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升级范文

2024-05-14

质量升级范文(精选12篇)

质量升级 第1篇

1 我国汽油质量升级过程

机动车排放尾气含有SOX、NOX、CO2、CO烃类等有害气体,是造成了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世界各国除了对汽车工业严格限制外,对燃油标准越来越重视,欧洲相继推出5类排放标准,世界燃油规范规定5个档次。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炼油行业开发一批新技术,如催化裂化、催化裂解、中压加氢等技术,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炼油工业的加工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四位[1]。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和我国加入WTO,对燃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积极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协议书,参照欧美标准和世界燃油规范,逐步实现汽油质量标准升级。1999年停止生产和销售70#汽油。200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车用无铅国家标准GB17930-1999,主要变化是:(1)铅含量由0.45 g/L降至0.005 g/L,规定不得人为加入含铅添加剂;(2)硫含量由0.15 g/L降至0.05 g/L;(3)对烯烃、苯、芳烃、氧含量进行限制。

2006年重新修订车用汽油标准GB17930-1999(国Ⅱ标准),明确要求车用汽油中不得人为加入甲醇以及含铅添加剂,国Ⅱ汽油质量指标只是个过渡性指标,只适应从2006年12月6日至2009年12月31日这三年过渡期。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执行清洁汽油国家标准GB17930-2006(国Ⅲ标准)。国Ⅲ汽油标准中硫含量从不大于500 mL/kg降低到不大于150 mL/kg,硫含量降幅超过2/3;苯含量指标也大幅降低,体积分数由2.5%下降到1.0%;由于我国车用汽油烯烃含量和硫含量偏高,易形成积碳,劣化发动机燃烧性能,降低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转化活性,会增加有害物排放量,国Ⅲ汽油的烯烃含量的指标数也有所降低,可见国Ⅲ汽油对于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作用是明显的,每年将减少2.3万吨左右的硫排放,并且有效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排放量。此外,国Ⅲ汽油标准中降低了夏季蒸气压的指标,会使汽车供气更畅通;并且对锰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允许限量加入,降低锰含量的指标,将减少锰的化合物对车辆部件磨损。锰剂对环境和汽车发动机损坏程度虽然未有明确结论,但世界发达国家一般不允许加锰剂。

2 为迎接汽油质量标准升级,企业持续进行装置改造、技术升级改造

应对汽油标准升级要求,1995~1999年期间,炼化公司所属三个炼油厂先后建设了重整加氢装置、苯抽提装置、精制装置,成功生产出90#、93#汽油产品,满足当时车用汽油更新换代要求。

针对汽油组分中催化汽油组分比例大,烯烃含量偏高,辛烷值分布差,马达法辛烷值低现状。自2008年起三个炼油厂积极实施技术改造:(1)对催化装置采取MIP工艺改造,此改造既保留提升管反应器具有高反应强度的特点,同时又能够进行某些二次反应以多产异构烷烃和芳烃[2]。MIP工艺比FCC工艺生产的汽油中的烯烃含量下降了10%左右,永坪炼油厂50万吨/年催化装置实施MIP技术改造,烯烃含量(体积分数)由46%下降到27% 。(2)对重整预分馏系统进行深拔C6改造,以满足汽油烯烃、苯含量指标要求。(3)为应对汽油国Ⅲ标准实施,公司采用大重整方案来实现汽油质量升级。2009年9月延安石油化工厂120万吨/年重整、140万吨/年加氢、20万吨/年苯抽提装置顺利实现投产,生产出高辛烷值汽油(研究法辛烷值为102),10月成功调合出97#汽油,极大地改变了公司产品结构和质量。

2010年7月中石化集团与延长石油集团签订成品汽油销售协议,2011年6月中石化对我公司生产的93#汽油提出更高要求,除满足国标17930-2006基础上,还增加8项附加指标,其中一项指标是要求成品汽油中不含“N-甲基苯胺”,为满足外销产品质量指标,延安炼油厂、榆林炼油厂积极优化调合方案,生产的93#汽油完全符合中石化要求,油品调合方案如下:

93#汽油调合方案:催化汽油:重整混合汽油(掺混拔头油)=1.6:1+2.6%MTBE+14mg/L MMT。

97#汽油调合方案:催化汽油:重整高辛烷值汽油(不掺拔头油)=1.8:1 +14% MTBE+16 mg/L MMT。

(MTBE为甲基叔丁基醚,MMT为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

2011年根据市场需求和效益测算,炼化公司以生产93#、97#汽油为主,少量生产90#汽油(因永坪炼油厂重整汽油产量少,辛烷值较低等原因),针对产品质量升级过程存在困难,公司将优化炼油生产方案,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各种资源,优化调合组分等措施,提高汽柴油产品质量,降低油品质量升级生产成本。

3 针对国Ⅳ汽油标准,企业进行前期调研论证和立项工作

2014年1月1日起我国将执行车用汽油GB17930-2011标准(国Ⅳ标准),要求硫含量不大于0.005 g/L,锰含量不大于0.006 g/L,烯烃体积含量不大于25%,芳烃和烯烃含量体积不大于60%。执行国Ⅳ汽油质量标准,将再次对炼油行业形成一定的压力,特别是汽油中烯烃含量和硫含量偏高,企业要投入较多财力进行技术与设备升级改造,延长石油集团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20亿元,积极实施常压扩能、汽油精制、柴油精制、轻烃裂解等12个重点项目。同时,注重与科研院所进行学习与交流,密切跟踪国内外炼油的最新技术,抓紧炼化公司油品质量升级前期调研论证与立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侯祥麟.中国炼油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3-6.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保证质量管理措施 第2篇

一、夯实管理基础,落实质量管理责任 1.全面落实质量工作责任

对照公司要求,认真查找质量责任落实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按照“全方位全过程”的要求完善质量责任体系,按照质量工作“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的要求,检查整改工程设计、物资、施工、调试、验收等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责到位情况,检查整改项目法人、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制造及监造、调试试验等单位的质量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到位情况。

2.加大质量工作考核评价

认真开展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促进质量规章制度及重点工作要求在各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检查设计施工监理激励机制执行情况;检查建设单位和业主项目部对参建单位质量工作的考核情况,检查是否通过合同管理、工程招标等手段,对质量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存在严重缺陷或发生质量事故的参建单位进行了相应处罚。

3.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发生质量事故或出现重大质量管理缺陷的单位,有关负责人要到上级主管部门“说清楚”,做到“三不放过”(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采取有效措施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受到相应处理不放过)。各单位要全面排查影响本单位质量工作水平的管理问题,— 47 — 对重复出现“通病”的工程项目管理单位、工程参建单位应通报,提出整改措施。

4.强化工程建设标准的应用

检查改进设备招标工作中公司通用设备和采购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设备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细化明确设备性能指标和技术标准;梳理工程勘察设计标准的应用情况,检查工程设计要求是否落实,规范各阶段设计内容深度,明确工程设计中执行标准化成果、推广应用新技术、落实抗灾防灾设计要求。

