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建设范文

2024-06-13

节水建设范文(精选12篇)

节水建设 第1篇

原州区水资源总量1.26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量282立方米, 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3%。本区域的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严重匮乏, 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仅达到0.93亿立方米。而且原州区农业灌溉一直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粗放型灌溉方式, 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 “十一五”末本地区只有19.8万亩水浇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且严重匮乏是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三大障碍。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区政府应加大水资源及水利设施的开发利用力度,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突出地方农业特色,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是现阶段原州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特点, 原州区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设想, 即合理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地表水、科学调度扬黄水, 大力提倡喷灌、微喷、滴灌等灌溉方式, 同时积极开发无公害枸杞、冷凉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农产品产业链, 使节水农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力争到2015年高效节水灌溉规模扩大到28.87万亩, 灌溉总规模扩到31.93万亩。为实现这一发展规划, 本地区采取科学部署、统筹规划、分片实施的管理方式, 自2010年之后的两年间, 逐步建立起11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 在扬黄灌区先后建立起14座大型调蓄水池, 配套装设了28台套过滤设施, 先后装配了30台套卷盘式喷灌机和23台套大型时针式喷灌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规模增加了10.4万亩, 经膜下滴灌改造的农田有9.3万亩, 整个原州区共有二十万亩农田应用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总的灌溉规模扩大到30.3万亩, 在原州区总灌溉规模中, 有65%农田水利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不仅加快了原州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 同时也为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参考依据。

2 主要成效

2.1 农业综合效益大增

迅速发展的高效节水灌溉使原州区有效破解了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枸杞、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难题。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 喷灌节水30%-40%, 滴灌节水50%-60%,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带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节水增收效益显著。同时, 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 推行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后, 项目区农民与土地“松绑”, 用于流转的土地每亩年增收260元, 同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 平均年增收至少3000。

2.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原州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 提高了农业灌溉的保障率。针对原州区实际, 在引黄灌区修建大型调蓄水池, 对黄河水调蓄储存, 由过去年两次灌溉改为按作物需求随时供水, 为优质高效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用水环境, 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使原州区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3 社会效益显著

原州区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 改变了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 降低了田间输水消耗, 消除了供水需水时空错位, 最大限度的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同时, 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 使干部群众对现代节水、机械化作业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及规模集约经营有了全新的认识, 增强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的信心, 实现了示范推广、节水增收的效果。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高效节水灌溉的滴灌、喷灌方式一家一户很难实现, 作物种植的不统一, 导致灌水时间不一, 水费收取也存在一定难度。为此, 只有规模化种植, 集约化生产, 才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最有效途径。

3.2 通过整合资金, 加强与农牧、林业、扶贫、招商等部门、乡 (镇) 的协作,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综合发挥, 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实现。

3.3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必须准确的选择好适合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作物种植。否则, 适得其反。如:原州区甘沟南城片区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特色种植示范基地, 枸杞属耐盐碱性作物, 黄河水与寺口子水库的苦咸水掺合灌溉, 可以有效保证作物的生长。

摘要:文章基于原州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 深入剖析本区节水利用方面的问题, 提出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来解决水资源匮乏、利用率低的问题。

关键词:探索,节水,技术,加快,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张丽君.对资源水利的特征及内涵初探[J].石河子科技, 2007 (02) .

[2]王弛, 才庆欣.浅谈如何构造农业节水灌溉新格局[J].价值工程, 2011 (14) .

建设节水性城市 第2篇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没有水,人类就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水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它在 “指尖”流走。

生活中,水在不经意间匆匆流去了。例如,有人忘关了水龙头,让资源一点点流失;洗澡打洗发露时不关水淋头;洗脸刷牙时任凭水流淌……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千万不要不在意,因为,日积月累,“小事”就会变成大事。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即便是细小的滴流,一个月也会流失掉一至六立方米的水,一年就流失十二至七十二立方米的水!这些数字是多么惊人啊!

如果我们想改变这一切,也很简单。就是在路过洗手间时,顺手关掉肆意流淌的水龙头;当水龙头损坏滴水时要及时更换;在洗脸刷牙时随手关掉水龙头……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小窍门节约用水,例如用淘米水洗菜,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等等。人类需要水,因为没有水,生命就会终结。我们应该要有用水危机感,树立节水意识,做到每个人节水,就做到了每个家庭节水,做到了每个国家节水,也就做到了全世界节水。其实,人类生存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看怎么把握罢了。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节水战略研究 第3篇

一、北京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水资源短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拥有安全可用的水资源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市因其人口高度聚集、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时刻受到水危机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出现过几次大的水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5年枯水和1999年至今的连续枯水年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对北京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北京市过去几十年中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目前也正在抓紧实施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但是开源的水利工程投入巨大,新增资源供给能力有限,只能治标,节水型社会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北京的治水模式需要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为主,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务设施、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以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本。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1月25日,市长郭金龙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资源能源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战略高度研究建设节水型城市。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开展阶梯式水价试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给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自1981年北京市正式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以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期间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为核心,制定和修改了几十项节水法规,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水价体系。2002年,北京市通过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于2003年被正式授予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的称号。三十年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紧密结合北京水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坚持统筹城乡,构建循环水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连续多年实现年节水1亿m3以上,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30.2m3。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下降20%的预定目标。

曾经的节水管理对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如果还照抄照搬原来的思路和办法,已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北京发展的需要。现在北京迫切需要寻找到既继承传统,又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节水管理新模式。

(三)世界城市建设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009年底召开的北京市委十届七次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北京的发展做了新定位,确立了新目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以世界城市这一高端形态谋划北京未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同伦敦、纽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产业结构、用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以节水为标准推进北京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适应北京缺水实际的要求。

因此,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建设世界城市的水安全,是一项创新工程,在进行管理、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同时,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协调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项节水工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这是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进而言之,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水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人文、民生等不同侧面,从世界、国家、区域的不同层面,从农业、工业、环境、生态等各种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中长期战略,以确保实现世界城市建设水安全的目标。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

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紧紧围绕着城市国际高端化、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努力完善节水“四大体系”。结合北京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形势,以“强化节水、高效用水、优化配水、精细管水”的节水战略,推进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支撑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节水“四大体系”为:

(一)完善以节水高效为导向的产业体系

北京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建立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促使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的领域流动,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发展循环型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把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作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提高北京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北京市正在通过建设工程设施、采取管理措施,促进污水资源化。随着污水资源化进程的加快,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再生水的生产和利用。

