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创造美范文

2024-05-19

发现美创造美范文(精选12篇)

发现美创造美 第1篇

关键词:演唱,发现美,创造美

一个声乐演唱者在舞台上,在各种传媒中演唱歌曲,就是要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向人们传达一种情感、传播一种美,送给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任何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是通过审美(演唱者的审美,受众的审美)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演唱者就要在演唱之前、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

一、从演唱的作品中发现美

作为一个成熟的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都会精心地挑选自己喜爱的、适合自己演唱风格特点的作品,这也是成熟的演唱者与一般演唱者的区别,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演唱者会一举成名,有的演唱者会一直默默无闻。

为什么两种演唱者会迥然不同,会大相径庭?其实,原因就是成熟的演唱者会在众多的声乐作品中善于发现美。那么,演唱者要在作品中发现哪些美呢?通过我多年的演唱、演出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作品的主题美

作品的主题美,其实就是指歌曲表达的意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对于歌曲意涵和内容评判的标准,而衡量这个标准就是三个字“真善美”。具体说就是主题鲜明,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主题鲜明,就是指作品能给人们一个向上的、明确地指向。

真,就是指演唱者选择的曲目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不是生编硬造,不是虚无缥缈,要接地气。是从生活中提炼,是百姓熟悉的,能引起受众共鸣的。

善,这很好理解,就是歌曲传达的是友好、和好、友善,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等。

美,就是歌曲的语言美、旋律美、意境美。

当然,要在歌曲中发现美,还要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就是了解作者、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特别是处理一个新作品时,要与作者做好沟通,以便深入地理解作品。

(2)作品的形象美

声乐作品的形象美,它一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歌词赋予的文学形象,一是,旋律赋予的音乐形象。

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所运用的词语,所采用的喻体,就是歌曲中的文学形象。如今有一种说法,歌曲能否传唱靠歌手,歌曲能让人牢记靠歌词。我们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起码,人们越来越注重歌曲中的音乐文学形象既歌词了。从这种观点来说,演唱者发现或者说感悟到了歌曲中音乐文学形象既歌词中的美,就会心悦诚服地往前走,就会引起共鸣,就会有进一步创造歌曲美的欲望。同时,也一定会调动自己的灵感和积累,使歌曲朝着更美的方向发展。

确实,歌曲中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文学形象,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时代折射力,以及歌词中的景象和它营造的情境,也有助于演唱者把握歌曲的内涵。歌曲旋律,也是由歌词所表达的内涵而激发出而产生的。在这一点上,车行的《父亲》就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像刘和刚这样的歌唱家,首先在歌曲中发现和感悟了文学形象美,以及父亲在心中的形象,所以才能继续进行二路创作,才能把这首歌曲演唱的如此生动、家喻户晓。

再有,由于词作家主要是从事音乐文学既歌词创作的,所以,他的视觉、他的注意力都会倾注在文学形象上,成熟词作家的作品一定会塑造出很新的文学形象。演唱者善于发现歌曲中文学形象的美,就能从文学形象中很快找到走进音乐的途径。

文学形象加上旋律形象,是歌曲的整体形象。歌曲必定是靠旋律传播给受众的。因此,演唱者在发现文学形象美之后,必须要深入地发现它的旋律形象美:

(A)从节奏中发现。歌曲的节奏是音乐作品中很重要的表现手段,是旋律的骨骼,是旋律发展的内在动力。演唱者感悟了作品中节奏的特点及魅力,在演唱中就会运用它所蕴含的美创造出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B)从速度中发现。一首歌曲用什么速度去表现,去演绎,直接关联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整体形象。理解歌曲的速度既它的快与慢,张与弛,都会影响表现力。演唱者发现了歌曲中速度的变化就是发现了它所蕴含的美,就会为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

(C)从调式、调性中发现。如果说歌曲中旋律是骨骼,那么,调式、调性就是骨骼中的神经,也是歌曲作品美与不美的根本标准。歌曲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与对比,最能调节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地变化。演唱者从调式、调性上去发现它的美,才算真正地理解了作品,才能为表现力充电、补氧,才能更好地创造歌曲的审美效果。当然,除了调式、调性,体式、段式中也含有形象美。

3、作品的情感美

歌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这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抒情。歌曲的抒情不但只有抒情歌曲,包括叙事歌曲也是以抒情为主。

歌曲的抒情美,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歌曲本身的情感部分,一是,演唱者演唱中赋予的情感部分。

歌曲的情感美,就是指歌曲中的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旋律中所蕴藏的情感。

我理解,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之外,演唱时的声情并茂是歌曲演绎成功的必须。许多优秀歌曲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情感,这些情感或表现在歌唱祖国、或表现在歌唱家乡、或表现在歌唱亲情、或表现在歌唱友情、或表现在歌唱爱情……这就是歌曲给演唱者的提示。

当然,演唱者在演唱中所流溢的情感不完全来自作品。但是,歌曲中所提供的情感美是基础,是动力。演唱者,在熟悉作品时、处理作品时,只有读懂了它的情感美,只有感受到它的情感美,才能点燃自己的情感。两种情感地融合才能声情并茂,由感动自己到感动观众。

流传的歌曲也好,新创作的歌曲也好,它们都是来抒情的。歌曲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演唱者只有从中发现美、找到美,只有感受到歌曲作品的各种美,用美学的标准判断美,用美学的标准来演绎美,用美学的标准来验证美,才能升华自己的声乐水平。

二、在演唱的过程中创造美

演唱者在发现、感悟了词曲作家提供的文学形象、音乐形象之后,也就是说,在找到了歌曲所蕴藏的各种美的因子之后,就要开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技能去演绎、去裂变这些美的因子了。而这个过程,既是一个艺术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继续创造美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歌曲才能从形式美提升到诗意美,演唱者才能实现一个从茧到蝶的羽化过程。

