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2024-05-23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精选10篇)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1篇

1 实施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 笔者对2006级50名儿科医学本科医学生进行随机分组 (随机数据表法) , 每组25人。一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带教法;一组实行CP式教学法。以先天性幽门肥厚为例, CP组医学生临床教学要求: (1) 由带教教师预先向医学生提供1份先天性幽门肥厚的CP文本 (医师版) ;可根据CP中某些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固定程序展开渐进式提问, 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临床上还有哪些疾病可产生呕吐症状?其主要鉴别点是什么?目前确诊先天性幽门肥厚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先天性幽门肥厚的手术指征及目前经典手术治疗方案等。 (2) 医学生首先应尽快熟悉该病种的CP文本, 然后查看患儿。通过亲自询问病史、查体掌握第一手资料, 增加感性知识;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 将前期已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结合本病例融会贯通, 围绕问题准备发言提纲, 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 (3) 参与该患儿的治疗过程, 首先尽快完善术前相关准备 (心电图、胸部X片、超声、三大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血PSA等) ;然后将患儿生命体征、查体及临床检查结果与事先准备的资料相结合, 准备术前讨论。 (4) 术前讨论时, 由带教教师选1名学生针对之前所提问题进行发言, 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和纠正, 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医学生也可提出问题, 允许医学生再次深入病房询问病史、查体。带教教师引导讨论方向, 紧紧围绕主题进行, 并给予一定帮助, 但不越俎代庖, 给予解答;而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将讨论引向深入, 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 由带教教师根据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际讨论情况, 对每一项设置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 不仅要向医学生阐明问题原因和结果, 而且需要介绍一些新知识, 避免注入式的长篇大论。如对于先天性幽门肥厚的临床诊断, 询问病史时要注意了解患儿有无呕吐胆汁, 呕吐是否进行性加重病史, 以排除十二指肠球后的消化道梗阻, 避免临床误诊、误治;在先天性幽门肥厚术前准备方面, 要特别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营养支持。目前先天性幽门肥厚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采取经腹、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 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该术式的录像开拓学生视野。 (6) 医学生以助手身份参加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

2010年5月30日, 笔者就先天性幽门肥厚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2组学生进行了口试 (占30%) 、笔试 (占70%) , 总成绩为100分。

2 结果

(1) CP组平均成绩为89.4分, 传统组平均成绩为79.5分, 经t检验, P<0.05, 提示CP组与传统组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注:2组口试、笔试及总成绩CP组均优于对照组, 二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2) 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2。

注:χ2检验, P<0.05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法, 在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据文献报道, 美国已有60%以上的医院应用了这一方法[2], 其实施范围也逐步由单纯、简单病种向危重、复杂、疑难病种过渡, 并且有了较成熟的效果评价方法。教学上, 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3]报道了哈佛医学院等将CP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 可以显著提高实习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强化其在实施临床诊疗活动的同时注重成本效益意识, 他们将CP纳入教学计划, 在讲课时将其作为教学工具, 探讨CP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 将CP与临床教学有机结合。自2009年4月起, 我科将CP基本理念引入临床教学, 收到了较好效果。

3.1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1) 规范了教学流程,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有利于医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与掌握疾病的科学诊治与处理方法;有利于医学生形成系统的临床知识结构。首先, 它要求实习医师紧紧抓住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这条主线, 通过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强化对临床诊疗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然后, 它可以促进医学生将病理生理、药理等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联系, 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 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2) 有利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的实施。由于CP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异, 这些变异的解决就为我们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提供了丰富实例, 围绕这些变异, 可充分引导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教育评价“从点到线”进行拓展。在以CP为导向的临床教学过程中, 我们从评价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 一是将评价内容分为3部分, 即语言表达能力、理论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技能考核;二是评价方式除笔试采取统一时间集中考核外, 口试和操作考核均注重平时表现, 避免“临场发挥”等因素所致的评价结果与实际能力的偏差, 促使医学生注重平时积累;三是基于相当长的实习周期对医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有说服力, 从而使教育评价工作“从点到线”的进行拓展。实践证明, 这种“线性评价”有效地调动了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避免了其“临时抱佛脚”等侥幸心理, 确保了临床实习效果。