5.强化质量标准执行

对现行各级施工质量标准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梳理标准执行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公司施工质量类标准体系建设意见,进一步统一验评标准,规范验收程序。分析标准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对策。

6.加强队伍建设和质量培训

检查落实各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是否按要求到岗到位,落实缺岗缺编问题的整改计划;检查施工、监理项目部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是否满足要求;按要求参加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检查是否对项目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开展了全员培训;对一线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利用标准工艺现有成果,组织施工技术、标准工艺等方面的培训。各单位要对质量管理队伍现状、质量培训制度建立及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7.加大对低电压等级工程的管理

— 48 — 全面检查低电压等级工程项目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对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不落实等问题进行整改,确保质量管理力量到位;充分利用标准工艺现有成果,开展针对低电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和施工人员的专项培训。

二、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 1.加大质量制度执行力度

各单位要组织对在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汇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完善质量制度体系的建议。工程指挥部将跟踪分析现行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应用效果,及时调整、修订现行质量规章制度。

2.加强质量监督指导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督、指导,坚持质量巡视、点评曝光、交叉互查、红旗竞赛等常态工作机制,促进质量制度及工作要求在工程项目中的真正落实,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各单位可对工程开展以来的日常质量管理活动及取得的效果进行回顾总结上报工程指挥部。

3.加强质量策划管理

认真执行质量策划方案中的各项工作安排,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重点工作,强化质量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可指导性。

4.加强规划设计质量管理

做到科学规划、注重远近结合,合理确定电网发展结构和规

— 49 — 模,找准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及资产闲置;围绕深化应用通用设计等标准化成果、推广应用新技术最新成果、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等重点工作,坚持设计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贯彻全寿命周期理念,加强方案论证和设计优化;明确设计管理主体、设计主体、评审主体的工作职责,建立评价机制,全面落实设计管理责任;全面推广应用“三通一标”成果,认真落实技术标准和设计深度要求,确保设计深度和质量;加强设计评审管理,采取集中管理、远程评审等措施,提高设计评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输变电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

5.加强设备质量管控

以提高电网装备和可靠性水平为目标,综合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导向,科学制定、完善物资采购评标规则,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应用物资采购标准,深化通用设备研究成果应用;完善设备集中监造与质量抽检工作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和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加大到货验收管理,完善现场验收手段,明确检测内容及指标标准,建立接收、退货机制,加强设备在现场验收、交接试验、安装、调试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建立统一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加强物资合同的履约管理,量化评估指标,统一评估标准、流程和方法,实行考核指标与招投标工作挂钩机制,引导供应商重视质量管理;建立产品质量、供应商— 50 — 资信信息库,统一发布、信息共享。

检查在建工程设备招标采购工作中质量责任的落实情况,检查基建、物资管理口径各单位在监造管理、合同执行等环节是否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加强设备验收、现场试验、调试试运工作,改进强化设备供应商信誉评价和设备质量通报曝光工作。

6.强化施工过程管理

加强原材料检验、隐蔽工程施工、主设备安装调试等重点环节质量管理;全面检查已发布的标准工艺成果的应用情况;对照公司要求,查找改进各工程项目在利用数码照片进行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检查隐蔽工程实体质量和质量记录文件,严格控制工序质量;检查评估工期合理性,是否存在因盲目抢工期而影响工程质量,落实工期偏紧项目的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各单位要对各在建工程项目过程质量控制数码照片管理手段应用情况进行检查。

7.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按照公司质量策划相关工作要求,依据各自的质量管理工作职责,结合项目特点,在开工前完成质量策划文件的编制、审核交底工作,明确质量控制要求、规范质量控制流程,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实解决策划文件与实际操作“两层皮”现象,提高质量策划文件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加强项目建设过程质量监督指导,开展常态化的质量巡视、点评工作,及时纠正质量管理缺陷与不足;强化施工过程管理,促进项目质量主体管理

— 51 — 责任的落实,规范质量控制行为,确保质量工作要求、工作标准落实到位;深化标准工艺应用,总结推广先进、便捷、高效的施工工艺,保证工艺质量;推行典型施工方法,加强施工技术总结与积累,加大技术交流,提升施工队伍整体施工技术水平;加大质量重点环节管控,提高设备材料进场验收、施工质量检查(检测)能力与效果。

8.加强工程验收管理

检查工程阶段验收、竣工验收工作程序、抽检比例等是否符合公司规定,对验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随机抽取本竣工的工程项目,分析研究其质量验收结果,对于不同级别验收中重复出现相同质量问题或缺陷的工程,责成责任单位认真从管理上查找原因,提出强化管理的措施。

9.加大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力度

认真执行《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结合本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及施工技术水平,认真落实质量通病防治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每年有效治理几项重点整治通病,逐步根治质量通病。对在建及年内投产工程存在的实体质量通病进行一次汇总分析,对重复出现“通病”的工程项目管理单位、工程参建单位应通报,提出整改措施。

10.加大质量监理工作力度

加大对监理工作的指导,规范工程项目监理资源配置,明确监理工作考核要求,要将监理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52 — 力和取得的工作效果作为评价监理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各监理项目部要按《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理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开展质量监理工作,提高对施工质量的控制能力。

三、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工程质量建设水平1.强化“三新”应用

检查工程设计、施工工作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选取部分工程开展工程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先进性的评价,找出差距、提出改进优化措施;检查评价利用新工艺、新机具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情况,制定鼓励施工创新的措施。

2.提高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

积极应用基建管控模块,规范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流程,促进质量管理制度及工作要求的落实,辅助提高质量管理效率。注重工程质量基础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准确率。分利用网络、电视电话等平台,开展质量信息通报。

质量升级 高阳纺织更给力 第3篇

提质量 培育品牌

“产品质量档次不高、类型大众化问题,一直是制约高阳毛巾产业发展的突出性问题。但是这种情况现在正在逐年改善,一些毛巾企业已开始大力提高毛巾产品质量。在河北省毛巾产品实物抽检中,高阳毛巾连续两年质量合格率保持在87%以上。此外,高阳坚持把品牌作为推动质量提升的催化剂,目前拥有‘三利’、‘永亮’、‘智阳’等省级以上名牌商标42个,更被评为‘河北省品牌建设高阳试验园区’。”高阳商贸城管委会主任臧哲辉表示。

为进一步推动毛巾产业上档升级、集群发展,高阳县按照“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县城集中”的发展思路,对县城周边原有园区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建设了占地22.29平方公里的纺织产业聚集区,并制定了相关发展政策,为骨干企业优势互补、做强做大创造了良好条件。

臧哲辉介绍,早在2011年5月,高阳就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定为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面积9.2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0家,年销售收入80亿元,出口创汇2337万美元,上缴税金9200万元,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为严把质量关,高阳县制定了《区域性产品(毛巾)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意见》,将毛巾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分类监管,巩固质量,推动提升了高阳毛巾的品质体系。此外,高阳县还建立了省级毛巾制品监督检验站,形成了企业自检、省站定检、抽检及国家送检相结合的完整质量监测网络。