那么,作为演唱者如何完成这个继续创造美的过程呢?1、个性的体验与处理

词作家、作曲家、歌手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一首歌曲,经过不同人的演唱所产生的效果就不同。

的确,一个善于发现美、一个具有技术力和表现力的歌唱家、歌手,就是能独具匠心地处理歌曲、演绎歌曲,让歌曲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我理解,这就是“不同”——与众不同。这个“不同”就是个性。而这个个性,一定会在理解歌曲、处理歌曲、演绎歌曲、表现歌曲上。由于对作品具有个性的艺术处理,艺术的魅力也随之而生。

想要不断地提升歌曲的演唱水平,我观察和研究了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成功之作,发现他们实践演唱和谱面提供的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除了她们积累的经验、积攒的技能之外,一定来自他们的个性追求与展示。例如,一首AB体的歌曲,有人处理成ABA体。可能这个歌唱家觉得两段体不能充分发挥他的特点,处理成三段体,张力大了,重复感强了,给听众的印象也深了。还有,一个A段体的歌曲,有的歌唱家可能感觉篇幅小,演唱起来没有跌宕起伏,于是做了转调处理也变成ABA段体,结果产生了一种谱面上没有的意境。这种个性的艺术处理,必然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当然,个性的艺术处理,是技巧、是经验,也是对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取向的深入了解,因为,时代的多元需求,也出现了对艺术欣赏的“分众”局面。

2、个性的声音与气质

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个性产生艺术魅力。这种个性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一定是表现在各个方面,当然包括个性的声音与气质。

(A)个性的声音。声音,有先天的也有后塑的。先天的具有个性,那是演唱者的“福音”。那么,不具“福音”的,能否后塑出个性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也是为什么艺术院校设有声乐专业的原因。

当然,声乐专业的学习与训练是让自然的嗓音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更具有发散性兼容性,它和个性的声音塑造还不是一码事。

我理解个性声音(除了先天),是经过对音乐的感悟和对作品不同偏爱和理解而逐渐修炼而成,它是用嗓音去揭示音乐形象的一个方式。一个好的演唱者,一定会坚持自己的个性声音。但是,也会为了标新立异,对不同形态和不同风格歌曲的处理而变化。例如:著名歌手韩磊,人们对他声音的印象,一定是粗犷、豪放的。然而,他在演绎《在那遥远的地方》时,中间却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声音。我认为他并没有失去基本个性与风格,而这种变化是个性声音的补充。可见声音的个性也有如何为创造美继续充实的问题。

当然,个性声音的修养、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的,除了刻苦地训练,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不要追风,不要轻易放弃。从而,用区别于别人声音的特点去演唱,使每次演唱都变成声音和“心”相通、和“魂”相系,和自己的个性相随。这样,一定会开出更美的声乐花朵、结出更美的声乐之果。

(B)个性的气质。我们把歌唱家、歌手在舞台和各种媒体上唱歌,都统称为“演唱“,这就是说除了唱,还有演。要达到声乐的审美效果,演和唱必须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种演与唱、情与动的状态,就应该叫气质表情。我理解,气质表情实际就是“乐入心中,生发于表”。就是演唱者受到作品的精神陶冶、音乐的滋养后的一种再塑的过程。这种过程出现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个性气质。

但是,所谓个性气质也有好与坏、良与莠之分。有的人演唱时矫揉造作,故能玄虚。有的人演唱时举止大方、典雅庄重,两种表现的坚持都是个性气质。演唱者要创造美、表现美,一定要养成非凡的,健康的能真正诠释作品的个性气质。

发现美创造美 第2篇

浅谈美术鉴赏中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 陆铝彬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创新思维

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正如儒尔贝说过:“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美术鉴赏活动,探讨如何构建活跃的课堂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教学情景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美术鉴赏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

(一)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如:当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时候,当学生一见这幅作品时,脑海里立刻会对蒙娜丽莎那谜一样的微笑产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对蒙娜丽莎的歌颂,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魔力。再通过视频对梦娜丽莎的介绍,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去鉴赏蒙娜丽莎。结合鉴赏课中学习的鉴赏方法: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以及比较式鉴赏对《蒙娜丽莎》做深入的鉴赏分析。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在接触作品后,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学会自主欣赏。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1.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在鉴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三人小组的形式组建,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

2.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促进个性社会化。在鉴赏课中,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鉴赏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等让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作品的理性认识;欣赏音乐与绘画结合的沙画作品《彩云之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魔力以及艺术的神奇。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教学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鉴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脱离课本那些有限的图文资料,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广大的艺术鉴赏世界。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实验证明,多媒体的计算机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其优势主要表现在:①它集声音、文字、图象、视频于一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显得丰富多彩。②可缩短时空距离,把过去的、异地的人和事显现在眼前,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③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从而突破难点。④能有效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网络优势,更有利于优化美术教学。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把民间美术作品、各地方风俗、服装饮食等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地域风俗,通过多媒体使美术情感与艺术形象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强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评价学生作品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入手,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性,不能用统一的尺度来要求学生,要体现美术的基本特征,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等,来评析学生的作品。在评价中,我们应强调过程性,关注个性的差异。当然,赞美、鼓励是主要的手段,以多元的评价尺度及时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3篇

【摘要】中国的汉字,给人的美感是任何其他文字都无法匹敌的。当前学生写字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多渠道,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美;教方法,指导学生创作美的汉字;多角度,引领学生享受美写的历程这三个层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书写能力。

【关键词】书法;汉字美

中国的汉字,无论是结构的匀称,形象的简约,读音的旋律感,还是字义的独特联想,给人的美感是任何其他文字都无法匹敌的。可实际上,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小学生的写字能力正处于下降趋势。当前学生写字存在着缺乏兴趣、字迹歪斜、作业应付了事等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学生的这些写字现象,心情极其沉重。怎样让学生崇尚汉字、重视写字、爱上写字呢?

