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2024-07-17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精选12篇)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第1篇

公共关系是协调社会、人、自然关系的主要管理机制, 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环境关系管理, 营造一个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公共关系管理是维护社会与人民利益作为管理最高标准, 保持公共利益、组织利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着重于组织、社会与公众利益的发展一致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公共关系注重人性化管理, 行使社会责任和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 协调冲突, 化解矛盾, 对各种社会关体系进行全面的、有效的调整, 促进组织内部、各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安定、有序的社会关系。

二、公共关系与环境

任何一种事物与环境都存在必然联系, 联系的方式分为物联系与自身联系, 形成自身联系与物联系的交叉、融合与统一关系。公共关系就是众多联系中的一种, 它是从某个主体角度出来, 对主体与客体关系进行研究, 也就是各组织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公共关系分为各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与组织外部环境公共关系, 各种组织在日常活动, 进而形成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又影响各个组织的发展与生存。公共关系与环境形成相互关联、影响、制约与互动。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变化, 必然需要公共关系进行调整, 以便各组织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进而维持社会环境平衡以及组织的稳定发展。早在西方的公共关系学中就把公共关系上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去看待, 体现了各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

三、公共关系需要文明的环境支持

通常说的文明是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类社会进步与开化状态。所谓的文明环境是指公共关系的外部环境, 包括自然物质与社会心理环境的文明与优化。

首先,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不同时间所体现的环境文明层次与水平存在很大的区别, 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环境文明也会呈现由低向高的发展趋势。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环境与环境文明是相互依赖的。

其次,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 人类社会从摆脱蒙昧状态之后, 进入文明发展阶段, 人类发展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 通常以血缘关系或个体的交往作为维系与确立的纽带, 而工业文明是以公共关系作为维系和确立的纽带。其作用原理是人类社会通常联系以及随着工业发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一体化发展, 以此看业, 公共关系是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产物, 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发展昌盛的前提条件。因而, 公共关系为人类环境文明的建设带来全新的思考, 公共关系的和谐、良性运转, 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 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

最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 当突破传统农业文明的同时, 步入工业文明的过程中, 工业化的负面反应也迅速显现。而早期实现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向世界展示工业给人类所创造的丰硕成果的同时, 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消极问题也暴露出来。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创造力, 是基于人为最大的基本思路, 以快速掠夺社会、自然资源为价值取向,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但是在实现人类文明的过程中, 过度消耗资源、环境破坏、制造污染、强取豪夺、无节制的人口膨胀等因素, 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同时社会心理环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和冲击。这种不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但使环境结构面临严重威胁, 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 引起了世界广泛重视, 并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一百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 这一宣言的签发, 标志着人类社会今后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心理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的优化。这也表明了, 人类社会的环境文明必须超越工业文明, 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和谐的环境。

四、环境是公共关系的体现

实际上, 在环境与公共关系的问题上,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理论中, 就对环境与人的关系作了明确的定位。明确指出“人类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的基本思想。他们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注意到工业化发展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与此同时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纳入环境文明研究的视野, 同时也对环境的另一个侧面进行研究, 也就是“人与人在历史中形成的关系”。他们认为前人是通过改变自然环境而创造社会环境, 垫定社会发展的基础。基于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 为公共关系与环境的研究提供基本方向。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 也明确的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分工发展、交换发展以及商品交换发展, 尤其对城市与农村分离而推动社会关系进步的思想, 这种思想明确指出生产、社会分工、社会交换、社会交往、社会组织等的发展以及公共关系的产生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 公共关系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产物, 充分见证人类文明进程的轨迹。面对环境问题, 公共关系组织采用公关主体以灵活的组织、功能、结构等, 根据环境条件提供需要进行活动策划, 进而实现环境合谐。但是, 由于环境因素不能满足改造或创造某种新环境要求, 对环境的改造就势在必行。不管是社会心理环境, 还是自然物质环境构建都复杂多变, 运用有利的条件, 对不利因素进行改变, 创造新的环境是公共关系的策略目标。因而, 公共关系不公是对环境的操作, 而是社会生存与进步的新观念, 从社会发展的整体作用来讲, 公共关系是实现环境文明, 超越工业文明的必然趋势。

五、公共关系推动环境建设

公共关系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的一种手段, 以公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影响、沟通以及吸引为基本出发点, 为各组织的发展, 把所关心的问题反馈给组织、集团以及人等之间的关系, 它需要了解公众心态, 分析其心理, 以其需要依据, 同时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协调关系。是人类社会组织与环境的纽带, 公共关系的出现, 反映是人类社会物质的发展与进化, 尤其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以法制、理性为基础的公共关系, 表现出社会进步对环境文明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 公共关系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产物, 也是社会发展的潜动力。公共关体系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析、传播、反馈、确认等职能的发挥, 起到公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支持、理解、认同的目的, 进而构建一种相互需要的统一关系, 这种关系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意识以及高度的自觉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是完善社会各组织自身形象, 也是各组织自身形象的塑造, 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实现了组织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从客观上对整个社会环境进行了优化, 构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共关系是研究环境文明, 完善、发展公共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公共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共关系也随时代的发展融入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公关务实已逐步形成人们的自觉行为。但是在分析公共关系的价值观时, 可以清楚的看到, 公共关系产生的社会意义已超越公共关系自身利益范围。

关键词:公共关系,环境问题,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慷.家具企业的品牌塑造之公共关系策略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1 (5) .

[2]胡峰.论中国烟草产业应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影响的文化建构[J].生产力研究, 2012 (6) .

[3]李平.风雨后, 再见彩虹读“危机公关”操作指南——《扫雷》[J].资源再生, 2010 (8) .

[4]王丽.构建煤炭企业电子商务的思考[J].煤炭技术, 2011 (7) .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第2篇

1、如何认识冷战后的中美关系?

2、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美国在台利益分析:

(1)政治上的考虑:利用台湾的民主化推进亚洲政治民主化(2)安全利益:确保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3)经济利益:台湾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4)外交利益: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制约中国

3、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4、一国两制的基本点是什么?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制、和平谈判

5、中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战略?(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动摇(3)反对台独活动绝不妥协

(4)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绝不改变

6、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全面对抗——1949-1972 解冻建交——1972-1979 正常化交往——1979-1989 重重危机——1989-1996 **迭起——1996-2001

7、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1)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

(2)“经济型政治”驱动下的中美贸易争端(3)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4)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5)战略互相信任

8、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利益?(1)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2)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和成长(3)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4)防止人类环境恶化(5)遏制毒品的泛滥(6)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

9、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1)美国的“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台独政策(2)台独的分裂活动

(3)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增强(4)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5)台湾岛内政局 第二讲、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发展

1、大国的界定

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1)必须有强劲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2)要有整合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3)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精神特征(4)能够在全球施加国际战略影响

2、英国崛起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2)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英国在世界上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4)繁荣的文化

3、法国崛起的原因

(1)强大的专制主权的形式(2)法国大革命

(3)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帝国(4)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5)法国的工业革命

4、大国兴衰的历史启示

(1)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和民族凝聚力是崛起的前提(2)长期、稳定的发展是维持大国崛起的基础(3)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4)自由、繁荣的文化是大国崛起的支撑(5)大国兴衰的警示—中国的崛起要和平崛起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6、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2)中国改开放以来的成就为中国进一步实现和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3)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为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和组织保障

7、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对中国发展的遏制势力日益增强

(2)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不平等、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尚待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亟待解决

(3)党的建设过程中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 联合国

1.联合国建立的背景

①国际联盟瓦解,呼唤新的国际组织诞生;

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③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联合国建立的过程

①1941年8月,美国、英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②1942年1月,苏英美中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首次使用了“联合国家” ③1943年10月,苏英美中,签署了《莫斯科四国宣言》——《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④1943年,美英苏。德黑兰会议

⑤1944年8月—10月,苏美英中,敦巴顿橡树园,安全理事会由中法苏英美五国担任常任理事国,提出“联合国”的名称(第一个具体步骤)

⑥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表决“五大国一致”的原则——常人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⑦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3.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设有办事处 ·肯尼亚内罗毕设有秘书长代表办事处 4.联合国的宗旨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③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④协调和过行动 5.联合国原则 ①权利平等

