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感范文

2024-05-18

生命意义感范文(精选7篇)

生命意义感 第1篇

引导大学生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死亡还是很遥远的事情,23.12%的大学生存在对生命的迷茫态度,4.49%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生命意义缺失。(4)冯小君等人对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也发现生命意义感普遍偏低。(5)目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实证研究不多,且极少深入分析生命意义感的各个维度。为此,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从而了解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并为进一步的生命教育提供资料。

1 研究对象和工具

1.1 研究对象

在宁波两个高校共选取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362份,回收率95.26%。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1.04岁,标准差1.31。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Crumbaugh和Maholic(1964)根据Frankl的意义治疗学说所编制的生命意义量表,台湾学者宋秋蓉(6)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量表共20题,包括对生命的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逃避、未来期待五个维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命意义感整体现状

计算总分和各维度平均分和标准差,并和使用同一研究工具的冯小君等人对高职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具体如下:在本研究的362个样本之中,总量表为92.24±16.76,对生命的热诚为4.43±0.92,生活目标为4.67±1.15,自主感为4.63±1.14,逃避为4.92±1.38,在527个高职生样本之中,总量表为98.17±16.98,对生命的热诚为4.64±0.95,生活目标为5.05±0.97,自主感为4.70±1.36,逃避为5.16±1.22,t值为-5.14**、-3.27**、-5.31**、-0.80、-2.73**、-6.82**(**p<0.01)。

按照生命意义量表总得分的解释,本科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中等偏低,并显著地低于高职学生;从维度分来看,对生命的热忱这一维度最低;除了自主感之外,所有维度得分显著地低于高职学生。

2.2 不同自变量的生命意义感比较

以性别、年级、健康状况、出身地、在学生组织中地位等为自变量对生命意义感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在对生命的热忱中,健康状况的df为4,ms为3.53,f为4.73**,性别*健康状况的df为3,ms为3.65,f为4.90**,年级*健康状况的df为5,ms为2.24,f为3.00,df的误差为221,ms为0.75.在对生活目标之中,健康状况的性别*健康状况的df为4,ms为4.14,f为3.33,年级*健康状况的df为5,ms为2.92,f为2.34。在自主感之中,学生组织地位的df为3,ms为4.66,f为3.99**,逃避中,健康状况的df为4,ms为6.46,f为3.36**,在未来期待之中,健康状况的df为4,ms为4.78,f为2.51*。(*p<0.05,**p<0.01)

健康状况主效应在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个维度上都存在,事后检验发现,健康状况差和健康状况一般的被试的总分显著低于健康状况好与非常好的被试。在维度分上,除了自主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健康状况差的被试得分均显著地低于健康状况好与非常好的被试。学生组织地位在自主感维度上存在主效应,主要表现为学生组织干部的自主感显著地高于未参加学生组织的被试。

交互作用主要集中在性别与健康状况和年级与健康状况,简单效应发现健康状况非常好的被试中,男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和对生命的热忱维度分显著高于女生,其他健康状况的被试中则没有这种性别差异。

健康状况一般的被试中,大三的生命意义总分和生活目标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其他健康状况的被试中没有这种年级差异。

3 讨论和建议

从已有结果看,大学生对目前生活意义的感受较低,应该引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本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还显著低于高职生,这可能是因为高职生出路相对单一,生活方向明确,心态较为平和,而本科大学生即将面临和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及研究生等竞争,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对生命意义感影响最大的是健康状况,这与生命意义的含义相吻合。性别和年级则和健康状况一起发生作用,男生生命意义感高于女生,这也许是因为男性社会中,男性更加积极入世,在付出同等努力下,男生能够以更多的机会获得社会认可。大三的生命意义感更高可能是因为大学第三年正是其大学生活转折点。

另一个发现是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并担任主要干部会增强其自主感。学生组织干部需要独立承担校园文化活动,管理部门,并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大学中往往生活充实,目标清晰,因此生命意义感较高。

