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学生范文

2024-09-21

高师院校学生范文(精选12篇)

高师院校学生 第1篇

一、对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 含义

所谓高师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是指以全面提高师范生素质为目标, 以促进师范生认知素质和人文素质综合、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构建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多样性、人格化的职业素质为追求, 通过对高等师范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的运用与实施, 将未来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体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在个体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育。

(二) 特征

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认知型高等教育, 其特征如下。 (1) 基础性:包括基本素养、基本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 (2) 全体性:不是选择性和淘汰性的教育, 而是针对全体学生, 既强调公平又反对平均主义的教育; (3) 个体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尤其是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4) 交互性:相互促进, 即某种素质水平高, 其他素质水平也跟着提高;反之, 相互制约, 即某种素质水平低, 也会降低其他的素质水平[1]。

(三) 意义

教师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母机”。我国高师院校毕业生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 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必要的, 也是重要的。

1. 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师院校素质教育既不是针对某种教育弊端提出的, 也不是盲目追求“全能教育”, 而是对教师教育应如何满足人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要求, 以及如何引导和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进行整体反思后, 确立的教育理想。

2. 大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诉求。

现代化社会对师范生培养的要求是“一, 必须传授现代科学领域内的最新基础知识;二,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使其不断吸取新知识信息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三, 帮助学生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尽管素质教育的要求十分迫切, 但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还存在许多与此要求相悖的现象。

二、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 现存问题

1. 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接受教师教育的大学生, 在水平和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个体性差异。 (1) 品格道德:价值目标是大学生品格道德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问题, 是一个人思想、作风、方法和行为的综合反映。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 学生价值目标难免出现功利化倾向, 如自我意识过强、缺少敬业精神和集体观念薄弱等。 (2) 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 也是其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学习、就业等压力引发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 如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心理冲突、经济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及情感原因引起的苦恼忧虑等。此类素质教育问题不仅表现于学生自身, 还体现在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2. 学校教育的偏差。

高师院校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其职业信仰和职业技能, 为将来的专业化打好基础。因此, 下列问题随之而来。 (1) 专业教育的定位:传统的高等教育习惯于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人为地区分为两种互不相关的教育, 事实证明,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 由于过度专业化, 使得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科学知识, 而文科学生缺少自然科学知识, 知识结构趋于单一, 知识面较窄, 思维方式也不够开阔。 (2) 课堂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如: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过于专业化, 等等[3]。但是, 把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 在课堂教学之外“另开炉灶”, 一味追求“特长教育”, 以偏概全, 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形式。

(二) 问题的成因

1. 学生自身问题的成因。

随着家庭环境变得越来越优越, 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 大学生的品格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挫折理论指出, 挫折感使人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行为[4]。当代大学生普遍没有经受过磨砺, 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并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和正确地认识社会, 往往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 对未来期望过高, 因而一旦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难免出现品格道德上的偏离和心理上的扭曲。

2. 学校教育偏差的成因。

我国教师教育的特色尚不够鲜明, 尤其是针对师德和职业理想的教育相对薄弱, 导致师范生缺乏敬业精神, 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1) 大部分高师院校仅仅通过安排学生选修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以配合素质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 并没有真正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实施素质教育, 是要将其理论、方法运用于日常专业教学中去, 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 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绝对地对立起来, 认为考试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也是一种误解。事实上, 考察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完善严格的考评手段, 从而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顺利、健康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原则与策略

(一) 基本原则

根据以上问题成因, 构建解决策略应依据如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教育是构建学生自为现实性的主体活动, 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才能全面塑造和提高其素质水平。 (2) 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等的和谐发展。因此, 高师院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应多方统筹、全面协调、整体优化, 全面发挥其育人功能。 (3) 层次性原则:学生入校后, 通常会出现暂时的不适应, 此后逐渐进入角色, 在即将走上教育岗位前达到人格的良好表现。其发展轨迹的层次性显而易见, 而素质教育应配合该轨迹, 相应体现出层次性。 (4) 师范性原则:师范性是教师教育的灵魂, 也是实施师范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学生来说, 高师院校的各项规范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应充分利用其示范指导性。

(二) 解决策略

1. 利用耗散结构理论重新审视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因此, 首先应该更新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观念, 然后, 以此为新的落脚点展开研究。耗散结构理论, 是指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 如果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 系统内部的量变可能引起质变, 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和分子后, 会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 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互相协调的作用, 从而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这种非平衡下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5]。素质教育体系具有耗散结构的特点,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可以通过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形成新的有效结构, 因此, 不再囿于传统教师教育的局限性当中。但学生个体需要存在差异, 对素质提升的要求亦有所不同, 因此, 学校和社会等外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源也应有所区别。

2. 实施系统工程教育。

(1) 政治理论与文明修身支柱工程。该工程是科学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一方面, 抓政治理论学习要做到思想上强化学习, 制度上保证学习, 形式上搞活学习, 活动上落实学习;另一方面, 抓学生的文明修身要做到:深入开展以科学政治理论为指导的文明行为养成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同时, 加强学校中各种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以志愿服务为宗旨, 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

(2) 社会实践创新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工程”的具体内容为: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广泛调查和科技文化服务, 建立社会实践和科研档案, 纳入学籍管理, 并计入教师工作量, 强化“组织动员—社会实践—消化吸收—表彰奖励”等各个环节。坚持理论和实践、活动课和特长课、服务社会和锻炼人才相结合。

(3) 校园学生文化氛围工程。这是素质教育的软任务, 对人才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在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才干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 使校园文化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体现出学校特色;二是要开展科技含量高、学术气氛浓、精品意识强、欣赏价值高、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营造一种求实创新、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

(4) 素质档案人才就业工程。素质档案在新生入学时由学校发给学生, 毕业前交还给学校, 素质档案中的各种材料, 包括成绩单、获奖证书、单项素质合格证书、身体检查表、微格教学录像带、板书设计照片、发表作品的复印件等, 经学校统一审核, 加盖公章后再发还个人, 供用人单位选人时参考。毕业生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就业率;同时, 毕业生就业状况也反衬出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 毕业生就业工程建设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特殊任务。

高师院校是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此平台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受时间、精力、能力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使每位学生的每种素质都实现均衡发展, 只能是无限地接近所谓的“全面发展”。同时, 要注意“全面”不等于“面面”, 高师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自由地自我发展的机遇和提升的无限空间。

摘要:当前, 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 高师院校在很大程度上, 仍然只注重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尽管这两方面对于师范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但从建立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 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有必要对如何在高师院校中推行素质教育进行深层次、系统性的研究。

关键词: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侯治水等.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2]展利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11) .