3.2 对学生的影响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 了解和掌握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1)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拓展了临床思维。CP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实行教学双向交流,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拓展了学生思维, 寓教于乐。而传统临床实习仍以带教教师为主体, 大部分时间由带教教师进行灌输式讲解, 医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缺乏独立的临床思维过程和主动参与意识。

(2) 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 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了对知识的吸收, 使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它通过让学生产生问题、收集信息、分析病情、创建假设等策略促进其认知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通过应对各种疑难问题的场景, 使学生产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提高综合分析与推理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增强也有很大帮助。

(4) 是培养医学生“会学”的有效途径。在临床教学中采用CP式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首先, 熟悉CP文本以初步了解该病种常规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程序;其次, 要对讨论病例进行问诊查体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再次, 要根据所采集的临床资料和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查阅教科书和医学参考书, 进行独立的临床思维活动;最后, 再通过教学中的讨论、争辩和教师的启发引导, 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最终解决临床问题。

摘要:目的 将临床路径基本理念引入临床教学工作, 以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方法 将50名儿科医学生随机分为2组, 一组采用临床路径 (CP) 式教学法, 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一定周期后, 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2组医学生综合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CP组优于传统组。结论 CP式教学法能显著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小儿外科,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齐德广, 秦银河, 李书章, 等.确定多术式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范围和住院时间方法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 (1) :63~65.

[2]戴晓天, 齐德广, 杨和平, 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5) :436~438.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2篇

问题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为解决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开展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

作 者:王朝霞 马依彤 徐新娟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932(4)分类号:G642.0 R4关键词: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自主;教学路径

语言的教育中心已经慢慢地发生了改变。最早我们比较关注语言本身的结构,包括语法在内的各种基本概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实际应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语感。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作文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一条高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作文先导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此教学路径将会使学生从小就具有较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个性特征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一、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核心内容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形式,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自主和兴趣是前提。我们要探索出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最优实施情况。了解它的基本概念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对它的基本模式和有关变式进行研究,充分体会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核心内容。

1.“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基本概念

从字面来看,我们就可以基本了解“作文先导式”的含义,就是将“作文”作为教学的先行载体,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的学习体验模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但是这种“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并不是简单地让小学生自己去无目的地写作。首先,教师要进行情境的创设,接下来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自主合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使小学生有兴趣地在情境中进行表达和交流,并综合传统教学的内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是这种教学路径得以进行的主要环节,绝不能是机械的,而是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地组织。它可以让学生从小就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验是“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基础和中心,它打破了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属于语文教学的新型改革。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还具有四个特点,包括自主性、活动性、系统性以及成型性。

2.“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基本模式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了,自主与兴趣是整个“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核心。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简单的识字、阅读然后写作。之前的教学模式是一方输出,我们要将其改变为双方互动。学生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情境中达到一种自然而然获得知识的状态。当教师创设情境之后,激起学生的表达欲,这时,他们自然就有了识字的需求,阅读能力也就随之不断地提升。在他们有需求时,教师就可以随机地进行拼音和文字的教学。小学生就在极大的兴趣下提升了语文能力。

3.“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变化类型

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交流表达型,这种模式就是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老师要努力将他们引导到情境之中,使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他们会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努力让他们的表达流畅和准确,这个完善的过程就要把教学内容融合进去。当他们形成相应的口头语言之后,下一步就鼓励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老师要进行再次引导,学生需要再书写。这个过程就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二种,可以叫做阅读发散型。这种教学路径是针对高年级小学生的。前面的过程是与第一种类型基本相同的,除了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在形成书面文字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写作环节进行之后,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文章,然后开展阅读交流会。学生可以相互欣赏对方的文章,老师可以将写得好的学生文章给大家赏析,还可以将与这个情境有关的美文给学生阅读。这样的过程可以增加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还能够拓展他们的眼界。

