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恐惧症范文

2024-05-21

科技恐惧症范文(精选10篇)

科技恐惧症 第1篇

“啊呀,食品添加剂啊,真是不好,对人没一点好处,有关部门应该弄掉添加剂。”大爷如是说。

是什么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感到恐惧?有什么办法来让百姓不再为食品安全担忧?我们决定一探究竟。

[原因剖析]

1. 违法添加事件刺激

违法添加事件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刺激物,而这种刺激存在着未知的特点,个体原来熟悉的食物发生了变化,熟悉的环境失去了平衡,并且这种变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而个体正缺乏对这种变化的应对能力,不知该如何避开这个威胁,所以恐惧产生了。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等事件,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会认为“添加剂”是不好的东西。在我们的调研中,有35%的民众认为食品添加剂是“有害的物质”,这与违法添加事件的发生是密不可分的。

2. 媒体与商家宣传误导

违法添加分为两类,一类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如话梅、腌菜生产中常用的甜味剂糖精钠、油条中常加的膨松剂硫酸铝钾。这些物质只要使用量适中,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另一类是“加入不能食用的物质”,如苏丹红、吊白块、硫化钠等。媒体在报道中,常常不对这两类加以区分。比如将三聚氰胺事件简单地说成“非法使用添加剂三聚氰胺”,其实像三聚氰胺一类的物质根本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这就对民众产生了误导。

在非法添加发生之后,部分商家打出了“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口号,其实这本身就是一句不符合科学事实的话。还有的商家在食品成分表上打马虎眼,即模糊标识。这些都会加剧人们对添加剂的恐惧感。

3. 社会环境渲染

恐惧是一种弥漫性的情绪,社会大众因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了解而产生的不确定、不信任、不接受,也会导致个体产生恐惧心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称,中国社会出现反向情绪,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跌破及格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加之谣言渲染,人们对添加剂的恐惧也会增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76.9%的人不相信商家“不含违法添加剂”的说法。并有85.3%的人认定,自己买到的食物中有自己不知晓的食品添加剂。

以上所说的,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感到恐惧的直接原因,而生产力的不发达,则是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感到恐惧的根本原因。

[方案探索]

1.加强源头监管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下了大力气,探寻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常常是内部出现问题。如我们生活中常用塑料保鲜膜,其中有一种添加的塑化剂名为DOA (正戊烷),但是有的生产商会使用DEHA (异戊烷)代替DOA。用这种保鲜膜包肉食会让塑化剂渗入肉中,长期食用会造成性早熟等现象。源头违法有极强的隐蔽性,除了经常进行抽检,还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可以奖励安全生产的厂家,达到正向促进作用。

2.有效利用食品包装

应规定食品成分表的标准字体,不可太小看不清,不可追求包装美观而在设计上有意遮盖食品成分表。在成分表中要做出添加剂分类,让消费者了解添加剂的作用。在民意调研中,有96.8%的人认为有必要在食品包装上加上健康提示。故对于长期食用可能导致危害的添加剂,应该加以特殊标志提醒。除了成分表的改进,有关部门可以统一发放二维码,印制在产品包装上,人们扫一扫便可以了解食品生产的每一环节。既有利于民众科普,也便于有关部门追溯责任人。

[公式探索]

我们将“添加剂恐惧度”的指数定义为P,将职业指数用D表示(数值设定在40~100之间,社会地位越高,数值越高),学历指数用T表示(数值设定在60~100之间,学历越高,数值越高),居住年限指数用G表示(数值设定在60~100之间,居住时间约长,数值越低),将人口密度用P表示(数值设定在20~100之间,人口密度越大,数值越高,)。经过独立性检验与线性回归方程检验,我们给出拟合效果较好的如下公式:P=15%%D+35%T+25%G+25%p

科技恐惧症 第2篇

社交,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许多性格内向的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并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快、说话结巴和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1)一般社交恐惧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惧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惧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

科技鸿沟恐惧症 第3篇

近期,英国媒体发布了一条令人遗憾的消息:一位89岁的退休教师感觉自己无法适应当今的「数字时代」,选择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实际上,不仅是无法适应,对于当今社会的老人而言,科技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亲人之间的疏远、网络金融欺诈等乱象,都让他们感觉很受伤,以至于排斥高科技产品。一项针对3万名65岁以上老人的抽样调查显示,84%的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接发短信息,55%不会使用电脑上网,72%不会使用ATM提款机提取小额钞票「科技鸿沟恐惧症」正逐渐侵扰老年人的生活。

面对「科技鸿沟恐惧症」,我们该怎么办?老年人真的注定被时代淘汰了吗?如何才能「治愈」身边的老人呢?