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生命教育主要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同时应更多倾向女生和健康状况不良的学生,组织面向女生和健康不良者的团体辅导,帮助生命意义感较低的学生设定生活目标、积极面对问题,恢复对生活的热忱,同时还可鼓励学生多参与学生组织。

摘要:文章采用生命意义量表,调查了362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结果发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偏低,最低的是对生命的热忱,且除了自主感之外的所有维度得分均显著地低于高职学生;健康状况差和一般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健康状况好与非常好的学生;健康状况好的男生的生命意义感高于女生;学生团体干部的自主感高于其他学生;大三的生命意义感高于大一、大二。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义,生命教育,生命认知

注释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11.

2张艺馨.强化危机预防中的生命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2:106-107.

3刘兵勇.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0(3):63-66.

4林静.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5):382-383.

5冯小君,王丽,张龙禄,et al.护理专业学生生命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9.4.

生命有重量 骨感不是美 第2篇

这项计划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是政府发动的,健康部长施密特说,德国政府将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计划,将厌食症列入政府预防错误饮食、运动缺乏等“健康饮食和锻炼”的行动计划。

之前,关于抨击“以瘦为美”现象的行动,大都发生在民间,并且属于公益行动。

2007年开幕的马德里时装周,有1/3的模特因为太瘦被拒之门外,其中还有西班牙最有名的模特。而此后举办的伦敦时装周、巴黎时装周以及米兰时装周,都拒绝太过于瘦弱的模特。

虽然这些行动“声响”很大,但都未能上升到政府层面,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倡导。

德国政府之所以在乎女人那种病态的“以瘦为美”的心态,如果从深层次上讲,其实事关的是人口质量。

虽然我们尚未找到德国关于“以瘦为美”带来的负面数据,但其他西方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仍然令人触目惊心。英国的女孩子从6岁起便开始挑剔自己的身体,希望长得更瘦些。美国女青年80%不满意自己的身体,75%说自己胖,70%在节食;在法国12岁至18岁的少女中,大约有1%至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厌食症,患者中约有10%的人死于与厌食症有关的各种精神与身体疾病。

这种“以瘦为美”的潮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德国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说,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心理现象,譬如一个女人在房间里换衣服,有人说:“哇,你的腰好粗。”女人对于这样的话非常敏感,而这种思维如果推及到社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观。

这个思维定势在中国古代也发生过,譬如“环肥燕瘦”,唐代崇尚女人肥胖为美,而汉朝,则以瘦为美。又如明朝开始出现的“扬州瘦马”,“瘦马”可不是马,而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因为当时扬州经济发达,许多有钱人喜欢那种长得瘦瘦的女子,于是就有人专门调教女子,使之长得苗条消瘦,文人墨客以“扬州瘦马”称之,到了清初,“扬州瘦马”名噪天下,而男人欣赏女子之美,从此植入了“瘦”的理念。

此风一直以“文化”的形式延续,直至“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那些健壮的女人再一次受宠。记得老版本人民币上的女人形象,都是长得壮壮实实的。这个年代,差一点就颠覆了“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其实,胖与瘦是否合理,标准就是健康。如果因为“瘦”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那么这种审美观肯定存在问题了,需要纠偏。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如此。

生命意义感 第3篇

关键词:生命价值,心理学,干预性研究,大学,学生

自20 世纪40 年代Frankl提出“意义治疗”的观点,心理学界也逐渐开始关注生命意义的研究[1]。能否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体身心健康[2],生命意义感的缺失与抑郁、孤独、物质滥用[3]、自杀[4]等密切相关。

