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状语比较与翻译

2024-08-02

英汉状语比较与翻译(精选7篇)

英汉状语比较与翻译 第1篇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翻译时如果主语找不准, 或不知道怎么处理主语, 真让人无从下手, “四顾茫然”。英译汉时, 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有多年的汉语实践打底, 起码的语言敏感性还是有的 (其实也未必) , 英语之“意”如果理解不出问题, 落于汉语“言”之筐, 一般尚不至“意”在“言”外, 出了圈。问题要出, 也常出在表达上, 即你这个“言”之筐, 安放别人那个“意”, 安放得稳不稳妥, 舒不舒适。汉译英时则又不然。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只是“学习”, 而非“浸淫”, 其中的沟沟坎坎儿, 旮旮旯旯儿, 难称胸中有数。一遇汉译英, 母语的感觉, 好像突然又“不灵”了:“意”的方面, 我们平时随口而出的话, 认真自问起来, 也只算说了个“大概”, “意思了一下”;“言”的方面呢, 我们的什么成分, 什么结构, 可以往对方如何转换, 对方买不买你这个帐, 更是一个问题。“自己够用”, 与“切实表达”, 还差着很大一截儿;而语言间的转换, 就非得摸清双方底细, 对方的家底要摸清, 这边的家底也不含糊, 作不到门当户对 (广义上的) , 这媒人 (翻译即媒人) 是做不得的。真正的家底调查, 是个慢功夫。首先我们从主语入手调查。

2 英汉成分差异与翻译

英语的主语是封闭性的, 只许6种成分当主语:名词, 代词, 数词, 不定式, 动名词, 名词性从句。其实它们都是一类成分, 即名词性成分:不定式是个滑头儿, 既是形容词性成分, 可作定、状、补, 也是名词性成分, 可作主、宾、表。而汉语的主语是开放性的, 一般成分放在主语位置上都行, 比如形容词、副词、动词原形 (汉语动词只有原形) 在英语里是不能充当主语的, 在汉语里都可以。所以翻译时, 汉语主语如直接转化为英语主语, 一定要注意转化成英语主语可以接受的6种形式之一, 或另找符合条件者作主语。例如:

(1) 红的我不喜欢。I don’t like the red one.

(2) 红配绿, 丑到底。When red matches green, it is as ugly as ugly can be.或:Red and green never match well. (这里的red、green是名词, “红色”、绿色”。)

(3) 缓不济急。Slow action cannot save a critical situation.

(4) 快才能解决问题。This can only be solved by taking quick actions.或Only by taking quick actions can we solve this problem.

(5) 打人犯法。To assault/Assaulting others is against the law.或It is against the law to assault others.

英语的动词原形只有放在不定式里才好用, 其它时候受制于许多因素, 时态、情态等都管着它, 不像汉语动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有牵挂也是意义上的牵挂, 因为汉语动词无词尾变化。所以汉译英时, 汉语光杆动词要转换成英语的主语, 就要受点拘束, 变成英语可接受的形式, 可选者:变成英语的动名词、不定式、名词性从句, 或表动作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这就更好了) , 如:

(6) 矛盾不断出现, 又不断得到解决, 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The ceaseless emergence

and ceaseless resolution of contradictions constitutes the dialect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我们发现学生的英文中, 最常见的问题是“名词光秃秃 (无复数标记, 缺冠词等) , 动词滑溜溜 (词性变化未注意) ”, 这说到底是对“汉语无词性变化, 英语有词性变化”没有逐点检验, 并形成运用习惯。

英译汉时, 既然汉语的动词调度起来灵活, 不受拘束, 不仿多用, 在主语位置上也不例外。例如:

(7) Meal at 4 o’clock is a little early.4点钟吃饭早了点儿。

3 英汉主语切入角度差异与翻译

同样一个意思, 拿什么作主语来组成句子加以表达, 可以看作是主语的切入角度。英语可由人作主语, 谓之有灵主语, 但英语更倾向于使用无灵主语, 即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 这样切入的角度就多了:时间, 地点, 动作, 事件等等都行。而且英语的无灵主语句由于主语无生命, 如以活泼的谓语动词与之配合, 不经意间往往能造成拟人的效果, 使句子变得生动起来。如:

(8)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earth-shaking changes in China.

汉语也用无灵主语, 但更倾向于使用有灵主语, 有时一句话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 说出来才顺当, 这样汉语主语的切入角度就比较单一。比如:

(9) 过去10年,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句话要是用英语来说, 可以有三个不同的主语:过去10年 (如 (8) ) , 中国, 变化。

(10) China has experienced earth-shaking changes in the past decade.

(11) Earth-shaking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汉语用人作主语, 或用人的角度观察事物, 里面其实有丰富的主观感觉, 往大了说是“天人合一”, “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自然反映。如:

(12) 大路两边, 极目望去, 是连绵不断的麦田。 (主语不是人, 但用的是人的视角。)

The continuous wheat fi elds along the road reach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所以翻译时, 我们既要注意英汉主语间的无灵有灵转换, 还要多尝试一些角度。英语的无灵主语, 不光是简单的事或物, 还可以是意思较为复杂的“动作或事件过程”。把“动作或事件过程”处理成名词性结构 (名词短语, 不定式短语, 动名词短语等) , 这一过程叫做“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 动作或事件名词化以后就可以作主语、宾语等句子成分, 而不必作为一个完整句子, 这样句子结构严密、紧凑了许多, 一句话的容量就增大了许多。

(13) An earlier explanation might have saved you all this trouble.

如果你译成“一个较早的解释很可能会免去你这些麻烦”如何?语法上没问题, 就是听起来不像中文, 翻译腔太重。换“有灵主语”角度, “拆开了”说, 就好了:

(14) 你要是早点儿解释一下儿, 就会免了这么多麻烦。或:你要是早点儿解释, 也不至于有这些麻烦。

4 英汉主语省略情况差异与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省略现象, 有些省略部位还是一样的, 比如祈使句主语的省略, 前句已有的相同成分后句可以省略。但差异还是很大的。英语是形合语言, 意义之“合”很大程度上依赖语言“形”式标记, 省略是“形合”的补充, 省去的“形”都补得回来。汉语主要是意合语言, 意义之“合”较少依赖语言形式标记, 而更多依赖语序和虚词等。汉语的省略范围比英语宽, 只要不影响意义 (表达和理解) , 省略即可能出现, 有的补得回省略部分, 有的不一定补得回, 或补全反而不太顺当。

(15) 小赵刚娶个媳妇, (媳妇是) 邻村人, (他们俩) 打小认识, (新媳妇) 长得像朵花儿似的, 没人不夸 (她的) 人材好。

Xiao zhao has just married a woman from the neighboring village, whom he has known since childhood and whose fl ower-like beauty nobody fails to praise.

(16) 萝卜快了不洗泥。 (这句话从字面上简直不能作语法分析, defy grammatical analysis。实际上是:做事不能图快, 否则就像洗萝卜一样, 太快了萝卜上的泥巴洗不干净。)

It’s like washing radishes;rashness and haste will leave them still mud spotted.

