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庆旅游研究

2024-08-05

中国节庆旅游研究(精选10篇)

中国节庆旅游研究 第1篇

一、节庆旅游的概念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 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吴必虎认为:广义的节庆旅游等同于旅游节事, 狭义的节庆旅游是指周期性举办的节日活动, 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特殊事件。在国际旅游研究中, 旅游节事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世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

二、上海旅游节的优劣势分析

本文以上海旅游节为例对节庆旅游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上海旅游节前身是上海黄埔旅游节, 自1990年起已成功举办20届。上海旅游节已经成为上海市一项固定的全市性大型节庆活动, 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上海旅游节在每年的九月下旬举办, 节庆活动涉及观光、休闲、娱乐、文体、会展、美食、购物等几个大类近四十个项目, 每年吸引游客超八百万人次, 且节中有节, 节节相扣, 区域特色鲜明, 形式多样, 创意新颖, 影响面广, 集中展示了上海都市形象, 有相当的代表性。

1. 上海旅游节优势分析。

(1) 上海旅游节定位“大众节日”。上海旅游节在庆贺方式上, 从刚开始的封闭型“圈内联欢”, 到搞开放式的大巡游和大狂欢, 缩短节庆活动与市民游客的距离。上海旅游节组委会将判断节庆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概括为让群众参与, 让群众满意, 旅游节的定位是“人民大众的节日”。在让当地居民但当节日的核心和主角外还尽可能的吸引本地区以外的游客参加节庆活动。 (2) 上海旅游节深挖本地资源, 旅游节内涵与上海都市资源紧密融合。在节庆活动内容设计上, 变“空降”为深挖本地旅游资源, 例如老城厢里“白相相”、“印象衡山路”经典之旅等, 让旅游节的内涵与上海的都市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增强节庆对本地居民的吸引力。如今, 上海旅游节已成为我国著名旅游节庆品牌, 集中展示上海“都市旅游节庆”。

2. 上海旅游节劣势分析。

(1) 市场化程度不够。在上海旅游节的发展初期, 政府既是节庆的主办者, 又是具体事务的操办着, 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慢慢的, 上海旅游节改变了原来政府操办的模式, 按市场化原则进行操作, 但还不少完全的市场机制。 (2) 国际知名度不高。上海旅游节的规模与影响基本只在中国国内, 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节庆如西班牙奔牛节、巴西狂欢节等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已具备一些国际化的要素, 但还不够国际化, 与上国际著名都市的地位不相配。 (3) 缺乏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由于这是一项新型产业, 上海目前还没有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要办好上海旅游节, 必须要培养专业的节庆活动策划和管理人才。 (4) 节庆活动的节目缺乏个性。策划个性化的旅游节庆活动似乎很不容易。目前中国各地的旅游节庆活动不外乎这么几个板块:盛大的开幕式、烟花大会、选美活动、美食节和狂欢大会。上海旅游节同样如此。

三、对于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对策

1. 建全市场化运作体系。

市场化就是要走出政府出钱包办的旧模式, 把举办节庆活动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也就是说要改变政府办节的做法, 淡化政府行为, 坚持市场化规律, 举办节庆活动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参考国际著名节庆活动的举办经验,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是目前成功举办节庆活动惟一可行之路。

2. 利用各种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国际知名度。

基于节庆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贡献, 目前各地对其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学习西班牙和日本的成功经验, 提前公布节庆计划和印制大量的日程表和节目单, 做超前的宣传促销。此外还应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如政府资源, 组织所有的旅游企业一起进行宣传和推销, 政府牵头派促销团到各客源地进行宣传。激励旅行社积极宣传上海旅游节, 鼓励旅行社设计和组织上海旅游节产品, 吸引游客。此外, 节庆活动要想形成品牌就要连续举办, 慢慢的扩大其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3. 培养专业节庆管理人才。

上海目前专业的节庆策划、筹办、管理人才相当缺乏。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可分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可以通过派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节庆管理经验或聘请国际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上海旅游节的策管理工作两种形式。长期应鼓励和支持高校培养会展管理人才, 建设特色专业。

4. 节庆活动设计突出个性。

节庆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产生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目前节庆活动缺乏个性是全国许多节庆活动的一个通病, 长此以往, 游客难免会失去新鲜感。上海旅游节应该以此为戒, 在节庆活动设计上考虑突出文化性、地方性和参与性。深挖上海本地旅游资源, 节庆活动凸显地方气息。而且目前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活动的参与性, 节庆活动是参与性很强的旅游和休闲活动, 设计节庆活动时要想方设法拉近和参与者的距离。

四、结束语

上海旅游节的举办不仅聚集人气, 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各方面努力, 争取越办越成功。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发展。近年来, 我国的节庆旅游更是发展迅速, 在全国已是遍地开花。节庆旅游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到大量的人气, 提升所在城市的知名度, 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搭起平台, 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上海旅游节的分析, 阐明了上海旅游节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并提出了上海旅游节发展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节庆旅游,上海旅游节,分析与对策

参考文献

[1]郭伟:上海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技术经济, 2001年02期

[2]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发展.旅游科学, 2006年01期

[3]连建功黄翔:湖北省节庆旅游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01期

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 第2篇

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

近年来,宁波充分发挥优势,举办了十多个海洋类旅游节庆,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能代表宁波作为海洋大市的海洋旅节庆品牌.文章在阐明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宁波海洋旅游节庆品牌的发展构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人为本,提高大众参与旅游节庆的积极性;打破地域、行业界限,展开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创新海洋旅游节庆发展思路,培养“亮点”、“热点”、“卖点”等.

作 者:苏勇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渔业经济研究 英文刊名:FISHERIES ECONOMY RESEARCH 年,卷(期): “”(5)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海洋节庆   节庆品牌   资源整合   宁波市  

哈尔滨市旅游节庆发展规划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哈尔滨;旅游节庆;规划

1 哈尔滨市旅游节庆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旅游节庆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北部、东部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接壤,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为旅游节庆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哈尔滨的旅游节庆起步于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先后创办了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哈尔滨经贸洽谈会等旅游节庆活动。

2 哈尔滨市旅游节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时间布局不合理

哈尔滨的旅游节庆呈现出季节性和集中性的特点,节庆活动都安排在夏冬两季,并集中于7月和12月,而这些时间段也正是哈尔滨的旅游旺季,十分考验地区的接待能力和协调能力。每年冰雪节一到,北上哈尔滨的车次一票难求,哈尔滨多条道路也处于交通饱和状态; 4星级以上宾馆纷纷爆满,不少家庭旅馆的入住率也达到100%;滑雪胜地—亚布力国际滑雪中心由于游客众多,不得不临时加码:扩充滑雪区域、准备人工降雪、增添硬件设施等,周边的宾馆竟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由此可见,这种节庆的集中性对哈尔滨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2.2 缺乏品牌意识

哈尔滨的旅游节庆品牌普遍创办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除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外,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节庆少之甚少,例如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金源文化节、哈尔滨园艺节、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等旅游节庆知名度很低甚至并不为人所知。对哈尔滨旅游节庆的举办届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举办超过20届的只有4个,大部分旅游节庆的举办低于7届,说明哈尔滨的旅游节庆活动大部分处于初始期,标志性的品牌节庆缺少。

2.3 居民参与度不高

在旅游节庆的举办过程中,当地居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民参与的旅游节庆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促进文化的交流。哈尔滨居民对旅游节庆听说和支持程度高,但参与度一般,由于票价、专业性等限制因素,居民更愿意参与的还是啤酒节、音乐节等进入门槛较低的大众型节庆活动。

3 哈尔滨市旅游节庆规划要点

3.1 时间布局合理化

哈尔滨市在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中,应注意时间上的有效协调,在考虑地区接待能力的基础上,将节庆活动均匀分布在一年四季的各个时段之中。哈尔滨可增加湿地节,枫叶节、民族文化节等春秋季节旅游节庆活动,协调哈尔滨旅游市场的淡旺季现象,拉动旅游淡季的经济增长。另外,哈尔滨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延长节庆举办时间,为节庆活动提供更为充裕的宣传推广时间。

3.2 推进节庆品牌化发展

首先,寻找差异是品牌的核心,哈尔滨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主题鲜明的节庆品牌。例如,自1989年以来,漠河县凭借天时地利举办夏至节,景观奇特,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每当夏至便有数万人到北极村欢度夏至节。其次,传播推广是品牌成功的关键,广告是品牌传播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因此哈尔滨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或者召开新闻发布会、策划新闻事件等途径进行节庆宣传,提高认知度。最后,品牌形象要有连续性,在品牌建设之初就应该有长远的发展战略,市场在变,产品在变,但品牌定位不能轻易改变。

3.3 提高居民参与度

哈尔滨旅游节庆应该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使节庆活动不仅能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形象、让游客了解哈尔滨的文化,也能使哈尔滨居民有所收益。哈尔滨可以通过举办针对全民的活动、加强宣传等措施,广泛提高全民对于哈尔滨旅游节庆活动的参与度,例如举办全民自行车日,提倡居民自行车出行,提倡环保,将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为哈尔滨市形象加分。

参考文献:

[1] 张伦书.论节庆经济持续创新力与评价指标体系[J].桂海论丛.2002,(3):12.

[2] 戴光全, 保继刚.城市节庆活动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以昆明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4): 58-61.

[3]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5.

[4] 李国平.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02:25.

[5] 李力,崔卫华.城市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30.

[6] 徐舟.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规划方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5,(1): 7-10.

[7] 肖红燕.我国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1,(9): 24-27.

[8] 哈尔滨冰雪产业链条延伸对经济影响力日渐深远[EB/OL].www.harbin.gov.cn. 2011-08-20.

