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2024-08-04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精选12篇)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第1篇

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1.1 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 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 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由学校规章制度、物质设施以及精神文化这3大部分组成。学校设立的规章制度, 是根据校园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做的, 有着属于自身的校园特色, 在某种程度上, 让学生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制约;学校里面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 是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配套设施;在精神文化方面, 学校是根据自身需求而设定的, 具有特殊性, 只有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做到位, 才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1.2.1 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本身需要通过学生的意志努力来完成, 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体育锻炼是达不到目的的, 校园体育文化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正确的精神导向, 通过不断地努力完成既定目标, 在不断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就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课、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 在学生的体育的锻炼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爱好, 这样的培育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是有切实证据检验的, 通过长期的坚持培养学生的毅力通过一定强度和难度达到锻炼的目标, 子这个锻炼的过程中学生或通过自己努力

1.2.2 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奥林匹克的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 无论是校内外的体育竞赛或是自觉自发的锻炼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校内外的比赛可以与有相同爱好的同学比较技术的高低, 体能的优劣, 通过自觉自发锻炼活动可以与同学的锻炼成果相比较, 通过自身锻炼前后对比看是否达到锻炼目标都是中竞争。体育运动的竞争更加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同学之间的关注度增加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这种积极向上的竞争取代目前普遍存在的攀比炫富和颓废放纵显然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1.2.3 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体育是一种世界语言, 无论种族无论性别无论身体是否健全人人都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 在体育运动当中, 弱势群体和残疾人都可以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残疾同学和弱势群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感受到融合共享, 健康同学通过体育活动感受到分享和爱心。运动本身就是愉悦身心, 通过体育运动的过程体现对于人本身的关注, 通过对自身的感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使大学生能以人文的视角看待周围, 拥有更博大的胸怀。

2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看似虚无缥缈, 但却真真切切的存在于身边, 大学精神代表着一个大学的风貌和品格, 一个大学精神鲜明的大学所培养处的学生身上也都有这种浓烈的气息, 成为一种品格, 这种精神会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不断发奋实现自己的价值, 为社会进步发挥自己的力量。

3 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3.1 大学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

当前正处于一个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 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给我们带了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以大学多年的文化积淀为血脉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唤起他们的民族精神,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学多年的文化传承塑造出与众不同的大学精神。每个院校都有每个院校的特点, 每个院校也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 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校园体育文化, 丧失了这种独立性校园体育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大学精神指导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使其带有深深的独特的烙印生生不息。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

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 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大学精神也是如此, 因此, 大学精神需要载体, 体育无疑是最适合的载体之一, 体育精神应该是更高、更快、更强是正面的, 是向上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是为集体、为国家奋斗不息的奉献和大爱精神, 是永不止步、积极创新的变革精神。这也正是大学精神的根本, 体育精神和大学精神拥有共同的底色, 正因如此以体育为载体以校园体育文化为形式才可能更好的深化大学精神, 使大学精神具象化, 使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到、感觉到。校园体育文化不断丰富大学精神使其更具时代性, 校园体育文化以最直接的形式使大学精神传承。

3.3 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共同着力点是人

无论大学精神还是校园体育文化最终传承和发展的终究还是人, 学生才是践行者, 只有立足于学生大学精神才得以体现和传承, 只有立足于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才得以发展。体育活动中享受运动激情和深深感受到体育精神震撼的大学生首先萌发的, 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这种效力是目前大学文化的其他载体所不能企及的。因此, 把更多的体育活动设计成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 使体育精神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之中, 将使大学校园中的学术文化等得到有益补充。

4 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精神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从体育的视角反应了大学精神, 学生身体力行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通过运动项目和团队配合体验体育的魅力, 通过刻苦努力的练习体验体育精神, 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大学精神是极为重要的, 只有通过艰难枯燥的训练过程才能真正触及到灵魂, 培养学生的品格, 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面对的绝不仅仅是生活的挫折还有建设祖国的重任, 只有拥有了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才能够应对当代社会的各种诱惑和困难。

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内在的精神蕴深意长。它能唤起广大学生成长的欲望, 挑战的信心, 促使学生自觉努力。正因为有了健全的体育文化, 丰富的统一竞技活动, 团结奋进的体育精神校园文化才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参与。在这种共识和追求下, 有利于排斥有悖于体育文化的离心情绪, 形成校园主体对体育文化共同拥有的责任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 增强体育文化的凝聚力, 优化体育文化建设, 就能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共进性。

摘要:该文从体育的视角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和大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精神的作用, 分析认为大学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 校园育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指引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丰富了大学精神。

关键词:体育文化,精神,大学精神,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一辉, 庄志勇, 苏振南.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 2007 (3) :91-93, 96.

[2]陈建华, 许琳.培养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途径[J].运动, 2015 (9) :5-6, 75.

[3]吕灏.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5 (2) :63-65.

[4]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第2篇

根据文件精神,我处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开展讨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院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重点,须每一位教职工、学生共同努力。

一、我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哪些体现?