(三)建立创新型的政策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应当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节约用水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四)开创互动型的社会参与体系

社会单位和公众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主体。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每个单位和个人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市情水情的了解,深刻认识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培育同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节水文化。要形成适应北京水情特点的节水生产和生活方式,依靠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深入发展。媒体也要创新形式,通过营造节水舆论氛围和加大社会监督等方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重点节水领域

(一)制度创新战略

1.完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出台《北京市节水奖励办法》、《北京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北京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用水单位水量平衡测试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或部门规章,完善节水制度体系建设,形成节水奖惩有法可依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水功能区划等节水型社会基本制度,大力开展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建设,明确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水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水价机制。水价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成本,补偿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建设成本,并使企业合理盈利。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水资源补偿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二是实施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三是加大财政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建立节水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节水信息,引进先进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管理经验,引导用水户挖潜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3.建立互动型的群众参与机制。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的方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节水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节水机制和氛围。扩大群众参与范围,群众作为节水的主要力量和监督对象,对提高社会节水意识有重要作用。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二)水资源配置战略

1.宏观调控战略。节水应该包含在整个生产、生活等各社会层面中,目前北京市的节水工作比较注重微观节水效果,忽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未来中长期战略中,要重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从规划和计划开始进行节水。要重视初始水量分配的重要性,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公平合理的协调行业、供水企业、用水户之间的初始水量,从源头上遏制用水浪费的现象。

2.工程配置战略。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在现有的经济规模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发挥地区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工艺、提高观念,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配置战略作为基础。首先要建立地表水利工程联调系统,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其次,开发建设新的地下应急水源;第三,完善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第四,建设再生水利用配套工程;第五,建立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水利用等联合调蓄工程,充分发挥供水效益。

3.虚拟水战略。加大虚拟水的输入,减少以水为原料产品的输出,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步应用虚拟水战略解决北京市粮食和农产品供应问题,平衡区域水资源利用赤字,促进北京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将节约下来的有限实体水转向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以及低耗水高效益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经济能力,通过贸易向市场要效益的方式间接养水,使水资源管理事业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行业节水战略

1.节水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取消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减少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雨养旱作玉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果树种植,加强农业节水管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节水型农村标准,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节水减排的典范。

2.节水型现代化工业。严格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要求,配合市经济与信息化部门加快“三高”企业的退出步伐,同时进一步发展节水型的高端优势产业,继续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制度,逐步使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同时,对饮料等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实施降低用水量和压缩生产量的措施,以降低其水耗。在北京各工业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

3.节水型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强化执行节水新技术,尤其对特殊的高耗水行业,如洗车业,推广洗车用水循环利用、高压喷枪冲车、电脑控制洗车和微水洗车、环保型无水洗车等技术;推广游泳池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宾馆、洗浴业推广中水利用技术。

4.节水宜居型城市。生活节水水平与人的观念和意识关系密切,在中长期建设过程中,从供水环节和用水环节进行生活节水的推进。生活节水要与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以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为基础,合理制定用水计划,大力推广节水器具,普及节水观念。同时考虑北京市人口和资源条件,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加以适当限制。

(四)非常规水源利用战略

1.再生水。再生水利用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从2004年起北京就把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确定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河湖和市政杂用的利用方向,利用量逐年加大,利用范围不断拓展。2009年北京利用再生水6.5亿m3,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8%,超过了地表水用量,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水源。再生水是新兴的供水产业,除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外,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加以保障和监管。

2.雨水。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利用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保证水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收集、滞蓄、利用雨洪水资源。市区开展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蓄水池等工程措施的建设,将雨水用于绿化、洗车和环境用水。城市下游建成雨洪滞蓄区,郊区利用坑塘、沟渠、洼地拦蓄雨水,改善环境,回补地下水。

3.海水。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海水淡化可以作为首都水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加快前期研究,做好技术储备,把海水利用作为北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措施。

关于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的思考 第4篇

1.1 灌区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各灌区由于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灌区的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原来的灌区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再加之灌区的水利设施老化, 年久失修, 没有先进的配套技术, 再加之灌溉的利用率低, 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同时也没有一个合理的水费制度来与灌区的运行相适应, 所以现在的灌区现状让人担忧。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的大部分灌区都兴建于七十年代, 当时受设计水平的影响, 大部分灌区都无法达到相关的管理, 当时由于受技术水平等限制, 工程质量更是无法达到设计所需要的要求, 而且部分机电设备由于长时间的运行, 又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 带病运行的情况严重, 且原有的老设备也无法满足现有灌区的发展, 所以这些老设备极需更新改造。

(2) 落后的工程管理体制使得现状的灌区工程雪上加霜。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全国上下开始大力的搞建设, 国家的建设资金也能及时的到位, 但建设完成后投入使用后的工程却没有有效的管理维护措施, 资金更是无处落实, 所以逐年下来就形成了一种大的隐患, 导致只建不修, 维修资金更是只靠国家拨付, 灌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缺少必要的收入, 没有资金的投入, 维修和维护工作很难开展起来, 使灌区的设备老化加剧。同时我国的大部分灌区都位于偏远的农村, 生活环境和条件都较艰苦, 所以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对灌区实行有效的管理, 导致灌区管理人员素质过低, 管理工作混乱。

1.2 灌区发展的新挑战

(1) 全世界水资源都处于短缺的情况,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 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更是极度的短缺, 同时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 我国部分地区连正常的饮用水都很困难。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环境的破坏, 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 农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缺水将日益严重, 已相继出现河流干涸、黄河断流等情况, 同时我国农田灌溉用水却因技术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存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情况。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同时用水量也逐年递增, 同时水资源又是不可再生资源, 所以在大部分城市存在着各行业争水的现象, 同时对农业用水的挤占现象越来越严重。

(3) 经济的快速增长, 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灌区主要以粮食为主要收入的农民经济情况却没有较明显的改善, 所以城乡收入差距在增大, 所以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4)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关贸组织进程的推进, 开放中国的粮食市场势在必行, 这对目前我国粮食实行保护价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国家明补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不降低农民的实际收入, 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 降低农业成本以参于国际经济竞争, 将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5)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行, 灌溉又成为西部大开发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西部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区域, 同时自然环境又十分脆弱, 十年九旱。所以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现状, 所以西部大开发, 应首先解决水利灌溉的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业的产量, 增加农民的收入, 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当前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措施

灌区节水改造措施较多, 目前采用的措施主要有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各灌区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在有所侧重的同时, 加强采用综合措施, 使其通过最少的投资, 得到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2.1 工程措施