[3]陈宗章.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偏差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5) .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68.

高师院校学生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师教育 课程满意度 课堂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作为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其课程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满意度来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学生课程满意度是指高等院校学生作为享受高等教育服务的顾客,将自己接受到的课程服务与自己预期期望相比较,衡量课程服务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满足而高兴或是因未满足而失望的一种感受。学生对课程服务的满意程度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时数和教师教学等因素的满意程度来考查。作为沈阳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负责人,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了课程问卷,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以期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是教育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男生有8人,占全体学生数的24%,女生有26人,占76%。共发放问卷34份,全部回收且全部有效。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自编问卷,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学媒介等三个方面,测量的维度根据利克特量表制订,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维度。

(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情况

课程设置满意度包括课程总体满意度、课程内容、学时学分等课程设置情况的满意程度。

对课程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24名学生很满意,占学生总数的70%,而余下的30%的学生认为满意,可见学生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很高。

课程内容、学时学分安排、课程目标设计、开课时间安排和考核方式这五个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相比略有差异。其中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较高,5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与课程总体满意度一致,而有6名学生认为学时学分的安排一般,4名学生认为开课时间安排一般;只有13名学生对学时学分安排很满意,开课时间安排则只有11名学生认为很满意。在学生提出对课程改进或加强的建议中,有13名学生认为课时相对较少、有些紧张,知识内容无法扩展,应适当增加。

可见,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时学分安排和开课时间安排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二)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对教师满意程度的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个人素质满意度的调查,包括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30名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很满意,占总数的88%,31名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很满意,占91%,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手段很满意的学生人数略少,但也达到了76%。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或希望中,学生都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表示赞赏,并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可见教师的个人素质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第二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理论实践学时分配的满意度。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这三个指标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满意的学生数达到了70%,对课堂教学效果很满意的学生为50%。对于理论和实践学时的分配,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内容的学时,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并且希望能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锻炼,真正体验到教学的氛围,增强实践的效果。

(三)课程传播媒介的满意度情况

本课程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课程平台和教学课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两种媒介的满意度情况是:学生对教学课件的满意度高于网络平台,可能是因为已经很熟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接受新生的事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也有学生反映网络平台不是很稳定,影响了使用。

总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很高,从调查的三个方面总体来看,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最高,且大大高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课程设置中的开课时间安排是满意度最低的指标,其次是学时学分安排的满意度低。

二、提高课程满意度的反思与前瞻

(一)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并能够结合理论,具体设计课堂某一环节,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门课程的讲授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指导者,学生的实践操作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获得真实的体验,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正确有效的,也得到学生的认可,这种安排使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课程学时有限,不能安排过多的实践课,不能让每名学生都有实践教学的机会。这个问题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增加课时,而在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效果,提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实践的机会。另外,课程的学习不应仅限于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应充分扩展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增加有效的学习时间。 其次,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充分利用,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适应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二是网络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前瞻

本门课程将继续本着“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并不断完善“双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要求教师继续钻研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则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学习,从而使教和学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寻求理论的帮助,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并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双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课堂训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本门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教师,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经验的获得,教学课堂设计这门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获得课堂教学经验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和效率,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获得直接的教学经验。另外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使课堂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本门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是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今后将不断探索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自学更能够发挥主动性,更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学的能力,当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深刻。学生自学可采取个人自学和小组互助自学的形式,首先学生通过个人自学获得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助讨论,从而排除学习障碍。学生自学不仅适用于理论的学习,也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每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的机会,而小组互助自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成员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并可以进行互相点评,从而增强实践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习和发展。

3.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采用两种教学媒介,传统的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比较传统的教学课件被每名学生所熟悉,课件的利用也比较充分,而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现代的教学方式,是新生事物,其强大的功能并没有被学生熟知,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所以本门课程在今后要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尤其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高师院校学生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心理素质 德才兼备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53-01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教育职业技能,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1 加强学生德育建设,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德为师之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培养高师院校学前专业人才的第一位的要求。热爱和尊重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又是学前教师最基本的品德。没有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对其教育对象的爱,根本就谈不上教育。幼儿教师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幼儿。所以说,学前专业学生的道德水平高低,将来注定要影响更多的幼儿。因此,对学前专业学生加强师德教育意义重大。

2 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所需要的各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

学前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对周围环境充满认知渴望的幼儿。他们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老师的信赖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学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舞蹈、音乐、美术、体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和储备,同时还要学会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胜任未来工作的需要。

3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心态阳光,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心理健康的教师乐于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理的辅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能够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的教师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正确面对困难和考验,能够成为学生生活的榜样;心理健康的教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强,更好地和同事团结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职能。学前专业的学生,如果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所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保证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4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教育职业技能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完成幼儿园教育教学任务必备的本领,是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桥梁,是幼儿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基本体现,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依据幼教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应注重下几项职业技能的培养:语言能力,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参加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通过省级以上普通话测试,按要求获得普通话测试证,这是从事幼教工作的必备技能;创新能力,让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自主能力,挖掘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实践能力,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面对的是性格各异,成长环境丰富多样的儿童,为此,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和实习活动,把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语教学能力,加强外语口语教学,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幼儿英语对话交流能力,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受英语的熏陶和培养;继续学习能力,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网络资源丰富,功能强大,信息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所以学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音乐、舞蹈、美术、体能等等专业技能是从事幼教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

总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未来国家间人才的竞争首先取决于当前师范院校对幼儿教师后备力量的严格培养和教育。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的幼教事业,打好基础,参与未来社会高水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张月红,吴放.幼儿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成功教育的大前提—— 关于“教育技能”与“教育素养”的对话[J].学前教育.

