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手术范文

2024-08-16

先心病手术范文(精选10篇)

先心病手术 第1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例患儿中男12例、女5例, 年龄1~5 (3.07±1.05) 岁, 体重6~15 (10.88±2.36) kg, 其中法洛氏四联征矫治术8例, 右室双出口矫治术2例, 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修补术2例, 三房心矫治术1例, 肺动脉闭锁重建术1例,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3例。腹膜透析时间9~240 (49.8±32.82) h。

1.2 方法

腹膜透析适应证: (1) 体内液体过足, 出现持续3h以上无尿或少尿 (<0.5ml·kg-1·h-1) ; (2) 进行性代谢性酸中毒; (3) 进行性氮质血症或Cr 176mmol/L; (4) 不可控制的血钾升高 (>6mmol/L) 。经强化利尿后病情无好转, 即尽快行腹膜透析[2]。患儿均采用外科手术置管法, 腹透管采用进口腹膜透析管及附件。透析液使用百特公司生产的透析液, 浓度有2.5%、4.25%。每袋为2 000ml标准装, 根据病情调节透析浓度、入液量、透析次数、保留时间。根据医嘱合理补充血浆、白蛋白、电解质等。早期进行间歇性腹膜透析, 每次放入透析液按10~30ml/kg计算, 入液时间30min, 保留时间45~60min, 液体引出时间30min, 此为一循环周期, 每间隔2~3h重复1次。待患儿自体排尿后, 根据尿量增加逐渐延长透析间隔时间。待尿量>2ml·kg-1·h-1, 血尿素氮<9mmol/L, 肌酐<80mmol/L, 电解质正常, 尿比重在正常范围时停止腹膜透析[3]。

1.3 结果

本组17例腹膜透析患儿中, 由于病情复杂, 手术难度大, 术后均继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除4例 (3例为无尿期透析, 1例为少尿期开始透析) 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中1例为脑栓塞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1例为肺部感染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为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 3例为无尿3h后进行透析均死亡) 。其余13例腹膜透析9~168h后尿量正常 (>2ml·kg-1·h-1) , 高血钾、低血钙、尿素氮、肌酐、低蛋白和低心排综合征被纠正, 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住院25~46d, 平均35.0d痊愈出院。晚期行腹膜透析的3例患者全部死亡, 也证实了早期透析的重要性。

2护理

2.1 根据患儿年龄、体重、临床情况选用和调整腹透液浓度及腹透周期。

腹膜透析过程中, 严格记录入液量、引流液量及流速和保留时间及超滤量等。

2.2 腹膜透析流量:

根据病人体重计算腹透液的量, 一般从10ml/kg开始, 逐渐加量, 最大量30ml/kg, 进液过程中, 严格控制入液速度和液量, 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腹胀情况, 入液过快、过多均会刺激腹膜, 引起反射性疼痛[4]。每次交换的量越大, 停留弥散期时间越长, 清除率越高, 透析效果就越好[4]。

2.3 腹膜透析温度:

腹膜液温度过低, 会使毛细血管收缩, 降低腹膜的有效血流量, 减少液质的清除;温度过高, 会损伤黏膜, 一般温度应维持在37~37.5℃, 可达到治疗目的[5]。本组有4例病人腹透时发现, 发烧时腹透液可不加温直接进入, 可起到降温作用。

2.4 透析管道的护理:

妥善固定透析管, 防止牵拉折叠、移位及堵塞。对于烦躁哭闹的病人, 尤其注意固定好导管, 遵医嘱用镇静剂保持患儿的安静以防导管滑脱。本组有1例出现透出液量与输入液量相差大, 经检查发现透析管有折叠, 处理后通畅。还有1例因腹膜纤维堵塞管道, 给予重新置管后引流通畅。

2.5 防止电解质紊乱:

及时调整透析液的各种成分。腹透时要根据血液检查结果及时调整透析液的各种成分, 定时检查血生化常规、血糖浓度及血气分析, 及时纠正异常情况。本组腹透过程中, 每天检查电解质2次, 血糖、尿素氮、肌酐、乳酸1次, 血、尿常规及血浆蛋白质含量。每4h监测血糖、血气1次, 根据结果及时调整透析液中各种成分。本组有2例出现一次性高血糖, 采取胰岛素治疗, 即用20U加生理盐水20ml在静脉用微量泵泵入, 每2h监测血糖一次, 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泵入量, 血糖降至正常值后停用。

2.6 密切观察小便量, 及时评价透析效果:

严密观察和准确记录输入量及小便量、透析液量、透出液。小便量是反映肾脏血流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 也是循环功能好转敏感指标, 所以必须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变化, 同时观察尿比重及尿色。每8h统计透出液量一次。

2.7 营养支持:

由于腹膜透析排出液中丢失大量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 根据血生化指标, 及时在静脉输入新鲜血浆、血蛋白、脂肪乳、氨基酸及各种电解质等。同时17例均为上机辅助呼吸病人, 常规留置胃管, 每天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鼻饲, 但要注意鼻饲流质时间与腹透时间隔开, 避免同时输入增加患儿腹压, 在满足热量供给同时做好胃管护理, 未发生管饲相关并发症。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腹腔感染是腹膜透析治疗最主要、最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透析效果[5], 尤其是婴幼儿身体抵抗力低下, 腹膜透析治疗时感染更易发生[6], 所以拆接各种管道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腹膜穿刺管处的伤口要每天换药, 并观察腹膜透析管皮肤处有无渗漏现象, 保持伤口及腹透管口处敷料清洁、干燥。每天更换透析管外的连接管、集尿袋等。

重症心脏手术后, 易并发低心排、肾衰竭, 一旦确诊有腹膜透析指征, 早期应用腹膜透析治疗, 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腹膜透析过程中保持透析管路通畅, 准确记录出入量, 严格无菌操作, 细致观察, 严密监护, 发现问题给予正确有效的对症处理,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保证充分的营养供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复杂先心病,心脏手术,腹膜透析,护理

参考文献

[1]杨菊先, 王旭, 陈霞.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腹膜透析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3, 10 (3) :211.

[2]丁文祥, 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51.

[3]孙华梅, 康霞, 郭宁, 等.新生儿心脏手术后的腹膜透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0) :772.

[4]林敏, 仇桂东, 朱小红, 等.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腹膜透析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427.

[5]施春柳.儿童腹膜透析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1) :171.

“先心病”手术:最晚不能超过三岁 第2篇

董念国#教授

董念国 先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儿童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我国先心病的发病率为7‰~8‰。据估计,我国每年约有15万先心患儿出生,目前全国共有先心病患者约400万。

见识先心病

先心病的种类很多,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紫绀型(甲床和口唇发紫)和非紫绀型两种。根据治疗措施的繁简,可分为单纯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非正规分类)两种。单纯先心病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复杂先心病主要包括大动脉转位(主动脉和肺动脉接反了)、心室双出口(主动脉和肺动脉来自同一个心室)、心内膜垫缺损(心脏内原本分开的四个腔都相通)等。

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成立先心病诊治的专业队伍。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共有300余家医疗机构能够进行先心病的手术。目前,我国在单纯先心病的治疗方面,已经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但在重症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的治疗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早治”最关键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国内外专家多提倡先心病患儿在1岁左右完成手术。某些复杂先心病可能需要在出生后数天,甚至数小时,即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例如,大动脉转位患儿必须在出生后2周内,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出生后1个月内不治疗,死亡率高达50%;如果出生后1年内不治疗,死亡率高达80%。即使是病情较轻的单纯先心病患儿,也最好在2岁左右完成手术,最晚不能超过3岁。

目前,不少家长和医生的头脑中还保留着一些老观念,如“孩子太小,手术做不了,必须等孩子年龄大一点再做”“5岁左右手术最佳”等,以至于很多先心病患儿在就诊时,就已经有很严重的并发症,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手术时机,非常可惜。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部分病情较轻的先心病(多为单纯先心病)患儿并没有口唇发紫等表现,与普通孩子差别不大,仅表现为多病、发育略差等,非常容易被忽视。因此,家长们应养成定期带孩子去医院体检的习惯,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尽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微创”是趋势

过去,所有先心病手术都必须开胸,创伤大,恢复也慢。如今,随着介入技术和微创心脏外科的不断发展,部分简单的心脏缺损,如室间隔缺损(左右心室间出现“漏洞”)、房间隔缺损(左右心房间有“漏洞”)、动脉导管未闭等,可以不必开胸,直接用介入封堵或经胸微创封堵的技术,把“洞”堵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介入治疗一般都在X线透视下进行,同时需要注入大量造影剂,对婴幼儿伤害很大。故对婴幼儿而言,经胸微创封堵术的优势更为明显。手术时,医生先在患儿的胸壁开一个“迷你”小切口,在B超的引导下,经心脏表面将封堵器直接送入缺损部位,用两片“小伞”像三明治一样将缺损夹在中间,以达到治疗目的。术后,患儿一般只需在监护室内观察1天,7天左右即能康复出院。

董念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心血管外科医师协会先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湖北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兼秘书长

医疗专长:长期致力于心脏外科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率先在省内开展婴幼儿大动脉调转术,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大血管疾病。在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移植等心脏外科治疗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先心病手术 第3篇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非心脏手术的56例冠心病患者(实验组)及5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实验组56例冠心病患者中,行内科手术患者为13例,外科手术患者为18例,妇科手术患者1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13例,其他手术患者为2例。对照组56例非冠心病患者中,行内科手术患者为12例,外科手术患者为16例,妇科手术患者11例,骨科手术患者为10例,其他手术患者为7例。