②国家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不容侵犯 ③不干涉他国内政

④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各国和睦相处 6.联合国主要机关 ①联合国大会

2006年3月,人权理事会,由47各成员国组成,中国成为人权理事会的首届理事国 ②安全理事会 15个理事国:

5个常任理事国:美俄英法中;10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不能连选连任 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54个理事国,任期3年,两次常会 ④托管理事会 ⑤国际法院

位于荷兰海牙,15名法官,法官由大会&安理会选出 中国的史久镛,93年成为法官,03法院院长 ⑥秘书处

秘书长=行政首长,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已有8位秘书长 7.联合国的专门机构,15个 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交通、工农业、金融方面的专门机构 8.联合国的相关组织——世贸组织 9.联合国的作用

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回来积极地作用 ②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发回来积极作用 ③联合国在才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联合国称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 10.联合国的改革 ①安理会改革

·第51届联大提出安理会改革一揽子方案

增加5个常任理事国;4个非常任理事国;新常任理事国不享有否决权 ·四国联盟

日本、德国、巴西、印度组成

要求6管理会常任理事国希望,4个任期为2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非洲联盟方案

要求增加6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5个非常任理事国 ·团结谋共识运动的方案

增加10非常任理事国,可连选连任 ·美国的方案

2个常任理事国,2—2个非常任理事国 ·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 ·安南的报告

涉及联合国机构改革反恐,授权使用武力以及安全人权等,安理会成员由15增加到24个 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③联合国会员国的会费问题 ④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遏制单边主义

·加强安理会集体机制,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拘谨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加强、整顿秘书处的工作 中国与联合国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

2.1949年—1971年中国因美国的无理阻挠而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3.26届脸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1。9.21由23过提出,表决以76赞成、35反对、17弃权通过)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去的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5.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使馆和品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作用: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十八大

1.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导致中国现阶段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差异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的超额索取 ·城乡间劳动力流动障碍

4.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5.造成中国现阶段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原因:自然条件差异;世界经济因素;国内政策因素

解决: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整形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6.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7.阐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有部队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环境和资源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的探究 第3篇

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应用题”,先被改成了“解决问题”,现在又改回“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背景下,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数量关系只是作为达成教学目的的中介和桥梁,这样的教学,不太适合数学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而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不仅仅关注教学的结果,更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学会思考,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下,如何让学生在思考、分析数量关系中亲历数学思维的过程,体验和感受数学世界完整的春夏秋冬?如何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渗透问题解决策略?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

二、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意义

1.在解题方法的归纳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明晰思维过程。

数学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或者说一种模式化(抽象化)的过程。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数学教学要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抽象数量关系,探求数学规律,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明晰思维过程。例如,习题:3个书架共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用多少元?教学步骤可以这样设计:“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解析题意→列式解答→归纳解题方法”。最后一个教学步骤可以让学生归纳数量关系,对解题过程做一个梳理。教师可一步步引导:问题是求什么?求总价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单价和数量)这两个条件题目告诉我们了吗?(知道了数量,单价不知道)那么这道题先算什么等。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对解题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学生获得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甚至对一些变式的题目也能轻松解决。随后出现的习题:3个书架一共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不少学生能够自己说出解题思路,并解答出来。

2.在寻找问题解决的捷径中分析数量关系,体验创造的快乐。

分析数量关系往往可以获取解答问题的捷径。看下面一道题: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买三送一,某品牌服装每件160元,李阿姨买了4件,每件便宜多少元?学生解答方法有多种:第一种160×3=480(元),480÷4=120(元),160-120=40(元);第二种160×3=480(元),160×4=640(元),640-480=160(元),160÷4=40(元)。部分爱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列出了160÷4=40(元)。这是否有道理呢?分析数量关系便可判断。买三件送一件,相当于花三件的钱买四件的衣服,便宜了一件衣服的钱,也就是说买这四件衣服少花了160元,所以160÷4=40(元)是解答这道题最简捷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3.在升华生活原型和体会数学意义中总结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的智慧。

生活情境要升华为数学问题,生活原型要提升到数学意义的高度上去认识,这才是数学教育的宗旨。当前,数学教学给足了学生经历情境的过程,培养他们从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解决、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一件好事。我们重视学生经历与体验的过程,也要引导他们把生活情境提炼成数学问题,分析、归纳、总结解题中遇到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的同时,能大大地节省经历生活的时间,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空间,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感受数学思想的智慧。

三、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与问题解决策略相互渗透

问题解决的策略多种多样,分析法、综合法、列举、还原、假设、猜想、转化、数学建模、数形结合、等量代换等基本的解题策略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数量关系分析来替代学生充满个性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应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与问题解决策略相互渗透。

1.传统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相互渗透。

传统教学中的分析法、综合法等问题解决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继承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运用综合、分析等一些常规的思维方法对数学问题加以思考,并且结合对数量关系的分析阐明解题思路,展示思维过程、强化思维成果,发展思维能力。

2.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列举、还原、假设、猜想、转化、数学建模、数形结合、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方法相互渗透。

生活情境是纷繁复杂的,如何从复杂多变的生活信息中通过收集、观察与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提炼出数学问题?首先,要弄清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的符号、语言与数学图形,清晰、简洁地表达出来,把数学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对于一些复杂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尝试用列举、等量代换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厘清与解决。其次要把数学模型还原到问题中去,对问题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交流等方式,发现新的知识点,解决新的问题,探求新的规律。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领会了数学思想。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斯藤豪斯认为,教育是为了使人获得理性自主能力,使人从作为权威的固定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已有知识作为思考的材料,发展理性、负责的判断和批判反思的能力。在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的探究中,我们更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把猜测、判断、交流、反思、分享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

会计监督与审计关系问题探析 第4篇

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独立的外部审计之间的存在着密切关系

会计监督和审计具有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管的监督。无论是在监督的内容还是任务上, 两者最终都体现在资本运动的经济活动中, 都离不开经济和会计实务。虽然审计不是搞经济或会计实践的, 但是审计是一种对经济或会计检查的方法, 审计也是对会计监督质量的法律监督。会计监督是审计监督可以充分实现的基础, 促进审计的监督作用;同时, 审计监督还可以更好的促进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属于审计监督的对象, 甚至会计凭证, 会计信息, 帐簿和会计报表都属于审计对象。会计监督与审计也都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监督是为了促使内部经济状况真实合法和完整的一种管理活动, 审计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 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它通过其自身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合法性的隐患及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进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和不当, 帮助企业从客观的角度来完成基本的管理活动。

二、两者虽然密不可分, 但仍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会计监督与审计的监督对象和范围不同, 会计监督是对授权的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监督, 伴随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始终, 外部审计的监督则涉及被审计对象一系列的活动, 包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财务管理, 单位建设等, 还包括各不同部门, 机构和各企业内部每一层次, 每一个环节。总之会计监督与审计在监督的对象和审计监督的范围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两者的性质不同, 会计监督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 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操作和管理, 是生产过程的监督;审计的实际业务是除经营管理外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监督, 它主要是对国家, 企业, 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 合法, 有效的监督, 是外在的并且有很强的独立性。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是由不同的执行主体进行的, 会计监督是由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 审计监督的执行主体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独立的第三方, 它没有从事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 但是从事经济监督的一个专业部门。这也导致了会计监督与审计的不同的独立性, 会计监督不可避免的受到企业领导层需求的限制, 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的其客观性和独立性。审计则是对受审核方的一切经济活动是否合法, 合规, 合理, 及其会计报表的表达是否公平进行监督, 不受企业经济业务的约束, 它有更多的独立性。因此, 从某个角度来看, 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次监督。

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就必须先认识到会计监督和审计的本质不同, 要理解这两者不同的本质。两者是随着社会经济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需求产生的, 都是适应了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的, 也都为促进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作用, 但他们各自的性质及独立性各不相同, 会计监督要反映真实的经济活动只能反映以货币作为经济活动的计量单位, 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审计功能, 审计的出现更好的保证了会计的信息质量, 使其可以更加真实可靠, 并且审计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的内控隐患, 制度不健全都起到了完善补充作用, 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和稳定。

2. 明确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不同的职权避免它们的混淆, 会计监督和审计的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企业的金融和经济的规范,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加强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审计还有一个其自身的目的, 促进廉政建设, 防止腐败徇私舞弊的违规行为, 会计监督是审计的基本环节, 但目前大多数人还认为两者基本作用目的是相同的, 因而我们对两者的定位加强认识, 促进审计的发展进步, 以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发挥最大效用。

3. 正视会计监督与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监督和审计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进步以便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更清楚的看待两者的关系, 主动面对两者的关系, 对其认识的环节更深一步, 并根据两者的区别联系完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 更好的发挥其职能, 增加其密切配合与协调工作, 使两者相辅相成, 真正的, 有效的对企业进行双重的监管, 进一步整顿经济秩序, 提高监督质量。

四、小结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监督和审计, 决定了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趋势及命脉。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成熟的今天, 我们的审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改善, 但同时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也需要更高完善的会计监督及更高质量的审计监督以保证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健康的发展, 这也就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内容。总之, 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发展对审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而审计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保证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 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摘要: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经济时期, 会计监督和审计都是对经济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国家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然而, 会计监督和审计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显示出会计监督和审计的弱化, 我们应该全面加强会计监督和审计, 发挥他们的作用, 以防范金融诈骗案件。

关键词:会计,审计,监督

参考文献

[1][]王思卉.关于如何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 2011.