「我是绝对不会用网银和手机银行的,」年逾七旬的上海老人吴奶奶说,「包括街头的自动取款机。我是真觉得这些东西太不安全了,万一被人偷走密码,我的钱会损失多少啊!」于是,不管存钱还是取钱,甚至小到查询余额,吴奶奶都亲力亲为,必须到柜台去办理。而在吴奶奶家小区门口的银行,长时间排队等待办理业务的大多是银发老人。

像吴奶奶这样患有「科技鸿沟恐惧症」的老人很多,手机拿在手不会发短信,电脑摆在家却形同虚设,不敢使用ATM机,只得在柜台前排队。尤其在打车软件的面前,吴奶奶们更显得束手无策。看着出租车一辆辆飞驰而过,却都是被使用软件的人预订的。每次出门,吴奶奶只好让女儿帮助叫车,才得以顺利出发。

「不懂什么网络,什么微信,我老了,脑子不行了,学不会了。」吴奶奶说,她之前在社区学校学过电脑和上网,那时是为了迎接世博会组织的学习,现在都忘记了。「现在3岁的小孙女用pad比我还溜。是老了。」吴奶奶说话时,显得失落又恐惧。

恐惧有原因

为什么老年人会对高科技产品产生恐慌心理呢?

首先,如今我们所处的环境,高科技无所不在,而老年人原有的知识储备却显得很贫乏。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技能要求,掌握这些技能是需要一定的设备与技术指导的,而社会为老年人学习提供的资金投入与培训机会都是比较少的。

其次,老年人自身学习的动力不够强烈。年轻人迫于生存和工作的压力,必须掌握足够的高科技技能,否则将被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淘汰,而老年人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是否掌握高科技技能好像与目前生活质量无直接相关,因而缺乏学习新技能的足够动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年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很多老年人感到自己的视、听、记忆等方面能力已经开始下降,认为自己老了,对自己有没有能力掌握新技能产生担忧,导致学习新事物的信心不足。

对于「患病」,吴奶奶的心态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她说,自己不是真的不想学习使用微信、网银等高科技产品,而是自己每次下定决心要学习后,都觉得入门很吃力。在一次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后,自己也没有信心了,久而久之,就对身边的科技产品产生了排斥。然而,科技的创新日新月异,越是缺少学习,自己掌握的技能就越少。慢慢地,吴奶奶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也不会了,就连现在上街打车也变成了问题,感觉好像被社会淘汰了。于是,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恐慌焦虑的感觉,导致她最终患上了「科技鸿沟恐惧症」。

避而不学还是迎难而上?

「老人不会用网银还是有好处的。」吴奶奶说,因为几个月前,自己就差点遭遇一起网络金融诈骗,幸亏自己不会使用网银和ATM取款机,经过银行柜台人员的提醒,才意识到对方是骗子,避免了一场财产损失。她说:「新闻里总是说网上骗子多,还有什么网页不能乱开要中毒,要扣很多网费。我们老人还是不要用了。现在新闻也很全,电视频道也多。家门口都有超市,什么淘宝啦微信啦都是年轻人做的事情,我们不去凑热闹了。」抱有吴奶奶这种思想的老人,在患有「科技鸿沟恐惧症」的老人中属于「保守派」,在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的时候,虽然避免了高科技带来的弊端,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守着银行储蓄坐等微薄的银行利息。

然而,还有一些老人希望走在时代的前沿。比如与吴奶奶只有一街之隔的杨爷爷,近年来就迷上了微信。「我们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在加拿大生活。我们很早就学着上网收邮件,用QQ,用Skype,现在用微信。原来上网只是为了和女儿交流方便,后来发现上网很有趣,有一段时间我们也因为偷菜对网络入了迷。」杨爷爷笑着说,现在他们除了在网上聊天,也会看新闻,还会上淘宝给孙子买玩具。「和那些年轻人在虚拟的世界里交流也很有趣,你会发现那是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我不再是个老头子或者老顽固,他们会当我是个有想法、有趣的人。」

看来,让老年人摆脱「科技鸿沟恐惧症」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毕竟,身处科技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回避不是正确的态度,迎难而上地学习才是适应时代应该具备的方式。当然,学习新鲜事物的同时,也要加强防范意识,这样,既可以跟上时代,又不必担心上当受骗。

如何走出「科技鸿沟恐惧症」 的阴影?

