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学科建设

2024-09-09

大学英语学科建设(精选12篇)

大学英语学科建设 第1篇

一、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专业修养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既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英语教师的情感、态度、信念、德行等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一定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教师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权威的人(贾爱武, 2005) 通俗地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从教书匠提升为教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二、职业高中英语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学科建设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强办学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基本条件及科研成果四个大项,其中师资队伍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也是学校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梯队建设,专业教师的学位、职称及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

职业高中作为中学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和高校选拔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多数职业高中的生源英语科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都差,因此职业高中的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的优劣关系到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的成败,很有必要讨论如何促进职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三、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英语学科建设的需要

虽然我校的英语教师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合格的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师。

首先,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教师认知研究认为,支配教师行为的是其背后的决策,而支配教师决策的是他们对教学的信念、想法和他们对课堂的感知和判断。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理解,是教师基于其经验背景和所处环境对教学时间的个人解释且因人而异,复杂微妙(刘学惠,2005) “为了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环境决策教学,教师需要经过训练”。

其次,教师所需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一般的高等教育不可能系统地提供教师所需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完全凭积累经验的做法获得这些知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具有特殊性。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根据吴一安(2008),英语教师知识包含两个维度:英语学科知识和英语教学知识的融通以及解放性知识。后者更涉及精神领域,涉及教师的观念、态度、自省、德行、境界,追求等教师发展所必须的知识。这些也是优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在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中的体现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的内容:英语学科教学能力、英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英语教学观与发展观,具体体现在如下七个方面:

1.英语教学能力。就英语教学而言,语言运用的能力是根本。然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英语教学的结果不应仅仅体现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上,更该致力于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上。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如何在教授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外语专家指出的那样:学外语的学生普遍患有思辨缺席症,其表现形式为智性不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而这种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素质,不得不引起重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授语言点为媒介,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向学生传授人文思想,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良好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受教育者人格素质的提高。

虽然说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教师的本分,然而具有学科知识的人并不一定是好老师。一个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不仅善于营造和睦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把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结合起来。一个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应该懂得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来确定并调整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应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准确、流利的课堂用语组织教学。“授人以渔”的道理说明教书的艺术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学。因此一个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做一名导航员。总之,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中学习有益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

2 . 汉语文化修养。英语教师还肩负着这样的一个使命——推广中国文化。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英语教学才更有意义。汉语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提高汉语文化修养。

汉语文化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的内容:汉语与文化;汉语中的文化;汉语作为文化。汉语文化修养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相关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水平就体现为一种修养;在精神、道德、人品、学问、操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总体品格,是一种修养;获得这些品格和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修养。

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修养,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汉语文化,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研究能力。离开研究的教学,只能是同味的、乏味的教学;离开教学研究的教师,只能是个知识贩子;离开教学研究,特色、优势教学资源就会枯竭。只有具备教学研究能力才能成为教学的真正主宰者,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做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师的一个要求。“科研本身就是广义上的备课,是备大课,备职业发展课。有了科研作背景,备小课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不那么费劲了。”(刘润清,2006)

热心于科研的英语教师一定具有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英语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对教与学的深刻认识与反思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的原动力,而这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为教师成长进步提供了保障。英语教师以研促教,以研引教,更新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艺术、增添教学魅力,提高教学质量。

4.启发激励学生的能力。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启发激励学生的探求欲。激励学生就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发自内心的欣赏的眼光和态度与学生交流,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的关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勇于表现自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具有启发激励学生能力的英语教师一定是热爱教学、热爱与学生交往、在教学中愿意与学生分享的人。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英语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是当今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英语教师则更应该顺应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要求,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适应能力,熟练掌握教学辅助技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6.终身学习能力。一位教育学家说: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同时体现在对教学的不断反思。教学相长正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最终促进教学的积极意义。可以说对教学的反思也是教师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仅需要专门的训练,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职业素养。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对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小结

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师是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整体素质的优劣关系到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成败。职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英语学科建设的一个关键部分;而英语学科建设又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教学内容的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职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提高英语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修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启发激励学生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以顺应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注重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这样他们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这不仅仅是英语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英语教师的立身之本,更是职业高中英语学科建设的关键。

摘要:英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仅需要专门训练,也需要不断地发展职业素养。这不仅是对英语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英语学科建设的需要。学科建设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教学内容的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英语学科建设角度讨论职业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提高英语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修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启发激励学生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以顺应英语教学新发展的要求和注重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

英语组学科建设 第2篇

1.必修课的实施

各年级教学内容安排

高一年级:

完成必修

一、必修二以及必修三第一至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教会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尤其是预习、听课、复习等环节;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二年级:

完成必修三剩下的单元,必修四和必修五的教学内容,完成会考任务。

学法指导: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三年级:

完成高考第一轮复习,抓好高考备考工作。

2.选修课的实施

学校的选修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国家选修课程,即模块6,7两个模块的选修课程,计划在高二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后,按序完成两个选修模块的学习。选修课程的另外一部分为校本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中,主要以知识拓展为主,兼顾兴趣特长和职业技能的选修课程。

大学学科建设现状的生态位思考 第3篇

关键词:生态位;大学;学科建设

1.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创立的,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其环境系统间作用规律的科学。生态意识即是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广义范畴上讲,无论研究哪一门学科的人都应该具备生态意识。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

生态位理论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是指在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它既表示物种生存空间的特征,也包括置身其中的物种的概貌,如物种可利用的资源条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理论揭示,在自然界中,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如果同一生态位中出现了两个物种,则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既便是亲缘相近,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两个物种也不例外。如果物种形成并拥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就可以弱化与其它物种的恶性竞争,确保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和稳定。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理论不仅是分析物种的资源环境与能力如何协调统一的重要方法,也是探求在物种与物种互动、竞争和协同的过程中,物种个体如何提升自身当前的生存发展水平以及未来演化能力的重要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学科或学科群的某些特性,直接影响大学系统的特性。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某一学科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进而引起整个大学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反应映或变化。同时,大学中的学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单体学科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组分,如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条件,而且还有自己的系统边界,以此区别于与其他学科。作为大学系统的子系统,学科具有结构与功能双重属性,即学科的组分与结构发生某种变化,学科的功能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若某一个学科的学科梯队发生变化,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帮助一所学校创建高水平的学科,但是其离去也会给该学科带来重大损失。

大学学科关系十分复杂,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线性的链状关系,还存在立体交叉的网状关系。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有各自的边界和小环境,但本质上所有学科都是同一“学科谱系树”的一个分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同时,大学学科系统具有显著的层次性结构,在纵横两个方向表现出垂直和水平分离特征。从纵向看,大学普遍存在大学科系统套小学科系统、小学科系统套更小学科系统的现象,逐级叠加构成学科生态“金字塔”,从塔顶到塔底依次为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每一学科门类通常包含多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往往拥有多个二级学科,而每个二级学科常设多个研究方向即三级学科。从横向看,同一层级的不同学科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一个学科往往既是另一个学科的资源争夺者,同时又是该学科的重要资源,即不同学科之间既竞争又共生。

学科类似于生命体,具有一般生命有机体的功能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和新陈代谢,也经历着成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并接受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选择,具有食物链特征、种群特征、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等。和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大学学科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由小变大的生物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学科不断出现并替代老学科,学科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生态化趋势。

大学的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学科生态位以大学学科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大学学科群内单体学科相互之间的差别,探究大学学科之间及学科所占据生态位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学科生态位是由学科自身状况、外部环境、环境对学科的影响、学科对环境的作用以及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是学科在与外部环境“平衡一不平篌__一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逐渐形成的。

