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2024-05-29

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第1篇

一、学习动机特点

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人们由某种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 (意向或愿望)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根据动机的内容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通过对小学生的动机内容表现特点的调查 (林崇德等, 1983) , 发现儿童的学习的动机主要分为两类:为了得到好分数, 不落人后, 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 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第一种动机为主,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第二种动机为主。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索某种事物, 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 它使得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主要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 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等。

二、学习动机训练

众所周知, 现在在学校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动机不足, 有厌学、畏学倾向, 所以, 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动机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运用外部强化的方法

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的, 所以在他们表现良好时, 给他们一个红星、一包饼干等实物, 可以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而高年级的同学, 主要是精神奖励为主, 物质奖励为辅。可以设立在学期末的时候在总评分中加分的形式, 激励他们平时努力学习。

(二) 鼓励学生提问题

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 会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所以,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任何想提的问题, 看谁一周内提出的问题最多。对于提出任何问题, 教师都要认真回答, 即使不能回答也要表扬他的问题提的很好, 并鼓励他们通过其他方式去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学科自身的学习兴趣, 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 自信心训练

很多小学生厌学并不是他们的智商问题, 而是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或有错误的认识。一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改变和提高成绩, 而自信心训练的关键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1. 让小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发掘学生的特长, 让他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 并表扬他取得的成就, 培养他的自信心, 再适当地运用兴趣的转移让他们培养对学习的自信心。另外, 可以让他们观察学习能力相近的人的学习成功行为来培养自信心 (尤其是学习成绩差又进步较快的学生) , 从身边的人体验成功。

2. 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

根据罗特的内外控制的观点, 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不要对能力做过多的评论, 引导他们从失败中寻找可以进步的因素。

3. 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

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他们完成可以经过努力解决的问题, 即有挑战性的任务, 并进一步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摘要:儿童进入小学, 学习活动逐步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本文主要从小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出发, 提出了一些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 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Sam Goldstein&Nacncy Mather.开发学习潜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10月.

[3]林薇编著.学习的烦恼——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训练, 北京出版社.

[4]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儿童异常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5]刘晓明, 张明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6]吴增强著.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

[7]刘维良, 齐建芳主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 2000年6月.

英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第2篇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而外部动机则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为此,教师需灵活运用各种途径,如课件、趣味故事、英文歌、英文电影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张大均曾指出,为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对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正如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所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在人类生活各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其重要性日益突显。

有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例如,让优、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继而鼓励其继续努力。引入竞赛形式,采取自己与过去的竞赛、个人间的竞赛及集体间的竞赛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实行“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应充当启发者、引导者及帮助者,改变“满堂灌”的做法,精讲多练,多启善导。

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教科书设计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动,如读了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后,学生要弄清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听了Isaac Newton, Albert Einstein, Stephen Hawking关于万有引力的观点后,学生要弄清三位科学家观点的变化和发展,从中领悟到皮亚杰的一句话:“科学观点不是瞬时性的,亦非静止的,它是一个过程。更特别的是,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地、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又如Copernicus’ revolutionary theory一文深刻阐明了科学家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精神,他们为了维护自己所发现的真理往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又如,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均有优、中、差生,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的主题或结局,并由优生改写课文,然后进行评比。如此一来,就可在同一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听力、口语及写作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曾说过,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以确保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3、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的氛围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有亲和力、感染力,而且要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表演,成为学生们的玩伴,才能使学生解除思想包袱,尽情地表现自己,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如:在课堂上我不但注重教师的范读,而且经常与学生一起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在师生同台表演后,再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一起探讨最佳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学生们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这句该怎样读,那句又该如何表达,整个课堂就成为自主、热闹的学堂。

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41-02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等,但仍无法尽如人意。由于认知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学习者个人的自身因素。个人因素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自变量,与教学效果这个因变量有着直接联系。个人因素可以粗略概括为:年龄、智力、语言学习能力、认知方式、动机、态度、性格、兴趣等等。其中动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而动机理论能为外语教学提供很好的指导。

一、动机理论

动机是激励人类行为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和意图达到的目的等,是个体发生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Spolsky.B(1989)认为学习动机本身包括学生的态度,学习的愿望和为学习付出努力的意愿。外语学习动机是在直接推动外语学习者外语学习以达到其目的的心理动因。它表现为渴求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与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Gardener(1992)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目标、学习努力程度、对实现目标的愿望和对学习的态度。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其效果极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把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必然不佳。

一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动机和学习动机的定义都有所差别,支持行为主义的学者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一样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在他们看来,动机有赖于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强化(external incentives and reinforcement),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持认知主义观点的学者则认为人类的内在因素如内心迫切的需求才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关键,动机就来源于人类对自己内在需要满足的追求,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来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兴趣的培养。(Kenneth,1989)。尽管专家们观点不一,但他们都强调了动机实际上是对大脑所产生的一种“刺激”(stimulation)。

