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形象范文

2024-08-21

叛逆形象范文(精选3篇)

叛逆形象 第1篇

首先便是其自身的叛逆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他的结局。关于贾宝玉的性格, 其实书中早有介绍。第三回中, 用了两首《西江月》来形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很容易理解, 说他性格乖张, 行为看上去也“似傻如狂”,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书中也多次交代, 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 委身于经济之道”, 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他厌倦透了程朱理学和所谓的八股文, 认为那些“都是前人无故生事”, “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与其整日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 倒不如看《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书, 而这类书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被称为“小说淫词”的。他还喜欢吟诗作对, 而这些也被他父亲视为不务正业, 骂他只会在这雕虫小技上下功夫。当然, 这不仅仅是他父亲的想法, 在整个封建社会人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 史湘云也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人们, 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 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 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可见宝玉对这些内容的反感。

自身的叛逆性格外化至行为上, 便出现了“似傻如狂”、“乖张”的结果。在封建家长眼里, 宝玉那些不读书不做学问的道理被他们视作疯话、呆话, 是不被理解和原谅的。身为高门府第的公子, 宝玉理应走读书应举, 结交官场, 遵从礼法, 经邦济世的人生道路, 然而他却整日流连脂粉, 说着那样“大逆不道”的言语, 这些无疑被人们认为“行为偏僻性乖张”了。不仅如此, 宝玉的叛逆性格还包含着对封建道德原则的蔑视和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有意地抬高女子的地位, 这种观念在当时可算是极有进步性的, 可是象这样的进步性在时人看来却是极大的叛逆。宝玉叛逆性格的另一种外化表现方式便是宝、黛之间的爱情。与封建传统婚姻媒妁母命的方式不同,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自由恋爱, 正因如此, 他们的爱情便带有了反封建的性质, 因而被冠上了“叛逆”的名义, 也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只能是悲剧。

除去自身的叛逆性格, 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的催化剂。贾宝玉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的贵族大家庭,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首先便是贾母。由于他衔玉而生, 同时因为“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最似荣国公, 所以最得老祖母的溺爱。比如父亲贾政派人来叫, 贾宝玉吓得“死也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 你只管去。有我呢, 他不敢委屈了你。”又吩咐老嬷嬷, “好生带了去, 别叫他老子唬着他” (见第二十三回) 。作为王夫人独子, 贾宝玉是其家庭地位的象征和保障, 王夫人更多地是从生活角度加以密切关注, 及时清理贾宝玉的周边环境, 如金钏和晴雯, 以保障贾宝玉达到她预期的发展。贾政对儿子的爱却更多的是从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角度去规范和管制宝玉, 以期儿子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其表现出的近乎荒诞的严父形象和简单粗暴的灌输方式, 无疑使贾宝玉的个性深受压抑。

如送宝玉人家塾前的“宣见”, 当着众清客羞辱道:“再提‘上’学, 连我也羞死了, 依我说你竟是玩你的是正理, 仔细脏了我的地, 靠脏了我的门!” (第九回) 。这些辱骂、讽刺、挖苦、恐吓形成了一种精神虐待, 只要宝玉听到有父亲的传唤, 便“好似打了一个焦雷, 登时扫去兴头, 脸上转了颜色杀死也不敢去。” (第二十三回) 。祖母的疼爱、母亲严密的监控、父亲残暴的教育方式, 种种这些家庭因素只会加重宝玉性格的叛逆因素。所以家庭在小说中不再单指一家之家庭, 而是宝玉所生活和依靠的封建大家族, 即贾府。可以说, 贾府的衰败映衬了宝玉的悲剧, 反之, 宝玉的悲剧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过程, 相互作用之中体现出了历史的必然性。

时代环境的影响同样也诱导了宝玉叛逆性格的生成。在封建社会, 作为一个官僚大家族的继承者, 一个被家族寄以厚望的唯一“略望可成”的负有家族使命的男人,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具有先天的本人无法选择的确定性。作为男人, 他必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作为家族继承者, 他还肩负光宗耀祖、振兴家族的使命。然而, 他不仅丝毫无意于仕途经济, 甚至走上“背叛”的道路。他的背叛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 放之今日, 也许并不会被人们认为是背叛, 反而是其性格多样化的一种表现。然而在他所生存的时代环境里, 这种背叛是不被允许的, 是大逆不道的。思想进步, 而行为被时代约束, 思想与行为的不一致, 正是他最大的悲剧, 他始终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他无路可走, 也别无选择, 只能选择出家。也许, 这也是作者为自己找的一个出路, 他也无法跳出历史的局限。