一、多渠道,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美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要使学生喜欢写字,乐于写字,我们就要多方面引导他们发现祖国汉字的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字兴趣。

(一)感受汉字故事的美

关于汉字的故事极多,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仓颉造字说。据说仓颉他仰望天穹,发现月亮时弯时圆,低头看见地上鸟兽的脚印千姿百态,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他的行动感动了天地鬼神,造字时天上像下雨那样落下很多粮食。学生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汉字的故事,感慨汉字有历史美,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观察汉字形体的美

中国汉字表声、表形、表意,结构严谨,笔画优美。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透过它的形体美,感受到一个字就是一种动物、一件事物、一幅图画。如“山”字,展示山字的演变过程,孩子们就会充满好奇和惊喜:“呀,原来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多有趣呀!”利用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到汉字表意、表形的内涵。当他们再写每一个字的时候,已把抽象的文字看成了生动活泼的图画和情景了。

(三)领悟汉字神韵的美

汉字的美丽更是因为她的神韵。我用解字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汉字的神韵美,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道。比如一个“聪”字就告诉我们要“耳听,眼看,嘴说,心记,聪明才会属于你”。听到这些由汉字生发出来的人生哲理,学生们上课就更加专注,对汉字的喜爱和崇敬溢于言表。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到汉字的内在美和神韵美,汉字育人功能巧妙地得到了发挥。

(四)欣赏书法艺术的美

1.欣賞书法名家作品。书法之美,或飘逸,或沉郁……山河风物皆蕴其中。欣赏中国汉字,品茗书家名作,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写字教学中,我结合汉字书写的教学,让学生认识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等,引导学生既欣赏他们的作品之妙,又学习他们刻苦练字、追求完美的美德。让学生从欣赏中有所顿悟,从欣赏中得到陶冶与升华,让我们的写字教学变为学生的自发练习,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效果。

2.展示师生写字作品。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直接榜样。在班级内部举行“师生优秀硬笔字展览”活动,展出老师和同学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在自己和老师、同学的横向比较、赞扬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艺术的传承,激发学生把字写好、写美的热情。

二、教方法,指导学生创作美的汉字

学生发现了汉字的美妙,激起了想写好字的内心需求。教师就要给予及时正确地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写字方法,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书写美,创作美。

(一)观察法。学习写字,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养成观察习惯。如教学《口耳目》一课时,我就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形状、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既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了解祖国的汉字文化,又从中学到观察汉字、比较联想、识记字形的象形字方法,达到了学会汉字知识,提高书写与欣赏能力的目的。

(二)比较法。要提高写字能力,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如教“它”与“安”,学生反复比较两个字后,得出都是上下结构,而“它”是上大下小,“安”是上小下大的特点。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个字,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进步。

(三)发现法。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律,在指导学生书写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悟”出汉字的书写特点,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如,左右结构的字中有左右相向的,有左右相背的……各种结构形态的汉字都有规律可循,各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弄清同一类型汉字的结构特点,归纳出书写要点,才能帮助他们准确把握书写规律。为写好字打下基础。

三、多角度,引领学生享受美写的历程

(一)享受书写过程中的美丽心情。

学生在写字时,既要“全神贯注”,又要开动脑筋,观察字的笔画特征和占格的位置,思考自己怎样写才能端正、好看,这就需要用脑用心。练字要有恒心、毅力。练字更要心平气静,写字时每一笔都要实实在在、一笔不苟。学生通过长期的练习书写,可以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提升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创新个性,尽情享受书写过程中的美。

(二)享受写字评价时的愉悦情绪。

教师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乐趣。

1、三步点评法。一是与把作业的主人面谈,分析他们的作业的长处与不足,同时,当场看他们写字,进一步指导他们写。二是在写字课上或利用课间,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点评,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哪些字写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有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等。三是指导学生互评作业,学生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独特评语法。我精心找了几枚好看的印章,写的好的字,就用章盖上。学生很喜欢这种特殊的荣誉,为了得到这种评价,他们把字写得认真又仔细,写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享受作品获奖时的成功体验。

我经常举办各种的书法活动和比赛,我还尽最大所能为学生争取参加上级各种书法活动和比赛的资格,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获奖,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享受书写的快乐和美好。这无疑激励了学生更大的书写热情,平时的作业也如一幅幅作品,让批改的老师赏心悦目。

发现美创造美 第4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术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通过这一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用简练的手法去塑造各种形体。由于撕纸本身具有一种偶然性,也能达到启发学生从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撕纸粘贴画是以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纸作材料,利用旧挂历纸,旧彩纸,旧画报,旧包装纸上的各种颜色、花纹、图案,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构图的喜好,粘贴出各种形象生动有趣的艺术作品来。

一、在创作中体会撕纸粘贴画的几种制作方法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总结过去经验,“在以往的创作中,你曾采用过什么样的创作方法来进行撕纸粘贴画创作的?”回答1:我先在一张选好的彩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像,然后按照画好的图像把它撕出来,这样造型比较准确,不容易出错。回答2:我用折叠撕纸的办法。我小时候姥姥教过我用剪刀剪蝴蝶,蝴蝶的翅膀一般都是对称图形,我想撕纸也可折叠着撕, 我先把纸对折,然后用铅笔画出蝴蝶的形状来,这样撕起来容易多了,效果也好极了。回答3:我用撕、拼、贴的方法。有一次我用彩纸撕了一条金鱼,纸全是红色的,那么黑色的鱼眼睛怎么办呢? 我就在别处撕了一小块黑色的彩纸,把它贴在了红色金鱼的眼睛上,这样真是生动极了,还有一种立体感呢?回答4:我觉得上面同学说的都很好,我也有一个小想法,撕撕画画相结合。撕完贴完形象之后,用水彩或蜡笔做一下背景部分的烘托,画一些花啦、草啦的,是不是会更好呢?在师生交流之中,学生们学会了撕纸粘贴画的几种不同制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作欲望。