对学习动机研究贡献最大的是加德纳(Gardner)和兰伯特(Lambert)。经过多年调查研究,他们把动机分为两类:一体化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一体化动机是指学生对目标语群体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群体的社会活动。它反映了学生对目标语及该群体的认同或反对倾向。例如,有的人学习英语是源于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很感兴趣,希望能学好英语更好地对外沟通和交流,他们是受到一种内在驱动(intrinsically motivated)。而工具性动机是一种隐蔽型的动机,具现时性,这类学生主要目的只是将英语作为工具获取经济利益或其他好处,比如: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获取证书,评定职称等等,他们是受到外来因素的驱动(intrinsically motivated)。

其他学者则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动机是指人们因为外来因素或事件的影响来采取行动,而内在动机则是指人们出于自身愿望而做某件事,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划分对研究教与学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二、学习动机与大学英语的教与学

事实上,上述的动机划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线,有时会出现互相包含的情形。本文将从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动机来谈谈他们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关系。

外在动机的激发是源于外来事件的影响,比如奖励和惩罚。举例说,当一个大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才来背英语单词和课文,他本人内心并不乐意去做,但又害怕被老师批评扣分才不得不背的,这类学生就是属于外在动机型。他们学英语的目的仅仅是为考试及格,或是为了得到奖励表扬,害怕处罚。这时,老师和外在环境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老师多给予关注,活跃课堂,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对他们的进步多给予表扬鼓励;另一方面需要外来的压力,如老师适当的监督督促,家长的劝导,并让他们了解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

内在动机的激发主要是来自个人内心的主观愿望。有内在动机的学生,学英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和娱乐,因而会主动地去学习,如主动找老师同学请教,和外教交谈,寻找一切途径学英语。学习中的进步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并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只给予引导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往往也会因为学习中的一些挫折而影响他们继续学习的动机,老师应多与其交流,给予帮助。

三、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

目前,不少学生在大一、大二时会比较努力地学习英语,但一旦过了四六级考试就放弃了,到毕业时差不多忘光了,根本无法适应就业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因此,不时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并行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内在动机,是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培养大学英语学习的外在和内在动机。

1.外在动机的培养

外在动机的培养主要是需要教师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课后多和学生沟通。当学生课堂上回答了问题后,说几句赞扬的话,增添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和课外都要不时地与他们交流,反复强调大学里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他们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英语是必要条件之一。这样,他们的外在动机能得到充分的激发,他们才会迫使自己去好好学习英语,积极与老师进行配合。

在给予鼓励的同时,不妨还可以在某些时候小施惩戒。当然有不少学者对此反对,认为这是“unnecessary,authoritarian,andreactionary”(DavidP,1978)。不过只要教师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这种手段,是可以将其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鼓励的。比方,如果有学生未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可以面带微笑地罚他当着全班的面唱英文歌或是讲一个英语故事,这样不但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让学生下次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

另外,教师还要设法稍微减轻学生的压力,合理安排课后练习,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会让他们反感外语学习,丧失学习信心和热情。给他们的练习应从较简单的开始,然后逐渐地加深难度,激发他们的兴趣。有时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小组活动,分组一起来完成课后的任务,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

同时,教师应该亲切友好,幽默风趣,以避免让学生紧张害怕,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课堂学习氛围,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比如角色扮演(role-play),即兴演讲等等。

2.内在动机的培养

一个有效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就是举办一些竞赛,如辩论和演讲、背诵、表演等,给学生制造挑战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竞争,让那些学习内在动机较强的同学展示他们的能力,令他们得到一定的认可,进一步增强内在动机。

另外,教师应给学生机会自主学习,运用他们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切包办。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讨论问题,抒发个人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个15分钟上讲台当老师的机会,鼓励他们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他们认为理想的方式来讲课。教师应认识到,在课堂上,自己不应该是领导者,而是参与者,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并感受那份成就感和愉悦,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不断进步,真正地培养起内在动机。

四、结语

总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动机的重要性,利用动机理论来辅助指导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学习动机,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polsky. B. Planning and Inter-language Variation[J]. Studie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9,11 (4), 367-384.

[2]Mohan Gardener. Context and Cooperation in Academic Task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Kenneth D. Moore.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 A Primer[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89.

[4]David P, Ausubel. Joseph D. Novak, and Helen Hanesian[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8.

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探析 第4篇

一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现状

首先, 学习目标不明确。调查显示, 63.41%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而且有54.74%的学生忽略老师授课过程中所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或教学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其次, 学习兴趣不浓厚。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愉快和轻松的感觉, 把学习作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苦差事。再次, 学习动力不足。受社会和家庭等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学生厌学, 根本认识不到学习与自己终身发展的关系, 更谈不上为国家和社会学习, 把就业的出路寄托在父母身上, 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学习动机。最后, 学生自卑心理严重。调查表明, 52.65%的中职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情绪紧张, 常担心被教师提问。这类学生缺乏自信心, 自卑感较重。

二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

1. 内部原因

首先缺乏理想和目标, 部分中职学生看重的不是实际智能的提高或求知欲的满足, 而是期望逃避惩罚, 达到学习要求的底线, 把通过考试获得文凭看成最大、最长远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低。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信心不足, 成就动机较低的状况。学习的困难加深了学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又促使学生逃避学习, 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有些学生本身愿意学些技能, 但在报考专业时, 父母包办, 所选专业并非自己喜欢, 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没有新鲜感, 就完全放弃了。对学业成败不能正确归因, 多次失败的教训和受指责的经历, 使他们趋向于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 更倾向归因于不可控的能力差, 任务难等因素。