二、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的实施办法

在分析类型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将实施办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1)教师备课的过程必须将所谓的知识目标放在次要位置,重要的是情境设置。(2)不能将拼音、识字和作文分裂开来,只有同时培养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3)必须注重实用性,小学生只有学会应用,才会更有兴趣。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路径是以小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作文为教学途径,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形成交流模式,自主地学习以及探讨,旨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这不是作文教学的创新,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长。我们应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从小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也要不断更新小学语文的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胡旭青.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4(06).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科护理实习生58名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用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9名, 年龄20~24岁, 平均 (22.4±1.6) 岁, 专科学历13例, 本科学历16例;观察组29名, 年龄19~24岁, 平均 (22.6±1.6) 岁, 专科学历12例, 本科学历17例。两组基本资料, 如年龄、学历和实习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对照组选择传统带教方式, 教学步骤:将所有实习生交由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对实习生进行教学, 教授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出科前1 d对其进行理论技能考核。观察组选择临床路径式教学, 教学步骤:实习生入科→入科介绍→安排带教老师→严格执行路径式教学计划→理论技能考试。本次路径式教学内容由各科室根据大纲要求联合讨论制定, 具体如下:1第1周:帮助实习生熟悉科室环境、设施, 了解相关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和工作流程, 安排总带教老师讲解相关护理知识, 包括患者的特点、沟通技巧、药物用法、注意事项、饮食护理、分级护理等内容, 学习感染控制、职业防护等相关法律知识。2第2周:指导实习生进行科室常见的护理技能操作,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 帮助其熟练优质护理服务观念, 在实践中掌握医疗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了解专科常见疾病、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3第3周:在带教老师指导下, 运用各种疾病临床路径表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4第4周:组织参与护理教学查房、病例教学讨论会、出科考试和师生沟通会。总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每周提问同学对上周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促进教学相长。

评价:两组的实习时间各4周, 实习结束前1 d接受理论、技能考试, 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理论, 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 采取百分制计分。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实习生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 采取无记名答卷。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统计, (±s) 表示计量资料, t检验比较分析, %表示计数资料, χ2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分别为 (92.6±2.8) 分和 (94.6±3.2) 分, 对照组的两项成绩分别为 (84.2±2。4) 分和 (86.4±3.0) 分,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100%, 对照组的满意度79.31%,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临床护理是医院最为繁琐的工作,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着医院的整个医疗服务质量[2], 因此, 带教老师要对护理实习生的教育做到足够的重视。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带教老师因精力不足或经验不足, 对实习生的培养效果欠佳, 间接影响了临床护理治疗。路径式教学方法较好的弥补了传统带教的缺点, 该方式通过对临床护理带教流程的规范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增强了系统性[3]。安排教学内容时讲究方法,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符合实习生学习的顺序性规律, 促进其对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安排专科护理理论和操作讲授课, 帮助实习生充分掌握知识, 带教各个阶段都对理论和技能进行了结合, 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提示, 路径式教学实施后实习生的理论技能成绩均显著好于传统带教学生, 由此可以说明路径式教学方式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护理带教路径内容的制定关系着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因此应该重视环节带教,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式教学法克服了传统带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让带教人员有了目的, 从而节省了其精力, 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4]。满意度调查结果提示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说明实习生对本次教学方式的肯定, 路径式教学不仅提高教学效果, 还注重带教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此次教学中还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促进了学生对理论技能的掌握。

综上所述, 临床路径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带教方式,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为医院培养了重要的后备力量, 为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路径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58名护理实习生为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29名采取传统带教, 观察组29名采取临床路径式教学, 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分别为 (92.6±2.8) 分和 (94.6±3.2) 分, 对照组的两项成绩分别为 (84.2±2.4) 分和 (86.4±3.0) 分,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100%, 对照组的满意度79.31%,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关键词:路径式教学法,临床护理带教,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玲.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31 (12) :138-139.

[2]付强, 朴元子.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20) :4475-4476.

[3]李金林, 刘静梅, 张晓兰.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1) :83-84.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5篇

关键词: 临床实践教学 临床路径理念 可行性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更关心身体的健康,对疾病的诊疗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带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同时促使高等医学教育深入改革的必要。

临床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是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开展临床教学时必须有科学、严谨、明确的训练课程。近些年,由于各大高校扩招,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现有临床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另外,由于《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患者乃至家属不愿配合临床教学。在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医疗环境下,临床带教老师顾忌医患纠纷,不轻易给实习生提供动手操作计划,使得临床教学思想比较保守,造成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机会不多,难以按照实习大纲完成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临床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从而严重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医学社会化演进,转变教育思维模式,探索一种适合现状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临床路径(CP)于上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应用于医疗工作,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的临床治疗模式,并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1]。临床路径是医务人员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制订的有严格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目标是让服务对象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CP小组中的任何一员从接诊至患者出院都要按照流程提供服务,制定流程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循证的过程。

