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技能

2024-08-24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精选12篇)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 第1篇

一、积极发挥大赛的引领作用

教师可以用竞赛引领自己前进, 通过准备高标准严要求的竞赛积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发展自己的业务能力,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并引领着自己朝着现代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 引领教师走向新时代、新思维、新观念的前沿。

二、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 可以认识到自身不足, 可以反映出自身的很多问题, 可以了解到自身的知识结构性缺失。通过教学技能竞赛, 教师可能会意识到上课时, 一些问题设计得不恰当, 不精练, 太琐碎, 没有层次性和区分性。教师讲解过多, 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多, 学生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和落实。通过教师参加技能竞赛, 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在原有技术水平上形成新知识、新技能, 及时掌握新本领, 创造新教法。在经过一些技能大赛后, 教师会逐渐有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 更新观念和思维, 促进知识的更新、观念的更新、思维的更新, 心理的优化。因此可以说, 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 可以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准备参加技能竞赛, 肯定经过一个长期的磨炼课堂的过程, 教师可以充分深刻地挖掘文本, 领会内涵, 然后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不断地让语言更加精致和简练;不断深化教学的主题, 提炼教学的内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策略。在活跃了课堂教学模式后, 教师还可以不断改革创新, 创造出更好的、更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后, 可以让语言更加精美, 过渡更加自然, 内容更加浓缩, 观念更加鲜明, 重点更加突出, 艺术手段更加高超等, 这样来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机电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发展专业方向, 形成能力本位, 形成教育教学思想, 创造出人人争学技能, 人人比拼技能的队伍建设良好氛围。教师在技能竞赛中积极参与, 取得辉煌的成绩, 将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并为推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而坚持努力。

技能竞赛是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指南针和指挥棒, 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技能竞赛活动, 在系统化的训练中加强有效教学课程建设的研究, 重视课程开发的载体, 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性地位上来, 能够培养教师的队伍综合职业能力, 形成优秀的职业教育课程特色。组织教师参加技能竞赛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 而且采用任务引领教学, 组织教学, 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并在学生走出学校后受到社会欢迎。

机电专业教师通过技能竞赛能掀起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潮, 并在教学上不断加强技能训练, 并形成教育的品牌, 发展教育教学的优势。

摘要:教师要在参加技能竞赛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在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中发挥竞赛的引领作用,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技能竞赛,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模式改革,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雅泉.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的理性思考.职业时空, 2011 (1) .

教师教学技能 第2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这个技能的实施,是使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控,以便使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组织方法得当,秩序井然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谆谆善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得到好的效果

1、组织教学的目的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要根据不情况创造不同情景。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任何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师在讲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2、教学组织技能的类型

课堂组织从其基本特征出发,可归纳为十个行为方面。即行为的作用、方法、活动、题目、认知过程、参加人、时间、陈述、教学辅助和规则确定。

(1)管理性组织:管理性组织的目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

(2)指导性组织:这种行为特指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方向为目的。包括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导组织,对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等。(3)诱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没有代替学生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考路线,科学正确地得出结论

二、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通过导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来,因而又叫定向导入。

1、导入的作用

导入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程。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导入的类型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为了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理科教学中的导入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理科教学最常用的方式。

②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导入。根据学科的特点,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因此,采用直观教具来揭示道理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③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导入。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小的实验或练习,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本节要讲的主要内容,因而课题随之被揭示出来。这种导入方法,能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④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现象,人们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浓厚的兴趣。教师利用这种心理,使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实际问题或本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引入,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⑤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活跃起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的趣事轶闻出发导入,能激起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导入。推理是人们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经思维的分析综合,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它是根据已有的概括性认识和有关材料或事实,对过去进行推断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3、导入技能的构成

导入的类型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寻求答案的迫切心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导入的设计必须具有合理的结构。典型的导入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①集中注意

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

②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求知欲的起点。导入的目的即用各种方法把学生的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③明确目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把他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进入课题

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才能发挥导入的作用。

4、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脱离课堂整体,即使是再精彩的导入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2)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3)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4)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要想使新课的开始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想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有考虑可接受性,不能单纯地为生动而生动。所以设计导入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导入的方法,教学语言都要求确切、精炼,有画龙点睛之妙。教学语言应该朴实,通俗易懂,实事求是。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还要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人以幽默感。

三、提问技能

1、什么是提问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提问是比较复杂的教学技能。

2、提问的类型和特点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有事实、现象、过程、原理、概念、法则等;有的需要记忆,有的需要理解,有的需要分析、综合等;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不能是千篇一律,应包括多种类型。

根据提问的概念,提问的种类课分为检查知识和创造知识两大类。检查知识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学习者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即可,步需要深入的思考,判断时也较容易,只简单地分为正确或错误,这类问题又称为低级认知问题。创造知识的问题时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通常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出,判断时根据提问的意图,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性。或者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因此,这类问题又被称为高级认知提问。低级认知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包括哪几类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分述如下:(1)低级认知提问

①回忆提问

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称为二释一的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要进行深刻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回答这类问题,一般多是集体应答,不容易发现个别学生掌握的情况。

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学生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有些课堂看上去好像很活跃,师生之间好像交流很多,但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他经过较高级思维的回答,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只是应有所节制。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是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

②理解提问

根据要求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理解提问课分为三种类型: 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以便了解学生对问题是否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一般来说,理解提问用来检查最近课堂上新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情况。多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因而是较高级的提问。

③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建立在对一个简单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理科的概念教学常用这类提问。(2)高级认知提问

①分析提问

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为所有的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源,进行解释或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或者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这不是高级思维活动。

②综合提问

这类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崭新的结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提问的表达形式一般如下: 根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为了„„我们应该„„? 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如„„会产生什么后果?

③评价提问

在分析提问或者综合提问后,无论答案怎样出色,都应要求学生分析其理由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准确,对答案进行分析,估计其价值。杜威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和给出判断的理由,这样做会使他们回答问题时的理由十分明晰。因此,对评价提问的回答也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进行这种提问之前,必须让学生独立建立起正确的价值、思想观念,或者给出判断评价的原则,以作为他们评价的依据。评价提问的表达形式通常如下: 你同意„„?为什么? 你认为„„?为什么? 你相信„„?为什么? 你觉得„„?为什么? 你细化„„?为什么?

3、提问过程的构成

从教师的最初提问初的反应、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引导出事先希望得到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分析和评价,这个过程称为提问的过程。提问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引入阶段

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来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对提问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因此,提问前要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界限标志,表示由语言讲解或讨论等转入提问。

(3)陈述阶段

陈述所提问题并做必要的说明

①点题集中

引导学生弄清要提问的主题,或使学生能承上启下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②陈述问题

清晰准确地把问题表述出来。

③提示结构

教师预先提醒学生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3)介入阶段

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才引入此阶段,教师以不同的方式鼓励或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核查:核对查问学生是否明白问题的意思; ②催促:让学生尽快作出回答或完成教学指示; ③提示:提示问题的重点或答案的结构;

④重复:在学生没听清题意时,原样重复所提问题; ⑤重述:在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不同词句重述问题。(4)评价阶段

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后,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①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

②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 ③追问:根据学生回答中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 ④更正:纠正错误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⑤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⑥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新的问题或更深入的问题; ⑦扩展:就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扩大学生成果或展开新的内容。⑧核查:检查其它学生是否理解某学生的答案或反应。

4、提问的要求

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学生向更深一层发展。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还必须掌握提问的要求。提问的要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清晰与连贯、停顿与速度、指导与分配、提示与探询。

(1)清晰与连贯

要使问题表述清晰,意义连贯,必须事前精心设计,尤其在进行高级认知提问时,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所提问题要进行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对于某一问题,教师或对这个问题有专门研究的人可能认为时简明的,清晰的和连贯的,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由于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就可能认为在概念上是混乱的。另外,问题的措辞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也会影响到提问的清晰与连贯。(2)停顿与语速

在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作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准备。停顿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班,观察学生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