[9] 王晨光.节事旅游发展亟待理念创新[J].旅游学刊.2009,(1):8-9.

[10] RocheM. M ega- events and Urban Poliey [J]. Annl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 (1): l- 19.

[11] Getz.D,1991,Specail events, InMedlik,S.Mananging Tourism .Butter worth-Heinemann 122-130.

作者简介:李念遥(1993—),女,汉,黑龙江省肇东市,研究生,黑龙江大学,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乡村节庆旅游研究 第4篇

1 节庆旅游的概念

节庆旅游是个人置身于节庆活动中追寻愉悦体验为主要目标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过程,根据一些拥有明确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物,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向往,有可能被规划发展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类节庆庆典活动的总和。当旅游者第一次亲身体验到某个地方的优美风光,就会流连忘返,每一次的到来就会带领着不同的旅游者去欣赏,久而久之旅游者人数增多了,节庆活动的种类和数量也完善了,整个旅游业随之带动。节庆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所以节庆旅游在可体验性、可悟性、可观赏性等方面要全面发挥出来,以此来展现自有的旅游价值。

2 乡村节庆旅游的性质

节庆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享受节庆气氛、参与节庆活动、愉悦体验、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从而让人们感悟到自然的魅力和环境的重要性,受到教育和启发,探索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节庆旅游应具有的基本观光条件和性质。

2.1 可观赏性

乡村的节庆旅游活动通常建立在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生产形态和生活风情之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乡村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环境。把乡野农村的风景和娱乐项目作为吸引物,使人们在参加乡村节庆活动的同时,欣赏到城市中没有的田园风光。把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成一个完整的游览对象。现如今城市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化工污染、水域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等,人类直接或者间接地随意排放超过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物质或者能量,使其存留在自然界,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效发生变化,损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甚至很难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正如现在京津冀地区的雾霾,PM2.5严重超标,“蓝天白云”只能出现在孩子们的课本里,成为了难得一见的奢侈品。恶劣的环境污染和不健康的农作物也促使很多疾病逐渐增多。而这些使得城市里的人们迫切希望能利用空闲时间到乡村度假,人们可以在乡村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观赏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乡村建筑,了解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观赏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观赏不同时代和风格的文物古迹。还可以观看当时种植的乡村土产、果树、河流、山涧及了解它们的过去。亲眼目睹渔、林、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2 可体验性

乡村的节庆旅游逐步成为典型的体验经济。给旅游者提供一种拥有崭新生活方式和居住地的特有经历。人们不单是用眼睛去欣赏景色,还希望全方位的置身其中,去参与当地的生活。由于人们空闲时间和工资收入的增加,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乡村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也就形成了以休闲化、个性化、参与性为主要趋向的旅游新形势。

乡村节庆旅游活动能满足旅游者户外游憩的需要,可以让游客回归自然、休假疗养。乡村的辽阔土地为建设各种层次、类型的个性化户外运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游客在参与乡村节庆旅游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住在当地农家院,吃着农民自己种植的绿色食品,参与简单的农事劳作,采摘果蔬,垂钓品茶,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乡村节庆旅游可以使游客了解并体验当地的居民生活。而且很多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如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各地的游客慕名前往,只为了体验当地特色的传统节日,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和饰品,加入当地载歌载舞的活动,这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并且很好的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和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现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田园生活,甚至不知道平时吃的粮食和蔬菜是怎样生长成熟的,所以更需要去深入乡村进行体验教育。父母利用周末或假期带着孩子的亲子游,既可以放松心情,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体验农作的乐趣。通过举办特有的节庆活动,实现了城市与乡村居民之间的沟通,可以互相了解,特别是可以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旅游活动,学校可以借此组织学生进行学农活动,带领学生们去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给旅游者提供亲自参与的机会,通过参加节庆活动,加深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认知,学习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

2.3 可悟性

农村节庆旅游既有观赏性,更有教育意义,使旅游者深切的感受到人类生存对土地、环境和生态的依赖,培养人们爱护土地,热爱环境的现代发展理念。对优化乡村环境,合理保持乡村特色风貌有显著作用。随着节庆旅游的发展,人们也会感悟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民俗、淳朴的民风也是一种生产力。因此,人们会更加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而且乡村节庆旅游的发展还能使各地游客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所做,挖掘出“乡村传统文化”,比如,当地居民的建筑风格、服饰餐饮特色、生活工具等物质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让人们在旅游中得到学习,得出感悟,保护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青少年在参加乡村节庆旅游的过程中,可以了解食物的由来,感悟到农民的辛苦,这能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珍惜粮食、保护环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4 可发展性

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足以体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长久利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乡村节庆旅游可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鼓励和引导了广大人民参与到其中,让人们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次,通过参与乡村节庆旅游,可以改善乡村资源,改良农业结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再次,节庆旅游活动丰富了乡村精神文明生活,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素质,也保障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乡村节庆旅游活动有效的促进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引导人们发展当地配套旅游产业,改善了当地的金融环境,为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农民在节庆活动中合理地收益,提高了经济水平,也有助于乡村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乡村节庆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3 乡村节庆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村节庆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现代人特色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现代乡村节庆旅游已渐变为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之一。乡村节庆旅游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1 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需要旅馆、旅行社、运输、交通、医疗、电力、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的支撑运作需要数量众多的从业人员,这就为农村地区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创造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发展乡村节庆旅游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也可以通过对节庆旅游的开发,为旅游者提供购买、欣赏、度假、娱乐等项目,既可以让农产品具有食用价值也可以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等,使农民获得最大额度的收入。

3.2 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发展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资源的不正规利用,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缺少新兴产业。所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本地的各行各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乡村节庆旅游肯定能够促进本地的交通运输、农产品销售、饮食行业、纪念品销售、住宿等方面都得到巨大的发展,由此相对应的加工制造业就会紧随而来推动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3.3 改变当地居民市场意识和市场观念,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乡村节庆旅游的发展和大量旅游者的到来,无形当中就会带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人力、物力、先进技术、信息流、商品流等,使农村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缩小与城镇居民的贫富差距,极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全面的发展。

3.4 有利于加强传统乡村景观、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可以直接提供经济手段让保护措施得到实施,并且可以通过其自身的活动促进、刺激传统乡村景观、文化和环境保护。加强了农民爱护环境的认知,提高了农村爱护环境的自律性。由于乡村节庆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状况的提升,居民就会意识到传统的东西更加吸引游客的眼球,比如传统的乡村景观、传统文化和优美的农村环境也是一种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从而主动地爱护生态环境,宣扬传统文化,维护生态平衡,加大对环境的建设力度。

4 乡村节庆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根本上讲,发展乡村节庆旅游以节庆活动为重心去发展,乡村节庆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种植采摘的乐趣、农家习俗以及农村的田园风光。由于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压力和生活环境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城市人想在节假日远离高压力、重污染的城市生活,去感受乡村的自然气息,释放压力,感受节庆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感受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对于让乡村节庆旅游持续发展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

4.1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大力发展节庆活动要尽可能的去开发更多的节庆活动增加更多的旅游项目,扩大和改建原先的规模,认真策划发展思路,用心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大力发展乡村节庆旅游的精品项目来带动整个乡村的旅游;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着重把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相结合,持续提升乡村道路的通畅能力,改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尽可能地去满足旅游者的全部需要,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会更加向往和喜欢,不管是在道路建设、日常生活设施、医疗设施、安全设施等方面都要改建和完善。全力打造优美环境,提高乡村规划水平,改善旅游功能的区域划分。

4.2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知名度

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做到人人皆知的地步,主要是最大的发挥主渠道的宣传作用,地方媒体始终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渠道,体现自己的主旨,充分发挥当地节庆特色,民风民俗尽可能的全部展现出去。其次,大力加强网络对外宣传力度,由于现在处于网络时代,网络宣传是相当重要的,利用各种宣传软件让外界的人们从了解到熟知再到亲临其中,通过网络宣传不断加大人们的熟知度。

4.3 改善乡村环境,解决污染问题

乡村的环境直接影响到观光旅游者的数量,所以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前提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也是需要去改善的。现在农村卫生环境的治理,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日常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随便搭建、随便堆放的现象严重,即使安置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但是村民的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主要依赖于政府,大部分垃圾是拉送到沟渠地带,给临近的沟渠带来污染。所以环境的治理应该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加大绿化面积等项目进行建设,在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时,可以以乡镇或者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的污水、日常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将垃圾变废为宝,增强垃圾的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对于加大绿化面积的建设中政府和村民都应付诸行动,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做好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建设拥有乡土气息、生态优美的旅游新村,增加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加强引导,激发村民参与共建的积极性,鼓舞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增加收入,真正成为节庆旅游开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5 结语

乡村节庆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业中的佼佼者,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本地知名度,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由于乡村节庆旅游是当今的热点旅游形式,所以要使其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遵循其基本的性质把传统的、自然的全部展现出来,建设和开发更多的节庆活动、娱乐项目,为乡村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宏丽.节庆、旅游节庆和节庆旅游概念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

中国节庆旅游研究 第5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节庆;韩国;河南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此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与旅游结合现在已成为各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韩国旅游是近年来亚洲文化节庆旅游的成功案例。1996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以促进韩国地区文化开发,吸引外国游客,促进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知名度为基本方向,推行了“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在“文化旅游节庆”政策推行的二十年时间中,韩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文通过对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制定与推广的研究,分析韩国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对河南的借鉴意义,并试图摸索适合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应策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可能性。

一、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制定与推广

以1995为分界点,韩国国民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从一种单纯的休闲娱乐,上升到积累经验,拓宽视野的层面,韩国本国出国人数开始超过外国人入国人数,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为应对这种趋势,政府开始制定多样的旅游政策来吸引外来游客,中央政府及地方自治团体也从单纯的景点硬件建设,拓展为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满足多样化观光需要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在旅游观光的诸多相关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旅游节庆政策。

