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融合地铁管理

2024-07-25

专业融合地铁管理(精选7篇)

专业融合地铁管理 第1篇

1 施工中主要工作内容与轨道专业顺序

土建专业、轨道专业及其他专业施工有以下主要项目:隧道主体结构施工、桥梁主体结构施工、桥梁伸缩缝施工、疏散平台混凝土墩柱、桥梁挂板及混凝土浇注、线路复测和基标埋设、轨道道床施工、焊接钢轨、安装声屏障、安装型钢立柱、土建防水、安装疏散平台、安装电缆等。

轨道施工与其他配合专业施工先后顺序见表1所示。

2 轨道专业施工必备的条件

2.1 轨道专业对设计院设计图纸、资料要求

图纸、资料下发程序为设计院向业主提供有效纸资料, 图纸材料经过业主审核无误签字后转发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发给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合同, 轨道专业应分到四~六份蓝图。蓝图到施工单位后, 施工单位需组织图纸会审, 业主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设计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经过组织图纸会审后设计图纸才能使用。轨道专业的图纸主要有线路综合图、设计说明书、接触轨安装图、无缝线路设计图、道床图 (如梯形枕、短轨枕、长轨枕道床图) 、线路及信号标志图、设备铺设图 (扣配件组装图) 等关键图纸资料, 并有供货技术条件以及对本工程的特殊要求及标准进行规定, 明确施工中采用验收标准及规范。

2.2 隧道、路基、桥梁专业达到铺轨条件

地下线隧道专业应完成二衬施工, 区间联络通道及污水泵房主体施工完成, 车站轨顶风道及站台板主体施工完成。地下线伸缩缝、结构缝完成施工, 隧道底板渗水处理完成, 隧道内轨行区土建单位的施工设备、材料、垃圾清理干净, 完成隧道结构净空限界检测, 完成轨行区中线及水平的贯通测量工作。

在路基段的沉降、桥梁徐变达到稳定状态后方可进行轨道专业混凝土浇注, 规范规定现浇梁预应力终张拉180天后轨道专业方可进行道床混凝土浇注。

桥梁湿接头、湿接缝、桥梁伸缩缝、预埋钢筋应在轨道施工前完成。

土建单位需要恢复线路控制网桩点, 进行轨道线路中线及水平贯通测量, 将测量结果送报监理、业主代表, 并将勘察结果转交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根据土建单位及第三方测量单位提供的测量结果进行调线调坡处理, 设计院或第三方测量单位做完基标后提供基标测设成果表, 轨道专业根据测设成果表进行基标复测, 将复测成果报建设、监理单位审核无误后才能进行铺轨作业。

桥梁预埋竖向钢筋要满足钢筋设计要求, 以避免割筋、重新植筋。

沿线变压器临电接口、铺轨基地水电接口及场地移交办理好交接手续。

轨行区交接需要土建施工单位、土建施工单位监理、土建业主代表、轨道施工单位、轨道施工监理、轨道施工业主代表参加, 并现场办好交接手续, 签字确认。对不合格项应限期整改完成, 并由上述单位代表到现场复查确认无误。

3 测量专业对土建专业的要求

铺轨施工前两个月, 土建单位需完成贯通测量, 并报设计院;贯通测量的基本单位为两站一区间, 以便进行贯通调线调坡。

场地必须保持通视条件, 隧道内和桥上不能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 在基标测设的位置不能堆积杂物。

土建单位应按贯通平差后的导线和水准成果测设中线, 并报设计、第三方进行检查。

土建单位必须进行暗挖区间净空测量和高架区间梁顶面测量, 并报设计单位、第三方进行净空限界进行复核, 以便进行调线调坡。

4 测量、土建专业对设计单位的要求

提供线路平、纵断面图、隧道、桥梁的轨行区限界图、道岔基标布置图。

对测量、土建施工单位提出隧道、桥梁断面的测量布点及断面密度要求。

5 轨道专业、其他设备安装和桥梁附属工程交叉作业互相影响的项目

5.1 桥梁专业

车站及区间脚手架影响铺轨施工的地段, 原则现满足铺轨, 保障铺轨进度, 才能保障后序一系列设备安装专业顺利进行。桥梁伸缩缝型钢和混凝土浇注应在铺轨施工前完成, 铺轨后在安装将十分困难, 需要凿混凝土道床和拆钢轨。桥梁挂板、型钢立柱可以在铺轨前施工, 高架桥梯形轨枕地段先铺轨后做疏散平台, 高架桥普通段轨枕可以在铺轨前进行疏散平台混凝土浇注施工, 土建专业单线桥一侧疏散平台, 双线桥中间疏散平台, 将影响轨道专业门吊的运行 (只是梯形轨枕施工用铺轨门吊影响) , 应后做。桥梁防水层施工应在整体道床施工后进行, 在进行防水层施工时必须做好轨道基标及道床的成品保护工作, 不得污染道床, 破坏基标。施工产生的垃圾及材料须清理干净, 并注意保护基标。