能够体验到生命意义、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人,则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5]。有研究表明,对生命意义的寻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 如攻击或反社会) 的减少和健康行为( 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的增加相关[6]; 生命意义与乐观主义、幸福感[7]等积极心理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 自信) 、韧性、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被称为积极心理资本[8]。不少研究证明积极心理资本在职场内外都具有积极作用[9]。虽然生命意义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并未有直接研究,但从概念的逻辑关系上分析,生命意义与心理资本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在大学期间,多参与集体活动能够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建立[10]; 对于那些缺乏能量、比较被动的大学生,社会支持、教师指导可以促进自我整合,探索和发现自身价值所在。贾林祥等[11]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有必要开展生命意义主题的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本研究拟采用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帮助大学生获得生命意义,并通过随机对照组设计验证团体辅导的效果; 通过相关研究,探索生命意义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在某高校大一新生中公开招募被试120名,要求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团体辅导,然后根据性别、专业分成4 个平行组。前测显示,各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机选取其中的1 组作为实验组( 共30 名,男生21 名,女生9 名) ,其余90 名为对照组( 男生65 名,女生25 名) 。实验组被试参加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对照组被试不参与任何干预。实验组坚持参与完实验并完成前后测的学生为21 名( 男生14 名,女生7 名) ,对照组完成前、后测验的为80 名( 男生59 名,女生21 名) 。

1. 2 研究工具

1.2.1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问卷由王孟成等[12]于2008年根据Steger(2006)编制的人生意义问卷(Meaning in Life Questionaire)英文原版翻译、修订而来。问卷共10个题目,采用Likert 7点计分,分为人生意义寻求(a=0.85)和人生意义体验(a=0.82)2个分问卷。本研究中Cronbachα系数为0.772。

1.2.2自尊量表由Rosenberg(1965)编制,季益富等[13](1999)翻译修订,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α系数为0.802。

1. 2. 3心理资本问卷2010 年张阔等[14]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编制,共26 道题目,采用Likert 7 点计分,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 个维度。本研究中Cronbach α 系数为0. 896。

1. 2. 4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由Zung( 1965) 编制,舒平( 1999) 修订,共20 项关于抑郁症状的陈述句,被试根据自身状况进行症状有无与严重程度的4 级评分[15]。总粗分乘以1. 25 后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 本研究中Cronbach α 系数为0. 838。

1. 3 干预流程

1. 3. 1 前测把前期招募到的120 名被试安排在一个大教室,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由笔者主持完成“中文人生意义问卷( C - MLQ) ”“自尊量表”“心理资本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的前测。

1. 3. 2 团体辅导过程前测结束后第2 d开始,由笔者主持,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1. 5 个月( 2014 年10月15 日—11 月19 日) 、共6 次的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题分别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人际信任、延展生命、感恩生命,每次活动均由热身环节、主题活动、结束活动组成,2 次活动之间均有小作业以深化活动效果。6 次活动中,主要采取团体活动的形式,以影视赏析、团体游戏、话题讨论、案例分析、书写感悟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在团体互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具体方案见表1。

1. 3. 3 后测6 次团体辅导结束后第2 天,再次邀请全程参与实验的被试( 共21 人) 和其他参加前测的被试来到同一间教室,完成与前测一样的4 份问卷。

1. 4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检验水准 α = 0. 05。

2 结果

2. 1 团体辅导前后测差异及组间比较从表2 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经过6 次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被试人生意义体验、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及4 个维度得分均升高( P值均< 0. 05) ,而抑郁分数则下降; 对照组被试在4 个量表的分数前后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求、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值均< 0. 05) 。

注: * P < 0. 05,**P < 0. 01。

2. 2 大学生生命意义与自尊心理资本抑郁的相关分析对后测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人生意义体验与人生意义寻求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 004,而人生意义体验与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及其4 个维度得分、抑郁得分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人生意义寻求仅与心理资本的希望维度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但相关系数也只有0. 227。对前测数据的相关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中的团体辅导主要从认识和体验生命的价值、调整认知、获得社会支持、了解各种应对方法的角度进行。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自尊、心理资本,降低抑郁分数,与邹兵等[16]研究结果一致。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需要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团体主持人一直鼓励大家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生经历、学会珍爱生命、感恩生命,这样的经历有利于团体成员调整认知、重构自我的故事,使每个团员都有机会发现生命中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在团体里,大一新生们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朋友,一起完成团体任务,分享人生经验,并获得团员之间足够的心理支持,自然有助于提升自尊和减少抑郁。个体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信,看问题更加积极乐观,了解到更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所以有效地提升了心理资本。