强装备 梯次发展

近年来,为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高阳县对织造设备不断升级换代。三利集团有限公司等高阳毛巾企业对染整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引进了大批香港立信公司生产的溢流染色机、筒子染色机、射频烘干机等先进设备。永亮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瑞春纺织有限公司等毛巾骨干企业也对织机等装备进行了升级换代,而永亮公司购进的意大利宝玛泰克斯织机,不仅效率相当于普通织机的4倍,而且能生产工艺复杂的巾被类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阳企业大力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程,依托纺织品研发中心,鼓励规模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研发新型产品,目前全县28家纺织规模企业全部建立了自主研发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臧哲辉说。

为扭转毛巾企业“小弱散”的现状,高阳县积极推行“品牌+公司+织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中小微企业与规模企业联营联产、联合发展,纳入规模企业内部监管范围,目前已有80余户小微企业加盟永亮公司、60余户加盟瑞春公司,有力带动了中小微企业发展。

高阳政府大力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对宏润、三利等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企业,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打造出一批航母型企业;对柏立信、智阳等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在要素保障、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支持,发展出一批成长型企业;对瑞春、永亮等注重创新、技术先进的企业,引导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发展水平,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对图强、三伟等特色明显、运行良好的企业,加大帮扶力度,促其做大做强,壮大了一批中小型企业,构筑起了龙头带动、梯次发展、充满活力的纺织企业群体。

此外,高阳县出台了《实施二次创业加快中国北方纺织强县建设进程的暂行规定》,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对引进使用高新技术、高端设备的,投产后按设备投资总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

转思路 促进环保

为实现纺织产业循环绿色发展,高阳县依托污水处理厂启动了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倾力打造骨干企业品牌“孵化器”和循环绿色发展“加速器”。示范区规划占地8900多亩,其核心项目、总投资10.53亿元的中水回用染纱及高档毛浴巾染整项目,正加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示范区建成后,可形成印染能力26万吨,与现有的印染企业相比可节水40%、节电25%左右,而且废水全部集中处理,处理后的大部分中水进行回用,污泥用于重点企业锅炉改造项目燃用,所产生的渣灰用于制造节能环保砖,锅炉改造项目产生的汽、电供区内企业使用,形成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污泥发电、渣灰制砖、蒸汽印染“五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印染后整理是纺织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同时,印染废水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污染问题不解决,纺织产业就是死路一条。”这句话已经被无数高阳纺织企业铭记在心,政府更是把治理水污染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

现在,高阳总投资1.86亿元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正式投入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总投资2.1亿元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也于2011年5月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0万吨,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污水处理厂。这些让制约高阳发展的水污染问题得以彻底根治,为发展绿色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柴油质量升级改造要点 第4篇

某厂的柴油加氢装置设计规模300万吨/年,操作弹性60%~100%,年操作时间8400小时。装置原设计用于生产硫含量小于0.05%的国标车用柴油,后经改换催化剂并调整原料和操作条件,2013年可以生产国三标准柴油。根据总部柴油质量升级规划安排,要求升级一次到位,使该装置具备生产国Ⅴ标准柴油的能力。

根据某厂加氢装置的实际情况,拟通过增加第二反应器对该装置进行适应性改造,主要改造内容是增加一个反应器,保持氢油比不变、降低反应空速,使装置改造后具备生产国V柴油的能力。下面以此次改造出发,从工艺技术选择、催化剂及反应器内件、装置系统瓶颈核算等方面阐述了柴油质量升级改造的要点。

1 原料来源、产品性质

1.1 原料来源及规格

1.1.1 原料油

该加氢装置所加工的混合原料为催柴12.88wt%、常二线占21.56wt%、常三线占24.36wt%、减一线占23.00wt%、焦柴占18.20wt%。原料及目前原料油的性质见表1。边界条件为:50℃,0.6 MPa(G)。

1.1.2 氢气

装置所需氢气可采用PSA管网氢,也可采用化肥氢,需保证氢气纯度≮97mol%,计划以化肥氢为主,不足部分采用炼油PSA管网氢补充。化肥氢的边界条件为:

温度40℃,压力7.2 MPa(G),其组成见表2。

1.2 产品规格

本装置主要产品为精制柴油,副产品是石脑油,石脑油可作为乙烯原料或汽油调合组分,精制后的柴油产品满足国Ⅴ标准。国V标准柴油性质[1]见表3。根据混合原料油性质和产品性质要求以及工艺技术特点,预测的目的产品性质见表4和表5。

2 改造方案选择要点

对于面临柴油质量升级改造的装置,需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改造方案,原则是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减少设备改造投资,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2.1 工艺技术选择

对于改造装置,原加氢反应器压力在8.0 MPa以上,体积空速在1.5 h-1以下,可以通过更换高性能催化剂达到国Ⅴ柴油质量升级的目的。若反应器压力较低或空速较高,可适当降低装置处理量或串/并联一台反应器,通过增加催化剂体积量补偿操作压力,满足体积空速,但是要考虑系统压力降的影响[2]。该加氢装置的反应压力等级为6.0 MPa,从反应器压力方面来看宜增加一台第二反应器。

由于该加氢装置的反应压力等级为6.0 MPa,若以现有的催化剂进行超深度加氢脱硫,需要将平均反应温度提高30~50℃,而过高的反应温度会使柴油产品的颜色和颜色稳定性变差,甚至颜色达不到产品规格的要求。通过降低空速的办法也可以实现超深度脱硫,但对现有装置来说,这就意味降低了装置的处理量;即使对新建装置,这种方案也需要增加反应器的投资,是炼厂所不愿接受的。

因此,采用增加第二反应器的工艺技术并更换高性能催化剂是个恰当的选择。

在现有装置增加第二反应器也是目前国际上进行国Ⅴ柴油质量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一种或两种非贵金属加氢精制催化剂,将柴油的超深度加氢脱硫通过两个反应器完成。第一反应器为高温、高空速反应区,在第一个反应区中完成大部分易脱硫的硫化物的脱除和几乎全部氮化物的脱除;第二反应区为低温、高空速反应区,脱除了氮化物的原料在第二个反应区中完成剩余硫化物的彻底脱除和多环芳烃的加氢饱和,并改善油品颜色。主要工艺原理见图1。

2.2 催化剂及反应器内件

柴油加氢催化剂作为柴油加氢技术的核心,其性能的本质性提升是实现柴油超深度脱硫最经济的选择。从欧美等国的炼油厂生产超低硫柴油的经验来看,当原来生产硫质量分数为50μg/g柴油的加氢脱硫装置用于生产硫质量分数为10μg/g柴油时,往往出现运转周期缩短、处理量被迫降低等问题。这些炼油厂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活性更高、稳定性更好的超深度脱硫催化剂。采用高活性催化剂可以降低加氢装置的操作苛刻度,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在相同操作条件下可以提高空速,增加装置处理量。故该次改造拟采用已有成功应用的国外催化剂。