大学学科生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代表了对该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走向的预见,如带头学科和当采学科;二是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问的生态位,它反映的是水平,展示的是特色;三是不同学科在一所大学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为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定位。

在大学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通常学科的多样性、异质性程度越高,学科生态位的差异性、空间就越大。如果大学生态系统中的学科种类数量少、异质性程度低,大量相同或相似学科的生态位难免相互叠加,致使生态位空间变窄。而假如大学系统中的学科多样而异质,不仅可以弥补学科生态位空缺,使学科生态位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使系统中的不同学科互为资源,优化整个学科系统资源结构,从而优化大学系统内部生态环境。

2.大学学科生态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建国后长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发展一直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科的生态性。例如,对学科生命现象缺乏了解导致学科定位不清,对学科生长方式缺乏认识导致割裂学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学科生态环境缺乏综合考虑导致重物轻人等等。学科生态现象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不清:过分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没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忽视学科之间协作、互动机制的形成: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学术权力等。这些问题已危及到了大学学科建设。

从生态位角度看,高等院校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科学的定位,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层次,即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还是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确,学科发展战略定位趋同,特色不鲜明,片面追求“高、大、全”,平均发展和机械模仿现象突出。由此导致综合性、多科性和高水平等成为我国大学学科发展战略定位上的流行术语。同类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在高等教

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部分院校在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上盲目攀比,脱离自身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学科基础的实际情况,不考虑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一味追求规模大、层次高的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求学科发展之全,在学科建设上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忽视自身学科结构与特色而盲目效仿重点院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陷入随波逐流,没能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这种学科建设的发展,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看似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实际上却忽视了原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没有形成准确而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定位。

上述问题的成因,根据生态位理论可解释为学科生态位的争夺,即低位上移和同位相类。例如,在我国大学中,一些处于高水平的学科,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短期收益,不惜以丧失发展机会为代价,利用自身优势而高位低移,竞争、挤占其它学科的生态位;一些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的学科,不顾自身条件限制而低位上移,盲目机械模仿高水平学科的发展模式;一些层次和水平相近的学科生态位趋同,致使资源重复分配,学科间竞争加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也就是说,在生态位上定位雷同,这就难免会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导致同类生源的竞争就业市场和科研市场的竞争以及对师资资源的激烈竞争等等。为避免这种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同类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上做文章。

3.大学学科建设的生态位策略

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

大学提升学科生态位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根据学科自身固有属性以及对所处生态位的认识与把握,调整其具体战略定位与战略行为模式。每一学科只有在自己适宜的空间才能生存和发展,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生存并寻求发展。大学学科系统发展战略的选择总体上应坚持生态位策略,即生态位分化策略、生态位扩充策略与生态位协同策略。

首先,应科学地进行发展定位,要切实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办学层次、规模、学科和专业、科研的发展规划,在学校的发展中有意识地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学科生态位空间;同时每一学科应立足于自身生态位基础之上的竞合互动,认清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科学布局与规划,明确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目标。

其次,应该在加强自身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的思想来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根据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扩充策略来定向扩充和改变学科生态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要在创新中提升,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市场需求和新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科学分析和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创新中不能简单地丢弃原有特色,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发展自身的原有特色。

再次,要强化创新中的特色建设,各学科要在把握自身已有的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从质量、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度等创新点中寻求重点,集中精力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新生态位空间的特色。要找准学科发展生态位,通过生态位分离来减缓竞争压力,根据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若干重点学科,建设好特色学科并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在适宜的空间生存和发展,避免学科生态位重叠,防止因生态位错位导致丧失特色而弱化竞争能力。一是保留若干具有深厚学术底蕴、能够体现学校传统特色且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二是扶持和培养一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而这些学科并不是凭空制造的,它是建立在某些有共同学科背景及良好结合前景的学科之上,这些学科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学科间互相支持、互生共长,形成和谐、统一、结构合理的基础型学科。千万不可“高位低移”、“低位高攀”或“同位相类”。

最后,大学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各学科共生、共栖的环境,是有规律的有机共生,彼此提供营养,相互作用。大学应根据生态位协同策略构建整体优化的学科生态系统结构和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形成各学科同生共荣、协同进化的发展态势。

大学英语学科建设 第4篇

一、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启示

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是以知识为内容、以学科为组织单位的学术组织。从根本上说,大学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能力以及办学声誉、社会影响力等,都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有赖于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

关于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总结了欧洲大学变革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五个要素,即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展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1]。这五个要素彼此互相影响,都直接、间接与学科建设密切关联,有的甚至就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它们都在组织的活动和变革的纷乱现实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必须包括中枢管理集体和学系。其中,以各学科知识领域为基础的学系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学科上的优势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拓展的发展外围方面,创业型大学展现出很多与校外组织和群体连接起来的单位,其中一种形式是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另一种形式则是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2]。仅仅依靠学系并不能承担大学现在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因而必须走出校门兴办研究中心。当一所创业型大学培育一个比较强有力的驾驭中心和一个不断拓展的发展外围,面对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多渠道收入时,它的“心脏地带”必须变革,否则不适应学校的发展。他把“学科组织”作为欧洲二三流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途径的关键性要素:“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美国学者埃兹科维茨在2005年出版的《创新区域:向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发展理论》一书中总结美国创业型大学形成原因时,指出:“第一步,大学能承担起创业者角色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建立自身的战略方向;第二步是确保大学产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商业化应用;第三步是将能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身的学术目标。创业型大学一方面是服务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与政府、产业和相关组织密切合作并保持相对独立身份”[3]。埃兹科维茨总结认为,“创业型大学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是具备创新的先决条件;创业型大学是天然的孵化器,能够为师生提供风险投资的创新平台;创业型大学是培育新交叉学科领域和高新产业发展的温床”[4]。

综合以上,欧美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离不开学科建设:首先就是整合学科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以学科特色和优势取胜。其次,通过与企业界、地方政府、国家建立“大学-企业-政府”新型关系,获得项目经费、共建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研发、培育转化创新成果和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形式等学科建设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技术资本化。第三,学校在政产学研合作和知识技术资本化的过程中,从政府、行业、企业获得学科建设经费,利用这些经费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如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跨学科组织,建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等政产学研合作组织推动学科建设,进而带动学校各方面的良性循环运行和改革发展,促进学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

二、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

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经验为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纵观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科布局不合理,结构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相对落后,学科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科布局不合理,往往局限于传统学科,走在学科前沿的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发展重要支撑的基础学科并未得到良好的培育,因而造成多数地方高校学科结构单一,学科涉及面过窄。强势优势学科数量不多,缺乏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学科群体的合力。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不明显

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其自身的现实情况,没有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办学模式上,有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规模、学科齐全的研究型大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匮乏的情况下,上马大批一级学科博士点,难以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原有的优势、自身的特色学科,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学科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三)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学科带头人偏少

由于地方高校缺乏强势优势学科,因而难以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尽管近年来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队伍博士学位比例、增加教授职称数量、拓展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队伍结构的年轻化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优化,但是在国际学术领域有一流水平的年轻学者如“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仍然缺乏。从数量上看,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较,师资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术带头人仍然偏少。大多高校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小;从年龄结构上看,往往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地方高校多数学科的学术梯队中缺乏顶尖的优秀人才。

