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研究范文

2024-07-23

评定研究范文(精选12篇)

评定研究 第1篇

当前,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决定, 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面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 其中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毕业时要进行综合等级评定。对于高校来说, 可以做到知人善用, 人尽其才, 让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而对于大学生来说,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起到了自我衡量与鉴定的作用, 让大学生们不再安于现状, 他们开始从不同方面求得突破, 创造了一个创新争优的好环境, 是一个重要机遇。如何更加科学、公平地进行学员综合素质等级评定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经过试运行之后发现, 关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存在一些问题, 以某院制定的《综合素质等级评定实施办法》为例具体分析,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占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定权重60%的科学文化 (学习成绩) 指标, 在评定标准的制定上过于简单, 仅是对学生必修课成绩求总平均, 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准确评价和科学分析。

2.作为理工科院校, 对于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没有从学科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上细化权重, 笼统地把各课程一概而论, 不分权重。本文在论述中不涉及此类权重的计算方法。

3.具体到每门课程, 由于考核专家组在课程考试出题阶段难度系数不好掌握, 因此成绩无法兼顾反映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教学班次中的名次。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针对本学院的具体情况, 结合特定专业的专业课程考核成绩, 开展了高校大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方法研究。

二、评分方法研究

当前, 某些高校对大学生学习能力评定仅是采用均值方法, 无法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做出正确评价, 比如大一学生甲和乙参加《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考试, 成绩如表1。

按照当前评定方法, 甲平均分为81.5分, 乙平均分为80分, 甲第一, 乙第二。然而, 由表1可知, 单独分析两人时, 甲和乙互相比较均取得一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二名, 考虑到不同学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 他们的学习能力应该是相当的, 但是反映在学员学习成绩评定上, 结果却不同。因此, 本文提出了排名积分法。

排名积分法就是根据大学生考试排名给定相应分数, 举例来说, 不管大学生考了多少分, 只要他/她是本专业第一名, 就是最高分;只要是最后一名, 不管他/她考了90分还是0分, 就给他/她最低分。此排名方法基本思想是:不同学科存在不同标准, 对于单个学科我们可以从单科排名得出该大学生在此学科掌握知识的水平, 通过单科排名我们可以进行考试分数的换算, 在人数较多的时候, 这种方法的优势更为显著。

大学生排名积分法考试分数计算如下:

基于激励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般高等院校学员挂科率一般为3%~5%, 本文设定挂科率为3%。

D=【Value_max-Value (N-M) 】/ (N-M-1) , Val-ue_max通常设定为100, Value (N-M) 通常设定为60, N为本专业大学生人数, n为考试名次, M= (3%*N) 」 (M∈N+) 。

当专业人数N≤33时, Value_min=Value (N-M) ;

当专业人数N>33时, Value_min=Value (N-M) -M*D。

三、实例验证结果

1.单科大学生成绩评定。以*院**系大三年级***

2.大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评定。单科评分取得各科分数后, 将各科相加求平均分, 再次进行排名平均分。这里以*院**系大三年级***专业2014年上学期考试专业2014年上学期《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成绩为例, 该专业9名大学生成绩见表2。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成绩为例, 9名大学生成绩如表4。

根据计算公式可得结果如表3。

根据计算公式, 可得结果如表5。

通过实例认证, 由表5和表6可以清楚地发现, 009号学生成绩由第6名升为第5名, 与001号学生并列, 007号学生由第7名下降为第8名, 与011号学生区分开。从平均分以及排名的变化不难看出排名积分法带来的改变:通过排名确定每门课程分数的质量, 经过计算得出的一个总成绩能够更加综合地体现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能力素质。

四、结束语

作为高校的管理教育者, 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评定, 是有效指导、科学反馈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评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学生学习能力评定方法思考和探索, 提出了确定每门课程分数质量的排名积分法, 有效解决了由于课程难易程度不同、出题难度系数不同、考核难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课程在单一一个总分所占比例不能简单平均的问题。同时本文通过实例认证, 确认可以更加公平科学地评定学生学习能力。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高校采用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过于简单、无法准确评估大学生学习能力等问题, 本文开展了高校大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方法研究, 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航空发动机最低放行寿命评定研究 第2篇

航空发动机最低放行寿命评定研究

为实现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寿命控制和管理,基于现代航空发动机效费分析的基本理念,主要研究了单元体/大部件寿命控制模式下军用航空发动机最低放行寿命(MISSL)的.确定方法.基于发动机使用安全性、使用经济性、使用性能衰减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考虑,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最低放行寿命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模型,确定了各层次指标权重系数,应用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最低放行寿命综合评判模型.结合某型涡扇发动机寿命控制的工程实际,综合评定了其最低放行寿命,得出了国内该型发动机最低放行寿命为400小时的结论.

作 者:徐可君 XU Kejun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山东,青岛,266041刊 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年,卷(期):200722(2)分类号:V23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最低放行寿命 综合评判 单元体

评定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nlc202309010352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

四、结语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以康复治疗师的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用于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中,还需考虑加强与岗位一线合作,在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反馈中开发完善,从而制定出更适合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开裂楼板性能评定试验研究 第4篇

1 工程概况

某沿街商铺结构形式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上部结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均为C25,混凝土楼板设计厚度为100 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为15 mm,设计使用活载标准值为2.5 kN/m2。2010年6月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前发现多块楼面板出现不规则裂缝,现场典型板底裂缝如图1所示。

为保证楼面板结构安全性,需对其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经现场检测,楼面板混凝土强度、钢筋数量、直径与间距均满足原设计要求,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为28~52 mm,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根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相关条款规定“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可分为原材料性能、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与缺陷、尺寸与偏差、变形与损伤和钢筋配置等工作,必要时,可进行结构构件性能的实荷检验或结构的动力测试”,将现场裂缝较多的标三层楼面板(11-12)/(A-B)、(13-14)/(A-B)进行荷载试验,检测其实际承载能力。

2 楼板静载试验方案

楼面板静载试验根据设计图纸及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要求,检测存在裂缝的楼面板在基本荷载组合效应下的挠度和裂缝宽度开展情况,检验其承载能力。

2.1 试验荷载确定

楼面板静载试验根据设计图纸及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要求,检测存在裂缝的楼面板在基本荷载组合效应下的挠度和裂缝宽度开展情况,检验其承载能力。

2.2 加载方案和程序

静载试验采用箱装瓷砖为荷载如图2所示,采用荷载基本组合值,已有恒载为2.50 kN/m2,应加荷载为4.00 kN/m2,分八级加载(见表1)。

注:每次卸载按加载程序持荷30 min。

2.3 裂缝检测

加载前预先绘制所试验两块板的裂缝分布情况如图3、图4所示,在主要裂缝的最大宽度处标记并量测裂缝宽度。加载至荷载标准值30 min后,量测原有裂缝开展和裂缝的出现情况。加载至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持荷时间后,量测原有及新产生裂缝的宽度。卸载后,量测标记处裂缝的宽度。在加载过程中,如发现原有裂缝开展异常,应立即停止加载。

2.4 挠度检测

根据《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50152—92)和《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相关规定,按照加载程序,在每级加载持荷时间后量测楼面板挠度。在加载过程中,如果发现楼面板挠度大于现行规范允许值,应立即停止加载。百分表测点布置如图5所示,挠度测试现场如图6所示。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挠度变化情况

根据荷载试验挠度记录表中的挠度变化数据,剔除误差数据后,采用了OriginLab公司研发的专业制图和数据分析软件Origin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制标三层楼面板(11-12)/(A-B)、(13-14)/(A-B)荷载挠度变化曲线。试验结果如图7、图8、表2所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第3.2.2条规定“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不应超过l0/200 (当l0小于7 m时)”。