关于提问的语速,是由提问的类型所决定的。低级认知提问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叙述,而高级认知提问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除应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外,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如果以较快的节奏提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听不清题意,就会造成混乱或保持沉默。(3)指导与分配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性格特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快举手要求回答,教师对答案也比较满意。这样教师对他们注意较多,乐于让他们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理解问题并不慢,可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一般不积极要求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成绩较差,又不善于表达。于是,教师往往对后两种人注意较少,这就有意或无意地把班级分为一小组积极参加者和一大组被动学习者。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对提问进行适当的分配。首先,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班级里谁积极参与活动,谁对活动不感兴趣;其次,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要让他们先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不断的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地赶上去。最后,要特别注意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这些区域常常被教师忽略。

指导主要是对不愿意参加交流的学生的指导。在时,总有一些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威胁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4)提示与探询

提示是由为帮助学生而给出的一系列暗示所组成的,当学生应答不完全或有错误时,为了使应答完整就需要提示。提示的目的主要是是学生的回答要点突出,指示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更好地回答问题。为了使提示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根据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提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使起回忆已知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回忆)如果是因为旧知识遗忘太多,不能把已学知识和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或因为思想紧张不能联系生活中的常识,而不能回答问题时,应提示其回忆从前学过的事实、概念或生活经验、体会等。

②使其理解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如果是因为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没有理解,而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就应了解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理解的情况。了解的方法是让学生对与问题有关的知识进行叙述、比较、说明等。③使其明确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分析思考)

如果是因为学生找不出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或者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而对问题不能进行完满的回答,就应提示其对和问题有关的事实、概念等进行解释,分析思考,从而使其明确回答的根据和理由。

④使其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应用)

如果是因为不能把已学过的概念、原理、法则或技术等和问题联系起来,不能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就应有意识地提示其回忆这些概念等的内涵和外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⑤引导思考,活跃思维,产生新的想法(综合)根据学生已回答的事实或条件,提示其进一步思考,进行推理和判断,预想事物的可能结果。或者加入新的材料,引导其预想事物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新的综合,产生新的想法。⑥使其进行判断和评价(评价)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结论,提示其依据已学过的原则、概念或定律、规则等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及评价其价值。

5、提问的原则

作为提问的一般原则,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和提问过程中都应当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要准备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的多种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②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的内容要集中。

③要注意问题的表达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最好用学生语言。

④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把问题设计合理,并能预想到学生的可能回答和你的处理方式。

⑤要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思考的进程提问,把握提问的时机。⑥要以与学生仪器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

⑦提问后不要随意地解释和重复,有时用词稍微不同,问题的意思便会发生微妙的变化。⑧当学生理解不透彻或抓不住重点而不能回答时,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侧面给予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临时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⑩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确认和分析,强化学生的学习。

四、教态变化技能

1、教态变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教态变化主要是教师的口头语言的变化,它的中心任务是要掌握和抓住学生的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变化应用不同的刺激来配合教师的口语,即用非语言来组织学生注意,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改变课堂的教学节奏,教师声音和声调的变化,教师身体的运动和适当的手势。教师的表情和眼神以及沉没等,都是教师的口语的有力辅助手段。用信息传播的观点来分析,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而这种作用又常常是口语所不能代替的。需要指出的是,刺激的变化并非绝对的刺激等级的变化和增强学生的惊觉反应。有充分的生理证据证明,刺激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激发作用主要是获得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在教学中,只有你抓住学生的注意时,他们才更喜欢向你学习。

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的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与我们的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外加的语言提示是指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使用“哼”、“嗯”、“啊”等语气助词,它同样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形容我们的语言内容。例如,“你是好学生”这句话,加上不同的语气助词,意义和感情是完全不同的。

非语言和外加语言提示是教师教学生中生动性的主要部分,教学的生动活拨基本上是由于不断变换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注意。有些课堂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是授课人语言呆板,很少有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缺乏手势的协助等。

2、教态变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 身教重于语言。

(2)激励作用 教师除了能使课堂生动活拨外,还能为学生的学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3)启发作用 教师非语言的教学行为的重要特点是模拟性和象征性,它能引起学生对事物的丰富联想。尤其是一些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动作和感情,通过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能较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它对学生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4)强化作用

教师非语言教学行为的强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把学生的视听有机会地结合起来,用视听两个方面的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增大了接收的信息量。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楣拉列斯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教师的非语言教学行为对于学生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3、教态变化的原则

①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及情感上的激发作用。

②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必须明白、准确,只有使学生能理解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③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繁简适度。过繁会弄得人眼花缭乱,过简会显得呆板,都会影响效果。④非语言行为的运用要恰当掌握分寸,不宜夸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动作要适度,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五、强化技能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调不可缺少的关键。

强化的理论基础,早先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理论。现代又源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的信息强化理论。

所谓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1、强化技能的目的 ①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防止和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提高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②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③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④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适当的满足。

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以便进行适合于学生心理特征的强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会有某种个人的色彩。教师若能在强化的同时关注他的心理特征,会更有助于增强强化的效果。另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也不同。教师在给予强化时也应考虑这种不同的因素。

2、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技能的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诸如激励赞扬的语言,期望称赞的目光与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以及利用面部表情、体态和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环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技能主要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等类型。(1)语言强化

它是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语言强化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语言强化、书面语言强化和体态语言强化。(2)活动强化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硬逼着学生去做,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把学习看成一种苦涩的事情。(3)符号强化

符号强化又称标志强化。教师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教学活动。

3、强化技能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多样性

单调会引起学生乏味,故强化的方式要经常变化,强化的类型要根据所授课内容的特点经常变化,使用的语言也要变化,要又幽默感。

(2)个性化

强化要顾及强化对象的个性及行为程度,强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表现,注意以内部强化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用正面强化,不用或少用反面强化。

(3)针对性

给学生的强化应明确、具体。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用不同的强化方法,不同分行为用不同分方法。要特别注意鼓励较差学生的微小进步。

(4)实效性

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过早易使学生慌乱,阻碍探究活动分进行,过晚易使学生失去帮助的良机,甚至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

4、应用强化技能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运用强化技能时,一定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帮助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行为,并以表扬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习。

(2)恰当性原则

要注意运用强化技能应合适、自然、恰到好处。如采用动作强化时,过分频繁的走动和接触学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适合班级、年级和学生能力及特点。

(3)情感性原则

教师要热情真诚,对学生充满希望、关怀和信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4)及时性原则

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对于学习行为或纪律行为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强化他们的微小进步。

(5)间歇性原则

当期望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了,要逐渐减少强化的次数,直至最终在每一间隔时间后,偶尔给予强化。这种间歇性的强化对于保持已养成的行为,比经常强化更为有效。

六、板书技能

板书技能是教师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既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思维。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1、板书的作用

①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教学中它有增强语言效果,加深记忆的作用。②板书和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可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表达问题上它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③板书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来传递信息,比语言富有直观性。尤其是板图在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方面,是挂图、幻灯不可比拟的,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④板书对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板书可以一目了然。

⑤一般是在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时进行板书,并且在关键的地方可以圈圈点点,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因此,它能突出教学重点、关键,解决教学难点。

⑥形式优美、设计独特的板书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作用。独具匠心的板图,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有的甚至使他们终身难忘。

2、板书的类型

板书的形式和教学的其它活动形式一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板书的种类很多,从语言的运用来分有提纲式、语词式;从表现形式分有文字式、表格式、图示式;从内容来分有综合式、单项式;从结构来分有总分式、对比式、分列式、提纲要点式等。选择最佳的板书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板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纲式

是按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顺序,提纲契领地编排书写的形式。这种形式能突出教学的重点,便于抓住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词语式

它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几个含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引起学生连贯思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表格式

这种形式的板书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明显分项的特点设计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格,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也可教师边讲解边把关键词语填入表格。还可先把内容分类有目的的按一定位置书写,归纳、总结时再形成表格。

(4)线索式(流程式)

以教材提供的线索(时间、地点等)为主,反应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能把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这种板书指导性强,对于复杂的过程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便于记忆和回忆。(5)图示式

在板书中辅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板书书法。它的特点式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许多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事物往往一经图示,便一目了然了。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长久地欣赏玩味。

(6)总分式(括弧式)

适合于先总体叙述后分述或先讲整体结构后分别讲解细微结构的教学内容。这种板书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结构,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7)板图