加氢反应器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所装填的催化剂,也取决于反应器内部构件的设计。理想的反应器内件应够消除流体不良径向分布、使径向温差做到最小;使冷氢快速混合均匀;结构扁平。特别是对于生产国Ⅴ标准的柴油加氢装置,反应器内件性能好坏对发挥催化剂性能、保证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次改造拟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反应器内件,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保证流体分布均匀、充分发挥催化剂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内件扁平化,可以节约内件的安装空间,使反应器有更多的空间装填催化剂,以达到反应所要求的空速条件。

2.3 反应操作条件及装置系统瓶颈核算

2.3.1 反应操作条件

2.3.2 反应系统瓶颈核算

(1)反应器

更换加氢精制反应器R2101内件和催化剂,催化剂采用密相装填。

新增反应器R2102与R2101串联,规格DN4600×6400(TL),设单催化剂床层,催化剂采用普通装填,以减小压降,空速4.0 h-1。增加一个反应器后的装置总反应空速为1.14 h-1。

(2)循环氢压缩机

原循环氢压缩机C2101的额定排量为145000 Nm3/h,进口压力5.2 MPa G,出口压力6.8 MPa G,采用1.0 MPa蒸汽凝气式透平驱动,汽轮机采用空冷器凝水。

此次升级改造需要的排气量及压缩机厂家对C2101核算的排气量见表7,末期的最大排量为140800 Nm3/h,不能满足末期工况151200 Nm3/h。

改造前循环氢系统的总压差为1.2 MPa,此次改造操作初期循环氢系统压差总计增加0.35 MPa,即总压差为1.55 MPa(见表8),已接近压缩机的最大设计压差。操作末期由于催化剂床层压降上升、换热器结焦等情况引起循环氢系统压降升高,增加压差约0.25 MPa,即操作末期总压差约1.8 MPa,超出了压缩机的设计负荷,装置需要降低负荷10%~20%,才可以保证压缩机正常操作。

综上所述,尽管循环氢压缩机能够满足操作初期100%负荷工况下的需要,但是在反应中、后期无法满足。若更换循环氢压缩机和汽轮机,需要对基础进行补桩,但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缺乏工程施工的可行性。但是可考虑在汽轮机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更换压缩机转子部件,以期将压缩机能力提高到最大水平。离心机厂家经过核算建议更换转子及定子(含机壳),改造后的压缩机出口压力可以达到7.1 MPa G,额定流量为160320 Nm3/h,可以满足末期工况(见表9);汽轮机仅需较少内容的适应性改造,主要是转子和导叶等改造。

(3)反应换热器

现有反应流出物/反应进料换热器4台,型号DIU1600-6.1/7.2-924-6/19-2,为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

生产国V柴油时反应热较目前有大幅增加,一反出口温度也相应提高,反应流出物的换热负荷(一反+二反出口)较原设计增大28%~34%。通过热平衡计算,混氢原料油与反应流出物换热后的温度可以达到反应器入口所需温度,理论上可以停反应加热炉。但是停用反应炉不利于反应温度控制。为此需降低混氢原料油与反应流出物的换后温度,以使反应炉保持合适的温差。本次改造拟采用“加氢反应热负荷转移技术”,将反应流出物多余的热量与分馏塔底重沸炉进料换热,既充分利用了反应热,又可以降低分馏炉的加热负荷,从而降低装置的能耗。

反应换热器改造方案为:一反后增加一台反应流出物/分馏塔底重沸炉进料换热器E2110,型号DIU1600-6.5-914-6/19-2。原反应流出物/混合进料换热器E2101A~D利旧,改变用途,移至二反出口,作为二反反应流出物/混合进料换热器。

(4)热高分/混合氢换热器、热高分空冷器

现有热高分/混合氢换热器1台,型号BIU1000-5.8/7.2-168-4/25-2,热高分气空冷器4台,管束型号P10.5×2.5-6-180-6.4S-23.4/DR-II。

由于反应温度高,空速低,气体产量增加,并且循环量较原来有一定提高,热高分气量较原设计增加较多,热高分气的冷却负荷相应增加。改造方案:热高分/混合氢换热器(E2102)更新放大,采用两台串联(E2102AB)。热高分器空冷器四台全部更新放大,同时可以解决目前操作中存在夏天冷却不到设计温度的问题。热高分器空冷器采用10.5×3-8-301型号管束,换热面积增加66%。

(5)循环氢脱硫系统

生产国V柴油对循环氢中的H2S含量有一定要求。供应商提出需将循环氢中H2S脱除至30 vppm以下,最低要求不超过100 vppm,根据车间提供的数据,现有装置能达到50 vppm,基本能满足要求。

(6)新氢压缩机

新氢以化肥氢直供为主,不足部分采用炼油PSA管网氢经新氢压缩机压缩后补充。

根据供应商提供的装置的化学氢耗,计算的初期和末期新氢用量(包括溶解氢损失),经核算现有新氢压缩机C2102A、B的额定排量能满足改造后工况需求。

(7)加氢进料泵

因装置处理量没有增大,而物料密度跟原有物料接近,经计算原有泵能满足流量及出口压力的要求,不需要改造。

(8)自控仪表

经过核算,原反应换热器的副线温控调节阀用于二反出口换热器温控调节无法满足工况要求。为了控制原料油与精制柴油的换热温度,因此需要新增一反出口换热器温控调节阀、二反出口换热器温控调节阀;为了控制一反的入口温度,需要新增原料油/精制柴油换热器温控调节阀。另外需要增加反应器测温热电偶、反应器压力远传和压差远传、换热器的压力远传等仪表。

2.3.3 分馏系统瓶颈核算

(1)汽提塔系统

汽提蒸汽调整为5 t/h,塔顶回流量与原设计相比变化不大,汽提塔系统不需改造。

(2)产品分馏塔系统

分馏系统流程不变,仍采用双塔流程。当石脑油产乙烯料时,分馏塔顶回流泵P2104AB流量增加较多,原泵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本次改造对P2104AB进行更新放大。

改造后分馏塔顶冷却负荷增加,见表12,分馏塔顶空冷器A2103A~D需更新放大。

产品分馏塔塔内件:基本能满足改造工况。

(3)自控仪表

当石脑油产乙烯料时,由于产品中石脑油产量的大幅增加,原有调节阀和流量计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更换。

2.3.4 核算后工艺流程图

2.3.4. 1 反应部分

2.3.4. 2 分馏部分

2.4 装置布置及配管

新增设备布置时需遵循:

(1)按流程顺序布置,减少温降和压降。

(2)高压设备集中布置,节约高压不锈钢管线。

(3)方便设备安装与检修。

(4)满足节约与节能要求。

3 结论

(1)根据柴油质量升级时间表,国内炼油厂面临着柴油国Ⅴ质量升级的巨大挑战。柴油装置的升级改造必须从本装置的特点出发从源头上选择好工艺技术。

(2)确定好工艺技术方案后,选择可靠的催化剂和反应器内件也相当关键。

(3)消除反应系统和分馏系统存在的瓶颈也同样重要。由于生产国Ⅴ标准柴油时,反应热较大,热平衡的核算是重点。

(4)合理布置新增的高压设备可以有效减少投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9147-2013车用柴油(Ⅴ)[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2-5.