5.2 声屏障专业立柱

声屏障立柱有2m高和4.2m两种, 2m高立柱可在铺轨前安装, 4.2m高立柱可单侧安装, 便于轨道施工, 如果双侧都安装, 将影响轨道专业在高架桥区间的材料吊装及整体道床的混凝土浇筑。声屏障立柱在轨道施工后组织施工, 但需避让焊轨作业 (焊轨对屏障影响较小, 目前移动式闪光焊20~30个焊头/天) 。

供电专业安装电缆支架, 将影响铺轨门吊的运行 (铺轨使用铺轨龙门吊时, 铺轨龙门吊限界外轮廓线宽度4.2m, 高度4.4m需要各专业在电缆托架安装前或其他施工作业前核实限界是否侵入铺轨门吊专业范围内) , 需要在铺轨后进行安装。

地下线人防门门框要在铺轨前完成, 否则人防门门框安装很困难;在铺轨前车站安全门或屏蔽门不能施工。车站安全门或屏蔽门施工基标需根据铺轨实际高程和中线进行调整。

6 轨道专业需要供电、通信、信号专业配合的内容

主要是预埋管线和溜槽问题。为避免管线漏埋、埋错位置, 需要供电、通信、信号设计、施工专业与轨道设计、施工专业密切配合。预埋管线位置需要各相关设计专业向轨道设计专业提供需预埋管线和溜槽的设计资料, 轨道设计专业在铺轨综合图中明确。施工现场各专业在桥梁上进行标识, 轨道混凝土浇注前进行联合阴检, 确认预埋管数量、位置、规格无误后共同签字确认, 确认人员主要有设计、监理及各施工单位。

预埋管应在钢筋布设到位后绑扎焊接前放置到位, 避免钢筋绑扎和模板支立完成后, 再进行埋管, 造成返工 (需要拆筋拆摸后埋设, 且易使管裂) 。

为避免影响施工进度及造成返工, 业主一般按以下要求进行施工协调, 根据现场实际管理情况, 效果较好。

轨道专业向供电、通信、信号专业提供实施性施工安排, 各专业时刻关注铺轨实际施工进度, 关注有预埋管线的地段, 轨道专业在阴检前24小时通知各相关施工单位。

供电、通信、信号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 在预埋管线处进行标示, 并将有关图纸管线材料发给轨道专业, 以便轨道专业人员发现有误后及时联系。

为保障进度, 轨道、供电、通信、信号等专业在各轨道施工作业面有专人负责, 昼夜值班。

7 结论

城市地铁整个工程具有施工组织难度大、各专业工期紧、专业接口多、施工协调难度大等特点, 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与接口衔接配合, 确保了轨道专业能够按照节点工期进行。

各专业之间应该加强互相交流和沟通, 清楚与其相邻专业上、下道工序施工的必要条件。

业主的施工协调部门应了解轨道专业的施工特点, 组织土建单位移交轨行区时移交的基本单位为连续的两站一区间, 尽量减少施工断点, 否则不利于轨道专业施工和后序设备安装。

应由业主牵头建立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各方组成相关专业协调小组, 形成应急办公协调机制, 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 避免施工现场应个别单位自身管理问题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摘要:本文介绍城市地铁轨道安装施工和土建单位、设计单位、城堪院、声屏彰、通信、信号、供电、安全门、人防专业等专业相互交叉作业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理清各工序之间的先后施工顺序和接口, 能够同步进行的工序可进行平行交叉作业, 减少不必要的窝工、返工和时间浪费, 进而提高全线各专业整体施工工效。