[2]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师院校学生 第4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近些年来, 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大学毕业生每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与之同时的就业岗位并未配套增长, 就业难也就成为了当前矛盾的焦点。另外“逢进必考”人事任用制度的实施, 给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用人推荐及选择余地越来越小, 致使学生的对口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地方高师院校在此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

二、导致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就业对口率低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 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学非所愿, 读大学只为文凭, 不考虑职业发展, 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 这种情况在当代大学生中占有不小的比例。根据我校2012年针对大一新生做的关于对专业认识的调查统计, 有63.67%的调查参与者较清楚所学专业的前景, 有31.77%的调查参与者对所学专业前景不清楚, 有4.56%的调查参与者处于模糊阶段。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高考时报考盲目, 只想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并不考虑四年后的就业问题, 有些学生因自身成绩、招生名额等原因, 报考志愿时选择性较小, 还有些学生是报考志愿落选被调剂分配, 甚至有些学生由于不了解填报规则而导致自己糊里糊涂的被一个自己没有选择的专业或学校给录取了。

(2) 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内江地区高等院校数量较少, 一年的毕业生约6000人, 加之我市经济水平不是太高, 基础设施也不是很完善, 对外地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是太强, 整体的竞争气氛不是很浓厚。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逐渐削弱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竞争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根据我校2012年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本校毕业生到中小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人数比率为55.13%, 除此之外到民营事业单位 (私立学校、培训机构) 就业的人数占就业人数比率为16.28%, 导致这一群体就业质量整体不是很高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许多人缺乏竞争意识, 没有掌握求职技巧, 缺乏岗位竞争力。

(3) 大学生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和自身能力之间认识不清, 出现过于自大、自卑现象。现在大学生比较急功近利, 片面追求狭隘的知识, 有的只顾培养自己所谓的交际等能力, 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导致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屡次失利。

2、家长的原因

家长大都喜欢攀比, 对专业的认识模糊, 对职业的选择面了解少, 认知面更少。有些家长由于自身工作经历的限制, 不了解高校专业的设置, 除部分知识文化较高的家长了解多一点, 大部分家长只了解大众化的一些专业和与自己相关的专业。即使有的家长了解很多专业, 但对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很多家长更加注重的是所选学校的知名度, 而很少关注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影响从而间接的影响到了学生当初的专业选择, 也间接导致了以后就业的不对口现状。

3、学校的原因

(1) 教育模式略偏单一。高校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反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加之同专业的人数相对增多, 教师资源比较紧张, 导致教师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减少, 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是很到位并且也不太全面。除此之外由于日常开展的模拟招聘活动和就业指导讲座较少, 使学生掌握的应聘知识和求职技能匮乏, 导致学生缺乏岗位竞争力。

(2) 学校就业途径还未完善。我国高师院校就业途径探索起步较晚, 就业渠道还有待完善, 就业信息质量还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学校还只处于关注量的提高, 忽视了就业信息质的相关要求。

(3) 学科设置不尽合理。地方高师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学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根据表一的数据显示法学专业的对口就业率较低,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该行业的专业知识性和灵活思考能力要求很高, 地方高师院校不论是学生还是师资都还有待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四川还未形成像东南沿海地区那样成熟的电子商务市场;管理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是很扎实, 缺乏管理经验;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对口就业率的原因是因为该专业对软件的运用和开发能力要求较高, 一般只有成都这种大城市需求量才会比较多, 但是成都地区高校众多, 我们的学生缺乏岗位竞争力。

4、社会的原因

(1) 毕业生供需矛盾。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自从高校扩招后, 近几年毕业生供需矛盾便日益突出, 甚至出现了岗位增36%学生增130%的情况;同时这也将加剧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现状的恶化。

(2)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 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许多企业只愿意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从而降低员工成本。对于那些空有满腹知识, 却无一点的经验的应届大学生们, 他们更多时候则选择以经验不足为由而拒绝录用。

(3) 企业岗位分工不明显。现在很多单位设置的工作岗位分工不明显, 造成用人单位只注重学校, 不注重人才。对于有些职位分工明显的岗位, 他们又片面追求重点院校和高学历的学生, 直接导致了人才不对口就业矛盾。

(4) 企业自身水平。现在许多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许多大学生做的工作高中生和中专生同样也可以胜任, 使大学生本身的专业优势难以体现出来。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实现对口就业。

三、改善就业不对口的措施

1、学生自身

(1) 学生应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必须对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职业目标以及行业现状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采取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加深知识与能力相互关系的认识, 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在大学期间, 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能力上。同时尽可能的参加一些专业技能大赛, 这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 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的灵活运用能力。

2、学生家长

家长可以通过就业网站 (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 和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就业信息多了解就业环境现状, 了解专业动态。在孩子专业选择给予多方面的指导, 不要纯粹的把自己的想法或愿望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同时防止盲目攀比和虚荣心理作怪, 一定要理智冷静的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协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跟能力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

3、学校

(1) 实施分类指导工作。学生就业指导, 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方针、政策,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通过各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为学生收集和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他所感兴趣行业的就业要求和就业信息。因此学校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和专业走向, 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就业要求、就业环境和就业信息, 引导学生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找准适合学生专业类型的就业岗位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

(2) 积极搜索就业资料, 掌握充足的招聘信息。在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 就业信息很关键。不论是学校各主管单位、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还是辅导员都要在就业工作开展的时候, 积极搜索就业资料, 拓宽就业渠道, 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足够的招聘信息, 鼓励大学生到各大人才招聘网站搜索自己所需的招聘信息。

4、社会

(1) 企业转型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运用的世纪, 企业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重视知识和人才资源的运用, 加快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转型,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使其所学专业知识能有用武之地。

(2) 国家政策

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 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 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 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

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 要减少招生数量。

综上所述,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对口就业率低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慢慢地缓解人才不对口就业这一矛盾, 使目前局面能得以好转, 人力资源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分配和运用。

摘要:本文旨在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 从多方面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原因, 及其带来的影响和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对口就业,原因,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肖情, 吕社钦.浅谈高校毕业生不对口就业的成因、影响及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 (下) , 2011 (1) .