二、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师生感情交流是很重要的。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进行师生撕画表演赛,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从中体会到巧妙的撕纸步骤和方法。

我让一名踊跃参加表演赛的同学和我并排站在讲台上,先各自说出要撕的物体形象是什么,很凑巧,我俩都采用撕、拼、贴的方法,来完成一条红色金鱼的制作。

在学生们“一、二、三”的口令下,表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认认真真地看着,我先选了一块颜色鲜艳的彩纸,把彩纸举在胸前,然后,从鱼的头部开始撕起,在转折处和曲线处我故意放慢速度,更加细心地慢慢地撕,在鱼眼睛处,我也用红色彩纸撕出了红色鱼眼。在尾巴处呢,我多撕出了几个曲线转折,使鱼尾摆动得更加生动、活泼。最后我又取出两块黑色彩纸, 一起撕出两个小圆,把它覆盖在红色鱼眼睛上,真的有一种立体感呢!我把撕出的金鱼贴在深绿色的黑板上,又在黑板上用粉笔随意画出了几根水草,真是生动极了。真可谓:“碧波荡漾,鱼儿水中游”。那一名参赛的同学还在努力完成他的作品,完成之后他也把它贴在了黑板上,也很生动有趣。

师生表演赛是一个对比赛,同学们在下面说什么的都有。我建议他们自由发表见解,“老师撕的金鱼好看,头圆,眼睛有立体感,尾巴撕得也漂亮”“那是因为老师在转折处撕纸的速度放慢啦”“对了,对了,在转折处放慢撕,撕出来效果才能好”。

学生们的观察力是很强的,几句话就说出了撕纸的最关键部分。这时我又提出几点制作过程中的建议①构思新颖。②选材准确。③胆大心细。④一气呵成。

三、在分组合作中,体现学生个性

在制作作品时,采用分组教学、自愿组合的办法,大家一起协商,如何来创作一幅画,一幅艺术品。经过不长的时间,一幅幅作品出来了,有《一群游鱼》《小鸡吃虫子》《保护家园》《我是小小设计师》等等。学生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一幅幅艺术作品,真是高兴极了,喜悦的表情溢于言表。

在分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四、在鉴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生们把创作好的作品分别放在黑板前来展示,并说出各自的构想,各自的创作方法,这是一种座谈会式的交流方式。同学们认真地听着,看着、想着。望着他们一张张笑脸,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学生作品1:《一群游鱼》。我撕了一幅图——《一群游鱼》, 画中有好多好多条美丽的鱼在水中游,它们自由自在,在背景处我用蓝色水彩来烘托,表现水的纯净,我想用这幅画来呼吁人类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

学生作品2:《家园》。我的作品描绘的是狮子的乐园,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家园。

学生作品3:《我是小小设计师》。地球现在太拥挤了,环境也污染得很严重,我要做一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把我们的地球美化得越来越漂亮。

通过这堂课,充分说明了撕纸粘贴画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增强设计意识方面有其独特的教学启蒙作用。

让孩子成为发现美、创造美的主人 第5篇

少儿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发现身边的美,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去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并以与众不同的眼光去创造美,没有创造就不是艺术,因此,少儿的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最好课程之一。

一、重视观察,让孩子发现美、欣赏美。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社会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有人能发现美、欣赏美,而有人对美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随着学生趣味性提高,就应培养其发现美的能力,有所感觉才能有所发现。

为了上好《我喜欢的玩具》一课,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个心爱的玩具,让每个学生有机会触摸、摆弄玩具,更有一个向旁边学生介绍、演示自己玩具功能、特点的机会。从中不仅让学生用手感受到玩具外在美的同时,也体会到现代玩具内在的美。

马蒂斯说过:“创作始于观察,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就如《一条伸向远方的路》这课,课前让学生从各个路段,各个方面去观察。如家门前的小路,商店门口的大街,或郊游途中的山路,你看到了什么?哪些是主要景物,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小部分。其中有两旁绿树成荫的山路,高楼林立的大街,蜿蜒曲折的小巷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并有所取舍地作画,感受了生活中美的东西。懂得大方、鲜明、顺眼就是美,开始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这样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的水准。

二、认可、鼓励儿童去创造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且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和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火花就不断闪现,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给予认可并精心的培育,当孩子的想法稀奇古怪超越现象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插入时,当他们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象”等成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正确的捕捉创作思维的“闪光点”,加以引导,为孩子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索,大胆地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

教师还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艺术活动,促进想象力的萌发和发展。

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我教小朋友用蜡笔来画水果,大部分小朋友都在水果盘中画上了圆圆的苹果,弯弯的香蕉,只有一位小朋友在水果盘中画了各种颜色的方苹果,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如果苹果是方的,那我们就更加容易把它拿在手里,在装箱、排放时也容易多了。”至于苹果的五颜六色,他还神秘地告诉我“这样地苹果就可以改变小朋友偏食的坏习惯了”,“这可能吗?”我追问了一句。“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多么诚真而又振奋人心的回答。听到这里我不但没有纠正他的做法,还表扬了他丰富的想象力,有大胆创作的精神。时隔一年,我在报纸、电视中看到日本人培育出了一种方的西瓜,成为时尚,赢得了很大的市场。我再次被孩子那种“今天想到,明日能做到”的创造精神而振奋不已。我想孩子在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在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着个性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教师是否可多尊重、理解和鼓励少儿的创造性行为呢?