关键词:轨道施工,接口衔接,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专业融合地铁管理 第2篇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观念指引下,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通常包括“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和“西餐宴会服务”项目,其中“中餐主题宴会设计”竞赛的内容包括接待方案创意设计、仪容仪表展示、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与制作、中餐宴会摆台、席间服务、现场互评、英语水平测试等环节。“西餐宴会服务”项目竞赛内容是以西餐宴会服务为主,调酒服务为辅,涵盖西餐宴会摆台、台面创意设计、菜单设计制作、餐巾折花、斟酒、调酒、西餐服务英语运用等。这两个赛项内容,紧扣酒店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通过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同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当前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是“为赛而赛”,或者说是为了取得好名次而赛,基本上是“精英式”选拔,绝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重蹈“精英教育”的覆辙,违背了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初衷,丧失了职业教育的公平性,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一)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出发,是希望通过竞赛促进职业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教学与竞赛冲突。一是时间方面的冲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训练,这往往会与日常教学安排不一致;二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冲突。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与竞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会有较大差距,没有实现技能竞赛与课程内容的衔接,也就没有把用于竞赛训练的实训设备用于平常的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竞赛最终成为“应赛教育”。

2.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指导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非常辛苦的长期的工作,选拔学生、培训指导学生、备赛等等,无不挥洒着指导老师辛勤的汗水;而竞赛指导老师在学校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再加上指导竞赛,如果学校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就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使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工作中去,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竞赛的成绩。

(二)教师层面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指导老师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能力,特别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老师,但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再一方面已经参与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又是专业的教学骨干,教学和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工作方面任务繁重,无法平衡指导竞赛工作;而刚进校的年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少,学校对于比赛成绩过于看重,往往会对竞赛成绩提出较高要求,面对比赛成绩的压力,年轻老师出现畏难退缩情绪,这种情况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常不利的。

(三)学生层面

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一是备赛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坚强的毅力,无法坚持,会出现学生不能继续参加培训、退出集训等现象。二是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竞赛是能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过程,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差,往往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动员做思想工作才肯答应参加比赛。

三、“课赛融合”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将竞赛“日常化、平民化”,把竞赛项目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学生人人参与、天天参与,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设计“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竞赛所需技能类课程的分类研究,对技能竞赛的课程模块进行优化重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施“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选取,再到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都要围绕大赛技能要求为中心来进行。

(二)“课赛融合”的教学措施

将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竞赛内容有效衔接。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专业技能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大都被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努力把技能课程打造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教师根据竞赛要求制定实训课程标准,设计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搭建一个学生参与的平台,将课程学习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把反映特定职业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课程总目标结合“课赛融合”的特色,在上课时紧密结合赛点来讲解和实践,提出学生应达到的课程目标。课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鼓励课堂实训中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

(三)将技能大赛标准转化为实训项目标准

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根据竞赛标准,将中、西餐技能竞赛的大赛标准转化为实训项目,设计了:托盘、折花、摆台、斟酒、席间服务、菜单设计等六大项目,《酒店英语》课程设计了餐厅服务用语,情景对话、模拟台面主题英语介绍;《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设计自创鸡尾酒调制;《宴会设计》课程安排学生设计宴会主题等实训项目,专业教师将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导和推进教学改革,将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实训教学计划中,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竞赛,成立技能竞赛兴趣小组

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与竞赛相关的课程,广泛开展课程竞赛。竞赛注重普及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近几年来每年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如:托盘、摆台操作、餐巾折花等项目技能竞赛,酒店英语口语,宴会主题设计竞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形式多样的课程竞赛,提升了学生技能锻炼兴趣,创造了技能训练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成立竞赛技能兴趣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现有教学资源,学生以老带新,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气氛,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同时技能竞赛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为省市技能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奠定基础。

(五)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1.校内考试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内容尽量从竞赛内容中选取。对参加各级竞赛实训的学生和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通过申请,可以取代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课程成绩,实施学分奖励。

2.注重应用考核。如实施项目考核、岗位技能考核。采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传统的理论考核改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分阶段、分项目组织竞赛方式的考试。这些考核方式突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课赛融合”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要经过层层的选拔,最终在大赛现场展示个人技能。一方面离不开学生的刻苦练习,另一方也离不开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指导,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取得佳绩的关键所在。我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新进的青年教师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分别对青年教师在教学、教研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给予多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外也抽空下酒店和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每次的职业技能大赛,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到各个赛项活动中。熟悉大赛标准及要求,就大赛的考核标准进行研讨,讨论每个环节的评分点;指导学生的操作达到准确、标准、符合规范要求。通过大赛即提高了老师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

(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比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比赛成功的重要条件;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辛苦的训练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性格,比赛中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摆正心态,集中精力沉着应战,避免在紧张中出错。所以说技能大赛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专业融合地铁管理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G40;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21-01

中职教育需要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年制度、课程安排等方面与高职教育保持一致性,其主要目的是构建连贯性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融合展开分布,报道如下。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原则