目前, 由于工程存在老化失修不配套问题, 许多灌区输水渠道渗漏相当严重, 加之建筑物配套不完善, 田间灌水技术落后, 全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 如对各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续建配套, 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 在充分考虑到水资源转化等因素的前提下, 灌区节约的水量将达到200-300亿立方米。

水利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 完善各级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平整土地, 规范田间沟畦规格, 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和先进的节水措施, 逐步推广如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缺水地区实行窑灌、膜上灌, 推广扩大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控制灌溉技术。旱作实行非充分灌溉等形式, 水稻宜根据各灌区自身的特点推广, 薄、浅、湿、洒等先进灌水方式。

2.2 农艺措施

通过政府和市场宏观调空手段, 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 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 选用抗旱优质品种, 合理改土施肥, 改进机作制度, 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 科学灌水, 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2.3 管理措施

积极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 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 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 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 提高水分生产率, 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 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另外, 应不断完善水费制度, 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度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 应逐步提高水价, 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 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4 由于我国目前各灌区以地面灌溉为

主, 地面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97%, 并且地面灌溉技术要求低、耗能少、投资省、农民易掌握, 符合国情、农情和民情。因此, 灌区改造应根据新的水土资源平衡成果, 在进一步确定现有灌区规模的基础上, 以地面灌溉为主, 针对现有地面灌溉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维修改造配套, 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渠道进行防渗和渠系配套, 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同时, 加强田间工程配套, 采取防渗和管道输水, 平整土地, 规范田间沟畦规格, 提高地面灌溉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这是我国农业节水的重点, 在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的地区适当发展喷灌、微灌。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灌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担负着城市和农业灌溉供水的重任, 作好灌区节水改造是落实中央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具体体现, 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摘要: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水对人类来说是无可替代的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随着近年来水资源的溃泛, 人们开始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开始兴建节水工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农田是提供全民粮食的重要资源, 所以做好农田水利灌溉, 达到农业的高效、增收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发展灌区的节水灌溉建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 还可促进农业的增产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提高。

关键词:灌区,节水,改造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怀国.位山灌区农业节水技术综述, 2011-05-25.

节水主题建设活动方案 第5篇

5月15日—5月21日

二、宣传主题

建设节水型城市,改善城市水生态

三、活动安排

1、节水宣传进企业

用水企业要坚持“节水优先、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围绕今年节约用水宣传周的主题,精心组织,全面部署,通过宣传栏、宣传条幅、节水知识培训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节约用水集中宣传活动,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加强用水管理,全面做好生产、生活的节约用水工作。

2、节水宣传进学校

中小学校要适时组织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节约用水主题班会、节水故事征集等活动,加强水情教育,宣传水资源紧缺形势及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对节约用水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掌握节水知识和技巧,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带动身边的人形成爱水、惜水、节水和护水的好风尚。

3、节水宣传进社区

社区要以家庭节水宣传为主,积极组织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通过节水知识咨询、节水器具认证推广和节水小知识、小窍门宣传材料发放等形式,传播水情、生活节水、节水器具认证使用等知识,使社区居民深入了解我市水资源现状,提高节水意识,自觉节约每一滴水,争创节水型家庭,形成爱水、惜水和节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4、全面推广应用节水器具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及预销售管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办公和民用建筑要全部安装使用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的节水器具,逐步淘汰原有建筑物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普及推广合格的节水产品。

四、活动要求

以节水灌溉发展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第6篇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

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1.75亿元,支持宝坻、蓟县、武清、静海、宁河等5区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其中,武清、静海是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天津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扎实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天津市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县的方案审查、资金整合、监督检查、工程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各重点县也相应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落实、资金筹措、工程推动、施工监导、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工作。项目乡镇负责自筹款的筹措、施工协调,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足额落实建设资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四批重点县已累计下达资金28185.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100万元,市财政8000万元,区县财政4353.15万元,农民自筹5732.58万元)。第一批重点县宝坻区三年建设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并通过总体验收,累计完成投资827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00万元,市财政2400万元,区财政915.27万元,农民自筹2559.58万元)。第三批重点县武清区2011—2012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133万元。

(三)着力强化资金监管。宝坻区制定出台了《宝坻区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区水务局设立了资金专户专账,并设专人负责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财政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在项目建设期内分期分批及时拨付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乡镇自筹部分,由乡镇在工程开工前足额缴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单项工程竣工后,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拨款申请,经工程所在乡镇核实,经区财政局、水务局同意后,据实拨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拨付形式试行区级报账制,报账资金票据一律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经宝坻区审计局审计,重点县建设项目未发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四)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天津市严格实施计划审查、严格遴选施工队伍、严格把好材料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宝坻区建立巡视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用材、操作工艺、操作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每个工序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然后由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复检合格后,局组织工程监理人员及区财政监督人员,进行终验,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五)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宝坻区将经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项目所在镇村管理,产权归项目所在村集体所有。按工程受益面,分层次落实管护责任,将农民可直接利用、受益明确的机井、扬水点、地下管道、防渗明渠等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目前已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5个,成立灌溉小组110个,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促进节约用水,部分项目区还结合工程建设,安装灌溉计量水表,积极探索水费征收方式改革,推行灌溉计量收费。

(六)注重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天津实际情况,天津市水务局、财政局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项目区县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管理细则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天津市加大以低压管道、喷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0万亩,累计达到393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7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宝坻、武清两区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宝坻区为例,该区通过三年重点县建设,共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4万亩。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以亩均节水100方计算,共可节水1849万方,节电56.5万度;通过衬砌防渗渠道和铺设低压管道,减少了渠道、田埂的占地面积,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节地1.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96.5万公斤,新增粮食作物产值822.4万元,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864.06万元。此外,项目建设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循环利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储量和河道流量,稀释了排泄河道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改善了水体环境。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安定团结。

三、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资金项目实施顺利

2012年9月下旬,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全国31个省(区、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加强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其中,追加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4500万元,全部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天津市财政局、水务局按照财政部、水利部要求,迅速开展工作,选择蓟县、宝坻、武清三区开展项目建设。工程涉及44个村,新打及维修机井289眼,新建泵点60座,铺设低压管道350.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2万亩,改善节水面积0.2万亩。10月下旬,天津市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资金项目建设方案和标准文本通过市水务局、财政局的联合审查,并报水利部、财政部备案。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拨付三区县,累计完成投资900万元,打井15眼,建设井房25座,开挖管道沟30公里,购置低压塑料输水管材50公里。预计2012年可以全部完工。