韩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每年从全国的地区的节庆活动中选定对外来游客具有吸引力,并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节庆活动进行宣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1996年正式开始实施的文化观光节庆政策可以整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严选全国文化节庆中据有成长为国际规模可能性的地区节庆。在选定时,以是否具有韩国文化代表性,以及商品化可能性等旅游观光层面的吸引力方面的要素为基本准则。

(二)从现有的当地居民同乐性质的节庆转换为以旅游观光为主要目的节庆,从消费型节庆转换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区开发性节庆。

(三)最大程度的强化宣传,不仅致力于促进满足本国游客观光需求,更努力实现对外国游客的吸引。为了实现提前6个月的海外宣传,在1995年11月韩国政府就选定了光州泡菜节、锦山人参节、釜山扎嘎其节等8个节日作为下一年度重点扶植的韩国文化旅游节庆项目,到1996年5月为止印制英日语版宣传册2万册,海报5000张分发到旅游观光相关机构进行海外宣传。为了对韩国入境游客进行宣传及观光引导,又加印了7万册8大文化旅游节庆的宣传册。另外邀请了7个国家34个媒体的新闻舆论界人士到节庆现场及邻近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四)在地区节庆项目进行中导入市场化战略。从开发节庆符号,到谋求构筑节庆项目财政独立的各项产业联合,动员各种宣传方法,通过游客调查等方法制定更为科学的、客观的预案。为了成功开发一站式旅游商品,1996年5月召开了以百余家旅行社为对象的针对韩国节庆观光商品进行说明的说明会。

(五)克服财政困难的多样财政支援政策。当时8大节庆的总预算为37亿韩元,其中国家拨款4亿, 省市拨款5.3亿,县区拨款15亿,主办团体3.7亿,外部赞助9.3亿。

除此以外,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还明确了文化旅游节庆的文化固有性、旅游商品性、节庆活动性、政策支持性的基本属性。①从以上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对韩国节庆的政策上不难看出韩国国家政府大力强调旅游的态度,对待地区节庆文化已从单纯的传承政策转化为更重视经济效益与地区国际影响力的观光政策。

二、韩国节庆旅游现况分析

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实行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其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教育上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当然韩国政府推出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从政策制定至今二十年间,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仍在不断的完善中,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也在每年推出综合评价报告书来对前一年政策的实行与现况进行评价,在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推行二十年之际,文化体育观光部首先肯定了这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其次也指出韩国缺乏能够代表国家的节庆项目,在节庆的组织过程中有规模过大化倾向,过于重视规模而忽略了节庆活动的质量。

地区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韩国的旅游业呈现出过度膨胀的态势。韩国旅游的外国游客基本来自于亚洲国家,其中中国游客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但是调查显示中国游客中有多次来韩旅游的意愿的并不多,一方面因为韩国的国土资源有限,使得韩国旅游存在无法突破的壁障;另一方面基于中韩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中国游客较其他西方国家旅游相比对韩国旅游更容易失去新鲜感,当然除了以上两点原因以外旅游市场的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也导致了游客资源的流失。

韩国节庆旅游相对于其他非节庆旅游来讲,韩国本国人的群众基础则更为深厚,基于本国文化应运而生的节庆旅游更容易使本国人产生亲近感;而且韩国节庆时间相对较短,本国人参加更为便利,外国游客除非旅游日程正好与节庆时间重叠,单纯为了韩国节庆而刻意安排旅游行程对于海外游客来讲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费上都是非经济的,也正是因此韩国政府推行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也包含了大量海外推广的内容,例如,在韩国旅游发展局的中文官方网站主页上就专门开辟了“观光&庆典②”专栏,推广韩国的节庆旅游。通过大量的宣传,韩国的节庆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海外游客的关注,但是如上所述,因为缺乏具有韩国代表性的节庆,所以韩国节庆旅游对于外国游客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三、韩国旅游业发展对河南省的借鉴

河南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也因为身处中原腹地,其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1982年随着电影《少林寺》的全球风靡,针对少林寺的旅游项目才逐渐得到开发,“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成为当时政府利用武术文化谋求地区经济发展的口号。随之“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也于1991年在政府的主导下促成,至2014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十届。1991年至2001年,共举办了七届,其中前三届是每年一届,后四届是每两年一届,2001年第七届后,2010年才举办了第八届,之后恢复两年一届。从发展历程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彷徨期,当然以武术文化为背景的河南文化旅游业也经历了相同的彷徨期。电影《少林寺》所带来的武术热潮在2000年后逐渐降温,河南旅游重新回归理智。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外“汉流”的热潮以及政府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河南旅游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2%、15.32%,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00.7%、119.4%。③但是有着得天笃厚的自然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河南,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通过对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分析,将其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将会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推出以少林寺文化为背景的节庆活动。虽然河南省政府已经促成了“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但是近年其影响力明显成下降趋势,对品牌的维护、宣传上还需要加大力度。针对“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可以借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针对韩国节庆的宣传策略,即至少提前6个月开始海内外宣传,通过领事馆、旅行社等渠道分发宣传手册;通过影视媒体及平面媒体对武术节进行宣传。另外,除了现有的武术节外还可以推出针对海内外佛学爱好者的少林禅宗文化节庆活动以普通武术爱好者为对象的节庆活动。

第二,在推出节庆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影视及平面媒体,宣传少林文化及中原文化。在登封、开封建设影视文化城,吸引国内外剧组来到河南进行拍摄,通过影视载体的传播达到对少林寺以及河南省的宣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第三,在节庆项目的选定与推广上与旅游商品的开发紧密结合,应注重系列产品的开发,将寻根、武术观赏、历史探访、美食体验等结合起开,开发更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商品,并完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四,引进与培养更多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文化旅游专门人才,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程度。在节庆及相关旅游商品的开发上,运用全球化视野,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效融合。

四、结语

文化旅游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各国政府也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来发展文化旅游,节庆旅游更是其中具有其得天独厚优势的项目。韩国在推行“文化旅游节庆”政策的二十年时间里,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虽然韩国的文化旅游节庆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基于文化的相似性,研究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随着河南旅游发展的日趋成熟,河南旅游也必将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河南地区的特有发展之路。

注释:

①李祗辉,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分析及启示,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13 年第7期

②此处“庆典”与文中出现的“节庆”为同义,包含节日庆典及具有特定主题的庆典活动,因翻译不同而产生了汉语与译文的不同。

③2016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报告

参考文献:

[1]韩国培材大学观光项目研究所.文化观光节庆变化与成果[R].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07.

[2]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4文化观光节庆综合评价报告书[R].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5.

[3]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3文化观光节庆综合评价报告书[R].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4.

[4]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2文化观光节庆综合评价报告书[R].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13.

[5]河南省旅游局.2016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报告[R].河南省旅游局,2016.

[6]李祗辉.韩国文化旅游节庆政策分析及启示[J].全球视野·理论月刊,2013(7).

[7]李雄奎,金恩熙.观光与文化[M].大旺社,2008.

[8]李海燕.河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2).

[9]张延兴,岳晓华等.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10]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3,13(4).

中国节庆旅游研究 第6篇

1 地方节庆旅游的益处

1.1 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节庆旅游能够聚集大量人气, 为了更好的接待游客, 当地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 诸如道路交通、住宿环境、饮食环境等。同时, 节庆旅游的暂时性特征也决定了游客前来时间的固定性和短期性, 在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后, 更为收益的必然是当地的老百姓。

1.2 弘扬传统文化和特色, 提高城市知名度

节庆旅游与举办地区之间有很强的联动效应, 甚至会成为城市形象的代名词, 比如青岛啤酒节, 潍坊风筝节等。苍溪县的“梨花节”是“全国最受公众关注”的文化节庆之一, 受到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借此机会, 苍溪的唤马剪纸、川北皮影、面塑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特色小吃如川北凉粉、虎背牛肉等也很受欢迎。

1.3 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节庆旅游的发展能够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 提供大量的就业契机, 并为资金的注入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苍溪县现在已经建设成了武当工业园, 天然气工业园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全县新建成各类专业村78个, 新建500亩以上核心示范园9个, 千亩成片基地11个, 成片规模发展基地4.1万亩。[1]

2 地方节庆旅游的不足

2.1 创新性不够, 产品雷同, 形式单一

中国各地在节庆旅游的开办中存在着相当的雷同性, 在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挖掘其文化内涵, 同时, 一个节庆一直沿用一个套路, 缺乏创新性和闪亮点。苍溪虽然有“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 但是梨花并不是稀缺资源, 且“梨花节”举办的这十多年, 基本是同一套程序、同一套模式, 即赏梨花、观晚会、引投资, 因此, 在最初的新鲜感消退后, 就会因为缺乏个性化而乏味。

2.2 宣传力度不够, 吸引力较弱, 可持续性不强

产品的知名度是影响购买者好重要因素, 我国很多节庆旅游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策略, 市场营销观念不足, 方法欠缺, 没有及时有力对外宣传, 导致外面的游客对本地节庆一无所知, 甚至本地游客都无法准确的说出本地梨花节开办的时间, 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和手段, 事前宣传不到位, 缺乏连续一贯性, 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公众对节日缺乏一种明晰的概念。

2.3 旅游产品匮乏, 管理不规范, 品位不高

游客前来节庆旅游, 除了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还希望能够带走一些物质性的产品。但是目前许多旅游节庆的购物场所只能称为临时的小商品市场, 不仅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而且极大地破坏了旅游节庆的环境和气氛降低了旅游节庆的品味, 并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 发展我国地方节庆旅游的建议措施