1.凸显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需要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思维,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为其终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终身教育的思想不仅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对于未来工作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重视终身教育原则的贯彻。

2.培养职业素养的原则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要求职业教育需要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确定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科学规划中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避免专业教学知识的简单叠加。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年龄跨度大,中职学生多为初中毕业,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考虑中高职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职业教育以及职业能力形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向适应。

二、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滞后与实践

在现代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其中许多理论与实践活动有很大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偏差,且时效性较低。例如对于食品药品管理政策方面的更新较慢。这些问题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中是比较突出的[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许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缺乏实践活动经验,甚至部分教师由于科研工作繁忙很少进行专业进修,导致教学技能贫乏。部分中高职学校通过邀请一部分食品药品监督局工作人员进行授课,讲述工作内容和要点,但是由于这种方法缺乏系统性,再加上食品药品监督局工作人员缺乏教育经验,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影响。

2.教学模式落后

许多中高职院校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感到厌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能够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在食品、药品监管的时候,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保护大众的权益[2]。

3.缺乏实践平台

欧美等国对于大学生没有进行集中管理,其能够直接与社会接触,所以能够参与社会实践。而中国的中高职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管理比较封闭,在简单的校园生活之中,对实际工作的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关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不清楚工作内容和要求,其独立工作能力较弱。

三、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融合

1.完善中高职教学制度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高职学校教师多为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经验,这使得教师自身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认识受到一定的限制[3]。因此,可以通过让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或者通过邀请专业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或者通过校政合作等方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模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活动,提高教育的效率。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

2.轉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模式是食品药品监督专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为中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食品药品监督专业教育的效率,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确保专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国中高职专业教育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够促使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例如在食品监管方面,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添加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针对食品监管工作的各环节进行详细的解说,让学生对于食品监管工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可以逐渐增加对实践教学活动,中职教育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高职教学则可以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比重,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在假期兼职,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工作,或者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市场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了解食品管理,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实践活动也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社会实践能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认知,深化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原则,然后分析了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积极措施,旨在提高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春雷.食药安全“两法衔接”若干重点问题探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27(1):5-19.

[2]江才妹,陆国民,丁勇等.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33(26):18-20.

会计专业教育与班级管理的融合 第4篇

一、班费管理

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对促进学生发展、加强班集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很多班级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 学校让学生主动捐资筹集, 学生不太乐意。勤工俭学, 可以解决部分经费, 于是, 我教育学生将废弃的饮料瓶、纸张逐日积累, 定期变卖以筹集班费。而班费管理则轮流负责, 专门建立“班费台账”进行记录, 定期公示, 专款专用。

刚开始, 学生有抵触情绪, 嫌脏嫌“丢份”, 迫于压力勉力为之。后来, 每次活动讨论动用班费时, 有时会因经费少而放弃良好的方案, 学生觉得遗憾, 进而有学生提议扩大收集废品范围。

勤工俭学, 一能教育学生不乱丢垃圾, 注意节约, 废物利用;二能让人人都有记录班费收入和使用情况的机会, 锻炼了其记账能力;三是轮流负责管理班费, 让每个人都有组织和参与班级管理、领导决策的机会, 深刻体会到了“我是班级的主人”, 确立了“我为班级, 班级为我”的良好认知。

二、个人生活费管理

现代班级管理, 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尊重学生人格和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 发扬学生主人翁精神。新郑市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学生周五下午离校、周日下午返校, 个人生活费用自己管理。学生之前从未进行过从学习到生活的全面自我管理, 猛然从“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到事事处处个人自理的“全能”阶段, 便“风中凌乱”了, 最直接体现在生活费入不敷出。

对此, 结合会计专业课程学习, 我在一年级学生进校初就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银行存款日记账, 用来记录饭卡存款和刷卡消费记录情况;每人一本库存现金日记账, 用来记录自己每周从家里带来的现金及直接支出情况, 每周班会上让学生自己结算出自己上周的收支总额及主要支出类别。

上述举措, 能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会计专业知识对自己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记录和管理, 加深了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确保学生能坚持学习, 促进班级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信用管理

现代生活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 诚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相互信任, 更是把班级几十名学生和班主任维系在一起。社会愈发展, 会计愈重要, 对会计专业而言, 诚信不但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更是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首要要求。但是社会上的一些失信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学生不但“不以失信为耻, 反以为荣”。学生随意借钱借物, 逾期不还为家常便饭。学生之间借钱不还者还扬言说“我借你的钱, 谁看见了?”导致学生矛盾的产生;学生借老师的钱不还者也振振有词“老师挣那么多还稀罕穷学生这点钱?”等诸如此话。倘若放任自流, 会导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恶化, 信用缺失, 既不利于班级管理, 也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埋下道德隐患。

