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新的三部曲

2024-05-22

课堂创新的三部曲(精选5篇)

课堂创新的三部曲 第1篇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所以学校要提供多样化课程,让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享受心灵的自由,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与。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是与自主紧密结合的。离开了自主,学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老师的吩咐,俨然老师的傀儡,创新便如大厦失去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而教师只要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可以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要让学生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乃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问题,有的提的问题比较泛,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我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使他们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我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在学习全文后,我又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树立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创新就无从谈起。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我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的曲谱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探究学习可以说是课改的一道风景线。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生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必须找准切入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

如《羚羊木雕》,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 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等。

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 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

如《孙权劝学》,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不怒自威。

4.

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 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

如《伤仲永》,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

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 如《春》。

7. 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闭门造车就难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可以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经过思想的碰撞长生创新的火花。

8. 从发散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

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 从纵深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

如《爱莲说》,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0.

就某一教学要点,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1. 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1 2. 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对文化内涵科学内涵进行探究性阅读。

如学习《爱莲说》后结合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对“莲文化”进行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第二,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或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第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奏好创新教育之四部曲,就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摘要:民族、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课堂教师肩负创新教育的重任, 开放教学、质疑问难、想象丰富、探究学习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不可或缺之四部曲。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四部曲

参考文献

[1]于漪.关键在于有所发现、善于发现.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年级语文.

[3]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通俗论集.

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三部曲” 第2篇

[关键词]陷阱 悬念 漏洞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6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对数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耍些别具匠心的“小聪明”,通过设置悬念、巧设陷阱、妙留漏洞来设置问题情境,不断地冲击学生内心的想法,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敏于发散的习惯,让教学随时出现意外的通道,并且借由这些“通道”去引领学生发现“美丽的风景”,以起到激活思维、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作用。

一、巧设陷阱,开启思维的闸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也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乐于钻研,勇于创新。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掌握创造方法和策略的推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耍些小聪明,巧妙地设置陷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出来。

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同学们的课桌大约是8( )(从米、厘米和毫米中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填入括号中)。有的学生选择了厘米,由此引发了争辩的声音:“不可能这么矮吧,我的一拃都大约有15厘米了!”“《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的桌子比8厘米还高呢!”“8毫米更矮,那就更不可能了。”有部分学生听到大家的讨论后,大声说:“这些都不对的话,那只能是8米了。”话音刚落,其余学生都开怀大笑:“怎么可能这么高,如果课桌高8米,那我岂不是每天都要准备梯子了!”我借机说道:“看来是老师出错题了,这道题没有正确答案啊!那这里应该填什么单位才合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在新课伊始,我抓住时机,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巧妙地设置了“陷阱”,诱使学生“上当”,然后再引导他们根据实现生活的知识经验积累去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最后总结经验教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能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让他们带着一探究竟的欲望去学习新知识,能收获显著的成效。

二、精彩设疑,激活思维方法

我国古代文人提出:“学贵为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学成。怀疑是创造的前提,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是发明创造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人教版四年级配套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0.5小时=( )分钟。在我们看来,这道题的思路很清晰:从高级单位降为低级单位要乘上它们之间的进率,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所以0.5小时=0.5×60=30(分钟)。但问题是,小数乘整数是五年级才学习的内容,四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处理这样的算式。因此,我向学生说:“这道题不能用移动小数点的方法来做,这是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超过了我们目前的学习范围,我们现在还解决不了,等我们到了五年级学习后就会解了。”

这时有个学生一脸不服地站起来说:“我能利用小数点的移动和乘法运算定律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60看成是10×6,所以0.5×60=0.5×10×6。对这个算式运用乘法结合律,先计算前面两个乘数,即0.5×10。利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我们很容易就知道0.5×10等于5,再乘6就等于30。”另外一个学生说:“我还可运用积变化的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0.5乘60,如果改为5乘60,就相当于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此时积也会相应地扩大为原结果的10倍。反过来看,原算式的计算结果应该是扩大后的十分之一,因此只需将扩大后的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即可得到答案。”又有学生说:“老师,我也可以利用积不变的性质来做这道题。计算时,我们可以把0.5扩大10倍,根据积不变的性质,另一个因数60就应该缩小为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6,所以0.5×60=5×6=30。”还有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把0.5化成分数是十分之五,所以0.5×10就相当于把60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五份,0.5×60可以变成60÷10×5=6×5=30。”

我刚想表扬这些同学,可是其他同学都像受到他们的启发似的,又提出了新的方法:“0.5化成分数就是十分之五,所以原来的计算式子可以认为是把60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五份,也就是它的一半,所以0.5×60可以等于60÷2。”

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震撼。虽然还没学习过小数乘整数,但在我的精心设疑与激化下,他们积极思考,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进行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好胜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质疑、辩论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多么富有创意的方法!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以此为中心,发散思维,便能突破局限,领略别样的风景。在这种情境下,人的思维能充分展现出创造性成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妙留漏洞,拓展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带有迷惑性的题目,布设“漏洞”,借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条件,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如在教学一节有关行程问题的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小华和小亮的家相距38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同一条笔直的路上行走,小华每分钟走65米,小亮每分钟走55米。3分钟后两人可能相距多少米?