质量升级 第5篇

台铃电动车在中国市场上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 在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台铃创新”旋风。众所周知,台铃电动车是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创新领导品牌,也是发明专利最多的品牌。台铃电动车的四大发明、高能效、ER防盗等创新高科技构成台铃电动车的质量体系,荣获2012“中国电动车最安全10大品牌第一名”。通过消费者的口碑相传,如今的台铃电动车成为中国电动车质量最好的品牌。

2013年4月10日上午9时,台铃集团“质量升级合作签约仪式” 在天津举行。出席签约仪式的领导有国家自行车电动车质量监督检验培训中心主任、国家注册级审查员、央视10套“我爱发明”专栏两轮车评价专家郑培东及专家组、台铃集团天津分公司总经理雷宏英及高管、质检部、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全体员工300余人。

雷宏英总经理代表集团致辞。她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们非常荣幸与国检专家联手、协作,助推台铃品牌的质量升级,我要首先感谢郑主任专家一行对台铃长期给予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台铃需要提升的时候,你们能来到我们中间,为我们助一臂之力。你们的莅临,既是为台铃品牌即将开展的质量升级合作签约仪式做动员,同时也是激励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质量意识并重新归零蓄势待发提供正能量”。

接着,雷总对天津分公司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他概括道,2010年6月30日天津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公司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既有初创时的艰辛,也有取得成功后的喜乐;公司从最初的每月1000多辆产能到现在的每月达到25000辆,既有总公司对天津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有行业各界同仁的鼎力相助。三年来的生产实践,公司积累了许多的生产及管理经验。但是,任何产品的质量是永恒的,台铃电动车要打造世界级品牌,精益求精,还有上升空间,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雷总期望,在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台铃要想求生存、谋发展,首先就要打造自己的优越产品去赢得用户的青睐和信赖。何以“优越”?“优”——就是要有优秀的员工队伍,具备优良的技能和素质,打造出优质的产品。“越”——就是要不断超越行业发展、跨越式发展。从而开创一流的品牌和市场。只有这样,台铃才能够实现它的最大价值,并给予企业员工更多的物质回报,同时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浪潮中高瞻远瞩、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巍然不倒。这次台铃联手国检专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班组员工的质量意识、增加其质量知识,提升质量管理技能,使员工充分了解质量管理作业的内容及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通过学习培训,让质量意识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头脑里,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打造出“零缺陷”的产品,以满足广大的消费者。

思路决定出路, 战略决定存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的有效布置。台铃电动车作为我国电动车行业的首家高科技企业, 在拥有逾百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前提下, 在企业的战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这次签约仪式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今天的质量,明天的市场;心中有标准,质量在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铃电动车一流的质量、优越的产品必将打造出超一流的品牌,并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

质量升级 第6篇

吴清海说,要增强推动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质量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支撑,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质量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反映民族的整体素质。

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重视质量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途径。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就推出“质量革命”、“质量振兴”、“质量救国”等政策措施。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日本提出质量救国战略,韩国实施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等,都促进了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这些经验启示我们,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我们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强市,目的就是要发挥质量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着力增强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全面提高综合实力。

另一方面,质量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质量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没有质量效益,就没有转型升级。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弱,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具体体现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诸多方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只有加快质量发展、提升质量水平,才能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振消费信心、满足人民需求,从而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打造“经济升级版”。

吴清海还提到,去年京津冀联合签署了《三地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又联合制定了贯彻合作框架协议年度行动计划,北京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工作中进行了不少有益实践。希望北京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以质量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区域质量发展长效机制为抓手,以加快推进标准协同和质量基础一体化为重点,深化务实合作,率先走出一条区域质量协同发展的道路。

质量升级 第7篇

从一开始长在深山无人认识, 到现在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云南野生食用菌逐步走上了产业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 “山货”也走出了国门, 出口占全国野生食用菌一半以上, 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青睐。

山货变商品

“雨儿落, 菌儿出”。每年夏秋季是云南野生食用菌的生长收获季节, 大量野生菌破土而出。在云南昆明附近的禄劝县、嵩明县、晋宁县, 不少当地农民群众在农忙之余纷纷上山采拾野生食用菌。在各集市上也常常能见到拾捡野生菌满载而归的村民, 背篓里装满了牛肝菌、青头菌、干巴菌等可食用的野生菌。

可见, 云南野生食用菌已经成为了当地百姓增收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 云南的野生食用菌, 仅牛肝菌就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5%, 每年出口约1.3万吨, 创汇约9000万美元, 是云南300万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商品变精品

近年来, 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人民币升值、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取消、出口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 野生食用菌企业发展压力大增。这种“大自然的馈赠”也面临着严峻的出口形势, 检验检疫工作也随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从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来看, 云南野生食用菌存在质量不稳定、病虫害严重、农药残留污染时有发生等问题;另一方面, 要做大做强云南这一优势农产品产业, 必须要加强对人工食用菌的培植, 拓展出口空间, 建立起现代化食用菌的种植基地。针对这些问题, 加强推进企业基地备案工作和建立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势在必行。

通过基地备案, 可以规范出口食用菌生产和种植场的行为, 将监管工作延伸到生产领域, 鼓励出口食用菌生产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食品质量, 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提高出口食品的质量。近年来, 在检验检疫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下, 建立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3年, 云南又新增了4家公司完成食用菌基地备案, 备案品种有香菇、木耳、平菇、白蘑菇、草菇、杏鲍菇等。

精品变高端

在《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对云南省食用菌发展提出, 要在2015年, 全省食用菌产量力争达36万吨, 年产值近100亿元, 将食用菌的产、供、销与旅游大省特色相结合, 建立起包括栽培、生产、加工、餐饮、旅游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体现产业的鲜明特色。这也无疑对野生食用菌的出口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 云南检验检疫局围绕如何挖掘新的外贸增长点, 千方百计促进出口, 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采取“一企一策”的帮扶措施, 及时参与企业加工厂房的设计, 帮助企业规范工艺流程、完善记录等。一对一、手把手的产品质量技术指导, 使企业快速掌握加工技术, 顺利实现从原料到成品快速转换。

全面质量管理助推光伏产业升级 第8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全面质量管理,新能源,产业升级

我国光伏行业由产业大爆发到低迷似乎在产业发展之初已经埋下了“地雷”, 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 (硅片、电池片、组件) , 产业扩张速度远大于技术更新速度, 产品质量长期处于无标准状态, 包括原材料进料控制环节、关键辅助材料的进料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成品检验环节等等都无统一控制标准, 甚至有些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有生产人员兼任, 缺乏系统质量管理知识, 缺乏质量管理意识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旨在通过使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2], 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光伏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中, 将有助于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 降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

本文将结合光伏产业的现状, 对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 对光伏产业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讨,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将会助推光伏产业在现阶段集体低迷阶段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行业由不规范走向规范的必要手段。

1 光伏产业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产业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产业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产业为应用系统环节[3]。

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问题是光电转换效率的瓶颈, 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是个复杂和综合的因素, 硅片生产原材料中金属杂质含量的控制, 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环境, 硅片成品质量的控制, 电池工艺, 组件封装所使用原辅材料都是质量管理的重点, 都是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及光伏产品寿命的关键因素。而目前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各个环节的控制都有待加强。

