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形态学

2024-08-14

血液细胞形态学(精选10篇)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1篇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

随着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引进和临床广泛引用, 显著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 也提高了检验的准确度[1]。但是, 相应地也忽视了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 临床上由此造成的误诊和漏诊病例也是屡见不鲜。所以,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面, 血细胞分析仪只能作为一种筛选方法, 对于可疑病例, 还需要进行必要的镜检[2]。本研究中, 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 我院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情况,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红细胞形态学的误诊、漏诊情况分析

黄疸入院患者, 男性, 16岁,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没有显示异常结果, 经过1个月的抗肝炎治疗, 但临床疗效不佳, 体检也未见异常, B超显示胆结石。镜检结果显示, 白细胞形态未见异常, 红细胞, 尤其是点彩红细胞升高,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增加, 并且患者的母亲和胞弟的球形红细胞都有增多现象, 并结合相应检查结果, 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进行脾切除术, 术后黄疸消退, 血红蛋白也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

误诊、漏诊原因分析:过分依赖血细胞分析仪, 没有足够重视血涂片的复检工作;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较低, 检验人员没有掌握球形红细胞的镜下形态特点;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1.2 白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情况分析:

1.2.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院, 女性45岁,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

计数增多, 存在异型淋巴细胞, 并且血涂片的尾部可见大量破碎细胞, 血小板计数减少, 淋巴细胞体积增大, 核圆形或不规则形, 染色质疏松网状, 核仁不清, 尿液分析显示, 尿蛋白阳性, 抗EHF-IgM阳性, 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EHF) , 确诊后进行血液透析等对症治疗, 治疗半个月, 康复出院。

误诊、漏诊原因: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血象特点, 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认识不够充分,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多伴有白细胞计数增多, 粒细胞的核左移, 异型淋巴细胞, 血小板计数减少, 尿中出现蛋白尿, 肾功能检查显示肌酐、尿素升高, 以及肝功损伤, 然后结合EHF骨髓穿刺, 根据病理活检结果, 与急性林白细胞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 做出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

1.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入院, 男性, 50岁, 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检查

显示正常, 血液学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 骨髓象显示粒细胞和红细胞比例正常, 并且形态也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各项结果显示骨髓象基本正常。经过详细询问病史, 患者自述入院前4d, 静滴头孢哌酮后24h内饮用啤酒, 顿感不适, 入院就诊。入院第二天白细胞明显升高, 入院第五天, 有所降低, 但仍显著高于正常范围, 入院第十天, 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 并且白细胞分类正常。

误诊、漏诊原因:静滴头孢哌酮后, 饮酒导致类白反应, 外周血象中出现中、晚幼稚粒细胞, 并且出现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血象检查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这需要引起临床检验和临床医师的注意和重视。

1.3 血液寄生虫误诊、漏诊情况分析

股骨骨折入院, 男性, 37岁, 术后发热、脉搏和呼吸增快, 双肾B超显示正常, 胸片显示双肺未见异常症状, 实验室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 肥达氏反应、外婓氏反应均为阴性, 肝炎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 梅毒和艾滋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 抗生素应用1周后, 患者出现周期性发热, 采集外周血, 进行血涂片检查, 经过瑞-姬染色后, 镜下发现疟原虫, 经过抗疟原虫治疗后, 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误诊、漏诊原因:血常规检查没有发现异常, 但没有及时进行血涂片的镜检;我院不是疟疾的高发区, 从而忽视了疟疾疾病的存在, 并且患者没有周期性寒战、发热, 以及出汗退热等疟疾的典型症状。

2 讨论

根据上述病例的分析, 以及误诊、漏诊原因的分析, 能够发现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某些不仅仅依靠形态学诊断的疾病, 细胞形态学的异常变化, 也对疾病的早期诊断, 发挥重要的临床意义[3]。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 并结合临床病例, 对于细胞形态学检查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以供临床参考: (1) 需要强化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 加强细胞形态学的培训和人才培养; (2) 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细胞形态学相关知识, 了解血液性疾病的临床知识, 尤其是贫血性疾病, 通过细胞形态学与临床症状和体征, 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 才能明确诊断, 降低误诊、漏诊的发生率[4]; (3) 完善检验科的规章制度, 制定科学的血液分析仪细胞复检标准, 并要求认真执行, 并进行有效监督[5]; (4) 细胞形态学检测人员需要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考核合格人员才可以从事细胞形态学的检测工作; (5) 定期参加和足趾细胞形态学的学术交流, 提高血液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田露.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和体会[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5) :527-528.

[2]刘芳.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4) :468-469.

[3]宋国良,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3) :25-26.

[4]李顺义.血细胞形态学漏诊分析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2) :140-141.

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效果分析论文 第2篇

1血液细胞检验工作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血液细胞检验的含义为:全面地检测被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等指标水平,有利于临床中对有关疾病的确诊。当前这项检查已经在我国的各个医院中普遍实施了,血液细胞检验是比较常规的检查项目,但是临床中会存在着一些影响这个检测结果的因素,所以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注意这些因素的潜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在实施血液细胞检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情况

2.1细胞形态要确保是完整的。在对标本进行制备的过程中,操作者要注意制备的细胞形态必须是要完整的,否则,其余的检验步骤就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高质量的检查结果是非常重要的[2]。2.2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在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的时候,临床中应用几率比较高的标本就是静脉血和末梢毛细血管的血液标本。采集人体的静脉血是可以通过检测相关的指标来反应人体的病变情况的,其准确性是比较高的,并且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操作[3]。在实际的采集血液标本的这个步骤中,我们要注意最好是选择静脉血。并且还要注意不要在患者输液位置采集血液。2.3抗凝血液细胞标本。标本成功进行采集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标本进行抗凝操作,抗凝操作需要用到的试剂为抗凝剂:EDTA,这项操作是不会影响到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形态的。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问题。如果没有使用充足的抗凝剂,那么在血浆中就会发现微凝血块,凝血块就很可能把仪器堵塞,这样实验的结果肯定就不准确了。如果应用的血液标本的比例太低,那么可能会影响白细胞的形态,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一般来说,抗凝剂的浓度最佳的为1.5mg/mL左右[4]。2.4血液细胞标本的稀释操作。在检测白细胞计数的过程中难度是比较大的,通常是需要先稀释血液,如果稀释的倍数太高,就会明显使血细胞的数量降低;而如果稀释的倍数太低的话,血液细胞就会产生重合缺损情况。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稀释比例为1:250是最佳的状态,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稀释比例在1:20000是最佳的状态[5]。2.5对血液细胞标本的储存。研究显示: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的5min之内或者是半小时之后,先将其在室温的条件下进行保存,若在8-10h之内对其进行血液细胞的检测,通常是能够得到理想的检查结果的。若在稀释血液细胞的过程中添加一些细胞稳定剂,储存的时间要限制在4h以内[6]。