(四)科学研究相对薄弱,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不紧密

“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海洋高新产业等七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地方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的学科少,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高校科研水平直接体现学科实力,地方高校由于学科竞争力较弱等原因,难以承担国家的重大专项研究和地方大型企业的技术攻关。多数学校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没有进行深入开展,往往导致科研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高校科研不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使地方高校科研能力不强。

(五)学科建设经费短缺,学科平台设施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由于是地方政府主管,建设经费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由于主管部门投入的差异性原因,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普遍短缺。不少地方高校因为学科建设经费缺乏,致使实验仪器陈旧、先进仪器短缺、实验室人员力量薄弱、实验技术手段落后,图书资料、数据库和教材建设等辅助保障没办法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此外,学科建设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六)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学科管理的机制体制不健全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学校管理层赋予学科的权利过少,过多的采用行政手段对学科进行干预,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对学科管理过于具体化,造成各学科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自由的发挥,学科建设效率不高,势必会影响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

三、对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针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全世界后发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特别是不少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正在从“要素驱动、数量增长”转向“内源能量释放、质量提升”的建设进程中,亟需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成功经验作为引导,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那么,如何将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做法中国化、地方化,化为地方高校成功的实践,无疑更加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借鉴与研究[5]。为此,本文结合福州大学提出学习借鉴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

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经验表明,一所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如何,就是看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建设,可以使学科方向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保持一致,学科水平处于同行业或同地区的领先地位。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虽然学科门类齐全,例如福州大学的学科门类基本涵盖了工科所有学科,学科相对优势不明显,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紧缺问题依然突出;学科专业和科技工作布局还不能灵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求,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有些学科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较窄,与福建省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方向不一致,造成企业的技术需求在福州大学无法相应对接等。为此,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立足现在、谋划未来的永恒主题。

(二)学科规划为地方高校描绘发展路径图

规划是行动的向导,认真规划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调整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步伐;有利于使学科建设贴近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学科规划尤为必要。一方面要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支撑面宽、竞争力强的学科群;另一方面要在学科方向领域,重点建设那些社会急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

(1)根据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把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摆在学校发展的关键位置上,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政策、管理、服务上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努力构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集聚的高地。以发展趋势良好的重点学科及新兴学科为载体,形成若干个“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平台,加快在若干战略性学科领域形成后发优势;以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术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根本,重点引进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学术水平的杰出人才,优先推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学科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学科骨干“种子选手”的培育,科学发展师资队伍规模,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调整学科布局,培育后发优势,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拉动内需、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性重大投入领域,进行选择性布局调整;按照培育一级学科综合实力的要求,改进学科建设领导协调机制,优先保障具备较好条件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继续在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计算、信息、通信、能源、环境与资源、生物工程、创新药物、新型功能与结构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增加横向合作项目和经费,拓展纵向空间,提升立项水平,扩大科技项目和经费总量,抓好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培育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3)突出一级学科建设方针,促进学科资源整合。学校的优势学科根据冲击一流学科的目标,一方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引进,另一方面进行内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调整。其他以二级学科作为项目主要依托的建设单位,争取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在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方面加强“定位”和“补位”规划。学校建立学科建设的内部评价机制,实行公平竞争、择优汰劣、滚动投入,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产出投入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自身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创新激情,努力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加速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三)人才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

人才队伍建设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福州大学在制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和“十三五”规划之后,在明确了优先发展学科领域和主攻方向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队伍建设上。

(1)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学校把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转变不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高水平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重视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根据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不同层次的学科和学术梯队,调动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培育一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2)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领导素质直接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因为学科带头人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带领本学科走在学科建设前列。所以福州大学要在选择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为学科带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运行机制。

(3)打造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虽然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学科梯队的支撑,学科带头人就会没有队伍可带,没办法发挥作用。一方面,要立足于校内,重点培养。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应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要面向校外,重点引进。要大力加强年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工作,积极争取并用好高水平学术人才引进的外部资源,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优青”等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

(四)平台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

随着地方高校相继进入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的发展期,学科建设也就成为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学科要发展,平台是关键。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很多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相对紧缺,存在实验仪器不足、实验场地不多等问题,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重要因素。对福州大学来说,一是加快发展现有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和国内竞争能力;二是建设50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制定新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规划,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三是坚持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要与完善体制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实施“高水平研究型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计划;四是强化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观念,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融合,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五是以国家及省部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为依托,全面构筑集约性学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环境,特别要重视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大型实验室建设,力争成为不同学科、学者进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

(五)发展学科前沿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学科前沿不断延伸,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同学科之间日渐交叉融合,呈现出综合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建设思维。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学科前沿。改进学科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在学校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与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梯队之间建立经常性的专题对话机制,加强跨学科、跨学院的综合协调,提高学科资源的整合效能。例如,近年来,福州大学以“高水平大学”“十三五”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对学科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加强跨学院的资源整合,鼓励跨学院联合建设博士点,制订了有利于跨学院学科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相关管理文件,淡化了学位点行政隶属界限,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

(六)营造良好氛围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学科建设除了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外,还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完善的教育科研资源、浓郁深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美自由的校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为学科建设提高保障的制度。从学科建设的环境来说,地方高校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学校设立由校长挂帅、各院系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参加的学科机构统一领导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学校近期和长期的学科建设规划,确立学校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加强对校院两级研究机构的管理,并进行梳理整合,使其真正成为支撑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强化考核,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做好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经费使用年度预决算、项目评估考核三个关键环节,积极配合学科建设开展工作,努力形成全校团结一致,共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加强岗位聘任的顶层设计。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完善关键岗位的基本功能职责和考评机制,满足“保质量、上水平”的基本需求;面向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关键岗位控制数,并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关键岗位和相关的资源配置。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及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软环境的构建,使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走出一条适应创业型大学建设、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促进科研水平提高、活化科研活动,通过建立健全凝聚学科方向的科研工作机制、原创性研究的奖励激励机制、校内外科研活动的联动制,切实增强学科意识、加快学科建设,使学科建设早上水平、上高水平;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学科建设的责任机制,把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目标的实现情况列入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鼓励各学院学科建设着力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做到分析现状、锁定目标、制定措施,培育学科后发优势,使决策更加符合学科建设客观规律,营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赢共济的学科建设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

[2]胡仁东,戚业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64-67

[3]陈静.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4]Henry Etzkowita,Magnus Klofsten.The Innovating Region:Towards a theory of knowledge 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J].R&D Management,2005(3):243-255

英语学科建设规划 第5篇

——xxx

一. 基本情况

1.学校建设。学校现在是起步阶段,各项教学设施仍在不断完善。

2.师资力量。学校现有英语教师3人,一名专职教师,两名是支教老师。学生384人,现有10个教学班级,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其中英语专职教师1人,支教教师2人,比较年轻化,师资力量较薄弱。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因此,师资力量的建设仍是学校英语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3.学生生源。由于2010年9月第一届招生,学校学生的主要生源地是重庆、四川,其次有外省贵州、新疆的。大部分考入时的英语成绩都是在90分一下,基础比较差,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了畏难情绪,所以主动自觉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多。这个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英语学科建设中,要改变这一情况,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氛围,多做好的引导。

二.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针对现有的师资比较薄弱,学生生源差的情况下,借助学校优秀的办学条件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在通过学校骨干教师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实施优势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建设好学校个学科班子。同时,在师资力量这个能动因素下,积极促进英语及各学科全面发展。

三. 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最近3年内,要把外语教学整体水平建设增加一个台阶,在英语口语教学与其他方面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培养,增强学生外语学习意识,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外语学习方法。