1、长期建立以学生为本、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体制,狠抓学生管理,保障学生的安全,以学生学知识、学技能为主导,处处体现学院学生管理上的优势;

2、抓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发挥教师的教授、引导作用,为培养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努力提高管理、服务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与质量,保障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通过宣传先进事迹,带动学院向先进集体、个人学习的热潮;

二、希望学院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

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是当前的主题,学院的各部门能各司其职,拥有一支稳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职工队伍,学生能自觉的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开展各项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不断涌现先进事迹。

三、应该怎么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1、抓好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显眼的特征之一,这也能使教职工、学生的行为操守更加规范。

2、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

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体现在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宽容失败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出神入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一种高超的德育教育艺术。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学校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校园文化经常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很多活动都需要学生集体参与,需要有相互协作的精神。每个学生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了师生的心理环境,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校园文化为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塑造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

4、提高认识,加强服务理念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者,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以身作则,坚决杜绝不良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以服务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职工、学生。

四、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从我做起?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院的大事,每一位在学院的教职工、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并自觉的做好:

1、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2、积极向先进个人学习;

3、做好本职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第3篇

【关键词】篮球运动 高校 体育文化 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的来源是多元化的。高校的教学特色,能够凸显高校教学文化;人文气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高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促就了校园的体育文化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完善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要高于体育活动本身的意义,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体育精神文化对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推动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并与高校所倡导的价值观相结合,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在体育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也不断完善着人格,提升精神力量,感受精神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会受此力量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运动当中。篮球运动无疑是高校当中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本文重点对篮球运动当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其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篮球运动是一种传统的运动项目,该运动引入高校的时间久远,基本已经形成一种特定的特征。高校当中,篮球运动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新。篮球运动规则的创新、运动内容的创新、运动形式的创新等等。如今,篮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创新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篮球运动进行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肢体协调、脑力开放、团队配合等不断创新篮球运动当中的战术和其他技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篮球运动当中的这种创新精神在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气氛,大家都明白,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在篮球运动当中赢下对手,取得胜利。这种创新精神开端于篮球运动,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

二、对竞争拼搏精神的影响

如今,社会竞争仍在继续加剧,大学生毕业之后将面临十分残酷的社会竞争,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的竞争、人脉的竞争等各种社会资源的竞争。因此,大学生的竞争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而篮球运动本身具有着竞争与拼搏的精神,直面困境、勇于战斗、永不服输等精神充分在篮球运动当中展现出来。学生在这种竞争与拼搏的篮球运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加强竞争能力,有利于在以后的社会生涯当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具有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才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当中站稳脚跟,才能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每一个竞争阶段。而高校当中的篮球运动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为学生争取得步入社会生存的又一大技巧。

三、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

从高校篮球运动的本质来看,其本身以一种集体性的运动,运动的规则和内容都讲究团队集体的合作性。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只有集体的协作与配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相反,如果团队互相不配合,或者缺乏良好的配合方式,整个团队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到来的只能是失败的结果。将这种情形放大,在一个学校,班级是一个集体,社团也是一个集体,放大到社会,企业是一个集体。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以使學生在班级团体、社团团体、乃至以后的公司团体当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快速融入集体,重视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集体建设,为集体贡献力量。因此,篮球运动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对公平竞争精神的影响

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其本身又具有这严格的规则制度,篮球运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在这些规则制度范围之内进行。规则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就保障了篮球运动的公平竞争性质。在高校篮球运动一般的比赛当中,所谓的公平竞争通常是指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篮球比赛,对篮球运动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体现出篮球运动的公平竞争原则。在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不止篮球运动具有公平竞争品质,其他所有运动也都一样,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学生通过对篮球运动中公平竞争精神的感受和领悟,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这种公平竞争的精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都是难能可贵的。

五、对组织纪律性精神的影响

高校当中,篮球运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校方组织的篮球运动,还有一种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篮球运动。在校方组织的篮球训练或者篮球比赛当中,体现出来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引导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加强。后者的初衷是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热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组织、有纪律的开展篮球运动活动,更加强化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精神,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将反映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篮球运动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重大,同时对学生日常生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到其中的联系,加强对篮球运动的引导,并反映到学生生活和工作当中,加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强.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239-240.

[2]马应强.试论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04:125+131.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第4篇

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以及形成

所谓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就是以体育为中心, 围绕体育运动而形成体育道德、体育文化知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风尚等的精神财富。这些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以后的工作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学生终身受益。而校园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现象,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一个在不停地参与与体育有关的活动, 潜移默化的形成。一旦形成他就会具有全面教育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娱乐性、渗透性等特性。

2、篮球运动对高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调查分析

篮球运动是具有健身、益智和娱乐等基本功能, 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 功能也越来越强。尤其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的集体中, 学生处在活泼好动, 好胜心强, 篮球运动正好符合学生的这种特点, 而篮球运动技术简单易学, 吸引力强, 学生在中学时代通过电视网络等对篮球运动的了解较多。且他们刚刚从艰苦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对篮球运动有着向往。这样通过体育教学, 观赏篮球比赛, 理解篮球的真正的价值, 是学生在欣赏篮球运动的同时, 产生心理向往。

2.1、篮球运动对高职学生体育观念影响的调查分析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2]体育观念的改变需要改变体育行为, 也就是体育行为的改变才能促使体育观念的进一步改变。在对大学生对篮球喜爱程度的调查后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篮球的热爱程度较高, 这说明大学生认识到篮球运动对增强身体健康, 愉悦身心, 培养自信心方面有较高的价值,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以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在篮球运动中通过积极的奔跑和拼抢、对抗等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发泄, 有利于学生平衡心理;通过队友间的配合, 有利于学生解决同学矛盾, 增进友谊, 提高学生之间的理解, 增强团结。学生积极地参加篮球运动中, 使身体各种器官都同时承受到一定强度和量度的负荷, 使学生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参与篮球运动不仅仅是亲身体验那么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观赏比赛、参加篮球啦啦队为同学或者队友加油, 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利于他们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帮助。这些说明学生能够对篮球运动的价值产生正确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体育观念改变形成新体育观念。