[2]张英明.会计监管:体系重构及制度安排[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 第5篇

苏联解体后,日本国会中亲台团体的力量大增,出现了右倾化趋势。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加快,部分右翼舆论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看作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将台湾看作是遏制中国的一张牌。此外,由于台湾位于日本“海上生命线”的咽喉要冲,扼日本南下东南亚、西去欧的必经要道,日本每年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量达5亿吨左右,其中包括所需石油的90%和核燃料的100%。因此,他们担心中国统一后其海上生命线受制于中国,因此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的现状,认为这对日本最为有利。“日美安保同盟”重新定义,矛头也明显指向中国。一部分政界人士公然宣称日美安保条约范围包括台湾。虽然日本政府一再宣传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不是地理概念,要根据事态性质来确定,但这仍是在搞模糊战术。人们不会忘记,1996年3月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时,日本一些人跟着美国摇旗呐喊,无理干涉中国内政。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次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曾派员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方投降并向全世界宣告收复台湾。此后,日在追随美国承认台蒋的同时,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1972年,在“尼克松冲击”和日国内强大压力下,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日本政治家顺应民心,加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田中内阁明确表示充分理解我提出的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经过反复谈判,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猖獗,台独分子为对抗大陆,不惜投靠外部势力。李登辉曾自我表白“对日本人更有认同感”,并以作过22年日本人而自豪。李登辉谋求日本提高对台交往层次,加深双方的经贸关系,希望日本仿效美国也制定一部《与台湾关系法》,并希望借助日本之力加入重要的国际组织,参与亚太安全机制。李登辉的想法与日本国内支持台独的势力不谋而合,他们四处奔走,为李登辉撑腰打气。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后,这些人又四处活动,妄图促成李登辉访日,并搞了“要求实现李登辉访日国民集会”的闹剧。右翼文人加濑英明与李登辉合写了《今后的亚洲》一书,大肆宣扬“台独”谬论。1996年5月,日本前议长亲自组团参加李的就职典礼,说明日本政界内支持“台独”大有人在。香港的回归对台湾是个巨大的压力,为了破坏“一国两制”的实现,李登辉又勾结一部分日本人,妄图在冲绳建设营运中心来代替香港,使香港变成“死港”、“臭港”。今年,李登辉鼓吹分裂中国的《台湾的主张》在日本的出版式上,各界头面人物纷纷出场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还不断有人叫嚣要把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今年8月18日,李登辉公然宣称要加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一部分日本人一唱一和。今后,从民间到官方,日本右翼支持台独的势力还会与岛内的台独分子加紧勾结,兴风作浪。

教学目标与问题设计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问题设计 关系

设计问题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特点给予适当提问,不仅能够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扣住文本主旨化难为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方能抓住关键,起到引领的作用。

一、问题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决定了每个文本教学中都会有很多问题,但是问题不能没有目的随随便便地提出,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具体问什么,怎样问,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安排,使围绕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确起到引领学生思考的作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为落实苏洵《六国论》一文的教学目标“训练总说和分说”,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采用了“总分结合的方法”,请同学们从总说段中找出关键性的句子,并结合这些句子的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总说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分说,结合文章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方式,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指出六国灭亡原因的;用一个短句或一个词语给每个分说段归纳出意思,从中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分说和总说对应起来的。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这些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地达成了,目标教学的效率是显著的。

如果仅仅让学生找出几个这样那样的句子,分别说说这些句子的结构特点,再找出各段文字使用了几种论证方法,找出各段文字使用的几种表达方式,找出各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那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则是比较随意的,没有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去进行,只是通过问题设计解决了句式、论证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小的知识点,对于“训練总说和分说”这一教学目标是没法达成的。再说,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教师八方设疑,六方发问,面面俱到,其结果必然是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可见,不同问题的设计,可以明显看出目标教学效率的差异。因此说,在实施目标教学中,问题设计必须紧密依据教学目标而进行。

二、问题设计要与目标的层次相对应

教学目标应该是有层次的,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卢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的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四个水平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综合运用。在制定时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先找准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分别纳入各个水平层次中去,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当使问题设计的层次与教学目标的层次相互对应,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识记层次的问题设计内容应确定在学生是否记住先前所学的知识上;理解层次的问题设计,应确定在指导学生弄懂学过的知识上;综合运用层次的问题设计,应确定能否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

问题设计的深浅、大小和侧重点,都要与教学目标的层次对应起来。如果教学目标的层次制定在综合运用上,而问题设计的层次却在理解上,这就叫问题设计不到位;如果教学目标的层次制定在理解上,而问题设计的层次则在综合运用上,这就叫问题超位。不到位和超位的问题设计,都势必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要使目标教学实现高效率,就应把问题设计的层次紧紧确定在教学目标的层次上。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制定的教学目标层次是学会应用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为了达成这一应用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是:阅读《荷塘月色》中的写景图后,你能从中找到一种写景的方法吗?再读课文,说说怎样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从课文中,找出表达作者热爱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语句体会一下,如果不写这些语句行不行,为什么?是否只有写景,才能用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请运用“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描绘一幅校园初秋图。这几个问题设计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问题的设计都很到位,遵循了“以本为例”而不是“以本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从听、读、说、想、思、写六个方面人手,站在就事论理而不是就事论事的高度,通过精到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领悟语文学习中的规律;二是围绕着教学目标中的大问题,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将大问题进行切割分解,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回答,最终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问题设计要利于教学目标的检测

问题设计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否,不能够仅靠课堂上教师的主观感觉来确定,还要通过问题设计加以检测。要使问题设计有利于这种检测,必须注意两点:一要多角度地设计问题。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数个,一个教学目标可设计多个检测题与之对应,而一道检测题只能对应一个教学目标,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应该采用一标多设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设计检测问题。二要多层次地设计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检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落实情况,以达到有层次地反馈教学信息、补救教学目标的目的。

浅析真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第7篇

一、何为“真理”、何为“道德”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和改变,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实践;同时, 真理又是属于认识范畴的, 认识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得出多少结论, 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必然是一元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而转移, 所以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内容, 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是指每一次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人们的认识是无限的, 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朱熹解释“道德”说, “‘道者’, 人之所共由;‘德者’, 己之所独得也”, 所以, 道德就外在的要求而言讲的是做人的规矩, 就内在的要求而言讲的是做人的品质;一个人如果能将外在的“道”与自身内在的“德”统一起来, 就拥有了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具有善恶价值属性的行为规范。与此同时,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 (即形成德性) , 然后再通过自己自觉的德行达到既有益于他人和社会, 也有利于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

基于上述的认识, 真理与道德之间有联系么?如果有, 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认识的真与道德的善———真理与道德的关系

由于真理与道德的不同内涵与特点, 近现代有些学者把认识的真和道德的善对立起来。如康德认为“真理是知识与其对象的一致”, 主观理性要与经验相符合;而道德行为只有出于纯粹的善良意志才是真正的善, 所谓纯粹即“通体透明, 丝毫不受利己意图和个人打算的污染”。所以, 在人的感性经验和欲望需要领域没有道德, 道德的善只存在于人的纯粹实践理性之中。