2.在学科基础建设方面的基础上,使外语教学在听说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注重英语学科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3.形成一支层次与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4.注重与其他知名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二)具体目标

1.师资力量建设目标

大力引进专业知识人才,不仅仅引进英语教师,还可多吸收外国语言人才,比如说日语高级人才、法语高级人才。这样利于本院外语科学水平的完善和建设。

2.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一年基础英语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第二学年的时能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三级(A/B)。能听懂日常英语,能和外国友人进行基本的英语对话,能书写出流利顺畅的英语旅游、商务短文。让英语能成为学生们以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3.学科建设目标

旨在把英语学科建设成为基础学科中的重点学科,突出其优势,努力把旅游英语建设成为本院的一个特色学科。

4.英语课程建设目标

英语教师参与《旅游英语》教材编写项目,编写出适应合适我校学生特色的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也有利于学院学科的长期发展,为我院以后办学更上一层楼奠定基础。还有就是学科课程设置可以更加突出专业性,比如设置旅游英语课程、导游英语课程、导游情景口语课程、景区管理英语课程、机械英语等。

四. 学科建设规划

(一)增强教师队伍建设

1.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建设

(1)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完善教学技能;完善和学生的交往能力,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喜欢你,更热爱英语,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求些什么,想学些什么,利于课堂上的因材施教。

(2)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多和同行学习、取经;向高校老师学习,搞好科研,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2.学科教学业务能力

(1)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

努力建设自身理论知识,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相关理论,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初步了解新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我们能积极的掌握大学英语课程理论的指导方向,利用教学基础教学进行实践和总结,从而提高教师掌握新课程的接受能力,进而更好的巩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理论知识。

(2)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力

现任外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高职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教师的语言功底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一方面就促使外语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和灵活的沟通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去模仿和学习外语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要过好英语语言这个关,让自己的语音和语调纯正,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去关注学生的发音和交流,增加学生之间外语的交流,指出学生交流中出现的语音错误,并加以纠正。

(二)提升英语学科课堂教学能力

1.组织各科任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建立学科交流平台,让年轻教师定期定时进行讲课比赛,每期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学习﹑交流。

2.抓好课堂“三步走”,做好教学“六认真”。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认真做好总结工作。

五. 具体实施方案

(一)英语教学工作规划

1预期目标:

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教学方面,结合实际,抓好高职英语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外一方面,针对现在学生有限的英语水平,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英语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争取把英语专业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学科阶段措施:

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培训领导班子,使得各科任教师具备使用多

媒体教学的能力,提高课件制作的能力。

多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培养自己特色专业人才,整体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口语规划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能力,纠正发音,练就纯熟的英语口语,提高学生能力,利于个人发展空间的扩大。提高英语口语可以做以下规划:

(1)对学生成立的英语角(English Corner)进行良好的指导和引导。①为他们提供一个室外场地;②建立定时定点的制度;③必要时学校为学生提供活动经费;④制定出英语角里面的一个特色文化,比如,定时每学期举行,英语话剧比赛,以班级为单位。

(2)建立校园影院,统一组织每周末放映一部英文电影,让学生们在放松身心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

(3)让学生有把英语作为他们Career Planning(职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学科研究规划

1前期准备

培养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给新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工作,让新教师自己尝试发表相关科研论文,争取每个学期发表科研论文两次或者更多,尽量争取在3至5年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

2规划阶段

组建科研学术队伍,选拔科研带头人,制定实施可行的科研发展规划,明确自身职责,确定研究方向。

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针对学校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先在学校内部实施,作为一个试点,然后在上申报。注意要系统性的研究,面对目前情况,学校现在英语科研可向英语语言学﹑教学法﹑翻译﹑文学、旅游英语及机械英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

建设激励机制,对于有成就的科研教师,学校英语鼓励和奖励,对有成就和创新能力的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争取更大的探索以创造更好的科研成果。

(三)学科资料完善与学科设备建设规划

在校园网上建立完善英语资料,方便学生下载学习,在网站上设置英语论坛,让学生把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论坛上进行交流。

大学英语学科建设 第6篇

[关键词]国际化 联合培养IEEE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11-02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发展国际化的大方向。2010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确定为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选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地推动国际化就成为各大高校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

本文结合所在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教育建设模式,探讨并总结了学院在基于优势学科的建设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这一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方案及表现出的突出特色。

电子信息学院近年来发挥学科优势,集中在通信和交通两个优势学科领域,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在这一过程中,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提升了学术科研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突出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加强了服务于学生培养、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教育特色,也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一、 建设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

从2008年开始,学院在通信和交通两个优势学科领域设置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以一比一配套的模式,启动18门本科生专业课程和16门研究生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开出了6门研究生双语课程和18门本科生双语课程,形成了系列化的优秀原版教材、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以及课程网站等双语教学资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大师、著名教授来校开设讲座以及本科生课程。共引进全英文课程8门。如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美国Stanford大学施敏教授来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微电子器件”课程,学生不仅来自本校学生,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学生受益面广,在国内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学院还在全球范围内竞聘知名学者及优秀师资。2008年至2012年5月,学院共聘任49位国际知名教授为我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来源覆盖了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实现了在国内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求使学生能够稔熟外语沟通,融会理解中西方文化,形成国际视野。

此外,对于出国访学的教师,明确要求他们在访学期间,要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回国后至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一门全英语或双语课程。2008年以来,共带回26门国际化课程。

课程国际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提升了接纳留学生的能力,也为外派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英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为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合培养关系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国外大学与我国教育机构的合作态度转趋积极。我们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创新合作形式,增加合作伙伴,扩展合作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与世界排名前200的一流大学合作。截止到2013年5月,已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12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协议,项目涉及本科生2+2,3+1,3+2,2+3联合培养以及研究生1+1联合培养等多个类型共15个项目。另外,还与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建立了本科生、硕士生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至2012年,学院共有研究生及本科生100余人参加上述项目。

走出去策略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需求,通过联合培养模式也大力推动了学院国际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建立试点班, 积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学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2009年成立了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至今已有2009~2013共四个国际班。试点班同时接纳以英语为母语或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国际交流学生,采取小班授课,也允许学院其他班级学生选修试点班课程,以充分利用国际化教学资源,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针对国际班制定了160学分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45学分,学科门类教育105分和自主教育10学分,为了突出国际化培养模式,在基础课方面,学校统筹推进全校性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各学院国际班资源共享;专业课方面,学院继续采取教学立项、奖励机制等措施,推进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工作,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的双语、英语教学班,稳定双语、英语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

国际班成立后,学院也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全英文授课,特别是引进已建立联合培养协议大学的在职教授进行授课,增进了师生的了解,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参与联合项目的热情。以2010届国际班为例,全班共30名同学,全班同学有24名同学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或国际交流项目,比例高达80%。2011年,学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国际交流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学院文件,对国际班同学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选派、学籍管理、课程制定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向参与国际交流的本科生工作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的建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不仅建设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名牌专业、品牌专业,并将其建设为国内、国际知名的特色专业,在摸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方面,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拔尖人才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巩固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成果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社会对我校优势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2011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与IEEE国际认证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依据ABET专业认证准则,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本科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自动化”申报参加国际IEEE专业认证评估。

ABET推行了“基本等效评估(Substantial Equivalency Evaluation)”,为没有全国性专业鉴定机构国家的相关专业点进行评估,用ABET准则衡量其质量与水准。ABET还设立了“学历评估(Educational Credentials Evaluation)”部,为学生个人作学历评估,以确定其学历与ABET准则的异同,以便在美国深造或就业。ABET是一个会员制的机构,会员单位大多是美国的主要工程师学会,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等。会下设四个鉴定委员会及十几个常务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四个鉴定委员会中,工程鉴定委员会(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EAC)负责工程专业的鉴定,这些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

在研究国际IEEE专业评估的政策和体制、规范和标准、程序和过程等基础上,学院对接国际IEEE专业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英文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下属的IEEE工程协会委派Rod Harker先生来我校实地进行了国际IEEE专业认证现场评估。在汇总各方面情况后,Rod Harker先生对我校“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的管理机制、实验室设备、教职工工作态度、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两个专业的标准和水平已经超过国际认证的要求。

五、结论

学院基于优势学科领域建设,面向国际化教育理念,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等工作,利用本文所述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多维的、立体的、一体化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1]仇鸿伟.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大学(学术版),2012,(10).