更雷人的是这样一句计生标语:头胎避孕, 二胎结扎。 (这里的主语当然不是“头胎”、“二胎”, 否则真叫“惨无人道”了, 而是“生了头胎或二胎的妇女。”)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 这样删繁就简, 使汉语表达常能呈现出一种“枝疏叶朗”的风貌, 而信息又依然十分密集, 这正是文言文遗存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另如“坐吃山空”、“爱谁谁”, 习语言者焉能不察。

汉语除了省略主语外, 还有些句子根本不用主语, 比如:

(17) 下雨了。 (起风了。打雷了。涨水了。跑鱼了。来人了。) It’s raining. (It’s windy.It’s thundering.The river is rising.Fish are escaping from the pond.Somebody is coming.)

有些人说这类句子是倒装句, 主语是“雨 (风、雷等) ”。这是完全在按西方语法硬套汉语, 觉得一个句子没主语不成 (像英语一样) 。其实汉语这类句子的意义全在没有主语, 直接从动词开始所带来的“突兀感”。这在现代汉语里叫存现句, 表达“存在或出现”。除了直接从动词开始的存现句, 还有以时间地点词语开始的存现句, 如:

(18) 墙上挂着一幅画。On the wall hangs (is hung) a picture.

(19) 从前森林里住着一个老奶奶。Oncethere lived an old granny in the forest.

(20) 上海爆发禽流感。Bird’s fl u broke out in Shanghai.

句 (18) 译成倒装句比译成正装句 (A picture hangs on the wall) 更好, 因为英语倒装句也有表强调、生动的功能;句 (19) 译成there be句的扩展式 (there+vi+主语) , 是因为there be句也可以看作倒装句, 是翻译汉语“存现句”常用的句式之一;句 (20) 这类句子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把句首词语看作主语, 虽说也是时地词语, 但不像介词短语那样会被毫无疑义地当作“状语” (翻译时) 。就这一句来说, 因为broke out是不及物动词, 一般来说还不至于译出Shanghai broke out bird’s fl u.这样不通的句子 (其实也未必) 。如果谓语是及物动词, 就更得小心, 如:

(21)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以上分析说明, 英语主谓框架是立句之本, 即使省略, 也是省略相同地方, 而且补得出。汉语不一定非得主谓立句, 所以有时不一定需要主语。因此汉译英时, 遇到省略主语或干脆无主语时, 补回主语、找出主语甚至另加主语, 都是至关重要的。英译汉时, 在不影响意义表达或理解的前提下, 遵循汉语表达习惯, 有些省略主语可以不补, 有些主语可以省略。如:

(22) Come over for a chat if you’re free.有空过来聊聊。

(23) A meeting has been scheduled for next Monday.定于下周一开会。

5 英汉长句 (句群) 主语差异与翻译

英语句子不论多长, 都主次分明, 主:主从复合句之主句;单句之主谓 (宾) 、主系表, 凡3种表现。次:主从复合句之从句;单句之名、形、介、副、非谓三 (非谓语动词三种形式, -ing, -ed, 不定式各种短语) , 共8种表现。英语常显得“主干粗壮, 枝繁叶茂”, 在句群 (或长句) 中常把主语相对集中于某一 (两) 个对象, 便于主次操控:而汉语常不太讲究主次, 而讲究二竹节“式、二流水”式表达, 多点铺开, 散点描述, 这样汉语的小句数目就多于英语。所以长句 (或句群) 翻译, 英译汉时多“拆”, 汉译英时多“合”:“英译汉, 拆房子;汉译英, 搭架子。”英译汉要散得开, 形散神不散;汉译英时要立得起, 形聚意方聚。如:

(24) 我说, 你听, 你不听, 我生气。Listen to me while I’m talking, or I’ll be displeased.

(25) He is a tall man with shining eyes.他身材高大, 两眼炯炯有神。

(26) Buy one and get one free.买一赠一。 (汉语省略的两个主语是不同的, 你“买”“我”赠。)

(27) 他有个女儿, 18岁了, 在上海工作, 已经去信了, 明天下午到, 别着急。 (这一句或句群的主语真是五花八门, 中途换了几次, 都无提示, 居然十分流畅, 你不能不佩服汉语真能“省”, 表达真有“弹性”。)

His daughter, 18 years old, who is working in Shanghai, has been sent for and will arrive tomorrow afternoon.So don’t worry.

英语聚焦式表达, 是为了突出主次, 汉语式的S1V1, S2V2, S3V3……“一逗到底”, 表面近似 (实际不是) , 全然并列的长句句式是很少见的。而在汉语中, 长句“竹节式”、“流水”式铺排, 小句居多, 主谓等结构多, 却显得表达充分, 从容不迫。如:

(28) 他农民出身, 1975年8月出生于河南商丘, 上下有兄弟姊妹6人, 他排行老五。

In August 1975, he was born in Shangqiu, Henan Province, in a peasant family, the 5th of 7 children.

6 结语

英汉主语间的比较当然可以不止在这几个方面进行, 但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对于翻译实践较有帮助。为什么两种语言的主语会有如此不同, 是因为英汉语之间两个本质的差异:一是英语重形合, 依靠大量的语言形式标记表达意义, 主语对谓语制约性强, 而汉语重意合, 逻辑常是隐含的, 不一定都摆在面上。二是英语靠主谓 (SV, 包括主系表) 框架立句, 汉语很多句子不需要主谓框架, 只需后面部分 (评论, Comment) 能评述前面部分 (话题, Topic) , 句子就立得起来。英语立句基础是SV, 汉语立句基础是TC。就这个意义上说, 英汉翻译很大程度上就是实现SV和TC之间的恰当转换。汉语TC可能相当于英语的SV;也可能不是, 如 (20) 、 (21) 。

参考文献

[1]刘重德.翻译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马秉义.汉译英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菊泉, 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1995—2003)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第2篇

英语里通常所说的主语是指语法主语 ,是句子中与谓语相对存在的成分 ,它在句子中一般位于主要动词之前 ,要求谓语动词与之保持一致关系 ,并需要谓语动词有所陈述 ,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用来说明谓语所陈述的是 “谁” 或 “什么”。从语法意义上讲 ,英语的主语不可或缺 ,且只能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主格代词担当 ,其它词类做主语必须转化成名词性质的短语 ,如不定式、动名词形式;从语义上讲 ,主语可以是施事 ,也可以是受事。潘文国在 《汉英语对比纲要》 中把英语的主语分为四种 ,即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主题主语。汉语的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的陈述对象 ,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词充当 ,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此外 ,空间方位词和时间名词也可以充当主语。从语法意义上讲 ,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存在一致关系 ,主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从语义上讲 , “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因此 ,汉语至少有 10 种主语。即(1)施事主语(“警察抓住了三个小偷”),(2)受事主语(“三个小偷都抓住了”),(3)零位主语(“下雨了”、“刮风了”),(4)主题主语(“老虎是一种动物”),(5)时间主语(“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6)地点主语(“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7)工具主语(一把菜刀闹革命),(8)方式主语(“这么快就盖好了一座房子”),(9)存现主语(“处处有热心人”),(10)关系主语(“这件事请保密”)