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的意义及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了解,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协议。对比两组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基线资料,统计学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存在部分亚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实施运动心电图,较高的运动负荷能力均预示着手术后风险不高;对患者实施24小时心电图监测,监测中发现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现象时,则手术后可能出现心脏意外事件,心电图提示S-T段压低及左心室肥厚,对预测手术后心脏病并发症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左心射血分数: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出现下降现象时,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力减弱,虽左心射血分数的改变与手术后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不能更好的预测手术后早期心血管风险;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能使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较为清晰的观察到冠状动脉病变及狭窄的程度及位置,可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两组手术患者风险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代表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56例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风险事件的患者为24例,占比例为42.86%;对照组56例非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风险事件的患者为8例,占比例为14.29%;两组之间对比的风险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在手术前应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过往病史、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各项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手术的危险系数[2]。针对高风险患者,应先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方式;针对低风险者,患者无需经过特殊检查,即可直接接受手术治疗[3]。针对中危风险患者应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针对心绞痛患者采取非创伤性检查方式评估手术风险,针对患者实施平板实验,针对心电图异常患者给予心肌核素扫描。检查结果呈现阴性的患者,即可进行手术;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结果判定是否需要在手术前接受冠脉血管重建术[4]。

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1)体能评估:临床中应根据患者自诉及以往体力活动程度及频率进行体能评估,体能是患者能否接受手术治疗的界定指标之一。(2)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可引起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肌出现损伤,全身麻醉能抑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及下丘脑对大脑皮质的投射系统,无法有效的阻断局部伤害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过程,麻醉的局部强烈刺激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使得血压异常、心率过快,加速了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的释放,加大了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肌耗氧量,而血压的异常又影响了心肌供氧及供血,加重患者的病情[5]。(3)性别及心脏功能: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低,但其危险性较同龄男性高。(4)血压:未控制的高血压属于心血管低位因素之一,建立手术治疗前给予较好的控制血压方式进行缓解。(5)温度及心肌缺血程度:围手术期患者体温过低会增加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及保持患者体温正常,心肌缺血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出现风险事件的机率越大[6]。

综上所述,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风险的因素众多,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有效降低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摘要:目的 评估预测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非心脏手术的56例冠心病患者(实验组)及5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两组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56例冠心病患者中,风险发生率为42.86%,与对照组风险发生率(14.29%)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围手术期造成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风险的因素众多,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能有效降低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关键词: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风险

参考文献

[1]常瑞萍,具海月,张兴华等.CTA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手术期心脏风险的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7):520-523.

[2]刘敬.胸科术前冠脉造影术与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

[3]李万全,靳凤莲.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及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254-255.

[4]刘子嘉,许力,于春华等.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心脏事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5,37(5):541-548.

[5]阿孜姑·毛拉克吾麦尔江·克力木.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及治疗[J].医学信息,2014,27(37):416-416.

先心病手术 第4篇

陕西 任 信

任信读者:

当下,由于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的开展和普及,使冠心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及时和高效,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然而,随着支架术后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少患者的警觉性越来越低,认为这个治疗方法太平常了,痛苦小、恢复快,费用也能接受。殊不知,支架术后并非一劳永逸,还要继续服药,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 继续进行病因治疗:多数冠心病患者首次就诊是以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来救治的,由于病情需要完成了支架手术,避免了不良后果。但介入治疗植入支架仅能撑开血管狭窄处,使血管恢复通畅,并非针对冠心病的病因本身。引起冠心病的根本原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并未去除。因此,仍需针对病因继续治疗。降压、调脂、降糖药的选用以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为原则。一些针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药物,若能耐受,也可服用一段时间。

2. 持续进行抗凝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需要服用至少1年的抗血小板凝聚药物,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常规使用的药物是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1年后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再做调整。他汀类降脂药具有明确的抗动脉硬化作用,如无禁忌,可长期服用。

先心病手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行CABG的患者318例, 男182例, 女136例, 年龄40~85岁, 平均 (66.9±9.6) 岁。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 提示单支病变17例, 2支病变75例, 3支病变226例, 合并左主干病变32例。236例患者手术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82例患者手术在全麻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进行, 全组患者旁路移植1~5 (3.18±1.12) 支。

1.2 低氧血症诊断标准

CABG术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低于102- (0.33×年龄) mmHg者, 确诊为低氧血症。PaO2在5080mm Hg为轻度, PaO2在30~50mm Hg为中度, PaO2<30mm Hg为重度。另以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 ≤92%持续20s以上者为低氧血症。SpO2在90%~92%为轻度, SpO2在85%~89%为中度, SpO2<85%为重度。

1.3 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年龄、吸烟史、术前有无肺部疾病、射血分数、是否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否急症手术、术后射血分数, 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发生低氧血症36例, 发生率为11.4%, 其中轻度低氧血症19例 (52.8%) , 中度6例 (16.7%) , 重度1例 (2.8%) 。本组1例重度低氧血症患者虽经再次插管和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 终因严重低心排无法纠正而死亡。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详见表1。

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为 (138.96±40.52) min和 (101.95±30.58min) , 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 (78.67±29.13min) 和 (70.23±23.22min) , 术前射血分数分别为43.2±2.3%和 (45.8±2.7%) , 术后射血分数分别为 (40.5±2.1%) 和 (47.8±2.9%) , 其中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3.1 高龄