首先, 道德服从于真理, 道德的善和应当首先应以真理为其评价基础。人们总是讲“这是正确的, 应该这样去做”, “正确”在本质上蕴含着“应该”。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个合理的、正当的道德价值体系既要包含着“真理性”的成分, 又要符合历史必然性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其次, 真理包含着道德, 真理所涉及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对道德善恶的认识同样属于真理认识的范畴。再次, 认识真理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 真理与道德同样指引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而道德是真理的最终归宿。最后, 真理和道德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真理是人们判断是非、确定道德行为的准则和方向, 是人们如何行动的出发点和起始点;道德是人们判断自身行为是否有价值、是否是正当的和善的, 是人们行为的最终落脚点。

认识了真理与道德及其关系, 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更好地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 以期正确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

三、求真求善———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的遵循

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都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 既不能因为真理标准是道德标准的依据而取消道德标准, 更不能用道德标准替代真理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是符合论, 主要解决的是人的思维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的问题, 它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马克思批判和改造了康德、黑格尔的真理标准观, 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真理标准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却是客观现实的, 其本质属性就是“真”———以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为前提, 它来源于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 真理与谬误、正确与错误相对立, 我们之所以需要认识的真理标准, 就在于真理标准能够满足实践的需要和要求, 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标准也称为善恶标准, 是判断道德主体之行为善恶的尺度, 凡是出于责任、良心等道德意志且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就是善。善恶观念本身是历史的、现实的产物, 没有超历史、超现实的和永恒的、终极的道德标准。恩格斯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 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类的善就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性的行为, 从特定的道德观念出发, 善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德性, 而且更是人的心灵对最完善、最高尚的道德要求的终极追求。道德标准通过对人之行为的道德评价与选择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导向和指南, 起着扬善抑恶的无形的特殊作用, 从而更好地规范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康德的“善良意志”认为只要是出自道德主体的善良意志, 即使毫无效果也是一种“心安理得”和“善”, “他把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然而, 真理标准与道德标准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评价人们的历史实践活动, 必须使用科学的、历史的真理标准, 绝不能用道德标准来替代真理标准;与此同时, 当道德标准符合历史和现实的“真”的时候, 它便是“应当的”也是“善”的, 因此也不能忽视道德标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其实, 在人们的价值行为中并不总会用真理性的标准来判断其行为, 但生活自身既具有真理的特性, 又具有价值的特性, 我们总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运用着两大标准作为标尺。

美国著名法哲学家富勒将道德分为“两种道德”———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 人也许永远不会清楚地知道究竟什么是愿望的道德, 也不会真正达到“愿望的道德”这样一种理想要求, 但只要一心向着这样的方向奋斗, 在求真求善中定会达致一种真正的和谐之美!

摘要:人们总是在追求着真理, 也在不断追求着更高的道德准则, 真理与道德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只有通过对真理标准和道德标准的遵循, 才能在求真求善中求得发展。

关键词:真理,道德,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海山, 罗蔚.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刘志山.真善美的哲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第8篇

关键词:问题行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相互作用

青春期是初中生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既敏感又冲动好奇, 很容易出现各种内、外部问题行为。在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这段时期, 青少年不仅有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重大发展, 反映在社会关系上, 也呈现出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青少年逐渐疏远了与父母的交往而更多地走到同伴中去。这段时期, 与个体和父母最初的亲子关系相比, 随其年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同伴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亲子关系是垂直性的社会关系, 同伴关系是平行性的社会关系, 它们在个体的行为变迁上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共同影响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

综上, 可以猜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设计此研究试图找出其中的作用机理。

1.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在初中各年级随机选取部分班级, 以各班级的全体同学作为施测对象。去除各种无效被试, 共获得有效被试270名, 各年级人数分别是:74、100、96, 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7.4%、37.0%、35.6%;其中男生146人, 占54.0%, 女生124人, 占46.0%;年龄11-18周岁, 平均14.5周岁。

(2) 研究工具

(1) 亲子关系

以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为基础, 选取其中45个项目测量亲子之间的亲密程度, 3级评分, 得分越高表示所测量属性越强烈。整个量表的一致性系数为0.813, 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量表被广泛应用, 效度较高。

(2)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考察“友谊质量”和“同伴接受性”两个维度, 这两方面构成了衡量同伴关系的质量和数量指标。友谊质量问卷选自Parker和Asher的研究, 共19个题目, 3级记分, 侧重考查个体维持亲密、长久人际关系的技能,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7, 表明其信度较高。同伴接受性采用“同伴提名法”获得数据。

(3) 问题行为

本量表改编自台湾校园通用的自我伤害行为筛选量表, 3级评分, 得分越高说明问题行为越多越严重。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6, 可以分为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两个维度, 分别包括18和17个题目,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6、0.800。

(2)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和AMO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分析

(1) 相关性分析

使用SPSS分别完成各量表的计数、计算、信度分析, 以及分值汇总、Z分数转化等, 将数据汇总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到表1:

表1显示: (1) 同伴接受性与内隐问题行为、外显问题行为、以及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的线性相关关系很强, 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688、-0.479、0.164、0.539, 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 都通过了统计检验。 (2) 友谊质量与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有有一定的相关性。 (3) 内隐问题行为与外显问题行为, 以及与母子关系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统计检验, 相关系数分别是0.331、-0.313。 (4) 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也显示了很强的相关性, 不仅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通过了检验, 而且相关系数高达0.723, 呈现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2)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

为了考察亲子关系对同伴关系、问题行为, 以及同伴关系对问题行为的作用, 我们将数据导入AMOS, 构建出图1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

上图显示, 如果用父子关系来解释友谊质量, 其回归系数为0.35, 父子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友谊的质量, 父子亲密程度越高, 个体与同伴的友谊质量也越好;如果用父子关系来解释同伴数量, 会呈现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回归系数为-0.47, 表明父子越亲和该个体的同伴数量会越少。

如果用母子关系来解释同伴关系, 会发现母子关系对青少年个体的受欢迎程度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其回归系数高达0.89, 但分析结果并没有发现其对友谊质量的显著效应。

模型中没有发现亲子关系对外显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但对于内隐的问题行为, 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都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但预测能力有限, 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8、0.32。

模型并没有发现友谊质量对内隐和外显的问题行为影响, 但初中生在同伴中受欢迎的程度对问题行为的预测效果很好, 尤其是对内隐问题行为的解释, 回归系数为-0.79, 预测效果良好;对外显问题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48, 也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残差存在相关, 说明这两个观测变量除了有潜变量表征水平的公共因子外, 还有其他公共因子。

这个模型还可以看出, 虽然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对于内隐和外显的问题行为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但可以通过影响作为中介的同伴接受性来间接影响问题行为的出现。

(3) 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

建立结构方程2, 考察问题行为对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 以及同伴关系对亲子关系的作用。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

模型2中, 没有发现友谊质量与其他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故将其从模型中剔除。可以看出, 外显的问题行为对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都没有直接影响, 而是通过中介变量同伴接受性来间接影响;内隐的问题行为可以一定程度解释母子关系, 也可以通过影响同伴接受性来影响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个体表现出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越多, 其同伴接受性就越差;同伴接受性得分越高, 该个体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质量通常也越高。

3.讨论

(1) 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

父子关系与友谊质量有一定的联系, 融洽的父子关系会一定程度提升青少年初中生与同伴之间友谊的质量, 但其受欢迎程度却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 可能与中国“慈母严父”的传统有关, 父亲的威严、刚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青少年对同伴的选择和对其关系的经营。这样可能导致初中生为了选择较高质量的同伴关系而在同伴数量上做出一定的牺牲或让步。同时父亲身上的刚毅品质 (包括大男子主义甚至攻击性) 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这些品质也会让初中生在被同伴群体接受的程度上打折。

母子关系显著影响初中生的同伴接受性。拥有高质量母子关系的青少年, 往往在母亲身上吸收了较多类似温和、包容的品质, 这些品质更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 是受同伴欢迎的前提, 所以母子关系质量较高的个体其同伴接受性通常也会表现得较为出色。

可见, 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相互补充, 要同时拥有高质量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 才有可能在同伴关系的友谊质量和同伴接受性上实现双优。