3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3.1要将质量控制机制不断健全。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质量监管理念,在现有的情况下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制度不断的加以完善。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实施奖惩制度。另外还要对实验室的操作标准在现有的水平上进行不断的完善,让工作人员的工作医学检验都有章可循,减少差错的出现几率。3.2对于血液细胞的检验过程要进行不断规范。检验的工作流程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心里重视起来,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将工作流程优化,每个环节都是有注意事项的,对于这些个注意的点都要及时进行说明。3.3注重血液细胞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在实际的血液细胞检验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有的环节为: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稀释等,这些环节都是比较重要的,对这些环节都要加强相关的质量控制,并要确保各个环节都能有效的、高质量的连接。3.4对于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相关的质量控制方法。在进行血液细胞检验以前,工作人员要先把应用的仪器检查好,确保仪器都是在正常的运行状态,然后再严格的依据有关的规定进行检验操作。3.5对于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方法。①从我们的工作经验来看,血液分析仪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是22℃左右[7]。②在检验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范进行工作,对于使用的仪器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注意清洗环节。③如果出现了参数的变化情况要对其实施严格的分析,使用直方图对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统计[8]。

4小结

在实际的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血液细胞的形态会产生变化,为了得到精准的检验结果,我们必须要对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的控制加以重视,要构建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不断的规范检验的流程。在实施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对于标本分析前实施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把关[4]。在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在实施检测之前,要对试剂盒的抗凝剂稀释比例认真的检查[7],检查仪器要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6]。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在检验之后,要及时的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认定[8],在这个过程中,要应用细胞直方图,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9],最终的目标就是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3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门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血液病诊断技术,一百多年来一直都是使用瑞氏及其先驱者发明的涂片染色法,它是血液病理学重要的诊断工具。因为其制片的过程容易简单,能快速的对样品做出初步检查,即使在血液病检测手段与日俱进的今天,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它为现代血液病理诊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其本身的不断完善进步,并结合其他现代血液病诊断技术,在MICM方法上对各种白血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一) 血细胞的生成

目前认为,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共同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组织中一类目前尚无形态学特征描述的功能细胞。其功能特点为:①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②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和形态学上可辨认的各系原始幼稚细胞阶段,然后进一步成熟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系血细胞。

(二)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则与此相反。

(2)外形:红细胞系始终呈圆形,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系保持圆形或椭圆形不变;单核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则均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核质比例(N/C)胞核逐渐缩小(巨核细胞例外),胞质量逐渐增多,由核大质少变为核小质多。

3、细胞核

(1)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的胞核则由小明显变大。

(2) 核形:幼红细胞胞核始终呈圆形,核逐渐缩小,核染质固缩,最后脱核而消失,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粒细胞系原始及早幼粒细胞阶段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细胞成熟,胞核的一侧逐渐凹陷,最后形成分叶状。

(3)核位置:居中,常偏位,侧这边。

(4)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凝集变为紧密粗糙,着色则由浅变深。

(5)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6)核仁:由清晰可见到消失。

4、细胞质

(1)胞质量:一般由少逐渐增多,淋巴细胞例外。

(2)着色。

(3)颗粒:多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4)空泡:正常情况下,浆细胞胞质中可见小空泡,其他细胞系列中一般无空泡,出现空泡多由于细胞退行性变。

二、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特征[1]

(一) 贫血

1.缺铁性贫血 是因体内贮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

【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

(2)轻度贫血时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才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特征,红细胞体积减小,淡染,中央苍白区扩大。

(3)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4)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3)贫血早期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幼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

(5)巨核细胞正常。

2、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差异常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1)急性期: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A)又称重型再障I型(SAA-I),起病急,发展迅速,常以严重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①红细胞,血红蛋白显著减少,两者平行性下降,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②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绝对值<0、5×109/L;③白细胞明显减少;④血小板明显减少,常<2、0×109/L。

【骨髓象】急性型再障的骨髓损害广泛。①骨髓增生明显减低;②粒、红两系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③巨核细胞显著减少;④浆细胞分类比值增高。

(2)慢性型:CAA起病和进展缓慢,以贫血和轻度皮肤,粘膜出血症状多见,严重出血和感染少见。

【血象】①红细胞,血红蛋白平行性下降,血红蛋白多为中度或重度减低,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②网织红细胞减少,绝对值低于正常,常小于15×109/L;③白细胞减少,多在(2、0~3、0) ×109/L;④血小板减少,多在(30~50) ×109/L。【骨髓象】慢性型再障的骨髓中可出现一些局灶性代偿性造血灶,故不同部位骨髓穿刺的结果可有一定的差异。①骨髓增生程度多为增生减低;②巨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三系细胞均不同程度减少。巨核细胞减少常早期就出现,治疗有效时恢复也最慢,故在诊断上的意义较大。③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如穿刺部位为代偿性造血灶,则骨髓象呈增生活跃,粒系百分率可呈正常或减低,红系细胞百分率增高,但巨核细胞仍显示减少或明显减少。

(二) 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

【血象】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中度或重度减少,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计数不定:白细胞数增多者,多在(10~50) ×109/L之间,也有白血病计数在正常范围或减少。白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一定数量的白血病性原始或幼稚细胞,所占百分率不定。