本组研究中发现>70岁组行CABG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16.1%, 其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组 (P=0.011) 。老年患者由于呼吸系统的退行性改变, 功能降低, 生理上就存在着潜在的低氧血症。张贞雄等[1]的研究显示, 60岁以上患者的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3.26%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的14.28%, 70岁以上者的发生率高达33.33%。

3.2 吸烟和慢性支气管炎

本组研究发现吸烟组和慢性支气管炎组CABG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7.5%和27.9%,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21和P=0.001) 。赵康丽等[2]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吸烟与术后低氧血症密切相关。长期大量吸烟者心脏手术后易患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长期吸烟损伤肺泡上皮细胞, 使氧的弥散量减少。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达1/3, 停止吸烟≤2个月者其肺部并发症是停止吸烟≥2个月者的4倍, 停止吸烟>6个月以上者与从不吸烟者其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3.3 肺功能异常

本组研究表明术前肺功能异常与术后低氧血症密切相关 (P=0.001) , 低氧血症发生率为50%。事实上, 用力呼气容积 (FEV) 减低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1]。当FEV<1.5L, 动脉血CO2张力<8kPa, 换气能<2.5L时, 手术死亡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增加。FEV的降低, 可能与正中胸骨的劈开, 建立体外循环, 缺血期的肺排气, 以及从胸壁游离乳内动脉时所导致的胸痛、触痛、强直和血管外肺水肿以及支气管分泌物的产生和蓄积密切相关。

3.4 肺部感染

本组肺部感染组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2.4%,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 。CABG患者, 一般均为高龄, 自身抵抗力较差, 再加上手术的双重影响, 以及医源性感染的可能, 肺部感染的机会明显升高。周敏等[3]证实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 其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与无肺部感染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别。

3.5 心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 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CABG术后射血分数 (EF) 和心指数 (CI) 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说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并不是单纯因为心功能差,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 本组发生低氧血症组术后EF低于无低氧血症组, 且有显著差异。严重的低氧血症和低心输出量会互为因果, 低心排使通气血流失调, 肺泡内渗出增多, 从而使氧的弥散出现障碍加重缺氧;而低氧血症又导致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增加,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3]。

3.6 体外循环时间过长

研究表明, 体外循环使患者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还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并激活补体、白细胞、血小板等造成急性肺损伤。长时间手术刺激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亦可造成脏器功能损害[4]。本组低氧血症组体外循环时间长于无低氧血症组, 且有显著差异。

3.7 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

研究表明, 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是造成术后低氧的原因之一[1]。体外循环可以引起肺损伤, 肺动脉血流阻断是引起肺损伤的重要因素, 肺内皮细胞损伤能够进一步导致肺部并发症。而继发于自由基形成的毛细血管渗漏和炎症介质能够导致肺水肿。但是, 本组低氧血症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无低氧血症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张贞雄, 谢立刚, 刘进.冠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调查与原因分析[J].山东医药, 2001, 41 (2) :9~10.

[2]赵康丽, 胡盛寿, 郑哲, 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低氧血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04, 4 (2) :104~107.

[3]周敏, 梁翠平, 米丰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8) :785~786.

先心病手术 第6篇

1.1一般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1年07月, 共行杂交手术21例;其中男性19例, 女性2例, 年龄48~75岁;合并高血压14例, 糖尿病12例, 肾功能不全4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支病变4例, 3支病变17例, 前降支血管闭塞5例。

1.2杂交手术方法

先行冠状动脉造影, 获得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后, 经心脏内、外科医师联合会诊确定行杂交手术治疗, 根据手术次序的选择, 杂交手术有3种方式[1]: (1) 先行MIOPCABG后行PCI; (2) 先行PCI后行MIOPCABG; (3) 在杂交手术室同时进行PCI和MIOPCABG。

以上几种方式的选择各家说法不一, 可根据各自条件选择适当方式。本组均采用杂交手术的第二种方式, 先行PCI后5~10 d后再行MIOPCABG。

2 护理

2.1 PCI护理

2.1.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术前心理护理很重要[2]。首先要向患者讲解手术目的、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介绍其他做过此手术病员与其交流,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 减轻心理负担, 使之能够愉快地接受并更好地配合手术。 (2) 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各种必要检查, 如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等。经股动脉行PCI治疗术前1日须备皮, 备皮范围为双侧腹股沟, 若经桡动脉做PCI治疗可不备皮。行碘过敏试验。行抗凝强化治疗, 即口服抗凝剂阿司匹林0.3 g和波立维0.3 g, 连续3 d。嘱患者在床上练习大小便。术前4 h嘱患者禁食水。

2.1.2 术后护理

(1)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遵医嘱测量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生命体征平稳后停测。 (2) 局部伤口的护理:冠脉支架植入术后, 患者局部穿刺点需要加压止血12 h, 术侧肢体制动24 h, 此期间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 穿刺点远端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和指、趾运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与对侧对比, 如发现皮肤苍白, 皮温下降,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应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3) 饮食:给予低盐低脂饮食, 嘱其多饮水, 以利造影剂排出。 (4) 术后大小便的护理:嘱患者床上大小便, 有排尿困难时, 可给予腹部按摩及诱导排尿。如仍不能自行排尿应遵医嘱给予导尿。 (5) 活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须卧床24~48 h后方可下床活动。协助患者下床前先让患者坐在床边, 双脚着地适应一下, 然后缓慢扶床栏下床活动, 逐渐增加活动量。切不可突然下床, 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2.2 MIOPCABG护理