(2) 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

没有发现亲子关系对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 对于内隐问题行为也只有微弱的预测作用, 但父子关系于母子关系的预测方向相反。即:融洽的父子关系会使青少年个体出现较少的内隐问题行为, 如:抑郁、焦虑、孤僻、退缩等;而与母亲更亲密的初中学生有这些不良表现的可能性会更高。

而这些所谓的内隐问题行为, 其实本身就更多地归属于阴性特质。这在“慈母严父”的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 传统的父亲形象中通常不会包含抑郁、焦虑、孤僻、退缩的品质, 而更多表现出坚毅等阳性特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拥有高质量父子关系的初中生为什么表现出的内隐问题行为较少。

内隐的问题行为对母子关系有一定影响, 表现出偏多内隐问题行为的个体, 其母子关系会较好, 也可以用上面的原因来解释, 人会不由自主的越来越亲近像自己的人。

(3) 同伴关系与问题行为

没有发现友谊质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 但同伴接受性对内隐和外显的问题行为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青少年个体受欢迎程度越高, 其表现出抑郁、焦虑、孤僻、退缩、盗窃、攻击、反抗、吸毒、违纪、越轨等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同时, 模型的结果表明, 各种内隐和外显的问题行为对初中生的同伴接受性也有显著影响, 较多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们被同伴拒绝或者孤立。

(4) 交互作用

(1) 中介的传递作用

模型中, 亲子关系对于问题行为并没有直接的显著作用, 但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都可以通过影响作为中介的同伴接受性来间接影响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的出现。同样, 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也没有直接的显著作用, 也是通过影响同伴接受性对亲子关系起作用。

(2) 动态的相互作用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 亲子关系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亲子关系可以影响同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 甚至中后期逐渐形成的同伴关系。当个体发展经历到初中阶段, 随其年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同伴关系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学都采用寄宿管理制度, 同伴背景成为青少年重要的生活环境,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个体相应的行为表现也比较符合各种纪律规范;而同伴关系不良的个体, 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这个阶段的个体, 其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许多研究也表明, 学生之间的相关作用在学生的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 个体更直接地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的方式与思想的交流, 因获得同伴的期待和强化, 而更易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控制攻击冲动等。没有亲密同伴, 青少年则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因此同伴作为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成为必需的社会环境。受同伴欢迎程度较高的个体, 在日常生活 (主要是校园生活) 中会得到同伴更多的肯定与认可, 会感受到更多的被尊重, 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然而, 个体身上表现出的各种不良的问题行为又会影响其被同伴群体接受的程度。尤其是抑郁、焦虑、孤僻、退缩等内隐行为, 会让同伴觉得难以接近, 难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 会让人敬而远之。久而久之, 内隐问题行为较严重的个体会越来越被孤立, 孤立的结果是导致更严重的内隐问题行为出现,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而表现出盗窃、攻击、反抗、吸毒、违纪、越轨等问题行为的个体, 受青春期逆反行为影响, 相对内隐行为较容易被同伴理解和接受。“人以类聚, 物以群分”, 这类人群逐渐会被孤立。孤立的结果使他们逐渐丧失友谊和尊重, 缺少同伴背景的参照, 可能逐渐变得更加偏执、自以为是, 从而加强各种外显问题行为的表现, 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当然, 符合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个体, 会越来越受欢迎, 受欢迎的结果是鼓励加强其良性行为, 不仅使其行为更加规范, 还会导致该行为个体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更广泛的欢迎。得以在良性环境中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107-139, 467~507.

[2]Brian K.Barber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ruct[J].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 :3296~3319.

[3]张茜.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3 (1) .

[4]张晓等.亲子关系与问题行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心理学报.2008, 40 (5) :571~582.

[5]张丽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 (6) :56~57.

[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7]邹泓.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受性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 (1) :23~27.

[8]余小鸣, 韩聪, 叶广俊.初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1996, 17 (2) :94~95.

[9]武海英.加强父母对儿童同伴关系的指导[J].当代教育科学.2006 (14) :60.

[10]邹宇量.亲子关系与少年问题行为[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1, 17 (2) :83~84.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问题与对策 第9篇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师道尊严的矫枉过正颠覆了师生关系。

传统中国的教育赋予了教师无上的权威, 有道是“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学生对老师要无条件地服从, 老师可对学生任意差遣。在权利意识普遍高涨的今天, 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师道尊严遭到严厉批判, 人们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师道尊严, 国家出台法律政策保护学生, 社会舆论以各种正面或负面的宣传反对师道尊严。物极必反, 师道尊严在逐步失去的同时, 对教师应有的尊重也渐渐失去。在此种背景下, 我们如何能用这样的师生关系建构坚实的教育基石, 又如何保证教育的成果?因此, 无论如何, 尊师的传统我们是不能抛弃的。“尊师”与“师道尊严”是有本质区别的, 尊师是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劳动成果, 而不是师道尊严所要求的一切都听教师的, 学生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尊师方会重教, 师道尊严无须提倡, 但尊敬师长是师生伦理关系的要求。

2. 情感交流有限致使师生关系冷漠。

长期的应试教育, 使得一些教师没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脑子里仍以教学任务为上, 升学率为上, 对于师生关系, 或努力维护教师权威, 培养“听话”的学生;或只管教书, 对学生学习以外的纪律、生活等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情感需要无暇顾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少, 教师只负责课堂上知识的传授, 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学生也只关心自己的学业, 对老师敬而远之。这种冷漠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3. 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导致师生关系出现危机。

近年来, 一些教师因体罚、责骂、挖苦讽刺学生而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 已经不能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低、知识修养差等来解释, 这实质上是一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外化反映。调查研究表明,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人们在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 把对教育的美好期望几乎全部寄托于教师身上。教师要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 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出现任何不良问题, 教师便难逃其责。教师承担着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长此以往,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师生关系受到威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影响其对工作的热情, 对学生的态度, 还影响其自身人格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我国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也基本实现了教师学历合格化, 可我们看到照本宣科的课堂依然大量存在, 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 学生的视野更宽, 思考的问题更奇特, 而部分教师却不与时俱进, 不仅不与之探讨交流, 甚至阻止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阻, 使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无法进行。师德方面, 少数教师对学生缺乏关怀、尊重, 歧视后进生, 而少数心理不健康教师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而这些无疑给教师群体抹黑, 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地位, 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对策

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师生平等为基本特征的人际关系。但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在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应担负主要责任。本文主要立足于教师, 提出三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1. 尊师爱生是前提。

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是前提。具体来说就是, 一方面, 要提高全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其中媒体要负起责任, 对教师的报道要客观公正, 对个别恶性事件不可一味地夸张化、泛化。另一方面, 尊重老师是学生应有的品质, 是一种传统美德, 应该大力提倡。新型师生关系旨在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中相互尊重是核心, 这样才能实现人格的平等, 关系的和谐。对教师, 学生要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教学成果;对学生, 教师要尊重其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其自尊心和个体差异。

“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 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真正的教育乃是人之精神建构, 是对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集。”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 还要关爱学生。爱是一种万能的语言, 用爱这把钥匙教师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智慧之门, 只有了解学生、热爱学生,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向学生倾注爱心, 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和信任, 和学生做朋友, 倾听学生的心声,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此外,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 不应厚此薄彼,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 鼓励、帮助学生发挥其潜能。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爱学生的能力, 这种爱不是单方面的认为, 而是被学生认可并为之感激的师爱。

2. 师生情感交流畅通是保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 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例外。要使师生情感交流畅通, 则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内心的需求,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给予学生支持与指导。如青春期的学生开始萌发对异性的好感, 严厉地压制显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师应该循循善诱, 给学生以情感的支持, 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特殊时期。其次, 学生要理解老师, 对老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本质是为学生付出的, 学生理应为老师的辛苦劳动而感激。再者, 教师在对学生充满爱心时, 要以法为界, 以情从教。一些学校的教师出于对学生的保护, 以自己的方式“关爱”学生, 例如为防止学生陷入早恋, 而私拆学生信件或让学生当众做检讨;为防止学生网络成瘾, 对学生实施严厉体罚, 等等。一方面, 我们坚决反对这种不尊重学生权利的行为, 要求教师提高法律意识, 明确师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另一方面, 要防止教师因此而畏手畏脚,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制止, 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另外, 在要求教师理性地对待学生时, 我们还要强调感性, 教师不是法官, 教育是充满温情的。教师不仅要担负起使学生成才的任务, 更要肩负起使学生健康成人的任务, 教师要进入学生的心里, 情感的交流是通道。当然, 教师在关爱学生的同时, 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使师生关系向良性轨道发展。在法律范围内, 学生的合法权益上,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塑造其良好的行为。