[2]武鹏举, 付玉梅.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 2012 (10) .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5篇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陈旧空泛、教学方式单一老套以及教育实践薄弱等问题。高师院校可以从明确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强化教育实习等方面,积极创新和改进教师教育。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01-02

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改革和发展赋产教师教育以新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多年来,我国高师院校立足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职前教师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着力去培养“有学问”的教师,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师范性。目前,各高师院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不论是从科目的设置,还是从各门课程的内容,都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偏重于按学科专业模式来培养教师;单纯强调学生对所任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掌握,忽视学生作为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注重了“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教”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过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和综合能力欠缺,致使培养出来的未来师资没有足够的教育专业素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多数高师院校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虽然在课程中也有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但份额配比在主体结构中极为有限。总体看,对于体现“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比例约占总课时的70%~80%,而对于体现“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教育类课程比例低于总课时的10%。加之教育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板块之间缺乏统一整合,致使学生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失衡,学生重视的只是学科专业课程。这种不合理的结构,特别是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教育专业训练,使职前教师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适应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

3.课程内容陈旧空泛

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学科专业课程还是教育类课程,都没能很好地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师范生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理论课程过多,缺少可操作性课程,且内容繁杂,学生课程负担过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公共知识,一些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缺乏对实际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的关注。此外,教育科研内容欠缺,也不能适应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及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人教育理念要求中小学师资能为学生提供应有的人文科学知识,以保证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审美和人格的形成。但是,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在人文科学知识内容的设置上仍显薄弱,师范生的人文素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4.教学方式单一老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受他们的教育观念、工作动机和所处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和他们所受过的教育方式有关。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基本还是采取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的培养方式,学生处在极其被动的地位。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对于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少了解和体验,也缺少尝试。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师范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也使得师范生缺乏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认识和体会。

5.教育实践薄弱

教育实习是为使师范生获得教育体验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其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师范生到教育的第一线进行观察、参与和实际练习的专业教育活动。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的教育实习存在着实习时间短、实习指导不力、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实习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生成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也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规范、检验并生成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难以有效地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薄弱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二、改进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的师资。这一培养目标,强调人才的高素质和广适性,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特征。要实现这一目标,高师院校就要重新厘清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努力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过于注重学术的狭窄定位;注重培养突出教育专业特色,树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意识,使所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2.优化课程结构

基于上述课程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压缩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教师发展的全面性。课程开设要反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切实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如个体差异的处理、指导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注重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使其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实现完美结合,使师范生毕业走出校园后能很快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生力军。

3.完善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要引导学生认识学科前沿,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同时,适当增加各种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的内容和材料,比如“三字一活”训练、双语训练、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法训练、说课训练、现代教育技术训练等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其次,应增加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以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毕业后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应成为研究者的新要求。再次,增设人文课程。开发具有民族性、传统性与本土性、现实性相统一的课程资源,汲取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历史和现实的政治事件以及社会文明、科技动态、著名人物介绍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开发课堂教学这一丰富的教育示范资源。应大力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使师范院校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也使师范生对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有所体验;并重视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尽早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手段改革中,要大力促进现代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的使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促进学科课程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建设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5.强化教育实习

高师院校学生 第6篇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创业素质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和创业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在创业主体的实践中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整合一致的特定结构,决定创业主体、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二、在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制约因素

1.大学生缺乏创业、创新意识。

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时一直将就业作为第一选择,创业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缺乏冒险精神,即使创业也忽视创新带来的生机。

2.社会责任感不强。

大学生创业的目的主要是获取财富,这浅显的认识导致其创业心理品质不好,表现在坚韧性不够、团队与协作性差等,坚持不长久。

3.缺乏创业能力。

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不断加强,但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抵御风险能力、适应能力较弱,且缺乏能力把握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4.创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学生创业只限于英语专业知识,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等相关知识和经验,影响到创业的成功率。英语专业纯文科生缺乏一定的技术背景,对事物的分析相对表面化。

三、在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策略

1.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改革学校教育中不利于创造性形成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各种因素及环节,将传统教育侧重具体知识要素的传授与现代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之中活的文化精神对现代人的文化启蒙和教化相融合,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问题式和讨论式等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学习知识变为培养能力;将封闭的教学模式变成互动开放的,尊重个性的、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激发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其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选修课程、自我管理;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念,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创业观念。

2.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

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实现。在设计课程方案时要考虑与创业过程的特点相一致,充分利用原有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如删减部分专业课,适当增加一些与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有关的选修课及创业实践活动,包括传授经营管理和创业相关综合知识,同时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请成功创业者介绍创业经验等。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创业教育指导。

将师资队伍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专业课教师;二是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的教师;三是教授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包括来自校内外成功创业人士。一方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应注重对创业师资队伍进行创业知识、创业经验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具有较高的创业领域理论水平和丰富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同时有饱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从而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素质,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条件。

4.创造良好的创业素质培养环境。

充分利用高校的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板报,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其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展创业论坛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充分挖掘成功创业对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影响力。邀请一些成功人士与学生座谈交流,分享经验,学习他们的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向和热情。

组织创业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业比赛,锤炼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唤起创业欲望,同时还可从中选拔优秀的成果,得到教师的指点,在学校的扶植下推广应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活跃学生社团活动依托英语专业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融入内容丰富的创业实践元素,在开设英语角的同时宣讲创业政策、开设英语培训班等,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保持长期合作,选派学生轮流到基地实习。

转变家庭观念利用电话、邮件等通讯方式,甚至举办家长联谊会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对其自身发展的价值讨论,让家长认识到创业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消除家长对创业的认识误区,积极支持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使家庭成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坚强后盾。

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仍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赵慧娟.关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2).

[3]郑淑红.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与途径[J].泰山学报,2009(7).