四、政策建议

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7亿立方米,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就用水结构而言,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一半,天津市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此次调研的宝坻区和武清区都是天津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宝坻区耕地面积11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8.4万亩;武清区耕地面积13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实践证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契合天津市水资源紧缺实际,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在建的蓟县、武清、宁河、静海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依托,积极统筹整合资金,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开展防渗渠、低压输水管道、微喷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对现在的农业灌溉设施进行连片配套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利用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支持武清区建设“一个示范点、两个联系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示范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联系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天津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二)以节水促发展,支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耕地增值,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实行建管并重,加快健全工程运行管护机制。研究完善配套政策,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在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一方面,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电力、机耕路等配套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公共预算列支、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等方式,安排部分农田水利运行管护资金,切实解决管护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

(作者单位:财政部农业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浅谈博州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制度

1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博州水资源较为紧缺, 其水资源总量在全疆15个地州 (市) 中居第10位。全州水资源总量为26.33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为5786立方米 (依据自治州2008年统计资料) 。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的匮乏, 致使

博州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弱。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将成为制约博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博州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 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减少取用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消耗和污染,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抑制用水量的过快增长, 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如前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所指出的“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 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水资源需求管理由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机制、技术体系等要素构成。其总体目标是提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三位一体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通过采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方式, 加大对大耗水产业发展的限制, 大力推广节水型产业的发展, 从而有效提高产业部门的用水效率。对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宏观政策环境、运行机制建设、实施操作步骤、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来进行推广。

3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博州节水型社会建设需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 建立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我国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为探索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运行机制指明了方向。水资源需求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这三大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基础,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市场失效的补充, 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保持良性运行机制的关键。通过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立法, 将需水管理的经济机制、运行机制和信息管理纳入法制性轨道, 是需水管理成败的关键。

目前博州仍处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阶段,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亟待加强。要进一步理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水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在推进需求管理的有关立法中, 要进一步理顺水资源权属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产业管理的关系,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的关系。要建立以水资源所有权管理为中心的分级管理、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 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全过程进行动态调控和统一管理。

3.2 建立有效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

有效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体系, 是政府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手段和科学基础。这一制度体系的技术支持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3.2.1 总体规划

目前博州已编制完成了《博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博州行业用水定额报告》, 对博州今后节水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整体的规划, 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用水需求提出了目标。但仍需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建立规划执行部门之间和各地之间的协调制度, 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和制度。在这一有约束力的可操作制度下, 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和限制大耗水行业过度发展。

3.2.2 评价制度

通过水资源公报、取水许可年审、地下水开发利用报告等, 对管理分区进行水资源一开发利用一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动态评价。评价的重点是区域水资源一水环境承载能力和分行业用水一排污状况。以评价结果作为总量控制方案的滚动编制基础。

3.2.3 水资源使用权区域分配方法与制度

水资源使用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的一次资源量, 以及与取用水相联系的水资源容量。需要研究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和水环境容量分配的原则与方法, 并建立以水资源使用权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径流调蓄和水量分配制度。

3.2.4 建立地下水可开采总量控制制度

通过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评估, 确定采大于补的地区, 提出压缩开采总量的有效监测方式, 落实以地表水补源回灌的地点与监测手段。对地下水超采区, 加强监控和惩罚手段, 同时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不同区域的联合调度机制, 缓解区域内用水矛盾。对宜采区可适当进行开采, 提高区域综合供水能力。

3.2.5 主要控制性河段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督制度

通过功能区划分确定有关河段的安全纳污总量, 并据此对有关区域的治污或排污情况进行监督。根据总量控制指标, 确定每一排污口的排污定额, 对排污进行定额管理。加强对城市和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的监督。

3.2.6 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 (即危机管理) 制度

建立防汛抗旱应急体系, 编制应急预案, 合理调配在紧急状态下的用水优先次序和调配方案。

3.2.7 信息系统

水资源需求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水量、水质、效率、水价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分析、评价, 并作为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水价制定和取水许可实施的基础工具。

3.3 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用水效率

经济机制强调发挥价格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力求通过定额管理和价格调整减少水价过低造成的水浪费和水污染, 减少对水资源及水环境容量的无偿或低价占有, 同时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产业化程度。对防洪排涝等公益性服务, 建立以受益者为对象的水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 改变防洪等公益服务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负担的状况, 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建立与取水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快制定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体系。建立法制化的水权体系, 积极探索水权 (包括水量占用权和水体纳污容量占用权等) 的有偿占用和有偿转让。

4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阶段

按照博州编制完成的《博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博州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4.1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阶段 (2008~2010年) 。

初步建立各种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硬件节水设施等“三大体系”。形成节水型社会雏形。

4.2 整体推进阶段 (2011~2015年) 。

主要是完善机制、制度建设和节水设施的推广施用。形成稳定的节水型社会整体框架。

4.3 巩固完善阶段 (2016~2020年) 。

浅谈秦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8篇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近两年来,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保障。通过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建设,形成了以定额管理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价调节为重点的节水激励机制,以人水和谐为目的的排污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1 秦州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本区干旱少雨,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46m3,占全市人均水资源量896m3的61%,不到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80m3的二分之一,更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最低需求标准。人多水少,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与此同时,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从秦州区的基本情况出发,节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根据人口预测,2010年秦州区人口将达到66万多人,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530m3。按照全区的整体规划,2010年前全区不可能再新建大的供水设施,2006年全区各类供水工程实际供水量7273万m3。预测水资源偏枯年(P=75%),2010年全区将缺水4536万m3,缺水率为38.4%;2020年缺水16581万m3,缺水率为69.5%。2010年和2020年缺水量和缺水率都十分严重,高于供水安全的危机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节约用水意识不强

秦州区地处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广大群众对水的紧迫性认识不够。尤其是主动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

2.2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困难大

一是水利管理单位自身缺乏融资和投入能力;二是农村两工的取消,费税改革的影响,农民出力出钱投入节水意愿弱;三是虽然取用水是一种农业生产性支出,但由于作为福利水的农业用水涉及到“三农”问题,农业水价调整非常敏感;四是各级财政缺乏专门和系统的节水建设项目。

2.3 缺乏必要的支撑工程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理顺体制、建立机制、健全制度,需要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价调节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法,而这些制度的实施要采取科技、工程、经济等手段来保障落实。但秦州区现有的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尤其是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的信息化设施建设、计量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建设滞后,这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十分不利。