注: **P < 0. 01。

人生意义体验与心理资本存在正相关,并且与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 个维度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验到生命意义的个体具有更好自我效能感,遇到挫折后更具韧性,对未来抱有希望,看待问题更加乐观。但人生意义寻求与心理资本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与人生意义体验相关系数几乎为零,且与自尊和抑郁相关也较低。关于人生意义寻求存在3 种观点: ( 1) 意义寻求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 2) 意义寻求是一种功能紊乱的症状; ( 3) 寻求生命的意义既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17]。心理健康的人寻求生命意义是自然的,是人类的本能。心理功能紊乱的个体寻求生命意义时无法应对或解决消极的事件。本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人生意义的寻求并无明确的积极和消极之分,而是两者皆有可能。

生命意义感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班施测的方法, 在重庆市某高校随机选取37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64份, 其中男生162名 (44.5%) , 女生202名 (55.5%) ;文科生233名 (64.0%) , 理科生131名 (36.0%) ;大一学生143名 (39.3%) , 大二学生132名 (36.3%) , 大三学生89名 (24.4%) 。

1.2 测量工具

1.2.1 “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分量表

LAP量表由何英奇根据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命题和概念编制而成, 采用Likert 5点评定方式, 分为“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和“存在的超越”2个分量表,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本研究所选用的分量表共有25个题项, 由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和苦难接纳4个因子所构成, 得分越高, 代表生命意义感越好。本次测验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90。

1.2.2 一般健康问卷 (GHQ-20)

该量表由李虹等[7]编制, 包含20个项目, 采用“是”得1分、“否”得0分的记分方法, 包含自我肯定、忧郁、焦虑3个因子, 其中自我肯定因子测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 忧郁和焦虑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即消极心理健康。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次测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7。

1.3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 施测时间约为20 min, 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378份, 回收378份, 删除作答不完整或明显无效的问卷14份, 最后剩余有效问卷364份, 有效回收率为96.3%。

1.4 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处理和分析数据, 主要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见表1。生命意义感总分与男、女大学生的自我肯定、忧郁均相关, 与男生焦虑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生命意义感的各因子来看, 求意义的意志因子与男女生的忧郁均呈负相关, 与女生的自我肯定呈正相关;生命目的因子与男女生的自我肯定呈正相关, 与女生的忧郁呈负相关;生命控制因子与女生的自我肯定、忧郁及焦虑均呈显著相关, 与男生的忧郁呈负相关;苦难接纳仅与女生的自我肯定呈正相关;其他相关不显著。

注:*P<0.05, **P<0.01。

2.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的影响, 以生命意义感的4个因子为预测变量, 心理健康的3个因子分别作为效标变量, 取α=0.05, 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求意义的意志因子进入了预测女生自我肯定的回归方程;生命目的因子进入了预测男女生自我肯定的回归方程;生命控制因子进入了预测男女生忧郁及女生焦虑的回归方程;苦难接纳没有进入预测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 见表2。

注:**P<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生命意义感及各因子总体上与男、女生的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 女生的相关程度高于男生。说明当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觉知和感受程度越高, 对自我能力和价值越能给予肯定评价, 因此降低忧郁情绪, 对焦虑情绪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女生群体中尤其明显。该研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外关于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结果, 即生命意义对预防心理疾病、增强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4,6,8]。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 生命意义感中的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对男女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均有相对一致的显著预测效应, 说明男女个体在具有明确的有意义的人生目的、对生命目的感到满意以及能自由作出生命抉择和为生命负责时,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心理疾病越少。因此, 在大学阶段加强生命意义感教育, 特别是加强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的干预, 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研究还发现, 女生焦虑仅与生命控制呈负相关, 男生焦虑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因子均无统计学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何英奇[2]的研究结论, 但同时也与其关于生命目的与焦虑也存在显著负相关的研究结论不一致[2]。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生命目的对焦虑情绪的影响存在时代、地区或文化差异, 从而导致相关不显著;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次测量的是焦虑症状而非特质焦虑有关, Fahlman等[9]的研究发现, 生命目的与特质焦虑的负相关远高于焦虑症状之间的相关。