(3)血小板計数常减少。

【骨髓象】

(1)骨髓增生在极盛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但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岛状增生,非均一性增生,局部增生(混杂性浸润)及间质变,再障样变等多种变化需要通过骨髓活检来鉴定。

(2)一系或二系原始细胞明显增多。≥30%ANC(all nucleated cell,所有有核细胞)。

(3)因白血病细胞类型的不同,其他系列血细胞均受抑制而减少。

(4)涂片中分裂型细胞核退化细胞增多。在急诊白血病中,“蓝细胞”较其他类型白血病中多见;在急粒和急单白血病中,可见到Auer小体。

2、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为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以粒系细胞增生为主。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缓慢。突出的临床变现为脾明显肿大和粒细胞显著增高。细胞遗传学的特征为具有特异性的Ph染色体。

【血象】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早期正常或轻度减少,随病情发展贫血逐渐加重,急变期呈重度贫血。一般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②白细胞显著增高为突出表现。疾病早期可在(20~50) ×109/L,多数在(100~300) ×109/L。分类计数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尤以中性晚幼粒细胞为多见,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增高为慢性的特征之一;③血小板早期增多或正常,疾病加速期及急变期,血小板可进行性下降。

【骨髓象】①骨髓增生极度活跃;②粒细胞系显著增生,原粒和早幼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增多;③幼红细胞增生受抑制;④巨核细胞早期增多,晚期减少。

3、急性骨髓纤维化

急性骨髓纤维化临床进展迅速,脏器浸润轻,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无泪滴状红细胞,但伴少量原始细胞;骨髓穿刺常呈干抽,骨髓象增生低下,可伴少量原始细胞。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红系前体细胞、粒系、巨核三系增生活跃;幼稚细胞簇状及散在分布,幼稚红细胞簇突出,巨核细胞较多,不同大小的均可见,核分叶少;大多数网状纤维增生显著,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

4、多毛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染色见直径10-15μm、胞浆 淡染有多毛状突起的毛细胞。相差显微镜下多毛突起最明显。外周血单核细胞减少(HCL 亚型时不減少)。骨穿常见干抽。骨髓活检是金标准。

【骨髓活检】毛细胞胞浆丰富、透明(HCL 亚型时嗜碱性),核圆、椭圆,居中呈“煎蛋样,多无核仁,有的核呈粗块状似成熟浆细胞胞核,有胞核似豆形核。根据毛细胞浸润骨髓程度不同,可呈间质性、大片状或弥漫均匀分布,胞浆丰富,胞核彼此间距宽而类似“铺药片”样或“蜂窝”状是其特征,在骨髓“血湖样”改变不常见。粒、红、巨核三系细胞随毛细胞浸润加重而减少,网状纤维可增多。

5、冒烟型白血病

冒烟型白血病涂片检测可为阴性,仅表现为骨髓活检阳性。骨髓活检:见体积大,有异型的成片的幼稚细胞。由于成片存在,极易误诊为转移性肿瘤。这种早期白血病的诊断需要非常谨慎,必须结合相关特异性免疫标记,才可做出诊断。否则其诊断仅可作为参考,不能认为是最后诊断,更不能作为治疗依据。

三、骨髓检查的新进展:

1、骨髓活检是用一种环钻(trephine)切取骨髓作活组织检查,可观察骨髓完整的组织结构,真实反映骨髓局部的增生情况,发现局灶性坏死等。而抽吸取样破坏了骨髓原来的结构并被血液稀释,故骨髓活检被认为是观察骨髓各细胞系列比例和增生情况的金标准。

2、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即细胞分化抗原簇(CD)分析。用各种荧光染料标记的抗CD单克隆抗体与流式细胞术结合,鉴定包括造血干细胞、各种淋巴细胞、髓系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等的CD表型。目前在血液细胞学分析,特别是淋巴瘤和白血病分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

3、细胞遗传学分析淋巴瘤,白血病、MDS等恶性血液病,往往有染色体异常。通过直接制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可以作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或通过短期培养,即可进行常规染色体鉴定,目前以FISH和常规染色体鉴定为基础的细胞遗传学已逐步发展为诊断淋巴瘤,白血病乃至多种实体肿瘤的常规诊断手段。

4、分子遗传学分析从基因(DNA或RNA)水平研究和诊断血液系统疾病[2],是当前热点,例如由于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t(9:22)形成的,在慢粒白血病常见的Ph染色体,以往多用染色体分析法鉴定,后来发现这种易位形成了一个新的融合基因bcr-abl,从而可用基因探针技术或PCR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直接查找微生物如黑热病的利-杜体、弓形虫等。近年来,由于临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和艾滋病的发生率增高,许多以往很少见的微生物如鸟分枝杆菌、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等。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近来多利用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内的先进实验室检验技术进行,但也常可在骨碎片中找到。

随着时代发展,骨髓检查的内容愈加丰富,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现代的骨髓检查已从早期单纯的细胞涂片发展到以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形态学为基础结合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分析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诊断学。常规的形态学检查也逐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振法,血液病诊断及图谱[M] .天津:新华出版社,1997:145-150.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第4篇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显微镜检查

血细胞形态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的推广使用, 检验科经济效益与工作效益明显提高, 同时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然而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对血常规检验中形态学观察引起足够重视, 导致漏诊、误诊、漏检现象的发生, 影响患者的诊治, 因此对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现象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措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对我院出现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的45例患者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出现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的45例患者, 男24例, 女21例, 年龄15~70岁, 平均年龄 (43.6±6.4) 岁, 其中15例患者贫血逐渐加重, 被诊断为双相性贫血, 18例患者出现皮肤黄染、贫血现象, 被诊断为黄疸, 9例患者伴随发热、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 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3例伴随头晕、发热、呼吸急促患者, 被诊断为白血病。各组间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1.2 方法