2.2、篮球运动对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影响的调查分析

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众所周知终身体育意识是对终身进行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传播体育知识、践行体育功能等内容所持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 其基本内容是逐步建立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目的是使自身体育活动伴随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3]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后, 他们不仅能够终身参加到体育运动中还能影响家人以及周围的朋友, 有利于我国体育人口的增加和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是我国有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转变。学生通过参与篮球运动以及篮球相关的报告会、演讲等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篮球运动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 减少学生的伤害, 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2.3、篮球运动对高职学生体育精神影响的调查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学生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4]校园体育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竞争精神, 协作精神、意志精神、遵纪守法精神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他们的竞争意识较其他学生较强, 有着非常积极的进取心;他们在运动中能够形成不断克服各种困难, 胜不骄败不馁, 能够增强学生的坚强意志;篮球是一项多人合作的体育项目, 学生通过协作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这需要队友之间充分的合作和信任;而篮球运动也是在规则的规范内进行的运动, 学生在运动中要遵守规则, 这对学生行为有一定的规范性,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精神。由此看出篮球运动的实际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该项运动起源之初的游戏性, 对人们之间交流合作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4、篮球运动对高职学生体育道德影响的调查分析

篮球运动对培养高职学生体育道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场上场下的协作配合, 公平竞争, 遵守规则等等, 培养他们的奉献、拼搏、奋斗的优良品质。这符合了奥林匹克宣扬“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理想精神是相符合的。通过篮球运动的锻炼和练习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 学生在运动中勇于承担, 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体育道德要求和体育道德培养。通过调查发现篮球运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提高学生的公平竞争品质、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纪律性提高等等。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6.

[3]、吴明.中美篮球文化差异管窥——NBA到CBA[J].体育文化导刊, 2001, (5) .

[4]、杨文轩, 冯霞.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 2006.1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第5篇

活动主题:弘扬雷锋精神,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组织单位::xxxxx参与人员:xxxxxx全体同学

活动背景: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为进一步弘

扬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一方面增强同学们学习雷锋的意识,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

劲射的热情,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配合学校和社区创建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利用三

月学雷锋活动月,激发同学们的志愿者服务精神,促进“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

务精神的传播,将志愿服务与社区、校园和我们身边的环境结合起来。

当天活动流程:

(1)7点20由组织委员迎接嘉宾入场,并介绍当天活动内容

(2)由主持人介绍主题涵义

(3)以 ppt的形式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意义和目的(4)娱乐环节, 进行诗歌朗诵表演

(5)观看好人好事相关视频,说说同学们的感想

(6)同学们相互讨论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其他人

(7)最后,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构建浅析 第6篇

关键字:校园文化;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

独立学院雏形是普通本科院校利用自身优势教学资源,引进社会资金,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在建校之初多依托母体(举办高校),教育部26号令明确要求独立学院与母体分离,因此,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面临如何横向切入、纵向深入以及更好辅助学院发展的问题。

一、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反映着师生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可视的表层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实现途径。校园精神文化是内隐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人生态度、教风学风等。

二、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缺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导致校园文化底蕴不足。同时独立学院随着母体分离,学生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照搬母体,缺乏特色和准确定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主线。独立学院更多是母体的缩小版,从学科设置、管理模式、校园建设等方面几乎毫无变化的借鉴母体学校,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准确的定位。同时,独立学院的学术、课外活动等也多数借鉴母体学校的形式,对自身特色发展认识不到位,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主线。

3、师生认同感不强,爱校荣校意识薄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支持。首先独立学院在办学层次上属于三本、非重点院校,这导致在校师生在心理上的失落。其次独立学院处于发展期,各项制度、基础设施、校园环境、人文关怀、课余活动等方面不完善,也使得师生对学院有所抱怨。第三,独立学院多数教师把自己摆在一个打工者的位置上,缺少主人翁意识,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更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很难形成独立学院自主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受制于母体及政府的“指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自主性和活力。尽管教育部26号令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强调了“独”的特性,但现实中母体对独立学院办学过多的“指导”,让独立学院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因办学盈余合理回报的收取,使政府在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监管和指导,都造成独立学院办学僵化,对学校外在硬件关注多,内涵文化重视不够。

三、独立学院精神文化构建途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对师生既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润作用,又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是塑造学校形象的关键。独立学院全体成员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使广大师生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推动者、进而成为优秀校园精神文化的受益者。

2、准确定位,具有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院办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强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独立学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独立学院从出生起就像一棵被移植的小树苗,要茁壮成长必须要自己汲取养分,找到适合生长的肥沃的土壤。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突破母体学校对自身建设发展的影响,大胆创新,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基调。

3、创新形式,力求实效。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情感的认同,是一种精神信念和力量。因此,独立学院应该结合学院及师生特点,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质量,坚定信念,并使之不断地提升。移通学院开辟的“文化移通”,开设的“名师讲堂”等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提升开启先河。此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校史报告,校史展览覆盖到课堂、通过文明寝室,你我共建覆盖到宿舍、通过文明用餐,节约环保覆盖到食堂、通过文明用语,遵守法纪覆盖到网络等。

4、人文关怀,增进感情。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的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价值取向、情感认同为基础的,因此,独立学院在精神文化构建过程中更需注重人的培养,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改善师生关系、改善领导与员工关系,增进全院全员的感情,激发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切实做到“以真情教育人,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激发人”,在全院营造积极的价值认同体系。

5、自主办学,持久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其坚不可摧的基础,不能因为利益的驱动、上层的干涉而左右摇摆,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能够坚持自由、自主的办学,坚持学术自由、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著名的耶鲁大学算是独立学院的鼻祖,其以自由的学术气息、深厚的文化氛围、庄严凝重的历史感赢得世界的认同,它的成功之处值得所有学校学习和思考。

四、结语

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保障,更离不开全院师生以主人翁的精神赋予其深厚的内涵和影响力,只有共建校园精神文化,尊重和发展校园精神文化,才能以校园精神文化强大的内动力推动独立学院走的更远。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10SKS28),本文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23日第2版

【2】严学仕.《试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论文在线.2010年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第7篇