[2]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3]邵小桃,戴胜华,刘颖,陈后金.积极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推进特色专业教育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责任编辑:雷艳]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思路初探 第7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以其专业的实用性及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特性而迅速发展。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所必须的能力, 已成为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是依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职高专学生掌握英语技能的要求而设定, 旨在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技能, 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生活及将来专业所需的涉外业务活动能力, 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确定一个目标, 狠抓两个重点, 坚持三个长期建设点。

1. 确定一个目标——培养拥有一个文凭多个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狠抓两个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 要做到科学合理, 理论联系实际, 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在实践教学中, 要求课内外结合, 听说并举, 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是大学英语教学富有成效的保证。语言教学是体验教学, 方法灵活多样是调动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发挥作用的兴奋剂。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观点出发, 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佳做法是深入教学研究, 有效地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3. 坚持三个长期建设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在教学条件方面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比如说投影仪、DVD、电视、电脑等, 一切可利用的设备和条件都要合理应用。在教学管理方面, 要求做到各种教学文件齐备, 各教学环节规章制度严密, 教研活动规范, 教学检查严格。在教学效果方面, 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领导—老师—学生三级监控制度;以体制健全、严格的评价及标准来确保授课质量;定期开展学生座谈、调查等活动, 对学生意见反馈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实行同行听课制度, 领导听课制度;并通过调整形成性评估体系以平衡学生成绩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二、课程设计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引导,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理念, 做到虚实结合, 采用网络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实现培养具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应用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本课程课程目标设计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主要指掌握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 了解背景知识;掌握语法知识, 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掌握基础文体的写作技巧, 能写各种类型的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 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中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着重于学生口语、听力、翻译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水平的加强。

在实践教学方面, 本课程要求拥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等校内实训设备, 力争为加强学生听说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提供更为优质的物质条件。此外, 要求不定期举办各种层次各种主题的英语活动, 给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一定的英语的实践机会, 如听说实训、学术讲座、英语角、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模拟招聘等, 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在英语实际应用中检验学习成效。

四、课程运作

1. 大学英语课程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根据大学英语应用的特点, 将学生要掌握的大学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学习项目, 通过教学项目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 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 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与技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可应用于各个程序性知识的总结和项目的完成。如在学生习作点评时, 可随机抽出两到三篇习作进行公开展示, 由师生集体讨论其优劣和改进方法, 对当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留作“思考题”, 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查阅文献, 概括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并以此拓展学术视野, 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 (3) 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可为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读书报告、英文歌曲演唱、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活动;课外, 教师也可组织、指导学生的英语角、英文文化周、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等。 (4) 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主要基于英语网络资源。教师要求学生就某一主题或交际话题, 自主在网上收集有关素材, 撰写有关报告、评论。同学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开展合作和辩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促进其思维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2. 大学英语课程可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1)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采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视频播放、图片欣赏、原声解析等;引进多种多媒体教学仪器, 包括投影仪、DVD、电视、电脑等。这些多媒体技术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将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对实际英语操作有直观印象, 满足学生对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强烈要求, 充分发挥辅助外语教学的作用, 使教学形象、直观、易于表达, 易于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建立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后习题、课后辅导等多个方面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和课程网页,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保障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学生在校内随时可以登录欣赏课堂实录, 温习课堂要点;课后自练自测, 系统自动打分, 分析错题;教师定时QQ在线或是电子邮件答疑, 为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推进教学的开展。 (3)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建立数字化语音实训室、商务技能模拟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国际文化村、英语情景实训室和商务英语技能综合实训室等实训场所, 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教学软件以及现代化办公设备等, 方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 充分满足学生在校内实训的要求。 (4) 系部可积极与企业合作, 充分依靠社会力量,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使学生能够充分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5) 系部可邀请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为学生传授职场的切身经验与体会, 开阔学生视野, 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五、课程发展

为了达到课程建设的目标, 我们必须在教学思想、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师资培训等方面,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

1. 在教学思想上,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及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贯彻“以实用为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 坚持“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和“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

2. 在教学要求上, 按照《基本要求》组织教学, 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的“三级”要求,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向“四、六级”努力;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按照相应的层次, 确定教学目标, 并创造条件, 实现预期目标。

3. 在教学条件上,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尽快达到教学评估要求, 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积极创造语言环境, 营造英语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

4. 在课程设置上, 在学生修完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后, 继续开设专业英语必修课或选修课, 开设高级英语选修课, 开展多种多样的讲座和第二课堂活动, 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

5. 在教材上, 根据分层教学要求, 选用不同的优秀教材, 并积极开发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英语教材,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特点, 利用校园网, 开发或购置基于网络的英语教材, 为广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和资源。

6. 在教学模式上, 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与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主动向课堂教学与校园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方向发展。同时, 新的教学模式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也要充分考虑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7. 在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上, 围绕应用能力考试, 把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重点考察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

8. 在师资培训上,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培养教师,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进修, 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 努力造就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摘要: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高职学院课程必须做到能与职业紧密贴合, 实现学生成为具备理论知识加实践技能的综合人才的目标。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所必需的能力, 已成为时代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文章将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构思、课程设计、课程实现、课程运作和课程发展等五个方面, 阐述高职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路, 希望能为高职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一点思考。

大学校门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第8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大学兴起了一股校门改建扩建的热潮, 大学校门越来越奢华, 越来越高大, 越来越怪异。大学校门建设问题, 不仅引起了学校师生的争论, 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人们不禁要问, 大学这是怎么了?