在幼儿纸版画中发现美创造美 第6篇

关键词: 幼儿美术 纸版画 创造力

幼儿版画活动是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于幼儿操作的各种不同绘画、制作工具和材料,引导、帮助幼儿自主操作,完成起稿、转版、制版、拓印等基本步骤,创造性地复制出多份作品的艺术活动形式。对于幼儿来说,版画制作是一个图画和手工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具有形象性、奇特性、情趣性等特点,其作品具有天真稚拙、纯朴自然的特质。这是成人版画和其他画作都难以达到的。

纸版画是一种美术创造的表现手段,自从中班开展以纸版画为特色的美术活动后,大家对这一新奇的绘画方式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一是因为KT板、滚筒等主要的绘画工具在生活中不常见,二是因为作画的方法很特殊,这让个别不擅长甚至不喜欢绘画的孩子重新燃起了对美术的热情。中班孩子在绘画表现上都有了一些基础,能用点线面进行简单的构图,采用纸版画这种绘画形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在绘画中的技法和兴趣,也很好地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开展纸版画的过程中,要尽力为幼儿排除一切干扰,让幼儿通过感官尽情感受和体验,不断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需要。

一、新奇的纸版画能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常规的美术绘画活动中总是教师在前面示范,幼儿跟着老师的步骤一笔一笔依葫芦画瓢。对于教师来说,活动缺少挑战和指导性;对于幼儿来说,活动不仅毫无趣味,更缺少主观、自由的想法。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更应该保护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了启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在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花瓶》中,我为幼儿创设了有趣的情境,鼓励幼儿观察。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发现各个花瓶的形状、颜色、大小的不同,通过点、线、面等多种元素的装饰,让幼儿感受图画强烈的装饰感。幼儿一边画,一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感受着纸版画带来的奇妙体验,大大提高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们的作品不仅奇妙多彩充满了童趣,还具有相当强的创造力、装饰性。

二、纸版画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

在美术创作中,幼儿在构思画面时,通常都是在情感激发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以积极的态度借助描述媒介表达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孩子们常常习惯用橡皮和手去擦,不仅画面脏乱,而且使得心中的形象构思销声匿迹。在开展纸版画特色活动的前期,幼儿虽然对纸版画充满了强烈的热情,但在真正作画时,他们并不显得轻松,即便在活动前提醒他们要构思好再下笔,刚开始下笔要轻轻地,这样也好修改。个别幼儿懊悔地跟我说:“老师,我画错了。”刚开始使用纸版画时,孩子们画错了,我会帮助他们在原画上巧妙地添画、组合,渐渐地我发现会画错的一直都是几个平时性格优柔寡断的孩子,何不让他们在作画中历练性格品质呢?当他们再一次高高地举起小手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伸出援助之手,而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在线条上做新的变化,在错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图画。后来,每当有幼儿在创作中向我求助时,我总是让幼儿先尝试改变、组合。慢慢地,孩子们也学会轻轻地定稿,再修改细节,线条圆润流畅起来,下笔时都是胸有成竹。运用纸版画的这一特点,幼儿的作品不仅充满了童趣,而且培养了自信、果断的性格品质。

三、纸版画能更好地提高绘画技能

在实施纸版画特色活动时,我有意地将纸版画和线条画结合起来。在所有绘画表现方式上,线条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中班幼儿虽然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能简单勾勒出物体的外形特征,但要让幼儿真正得到锻炼,学会运用线条使画面更饱满、丰富,线条的掌握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用记号笔在白纸上的练习已不足以吸引孩子在美术上前进的脚步,他们需要更有趣、更有效的作画方式——在KT板上进行作画。线条种类的多样性,线条的组合不同,疏密、排列的不同都会影响整幅画面的构成。在特色活动《小鸟飞》中,我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线条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在鸟儿的身上体现不同的创造美。在我的指导下,大部分幼儿作品中的线条比较流畅,组合多变,能用各种线条表现鸟儿身上美丽的羽毛;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在装饰完小鸟身上的羽毛后在旁边进行了添画,继续用丰富的线条表现树叶、花等物体。孩子的绘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认为只要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就是进步了。纸版画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技能,而且让幼儿真正喜欢上了绘画,乐于绘画。

四、合理运用纸版画创造多元化、整合性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艺术之环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纸版画的特殊性,使得周围的环境变得丰富起来。我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一些各种树叶、花叶、草叶、毛线、鱼刺、旧毛巾、旧手套、草席、水果包装网、网兜、废旧瓶盖、纸筒……材料。种类多,数量多,保证班级有足够的版画创作实物材料,为班级进行实物版画创作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本阶段废旧实物材料的开发活动开展,为下一阶段开展版画制作活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不再为了老师让他们画而画,而是慢慢地想要画好,画得漂亮,画得别出心裁。

发现美创造美 第7篇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从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入手, 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 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 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 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 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与色彩的关系, 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 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色彩现象, 它的形成受色彩规律制约;好的色彩搭配是我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

学生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

教学过程:

(1) 设疑提问,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 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无色的, 那将是什么情景呢?生:没有生机, 没有活力…… (自由讨论发言) 师:对, 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好,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里。那么在生活中, 色彩如何搭配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搭配》。 (设疑导入,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有关色彩搭配的一些知识。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有关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 。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色相就是色彩的名称, 同时也是各个颜色的相貌和倾向。例如红、黄、蓝等。通常用色相环来代表光谱的基本色彩, 常见的色相环多由12色组成。