高师院校学生 第7篇

地方高师院校学生是未来人民教师的重要来源, 也是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储备力量, 其心理弹性状况、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而且影响他们的应对方式、教育工作态度, 进而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鉴于此, 切实掌握高师生心理弹性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深入分析其原因, 提高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注高师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与提升, 增强高师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对于促进高师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大

1.研究对象与工具

1.1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分层比例抽样法, 在吉林省两所地方高师院校抽取被试500名, 回收有效问卷420份, 有效回收率为84.0%。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1.2研究工具

采用胡月 琴、甘怡 群编制的 青少年心 理韧性量 表 (RSCA) [4]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27道题目, 分为五个维度, 分别是: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与人际协助。问卷采用5级计分法, 以测验分数代表心理韧性的水平, 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心理弹性越强。项目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人际协助项目均分3. 68 3. 26 3. 73 3. 35 3. 53标准差0. 57 0. 67 0. 71 0. 60 0. 61

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 (Alpha系数) 为0.837,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0.81之间, 符合进行群体比较水平的测量要求。项目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男 (149) 3. 86±0. 58 3. 20±0. 68 3. 76±0. 73 3. 49±0. 58 3. 34±0. 58女 (271) 3. 57±0. 54 3. 37±0. 63 3. 71±0. 70 3. 60±0. 61 3. 35±0. 62

1.3数据的统 计处理

所得调查数据录入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检验、方差分析等。性别年级专业

2.研究结果女

2.1高师生心 理弹性的 整体状况271 186 121

为掌握高师生心理弹性的基本情况和一般特征, 采用描述统计进行总体把握, 结果见表2。149 271 186 121 113 216 2035. 5% 64. 5% 44. 3% 28. 8% 26. 9% 51. 4% 48. 6

(N=420)

因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采用5级计分, 为了便于直观比较和分析, 采用3为理论均值。由表2可以看出:高师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理论值, 但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高师生心理弹性整体水平虽然较高, 但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如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等方面的弹性水平还不够, 需要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以培养和提升。项目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人际协助 (149) 3. 86±0. 58 3. 20±0. 68 3. 76±0. 73 3. 49±0. 58 3. 34±0. 58 (271) 3. 57±0. 54 3. 37±0. 63 3. 71±0. 70 3. 60±0. 61 3. 35±0. 62T值3. 576 - 1. 768 0. 524 - 1. 296 - 0. 083性别年级专业男女 一二三文史 理工149 271 186 121 113 216 204

2.2高师生心 理弹性的 差异性分析0. 000 0. 061 0. 879 35. 5% 64. 5% 44. 3% 28. 8% 26. 9%

为进一步考察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对高师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以心理弹性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比较。项目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人际协助

2.2.1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弹性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见表3。 (186) 3. 61±0. 58 3. 22±0. 69 3. 57±0. 72 3. 55±0. 65 3. 22±0项目均分3. 68 3. 26 3. 73 3. 35 3. 53标准差0. 57 0. 67 0. 71 0. 60 0. 61性别年级专业

(M±SD) 52 ± 0. 55 3文史 理工

注:*代表P<0.05, **代表P<0.01, ***代表P<0.001, 下同。6) 3. 66 ± 0. 60 3. 20 ± 0. 70 3. 84 ± 0. 70 3. 54 ± 0. 60 3. 43 标准差 0. 57 0. 67 0. 71 0. 60 0. 61

由表3可知: 男女生只在目标专注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的分显著高于女生, 这说明男生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订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要优于女生。在其他维度, 男女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04) 3. 70±0. 54 3. 31±0. 63 3. 61±0. 69 3. 52±0. 64 3. 26±0. T值 - 0. 255 - 1. 221 2. 2640. 231 2. 091P值0. 799 0. 223 0. 025 0. 817 0. 038项目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大一 (186) 3. 61±0. 58 3. 22±0. 69 3. 57±0. 72 3. 55±0. 65 3. 22±0. 56大二 (121) 3. 66±0. 60 3. 25±0. 66 3. 78±0. 64 3. 52±0. 55 3. 39±0. 64项目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男 (149) 8 58 0 8 6 73 49 8 4 58女 ()

2.2.2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三 (113) 3. 69±0. 54 3. 26±0. 64 3. 882713. 57±0. 54 3. 37±0. 63 3. 71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在心理弹性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见表4。F值0. 439 0. 294 3. 7610. 428 2. 528P值0. 661 0. 896 0. 007 0. 669 0. 018T值3. 576 - 1. 768 0. 524 - 1. 296 - 0. 083P值0. 000 0. 061 0. 879 0. 196 0. 934

(M±SD)

由表4可知, 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两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经多重比较 (LSD) 确认:均为大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学生。在心理弹性的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年项目目标专注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文史 (216) 3. 66±0. 60 3. 20±0. 70 3. 84±0. 70 3. 54±0. 60 3. 43±0. 62纪差异。大三 (113)

2.2.3心理弹性的专业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专业学生在心理弹性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见表5。F值0. 439 0. 294 3. 7610. 428 2. 528P值0. 661 0. 896 0. 007 0. 669 0. 018

(M±SD)

由表5可知:不同专业学生在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均为文史科学生高于理工科学生, 而在其他心理弹性维度不存在显著专业差异。

3.分析与讨论

3.1高师生心 理弹性整体 状况及分析

研究发现高师生整体具有中等偏上的心理弹性水平, 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目标关注和积极认知得分较高, 而情绪控制、人际协助等得分相对较低。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所持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的, 而且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的变化及社会风气、舆论的影响都让现在的青年大学生更注重个性化, 强调个体感受, 在对待事情上往往更积极和乐观, 主观上也更自信, 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但同时, 他们也表现出一些局限和不足。如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差, 自我中心、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也是当前大学生经常面临的心理困扰。这就要求地方高师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切实把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采用恰当的形式和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 以有效应对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不利影响, 进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3.2高师生心 理弹性的 差异比较与 分析