石油高校以为祖国培养石油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不但要求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中最优秀的群体, 将承载着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 因此, 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大庆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高度升华。大庆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体现了社会公德,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基本内涵可以弥补很多90后大学生信仰缺失, 改变其价值观混乱的现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校园体育文化是贯彻大庆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也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下, 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体育文化是深入学习和贯彻大庆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创设一种氛围, 有利于加强大庆精神的渗透性, 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能用先进的文化作指引, 充分把握和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 使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大庆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将对深化大庆精神大有裨益。

2.2 以体育为载体可以更加有效的弘扬大庆精神

实践证明, 用行政命令、死板说教等方法来限制、改变、左右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行为及情绪等, 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适应新的形势, 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创造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学生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使教师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 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文化这一特殊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可以让大庆精神有生命力。

3 研究结果

3.1 大庆精神可以通过校园体育传播和传承

我们的校园生活不能缺少体育, 许多人的体育习惯都养成于大学阶段, 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切实的培养学生的体质, 通过体育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使大庆精神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加亲切和易于接受。

大庆精神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它影响的不仅是石油会战那一代人而是深深的植根在大庆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 大庆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所体现的爱国求实创业奉献精神需要年轻的大学生去弘扬去传承, 体育是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 让它与大庆精神联系起来将使大庆精神更具魅力。

3.2 以体育为载体可以更加有效的弘扬大庆精神

实践证明, 用行政命令、死板说教等方法来限制、改变、左右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行为及情绪等, 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适应新的形势, 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创造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学生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使教师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 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

3.3 体育对于大庆精神的培养

体育是大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教育不仅针对学生的体质, 同时针对学生的品德, 培养大庆精神实际上是对人的品格的塑造, 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化。

(1) 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电视转播和网络直播等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接触和了解各大体育赛事, 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一瞬间大部分的人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心情激荡和归属感, 体育赛场的氛围无论是在荧屏外还是荧屏内都能引起巨大的心灵震撼, 感受到团结一心的浓浓的爱国情怀。对于动员的偶像崇拜也深深的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 运动员在赛场上为着国家为着自己顽强拼搏, 个人的价值和国家荣誉在一瞬间完全融合, 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会深深的感染着喜欢他的人, 塑造良好的榜样。

(2) 体育可以培养艰苦奋斗所必须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 并努力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体育活动一般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性, 紧张, 强烈的身体对抗和疲劳, 参加体育活动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和意志努力, 因此,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越是艰苦枯燥的项目这种心理体验就越强烈。通过体育项目促使学生不断主动被动的磨练自己, 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

(3) 体育可以培养求实精神。

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不断超越自我, 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体育项目是以高度、远度、时间等决定比赛名次的, 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示的是自己的能力, 超越的是自己的极限, 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提高自己, 这在体育比赛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学生的感觉也最切实, 强烈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会促使他们更进一步踏实努力。

(4) 体育可以培养无私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 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体育比赛就像一个舞台, 运动员就是表演者, 而在幕后还有一大群默默奉献的教练员、陪练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 他们虽然没有站在领奖台上接受万众瞩目的荣誉, 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上位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看到运动员成功完成比赛, 登上领奖台, 或者比赛顺利进行都是一种成功, 赛场一片沸腾时体育带来的巨大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会影响到参与体育赛事的每个人。体育带给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种心理体验是别的项目不可比拟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大庆精神为指引, 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庆精神通过体育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更为鲜活。

(2) 体育可以加强对大庆精神的领会和体验, 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和体育项目相结合比简单的说教更加有效, 学生体验更加深刻。

4.2 建议

校园体育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在发挥弘扬大庆精神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应该更有效的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建立课内外和校内外一体化机制, 为培养优秀的石油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石油高校以为祖国培养石油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不但要求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构建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体育文化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大庆精神为指引, 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庆精神通过体育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更为鲜活。

关键词:高校,大庆精神,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70-74.

[2]刘宏凯, 宋玉玲.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育人模式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10) :98-100.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第8篇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超出学生时代的时间界限,具有终身体育意义;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增强体质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效用。

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及分类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手段是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主要内容包括各类体育知识,它是高校师生在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1]。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分类

根据文化学观点,人们根据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三个层次[1]。意识文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见图1)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构成要素,在培养校园团体,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能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我们从这种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实现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升华。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将这种校园体育文化中人文意义浓厚的体育精神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进而参与到其中并享受在其中[2]。

3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3.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树立明确的目标。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差异,如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年龄的学生等。首先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业。其次,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不仅会能增强自身体质,还能把自己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及锻炼方法等带入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为推动体育文化发展做出贡献[4]。

3.2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很好的,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要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要依照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学校各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培养个性化管理理念、体育精神和运行效度[5]。

4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途径

4.1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及体育规章制度的健全能更好的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这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要从严治本,是非分明,积极引导,相互配合。

4.2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以体育目标、体育行为及审美情趣等为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锐意进取。因此我们要把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核心,积极弘扬体育精神,培养更高水平的团队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体育精神,并将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体育意识文化建设[4]。

4.3 加强高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基础。通过实际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才能培养体育意识文化。各种体育场馆、运动广场、体育用品(包括运动服装、饮料等)、艺术雕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因此,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场馆建设、现有场地和器材的合理使用、体育设施规章制度等对大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6]。

5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建议

5.1 巩固、加强大学基本体育课教学

我们要实现高校大学生体育目标,那么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是有必要的,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形式,是对学生展开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和体育思想,学习掌握大学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顽强勇敢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

5.2 加强高等学校校运动会的综合性

校运动会不仅能使我们广泛进行学校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为体育文化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但现行校运会的项目设置和竞赛办法都缺少创新的模式,导致参加比赛的学生不多。实践证明,以体育单项协会和体育课所开设的项目为竞赛的主设内容,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体育竞赛行列之中,使大学生参与、热爱、融入、享受,达到增加体育人口、丰富竞赛内容的目的。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校运会,将其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发展成为融健身、娱乐、竞技、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活动。