教师边讲边把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形态、结构等用线图画出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板图在辅助讲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方面,不但优于语言,有时也优于挂图。

3、板书与语言的配合

板书与语言讲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较好地传递教学信息。结合的形式有先写后讲、先讲后写、边讲边写等几种,但又是经常结合使用的。

先写后讲,一般在需要学生对某一事物先有一全面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逐步细致地讲解。先讲后写,通常在教师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内容的要点或讲解新知识时使用。边讲边写,图示式、板图等形式的板书适合于边讲边写。

4、板书的原则

(1)书写规范、有示范性(2)语言准确、有科学性(3)层次分明,有条理性(4)重点突出,有鲜明性(5)合理布局、有计划性(6)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七、结束技能

结束是教师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采用的行为方式。

1、结束的作用

所谓结束从技术上可以定义为: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学习步骤的完成。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地说一声“这个问题(或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的。最加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也是不仅要使以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的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高一级升华。

2、结束的类型

在教学中,结束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认知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其方法如下:

(1)认知型结束

又称为“封闭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去,这种方法虽然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及强调,但也应该是有趣的,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2)开放型结束

它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不只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向其它方向伸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结束的方法除了对全课归纳总结、引伸拓宽、与后续课承上启下外,还有一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要求来决定。在对一堂课的设计中,怎样来结束一个课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你的教学才有了清楚的目标和方向。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这课的要点是什么,怎样归纳到一起,或最后把学生引导到什么方向,那么,你怎能把这一课教好呢?

3、结束的过程

在结束一个课题的时候,大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简单回忆

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2)提示要点

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巩固和应用

把所学知道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4)拓展延伸

有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4、结束的原则

①结束时要及时多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②归纳总结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

③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④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或采取其他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⑤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

谈小学语文阅读技能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34-01

笔者认为一线语文教师培养小学学生的阅读技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充分当家作主,做自己的主人

心理学上讲,课堂氛围有民主型和专制型以及放任型三种,到底哪一种才是对学生更为有利的呢,答案肯定是民主型的。因为民主型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的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微笑地去面对学生,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事件,也要冷静处理,绝对不能大呼小叫,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小学生的情绪,对于学生阅读课堂上的表现,要适时地给予强化,努力地创造一种人人爱阅读,人人想阅读的轻松的氛围,只有让学生打从心理上把课堂当做是活动的场所,把教师当做是自己合作的伙伴,教师再不是威严的领导者。真正把自己当做是主人,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阅读,才能真正的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何学生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民主和谐的,学生的心里再没有紧张感,有的只是轻松和愉悦,让学生能够利用社会一切资源,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放飞理想,让他们在民主型的班级氛围中汲取书本上的精华,弃其糟粕,让他们的思绪在字里行间里畅通无阻的游走,能够融入笔者的情景,培养他们想他人所想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可以去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各抒己见的精神,不能趋之若鹜,要能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小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制定阅读目标

制定学生需要的,能够符合实际教学的目标,对未来有用的目标,即目标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地制定目标,这个阅读目标可大也可以小,大到整个人生阅读目标,小到一节课的目标,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目标在这里都指小的目标即具体目标。不仅仅在阅读课上的目标,当然也指的是课外甚至是校外的目标,同时,阅读不仅仅指的是阅读名著,也指的是阅读报刊,杂志甚至是查询字典。不要以为查询字典算不上是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认识的生词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这时候查询字典就是在阅读,只有了解生词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甚至有时候背字典也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式。

(二)引导方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阅读,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也作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应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每个学生,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喜欢阅读,不会惧怕阅读,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阅读技能。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因材施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懂得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们某本书上的知识点,要教学生学会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给出不同的指导,无论是哪一种体裁和题材,都要很注意文章的结尾还有开头,要注意他们所运用的方法,要注意文章中的比较重要的衔接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起着总结全文作用的句子或者承上启下的句子,统领全文的句子,因为这些段落和句子一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文章的眼睛,能体现出灵魂的句子。也有可能这些句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效率。同时,要教授一些具体的阅读法,如以下的阅读法都是比较好的阅读法,经的起实践检验的方法。

1.跳读,所谓跳读,就是以跳跃的方式阅读,速度会比较的快;

2.速读法,所谓速读法,就是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进行阅读的方法;

3.精读法,精读,顾名思义就是仔细认真的阅读,读懂读透,摸清作者的所有思路和写作意图;

4.泛读,泛读就是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多读,多了解的方式进行阅读。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比较有用的方法。

三、刻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不管是良好的还是恶劣的,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无疑说是好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第4篇

一.勤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综合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培根也主张“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历来受到所有教师的重视。不过, 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和培养的力度不同会导致取得的效果千差万别。传统的做法多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专心听讲、请举手发言、书写工整, 使用工具书、注意搜集资料等方面。在此基础上, 提倡广大语文教师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帮助其重点养成以下三点习惯:

(1) 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习惯; (2) 尝试-探究学习语文的习惯; (3) 巩固-创新学习语文的习惯。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来都不是凭空形成的, 离不开复杂的渐进过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养成经常巩固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一定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善于催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兴奋基点

科学的观点证明, 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之中, 否则就称之为“亢奋”, 是一种因神经衰弱或过于疲劳引起的精神不正常的、高度兴奋的状态。小学语文课堂虽然不乏异彩纷呈的热闹场面, 但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处在长时间的兴奋状态之中。因此, 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注意分阶段催助形成学生整体的几个兴奋基点: (1) 在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笛声》一课中, 上海市一师附小的周云燕老师一开始便邀请学生一起欣赏笛子演奏的乐曲, 那优美的笛声时而清亮、时而婉转, 时而激越、时而悠扬, 一下子就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了, 一节关于音乐家聂耳童年趣事的教学活动, 就在这美好的氛围拉开了帷幕。 (2) 在教学新知阶段点燃学生乐于学习的引线;例如, 教学《鸟的天堂》一课, 在成功导入新课之后, 对于巴金爷爷和朋友们如何去“鸟的天堂”的过程性叙述, 学生们热情果然都有所减退, 为了避免这种情绪可能对整体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合理调整了授课进程, 提前引导大家赏读品味那株枝叶繁茂, 生命力极强的大榕树。 (3) 在回顾总结阶段搭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舞台。教学实际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容易忽视对这一教学活动阶段的组织, 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认识当然是不恰当的。有经验的老师从来都不会放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把握和利用, 当然并不是作为教师自己包办教学活动总结发言的“专场”, 而是积极拓宽为学生汇报当堂课收获, 交流彼此学习心得体会的舞台。

三.巧于引领学生展现语文思维的前进方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名言再次证明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互动协作的民主关系, 一切教师强权都可以视为是对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背叛。可见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多通过激励评价等正面手段,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积极健康、科学稳定的方向发展: (1) 集思广益, 鼓励畅所欲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本该就是最具开放性、最具活力的。开展教学课堂交流活动时, 教师就应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提倡集中大家的智慧, 说自己想说的话,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 合理筛选, 引导形成共识。当然, 对于学生畅所欲言的观点并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 必须有区别地对待, 进行一番合理的筛选。 (3) 求同存异, 体现海纳百川。对于集体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执不下的观点, 各有其各自合理的见解, 教师则要慎重发挥好自身的主体作用, 不可武断地下结论, 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 允许学生拥有多元解读文本的权利, 当然前提是必须不违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勇于组织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主动构建

教师的教学技能 第5篇

(共十七讲,三十一学时)

第一讲:导论

教学技能的习得

(两学时)

一、(一)

(二)技能1、2、3、(三)

二、(一)

(二)(三)

三、教学技能的的含义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

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

教学技能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

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

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教学技能的特点

教学技能获得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技能的分类

(一)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技能

(二)从教师的工作结构看教学技能

(三)从教学的行为方式看教学技能

综上即: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教学评价的技能。

四、教学技能的掌握

(一)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

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的特点

(二)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在反思中建构

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反思

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

3、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

(三)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

总之,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磨励,通过自觉的训练和经验的反思而建构起来的;教学技能只有在实践中综合地创造性地应用,才能得到发展。