3.2.1在本研究中 , 虽然男女生只在目标专注这一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等维度存在的差异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分析男女生在心理弹性上的差异表现, 可能是因为:虽然现代的男生、女生的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都与传统男、女生有了很大不同, 但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性别角色仍然会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存在于父母、教师、社会甚至是大学生个体自身的期待中。男生在面对困境、解决难题时更容易激发和唤醒其无意识中的“英雄情结”, 而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讲, 面对困境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 寻求来自于家庭、朋友的帮助更顺其自然, 而且女生善于获取和利用外部支持。另外, 因为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的变化, 父母、老师都倾向于培养女生的独立性和敢为性, 现在女生在自信、自立等方面并不弱于男生, 甚至略胜一筹, 所以在积极认知维度, 男女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2.2在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上 , 大一学生在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等维度均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学生。这是因为:相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低年级的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及学业适应等方面更容易遭遇挫折或压力, 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 容易引发大一学生在认知和归因方面产生偏差和消极取向。再有, 大一学生刚从开始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能够, 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需要一定时间, 和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熟悉和牢固, 因而在人际协助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讲, 通过近两三年的适应和磨合, 他们已经较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并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加上认知能力的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他们在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等方面要比大一学生更有优势。但是, 就学生的整体心理弹性水平来言, 他们的心理弹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3.2.3至于心理弹性在专业方面的差异 , 笔者更倾向于从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人格特征、行为倾向性等角度考察。文史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和学习需要, 通常要阅读和接触更多人文社科类, 甚至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也更容易及时关注自己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 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较广, 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多, 而且文史类学生在认识问题时往往更灵活、多变, 因而在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等维度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而理科生因为其专业特点更多是严肃、谨慎、准确、严密, 学习中更强调理性、逻辑性等, 所以理科生的思维特点和规范性、传统性的行为方式, 甚至是有点刻板的认知、行事风格可能都会导致在认识事物和人际交往时带有这一特点。

参考文献

[1]Werner E.E.Journeys from childhood to midlife: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J].Pediatrics, 2004, 114 (2) :492.

[2]Fredrickson BL.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Scientist, 2003, 91 (4) :330-339.

[3]李鹏.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5:27.

高师院校学生 第8篇

稳定政工队伍是学生政工队伍建设的前提

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政工队伍, 这为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然而, 目前高师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政工队伍不稳定的状况, 这直接导致了政工队伍人员的工作能力下降和工作激情减弱。因此, 保持政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已成为加强高师院校政工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而要实现政工队伍的相对稳定, 就要着力把“管牢人才”的观念转变为“把稳营盘”, 真正做到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1]

1.提高政工人员的待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师院校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按照市场经济对人才优化配置的需要, 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 其条件和待遇也应相应提高。高师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政工队伍的稳定对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要对政工人员的职务、职称、住房、奖金、政治荣誉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 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使政工人员解除顾虑, 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

2.引导政工队伍走向专业化。高师院校应根据每个政工人员的实际情况, 有步骤、有计划地将部分既有专业学历、又有学术造诣的政工人员安排到“两课”教学实践中、安排到本科所学专业的教学单位和科研岗位工作, 兼任一些专业课程, 这样既能引导政工队伍逐渐走向专业化, 又能让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业务素质, 更好地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3.赋予政工队伍相应的权力。学校要通过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 使政工人员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独立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使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创造顺畅的对外交流条件。高师院校针对素质较高、业务较强的政工人员, 要积极向外推荐, 使其及时分流到其他重要岗位。人才有序流动, 不仅不会影响队伍的相对稳定, 反而还会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提高队伍素质是学生政工队伍建设的核心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从事着德育教育工作。而高师院校的政工人员恰恰是培养师范生的一种特殊的教师, “是在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 做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 [2]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生导师。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高师院校政工教师, 他的言传身教势必会影响到一批又一批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因此, 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苛刻。从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来看, 一个高水平的高师院校学生政工人员必须是一个政治坚定、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知识广博和作风优良的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工作对象, 用正确的道理入情入理地分析现实问题,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从思想上为师范生解除疑惑, 真正做到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前, 建造一支“平常时期能为、紧要时候愿为、危难时刻敢为”的政工队伍是高师院校政工建设的一个孜孜以求的工作宗旨和奋斗目标。而高师院校政工队伍的现状距离这个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 提高政工人员个人能力和队伍整体素质便成为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

1.提高政工人员的个人能力。 (1) 坚定政治信念。政工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明确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忠诚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2) 完善知识结构。政工人员要勤于学习, 拓展知识视野, 拓宽知识领域, 以便与师范生更好地进行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

(3) 创新工作方法。政工人员要熟练掌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 熟悉网络科技时代的教育新载体与新途径, 探索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新思路, 增强工作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4) 确立研究方向。政工人员应具备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学术研究特色。实践证明, 有专业研究方向并有学术专长的专家学者型政工人员在学生中名声好、威望高,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效性强。

2.提高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1) 加大理论培训的力度, 创建政工人员培训基地和学生工作研讨基地, 强化政工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业务素质。

(2) 为政工人员考研进修创造条件, 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政工人员进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 提升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水平。

(3) 在校内或校际间举办一些工作研讨会, 为政工人员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搭建平台。通过岗位述职和交流对话形式, 确立并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阶段性方案和目标。

(4) 设立研究基金和科研项目, 鼓励和引导政工人员从事理论研究和探讨, 加强队伍整体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

(5) 借鉴成功的工作经验和模式, 有计划地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到国内外考察学习, 拓展工作视野, 激发工作热情。

优化队伍结构是学生政工队伍建设的关键

高师院校应该按照“专职为主, 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 突出专职政工干部的骨干地位, 吸收优秀的毕业研究生、专业教师、部分行政干部充实到政工干部队伍, 对学生政工队伍的人数、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性别比例等进行整体规划, 制定相应的梯队建设方案, 不断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依照“职业化培养、专业化建设、多样化发展”的思路,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工干部队伍, 这是高师院校政工队伍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优化政工队伍结构在整体规划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背景方面。以教师教育专业政工人员为主, 因为他们熟悉教师教育和师范生特点, 更易于掌握针对师范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同时应适当遴选非师范类、理工科、综合院校的优秀研究生充实到政工队伍中来, 积极引进具有新视角、新思维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从事高师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2.学历水平方面。鼓励并帮助现有政工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进修培训, 弥补现有政工人员中学历和理论上不足的问题。力求通过系统培训和人才引进, 逐步形成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 部分岗位由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或管理学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担任的高学历政工队伍。