3.2 裂缝发展情况

荷载试验前,对标三层楼面板(11-12)/(A-B)、(13-14)/(A-B)板底裂缝情况进行检查,并在每块楼面板选取4处具有代表性的裂缝,分别检测其裂缝宽度。在加载过程中,当荷载加载至累计荷载依次达到荷载基本组合、荷载标准组合及卸荷后,达到持荷时间时分别观察并记录相应裂缝开展情况,检测结果见表3、表4。

3.3 检测结论

考虑已有恒载作用和荷载长期作用影响,标三层楼面板(11-12)/(A-B)、(13-14)/(A-B)长期挠度检验值分别为1.59 mm、1.51 mm,未超过规范要求的挠度限值l0/200 (当l0小于7 m时)的要求。根据静载试验结果,该楼面板可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挠度限值要求。鉴于部分楼面板已存在裂缝,建议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裂缝封闭处理。

4 结语

本文以某沿街商铺楼面板性能静载试验为例,详细介绍了楼面板静载试验方案的确定、测试数据的处理及结果评定的方法,从获得的试验数据及分析结果看来,该试验方法简单有效。但在试验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按照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原则,对于现浇混凝土楼面连续板,要采用不同的荷载工况。

(2)利用箱装瓷砖进行堆载,不能实现施加均布面荷载的要求,因此可采用蓄水加载方式,即对欲加载的楼面板四边砌筑封闭。利用蓄水、放水实现加载和卸载,既能满足均布荷载要求,又能通过蓄水观察裂缝是否贯穿,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摘要:文章以出现裂缝的某沿街商铺现浇混凝土楼板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现场静载试验研究受荷后楼板挠度及裂缝的发展情况,从而对楼板进行性能评定,并指出了试验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开裂楼板,试验,评定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2]GB/T 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3]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5]于目挺.某住宅楼楼板裂缝鉴定分析[J].工业建筑,2008(S1).

[6]聂党旗.结构安全性检测中裂缝的检测与评定[J].科学信息建筑工程.2008(15):153-154.

[7]王季青,胡春兰.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检测与静载试验[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职称评定 第5篇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1986 年 3 月 10 日发,职改字〔1986〕第2

5号)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创造精神,促进研究人员合理流动,建立研究工作的岗位责任制,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研究职务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设置的,有明确的职责、限额和任期,研究职务实行聘任或任命制度。

第三条

各研究院、所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第二章 职务名称和任职条件

第四条

研究人员的职务名称为: 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研究实习员为初级研究职务,助理研究员为中级研究职务,副研究员、研究员为高级研究职务。

第五条 受聘人员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国家的需要,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精神。

第六条

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

1.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

2.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文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

1.获得博士学位者,可聘任为助理研究员。

2.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为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五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三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l.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2.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3.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4.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5.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l.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3.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4.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第七条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第六条中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第三章 研究职务的职责

第八条 研究实习员的职责

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承担并按需要完成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对研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负责写出研究、实验报告。

第九条 助理研究员的职责

制定研究方案,独立地进行研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或科学论文,积极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定期报告本人的研究工作,指导初级科技人员工作。

第十条 副研究员的职责

选定研究课题,并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指导和组织课题的研究工作,写出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或科学论著,积极组织推广研究成果的工作。定期报告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研究生、指导中、初级科技人员的工作。

第十一条

研究员的职责

提出有重要学术或实用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科学前沿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写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论著。负责指导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制定或提出学科发展规划。举办高水平的科学讲座。培养研究生,指导科技人员工作。

第四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二条 研究院、所成立研究职务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评议、审定研究人员是否符合相应职务任职条件的工作。高级研究人员的任职条件一般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一级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授权确定具备评审条件的所属单位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职务的评审。中级以下研究人员的任职条件评审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自行决定。

第十三条 各级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自行确定。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一人。下级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名单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评审委员会可以下设若干专业评议组,进行同行专家评议。

第十四条 各级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

第十五条

各级评审委员会应由学术上造诣较深,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专家组成。

第十六条

负责评审高级研究职务的评审委员会应由高级专家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评审研究员职务的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应由研究员(或相当职务的人员)组成。

第十七条 研究职务聘任工作应形成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和规定限额进行评审和聘任。

第五章 聘任的程序、权限和方法

第十八条

建立和健全经常性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和业务考绩档案制度,把考核业务和考察科学道德,思想品德表现结合起来,作为聘任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研究机构根据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需要,按照高级研究职务的限额和高级与中、初级人员的比例,由行政领导从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任职条件的人员中进行聘任或任命,工作需要时也可进行公开招聘。

第二十条 应聘人员需要递交的材料

一、研究所内人员;

l.《专业职务聘任呈报表》;

2.代表本人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论著、研究报告或工作总结;

3.全部论著和工作报告目录;

4.本人对应聘后工作的设想。

二、研究所外人员除递交以上材料外,还应递交以下材料;

l.研究工作简历;

2.所在单位对本人的工作、品德鉴定(由所在单位密封寄出);

3.健康证明;

4.学历、学位证明。

评审委员会在评审高级研究职务前,研究所应请同行专家对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成绩贡献提出评价意见。

第二十一条 聘任权限

各级研究职务的聘任审批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自行决定。但研究员、副研究员职务一般应由国务院部委、省一级机构审批。

中、初级研究职务的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高级研究职务的任期一般不超过五年。可以连聘连任。在本单位继续聘任原职务,可不再进行任职条件评审,如聘任高一级职务时,需经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二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在进行评审后,由评审委员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应聘人员是否符合相应任职条件进行表决。评委会需要三分之二的委员出席方可召开表决会议,表决票数应在全体委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同意的情况下,方可通过任职条件审查。

第二十三条 研究人员一经聘任,应由聘任单位向其颁发专业职务聘书(简称聘书),聘书的格式由各部门自行确定。

第六章 待遇

第二十四条 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按国家规定的职务工资标准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适用于研究单位对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聘任。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解释权在中国科学院。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职称评定 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研究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

一、研究员

(一)申报条件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副研究员资格五年以上。

(二)其他条件

申报人在取得副研究员资格期间必须具备下列前四条之二条:

1、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奖或省部级一等奖一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两项;

2、在国际或国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国内二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篇以上;

3、正式出版专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0万字,译著不少于10万字(需有两名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

4、技术开发或应用研究项目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鉴定材料)。

5、广泛参加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并能举办高水平的科学讲座;

6、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

二、副研究员

(一)申报条件

1、获得本专业博士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两年以上;

2、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五年以上;

4、科研成果获国家三等奖以上或省部级一等奖一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两项的额定人员;

5、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或被选拔为国家、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二)其他条件

申报人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期间必须具备前3条之2条:

1、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项或省部级三等奖二项;

2、在国际或国内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篇;或在国内二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省部级学术刊物(含学报)发表论文5篇以上;

3、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译著不少于5万字(需有两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

4、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通过规定的外语考试。

三、助理研究员

(一)申报条件

1、获研究生班毕业或第二学位证书,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取得研究实习员资格四年以上。

(二)其他条件

1、在国家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或在自治区级刊物(含学报)上发表论文二篇以上;

2、了解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本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并能上机操作;

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的改革与探索 第6篇

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

由于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得到了飞速发展。2006年,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了试点改革,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这三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的学校;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2008年,在总结前两阶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工作得到推广;2009年起,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所有研究生都必须缴纳学费,依靠自己的学术和科研成绩争取奖学金来完成学业,改变了过去学生仅凭入学考试成绩就能决定未来三年是否享受公费待遇的“终身制”。