二、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

(一)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赵元任、李纳和汤生认为 ,英语是主语显著性的语言 ,汉语是话题显著性的语言。要弄清楚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 ,首先必须明白主语和话题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英语是偏重形合的语言 ,句子以主谓结构为纲 ,前后勾连 ,节外生枝 ,叠床架屋 ,句子复杂而不流散。在这种句子结构中 ,主语不可或缺 ,主语对全句具有 “全面密切的关系” ,且要求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与之保持一致关系。这种一致关系决定了主语不管起不起语义作用 ,总得有一个 ,哪怕是it , there等做 “假位” 主语。所以说英语的主语偏重于 “形” ,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汉语是偏重意合的语言 ,主语和谓语呈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 ,主语不决定谓语的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形态 ,因此可以以话题的形式出现。所谓话题 ,指一句话里作为新情况的述说对象的事物或事件 ,其特点是占据一句话的开头部位 ,但并不等同语法系统中的主语。如昨天晚上他进过这间屋子 ,这里的 “昨天晚上” 是主题 ,但不是主语 ,而是状语。上面列举汉语十种主语的例句中 ,第(5)到第(10)种在英语中都只能作状语 ,而在汉语里却都是话题。当然 ,在汉语里 ,也有主语和话题重合的现象。这时 ,为了强调突出话题 ,书面上可以加个逗号。如:他 ,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这里的 “他” 既是主语又是话题。综上所述 ,主语与话题的差别可以概括如下: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其主题往往并非就是句子的主语。(二)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英、汉语主语的另一差别是英语的物称倾向和汉语的人称倾向。“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 ,即不用人称来叙述 ,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而汉语则 “往往以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因而常用人称”。英、汉分别倾向使用物称和人称主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一般而言 ,西方民族在使用英语语言方面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 ,强调 “物我分立” ,注重物对人的思维及行为的影响 ,因此往往突出“物” 的重要 ,让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达出来 ,故英语常用非人称(impers onal)做主语 ,强调物对人的作用 ,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结果 ,其主语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词 ,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时间名词或表示抽象概念和观念的名词等。例如:1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 ound of my footsteps.21Night 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preaching place.31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brought an ac2cident to the machine.以上三例均是用物称作主语。例 1 的主语是表示具体的客观事物the thick carpet , 突出它对我的行为the s oundof my footsteps造成的结果是 “kill”;例2利用表示自然客观现象的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崇尚自然的特点;例3运用了抽象名词做主语 ,反映出西方民族注重逻辑思维的倾向。英语的这种非人称表达法多用于书面语 ,如公文、新闻科技论文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这种物称主语往往能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和逼真 ,也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 ,结构趋于严密、紧凑 ,语气较为委婉间接 ,正如 G.Leech和J.Svartvik 在 《英语交际法》 一书中指出:“F ormalwritten language often g oes with an impers onal style;i.e.one in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 f or his read2ers , but av oids the pronouns I , y ou , we.”与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 “天人合一”、“物我交融”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实 ,着重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 ,认为任何行为都只可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来完成的 ,所以汉语的句子常常采用人称主语的表达法 ,因此上述三个例子译成汉语则是:11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脚步声也没有。21当夜幕降临时 ,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几英里路。31他没有遵守安全规程 ,使机器发生意外。

三)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的另一表现形式是英语常用非人称代词 “it” 作形式主语 ,而汉语则经常省略主语 ,采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用无主句。英语里的形式主语it 用法比较活跃 ,常用来代替天气、时间、距离等 ,本身无词义 ,只是用它来占一下主语位置 ,而汉语常用无主句 ,也就是零位主语。如汉语说:“几点了 ?” “2点了。” 问语和答语中都没有主语 ,但译成英语则需要借用 it 作形式主语 , “What time is it ?” “I t’ s twoo’ clock.”此外英语还常用it 作形式主语来代替句中真正的主语 ,而将实义主语置于句尾。这样处理一是用它来平衡句子结构 ,二是强调后移的主语 ,而汉语里没有这种用法。王力先生曾经对英语形式主语的使用作过精辟的论述: “就句子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 ,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 ,用不着的就不用 ,只要能使对话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就算了。”

三、英、汉主语的翻译策略

英汉状语比较与翻译 第3篇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汇;语义;词汇语义;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19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0

1 . 引言

语言对比是探究翻译理论和提高翻译技巧的基础之一,而快速理解和准确掌握词汇语义对比更是英语学习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有的语言表达法涉及一些惟妙惟肖的含义以及特殊的文化意蕴、民族习俗等,其中大部分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法,翻译时往往需要许多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宋天锡、吴文梅,2011:114)。英、汉两种语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许多情况下,英汉互译的极大障碍正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之间所存在的诸多差异。障碍之一是如何巧妙处理两种语言使用时的差异,障碍之二是如何寻觅译文的近似值表达。因此,英语学习者若想驾轻就熟地掌握英汉词汇语义对比和翻译策略,那么就必须通过对它们的异同进行彻底的分析、比较以及需要大量繁杂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译技巧,也才能把原文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点等鲜活地再现出来(ibid., 2011:9)。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会受到其母语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当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会起促进作用。英语和汉语无论是词类划分、句子要素或是基本句型,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样,在不少情况下就有可能实现近似对立的互译。研究分析这些共相,对提高译技是大有裨益的(ibid., 2011:111)。

2 . 词汇结构分析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 n d o-E u r o p e a n Family),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英语文字具有一定的形态发生机制,形态变化本身可以承载语法信息。而汉语词汇不具备形态发生机制,因为汉字不是可以发生形态变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汉字只能附加与黏合,也就是“简单对接”(刘宓庆,2006:438)。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划分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词义倒在其次(张威、董娜,2011:11)。

简而言之,在汉语句子的组织中,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无需转换词类即可充当句中的多种成分。例如:

节俭:(形容词或名词)

[例1] 应提倡节俭地生活每一天。(状语)

[例2] 有关节俭的格言应大力宣传。(定语)

[例3] 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主语)

[例4] 事业成功人士的生活大都很节俭。(谓语)

[例5] 那老人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节俭。(宾语)

恰恰相反,由于英语一个词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少,因此要表明句子不同成分时,往往要转换词类。例如:

fright:

[例6] The cobra picked up its head and stuck out its tongue which gave everyone a fright.

那条眼镜蛇突然昂起头,吐出芯子,每个人都吓了一跳。(宾语,名词)

[例7] The Egyptian policemen fired into the air, hoping that the noise would frighten the demonstrators off.

埃及警察向空中开枪,希望枪声能把那些游行示威者吓走。(谓语,动词)

[例8] The Rwandan Civil War in Africa began with the frightful genocide on April 6, 1994.

非洲卢旺达内战始于1994年4月6日那次令人惧怕的种族大屠杀。(定语,形容词)

[例9] In the still night her rapping sounded frightfully loud to Mike.

在这静静的夜里,她的敲门声在迈克听来响得可怕。(状语,副词)

[例10] The horrors of nuclear war is frightening to most people.

核战争的恐怖状况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表语,形容词)

3 . 词汇语义分析

一般说来,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收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刘宓庆,2006:439)。整体上讲,英汉词汇的语义关系主要表现在词义相符、词义交叉、词义空缺、词义引申、词义虚假对应和词汇意义与语境等六个方面。

3 . 1 词义相符(Semantic Correspondence)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源语中某个词汇的语义范畴在译语中有着基本相符的解释。

[例11] 查尔斯的机敏和狡猾是人所共知的。他简直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Charles is known for his cleverness and cunning. He is simply an old fox.