2.2.1 术前护理

(1) 改善肺功能:术前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腹式呼吸训练[3], 每次10 min, 2~3次·d-1;教会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深吸气后, 张口开放声门, 用力发出“啊”的声音, 或连续小声咳嗽, 将痰液逐渐运送到喉部, 再用力咳出, 以使患者吸气肌肌力和耐力增强。 (2) 减轻心脏负担:遵医嘱给予间断吸氧, 卧床休息及静滴极化液, 避免用力排便, 并可适当使用缓泻剂。 (3)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之一, 理想的血压应控制在110~120/60~90 mm Hg。在药物控制血压的同时, 应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紧张、激动。 (4) 抗凝治疗:遵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 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 100 IU, 皮下注射, Q12 h 1次, 术前12 h停用。 (5)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禁烟至少2周以上。 (6) 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 主动关心患者, 了解其顾虑, 传授有关冠心病知识, 讲解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及手术必要性和前景, 介绍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的信心, 使患者平静地接受手术治疗。

2.2.2 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4]护士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分析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 认真讲解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 讲授手术的益处, 解除患者心理上的紧张因素, 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主动配合, 以利于疾病康复。 (2) 持续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心率、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汇报医生尽早处理。观察血压的变化, 遵医嘱使用微量泵输入硝酸甘油、多巴胺, 控制血压在110~130/6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灌注。 (3) 加强呼吸道管理:拔除气管插管后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排痰, 予雾化吸入每日3次, 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咳痰前, 护士协助患者坐起, 手握成杯状, 由外向内、由下向上给患者拍背, 力量大小视患者胖瘦而定, 起到振动患者肺部, 使痰液松动, 易于咳出的作用。患者咳痰时, 护士可用双手从患者的腋下抱住其胸部, 以减轻咳嗽引起的切口疼痛。 (4)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每小时测定中心静脉压、尿量1次。维持尿量在1~2 ml·h-1·kg-1, 保持中心静脉压在8~12 cm H2O。常规行动脉血气分析或抽静脉血查血电解质,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尤其关注血钾水平, 防止血钾过低或过高诱发心律失常。 (5) 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应妥善固定, 以防滑脱。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 根据引流情况, 可每30~60 min挤压心包、纵隔引流管1次, 记录每小时引流量,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 判断有无出血及急性心包填塞征象, 以便及时止血及抢救。 (6)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少食多餐,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7) 抗凝治疗护理:术后抗凝治疗须根据引流液的量决定抗凝时间。在拔除引流管后, 改用阿司匹林100 mg, 1次·d-1, 要注意有无胃肠道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 (8) 有效止痛:术后可使用伤口止痛泵或用微量泵持续镇痛, 有效止痛可避免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心绞痛。 (9) 活动指导:术后第1天拔除气管插管后可协助其在床上活动;患者病情平稳, 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 护士可协助其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可增加胃肠蠕动, 促进消化, 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出院指导

护士应主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饮食要讲科学, 宜清淡、富含营养, 戒烟酒, 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活动和锻炼, 如打太极拳、做保健体操、散步等, 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 活动若出现心慌、胸闷, 应减少活动量。冬季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发生, 积极防治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引起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按医嘱坚持服药, 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出现胸闷、胸痛等现象即时就诊。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胸片、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情况。

4 小结

杂交手术采用较小的切口, 避免体外循环, 不需要对主动脉进行操作, 手术时间短, 手术并发症少, 病死率低, 感染率低, 术中术后血制品使用少, 神经系统损害轻, 可达到手术创伤最小, 远期疗效最佳的结果。通过护理人员认真细致地临床护理, 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保障手术效果, 提高治疗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MIOPCABG) 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即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21例冠心病患者中男19例, 女2例;年龄48~75岁;2支病变4例, 3支病变1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杂交手术进行心肌再血管化, 分别进行PCI和MIOPCABG术前、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术后恢复良好, 顺利出院。结论:认真细致的临床护理保障了手术效果, 提高了治疗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杂交手术,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护理

参考文献

[1]熊辉, 袁晋青.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J].中国循环杂志, 2009, 4 (24) :313-314.

[2]高英, 徐春荣, 于茁, 等.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4, 22 (6) :79-79.

[3]白晓凤.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 (25) :208-208.