一、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改革的意义

我国从1993年开始招收自筹经费的研究生。录取时根据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将学生分为“计划内”“计划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等类别,并在学费和奖学金发放上有所区别。“计划内”的研究生除了可以公费攻读学位外,还可以每月领取国家发放的奖学金。而“计划外”的研究生则需要通过自筹经费的方式全额缴纳学费,且没有奖学金。同时,因为“计划内”资源的有限性,部分免试推荐的保研生或考研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自己缴纳学费成为“计划外”类别。在此模式下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显然有失公平,是不合理的。首先,“计划内”的研究生如同抱上了“金饭碗”,入学后无论是否努力,每月均可享受奖学金资助;而“计划外”的学生,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筹经费的性质。其次,仅凭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就将学生划分为两类,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此种评价标准未免过于片面。再次,奖学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持,资金来源范围过于狭窄,类别过于单一,无法动用其他力量共同办学,不利于研究生整体的培养。

硕士生奖学金评定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积极投身学习、科研工作,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积极性,改变之前的“一考定终身”制,实行奖学金滚动评定制度。硕士生入学时评定的主要依据是考研及复试成绩,第二、三学年评定的依据主要是第一年的必修课成绩、科研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等,将奖学金划分不同的等级并与学费直接挂钩。尽管奖学金评定的制度刚刚推行,但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二、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动态变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使命。研究生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基于此,学校在“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结合理、工、人文、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的不同特点,规定了奖学金整体比例以及各等奖学金的人数,并给予各院系极大的自主权,成立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本单位的相关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评定数据的反馈,针对由奖学金制度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找解决之路,使其不断完善。

1.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以某个工科院系为例,2009年共招收124名工学硕士(不包含国防生、强军计划等学生),2010年共招收87名工学硕士(不包含国防生、强军计划等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科研,参评的硕士生中大部分奖学金等级发生了变化,其中一部分同学奖学金等级有所下降(见表1)。

将两年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参评的硕士生中有近1/4的学生奖学金等级发生了变化。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变化涉及的学生数虽有不同,但变化比例相当,均为当年招收学生总人数的24%。第二,一等降为二等者即保研生奖学金下降比例减小,从12人降低为6人,比例也从40%降为28.5%(见图1、图2)。第三,跨越临界状态的二等降为三等的比例减小,从11人减少到6人,比例也从37%降为28.5%。第四,极端情况比例增加,如奖学金下降两个等级的,一等降为三等有2人占9.5%,二等降为四等有5人比例为24%。同时出现一等降为四等的极端情况,虽然只有1人,但其却是免试推荐的研究生,下降等级之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近几年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变化的社会效益

将某工科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情况加以对比(见表2),可以看出,从2009年推行奖学金动态管理后,由学生自己缴纳学费的比例在逐步减小,而学校所负担的各项教育经费的比重在逐步增大。

同时,实行奖学金动态评定后,首先改变了之前“大锅饭”“铁饭碗”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要靠学生自身的成绩、能力等综合实力去争取,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的同時,也促使其更加努力的学习。其次,奖学金的动态评定强调了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导师在学生学习、科研中的作用,有利于导师更加用心的指导学生。再次,推行奖学金的动态评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积极地教学相长的软环境,通过竞争,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会得到社会的肯定,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三、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试运行,改革后的奖学金制度实现了动态化管理,其优势逐步得到显现,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

1.动机和目的趋向功利。改革后的奖学金数额增大,可以抵消部分甚至全部学费,并能每月领取国家发放的不同额度的奖学金,其评定依据是学生在第一年的必修课成绩、科研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等。由于成绩所占比重较大,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有的学生每天只努力学习,过分看重成绩,忽略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及其他活动;有的同学为了得到“科研水平”的加分,短时间内制造出大量低质量的论文,剽窃抄袭,花钱买版面,一稿多投,滥发文章,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还有同学为了获得道德品质上的加分,参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活动,使其不能安心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学术带上了功利的色彩,与奖学金评定的初衷背道而驰,违背了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

2.同学之间团队合作减少。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影响了奖学金等级的高低,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的可能性加大,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减少或者有所保留,互相隐瞒,不能以诚相待,无法实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阻碍了团队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学术创新,并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

3.评定标准显失公平。改革后的奖学金评定标准是在缺少研究生参与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作为改革效果的直接承担者的研究生群体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而改革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有学生要求进一步明确、细化评价标准以及加分政策;还有学生反映奖学金评定等级差距过大,造成不公平竞争;再有同学对只公示评定结果表示不满,认为奖学金评定过程缺乏透明度,有暗箱操作之嫌。

四、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改革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对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进行探索和改进。

1.提高学生参与度,充分体现公平、公正

评定标准的公平、公正是整个奖学金评定体系的基础保证。在制定奖学金条例之前,通过举办座谈会、向老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初步拟定条例。继而将条例发给学生进行民意调查,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献言献策,得出反馈意见,以便补充、修改,最终形成合乎民意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条例。这样不仅可以使研究生加深对条例的理解,更可以增加他们对条例的认同,积极参与。

2.加强科研成果评定的严格性,促进奖学金评定制度化建设

奖学金制度评定刚实行不久,各项条例仍处于试行阶段,这就需要将奖学金的评定制度化,将评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规范化,使奖学金制度稳定而有效地发挥其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发表论文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并没有一个合理且通用的学术评审制度,各高校各学科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根据科研成果的質量等级,确定学术论文评定的规则,并适时做出调整。同时,由各学科主任或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对用来申请奖学金的论文进行审核、认证,严把发表论文的质量关,消除弹性及人为因素,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避免学生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滥发文章。

3.减少奖学金等级,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奖学金制度改革初期,很多高校将奖学金划分为三至四个等级。以笔者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一等奖学金占20%,享受免学费,生活补助400元/月;二等奖学金占40%,享受免学费,生活补贴270元/月;三等奖学金占20%,享受半免学费,无生活补贴;未获奖学金学生占20%,全额交纳学费,且无生活补贴。可以看出,由奖学金等级带来的经济利益差距较大,尤其是处于二、三等奖学金临界线上的学生,如果以微弱的分差拿到三等奖,则意味着要多支出万余元。高经济利益必然导致竞争的加剧,继而竞争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通过减少奖学金等级,适度缩小奖学金等级之间的利益差距,使其发挥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4.维护学生个人隐私,加大评定过程的公开、透明

学习成绩及排名是学生个人隐私的重要部分。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要维护好学生的个人利益。同时,通过对参评学生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希望更多的了解奖学金评定的过程。因此,笔者建议,不仅要将评定的最终结果进行公示,还要将各分项及特殊加分等情况进行公示,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增加评定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同时,将排名靠前的学生进行重点说明,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五、结论

奖学金评定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其目前仍处于改革初期,各项具体执行措施尚有待通过实践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伴随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加入,以及导师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作用等问题逐渐凸显,不容忽视,仍需进一步探索。高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完善的最终目标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理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唐笑,朱方彬.研究生奖学金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探索,2010,(25):124.

[2]吕建强.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必然性、隐忧与建议[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11):40.