取患者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 用瑞一姬染色, 由我院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观察, 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形态及血液寄生虫等进行观察, 同时经生化检查与相关血液学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例贫血逐渐加重, 被诊断为双相性贫血患者, 确诊5例, 其余10例患者为误诊, 误诊率66.7%, 确诊为冷凝集综合症。18例出现皮肤黄染、贫血现象, 被诊断为黄疸患者, 确诊6例, 误诊12例, 占66.75, 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9例伴随发热、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 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确诊4例, 误诊5例, 误诊率为55.6%, 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伴随头晕、发热、呼吸急促, 被诊断为白血病患者, 确诊2例, 误诊1例, 误诊率为33.3%, 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

3讨论

作为血液学检验、血液病基础诊断的重要项目,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最为方便实用的诊断方式。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骨髓和外周血血细胞形态检验, 其检验质量直接影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预防、治疗与预后, 然而目前实验室检验人员专业水平及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临床诊断误诊、漏诊率较高。李顺义在对血细胞形态学漏诊进行分析时认为造成误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检验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知识面较窄, 导致漏检率较高,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面较广, 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检验人员知识缺乏、经验不足则无法对其进行全面诊断检验, 导致误诊出现。 (2) 医院采用血涂片染色技术操作不规范, 技术较差从而导致漏诊的出现, 这类现象在基层医院尤为明显, 目前国内部分基层医院采用快速染色法, 此类染色法操作较为方便, 时间较短, 能够较快得到检验结果, 然而染色质量较差, 因此在对细胞结构进行鉴别时, 存在一定的缺陷, 导致漏诊的出现。 (3) 近年来, 血液分析仪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操作方便, 同时检验结果准确率较高, 然而部分检验技术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 不能对血液分析仪的异常结果进行核实, 导致漏诊率、误诊率较高。 (4) 近年来血液分析仪的工作量逐渐增大, 检验人员工作强度较大, 部分临床实验室仅依靠仪器分类就做出检验报告, 未能按照要求在血涂片染色后进行镜检, 导致误诊漏诊的出现。误诊、漏诊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病情发展, 耽搁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同时易引起医疗纠纷, 不利于医院社会形象的建立, 因此探讨有效的预防对策有着重要作用, 在血液细胞形态学诊断时,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不断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建立技术评价认可制度, 同时定期进行质评。 (2) 在检验时, 严格根据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可采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Wrihgt、Giemsa混合染色法等进行检测, 对于采用快色染色法医院需定期对染色即进行更换, 保证质量。 (3) 检验技术人员熟练掌握散点图、直方图的变化规律, 在使用仪器进行检验时, 熟练仪器异常报警涵义, 在操作中, 对分类筛过后仍然无法发出报告标本, 采用染色镜检测, 同时科室之间加强合作,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依据。

综上所述, 血液细胞形态学为血液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要联合相关检验手段, 提高确诊率, 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 减少医疗纠纷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顺义.血细胞形态学漏诊分析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40.

[2]宋国良.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3) :25-26.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5篇

【实验目的】

1.认识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结构; 2.掌握临时制片和显微绘图的方法。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鳞茎;

器材:显微镜、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牙签、滤纸; 试剂:1%碘液。

【方法和步骤】

1.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制片与观察

口腔黏膜细胞涂片标本的制备:吸取一滴碘液滴在一张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用一根事先灭菌的牙签伸入自己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取黏膜上皮细胞,然后,将其放入载玻片上的染液中并来回搅动使细胞散开,染色1 min左右后小心加盖玻片(尽量避免产生气泡),用滤纸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液体。

观察:将自制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本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较分散的、轮廓清晰的黏膜上皮细胞。由于该细胞体积较小、着色较淡,观察时应稍降低视野亮度以便于较快找到目标(在低倍镜下,用碘液染色的细胞呈黄色,成群或分散分布,形态大小多呈扁平椭圆形)。选择轮廓清晰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转换至高倍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见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外围有一层薄薄的细胞膜,扁圆形的细胞核呈深黄色,细胞质呈浅黄色或浅蓝色,核中央致密的结构为核仁。

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的制片与观察

表皮细胞装片标本的制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碘液,将洋葱鳞茎用小刀分为几块,取一块肉质鳞叶,用剪刀在内表皮划“田”字形小方格,每一小方格边长3-4mm,然后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小方格的膜质表皮,置于载玻片的碘液滴中铺平,取一干净的盖玻片,将其一侧先接触标本旁的碘液,再缓缓地盖上盖玻片,尽量避免产生气泡,用滤纸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液体。

观察:将制备好的装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长柱状、排列整齐、彼此相连的细胞,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至高倍镜下仔细观察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液泡等结构。

【实验结果】

绘图并进行适当标注: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和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讨论】

简述观察细胞形态时,制作临时装片和显微镜镜检时的注意事项。

实验四 线粒体和液泡系的活体染色

【实验目的】

1.掌握一些细胞器的超活性染色技术和原理。

2.观察动物、植物细胞内线粒体和液泡系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

器材:显微镜、牙签、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

试剂:Ringer溶液;1/5000詹纳斯绿B溶液;1/3000中性红溶液。

【方法和步骤】

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取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染液; ② 用一根预先灭菌的牙签伸入自己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取黏膜上皮细胞,将刮下的粘液状物放入载玻片的染液滴中,染色10-1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加一滴染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四周溢出的染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③ 在低倍镜下,选择平展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可见扁平状上皮细胞的核周围胞质中,分布着一些被染成蓝绿色的颗粒状或棍棒状的线粒体。(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用吸管吸取1/5000詹纳斯绿B染液,滴一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用镊子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一小块,置于染液中,染色10-15min;

② 吸去染液,加一滴Ringer液,注意使内表皮展平,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见表皮细胞中央被一大液泡所占据,细胞核被挤至旁边,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呈颗粒状或线条状。

2.液泡系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洋葱鳞茎内表皮一小块,置于1/3000中性红溶液中,染色5-10min;

② 吸去染液,加一滴Ringer液,注意使内表皮展平,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被染成砖红色的中央大液泡。

【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观察,绘制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分布图。2.根据实验观察,绘制洋葱鳞茎表皮细胞指示液泡系的形态和分布。

【讨论】

1.简述线粒体詹纳斯绿B活体染色和液泡系中性红活体染色的原理; 2.分析线粒体和液泡系活体染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3.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有何特点?