先心病手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10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 经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2], 排除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和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对照组50例, 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1例;年龄62~86岁, 平均 (74.3±4.1) 岁;病程3~8年, 平均 (5.5±1.1) 年。试验组50例, 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64~79岁, 平均 (71.8±4.2) 岁;病程3~8年, 平均 (5.5±1.1) 年。100例患者中26例行肝部手术, 54例患者行胃部手术, 20例患者行十二指肠手术。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相关检查, 确定对手术和麻醉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后安排具体手术, 术前对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起到扩血管降血压和镇静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 [3]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侧卧位根据手术部位在相对应的椎间隙进行穿刺, 随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首剂注入2%的利多卡因4 m L, 若无中毒性不良反应随即注入0.5%的罗哌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 确定并控制麻醉平面, 最后进行常规的术中麻醉维持。试验组采用联合麻醉, 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首先进行硬膜外麻醉, 用药剂量控制在对照组剂量的一半, 确定麻醉平面后进行全麻诱导, 具体操作:静脉注射适量的咪达唑仑 (0.1mg/kg) , 芬太尼 (3ug/kg) , 阿曲库铵 (0.5mg/kg) 。随后术中间断追加芬太尼和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麻醉临效果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4]其中显效:未出现心绞痛等不良反应, 心率正常, 收缩压维持在较高水平, 波动较小。有效:未出现心绞痛等不良放应, 收缩压和心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一定的比较, [5]发现试验组采用联合麻醉的总有效为96.00%,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总有效为7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 P=0.035, P<0.05) 。见表1。

2.2 安全性比较

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一定的比较, [6]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 P=0.035, P<0.05)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常常由于血管管腔堵塞或狭窄, 造成血流不足, 从而引发心肌缺血或坏死,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老年患者体质较弱, 具有冠心病时往往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障碍, 心血管的储备能力下降, 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导致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酮、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增加, 引发心率异常、血压升高或者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同时老年人机体的整体功能退化, 心肺代偿能力下降,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性变化使得其对手术和术中麻醉的耐受力极低, 行上腹部手术时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麻醉和术中管理方法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7], 因此, 术中采取科学的麻醉方法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及预防心血管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 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麻醉, 其中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 该麻醉方法能够有效地阻止手术区的疼痛经交感神经向中枢传导, 降低了缓和的疼痛感, 起到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然而与此同时阻滞了传出神经, 大大降低了去甲肾上腺素体内含量, 同时通过抑制容量血管扩张来刺激迷走神经的兴奋, [8]使血压波动幅度较大, 心率不稳, 血流动力学紊乱, 从而增加了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术中患者常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手术的整体安全性较差。而试验组采用联合麻醉, 是在硬膜外麻醉的基础上进行全身麻醉, 该方法不仅仅具备了对照组硬膜外麻醉有效减轻疼痛的作用, 具体原理为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4~T12水平可有效的阻断交感神经的兴奋, 同时抑制应激性激素的分泌, 同时进行全身麻醉, 有效的激动了肾上腺髓质系统, 通过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来稳定血压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使得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波动较小, 能够有效的避免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具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 临床效果较好。总体来说, 联合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 应该作为该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 针对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一定的疗效比较, [9]发现试验组采用联合麻醉的总有效为96.00%,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总有效为7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一定的比较, 发现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宇彤等研究结果表明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良好, 术区疼痛感较少, 苏醒较快。然而本次研究则发现单纯的硬膜外麻醉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大,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且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与其研究结果相比, 本次研究的联合麻醉有效的避免的单纯的硬膜外麻醉的上述缺陷,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上腹部手术时采用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整体过程安全可靠, 不仅治疗了患者的疾病且避免了冠心病所引发的并发症。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并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 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 试验组采用联合麻醉, 对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中术后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采用联合麻醉的总有效为96.00%, 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总有效为7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中采用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整体过程安全可靠, 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 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上腹部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Simon MJ, Veering BT, Stienstra R.The effects of age on neural blockade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ropivacaine[J].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02 (5) :132-133.

[2]窦林彬, 任永超, 魏小玲.全麻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在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胸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 2004 (4) :916-918.

[3]刘培斌, 刘才堂, 顾丽.Proseal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H}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7) :23-24.

[4]罗宗云, 陈愉安, 戈荣琼.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胸部手术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6) :71-73.

[5]华琪.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肺癌根治术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9 (11) :1038-1039.

[6]孙玥, 裴凌.不同麻醉用药与不同麻醉方法对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1 (8) :265-266

[7]潘宏健.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 :165-167.

[8]Memtsoudis S, Liu SS, Ma Y.Perioperative pulmonar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J].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11 (1) :113-121.

先心病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32例在我院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9例, 女7例;年龄62~76岁, 平均 (67.4±1.5) 岁;手术类别:胆囊切除术6例, 胃癌根治术4例, 肝部分切除术2例,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例, 女8例;年龄61~76岁, 平均 (67.2±1.3) 岁;手术类别: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7例, 胆囊切除术3例, 肝部分切除术4例, 胃癌根治术1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脏超声或介入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肌注阿托品0.3mg, 咪唑安定0.1mg/kg, 进入手术室后常规静脉补液。

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患者采用芬太尼4μg/kg, 依托咪酯2mg/kg, 咪唑安定0.2mg/kg, 异丙酚2mg/kg和阿曲库铵0.5mg/kg进行全麻诱导, 之后进行气管插管, 连接麻醉机 (Gergle) , 潮气量:VT, 6~8mg/kg;呼吸频率:12~16次/分钟, 呼吸比1∶2, 呼吸末CO2分压:30~40mm Hg, 根据患者情况调控麻醉深度。吸入1.0%~2.0%异氟醚维持全麻, 并间断追加芬太尼, 持续泵入异丙酚4~8mL/h, 根据术中情况间断静脉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状态。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插管。