2. 外部原因

家庭环境因素, 一是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关心过程, 导致学生消极对待学习;二是父母自身素质不高, 平时生活中缺乏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学校因素, 一是专业设置本身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学习内容和现实之间脱钩;二是管理和教育模式陈旧, 缺少自主成长的空间;三是教师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不能因材施教,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某些不正之风以及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等,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 抓好入学教育, 是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入学之初, 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和失落心理,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学校发展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片, 介绍学校和专业发展的历史, 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 请优秀校友回校做报告, 用校友的成功经历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使学生对职校生活产生直观感受, 对未来学习生活产生兴趣。

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第一, 信任与尊重学生。中职学生由于读书的经历中经受许多的挫折, 心理上有些自卑, 不够自信, 他们内心渴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信任。作为老师, 要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 找到自己的发光点。老师在对待学生的想法时不要轻易下结论, 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 给予引导、鼓励。

第二, 严爱有度。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难免会在学习中有不理智的行为, 面对一些原则性的错误, 老师要坚持原则, 绝不让步, 让学生知道对错, 但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 老师则给予适当的空间, 让学生有反思改进的机会。

3.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第一, 从目标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认为:目标是个体在动机性活动中努力追求的结果。学生从入校开始, 老师就让学生明白将来要做什么, 能做什么, 目标越明确、越具体, 定位越准确, 越能促使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第二, 从需求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是归属和爱的需要长期没有得到满足, 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信心面对学习。要唤起这些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做学生的益友良师;二是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 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 从教学方法导向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学生喜欢凭直觉来感知事物的好恶, 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变化的东西、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 因而, 教师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形式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吸引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维持好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调动除了老师的引导, 强化外, 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的感受也是重要因素。初中阶段的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比较多, 到了中职学校, 老师已经不再像初中那样仔细讲解作业, 就要教会学生如何自觉学习。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就会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5.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强化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厌学, 学习动机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这些原因, 学生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失败, 找到失败的原因, 找到自己改进的方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 教学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变化, 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惟其如此, 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欧惠平.中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徐乃香.论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D].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全建荣.论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10 (3) :172

如何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5篇

浦仕船

摘要: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及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正如我们每个人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一样,学生学习也有他的动机,这就是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动机主要有三种功能,即引起行为的激发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根据动机的功能,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定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什么而学习?如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考大学,长大以后[1]挣大钱等等。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身素[2]质至关重要。然而学习动机由高级和低级之分,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属于高级的学习动机,正是怀着这样高尚的学习动机,周恩来成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建立了新中国。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动机就是低级的学习动机,本着这样的动机学习,最终将一无所获,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走上歧路。有些小学生为了压岁钱而学习,为了当班长而学习,为了考一百分而得到父母的100元而学习,这些都是低级的学习动机,不能够持久的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旦压岁钱到手,学习的动机也就没有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个人素质的良好发展,既离不开老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各种有效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缺[3]乏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不仅要清晰,具体,而且还要及时。例如,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及时批改作业,最好做到面批,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这样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印象更深刻,每次单元测验认真批改,公布每个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样既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以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超过他人的学习动机。有的老师上课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怎么回答他都来一句非常好非常正确之类,这就是不恰当的反馈。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起学生求

[4]职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在教学课文《爱之链》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老师置疑:1.“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爱之链呢?”2.“课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的互相帮助、关爱从谁传给谁再传给谁?”3.“这份爱是不是像条链子一样呢?会不会断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再做归纳,学生就会对答案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这种结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情境就产生了。(三)、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学习的成败原因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成败归因决定着后继学习动机。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通常把自己的学

[5]业成败主要归因为四类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我们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作总结,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果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当然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好处。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把其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这一不稳定的但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会启发学生今后想进一步取得成功还必须继续努力;还可归因于学生的能力强,从而使自己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增强成功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当学习失败时,学生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于任务难度和运气,那可能结果刚好相反。如果题目确实不是过偏过难,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努力程度上来帮助学生分析,不要归结于学生的能力不行或运气太差。否则,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太差而失去自信心,不利于学习的进取。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败给予积极的归因反馈,不要让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要改进他们的努力信念。

(四)、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数千年以来一直光彩夺目。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智力类型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个性特点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不一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想学生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喜爱、特长等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想学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关键。

四、结语

总之,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要,即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内容和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它可以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可以是对学习的兴趣、爱好或习惯,也可以是学生对未来的一种理想。

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进行目的性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小学数学学习的意义。在教学中,我就把具体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的目的联系起来,避免空洞的说教,并结合小学儿童的特点开展活动。

在小学低年级,要考虑学生认识狭窄、活动单纯、好奇心强、好说好动的特点,将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喜爱的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和智力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在中、高年级,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步将数学学习与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理解。小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是由低级到高级、由表面到深沉、由近到远地发展的。