实验五 植物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骨架的结构特征及其样品制备技术。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洋葱鳞茎;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5Oml烧杯、玻璃滴管、容量瓶、试剂瓶、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小剪刀、吸水纸、擦镜纸;

试剂:M 缓冲液;6mmol/L(pH 6.8)磷酸缓冲液;1% Triton X-100;0.2%考马斯亮蓝R250;3%戊二醛。

【方法和步骤】

1.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约lcm大小若干片)置于装有pH 6.8磷酸缓冲液的50ml烧杯中,使其下沉;

2.吸去磷酸缓冲液,用l% Triton X-100处理20-30min; 3.吸去Triton X-100,用M缓冲液洗3次,每次10min; 4.3%戊二醛固定O.5-lh;

5.pH 6.8磷酸缓冲液洗3次,每次10min; 6.0.2%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20-30min;

7.用蒸馏水洗1或2次,细胞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结果】

绘制洋葱鳞茎表皮细胞微丝束的分布图。

【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6篇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与方法

本院04级、05级、06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 3个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在统计学处理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3班教个学教材均为《血液学检验》[1], 使用同一教学大纲, 教学时数相同 (理论课为40学时, 实验课为32学时) 。同样的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教学。04级检验班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利用书本、板书绘图、挂图讲解细胞形态特征;实验课中教师利用幻灯、图谱投影讲解细胞形态, 然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看血片、骨髓片。05级检验班与06级检验班是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我们采用自制的骨髓细胞学课件, 将图像、动作、文字与语言解说有机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实验课前要求学生绘制当次实验所学细胞的理论图谱, 实验课上我们采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血细胞学图鉴》及卫生部医学CAI课件《骨髓细胞检验》讲解细胞形态,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标准理论图谱, 在显微镜下观看血片、骨髓片。

1.3 考试成绩

《血液学检验》课程学习结束后对针对细胞形态学内容进行考试, 总成绩包括两部分:理论细胞形态学考试成绩 (占60%) ;实验细胞形态学考试成绩 (占40%) 。实验细胞形态学考试评分分为镜下单个细胞辨认 (共30个细胞, 占实验考核的30%) 和临床综合分析 (提供临床病历及相对应的血片和骨髓片, 让学生在90min内进行阅片并写出报告, 占实验考核的70%) 。

1.4 统计处理

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3个班级考试成绩见表1。

3 讨论

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液学检验教学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血象、骨髓象的分析, 是许多血液病诊断或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 贯穿着血液学检验的大部分内容。细胞形态学的讲授本身也是难点, 内容多, 枯燥, 要让学生们记住细胞形态, 仅靠教师泛泛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 以教师为中心, 很难唤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兴趣, 更谈不上记忆。学生对血液学检验的内容普遍反映深奥难懂。因而, 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3]。

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板书绘图讲解, 很难解释清楚细胞的形态。挂图多也是手工绘制居多, 存在着细胞形态失真的问题。而细胞形态是多样复杂的, 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单纯通过板书绘图及挂图教学, 学生很难掌握, 对教学内容也感到枯燥乏味。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通过幻灯、图谱讲解各种细胞形态特点。但幻灯、图谱等都是一幅幅单列的图象, 不易进行多种细胞之间的比较。教师每一次必须在上课前准备并收集图像供学生看, 这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镜下观察, 由于显微镜只供单人操作和观察, 教师常常就同一问题, 短时间内要在多位学生镜下一一找出。学生有疑问是老师确认, 这样往往又会遇到许多重复问题, 存在指导费时, 教学时效低的固有缺点。另外, 一些常见病例的标本相对不足, 有时全组同学围在一起观看, 因空间、时间的差距, 上课不能使所有同学观察清楚标本。这种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眼里往往只有一个个“物化”的学生, 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学习的质量极大地受到影响, 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4],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注:05检验班与04检验班进行比较, P<0.05, 06检验班与04检验班进行比较, P<0.05

我们自制的《骨髓细胞学》课件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文字与语言解说有机结合起来, 直观生动地再现了血细胞形态学教学内容[5], 在课件文本中通过热键将需要演示的图像、动画、声音或其他视频资料交互。这些图像来源于从图谱中扫描获得的典型细胞图和模式细胞图、通过图像捕获软件从实际标本中获得的图像、从internet下载的图像。除了有正常血细胞形态学图像还有许多真实病人的血液学图像资料。从05检验班开始使用, 这样教师在介绍某个细胞形态时不用在黑板上画了, 可以通过链接直接了解细胞形态而且真实, 形象, 教师省事, 教学内容在表达上有声有色。也便于进行细胞纵向、横向的比较, 如不同种类细胞的比较, 同类细胞不同阶段的比较, 不同标本中同类细胞的比较, 正常细胞与异常细胞的比较等, 使细胞形态学的教学精练、形象、易懂。学生直观看到细胞形态印象深刻, 提高了学生对细胞形态学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易的动画使同学能直观理解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分化过程, 课堂教学气氛不再呆板、沉闷。将临床的实际标本图片展示在同学的面前, 解决了细胞学教学标本不足的现状。这些是板书、挂图所无法比拟的。

从05检验班开始在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中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求学生上实验课之前绘制当次实验所要求学习的细胞的理论图谱, 特别突出难识别细胞和易误认、混淆的细胞特点。这样学生在每次看细胞时目的明确, 懂得自己要在显微镜下找哪些细胞, 明确细胞的哪些特点。实验课时, 教师根据每次实验课的内容, 应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穿插病例讨论, 采用P B L方式, 一边播放一边讲解, 不懂的地方重复播放, 给学生留下了真实完整的印象[6]。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标准理论图谱及多媒体教学中所获得细胞形态的印象在显微镜下观看血片、骨髓片, 结合病例作出诊断,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反映, 这样教学具体、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容易记忆, 同时带着问题观看, 增加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为了减少学生在观看血片、骨髓片时频繁需要教师讲解同一问题, 我们在每一小组中选拔出几位学习骨干, 每次课前对他们进行实验内容培训, 使其在各小组中, 起到“小老师”作用, 待他们进行初步诊断后, 老师最后确认。这一方式不仅提高实验实训效率, 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激发学习热情。在实际病例标本阅片时, 每次需书写骨髓报告,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7], 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总结。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经过《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90%学生喜欢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问问题的人多了, 喜欢讨论问题的人也多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在课件的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如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 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并通过理论与实验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结果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教学实效,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技能。结论改革后的细胞形态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显著效果,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医学检验,血液学,血细胞形态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方平.血液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陈丽梅, 韩立, 吕卓仁, 等.《实验诊断》枧教片的初步评估[J].西北医学教育, 1996, 14 (3) :151~152.