5.3 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兴趣小组、俱乐部的建设

以俱乐部小组模式学生自行组织和管理、教师作业务指导为手段,以学生按兴趣选择并交纳会费为原则而开展的广泛多样性的活动。俱乐部模式的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内化为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能较好的满足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差异的学生的要求,而且也能在高校中最大范围、最高程度的宣传体育文化。

5.4 积极发挥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高等学校运动队对一个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引领和导向示范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各个学校要有选择性的重点发展几个优势特色运动队,经常开展各种比赛,全面提高整体体育文化水平,使广大学生了解、欣赏、参与、热爱、融入、享受体育文化的魅力。

5.5 不断深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力度和广度

校园体育文化蕴含着体育的精神,彰显着文化的价值。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创设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评价体系,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不断反馈中得以完善[7]。可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做好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如利用墙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赛事、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用品、体育明星及国际国内体育动态、心理健康知识等)。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这是指在学校各个领域都要渗透一些体育文化精神、劳动与健康、精神与健康,使校园体育文化深入人心[8]。

校园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设,加强运动队、校队及俱乐部的建设,以点带面,进而使整个体育文化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院报,2003,(11).

[2]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0-51.

[3]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4]钱应华.体育文化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

[5]马景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五个策略[J].宁夏教育,2011,(5).

[6]陈华卫.校园体育文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6).

[7]汪延飞.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刍议[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之魂 第9篇

一、建设精神文化要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办学思想是高校为实现根本目标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的基本信念, 是学校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方针、目标、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精神文化传统和大学人共同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映, 是建立在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念, 是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精神内涵的直接体现。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传承既要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华, 又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 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 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精华。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 是大学的根本指针, 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风建设等, 是大学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的思想源泉, 是大学增强办学实力, 永葆生机和活力的行动纲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举起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旗帜, 积极汲取传统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中的精华, 为己所用。

(二) 不断丰富和发展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纵观世界大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大学自身的演进而发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大学, 因所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差异性而形成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使同一所学校,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也可能会有差异。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要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完善, 根据时代、社会及自身发展的要求, 对其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及时予以调整, 不断开拓创新。回顾清华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在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体现了清华人追寻发展科学, 振兴文化, 勇于探索, 讲求实干, 造就国家民族英才, 服务社会的理想。在今天, 百年清华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引下, 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二、建设精神文化要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 并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 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大学精神既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和主线, 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 应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在传承中谋发展, 在传承中求特色, 既要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崇高精神品质, 又要吸纳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精华, 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 挖掘校训、校徽、校歌的潜在影响力。

校训、校徽和校歌是大学精神、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 对内激发校园行为主体的向心力和创造力, 对外宣示学校文化形象和精神风貌, 体现学校的人文底蕴、人格精神和治学传统, 反映学校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办学特色。学校要精心提炼校训, 谱写校歌, 科学设计校徽, 通过广泛动员、大力宣传等形式, 扩大其影响力, 加强渗透力, 使其成为学校师生的精神标志。对已有校训、校歌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整理、提炼, 充分挖掘其内在含义, 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突出学校特色。总结学校发展历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 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 发挥校史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所学校无论是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还是新建学校, 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记载着学校发展的过程。校史见证着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 面对校史, 师生会有一种神圣的敬重感。通过校史整理、校史编订、校史资料展览、校史宣讲等多种形式, 开展校史教育, 能够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感, 增强学校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强师生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积极投身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比如, 北京大学把校园行为文化的开展同纪念校园历史名人结合在一起, 激励莘莘学子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很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 利用校园物质景观蕴含的人文价值。

校园物质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 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体现,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有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生态, 体现了浓郁的大学精神。尤其是对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高校, 更是如此。校园内富有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物质景观, 向人们诉说着大学发展的历史和典故, 展示着大学精神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内涵, 成为高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肥田沃土。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物质景观蕴含的人文价值, 发挥物质景观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用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情结, 陶冶学生关爱学校、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使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师生的内心境界。

三、建设精神文化要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一) 深入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动力, 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 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是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起来, 牢牢把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 赋予学校精神、学校传统以时代内涵, 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 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划清界限,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二)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奋斗目标不断进取的动力, 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作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大校, 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帮助师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 增强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念, 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信心, 增强奉献精神、责任意识, 把个人成长成才、个人理想的实现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

(三) 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演进中形成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凝聚力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 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应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重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引导广大师生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个人进步、成长成才融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 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踏实工作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 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既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更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应深入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 帮助广大师生知荣辱, 明是非、善恶、美丑界限, 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自我责任, 在良好道德品质基础上立鸿鹄之志, 不畏艰险, 展示才华。

摘要: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传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培育和践行大学精神、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等方面加强建设, 并引领整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10.12.25.

如何让精神文化浸润校园 第10篇

镜头一:自信之窗

小墙壁、大世界, 要赋予墙壁一定的内涵,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使其真正成为孩子们一扇思想的窗口。瞧, 十佳“小标兵”、“小能手”……班里同学们的名字大多“墙”上有名。外人乍一看可能不明就里, 但对学生来说名字上墙却是一件大事, 光荣着呢。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为了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每周结束后, 我们总是不失时机地总结一周来的积分情况, 给学生一个量化的评价。对当周积分前十名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赋予其本周十佳“小标兵”的称号;对积分前两名的小组, 赋予“先进小组”称号。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优点, 同时兼顾小组内的团结协作意识。