第二讲,上篇

教学设计的技能

(两学时)

教学设计即备课,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章

把握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析学情

一、了解学生状况:知识、情感、个性心理、方法和思维、环境

二、选择多种途径:

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

三、重视已有经验

第二节

研究教材

一、全面领会

(一)学习课程标准

其目的是弄清楚自己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它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二)认真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钻进去,走出来。

(三)获取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如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光盘、课件软件包等。

二、深度解读

(一)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

3、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1、突出重点

2、排除难点

3、抓住关键

(三)做好教学任务分析:教什么,按什么顺序教,用什么方法教

三、精细加工

(一)教材的取舍

1、内容质量:要达到“四性”,即科学性、目的性、启发性、思想性。

2、内容深度:将高难度与量力性结合

3、内容广度:将“博”与“精”结合

(二)教材内容的增补

1、背景性材料

2、经验性材料

3、活动性材料

4、练习性材料

5、扩展性材料

(三)教材内容的调整:

1、顺序的调整

2、时间的调整

3、素材的调整

(四)教材的合理性组织

1、排“序”:教材本身的“序”,学生认识的“序”

2、定点:知识关键点、最佳结合点、教学起讫点、教学切入点、教学着重点、学习疑难点、组织训练点、教学收束点、课外延伸点、课堂兴奋点。

(五)教材的创造性加工:

1、教材的认知性加工

2、教材的情趣性加工

3、教材的操作性加工

第三讲:

第三节

确定目标

(两学时)

教学目标对教学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量等功能,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注意目标的纵向关系

(二)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

(二)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三)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四)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五)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

(一)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二是采用体检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二)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学生

(三)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四)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

(五)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

第一个方面是指出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第二个方面是指出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第四讲

策划教学活动

(三学时)

第一节

安排教学事件

一、教学事件的构成

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即激发动机、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

二、学与教相匹配

技能与策略的教学步骤:

1、引起注意与告知教学目标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3、呈现经过组织的信息

4、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5、引出学生的反应,提供反馈与纠正

6、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

三、教学事件的变式

第二节

创建学习环境

一、发挥情境的作用

二、促进师生的交往

三、提供学习的“支架”

第三节

制定教学策略

一、安排教学程序

(一)按认知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

(二)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三)按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

基本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

二、组合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5、选择使用的综合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3、要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三、选择组织形式

(一)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辅助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课外活动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1、课堂教学同实践活动、综合学习相匹配

2、集体教学同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相融合

3、同步教学同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相兼顾

4、常规教学同个性化学习、开放性学习相统筹

四、运用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内容适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第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确定媒体使用目标

第二、媒体类型的选择

第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三)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多媒体系统

2、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模式

辅助式、直接式、循环式

3、遵循心理学原理用好教学媒体

(1)要遵循注意的规律

(2)要利用知觉的特征

(3)要促进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理解

五、编制练习作业

(一)练习作业的功能

(二)编制练习作业的要求

目的性和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全体性和适度性、启发性和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

(三)练习作业的编制

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研究型

第五讲

第三章

拟定实施方案

(一学时)

第一节

理清运作的思路

一、形成主线

二、抓住关键

(一)是勾画教学流程的框架图,把主要的教学事件框出来,然后将它们排成序列,以免教学时忘了主要操作环节。

(二)是凭借主板书的设计和顺序书写,形成教学不断推进的脉络。

(三)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

三、适当调整

第二节

保持必要的弹性

一、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构想”

二、课堂是一充满复杂性的场合

三、要有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三节

写好设计的文本

一、教学计划的类别

二、撰写教案的要求

(一)教案撰写要体现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二)教案应给出的重要内容信息

(三)教案的撰写可以因人而异

(四)教案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撰写

(五)教案的内容与形式同教学设计的具体目的与用处有关

三、教案格式的选定

(一)文字式:课题名称、目标、重难点、教具、板书设计、过程。

(二)表格式

(三)程序式

第六讲

中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一学时)

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分为“激发动机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活动变化的技能”、“反馈调节的技能”和“授课结束的技能”。

第一章

激发动机

第一节

激发动机的意义

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第二节

学习的动力机制

一、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二、动机过程的模式、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节作用

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创设一个富于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激发动机的方式

一、设置刺激情境

二、运用目标激励

三、激发内在需求

四、发挥成功效应

五、引导学生参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境投入

第七讲

导入新课

(一学时)

第一节

导入新课的意义

一、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

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

第二节

导入新课的要求

一、导入的要素:语言、信息、活动

二、导入的结构

(一)引起关注

1、提供组织注意的“线索”

2、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刺激要素,以起指导和控制作用

3、根据知觉与注意的特征‘组合各种刺激。

(二)组织指引

(三)建立联系

三、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关联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机智性原则

第三节

导入新课的方式

一、做好新知识学习准备

二、采用“始前教学策略”

三、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四、揭示矛盾引发悬念

五、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第八讲

第三章

呈现教材

(一学时)

第一节

呈现教材的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第二节

教材呈现的要求

一、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二、新课程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现实教材等。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2、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

3、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4、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呈现教材的方式

一、联系师生的经验

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三、设置一定的问题

四、组织相关的素材

五、采用标志的技术

第九讲

第四章

活动变化

(两学时)第一节

活动变化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2、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3、稳定学生的注意,并将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

4、缓解学习疲劳,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节

活动变化的要求

一、教师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二、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

三、活动变化应遵循的原则

1、要针对不同的变化技能确立具体的目的

2、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3、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接要流畅、有连续性

4、变化技能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5、变化技能应有分寸、不宜太夸张

第三节

活动变化的方式

一、多姿多彩的教态变化

1、表情变化:面部表情、目光接触

2、姿势变化

3、位置变化

二、声情并茂的言语变化

1、音调变化

2、节奏变化

3、表述变化

4、伴语变化

三、相互配合的媒体变化

1、视觉通道式

2、听觉通道式

3、视听结合式

4、触、嗅觉通道式

四、活泼有趣的活动变化

1、情景式

2、表演式

3、模拟式

4、游乐式

5、操作式

6、商议式

7、参与式

五、水乳交融的组织变化

第十讲

第五章

反馈调节

(两学时)

第一节

反馈调节的意义

1、反馈调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2、反馈调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重要因素。

3、反馈调节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4、反馈调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

5、反馈调节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双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节

反馈调节的要求

一、反馈调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反馈调节要以教育目标为尺度

三、反馈调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四、反馈调节要讲究科学性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节

反馈调节的方式

一、捕捉反馈信息

(一)观察

1、观察学生的眼神

2、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

3、观察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度

(二)谈话

(三)考查

(四)作业

(五)操作

二、选择强化方式

言语式、符号式、动作式、活动式

三、及时校正差错

四、做好“双补”工作。双补:补救与补充

第十一讲

第六章(两学时)第一节

结束行为的意义

结束授课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

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

第二节

结束行为的要求

一、结束的构成要素

信息梳理、语言概括、活动深化

二、结束的基本过程

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三、结束的操作要求

1、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围绕一课的教学目的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做到紧扣中心,不蔓不枝。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3、要做到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尽力给学生创造思考和巩固知识的机会,切不可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

4、要善于交错、综合地使用各种形式。

第三节

结束授课的方式

1、进行概括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2、提示课后事件,做好衔接过渡

3、重视激情励志,鼓励探索创新

第十二讲

下篇

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指导”,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

第一章

讲授

(两学时)

第一节

讲授的意义

1、组织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经验,架设通往新知识学习的桥梁。

2、揭示概念与原理的本质,促进知识的掌握。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智能。

4、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习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言语讲授是教师常用的、有许多优点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三、重新理解“言语讲授”

第二节

讲授的要求

1、组织学生的表象

2、联系学生的经验

3、推动学生的参与

4、多种方法的互补

5、精要生动的表述

第三节

讲授的方式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概述式、例证式、譬喻式、具象式、进程式

二、清晰明确的解释

要义式、对译式、联系式、比较式、展开式

三、有理有据的论证

1、分析综合式

2、归纳演绎式

3、类比式

4、问题中心式

5、原理中心式

四、动静结合的传输

1、讲读式

2、演示证明式

3、动作中心式

第十三讲

第二章

提问

(三学时)