那么,老年人该如何应对自己对科技的恐慌心理呢?

科技的发展也让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交流日益减少,每逢节假日,子女回家探望老人,说不上两句话,便开始掏出手机,刷微博、聊微信,却将老人撂在一边,两代人之间的技术鸿沟越来越大。所以,如何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似乎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话题。

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各界都要要积极引导、帮助老年人克服「科技鸿沟恐惧症」。企业应当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出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新产品;家庭要给老年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不要在看了他们摆弄了几遍之后没学会就撒手不管,挫败他们的自信心。

当然,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分为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两部分,其中液态智力随着生理功能退化而下降,如视力与动作灵活性等,而晶态智力是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如观察、分析、判断等智力特点,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而当前社会生活中流行的所谓高科技技能,实际上并非难度系数很高的高精尖技能,以正常老年人现有的智力水平,再加上「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热情和充足的学习时间,老年人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年轻人也有「科技恐惧症」?

其实,「科技恐惧症」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如今的年轻人中也时有发生。所谓年轻人的「科技恐惧症」,指的是人们总是害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具体来说,是认为某项或总体的科学技术是可怕的、恐怖的、不可控的或反自然的,会带来巨大的污染、破坏美好生活、摧毁人际关系甚至毁灭全人类,应该予以限制或者禁止。

如今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普通人虽然科学素养比过去有所提高,但对专门的科学领域却越来越一头雾水。人们在对一项新技术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夸大或渲染它的危害,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尤其是这种技术变革可能对个人身体健康和人们生活环境构成冲击之时。大多数的恐惧都是因为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

勿让老师患上“检查恐惧症” 第4篇

检查本身没有错, 检查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掌握基层学校的真实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那么此举为何会引发基层老师的抱怨, 以至于导致老师们患上了“检查恐惧症”呢?

究其原因, 一是检查项目繁多, 基层教师本身就少,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设的个别部门把自己当成“导演”, 为了汇报工作时有成绩, 年终总结时有内容, 便挖空心思地编造检查项目, 制造检查机会, 让基层学校和教师充当“演员”, 扮演不同类型“剧本”中的角色。二是形式主义在作怪, 个别领导检查工作时只看表面文章, 不愿深入实地调研学校最真实的一面, 致使基层学校报喜不报忧, 肆意编造档案材料, 弄虚作假糊弄上级, 几乎形成了谁的档案材料做得好, 谁的工作成绩就优秀的怪圈。有的学校专门配备了高级打印机和精美档案盒以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 一个检查项目就能列出一大串的档案。三是检查指导作用不显著, 在指导基层学校工作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让基层学校和老师们弄不清工作的不足和日后努力的方向, 老师们逐渐在“糊弄”和“被糊弄”中迷失了自己。四是考核制度出现了问题, 务虚的成分过多, 考核制度未能很好地发挥管理指挥棒的作用。五是部分学校政绩观出现问题, 风气不正, 少数校长认为做实事不如务虚实际, 只要陪好了检查组领导, 就相当于学校工作有了成绩, 于是校长做外功的多了, 做内功的少了。

长此以往, 后果堪忧!

我们学校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是教书,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若我们的思想被毫无意义的检查主导, 我们的时间被毫无价值的检查占据, 我们必然无更多的精力去教书育人, 何谈“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此检查当休矣!