(在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中,狐狸〔fox〕有着基本一致的引申含义和概念意义,一般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狡诈而多疑性格的人。)

[例12] I can say without exaggeration that Miss Alma is an angel among the girls.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艾玛小姐在那帮女孩中可爱得就像一个天使。

(西方文化中“angel”一词源自于希腊语angelos,即“上帝的使者”,其语义范畴和汉语文化中的“天使”有着基本一致的解释。两者均代表“善良或纯洁”,一般指具有“内心和善、 天真可爱的人”。)

3 . 2 词义交叉(Semantic Intersection)

汉英部分词汇语义并非完全一致,在各种意义层次上也存在着相互交叉、大小不一的情况且往往存在各种意义的层次之中。如汉语中的“事”(或事情、事件、事物)可以对应为英语的thing、matter、event、affair、incident、instance等多种表达,相互间的语义也存在细微差异(张威、董娜,2011:13)。再如汉语中“意思”在不同语境中的选词:

[例13]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我们往往不好意思谈论自己的才干和技能。

In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 tend to be bashful about our talents and skills.

[例14] 夜色中这场景是绝对正确的,它使每个瞬间都有点意思。

Under the night the scene is infallible, to make every moment come alive.

[例15] 约翰好像对爱丽丝小姐有意思了。

John seems to behave amorously to Miss Alice.

[例16] 你还好意思向你年迈的父母借钱?

Do you have the nerve to borrow money from your aged parents?

[例17] 这点礼物是我们的一点小意思。

This is our littl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gratitude.

再如,英语中“poor”一词的语义范围较广。英译汉时,要密切分析其在汉语中的相应表达,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语义和传达信息。

[例18] So far, the outlook for detent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poor over the short time.

到目前为止,朝鲜半岛在短期内实现缓和的希望渺茫。

[例19] There are unconfirmed reports that Europeans take melons for a preventive against being a poor sailor.

据报道欧洲人有以吃瓜来预防晕船,但尚未得到证实。

[例20]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was reluctant to bring poor cases into court.

司法部不愿意将毫无胜算的案子拿到法庭上。

[例21] For one of the top ten releases in rock history, the record sold in a poor state.

作为摇滚音乐史上的十大唱片之一,它的销量却差强人意。

3 . 3 词义空缺(Semantic Gap)

语言变化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源语词汇的某些意义在译语中难以表达。这主要是英语中的一些新词,包括专用名词、术语以及一些能够反映英美社会特殊风气及事物的词(张培基,2008:20)。

[例22] Every time I switch on the TV, therere advertisements. Its overkill.

我每次打开电视都是广告节目,真是受不了。

(“overkill”一词原指“过度的杀伤威力”,现可用来表示宣传活动等方面不必要的过度行为。)

[例23] I havent seen him for ages, but he is still a flat-earther.

多年不见,可他依然还是个老顽固。

(“flat-earther”一词原指“地球扁评论者”,现可用来表示思想守旧之人。)

[例24] The 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 had planted its plumbers and informers in some key positions in its industry of that country.

美国联邦特勤局已将特工和密探安插在那个国家工业部门的某些重要工作岗位上。

(“plumber”一词原指“管子工、水暖工”,现可用来表示调查政府雇员泄密事件的特工。)

3 . 4 词义引申(Semantic Extension)

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不能确切表达原意,甚至造成误解(张培基,2008:38)。此时,应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入手,根据其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加以引申,选择较为恰当的汉语词汇进行表达,这样的译文才能自然、流畅。

[例25] There used to be a mixture of the ape and the tiger in the character of that guy.

过去,那家伙生性既狡猾又残暴。

(此句中的“ape”和“tiger”分别指代有具体形象的“猿”和“虎”。译文中将其译为“狡猾”和“残暴”是由两个具体形象的属性引申而来。)

[例26] The invention of machinery had brought the world into a new era—the Industrial Age. Money had become King.

机器的发明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即工业时代。金钱变成了主宰一切的权威。

(此句中的“King”在英文中其含义虽然清楚,但译成汉语时还需做具体化的引申,否则句子意思就不够清楚。)

3 . 5 词义虚假对应(False Correspondence)

英汉互译时要杜绝出现指称意义相似而实际意义背离的现象。参看以下例词(左面括号内是纯粹只顾字面意义的错误译文,右面括号内是参考译文):

早恋(early love)(puppy love)

酸奶(sour milk)(yoghurt)

horseplay(马戏)(嬉戏、胡闹)

dry law(干法律)(禁酒令)

3 . 6 词汇意义与语境(Lexical Meaning and Context)

词汇意义的表达和判断与词汇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息息相关。在英汉互译时,要充分考虑其上下文、文化背景和前后搭配等多种因素。

[例27] 他们这所谓的委员会只不过是一块空招牌。

This so-called committe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figure-head.

(此句中的“招牌”是指“挂名的首脑或傀儡”,不能想当然地译作“sign”或“notice”等词。)

[例28] That guy represents himself to be the president, but his company is just a Mickey Mouse Taobao online shop which he runs near his neighborhood.

那小伙自称为公司总裁,但他的公司只不过是在自己小区附近经营的一家微不足道的淘宝网店。

(此句中的“Mickey Mouse”即“米老鼠”,它是世界各地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形象,此处是指微小、不足挂齿、无足轻重的意思。)

4 . 结语

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张培基,2008:19)。英汉互译时,译者不仅要把一种文字转变为另一种文字,还需特别关注原文中那些独具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历史文化信息。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民族文化的迅猛发展无不在词汇中得到迅速和直接的反映。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着两种语言词汇的产生、语用意义及存在情况。词汇和语义能够充分、生动地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正确辨析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语义差异,从跨文化角度去特殊处理那些 “貌似神离” 的词汇语义,尽量揭示其内涵所赋予的文化意义,对我们从事英语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译者只有充分了解英汉词汇的语义差异,才能使翻译实践活动更形象、更生动,也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38-439.

宋天锡、吴文梅.英汉翻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9,111,11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9,20,38.

英汉状语比较与翻译 第4篇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 同时, 语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而且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以汉语的“白色”和英语的“white”为例,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颜色词之一, 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中英各国语言文化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中英各国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使得我们在面对同一种色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心里感受、作出不同的主观联想, 也使得我们在进行中英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时, 会产生一些障碍和误解。

1.“白色”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英语国家, 特别是英、美等国, “白色”是一种具有独特社会文化内涵的颜色词, 是盎格鲁-萨克逊种族 (Anglo-saxon) 崇尚的基本色。正如“红色”“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一样”, “白色”在英语文化中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普通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颜色。对于英、美等国的人民来说, “白色”不仅指一种生理面貌特征, 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仅是对事物属性的客观描述, 更是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一把钥匙。可以说“白色”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作为颜色词意义本身, 成为西方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

(1) 象征着权威和尊贵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 白色是神圣的颜色。长着一对洁白翅膀的天使和死后升入天堂的人穿的都是白衣;牧师身穿白色长袍, 则象征着神灵和光明;而宇宙的主宰-上帝也是一身白色长袍的形象出现。即便到了近代, 作为英、美两国最高权力代表的总统府邸也都是白色的, 分别叫做白厅 (Whitehall) 和白宫 (Whitehouse) .