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

第一节

提问的意义

1、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

2、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3、问答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学生”。

4、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激励他们提出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二节

提问的要求

一、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

(一)讲究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注重真实性,应真正触及学生认识的矛盾,成为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积极思考的刺激。

2、提问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3、提问要激发主体性,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追索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解决问题。

4、提问要追求开放性,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回答,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贡献自已的创意和经验。

5、提问要具有差别性,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二)引向深入的理解

(三)培养问题意识

二、从教师激疑到学生问难

1、设置冲突情境

2、接触真实问题

3、鼓励发散思维

三、从教师操控到师生对话

(一)提问的过程

1、引入阶段

2、陈述阶段:点题集中、陈述问题、提示结构

3、介入阶段:核查、催促、提示、重复、重述

4、评价阶段:重复、重述、追问、更正、评论、延伸、扩展、核查。

(二)提问的要求

1、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

2、问题的难易要适当

3、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4、提问要面向全体

5、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6、提问要灵活运用

7、提问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三)提问的解答

1、肯定对的,纠正错的

2、适时顺接,补充引导

3、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4、因势利导,释疑解惑

第三节

提问的方式

一、诱发求知欲望

1、情境式

2、置疑式

二、获得简明答案

1、直接式

2、联系式

3、台阶式

4、追索式

5、点拨式

三、引入深入思考

1、对比式

2、引深式

3、解析式

4、综合、概括式的6、发散式

第十四讲

第三章

讨论

(一学时)

第一节

讨论的意义

1、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向互动

2、讨论是导致“意义建构”的一种“社会协商”

3、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二节

讨论的组织

1、小组分散式

2、班级集中式

3、课堂议论式、评价式 5 第三节

讨论的进行

1、认真选择讨论题目

2、精心设计讨论过程

第十五讲

第四章

板书

(两学时)

第一节

板书的意义

1、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造。

3、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节

板书的要求

一、板书的构件及其组合

1、板书的构件:文字、符号、线条。

2、构件的组合:赋形、强调、勾连、诠释、排列。

二、板书设计的步骤

1、寻支点

2、找联系

3、定形式

三、板书设计的要求

1、紧扣教材,富有目的性

2、语言精确,富有科学性

3、书写优美,富于示范性

4、设计独到,富有艺术性

5、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

6、条理清楚,富有系统性

7、重点突出,富有鲜明性

8、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

9、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

10、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

第三节

板书的形式

一、强调重要意义的板书形式

1、词语式

2、概要式

3、提纲式

4、设问式

二、凸显内在联系的板书形式

1、过程式

2、线索式

3、关系式

4、结构式 式

6、图示式

7、表格式

三、寄寓深层含义的板书形式

1、象征式

2、模象式、总括

第十六讲

第五章

演示

(两学时)

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

第一节

演示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第二节

演示的实施

一、演示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准备

(二)遵循感知的规律,研究媒体的特性

1、观察的目标越清晰,感知越清晰

2、观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3、形象与言语的结合越正确,则感知将更迅速而且完善。

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三)要重视促使经验上升,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演示的操作要义

1、讲求实效

2、规范操作

3、贴合内容

4、共同参与

5、不断创新

第三节

演示的方式

一、提供直观经验的演示

1、感知式

2、对比式

二、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

1、推理式

2、解析式

三、展现动作技能的演示

1、示范式

2、练习式

四、激发认识兴趣的演示

1、引趣式

2、激情式、体验式、模拟式、验证式、探索式

第十七讲

第六章

学习指导

(两学时)

第一节

学习指导的意义

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

1、明确目标

2、解放学生

3、具体要求

4、巧妙提示

5、循序渐进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

1、选好课题

2、提供支持

3、相机引导

4、提高素养

5、总结交流

三、合作学习的指导

1、适宜的内容

2、合理的分组

3、一定的技能

4、恰当的方法

5、相应的评价

第三节

具体学法的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1、完成课业方法的指导

2、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

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二、学法指导的要求

1、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

2、重视教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配合

3、注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

4、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

5、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三、学法指导的方式

(一)直接型指导

1、讲解式

2、规程式

(二)渗透型指导

1、归纳式

2、点拨式

3、联结式

(三)个别型指导

1、诊疗式

2、调适式

3、支持式

(四)自悟型指导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1、自我总结式

2、计划调控式

中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能

对于当代中学音乐教师来说,如何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使教师能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课时、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是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中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中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培养教育技能,更要培养专业技能,这二者缺一不可。

一、中学音乐教师教育技能培养研究

(一)中学音乐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研究

教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时首先要认真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2013版),它为音乐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使教师学会分析和处理教材。同时,教师要学会不断思考,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良好的设计课程;其次,教师在训练课程设计能力的时候要多做练习: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反思,教学感想等,并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方案。只有通过不断积累,不断总结,在不断地研究中推陈出新,才能提高自身组织能力;最后要多向别人虚心求教,多听有经验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建议,只有虚心接受别人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进取。同时,可以多听其他中学音乐教師的公开课。切身体会才可以有更深的体会,才能对课程有更深的感悟,进而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才能进行合理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学音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时首先应当多读多写,多看优秀的教育文章、教育书籍,从书中掌握语言的组织方法;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善于运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用词要简洁明了,具有教育性。在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时就应当反复斟酌思考语言的表达。例如在准备导入阶段时教师应根据导入情景训练说话的语调和语态。比如说教唱课《大海啊,故乡》的导入:在优美的歌曲背景下,教师用抒情温柔的语调描述大海的美丽,用怀念的语气表达对妈妈的思念。而提问时教师要训练自己的语速及语汇。提问时语速不宜过快,语汇要通俗易懂,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及厌烦感,不利于课堂的进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思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和分析、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不断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加以不断创新,最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中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研究

(一)“弹”,即中学音乐教师的歌曲伴奏技能

中学音乐教育中歌曲伴奏多采用钢琴伴奏或多媒体伴奏,多媒体伴奏虽然音响效果好、使用方便,但学生音乐带入感不强、且无法分段练习,对学生的音准和节奏的训练也不好,所以中学音乐教师应当将钢琴伴奏和多媒体伴奏结合起来教学。教师训练钢琴伴奏技能时可以首先练习基本手法,从音阶练起,同时要注意弹琴的坐姿和手型;其次,由于中学音乐教师的钢琴演奏以歌曲伴奏为主,教师练琴时应当以歌曲伴奏为目地,多配合歌曲的旋律使用不同的伴奏手法练习,但伴奏类型不宜过于复杂;最后,中学音乐教师要着重训练自己的视奏能力,在训练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富有旋律感的乐曲进行视奏,并不断对乐曲进行加工处理。

(二)“唱”,即中学音乐教师的歌曲范唱技能

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必须对歌曲进行正确的演绎,使学生对歌曲有正确的初始印象。教师在进行范唱训练时首先应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中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音准和节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训练时反复模唱音阶,拍打节奏,以此来训练音准和节奏感;其次要选择正确的歌曲唱法:中学音乐歌曲的演唱不需要太高深的声乐技巧、音域相对较窄,符合中学生的音域特点。但情感的表达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范唱前了解歌曲的背景,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绪,可以适当加入个人的理解,以便更好的诠释歌曲。

(三)“指”,即中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技能

合唱指挥能力是一门综合和能力,不仅包括合唱队组织能力,合唱训练能力,还包括音乐处理能力和指挥能力。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乐曲处理能力和视唱练耳能力,可以针对自身薄弱之处进行专业训练,比如寻求音乐专业人员的帮助,参加专业培训等;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积极组织和排练学生合唱训练,不断实践并加以总结,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请专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学习,以此提升中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技能。

(四)“舞”,即中学音乐教师的舞蹈教育、编排技能

首先教师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要学会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具备基本编舞能力,在舞蹈方面有所欠缺的音乐教师可以寻求舞蹈专业人员的帮助,参加舞蹈培训,提高自身舞蹈功底;其次,中学音乐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利用舞蹈进行教学。舞蹈的动作性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歌曲《找朋友》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加入不同的舞蹈动作,配合歌曲的演唱进行演绎。