要杜绝此类现象, 消除教师的“检查恐惧症”,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宣传教育, 大力整治务虚风, 深入实施调查研究之路, 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坚决消除“走马观花式”的检查方式。二是广开民主渠道, 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和教师考核制度, 以事实优劣评价基层学校和老师的成绩。三是建立检查项目审批协调机制, 给检查“瘦身”, 切实提高检查的质量, 尽量减少干扰基层学校的次数, 真正把学校和教师从繁杂的迎查事务中解脱出来, 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校、还给老师。四是注重检查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检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检查人员指导和服务基层学校的能力, 真正发挥其指导、督促、服务的作用, 坚决清除不合格检查人员。五是成立专门的督查组, 要深入基层开展暗访调研, 对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同时畅通意见建议征集和反映渠道, 对基层反映的问题切实予以解决。六是全面推行政务教务公开, 把到学校检查的项目、时间、范围、内容等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公开, 将检查项目提前告知学校, 让学校和老师提前规划和准备, 不搞突击检查, 真正发挥检查指挥棒的作用。七是建立反思和换位思考机制, 检查人员应不定期进行反思和换位思考,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鞭策自己, 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约束自己, 不断提高服务基层学校的能力。

开学恐惧症 第5篇

网络人远程控制专家支招:心理调试很关键 暑期轻松悠闲的日子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舒服的懒觉、精彩的电视节目、无拘无束的玩耍、清闲、自由的生活。一开学,这美妙的一切即将被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所代替,抵触心理在所难免。想到暑期自己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同班同学却默默地在上补习班,都提前预习好几章新课了。一时,又愧疚,又紧张。

陈老师表示,这种情况下孩子应该学会自我暗示,做心理调试。告诉自己:要开学了,必须收心了。或者可以出去买买文具、教辅书等。树立信心,放松心情。看到了落差就应迎头赶上,好好把握剩下的十几天时间。

恐惧症大起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第6篇

如今,一部名为《鲨滩》的新电影再次震撼了人们尚未痊愈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患上了深海恐惧症。那么,什么是恐惧症?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人类又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呢?

恐惧,从何而来?

恐惧,是人们在面临某种大脑认为危险的情况时,想要摆脱却又无能为力而产生害怕、担忧的一种强烈的压抑情绪体验。当恐惧来临之时,人体会迅速进入应激状态,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同时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放大等生理反应。

众所周知,我们的恐惧通常来自于两方面:先天形成的恐惧,比如我们看见蛇会害怕,待在黑暗的房间里会不安,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恐惧情绪;后天养成的恐惧,包括成长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他人的思想灌输,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某些“挫折教育”。例如,童年时期被狗咬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害怕狗,甚至是有毛的动物;年幼的孩子不愿入睡,家长便用鬼怪故事来吓唬他们,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怯懦、遇事退缩;而最严重的是看似正确的“挫折教育”,许多家长在孩子付出努力和收获成功后,吝啬于向孩子表达夸奖,他们不希望子女变得骄傲自满,却在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得成年后的子女们畏惧接受未知的挑战。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在《随笔集》中写道,“恐惧是粉碎人类个性最可怕的敌人”,可见恐惧对人类的影响之大!然而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恐惧症患者明明知道这种恐惧感的产生是违背常理的,却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只好带着畏惧之心去忍受,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活动。

目前,人们患上恐惧症的概率还是很普遍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恐惧症的“大观园”,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五花八门的恐惧症

恐惧症的种类有多少,至今还没有人统计过,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从密集恐惧症、昆虫恐惧症,到人群恐惧症、深海恐惧症,还有奇怪的拐角恐惧症、周一恐惧症、数字13恐惧症,等等,不一而足。

深海恐惧症

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观影事件就是一种患上深海恐惧症的常见情形,当人们看过与深海有关的惊悚电影后,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会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很长时间甚至终生都不敢再看有关深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最终产生深海恐惧症。除此之外,因工作或是爱好需要经常潜入深海的人,一旦在水下遇到惊险的事件,又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也可能会产生深海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

神秘莫测的深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幽闭空间,让人感觉会深陷其中,因此深海恐惧症往往与幽闭恐惧症密不可分。各类影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电梯突然停止,被困电梯里的人就会变得呼吸急促,仿佛立刻就要窒息而亡。事实上,这种窒息感也是因恐惧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车厢、电梯、阁楼、狭小的仓库等密闭空间都会引发幽闭恐惧症患者的不适。