3.1 努力追求创新, 挖掘新的内涵和形式

创新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在节庆旅游开发时, 应借鉴成功经验, 推陈出新, 将地方的文化、习俗、传统进行深入彻底的挖掘。就苍溪“梨花节”而言, 可以充分利用川北民俗资源, 对饮食、民居以及农耕文化进行开发, 推出特色菜肴, 进行农家走访体验之旅, 参与农事生产、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与淳朴的民风。同时可以对红军文化深入开发, 通过影视、图片等方式向游客展现红军渡的背景与红军故事, 再一次走进革命年代。

3.2 加强品牌宣传, 提高认可度

苍溪“梨花节”要做到有效的广告宣传, 首先要有正确的广告策划, 这就需要确定广告公司、确定广告的媒体和方式等。然后实施推广方案。由苍溪县政府邀请各种媒体参观, 可印制大量的邀请函、门票, 利用刊物、媒体报道来进行前期宣传扩大影响力。其次要加强对外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信息有效外发的流程, 使节庆的有关信息能及时传递给相关政府机关、企业、人们的目的, 形成一个对外窗口, 有助于其形象的树立和品牌的宣传。

3.3 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进行规范化管理

开发旅游纪念品, 要以节庆旅游为纽带, 构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系统, 改善文化旅游商品购物环境。同时, 将苍溪特色融入其中, 制作一些耐用、小巧、便于携带的产品。

目前, 中国各地节庆旅游的开办越来越多, 而如何持续有效的开发节庆旅游已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焦点。任何节庆旅游都要明确的是, 民众基础是节庆旅游开办的基础, 创新则是节庆旅游成功的灵魂, 市场化和国际化是节庆旅游发展的趋势。

摘要:节庆旅游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游客, 提升知名度等, 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当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梨花节”为例, 阐释了节庆旅游带来的好处, 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方,节庆旅游,苍溪

参考文献

[1]四川省苍溪县志编篡委员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2]马聪玲.市场化的条件.中国节事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11:130-131.

[3]唐纳·盖茨 (Getz.D) , 张广瑞等译.活动型旅游和真实性困境.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4]劳雷尔·J·里德 (Laurel Jo Reid) , 周长春等译.开拓新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冬季灯节案例研究.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伦书.论节庆经济持续创新力与评价指标体系[J].桂海论丛, 2002.

[6]李玉新.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与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 2003.

[7]任国平.我国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1.

[8]朱佩军.旅游节庆是都市旅游的生力军[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3) .

[9]章平.论大型节庆活动与宁波旅游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9.

河池市节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第7篇

国际上对于节庆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主要是针对大型或特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 论述节庆旅游对城市产生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 这种研究朝着更加深入和微观的方向演进, 普遍呈现出与市场营销调研相融合的趋势[1]。我国国内的节庆旅游研究伴随着各地兴起的节庆旅游活动而受到广泛关注, 可以集中分为对节庆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目的地居民和游客对节庆旅游的感知研究, 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研究, 节庆旅游的运作方式研究, 节庆旅游的策划与管理研究和节庆旅游影响因素的评估研究等[2]。吴必虎认为, 旅游节庆通常是指一些含有多种旅游项目的事件, 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旅游节庆是指周期性举办的 (一般1年1次) 节日等活动, 但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特殊事件。研究表明, 节庆旅游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幵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 它以旅游节庆为载体, 在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 提升区域与城市旅游形象, 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4,5]。本文将着重分析河池市节庆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2 河池市旅游业的发展基础与现状

河池背靠大西南, 面向东南亚, 是西南走向“珠三角”和东盟的咽喉要塞, 区位优势明显。目前, 河池市高速公路骨架初见雏形, 路网结构逐步完善,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河池至宜州、河池至六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河池至都安、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正在建设, 河池至桂林、贺州至巴马 (河池段) 高速公路也计划开工建设。到“十二五”期末, 河池全市将形成“五射一联线”的高速公路网络。此外, 县乡公路网络建设全面展开, 通往重要旅游景区的重要公路逐步实现了与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主干道的联络对接。红水河西南出海通道实现了全面复航。桂林经河池至百色铁路、河池至南宁铁路、贵阳至河池客运专线及黔桂铁路复线工程提上日程, 铁路交通网络将不断完善。河池机场已经投入运行并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支线机场。作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 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将把河池市旅游市场与广西旅游市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真正融入“广西旅游一盘棋”的战略发展格局。

河池是一块富有旅游开发潜力和价值的黄金宝地,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河池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铜鼓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红七军和中国英模韦拔群的故乡、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历史奇闻及人文生态资源数不胜收, 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蜚声国内外而备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河池市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 包含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 其中毛南族、仫佬族为全国仅有, 全市各个县市区都举办了民族节庆旅游活动 (见表1) 。凭借具有世界性、垄断性和唯一性的旅游资源, 河池市打造形成了“生态、长寿、民族、红色”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截止2011年, 河池市有中国 (广西) 优秀旅游城市2个;各类旅游景区 (点) 60多个, 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5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全国 (广西) 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0个;旅行社27家;星级旅游饭店43家, 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28家、在建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 能提供星级宾馆床位6000多个, 社会宾馆床位3万多个。据河池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 “十一五”期间, 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0.03万人次, 年均增长22%以上;旅游总收入131.13亿元, 年均增长27%以上;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年增幅位居区内前列。河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 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地位, 将之确定为河池市支柱产业之一, 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 把旅游业当做民生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和谐产业来抓, 同时还出台了《河池市旅游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办法》, 把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落到实处, 在宏观政策上支持和保障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及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夯实了河池市旅游业的发展基础, 加快了节庆旅游发展的步伐[6,7]。

3 河池市节庆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河池市通过打造节庆旅游品牌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知名度较高的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为例, 根据河池日报的报道, 早在2004年艺术节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办时就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融资3.39亿元, 先后建成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商业步行街、仫佬族博物馆等29个重大城建项目,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艺术节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举办时, 作为艺术节主要内容之一的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共吸引来自浙江、福建等17个省的客商参展, 展位达430个, 共签订了38个投资项目, 签约金额达1.3亿元。“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是历届铜鼓文化艺术节的亮点, 其间举办的各种经贸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河池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 河池市虽然在节庆旅游品牌的开发与经营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

3.1 缺乏全局意识, 主题雷同, 产品市场同质化

虽然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荣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 成为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力量, 但品牌知名度在区内外的影响力仍然比较低。在中文最大的收索引擎baidu中输入查询“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 (2012-10-26) , 找到的相关结果仅为37000个, 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的相关查询结果则分别达到了862000个和433000个;如果与周边省区著名的民族节庆旅游活动相比, 差距更为明显, 如以同样方法查询“傣族泼水节”, 其相关查询结果为1800000个之多。从产品的内容来看, 河池各地节庆旅游活动大多是千篇一律地花大价钱邀请流行明星助兴打气, 加之大同小异的民族歌舞表演, 良莠不齐的各类商品展销会等, 而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节庆活动纪念品、工艺品等的开发还很不足, 致使节庆旅游活动举办的宗旨本末倒置, 未能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经济做到统一。从市场定位来看, 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作为支撑, 节庆旅游产品市场细分重叠无序, 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盲目竞争, 例如“大化奇石文化旅游节”与“柳州国际奇石节”, “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节”与“百色布罗陀文化旅游节”, “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与“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 “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与“大明山国际山地养生文化旅游节”, “金城江洞情桃花节”与“柳州桃花文化旅游节”等, 这些节庆旅游活动在地缘上相近, 市场运作差异化不明显、层次感不强, 相互之间存在不良竞争, 制约了彼此的发展进程。

3.2 政府主导过度, 民间参与度低, 经济效益不理想

河池市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内外的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民间融资渠道十分有限, 因此节庆旅游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需要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才得以组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节庆旅游遵循的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意志, 目的地居民及社会组织很难参与其中, 严重脱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部分节庆旅游活动难以为继。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 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与各个部门的协调统筹, 而地方政府为了争取上级政府部门更多的资源分配不惜把宝贵的资金投入到“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上, 在开发节庆旅游资源时很容易陷入过分追求短期显性经济成果的弊端, 如片面强调所谓国际性、世界性和国字号而不惜血本重金聘请大牌明星, 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投入产出比不理想, 没有很好地处理节庆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之间的矛盾, 使当地社会民众难以从心理上支持节庆旅游活动, 甚至认为节庆旅游是劳民伤财之举。节庆旅游应该是一个地方社会民俗文化的自然流露和延续, 而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的一场作秀表演。以宜州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为例, 虽然在开幕式的舞台上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优美的舞姿目不暇接, 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看到民间文化的踪迹, 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 当地民众已经变成了“文化大餐”的旁观者而不是烹饪者。基于宏观管理的要求, 政府往往会不顾旅游节庆活动的历史文化依据, 甚至刻意迎合某种市场口味人为地把节庆旅游进行规划布局, 损害了当地民众的感情。

3.3 市场需求不足, 竞争力不强, 品牌营销举步维艰

从空间的角度来讲, 受狭隘地方利益观念的制约, 一些节庆旅游活动呈现出各自为阵、遍地开花的局面, 缺乏特色创新和资源整合, 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营销工作举步维艰。河池市十一个县市区均有各自主办的节庆旅游活动, 这几乎全是政府行政行为的结果, 并不是市场需求规律的真实体现, 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机制,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之一, 许多县级政府对市场需求的考虑不足, 在未能全面评估人力、物力及财力是否能够承受举办高级别、高质量节庆旅游活动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项目, 好高骛远地要求打造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节庆旅游品牌, 结果势必“出力不讨好, 花钱赚吆喝”。从时间的角度来讲, 由于河池本身的旅游市场容量十分有限, 节庆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区内几个主要城市与国内市场, 而目前的节庆旅游活动时间设置是不利于开展市场营销的。以2009年的河池市“一月一节”旅游节庆活动日程为例, 大化奇石文化旅游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节以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均集中在9-10月进行, 时间过于紧凑, 其它节庆活动则安排在旅游淡季, 客观上分化了品牌的凝聚力和冲击力。