未来规划期内,如果不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增加供水、减少需水,而只是维持现状的供水能力和节水水平,则将远远不能保障发展需求,将面临极端缺水的态势,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开源节流,合理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秦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基础工作

根据“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突出定额管理,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突出水价调节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要求,全面建设秦州区节水型社会。

首先按照“人水和谐、定额管理、价格调控”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明确工作的七个重点:一是实现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二是建立起促进节约用水的价格调控机制。三是集中整治水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环境。四是深化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五是依靠科技,促进节水。六是努力提高全民主动节水意识。七是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标准,四个行业标准”:分别是用水定额标准、节水型宾馆标准、节水型生活小区标准、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节水型农业示范区标准。这些标准吸收国内和天水市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用水管理的经验,明确具体的方向和目标。

第三建立“一个基本制度、四个核心制度”: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水价管理制度,排污管理制度和水资源调度方案。为依法管理和规范涉水事务奠定政策基础。

4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到职能的调整,用水观念、用水习惯的改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制定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意见、节水科技奖励办法和目标考核办法,并将建设节水型社会任务纳入区政府重要工作目标进行考核。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上取得成效。

4.1 建立资源统一、社会参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一是组建水务局,建立统一的政府管水体制,为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坚实的组织基础,实现全区范围内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二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公众参与的多层次水务管理格局。把“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到”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产权改革还权于民,使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者成为工程的所有者,解决管理、使用分离的问题。推进“民建、民管、民所有、民受益”的“四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通过改革,将使用者与所有者相统一,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维护、管理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节水的机制和体制问题,也为解决农村费改税,农村取消“两工”后的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三是组建用水者协会,让公众参与水务管理。建立股份制、民主管理等形式的用水者协会,协会成立后,用水计量到村,村实行供用水双方签字。明白供水、用水,避免水事纠纷。建立不同层次的农村村民自治用水协会,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用水、管水、节约用水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公众参与水务管理的积极性。

4.2 建设以定额管理计划用水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

(1)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实行水资源计划分配制度。

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编制完成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秦州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为秦州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确定了基本依据。通过该规划和《天水市水量分配调度方案》的实施,明晰各区域初始水权,并通过《天水市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的贯彻,建立起水资源总量控制和计划分配制度。一是明确各乡、镇用水总量计划控制指标;二是明确秦州区主要河流——藉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最低生态流量,充分保证生态和环境用水;三是对主要的引水工程、服务业、工业用水大户的取用水量实行计划分配。做到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用水。

(2)建设以定额管理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

建立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是秦州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水资源相对缺乏地区建立节水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将用水定额管理作为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的突破点,通过用水定额管理确定区域水权和具体用水户的临时水权,将用水定额管理作为实现水权管理、用水总量控制的基础手段,对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工业用水定额管理、服务业及居民生活用水作出相应的规定,形成秦州区实施用水定额管理的制度体系。

在农业用水定额管理中,要将用水户协会(或村)作为用水定额管理的基本单位进行配水、考核,通过核定用水户协会(或村)的灌溉面积、作物种类及对应的用水定额,确定年度计划用水量(用水户协会根据每年的种植计划申报用水量,供水单位统计并制定供水计划,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在工业用水定额管理上,按照用水定额标准及企业生产情况,由工业企业申报年度用水计划,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核实取水许可量和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对服务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按照对应的定额,分季度考核用水单位或用水户用水总量指标。

4.3 建立以水价调节等经济手段为重点的节水激励机制

水价改革分为三个层次,即:调整水资源费;建立三种计价形式;制订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措施。

一是重新调整水资源费标准。制定《秦州区水资源费标准调整方案》,适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并体现几个重点:拉大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资源费标准的差距,通过经济手段限制地下水的开采;拉开城市供水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与覆盖范围外水资源费的标准,鼓励使用自来水,限制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取水;针对不同用途,同时考虑用水户经济承受能力,拉大不同用水户水资源费标准差距,生活用水,水资源费标准降低;工业用水,适当提高标准,高耗水服务业(如洗浴、洗车、娱乐等),较大幅度地提高标准。实行超额用水征收超定额累进水资源费,即水资源费标准在定额基础上增加1~5倍。

二是建立三种计价形式:农业用水实行两部制水价,计量部分征收超定额累进加价;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

三是完善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措施,建立节奖超罚机制。逐步推进超定额、超计划加价措施。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措施是实现用水定额管理的必要保障。

4.4 建立以人水和谐为目的的排污管理机制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狠抓节水防污机制建设,一是制定《秦州区水功能区划和纳污总量控制意见》,明确主要河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最低生态流量和河流各段的纳污容量(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控制排污总量的重要依据。并确定水功能区,划定监测断面,明确各段的纳污容量和各监测断面的水质要求;二是彻底普查排污口,秦州区水利局会同同级环保局,对各河流的排污口进行彻底普查,建立排污口与排污企业档案,形成排污登记制度;三是制定《秦州区企业污废水排放定额标准》,明确主要行业生产单位产品允许排放的最大污废水量,不仅对废水水质严格把关,还明确各企业排污权,对废水排量进行限制;四是制定《秦州区规划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明确征收范围、征收标准与征收方式。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维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形成防治水污染的良性运行机制。

4.5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主动节水意识

一是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通过新闻和开设节水、用水定额管理专栏进行宣传活动。二是举办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人水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手册等近10种宣传资料。三是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和城区主要路口分别设置大型节水型社会公益广告牌进行宣传。四是召开报告会和动员大会宣传。五是进行有奖知识竞赛宣传。六是举行“优化水环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型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宣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倡议书,进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系列演讲,开展签名活动,举办文艺表演、制作专家的专访节目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大增强全民主动节水意识。

5 结束语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建设节水型社会,可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水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水建设 第9篇

西北边陲明珠-伊宁市,素有花园城市、瓜果之乡和塞外江南之美称。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日照丰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宜农、宜林、宜牧用地24.8万亩,是新疆重要的粮、畜、油、糖和林果生产基地。

1 水资源利用现状

伊宁市有着丰富的地上、地下水资源。伊犁河人民渠、团结渠的地表水年径流量14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贮量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达1万立方米,是著名丰水区。但水资源利用率少,其特点一是水资源分布不均,时空变化大,过境水量多,大量水资源流出国境。二是传统的农业灌流方式使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为30%~40%,水资源浪费严重。