由此可见, 造成贾宝玉悲剧人物形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其自身的叛逆性格, 也有家庭因素的催发, 再加上时代条件的约束, 使他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悲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贾宝玉的悲剧是无法改变的,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 他的悲剧要么是毁灭, 要么是妥协, 他无法跳出历史发展的局限。如果要进一步说的话, 他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叛逆形象 第2篇

(一)革命者形象

我们在简单地了解了《女神》的背景信息后,不难发现:诗歌产生于一个思想混乱,民众急切需要一个革命者振臂高呼,带领有识之士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反抗与叛逆精神。诗人作为站在新时代的顶峰,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和恢宏的气概,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来临。在《序诗》中,作者这样写道:“我愿成个共产主义者”。在《匪徒颂》这一首诗歌当中,诗歌开篇即摆出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那些道貌岸然的假革命者,接下来作者分别举了以克伦威尔、马克思、释迦摩尼、哥白尼、罗丹和卢梭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旧世界、旧制度的叛逆者、破坏者,新学说新思想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以六个格式一致的诗节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和“教育革命”的匪徒们的歌颂,并且在每个诗节的后面都用了相同的“万岁!万岁!万岁!”的反复咏叹的模式,使得情感更突出。作者的革命情绪也就更加的跃然纸上了。

(二)大胆的自我表达者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旧时代的逆子,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而要确切地表达这样的狂暴有健全、富有力量又精神饱满的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毫不犹豫地以第一人称“我”作为诗歌的叙述者。 因此,本诗集当中的很多诗歌主人公都是以作者自己作为原型的。诗句中多次出现了“我的……我的……”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很多的诗句还直接引用了诗人的名字“沫若”,除此之外,作者的自我表达还是非常赤裸裸的,作者努力地做到“对追求自由者的大胆歌唱”。比如在《天狗》整首诗中,作者全部都是以“我”作为每一个诗句的开头的,这样的效果就使得作者的情感能够随着诗句的往下书写,自然而然、毫不保留地迸发出来,给读者以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三)光明的歌颂者和追求者形象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大家都在尝试着用不同形式、不同手段表达对于光明的追求和呼唤。在这样的大潮流中,鲁迅找到了他的立脚点,那就是他他那些立意深刻、文字简练的短篇小说。而作为另一个旗手的郭沫若在歌颂和追求光明的道路上也开辟出了自己的处女地。在《女神》中充满着作者对于光明的追求和赞颂。作者借助太阳、月亮、星星和火、油、灯等意象代表光明,通过对它们的追求和赞颂来借物抒怀。比如在诗集的第一首《女神之再生》中,就讲了一个上古的故事:女神们先前消失于海水之中,原是“创造新鲜的太阳”去了。女神们所合唱的歌词浅显易懂、直白入里。诗歌最后是在骤然的光明中,舞台监督上台致辞,说明诗人“真正逃往海外去造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去了”,同时号召读者观众自行创造新生的太阳。

在《凤凰涅槃》组诗当中,作者借凤凰浴火重生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命之火是永不停息的,只有光明才可以带给凤与凰以新的生命和生活。在《日出》中,诗人对太阳所取得的胜利欢呼雀跃,说“四野的鸡声”就是为它奏的凯旋的音乐。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将要诞生的新中国的热情欢呼。本诗是《女神》中成功的诗篇。

而在《新阳关三叠》中,作者在每一个诗节的最后分别有这样的句子:“你要叫我跟你同去吗?太阳哟!”“我也想跟你同路去哟!太阳哟!”“我恨不能跟你同路去哟!太阳哟!”,本诗尽管是一首送别诗,但里面对于太阳的怀恋,对于光明的追求是毫不懈怠的。除此之外,在《心灯》《地球,我的母亲!》《光海》《晴朝》等诗歌当中,以及借助歌颂“阿坡罗”和“普罗米修士”等人,都有类似的情感表达。

(四)勇敢的牺牲精神和强烈的死亡情节

现代作家欧阳斌在《生命的暗示》一文中对天才有过这样的表述:“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郭沫若就是一个天才,他努力寻找着救亡国家的精神武器,他总是希望自己能通过诗歌的方式唤醒人民大众。对于弃医从文的郭沫若来说再没有比找到一条救国之路更好的人生了,再没有比开创一派新气象更重的责任了。他认识到,时代赋予了他们这一代人以特殊的使命。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和生命价值,他必须做出和同时代人更多的贡献,付出比他们更多的努力或者心血,哪怕是生命也在所不惜。郭沫若是深受雪莱、裴多菲等影响的人,对于“生命”“自由”和“价值”是有着许多的独到的见地的。在理想和现实的残酷对立中,郭沫若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尖锐批判时弊,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对于生死的毫不避讳。纵观诗集《女神》,你会发现作者在许多的篇章当中都有赤裸裸的表达。