[3]张梅, 韩立, 吕卓仁, 等.实验诊断学的授课特点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1997, 15 (1) :14~15.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 1993:36~41.

[5]谢洪波.计算机辅助细胞形态教学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6 (3) :360~361.

[6]林立, 刘智勇, 赵强, 等.浅论利用枧听教育优化实验教学[D].西北医学教育, 2000, 8 (3) :147~148.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7篇

目前, 血液细胞分析仪从白细胞分类角度讲分为:二分类、三分类和五分类三种。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几项指标的检测方法相同或相似。所谓的不同点, 就在于白细胞的分类, 二分类、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分类均采用电阻抗法进行白细胞分群, 即库尔特原理。其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性的性质, 以对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为基础, 不同体积的白细胞在通过计数小孔时产生的脉冲大小也不同, 而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如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经溶血剂作用后有明显差异;因此根据脉冲的大小, 即可人为的将血内的白细胞分成二群 (小细胞群、大细胞群) 或三群 (小细胞群、中细胞群、大细胞群) , 溶血后小细胞群可理解为淋巴细胞, 中细胞群可理解为单核细胞群, 大细胞群可理解为中性粒细胞群, 即电阻抗白细胞分类实际上是根据细胞体积的大小来分群的, 而体积的大小并不是细胞形态的唯一指标, 例如在溶血后的小细胞群内90%的白细胞为淋巴细胞, 而绝不是均一的细胞群体, 假如遇到特殊的病理情况这种差异会更大。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白细胞计数、分群正常, 而且计数仪没有任何DIFF异常报警, 经过血液涂片或骨髓检验而被确诊为血液病。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为了适应与日剧增的临床诊断需要, 随着鞘流技术和单克隆技术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各种技术的五分群血细胞计数仪, 例如容量、电导、光散射测量法, 多角度偏振光散射白细胞分类技术, 阻抗与射频技术联合检测白细胞分类法, 光散射与细胞化学技术联合应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等, 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分为五群, 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有的细胞仪还有幼稚细胞检查系统, 同时增加了细胞DIFF异常报警功能, 大大加强了细胞分群的准确度, 但仍然可以发现有大量的血液病漏检。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System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提示异常的255例血象标本均来自于2010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做血常规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137例, 女性118例, 年龄6~73岁, 平均年龄34.5岁。

1.2 仪器与试剂

System XS-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日本Sysmes公司) ;原装配套试剂:全血质控品、校准品、Sysmes稀释液、溶血剂及染液;Olympus双目显微镜;瑞-姬染液 (上海沪峰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末梢血或以EDTA抗凝血真空采血管取样, 筛除冷凝集标本、脂血标本及溶血标本。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方法:按照仪器标准要求校准、调试及维护仪器。所有标本均于采血后10min~3h内以System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校准品及质控物进行检测,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 (CBC) 和白细胞分类 (DC) 等, 并备份检测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规定的制定血涂片检测操作规程, 对血细胞分析仪异常提示异常的血象标本同时制备2张血涂片, 以瑞—姬染液进行染色, 由2名经过实验室细胞形态学复检培训的人员按血涂片检测SOP文件进行形态学镜检, 每片各浏览100个有核细胞, 取中间值。

1.4 统计学分析

将血细胞分析仪对血象标本的异常提示项目经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得到的符合率 (%) 及血液疾病的检出率 (%) 运用SPSS18.0软件分别进行计数资料χ2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当P<0.05说明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细胞分析仪报警信息与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符合率 (%) 比较:255例血象标本中, 血细胞分析仪分别在异常血小板、核左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和红细胞异常方面进行警示, 详细数据见表1。

2.2血细胞分析仪异常提示的血象标本经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复检最终诊断的血液系统疾病真阳性率 (%) 比较, 详细数据见表2。

注:对血细胞分析仪报警项目进行显微镜复检, 将符合率分别进行计数资料χ检验得到P*<0.01, P**>0.05, 说明血细胞分析仪在异常血小板、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方面的异常提示与显微镜镜检有显著差异, 而在核左移、白细胞减少及红细胞异常方面的异常提示与显微镜镜检无明显差异

注:对血细胞分析仪报警异常的血象标本进行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最终确诊的血液系统疾病真阳性率分别进行计数资料χ2检验得到P#<0.01, P##>0.05, 说明血细胞分析仪在诊断白血病、贫血及感染发热方面与与显微镜镜检无明显差异, 在诊断血小板疾病上与显微镜镜检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 临床血象标本的检测效率大大提高, 得以快速完成大量标本的检测, 尤其是多功能 (核酸荧光染色+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 System 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能识别5种白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和幼稚细胞等血细胞, 并能提供多种预警和监测信息, 降低了人为影响因素, 提高了形态异常细胞的检出率, 可以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2]。但部分检验人员对血细胞分析仪依赖性越来越强, 对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镜检复检率过低, 造成检验结果与实际有一定偏差。