校门本是大学连结内外的一个交汇点, 供人便利进出的通道而已。纵观中外的大学校门, 或大或小, 或简约或繁复, 或奢侈豪华或质朴素净, 或古典庄重, 或现代乖张。无论校门形态如何别致奇巧, 创意如何陆离夸张, 就大学的本质而言, 大学之门都应该成为究微探新的智慧之门、明心见性的心灵之门、弘德扬善的道德之门。

在中国高校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今天, 比起盲目讲究校门建设的“面子”工程, 高校的管理者更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上、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教师工作条件改善上、学生学习环境营造上、图书知识含量增加上, 这些要素才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不二法门。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浅析 第9篇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

网络教学平台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 集教学资源库, 考试系统, 实验室、实训基地于一体的管理平台。提供教学资源、网络课堂, 考试系统等的模块。同时应具有三大系统:网上课程开发系统 (完成Web课程开发) 、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 (Web教学实施和Web教学管理) 。

二、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

网络教学平台是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活动空间,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水平,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可以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开展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设置

3.1专业与课程展示平台

大学英语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以课程教学为核心, 积累和共享教学资源并长期滚动, 跟踪和统计支持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展示和体现教学过程与评价。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拥有了丰富的在线备课资源和工具, 拥有广阔的、便捷的网络施教环境。平台提供师生互动功能, 极大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师通过网络课堂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建站系统, 选择教学风格和展示版式。从专业建设的高度, 对相关课程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统一展示。

3.2精品课程展示平台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力争通过提供课程建设模板和网站自动生成工具, 打造国内外开放课程, 精品课程展示平台。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模式, 支持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协作讨论、多元化评价等全部环节, 突出师生互动与协作, 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并随时维护和更新课程网站内容。

3.3设立教学资源库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设立教学资源库分门别类地储存教学资源, 各种教学文本、图片、flash、视频、音频、PPT、Word等同时兼容。外语教学要不断的根据时代的发展整理、制作和填补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利上传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资源的上传需要通过平台管理员的审核并设置资源公开程度。资源库要有多重资源检索模式, 为学生检索提供便捷、迅速的服务。

3.4提供在线考试系统

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就是考试,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要提供在线考试系统为网络考试系统。该系要具备强大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监控系统。试题库要内容全面、范围广泛、细分科目、单项检测和综合检测相结合、提供在线视频对话口语考试功能。监控系统要监督学生答题的诚信, 记录学生在考试系统内浏览的学习材料、浏览的起始时间, 教师阅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在线跟踪学生答题情况。

3.5提供自动分析功能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要提供智能组卷和评价功能, 智能组卷要有软件自动控制试卷的难易度、覆盖面等。学生在提交答卷后系统自动给客观题打分, 对整体试卷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方便教师实时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 学生自己也进行自我评价, 掌握自己在学习中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亚楠.浅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琼州学院学报, 2013.2

[2]孙锐.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3]张宝玉.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

[4]宋达, 张佳丽.关于建立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人机结合教学模式和测试体系的研究[J].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 2005

军校转型期《大学英语》学风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军校,《大学英语》,学风建设

自十八大以来, 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出了新的强军目标, 要求全军指战员以战斗力标准来衡量作战训练和建设工作。2014年12月, 习主席在南京军区机关调研时深刻指出, 要坚定官兵革命意志, 升华官兵思想境界, 纯洁官兵道德情操, 引导他们努力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对于学历教育院校而言, 扎实搞好学风建设, 为学员的成长成才以及未来岗位任职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是践行战斗力标准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际行动, 对于培养新时期“四有军人”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英语教学通常是军队院校里全校覆盖面最广的公共课教学, 大学英语学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军校的学风建设, 是提高军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 是提高军校学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军校《大学英语》学风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军校校园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员认为考进军校就捧上了“铁饭碗”, 他们很少对学习制定长远的规划, 学习目的不明确, 养成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 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是多重性的, 旨在培养英语素养, 还要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而很多学员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没有学习目标, 认为只要是考试过关, 过了四六级就万事大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 忽略了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背后西方文化的涉猎。

2. 学习动力不充足。

进入军校后, 很多学员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军校的军事化管理, 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也让他们不堪重负, 紧张的军校生活让他们度日如年, 这让他们对所学的课程也丧失了兴趣。另外, 由于军校的特殊性, 学员毕业后能够直接提干, 没有地方大学就业的压力。很多学员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 自己日后的分配和学习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种消极的思想导致了他们缺乏充足的学习动力, 厌学思想严重。

3. 学习方法不正确。

军校的学员构成中, 战士学员占到30%以上, 青年学员中主体部分来自边远省份和农村中学, 他们的英语基础, 尤其是听力水平普遍较弱, 这些人与山东、江苏等学员英语水平差异悬殊, 两级分化严重。很多本科学员对英语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主要表现在朗读和背诵的错误认识、泛读和精读的模糊认识、听说和写译的偏废问题、词汇记忆与语感养成的主次问题、母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问题、个人学习风格与班级学习氛围的协调问题、双语文化冲突等根本问题。有的学员违反了学习的模式, 有些学员沿袭高中时代学习方法, 不能以灵活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 这阻碍了良好学风的建立。

二、军校《大学英语》学风建设的途径

1. 合作学习, 突出学员主体地位。

要想营造“学员乐学”的优良学风,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要引导学员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 以学员的需要和军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 采取易于被学员接受的方式, 激发学员潜在的学习的动力。

首先, 要发挥学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面对学员的实际需求, 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手段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 把学员的内在需求放在首位, 引导学员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 让学员在学风建设中自我评价、自我教育, 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自我管理”为主的转变。通过策略培养, 引导合作学习, 建立帮扶小组, 采取自愿组合, 签订目标责任, 教员分组指导, 定期督促检查, 以英语学习俱乐部为依托、通过大学英语竞赛、演讲比赛、我的专业我做主等展示平台为尖子提供机会, 并通过他们带动学困生克服学习难关, 从而营造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的英语学习氛围。其次, 要加强学员骨干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员党员、学员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创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 人文关怀, 强化教员的管理职能。

和地方大学不同, 军校是以学员营为单位对学员进行日常管理, 学员的日常生活和训练由营长和教导员直接负责。于是, 任课教员就产生了“只管教, 不用管”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学员的不良学习习惯和不好的学习风气听之任之, 长此以往, 教员就失去了对学员的约束。

良好的学风是与良好的教风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中, 教员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用人本主义去关怀学员, 从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角度考虑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 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 走下讲台, 走近学员。课堂教学上, 英语教员要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正面引导学员, 把英语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通盘考虑, 把通过国家统考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通盘考虑, 把拓展双语思维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通盘考虑, 把在校学习规划和终生学习目标通盘考虑, 建立与学员之间的互信, 密切与学员之间的联系, 缩小与学员的心理距离, 拉近与学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从而改善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 提高学习效率、巩固运用能力。

3. 精神激励, 发挥营干部的导向作用。

在很多学员眼里, 进了军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军校会给他们包揽一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不少学员甚至放弃了独立思考。学风是学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 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抓起, 即从学员的思想工作抓起。

因此, 学员刚踏入军校校门, 营干部和教导员就要和学员进行深入而有效地沟通, 密切观察学员的举动, 掌握学员思想动态, 及时纠正不良的思想意识。新老学员互相帮助, 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过程中, 队干部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精神激励方法,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

4. 齐抓共管, 规范考风健康发展。

“考试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风, 就有什么样的学风。只有在科学规范考核体系的保障下, 才能形成健康向上、学风严谨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军校的教学管理规定确实很规范很完整, 但有些规定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对实际出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如一些军校制定了“学员在考试中作弊被抓就勒令退学”的考核条款。如果监考教员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那么考场作弊被抓的学员就会被退学, 对学员的前途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因此, 教员在监考过程中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 对学员的违纪行为警告多于惩罚, 起不到震慑作用。所以只要教员能够秉持公心, 以身垂范, 学习风气和学习成绩的改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结语

新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本文以此为主要牵引, 从理论上廓清学历教育院校在新时期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并结合教育训练工作实践对目前《大学英语》学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概括, 提出了《大学英语》学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只有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 学员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才会发生变化, 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颜娜.以“英语学科建设”促“英语学风建设”的思索与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1) :46.

[2]刘兴亚.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5) :114-115.