3. 教师的心理状况和道德修养是关键。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就要适当地减少教师的压力。一方面, 通过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来缓减教师的生活压力;学生存在的问题, 不应一味地责怪教师, 因为这些问题很多是社会造成的, 要对问题进行正确归因。舆论宣传报道要客观, 杜绝夸张、泛化。另一方面, 要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教师应带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积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 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师生在交流中相互促进提高。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从根本上讲, 与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技巧、个性修养、性格特征等有直接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师生关系顺畅、和谐、健康的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 这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而教师要获得这种发在学生内心的尊重, 就也要有必备的修养, 即要有“优化的知识结构和充盈的实践智慧”以及高尚的品德等。教师的修养具有多重的价值:其一,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以及敬业精神、为人风范, 作为学生学习和仿效的对象, 本身具有教育的价值”。其二, “由于教师在学生中获得了威信, 他们所实施的教学、教育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甚至使学生信服”。教师的美好德行本身对学生是一种吸引, 学生会自觉地向老师学习, 乐于学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具有高修养的教师, 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促进了教育“育人”目的的实现。而教师美好的德行, 会使学生乐于与老师交流, 乐于向老师学习, 这就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内在基础。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适应中国教育现状的, 尽管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 引起我们的思考, 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怀疑, 但只要我们力克时艰、对症下药, 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有个坚实的基础, 就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枫, 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5.

[2]孙玲, 俞瑞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7, (3) .

[3] (德)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30.

[4]王啸.教育人学内涵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006, (1) :23-29.

[5]李森, 黄继玲.论新课程情境中的教师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6) :76-80.

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10篇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特点。近年来, 在中欧双边经贸往来中, 其经贸关系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边的经贸合作规模与双方的地位不相称。

欧盟已经在战略上认识到亚洲以及我国是世界未来的重要市场, 亚欧会议机制充分显示出欧盟各国政府观点的转变。但是, 从双边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相互在经贸方面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没有上升到主导的地位。

2、欧洲对华投资数量有所下降, 但项目平均引资金额提高。

截至目前, 欧洲累计对华投资项目接近3万个, 合同外资超过1, 000亿美元, 实际投入超过500亿美元。

3、自欧洲引进技术数量、金额均占较大比重。

2006年1~11月, 与欧洲新签技术引进合同2, 606个, 合同金额85.8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技术引进项目数和总金额的27.3%和42.2%。项目平均金额330万美元 (全国平均为213万美元) 。其中, 欧盟是我国最大技术供应方。截至目前, 我自欧盟累计引进技术23, 000多项, 合同金额近千亿美元。

(二)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发展趋势。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 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 潜力巨大。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 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 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 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 证明是有效的。

二、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 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 中国对欧盟存在大量顺差, 贸易平衡问题出现。近年来, 中欧之间贸易存在较大规模的中方顺差。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方对欧盟贸易顺差为701亿美元, 占双边贸易总额的32.26%, 顺差同比增长89%。按照欧盟的统计, 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 200亿美元 (1, 000亿欧元) 。

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中国轻纺等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欧盟在华投资主要为加工贸易、欧盟因对华军售禁令限制对华两用产品与技术出口等。此外, 双边统计上产生的巨大差额, 源于各自对原产地规则的不同理解和统计方法的不同, 欧方通常将经第三方转口的产品也视为来自中国的进口。

第二, 技术贸易壁垒问题。欧盟是世界上运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和严格的地区之一, 目前形成了包括约300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欧盟指令和10万多个技术标准的双重结构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 内容涉及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及认证制度, 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各个环节。欧盟形形色色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隐蔽性。

第三, 欧盟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 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加强。近年来, 随着中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长, 双方关于知识产权领域的争端日益增多。2004年7月1日《欧盟关于海关打击涉嫌侵权产品及其措施的法令》 (EGl383/2003号) 正式生效。该法令的目的是加大打击侵权产品的力度, 简化海关处理涉嫌侵权产品的程序, 严禁来自欧盟外第三国的侵权产品进出欧盟。

第四, 纺织品出口面临考验。欧盟扩大前, 中国与加入欧盟的中东欧10国有较大的纺织品贸易额。欧盟东扩后, 虽然欧盟已经考虑到10个新成员国与中国原有的纺织品贸易关系, 不希望欧盟的扩大成为欧盟与中国贸易的障碍。

第五, 吸引外资对手竞争力增强。欧盟东扩必然带动投资东移。新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与中国接近, 又具备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内部优势, 贸易和生产成本较低, 拥有一大批高技能、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等自身优势, 将在全球 (包括欧盟15国) 范围内与中国引进外资形成竞争。据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 2004年5月欧盟东扩后, 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将成为中国吸引德国企业直接投资的主要竞争伙伴。

(二) 影响中国对欧盟经贸关系的因素

第一, 中欧经贸关系始终深受官方政策影响。欧盟官方政策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好坏影响很大, 而欧盟的政策常在经济要求和政治企图之间摆动。欧盟在意识形态上坚持“冷战思维”定式, 把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全球战略的指导, 在一些具体问题, 如“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方面制造障碍, 是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 欧盟东扩的负面影响。欧盟东扩无疑对欧盟经济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经贸和资本市场这一角度来看, 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消极负面影响是明显不能低估的。中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是有1亿多人口的广大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总体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大致相同, 在同欧盟发展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和吸引投资等方面, 我国与中东欧和东南欧国家无疑存在竞争关系, 这些国家无疑在发展经贸关系上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方面的优势。

第三, 中国在中欧市场依赖程度重要性中处于劣势地位。据统计, 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差很大, 表现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存度高, 而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则要小很多。同时, 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日本及欧盟成员国原先殖民地国家间的贸易仍然在欧盟贸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中国的重要性则要次之, 投资方面也是如此。

第四, 欧盟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内部双层结构对中欧经贸交往增加了新的复杂性。欧盟一直致力于其内部的一体化进程, 2002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流通标志其一体化进程到了一个新阶段, 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次的组织结构。这一事实为中欧经贸交往既带来了便利又增加了新的复杂性。随着一体化程度提高和共同进口制度等的实施, 特别是欧元启动后, 其国际地位、可信度和稳定性将有很大提高。

三、中国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战略措施选择

展望未来, 应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指导, 政经结合, 开展对欧经济外交, 巩固、扩大和深化与欧盟各个层面的经贸关系, 进一步提升欧盟在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的地位, 落实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全面提升中欧双边 (包括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 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使双方向更为成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步迈进, 进而巩固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全球格局。

第一, 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重视对欧盟的贸易。应当制定一项具有前瞻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的中欧关系发展战略, 加大与欧盟政治对话的力度, 以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关系, 以经贸关系带动和促进中欧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重视欧洲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日益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欧盟市场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是开拓欧盟市场战略的关键。国家间关系的基础是战略与经济利益, 外交行动往往是由市场和经济驱动的。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欧洲一体化进程既包括融合深化也包括联盟扩大, 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支持欧盟扩大和一体化进程”是与时俱进的理念, 为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了广阔空间, 双方资源配置选择的空间也进一步增大。

第二, 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标准的提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牢牢树立“以质取胜”, 创立名牌意识, 严格执行欧盟卫生安全标准,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 充分利用欧盟给予新成员和我国的优惠政策。加强中欧制度性经济合作, 规避欧盟扩大带来投资贸易转移效应的负面影响。

第三, 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 积极与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开展互动合作, 多层次地开展人员和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 增进相互了解。只要双方本着互信互尊、平等互利的原则, 排除非贸易因素的干扰, 不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集思广益, 挖掘潜力, 努力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欧经济关系就能不断扩大。

第四, 整合国内外的人力和信息资源, 加强对欧洲政治、军事、安全、经济、金融、市场、文化、环保、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应把这些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相结合, 与我国行业、部门、企业发展相结合, 建立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平台或中介机构,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和提供信息。要特别关注欧洲行业整合和结构调整趋势以及欧盟共同贸易政策的变化。对于欧方不按WTO规则“出牌”, 要据理力争, 维护我国经济和出口利益。

第五, 中国与欧盟关系呈“双轨制”形态。要双管齐下, 积极发展与欧盟总部和成员国的经贸战略合作, 充分发挥两种关系的互动性, 用平常的心态看待中欧之间的分歧和摩擦。和平解决双方在经贸往来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

摘要: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经济集团, 同时又构成了我国三个出口贸易主要的区域市场之一。近年来, 美国经济的减缓、日本经济的下滑, 使得与欧盟贸易成为关系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战略高度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做一探讨, 以把握其长期发展的脉络, 适应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推动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贸易壁垒,贸易顺差,反倾销,配额,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纲.新世纪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前景[M].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4年.