4 河池市节庆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积极打造产品特色, 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

节庆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节庆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必然导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下降。转变开发观念, 注重品牌建设, 积极打造特色节庆旅游产品, 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势在必行。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步提高, 旅游者更注重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 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特别明显, 要想引起游客的注意并产生旅游动机与行为, 离不开塑造旅游产品魅力的核心竞争力因素, 那就是特色。首先, 必须确定节庆主题。主题要通俗易懂, 旗帜鲜明, 不但要综合考虑地域特色, 还要考虑文化特色, 既要突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思维局限, 又要在文化上大胆创新。节庆主题一般应随节庆创办而创意, 但应该在举办实践中随着时间推移而加以审视、修改、补充和丰富, 故需要常思常新。例如, “中国艺术节”的宗旨是“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但每届不同的主题体现了“中国艺术节”在不同时期举办的要求, 同时体现了举办地的诉求。其次, 节庆活动内容要体现特色文化价值。如宜昌市自创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以来, 一直注重体现“鄂西历史文化名城、远古巴人遗风与土家族民族风俗文化、优美的峡江风光、当代水电之城”四大特色, 把宜昌的历史文化、风光文化、民俗文化和建设文化融入一体作为中国 (宜昌) 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所独有的地域文化核心价值, 也是区别于其它旅游节庆的个性魅力。最后, 在节庆旅游活动形式上要创新。如安徽芜湖凤凰美食文化节除了传统小吃展、各酒店的主题宴、餐饮厨艺技能擂台大赛、餐饮厨艺绝活大赛、芜湖十大名小吃评选活动外, 还有黄梅戏曲专场演出、汀棠公园大型艺术灯会以及丰富多彩的广场文艺晚会, 以玩方特、品江蟹、观铁画、探广济为亮点, 避免了节庆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各地旅游节庆宣传的共同内容, 但如何通过节庆活动提炼特色、丰富特色和发挥特色, 这就需要站在文化和时代的高度来总体观照和科学把握。

4.2 不断强化市场化运作, 激发民间参与热情

除了意识观念上的创新, 在操作层面也应该同步跟进。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不仅可以使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 而且还可以使节庆旅游活动安排得更加科学合理。节庆旅游活动是当地文化的一个载体, 节庆旅游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作为当地文化传承者的当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旅游活动, 通过思想宣传、就业培训、征求自愿者服务及政策扶持等实际行动争取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 创造出良好而热烈的环境和氛围, 才能把节庆旅游活动办好, 不断提升旅游竞争力。机制创新是实现节庆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庆活动如果仍由政府操办、财政拿钱、向企业和群众摊派, 那么节庆活动就会越办越遭, 路子就会越走越窄, 以至最后走进死胡同。切实改变地方政府一手操办, 当地财政拼力负担的状况, 真正把举办权下放给市场, 走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节庆活动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如“上海国际艺术节”前三届基本是政府运作, 2000年时成立了用以专门探索市场运作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 主要负责艺术节的筹划和经营, 运行机制已十分灵活, 有力地促进了节庆品牌的塑造。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和国企民营资本竞相涌入的背景下, 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联合张艺谋于2004年在阳朔漓江水域上打造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 培育了一种新型的旅游经济增长模式。节庆旅游活动的市场运作迫切需要充分考虑参展厂商、旅游者和当地公众等各方需求, 从节前宣传、实施运作、节后反馈等环节进行效益分析与评价, 节庆的商标、冠名权、专营权、赞助商、广告宣传、纪念品销售及票务等也均可以采用市场竞争招标的方式运作, 激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目前国内知名的几个节庆旅游活动就是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典范, 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洛阳牡丹花卉节、潍坊风筝节、哈尔滨冰雪节等。

4.3 以市场需求为开发导向, 创新开展营销策略

市场需求是节庆旅游活动得以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节庆旅游是缺乏生命力的。鉴于此, 河池市节庆旅游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取缔一些群众参与性少、纯粹政府埋单而没有经济效益的节庆旅游活动, 整合主题雷同、内容相似、办节时间相近的节庆活动, 为有效实施品牌营销夯实基础。“青岛国际啤酒节”充分利用了源自西方、又在中国具有百年历史且已形成中国特色的“青岛啤酒”作为媒介, 将啤酒与青岛、啤酒与中外交流、啤酒与百姓消暑等多重关系结合起来, 构成了创办现代节庆所需要的基本元素。从中可以看到, 现代节庆的创意都不是胡发奇想, 而是来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来自继承传统和借鉴先进的思考。凡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节庆创意, 其思维创新才具价值, 才能为持续发展拓宽空间。此外, 营销推广节庆活动是提高节庆活动知名度、扩大节庆活动影响、打造节庆活动品牌的重要手段, 故创新节庆活动的营销是必不可少的。节庆活动营销的创新, 一是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去开展营销, 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二是要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 把节庆活动的营销做大做强;三是要整合当地资源, 善于借助外力, 加强对节庆活动的宣传推介。江苏盱眙通过举办“中国龙虾节”提高了知名度, 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地、县级城市节庆活动的发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而其成功的经验就在于营销思路上的创新。在宣传推广方面, 他们较早采取了立足盱眙、走出盱眙的营销策略:先是扩大在江苏省内的影响, 接着按盱眙龙虾的消费地每年重点到一个或几个大城市推广, 几年时间里使品牌叫响了宁波、南京、深圳、上海、北京等地, 甚至还拓展开发了海外市场。在操作方法上, 盱眙不但注重龙虾作为食品的市场开发, 更注重以“中国龙虾节”宣传盱眙, 通过创办“龙虾博物馆”、举办万人“龙虾宴”等营销活动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 为活跃招商引资、特色旅游和改善环境铺平了道路, 又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 邀请专家为“中国龙虾节”的可持续发展出谋献策, 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 河池市节庆旅游的营销宣传除了依托网络、电视和销售渠道等一般媒介以外, 因地制宜地创新营销思路和推广模式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淼.我国现代节庆旅游的特征——基于2006-2010年的统计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 2012:2-7.

[2]谢蕾.国内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2, (5) :13-14.

[3]周国松.河南省节庆旅游发展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2:11-17.

[4]陈永涛, 肖洪磊.云南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的意义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6 (4) :71-76.

[5]潘盛俊.河南省节庆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9 (5) :60-62.

[6]韦褔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4) :13400-13402.

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吸引力创造研究 第8篇

1. 民俗文化体验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动机

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类型, 其文化价值对于旅游深具加值的作用, 所以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之际, 究竟该如何呈现并重视自身文化, 建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主体与吸引力才是关键。参与节庆活动、欣赏现场表演或行程中参加其他民俗活动通常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个旅游元素, 是吸引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机, 但却不一定是唯一动机。

旅游者从事文化旅游的动机形态比较复杂, 有些文化旅游者主要的旅游动机是民俗文化或文化遗产景点, 而且在旅途中会寻求深度体验。其他的文化旅游者则可能也具有同样的动机, 但体验到的深度不同。对多数人而言, 参与文化旅游在事前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已将文化景点或民俗文化活动纳入其中, 当然, 许多实际具有参观文化景点或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经验的旅游者, 当初在规划旅游计划时并未将文化旅游纳入旅游动机中。

2. 民俗体验能满足不同类型文化旅游者的需求

结合前人的研究, 本文将文化旅游者的形态主要分为以下五种:即有目的的 (purposeful) 文化旅游者、观光游览性质的 (sightseeing) 文化旅游者、意外获得的 (serendipitous) 文化旅游者、附带的 (incidental) 文化旅游者、临时的 (casual) 文化旅游者。

在任何时间, 旅游目的地都可以发现这五种形态的文化旅游者, 然而因为目的地本身、被参访的对象及旅游者的来源 (出身) 等因素的改变, 文化旅游者类型的组合也会跟着改变。另外, 对目的地的全面了解与该地名气, 也会影响吸引去该地的文化旅游者类型。

文化旅游要想满足不同类型的旅游者, 开展民俗节庆活动是最切实的选择。因为任何一种文化旅游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元素, 而且每一种文化旅游都可与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以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节庆活动及其旅游功能

1. 节庆活动的主要类型

节庆活动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成许多类型, 如依照活动规模可分为:大型节庆 (mega-events) 、特殊节庆 (hallmark events) 、重要节庆 (major events) 及区域性、地方性节庆等;依照活动内容主题又可分为:艺术类、手工艺类、运动竞技类、音乐舞蹈类、传统民俗类等。

2. 民俗节庆活动相关旅游功能

民俗节庆活动在世界各地都大受欢迎,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能为地方带来经济收益, 并能顺势引导地方传统产业转型, 提升地方知名度, 有形与无形的效益兼具。

Allen, J., O'Toole, W., Mc Donnell, I., &Harris R.指出, 在社会文化方面, 民俗节庆活动除具有可以带来增强全民共同记忆、凝聚社区意识、恢复优良传统等正面效益;在实体环境方面, 更有增进环保意识、改善基础建设、促进城市转型与城市更新等好处;在政治上, 成功的民俗节庆活动也具有促进国际声望、吸引外商投资、加强形象提升等利益;在旅游方面, 则可以吸引旅游者倍增, 从而为当地增加经济收益, 创造就业机会等功能。[1]而民俗节庆活动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的功能都能为旅游服务, 是旅游发展的大环境。