圆度误差评定方法的研究 第7篇

圆度是最基础的机械零件的几何要素之一。在制造环境中,圆度误差产生的原因有不精确的旋转、不稳定的切削力、润滑不足、刀具磨损和卡盘爪不对齐等。圆度误差是否评定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机械产品的性能和寿命。圆度测量有回转轴法、三点法、两点法、投影法和坐标法等方法。

GB-T 7235-2004《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 半径变化量测量》中规定,圆度误差的评定方法有:最小外接圆法、最大内接圆法、最小区域法和最小二乘圆法。本文将对这4个圆度误差评定算法进行论述。

1 圆度评定方法

1.1 最小区域圆法

最小条件是指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最小包容区域是指包容被测实际要素并且具有最小宽度或直径的区域,即满足最小条件的区域。

在此方法中,需要参考两个圆评定圆度误差。一个圆在被测圆轮廓外,一个圆在被测圆轮廓内,并且都与轮廓相接。圆度误差即是两个圆的半径差。最小区域圆法评定原理如图1所示。

1.2 最小二乘圆法

最小二乘圆是个理想圆,满足以下条件:实际被测圆轮廓上各点到该理想圆的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其评定原理如图2所示。最小二乘圆的中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只有一个点能满足以上定义。手工计算最小二乘圆费时费力,但是新的计算机等工具极大地简化了这个过程。

1.3 最大内接圆法

最大内接圆法是以内接于被测圆轮廓且半径为最大的内接圆圆心为圆心,所作包容被测圆轮廓两同心圆的半径差即为圆度误差。

1.4 最小外接圆法

最小外接圆法只适用于外圆。以包容被测圆轮廓且半径为最小的外接圆圆心为圆心,所作包容被测圆轮廓的两同心圆半径差即为圆度误差。

2 数学模型

圆度误差的评定可以通过求解非线性无约束优化问题来实现。只要正确地建造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函数即可评定圆度误差。

fminsearch和fminunc是MATLAB中关于无约束非线性优化问题的两个函数,用来求解函数的极小值。前者是利用了单纯形法的原理,后者是利用了拟牛顿法的原理。

2.1 最小区域圆法的数学优化模型

最小区域圆法是以最小区域圆作为评定基准圆,按此方法求得圆度误差值ΔZZ,即:

ΔZZ=Rmax-Rmin 。 (1)

其中:Rmax、Rmin分别为各测点相对最小区域圆的最大、最小偏离值,在最小区域圆外侧取正值,内侧取负值。

假设圆在XOY平面或在平行于XOY的平面上,xc、yc为圆心坐标,则最小区域圆的一般方程为:

(x-xc)2+(y-yc)2=Rundefined。 (2)

其中:Rc为最小区域圆半径。测得该圆轮廓线上n(n>3)个点,各点坐标为xi、yi(i=1,…,n),则各点到该圆圆心的距离为:

undefined。 (3)

按最小区域圆法构造以下函数,该函数的实质是求解关于圆心坐标xc、yc的最优化问题,即:

undefined

2.2 最小二乘圆法的数学优化模型

最小二乘圆的圆心满足:被测圆轮廓上相应各点至圆周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优化求解公式为:

undefined。 (5)

2.3 最大内接圆法的数学优化模型

最大内接圆的优化求解公式为:

F(xc,yc,Rc)=Max{Min[Ri]} 。 (6)

2.4 最小外接圆法的数学优化模型

最小外接圆的优化求解公式为:

F(xc,yc,Rc)=Min{Max[Ri]} 。 (7)

3 实验验证

为验证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对半径为50 mm的零件在三坐标测量机上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见表1。分别按最小区域圆法(MZC)、最小二乘圆法(LSC)、最小外接圆法(MCC)和最大内接圆法(MIC)评定圆度。圆度评定结果见表2,与三坐标仪的结果完全一致。

4 结语

本文总结了4种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利用MATLAB优化函数结合数学模型即可进行圆度评定。方法简单易行,而且还可以利用MATLAB的图形功能实现圆度误差评定的可视化。

摘要:圆度误差评定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机械产品的性能和寿命。介绍了4个简单而有效的算法来评定圆度误差,即最小外接圆、最大内接圆、最小区域法和最小二乘圆法。利用MATLAB对上述算法进行了验证,说明文中算法有效。

关键词:圆度误差,优化,最小区域圆,最小外接圆,最大内接圆

参考文献

[1]申博,王建华,劳奇成.圆度、直线度误差分离方法之比较[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6):43-45.

[2]周剑平.基于MATLAB的圆度评定方法[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5,32(5):5-7.

[3]陈永鹏,岳晓斌,曾孝云.一种基于MATLAB的圆度评定方法[J].工具技术,2003,37(4):39-42.

在线考试成绩评定算法的研究 第8篇

1 客观试题评判算法研究

对客观试题进行成绩评定比较容易, 所谓客观题, 即标准答案是唯一的、确定的, 如选择题、判断题等, 由于客观题答案的唯一性, 对其进行成绩评定时只需将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匹配, 相同得分, 否则不得分。

2 主观试题成绩评定算法研究

由于主观题答案的不确定性, 同一个问题, 答案各不相同, 评价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本系统引入理论的单向贴近度的概念, 设计算法。

2.1 算法分析

教师在人工评阅主观题时, 首先检查学生答案中有几个得分点, 得分点多则分数高, 然后再看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的贴近度, 贴近度高则分数高, 最后再考虑学生答案语言是否通顺, 条理性是否强等因素, 适当对分数进行调整。

由此看出, 影响成绩评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得分点多少, 另一个是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的贴近度。将每个得分点转化为关键词, 通过判断学生答案中关键词的多少计算分数, 对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的贴近度的表示可采用模糊数学中贴近度的方法进行描述, 而在线考试系统中的阅卷评价模块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考生的答卷中进行关键字的提取, 分析其关键字与各标准答案关键字的贴近度, 最后, 再根据关键字和贴近度在成绩评定时所占的权值比重, 计算最终成绩。

2.2 算法设计

数学上把没有适当数学描述的信息或信号结构称为模式, 其在不同的实际场合有不同的实际含义。模式识别是将要辨别的对象与已知的模式比较, 确定它与哪个模式类同的过程。研究对象和模式有的清晰, 但大多数都是不分明的, 而对带有模糊的事物进行识别就是模糊模式识别, 也就是将待识别的对象特征信息与给定样本特征信息比较、匹配, 并给出对象所属模式类的判断。

模式识别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判断部分, 它是整个系统的“大脑”, 对最后结果举足轻重, 直接影响模式识别的效果。因此, 在对主观试题进行成绩评定时, 要识别判断准确, 找准关键点。其原理主要是要模拟教师对主观试题的成绩评定过程, 主观试题的成绩评定就以考生答题的知识点来进行。本算法引进模糊识别中贴近度的概念, 是用来刻画考生答案和标准答案两个集接近程度的一种度量。

2.3 相关定义及公式

依据算法设计思想, 本文引进“模糊贴近度”的概念, 对所涉及的模糊理论进行了概括, 并对单向贴近度及模糊集进行了研究。

定义1:将字符串分解成单个字符并构成的有序集合称有限模糊集, U={u1, u2, ......, un}称论域, U上的全体模糊子集组成的集合, 记F (U) , 称模糊幂集。

定义2:择近原则:设A1, A2, ......, An∈F (U) 对给定B∈F (U) , 若Ǝi∈{1, 2, ......, n}, 使, 则B与Ai最贴近。

对于有限论域U={u1, u2, ......, un}有几种具体的贴近度定义, 设, A={a1, a2, ....., an}, B={b1, b2, ....., bn}∈F (U) 即海明贴近度、欧几里德贴近度、黎曼贴近度和格贴近度。本算法引入黎曼贴近度, 其贴近度公式 (1) 如下:

若U为实数域上的闭区间, 且模糊集A, B的隶属函数为U上的连续函数时, 其积分形式为公式 (2) 如下:

依据模糊理论。其模糊比较流程见图1。

本系统在算法实现上, 可采用公式计算贴近度。系统的评分方法见如评分公式 (3) 如下:

式中:S——考生得分;

Ki———考生基本得分点;

W——得分点所占权重 (0≤W≤1) ;S——标准答案分数;

S0——标准答案分数;

δ (A, B) ——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中的关键字比较后的贴近度。

2.4 贴近度计算

字符串A1和B1, 计算字符串A1贴近于字符串B1的单向贴近度δ (A1, B1) , 方法如下:

①分解字符串。将字符串A1分解为单个有效字符。若左边第一个字符为双字节字符, 就按2个字节截取, 否则按1个字节截取。截取后A1分解为有效字符。

②进行包含比较。判断第一个字符a1是否包含在字符串B1中, 不包含标记为0, 否则标记为l, 并从B1中去掉包含a1的字符。同理, 对B1进行第二个字符a2的比较包含, 直到A=a1, a2, ....., an判断完毕。

(3) 计算单向贴近度。计算出A1分解后A=a1, a2, ....., an在B1中出现的次数之和m, 即可求出贴近度。

结束语

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从理论上对主观试题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论述, 以模糊识别贴近度等理论作指导, 提出了在线考试系统主观试题算法思想, 并基于该思想进行了算法设计, 对今后在线考试系统及成绩评定算法的研究与设计都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介绍了在线考试系统中成绩评定的方法, 着重分析了主观试题的成绩评算法, 能加强读者对在线考试系统中系统自动阅卷功能的理解, 并能应用于在线考试。

关键词:成绩评定,主观试题,模糊识别,贴近度

参考文献

[1]李涛.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24-26, 33-35.

[2]肖辞源.工程模糊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7-155

[3]刘应成.主观试题计算机辅助判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

[4]罗承忠.模糊集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8.

[5]王立新.模糊系统与模糊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6.

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优化研究 第9篇

一、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述评

学生成绩综合评定是依据学生的课程成绩,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是高校评定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依据。科学的综合评定办法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 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也是保证高校评优评先工作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

(一) 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一般做法。

根据国内多所高校教务处网站的资料信息, 以及对在校学生的走访调查, 目前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的一般做法如下:

1、设定基本限定条件。

一般包括各课程成绩全部及格和体育成绩合格两方面。即要求学生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全部及格且体育类课程成绩合格, 如果出现不及格课程或体育类课程不合格, 将采用“一票否决”的方法取消该生评优评先的资格。

2、参评课程一般仅限于必修课。

高校一般将课程区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在目前的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中, 参评课程一般仅限于必修课, 而忽略了对选修课成绩的考察。

3、设定单科最低分标准和平均分最低分标准。

一般只对属性为专业课的课程设定“统一”单科最低分标准及平均分最低分标准, 如单科最低分标准80分、平均分最低分标准85分。其中, 对数学有特殊要求的专业, 会单独设置数学类课程的最低分标准;同时对涉外专业的英语成绩一般也会有单独要求, 通常以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标准。

4、按总成绩的简单平均分排序。

最终, 将满足上述条件的学生按其课程成绩的简单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

(二) 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中存在的不足

1、不同课程成绩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 忽视了各门课程成绩之间的差异。

目前, 高校普遍采用对不同课程成绩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确定进入综合评定范围学生的做法, 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不同课程的平均分数往往不同, 甚至有的差异很大, 造成不同课程成绩缺乏可比性, 并且不同课程成绩的离散程度也不同。因此, 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 会使相对简单的课程容易达到最低分标准, 而相对较难的课程却很难达到, 最终成了大多数学生评优评先路上的“拦路虎”。

2、以简单平均分数作为排序依据, 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及课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

简单平均分排序是利用学生的平均成绩, 进行简单的综合排名, 进而对学生择优选拔。平均成绩是对学生成绩差异的抽象化, 反映了学生成绩的一般水平和集中趋势。但是, 课程的平均成绩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其在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代表性, 掩盖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 对不同的课程成绩进行简单平均, 也忽视了各课程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

3、一般不考虑选修课成绩, 造成学生“重必修、轻选修”。

目前, 高校课程一般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但是, 目前的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一般不考虑选修课成绩, 造成学生“重必修、轻选修”, 压缩选修课学习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选修课的学习质量, 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的改进

为保证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工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克服高校现行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中所存在的不足, 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 利用课程成绩的位置参数辅助平均数 (均值) , 分别设定不同课程的最低分标准。

为了克服对不同课程成绩设定“统一”最低分标准的不足, 建议利用各门课程成绩的平均数 (均值) 对不同课程成绩分别设定最低分标准, 达到最低分标准的学生才能进入评优评先环节。由于不同类别的高校学生成绩分布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致使部分高校利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数设定最低分标准存在不妥, 此时, 可以利用学生成绩的位置参数辅助均值设定不同课程的最低分标准。中位数、均值、上下四分位数是典型的位置参数。位置参数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成绩分布的基本特征, 其中中位数表示高于或低于该分数的学生人数各占一半, 下四分位数表示有75%的学生课程成绩高于该分数。如果不同课程的均值和方差差异较大, 同时满足多门课程最低分标准的学生人数就会过少, 这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 选用下四分位数对各课程成绩设定最低分标准。若评优评先的名额较少, 可灵活选用“先进平均分”、中位数或上四分位数进行最低分标准的设定。

(二) 参评课程范围扩大到选修课。

为了转变学生“重必修、轻选修”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建议将参评课程范围扩大到选修课, 激发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兴趣, 以及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利用综合平

均标准分数进行综合评定。由于各门课程试题难易程度往往不同, 各门课程分数所代表的水平也不同, 造成不同课程的原始分数不可比。为了克服不同课程原始分数不可比的弊端, 建议综合评定时引入课程的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对成绩的无量纲化, 由于消除了规模水平的影响, 在不同课程成绩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其公式为:

其中:z为标准分数, x为原始分数, μX为该课程的平均分数, σX为该课程成绩的标准差。

学生成绩的标准分数大于零, 说明成绩处于平均成绩之上;标准分数小于零, 说明成绩处于平均成绩之下;标准分数等于零, 说明成绩等于该课程平均成绩。标准分数越大, 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三、实例分析

(一) 样本选取及数据的预处理。

注:横线表示在该条件下该学生不满足筛选条件

本文以某高校某专业2008级学生大学四年期间的全部课程成绩为样本, 课程成绩均为首次考试成绩, 不包括因不及格而重考或重修的成绩和辅修课成绩。最终得到的样本共有学生54人, 有效考试成绩观测3, 585条, 其中必修课2, 475条、选修课1, 110条。

(二) 学生成绩综合评定过程的改进。

这里将从参评范围、各门课程成绩最低分标准的设定、评定过程中所使用分数三个方面对综合评定办法进行改进, 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各门课程的标准分数。

根据样本数据库, 分别计算每名学生各门课程成绩的标准分数。对于必修课程, 由于同一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都相同, 可以在专业内以课程为单位直接计算标准分数;对于选修课, 由于学生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地在全校范围内选择, 同一专业的学生所选修的课程存在差异, 因此选修课标准分数要回归到全校中的选修课班级进行计算。

2、依据基本限定条件和各门课程最低分标准, 进行评优评先的资格筛选。

综合考虑样本数据的分布特点, 将基本限定条件设定为各门课程全部及格、体育类课程均合格, 专业必修课成绩最低分标准为各门课程成绩的下四分位数, 其他课程最低分标准为及格线 (60分) 。最终在该专业的54名学生中, 有23名学生满足筛选条件, 可以进入评优评先环节。