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对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结果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也容易发生兴趣,对那些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和新颖的、能引起好奇心与注意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使学生面临实际任务,投入力所能及的活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习的快乐,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实验证明,如果学生了解了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会对该内容的学习产生兴趣。低年级儿童认识狭窄、活动单纯,他们对与自己常玩的游戏活动有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高年级儿童对与社会活动有关的内容更感兴趣。

三、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动机的迁移,是指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来。对于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体验不到满足学习需要的愉快情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挖掘他们在体育活动、文娱表演和游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把这些积极因素与学习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一旦学生有了对自己学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活动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做到:第一,设置积极诱因。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表扬等都是积极的诱因。恰当的表扬和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第二,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兴趣。潜在兴趣产生于内部动力,内部动力来源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取得成就的需要。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就而产生成就感之后,就会兴趣盎然,干劲十足,情不自禁地要求更上一层楼。尤其在培养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生成绩之所以落后,除了学习基础的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其潜在兴趣,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是培养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四、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做好学习准备

学习动机有助于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感知阈限,提高反应的灵敏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能较快地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并及时做出反应,而学习动机弱的学生则往往反应迟缓,忽略学习内容的要点。

由上可知,学习动机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虽然不直接参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但由于提高了学生的努力程度,改善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感知的阈限,提高了反应的灵敏性,因而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学习动力。

总地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不仅在学习上,在学习生活以及他们的待人接物上也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业行为保持较高动机水平,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戴汝潜.素质教育课程简论.济南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7篇

教育社会学认为:学校教育失误, 培养目标片面化, 学校生活单调化, 是学生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以升学为主的教育, 使学校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社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 学校追求升学率, 激烈的升学竞争, 使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教师、家长又将这种压力和负担转嫁到学生头上, 加课、加作业、加考试, 学生不堪重负而厌学;或因考试失败, 来自周围的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而厌学;或升学无望悲观、自暴自弃到厌学。于是, 考试成了学生的重要生活内容, 学生面临各级各类的考试, 统考、模拟考、选拔考, 名目繁多, 每考必须进行大量的机械性操作练习, 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学生或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或对考试失去兴趣。学校生活单调, 容易使学生形成烦恼情绪和疲倦心理, 从而产生厌学行为。学生考分成了教师教学评价的惟一标尺。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欠端正, 教学方法单调。适应不了的后进学生, 更受责怪, 轻则被歧视, 重则需留级, 从而造成一批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性强。很多学生学习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习惯于在老师的严格检查下学习。课堂上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指令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基本上还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老师规定要求, 学生操作;老师指定题目, 学生解答。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有: (1) 杂乱无章。书桌上乱七八糟, 写作业时找不到本子, 该交作业了才想起还忘在家里, 常常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 该带的学习用具没带, 只好中断学习。 (2) 心不在焉。注意力很难集中, 几乎每节课思想都会开小差。 (3) 虎头蛇尾。做事有头无尾, 很多机会放弃了没有抓住, 不少时间、精力浪费即没有效果。 (4) 不求甚解。作业敷衍了事, 不懂的题蒙混过关, 有些同学还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学习是完成任务似的。 (5) 知难而退。学习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得比较肤浅, 探究精神不足。

3.缺乏学习策略意识, 很少讲究学习方法。通过课堂调研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合作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对是否愿意担任小组的什么角色抱无所谓的态度, 很多学生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老师仔细讲我认真听等等。

当然,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很复杂, 有些现状往往是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为此, 我们就要因材施教, 详细了解每个人的家庭、兴趣爱好、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 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 对症下药, 选择最妥当的教育方法, 去点燃他们的心灵之火。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 激发和维持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满足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以是直接的, 由学生自己对知识本身的需要而产生;又可以是间接的, 由知识的社会意义诱发产生, 而且通过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理解而形成的需要更为稳定和持久。

2.组织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际意义,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3.教师有效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卷入其中而无法逃避,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 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来源和渠道。

(二) 设置合理目标

1.尽可能让学生制定目标。因为学生自己设置的目标有助于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实现个人价值。2.如果自己不能设置目标, 那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制定目标。可以提供选择目标, 但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选择目标是适宜的。3.一定要给学生向目标迈进的反馈, 最好是教会学生通过自我观察来监控自己进步的情况。

(三)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是激发内部动机的有效策略之一。研究表明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教师使任务本身发生变化;二是注意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利用新颖的课程导入方式。2.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3.列举与学生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的例子。4.使用模拟和游戏。

(四) 正确引导归因

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小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教师对小学生的归因要实事求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归因进行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小学生观察归因榜样, 模仿榜样的归因, 从而自己学会归因。 (适用于低年级小学生)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学习成败的原因, 并有相关人员进行适时控制, 指出归因误差, 指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3.教师要矫正小学生的归因, 尽量鼓励小学生积极的归因。

(五) 合理运用奖惩

奖赏或表扬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而增加学生出现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但如果使用不当, 也可能降低其出现的可能性。研究表明, 奖励和惩罚对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谈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8篇

关键词:动机,学习动机,动机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功能

动机的概念有多种定义。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动机就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推动、维持个体进行目标性行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 它具有某种激发、指向和调节的功能。所谓激发功能就是激发个体产生某一种行为;所谓指向就是能将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的目标;而调节功能则是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等。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指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推动、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性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显然, 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或前提是个体在内心体验到了“我需要学习”的这种需要。从而将自己的行为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 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方式从而为学习服务, 并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等。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成就愿望等。而学习动机按不同的原则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如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及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等。