最后, 研究还发现, 在生命意义感各因子中, 仅生命目的能显著预测男、女生的自我肯定, 表明生命目的对于积极心理健康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而对男、女生消极心理健康 (忧郁和焦虑) 的预测, 仅生命控制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生命意义感中的各因子对积极心理健康和消极心理健康的作用各有侧重, 提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方面, 有针对性的重点干预生命意义感的某一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利燕, 郭芳姣.生命意义的概念与个体差异.心理研究, 2010, 3 (5) :3-7.

[2]何英奇.生命态度剖面图之编制:信度与效度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学报, 1990 (35) :71-94.

[3]VIKTOR EF, 著.赵可式, 沈锦惠, 译.活出意义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90-92.

[4]WANG XQ, ZHANG DJ, WANG JL, et al.Effects of supervisedmovie appreci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lifemeaning sense.Heath, 2010, 2 (7) :804-810.

[5]KIM YJ, LEE KJ.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 and meaning of lifeto suicidal thoughts in cancer patients.J Kor Acad Nurs, 2010, 40 (4) :524-532.

[6]ZIKA S, CHAMBERLAIN K.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Br J Psychol, 1992, 83:133-145.

[7]李虹, 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75-79.

[8]HO MY, CHEUNG FM, CHEUNG SF.The role of meaning in lifeand optimism in promoting well-being.Pers Indiv Diff, 2010, 48 (5) :658-663.

生命意义感 第5篇

本文拟对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坚韧人格状况进行调查, 并以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 探讨坚韧人格对其影响的心理机制, 以期为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将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 ( 0 ~17岁) 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 并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 现就读大学者界定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4]。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某高校抽取大一学生1 504名, 平均年龄 ( 18.31±1.84) 岁。共获得有效问卷1 446份, 其中有留守经历者397名, 无留守经历者1 049名。有留守经历者中, 开始留守年龄为0~5岁有98名, 6~12岁223名, 12岁以上76名; 仅父亲外出104名, 仅母亲外出98名, 双亲均外出195名; 男生201名, 女生196名。

1.2 方法

1.2.1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该量表由卢国华[5]编制, 包含韧性、投入、控制和挑战4个维度。量表共27个题项, 采用1~4级计分 ( 1代表完全不符合, 4代表完全符合) , 得分越高说明人格坚韧性越好。该量表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1.2.2生活目的测试量表 ( PIL) 该量表由Crumbaugh等编制, 尹美琪修订[6]。量表包括生命热诚、生活目标、自主感、逃避、对未来期待5个分量表, 量表共20道题, 以7点量表的方式作答, 总分为各题的分数相加。得分越高, 表示生活目标与意义越明确。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7。

1.3统计分析对测验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2 结果

2.1不同人口学特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得分比较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韧性、控制和坚韧总分分别为 ( 17.93±2.62) ( 23.64±3.68) ( 73.25±10.64) 分, 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 ( 15.89±2.64) ( 20.17±3.59) ( 71.01±10.53) 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3.855, 5.424, 4.021, P值均<0.01) 。有留守经历男大学生坚韧人格的韧性维度得分高于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值<0.01) 。不同开始留守年龄段的大学生在韧性维度和挑战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事后两两比较发现, 留守时年龄在12岁以上的大学生在韧性和挑战维度得分均低于其他留守年龄的大学生。不同父母外出情况的大学生在韧性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事后两两比较发现, 留守时仅父母一方外出的大学生韧性维度得分高于父母均外出的大学生。见表1。