3、综合平均标准分数的计算。

根据计算得到的标准分数, 进一步计算进入评优评先环节学生的综合平均标准分数。

(1) 平均标准分数的计算。

根据各门课程的标准分数据, 分别计算各名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的平均标准分数。其公式为:

其中:为各门课程的平均标准分数、zi为第i门课程的标准分数、n为课程门次数。

表1为进入评优评先环节的23名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的平均标准分数及排名表。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满足基本限定条件和各课程最低分标准的条件下, 编号为115、220、210的学生必修课成绩最好, 编号为111、21、7120的学生必修课成绩较差;编号为227、220、108的学生选修课成绩最好, 编号为209、116的学生选修课成绩较差。

(2) 必修课、选修课平均标准分数的加权综合。

在综合汇总必修课与选修课成绩时, 可以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比重作为权数。必修课的权数一般为60%~80%, 选修课的权数一般为20%~40%, 但在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 也可以适当提高必修课成绩的权数。加权综合公式如下:

其中:z軄为综合平均标准分数、f1和f2分别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权重、和分别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平均标准分数。根据该校该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对基本学分的要求, 必修课要求修满100学分, 选修课要求修满30学分, 这里据此计算得到必修课的权数为0.769, 选修课为0.231。表2为含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综合平均标准分数及排名表。 (表2) 由表2最终的综合评定结果为, 编号为220、115、112的学生综合学习成绩分列前三名。

(三) 改进前、后综合评定结果比较。

注:各科分数线和基本条件均按原始分数设定

表3为改进前、后两种综合评定办法在参选范围、评定分数、基本条件及最低分标准设定等方面的对比表。 (表3) 可以看出, 改进后的综合评定办法将参选范围扩大到了选修课, 使用课程成绩的标准分数作为综合评定的依据, 以各门课程的下四分之一分位数作为最低分标准, 改进了原来统一设定最低分标准的做法。

改进前、后综合评定结果对比表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可看出, 改进前、后的综合评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从参评人数看, 改进前最终符合筛选条件的有25人, 而改进后符合筛选条件的人数为23人, 有2人符合改进前的筛选条件, 但并不符合改进后的筛选条件, 也有5人不满足改进前的筛选条件, 但符合改进后的筛选条件。从综合评定排序结果看, 同时入选且综合排名前4名的学生编号分别为220、115、112、108, 但编号为220和115的学生排名出现了互换, 并且在改进后综合排名第五编号为227的学生并不满足改进前的综合评定条件。

为进一步比较改进前、后综合评定结果的差异, 现结合具体的样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改进前满足条件、改进后不满足条件的学生看, 编号分别为101、110、222、224、225的学生普遍失利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专业导论》两门课程上, 虽然学生分数较高, 有的甚至达到90分以上 (如《统计学专业导论》) , 但由于该门课程学生的总体分数偏高, 致使90多分的高分还没能达到该课程学生成绩的四分之一水平。从改进后满足条件而改进前不满足条件的学生看, 编号为116、215的学生, 分别失利在《市场调查与分析》和《国民经济统计学》两门课程, 虽然学生成绩都不高, 均在80分以下, 但学生成绩都在相应课程的平均成绩之上, 有的甚至超过75%的课程水平。由此可见, 改进后的最低分标准设定方法更加合理, 高校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

摘要:本文介绍高校现行的学生成绩综合评定一般做法及其存在的不足,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并以某高校某专业学生成绩为例, 通过对比分析综合评定办法改进前和改进后的测算结果, 对改进后的综合评定办法的评定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办法,标准分数

参考文献

[1]吴海英, 张杰.学生成绩排名的综合评价模型[J].大学数学, 2006.4.

[2]张玫欣.用标准分数进行考试成绩评价[J].教育探索, 2000.12.

家兔精液品质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10篇

1 家兔精液量、精子密度和形态

家兔精液量采用微量移液器直接测定。精子密度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精液形态可采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记录。这些方法带有一定的人为误差,但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要昂贵的仪器,特别适合临床和现场使用,属于常规检测方法。目前多运用流式细胞仪和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仪(CASA)来分析精子的密度和运动形态。流式细胞仪通过测量精子及其他颗粒的散射光来快速分析颗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对细胞进行分类收集,可以高速分析大量的精子,但该方法耗资较高,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CASA是在光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图像识别、运动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精子运动能力的综合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快速性,还引入直线运动速度(VSL),曲线运动速度(VCL)、平均路径速度(VAP)、运动的前向性(STR)、直线性(LIN)、摆动性(WOB)和鞭打频率(BCF)等传统检测方法不能提供的参数。准确的CASA分析结果能预测精子的受精能力和人工授精的受胎率。但是CASA分析样品的准确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精子浓度、样品中细胞的成分、非细胞颗粒的干扰、测量中精液的流速和精子计数池的型号等。自动、快速分析精子质量是今后精子质量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建立一种标准条件下的CASA分析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家兔精子运动力

运动力保证精子在受精过程中与卵子相遇,并完成对卵膜的机械穿透作用,通常是用精子活力来评价。精子活力是指有向前运动能力的精子数与总精子数的比例。通常正常运动的精子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记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主观误差,因此精子活力并不是评定精子潜在受精能力的一个可靠指标。虽然精子活力并不能直接反映其受精能力,但是精子的正常运动是精子能够到达受精部位的基础。

现在,精子活力可采用CASA和精子质量分析仪(SQA)来分析。SQA是通过把精子运动所引起的光密度值(OD值)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再把这类波样电信号转化为精子活动指数(SMI)来评定精子的运动状态的。SQA可以检测总精子密度、TFSC、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SMI和精子活动率等指标。SMI值与精子的密度和运动精子的百分率等存在相关性,并且死精子不影响SMI值。据报道,SQA检测的SMI与CASA分析的向前运动的精子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说明用SQA分析精子运动性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SQA不能同时分析精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也存在精液未稀释而影响检查结果的问题。

3 家兔精子活率

精子活率是指活精子数与总精子数的比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检测,是检测精子质量的常规指标。家兔精子活率检测中常把观察到的运动精子作为活精子,以此来计算精子活率,10%呈直线运动的其活力为0.1,20%呈直线运动的其活力为0.2,以此类推,满分为1。这种方法受温度、液体黏稠度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精子活率检测结果的主观性很强。目前检测家兔精子活率的方法有:常规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

常规染色方法有伊红、伊红-苯胺黑和中性红3种。伊红带有阴离子,能渗透到死精子内部与阳离子结合而呈红色,活精子因细胞膜完整而不能着色。中性红为水溶性染料,能通过活精子的细胞膜储存于细胞内,使其着色,而死精子不着色。最后,通过统计染色精子数来评价精子活率。但是在常规染色过程中,精子容易受到损伤而死亡,使其活率低于实际值。

荧光染色技术按其染色作用机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染色剂进入死亡精子的受损质膜内部使其着色。溴化乙锭(EB)、溴乙啶二聚体(EH)、碘化丙锭(PI)和Hoechst3258等都是死精子特异性的荧光探针。另一类是某些染色剂本身没有荧光性,却能进入活体精子细胞内部,在各种非特异性酯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呈现绿色荧光的荧光物质,这些产物不能通过完整的细胞质膜。羧基荧光素双醋酸盐(CFDA)、羧基二甲基荧光素双醋酸盐(CDMFDA)、钙黄素乙酰基甲基酯(CAM)、Hoechst33342和SYBR-14等都是活精子特异性的荧光探针。目前,实际检测中更倾向于两类荧光探针的联合使用。荧光染色技术是评价精子活率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使用荧光染色技术需要配备荧光染色显微镜,该仪器较为昂贵,因此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4 家兔精子质膜完整性