二、培养学习动机的基本途径

1.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所以教师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欲望、加大学生的民主参与等多种方式,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惜并巩固学生已形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够将外在的学习要求化为内在的学习需要, 逐步养成并维持一种长期的高水平的学习动机。

2. 制订科学的最近发展目标。

学习目标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之一, 它一方面联系着教师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联系着学生的内在需要。经过学生的一定努力可实现的科学的最近发展目标,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 指出了制订这种目标的理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 民主地制订课程教学的近期发展目标, 既可使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又能在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合作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成功地实现目标。这样, 不仅在教学中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能长期坚持采用这种科学的目标调控措施组织教学, 还会对培养学生的长期学习动机发挥重要的作用。

3. 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教师在学习评价中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或方法的不够。通过归因训练使得那些“习得的无能为力”的学生形成适当的归因方式, 帮助他们增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动机。研究表明:持有积极动机模式的学生更多地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提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归因差异,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以逐步养成积极的动机模式。

4. 注重实施成功教育。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成功教育, 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我们总是对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结果的事情感兴趣, 因为它会让我们产生满足感, 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 进而更关心这类事情的发展,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学习动机在性质上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帮助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并在进步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强化。因此,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各自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取得更大成功。

5. 消除学生的过度焦虑。

在学生中常见的焦虑是测验焦虑或考试焦虑。这是一种担心考试失败的焦虑, 这种焦虑普遍存在于成就动机较高的学生之中。高焦虑之所以影响考试成绩, 主要是因为这种焦虑会对考试的进行产生严重的心理干扰作用, 在这种高焦虑的状态下, 个人的记忆重现受到抑制, 不能适当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策略, 从而影响考试的成功。消除高焦虑的方法是教给学生以应对考试的一些技巧以及如何做好应考的心理准备。尽量减轻这种过度的焦虑对考试的负面影响, 减轻学生的挫败感, 以维持和保护学生的良好动机。

参考文献

[1]侯耀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策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2]崔艳.大学新生和面临毕业的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第9篇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特征

“学习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 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心里总会有某些需要, 或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或是为了弄懂什么问题, 或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等, 这些就是他们在数学学习动机上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还与外部的环境诱因相联系, 数学课上问题情境的创设, 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外部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注意。“需要”和“诱因”构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特征。

1. 数学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内部的需要

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产生总是源于某种需要, 只是这种需要因为年龄特征的原因表现得不够稳定、比较表面化。学生在低年段学习数学, 很少和学习的目标、愿望联系起来, 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停留在一种兴趣上。他们会对数学的一些插图感兴趣, 去看小鸟怎样飞的, 去看气球的颜色, 去看小朋友在做什么事;他们也会对一些数学活动和游戏感兴趣, 去拼搭一些图形和物体, 但却很少与数学的学习联系起来, 因而也就产生不了对数学学习本身的一种追求。他们还会把学习数学的兴趣落在对物质或奖励的索取上, 因为想得到老师的一朵红花或贴画在课堂表现得很积极, 或是为了得到妈妈的“糖果”或“蛋糕”, 表现得书写作业格外认真。由于促使这种动机形成的学习需要是外部的、表面化的, 因而也显得不稳定、不持久。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 逐步有了“自我意识”, 这时, 他们把数学学习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不再停留在表面, 而是对数学的问题、方法乃至其中的奥秘发生兴趣。他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西瓜切成两瓣, 每瓣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两直线在平面内完全重合是相交还是平行?

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 小学生也开始把学习和现实的利益联系起来。他们中间很多人已经明白学好数学的意义, 如果学习不好, 就会在班上没有地位受到歧视;如果数学不好, 直接影响到升入中学, 他们的目光开始盯上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学生这个时段的数学学习动机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 但这种表现还显得表面化, 因为他们的学习愿望还缺乏一种成长的抱负。

2. 数学学习的动机受到外部诱因的影响

小学生学习数学遇到的外部诱因很多, 并且这些诱因对他们形成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低年级数学教学, 教师经常会因为学生学习表现好给他脸上贴张卡通画, 或给他所在的小组加颗星, 这是一种奖励。这种奖励在传递一种肯定和赞扬的信号, 学生受到这样的“刺激”后, 大脑会出现兴奋点, 产生了对学习的热情, 唤起对学习的注意。但是这种“反应”并不能引起大脑树突间的联系, 不能沟通脑储存信息之间的联结, 因而由它带来的脑兴奋和学习的注意也是暂时的。较好的方法是通过数学活动的本身创设出的活动环境, 来影响和维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关注, 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度。