2.2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为 ( 51.94±7.69) 分, 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的 ( 49.87±7.71)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3.651, P<0.01) 。

2.3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与生命意义感相关分析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 坚韧人格总分及韧性、挑战、投入、控制4个维度与生命意义感均呈正相关 ( r值分别为0.371, 0.365, 0.254, 0.321, 0.268, P值均<0.01) 。

2.4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多元回归分析以生命意义感总分为因变量, 以坚韧人格的4个维度、性别、开始留守年龄、父母外出情况等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坚韧人格的韧性、挑战维度和性别因素均进入回归方程, 它们可以解释生命意义感总均分方差的55.7%。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 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坚韧人格的韧性、控制维度和坚韧总分上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有研究指出,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亲情缺失、家庭教育不完整等困境, 但仍能保持心理状况良好的发展, 且在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等方面较普通大学生更为突出[7]。新近研究发现,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个人独立得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 且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逆境的态度更积极[8]。提示应辩证看待留守经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进一步加强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十分必要。

本研究发现, 有留守经历男大学生坚韧人格的韧性维度得分高于有留守经历女大学生。有研究者认为, 社会对男性特质中独立性的强化作用会使留守经历更能激发男孩的果断、刚毅及进取精神[9], 而这种社会强化作用在农村文化中显得更为突出[10]。就父母外出因素来看, 留守时仅单亲外出的大学生在韧性维度得分上高于双亲均外出的大学生, 与董泽松等[11]有关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指出, 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体验到被爱和值得爱的感受较少是其心理韧性较低的主要原因[12]。表明爱的体验缺乏对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负面影响是长期持续的。另外, 本研究表明留守时年龄在12岁以上的大学生韧性和挑战维度得分均低于其他留守年龄的大学生。有研究发现,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亲子分离时年龄越小, 成人后越易形成责任感和态度积极等人格特征[13]。笔者认为, 较早的亲子分离使留守儿童必须尽早应对被动留守带来的各种变化与挑战, 而具有坚韧乐观和敢于挑战困难等心理品质无疑是留守儿童能应对良好的重要保障。

本研究表明, 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个体只有积极地寻找生命意义, 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才能真正拥有“有意义的人生”[14]。另有研究发现, 目标追求、未来期待是大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15]。

本研究表明, 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各维度与生命意义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 坚韧人格中的韧性、挑战维度和性别因素能显著预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表明坚韧人格是维护个体积极心理状态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因此, 在对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不仅应关注该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还应充分发挥坚韧人格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其中, 可着重围绕对生命意义感有预测作用的韧性、挑战等具体内容来完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坚韧人格, 另外, 还应结合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维护工作。

摘要:目的 研究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为改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某高校1 446名大一学生, 采用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和生活目的测试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总分及韧性、控制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021, 3.855, 5.424, 3.651, P值均<0.01) 。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坚韧人格总分及各维度与生命意义感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71, 0.365, 0.254, 0.321, 0.268, P值均<0.01)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坚韧人格的韧性、挑战维度和性别因素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P值均<0.01) 。结论 坚韧人格对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有重要影响, 可通过完善坚韧人格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生命意义感 第6篇

基于此,本研究将引入心理资本这一内在因素,将其作为积极的心理资源或能力,探讨其在无聊倾向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调节作用。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由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部分构成。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了解中学生无聊倾向现状,分析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探索心理资本在无聊倾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缓冲作用,以期为缓解中学生无聊倾向现状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研究工具

1.被试

本调查随机选取四川省达州市三所中学580名中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50 份。其中初中生212人,高中生338 人;男生236 人,女生314 人;农村321 人,城镇229 人。

2.研究工具

(1)心理资本问卷

采用张阔等人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8],由26 个项目组成。该量表采用5 点记分,本研究中心理资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无聊倾向性问卷