在我出示问题后,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算了起来,而有些学生眉头紧锁,无从下手。于是我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做题目呢?”他们回答:“这道题没法做,因为不知道两人的运动方向。”此话一出,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所有学生都恍然大悟:“对啊,题目确实没说明两人的行走方向啊!”。听到这里我心花怒放,因为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我就是故意留下漏洞,让学生敢于质疑老师、敢于挑战权威。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那你们把题目补充完整吧!”学生带着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小组交流之中,而我则等待着学生的讨论成果,静等花开的声音。学生的补充方式有:(1)两人相向而行;(2)两人相背而行;(3)两人同向而行,小华在前,小明在后,或小华在后,小明在前。

在这次练习中,我是故意漏掉运动方向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使之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补”的过程能让学生彻底明白运动方向在解决行程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这样的漏洞,巧妙地抓住学生喜欢查缺补漏的心理,能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充满趣味与诱惑。

学生跳出了“陷阱”,获得了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补漏洞, 学生也变得更加细心、严谨、聪明、睿智,思维能力更上了一层楼。总之言之,这样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尽情地遨游,欣赏到不同的风景,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并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课堂创新的三部曲 第3篇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教学, 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 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能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 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充分地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 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 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失之偏颇或偏激, 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 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加。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因此, 开放教学, 创新之前提, 教师转变观念, 践行开放教学, 箭在弦上, 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有疑点, 有问题, 才能有思考, 也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 教学时笔者总是不失时机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敢问的态度, 逐步形成了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 没有想象就无从谈起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 让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感受生活, 能够交流感情, 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涮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和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 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 教师就必须找准切人点。一般来说, 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

如《羚羊木雕》, 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 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

…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 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 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

如《孙权劝学》, 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 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 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 不怒自威。

4. 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 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

如《伤仲永》, 从作者的观点来看, 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而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 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 如《春》。

7. 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

8. 从发散的角度探究, 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

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 就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9. 从纵深的角度探究, 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

如《爱莲说》, 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 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 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 0. 就某一教学要点,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 教师要富于创新, 要把握好主体, 突出重点, 明确难点。

2.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可过多、过泛、过浅、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 然后进行选择, 也可由教师质疑, 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3.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 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中。

作文创新教学三部曲 第4篇

关键词:作文;创新教学;生活;兴趣;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10-01

写作是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的过程。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胆战心惊,望而生畏。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个性,自然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作文就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心声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走好”以下“三步”——

一、感受生活

即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源泉。对此,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教师应该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报,组织班队活动,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园……充分让学生参与生活,获取写作的素材。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原则: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感受充满激情的校园生活时,生活也馈赠学生写作的素材和灵感。例如我班学生习作《难忘师生情》、《调皮王变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场景也是撷取写作的源泉。把学生“带”进生活后,他们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厚,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二、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1、鼓励学生

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尝试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在《学习园地》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三、大胆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学生勇于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就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1、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

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可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2、借助插图,观察想象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3、大胆假设,虚构幻想

小学生最喜欢听童话、读童话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自选材,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尽情地在想象空间驰骋。后来成功地写出了《粉笔与钢笔》、《标点符号的争吵》、《五官的对话》等有趣的文章。另外,我也以《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联合国主席》、《凡卡来到我班》为题引导学生大胆假设,插上想象翅膀,写出了充满奇思妙想的想像作文来。

释放办学活力 谱创新三部曲 第5篇

在食堂,所有就餐学生整齐有序,没有人高声喧哗或追逐打闹;

在实训车间,学生们正围着小火车模型半成品忙前忙后;

……

凡是走进这座校园的人,都会被这里涌动的青春热力所感染。而这股热力的来源,则是这所学校所蕴含的办学热情与发展活力。

“在今年新学期的招生中,达到普高分数线的学生占到我们新招学生的近三分之一。”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曹小其自豪地说。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学生放弃就读普高学校,而选择这所学校呢?