明度:色彩的明亮度叫明度。明度最高的色叫白色, 最低的色叫黑色, 它们之间按不同的灰色排列, 显示了明度的差别, 有色彩的明度是以无色彩的明度为基准来判定的。

纯度:纯度指色彩中色素的饱和程度。色彩的相对纯度取决于在色彩中加入黑色、白色或灰色的多少。

色彩的主要搭配方法:人们通过对色彩规律的认识, 主观地调整色彩之间的关系, 以满足功能和审美两方面需要的行为即色彩搭配。

方法:

色相对比:不同的相貌的色彩被运用到一起会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 能够吸引人的关注。

同类色调和:同一色相的色彩进行变化统一, 形成不同明暗层次的色彩, 是只有明度变化的配色, 给人以亲和感。

类似色的调和:色相环上相邻色的变化统一配色, 如红、橙、黄、绿等, 能给人以融合亲近感, 可以构成平静调和而又有一些变化的色彩效果。

对比色的调和:色相环上处在对应的或接近对应的颜色搭配在一起, 其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相差较大, 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受, 如黄———紫, 红———绿等。

纯度对比:色彩鲜艳即纯度高, 反之纯度低。

暖色调搭配: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 这种搭配能给人以热烈、温暖、激情等感觉。

冷色调搭配:是以蓝、绿等冷色为主调的色彩搭配, 能给人以清凉、冷静、亲和的印象。

生:边学习理论知识, 边运用它互相分析讨论。

(通过以上的学习, 帮助学生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色彩现象中体现的各种色彩关系。)

(3) 分析讨论, 巩固知识。生:运用所学的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搭配方法来分析书中的范例, 试着说一说这些例子为什么好?并引申到自己收集的实例, 依次推断出什么样的色彩搭配比较成功?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色彩搭配?师: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如运动服装给我们感觉多为比较鲜艳, 它在色彩搭配上运用的是什么方法?穿着运动服装去听音乐会好吗?节日前布置一个联欢会的环境, 用什么色彩搭配更能突出喜庆欢快的气氛?用同样的手法布置会议室合适吗?生:互相分析讨论, 大胆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随时点拨, 得出接近成功的结论)

(4) 欣赏图片 (图略) 。师:多媒体展示一些色彩搭配的实例。生:分析设计师采用的手法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

(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实验过程, 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自己对色彩搭配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5) 教师小结。师:好的色彩搭配体现着人们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对美的追求, 是需要认真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的。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色彩感受和表现能力是学习色彩搭配的最好途径。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充分地去体验它、享受它。

(点明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发现美表现美 第8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习作”: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 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写好后读给同桌听, 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 请大家欣赏。

拓展思路

你发现了吗, 秋天多美呀!金黄的原野、各色的鲜花、滚熟的瓜果、饱满的豆荚……真惹人喜爱!拿起笔, 画一画, 写一写, 把美丽的图景表现出来吧!

习作提示

怎样写出你收集或所画的美丽秋景呢?

1. 按照顺序。

你可以根据图画的布局, 选择合适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 或从中间到两边、从四周到中间, 或先整体后部分, 或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也可以根据图画想象出一天的早、中、晚或一季的初、中、末各是怎样的,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样, 文章有条理, 别人了解得就清楚。如一位同学写:“天上, 一群大雁往南飞。果园里, 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灯笼高挂在枝头, 晶莹的石榴像一张张胖娃娃害羞的脸绽放着笑容……花园里, 菊花尽情开放, 阵阵幽香飘来, 使人觉得神清气爽;树上片片金黄的叶子飘下来, 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漫天飞舞, 顽皮极了。最令人注目的还是田野里那一派丰收的景象, 一层层金色的稻浪涌向天边……”小作者按方位顺序, 从天上写到果园、花园, 最后写到田野, 条理清楚。

2. 写出特点。

图片上有哪些景物?最醒目的景物是什么?它们的位置、形状、大小、姿态、色彩怎样?你还可以想想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 会发出什么声音。把这些都描写透了, 景物的特点就鲜明了。如一位同学写:“秋天里的枫叶像一个个手掌, 黄黄的白杨树叶就像一把把小扇子, 多美呀!”两个比喻, 把秋天落叶的形态、颜色描写得形象逼真。

3. 词句优美。

发现美创造美 第9篇

一、呈一池荷叶——发现美

【教学片段一】

师: (出示插图以及荷叶的图片) 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叶?生1: 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生2:我看到了大大的荷叶。生3:我看到了圆盘式的荷叶。师:这个形容真恰当, 说出了荷叶的圆。生4: 我看到了像绿伞似的荷叶。师 : 这个比喻句说得更好, 不仅说出了荷叶的颜色, 还说出了它的形状。

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 一个个像碧绿的大圆盘。

师:“挨挨挤挤”你知道荷叶长得怎么样?生:荷叶长得生机勃勃。师: (肯定地说) “生机勃勃”这个词用得真恰当。师:“课文题目是《荷花》, 为什么要写荷叶 ?”生:绿色的荷叶才能衬托出荷花的美丽。

【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 离不开绿叶的衬托, 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 才有千姿百态, 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 埋着伏笔, 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 “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 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

二、悟一个“冒”字——欣赏美

【教学片段二】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荷叶又大又绿又圆, 让人看了喜不自禁, 瞧!白荷花也赶来和她比美。白荷花怎么来的呢?请你们读一读这句话。生: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它们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从荷叶底下使劲钻出来, 想和蜻蜓一起玩。生:这些荷花是从荷叶之间硬挤出来和小姑娘比美的。师:你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用心体会一下是不是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领悟“冒”的内涵)

师: (播放视频) 瞧!这就是公园里魅力迷人的白荷花, 它们各有各的姿势, 各有各的魅力, 想象一下, 这些形态各异的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

【“冒”字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有不同的感受, 那就是个性的张扬。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说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三、演一回花仙——想象美