针对这一现象, 结合财经应用文的写作, 我要求学生再借钱必须写借条, 由个人进行登记由班主任保管, 并定期对个人通知个人债务及还款情况;逾期不还者限期整改;拒不还款者将在班级进行信用公示, 纳入个人考评记录。刚开始学生也是对此比较抵触, 认为让写借条就是不愿借钱, 看不起人, 不相信人。我在班会上结合会计专业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借款专业化处理的一个规范做法, 将来学生做会计时, 可以更好地降低职业风险, 同时也是深入进行行业诚信意识培养的一个好方法, 而诚信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首要要求。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也就很乐意执行了。

四、实物保管

中专的很多班主任担任着繁重的教学工作, 花费在班级管理上的精力有限, 这就要求班主任提高管理的效益。对一个成功的班主任来说, 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充满了教育的智慧, 做好每个细节, 就能实现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双赢”。学生有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要善于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让他们“动”, 不但能培养他们的办事能力和巩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更能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把班主任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例如, 学校要求进行班级资产自主管理, 我就把教室资产进行分配, 确保每一个资产都有专人负责, 每个人负责的资产都要建立卡片, 详细列明负责期限、资产价值、质量状况, 每周在班会上互相进行逐项清查并公示, 期末汇总评定学生各自管理效果;班级保洁工具和粉笔等教学资料的领取都有学生轮流负责并计入班级资产“台账”中。这样, 既减轻了的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任课教师在讲到“财产清查”和“实物保管”这一部分知识时也有现成的实例可用, 避免了缺乏企业会计实践的“纸上谈兵”式讲解,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专业融合地铁管理 第5篇

关键词:高职;信息管理;双证融合;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6-0000-03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 onWork process of Dual-card integration

Xiao Fei1,2

(1.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Computer and Software Institute,Wuhan430205,China;2.Wuh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Institute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Wuhan43020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wo-card integr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work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job requirements will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develop an ability to meet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jobs for the typical tasks of the support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wo-course system permits the integration,the country'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thods combined talent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computer for the major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building.

Keywords:Vocational;Information management;Dual card integration;Work process;Course system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教育部评定的“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武汉市重点建设专业。本文按照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对现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了解构,力求创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全新课程系统。

一、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改革的范畴是必须而且是必要的。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这种思想源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它是通过对现实的职业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由于课程的开发是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即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而开发的,这种课程开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完成工作岗位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一点看,它的目标与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双证融合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证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在内容上紧紧围绕职业活动所涉及的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重组,其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的出发点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基本规格和主要要求,是评价和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依据,也是深入思考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的过程。因此,构建这种课程需要通过广泛细致的调研为基础,从专业面向的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调研的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通过行业、企业专家访谈会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描述。

学习领域转换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习评价方法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体现,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进行验证,实施一段时间要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重新整理,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三、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实施、部署、维护、使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区域信息化服务和信息系统开发行业,并辐射全国相关行业密集地区。

(二)职业描述

基于上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等相关职业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华中地区特别是“武汉•中国光谷”及武汉“1+8”城市圈内企业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调研回访、行业专家访谈会等方式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及职业岗位主要有四类:信息系统研发、信息系统实施部署、软件公司技术支持、信息系统管理维护。职业岗位(群)描述如图2所示。

(三)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与相关企业专家合作,参照国家对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四)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构建要求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下面以信息系统研发工作岗位为例,针对该工作岗位进行学习领域设计。如表2所示。

下面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如表3所示。

(五)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以《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学习领域为例,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1.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

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学习情境描述如表4所示。课程的进行是使用具体的.net项目贯穿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设计、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文档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使用具体开发工具实现信息系统的能力,最后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

2.课程实施

(1)为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2)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需要“双师结构”教师,教师要具备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及相关行业的经验,能够按照课程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并控制项目的进程。

(3)课程实施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引导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需在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上,构造虚拟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情景,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的要求。

3.课程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求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来分析学生能力发展的状况。《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Web)》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按照各学习情境的考核标准衡量和检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性评价以完成企业信息管理师实训平台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训,达到企业信息管理师(三级)为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一贯非常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数年来,学院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实训环境、课程考核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通过与国内外先进教育机构的合作,构建了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构建双证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1-43