密集恐惧症

在所有的恐惧症中,密集恐惧症恐怕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了。它通过特定角度的视觉刺激来引起人们的厌恶情绪,严重的情况还会引发人们精神紧张、心理恐慌,甚至偏头痛等症状。其实,这是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孔洞的恐惧,像颗粒饱满的莲蓬、 美味的多孔奶酪、一串串七彩的肥皂泡,看似平凡无奇的物体,都会在不经意间造成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困扰。

恐惧症的是与非

了解了这么多的恐惧症类型,你一定认为恐惧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恰恰相反,适度的恐惧是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它能使人在遭遇危险时“急中生智”,加快大脑的转动,激励人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挑战。

2014年1 1月,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实验:让108名成人和25名儿童看各种蛇和花的照片,然后回答照片上蛇或花的颜色,并由专人记录下他们回答问题所耗费的时间。最终,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回答蛇的颜色所用时间均比回答花的颜色要短,这一结果间接证实了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中所表达的“情绪有目的性,可以帮助动物适应环境”这一观点。

儿童牙科恐惧症的临床调查分析 第7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来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3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12岁,平均(7.25±1.35)岁,其中男212例,女148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儿除牙齿外无其他全身疾病或行为问题,智力正常。

1.2 评判标准

采用适宜于儿童的《Venham's Clinical Ratings of Anxiety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评判标准,把DF分为6级:0级(自如):表情自然,能准确地回答医生的提问,与医生配合良好;1级(不自在):面部表情不自然,手不自然放置,愿意并能准确回答医生的提问,诊治过程中紧张,但能配合治疗;2级(紧张):回答问题尚准确,但声音有改变,手常悬空,但不影响医生的操作;3级(勉强):想拒绝治疗,哭叫,手常抬起,阻止操作,需要命令式语言方能操作,诊治过程困难;4级(恐惧):语言交流尚可,持续哭闹,身体不断扭动,操作困难,偶需按压;5级(失控):高声哭叫,完全不听话,需要采取强制性手段方能操作。≥1级者定为“恐惧”,<1级者定为“无恐惧”。

1.3 引起DF的因素

(1)年龄:学龄前期(3~7岁)158例,学龄期(7~12岁)202例。(2)是否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250例,非独生子女110例。(3)气质类型:麻烦型气质儿童134例,平易型气质儿童226例。(4)与DF发生相关的其他因素:陌生的诊疗环境、以往的牙科治疗经历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1级以上恐惧学龄前期儿童占93.04%,学龄期占74.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年龄越低,DF发生率越高。1级以上恐惧独生子女占87.83%,非独生子女占73.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DF发生率高。1级以上恐惧麻烦型气质儿童占88.50%,平易型气质儿童占8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麻烦型气质儿童比平易型气质儿童DF发生率高。

*不同年龄组、不同气质类型、是否独生子女两两比较,P<0.01。

3 讨论

DF是儿童牙病治疗中较常见的现象,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这是由于学龄前期儿童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差,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增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耐受力,沟通能力增强,大部分能配合治疗。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由于父母、祖父母的过分溺爱,使这些儿童从小养成娇气、任性及胆小怕事的性格,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愿与医生配合治疗;而非独生子女儿童,多半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儿童好胜心、自尊心、虚荣心及好奇心强的特点,多给予鼓励、表扬,夸奖其坚强,勇敢,受到表扬后他们大都能很好地配合完成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DF的发生与儿童本身的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气质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麻烦型气质儿童对刺激的反应是消极、退缩回避的,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或适应较慢,情绪反应强烈且常为消极反应,遇到困难后大声哭叫,心情消极[4]。平易型气质儿童的表现则刚刚相反,情绪反应温和,心境积极,容易接受牙科治疗。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可导致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1)诊疗环境:主要是探针、注射器等牙科治疗器械及各种刺耳的声音,如高速手机的声音,其他患儿的哭闹声等。(2)既往的牙科治疗经历:复诊患儿对于以往治疗时产生的痛苦经历和感受。(3)父母的文化程度,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中,儿童往往比较容易懂道理,具有较强的自制力,此类患儿DF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牙科恐惧症的病因比较明确,它是一种条件性、特定的畏惧[5]。临床医师应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知识,针对病因全面做好牙病防治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保障患儿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 对360例口腔疾病患儿就诊时的行为表现及引起恐惧症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临床治疗儿童恐惧症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牙科恐惧症评判标准,对360例口腔疾病患儿进行系统评估,对牙科恐惧症患儿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患儿牙科恐惧症发生率不同,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牙科恐惧症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质类型不同,牙科恐惧症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陌生治疗环境、以往的牙科治疗经历及父母的文化程度等,都可引起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结论 儿童牙科恐惧症的发生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临床上需要针对不同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牙科恐惧症,儿童,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钱虹,黄群,骆明荷.240例牙病患儿牙科恐惧症的图片测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84-528.