有一次, 班级照例进行积分总结时, 我忽然感觉到有一些无助的目光在眼巴巴瞅着我, 我深深知道有些孩子即使十分努力, 也很难在积分上名列前茅。可是孩子们都在期盼着老师、同学的认可和鼓励,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在快速思考着:有了!我们何不选出一周来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或有突出表现的“小能手”呢。“曹一雷的书写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我的话音刚落, 同学们就议论开了:“张涛不论上什么课, 听课都很认真。”“李毅军每天都早早来干值日。”“刘志很爱动脑筋。”……一时间,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选出了自己心中的“小能手”。我一看, 相当多的同学都被选入其中, 刚想说点什么。这时就见李明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老师, 我, 我, 我觉得自己爱帮助同学。”“对!一点不假, 应该鼓励。”我说。李明咧着嘴笑了, 同学们也笑了。我们把选出的“小能手”名单张贴在宣传栏中, 我注意到张达、蒋吉山、李伟等好多同学都会忍不住偷着去看看自己的名字, 然后满怀信心地笑笑……同学们的自信心更足了, 真是小展台, 大境界。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的笑容在这里绽放, 孩子的梦想在这里起航。

镜头二:风采展示

教室内外开辟各类版块, 这些板块上都闪耀着不同的名字, 像“习作乐园”、“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从二年级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因为日记的形式活泼多样, 可以是观察日记、生活日记、随感日记等。学生可以不受约束, 放开思路,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 乐意写, 自觉自愿写, 甚至抑制不住练笔冲动地写, 尽情表达, 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时间一长, 学生养成了习惯, 积累多了, 灵感多了, 逐渐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有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 放风筝比赛, 碰鸡蛋, 捉蜗牛, 打雪仗, 夹豆子, 竞选班干部等等。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例如, 学校组织的读好书活动, 我借此提出让学生写感受日记, 续编日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学生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记下来后, 我选取文质兼美的日记进行交流、赏析、展示。因为每篇日记都是学生的心声, 墙壁成了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充满无限的活力。这些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广泛认同的精神食粮。这种精神上的教育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

镜头三:书墨飘香伴童心

作家著名叶文玲说:“读书赋予人的快乐是任何美食、锦衣和华屋绝难比拟的———吃一道佳妙的菜, 美味一会儿;穿一件漂亮的衣服, 神气一阵子;读一本好书, 受用一辈子。人不读书与人无朋友一样孤单, 人无朋友的孤单, 也许是暂时的, 人若不爱读书, 那么这种孤单贫穷将是终生的。”

1.为此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 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 发动学生捐书。实现“我”的书大家读, 大家的书“我”来读, 阅读资源共享。每班选一名图书管理员, 一名协助员, 登记每人借阅图书名目、借阅与归还时间, 并建立班级图书借阅制度, 比一比谁看的书最多, 谁的收获最大, 谁最爱护图书, 班级要评出读书小能手, 并及时张贴于班级表扬栏内。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保障了读书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

2. 启动《心灵对话录》———为学生的读书提供展示的平台:

学生每通过一级都会在《心灵对话录》中记录下来, 并用“五角星”标明其通过的相应等级。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一星级:背诵课本中的优秀美文和读读背背, 说出搜集到的资料的大体内容。二星级:背诵老师推荐的古诗, 背诵的优秀美文, 读老师推荐的图书, 达到阅读要求。三星级:自选背诵古诗, 自选背诵优秀美文, 读自选的图书, 达到阅读要求。小明星:学生在通过以上三级的基础上, 可以申报“小明星”。一学年为一个考级循环, 学生考级申报须逐级进行, 一级通过才能申报二级, 二级通过才能申报三级, 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申报小明星级。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考级中凡是达到小明星级的学生, 学校将其照片及其读书的感受一并张贴在班级或学校的展示栏内, 进行表彰鼓励。这样, 一方面强化了这部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另一方面起到了辐射、引领、共振的作用。课间, 同学们常常在展示栏前驻足、品评, 同学们那灿烂的笑容写在脸上。如今, 读书交流的人多了, 打闹、喧哗的人少了;主动进取的人多了, 被动应付的人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策略、阅读习惯都有大幅度的改观。

校园文化成为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 又能在无形中统摄着学生的灵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 这里的每一堵墙都是学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 就要为学生对话开辟通道, 就要赋予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 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主体的画, 无声的诗”。为此搭建了自信之窗、风采展示、书墨飘香伴童心等平台, 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文化沉淀:校园核心精神形成的基石 第11篇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至少应该包括下述两大方面:其一是校园文化必须形成具有可持续的认知系统。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在师生之间能达成默契与共识,仿佛一种心灵盟誓,每一个师生知道在这座校园中,我们的赞美和反对对象,都是明确的,我们的行为在哪种意义或程度上,是符合校园文化的规范和要求,在所有师生的心底,都有一道十分清晰的底线。其次,校园文化要形成师生所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并且以一种惯常行为方式呈现出来,甚至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用一句通常的话,就是让制度(法律)刻进每一个师生的灵魂深处,成为勿需思考即可完成的行为或动作。上述两大方面,又都是基于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校园内涵的基本精神,离开了这一点,校园文化就是一句空话,或没有灵魂的躯壳。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或校园精神,其沉淀的诉求和源头在哪里?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独特产物,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所以《易经·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校园文化说倒底,也就是校园人的文化。校园人的主体,当然是老师(包括行政、后勤人员)和学生。

一、核心人物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校园核心人物的教育思想和独立特行的精神品格。校园核心人物通常是学校的创建者或重要领导者,也包括一部分杰出的教师或学生,以其独具风标的个人魅力或团队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他们是校园文化沉淀的源头,也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的原型或雏型。一个成功的被社会和历史认可的校园文化,必有这样的校园核心人物和团队。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中学,皮博迪博士之于格罗顿公学,莫不如此。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片海洋,那么,校园核心人物(或以核心人物为中心形成的团队)就是这片海上的灯塔与引航者;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座花园,那么校园的核心人物就是这座花园的奇妙园丁。