(2) 象征着纯洁和高雅

西方人的传统婚礼又称为白色婚礼 (white wedding) , 和中国传统的婚礼以红色为主不同, 白色是西方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地毯、白色的鲜花、白色的蜡烛、白色的桌椅、白色的餐具;新娘则是身穿白色的婚纱、头戴白色的头纱、身后跟着天使般的花童抛洒着洁白的玫瑰花瓣......, 一切都是那么的唯美、优雅、高贵和纯洁。

(3) 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和中国人在节日期间以“红色”装扮一切、烘托气氛的习惯一样, 英、美等国的人们则是以“白色”作为装扮节日的颜色, 表达了喝“中国红”一样的喜庆和吉祥的含义。例如, 西方的圣诞节又被称为“白色圣诞节 (White Christmas) ”, 而短语″awhite day″则表示“良辰吉日”。

(4) 象征着诚实和正直

在美国早期的无声电影中, 坏人总是戴着黑色的帽子, 好人则总是戴着白色的帽子, 因此, 在英语中″white hat″就表示“好人、正直的人或英雄”, 而″black hat″则表示“坏人”。除了以上这些方面, “白色”表达积极意义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 ″treat sb white″表示“公正地对待某人”, ″white witch″表示“做善事的女巫”, ″a white headed boy″表示“宠儿”, 等等。可以说“白色”是英语中褒义色彩最强的一个颜色词。即便是欺骗人的谎言, 和″white″联系在一起也变成了″white lie″, 叫做“善意的谎言”或者是“无恶意的谎言”。

2.“白色”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与西方英语国家相反, “白色”在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是传统文化当中贬义色彩最强的一个颜色词,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忌讳的一种颜色, 多数情况下都和消极、否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1) 象征着死亡和凶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 白色为丧葬之色。根据传统习俗, 老人去世后家中都要设白色灵堂, 摆放白色花圈;子女都要披麻戴孝, 穿白色的孝服, 扎白色腰带;出殡时要打白幡, 撒白色纸钱等等, 丧事也因此叫“白事”。

(2) 象征着奸邪和阴险

在中国的京剧等传统戏曲中, 演员如果画的是红色脸谱, 则代表着忠义耿直的好人, 如关羽等;演员如果画的是白色脸谱, 则代表着阴险毒辣的坏人, 如曹操等。可以说根据脸谱的颜色来区分剧中人物的好坏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心理定势, 因此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有了“唱白脸”、“白脸奸臣的说法”。

(3) 象征着腐朽和反动

和“红色”代表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相反, “白色”在中国则是腐朽和反动势力的代表。如“白军”指的是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武装, “白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所统治的区域等等, 其他的还有“白匪”、“白色政权”、“白色恐怖”等。

二、白色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同一性

尽管中英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 使得我们在面对同一种颜色时会产生不同的主观联想、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但我们毕竟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有相同的身体器官, 有类似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 这样就决定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基本共同的感念和范畴化能力, 这是人类能够相互理解、进行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认知基础。

就“白色”来说,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英语社会, 白色总是和洁白的雪花联系在一起, 代表着纯洁无暇、一尘不染和天真无邪。这一点在崇尚白色的英语国家自不必说, 即便是在我们国家, 也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小孩的心灵就像白纸一样纯洁, 无不表现出“白色”在中英语言之间所具有的共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渐增多,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人们在相互学习中引进、吸收异国文化, 丰富和提高本土文化的内涵, 许多固有的观念包括颜色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以前“白色”作为丧葬之色在中国是绝对不能出现在婚礼等喜庆场合的, 那会被认为是极大的不吉利。而今天, 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 举行婚礼的现象在我们国家已经非常普遍, 也很少有人再为此大惊小怪, 这也许就是许多专家、学者所说的“文化趋同下的语言融合”吧。

三、白色在中英互译中的灵活性

正是因为中英之间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要求我们在进行与“白”有关的翻译与教学时必须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根据中英语言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翻译。首先, 当中英文颜色词表达相同的概念, 并且在词义上对等时, 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也就是把英语原文中的″white″翻译成汉语的“白”, 例如, white blood cell白血球, white ant白蚁, whitepaper白皮书, 或者是把汉语原文中的“白”翻译成英语的″white″, 例如, 白旗white flag, 白糖white sugar, 白玫瑰white rose, 白色农业white agriculture。那个小女孩穿着一身白。The little girl is dresse dall in white.

其次, 当中英文表达相同的概念, 但在词义上不对等时, 可以采用替换翻译的方法, 也就是用本民族习惯的方式来表达。这包括两种情况, 即汉语原文中有“白”, 而英语表达则没有“white”, 例如, 白日梦daydream, 坦白confession, 白痴idiot, 白塔fruitless.或者是英语原文″white″, 而汉语表达则没有“白”, 例如, White sale大减价,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 White gasoline无铅汽油, White war没有硝烟的战争, 经济战。

最后, 对那些本民族文化中特有而对方文化中没有的一些概念, 在找不到对应词汇来表达的情况下, 我们往往采取意译或释义的方法, 也就是用解释的方法来进行翻译。这也包括两种情况, 即汉语中特有而英语中没有的一些概念, 例如, 打白条to issue an LOY (I OWE YOU) , 小白脸a toy boy who lives by a rich woman, 交白卷not to shoulder their duties and finish their assignment, 白脸奸臣a court official who is greedy.malicious and obsequious或者是英语中特有而汉语中没有的一些概念, 例如, White trash贫贱的白人, White alert解除空袭警报, 恢复正常, White hope被寄予愿望的人, 承担着艰巨任务的人, White offee加牛奶的咖啡。

美国作家海明威 (Emest Hemingway) 曾经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提出过著名的“冰山原则”理论,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 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 语言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民族文化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我们要以“白色”为例,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发掘这些巨大的隐藏, 取长补短, 为中英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 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英汉诗歌翻译中音韵节奏美学之比较 第5篇

关键词:英汉诗歌翻译音韵节奏美学比较

诗以语言精练、和谐,富有韵律和节奏著称。[1]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当谈论到诗歌时都自然会从它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象美等角度来欣赏。首先,我们先来说说诗歌音韵之美的翻译。众所周知,英汉诗歌都是十分讲究音韵格律之美的。诗人都会赋予其诗歌音乐那样的美的旋律,也就是说韵律诗歌音乐性的重要表现特征。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要考虑原诗的韵律所在。在英诗中,诗人主要是通过音韵(rhyme)、音步(meter)和诗中的Stanza等来表现和传达诗歌的音乐之美。在汉诗中,音韵之美主要是由汉字四声的变换、诗词平仄的交替和对立,使得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赋有音乐美的。

在英诗中,韵分为许多种,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头韵(alliteration)、尾韵(end rhyme)、中间韵(internal rhyme)、元音韵(assonance)、辅音韵(consonance)、对偶韵和隔行韵等多种形式。韵式也是非常多变的,包括对偶韵/随韵的aabb;隔行韵/交韵的abab;抱韵的abba和连续韵aaa等。其中还有许多作家有着自己创作诗歌的个人风格的韵式,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是 abab, cdcd, efef, gg;米尔顿式、济慈式或彼特拉克式等。首先以Thomas Nash的“Spring”为例,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a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a/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a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B/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c /Lambs frisk and play,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c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c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D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e /Young love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e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years do greet; e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F /Spring, the sweet spring![2]

这是一首五步抑扬格的格律诗,诗的第一行是混用了抑抑扬格的形式出现。诗人并没有一味地以抑扬格贯穿诗句的整篇,而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同的形式,比如抑抑扬格的出现,活泼了整首诗;在每个Stanza里面的最后一句采用拟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在内容上 更在韵律上表现出一种音乐流动的美感;每行诗句都有押韵,从韵脚来看,本诗采用的是aaa b的连续韵,工整且整齐,同时也有大量的行内韵(Middle Rime),如第一行的spring,spring,king等。译者既要准确传达出原诗意思,又要将原诗韵律很好的展现。这样才能在视觉上给读者已享受,使诗歌诵读时更是轻松愉悦之音调,极富音韵美。