[2]何宏,韩俊力,徐群.儿童牙科恐惧症的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4,13(3):176-178.

[3]苏吉梅,叶笑味.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4):362-364.

[4]刘小红,李心民.儿童行为医学嗍.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32-39.

牙科恐惧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第8篇

1原因

1.1 父母

尤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牙科恐惧症发生率越低。由于母亲的影响及良好家教, 儿童相对懂道理, 自制力较强。

1.2 以前口腔治疗时的疼痛经历及不良感受

疼痛多出现在牙体治疗中, 大部分患者害怕高速涡轮机, 尤其害怕低速牙钻。用探针探知龋蚀深浅, 牙髓活力测试, 注射麻药等均给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受。患者的疼痛经历使他对以后的复诊产生相当程度的恐惧, 甚至延期或取消复诊。

1.3 陌生的医师及诊疗环境

医师衣冠不整, 态度生硬, 缺乏自信, 或经验少, 操作能力低, 都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 进而对诊治不配合。不信任是失约的主要原因, 诊室混乱, 其他患者治疗时发出的尖叫, 高速涡轮机钻牙的声音都会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

1.4 他人言行的间接不良影响

通过看到别人在牙科治疗的情景或听过他人对不愉快治疗经过的描述, 而产生的恐惧。

1.5 身心状况

神经过敏和弱外向型的妇女易出现牙科恐惧症。

2危害

2.1 降低了早期就诊率

因此症而延误就诊的患者占一半以上, 此种患者牙齿缺失数较多, 补牙数少, 老年人中此症与缺牙数呈正比, 年轻人中这种趋势也很明显。这种危害的最终结果是无牙。恐惧只能使病情加重, 诊治过程更加复杂, 痛苦增加, 医疗费用更大。

2.2 降低了诊疗质量

在诊治过程中, 对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和鉴别很大程度上依靠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描述, 以及对各种测试的反应。由于患者的恐惧, 可能提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 增加误诊率。治疗中患者因恐惧而发生躲闪、挣扎等会影响操作的质量, 甚至发生软组织损伤等事故。

2.3 降低了工作效率

患者的恐惧情绪会感染到其他候诊的患者, 医师护士要用更多的时间对患者解释、安慰, 降低了一定时间内看患者的数量, 增加了其他患者的候诊时间。

2.4 恶化了医患关系

患者在治疗时的负面行为和较差的配合程度直接干扰医师治疗的顺利实施, 影响治疗效果, 常导致医患关系丧失彼此信任, 关系恶化。

2.5 影响了医师形象

患者的不良经历被扩大或转述, 导致更多的牙科恐惧, 使口腔保健的实施、口腔医师的形象受到损害。牙科恐惧症的防治, 越来越成为医务工作者重视的问题。

3治疗

包括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改变传统观念、改善治疗条件等。

3.1 医护人员

医师应着装整齐, 态度和蔼亲切, 操作台保持干净整洁, 器械摆放井然有序, 都是赢得患者信任的前提, 也是患者消除恐惧的主要因素。

3.2 心理方面

操作前应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 建立信任。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要求, 讲解演示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性别与他们交谈感兴趣的话题, 做好解释工作, 让患者放心。安慰性的语言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 获得安全感以及对医师的信任感而得以放松。对患者应有高度的同情心, 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有大致的了解, 如疼痛的话, 希望患者不要躲闪, 举手示意给予配合;如因疼痛而躲闪, 也要表示理解。然后再开始治疗。