2010年,我国卫生部开始试点试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到目前已有几百余种疾病的临床路径,标志着我国的临床路径化管理的必然性。由此,我们意识到随着临床医疗的不断改变,传统的临床教学面临不断挑战。1995年美国哈佛医学院首先将临床路径应用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在授课时将临床路径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临床医师的动手实践能力[2]。

临床路径有相对固定的医疗流程,因此CP式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要开展CP式临床教学,必须建立CP文本,并以CP文本为平台,对实习医师实施教学,提前让医学生接受全新的单病种质量控制观念,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方式。科室带教老师紧紧围绕相应的诊疗计划组织临床教学,避免同科室不同带教老师授课方案、方法、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突出教学流程的规范化。

CP式教学法在“教”的方面强调教师以引导为主,启发、引导医学生从CP的各个环节中提出问题;在“学”的方面强调医学生自主探索。实习生接触CP文本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疾病由表及里地进行客观分析和推理,并透过疾病的现象抓住本质,有理有据地提出各自的观点,从而培养实习生的探索能力。

CP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执行者反复多次与患者接触交流,可创造执行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机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方配合医务人员,完成临床路径治疗,使实习生无形中增加临床技能动手操作机会。

CP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质量,包括医疗费用、住院天数等,这要求医学生必须时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诊疗技术,以实现CP的目标。

目前临床许多疾病的临床进程复杂、变异、不确定性较多,加以其他疾病的患者,都无法实施临床路径治疗,因此教师在应用CP式教学法时要把CP理念与现有医疗资源条件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对象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综上所述,CP式实践教学法对于临床医学生接受全新的单病种质量控制观念,锻炼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方式,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获取较全面、系统现代医学知识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将临床路径理念融入临床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恩典,陈朝辉.临床教学模式在骨科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8):1354-1355.

[2]熊雁,王子明.临床路径教学与传统教学在骨科实习带教中的对比研究[J].医药教育,2012,2(7):133-134.

[3]皮呸湘,符淳.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08-109.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79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在38-76岁,平均年龄(50.6±10.5)岁。观察组40例患者,其中男和女患者分别有20例,年龄在37-75岁,平均年龄(49.7±8.5)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研究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并发症患者,两组患者在常规性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资料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79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自我管理和临床路径式管理。对照组应用自我管理模式,按照流程进行。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式管理模式,详细如下:

1.2.1 基础护理

首先需要保证患者能按时用药,由于患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忽视的现象,病情好转后,停止服用药物,此类做法是不对的,如果随便停止用药,会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计划,包括药物数量、服药时间等,督促患者及时服药,稳定患者病情,避免出现恶化的现象[1]。

1.2.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对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饮食计划。考虑到饮食标准的特殊性,在后续控制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有效的饮食计划。控制盐成分的摄入,帮助患者改掉不良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合理饮食,不能暴饮暴食[2]。

1.2.3 心理护理

保持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是护理关键,部分患者心理压力比较大,情绪不稳定。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和患者进行互动和交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此外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其他活动中,患者自身要坚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2.4 运动护理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多数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因此结合年龄特点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以慢跑和爬山和相关有氧运动为主,结合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避免出现运动量过大的现象。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中采用本院自拟的评价指标对效果进行分析,包括:遵义用药、饮食控制、血压监测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分数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能力越高。同时护理效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显效:患者自主能力提升,能主动控制饮食,血压正常。有效:患者自主能力有所提升,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趋势。总有效率指的是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中显效和有效的人数有27例,总有效率为69.2%,观察组中显效和有效人数有35例,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的护理优势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1。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遵义用药、饮食控制、血压监测和情绪调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2。

3 讨论

随着高血压患者数量的不断提升,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对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治疗阶段辅助有效的护理举措,能满足患者的具体要求。

临床路径式管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通过针对性的引导能纠正患者错误的思想和观念。部分年两比较大的高血压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用药、饮食和血压检测等了解的比较少,因此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临床自我管理工作,从现状入手,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后,给予针对性的管理和引导,满足患者的个性化要求,进而提升患者自身管理能力[3]。患者自身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年龄大的患者,自控能力比较差,遵医行为差,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患者主动进行饮食控制、运动训练等工作。此外在后续管理阶段需要从现状入手,对患者家属进行适当的引导,部分患者认知能力比较差,家属要起到辅助作用,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和引导,让患者能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护理和后续治疗,进而有助于自身疾病的恢复[4]。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2%,观察组中显效和有效人数有35例,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的护理优势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遵义用药、饮食控制、血压监测和情绪调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路径式管理模式其优势明显,患者对其满意率比较高[5]。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式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靳雪梅.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路径的实践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08(13):52-53.