[2]薛荣久.欧盟与中国大经贸发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周弘.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4]张业遂.继往开来, 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J].《求是》, 2005, (9) .

[5]宋新宁.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J].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6]戴冰然.中国欧盟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4月.

[7]张小劲.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原因与对策[J].管理者杂志, 2004年6月.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逐渐加深,全球金融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还有挑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持续扩张,使得我国的市场经营环境发生动荡和风险的比率大大增加,大大小小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加强内部控制并完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差异性分析

从定义和组成要素上来讲,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术界有明显的区分研究。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管理层、董事会和员工共同实施,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事件,管理风险,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它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设定合理的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当中的环境、事件识别、企业对所组织活动的控制、企业对于可能面临风险的评估、企业内外的信息、企业内外之间和内内之间沟通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内部控制主要是由经理层、董事会和员工共同参与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高效的经营活动和遵循法律法规的过程。它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内外的信息、企业对于所组织活动的控制能力、企业内部或内与外的沟通、企业对于各部门的监督、企业内部的文化环境以及对于可能面临风险的评估预测等几个方面。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虽然概念不同,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两者均强调全员参与,扮演相应的角色。众多的研究人员希望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一步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出力,实现预期制定的目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很多的方面逐渐融合,从上面提到的组成要素中可以明显看到其良好的重合性。两者的根本作用都是保全企业资产、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并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企业尽量减少在制度上对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细节的规定,是两者有机整合,在实践中不断协同发展,使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融合,互相促进,良性循环,提高企业各部门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立足长远。

二、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我国企业之中整体进行内部的控制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的问题是内部控制意识比较淡薄,对其概念、组成要素和作用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公司的对内部进行控制法制法规不够完善,企业对于管理内部相关的制度不能与时俱进,仍处在机械制理论上,不能与实际相结合,造成在新业务开展中操作受约束。其次,企业对管理内部和控制风险的认识只存在于制度的制定上,缺乏制度的实践过程。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不代表有效应用,纸上谈兵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同虚设,无法使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力。最后是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企业参与到盲目竞争中,不顾风险,尤其是金融企业容易产生利益导向行为,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风险评估体系落后

有效对未知的风险进行预测并通过内部的调整使其破坏性降至最低,必然离不开风险的评估,有效的对未知的风险进行预测是企业全面了解风险的内控要素。目前我国企业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上都处于较低水平,比如在我国的金融企业当中,风险评估的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专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少对于先进技术的引入,缺少对于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因而没有完备的内部管理体系,缺乏对外汇、利率、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只单一地停留在评估信用风险上。

3.信息沟通共享能力低

由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对滞后,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共享能力不足,有时候还会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企业上下信息不一致,大量的人力参与增加了错漏、违规的可能性,造成内部管理失控。体现在金融公司中,还会存在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会计要素经常出现错漏现象,甚至出现做假账和粉饰业绩等的违规操作。

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建设

把对企业的内部进行合适的管理提上标准规范的道路是企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合理的相关制制度来实现操控内部运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同时管理将遇到的风险也需要实现程序化制度化,但要注意避免过分苛刻的制度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灵活应用内部控制机制。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鼓励员工全员参与到企业管理未知风险过程中,所有员工通力协作来更好的控制公司的内部情况,更好的管理发生或未发生的风险。

2.重视人文因素和企业文化建设

积极建设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培养全体员工的管理意识,重视内部控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重视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员工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提升员工整体综合素质。同时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人才。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良好的控制的基础,促进企业知名度的提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铺设道路。

3.加强内部监管的电子化建设

企业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来对内部进行合理控制,把对风险的研究预测为中心,进行风险管理的责任制监督、评价。将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应用到控制和管理中,积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的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中信息准确快速地传递,并对数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增强安全意识,责任到人。把内部监督到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预测相结合,定期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并改掉其中不足,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四、总结

企业的经营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制,企业应积极主动完善内部结构更好的施行控制,建立抵御风险的管理条例,从容面对纷繁复发的市场环境,实现对长远的企业发展壮大。控制和管理是分割不开的,随着两者的不断发展,两者关系会越来越融合交叉,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立平.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及控制对策[J],海南金融,2008(5).

[2] 赵保卿.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王振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商业会,2010(6).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 第12篇

尽管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但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 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争议问题, 钓鱼岛问题成为困扰中日关系友好发展难以化解的战略心结之一。20世纪70年代, 中日领导人达成搁置钓鱼岛问题的谅解, 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并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近年来, 由于钓鱼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巨大的军事价值、海洋法上的划界效力等原因使得钓鱼岛问题更加复杂化, 日本继对钓鱼岛提出主权要求、在岛上构筑国标等行为后, 更于今年提出购岛计划。日本这种屡造事端、背信弃义的行为, 严重伤害了中日人民的感情, 冲击着中日关系、亚太地区的稳定发展。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 有必要厘清钓鱼岛之争由来和实质、钓鱼岛主权归属、钓鱼岛问题对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一、钓鱼岛之争的由来和实质

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 (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 , 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 位于中国东海, 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 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湾的大陆性岛屿, 面积4.3838平方公里, 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一) 钓鱼岛之争的由来

1.钓鱼岛之争缘起日本的海外扩张

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转折点, 明治维新后, 日本结束了封建统治、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其中, 进行海上扩张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在亚洲, 日本开始策划侵略台湾及其附属岛屿。1884年日本政府派人秘密考查钓鱼岛, 并在1895年1月中日甲午战争取胜前夕由内阁会议做出决议, 将钓鱼岛现行窃取, 编入日本版图并建立标桩。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 日本作为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窃取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1900年日本根据英国《水陆军志》中“尖礁群岛”的称谓, 将钓鱼岛称为“尖阁列岛”, 导致钓鱼岛之争的出现。

2.钓鱼岛之争结定美国的“托管”和“归还”

1945年日本战败, 《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等国际条约明确规定日本占领的台湾及其周围的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重归中国所有。但1951年9月8日, 签订《旧金山和约》, 旨在解决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的地位和明确战争责任等国际法律问题。其中和约第2条涉及领土放弃, 第2.2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等岛屿的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第3条涉及信托统治, 规定日本同意美国对北纬29度以南之西南群岛 (含琉球群岛与大东群岛) 、孀妇岩南方之南方各岛 (含小笠原群岛、西之与火山群岛) , 和冲之鸟岛以及南鸟岛等地送交联合国之信托统治制度提议。在此提案获得通过之前, 美国对上述地区、所属居民与所属海域得拥有实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权利。1972年5月15日, 美日签署《冲绳返还协定》, 由美国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

上述的国际文件表明: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作为战败国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等国际文件归还中国包括钓鱼岛在内的被占领土。钓鱼岛依然是中国的领土。在《旧金山和约》中美国托管领土并不包括钓鱼岛。《冲绳归还协定》中美国将钓鱼岛归还给日本是非法的。美国非钓鱼岛的所有国或托管国, 日本也非钓鱼岛所有国, 谈何“归还”

对此, 当时中国政府以及中国台湾地方当局都曾提出严重抗议。为此,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克劳斯基解释道:“在归还冲绳时, 美国将包括尖阁列岛在内的施政权归还给日本, 但美国认为施政权和主权是两回事。如果在主权问题上产生分歧, 应由当事国协商解决。”[1,1]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 两国同意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留待日后解决。但日本政府一意孤行, 歪曲事实、曲解条文作为其钓鱼岛争议的依据。