2 面临的严峻问题

由于水土流失、水污染、无节制开采等原因,目前伊宁市水资源浪费问题日趋严重。据伊犁水文勘测大队提供的资料表明,伊宁市地下水资源正以每年0.3m左右的速度下降,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伊宁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根据伊宁市土地的区域特点,伊宁市在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科学制定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发展,其效率也不断提高。伊宁市大部分地区是砂壤土,质地松散,保水性差,水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北山坡尤为突出,由于砂壤土松散流动性的特点,沟渠淤积变短,土渠坍塌现象常有发生,水资源流失严重。如何做好渠系防渗工作,是衡量土地治理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这一状况,伊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在项目实施之前,认真考察,听取有关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推广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的节水方式。

3.2 积极推广一次成型现浇U型防渗渠

伊宁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防渗渠有浆砌石渠、预制板梯形渠、现浇梯形渠和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等四种形式,其节水效果都较为显著,但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尤为突出。它不但对传统浆砌块石渠形式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对预制板渠的不足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它解决了预制板渠固定架易变形问题,也省略了中途转运的工序,提高了渠身的防冻胀能力。具有现场浇筑、震捣一致、衬砌均匀、一次成型、表面光滑、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具有“五省、三增、二快、一减少”的优点。

五省。即省钱、省地、省水、省工、省时。以1000米U80型一次成型现浇渠和传统的梯形渠比较:每千米U80型一次成型渠比同流量同长度的梯形渠相比可节省资金5.7万元;与同长度的土渠相比可节省土地5.3亩,可节约水资源60万立方米,衬砌U80型防渗渠30人一天可完成250米,而人工浆砌石渠只能完成60米;一次成型现浇渠实行一次成型,现场浇筑,与同流量的石渠相比可节省投工700个。

二快。一是流速快,同样的过水断面的U型现浇渠与石渠相比,糙率降低了20%,水力半径提高了30%。二是灌溉快,同断面同纵坡的U型渠和石渠相比,灌溉速度提高了15%左右。

三增。一是增地,每千米现浇U型渠和土渠相比可节约土地5.3亩。二是增产,千米U型渠节地和扩大灌溉面积年可增产粮食60.8吨。三是增收,千米U型现浇渠可使受益耕地年增收12万元,节省投资11.6万元。

一减少。减少了水事矛盾和纠纷。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留有放水口,挨地放水,依次类推,随便扒口浇地的现象消除了,减少了水事纠纷。自2003年以来,伊宁市建成了一次成型防渗渠项目八个,面积达7.4万亩。推广防渗渠108.66公里,成为伊宁市推广节水灌溉的成效最显著的措施之一。

3.3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从宏观上说,要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确定种植业调整的方向,一是在北山坡推广种植耐旱作物,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进并普及农业新技术;三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是加大农田林网建设力度,提高平原林木覆盖率。从微观上说,要在农户家中发展庭院经济,积极开展能源的综合利用。喀尔墩乡蔬菜温室大棚利用畜禽粪便沤制沼气,用沼气照明做饭,沼肥种植蔬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通过树立多种类似典型,示范引导广大农户向这样的方向发展,努力把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变小范围为大规模,以达到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目的。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水资源日益贫乏的今天,节水灌溉的优越性会更加明显。在今后的开发工作中,伊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将继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紧紧围绕新时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伊宁市党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创新观念,结合实际,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近年来,伊宁市由于水土流失、水污染、无节制开采等原因,水资源浪费问题日趋严重。根据伊宁市土地的区域特点,伊宁市在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第10篇

1 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1 提高用水效率的需要

农业用水中的浪费问题严重。首先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自然降水没得到良好的利用, 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 浪费大, 对现有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缺乏节约意识, 国家在节水灌溉方面的水利设施还无法满足节水需求。

1.2 促进农村建设的需要

节水灌溉工厂要求科学设计, 统筹规划, 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保证农田在得到充足灌溉的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满足作物对水、气、肥、热的综合要求。通过科学的节水灌溉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还能降低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实现全民致富。

1.3 生态系统建设的需要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看似是两个矛盾体, 其实只要采取科学的措施, 推进节水灌溉, 就能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节水灌溉系统减少了农村用水量, 维护了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从源头节水, 控制整体用水量, 缓解水资源不足或下游地区的用水紧张;实施节水灌溉, 有利于遏制农村、河道等地下水的恶性开采, 减少地质灾害。

2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一些水利工程建设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盲目建设, 导致工程的经济性、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无法平衡。 (2) 工程管理不规范, 重复建设, 不完善建设, 纠纷多, 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等隐患。 (3) 工程建设者忽视管理, 粗化管理, 一些资金短缺的地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时常违规建设, 水利工程质量低, 影响了后期使用, 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4) 新工程建设缓慢, 老工程年久失修, 由于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理制度不健全, 工程规划不合理, 建设过程中出现纠纷未及时处理, 拖延了施工进程, 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另外, 老工程被忽视, 无人管理, 修复的工作无法落实, 时间一长就失去了水利功能, 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这些都是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我们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 应积极吸取教训, 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 让节水灌溉的水利工程真正能为民所用。

3 全面加强对在建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

3.1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不管是哪种工程项目, 建设之前都应做好规划, 尤其是水利工程这一特殊项目, 提前科学规划有利于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如乡镇、村一级在拟建五万元以上的中小型水利工程时, 如打井、建坝、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 都要先进行申报, 再由村、乡、镇水利站报上级水利部门审批实施。

3.2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根据申报水利工程的规模, 建立完善的设计单位资质认证制度, 保证设计单位具备应有的设计资质, 并能从事水利施工设计工作, 不得使用无资质的单位参与施工设计。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所有审批的水利工程都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为提高竞争力, 建设方应在三家以上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中选择, 施工单位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投标, 让招投标制度得以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规格的施工建设, 并有利于规范施工管理。

3.3 重视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投入

节水灌溉工程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农户, 我们应积极宣传节水灌溉, 提高农户的节水灌溉意识, 这才是让节水灌溉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实践中, 我们可以加强节水灌溉推广、宣传节水灌溉技术, 促使全体人民都关注和认可节水灌溉工程, 为节水灌溉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管理, 运用水价、水权等经济手段, 为农业灌溉用水进行有效的控制, 减少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让农户们看到节水灌溉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最后, 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节水灌溉技术的复杂程度高, 对社会、经济都有影响, 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中, 如果盲目进行, 农户看不到收益, 感受不到实惠, 就无法得到支持, 就不能促进节水灌溉的推广应用。