[2]廖卫峰,李嘉华.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与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比较和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0(01):240-242.

[3]李秀岚.高血压自我管理中应用临床路径式管理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5(12):3132-3133.

[4]黄中成.临床路径式管理用于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3(02):25-26.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7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糖尿病,临床效果

该院特选取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路径式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34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1.2±3.2)岁,平均病程为(14.9± 3.2)年,血糖(12.1±6.6)mmol/L,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 , 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63.5±4.9)岁,平均病程(15.3± 3.7)年 ,血糖 (12.7±7.1) mmol/L,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及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行路径式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指导:糖尿病常用口服药物有双胍类和磺脲类,其中双胍类常见药物为二甲双胍, 会刺激胃肠道,需指导患者于餐中或餐后服用,重点观察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1]。 磺脲类常见的药物有糖适平、达美康、美吡达等,此类药物降糖作用主要从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 服用时间适宜在餐前30 min。 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要正确选择胰岛素的剂型及注射装置,教会患者正确安全的注射方法,注意进食时间,学会识别低血糖的症状及急救处理方法。 2心理护理。 因为患者所产生的恐惧、压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刺激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对此有必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3健康宣教:糖尿病临床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有效的健康宣教, 也是降低糖尿病致残率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重点讲解药物治疗知识, 糖尿病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等内容, 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有关此病的知识宣传,重视家庭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因为糖尿病患者们大部分都是患病时间已久, 很多患者的血糖都严重不稳,但是患者却并没有引起对疾病的足够重视程度。 因此, 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展开适当的健康教育的宣传方式,针对患者们的病情,耐心的讲解关于糖尿病的知识, 说明降低糖尿病血糖的重要性与平稳糖尿病血糖的意义。 并且患者也要学会血糖自我监测,以实时掌握自己的血糖变化,做好病情的监护工作,积极的配合医生们完成这项治疗, 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治疗效果。 4饮食和运动指导:首先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患者饮食,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根据患者实际身体情况合理搭配营养元素饮食, 告知患者多食用荞麦面、玉米面或燕麦面等粗杂粮,此类食物有降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 医生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指导患者开展适量的运动,保持患者们的心率在120次/min,因此可以引导患者做一些慢性的活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竞走或者是打太极的方式。 这些运动每周都要坚持3~5次。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一般集中在饮食控制、运动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方面。

1.3统计方法

该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血糖、血脂指标用(±s)表示,用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用(%)表示,用 χ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采用患者调查问卷方式,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63.33%,由此可见,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患者明显要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对比

护理后,和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自我监测率、 饮食控制率、规律用药率、坚持运动率均有显著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我国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很多患者们普遍采用的是药物治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部分患者对降低血糖的药物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导致不能正确掌握好服药的准确时间,因此很多药品的费用越来越高,但是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 越来越难以控制患者的病情。 但是, 很多医生都了解到,平稳患者的血糖能够有效的避免糖尿病的并发症, 同时也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 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这种方法, 对于全面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

2型糖尿病患者多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受到损害所导致, 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后会累及心脏、眼、血管及肾脏等不同慢性功能,一旦确定此病后患者就要终身治疗,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3]。 综合护理干预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以建立标准化护理计划为具体实施措施,其中包括心理护理、治疗过程中及后期护理,健康宣教等,它融合了责任制护理及小组护理的优点,每个环节都协调一致,以此确保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7]。 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 高血糖。 高血糖能够导致人体内的各种免疫系统的异常情况,并且随着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治疗这种慢性病,通常情况都是采用饮食运动疗法。 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情况,能够满足体内的消耗情况,有效的控制好患者的体重,改善患者体内恶性循环的高糖度情况。 还有部分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体育锻炼这种方式,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能量消耗情况, 降低糖尿病患者脂肪的过度堆积, 进一步保持好患者的血糖稳定[8]。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糖含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 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运动, 或者是通过合理饮食来对患者并行综合管理, 能够有效的控制好患者体内的蛋白质的含量,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患者明显要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综合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8篇