[4]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2008,(28):50-52

[5]贾勤,刘雪飞,孙岩岩,张毅,张英奇.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4-77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2009B238)

武汉市属高校2009年度科研课题(2009K153)

[作者简介]肖菲(1977-),女,湖北武汉人,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数据库开发方面的研究

专业融合地铁管理 第6篇

1地铁隧道结构系统特性

地铁隧道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区间隧道、地铁车站和区间设备段及隧道所处环境,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 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4]。隧道结构自施工起始直至竣工后的长期运行, 始终处于特性复杂多变的城市浅表地层中, 与周围环境不断存在着物质、能量等的交换, 具有着较强的“开放性”特征;同时, 该系统由位移形变、隧道内的静荷载和动荷载、隧道上部的荷载变化和隧道结构的应力应变以及周围地质环境荷载等诸多子系统组成, 是“巨系统”;子系统种类繁多, 彼此相关, 又是一个“复杂”系统。

(1) 病变因素的不确定性

对于贯穿风化严重的浅地层的地铁隧道, 一方面, 由于地质勘察的不全面性以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地铁隧道由设计至施工再到运营阶段均面临着不可预见的影响;另一方面, 隧道上部地面建筑物荷载变化、堆载物的加卸载、临近基坑施工和隧道中运营列车荷载以及施工质量等的不确定性, 造成了地层中隧道结构的病变因素的复杂性。此外, 由于隧道结构所处地质环境易受地表气候和人类活动以及地区水系变化的影响, 隧道结构也相应产生了较为敏感的应变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累积性与综合性影响下, 隧道结构病变呈现着不可预见性发展态势, 病变因素也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2) 病变的渐变性

地铁隧道结构在众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隧道运行时间的增加, 不可避免地产生裂缝、形变位移、漏水涌沙等病变 (如图1-2所示) , 若不及时处理, 病变会逐渐累积, 以至于影响地铁列车运营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隧道结构病变的渐变性解决, 需采用快速、自适应的方法, 及时发现病变并找出病因, 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结构的不确定性

与大多数复杂构筑物系统一样, 地铁隧道结构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在客观和主观上均有体现[5]。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隧道结构所处的地质条件参数、隧道本身的施工质量和较难测算的荷载等。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则主要体现在由客观不确定性所影响的计算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计算条件的假定和信息描述等。地铁隧道结构中这种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定性共存的情况决定了在解决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 (如隧道病变诊断、健康评价等) 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已有信息 (如知识、数据、信息等) 并借助人类或计算机等智能思维做出系统性的分析。

(4) 土体环境的多样性

虽然地铁隧道结构相对较为简单, 但由于其整体位于近地表地层中, 地质环境复杂, 且易受地面人类活动影响, 整个土体环境呈现出复杂多样性, 如土体环境在隧道施工前后以及长期运营过程中的渐变性、不同地段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土体环境蠕变状况、临近施工导致的土体环境的扰动等, 使得隧道土体环境较为复杂。隧道结构土体换背景的多样性导致了在对其进行病变分析诊断和健康评价时, 难以应用较为精确的算法进行求解。

2思维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构筑物结构机理分析中, 通常以单一的正向思维为主, 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析问题, 这种方式虽能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构筑物长期在复杂条件下的运行以及相关潜在性问题的发展演变难以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要较为全面的对隧道结构系统机理进行分析, 必须从单一的正向思维模式转变为全方位的系统思维、不确定性思维与逆向思维, 充分发挥人脑思维作用, 进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模拟[6]。

(1) 正向思维

以往构筑物安全分析方法如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都为正向思维, 根据试验或实测资料建立模型、处理本构关系, 将复杂条件进行假设、简化, 再进行求解。

(2)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在水利大坝安全监控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与应用, 典型方法为对观测资料的反分析。为了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以正分析结果为依据, 经相应的反演理论分析, 反求结构及其基础材料参数以及某些结构特性等, 将反分析得到的参数作为正分析的输入参数。此种思维过程同样可应用于复杂条件下的地铁隧道结构分析。

(3) 反馈思维

反馈思维是根据信息反馈理论, 综合应用正分析与反演分析的成果, 通过相应的理论分析, 从中寻找某些规律和信息, 及时反馈到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去, 达到优化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目的[7]。在地铁隧道结构系统中, 可用控制论思想, 根据控制系统的输出来对结构病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从系统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 注重系统的组成单元与系统整体的联系和区别。从系统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经自适应调整, 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与其他构筑物病变诊断类似, 地铁隧道结构系统病变的诊断同样是系统思维的突出体现, 它要求将隧道设计、施工、运行等视为相互依赖并又综合相成的一个整体, 对各局部及过程进行协调研究, 着重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系统的整体性。