注:*P<0.05与麻醉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行硬膜外麻醉时, 患者取左侧卧位, 定位T8、T9间隙, 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 注入2%利多卡因, 使醉麻范围控制在T3、T4-L1、L2。术中麻醉维持每30min硬膜外推注2%利多卡因4~6mL。出现满意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 步骤及药物剂量同对照组。术中以硬膜外阻滞镇痛为主, 间断吸入0.5%~1.0%异氟醚, 并间断追加芬太尼, 持续泵入异丙酚4~6mL h, 根据术中情况间断静脉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状态。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插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麻醉前静卧时、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开腹时、拔除气管插管后的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麻醉前静卧时各项参数两组无明显差别,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诱导后两组各项指标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气管插管时观察组HR、CO、MAP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 CVP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小, SV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 VO2、VCO2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开腹时和拔出气管插管后上述指标具有所恢复,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障碍, 冠脉血管储备能力下降, 围手术期出现应激, 导致儿茶酚胺、醛固酮和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 水钠潴留,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增加诱发心血管意外的概率[2]。而且因老年人整体机能退化, 心肺代偿能力较差, 围手术期容易发生组织灌流不足, 增加术后心肺并发生症发生率, 导致其手术和麻醉风险远远高于普通人[3]。所以, 选择合适麻醉方法, 保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上腹部手术刺激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大[4], 应激反应也较其他手术大, 可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醛固酮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导致患者循环、呼吸等功能变化, 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气管插管全麻是上腹部手术常规的麻醉方法, 但气管插管对喉部和气管的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的应激反应[5], 表现为MAP升高、HR加快, 而诱发心血管反应, 而且不能阻断手术区手术操作刺激引起的肾上腺髓质激素合成分泌增加[6,7], 导致患者血压波动, 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紊乱, 进而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平面在T4~T12可阻断交感神经兴奋功能, 抑制应激性激素分泌, 减少气管插管时及开腹时儿茶酚胺分泌, 使MAP下降。另外, 硬膜外阻滞可抑制容量血管扩张, 刺激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使HR减慢[8,9]。本研究结果显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为单纯全麻小, 气管插管时观察组HR、CO、MAP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 CVP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小, SV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 VO2、VCO2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硬膜外阻滞可较少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保护心血管功能。

总而言之,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循环功能影响较小, 是临床首选的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同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32例在我院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两组, 给予不同的麻醉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气管插管全麻, 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比较麻醉前静卧时、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开腹时、拔除气管插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麻醉前静卧时各项参数两组无明显差别,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诱导后两组各项指标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气管插管时观察组HR、CO、MAP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 CVP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小, SV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 VO2、VCO2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开腹时和拔出气管插管后上述指标具有所恢复,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循环功能影响较小, 是临床首选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全麻,硬膜外麻醉

参考文献

[1]宁吉顺, 高成杰, 王惠霞.老年患者麻醉的相关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9) :77-80.

[2]沈锦道.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3) :9-10.

[3]叶建荣, 俞瑾, 郑宏,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行单侧下肢手术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影响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5) :446-448.

[4]黄光胜, 何丽娟, 龙晖.老年患者腹部外科手术中的麻醉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8) :83.

[5]吴双平.上腹部手术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与单纯全麻效果比较[J].右江医学, 2009, 37 (5) :552-663.

[6]吕红明.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在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6) :844-848.

[7]刘燕洁, 张学刚, 黄中华, 等.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氧耗变化[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6) :892-893.

[8]王敏, 谢林碧, 王迎光.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8, 14 (4) :418-419.

先心病手术 第9篇

【关键词】老年;高危;冠心病;介入手术;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8-02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4%-7%,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冠心病患者介入是冠状动脉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是心脏的表浅的动脉呈影的方法,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和主要手段之一。笔者现将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67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60-88岁,平均年龄在(65.29±4.02)岁。其中冠心病介入技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患者有28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20例;PTCA+支架置入术(STENT)的患者有16例;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经过有效的术前准备给予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密切的病情观察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

2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心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相关基本知识,使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要注意些什么。讲解患者患有此类疾病采取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愈后的效果等,讲解介入手术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疗效好、恢复快的手术特点,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手术成功率高。减少患者对手术的风险以及愈后问题的担心。护理人员还要讲解手术的费用以及对于国家医保的患者采取部分费用由医保承担,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心理问题。告知患者愈后可以正常工作,不影响日常当中的各项基本生活,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任以减轻心理负担。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患者术后即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但避免过饱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加强生活护理,协助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24小时候指导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起床、下蹲时动作缓慢,不要用力过猛,术后一周避免抬重物,防止穿刺部位再出血。