人们通常谈到北大,都会用“北大精神”来概括,那么什么是“北大精神”呢?北大精神就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这种北大精神,又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品性习习相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大精神。蔡元培从进入北大校园那一刻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和政治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他又坚信,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政治混为一体。北大精神或蔡元培的思想是什么?是独立思考,恕以待人,是“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这种北大精神,蔡元培发其端,并被无数北大师生代代相传,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沉淀,从而铸就了北大丰厚的校园文化。

在大多数情形下,校园核心人物具有领导者的角色。人们在谈论企业文化时,往往会从企业创建者的文化谈起,甚至有人干脆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这句话虽然太偏执了一些,但确实也有其合理性,至少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那么,校园文化的情形也常常与此类似,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会为校园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荜路蓝缕的创建者的思想,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甚钜。这是不是说,校园文化的核心人物,就一定要是学校领导者呢,这倒未必。普通的人,平凡的人,胸怀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成为一座校园的灵魂人物。这样的平凡者,一定是胸怀远大,志向高洁者,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却以奇伟的人格力量,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二、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双翼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广阔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可说是校园文化沉淀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两只翅膀。1904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和严范孙在天津创立了南开中学(当时的名称是天津南开学校,其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创校之初,张伯苓就为南开中学的校园核心文化定下了基调。南开中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表达了张校长对莘莘学子的期望:爱国乐群,不断进取。这之中既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人格的自我约束和要求,也有时代巨变前夕对于民主与科学的强烈向往。我们从张校长为南开中学定下的校歌中,更能深切体味到这一点:“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志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无论是汲汲骎骎的奋发图强,还是志勇真纯的文质彬彬,透过这些儒雅而充满张力的话语中,我们能够触摸到上个世纪初叶,在东西方文明猛烈碰撞之际,一个满怀爱国热情,以教育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浸润洗礼中,他们怀抱着伟大的教育救国强国的梦想,这梦想的光芒迄今仍然照耀着南开中学的师生们。

在今天,我们亦面临时代的剧变,中国崛起,和谐文化,全球一体,我们期待新一代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出现。同时,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当下,广大献身教育事业者也拥有了更为自由翱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可以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搭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奠定文化基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放眼全世界,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为校园文化设制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再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教育的不断改革,必将吸引海内外卓越的教育人士投身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中国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制度或事件: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

校园文化的沉淀,很多时候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制度或事件来实现的。这个制度或事件最初可能是偶然的,当人们发现它的背后隐含着与校园精神息息相通的文化元素时,它便被固定化或制度化,得以代代相传。通过一系列的具有校园文化背景的制度或事件,来表达和强化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每个学员都会通过一项奇特的考核:学员要从野地中一个深达四米、宽两米的铁制桶中徒手爬出。倘若不能完成,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人们从上面推下泥土砂石,活埋直至半腰。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通过的考核神话,在军校的记录里,此项目成绩一直是零分。直到一个叫麦克阿瑟的年轻人出现,才终结了这个西点的神话。麦克阿瑟也像其他人一样,在铁桶中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考官下令执行填土埋人的惩罚。就在泥土灌落的时候,麦克阿瑟突然作出异常行为:他不停跳跃将泥土踩在脚下,麦克阿瑟借着脚下越垒越高的泥土攀上了铁桶。这个西点故事或考核制度,非常具有西点的校园文化精神,西点强调军人绝对的服从与绝境中的创造力。校园文化的沉淀,这也正是在这样一些如同克来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的不断强化中,得以实现。

四、文化风景:校园文化沉淀的凝缩与直观表达

最后,校园文化的沉淀,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行为,也不是一种抽象的说理,它有时是十分具体的,可以感知或感触的,甚至可以凝缩为一段独特的校园风景。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读书人对于环境的要求、包括古代基础教育机构书院风景与氛围的营造,对于今天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仍然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读书环境是十分讲究的,他们的书房一般是建在后花园中,旁边有一方清澈的莲池,前桃后杏,窗前则通常有几杆竹修或芭蕉。室内除了书架书桌之外,还陈有一榻以便小憩;墙上悬挂着一把宝剑,读书之余可以锻炼筋骨;案上还摆着香炉或瑶琴,香烟中琴声里,读书的感觉更好。据说如果在楼上读书,则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妙处,明人吴从先说:“仙人好楼,余亦好楼居,读书宜楼”,他还列举在楼上读书的五大快乐:“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侵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还有一些情调浪漫的读书人,上山去读书,若“山上须泉,径中有竹,读史煮酒”便更佳了。古人甚至觉得读什么书与季节的变化也是十分相关的,什么季节读什么书,其中也有个讲究:读经宜春,读史宜夏,读诸子宜秋,读散集宜冬。古代书院,为了满足读书人对于环境的特殊要求,通常都是建立于风景绝佳之处,并且在书院中还专门设有泮池、泮桥和泮林,供学子们徜徉游历。

令人欣慰的是,古代书院优雅的风景,我们现在已可在一些中学校园中看到了。在中国西部成都的郊外,就有一所著名的文翁书院,它实际上是一所普通中学,但由于借鉴了古代书院的环境风格以及在古代大教育家文翁的感召之下,这所普通的中学,现在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一所中学。朱檐画栋、小桥流水之间,还有一座陈设雅致的国学讲堂,讲堂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和学者来此讲学,形成一种斯文荟萃的校园风气。这就是环境和风景的魅力,因为在风景之后,是深沉绵远的文化。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沉淀,对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形成所产生的深刻联动与影响。简单地说:校园文化的沉淀和形成,就是由校园核心人物所倡导的,源乎传统文化又合乎时代脉膊的一种文化精神,并通过一系列事件或制度使之得以充分体现与传承。它既是意识领域的,又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来直观表达的,甚至可以是一段深具文化气质的校园风景。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第12篇