4 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的相应措施

4.1 落实节水灌溉技术的新发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是为了防洪防涝, 抗旱保收, 还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我们应积极推广新技术, 如果节水灌溉技术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他们还需要打井, 开采更多的地下水进行灌溉, 就没有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 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农业节水涉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及产业结构, 还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在建设初期, 应考虑到农户方方面面的需求, 针对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建设计划, 并选择和推广有利于节水灌溉工程持续发展的技术。

4.2 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技术不能盲目引进, 也不要只为了做形象工程不顾及农户的真实需求, 我们必须因地制宜, 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 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 尤其要重视农村中低产田的改造, 扩大中低产田节水灌溉面积, 向中低产田要效益, 让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 这样一来, 耕地面积扩大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更加稳定。

4.3 提高农民自觉进行节水灌溉的意识

农户是节水灌溉工程的主要服务对象,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必须依靠农民的参与, 所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基础设施工程, 都要通过农户的使用才能实现价值和意义。农民永远是节水工程最终使用和受益者。加强农户的参与, 加强农户的节水灌溉意识, 既要让农民知道高效节水工程能增产增效, 也要让他们知道, 要想持续发展, 持续受益, 就要节省水资源, 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样才能长用长有, 保持水的长期有效使用, 让农户们知道, 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让农村真正富起来。先进的灌溉技术, 要有严格的技术管理规程进行规范才能使工程正常运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所在的农村地区, 当地政府应加强使用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水平, 还要求有专人负责, 严格操作。在节水工程施工时就要选择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并不断、定期地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让他们在面对新技术、新困难时也能运筹帷幄, 保证节水工程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5 结束语

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的建设, 是一项综合性强, 且利国利民的项目, 通过节水灌溉工程, 农村地区可以有效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并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等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扬, 宋明芮, 张俊生.强化管理是节水灌溉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8) .[1]张扬, 宋明芮, 张俊生.强化管理是节水灌溉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8) .

[2]杨潇.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传播, 2012, (23) .[2]杨潇.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传播, 2012, (23) .

节水建设 第11篇

据兵团十三师水利局副局长王新疆介绍,该系统是十三师与遵义群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历时5年共同研发的,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能够自动采集多种农田、作物以及气象数据,并自动生成相关报表和曲线的功能,实现了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指导农作物灌溉作业的半智能化。

那么这套系统工作原理是什么?又具有哪些特点呢?遵义群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项目工程师卢永华给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

高效节水自动化灌溉的原理及优势。兵团高效节水自动化灌溉系统是对传统大田膜下滴管技术的系统化升级改造,其使用远程无线通信控制技术及网络,实现田间水肥灌溉的自动控制、田间土壤墒情的自动采集、局部气候环境自动监测等功能。该系统通过使用各种自动化的远程控制设备,按照作物的生长需要精准地供给水、肥,并且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灌溉控制及农田信息检测,视频监控可实时观测作物生长情况,基本实现了科学监测及预设的自动化灌溉,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该套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有两大显著优势:一是节水,能够真正做到适时适量地控制灌水量、灌水时间和灌水周期,从而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显著提高水的利用率,比传统灌溉节水50%以上;二是节劳,与传统灌溉相比,自动化灌溉省去了平整土地、人工灌水、施肥等环节,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力及成本。

突破自动化灌溉阀门控制的技术瓶颈。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农业灌溉用水泥沙含量大,比较浑浊,即使从国外进口的先进电磁阀产品在兵团的农业灌溉中也“水土不服”,容易出现堵塞问题。兵团高效节水自动化灌溉系统采用新一代微电阀产品,其独特的自排污设计使得阀芯中的水和泥沙在阀门打开后自动排出,避免了水和泥沙重新流入阀体导致堵塞,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该系统采用单腔直流式结构设计,使得阀门过水量大,水损低,采用超低功耗微电机控制阀门开关,更加节能环保。目前,该自动控制阀门已经拥有8项专利知识产权,其性能经水利部节水灌溉设备检测中心检测,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准,加上其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与进口的电磁阀相比,其性价比较高。

灌溉控制系统的两大特点。采用混合架构模式设计的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是兵团高效节水自动化灌溉系统的一大特点。该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公网资源,使用VPN通信加密技术,建立安全的公网输送通道,用户除了能在本地控制外,还可在接入该VPN网络后使用计算机浏览器进行远程控制,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该灌溉控制系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实现多级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备份。以十三师为例,系统根据十三师的灌溉管理分级,将灌溉软件分为师、团、连三级灌溉管理,连级为最底层控制端,负责轮灌任务的执行,农田信息采集存储、数据同步等功能,连级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控制平台,可以在脱离公网的情况下独立运行,不影响田间的正常控制;团级平台是连级平台的上级,负责连接平台的数据存储与权限控制,能够对各连队的用水量、用电量等进行管理;师级平台负责所有团级平台的数据存储与控制,其数据与团级数据互补,当团级数据丢失时可以从师级服务器恢复数据,师级数据丢失可以从团级获取,做到数据的备份。

新疆地域辽阔,降水极少,农业用水主要靠灌溉。多年来,兵团垦区推行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田膜下滴灌工程,直接引发了一场农业灌溉史上的革命。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灌溉自动化技术日渐在兵团的农业生产中推广开来。兵团水利局节水灌溉中心主任张国庆告诉记者:“近两年,十三师开始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自动化灌溉应用,截至目前,应用面积已达10万亩,走在兵团各师节水自动化灌溉推广的前列。”

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探讨 第12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对策

1 公开环境信息, 创造参与环境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公众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享有的主要权利, 其中知情权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公众只有获取准确的环境信息, 才能有效地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应当引导和动员公众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 鼓励公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 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畅通参与渠道, 创造和扩大参与机会。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增强管理的透明度。通过固定媒体, 包括报纸、网络、杂志等及时向全社会公布水资源利用状况、《水法》的贯彻执行情况、水行政执法监督结果、水价及收费形成细则等相关信息。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的信息公开制度, 如定期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公开有关决策与管理的信息和程序等, 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环境信息公开健全了公众与政府信息互动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增强了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多层次地搭建政府与公众对话平台,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尊重和支持公众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信息知情权, 将决策实施到结果全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让公众了解辖区环境质量状况, 参与政府的环境决策。创造公众参与环境,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向公众公开执法依据、环境政策、办事程序、环境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公务内容。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把企业环境行为公布于众, 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水污染和浪费的制造者施压, 通过约束企业行为来改善我国目前的水短缺、水污染问题。并逐步成为社会评价企业、选择其产品的依据, 使公众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 实行绿色选择。