中学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注重实践的目地,还需要理论的支持。所以中学音乐教师在积极学习实践知识之余,还要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多看优秀的教育文章、教育书籍,从书中掌握教学的方法,寻求理论的支持,对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教师本人只要有不断进取、积极研究、不惧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就可以达到提升教学技能的目地。

【参考文献】

[1]林卫民.谈教学技能的重要性[N].教育信息报,2007(25)

[2]霍磊.中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一.浅谈中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Z].国培计划,2010(07)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技能 第7篇

一般认为,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读与教读相结合,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独立钻研课文, 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 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 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 通过教读, 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 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 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 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 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 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 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 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 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理解, 增强识记,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 都要有专题训练,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 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 巩固阅读成果,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 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 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 把握阅读要领, 提高阅读能力。

三、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 自己解决问题。同时, 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 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 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 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 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 第8篇

教师技能是一种复杂的工作技能,是在某种情境下运用某种行动与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种智慧性品性。教师技能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它的教学只有建立于优质教师技能范例之上,并融入到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智慧之中才有可能,可以说每一个典型教学范例就是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策略的具体结合方式的完美体现。中小学名师的教学视频是开展教师技能教学的优质资源,完美性、范例性、前瞻性和自然性是其中所承载的教学资源的鲜明特点。对名师课例教学视频的赏析、领悟与再创是一种教师技能教学的新模式。基于名师课例视频赏析的教师技能教学包含四个环节即形学、口学、神学与身学。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2期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刍议 第9篇

教师的语言应当达到播音员的清晰、相声大师的幽默、评书演员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 这样的语言自然是教学语言最理想的境界。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教师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但应当是每位热爱教育事业, 并将其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理想的教师终生追求的境界。尽管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是, 课堂教学语言作为教师的教学特质, 它是有情感、有色彩的, 是任何现代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教学语言具有普通语言和教学语言2个方面的要求。当然, 教学语言和普通语言有许多共同点:语音、吐字、声调、频率、响度、词汇、语法等。同时, 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特点:科学性、规范性、学科性、专业性、准确性及启发性。

1 教学导入语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第一堂课至关重要, 教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同样至关重要。成功的导入将为后续课程的开展起到关键作用和引领作用。特别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上, 教师对该门课程的良好导入, 尤其是导入语言的规范使用,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教师恰当的语言导入将使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和注意力, 由注意生兴趣, 由兴趣生动机, 这样, 良好的教学开端便自然形成了。同时, 要注意, 教学导入语言不仅表现在每堂课的开始, 而应注意将其贯穿于一节课各教学阶段中的初始阶段。

教学导入语言好比是起跑线上开始的第一步, 第一步如何将决定比赛的胜负, 也好比是乐章的前奏曲, 将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如果将一堂课比作是一个乐章, 那么导入语言就是第一个音符, 且这个音符应当是非常悦耳的、先声夺人的。

具体说来, 导入语言通常有以下几种。

1.1 开门见山式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方式。如笔者在进行药物学教学的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说:“食物、药物和毒物都是我们人类在长期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发现的, 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物质。食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药物是保障身体健康的物质, 毒物是危害我们健康的物质。”通过对3种不同物质的比较, 使学生抓住了药物与食物、毒物的异同, 同时也抓住了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究药物奥妙的心理。

1.2 承前启后式

承前启后式也是较常见的导入式。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由于教学内容多而复杂, 一个章节的内容在一节课无法完成的情况下, 必须留到后一节课继续进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 后一节课与前一节课就存在连接的问题。这个连接就是承前启后。在教学设计上, 上一节课在结束时, 应给学生留下联想的空间, 以为后一节课做好铺垫。而后一节课则应与上一节课的问题相衔接。学生在后一节课急于想知道后面的知识内容。这是最好的承前启后的教学语言, 也是每位教师应当追求的效果。

1.3 故事展开式

医学史上中外故事众多, 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学故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例如:在进行阿托品教学的开始, 笔者为学生讲述了非洲少女为了美丽而用曼陀罗滴眼, 以扩大瞳孔, 进而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 但走路会不时跌倒。这使学生非常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都全神贯注地学习。

1.4 设问引入式

设问引入式也是较为常用的引入方式。科学正是在不断被质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教学也应当充分利用“设问”作为引入, 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师在讲授生理学中“心脏功能”这部分知识时, 开始提出:为什么人的心脏每分钟只能跳动60~100次, 不可过多或过少。这时, 学生都会产生疑惑。此时, 教师可问:跑步后我们是否感到心慌、气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在本节课中可以找到答案。学生在疑惑中开始了新内容的学习, 并不断找寻答案, 这就是最佳的学习过程。

2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将决定一堂课是否成功。因为教学成败不仅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密切相关, 也和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密切相关。人们常说, 某教师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但就是茶壶煮汤圆———倒不出来。说的就是一些教师有学问但缺乏口才, 也就是缺乏精湛的课堂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就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教学过程中, 优秀教师能适应各种课堂环境,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 优秀教师能通过自己或抑扬顿挫、或高亢激昂、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春雨绵绵的语言表达, 将学生引至教学情境之中,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也得到语言美的享受。同时, 优秀教师还能驾驭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并从容应对, 化解矛盾和问题。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有以下几个要求。

2.1 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在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是要求语言要有科学性。比如在介绍吗啡和阿片时, 在药物学上这是临床常用的止痛药, 而在社会学层面上, 2者都属于毒品的范畴。教师必须从科学的角度介绍2者在医学和社会学2个层面的不同属性。在这里, 科学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2.2 语言的启发性要求

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 教师语言都应当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中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 文化层次相对较低, 教师应当将启发性语言作为教学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语言, 通过启发性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2.3 语言的逻辑性要求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自然科学的教学, 逻辑性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语言要求。医学教育也是如此。如在心力衰竭的教学过程中, 必然要从心脏解剖、心脏生理、心脏病理、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讲授, 这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也是逻辑性非常强的关系,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必须按照该病的变化进行讲授, 逻辑关系也必须要讲清楚。

2.4 语言的表演性要求

教师不是演员, 但胜似演员。课堂就是教师的表演舞台, 教师的语言将直接关系到“演出”效果。教师的语言应有表演性, 说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性, 将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

2.5 语言的教学性要求

教学性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性和教学语言的特殊外部形态方面。

教育性又体现在语言的思想性上。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应当是教师真实思想的表达和流露, 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可信和可爱, 师生的交流才会更加融洽。同时也可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讲授语言应当是书面语言口语化、专业语言通俗化。通过口语化、通俗化的讲解, 在课堂上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沟通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语言的特殊外部形态主要表现在讲课的声音控制上。首先, 教师讲课普通话应当字正腔圆, 吐字清楚;其次, 讲课时音量要大, 音调要高, 使全班学生都能听到;再次, 音调和频率要有变化, 要根据教学内容进展跌宕起伏, 时而如清泉流水、时而如波浪滔天、时而如春风细雨。通过音调、频率的变化, 让学生置身其中, 流连忘返。

3 课堂小结的语言

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梳理脉络、提炼精华等。教师小结语言应用恰当, 可为学生小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常用的小结方法有:画龙点睛式、首尾呼应式、回味无穷式等。

3.1 画龙点睛式小结语言要求

画龙点睛式小结是最完美的小结形式。这种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 一是语言能力要强, 要善于用最精辟的语言表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间的联系和异同等;二是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结构, 必要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 并能将本科目知识与其他科目知识相衔接。如在讲授结核杆菌时, 通过其生物学特征介绍、致病性介绍、在实验室看结核杆菌涂片等, 最后将其点明这就是结核杆菌, 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 使学生一目了然。

3.2 首尾呼应式小结语言要求

首尾呼应式的小结是较为常用的课堂小结方式。这种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优美而恰当的语言, 将课堂在最后推向高潮, 并与课堂开始相呼应,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得到语言美的享受。

3.3 回味无穷式小结语言要求

回味无穷式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通过高超的语言表达,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知识的海洋, 使学生终生难忘。