[3]王中霞.军校学员领导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叶雪清, 杨溢, 左琳.以人为本, 实践柔性军校教学管理[J].炮兵学院学报, 2004 (1) :55-58.

以国际化推动大学一流特色学科建设 第11篇

摘 要: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非洲教育、教育史。近几年,楼副校长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尼日利亚拉格斯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访学。楼副校长承担教育部“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项目,出版了《塞内加尔高等教育研究》《尼日利亚高等教育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贫困、教育与发展》等专著、译著,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非洲教育等方向学术论文20余篇。为深入了解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研究特色学科建设的理念和发展战略,本刊专访了该校负责学科建设的楼副校长。楼副校长指出,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发展得益于“高起点、国际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战略;浙江师范大学通过“国际协同、国际交流、国际论坛”推动了非洲研究学科的国际化发展;非洲研究对浙江师范大学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张“金品牌”;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必须深刻体会和理解国际化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国际化;一流特色学科;非洲研究

一、明确建设大学一流特色学科的思路

《世界教育信息》:加强特色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对学校发展意义深远。目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领军人才,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共识。浙江师范大学以非洲研究为切入点,凝练学科建设的国际化理念、拓展国际化平台、落实国际化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成效。作为学校分管学科建设的领导,同时作为研究非洲教育的学者,请您谈谈自己的体会。

楼世洲:非洲研究在西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方兴未艾。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的支持和参与下,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发展显著。短短几年间,在建立专业学术机构、填补研究空白、培养专门人才、出版学术成果、开展国际交流、参与国际合作、发挥智库功能,以及服务政府、企业和公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一开始就采取了“高起点、国际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战略。我们将其概括为核心理念的“1-2-3”。

“1”是指一个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在世界有知名度、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对非研究高校智库。这一定位顺应国家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也符合非洲研究学科发展的实际。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高校智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结合高校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协同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倡导以“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新型高校智库。

“2”是指双向交流,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既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做法,也积极向国外展示中国特色的非洲研究。积极推进与国际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克服各种困难走出去,走进非洲,敢于在国际学术的高端平台上走自己的学术发展之路。这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担当的情怀,以及虚心向外学习与自尊自立精神的有机统一。

“3”是三位一体,就是“全球视野、非洲情怀、中国特色”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理念。对非洲大陆怀有赏爱之情并以非洲研究为人生事业;站在中华文化厚重土壤上追求非洲研究的中国特色;以开阔的全球视野认识和把握中非关系与非洲问题。

二、推动大学一流特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各国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应对科技全球化挑战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学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日益明晰。请您谈谈贵校非洲研究学科的国际化特色。

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的学科国际化能力建设可归纳为3个方面,即通过“国际协同、国际交流、国际论坛”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

第一,强化学科的国际协同。2013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浙江省第二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其协同主体包括国家部委、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等。在国际协同方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与国内外数十家高校、科研机构、智库单位等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并争取多方经费,为双方研究人员的访学进修、调研采访、学术交流等提供帮助(见表1)。

非洲研究院还与非洲智库、科研机构以外的协同主体探索交流合作,如与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基金等合作推动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与中国法学会合作建立“非洲法研究中心”,开展非洲法律研究;与德国伯尔基金会、英国“更安全世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非人民友好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合作推进中国对非公益事业的开展和中非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与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等合作在非洲建立研究分院,将研究基地前移海外。以外交部“10+10中非智库结对计划”为依托,与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依托,与喀麦隆雅温德第一大学的合作等,形成了中非双方互派教师、科研人员及留学生的合作机制。

第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随着研究院对非研究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来访的外国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日益增多。目前,学校有800余位来自贝宁、博茨瓦纳 、几内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30多个非洲国家的全日制留学生;非洲及欧美国家的20余位非洲研究专家、学者在我校访学和开展学术交流。学校以教育部、商务部的援外基地为依托开展非洲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十年来先后承办中非大中小学校长研修班、中非智库研究班等教育部、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80余期,培养了非洲各级教育官员、大中小学教师、政治与学术精英1800余名,与非洲28个国家的65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师生往来交流人数不断攀升。

在“请进来”的同时,还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选派学生赴非洲留学、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同时,资助研究生和导师赴非洲开展调研和合作研究,选派中青年学者赴非洲的机构任职,鼓励从事非洲研究的学者开展长期的非洲田野调查和研究,以及参加非洲研究的国际会议与交流计划。学校先后完成了外交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工程”1~3期、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1~2期、国家留学基金委“非洲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与大学录取标准”等专项研究任务,有60余位教师与研究生赴非洲开展实地研究。201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出席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的非洲经济研究年会期间,应邀到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专题演讲。这些充分体现了我校的非洲研究已经在西方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第三,举办国际会议或论坛。近年,我校陆续与驻外使馆、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等联合举办高端学术研讨会15次。2010年,在南非举办“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演讲。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与英国国际发展部主动提出与我校合作,在我校举办了“非洲经济发展高端研讨会”。 2011年,我校创办中非智库论坛,迄今已在中国和非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中非学术交流的国家级平台,影响巨大。2015年,我校协助义乌市承办了“中非民间高层论坛”,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演讲。这些高层次会议的举办明显提升了我校非洲研究的国际知名度。

三、特色学科能够带动大学学科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实力、产出成果、服务国家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您谈谈非洲研究对学校学科国际化建设的影响。

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方面得益于世界学术舞台的开放与包容,另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对国际化战略,尤其是对非洲研究的顶层设计和规划。非洲研究对我校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一张“金品牌”。

首先,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近5年承担高层次的研究课题达百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1项,国家社科基金14项;教育部规划项目与青年项目20余项,外交部、中联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国家开发银行等中央部委项目40余项;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各类专著、译著60余部。同时,带动了学校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如以科研成果和学术团队支撑,学校建立了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翻译馆,与校内多个学院开展协同创新共建了非洲艺术研究中心、非洲交通研究所、非洲地理研究所、非洲经济研究中心等,开展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全面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国际化。

其次,“非洲学”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在2013年开展了学科建设大讨论,将“非洲学”一级学科建设作为学校交叉学科建设的重点学科和新的增长点,设立了非洲体育、非洲法律与安全、非洲艺术、非洲经济等二级学科方向,填补了我国非洲研究领域的空白。学校在“非洲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还设立了国内高校首个“非洲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和MBA非洲经贸方向专业学位点,加大对非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学校中非经贸专业的学生已经超过200余人,非洲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达百余人,学校还每年选派10余名研究生赴非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目前,已有10余名学生被国内外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再次,平台建设扎实有效。非洲研究国际化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我校各类工作平台的建设。目前,我校成为国家汉办的非洲对外汉语培训基地、已经在非洲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学校成为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商务部对非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非洲)研究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执行单位。《教育部简报》评价我校非洲研究“在国内高校独树一帜”;外交部称誉我校非洲研究工作“有效带动了国内对非研究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了中非学术界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非洲研究国际化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水平。学校主动担当国家对非智库,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组织师生赴非开展田野调查,撰写提交内参报告20余篇,多项政策建议被国家部委采纳,部分获得中央领导批示。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非,国内外数十家媒体采访了我校非洲研究专家,解读分析政策背景,凸显了高校智库的作用。学校新创办的《非洲研究智库专刊》,半年内有2期报告全文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采用;中非智库论坛影响力逐渐提升,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民间交流的固定机制;建成国内首个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网站暨非洲研究特色资源数据库,为政府部门、企业、学者提供信息服务,体现了非洲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国际化一流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世界教育信息》:最后,请您谈谈对“非洲学”学科国际化能力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打算。