在正常情况下, 血细胞分析仪对正常血细胞的分类能力比肉眼精确的多, 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精密度, 但在异常情况下, 仪器分析只能依靠检测细胞的几种物理特性, 很难提供完全准确的分析结果[3]。而血细胞形态学显微镜镜检可以直观观察细胞内部结构, 这是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做到的, 也是区分和鉴定异常细胞所不可缺少的[4]。本研究发现, 血细胞分析仪在核左移、白细胞减少及红细胞异常方面的报警信息与显微镜镜检符合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准确率较高, 而在异常血小板、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方面的报警信息与显微镜镜检符合率有明显差异 (P<0.01) , 准确率较差;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真阳性率上, 血细胞分析仪在诊断白血病、贫血及感染发热方面与与显微镜镜检无明显差异 (P>0.05) , 准确率较高, 在诊断血小板疾病上与显微镜镜检有显著差异 (P<0.01) , 准确率较低。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血细胞分析仪只能对形态异常细胞进行筛查, 临床上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应在参考血细胞分析仪报警信息基础上联合血细胞形态学镜检, 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木洲, 吴婉青, 余崇镐, 等.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显微镜计数测定嗜酸性粒细胞比较[J].广东医学, 2008, 23 (12) :1301-1302.

[3]孙蒂, 王厚芳, 于俊峰, 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55-157.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1例已确诊为浆细胞病的本院住院患者,其诊断标准一律参照张之南等编写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3~78岁,中位年龄60岁。

1.2 方法

按常规方法行骨髓穿刺、涂片,选择头、体、尾清楚,薄厚适宜的骨髓涂片,干燥后经瑞氏染色。分类计数300个有核细胞,计算浆细胞的百分比,并对其进行分类、分型。

1.3浆细胞分型

根据Greipp等制定的标准,将浆细胞病中可见浆细胞分为:(1)原始、幼稚浆细胞,其胞体、仁较正常大而明显,双核、多核易见。(2)成熟浆细胞形态正常,唯数量增加,常大于10%。(3)网状细胞样浆细胞胞体大,胞核圆形,染色质多网状结构,核仁常为1~2个,大而蓝,胞质边界呈模糊状,浆内含有颗粒。(4)火焰状浆细胞:胞浆呈显著的嗜酸性反应,尤其在胞质周边区域。(5)淋巴细胞样浆细胞,细胞似淋巴细胞,核质紧密,核偏位,在细胞外可见断离的小滴状细胞浆,细胞边缘不规则,同时淋巴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

2 结果

2.1 骨髓细胞形态分型结果

61例PCL中原始、幼稚浆细胞型35例,占57.4%;成熟浆细胞型10例,占16.4%;网状样浆细胞2例,占3.3%;火焰状浆细胞型2例,占3.3%;淋巴细胞样浆细胞型3例,占4.9%;另有9例的骨髓细胞形态仅显示粒、红比例减低、增生性贫血、成熟浆细胞比例增高且大于5%,通过病理检查及细胞免疫组化确诊2例为肋骨的孤立性骨浆细胞瘤,1例为发生于阴道外阜的髓外浆细胞瘤。见表1。

2.2 生存情况

经过对61例浆细胞病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追踪观察,见表2。

2.3 5种骨髓细胞形态分别见下图1-5。

3 讨论

PCL虽然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左右,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的20%~30%,但在老年人群中其发病几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3]。其在临床上分类较多,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M);浆细胞骨髓瘤变异型(不分泌型骨髓瘤、惰性骨髓瘤、冒烟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瘤(孤立性骨浆细胞瘤、髓外浆细胞瘤);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系统性轻/重链沉积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骨硬化性骨髓瘤(POEMS综合征);重链病(γHCD、μHCD、αHCD);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等[4]。且不同种类其浆细胞又有各自的特点,骨髓形态学检查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5],将临床特点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结合起来可以更早期、更准确诊断,其中MM、浆细胞白血病、惰性骨髓瘤(IMM)、冒烟型骨髓瘤(SMM)及不分泌型骨髓瘤表现为浆细胞恶性增生,可见骨髓瘤样细胞、原始及幼稚浆细胞或网状细胞样浆细胞见图1、图3、图4,甚至有双核、多核奇特形态的浆细胞;MGUS、孤立性骨浆细胞瘤、髓外浆细胞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POEMS以及HCD这些疾病的骨髓中浆细胞增生程度受限,常5%<浆细胞<30%,且细胞分化良好,多为成熟浆细胞,可见双核浆细胞及火焰状浆细胞;而WM以淋巴样浆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图5,同时淋巴细胞及成熟浆细胞比例亦偏高,可见到PAS染色阳性的核内包涵体(Dutcher小体)。

浆细胞形态幼稚、数量增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6]。本文资料,其平均生存期显示成熟浆细胞型>原始、幼稚浆细胞型>网状细胞样浆细胞型的规律,骨髓中的浆细胞数量、质量与生存期呈负相关。据报道[7]对于浆细胞小于30%且以成熟浆细胞增多为主的浆细胞病者,平均生存期均高于浆细胞大于30%且有形态异常者。异常增生的浆细胞抑制正常浆细胞的成熟分化,使机体免疫力减低,极易继发感染。同时也使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受抑,致使患者的一般状态再度恶化,对治疗的耐受力降低,从而影响生存期,可见骨髓中浆细胞的质和量可推测浆细胞病患者的预后。

据报道,约40.9%的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有不同程度延误,误诊时间平均12.7个月,误诊率在70%左右[8]。其中在血清中IgM单克隆增高的疾病中,WM占27%、髓外浆细胞瘤占3.0%、MGUS占30%,而MGUS以每年0.6%~3.0%的速率进展为MM[9]。MGUS的浆细胞数量异常但非肿瘤性(恶性),患者产生大量异常抗体但通常不引起明显临床表现,该病常可以稳定多年,一些患者长达25年,其中20%~30%的患者可发展成为浆细胞恶性肿瘤如MM,而WM也可以由MGUS发展而来。在随访中有2例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和1例髓外浆细胞瘤进展为MM后死亡。随着近年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诊断已经从单纯细胞形态学诊断演变为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10],故笔者认为若能对手段综合判断及早确诊,早期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命,特别是对于5%<浆细胞<30%者即使浆细胞形态正常,也要长期追踪观察以免漏诊和误诊。

参考文献

[1]姬美容,谢毅.临床疑难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精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03-217.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74-395.