关键词:护理带教,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急诊,实习护生

护理带教是临床护生教育的重要一环, 临床护生的实习工作是一个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操作能力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将来的工作能力以及病人对医院的评价及满意度, 因此, 重视实习护生的带教很重要[1]。急诊科具有病情急、危、重及不可预见性、高风险性、流动性大、疾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最多等特点, 是每个护生必须经历的科室[2]。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 每年要接受大量实习护生, 急诊护生人数多且周转快, 带教老师既要做好本职工作, 又要承担相应的带教任务, 为保证护理安全又让护生圆满完成实习工作, 我科自2014年7月以来, 采用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进行带教, 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急诊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78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女76人, 男2人, 大专63人, 本科15人;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在急诊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118人作为观察组, 其中女115人, 男3人, 大专94人, 本科24人。两组护生均来自我院定点实习单位, 年龄19岁~22岁, 两组护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在急诊实习时间均为4周。

1.2 方法

1.2.1 带教老师的选定

(1) 热爱护理事业和临床带教工作, 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严谨的教学态度; (2) 急诊工作满3年, 取得护师资格证书、上海市急诊适任班证书和我院的临床教师资格证书; (3) 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能根据需要并结合临床实际安排小讲课; (4) 护理基础及专科操作技术娴熟, 能对护生进行正规操作培训; (5) 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带教老师由护理部进行定期培训、定期考核, 择优上岗。两组带教老师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1.2.2 带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 既在实习生来到急诊后, 除第一批第1周采用集中带教完成基础护理操作外, 其余批次直接入科室分给各个分带教, 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开始跟班带教, 带教结束后对实习护生的专科理论、操作进行考核, 对师生满意度进行双向调查。观察组采用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进行带教, 具体如下。

1.2.2.1制定严密的带教路径

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实现培养目标、决定带教质量极其关键的阶段[3]。科室指定总带教负责临床带教路径的制定, 总带教根据护理部总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教学要求、结合急诊专科特点制定急诊带教路径, 具体安排到每周路径, 明确急诊实习的内容和目标。根据护生学历带教路径可做相应调整。为便于管理, 建立急诊实习生微信群, 用于发布重要通知、强调的问题、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分享实习心得、解答同学的疑问、关心鼓励护生等, 微信群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护生和带教老师的一致欢迎, 营造了积极活泼、愉快融洽的实习氛围。

1.2.2.2分阶段实施

第1阶段集中带教期 (1周) :由总带教脱产负责带教, 做好实习护生岗前培训及临床护理安全教育, 培训急诊的基础操作和专科仪器的使用。通过集中的教学可以避免同样的操作多次在不同同学之间讲授, 减轻带教老师的压力。对护生而言, 数位护生同时集中化的教学可以给同学营造一种类似学校课堂教学的氛围, 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集中操作培训, 使实习生在操作上更加统一、规范[4,5]。第2阶段临床实践期 (2周) :采用“一对一”床旁带教, 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周路径每天完成相应的带教任务, 护生应一直跟着带教老师, 看老师是怎么抢救怎么操作的, 等抢救结束带教老师再做相应的讲解, 对护生没有看到过的操作, 第1遍由带教老师现场示范, 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点, 第2遍由护生操作, 带教老师在旁指导, 护生的所有操作均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护生不得单独执行任何操作。对护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带教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由于急诊病人病情较重, 护生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相对薄弱, 在操作过程中会有胆怯和恐惧心理, 带教老师要适时给予关心和鼓励, 帮助护生建立勇气和信心。在此期间总带教起全程监督的作用, 每周五对分带教周教学路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对护生掌握情况进行提问及考核, 如没有完成的周路径, 要求在第2周务必补全, 已达到带教的同质性。第3阶段总结考核期 (1周) :最后一周的第1天由总带教给护生召开座谈会, 了解护生所掌握的内容是否全面、有没有个性化的要求, 在最后一周给予针对性的安排, 给予护生急诊专科理论及操作考核, 指导护生参加护理部每月组织的出科座谈会, 进行师生满意度双向互评, 了解护生在急诊实习的感受, 提出意见和建议。