3.4 设疑反思式小结语言要求

一堂课结束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质疑, 或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质疑和反思, 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让学生在教师丰富的语言表达中得到知识的陶冶、文化的熏陶、精神的享受。如在讲授青霉素时, 教师问学生:假如没有青霉素的发现, 今天我们在细菌充斥的世界上将如何生存, 遇到感染性疾病该怎么办?如今对青霉素的滥用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我们毕业后将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层层递进式的提问, 既有知识的问题, 也有社会的问题, 既有对今天的反思, 也有对明天的思考, 将会使学生浮想联翩, 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教师教学技能运用的反思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技能,聆听技巧,教学演示

一反思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教学技能, 是指教师把自身拥有的教学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它是教师们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 又是在概括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套理论。有教学技能理论的支撑, 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反之, 通过对大量教师教学技能实践的总结, 教学技能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教育质量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教师教学技能的运用是否适当, 又对教育质量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因此, 对现有教师在运用教学技能过程中的可能问题与解决之道进行深度思考, 对我国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教学技能的运用

1. 课堂倾听技巧的运用

在课堂里,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两个主体间的对话构成了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而课堂倾听, 指的是在这样一个对话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信息反馈的一定掌握与回应。许多研究对教师的课堂倾听技巧做了深度探讨, 指出了教师在倾听学生反馈时, 以启发或追问、诱导和鼓励的方式, 并尽可能根据平等原则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加强或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见, 教师对倾听技巧的掌握, 决定着教学质量与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 在大多数课堂里, 通常是相对固定的某一群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最为积极, 少部分学生积极性则相对低落。究其原因, 有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身的兴趣不高, 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性格较为内向而不愿主动发言, 或者是思维创造性尚未被积极调动起来。在课堂中, 这些学生作为少数群体而经常被教师忽视, 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断降低, 甚至会由此挫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信心, 进而影响到越来越多的课堂, 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在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场所, 教师应对这种情况主动采取措施予以避免, 尽可能给予少数积极性较低学生较为合理的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避免这部分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掉队。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以平等原则来运用倾听技巧, 教师在提问之后除了积极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问题的回答和讨论外, 也要考虑到有些学生参与度或积极性较低, 或者性格较为内向, 必须给他们一定的话语权以展示自己。在时间允许和问题难度适当的情形下, 教师不妨采取点名的方式, 让一位或几位活跃性较低的学生对提问进行回答, 然后再以举手或点名的方式让高参与度的学生参与进来, 提出其他补充意见。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倾听技巧对所有同学的回答做出总结或点评, 最后引导出针对所提问题的客观答案, 巩固倾听技巧的成果。这样一种基于平等原则和巩固手段的倾听技巧, 既不会剥夺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的参与机会, 而且还促使性格内向而不愿发言, 或者对课程内容没有较高兴趣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如果课堂时间条件允许, 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参与度较低但已发言的学生给予积极评价, 以鼓励与肯定的语言来表示对他们积极参与的认同。如此, 这些学生将可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性格内向或思维积极性尚未被调动的学生群体对点名回答提问的恐惧或抗拒心态将有所降低, 探索的精神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得以加强。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整体得到加强的教学环境中, 将有更大的空间让各式各样的思想火花碰撞, 创造性的观点将有更大的机会得以从中涌出。

在我国教育资源极度稀缺的社会背景下, 教师以平等原则来作为自身倾听技巧的辅助, 并以鼓励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 不但可减少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还可促使我国教育体制更符合平等的规律, 形成一种健康而活跃的探索风气, 从而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进程。从这一点来说, 如何更好地以平等原则来强化倾听技巧的教学效果, 值得高校教师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掌握。

2. 关于多媒体教材的使用频率与效果强化手段

在现今的高等教育里, 多媒体在教学演示的过程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少教师把视频、音乐等多媒体作为教材, 从而将教学内容更生动地展示。根据心理学的统计, 人们对信息的接受, 有7%来自于文字, 38%来自于有声语言, 55%来自于面部表情。从这个角度来说, 通过多媒体的渗透, 教学内容以一种更活泼生动的形态呈现出来, 进而对学生思维形成激励, 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相对于传统的口头传授与板书, 多媒体更广泛地结合了视觉和听觉, 为学生直接触及教学内容的核心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多媒体教材的运用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尤其是在教师频繁地使用大量简短视频来阐述教学内容时, 反而会产生更多弊大于利的结果。因为在频繁播放视频的过程中, 学生正通过视频而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资讯, 思维进入到一种活跃的状态, 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和观点, 有的甚至可能偏离课堂正在讲解的主题;若教师在播放视频前没有对学生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和主题, 学生们更难以有效地在观看过程中集中思维, 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 若教师根据视频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 那么这些思维处于发散状态的学生便较难将思想重心迅速转移回中心题目上而做出正确的回应, 也无法完全参与到师生的教学互动中。若是教师的提问是开放性的, 在学生提供答案后就立即播放下一段视频, 将使得这种问题更为严重, 教学演示难以达到提升教学效率或质量的目标。

因此, 要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必须认识到, 多媒体不是教学演示过程中的主要工具, 而仅仅是传统教材的一种辅助, 因此必须考虑到它的使用频率。多媒体的播放频率如果适当, 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作为一种辅助教材, 学生可以在有效时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高效率的思考, 许多有创造力的想法将可能迸发。在这个基础上,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工作才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其次, 必须以板书呈现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在教学演示过程中, 视频确实要比板书更快速地传递资讯, 但是, 板书却有一个任何教学演示手段所没有的优势, 就是对教学内容予以直接而又简明、重点突出的视觉化的效果。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前, 先以板书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 那么便可以促使学生在板书与多媒体两者的交叉影响下, 把思维高度集中在当下的教学重点上而不至于过度发散, 确保多媒体运用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教师教学技能的意义

通过以上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倾听技巧与多媒体应用的反思, 如何更灵活地运用倾听技巧,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值得当前我国的教师去作深入思考, 并提出不断完善的各种想法或观点。尤其是高校教师, 对这个课题的思考更是责无旁贷。西方学者纽曼 (John Newman) 一再强调在大学这种学习普遍知识的场所, 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形成一种理性思维习惯, 正是从高校教师应具备并高度发挥教学技能的角度来说的。从西方大学史来看, 西方一流大学不仅注重教授们的研究能力, 更严格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可以互动性地讨论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更能通过平等的讨论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 激发出各种灵感, 甚至形成学术团队。这样一种探索科学的精神与团体, 正是大学科研能力生生不息的根本。西方大学的领先地位表明, 在我国不断改革教育的过程中, 研究者与教师群体仍需积极反思、探索与完善教师教学技能, 并将其具体实践在高校课堂之中, 以落实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永峰、徐来祥.论教师的课堂倾听技能[J].教学与管理, 2011 (33) :27~29[1]郭永峰、徐来祥.论教师的课堂倾听技能[J].教学与管理, 2011 (33) :27~29

[2]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 第11篇

一、课堂导入技能

语文是一门艺术,而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常言道:响鼓还得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入就是重槌。因此,在实验中我根据不同类型课、不同课节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入。

例如,教学《军神》一课时,我采用直接引入法: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年轻的军人——刘伯承。在一次手术后,他被给他做手术的一位德国医生称为“军神”(板书)。“军神”是对一位军人最崇高的赞誉。刘伯承为什么会被称为“军神”呢?这节课,我们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应变技能

在每一节的学习中,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可能完全按教师的教学预想去做,往往会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在每一次面临突发事件时,教师都要在尊重学生感受,在不违背编者、作者意图的情况下积极应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应对各种变化的技能,教师的教师机智也因此形成。

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雪花飞舞、冰雪覆盖“是美丽的景象,这与教者、作者、编者的意图都是不符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利用音像手段,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想象那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应该是怎样的场面,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那是荒凉、萧条、天寒地冻的景象,不是美而是荒凉。这样应对教学中的活动变化,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尊重了作者意图,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调控技能

由于学生是能动的个体,他们是有思维、有主见的,个性发展、学习品质也各不相同,因此,课堂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有序的最佳运行态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已经被磨炼地形成了自己幽默、诙谐的课堂掌控风格。