(二) 钓鱼岛之争的实质

1.丰富的海洋资源

1961年, 美国埃默里和日本新野弘在《东海和南海浅水区的沉积物》一文中, 首次暗示这些地区 (包括钓鱼岛附近) 可能储藏石油资源;1967年, 在《朝鲜海峡及中国东海的地层与石油远景》一文中, 确认在黄海、东海及南海大陆架上有可能埋藏丰富的石油资源;1969年, 在《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 (常被称为“埃默里报告”) 一文中, 宣称中、日、韩大陆架交界处蕴含着丰富的海底石油资源。对这一地区的海底资源的争夺构成了日本强占钓鱼岛的根本原因之一。

2.巨大的军事价值

作为大陆的前沿, 岛屿在军事防御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强占适合部署电子警戒或导弹的钓鱼岛, 可以实现日本预在本土四岛之外构筑军事防御、进行海上扩张及封锁中国东海出海口、遏制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发展之目的。巨大的军事价值构成了日本强占钓鱼岛的根本原因之二。

3.海洋法上的划界意义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 岛屿可以划定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管辖海域。若以12海里领海宽度为半径计算圆的面积, 可得452平方海里的领海, 如果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为半径计算圆的面积, 可得125664平方海里的专属经济区。[2]日本主张自己拥有钓鱼岛的主权, 并可以据钓鱼岛划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广大的海域管辖区域。中国则主张依据《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规定, 钓鱼岛属于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自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 不应享有自己的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二、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这有充分的史料考证、地质构造和国际法支持。

(一) 史料记载证明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有详实的史料可以证明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先占钓鱼岛, 确立主权;韩国、日本、琉球王国史料记载, 承认、尊重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1.中国的相关史料证明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辖钓鱼岛, 确立、行使主权

据史料记载, 1372年, 明朝册封使节杨载发现钓鱼岛并立大明界碑, 开始管辖。1403年渔民航海日志《顺风相送》、1534年程侃《使琉球录》、1562年胡宗宪《筹海图编》、1683年汪揖《使琉球杂录》、1756年周煌《琉球国志略》、1800年李鼎元《使琉球录》、1808年齐鳗《续琉球国志略》、1893年诏书记载慈禧太后赐予盛宣怀钓鱼岛列屿采药, 这些史料记载证实钓鱼岛各岛皆为中国领土。

2.韩国、日本、琉球王国史料记载, 承认、尊重中国钓鱼岛主权

韩国方面, 如韩国学者朴椿浩指出, “该地区盛行的海流和风向使从琉球群岛航行到这些岛屿变得十分困难, 这也许可以说明, 为什么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发现的, 而且几乎是中国人专用的。”

日本方面, 如1785年, 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的附图清晰地把钓鱼群岛标注为中国领土。日踞台湾时期, 1944年东京法院就台北州诉冲绳郡钓鱼岛渔场案中, 判决确定钓鱼岛属于台北管辖。1972年, 井上清《“尖阁”列岛——钓鱼诸岛的历史的解明》一书中指出, “中国和琉球的领界在赤尾屿和久米岛之间, 钓鱼岛等岛屿既不是琉球的领土, 更不是无主之地, 而是中国的领土。”“从16世纪到18世纪, 中国人、琉球人和日本人撰写的关于琉球和钓鱼岛等岛屿的最好的文献, 都不约而同的清楚说明, 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领土。”[3,3]2004年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村田忠禧在《尖阁列岛·钓鱼岛争议——对21世纪人们智慧的考验》一书, 以详实的史料论证钓鱼岛是中国的。

琉球方面, 如1650年向象贤《琉球国中山世鉴》、1708年程顺则《指南广义》、1726年蔡温《改定中山世谱》等史书, 均指出琉球疆域内不含钓鱼岛, 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二) 地质构造表明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在地理位置上, 冲绳海槽天然地阻断了日本与钓鱼岛的联系, 北侧海水浅而蓝, 南侧海水深而黑。浅海的湛蓝与深海的黑潮也证明了中日大陆架不相连, 在冲绳海槽两侧地质构造性质不同。钓鱼岛在地质学上属大陆型岛屿, 附属于中国台湾岛, 钓鱼岛自身没有大陆架。

(三) 国际法依据论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日本政府之日本外务省在对钓鱼岛 (尖阁群岛) 问题基本立场中, 或依先占、或依《马关条约》割让、或依时效原则而取得钓鱼岛领土主权, 或依和约第2条“领土放弃”中不包含尖阁群岛, 而是在第3条作为南西诸岛的一部分置于美国管理之下, 以及1971年《冲绳返还协定》中包含在应归还给日本的范围内, 来作为日本合法拥有尖阁群岛的依据之一。[4]

1.日本不能依先占而取得钓鱼岛领土主权

先占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5,6]先占的主体必须是国家, 先占的客体应该无主地, 构成先占国家要实行有效占领 (占领和行政管理) 。日本主张1884年古贺辰四郎发现钓鱼岛并进行先占与实不符、与法无据。中国早在15世纪已经开始对钓鱼岛进行管辖, 钓鱼岛不是无主地, 不能进行先占并主张领土主权。日本不能混淆无主地与无人居住地。

2.日本不能依时效而取得钓鱼岛领土主权

国际法上时效的概念是指一国对他国领土进行长期占有之后, 在很长时间他国并不对此提出抗议和反对, 或曾有过抗议和反对, 但已经停止这种抗议和反对, 从而使该国对他国的领土的占有不再受到干扰, 占有现状符合国际秩序的一种领土取得的行为, 而不论最初的占有是否合法或善意。日本强占钓鱼岛以来, 中国大陆和台湾民间和官方一直反对和抗议, 近年来, 中国渔政船到钓鱼岛一带巡航、宣示主权, 日本不能依据国际法的时效原则取得钓鱼岛的主权。

3.日本不能依割让而取得钓鱼岛领土主权

强制割让作为传统国际法国家取得领土的方式, 因其武力强制非法性、违背联合国和平解决争端等原则早已失去现代国际法的意义, 为国际社会所摒弃。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2条, 违反《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 通过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而缔结的条约是无效的。

4.日本不能依《冲绳返还协定》而取得钓鱼岛领土主权

依据“条约对第三方无损益”的原则, 条约在原则上, 只能对当事方有约束力, 不能约束第三方。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 条约非经第三方同意, 不得为该方创设权利和义务。如果一个条约有意为第三方设定一项义务, 应得到第三方书面明示的接受。美日《冲绳返还协定》不能为第三方中国设定义务, 而且美国也无权处置他国的领土。

三、钓鱼岛事件严重影响中日关系

钓鱼岛事件关系民族感情、政府诚信等方面问题, 严重影响中日关系。为遏制中国的崛起, 美国的干涉使之更趋复杂化①。钓鱼岛问题已远超出两个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 钓鱼岛问题的解决, 不仅关系到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更涉及亚太②、世界经济③、政治稳定和发展。应立足于东亚秩序大局妥善处理钓鱼岛事件, 维护中日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10月, 就钓鱼岛问题, 希拉里称:“我愿明确重申, 尖阁 (中国名称:钓鱼岛) 属于安保条约第5条的范围。我们重视保护日本国民的义务。”而日本外相前原则回应称:“受到了鼓舞。”环球网国际新闻, 访问时间:2012-10-30.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10/1209833.html.

[3]如由于日本政府单方面挑衅, 严重威胁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中国多家大型银行确定缺席9日至14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中国银行的缺席严重影响到此次年后的质量, 对于欧债危机加深、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大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http://dsyp.heimaying.com/2012/0917/153916.html.

[1]武圣涛.中国对钓鱼岛享有主权之历史依据[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10) :101.

[2]国家海洋局新闻信息办公室.什么是海洋法上的岛屿?岛屿有什么意义?[EB/OL].http://www.hycfw.com/Knowledge/knows/no6/2007/02/05/3569.html, 2012-10-18.

[3]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94.

[4]尖阁诸岛に关するQ&A[EB/OL].日本外务省网站http://www.mofa.go.jp/mofaj/area/senkaku/qa_1010.html, 2012-9-4.

[5][英]詹宁斯, 瓦茨.奥本海国际法 (英文版, 第9版, 第1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679.

上一篇: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下一篇:PC连续箱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