1.2.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专科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及满意度进行比较。

2 结果

在年度优秀带教科室评选中, 2014年、2015年由于满意度均大于95%, 实习生无差错、无投诉事件发生, 急诊连续2年被评为院优秀带教科室。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满意度比较见表1、表2。

%

3 讨论

3.1 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的实施符合急诊临床带教的特点

急诊带教环境特殊, 不同于普通病房, 环境的繁杂、病人的特殊性、护理沟通的特点, 无形中为临床带教增加了很多的困难, 如何让护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急诊的护理知识一直是急诊带教的关键。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能指导护生按照急诊知识的难易程度逐渐掌握, 逐渐提升, 避免了护生刚入急诊室的陌生, 避免了护生急诊培训的原地踏步, 有利于促进急诊教学的全面实施。

3.2 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能够确保急诊带教的质量

传统的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知识缺乏、教学方式欠妥, 只注重各项基础操作的能力而忽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护生缺乏主动性, 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薄弱[6]。实施阶段性临床带教路径避免了上述问题。带教老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教, 知道何时该做哪些内容的讲解、示范、指导、评估, 使教学程序标准化、规范化, 避免了带教过程的随意性[7]。

3.3 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能够提高师生满意度

通过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 理清带教流程, 师生普遍反映在实习过程中思路清晰, 对于每周要求掌握的内容同学能提前做好复习, 有针对性地学习, 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教老师通过不断强化学习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因此, 师生对该方式的教学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王雅杰, 戴正银, 谢晓峰, 等.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综合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杂志, 2013, 39 (17) :2099-2100.

[2]戴素萍, 林锋, 黄丽丽.分层次周计划带教法在急诊科实习护生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 2012, 11 (4) :16.

[3]孙兰英, 杨旭跃, 胡秀琴.定人阶梯式带教法在手术室带教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3) :162.

[4]傅霞琴.急诊护理教学中的难点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20) :317-318.

[5]徐琼, 邓文娟, 凌均棨.临床小讲课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9, 29 (6) :106-107.

[6]唐迪, 郁志芸.护理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7 (9) :1281.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9篇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患者样本: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实施LC的患者132例, 年龄20~57岁, 平均 (35±3) 岁。

带教分组: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手术室新入人员 (包括护理实习生) 共62名, 年龄在19~22岁;性别均为女性,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 (32名) 和对照组 (30名) 。两组新入护士在年龄、学历、在校成绩、选拔考核成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参照相关标准设计基础路径表。具体内容包括评估、检查和检验、医疗措施、治疗和护理、监测、健康教育、出院计划、医疗护理结果等。LC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基本护理情况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在基础路径表上进行内容增减。解释路径内容, 取得患者配合。在最短的时间 (住院当日) 安排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和术前准备。各班护士根据整合后路径表上的内容进行观察、治疗和护理, 并做好各阶段的健康教育。每落实一项就在相应栏内用蓝笔划“√”并签名, 未执行一栏内用红笔“×”。护士长随时检查治疗进展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对于变异情况, 积极主动进行处置, 并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或消除变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流程中断的则退出临床路径, 改用其他治疗护理方案。

1.3 问卷调查表

由手术室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新入护士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和临床对新入护士的满意度。调查方式由带教小组下发问卷表, 专人负责调查收回。

1.4 评价指标

(1) 综合素质及能力评定。综合素质及能力由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组成。理论操作评分标准:优≥90分, 合格≥80分, 不合格<80分。综合素质能力评定标准:优秀:能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 业务能力强, 正确应用护理程序, 医疗文件书写规范;合格:基本能独立解决护理问题, 基本掌握护理程序的应用, 医疗文书书写较规范;护理计划制订合理;基本合格:独立分析能力差, 医疗术语应用不好、亲和力差, 护理措施执行不到位, 尚需在临床实践中磨砺。合格率的计算以优秀与合格为依据。 (2) 新入护士对带教方法的满意率。满意调查内容包括新入护士对教学内容、护理理论知识、操作以及师生沟通等是否满意。 (3) 患者对新入护士的满意率。满意调查内容包括新入护士对患者进行的入院介绍、对新入护士的服务态度、健康指导、生活护理、临床护理以及出院介绍等是否满意。满意度评价每项按满分5分评定, 3分以下为不满意, 3分为较满意, 5分为满意。评分越高, 满意度越高, 每项评分≥3分判断为满意, <3分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