采用黄时华[9]等人编制的无聊倾向性问卷,共30 个项目,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个维度组成。采用5 点记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3)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刘思斯和甘怡群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4],由9 个项目组成;量表采用里克特7 点记分方式,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二、研究结果

1.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总体特点

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资本总分为3.51,其中得分最高为希望3.74,得分最低为韧性3.28;无聊倾向性总分为3.07;生命意义感总分4.95。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男生心理资本、无聊倾向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上差异不显著。结果还表明,城镇、农村高职生在积极心理资本、无聊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 所示)。

2.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对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发现,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无聊倾向与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与寻求意义存在正相关,而韧性与寻求意义相关性不显著(如表2 所示);无聊倾向中的外部刺激与寻求意义呈正相关,而内部刺激与寻求意义相关性不显著。结果还发现,心理资本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存在正相关,无聊倾向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存在负相关。

3.心理资本对中学生无聊倾向、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本研究将生命意义感定义为因变量,心理资本、无聊倾向定义为预测变量,探讨心理资本在无聊倾向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和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交互作用显著(β=0.40),解释生命意义感的变异量为26.3%。由图1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的增加,生命意义感得分呈下降趋势,然而与高心理资本得分组相比,低心理资本得分组下降趋势更明显。当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较高时,高心理资本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资本个体。

三、讨论与分析

1.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总体特点

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处于中等水平;这或许表明,由于升学压力较大,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很难有闲暇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忙碌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也会让他们感到无聊。结果还发现,中学生心理资本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得分最高为希望,得分最低为韧性。这一方面表明中学生在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积极心理状态,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在遭遇挫折事件后应对逆境的能力和自我复原力(心理韧性)有待提高,长期以学习为主的中学生社会生活经验较少,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心理韧性。最后还发现,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或许表明,大多数中学生能在学习与生活中体会和寻求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喜悦。

差异检验结果发现,男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一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倾向于寻求刺激丰富的外部环境有关[10];当面对同一情境时,男生比女生更易体会到无聊,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性别角色扮演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女生,男生的性别角色往往被期待具备更强成就动机特征,反映到个体的教育上就会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不同侧重,进而造成男生比女生更加努力争取成功的特点;所以男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倾向高于女生。而男生、女生在生命意义感上得分不具有显著性,这与诸晓[11]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此外,城镇与农村中学生在无聊倾向、心理资本和生命意义感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或许表明,在长期面对单调而忙碌的学习情境时,农村与城镇学生均容易体会到无聊情绪;但他们却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主动建构个人生命内涵,体会生命意义。

2.中学生无聊倾向、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相关分析

分析相关结果发现,无聊倾向与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均呈负相关,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这说明中学生体验到的无聊情绪越多,其积极心理资本倾向就会越低,体会到的生命意义感也会越少;相反,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倾向性越高,其能感受到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感就越多。与此同时,无聊倾向中的外部刺激与寻求意义呈显著负相关,而内部刺激与寻求意义相关性不显著。寻求生命意义是个体努力去建立或增加自己对生命含义和目标的理解过程,它强调的是过程[11]。这说明中学生体会到的孤独感与紧张感越多、学习与生活环境越单调、受到的约束性越强,他们就越难以主动地去建构和领悟自身生命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与寻求意义存在正相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学生在挫折或困难情境中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充满希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体验到更多的生命意义。最后,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呈正相关,无聊倾向各维度均与存在意义呈负相关。这表明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倾向越高,体验到无聊情绪就越少,拥有的生命意义感也会越多。

3.心理资本对中学生无聊倾向与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

生命意义感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整群取样法, 从贵州省某大学选取263名大学生作为被试, 剔除漏答或规律性作答的被试, 最后获有效被试257名。其中男生140名, 女生117名;大一学生65名, 大二学生112名, 大三学生80名;文科学生138名, 理工科学生119名。年龄为18~26岁, 平均 (21.1±1.5) 岁。