春光,好春光,一年欢乐春为王;ang / 催开百花放,少女偏偏环舞忙,ang/ 风停刺骨凉,艳鸟枝头高声唱;ang/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U/ 棕榈绿,山楂美,村舍融融顿生辉,ui/ 羊羔乐相追,牧人笛儿整日吹;ui/ 鸟儿歌声脆,声声入耳人陶醉:ui/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U/ 田野上,香气飘,雏菊亲吻人双脚,ao/ 情侣频频邀,老妇沐浴阳光照;ao/ 鸟鸣遍街道,唱得人心乐陶陶,ao/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u/ 春光,好春光!ang

我们说诗歌的音乐美,不单单是因为加上谱子就可以唱的,应该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节奏、音韵、抑扬顿挫和押韵来整体上够成一种音乐美。显然,这首译诗很直观的会给读者一种语言上的流动感,以一种民歌或民谣的轻松感,是十分便于人们唱诵的。在这种和谐的声音下,诗歌就自然会有音乐美在其中。

下面,再以一首汉诗为例,品味《乌衣巷》[3]的翻译是如何体现出音乐美的: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汉语的格律诗讲究押韵,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对仗。从上述所说的几点来看这首诗的节奏韵律应为:仄平仄 /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这样在诵读时就会就会在感情上自己先赋予它一种音调在里面。本诗中,音律抑扬顿挫,还有一种格律诗整齐的美感在里面。诗中大量的对仗的运用,每句的前四个字都是双音节段,后三个字自成音步,节奏上也显得非常之美。下面许渊冲、徐明的译本就恰到好处的把诗中所要展现的音乐美传达给读者。

The Street of Mansions[4]

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Over the Street of Mansions the setting sun hangs low/ Swallows which skimmed by painted eaves in bygone days/ Are dipping now among the humble homes’ doorways. (许渊冲、许明译)

英汉诗歌的又一重要不同点就是节奏。由于音节、词汇、韵律等方面英汉诗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诗人在抒发自己情怀的节奏基调也自然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也就增加了难度。诗歌之美不仅体现在音韵的美感,即音乐美,诗歌本身也离不开节奏,如果不讲节奏那么诗歌也不称为诗歌了。有了节奏,诗歌自然会产生一种旋律上的美的享受。由于英汉诗歌本身的区别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等不同,二者就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英语诗歌节奏,它是一种形态语言,从字母的组合,词语词之间形态上的变化,在视觉上就会给人一种起伏跌宕的感觉。而汉语是方块字,所以在词或句子之间不会看出高低起伏的流动感,因此在形态上不会让人想到节奏感。但没有在没有格律诗要求的创作下,也是可以通过句与句之间选择不同形式,比如首行缩进或是隔行缩进等不同方式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美。

以一首节选自郭小川的《祝酒歌》[5]中的两节为例:

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从天坠;桦树林呀,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好兵将啊,白旗、/白甲、/白头盔。

这两节在句式上很整齐,两个stanza停顿一致,句式上的短小精炼自然就会营造出节奏短促明快的效果。“白须、白发、白眼眉。”和“白旗、白甲、白头盔。”两句短促节奏数量也十分对称,富于音乐性。整首诗句式又长又短,错落有致,音节数量上也接近一致上下两节遥相呼应。因此,译诗者必须要有浓厚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与丰厚的语言功底才可将此诗译好。

结语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就是体现在音韵与节奏上的。译诗时必须将这两点做好处理。英汉诗歌由于文化背景,文字形态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音韵与节奏上自然有着很大区别,但同时,二者又不是毫无关系的。诗歌发展到现在,二者之间是有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借鉴的。比如寒山诗,就是西方庞德倡导下的效仿汉诗的典型例子。二者之间的互相学习作用远不应该小视。同时由于译者的加入,也使得英汉诗歌的借鉴作用加深。英汉诗歌才会有更多的创作源泉,诗歌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郭小川.祝酒歌 http://www.gaokao.com/e/20090827/4b8bce919df61.shtml.

[3]于雯雪.(清)蘅塘退士,编.注. 唐诗三百首 [M]. 中华书局 2006.

英汉否定表达比较及翻译 第6篇

关键词:否定表达,英语,汉语,翻译

在英语和汉语中, 否定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 有否定词素 (英语中, 如non-, dis-, un-, in-, -less等;汉语中, 如“不”、“非”、“无”、“未”、“莫”等) 、否定词 (英语中, 如dishonor, disobey, unhappy等;汉语中, 如“不”、“没”、“别”等) 、否定词组 (英语中, 如in no time, on no condition, under no circumstances等;汉语中, 如“不合理的要求”、“非正式邀请”、“无污染蔬菜”等) 和否定句。否定的基本意义是否认事物、动作、关系、状态等概念的存在或命题的真实性, 结合其它语言成分和具体语境, 还可以表达多种引申意义。英语和汉语在否定表达上具有一致性, 即一种语言用否定表达的东西, 另一种语言也用否定表达, 如“她不是一位老师。”对应“She isn’t a teacher.”。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系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两种语言在否定表达上也存在差异性, 也就是说, 英语用否定表达的东西, 汉语很可能用肯定表达比较合适。反之亦然。所以英汉互译时, 肯定和否定之间转换 (也有称“正反表达的转换”) 是避免不了的, 有时是必须这么做才能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是看句子的语义是肯定还是否定。下面主要通过实例来探讨否定表达的翻译技巧。

1 肯定句译为否定句

1.1 英译汉

1.1.1 形式肯定, 含义否定的词构成的句子

有些形式上肯定的英语句子中含有否定性很强的单词, 翻译时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同样具有否定含义的词汇, 用否定表达反而更合适。这类英语单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例1 In the absence of the manager, Tom will be in charge.

经理不在时, 汤姆负责。

例2 He gave me the gift that he denied to his elder brother.

这个礼物他宁愿给我也不给他哥哥。

例3 If you receive a request like this, you cannot fail to obey it.

如果你收到这样的请求, 你不会不遵照执行的。

例4 The village boy is strange to city life.

这个农村男孩过不惯城市生活。

例5 He said idly, “Well, what does it matter?”

他漫不经心地说, “哼!这有什么关系?”

例6 After 40 years, her son had changed beyond recognition.

40年过去了, 她的的儿子变得认不出来了。

例7 Unless they improve their game, they will lose the match.

他们如果不改进打法, 就会输掉这场比赛。

例8 He would probably do well in the examination only he gets very nervous.

他要不是考试很紧张, 成绩可能会好。

从例1—例8可以看出, 本身具有否定意义的英语名词 (如absence, ignorance, denial, failure等) 、动词 (如deny, refuse, fail, ignore, hate, dismiss等) 、形容词 (如free, extraordinary, few, little, slow, ignorant, thin, strange等) 、副词 (如idly, predictably, rarely, hardly等) 、介词 (如beyond, instead of, but for, against, under等) 、连词 (如unless, before, until, only等) , 原文是肯定句, 但翻译成汉语时要转换为否定句更通顺,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1.1.2 形式肯定, 含义否定的短语构成的句子

除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以外, 英语中还有些短语本身也含有否定意义, 翻译时通常也转换成汉语的否定句。

例9 I was at my wit’s end to keep this child quiet.

我实在没有办法让这个孩子安静下来。

例10 When Philip missed the last bus, he was at a loss to know what to do.

菲利普误了最后一班公共汽车, 茫然不知所措。

例11 All her appeals for help fell on deaf ears.