思维模式的转变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往构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的结果, 能从根本上保证隧道结构安全监控体系的构建质量, 是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安全信息融合监控体系的基础。对于开放的复杂系统, 信息量和知识量较大, 并且有些信息和知识具有经验性, 而在该类系统研究中无法进行精确定量, 因此, 需在全方位思维模式的基础上, 采用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8], 应用知识工程、智能信息处理等理论和方法, 与传统的数学、力学方法相互渗透和融合, 来完成地铁隧道安全监控中的各项工作。

3结构安全信息融合监控体系

3.1融合基本原理与方法

根据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监控特点, 结构安全信息融合主要体现于信息融合、分析融合、诊断融合和评价融合四个过程中。

(1) 信息融合

该过程主要是将隧道结构系统中各种观测信息进行融合, 得到能综合体现隧道结构安全性态的指标体系。其基本原理是依靠相关计算技术, 运用一定准则和算法, 自动对各种观测信息进行联合、变换、相关和合成, 从而获取隧道结构工作性态。在该过程中, 主要问题在于融合度 (即度量函数) 、有效信息提取准则、融合算法等的设计[9]。

(2) 分析融合

分析融合过程主要是建立效应集与荷载集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关系模型, 模拟隧道结构动态行为和相关作用机理, 其根本是系统辨识思想的体现。主要包括隧道结构系统效应集与环境量的确定性关系模型融合和非确定性关系模型融合两类。

①确定性关系模型, 属于系统辨识问题研究, 目前多以单一模型为主[10]。

由于隧道结构及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 用单一模型对系统结构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模拟和预测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从而很难精确地得到结构性态。多个模型融合, 科学合理高效地处理各种信息, 则可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度。

②非确定性关系模型, 属于系统辨识反问题研究, 以逆向思维的模式进行。

将传统数学力学方法与各种优化方法相融合, 借助优化过程得到较好的计算结果, 是该类非确定关系模型融合的较好方式[11]。

(3) 诊断融合

隧道结构病变诊断是研究隧道结构的异常变形、裂缝、渗漏等病变的特征和规律, 并从中找出病变成因的过程。对隧道结构病变的诊断需综合考虑各因素, 基于隧道结构相关信息, 运用先进的融合理论和方法, 挖掘和提炼影响隧道结构病变的潜在病因, 采用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 综合诊断出隧道结构病变的成因或及时发现隐患, 从而确保隧道结构的安全运行。

(4) 评价融合

隧道结构安全状况可由量变和质变两种变化组成, 在进行隧道结构安全状况评价时, 对两种变化均要考虑。影响隧道结构安全的因素众多, 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相关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对于这种复杂系统进行分析评价, 必须科学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指标度量规则和研究综合评价的方法。

3.2融合监控体系构建

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安全信息融合监控体系的构建可在遵循隧道结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特性的基础上, 根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进行, 其架构图如图3所示。

4结论

在监测理论与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全监控体系, 选择准确清晰的整体研究思路, 是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监控理论与方法能够高质高效发展和快速有效应用的重要保证[12]。本文针对隧道结构系统特性, 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技术等与传统构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综合集成与融合, 为建立和完善地铁结构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 解决地铁结构安全监控问题, 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为最终形成将信息、材料、工程与管理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融合, 实现将各学科独立的监测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以及评判诊断过程融合为集结构健康信息提取、综合处理与分析、结构诊断与安全评判等过程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腾, 李桂华, 孙景领, 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工程, 2006, (6) :1-3HUANG Teng, LI Gui-hua, SUN Jing-ling, et al.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data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J].Engineering of Surveying andMapping, 2006, (6) :1-3

[2]黄维华, 岳荣花, 张学华, 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J].现代测绘, 2008, (1) :23-25HUANG Wei-hua, YUE Rong-hua, ZHANG Xue-hua, et al.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for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Subway Tunnel[J].Modern Surveying andMapping, 2008, (1) :23-25

[3]王浩, 葛修润, 邓建辉, 等.隧道施工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10) :1684-1686WANG Hao, GE Xiu-run, DENG Jian-hui, et al.Study On Man-agement System Of Monitoring Data In Tunnel Excav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1, (10) :1684-1686

[4]黄尚廉.智能结构系统-减灾防灾的研究前沿[J].土木工程学报, 2000, 33 (4) :1-5HUANG Shang-lian.Intelligent Structural Systems-The FrontiersOf Hazard Mitigation[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0, 33 (4) :1-5