3.3 诊疗环境

舒适优雅的候诊及诊疗环境, 轻松的音乐能松弛患者紧张的神经, 在口腔治疗时收到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 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缩短了治疗时间, 有益于医师和患者。同时候诊室应设有诊前教育展板和图片, 循环播放宣传录象, 摆放一些口腔器械, 让患者亲自接触, 消除陌生感, 增强诊治的信心。

3.4 无痛治疗

可以口服镇痛镇静药如水合氯醛糖浆、咪唑安定等, 吸入一氧化氮超浅麻醉, 或者静脉给异丙酚后进行口腔治疗, 如拔牙等。在辅助局麻的同时, 产生良好的镇静、抗焦虑作用, 并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可达到医患双方满意的镇静程度, 患者放松、舒适, 无紧张焦虑感, 张口合作, 配合治疗。

3.5 提高口腔保健和卫生教育

很多有牙科恐惧症的患者对口腔卫生知识和牙病缺乏认识, 对牙病不重视, 觉得牙痛不是病, 无所谓, 对牙科诊疗和保健工作缺乏正常的态度和心理。应该让儿童接触牙医, 定期接受口腔保健, 使儿童从小就对口腔治疗有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和习惯, 有效地预防发生。随着对专业知识了解以及对临床经验获得的增加, 此症可逐渐减少。

4小结

幽闭恐惧症患者磁共振检查临床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9例患者, 年龄29~61岁。其中男性49例, 女性40例。本院使用西门子3.0T核磁共振设备, 直径70 cm开放式扫描孔。

1.2 方法

(1) 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明知不必恐惧却无法控制的特点, 医护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心理疏导。首先要使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对自身的恐惧状态很了解, 有很多帮助幽闭恐症患者克服恐惧, 成功完成检查的经验, 要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其次充分说明MRI检查对明确诊断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在MRI检查时更好的配合。 (2) MRI检查时, 被检查者置于桶状狭长的扫描孔中, 特别是头部先进入扫描孔内, 即有压迫感, 加之扫描机房内空气流动不畅、检查时间长、噪音和长时间固定卧位等均可引起幽闭恐惧症[3], 导致患者在MR检查时中止。检查前向患者详细交代MRI检查步骤, 了解机房环境, 检查所需时间和噪音情况。必要时陪同患者现场观看其他患者MRI检查全过程, 以减轻环境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 (3) 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可使患者烦躁恐慌, 可在带上耳塞可降低噪音。 (4) 开阔视野可以减轻压迫感。扫描孔内安装镜子观看孔外环境。 (5) 患者独自在检查室检查时会感觉孤独无助感, 从而加重恐惧感。陪同人员或医护人员守候在旁, 触摸患者肢体, 通过语言交流安慰和鼓励患者, 会减轻恐惧感。 (6) 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奏效适当使用镇静剂。给患者检查前30 min口服安定5 mg。在药物作用下控制呼吸, 使其情绪稳定, 顺利完成检查。

2 结果

本组89例患者中, 81例完成检查, 2例行静脉药物镇静完成检查, 6例经心理疏导后症状不缓解, 拒绝继续检查。

3 讨论

MRI检查时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检查中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措施, 可以达到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顺利完成检查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闭恐惧症患者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针对不同程度的幽闭恐惧症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提高对MRI认知度, 降低噪音, 开阔视野, 陪同人员在旁守候, 使用镇静剂等处理。结果 本组89例患者中, 81例完成检查, 2例行静脉药物镇静完成检查, 6例经心理疏导后症状不缓解, 拒绝继续检查。结论 MRI检查时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检查中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措施, 可以达到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 顺利完成检查的目的。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检查,幽闭恐惧症,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Dewey M, Schink T, Dewey CF.Claustrophobia dur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hort study in over 55, 000 patients[J].Magn Reson Imaging, 2007, 26 (5) :1322-1327.

[2]张艺, 梁宇霆, 马人庆, 等.MR检查时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40) :287-287.