精子质膜是精子最容易损伤的部位。功能完整的质膜是精子新陈代谢,完成获能、顶体反应以及与透明带(ZP)结合并穿过ZP的基础。因此精子质膜是否完整是区分精子状态的一个间接指标,同时也是精子能够发生顶体反应的基本条件。目前检测精子质膜的方法主要有3种:低渗肿胀试验法(HOST)、常规染色法和荧光探针染色法。

精子质膜能够有选择地运输水分子,当质膜完整的精子被放到低渗溶液中时,水会进入精子内部直至精子胞质内外环境达到平衡。由于水的内流,精子尾部的质膜就要向外周膨胀使精子体积增大、顶体肿胀、尾部弯曲,尤其以尾部弯曲这一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可以用弯尾率作为评价精子质膜完整性的指标。据报道,精子弯尾率与精子获能率、穿卵率和精子活力显著相关。此外,刘国世对狐精子进行了检测,发现狐精子的HOST与常规精液品质检测中的活力显著相关。HOST因具有简单、迅速和廉价的优点,目前已经被运用于对兔、马、狗、牛、羊、小鼠和人等精子质膜完整性的检测。

5 家兔精子顶体完整性

精子顶体是覆盖于精子核前2/3以上区域的囊状结构,囊的内外层分别是顶体内膜和顶体外膜。顶体内富含多种蛋白水解酶,即顶体酶,在精子穿过卵子放射冠和透明带等受精过程中,顶体酶发挥着重要作用。精子要穿过透明带必须有正常的顶体,顶体异常通常伴随顶体酶质和量的改变,故精子顶体完整性与精子功能相关。顶体存在与否常通过染色来判断。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孟加拉玫瑰红/固绿染色法、巴氏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等。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是评价精子顶体完整性的一种简单方法,直接染色后就可以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目前评价兔精子的顶体状态常用该方法。荧光染色法主要有两类常规的荧光探针。一类是金霉素(CTC)以及一些与细胞外抗原结合的抗体。CTC顶体染色法可客观地对精子获能和顶体反应进行定量评价。另一类是外源植物凝集素及一些与精子内顶体抗原结合的抗体,其中的外源植物凝集素常被用来评价顶体的状态。检测中通常将异硫氰荧光素(FITC)与豌豆凝集素(PAS)、花生凝集素(PNA)、伴刀豆凝集素(ConA)结合使用。在牛和猪精子检测中,用FTIC-PNA检测顶体状态的结果与精子直线运动的精子数、HOST等方法检测的精子顶体状况高度相关,而且经电子显微镜证实,PNA能特异结合顶体外膜。现在该方法已经被用于评价马、猪、牛、羊和人精子的顶体状态。

6 家兔精子染色质状态

家兔精子核高度致密,其DNA与鱼精蛋白紧密结合,这样可以将父方遗传信息准确无误地导入卵子,继而传给后代,因此精子染色质结构的完整性对于精确传递遗传物质至关重要。检测精子染色质完整性常用的方法是PI染色和吖啶橙(AO)染色。

7 家兔线粒体活性

精子的运动能力与线粒体的活性密切相关,线粒体能持续提供精子运动所需的ATP能量,因此线粒体的活性是评价精子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检测精子线粒体活性的荧光探针主要有Rhodamine123(R123)、MITO和JC-1等。R123可检测线粒体有无功能,但不能区别线粒体膜电位的高低。MITO在水溶液中并不产生荧光,而当积聚在线粒体内时,不论其膜电位如何都会产生绿色荧光。JC-1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时,可以产生红色荧光;在线粒体膜电位较低时,可以产生绿色荧光。这样可方便地通过荧光颜色的转变来检查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利用红绿荧光的相对比例来衡量线粒体去极化的比例。这些探针常和精子活力探针结合使用。

8 家兔精子受精能力

通过检测精子的受精能力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精子获能、顶体反应和核去致密化以及受精后胚胎的发育能力。透明带是体内受精的第一道屏障,在精子和卵子质膜融合并进入卵细胞前,精子必须粘附、结合并穿入透明带内。只有形态正常的精子才能与透明带结合,因此,精子与透明带的结合分析能够准确评价精子的受精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检测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大量的新鲜卵母细胞,这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都比较困难。第二种方法是把透明带等份分割后,估计透明带外表面上结合的精子数目,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对人、马和猪精子受精能力的分析中。第三种方法是利用溶解的透明带进行分析。此外,体外精子穿入透明带卵子的能力也常用于检测精子的受精能力,在同源卵子较难获得的情况下,该方法多采用去透明带异种卵子进行分析,目前已经用于检测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精子的受精能力,且与其受精能力显著相关。

9 结语与展望

体外检测精子的受精能力和功能状态的方法很多。简便检测的方法有精子精液量、密度、形态、活力、活率、常规染色和HOST,自动和快速检测的方法有CASA和SQA检测。科学准确的精液质量检测方法是家兔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精子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只有将各种检测设备和探针综合运用,才能对精子质量、受精能力进行科学、准确、快速的评定,这也是本领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摘要:家兔精子质量的评定,对于人工授精技术和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用于反映精子质量的主要指标有:精液量、精子密度和形态、精子运动力、活率、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精子染色质状态、线粒体活性和受精能力的检测。目前,多指标联合检测是生产中评定精子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对上述指标的评定方法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子质量,评定标准,联合检测

参考文献

[1]蔡靖,曾勇,宋成,等.3种精子计数池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中的质量评价[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3):241-243.

[2]马学斌,马骢,李文伟,等.SQAⅡB精液常规检测与传统手工检测的比较[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2):162-163.

[3]周定杰.荧光染色技术在精子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15(7):1-3.

[4]Garmer D L,Johnson L A.Viability assessment of mammalian sperm using SYBR-14and propidium iodide[J].Biol Reprod,1995,53(2):276-284.

[5]张明,鲜红,朱庆,等.哺乳动物精子质量评定方法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07,26(1):230-234.

[6]刘国世.狐精子生物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1999.

[7]陈宠霞,金一.添加牛磺酸对兔精液液态保存质量参数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6,38(8):25-27.

[8]张旭刚,赵永聚,李周权.双荧光探针检测冷冻对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7,5(13):403-406.

[9]白修云,王有柱,李向臣.哺乳动物精子质量检测原理及方法[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9):24-26.

[10]Garner D L,Thomas C A,Joerg H W,et al.Fluorometric assessments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viability in cryopreserved bovine spermatozoa[J].Biol Reprod,1997,57(6):1401-1406.