2 完善法规制度, 确保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查和控告。” 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1条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 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 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目前我国涉水法律有4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7年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年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98年发布, 2002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年发布, 1996年, 2008年修订) 。涉水的法规主要有《城市供水条例》 (国务院令第158号, 1994年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120号, 1993年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令第284号, 2000年发布) ;《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60号, 2006年发布) 等。许多缺水城市依据国家法律法规, 有针对性地完善地方立法和制定用水制度, 制定了《实施〈水法〉办法》、《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取水许可管理规定》、《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供水条例》、《排水条例》、《节约用水条例》、《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 确立了公众参与制度。规定对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规划需召开论证会、听证会;2006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施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办法》中规定了政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细则、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公众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法律赋予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公众参与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参与制度, 如水情咨询制度;水价听证制度;用水、节水和水交易信息公布制度;听证会制度;群众有奖举报制度, 以及其他充分体现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监督权的制度。

3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参与意识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世界和我国政府组织的一项广泛宣传水资源的社会性、公益性活动, 形式灵活多样, 其目的是让公众充分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通过大众传媒, 通俗易懂地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营造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舆论氛围, 增强公民节水意识, 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通过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 及时宣传重大的水资源保护活动和重要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利用典型调查、专题采访等形式, 大力弘扬先进典型, 公开曝光违法行为,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对大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确保未来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政府应加强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关系, 并建立严格、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完善代表提案和群众信访的办理制度, 设置环境信箱、开通热线电话、规定领导接待日, 建立“受理—查处—答复—征求意见—再处理”工作程序。构筑以节水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责任意识, 行为参与是公众参与的根本, 拓宽公众参与途径,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创建活动, 创建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学校、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等, 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增强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壮大民间组织, 形成体制保障

工业发达国家生态运动能够蓬勃地发展, 非政府的环保组织作用至关重要。建立与节水相关的各部门的协会制度、用水户协会制度、分水协调制度、水价听证会制度、水信息公布制度等。建立用水户协会、实行参与式管理。通过民主选举建立用水户协会、参与各级水权的分配和市场监督, 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 水费收取、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切实加强公众参与的组织机制建设。非政府组织在公众参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还要为用水组织的充分参与作出制度安排, 使非政府组织充分参与到节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去, 达到用水者用水策略从非合作博弈达到合作博弈, 实现水资源的最佳利用。整合党政信访、公开 (热线) 电话、政府电子信箱等资源, 构筑统一的举报投诉平台,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社会舆情调查、接纳、分析和处置机制, 及时准确地掌握公众舆情动态。创造条件, 整合力量, 逐步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环保社团组织, 并充分发挥这些民间组织参与水资源管理的作用。广泛凝聚民间环保专家力量, 聘请市民代表或社会监督员参与日常环境监督。制定公众参与的规范性管理办法, 对公众参与决策、信息沟通、规划审理、公众监督、公众参与社团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 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义务, 从组织制度上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完善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5 创新管理机制, 拓宽参与渠道

要建立公众参与有效性保障制度, 保障公众参与的渠道畅通, 提高参与效能。包括完善水资源利用的决策程序, 重视信息交流、讲座、媒体广播、问卷调查等, 以及加强公众节水知识和技术培训, 提高参与的能力和质量等。公众参与就是要把民主政治的思想贯穿到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保护、治污回用、水生态修复的全过程, 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体制, 把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纳入责任制进行考核, 对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并把检查结果及时通报, 保证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正常运行。政府或企业定期发布环境信息, 引导公众关注环境问题, 提出各方的观点。并通过公众信箱、热线电话、电子邮件来接收公众反映的环境问题, 组织利益相关者协商, 达到良性互动, 并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调查, 缩短政府、企业与公众的距离, 提高办事效率。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包括预案参与、过程参与、末端参与和行为参与。综合决策部门或节水型社会建设主管部门在制定环境政策、法规、办法、规划或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时要请专家进行评估, 并找利益相关者协商。同时, 要征询公众意见, 可采取问卷调查、公众代表座谈等形式听取意见。决策出台前要请公众代表参加论证会, 决策出台时要以适当方式公布于众, 公众不认可的环境决策不能出台。过程参与是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是监督性参与。在各项环境政策、法规、办法、规划及建设项目、区域开发等决策的实施过程中, 要随时听取群众意见, 接受舆论监督。末端参与是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 是把关性参与。对“三同时”和限期治理项目验收, 要请公众代表参加。对有关环境污染案和环境经济纠纷的处理, 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应注重维护公众的“三权”。即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示制度﹔维护公众的环境监督权, 建立重大污染问题挂牌督办制度, 开通市民投诉热线﹔维护公众的参与权, 适时组织公众参与现场检查, 对一些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整治和规划项目论证等, 举办市民听证会和信息通报会, 倾听群众呼声。

6 健全监督体系, 强化公众监督

切实做好社会各界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公众监督工作。加强环境决策民主化, 让群众参与决策, 让公众监督决策, 凭借公众的力量, 及时准确地得到觉察决策和事务运转中的漏洞和偏差, 及时补救和处置。公众以已经颁布的国家法律或条例为依据, 监督环境立法、执法机关的工作, 指出环境立法、执法过程中的错误、工作懈怠及滥用职权。造成严重后果的, 可以要求相关部门或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充分利用电子管理、电子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 全过程、全方位地严密监控具体事务的运作及有关人员的操作等情况。完善科学运行体系。充分利用智能计算机、网络虚拟等科技手段, 对事务的决策和实施方案, 进行严谨、细致、深入的检验, 及时发现问题, 堵塞漏洞, 完善决策和操作方案。推行电子政务自动化办公手段, 消除人为操作的随意性和疏忽性, 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严谨性、操作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公允性,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通过采取政务公开、网上公示、开通环境投诉热线, 保证公众参与监督渠道的畅通, 维护公众的监督权。完善投诉系统, 随时接听群众投诉热线, 保证每一起有效投诉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结果、有回音。对公众投诉、举报查实的重点污染企业应曝光。

参考文献

[1]李希, 田宝忠.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汪永晨.水资源保护与公众参与[J].绿色视野, 2006 (12) :10-11.

[3]廖晓义.绿色选择, 节水承诺——公众参与建设节水型社会[C].2007年世界水日中国饮用水高层论坛论文汇编.

上一篇:课程负责人下一篇:预防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