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体系指标范文

2024-07-20

实践体系指标范文(精选12篇)

实践体系指标 第1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 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主要内容, 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是合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不断改进的重要手段。因此, 企业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建议的实施,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活力, 实现内部控制良性循环,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二)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具有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的全员性、评价的全过程性等特点。因此,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 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两者相互促进, 共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总目标。

(三) 评价形式多样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日常评价和专项评价。日常评价是对权益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评价检查;专项评价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是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应当结合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独立评价, 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企业也可以在企业战略、经营业务、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或者在暴露风险因素、内部控制缺陷的情况下, 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不定期评价, 出具评价报告。

三是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在内部控制设计完成但尚未正式运行阶段实施的、着重于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经过事前审计的内部控制将成为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的标准;事中评价是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实施的、着重于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而进行的评价, 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 把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事后评价是在业务执行完毕后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价, 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总结,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提高执行的有效性。

(四) 层层把关原则

为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牢牢把握层层把关的原则。即:控制执行部门的自我评价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评价关;企业外部部门的外部评价关。通过控制执行部门的自我评价, 促进控制执行部门及其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 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 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评价, 能客观、公允地提出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中的缺陷, 不但有利于改进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同时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而且还发挥着对控制执行部门自我评价关的再把关作用;通过外部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评价, 不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状况进行鉴证, 而且发挥着对前两道关再把关的第三道关作用。

(五) 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部审计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也需同时注意成本效益原则, 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内部审计在明确评价目标、达到评价效果的前提下, 根据企业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 降低评价成本, 提高评价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 评价主体

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应选择内部审计作为评价主体资格, 这是因为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相对独立设置的部门, 独立性较强, 其既熟悉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和企业经营情况, 又符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规定。在评价过程中, 企业内部审计可以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中有关内容获取充分、有效评价证据, 形成评价工作底稿, 支撑评价结果, 保证评价结果公允性和合法性。

(二) 评价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 其中:设计有效性评价主要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且设计恰当;运行有效性评价是指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得到正确执行。

(三)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畴内有关事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有机系统。该指标体系应既能反映理论的前瞻性, 又具有指导实际评价的可操作性, 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原则和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应该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三个一般标准中, 有效性以其完整性与合理性为基础, 完整性与合理性则以有效性为目的。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具有完整性与合理性, 则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从谈起;同理, 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失出了有效性, 则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也就丧失了基本意义。为此, 应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五要素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借鉴最新研究成果, 采取综合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设计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总体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指标两部分内容。假设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独立评价为N, 企业内部环境为F, 风险评估为P, 控制活动为K, 信息与沟通为X, 内部监督为J, 则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式 (1) 表示。

具体评价模型构建方法如下:

第一步,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因素评价集合:N=|N1, N2, N3, N4, N5|。其中, N1=|F1, F2, F3, F4, F5, F6, F7|, N2=|P1, P2, P3, P4|, N3=|K1, K2, K3|, N4=|X1, X2, X3|, N5=|J1, J2, J3|。

为了评价所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 还需建立评语集, 本评价模型取n=3, 并将V1, V2, V3定义为符合、基本符合和不符合3个档次, 则评语集可表示为:V=|V1, V2, V3|。

第二步, 确定评价权重集。评价指标权数确定关系到每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因此, 必须合理确定权重。笔者结合五要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作用重要程度, 采取德菲尔法, 根据各指标在评价中作用大小预先对各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 采取百分制方式, 由各位内部审计专家多次打分, 最后求出算术平均数确定,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分值分布如下:内部环境 (F) 30分, 风险评估 (P) 25分, 控制活动 (K) 20分, 信息与沟通 (X) 15分, 内部监督 (J) 10分。

第三步, 评价结果评判。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具体的二级指标, 然后予以赋值, 将评价结果分为三个档次, 即有效、基本有效、无效。 (1) 设计与运行有效。当上述指标符合要求时, 即企业内部控制各构成要素的评价指标值≥80分, 且只允许一个二级指标分值稍低, 但不能低于该项分值的80%, 二者缺一则降一个等级。 (2) 设计与运行基本有效。当基本符合上述指标要求时, 即内部控制各要素的评价指标值为60分≤指标值<80分, 且各二级指标的分值不能低于该项分值的60%;在重要业务领域, 均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基本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需要, 但部分内部控制设计的操作性不强, 运行是有效的, 个别业务领域和管理环节没有设计相应内部控制制度。 (3) 设计与运行无效。即企业内部控制不符合上述指标要求, 二级指标中的各单项指标得分值<60分, 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重要业务领域或操作环节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 业务发展缺乏内部控制, 潜在风险已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与方法

(一) 制定评价方案

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评价方案中应充分考虑评价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评价原则是否遵循风险导向和自上而下原则、评价范围是否包括企业分支机构、重要业务单元、重点业务领域和业务环节或流程,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行性及获取评价证据方式等内容。