[3]丛玉隆,李顺义,卢兴国.中国血细胞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19.

[4]姚尔固,林凤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70-298.

[5]姜波,蒋志勇,张海军.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特点及误诊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3):68-269.

[6]王鸿利.多发性骨髓瘤实验诊断的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9):583-584.

[7]吕晓杰.187例MM患者预后多因数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6,15(4):269-270.

[8]主鸿鹄,徐开林,潘秀英,等.60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2,11(5):298-300.

[9]Kyle-RA,Themeau Tm,Rajkumar S V,et al.A.long-time study of prognosis in monoe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N[J].Engl.J Med,2002,346(120):564-569.

血液细胞形态学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0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比22∶18,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2.48±5.83)岁,平均体温(38.69±1.47)℃。其中16例为肝肿大患者,14例为脾肿大患者,10例为淋巴结轻度肿大患者;病因:其中2例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0例患者为恶性淋巴瘤,4例患者为巨细胞病毒感染,16例为EB病毒感染,8例患者病因不明。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血液检查

使用血液分析仪和其配套试剂测定患者体内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血涂片可使用瑞氏染色作白细胞分类,至少进行2次/d血常规检测,所有患者血象均符合以下标准:血小板<100×109/L;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00 g/L;血细胞<4.0×1012/L。

1.2.2 骨髓检查

血涂片和骨髓片均使用瑞氏染色行分类诊断,再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包括酯酶染色、髓过氧化物、糖原染色、铁染色,所有染色步骤均按照使用说明进行。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的血液细胞检查结果、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血液细胞分析

40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32例(80.0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全血细胞减少现象,8例(20.00%)患者同时出现白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现象;其中12例(30.00%)患者中性粒细胞值<1.0×109/L,40例(100.00%)的患者白细胞计数<100×109/L,36例(90.00%)患者血红蛋白<90 g/L。经外周血涂片发现:检出少量单核样组织细胞患者有4例(10.00%),中性粒细胞伴不同程度中毒性变患者有20例(50.00%),易见异型淋巴细胞患者有16例(40.00%)。

2.2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患者经骨髓涂片后发现:骨髓内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主要表现为巨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三系均升高,其中粒细胞系统占40%~67%,部分粒细胞呈现中毒性改变,红细胞系统占16%~30%,部分患者伴有血红蛋白或幼红细胞成熟度差,且分裂现象明显,形态不单一;巨核细胞计数平均为(153.25±41.25)只,血小板较为明显,主要以颗粒型为主,可呈成簇样分布,同时在涂片内可见较多噬血细胞,其核心主要呈现为椭圆形偏位,外形不规则,核仁隐约可见,染色质疏松,且胞浆丰富。

2.3 凝血功能检查

40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有38例(95.00%),其中以纤维蛋白原下降频率最为明显。患者凝血酶时间为28~5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8~60 s;凝血酶原时间为23~30 s;纤维蛋白原为1.0~1.5 g/L;D-二聚体定量>2000μg/L。

2.4 治疗效果

40例患者针对实验检验结果和病因,实施相应治疗后,39例(97.50%)患者均治愈出院,1例(2.5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延长治疗时间,其也恢复出院。

3 讨论

噬血细胞综合征其可因为各种病因诱发,且大部分患者均伴有组织细胞活跃吞噬现象,若未及时干预,可导致患者出现炎症状态[2]。临床上将噬血细胞综合征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其中以继发性最为常见,原发性主要是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关。有研究表明,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是与细胞免疫调节失衡、炎症细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细胞聚集有关,目前临床上发现,细胞毒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不仅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作用,还可有效调节体内免疫功能[3,4]。由于噬血细胞综合征是因为淋巴结、脾、肝、骨髓内大量淋巴组织聚集,造成组织器官出现炎症反应和浸润现象,而导致此类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细胞毒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毒途径功能障碍[5]。

噬血细胞综合征常见的发病因素为细菌、真菌、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腺病毒)、药物(苯妥英钠)、恶性肿瘤(血液系统肿瘤)。而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全细胞减少,其与MH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但两类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不同,噬血细胞综合征在骨髓细胞形态学中主要表现为良性增生、分化好组织细胞,以噬血细胞增多为主,同时大部分患者存在吞噬功能亢进现象,而吞噬物主要包括血小板、成熟(未成熟)红细胞、形态结构完整的白细胞,对其存在较多异常细胞组织,但其少见多核巨噬细胞,而MH在骨髓细胞涂片中主要表现为多核巨噬细胞,虽在其涂片中可见噬血细胞,但数量不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多[6]。对此骨髓细胞形态学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诊断价值较高,本文通过针对患者发病因素和实验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发现97.50%均治愈出院,说明骨髓细胞形态学可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治疗中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骨髓细胞形态学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诊断效果确切,可及时提供患者治疗依据,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索噬血细胞增多在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对患者进行骨髓、血液检查,分析患者各项诊断结果。结果 40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32例(80.0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全血细胞减少现象,8例(20.00%)患者同时出现白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现象,而骨髓细胞涂片中主要表现为巨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升高,骨髓内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针对实验检验结果和病因,实施相应治疗后,39例(97.50%)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中诊断效果显著。

关键词:噬血细胞增多,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

参考文献

[1]崇慧峰,孙芸,王传发,等.免疫固定电泳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比较.检验医学,2015,30(7):720-722.

[2]张雪,李蓓,陈振萍,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多中心综合比较及评价.检验医学,2014,29(8):843-847.

[3]单莹,高丹,刘勇,等.骨髓细胞形态学联合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在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山东医药,2016,56(17):77-79.

[4]朱凤,刘丹丹,朱明清,等.急性杂合细胞性白血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读片及特点总结.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5(3):364-366.

[5]王青,李伯利,陈葆国,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六例患者骨髓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33(5):266-270.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批改方法下一篇:远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