[5]Dodagoudar G R, Venkatachalam G.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susing fuzzy sets theory[J].Computer and Geotechnics, 2000 (27) :101-115

[6]冯夏庭.智能岩石力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5-20

[7]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82-371

[8]MarphyRR.Sensor and information fusion for improved vision-based vehicle guidance[J].IEEEExpert, 1998, 13 (6) :49-56

[9]Paul S, Levy.Measurement Error and Misclassification in Statisticsand Epidemiology:Impacts and Bayesian Adjustm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4, 159 (9) :911-920

[10]张青.基于神经网络最优组合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 (9) :90-93ZHANG Qing.Application research on an optimal mix forecastingmethod based on ann[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China, 2001, (9) :90-93

[11]李守巨, 刘迎曦, 陈昌林, 等.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混凝土大坝力学参数反演[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4, 44 (2) :195-199LI Shou-ju, LIUYing-xi, CHENChang-lin, et al.Inversion pro-cedure for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ncrete dam with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J].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 44 (2) :195-199

专业融合地铁管理 第7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经济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而酒店行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我国的酒店行业规模也在扩大。截至2010年底, 五星级饭店达13991家, 是1980年的70倍。酒店规模的扩大发展了酒店的经济, 但是行业的服务水平并没有提高, 很多酒店服务水平差、效率低, 主要是由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问题, 这个问题也受到社会和酒店行业的密切关注。

一、产业融合概述

产业融合就是指因技术进步、管制放松、创新发展等导致不同产业的边缘逐渐模糊化, 出现不同产业相互融合、交叉发展等现象, 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动向。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有效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进而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 它使得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也使得学界开始重视产业融合问题。从产业融合的内涵来说, 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才培养, 衍生出更大的产业发展机会, 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在酒店行业, 产业融合现象最为明显的就是酒店业与会展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例如, 酒店业与会展业的融合形成了新型会议酒店;酒店业与房地产业融合形成了度假酒店、产权酒店、酒店式公寓等;酒店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带来了酒店业的信息化管理。

在酒店业的产业融合背景下, 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明显提高, 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 专业课程的设计

当前高校设置的酒店管理课程与市场结合不紧密, 课程脱离实际, 学生只学到部分专业知识, 掌握的专业技能少。为了更好地培养酒店专业人才, 必须要加强课程设计的质量, 将基础教学和模块构筑专业课程结合。这些课程可以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实践课程等结合, 还应该把教学内容和酒店服务流程、酒店岗位工作流程结合。另外, 教学内容应该随企业工作内容不断更新而变化。

简单来说, 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本原则, 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 专业课程不断推陈出新。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基于酒店业产业融合的关联性产业。例如, 考虑到酒店业与会展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的融合, 开设《酒店管家》、《会展服务》、《酒店信息技术管理》、《酒店企业文化》、《旅游学概论》等课程, 同时辅助相关的讲座, 使学生了解最新的酒店业发展动态, 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2.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教知识变为教学生学习, 灌输式变为启发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战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推行双语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酒店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并收集相关案例分析, 提出解决办法, 从而达到启发思维、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 推广新科技、新的思想和观念, 采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多媒体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 这样可以加速人才的培养, 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 运用投影、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现代化声像手段教学既经济、简便, 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缩短了时空上的距离感, 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 创造丰富、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3. 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 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是学习两三年的理论知识, 期间一两次见习, 最后一年实践实习,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高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是工作过程与行动结合, 形成服务标准化的工作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习与工作的融合,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例如, 可以对于英语好的学生实施实境双语教学, 以应对一些为外宾服务的高档酒店。

4. 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传统的校企结合是双方都有时间的时候安排学生实习。这种模式对于酒店来说, 可以节省招聘成本、费用等, 管理简单;对学校来说, 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和相关培训。但是, 学生不能把课程与工作很好地结合。

在产业融合背景下, 校企合作也要进入新的层次, 加深学生对酒店运营管理、酒店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认识, 并通过带队老师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组织、决策、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等,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能够代表酒店业融合发展趋势的酒店作为实习基地, 尽可能地让带队老师深入到酒店对学生进行管理, 并让学生在不同部门轮岗, 感受酒店业产业融合带来的变化, 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酒店行业的发展, 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高校必须要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适应酒店行业发展对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成.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

[2]李志强, 李玲.浅谈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

上一篇:玉米叶片下一篇:可视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