2011年下半年, 受欧债危机及美欧双方的影响, 光伏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企业纷纷出现减产, 甚至倒闭的浪潮。

光伏产业除了面临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外, 自身也存在方方面面问题, 前几年各企业在纷纷抓住欧洲光伏市场, 大搞企业规模扩张, 产量至上的同时, 却忽略了企业自身技术更新, 新产品研发投入相对较少,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曾经一度行业内出现“拥硅为王”的局面, 无论产品质量如何, 只要有硅料就能赚钱的局面, 原材料进料检验形同虚设, 企业只是单纯忙于应付订单, 质量控制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2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产业发展中作用

2.1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企业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通过对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的持续改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或各类组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上游多晶硅企业, 由于其技术多半来自与国外, 中下游需求量的巨大缺口, 使得企业无暇顾及质量管理环节, 诸多产品质量纠纷频发, 中下游客户投诉较多, 而且终端出现较多低效产品。因此引入全面管理, 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质量管理在各生产环节、质量监控环节的有效贯彻, 把全面质量管理在其他行业的经验借鉴到光伏企业中, 人人参与企业管理, 人人加强质量意识, 并有效贯彻, 才能有效降低下游企业的风险, 降低本企业成本, 增加自身竞争力。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单晶硅片、铸造多晶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 对于原材料的控制, 包括合格供应商的评定, 在光伏市场好的时机, 只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抢市场上, 企业在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上有时会流于形式, 在质量管理中明显存在以下误区。

(1) 基层管理者或一线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仅停留在很肤浅层次, 存在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无关, 而且质量管理属于品质管理部门的事的误区。

(2) 有些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太过沉迷于理念, 以宗教般的狂热去培植它, 而不注意创造成果。如过多地将精力投放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员工培训和改进过程上, 而不是关注如何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 没有以产品的市场和顾客接受程度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 而是盲目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过程和形式。

(3) 光伏企业由于属于新兴行业, 生产、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各部门对于质量管理存在各司其职, 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存在相互推诿, 各扫门前雪的现象。

(4) 全面质量管理虽已在各部门, 各个环节建立, 单个部门各环节对于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理解上及应用上的偏差。

另外由于缺乏对上下游产品的了解, 没有从本质上去深入研究造成电池片低少数载流子寿命、低转换效率、高光衰减等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表现为无法有效对上游原材料进行控制, 究其原因固然有检测手段、检测人员的因素、检测方法不完善, 无标准可依的因素, 但根本性问题还是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缺乏有效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和手段。因此到了下游光伏电站建设阶段, 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都由点积累起来形成线和面, 集中凸显出来, 但是一旦电站建设完毕, 再去考虑原材料质量的问题, 已经于事无补, 所以光伏产业各环节各链条的质量控制都至关重要。

2.2 全面质量管理促使光伏产业升级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 尤其是光电转效率及寿命问题, 属于光伏产品的核心问题, 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光伏产业链中的每个控制环节不健全不完善, 都会为光伏产品的光电转效率及寿命存在直接或潜在影响, 在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零差错, 从这点来讲, 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 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 以达到长远成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全员参与, 全员获益, 因此引入到新兴的光伏产业中, 更能规范光伏企业发展的盲目性, 更能提升整个产业链产品的档次, 从原材料开始控制, 而且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成统一的质量控制目标, 以最终建设高质量, 高光电转效率, 高寿命的光伏发电系统为信念, 就会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出厂检验各个环节各司其职, 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规则, 最终促使光伏产业持续升级, 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赛迪智库.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前瞻[J].中国经贸, 2012.

地板企业战略升级品牌质量要提高 第9篇

明确定位信息

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众多中小地板企业大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接触到品牌的概念, 因此我国中小地板企业的品牌意识从总体上来看还远远不够成熟, 品牌定位的工作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纵观我国众多中小地板企业品牌, 能够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少之又少。除少数地板企业品牌定位比较清晰外, 其他大多数品牌还处于发展阶段, 定位还不是非常清晰。品牌特色的普遍模糊化, 使其差异化优势难以突出。

广告不是打品牌的唯一

目前, 国内许多中小地板企业都认为只要加大广告投入力度, 进行铺天盖地的媒体轰炸, 就可以促进产品销售, 树立一个品牌。

实际上, 品牌知名度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 , 而品牌联想却是品牌建设的一项长期工程, 是在品牌长期运作中积累的资产。作为保持品牌稳定销售的主要指标—品牌忠诚度, 更不是短期做广告所能达成的, 除了完善的品牌规划设计和持续优良的产品品质使顾客满意外, 还要有品牌长期一致的传播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价差效应。

品牌质量要提升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 质量是品牌的基本立足点。古今中外, 能够独领风骚的著名品牌无一不是高品质的象征。

然而, 在国内很多中小地板企业的营销计划中, 常常一味强调销售量的提升, 把产品销量作为地板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他们大都有一个“共识”:做销量就是做品牌, 只要销量上来了, 品牌自然会得到提升。

有的地板企业在创业初期非常注重质量, 但随着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 他们的注意力就慢慢游离了质量这一核心。

有的地板企业为了扩大销量经常进行促销, 前来说, 国内地板市场也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局面, 如何挖掘国内市场, 是地板企业面临又一问题。

面对国内市场, 很多地板企业现在还是将销售的重点放在了大城市, 认为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 家庭装修的消费力较强。此外, 大城市经历实力较为雄厚, 城市建设速度快、工程多。对于各地板企业来说, 大大小小新建的楼盘建筑不能不说是一块具有极大诱惑的蛋糕。因此, 当大量的地板企业将重心放在大城市时却发现:激烈的竞争让企业也很难获利。

事实上, 中国幅员辽阔, 市场也远不止那几个大城市。就好像虽然有一张大饼摆在眼前, 可在100个人的争抢下最后得到的也只不过是1%;而另一张小一些的饼如果只有10个人分, 最后分到的很可能并不比大饼的1%小。

在中国, 农村人口要远多于城市人口, 农村的范围也远大于城市。国家近年来一直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对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一直做着不懈努力。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市场将变成极具潜力的蛋糕。适当的加大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 为农民提供适合他们的地板产品也许可成为中国地板企业新的出来, 农村市场将会变成地板业又一块“救赎”之所。

质量升级 第10篇

大力优化“农机心脏”

在这次全国农机展览会上, 四达集团展出了488VE泵系列柴油机、488电控单体泵柴油机、480VE泵柴油机、4100电控单体泵柴油机等达国Ⅳ标准的柴油机, 还有配套收获机械的490系列、配套拖拉机和工程机械的4102系列等多款产品。而四达国Ⅳ标准的VP泵柴油机和高压共轨柴油机成为其中的亮点, 吸引了大量客商前来参观咨询。