总之, 在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形成的过程中, 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学习的需要, 就不会形成学习的动机;同样, 没有学习的诱因, 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学习需要。因此, 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形成, 是学习需要与学习诱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因为受到个体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制约, 表现得不成熟甚至有缺陷, 这都需要通过数学学习本身来培养,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1.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能促使学习者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激发起学习动机, 使其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得到维持。一旦兴趣达到一个广泛而持久的程度, 便会形成明显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就能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对学习目标关注不够, “自我意识”单薄, “自我意识发展单薄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毅力”, 这就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可以借助奖励和表扬等方式传递给他们得到肯定的信息, 吸引他们关注学习的“眼球”。但更重的是要通过数学本身的悬念、问题、活动和情景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数学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最近发展区”。

2.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意识

目标是指人对行为方向的选择和投放, 是引起动机的直接因素, 也是动机构成的重要成分。学习目标明确, 能够激发并促成学习动机的形成;相反, 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指向不明, 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很多的时候, 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 怎样去学, 这怎么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呢?我们不能只给学生提出一些“努力学习的”抽象口号或建议, 而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逐步地培养起他们的目标意识, 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

3.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责任感”

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 第10篇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状态, 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一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具体有:学习动机形成的外部因素, 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小学生的成长与年龄特点、小学生的志向水平和小学生的个性差异[1]。小学生学习动机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我们调查发现, 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 培养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

教师不能给学生智力, 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给予内在的驱动和激励,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

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专门研究大致可以追溯到20 世纪40、50 年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在此之后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中, 学习动机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认知观和社会认知观取代早期的机械论;二是将学习动机与学习者所处的具体环境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三是将学习动机与学习中的认知要素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四是开始关注学习动机的发展问题;五是研究方法上, 确立了测量学习动机的主要指标和方法。近年来, 无论国内外, 学者对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方向呈上升趋势, 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是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 弄清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有利于对小学生今后发展的预测。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 小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多种动机并存的特点, 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小学生学习动机由外部学习动机为主导向以内部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入学初期儿童的学习动机, 缺乏自觉性, 目标还未触及学习活动本身;低中年级学生浅近的学习动机形成, 他们开始对获得新知识感兴趣, 认知性动机开始形成, 但此时还是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到中高年级学生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发展, 对学习的需要、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成就动机开始形成, 内在动机并逐渐成为支配性的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学习动机相关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如余水等的研究发现, 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 学习动机低的学生, 其学习适应性能力也低。[1]学习动机与创造倾向的关系研究, 如朱晓红发现不同学习动机类型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表现出显著差异。持内部学习动机的小学生在总的创造性倾向上优于持外部动机的小学生[2]。学习动机与学生气质的研究发现, 多血质和胆汁质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3]。

总的来说, 无论是根据国外的文献资料, 还是根据国内的研究, 都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学生最开始在进入学校学习的时候, 出于对学习知识的渴望、需要, 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动机;一旦进入中高年级, 学生的自我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于是对于知识的需要没有像最初始进入学校时的强烈, 学习动机便开始下滑;一旦进入高年级甚至要进入另外的学校学习, 学生就会感觉更不适应,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动机此时应该是小学阶段的低谷。

三、培养语文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

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 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 积极从事这项活动, 并注意探索其奥妙。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 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 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 也不会产生动机。和谐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基本保障, 不仅仅是语文学科, 任何学科都一样。实践证明, 畸形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主要障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4]中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并说明教学的成败关键不在于教学技巧而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教学成败是决定学生喜欢语文课与否的关键因素。据平时了解得知, 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 下课很少同自己交流。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课下时间可以适当地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玩耍, 将一些语文知识在与孩子的游戏中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愿意去上语文课, 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 阐述语文的价值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有着基础性、人文性及技能性的性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尽力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高低, 关乎着学生能否学好其它课程, 良好的语文素养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价值, 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并把这种“需要”内化为学习动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语文课引进数理化解题, 启发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组织开设报刊语言病院, 上街清扫牌匾错别字等活动;辑录资料简报, 举办学习专栏;编辑班报、校报, 编写新年寄语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达到读、写、说的实际运用, 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明确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也会使学生明白语文并不难学的道理, 其实, 原来生活处处有语文啊。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习任务的加重, 也会使学生的情绪产生波动。这时候, 教师就要善于观察, 巧妙地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阻碍学习的消极因素, 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轻装前进。

(三) 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倡启发式教学, 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所产生的疑惑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时, 不能单纯依靠课本, 而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课堂尽量联系到生活中, 这样会使小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是看得见、用得着的, 就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四) 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

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时不时的表扬和批评, 眼下的教育体制是坚决反对体罚的。但是不可置否的是, 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激励作用, 其中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惩罚更有激励作用, 低年级或成绩差的同学更能体现这一点。在进行表扬和批评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同样, 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表扬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 它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在表扬时, 要针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表扬, 教师要明确学生哪一种行为值得表扬, 应该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舍得表扬, 学生课文读的好, 回答问题时说得很棒, 都应该进行表扬, 且可以发动全体同学对某一个同学的某一个行为做出鼓励。此外, 表扬要真诚, 要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四、结束语

随着学生生活中的高强度诱因刺激的增加, 语文学习很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单调、呆板、没有生机的, 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之美, 在语文的世界中快乐翱翔。

参考文献

[1]梁万波.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研究[J].语文教研, 2012, (15) :105-105.

[2]朱晓红.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90-95.

[3]王哗明, 陈福凤.不同气质类型与学业成就的关系[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5 (3) :364-365.