她屡屡求助都无人理会。

在例9—例11中, at one’s wit’s end, at a loss和fall on deaf ears三个短语本身带有否定意义, 汉语往往要使用否定形式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即将肯定句转译为否定句。其实, 英语中还有一些类似短语在汉译时经常需要进行否定转换, 如turn a deaf ear (to sb./sth.) , turn a blind eye (to sth.) , live up to, protect...from..., keep one’s temper, keep off, keep out等。

1.1.3 形式肯定, 含义否定的句型构成的句子

另外, 英语中有不少包含固定句型的句子形式上是肯定的, 表达的含义却是否定的, 翻译时无法找到对等的汉语肯定句, 也只好转化为否定句。

例12 He was too embarrassed to say anything to his wife about his job.

他感到很为难, 以致没有对他的妻子说任何有关他工作的事。

例13 He is anything but polite.

他一点儿也不礼貌。

例14 I would rather walk than take a bus.

我宁愿走也不愿坐公交车。

例15 He felt a qualm in his stomach, and it was more in memory of his own loneliness than anticipation of hers.

他感到一阵心酸, 这主要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孤独而不是预感到她的孤独。

例16 She preferred staying at home alone to go shopping with me.

她宁愿独自一人呆在家, 也不愿和我一起去购物。

从例12—例16不难看出, too...to..., anything but, would rather...than..., more...than...和prefer...to...等都是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型, 构成典型的形式肯定而含义否定的句子, 翻译时只有作否定转换, 才能把原文的汉语意思表达明白。

1.1.4 汉语缺乏对等表达的肯定句

实际上, 还有些英语肯定句并不包含固定句型, 在翻译成汉语时难以找到对等的肯定句, 或译为肯定句比较别扭, 同样适于否定转化。

例17 The decision has to come.

还没有做出决定。

例18 My proposal is as good as yours.

我们建议并不比你的好。

例19 Each speaker is allotted three minutes.

每位发言人的的讲话不要超过三分钟。

例20 I remembered to post your letter.

我没忘记为你寄信。

上面例17—例20均转译为汉语的否定句。如果例17按字面意思译为“决定要做出。”, 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18是一句委婉语, 如果译为“我的建议和你的一样好。”, 违背原文的真实表达意图;例19如果直译为“分配给每位发言人三分钟。”, 将会显得很生硬;例20译为“我没忘记为你寄信。”比“我记得为你寄信。”在语气、时态上与原文更一致, 比较恰当。

1.1.5 虚拟语气等其它肯定句

有的英语肯定句要根据具体语境、语用目的等译为汉语肯定句, 才能体现原话的真正含意。例如, 当一个人一再重复一个意思, 听者会这样说:

例21“That’s all I want to hear.”

“够了, 别再说了!”

如果译成“这就是我想听到的全部。”, 明显没有将听者“感到厌烦, 不愿再听”的真实讲话意图表现出来。

英语中有些含虚拟语气的肯定句, 用来表示委婉的否定或责怪, 或含有发誓的意思, 语气较强, 也译为否定句。

例22 You might have been more careful.

你怎么不小心啊。

这样的译文比“你本来可以更小心些。”更贴近原话口气和汉语的习惯表达。

例23 Oh, my dear son, if I could have died for you!

啊, 我的宝贝儿子, 我真恨不能替你去死!

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例24 The doctors said that they were not sure that they could save the boy’s life.

医生说, 他们不能肯定是否能救得了那个小孩的命。

例25 Doesn’t he like swimming?Yes, he does.

他不喜欢游泳吗?不, 他喜欢。

例24中, “they were not sure”后面跟肯定形式的从句“that they could save the boy’s life”, 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很自然, 意思也很明了, 但是如果直接译为汉语的“他们不能肯定他们能救那个小孩的命”, 听上去“不能肯定”和“能救”是矛盾的, 所以译文最好加上含有否定词的表达“是否”, 以顺应汉语的表达需要, 体现原文的真正含义。例25中的“Yes, he does.”对应“不, 他喜欢。”也符合英语和汉语各自的思维习惯和语法规则。

1.2 汉译英

汉语中的有些肯定句可以翻译成英语否定句, 特别是语气较强的汉语句子转译为英语否定句可能更为恰当。

例26一定要特别强调准时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punctual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例27由于他的坚持, 我们只好同意。

Since he insisted, we could not but agree.例28我们只开发了3个新产品。

We have developed no more than 3 new products.

以上例26—例28的三个汉语原句表达的语气都比较强, 英译句子用否定形式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语气。试想, 如果不译为否定句, 而是分别译为“The importance of being punctual must be emphasized.”、“Since he insisted, we had to agree.”和“We have developed only three new products.”, 意思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但是这些译文的语气比前面的译文要弱一些。这就说明, 汉语的肯定句基本上可以直接译为英语的肯定句, 只是在有些情况下, 语气上有些差别, 转译为否定句会更贴切些, 不会像有些英语的肯定句如果不译为汉语的否定句, 就会显得不通顺。因此, 这里就不再多举汉译英的例子。

2 否定句译为肯定句

2.1 英译汉

和肯定句转化为否定句一样, 英语中有些词、短语、句子等以否定形式出现, 翻译的时候可以转化为肯定, 以顺应汉语的表达习惯, 译文显得更地道。

例29 It’s not rarely that they discuss the matter from all angles.

他们常常从各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例30 Don’t lose/waste time in posting this letter.

赶快把这封信寄出去。

例29和例30分别是hardly和lose的否定形式构成的句子, 转译为汉语的肯定句。

例31 I never go past the school but I think of my happy life there.

我每次走过那个学校时, 都要想起我在那儿度过的幸福时光。

例32 No one but a great philosopher could solve such a problem.

只有大思想家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33 I am nothing but a teacher.

我只是一位教师。

例34 A man can never have too many friends.

一个人的朋友愈多愈好。

例35 We cannot but ask him to help us solve the problem.

我们只好请他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例36 No doubt he meant to help, but in fact he just got in the way.

他确实是想帮忙, 然而事实上却只是帮倒忙。

例37 Who knows but that what he says is true?We have no proof that he is lying.

谁知道他说的不是真话?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他说谎。

在以上的英语句子中, 出现了never...but..., no one but, nothing but, can never...too, cannot but, no doubt, but that等否定短语或固定结构, 翻译时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译为肯定句更顺畅。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例38 She did not arrive until the concert was over.

她直到音乐会结束才来。

例39 He didn’t want to leave this house.No, he didn’t want to leave.

他本不想离开这幢房子。是啊, 他是不想离开。40 Doesnt she play the piano?No, she doesnt.

例40 Doesn’t she play the piano?No, she doesn’t.

她不弹钢琴?是的, 她不弹。

例41 Aren’t you lucky!

你真幸运啊!

例38带有not...until...这个英语句型, 译成汉语时按汉语表达习惯转化为肯定;例39和例40是英语习惯表达方式, 保持句子前后否定的一致性, 译成汉语时就要按合乎汉语思维习惯的方式进行表达;例41是一种英语感叹句, 以否定形式表示较强的肯定意义。

还有, 英美人提建议时往往比较婉转,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让人更容易接受。

例42 Shouldn’t they have their coats on?

我看他们最好还是把外衣穿上。

例43 This method doesn’t’work.Shouldn’t we try another one?