【教学片段三】

出示: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这是一个长句, 大家边读边想象, 然后找出这句话中最美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生自读)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一生读: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生:我觉得他读的虽然很流利。但没有读出喜欢的语气。

师:那你再来读一读。生:我想在这一句后面加一句, 行吗? (生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师:说说看, 为什么要加上这一句?生:因为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白荷花刚要展示自己的白裙子, 一看那么多人在看它, 害羞地遮住了自己的脸庞。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如果你再加进一些动作去读这一句, 我想会更出色, 你愿意试一试吗 ?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你表演的真不错!还有喜欢其他部分的同学吗?生:我喜欢花瓣儿全展开了的白荷花, 因为她像一位少女, 自豪地向游人展示自己的美貌, 她好像在说:“我最美, 谁也比不过我。”生:嫩黄色的小莲蓬像个刚睡醒的胖娃娃。生:我觉得花瓣儿全展开的白荷花像观音菩萨, 嫩黄色的莲蓬像她的宝座, 观音菩萨在保佑我们好好学习呢! (同学高兴地笑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老师真佩服你们!师:有没有人喜欢花骨朵的白荷花?生:我……我喜欢花骨朵。 (小声说)

师:是吗?你的思维总是与众不同, 你肯定有你喜欢的理由, 能说一说吗?生:我说不出理由, 可我觉得它很漂亮。师:看得出来你的确很喜欢, 那你读一读吗? (这名学生读句子, 虽然声音很小, 但是读的很不错)

生:我刚才不喜欢花骨朵, 但刚才听她读的那么美, 我有点喜欢花骨朵了。

生:我也是……我也是……师:看得出来你确实很喜欢花骨朵, 而且这么多同学跟你一样喜欢, 说明你读得很有感染力。

【文中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 色彩清丽, 充分展示了荷花的素洁、高雅的美丽。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 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欣赏。再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在反复品读欣赏后, 荷花的美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

四、赞一句荷花——升华美

【教学片段四】

师:同学们, 这么美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一朵有一朵的美丽。面对这一大池美丽的荷花, 你想怎么赞美这一池荷花?

生:荷花你太美了!生:荷花姑娘, 有机会我一定去亲眼看看你。

生:你穿的白裙子太漂亮了……

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10篇

一认识数学美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观念的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美感及在科学认识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超感性对象称为科学美。数学美显然是一种科学美, 它失去了美感的“具象性”, 是一种抽象美, 是超越感觉的理性美、冷峻美。数学美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 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 它揭示了规律性, 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

二感受数学美

1. 感悟数学的严谨美

严谨性表现在数学定义准确地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结论存在且唯一, 对错分明, 不模棱两可;数学的逻辑推理严密, 从它的公理开始到演绎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允许有丝毫错误, 包括一个符号。此外, 数学结构系统协调完备, 数学图形美丽和谐, 数学语言生动严密等等都表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例如:质数的定义是“只有1和它本身的两个约数的数”若丢掉“只”字, 便荒谬绝伦;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少了“相邻”两个字就不行。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真即是美, 美即是真”的道理。

2. 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事物的简洁性给人以简捷、明快、准确精练的美感, 数学的简洁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简洁性上, 特别是符号语言。数学基本概念、命题、公式、运算所呈现的简洁性就是一种实在的数学美。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 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例如,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形式多么简洁规整, 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1/2 (a+b) h (a为上底, b为下底, h为高) 中, 当a=0时, 变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a=b时, 变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方法在数学中处处可见, 其思维方法引人深思。教师应通过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符号中有美的形象, 数学的逻辑推理中更有简洁美的神韵。

3. 发现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美的和谐性是指数学内容与结构系统的协调完备和数学所表现出的均衡对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一切空间图形中, 最美的是球形, 球形既是点对称, 又是线对称, 还是面对称的图形。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 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 精美的建筑, 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 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 多彩的生活美。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形象的、有趣味的和美丽的。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让学生欣赏。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 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 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 初步感知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创造数学美

让学生在探索、创造过程中发现数学奇异性——奇妙美。培根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匀称中有着某些奇异。”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美的奇异性有独创性,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对刺激物的变化多端与新奇入胜容易产生兴趣。数学的奇妙美会给人以一种奇特和新颖的感觉, 颇有一点“出乎意外”和“令人震惊”的意味, 能像波澜起伏的文学作品和珍贵奇异的艺术作品一样扣人心弦, 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教师在教“轴对称图形”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创造的美, 设计了一个“剪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断。教师通过让学生二次剪对称图形活动, 使学生感受他们自己也能创造出美丽的对称图形。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对称图形的特征, 通过“折”“画”“剪”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 剪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对称图形, 有蝴蝶、有爱心、有火车……在这创造性的劳动中有对对称图形的思考、体验, 更有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到对称图形的形成, 感受到对称图形的内在美。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成功。

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 第11篇

一、 欣赏欧体,认识欧阳询

在书法课上,首先让学生欣赏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伴随着美妙的古曲,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了解欧阳询,知道他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称为“楷书四大家”。继而老师介绍了欧阳询的书法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它具有笔力险劲,结构独异的特点,欧阳询也因此被称为“结构大师”,他的字体被后人称为“欧体”。 学生在好奇中,产生想学好“欧体”书法的浓厚兴趣。

二、 揭示课题,学写斜捺

1. 仔细读帖。首先,向学生展示带来的《九成宫醴泉铭》这本字帖,课件映示这本字帖中的“木”字,让学生观察,感受“木”字的最后一笔——斜捺,这一笔为整个字增添了色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美感,引导学生仔细欣赏。