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 作用 培养 激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78-01

一、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学习角度看,无论学习动机是来自内部的动力,或是外部条件的激励,其作用和功能有三个方面。

(1)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并为这目标而努力。

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影响学生作出某种选择。

(2)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力在获取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起到关键作用。另外,该类学生在必要时更易于通过其他的多种途径来促进对某一任务的完成。

(3)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在社会环境中,诸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都会引起学习动机的转换与维持。因此,对学习者来说,要有选择、有目的地接收积极的刺激,抵制消极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动机维持得更长久。父母的言谈举止、交际往来、处世态度、文化职业是家庭环境中的第一要素,也是学习者受到的最直接影响。 在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工作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校风气以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学习兴趣地发展起到了熏陶作用。

(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

有的人对各种学科或各种学习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的人只对某门学科或某种学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学习兴趣。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表现出积极性,使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也容易使学习流于肤浅和表面。而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深入某方面的学习,但也难免使学习陷入狭隘和片面。

三、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的更稳定的需要,通过学习的过程来实现;二是间接发生途径,即新的学习动机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和其他形式转化而来。

1.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途径

(1)教师因素

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割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中学生心智不成熟,他们在对学习与喜好之间很少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当一位老师具有很强烈的人格魅力,深受学生欢迎时,根据心理学理论,学生会更愿意接受该老师的所讲所说,更愿意配合该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相反,一名不受欢迎的教师很难让学生从心底自发的接受该老师的教学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2)竞争因素

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在性格上呈现出一种不服输的竞争精神。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上交作业、完成作业、考试分数、各项活动的评比中,学生为给自己的小组取得相应的成绩和名次而努力准备、认真比赛。其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是自己乃至自己所在的小组优越于其他人和小组。这些都能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间形成良性竞争,同时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

(3)学科因素

学生对学科的偏爱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因素。有些学生因为喜欢体育而对体育学科有了较强的学习动力、有的因为喜欢绘画而喜欢美术等等。这表现出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偏爱是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良好的兴趣的基础,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途径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途径是指在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需要和爱好,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最好的伙伴。注意教学的良好开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带着兴趣走进课堂,若教师能采用生动的素材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也能使他们在迷惑疑问中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

2. 科学组织安排教材,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学习者对新颖适度的和原有经验上的教材最感兴趣。因此,若教师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而又点陌生的感觉,则学生容易产生兴趣。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之所以对某一学科深感兴趣,产生强烈学习动机,许多情况下是受教师的感染、启发和鼓励而促成的。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会因为对某教师持肯定态度,并希望得到自己所肯定教师的赞许和认可,而转化为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爱屋及乌”式的学习动机。

4. 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同类型的学生,学生心理不同,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策略的侧重点也不同。

五、结束语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12篇

什么是动机?人们从事任何活动, 都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 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活动的原因, 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因此, 动机是一个启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 而学习动机则是启动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

要启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主要应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的动机, 就不可能有学习的行动, 它具有引发和始动性的功能。学生所产生的学习动机都是有一定的方向和目的的。他总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和目标去行动。学习动机还具有强化和激励性功能, 对学生的学习行动起着维持、强化和激励的作用, 以使其最终达到目标。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总是促使、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并获得成功。一般来讲, 学习动机越明显、越强烈, 这种强化和激励性功能也就越大。对于高中生来说, 认为高考至关重要。成绩好会上重点大学, 成绩不好只能上一般大学或其他学校, 成绩差就难以对社会做出大的贡献。这种学习动机和目标会激励他们, 强化他们不断努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因此,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中学生来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能把学生引入正途, 并产生巨大持久的动力;反之, 错误的学习动机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量事实证明, 只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结合在一起的学习动机, 才能成为“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有不少学生发奋学习, 想以后有较大的本领和才华, 为社会服务, 为人民造福。这就是一种目光远大, 积极而正确的学习动机;也有少数学生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而认为读书无用, 对学习没有兴趣, 也不认真学习。目前有些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大至如下:

1. 学习动机不明确。

这类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没有什么学习目的, 也缺乏学习兴趣。他们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教师的“差使”, 对学习抱着“混”的态度, “混”到中学毕业便万事大吉。

2. 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这类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给家长争光, 给班级争荣誉, 或是为了得到教师的好评, 或是仅仅为了不做后进生等等。

3.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这类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升大学, 将来成名成家,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4.学习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类学生认为勤奋学习是因为国家需要。要想以后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就必须努力学习。从学生的现状来看, 多数学生具有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消极的, 少数的学习动机甚至是错误的。

根据目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状况, 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只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于是, 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去激发并维持学生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

