-001

体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被视为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多年来,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育工作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阐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从中体现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要求下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过体育教育结合素质教育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 素质教育要求下体育教育的作用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善良正直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通过体育教学利于增强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劳动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三、落实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团队性体育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四、结论

在我们的体育教育中认真搞好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本身而言,除了增强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外,还使我们的体育教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只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到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对于国家而言,这是提高我国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剂良方,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第12篇

一、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 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改革课堂教学,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无牵, 强而无抑, 开而无达。”这里的喻, 即启发、诱导的意思。这一段意思是:“引导学生不能牵着走, 鼓励学生而不能压抑学生, 启发学生而不能代替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 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 让教学真正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可是从一般的课堂教学来看, 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共识。不少的课堂把“主体”变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学生的“学”, 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教师的“教”,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一切都得服从于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并没有取得真正的主体地位, 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 而是扮演教学活动“主宰者”的角色, 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 学习兴趣也丧失了。于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职业技术教育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管理弊端, 实施开放式管理, 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善疑, 好问,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善于寻找疑点和进行批判,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创新工作制度是关键所在。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用人制度, 采取积极措施, 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创新教育,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有关创新的重要指示, 让教师树立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 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教师应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 这是创新的前提;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和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一是全面实施教师的聘用制。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聘用条件, 保证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二是在职的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 还要进行科研, 用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并用自己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三是保证校与校之间的教学创新、科研创新等, 并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创新教育搞得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和进修。四是积极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条件和机会。五是吸收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 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稳定并扩大这部分人员的数量, 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在规定年限内达到相应专业中级以上的技术等级。

三、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所谓同步教学, 就是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差异性, 导致了“优生吃不饱, 中生吃不好, 差生吃不了”的状况。实际上, 同步教学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教学中的表现, 它的最大弊端是以牺牲优秀学生为代价, 对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不利的, 同时, 也忽视了学习不好的差生。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 是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措施。作为一名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下工夫,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重点。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意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鼓励学生的创新尝试。

四、夯实职业技术教育基础, 坚持学思结合和手脑并重的原则,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孔子一贯主张学思结合, 他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古今中外有学问的大家, 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否则, 就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思维的能力。动脑也就是思考, 但是只会动脑而不会动手, 那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所以,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手脑相长”的教学原则, 他曾指出:“中国有两种病, 一种是‘软手软脚病’, 一种是‘笨头笨脑病’, 一个人要贡献社会, 一定要手与脑结合, 手脑并用。然后, 可以创造, 可以发明……”

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着轻实践的弊端, 这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古代就存在“重道轻器”的思想, 后来又演变为“重学轻术”“重理轻技”的倾向, 致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数、理、化、生竞赛中荣获金牌的学生, 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还不如西方许多国家未拿到金牌的学生。这难道不值得引起重视吗?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必须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和发明制作活动, 让他们在“做中学”, 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上一篇:青少年小说下一篇:更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