评定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双方 就业情况

高职院校就业情况是指现今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业质量好坏的真实反映。目前对于它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本人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从业满意度,二是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所有影响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因素有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因素、社会立法、政府部门监管、企事业单位行业自律等。高职院校是为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因此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是突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与办学特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出现新兴的“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各种形式的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定调查问卷,从校企双方不同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若干措施。

一、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定上校企双方存在差异

本项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计《高职院校就业情况评定调查问卷——高职院校调查》共计500份,回收413份,回收率82.6%,其中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3.7%。调查的高职院校55.1%为公办院校,44.9%为民办院校;57.7%的在校生数在5000人以上;问卷调查对象47%是高校辅导员、38.1%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10%是学校专业教师,4.9%是学校管理部门领导。第二阶段是设计《高职院校就业情况评定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查》共计500份,回收389份,回收率为77.8%,其中有效问卷332,有效率为85.3%。调查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67.2%,其中属于制造业的企业占33.4%,属于零售业的企业占27.8%,属于建筑业的企业占23.5%,其他行业的占15.1%。调查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职人数100人以下占36.8%,100—200人的占39.1%,200人以上的占24.1%。问卷设置5个评分等级,分别是“特别重要”、“较为重要”、“一般重要”、“不很重要”、“根本不重要”。

(一)校企合作对于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作用

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参与校企合作,这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由于校企合作能够为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实践提供不可或缺的平台,同时也可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根据调查,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合办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高校教师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企业技工指导高校毕业生实习等。

(二)从高职院校角度进行分析

高职院校在“合办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非常重视,就“特别重要”选项而言,在这三个方面的评价这比企业分别高出22.1、29.1、21.2个百分点。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在两个方面的差异较小,一个方面是“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均高度重视“共同培养人才”,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又是解决社会结构性失业与提升高职院校声誉的有效途径。

然而校企双方在“教师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与“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过多看重学历,职业院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就导致高校的教师难以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不少职业院校也力求升格,从而脱去“职业技术”的帽子,再加上双师型教师的缺乏,而企业又较多地关注企业自身发展偏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导致校企双方在师资、技术方面的合作积极性相对不高。

高职院校对学生持有多项技能证书的认可度非常高,认为特别重要与较为重要的比例合计为69.7%,同时用人单位认为特别重要与较为重要的比例合计为63.9%,两者差距不大,并且企业单位在“特别重要”选项上比例更高,为26.3%。这表明相比职业院校,社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更为重视。然而数据还显示有一少部分企业与高校并不认为“持有多项证书、具备多项就业能力”对就业情况的改变起重要作用。首先,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除了个别行业(例如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健全、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外,劳动部与教育部颁发的各种证书在级别评价、认可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用人单位依旧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学历与实际工作经验。

二、校企双方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定的研究的启示

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是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关系,进入用人单位工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培养的最终目的,同时高职院校也为用人单位及社会输送了所需的技能型人才。[4]因此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不仅是实现高职院校长期蓬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手段。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部与劳动部所颁发的证书在等级评价、证书类别、权威性以及社会认可度上等方面存在差异。应尽早制定涵盖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工作岗位职业技能评价标准。[6]此外,还要提高证书的实证度,不同领域证书的取得证明的是证书持有者真正具备某项技能,达到证书代表名副其实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切实地改革实践教学,平时教学实践不能与技能的培养脱节,教学内容适当的加入与考证有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早日顺利地取得技能证书,又能提高就业率,满足用人单位、高校长远发展、学生切身利益的三方面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淑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17(9):162-164.

[2]杨硕.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平台建设的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高职院校餐饮专业订单式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09 (4):48-51.

[4]韩静. 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长安大学学报,2010(1):54-58.

[5]吴梦成. 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7-51.

塑料拉伸屈服应力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第12篇

不确定度也叫测量不确定度,它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测量结果(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系数[1],它表明了测量结果的可能程度,不确定度小,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高;反之,测量结果可信赖程度低。

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规定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2]。拉伸强度是在拉伸试验过程中,试样所承受的最大拉伸应力(以MPa表示),是塑料力学性能表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2]。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测量标准不同,我国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准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该要求规定已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应能做到在出具的检测结果中说明测量不确定度。

本文仅就塑料拉伸屈服应力测试,依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标准[5],建立了不确定度计算的数学模型,对构成塑料拉伸屈服强度的各分量的分解与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到对塑料拉伸屈服强度不确定度影响最大的分量,对其不确定度的计算和评定进行了探讨,并就减小该分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1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使用最小刻度为0.01mm,最大量程25mm,的外径千分尺分别测量5个试样的厚度及宽度,采用传感器量程为20k N精度等级为0.5级的材料试验机进行试验[6],试验速率取50mm/min。

按GB1040.2-2009要求,采用模压1A型试样,试样数量为5个,在23℃±2℃环境下调节90h后进行试验。

2建立数学模型

2.1拉伸屈服应力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A—样条截面积,m;P—屈服载荷,N;δy—屈服应力,MPa。

2.2拉伸屈服应力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

2.2.1测量样条截面积引起的屈服应力不确定度u1

(1)样条厚度测量的不确定度ub。

2)由测量工具引起的不确定度u1在测量中统一使用外径千分尺,其最小刻度为0.01mm,最大量程25mm,取其为均匀分布的不确定度,得到u1=0.005/3=0.0029mm。

(2)样条宽度引起的不确定度ud。

2)由测量工具引起的不确定度同上述。

(4)样条截面积引起的屈服应力的不确定度u1根据拉伸屈服应力的数学模型建立换算样条截面积引起的拉伸屈服应力的不确定度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up取下述中计算值;δy、A和P均取其平均值。

2.2.2试验机引起的拉伸屈服应力的不确定度u2

(1)根据材电子拉力试验机的标定精度≤0.5%,量程为1~20k N,取其均匀分布,故其精度引起的不确定度为

(2)由于材料试验机引起的拉伸服应力的不确定度u2,根据拉伸屈服应力的数学模型建立计算材料试验引起的拉伸屈服应力的不确定度的线性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ci———灵敏系数。

式中A值取其平均值。

2.3其它因素引起的拉伸屈服应力的不确定度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力学测试,比如夹具松紧度、湿度波动、试验环境温度等,但由于这些因素对材料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2.4拉伸屈服应力的标准不确定度各分量的合成

2.5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取置信概率为95%,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为U=kuc

3结果与讨论

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过程:

通过上述方法与理论计算,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1)拉伸屈服载荷设备精度引起的不确定度为:

(2)截面积的标准不确定度uA的计算:

(3)样条截面积引起的屈服应力的不确定度u1的计算:

(4)材料试验机引起的拉伸服应力的不确定度u2的计算:

(5)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4措施

(1)在获取样品后应当在大量程的试验机上试拉一两次,测得样品最大值,根据测得的数据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使所测样品的最大值在传感器量程的二分一至三分之二处为宜。(2)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精度等级的材料试验机,若精度不够则不能满足试验要求,精度过高会使数据记录、计算变得繁琐引起不必要的错误。(3)试验过程应控制好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震动等,以减少环境对检测数据的影响。

5结论

通过对拉伸屈服应力测试的不确定度的评定计算可知,影响力学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是由材料试验机的精度、测量过程和试样制备过程带来的。其中材料试验机引起的拉伸屈服应力的不确定度u2占有较大的比重,u2=0.080,而最终合成不确定度uc≈0.08,可知设备精度所带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uc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对进行塑料拉伸屈服应力试验时,应当选择精度等级较高的材料试验机,同时跟据所检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合适的量程对控制扩展不确定度也很重要。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并且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类似的性能测试中。

摘要:本文以测试塑料拉伸屈服应力为例,为找到对塑料拉伸屈服强度的影响最大的分量,依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标准,建立了不确定度计算的数学模型,对构成塑料拉伸屈服强度的各分量的分解与研究,并对其不确定度的计算和评定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当合成不确定度为0.16 MPa时,其拉伸屈服强度为35.42 MPa±0.16MPa。由实验结果可知,设备精度所带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对进行塑料拉伸屈服应力试验时,应当选择精度等级较高的材料试验机。

关键词:塑料,拉伸屈服应力,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北京: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

[2]夏铮铮.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3]李慎安,等.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解说[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

[4]郑有婧,黄正安,刘力荣.测量方式对塑料拉伸屈服强度影响的不确定度评定[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5(4):77-79.

[5]张成杰,左义凤,孙钟岑,等.塑料拉伸强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化学分析计量,2009,18(4):16-17.

上一篇:集约利用潜力下一篇:土地流转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