这个方法不管用。我们试试另一种吧。

一些省略意思不言自明的主句, 只保留if从句的英语否定句, 语气较强, 带有一点发誓的意思, 可以译为具有同样较强语气的汉语肯定句。

例44 Well, if it isn’t our old friend Frank!

啊, 那肯定是我们的老朋友弗兰克。

例45 If he isn’t the laziest guy on earth!

他肯定是天下最懒的家伙!

这样翻译, 既能充分体现英语原句的含意和语气, 还不必补足英语省略的部分, 保持与英语原文形式上的一致。

再有, 英语中的反意疑问句, 如“She is your teacher, isn’t she?”, 通常翻译成汉语的“她是你的老师, 是吗?”, 将附加句的否定译为肯定。有时候也可以说“她是你的老师, 不是吗?”, 语气强度与前面译文略有区别, 但基本意义不变。

2.2 汉译英

有些汉语否定句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否定表达, 可根据英语思维习惯转译为肯定句。

例46它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Its benefits go beyond this.

例47在犯罪现场附近的人无不受到怀疑。

Nobody who was near the scene of the crime is above suspicion.

例48农民们必须保护作物不受冻害。

The farmers must protect plants from the cold.

例49他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门。

He stayed at home all day instead of going out.

在上面四个句子中, 汉语的否定含意分别通过具有否定含义的词beyond和三个短语above suspicion, protect...from...和instead of表达出来。

还有的汉语否定句语气较弱, 适合译为英语肯定句。

例50他不大懂音乐。All music seems the same to him

All music seems the same to him.

试想, 这个句子如果译为“He does not know how to enjoy music.”, 显得太直接, 有些欠礼貌, 不如前面的译文委婉, 又能体现原句真意。

再举一种情况:在汉语中, “别客气”是使用极为广泛的一句客套话, 可用于许多不同的场合和情景中, 可根据具体情景译为英语的肯定句, 如“You’re welcome.”或“That’s all right.”, 当然在有些情景中, 也可译为否定句, 如“Not at all.”、“Don’t be polite”等。

除了上述的情况之外, 关于英汉肯定与否定的翻译,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 在英语和汉语中, 都存在否定成分多余的情况, 可以去掉否定成分而完全不影响句子的原意, 如汉语中的“你们都来了, 我好不高兴。”与“你们都来了, 我好高兴。”意思相同, 按汉语肯定句翻译, 并非汉语否定句转译为英语肯定句。英语中的一些粗俗语、黑人英语以及某些地区方言中, 否定成分无论是奇数还是偶数, 都表达否定意义,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重否定, 如“He never does nothing for me.”等同于“He never does anything for me.”, 应按否定句翻译。其二,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双重否定、甚至是三重否定的复杂的否定句, 如英语“Nothing can be free of imperfection.”和汉语“我不是不想告诉你。”等等, 在此不作探讨。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例句分析, 我们知道, 英汉两种语言在否定表达上存在差异性, 在翻译时既要充分理解译出语的真实含意、语气强弱、表达形式、语言风格等因素, 也要尊重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用词、句法特点, 在考虑形式对等的基础上, 更要考虑功能对等, 必要时应将原文肯定句转译为目的语的否定句, 否定句转译为肯定句, 使译文表达通顺、流畅、准确、恰当。

参考文献

[1]彭萍.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196-202.

浅析英汉词类转换比较及翻译 第7篇

转译为动词

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 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 这是一个特点。往往在英语句子中只用一个谓语动词, 而汉语中却可以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

1. 名词转译成动词

英语中, 具有动作意义的抽象名词如:absence, beauty, comfort, confidence, economy, technology, transport, trade, weather, independence等, 由动词派生的名词如:findings, savings, mountaineering, meaning, surroundings, belongings, feeling, saying, sufferings, 等这些词, 往往可转译成汉语动词。

(1) 动词派生的名词转译成动词, 在政论文体中出现的比较多。如: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2) 含有动作意味的名词 (在记叙、描写文体中出现较多) , 动名词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如:As the week drew to close crime rout was complete.

一周快结束, 嫌疑犯彻底溃退了。

(3) 英语中有些加后缀-er的名词, 如teachers, thinkers等等, 有时句中并不指其身份和职业, 而是会有较强的动词意味, 在汉语中没有恰当的对应名词, 往往可以译成动词。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ice-skat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我未必会滑冰, 我想我的小弟弟比我教得好。

上例中的teacher如直译, 既不符合原文的含义, 又不合乎汉语表达习惯, 所以应该转译为动词。但是He is a well known speaker一句中的speaker确是指他的职业, 所以只能译成名词, “他是一位著名的演讲家”。而Some of my classmates are good speakers.这一句中的speaker则显然不是他们的职业, 所以还是应该译成动词。“我同班同学中有些人演讲得很好。”

2. 形容词转译成动词

英语中表示知觉、情感、信念、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 在连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 往往可转译成汉语动词, 觉见的这类形容词有:ignorant of (不了解) , content with (满足于) , careful of (留心) , empty of (缺少) , free from of (免于) , next to (次于) , responsible for (担负) , similar to (类似于) , short of (缺乏) , subject to (受……支配) 。如:She is good at painting.她擅长绘画。

3. 介词译成动词

介词及介词短语作表语或状语时, 常译为动词。如: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is plan?你是赞成或反对这个计划。

4. 副词转译成动词

Communication were back to normal at noon.午时通讯恢复正常。

转译成名词

1.动词转译成名词

英语中很多由名词派生的动词, 以及由名词转用的动词, 在汉语中往往不容易找到相应的动词, 这时可将其译成汉语名词, 更符合原意, 主语前后常加“的”字。如以下例子:

To them, he personified the absolute power.在他们看来, 他就是绝对权威的化身。

2.形容词译成名词

The+形容词或表事物特征的形容词作表语时, 译成名词, 后加“性”、“体”、“度”等词尾, 如:It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computer miniaturization.这是计算机小型化的主要原因。

3.副词译成名词

有些副词也可以转译成名词。如:He is physically weak but mentally sound.他身体虽弱, 但心理健康。

副词转译成形容词

英语动词、形容词译成汉语后, 其副词修饰语也随之转为可以充当定语的词。但汉语副词不能作定语。所以, 中心词转换名词后, 副词使转译为形容词或其它可以作定语的词。如:The president had prepared meticulously for his journey.总统为这次出访作了十分周密的准备。

名词转译成副词、形容词

在英译汉时, 有着一大特点, 就是英语的名词可转为汉语的副词或形容词, 汉语译成英语时, 反之亦然。如:His attitude toward work is quite good.他的工作的态度非常不错。

总之,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自身存在诸多差异, 在翻译时往往不能一字对一字地进行。正如鲁迅谈到翻译工作的甘苦时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 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 但是真的一译, 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 写不出, 创作时候可以回避, 翻译却不成, 也还得想, 一直弄得头昏眼花, 好象在脑子里面一个急于要开箱子匙钥却没有。这些话不仅说出了翻译工作的艰难, 更反映了鲁迅对待翻译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坚忍不拔, 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既要反对把翻译工作神秘化, 错误地认为高不可攀, 不敢动手;也要反对满不在乎的态度, 错误地认为借助一本词典, 就可以率尔操觚, 信手乱译。

摘要: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英汉翻译中, 有许多常被人们运用的方法, 本文就其中几个常用方法进行英汉对比阐述, 并希望能对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转译,比较,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4]姜治文.龚琳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片[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大学新生适应下一篇:通信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