2.2.2病情观察及监护持续心电监护可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术后患者应进入ICU观察24h.监测患者的神志、体温、心率、血压;进行心电图监测和记录,严密观察有无频发房早、室早、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出现异常告知医生处理。注意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情况以及肢体的颜色、温度和感觉,了解其血运情况。

2.3伤口护理患者安返病房后,制动卧床休息,经桡动脉穿刺需卧床制动6-8h,进行穿刺点压迫止血,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以及血肿等,观察患者穿刺侧肢体末端皮肤温度,有无感觉障碍以及血液循环情况。仔细观察血管方向有无包块发生,对于出现血肿的要观察血肿是否出现扩散,可在血肿局部用硫酸镁湿敷或者马铃薯切面后覆盖消肿[2]。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及血肿一般见于术后4小时拔除动脉鞘管,按压时间不够导致出血,一般按压穿刺点15到20分钟。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六小时,右下肢限制活动24小时,可防止出血。如病情严重,一般拔管后一小时根据凝血时间决定使用肝素抗凝治疗[3]。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指导患者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或耳道。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预防血肿出现。发现血肿时,可进行硫酸镁湿敷或理疗以缓解症状[4]。

2.4.2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患者常伴有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头晕、四肢湿冷甚至严重者会出现神志的改变[5]。迷走神经反应主要是低血压和心律减慢,一般心律会低于60次/分,呈窦性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反应一般会出现在手术中,手术后和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时迅速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给予扩容补液治疗,例如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氯化鈉注射液等。

2.4.3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术的应激反应,机体自身产生激素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不足,最终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神经丛的损伤,迷走神经改变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6]。因此在患者手术后要充分准备抢救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气管插管包、药品抢救车等,出现心律失常遵医嘱迅速准确的给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为主要任务。

3结果

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7例,包括出血及血肿的患者4例,低血压患者2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应1例,经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

4讨论

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手术治疗在临床上以及广泛开展,此手术作为一个有创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均可以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严密观察患者的状态,不能因一时疏忽而引起并发症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7],护理人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要熟知心电图的变化急相关体征,尽早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预防和有效的救治工作。熟练掌握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兴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2,3(8):718.

[2]王瑛.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10(3):371.

[3]刘洋兵.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的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33(9):552.

[4]汪涵雨.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9,14(8):361-362.

[5]胡伟芳.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体会(J)心血管预防杂志,2010,10(6):479-480.

[6]汪涵雨.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9,14(8):361-362.

先心病手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6±1.7)岁,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疾病诊断结果,并且所有患者均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PIC术)择期进行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治疗方法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含住院期间相关饮食健康教育、注意事项、以及像患者和家属说明介入技术的目的、治疗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过程需要配合的内容。观察组由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 观察组术前护理干预:

术前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相关文化程度,尽量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介绍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情况和内容,譬如穿刺时疼痛、对比剂注射时产生的灼热感、胸闷,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卧位排便练习、深呼吸及相关不适状况克服方法[1,2]。给患者进行手腕周径测量,以便术后进行肢体肿胀情况对比;让患者家属陪伴左右,给患者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术中护理干预:因介入手术的麻醉方式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术中虽然意识清醒,但是肢体运动能力还是受到很大限制,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伸展手臂,垫起胸部[3]。手术过程中医师和护理人员要时刻与患者进行交谈,对于术中即将出现的不适状况予以告知,鼓励患者克服不适状况,倾听患者主诉,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让患者了解手术的进展情况,避免患者不必要的猜想,促进手术顺利开展。持续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防止术中室颤、梗死等意外的发生。术后护理干预:患者术后必须进行卧床休息,股动脉穿刺患者采用平卧姿势,桡动脉穿刺患者根据病情可采取半卧姿势,卧床时间至少保持1 d,密切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换情况,观察手部是否有肿胀、青紫情况发生[2]。叮嘱患者多饮水,通过排尿促使对比剂排空,减少对肾脏的不良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状况,观察患者手术创口出血、疼痛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师。通气后依据情况进食少量流质食物,饮食上多以鱼类、禽类以及蔬菜水果为主,保证术后摄入充分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手术创口的有效愈合;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出院健康及护理指导,叮嘱患者定期回医院复诊检查,以便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1.3 评价指标: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SAS(焦虑情绪)、平均住院天数、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患者满意度。SAS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情况越严重,平均住院天数越少,护理干预效果就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对两组数据进行χ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术后SAS焦虑情况和住院天数对比,观察组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方面,观察组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患病人数逐年增长,并且多以老年患者居多。介入技术作为目前医学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医疗手段,效果显著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手术前后各种不适反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死亡等,都给患者的心理和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冠心病患者普遍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介入手术的开展以及术后的康复。依据不同患者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消除了患者的疑虑和心理障碍,本文通过对50例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SAS焦虑评分效果判断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全面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有助于介入手术的顺利开展和术后康复;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加强日常生活中对疾病的保健和预防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介入治疗前、后观察组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护理质量满意度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患者康复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干预,手术介入

参考文献

[1]韩双.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2189-2190.

[2]张凤英.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3,14(11):832-834.

上一篇:网络学院派下一篇:资本有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