2. 认识三种捺画。然后,教师课件映示三种捺画:斜捺、平捺和反捺,并且介绍三种捺画的写法要点。斜捺一个藏锋起笔,一个露峰起笔;平捺和斜捺写法相同,只是角度不同;反捺是斜捺的变写。并让学生举例说出哪些字中会出现斜捺、平捺和反捺。这样采用图文并用的方法讲解基本笔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让他们体会到书法的艺术之美。

3. 学写斜捺。接着,课件映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斜捺的特点,引导他们观察斜捺像什么?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斜捺就如仙鹤的身体一般,有线条上的变化之美。”有的说:“斜捺像阅兵仪式上那些官兵的正步走,踢出的那条腿,健劲有力。”有的说:“斜捺像一把大刀,上细下粗,最后出尖。”……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随后,教师讲解一波三折,特别是三折该讲清楚,课件设计了一波三折的走势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再示范强调斜捺逆峰起笔,大致呈45度角斜向下,边行边按,并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写到折脚处,让笔毛铺开,停一停、顿一顿、再慢慢提笔出锋。最后,看老师再完整地写一遍,并画出捺脚,让学生写时注意这个捺脚要写得厚重有力,如飞瀑跌入深涧一般。这时学生已了然于心,学写斜捺轻而易举。

三、 学写“木”字

1. 读帖。一堂课不能只讲一个笔画,要在具体的字中展现斜捺的美,让学生在具体的字中不停地练习巩固。捺写好了,如何把它放入“木”字中,使得整个字气韵贯通、自然和谐呢?由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学会读帖。课件映示,引导学生揣摩欧阳询的 “木”字,平正中见险绝,给人一种独特的险劲之美。欧阳询的“木”字怎么这么美的呢?这个字平稳吗?把它放到米字格中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一连串的疑惑,引领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看似平稳,却稳中有险。横要向右上倾斜,竖钩角度略倾斜,但很挺直,钩要有力,有精神,突出欧体“险”的特点。欧阳询为了避免硬直单调的风貌,在笔法上进行了创新,再出示欧体的一组带有竖钩的字,让学生观察都有倾斜之意,这就体现了欧体的变化之美、创新之美。当然,不是所有的竖钩都这样写,在不同的字中是有变化的。撇捺要舒展,如鸟的翅膀,只有展开才能自由高飞。撇带尖,捺带脚,捺脚要厚重点,才会使得整个字平稳,欧体字的特点就是“险劲”而“平稳”。

2. 看视频示范,再临写。读帖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范写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老师是怎么运笔的?看后,让学生交流写“木”字时要注意什么。由于建湖第二实验小学是书法特色学校,学生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所以学生看了视频之后,都能注意到写“木”字要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呼应,要使整个字气韵贯通、自然和谐。接下来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点,再展示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评,通过点评,肯定优点,激发写字兴趣;指出缺点,明确不足,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书写美观的效果。

3. 观“林”“森”字捺笔的变化、学写“林”字,试写“森”字。课件映示,观察合体字左右上下大小,提醒、强调合体字笔画穿插、避让。练习时,温习“写字歌”,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双姿”。师生共同评价,发展学生自主意识:我们一起来看欧体的“林”字和“森”字,捺笔有什么变化?(捺变点,变反捺)为什么要这样变呢?图片比较:我们看“林”字这样写,行不行?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哥哥和弟弟在一起时要注意谦让,所以捺要避让右边的撇变点,就如我们做人一样,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包容,社会才和谐,要讲礼仪哟!对小学生而言,也可以编成歌谣:“左避右,上避下,美观大方不分家。你让我,我帮他,团结起来力量大。”学生很自信地学写“林”字,试写了“森”字。这节书法课扎实、生动、举一反三,真好。

教学生发现美 第12篇

仔细想想,我们进行作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是说话,物是心情、心灵、理解、顿悟、体验。对小学生来说,物比言更重要。因而我们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有物”。怎样才能“有物”呢?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积累”。这里的积累除了平常意义上的语言的积累外,还有就是对思想、文化、品质、性情的积累。怎样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呢?《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观察是手段,是方法。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说到观察,一次经历给我启示颇多。一年“六一”放假,我带孩子出去玩。在车站恰巧碰到班里十几个学生结伴去公园。车来了以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了车,大部分都找到了座位,我带着孩子最后上车。我上车后,许多学生都热情地给我让座,我并没有坐下,而是让孩子和学生坐好,自己站着。下一站上来一位长者,随着公交车的开动,他在车厢里打着踉跄。而此时,学生当中竟没有一个人主动给这位老人让座。大家有的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有的三三两两在谈论着什么。看到这情景,我连忙示意身边的一个学生给老人让座位。老人是坐下了,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的语文课,我没有讲课,而是和他们谈起了昨天的活动。说到车上的见闻,我给他们讲了关于“让座”的故事:一对青年夫妇在春节期间,好不容易才买到两张坐票,费了好大的劲上了车,却发现其中一个座位已经被一位中年妇女占了。妻子刚准备过去理论时,丈夫一把抓住她,并示意她先坐下。就这样,丈夫整整站了三个小时。下车后,妻子不解地问丈夫:“为什么这样?”丈夫平静地说:“没看见她的腿有些不便吗?人家不方便一辈子,咱们只不方便这三个小时。”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一片寂静。望望每位学生,我能真切地感觉到他们在思索、在反省。几分钟过后,我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看到学生写的作文后,我被感动了。其中一位女学生的作文让我思索了很久:是啊!一辈子和三个小时比确实相差很多。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也应该学会让座。老爷爷、老奶奶比我们更需要座位,残疾人比我们更需要座位,带着小孩的阿姨比我们更需要座位……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比我们更需要座位,更需要一份爱心。让我们学会让座吧!让座其实很简单。

就是类似这样的一件件小事,让我认识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作文的帮助有多大。

上一篇: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下一篇:综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