民俗节庆活动可归纳为一种公开的、有主题性的庆祝活动, 其内容主题可为文化艺术、传统民俗、宗教祭典、音乐舞蹈、商品展销或是运动竞技等。除了可保护或彰显地方特色外, 也有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与加强基础建设之目的, 活动规模则可小至社区、地方乡镇, 或大至全省, 甚至涵盖整个国家或区域。

三、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吸引力的创造

1. 民俗节庆活动与旅游吸引力的关系

在吸引力理论中, 最常见的莫过于用于研究人口迁移行为中的“推拉理论” (Push-Pull Theory) , 推拉理论认为迁移发生的原因是由原住地的推力或排斥力 (push force) 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 (pull force) 交互作用而成。其理论隐含着两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认为人的迁移行为是经过理性的选择;第二个假设认为迁移者对原住地及目的地信息有某种程度的了解, 由于对客观环境的认识, 加上主观的感受与判断, 最后才决定是否迁移。

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属公开性的活动, 在明确庆祝主题及特定期间下吸引旅游者前来, 其展现的吸引力多属人为性的创造, 通过相关管理方式及创造性的规划与设计, 成功吸引旅游者的技巧策略。[2]因此, 民俗节庆活动的旅游吸引力属人为创造管理的产物, 更可测量活动内容的吸引程度, 甚至影响旅游者行为。吸引力成为促成旅游者决定动身前往目的地的力量, 这股力量源自于旅游者本身的“旅游动机”与目的地可以提供旅游者所欲追求的“认知价值”。

2. 影响旅游吸引力的因素

吸引力是影响旅游者参加活动与前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诱因, 一般认为影响旅游吸引力的因素有三大类:一是外在因素:如社经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二是中间因素:如时间、费用及偏好等;三是旅游地本身因素:如规模大小、服务设施及品质管理等。从供需关系的角度看, 影响吸引力的因素包括:需求因素 (人口数量、个人休闲时间的数量与分配、所得、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 和供给因素 (游憩区的吸引力、设施品质) 及供需间的联系 (旅游成本、旅游时间与距离) 。

从上述诸多影响旅游吸引力的因素看, 节庆活动的旅游吸引力应包含活动内容的吸引力及举办地的特性。节庆活动举办地及活动本身的内容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 会因“旅游动机”与“认知价值”二个要素的衡量结果而产生不同的吸引强度。这种吸引力可以通过休闲体验、表演活动、知名度、宣传与商业活动等因素评估。

3. 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吸引力的创造

吸引力是影响旅游者满意度、忠诚度与重游意愿等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于吸引力与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关系多有研究, 且均具正向影响。因此, 如何创造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中之重。而民俗节庆活动是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民族旅游地增强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结合节庆活动旅游吸引力所包含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创造民俗节庆活动的旅游吸引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注重包装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背景下, 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一种必然。民族文化资本化就是要直接地将许多民族文化事项以商品的形式投入到现存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通过介入到这个现代世界体系中去传达出自己的话语, 参与到新的话语建构中去, 在规则的修改、制订中, 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自身的文化在新的空间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实现的可能。[3]民俗节庆活动本身属于民俗事项的一部分, 当该活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则赋予了更多新的使命, 如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等。但是, 完全依靠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是难以达成的, 必须根据使命要达成的目标进行一系列的包装。在“原真性”与“舞台化”的矛盾对立中, 这种包装或许被大多数传统文化保护者嗤之以鼻。因此, 要对原真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第一, 不存在绝对原真性赖以存在的绝对和静态的本源或起源。第二, 从“传统的发明”这个视角看, 本源或传统本身也是根据人民当时所处背景和需要发明和建构的。第三, 原真性或非原真性不过是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的产物, 也是他们独有的视角和诠释的结果。第四, 就被参访者的不同文化、不同个体及不同民族语言而言, 原真性不过是根据客源地社会成员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和自身期待, 给这些文化、地方或人加贴的标签而已。第五, 即使某些事物一开始就是“非原真”或“人为的”, 它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新兴或自生的原真性。因此, 包装是活动本身的一种重新建构和发展的过程。

可见, 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 应利用各项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吸引力、举办地特性等, 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 强化活动本质与活动的整体吸引力。且应为每一节庆活动注入新的内涵。从该角度切入, 深入探讨节庆活动规划, 确定恰当的活动目标, 使活动可持续经营。如主题的确立、地点和时间的选择、针对目标市场的营销、活动内容的设置等一定要与当地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形象塑造保持一致。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产品或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增强当地整体旅游吸引力。

(2) 注重形象塑造和文化多样性展示

经过精心策划和包装的民俗节庆活动是一项综合体, 除了民俗事项本身以外还可以带动一系列相配套的产业, 如餐饮住宿业、纪念品生产加工业等。餐饮住宿是活动开展的基础性条件, 同时又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纪念品加工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产业之一, 纪念品的加工、标识、文化内涵等一定要与当地特色和活动本身的主题相吻合。通过这种联动影响使民俗节庆活动形成品牌, 从而增强并创造旅游吸引力。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同质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世人普遍关心的话题, 而民俗节庆活动本身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达。因此, 活动本身要加强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功能, 以满足人们追求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从而增强其旅游吸引力。

目前, 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节庆活动, 特别注重节庆活动如何与民俗和旅游有机结合。如我国举办的“节庆中华奖”评比活动, 是一项以“引导办节方向, 提升办节水平, 弘扬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 面向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年度公益性节庆评奖活动。“继承、弘扬、创新中华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发掘、保护、展现、提升独特的地方 (地域) 文化”是该活动的使命, 强调关注节庆与民众生活的联系, 关注节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专门设置了公众评议奖3项, 包括最受欢迎节庆旅游目的地、最受欢迎节庆标志物和最受欢迎节庆达人。从而使节庆活动与民俗文化及旅游有机结合。而从参报审评的节庆来看都明显经过包装, 都是该地区的品牌节庆, 都注重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 往往与草原旅游节、那达慕大会同时举行, 既可增添节日欢庆气氛, 又为开展草原旅游事业助兴, 成为内蒙古知名的节庆文化品牌。

四、结语

本文的民俗活动旅游吸引力是指促成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类庆典活动产生具有吸引其前往的力量, 并能够让旅游者在目的地内, 从事观赏、驻足、品尝、体验等行为。这股力量源自于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举办条件与活动举办的内容形态。在经过潜在旅游者评估后, 若活动能满足其需求, 并能得到所期望的价值, 则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 并对旅游者行为意向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如何创造民俗节庆活动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民族旅游地的重要课题, 本文认为通过精心包装、品牌营销、打造文化多样性展示平台等手段可有效增强和创造旅游吸引力。

摘要:民俗节庆活动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类型, 对于旅游深具加值的作用。民俗节庆活动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 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本文从文化旅游的视角出发, 结合民俗节庆活动本身所具备的旅游功能, 探讨了如何增强和创造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吸引力。

关键词:民俗节庆,旅游吸引力,创造

参考文献

[1]ALLEN J, O’TOOLE W, MCDONNELL I and HARRIS R.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M].John Wiley&Sons Australia, 2005:428.

[2]PETERS M, WEIERMAIR K.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How to satisfy today’s“fickle”tourist clientele[J].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2000:22.

舟山市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9篇

关键词:节庆旅游,舟山,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旅游意愿的增加, 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节庆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旅游, 更使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很好的结合。我国的节庆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而舟山节庆旅游出现的时间与我国节庆旅游兴起的时间几乎同步。在这20几年的时间里, 舟山市的许多节庆都已经很有规模, 旅游经济效应也十分明显, 2012年舟山市接待国内外游客共2771.02万人次, 比2011年增长12.6%, 其中, 接待国际游客31.05万人次, 增长11.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66.76亿元, 比2011年增长13.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5865万美元, 增长12.2%。节庆旅游已经成为推动舟山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 由于舟山的城市知名度不高, 进入性较差, 导致舟山市各类节庆的辐射效应较弱, 许多节庆都是举办了一两届就无法继续办下去。因此, 舟山节庆旅游的发展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1 旅游节庆的概念

对舟山市的节庆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前, 先明确节庆旅游的概念。陆凤英 (2006) 认为节庆旅游是为了促进一地旅游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一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预先安排和设计的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的节庆内容和形式, 在固定地点或区域周期性举办的有特定主题, 融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有广泛民众参与的节日庆典。黄翔 (2006) 认为节庆旅游就是区域自然、人文、经济、历史文化特色, 经过节庆形式的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 成为旅游吸引物, 从而被旅游业所利用为当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效益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彭嫦媚 (2008) 认为旅游节庆是指在特定时间里某一地区依托某一项或一系列旅游资源以吸引大量旅游者的主题性盛大节日庆典活动。戴瑞敏 (2011) 民俗节庆旅游是指以各民族独特的民间风俗、民俗事象作为集中展示的主题, 在固定的地点和季节举办, 吸引旅游者广泛参与的融旅游、经贸、文化活动于一体的节日庆典。周国松 (2012) 认为节庆旅游和旅游节庆含义基本相同, 是指某地利用特有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地方特产、旅游景点等, 旨在加强与外界交往提高其知名度和认同, 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来发展经济, 提高收入而一次或者重复举办的节庆活动。

综上所述, 笔者将节庆旅游的定义为将富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或者重大事件为旅游吸引物, 以发展当地旅游业为根本目的, 通过组织者的安排与宣传, 为吸引游客来当地旅游,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经济、社会、文化等共同发展而设计的旅游形式。

2 舟山市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包括了对传统节庆现代的节庆开发, 舟山市节庆资源丰富, 举办不超过两届的旅游节庆不计入内, 共14个, 按照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的划分标准, 将舟山市的节庆资源分类 (见表1) , 其中以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艺术节最有代表性。