一.利用外部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心理学研究证明, 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 威信性动机比获得自尊和成就的需要更强烈。适当的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 鼓舞他们积极向上, 克服困难, 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优异成绩。初中生可以进行单词听写竞赛、英语书法竞赛、朗诵比赛、英语歌咏比赛, 甚至课堂上都可以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英语游戏竞赛。对于高中生来说, 则可以进行阅读竞赛, 综合能力竞赛。竞赛结束后, 必须公布竞赛结果, 才能激发学习动机。但是也不能过多地举行竞赛甚至滥用竞赛。否则, 学生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加重负担, 有损学生身心健康。而且频繁的竞赛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 因而不能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总之, 要适当控制竞赛频率,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 以便不断获得鼓励。心理学研究证明,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运用所学知识的成效等学习进展情况,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的学习结果会激发他们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 每次作业我都尽量准确地给学生评定成绩, 甚至课堂提问都注意给予鼓励性评价, 经常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 指出正误, 主要给予正面鼓励, 让他们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起到激励、维持其正确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从心理上培养学习欲望, 使之转化为正确的学习动机。

1.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所揭示的道理, 欲望和需要“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 画家必须绘画, 诗人必须写诗, 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学生只要有学习的需要, 他们的学习就会具有主动性。哈佛大学科学家麦克利兰认为, “要我学习”和“我要学习”的效果之所以不同, 原因就在于“要我学习”是对学习不感到需要, 它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我要学习”是对学习感到需要, 并将这种需要直接转化为动机。前者是“强而后可”, 是被动进行的, 缺乏主动性, 学习效率自然很低。而后者则是自觉自愿、主动进行的, 学习效率自然高。因此, 我经常从人类的生存、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的尊严等方面举实例去培养学生“我需要学习”的学习愿望。

2. 培养学生的学习理想。

理想是和一定目标相联系, 以一定信念为基础的, 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一种稳定的想象。心理学研究者指出, 明确的职业理想、志向、抱负跟学生的成绩有关。有理想的学生在成绩上, 总是比目标不明确的成绩高一些。因为理想是一种对远景目标的期望, 它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于是, 就产生了内在的动力。一般地说, 理想抱负高的学生, 对自己的学习有较高和较严格的要求。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怀有崇高理想的人, 必然会具有高强度的内在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 理想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 “有什么样的理想, 必然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伟人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的远大理想, 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机, 使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英语课程中学到爱因斯坦、爱迪生、马克思、南丁格尔、狄更斯、贝多芬等内容时, 都可以结合实际进行理想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年青人首先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伟业中自己肩负的责任”。对于任何一个有志青年来说, 也许你并没有成为大科学家的天赋, 但胸腔里应该有一颗把理想变成现实的雄心。实践证明, 崇高的理想会转化为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对符合兴趣的学习, 学生就能长期坚持, 丝毫不感到疲劳, 同时还能达到极优秀的学习效果。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埋怨自己的脑子不好用, 记性不好, 学过的知识总是记不住。但对感兴趣的电影电视, 看过一遍就能记住, 而且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剧中人物的神态、腔调、动作。可见他们学习成绩不好, 只是因为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缺乏浓厚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 学习兴趣同学习需要、学习理想一样, 也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很难想象, 一个对某门学科毫无兴趣的人, 能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自愿付出代价, 即使被迫付出了, 效果也不会好。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兴趣”是能不能学好功课的关键。对于一门学科, 只要了解它, 并能通过一定的努力, 取得好的成绩, 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有一定的学习环境, 可以通过实际应用, 例如必要的课外活动等, 使学生自己觉得这门学科有用,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会觉得有学习的必要;二是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赢得学生的钦佩, 学生也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学生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 所以就对这门学科缺乏甚至失去兴趣, 这种例子是很多的;三是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有什么不同之处, 有什么新奇之处, 只知道按老师的要求机械地背诵学过的知识, 在学习中不肯动脑筋的学生, 是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四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兴趣, 有些学习是单调、枯燥的, 很难引起学习的兴趣, 如背诵外语单词、记忆公式、定理等, 但他们会对这类学习的目的、结果有兴趣, 如学会外语可与外国人交流思想、可以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可以出国深造等等。

三.创设各种机会, 强化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激发起来或转化后, 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 创设相应的条件来进行强化, 以便于使已有的动机持续下去。

一是直接强化, 也叫外部强化, 也就是通过外在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直接强化。这种强化若施于外在动机, 就可以反复利用曾经激发起学习动机的外在条件, 使学生多次地重复与之相应的学习行为。例如, 外国人在课堂上的演讲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 就尽可能经常地邀请外国人到课堂讲课, 不断地强化这一外在条件。这种强化若施于内在动机, 则可以采取有效措施, 创设相应条件, 不断地培养那些已转化为学习动机的种种心理品质。因而,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适时地、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学习需要、学习理想和学习兴趣的实例, 不断培养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 以达到直接强化学习动机的目的。

二是替代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学生相应的学习行为。如果某一学生看到别人因学习成功而受到大家的赞扬, 就会使其同样的学习行为得到强化;如果某一学生看到别人因学习过差而受到惩罚, 就会使其同样的学习行为得到削弱或抑制。因此, 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表扬或批评会起到强化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是自我强化。学生根据自己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可以起到强化学习行为的作用。当他认为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自己的标准时, 就给予肯定;反之, 就给予否定, 进而进行校正。这样,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不断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就能自我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如某一学生用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达到这个标准, 他就给予肯定的评价;如果没有达到, 就会给予否定的评价。这两种评价都会使他为获得三好学生称号而努力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上一篇:城市视觉语言研究论文下一篇:风湿热病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