1.2 调查工具

1.2.1 简式大五人格量表-外倾性分量表

采用张建新等[8]修订的简式大五人格量表外倾性维度的12个条目评定个体的外倾程度。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 由“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以往研究发现外倾性分量表单独使用时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评定个体的外倾程度[9]。本次测量的外倾性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1.2.2 生命意义感问卷

采用Steger等编制、王孟成等[6]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问卷评定个体的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寻求。量表共2个因子 (各5个条目) , 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记分, 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测量2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1和0.69。

1.2.3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Diener等编制、严标宾等[10]修订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定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 每个条目采用7级评分,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本次测量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外倾性、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专业和年级大学生对外倾性、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无显著影响;性别对外倾性和生命意义感也无显著性影响, 但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 (t=-3.33, P<0.01) 。

注:**P<0.01。

2.2 外倾性、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外倾性与生命意义体验、生命意义寻求、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26, 0.13, 0.18, P值均<0.05) , 生命意义体验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r=0.20, P<0.01) 。

2.3 生命意义体验在外倾性预测生活满意度中的中介作用

参照温忠麟等[10]的程序, 采用“三步回归分析法”考察生命意义体验的中介作用, 结果见图1。采用多元得尔塔方法估计标准误 (multivariate delta standard error) , 运用Sobel检验[11]进一步检验生命意义体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发现, 中介效应值为0.026 (SE=0.01, z=2.60, P<0.01) 。加入中介变量生命意义体验后, 外倾性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有所降低, 但依然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生命意义体验在外倾性预测生活满意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2.4 外倾性和生命意义寻求的调节作用

根据调节作用的检验程序[11,12], 对预测变量外倾性、中介变量生命意义体验和调节变量生命意义寻求进行中心化处理, 以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然后计算外倾性与生命意义寻求和生命意义体验与生命意义寻求的交互作用项, 最后采用分层回归法分别考察生命意义寻求对外倾性预测生命意义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调节作用, 以及生命意义寻求对生命意义体验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见图1。外倾性与生命意义寻求的交互作用项对生命意义体验的影响显著;但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此外, 生命意义体验与生命意义寻求的交互作用项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不显著。说明生命意义寻求在外倾性与生命意义体验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即生命意义寻求和生命意义体验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的中介作用。由图2可见, 进一步的简单斜率 (simple slope) 分析[11]发现, 在生命意义寻求较低的个体中, 外倾性能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体验 (simple slope=0.14, SE=0.03, t=4.65, P<0.01) ;而在生命意义寻求较高的个体中, 外倾性并不能显著预测生命意义体验 (simple slope=0.06, SE=0.04, t=1.71, P>0.05) 。

注:*P<0.05, **P<0.01。实线表示效应显著, 虚线表示效应不显著。c为外倾性单独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c'为外倾性和生命意义体验共同预测生活满意度时, 外倾性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 () 内数值为回归系数的标准误。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 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寻求无显著性别差异, 与肖蓉等[13]研究一致。但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家庭和社会对男生有更高的期望, 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经历更多和更复杂的人生考验有关。

相关分析表明, 生命意义体验与外倾性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寻求与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生命意义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均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2,3,7]。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 生命意义体验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 外倾性不仅能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还能通过生命意义体验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这可能是由于生命意义体验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成分或来源。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生命意义体验在压力应对, 缓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维持健康, 减轻心理症状, 增进自尊、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6,7,13]。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心理辅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增加生命意义体验, 进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生命意义寻求能调节外倾性对生命意义体验的影响。具体来讲, 对生命意义寻求较高的个体, 外倾性不能有效预测生命意义体验;而对生命意义寻求较低的个体而言, 外倾性能有效预测生命意义体验。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心理辅导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去寻求生命意义, 提高其生命意义体验, 产生相应的心理收益, 从而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上一篇:消费格局下一篇:起跳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