2.1 舟山节庆旅游的主要特色

2.1.1 节庆活动发展较早, 初具规模。

各类旅游节庆的发展时间较早, 中国普陀山观音节香会早在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唐代就已经开始。而最早的现代旅游节庆是创办于1999年的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艺术节。举办届数超过5届的共有11个旅游节庆。众多的旅游节庆一路发展以来, 不断创新办节模式以及更新办节内容, 使舟山的节庆旅游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 舟山节庆旅游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1.2 节庆特色突出, 利于打造舟山旅游品牌。

舟山市的节庆旅游大多是根据舟山市的文化特色来设计节庆活动, 例如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根据渔民出海捕鱼创造出来的绘画作品展示;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突出了舟山海天佛国的特色;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的举办是因舟山嵊泗是中国最大的贻贝生产地。与海洋、佛教等有关的节庆的举办, 有利于舟山旅游品牌建设。

2.1.3 当地居民参与程度较高, 利于营造人文气氛。

舟山的旅游节庆大多数都是就地取材, 因此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较高。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文化大会不仅吸引游客, 作为渔民的舟山人民对此类的节庆参与也是十分热衷;中国普陀山观音香会节也是舟山当地居民十分看重的一个节日, 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向观音祈求福祉, 保佑全家平安顺利。舟山当地居民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旅游节庆的氛围, 也有利于营造人文气氛。

2.1.4 开展节庆活动的地区分布较平衡。

舟山市下辖两区两县, 分别是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在这4个主要的行政区域范围内, 都开展着旅游节庆。已形成以普陀区和岱山县为主, 定海和嵊泗县为辅的格局。开展节庆活动的地区分布平衡有利于舟山市节庆旅游的长足发展。

2.2 舟山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

2.2.1 以文化类节庆为主, 节庆类型单调。

我国节庆旅游按照主题分类分为自然景观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物产餐饮型、运动休闲型、娱乐游憩型、综合型这七种基本类型。在对舟山市相关旅游节庆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以舟山的海洋文化、佛教文化为背景的历史文化型节庆较多, 缺少自然景观型等其他类似的旅游节庆, 节庆类型单调, 不利于舟山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2 政府主导, 市场化运作程度低。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节庆资源的舟山节庆旅游, 举办的主体多为政府本身。例如中国海洋文化节是由国家海洋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是由浙江省旅游协会主办, 浙江省嵊泗县人民政府承办;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艺术节是由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政府在具体承办过程中, 自然离不开习惯化了的行政化运作模式, 节庆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包装、宣传等业务都由政府亲自操作, 政府主导在这里变成了政府主干模式, 造成了财政负担过重、经济效益却不明显等不良后果。

2.2.3 节庆旅游知名度不够高, 辐射效应较弱。

尽管舟山节庆旅游发展较早, 但由于舟山市特殊的地理位置, 2009年在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之前, 来往舟山的交通方式只有轮渡, 可进入性较差。另外, 舟山市虽处于长江三角洲, 但是上海、杭州、宁波等周边城市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过舟山, 这就导致了舟山市开展的旅游节庆知名度不高, 竞争力较差, 辐射效应较弱。

2.2.4 节庆举办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

无论是常规的旅游还是节庆旅游, 舟山旅游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季节性的问题。从对舟山市节庆旅游资源的统计中可以看到, 除了传统节庆之外的13个现代节庆, 举办时间都是在5月份之后, 节庆活动主要集中于春秋两季, 这就表明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 节庆旅游不得不暂时退出舟山旅游的舞台, 季节性影响着舟山节庆旅游的发展。

3 提升舟山市节庆旅游的对策研究

3.1 改变单调现状, 发展多元化旅游节庆

节庆旅游中, 最关键的就是节庆本身, 一个旅游节庆能否从根本上抓住旅游者的眼球, 就取决于节庆本身的魅力。然而, 舟山目前的节庆旅游类型单调, 吸引不了游客到舟山重复旅游。现代社会, 人们已经厌烦了节奏偏快、人来车往的城市生活, 追求田园闲暇的休闲娱乐逐渐成为潮流。而在郊县地区, 有许多地方有以农业为特色的节庆旅游资源, 这些节庆活动的举办必然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另外, 举办节庆不仅要利用本土资源, 还可以吸引外来企业在舟山举办各类节庆。因此, 发展多元化、类型丰富的旅游节庆十分必要。

3.2 突出特色, 打造节庆旅游品牌

当今社会, 品牌意识不仅存在于流通商品中, 更是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舟山节庆旅游想要更上一层楼, 必须打造品牌。树立并强化节庆活动的品牌意识, 对节庆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各地开展的大型节庆旅游活动, 打造节庆品牌, 力求长期受益更为关键。要继续强化节庆旅游活动的品牌建设, 打造高知名度、高亮点、高卖点、高参与点、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独具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 善于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资源和自然风光中挖掘出个性鲜明的元素, 经过创意升华, 提炼成打造品牌的关键材料。笔者认为, 论经济发展程度, 舟山还赶不上上海、杭州、宁波等周边城市, 因此, 舟山节庆旅游的品牌定位除了“海”与“佛”, 应该再加上一个“农”。既然周边都是大城市, 那么舟山就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类的节庆, 吸引大城市的旅游者来舟山旅游。

3.3 转变政府角色, 采用市场化运作

政府机关直接包办旅游节庆具有诸多弊端, 例如, 政府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各方面资源来支持节庆的举办, 宣传方面大多注重公益性, 不考虑效益和实际回报, 巨大的消耗使原本比较好的节庆活动逐渐停办。在节庆旅游中, 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 如确定活动的主题, 制定保障措施, 加强部门协调, 扩大宣传, 但不能干涉节庆旅游的具体细节, 应将节庆活动的策划与举办交与市场来运作。规范的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只有加大市场的规范运作、完善监督机制, 才能繁荣节庆旅游市场。

3.4 做好市场宣传, 加强网络营销

节庆旅游不仅是举办节庆活动, 更是对目的地旅游城市的宣传。舟山目前举办的一些节庆活动, 虽然本地居民参与较多, 但外来旅游团体参与并不是很多, 说明市场宣传、营销做得还不够。在当今社会, 宣传和营销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网络营销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统计, 目前舟山市14个旅游节庆中仅有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文化大会这3个节庆建立起了专门的网站。利用举办大型活动 (体育赛事、商品展销) 的时机设立宣传牌, 打出旅游口号, 分发纪念品等形式。在高速路口、公路两侧、机场候机室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立旅游标志。密切各个旅游机构、酒店宾馆以及旅游景区的合作, 全方位地进行宣传, 互利共赢。另外, 将舟山14个旅游节庆中举办超过5届的已初步形成规模的旅游节庆建立起专属网站, 进行有力的宣传。

3.5 抓住机遇, 可持续发展

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 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 这都是机遇。跨海大桥的通车从根本上改变了舟山的可进入程度, 舟山至宁波车程仅为1个小时, 这就意味着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另外, 要想实现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在管理体制上、运作模式上以及开发思路上等有所创新和发展,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让各部门紧密配合, 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其中, 真正把节庆活动办成一个人民大众的活动, 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节庆旅游活动的发展。

4 总结

从目前舟山节庆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 那些历史较长的节庆活动至今还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舟山市的节庆旅游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棘手, 想要在与周边城市的节庆旅游的较量中脱颖而出, 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科学的开发管理、坚持创新、扬长避短, 将舟山市的节庆旅游继续做大做强, 带动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舟山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凤英.甘肃省节庆旅游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6.

[2]黄翔.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 2006, 20 (1) :45-49.

[3]彭嫦媚.深圳南山节庆旅游品牌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4]戴瑞敏.潍坊市民俗节庆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 2011.

[5]周国松.河南省节庆旅游发展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潘盛俊.河南省节庆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9) :60-62.

[7]吴倩妮.荆州市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08) :27-30.

中国节庆旅游研究 第10篇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曾经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的经典模式, 但随着社会发展, 这种简单而低层面的开发方式, 因其缺乏对大众文化需求变迁的敏感性而不见踪影。国内学者也在不断探索传统节庆旅游资源现代开发新的思路与模式, 袁平从节庆旅游功能入手, 提出“群众参与, 因地制宜;注重策划、宣传;多元融资渠道”的开发模式。杨振之从民族文化保护角度提出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刘宇翔则从产业发展高度提出传统 (民族) 节庆旅游借助会展、节事平台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间互动开发模式。

因非物质文化与传统节庆间的隶属关系, 相关学者在探讨传统节庆旅游资源现代开发过程中也关注到二者的互动。如王会战与余丹分别撰写了民俗和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模式。王会战侧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对民俗节庆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并就此提出了二者互动开发模式。余丹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性、活态性、民间性、整体性”等特点前提下, 首先对当前存在的“‘静态隔离’”或“‘后台’封闭”的开发模式进行批判, 认为这种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遗产与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联系, 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其载体的保护得以实现”的开发模式。纵观国内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其相关领域已有的成果, 对开发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初始阶段框架搭建和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 但缺少向更深入的行业间配合以及开发运作、经济驱动模式探索, 本研究关于中原传统节庆旅游资源现代开发经济驱动模型的构建即是在此方向上的一次新尝试。

1 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者分析

从传统节庆现代开发角度看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者主要涉及四方:社区居民、政府机构、组织策划方以及商业企业。从这四者在开发活动中的作用看, 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是传统节庆开发的原动力, 政府机构为开发活动提供政策支持, 民间团体的组织策划是保障, 商业企业为节庆活动提供资金赞助, 并形成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最主要的经费来源。