四、科研技能

总结教学经验的形式很多,写心得体会,一种教法成功了,把成功的原因写出来,作点概括。每天工作结束之余,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经验与不足,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法,及时记录下来,这对整体研究很有好处。写心得体会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一事多议,从几个方面谈看法。写教后记,内容不求繁多,只求用心、及时、实效性高。这不仅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教育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

五、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高教育效果和效率。例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可以利用电脑搜索一些真实的海底世界的影像资料,查阅各种海底生物的资料,学生如临其境,对课文的理解自然透彻许多,比任何语言的描述来得都要直接有效。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掌握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更快更好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无限拓宽自己的眼界与知识面。

总之,学生是能动的多变的,那么教师也应该是多变的,教师的各种应对能力也就迎刃而解。作为教师必须保持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在知识上、业务水平上充实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要比别人多下一番工夫。相信只要肯动脑、肯学习,用一颗充满热情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采的教育家、艺术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标准探析 第12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现状

首先, 教师的来源造成了教师教学技能的低下。高职院校的教师目前有大部分是来自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少部分是来自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但无论来自哪里, 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 他们都缺乏基本的教学技能学习和训练, 这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先天性不足, 他们的专业技能可能不错, 但教学不一定合格。

其次, 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中教师教学技能教育的缺失延续了教师教学技能低下的状况。在高职院校举办的各种教师岗前和岗后培训教育中, 教师教学技能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培训大多只关注教学中应当做什么, 很少涉及怎么做这一技能层面。教师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在感性的层面上低水平地重复。

再次, 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类教育专家对高职院教师教学技能的漠视助长了教师教学技能低下的状况。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指导大多属于中心工作指导, 各项评估检查基本上都无视教学技能, 教育专家也鲜有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这一背景下, 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不存在教学技能提高的压力, 这无形中导致了教师教学技能低下的现状。

二、高职院校建立教师教学技能标准的意义

第一, 教师教学技能标准能够作为教师了解教学行为要求的读本。了解教学行为的要求是教师规范自身教学行为的第一步。但当今学界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 特别是高职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研究并不多, 成果鲜见, 教师想要了解却常苦于无资料可看。

第二, 教师教学技能标准能够作为教师规范教学行为的参照。通过教师教学技能标准, 能较详尽地列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全过程中的技能点, 制定对应的技能行为标准, 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是什么和怎样做作出明确规定, 可以作为教师规范自身教学行为的参照标准, 帮助教师确定应当怎么做。

第三, 教师教学技能标准能够作为教师培训的文本。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业务培训需要有关的培训资料, 但目前适合高职教师教学培训的文本却很少。开发出教师教学技能标准, 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文本。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标准的三大特点

对于教师而言,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撑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有关职业发展意识的教育, 进行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这种教育只能在课堂中结合课程教学进行, 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 能有效地完成学生发展能力的教育教学, 而这种教学技能, 也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一) 立足以课堂教学技能为主, 结合教学设计技能及教学辅助技能

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对象, 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的中心和主要活动, 学生的习得也主要由这一活动的质量决定, 在这里,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强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教学的一般规律来说,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 只要存在课堂授课,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就应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中心, 是核心技能。因此, 在全面分析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对应确定构成各种能力的技能点, 并将各种技能点的要求进一步具化为行为标准, 可建立由6种能力、16个技能点引领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标准体系 (见表1) 。

重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的其他教学技能。教师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 它的完成有赖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支撑, 并与之一起构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来说, 作为支撑的其他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助两类活动。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为课堂教学活动作出相应的计划安排, 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在内的有关教学要素进行整合, 使之程序化、可操作化, 从而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行动方案和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 离开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必将是一种随意、无目的的无效活动。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虽然它并不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成为学生习得的直接途径, 但它却影响甚至决定学生习得的结果, 是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和阶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这种设计能力, 并掌握相关技能。根据对教学设计活动具体情况的分析, 可建立由4种能力、14个技能点引领的教师教学设计技能标准体系 (见表2) 。

教师教学是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知识输出活动, 它要求教师作为输出者必须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及较广博的周边知识, 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不断研究教学, 发现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总结规律,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 教师还需要及时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习得情况, 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些工作虽不属于课堂教学, 但却在各方面与课堂教学有紧密的联系, 是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辅助工作, 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同时, 也应当掌握这种教学辅助技能。基于这种需要, 可建立由2种能力、4个技能点引领的教师教学辅助技能标准体系 (见表3) 。

(二) 立足高职教育实际, 突出高职教学技能

高职教育出于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 生发了一系列与传统教育教学不同的理念, 并形成了对传统理念的巨大冲击。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应的新要求, 带来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在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 教师还必须形成高职教学特有的教学技能。

1.高职教学特有的技能首先表现在教学设计技能上

教师进行教学,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教学设计, 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及怎样学等问题, 从而作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计划。这是所有类型的学校在教学中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要求, 高职教学同样如此。但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 专业依职业设立, 是职业性专业, 培养的是职业人才。这一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职教学必须立足于职业的工作需求, 按照这种需求来组织。

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了解职业工作有什么需求, 其担任的课程应当满足哪种工作需要, 需要提供哪些技能支撑;所任课程能提供的技能在职业工作实践中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应当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使学生掌握这些技能, 形成相应的能力。根据这些了解, 教师才能比较准确地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形成课堂教学的计划, 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因此, 在“教学设计技能”中应分别从教学目标 (特别是能力目标) 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确定及课时分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技能行为标准, 分别列入对应的能力种类, 以适应高职教学的特殊需要 (见表4) 。

2.高职教学特有的技能典型地表现在项目教学技能上

项目教学是近年随着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等高职教学理念的出现而衍生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已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被大量运用。这种教学形式以项目作载体, 实行教、学、做一体, 通过项目规定的情境, 使项目运作过程讲解与课程知识的讲授同时完成。学生则在听和做的活动中习得了专业知识并接受了相应的技能训练, 建立起自己对于知识技能的经验体验, 初步感知或形成职业技能。

项目教学是一种能较好适合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高职教学要求的基本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教师理当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为突出这种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应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以“项目教学能力”作为一种专门能力, 在其下位建立2个技能、11项技能行为 (见表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按照技能作用的时间来说, “项目教学能力”中的“设计项目教学的能力”应当列在“教学设计能力”中“编制课时教案的能力”之下, 但考虑到“项目教学能力”在表述上的完整性, 可将其进行以下变动。

3.高职教学特有的教学技能还表现在学习评价技能上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手段。对于教师而言, 它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而对学生而言, 学习评价可以让他看到前段学习的成绩, 或增强学习信心, 或看到前段学习的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才, 而职业人才与非职业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职业能力, 因而高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学生的习得情况, 就是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状态。这一评价对象与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评价对象是绝不相同的, 也引起了评价技能的不同。对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评价, 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 采用某种方式, 依据相应的标准才能完成, 而这些实现评价的条件会随评价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高职院校目前推行的学习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等方式方法, 就是适应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要求而出现的, 这与传统的评价知识的掌握情况时采用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因此, 应在“教学辅助技能”中建立“学习评价能力”, 包括2个技能点、7项技能行为, 保证适应高职教学技能的要求 (见表6) 。

(三) 立足学生的发展, 重现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技能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发展, 这在开始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的今天, 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观念。而对学校来说, 接受这种观念意味着责任和任务的加重。在对学生进行规定课程教学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明天的发展负责, 要教给学生发展的本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靠什么实现自己的发展?答案很简单, 主要靠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新知识层出不穷。学生在学校的习得, 过一段时间就可能成为陈旧、过时的东西, 依靠在学校的习得而终生受用无穷的情况已无可能。学生离开学校后, 要想获得发展, 就必须永不停止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实现发展的基本能力, 自学能力的强弱决定其发展空间的大小, 而决定自学能力强弱的是学习的思维方式。

从本质上来说, 学习是一种思维认知活动, 它必须遵循思维认知的规律进行,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的方法, 从已知到未知, 从个别到一般, 以学习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违背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习是无法取得满意结果的。因此, 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关键在科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要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将养成学生科学思维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 并应当具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和训练的能力。

上一篇:优化整合下一篇:落实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