在走进这所学校并开展深度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了这所学校的独特魅力。学校以开放办学和创新德育为两翼,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坚持“做人教育和技能教学”并重,着力树立机电品牌,谱写了学校腾飞的三部曲。

近年来,随着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海外学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以及社会培训等途径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着力打造特色的办学品牌。

合作办学,走国际化道路

为创新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层次,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大力发展国际化办学,探索出了浙江省中职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饰品产业是义乌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支柱产业,学校顺应这一产业发展趋势,与韩国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培养饰品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并致力于把韩国饰品鉴定技术与行业标准引进来。

从2010年开始,学校相继与韩国大邱工业大学的形象设计专业和韩国东新大学的饰品设计专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11年秋季,第一个“中韩班”开班,截至目前,学校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中韩班,共招收学生100名。

中韩班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从450起步。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主要学习韩语和美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完成三年的中职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选择继续深造的学校和专业。可选择去韩国大邱工业大学读两年制大专,学习化妆等形象设计专业的技术,也可以选择去韩国东新大学读四年制本科,学习珠宝饰品设计专业的技术。

“当初之所以报中韩班,是希望能去韩国那边学习饰品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术。”2011级中韩班的丁同学谈到自己的梦想抑制不住兴奋,“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已经通过全国统考的韩语三级考试,语言交流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现在大家的签证也办得差不多了,就坐等去韩国了。”

“除了在以学习美工基础知识为主的饰品设计和形象设计等专业开设中韩班外,学校还依托三个中韩班,对其他专业进行辐射,比如机械类、商贸类学生也可以跟随中韩班学生去韩国学习。”据朱旦标副校长介绍,在中韩合作办学过程中,除了学生对接外,还有双方学校的教师互访。每个学期,韩国学校的专业老师会来学校两三次,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讲学、授课,主要讲授基础性知识;学校的专业老师也会去韩国的学校进行交流。

校企合作,产、学、研三位一体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发展之本。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的校企合作注重产学研一体,实现了企业生产、学校教学、研究机构研发的三位一体。

目前,学校已与1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与其中20家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完成基础理论课学习之后,学校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跟随师傅上岗实习,进行认知性学习和强化性实践。随着设备条件的逐渐完善,校企合作的企业还会把产品拿到学校,让学生进行加工制作,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演变成了产品的生产过程,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尾气污染物已成为空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学校和義乌市恒风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研发制造了汽车尾气检测装置探头座。针对汽车尾气监测装置探头座受使用环境影响导致弹簧生锈等问题,学校老师和学生还对探头座进行了工艺改进,采用不锈钢、铝合金、尼龙等材料加工制作,并对弹簧进行表面镀铬处理,使探头座更加美观实用。目前,这一研发成果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车辆尾气排放检测项目中得到了应用。整个装置成本低廉、结构轻巧、操作方便、适用面广,刚生产出来就被抢购一空。

除了与企业合作外,学校还与义乌市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定期聘请浙江省机电研究院、义乌市模具协会等机构的专家来校授课。与学校老师上课侧重于基础、系统的知识不同,研究机构专家授课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今年秋季开学时,学校请义乌市模具协会的专家专门为新生开了一堂讲座,向新生介绍模具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让学生从入学时就接触到职业信息,提前做好学习生涯规划。

社会培训,打造培训“中关村”

学校拓展发展途径,面向社会开展相关领域的技能培训工作,打造“技术占市场”的社会培训品牌,为促进当地产业的人才培养做好培训服务。

在社会培训过程中,鉴于培训对象分散、培训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为防止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在保证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对培训人员实行“集中与自学相结合,脱产与在职相结合,教室与车间相结合,送教上门与请人进门相结合,双休日与晚上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2011年,学校与金华市电监办开展培训合作。金华市电监办在义乌设立了金华教学点义乌分部,学校则承担义乌地区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考试、发证和续期注册工作。以往这类培训都在金华进行,培训时间很难统一安排。学校成为义乌市首个电工进网作业许可教学点后,义乌学员在当地就可以参加电网作业培训,方便了不少。

2013年,学校还与金华市供电处合作开发了35千伏变电所一次系统模拟培训考核装置。这一培训装置利用PLC控制技术,能够模拟35千伏变电所一些高压设备的操作以及高压仪表信号的变化,还可以作为高压电工进网许可的培训装置。目前,这一装置已在金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2011年开始,学校与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义乌市环保局、义乌市安监局以及义乌市电工协会、技防协会联合、模具协会和家政行业协会合作,先后开展了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污水处理工、电梯安全工、化学分析工、家政服务员等多个工种的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学校共培训13000多人次。今年6月,学校还成功申办了义乌市电子商务培训基地,开始进行电子商务的培训工作,截至10月,已经为义乌市培训了5000多名电子商务人才。

随着社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这一成绩离学校规划的蓝图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学校的规划里,还将不断开拓培训新思路,拓宽社会培训新渠道,丰富新的培训内容,将学校打造成义乌市培训的“中关村”。

上一篇:产业发展研究下一篇:老年人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