1.1 社区居民是传统节庆现代开发的原动力与主要参与者

世界卫生组织 (1974) 对社区的界定为:社区, 是指一个固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 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同兴趣, 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 行使社会功能, 创造社会规范, 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格局改变, 传统节庆赖以生存与传承的乡村人口及其分布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在国家城镇化政策引导下, 乡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原来以自然村寨与宗族聚居为单元的传统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演化为以城镇社区为社会基本单元的格局, 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乡村人口也随着迁徙的脚步, 转移到城镇中的社区。

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历史基因的乡村居民在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和人际交往规则的双重压力下, 也在不断寻找着文化适应的方式以及精神归宿。因此, 社区居民的这种文化回归需求正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的源动力和原因, 也是传统节庆获得新生的契机。

1.2 政府机构是传统节庆现代开发的政策支持者

政府机构在民间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自古至今都起着政策保障作用, 是历代文化繁荣的加速器。但政府机构在传统节庆或者民间文化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即如何操作就成为关键。纵观国内大部分失败或无疾而终的传统节庆或现代节庆, 归纳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操作方式的失误, 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即行政命令下文化缺少足够自由和创新空间。参照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等地传统节庆运作模式, 政府相关机构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有三点, 第一, 为文化创造一个宽松环境;第二, 为传统节庆传承和创新提供政策支持;第三, 为传统节庆的举办提供最基础的经济支援 (并非政府主办) 。这三点保证了传统节庆每年按期举办的基本经济来源, 最大可能为文化活动营造宽松环境, 将政府对文化的管理限制在合理限度。

1.3 民间团体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现代开发的主体策划者

从平民娱乐最发达的北宋相关典籍,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传统节庆期间, 各式各样民间文艺团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如《清明上河图》中遍布东京汴梁街市各类民间艺人团体, 又如《东京梦华录》中记录的于各条街巷口及重要场所的各类戏棚, 无不由民间团体组成。这里的民间团体泛指非盈利的, 传统文化范畴的, 与传统节庆文化因素传承与创新有关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民间组织。与传统社会有所区别的是, 由于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代传统民间团体生存状态已经从过去文化娱乐产业的主力, 转换成现在的衰落与逐步消亡, 大部分现存的民间团体都是非盈利性的, 虽然这成就了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纯正性, 保证了传统文化继承和创造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但值得庆幸的是, 现代新形式民间团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民间团体衰落的不利影响, 此类民间团体主要以民间商业行会, 民间传统文艺爱好者团体构成, 主要职责是加强行业联系以及信息交流, 或者仅为了共同兴趣, 相互欣赏。假如能让这两大类民间团体在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平台上共同发挥作用, 必然能最大限度释放传统节庆的民间活力, 让民间文化来自民间服务民间, 这也正是传统节庆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价值所在。

1.4 商业企业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现代开发的主要经费提供者

商业企业在古往今来的传统节庆活动中从未缺席, 其在传统节庆举办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群聚集过程产生需求的满足, 为传统节庆的举办提供主要的经济支持。在现代社会, 商业利益的驱使也使得企业对大型活动的举办态度积极。

商业开发在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中处于非常重要位置, 其为传统节庆开发活动提供主要经济和财力支持。

2 经济驱动力模型的构建

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引发旅游消费, 满足旅游消费由商业活动完成, 商业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促使商业企业出资赞助更好的文化活动, 客观上为传统节庆文化的创新奠定稳定而持续的经济支持。因此, 文化娱乐、旅游消与商业活动三者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才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驱动力三维, 三者缺一不可。

没有对文化娱乐的心理需求, 就没有外出旅游的动力, 没有外出旅游的消费行为, 就没有商业利润的产生;没有商业利益的驱使, 商业企业就不会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因此, 文化娱乐、旅游消费与商业活动共同构成传统节庆旅游字眼开发经济区驱动力模型三维, 三者以文化娱乐为动力, 旅游消费为实现经济效益手段, 商业企业由赞助及参与而产生的商业活动是文化娱乐的经济支持。这三方互相支持, 互为条件, 形成一个稳固的利益链条, 构成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经济驱动力模型, 见图2。

2.1 社区居民产生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

社区居民文化娱乐, 首先涉及的是文化,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 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 ……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因此, 只要有人类社会, 文化就存在, 文化娱乐就必不可少 (文化本身对社会成员就有一种精神归属的舒适感和对紧张情绪的缓解功能;更为重要的是, 文化种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就是以文化娱乐形式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保留下来, 并获得传承。作者注) 。

文化娱乐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而其承担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经济驱动力模型的首要动力是行之有效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首先吸引的是当地居民 (在当下我国, 当地居民已从农业社会的村民变迁为以城镇为聚居地的社区居民) ,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娱乐活动也在不断吸引着临近居民的关注与参与, 因而文化旅游消费产生, 即文化娱乐驱动的旅游消费。有需求, 即有消费, 有消费必有市场, 商业随即利润产生, 进而商业企业参与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开发, 进一步促进传统节庆文化繁荣, 如此循环, 环状促进, 其运行机制参见图3。

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源起文化娱乐, 因此文化娱乐活动是否成体系, 是否有活力、有吸引力, 是否有旺盛的生命力, 是其经济驱动力模型的关键。文化娱乐活动要达到上述要求, 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积极的政府态度;其次需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有关传统节庆文化娱乐活动的完整支持政策, 以指导文化娱乐活动的展开;最后, 还需要一个能给予文化娱乐活动充分自由发展的政策空间和心态, 即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是为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一个舒适环境, 让地方文化娱乐活动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综合起来, 政府机构主要解决政策制定, 环境创造, 后台解决文化娱乐活动所需一切支持。

民间社团主要负责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民间社团的中间特性决定了其不但对民间文化娱乐新风尚和新形式的高敏感性和本身组织形态所具有的文化筛选和在加工、再升华功能, 使得民间社团在组织策划传统节庆文化娱乐活动时, 既能真实反映普通百姓的文化娱乐兴趣, 又能保持其形式的多样化与多元化, 同时也能避免政府行政干预文化创作的弊端。从港澳台以及新加坡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中, 足可证明民间社团在挖掘大众文化, 组织编排喜闻乐见文艺节目上的优势。

2.2 旅游消费与商业企业间相互促进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现代开发成功的关键

总结国内传统节庆或现代节庆旅游活动中的旅游消费特征, 旅游消费的高成本已经成为无论是成功或失败节庆活动的重要特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节庆对于大多数的旅游消费者来说, 印象最深的还是参加活动的高成本以及活动售卖商品的高价格, 原因在于无论节庆成功与否, 商业利润是首先被保障的。这些开发活动最大的不足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略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将依附于文化需求的消费放在首要位置。

事实上, 无论是传统节庆还是现代节庆开发的首要目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每年举办的文化盛事传播地域文化, 强化社会观念, 倡导正能量。中原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应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以中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己任, 将当代大众文化中新鲜血液———现代文化因子融入古老身体, 重新焕发活力。

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不否认其正当性, 但获得经济利润过程不应眼睛只盯着消费者的钱袋子, 而应是在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 适当降低参与节庆活动费用。这个适度应该达到的程度是节庆活动举办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民众参与的被动成本很低甚至没有。但经济益润从哪里来, 主要来源于节庆活动附属的商品展销, 旅游消费及周边消费收入类的主动消费类项目, 给消费者充分的选择权。商业企业也可借此展开公平竞争, 借助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平台打开知名度, 检验产品, 评估企业实力。

3 经济驱动模型的日常维护机制

3.1 政府机构的支持与商业赞助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驱动模型日常维护的主要经费来源

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经济驱动模型的日常维护主要由各类民间组织所组成的专业机构承担, 其运行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政府机构的常规文化活动经费, 二是来自传统节庆活动期间商业赞助的部分留存。这些费用的主要用途包括:解决参与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民间团体的日常运作;民间团体文化继承、创新以及新文化作品的创作经费;还包括同行业团体间作品交流活动经费。这些费用保障以及正确运用, 既能保障每年传统节庆的如期举行;又保证了每年传统节庆期间文化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节庆举办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3.2 民间团体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主要方式

民间团体日常活动主要包括对传统节庆活动资料的整理和保存, 新形势下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文化娱乐活动的创造和调适。

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是传统节庆文化活动资料的收集, 整理以及保存。传统文化娱乐技艺的师徒或薪火相传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 现实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工业技术进步与简单便捷机械制造, 使得更多年轻人选择走进工厂或者从事商业活动, 传统文化娱乐技艺后继无人。更为严重的是传统文化娱乐发展空间也被无限压缩, 例如传统元宵节赏花灯活动, 现在已经在很多地方消失很多年, 取而代之的则是拥挤的电影院、喧嚣的餐馆以及酒吧。

虽然国家采取了很多方法来复兴传统节庆文化活动, 但初期效果不大, 主要原因来自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无法跟上时代脚步, 缺乏新意, 无法吸引年轻一代。即缺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和节奏的新产品、新作品。因而民间团体日常活动中对传统节庆文化活动进行的再加工, 再处理, 再创新, 正是基于上述困境的考虑, 同时也是传统节庆旅游资源现代开发的主要形式。原因主要来自民间团体, 来自社区居民, 来自基层, 能更真实了解普通民众文化娱乐生活需要、易于接受的形式, 开发出传统节庆文化新作品, 丰富传统节庆文化, 并完成历史传承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袁平.论节庆旅游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影响及其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09) :138-141.

[2]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 2006, (02) :39-46, 108.

[3]刘宇翔, 何锐.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对比研究——以南宁国际民歌节和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例[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 (11) :11-12.

[4]王会战.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 2014, (09) :122-127.

[5]余丹.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09) :5-8, 297.

上一篇:中职写作下一篇:明细表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