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入护士综合素质能力考核结果比较

观察组新入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合格率 (96.9%) 高于对照组 (70.0%) , 差异有显著性 (χ2=8.36, P<0.05) (见表l)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2

2.2 两组新入护士对带教方法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新入护士对带教方法的满意率 (93.7%) 高于对照组 (73.3%) , 差异有显著性 (χ2=6.32, P<0.05) (见表2)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4

2.3 患者对两组新入护士的满意率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新入护士的满意率 (93.3%) 高于对照组 (68.3%) , 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16.78, P<0.05) (见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

3 讨论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8~2010—04到我急诊科实习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 共48例, 均为女性, 分别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 年龄18~20岁。将2008年护生22例做为对照组, 2009年护生26例做为实验组。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学历、实习时间基本一致,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带教, 实验组按照临床路径教学法进行带教, 实验组实习前对相关带教老师进行培训, 讲授带教理念, 带教方法。出科对护生进行理论考试及问卷调查, 以进行效果评价。

1.2.2 调查问卷设计:急诊科总带教老师同护理部共同进制定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护生对急诊适应周期, 对带教的满意度以及所授内容是否达到需要, 带教老师带教是否具有目的性, 可控性, 可循性。由专人进行发放调查问卷的工作。

1.2.3 制定临床路径教学表:以护生实习手册内容为主, 针对急诊科特色, 结合护生需要及临床实际情况, 制定出路径表格, 见表1。

1.2.4 带教老师根据路径方法实施教学, 总带教老师随时抽查, 第四周结束时进行理论考试, 及问卷调查。

1.3 评价指标

(1) 学生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 采用百分制。 (2) 学生调查问卷对带教满意度对急诊适应期。

1.4 统计学方法

所采集的资料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i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理论, 操作成绩及入科适应时间比较

见表2。

2.2 带教满意度

两组护生对带教满意度比较, 见表3。

(例)

注:i2=6.60, P<0.05。

3 讨论

3.1 路径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传统的临床带教一般采用跟人跟班的方式, 尽管老师很努力的讲, 但内容随意, 缺乏连贯性, 系统性, 学生理解效果不尽如意, 而路径方法, 将教学进行标准化, 使得带教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保证了急诊知识的全面与完整, 强调重点和难点。而且循序渐进[2], 易于护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护理管理者也可根据路径表格对护理带教工作进行质控[1], 进一步加强了带教的质量。

3.2 护生的实习效果提高

路径方法改进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无论护生是否有实习经历, 急诊都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恐惧和紧张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 将入科介绍做为工作重点, 大大缩短了护生初来新环境的适应期。急诊室病源多, 大量基础护理操作, 前两周将工作目标定为基础操作,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 同时加强信心。急救技术的培训, 是急诊室的特色, 更要应用于实践, 只有参与过抢救, 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 因此遇到抢救工作, 一定让学生参与进来, 哪怕只是传递物品, 都能让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 培养了急救意识, 更深化了急诊技能, 强化时间概念, 加强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3]。

3.3 路径方法教育有助于教学相长[4]

实验组的教学有计划, 有步骤, 有目的[5]。带教老师也会有相应的准备, 通过讲解及示范操作, 在教会护生的同时, 也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多呈突发性, 带教必须抓住机会,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解, 经常提问, 让护生带着问题看书, 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也促使老师自觉地学习, 加强责任心,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带教质量的提高[3]。

应用路径方法实施急诊临床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能充分考虑到护生各方面的需求, 既能让学生学习到急诊的各项操作技能, 培养急救意识, 抢救观念, 更能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与质量, 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涪容.临床路径在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14) :1202-1203

[2]方立珍.临床路径[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2, 57-62

[3]邰春梅.急诊科的临床护理教学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4) :121-122

[4]熊爱珍, 张明.教学相长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J].福建医药杂志, 2004, 26 (03) :199-200

上一篇:策略审视论文下一篇:专业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