近几年来, 江苏四达集团坚持在发展中求变化, 在变化中加快转型的发展思路, 通过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战略调整, 柴油机年销量不仅取得了量的突破, 今年前10个月, 多缸小柴的产销总量已突破12万台, 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同时, 四达在多缸小柴行业前三甲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满足国家排放要求, 研发性价比最好的产品, 不断开发新品满足市场需求, 是四达技术研发的精髓。作为多缸小柴主要生产企业, 其产品可靠性技术开发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自从该集团自主开发的柴油机率先在行业通过国Ⅲ排放以来, 不断加快研发及二次转化步伐, 国Ⅲ及国Ⅳ产品在同行业同类产品市场占有量上名列前茅。

可靠的产品品质离不开运用其先进的办法和掌握科学合理的手段。据悉, 四达国Ⅲ柴油机在设计阶段, 广泛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和手段, 进行柴油机的最优化设计、分析和计算。如Boost、Tycon、Bricks等软件的运用, 水流场CFD的计算等等, 确保了发动机零部件设计的合理性、性能的优越性和运行的可靠性。国Ⅲ标准系列柴油机采取的VE泵和单体泵技术, 更注重精确控制燃油喷射量和时间, 优化燃烧系统, 动力强劲, 节油环保, 低噪音、低震动, 便于维护。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Ⅲ产品提高产品可靠性, 四达更加突出柴油机自动修正大气环境, 实现-40℃~50℃环境下的顺利工作, 适应从海平面到4000米的不同海拔使用, 具备自动故障诊断、巡航控制、怠速易控制等优点。同时, 还具备“跑得快、拉得多、用得省、开得爽”等特点。为保证关键零部件质量, 四达实现与国内一流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或战略性联盟, 确保柴油机高刚度结构设计, 大大提高活塞寿命。

四达国Ⅳ产品开发更加实现了其独有的设计理念, 采取VP泵和高压共轨系统技术, 燃油系统实现高压喷射, 降低燃烧噪音及减少废气排放, 联合一些科研单位进行全仿真FEA和CFD分析, 保证结构强度、优化设计冷却、降低热负荷, 更节油环保, 动力也更强劲。

四达集团国Ⅲ、国Ⅳ产品的推出, 成为用户喜爱的动力品牌。据了解, 四达集团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第三次战略转型, 进一步加强技术升级和品牌打造, 以提升品质、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 以提升核心技术掌控为手段, 通过实施精品工程, 优化供应管理体系, 从产品、工艺、采购、制造、市场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实现进一步打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 保证公司在多缸小柴行业的领先地位。

打造产品综合优势

近几年来, 四达以支持和服务“三农”为已任, 通过实施蓝海战役, 突出对农业机械动力的研发和品质的更新。四达集团秉承一汽的技术, 致力于用车用技术打造农机心脏, 使农业机械的动力“芯”品质更加卓越, 为着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力量。

为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四达集团抓住每一次发展的机遇, 为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 四达集团立足自主创新, 加快了新产品开发步伐, 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优化改进, 使柴油机更具省油环保的优点, 也合了农民朋友经济适用的心意。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的进一步深入, 四达牢牢把握市场命脉, 在非道路产品的开发上加大力度并加快速度,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开发的490Z、4102Z、4102T、4105Z等产品相继在配套厂家实现了批量上市。经过适配和市场验证, “四达”柴油机被用户评价为性能优越、稳定可靠, 在正确使用的条件下, 同比节油达5%以上, 市场得到持续增长。

四达在服务“三农”的同时, 时刻不忘国家法规要求, 紧紧抓住非道路机械排放法规升级的契机, 率先在行业内推出符合非道路排放标准的柴油机产品, 大力推进增压机的升级换代, 以重点企业的配套带动全面配套, 并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随着销量的提升, 四达在农机产品的服务上, 推出保姆式服务, 达到“四个100%”, 即100%建立用户档案、100%跟踪用户信息、100%解决产品故障、100%满足用户要求, 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管理水平。在“三夏”农忙季节, 四达的服务人员不断地深入到田间地头, 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不但直接解决了用户在农耕期间发生的问题, 更为配套厂家的解除了后顾之忧, 使四达产品的品牌口碑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质量升级 第11篇

行业关注,企业积极努力

新车空气的有害气味来源主要是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称“VOC” )。根据此前环保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信息,VOC来源有三大类:一是功能配件,比如座椅材料、保温材料、防撞填料、仪表板等;二是内饰件材料,如塑料、纤维纺织、皮革、橡胶等;三是生产使用的稀释剂、胶水、油漆和涂料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看重驾乘感受、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而要满足这些需求,非金属材料的运用量势必越来越大,这些材料恰恰又是VOC的主要来源。

为了降低VOC含量,2011年我国出台《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记者从汽车动力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获得的标准实施前后效果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至今,车内空气质量有明显改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醛均有较大幅度降低,目前这些物质都已低于《指南》中的数值。

然而,进一步大幅度降低VOC,所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整车企业的资金投入和设备工艺改造也都相当大。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我国汽车行业加强领导和管理,尽快出台强制性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车内空气质量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汽车行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将会大大加强我国在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和车饰材料使用以及车内空气净化等多方面工作的领导 。

据悉,新成立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内环境专业委员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从国内汽车行业知名企业和专家委员会组成。首批会员由汽车整车厂、客车厂、汽车内饰件和内饰材料企业、车内空气净化器企业和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成,同时由侯立安院士等国内室内车内空气质量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领导下,研究车内环境质量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企业和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

事中事后监管将全面启动

强制性国标一旦执行,质检、工商、环保、工信部门会分别对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生产企业的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监管。不达标的车型将不允许销售。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陈玉忠主任告诉记者,届时车内的苯、甲苯、甲醛等挥发性有毒有害物质影响车内人员健康的物质超过强标限值,都属于《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范畴,它将对汽车企业的生产过程产生强有力的约束,同时也将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利器。

比强制性标准先行一步的是环保部经过三次修订,并于2014年3月实施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轻型汽车》,不仅强制要求纳入政府采购系统的产品首先要符合推荐性标准中八种物质的要求,而且新增了有关汽车产品有害物质、以及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的明确要求,在最初仅限制刹车片中使用石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汽车材料中铅、汞、镉、六价铬等有害物质的限制使用要求。

此外,工信部还将于近期公示《汽车产品限制使用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办法》。

于此种种,意味着政府职能部门将对与影响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监管将“全面开花”。

新产业链正在壮大

随着强制性标准的出台,围绕车内空气相关的产业将会快速壮大,它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精明的企业也将在这之中找到商机。

据了解,目前已有一些整车厂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就把空气质量管理列入流程。

以江淮汽车为例,自2006年开始,便与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车内空气污染的研究,后来根据编制的车内空气质量管理办法,建立了对应的三层次文件并纳入整车开发流程。2013年至今,从二代车型开始,研发、生产、组装、管理各方面开展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工作,已成为江淮制度体系之一。

强制性国标还将促进内饰行业的技术进步,比如供应商将采用更加科学环保的内饰塑料、粘结剂等。

业内人士介绍,车辆内饰的塑料重达80-90公斤,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不过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低散发的材料。比如,为了生产更加环保的车内塑料,从事改性塑料材料研发生产的上海锦湖日丽公司,对原材料、加工工艺和注塑工艺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作为汽车黏合剂、密封机及表面处理的供应商德企汉高股份,一直在研发粘合剂的环保无害方向。目前市场粘合剂的趋势就是在做一个去溶剂的过程,主要就是减少溶剂的使用,从而减少了VOC。