多渠道引导学生克服英语学习恐惧症 第10篇

一、创建生命课堂, 用老师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克服“恐英症”

众所周知“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学生喜欢我们的课, 喜欢学习英语, 热衷于我们传授的知识, “亲其师”是前提.我们不仅需要利用我们的博学多才, 更多的是我们的道德修养即人格魅力感召吸引学生.充分利用我们高尚、正直、真诚、善良、礼貌、感恩、慈爱、孝敬的优秀品格, 去感化学生, 使学生“亲其师”, 点燃他们英语学习的激情和热情.也可利用青年教师光芒四射的激情、中老年老师丰富阅历、幽默风趣及亲和力吸引感召学生.常言道, “言传身教”, “言”只是“传”, “身”才是“教”.在教学中, 我们把“细雨润物, 用生命点燃生命”的“亲师信道”贯穿始终,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帮学生战胜英语恐惧症.

二、采用分层教学, 让学生用收获和成功的体验战胜“恐英症”

我们知道学生不是学不会学不好, 而是跟不上.为了让学生全部跟上, 体验成就感, 共同取得进步, 采取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划分学生层次, 制定分层目标, 实行分层备课, 分层授课, 分层训练, 分层测试和分层评价, 这样既可避免英语尖子生“吃不饱”, 中等生“提不高”, 学困生“难消化”的现象, 又可充分发挥英语“尖子生”的个性, 保持英语优势, 降低“学困生”的要求, 使他们较容易达到目标, 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好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切合实际的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梦”“有所做”“有所获”, 那么学生的英语恐惧症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也就无处藏身.

三、个别辅导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用良好心理素质抗拒“恐英症”

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 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是由易到难, 具有阶梯型和渐进性的特点, 了解“遗忘曲线”理论, 利用记忆间隔, 知道英语学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引导学生要勇于剖析自己, 给自己的以前说不;面对困难不是逃避, 敢于挑战, 不怕失败;注重付出和过程才有收获;引导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暗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 克服困难;学生要大声对自己说:“英语, 小case, 我能学好!”遇到困难时, 要自我激励“我一定能!”英语学习有策略, 但没有捷径.配合学法指导, 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如, 注重单词积累, 培养猜词能力;以意群和句子为单位阅读, 培养对句、段、篇的整体理解, 注重深层理解及归纳推理判断, 把握中心.这样“恐英症”就无法入侵了.

四、注重学生学习毅力的培养, 用顽强毅力预防“恐英症”

顽强的学习毅力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 是克服英语恐惧症的利器.首先, 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让学生具有学习毅力上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抱负, 并经常在意念上进行强化.其次、树立榜样, 诱导学生自觉培养学习毅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用古今中外坚忍不拔地追求真真理的事迹去激励学生, 也可找一个特别有毅力的同学作为自己的榜样, 时时处处激励自己.另外, 教学中可创设疑难情景, 在磨砺中培养学习毅力, 逐渐摆脱外部学习控制条件的依赖, 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 进而产生毅力.这样“恐英症”就无孔可入.

五、捕捉闪光点增强学生自信心, 藐视“恐英症”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 长善而求其失都者也”.含义是, 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 克服孩子身上的缺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上进的心, 都有长处, 只不过是有时我们忽略了孩子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找到好的切入点, 善于深入观察, 注意学生们的每一个细节, 辩证地分析现象, 就能发现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发力和潜力.要用爱心帮助他们,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加以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爱护和抚植,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帮助他们逐步扩大这些闪光点, 使他们找到自信.有了自信, 学生的英语恐惧症也就烟消云散了.

六、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激发兴趣与动力, 消除“恐英症”

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心理活动积极起来, 顺利地接受各种信息.巧妙使用短语和谚语增强语言的新鲜感, 使枯燥呆板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亦可利用恰当的姿势、动作、表情、声音、英语游戏和英语歌曲等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 创造一个逼真的英语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拓展充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参与和展示才能的舞台.让课堂充满活跃愉快的气氛, 做到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信息, 体验快乐, 感受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师生的肯定和赞许.这样, 学生肯定会愿学、想学英语.这时学生的英语恐惧症也就自动消失了.

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只要我们尊重、信任、鼓励和赏识每一位学生, 为他们驱除不良的心理暗示,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树立自信心, 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那么学生一定能成功学好英语.

摘要:“恐英症”是广泛存在的对英语学习有很大影响的情感障碍, 有错综复杂的形成原因.在英语学习中, 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努力克服这一情感障碍是成功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本文主要总结教学实践中克服英语恐惧症的策略.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制作研究下一篇:稳定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