3.职称职务方面。将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中来, 适当提高政工干部评聘高级职称的比例, 增加队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晋升优秀拔尖人才, 并输送到学校党政机关及行政部门的领导岗位, 并提高队伍中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人数比例。

4.年龄层次方面。确定以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为主, 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和年轻的毕业研究生为辅, 新老结合, 着重突出年轻化, 确保实行梯队教师建设。

5.性别比例方面。考虑到高师院校中女大学生人数较多的客观实际, 适当增加女性政工人员的比例设置。

构建科学机制是学生政工队伍建设的保障

“全面推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完善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2]严格把握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等环节, 建立政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这是学生政工队伍建设的可靠保障。

1.选聘、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专门的职称评聘委员会, 制定以考察工作实绩的职称评聘机制。人员选聘过程要在“严”上下功夫, 建立管理体系要在“实”上下功夫, 努力形成“进口要求高、出口渠道宽”的人员流动局面。

2.考核、激励机制。学校要强化对政工人员的业绩考核, 考核应遵循“三结合”原则, 即“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相结合”、“同行考评与自我评定相结合”、“考核结果与聘用待遇相结合”, 对政绩良好的政工人员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

3.培养、发展机制。高师院校要对新任职的政工人员进行基本项目的培训:一是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的岗前培训;二是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事务培训;三是师范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培训;四是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培训。[3]同时要为政工人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引导其将自身前途和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 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高师院校政工队伍, 既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过程, 更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这需要高师院校领导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惜才的感情”去招纳和聚留高素质人才, 努力为政工队伍建设营造更和谐的政策环境, 拓展更开阔的队伍来源, 制定更严格的准入标准, 建立更规范的管理体系, 构建一个能使“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 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06.4.27.

[2]周济.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06.4.28.

高师院校学生 第9篇

一、教学语言能力发展

“一个缺少必需的语言能力的教师会在课堂中缺乏真实和自信,也会对其它方面的表现有影响”( Richard Cullen,2001) 。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活动,以下是几种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常用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一,背诵常用的教师课堂用语。教师授课主要是语言的输出过程,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教师不但要能流畅地输出,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输出的准确性,因此在大学培养阶段就应该重视语言的准确性,让学生背诵大量的、规范的课堂用语和教学术语,这是保证他们正确输出的前提条件。教学活动二,课堂脱口秀。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英语专业的任课老师都会在课前3 - 5 分钟让学生上讲台锻炼口语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free talk time”,然而大多数老师采取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学生自选话题或老师给定话题,轮流进行课前有准备的演讲。这种形式有时持续一学期,甚至持续一年或几年不变,对于这种一成不变的锻炼形式,学生很快就失去兴趣,轮到后面的学生只是应付了事,甚至干脆上台念稿子。其实课堂脱口秀可以有很多形式,每一阶段的活动也应该要呈现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说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大声朗读来改善语音、锻炼语感; 接下来的阶段就可以以主题演讲的形式培养语言思路; 主题演讲之后就可以进入半语言即兴能力操练阶段,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先展示小视频或小音频,让学生描述视频或复述音频中的内容,这样的活动不至于太难,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最后阶段是全语言即兴能力的训练,这一语言教学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般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实施,即课堂上随便给出一话题让学生即兴发挥,这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词汇量,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课堂实践能力发展

在教学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高校课堂逐渐被电视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形式所瓜分,然而,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说,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他们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输出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上教学能力的发展可以统一在“课堂实战”这一教学活动中体现和锻炼,教师们常用的“课堂实战”形式为说课和模拟课堂。说课不是念教案,不是面对面与学生的互动课堂,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阐述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及理论依据,当然也不能缺少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说课是一种高于授课的教师技能,教师不在真实的课堂又要预设真实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课堂没有学生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说课训练,能有效促进师范生课堂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是模拟课堂,模拟课堂是师范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的机会。尽管当今的课堂教学可以借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教师决不能依赖它们,高校更应该培养师范生的授课能力,以更好地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然而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消化与传授,即教师首先消化教材内容,然后把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过程无所谓探索、发现、自主学习等。而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课堂角色转换是,教师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护航员,三者并非直线传递关系,而是三角互助关系。教师积极地消化教材和表达教材,然后去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而在学生自学之后,又要对知识的某些重点部分作深入挖掘与分析。对于师范生来讲,为了毕业以后能站好三尺讲台,大学阶段要有意识地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上课能力。把握以上教师角色,开展模拟课堂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教学反思能力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们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核心动力之一,是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焦点。对于还未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从教的英语师范生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高师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增强反思意识。首先,开设微格教学,加强职前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反思意识。利用教学法课程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实施微格教学,让师范生模仿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对师范生的模拟课堂进行录像,然后再组织他们观看和分析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体会不同角色的感受,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能力。其次,在教育实习中加强对实习教师的反思指导,形成反思习惯。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习师范生的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与作用。实习指导老师可以组织实习生对自己和同学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具体的活动可以是记录日常教学活动、小组研究教学行为、互相听、评课。帮助师范生对备课过程及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最后,师范生要多观摩,进行反思交流,促进反思合作。这主要是以观看优质课光盘、听课为主要形式。认真观察和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师范生在观看和观摩时要注意教师的课堂语言输出、课堂组织管理策略以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等方面的细节问题,综合以上各方面逐步促进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是地方高师英语专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是其办学的意义所在,地方高师英语专业能否培养出较高素质的专业化英语教师,关系到这一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高师英语专业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突出师范特色,优化现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应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的训练,通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强化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养成教师反思习惯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摘要: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突出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本文就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语言能力、课堂实践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等教学技能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途径,以期有利于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2003.

[2]肖建芳.英语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发展[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2.