楼世洲:从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看,我校非洲学学科的国际化能力建设在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还很远。要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我认为应理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国际化是什么。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曾说,对企业来说,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创出自己的品牌。对高校来说,国际化不仅指互派留学生数量、外籍教师和海外进修人数,而是通过国际化办学形成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中国好声音”。中国的非洲研究就是要走出一条在开放的国际化过程中建立自己民族品格的道路。我们提出的“建构有特色的中国非洲学”发展道路,就是一条“国际化与中国化”“开放性与自主性”互为支撑、相互转化的道路,这也正是中国非洲学的特色之一。

过去30多年,我们对国际化的理解比较肤浅,以为国际化就是“欧美化”“西方化”。今天的国际化,应有更开阔高远的视野,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理解。横向上,国际化应该是东西南北全方位的开放与学习,既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也要向发展中国家学习;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既要引进发达国家的东西,也要引进发展中国家的东西,总之,一切有利于国家发展进步的东西,无论它来自哪里,我们都应该学习。所以,所谓“走出去”,就是要走向东西南北,走向全世界。从纵向维度上说,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反复与不断提升的过程,一个反反复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一个引进他人以发展自我、发展自我以影响世界的过程。既要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在反复往返的动态过程中探寻我们自己的品牌,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为什么走国际化道路。国际化、协同化、自主化,都是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工具与手段,服务于学科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不是为了协同而协同,也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哪些方面需要协同,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化,都应该根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的目标来确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国际化、协同化、自主化的出发点与归属。只有努力创造自己原创性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别人才会需要我们,才会尊重我们,我们才有走向国际舞台的资格。我们也只有迈上国际舞台,与国际学术对话,才知道哪些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才知道自己的特色是什么,开放、包容、自尊、自立其实是互为支撑、互为前提的。总之,国际化的目的是发展自我,是懂得世界而能自立于世界。

第三,国际化怎么做。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国际化进程看,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研究内容的世界前沿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的世界先进性,研究平台和手段的世界先进性及共享性,研究人员水平的世界公认性,研究人员的世界“流通性”。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与国际对话,才能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这是科研国际化的目标,也是科研国际化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人才、项目、研究基地在国际化的高端平台上实现完美结合,通过与国际一流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融合,构筑大的研究基地,吸引和造就优秀拔尖人才,拓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渠道,推出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科研信息的国际化。紧跟世界研究前沿,全方位、多渠道地搜集科研信息,建立完整的非洲研究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多渠道、快速度、高质量地向世界传递信息,通过在外文杂志上发表文章,建立研究组、院系、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个人等网页,召开国际学术交流会,开展国际间的学术访问、国际项目合作等,构建一个完备的科研信息流动交互平台。第二,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职称和学位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科研与管理队伍。采取特殊而强有力举措继续培养、选拔、引进国际化人才,在加强专职队伍的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化的兼职研究人员、“旋转门”流动岗科研人员的聘任和合作机制,形成专兼结合、稳定与流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第三,研究过程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研究计划。创造条件让我国研究人员参与国外高水平的研究和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活动。如派研究人员到国外进修或做访问学者、与国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短期项目合作、推介学者进入国际学术组织、支持师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积极建立与国外的合作研究中心等。第四,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建设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优质完成现有高层次项目,推出高水平成果,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推介到国际上去,推介到非洲去。一方面,要鼓励学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外出版机构编纂出版研究成果,提升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与国内出版机构联合组建“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非洲。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丛书”的外译出版工作,正在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的外译出版计划。第五,体制机制的国际化。建立与国际化、智库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学术竞争机制、考核奖励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灵活的人事和财务制度,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人事方面,突破常规体制,因事设岗,绩效考评;财务方面,加大投入,宏观管理。因为贫穷和战乱等因素,全世界消费水平最高、安全保障最差的国家几乎都在非洲,学校要鼓励学者们去非洲研究非洲,就必须在经费补助、成果奖励等方面适当倾斜。

在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国际化方面,我们还面临管理体制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障碍与困难。我们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支持力度;建立能适应和推进国际化的评价与奖励制度;提升管理队伍、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国际化能力,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让英语学科和各个学科整合起来 第12篇

一、听听、悟悟、学学的思品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1 . 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 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 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 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在教学中我经常找到与德育的结合点, 进行自然渗透, 例如:“Hello!”“Howare you?”“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I’m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最初接触的内容, 在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的同时, 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 这不但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还要以学习情趣为主线, 有机的向学生渗透德育。

如在教学“How much is it?”可以布置“小商店”, 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Would you like……?”时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 在教学“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 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 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二、画画、剪剪、贴贴的美术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1.教师引导。图文并茂、色彩绚丽的是现行英语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心理学上说: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看着插图及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或表情表演,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 如在教学方位名词 (in、on、under、behind、beside……) 时, 我就巧妙地利用了简笔画, 先画了一张书桌问:

T:What’s this?

S:It’s a desk。

T:Where’s the bag? (画了一只书包)

S:It’s in the desk。

T:Where’s the book? (画了一本书)

S:It’s on the desk。

T:Where’s the dog? (画了一只狗)

S:It’s under the desk。

2.学生自主。让学生亲手画一画做一做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对于边画边学习英语单词的积极性很高, 如:在教交通工具、水果、颜色、动物、文具用品时, 让学生边着色、边画、边说相应的单词,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激发联想, 加强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人教版第一册Unit 8 colours时, 用幻灯投影出插图的八种颜色及单词, 然后让学生制作一抹彩虹。可引导学生说:

red ↗ red ↗ red↓ a red rainbow↗ a red rainbow↓

边着色边替换着用各种颜色说, 最后可加上自己想说的话或老师加以补充, 这是学生很喜欢的, 如:I like it。This is a colourful rainbow。My favorite colour is red。

三、说说、唱唱、跳跳的音乐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1 . 原唱。英语教材中本身就安排了一些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 适时安排在课前, 课内, 课后演唱, 如:课前唱一唱“Good morning”“Hello、Hello”等, 顿时活跃了气氛, 课中唱一唱“Ten little Indian boys”伴随动作, 活动手脚, 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结束时唱“Goodbye”师生互道再见, 既亲切又自然。

2 . 曲对唱。有些英文歌曲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 如:“How are you”、“Hello, what’s your name?”这样可以采用歌曲大对唱的形式, 如师生对唱, 生生对唱等。如女生唱“Hello, what’s your name?”男生唱“My name is……”女生唱“How old are you?”男生唱“I’m……”。在对唱时, 歌声此起彼伏, 既练了句型又活跃了气氛。

3.自编自唱。根据单词和句子的发音、结构等特点, 给英语句子配上乐曲, 使语言知识很容易被掌握, 如教句型:Where is the football? It’s in/on the box。可配上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在唱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把其他的单词套上去唱,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自编了不少歌曲, 并且唱得津津有味、自得其乐、变被动为主动了。

四、想想、算算、记记的数学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数学能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涉及的有数词教学, 这正与小学数学知识有着横向的联系, 把数学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中,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多记英语单词、句型, 运用英语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完基数词one——ten (1——10) 时设计了以下题目, 学生们一下兴趣盎然。The numbers:1、2、3、4、5、6、7、8、9、10, which one go there?1 1 ( ) 5 () ( ) ;2 2 ( ) ( ) 8。学生要运用奇数、偶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和观察能力。

上一篇:水电企业管理提升下一篇:矿业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