一、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之魂和核心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 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主观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培育资深的大学精神文化, 需要长期坚持与探索, 因为大学精神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理性与激情的统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练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 它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 凝练学校的大学精神文化可以从学生素质、班级精神、师资力量、知名校友等方面入手, 总结每人心中的大学精神, 并汇总, 开展讨论, 经过长期的实践选择最终确立。

(一) 挖掘大学校园潜在影响力

大学校园是大学精神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有效载体, 校徽、校歌、校训都激发着对校园主体的周围影响力和创造力, 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大学文化精神风貌, 树立良好大学文化形象, 使反映大学校园的独特的办学质量、精神理念和气质相结合, 以体现大学之底蕴、精神、治学传统。大学校园不断地设计校徽、院徽, 宣传大学校园之形象, 对已有校训、校徽、院徽进行提炼, 挖掘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在含义, 赋予新时代大学校园的时代转变。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加强办学管理, 并汲取大学校园发展过程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 来继承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宏图并发扬光大。

(二) 发挥校史教育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还是不具有知名度学校, 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发展历史, 记载着大学校园发展过程, 见证着大学校园经历的文化。放眼远望, 面临着大学校园新的任务;面对校史, 这种神圣的庄严感使我们师生深受启发。看到校园展板上整理的校史资料展览和校史宣讲等多规模的陈列, 每年都会开展校史教育, 使在校师生都增加大学校园的爱校情感, 充分使大学校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以增强, 提升师生之前长久的友谊和亲切感。

(三) 利用大学校园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这里的校园人文价值是物质景观。在大学校园建立的过程中, 设计师、建设者、使用者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也是承载着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物质精神载体和体现, 每个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态、浓郁的大学精神文化, 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 学校领导们都经历了学校的历史内涵和传统风貌, 更会利用大学校园人文价值, 将大学校园文化融入到校园景观之中, 推动校园文化与营造氛围融合一起, 提升大学校园育人品行的良好作用。

总之,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 是核心、发展方向、办学定位和价值追求显于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 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的印象, 所以它是提升一所大学在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凸显。

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现状

大学校园作为我们国家的最高文化, 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和各界领导的相互重视, 并且, 其主导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但是不得不否认, 也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 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精神的缺失对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及在价值观上倾向于实用主义。如今, 大学精神衰微的现象指日可见, 这是因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走势, 功利化倾向的办学目标;不正统的官僚气息, 缺乏独立意识、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思想、教育等。在大学校园中人文的思想教育人和科学的头脑武装人显得黯然失色, 所以, 基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缺失以及自身的误区, 应遵循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基本要求, 从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方向, 使我们的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越来越繁荣。

(二) 校园文化的机制不完善及其缺失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 有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机制未能达到科学理论范畴, 不能将办学理念和精神面貌通过机制改变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 不能够完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机制, 其主要是主导和制约了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所需的需求。在当前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过程中, 主体的片面性往往存在, 通过各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仅仅进行了形势上的交流, 这样, 既达不到所想要的目的, 更增加了师生乃至校园文化的负担。

(三) 校园网络文化造成的影响

自21世纪以来, 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网络给每位大学生带来的价值取向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可能在大学生接收网络时得到了一些消极的信息, 使原有的价值变得背道而驰。现如今, 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手机, 他既能得到你想要的新闻、消息、知识, 但却阻碍了对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思维方式, 更容易脱离实际, 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中, 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和感受力逐步下降, 不仅浪费了金钱, 还导致了自我封闭。如果不加以引导, 一定会走路歧途。

三、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

当前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之所以衰落, 其主要原因是导致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使校园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已经远离了正常大学教书育人的目标, 最主要表现在学校更名, 对于大实践、大德育的盲目追求, 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常常忽略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在健全人格、培养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完善审美修养方面的作用, 重在管理学生, 忽略教育学生,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要比交往和实践更占据上风。这样看来, 学校领导必须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来引领校园文化, 才能有立足之地。

(一) 顺应时代潮流, 坚持“以人为本”

21世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 决定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基调。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乃至刚刚成立的院校, 都顺应这时代的变化。建设大学校园不能脱离社会、时代, 正是它们使我们的大学校园生活日益完善。汲取具有时代性的大学精神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理念等高功能特效的发挥, 引领我们在走向社会的道路前行。

(二) 凝聚师生心智, 提炼大学精神

每一所大学的校园特色文化与众不同, 而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每一所大学对通过提炼大学精神都十分注重, 使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得以推进。学校可以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友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活动, 在丰富其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时, 对大学文化精神进行探索、讨论、提炼, 引导学校领导进一步宣传总结、培育校友、弘扬发展。使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逐成为学校嘴重要的精神过时, 有力地推进了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 建设海内外知名具有特色主义的的研究型、学术性、科技性的大学基础, 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及财富。

(三) 善于网络交际, 促进大学文化

要促进这种大学文化的互动, 应该与其他院校进行网络上的交际, 这对每名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很多大学校园的越来越国际化, 网络双语教学研究在跨国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冲突, 但是, 这对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在进行网络交流中, 首先要改变观念, 注重文化灌输。要努力寻求网络交际、沟通的共同点。更要注重实践, 提高大学文化的适应能力, 学会自然地交流其他学校的文化理念。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竞争是每名大学生知字必提的。学会、善于交际、沟通, 可以使自己学校的大学精神文化得以丰富。

参考文献

[1]许青云.论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1) .

[2]甘德荣.浅谈大学精神引领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3) .

[3]张丽超.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J].三峡大学学报, 2010, (1) .

[4]李大健, 谭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经济与管理, 2014, (5) .

[5]张书明.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1998, (1) .

上一篇:橡胶沥青混合料下一篇:物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