国际标准即将制定 中国获话语权

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世界汽车工程学会正在研究制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而欧盟及美、日等汽车工业大国,对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十分重视,但均没有制定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的技术法规,有关的标准组织也没有规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甚至都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虽然有对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要求,但也没有车内空气质量要求。中国从2011年出台推荐性标准到强标的制定,代表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前面,这将为我国参与制定国际通用标准增加了话语权。

nlc202309020130

车内空气质量控制问题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经历。未来,它将可能成为国内外企业新的竞争点。在行业的关注,企业的努力之下,相信中国品牌汽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将更加健康有序。

专访:强制性国标或将出现诸多变化

从推荐性指南到强制性国标,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将有哪些变化,国标的制定中为企业找到,这些变化对于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近日,本刊记者对标准编制组组长葛蕴珊教授进行了专访,试图为企业找到更多能够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汽车纵横》: 影响车内空气的因素有很多,强制性国标将测量范围是哪些?

葛蕴珊:车内空气质量宏观上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大气空气质量影响最大。为了让强制性国标发挥更加科学有效的作用,我们根据环保部,以及原来控制标准的原则、GBT标准的控制原则来做各种测试论证,从而制定各项限值标准。因此我们只针对车的内饰件、粘结剂、橡胶内饰件等非金属材料的挥发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不考虑车辆自身排气以及环境空气、道路条件的影响。

《汽车纵横》:此次修订的目的直接针对驾乘人健康,从指标限值和测量方法上如何体现呢?

葛蕴珊:这次修订的原则是希望企业采用更加科学环保的内饰材料,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的粘结剂等等。实验主要以静态为主,因此会关闭车内所有的电器。醛类物质中重点控制甲醛,适当控制乙醛和丙烯醛;芳香烃类物质中,重点控制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会不断严格。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对气味有所控制,但尴尬的是可能标准颁布实施期间这些物质的限制达标了,客户在车里仍然感觉到有气味。气味跟物质不一样,所以希望能够找到有气味的物质进行控制。现在来看,国际内外专家都认为这个物质很难确定,有些物质即使浓度很低,人们对它的气味依然比较敏感。

《汽车纵横》:从标准编制组提供的修订意见来看,有些指标更严了,但有些指标似乎相对推荐性标准放宽了。做出这些调整是出于什么考虑?

葛蕴珊:根据现在的结果,初步定的标准限值的调整建议甲醛不变,苯可以降低。我们一方面会考虑驾乘人的健康,同时也会考虑企业的成本效益。现在关于乙醛的毒理性争议比较大,限制还需进一步讨论,目前来看100到1000之内都是安全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多环芳烃。车内空气大概只有两三立方米,与室内有很大差别。空气的量非常少,没有办法达到检测界。另外从理论上考虑,多环芳烃2—3混以气态的形式存在,5环以上以固态形式存在,基本上不会挥发出来,测不到分析也不准。

因为材料里面的量很少,专家组建议在材料的标准当中限制多环芳烃的量,在我们的标准当中不去测量车内空气当中多环芳烃的量。

《汽车纵横》:新标准有没有规定车辆下线多长时间后进行测试检验?

葛蕴珊:考虑到车从下线到用户的手中会有一个过程,所以暂时设定实验时间是车辆下线28天左右。整体来讲,大部分的物质下降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这个时间可以跟企业再进行讨论。

对于进口车也会采取相同管理的要求,企业可以在国外用第三方的实验室,或者其他的实验来证明是满足中国要求的。

《汽车纵横》:既然是强制性标准,未来也就有法可依了。那么它纳入了哪个法律范畴呢?

葛蕴珊: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找到很好的依据,一个是《产品质量法》纳入产品质量的范畴,或者是纳入环保的范畴。环保的范畴我们能够找到的依据是《环保法》,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我们从头到尾都研究了一下,它是大气的,实际上不适合我们车内空气质量。

《汽车纵横》:作为编制组组长,您对企业有哪些建议?

葛蕴珊:有一些建议,比如说要求企业信息公开,这个我们觉得可能会纳入到车辆空气质量管理当中。新的《大气法》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排放的标准取消了,我们肯定也不会纳入强制性标准。但是排放方面要求企业第一要进行信息公开,第二要求环保重点还是纳入一致性管理。

(葛蕴珊:《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编制组组长、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 )

江苏对零部件供应商提前“开刀”

据《金陵晚报》报道,在全国开展的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工作中,江苏省环保厅已建立排放清单,将“车内毒气”作为重要的调查对象。

从调查情况来看,“零部件实际上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贡献”最大,限制车内的挥发性有机物就是限制这些产品挥发出来的有害气体”。

江苏省环保厅相关人士透露:“从法规方面,江苏对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还在制定中,特别是有关汽车饰件的行业,江苏可能会早于国家‘强标’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地方标准,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从而进行源头控制。”

国外如何防范车内污染

美国 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对所使用的材料申报,经审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不仅要负担巨额罚款、清理召回产品污染,主要负责人还可能被判刑。

德国 《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规定:1、汽车及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需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2、车内装饰、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比如车内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mg/m3;3、汽车销售前还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

韩国 2007年6月5日,韩国建设部颁布了《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与此同时运用高科技自动监测车内空气质量。高档车一般配备AQS空气质量传感器,一旦车外的空气质量超标,AQS会自动切断风门,阻止废气流入车内。

日本 日本2005年以自主行动计划的形式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和测试方法,该限值主要根据日本建设省关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确定。日本汽车厂商针对车内空气污染专门开发了系列附属产品,比如带除菌功能的新型汽车空调等,在出厂前,还有专人针对“车内味道”进行感官评价。

俄罗斯 早在1999年,俄罗斯便制定并实施了P51206-98号《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把驾驶室中的CO、NO、NO2、C3H4O的最高浓度分别作出限制,以控制车内空气的污染。

大连石化加快汽油质量升级项目建设 第12篇

2013年3月15日, 大连石化在施工现场召开“大干40天确保汽油质量升级项目建设高标准中交”动员会, 确定2013年4月底实现汽油质量升级项目工程中交。按照计划2013年上半年内项目开工投产后, 大连石化生产的汽油将全部达到国Ⅴ标准。

大连石化汽油质量升级项目2012年7月开始施工, 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以上, 现场正进行管道试压和仪电联校等收尾工作。

大连石化汽油质量升级项目主要包括年225×104t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和年100×104t轻汽油醚化装置及配套系统建设。大连石化目前年产各类汽油组分油400×104t, 其中催化汽油占一半以上。利用新建装置对催化汽油进行加氢脱硫和醚化, 可使催化汽油中硫含量大幅降低, 并降低烯烃含量, 提高辛烷值, 为大连石化调和生产国Ⅴ标准汽油创造良好条件。

上一篇:专业化秘书下一篇:不良事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