[3]高永泉.英语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

[4]李旭明.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5]吴欣.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现状与措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师院校学生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网络环境

21世纪, 是人类快速进入信息时代并利用信息手段改变世界的时代。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以加速度的发展的形式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因此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高等教育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现在在校的大学生, 就是将来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中坚力量。

一、目前我国高师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 缺乏信息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上的游戏等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可忽视, 但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

(二) 信息知识掌握太少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除了学校设置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之外, 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往往局限于办公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所必备的知识。

(三) 信息能力薄弱

在信息知识飞速膨胀的信息化时期, 很多在校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从众多的信息中迅速地筛选和获取所需的信息、然后准确地鉴别信息、进一步地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四) 信息道德缺失

丰富的网络信息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因为大学生往往占有先天的知识和资源优势, 在某些情况下, 就会忽略信息道德的规范而不自觉。因此有很多人因此走向犯罪。

二、我国高师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存在误区

国家教育部虽然颁布了关于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指导性文件, 但由于某些高校处理不当导致有些一直未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 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普遍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认为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二是认为文献检索课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三是认为信息专业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

三、网络环境下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因素

(一) 学生因素

1. 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2. 信息环境的影响。

3. 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

(二) 教师因素

1.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基础教育对高校教

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技术培训。

2. 教师利用网络备课制作课件的能力水平低。

3. 教师不具备开发学科教学网站, 建设高校精品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三) 网络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浏览行为和学习目的相剥离。

2. 网络应用的无限性与负面信息的影响。

四、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 加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同时, 学校也要为大学生多提供接触和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 使得学校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 进而利用校园的数字化网络环境来加强对学生的影响。

(二)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采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热情。学生团体也可适时地进行一些有益的社会调查、网页设计比赛等, 让学生关注社会最新发展, 逐步变为成功的学习者。

(三) 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多年来,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来进行的。首先内容陈旧, 同时又因为学生很少去主动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因此导致了学生信息素培养的方式单一、模式老化。

(四) 大学生利用网络对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培养自身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培养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自我加强与完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上传, 使包括异地在内的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取得交流, 从而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智晔.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与方法[J].情报科学, 2005, 23 (5) :678-680.

[2]李海燕, 陈坤健.高职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12) :100-120.

高师院校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网络环境

21世纪,是人类快速进入信息时代并利用信息手段改变世界的时代。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以加速度的发展的形式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高等教育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就是将来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中坚力量。

一、目前我国高师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信息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游戏等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可忽视,但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

(二)信息知识掌握太少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校设置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之外,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往往局限于办公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所必备的知识。

(三)信息能力薄弱

在信息知识飞速膨胀的信息化时期,很多在校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从众多的信息中迅速地筛选和获取所需的信息、然后准确地鉴别信息、进一步地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四)信息道德缺失

丰富的网络信息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因为大学生往往占有先天的知识和资源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忽略信息道德的规范而不自觉。因此有很多人因此走向犯罪。

二、我国高师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存在误区

国家教育部虽然颁布了关于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指导性文件,但由于某些高校处理不当导致有些一直未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普遍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认为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二是认为文献检索课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三是认为信息专业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

三、网络环境下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1.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2.信息环境的影响。

3.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

(二)教师因素

1.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基础教育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技术培训。

2.教师利用网络备课制作课件的能力水平低。

3.教师不具备开发学科教学网站,建设高校精品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三)网络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浏览行为和学习目的相剥离。

2.网络应用的无限性与负面信息的影响。

四、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同时,学校也要为大学生多提供接触和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得学校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进而利用校园的数字化网络环境来加强对学生的影响。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创新性,采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热情。学生团体也可适时地进行一些有益的社会调查、网页设计比赛等,让学生关注社会最新发展,逐步变为成功的学习者。

(三)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多年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来进行的。首先内容陈旧,同时又因为学生很少去主动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因此导致了学生信息素培养的方式单一、模式老化。

(四)大学生利用网络对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培养自身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培养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自我加强与完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上传,使包括异地在内的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取得交流,从而鼓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智晔.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与方法[J].情报科学,2005,23(5):678-680.

[2]李海燕,陈坤健.高职艺术类专业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00-120.

高师院校学生 第12篇

据来自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显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 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 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 另外有一些大学生单从外表, 根本看不出心理有什么问题, 但一旦事情发生, 就是无可挽回的, 令学校、家长很是无奈。据统计, 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人民教师, 直接影响下一代学生的发展。因此, 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 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作用。

二、开发公共艺术课程, 调节心理, 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指出美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的效果。“辅德性”就是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 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 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益智性”是通过美术教育, 使大学生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 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 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健体性”是指美术和体育是相互包容的, 都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好的艺术作品能使人性格开朗, 精神饱满, 意志坚强, 个性鲜明, 发挥心理治疗作用。另外, 艺术活动都能加强心脏活动和促进血液流通, 有益身体健康, 调剂性情, 愉悦身心。

高师美术教育可以做什么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它对于提高审美素养, 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师院校应广辟途径开展美术教育, 充分挖掘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修订教学指导计划, 增设全校性的通识1必修课程, 如“书法”或“三笔字技能”等, 高师院校应该将其作为师范生基本技能, 加强训练;开设通识2选修课程, 如“中国美术作品鉴赏”“外国美术作品鉴赏”等, 让广大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来观察世界, 塑造自己, 陶冶情操, 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 并且要进一步地提高这些课程的学分比例。

(2) 面向全校范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挖掘校园公共艺术的影响力, 如大学生美术展、各级大学生艺术展演等。

(3) 充分发挥高师院校的美术学院的功能, 适当开放美术学院的陈列室、学生作业作品展览、教师作品展览等, 并广泛宣传, 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欣赏美的作品, 享受美。

(4) 图文信息中心或图书馆应采购更多的国内外美术类图书资料, 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艺术精品。

(5) 教学楼、图书馆、公寓、食堂、行政管理楼等学校公共场所多一些美术作品的展示, 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6) 邀请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讲课, 展示美术精品, 普及美术知识, 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7) 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美术创作。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 当事人容易降低防卫心理, 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由地浮现, 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美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我疏导的行为, 使当事人的情绪得以缓和。

三、总结

有效的美术教育使学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恰当地接纳自我, 协调和控制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让“天之骄子”们学业有成, 事业成功。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师院校更是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 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美育的优势, 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 提高人文素养, 优化人性, 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 使大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0 (31) .

上一篇:FPGA验证下一篇:地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