在诗歌《凤凰涅槃》中,作者描写了一幅这样的画面:凤和凰的死期到了,他们并不留恋现实的生活。在《凤歌》和《凰歌》中,以凤与凰对唱的形式,发出了诅咒天地的悲愤之音。凤唱出了一支“天问”式的悲歌,诅咒着旧世界的黑暗与罪恶:“冷淡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和着风,凰也低昂起舞,用痛苦悲怆的音调述说着中华民族无穷的苦难:“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烧不息的情火,荡不去的羞辱”。这歌声,充满着对宇宙的质问,对时空的追问,叩响了生命与存在,有限与无线,永恒与瞬间的脉搏。在《群鸟歌》中,岩鹰、孔雀、家鸽鹦鹉等鸟禽的拙劣表现,增加了诗歌的悲壮感和孤独感。在《凤凰更生歌》中,凤与凰浴火重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艰险,超越现实和过去的囚笼,超越了生死,到达了“涅槃”的超人境地。可以说,征收诗歌表达了作者要毁灭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强烈愿望。这一种愿望必须是生死湘搏,舍我其谁的。在征收诗歌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当年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

在《天狗》中,作者创造的“天狗”意象,高呼“我是一条天狗呀!”毫无世俗的顾忌思想的羁绊。高叫着把“月”“日”“一切的星球”“全宇宙”都吞噬了,一个意志强烈、毁天灭地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直面黑暗的旧世界,以满腔的热情和直抒胸臆的方式呼唤新的时代的到来。这在当时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呀。特别是在诗歌的结尾处:“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一个连同诗人自己在内的整个旧世界,在个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冲击下毁灭了。而在《胜利的死》这首诗中,作者借爱尔兰志士马克司威尼为了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被处死的事情,热情歌颂那“悲壮的死”和“金光灿烂的死”,认为他们就是“同等凯旋的死”和“胜利的死”。 在《死》这首诗中,作者琢磨着“死”,把“死”看成“真正的解脱”,把“爱”比喻成“死”。觉得“死”就是妙龄的少女,自己就是害羞的情郎。郭沫若说“很想见你”,其实是看到了它的甘美和生命意义,看成是“生”的延续。在《死的诱惑》和《火葬场》《蜜桑索罗普之夜歌》《鸣蝉》等诗歌中都有对死亡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死亡意义的认识和向往。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死不是社会的终结,它更应该是历史的延续,生命的延续。为着这种延续,必须要牺牲自我,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说,作者歌颂死亡,就是在歌颂生命。作者的浓烈的死亡意识,并不能掩盖其对新生的憧憬期望。

叛逆形象 第3篇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人物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佳作。它主要描写了杜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为梦而死, 又为圆梦而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在剧中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可爱又叛逆的闺塾女子形象。作为此剧中一个举足重轻的人物, 杜丽娘是个让人在掩卷而思之余不得不喜欢的一位女子。为其之痴情, 为其之贤淑, 为其毫不掩饰的自我欣赏。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形象可圈可点。

一、知书达礼的闺塾小姐

在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中国的官宦家庭都极其注重对子女的礼仪教导。作为一个大家闺秀, 不仅要遵从所谓的“三从四德”, 还要遵守无尽的对其行为进行限制的条条框框。《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也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 她是淮扬太守之女, 女红精巧, 书法也精妙。为了让丽娘“他日嫁一书生, 不枉了谈吐相称。”, 其父母要求她“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 玉镜台前插架书”, 还要“略识周公礼数”。杜丽娘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出落得贤淑可人, 深谙孝道礼仪。在《闹殇》中, 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并为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尽一己之孝十分惋惜, 向母亲透露心声, “从小来觑的千金重, 不孝女孝顺无终。当今生花开一红, 愿来生把萱椿再奉”。待起死回生后, 她也是常惦记着父母, 知道外面兵荒马乱, 她便央求柳梦梅“看淮扬动静去把爹娘探”。

拜见老师时, 杜丽娘“莲步鲤趋庭, 儒门旧家数”, 为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丽娘问师母尊年, 为将绣的鞋儿请样。在老师面前表现得也谦虚谨慎“学生自愧蒲柳之姿, 敢烦桃李之教”, 当杜太守要与先生喝酒时, 杜丽娘向长辈拜别“酒是先生馔, 女为君子儒”, 不仅如此, 她还教导春香“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这些都可以看到杜丽娘作为一个闺塾小姐的知书达礼。

二、至情至真的可爱女子

杜丽娘的可爱主要表现在她的痴情和两次自我欣赏。在那个“存天理, 灭人欲”的时代, “女性爱欲有如潜藏于海底的沉默冰山, 阴云遮蔽的黑暗大陆, 被压抑, 被禁忌, 被异化, 始终无法以主体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存在于文本”, 但在《牡丹亭》中, 汤显祖凭着自己的至情观, 把一个勇于表现自己自然人性欲望的杜丽娘塑造得栩栩如生。正如徐振贵先生说:“崔莺莺是战胜封建礼教的多情人;杜丽娘是以情爱战胜‘天理’的再生人。”

在“剪不断, 理还乱, 闷无端。”的境况下, 杜丽娘让春香带她去游园。而这之前, 偶然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感叹道“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 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镇,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到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这春色既是指园中美好的景色, 也是意指自己美丽的容颜, 随春香到了后花园中才知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尽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触景伤情, 不觉自叹“吾今年已二八, 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 怎得蟾宫之客?”, “吾生于宦族, 长在名门。年已及笄, 不得早成佳配, 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 岂料命如一叶乎!”跟之前中国大多数文本中塑造的女子不同, 这里的杜丽娘率真可爱。

在花神的引导下, 丽娘“昼眠香阁。忽见一生, 年可弱冠, 丰姿俊妍”, 被其多情打动, 两人“搂抱去牡丹亭畔, 芍药阑边, 共成云雨之欢。两情和合, 真个是千般爱惜, 万种温存”, 只可惜“雨香云片, 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 唤醒纱窗睡不便”。在此次游园之后, 杜丽娘便落下了心病, 于是再次来到园中寻梦, 却是“寻来寻去, 都不见了”, 一切“怎生这般凄凉冷落, 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 “偶然间心似缱, 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寻梦不得, 杜丽娘郁郁寡欢, 人“瘦到九分九了”, 让春香拿镜一照, 自己也惊叹“往日艳冶轻盈, 怎奈一瘦至此”, 并意识到“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 流在人间, 一旦无常, 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在描画过程中, 杜丽娘自语:“影儿呵, 和你细评度:你腮斗儿恁喜谑, 则待注樱桃, 染柳条, 渲云鬟烟霭飘萧;眉梢青末了, 个中人全在秋波妙, 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

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好天然的可爱女子, 为梦中多情俊逸的秀才痴情伤怀, 以至坏了一命。《礼记》云:“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食色, 性也。”从惊梦、寻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杜丽娘自我春心毫不掩饰的释放。

三、温柔贤淑的婢女之友

虽说作者设定的杜丽娘与春香是小姐与婢女的关系, 但是在本剧中, 读者更会觉得她们是对要好的姐妹。春香就像是一个引着丽娘玩耍, 跟她聊天做伴的好友, 特别是在这种“手不许把秋千索拿, 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的枯燥的闺门生活中, 春香是唯一一个杜丽娘可以向其倾吐内心的人。在一场春梦过后, 她对春香毫不隐瞒, 告诉她“花园游玩之时, 咱也有个人儿”。在春香面前, 杜丽娘也从未摆小姐的架子, 从未对其颐指气使, 两人是“我情中你意中”, 也只有春香知道丽娘那幅自画又自题诗的春容。正因为两人姐妹般地情谊, 在杜丽娘死后, 春香痛哭的感叹道:“春香姐, 再不教你暖朱唇学弄箫。再不和你荡湘裙闲斗草。”

正如有人曾说的一样, “杜丽娘的身上绽放着人性复苏、人性回归、肯定人欲、张扬个性自由的思想火花”, 也是这样的一位真实可爱的女子, 为这部剧作增添了不少光彩, 吸引着无数读者的捧卷阅读。

参考文献

[1][明]汤显祖.牡丹亭[M].徐塑方, 等, 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1][明]汤显祖.牡丹亭[M].徐塑方, 等, 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2]赵树勤.当代女性爱欲书写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特征[J].中国文学研究, 2001, 2.[2]赵树勤.当代女性爱欲书写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特征[J].中国文学研究, 2001, 2.

[3]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290.[3]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290.

[4]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 1980:1422.[4]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 1980:1422.

[5]杨伯峻.孟子译注 (下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62:255.[5]杨伯峻.孟子译注 (下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62:255.

上一篇:促进生长下一篇:农业机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