(二) 实施评价工作

企业内部审计应根据批准评价方案组织实施评价工作, 在评价工作中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比较分析、标杆企业、穿行测试、抽样和实地查验等方法收集、确认、分析相关评价信息, 获取充分、相关、可靠评价证据, 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价, 并作出书面记录, 形成评价工作底稿。

(三) 出具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审计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情况, 并结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或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缺陷类型及解决措施等, 并向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报告。

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以广西为例

(一) 样本来源

采用上述数学评价公式 (1) , 在广西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检验, 为了便于分析, 将调研样本分为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两类, 最后评价结果采取算术平均数确定, 以比较不同企业类型内部控制有效性, 见表1。

(二) 非上市公司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经过客观公正评判, 非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各一级指标中内部环境为8.5分, 风险评估为16分, 控制活动为13分, 信息与沟通为10分, 内部控制为6分, 综合总分为53.5分。根据统计结果可知,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有效性不足,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重要业务领域或操作环节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 业务发展缺乏内部控制, 潜在风险已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 上市公司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经过客观公正评判,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各一级指标中内部环境为28分, 风险评估为19分, 控制活动为18分, 信息与沟通为10分, 内部控制为6分, 综合总分为83分。根据统计结果可知,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有效, 重要业务领域均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且操行性强, 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需要。

(四) 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比较

从所选取广西公司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来看,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较非上市公司更为有效。两者最大的差距在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 特别是内部环境, 上市公司评价得分为28分, 较非上市公司的8.5分多了19.5分。

测试结果表明, 虽然上市公司的评价结论比运行有效的标准值稍高一点, 但也应该看到,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较非上市公司更为有效。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加强政策引导

从政府层面来看, 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经颁布并实施,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也已经出台, 但由于我国企业普遍风险意识淡薄, 因此, 各级政府特别是审计管理部门应借这次机会,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企业规范内部控制,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并积极推动基本规范在更多的企业执行。

(二) 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非上市公司较上市公司最大的差距在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区别, 因此, 企业应加强治理结构的建设, 建立合理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成立具备专业素质和独立性的内部控制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 努力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加强法制教育, 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切实提高员工素质。

(三) 重构内部审计体系

从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现状看,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由于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 因此, 为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可以按照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 参考图1创建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四) 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是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 这无法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 因此, 应当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的管理审计转变。同时, 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结合起来, 以形成完整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应当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内部审计追求的目标, 将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切入点, 积极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职能, 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从而为董事会、经营层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以提高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效果效率。

(五) 构建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从企业层面上看, 企业管理者当局应该尽快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实际情况,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内容, 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修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结合企业内控现状参考评价标准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细则, 并付诸实施, 不断完善评价的指标体系, 形成适应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建议的实施,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活力, 实现内部控制良性循环,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春喜:《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研究》2002年第2期。

[2]王立勇:《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 《审计研究》2004年第4期。

[3]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指标体系论文 第2篇

关键词: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管理;构建

在目前这个市场经济讯速发展的时代,绩效考核是保证企业正常并高速运转基础,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最大力量,也是检查企业运行质量的参考标准。所以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状况就需要考察其企业的绩效体系是否健全合理。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寻找各个关键工作点之间的关联,然后结合KPI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将整个企业对未来的发展规划细分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构建适合本企业的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至关重要,也是引导企业良好发展的指路牌。

一、绩效考核和KPI的涵义

绩效考核即是企业的管理者针对企业职员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劳动成果作出公平准确的评价的一种考察方式。这样不仅能对企业职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依据职员的付出成果采取相应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方式。可以让有一定成果的员工做经验分享并讨论分析得出最适合企业本身的机制,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绩效考核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根据考核体系得出的员工成果和擅长方面作出针对性的人才分配;二是根据绩效考核结论对员工的薪酬进行合理的分配,而且比较公正合理;三是操作简单成熟的绩效考核体系能提高考核的效率和对结果的真实性提供依据,让企业管理者更好更快的挖掘到相应的人才,帮助企业迅速壮大并扩大规模。KPI关键绩效指标法是以解决战略实施问题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战略分解但又能把控全局的办法。其主要是要找到实现企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细化分解,甚至将对应的工作细分到某个部门或者是某个人的头上,这种分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让企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健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分析解决,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一是绩效考核设置的指标不够明确。由于考核的目的性不够准确,那考核就没有了重心,无法将目标细分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员工也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实现这些可能有重复的目标,自然工作效率也就不高,无法实现提升企业的效益。二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具体的衡量依据,导致没有得到相关的数据进行评估考察。很多企业脱离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很多很细的考察体系,使考察过于繁琐且出现了形式化,让员工缺乏了积极性而失去了绩效考核的真实意义。三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只是部门管理者的单方面意愿,未征求其他部门和被考核者的意见和赞同。这就会导致KPI的参与积极度不够,又由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做支撑,项目完成的满意度与员工的实际薪酬关联性不强,就会出现让绩效评估无法顺利的推行和达到预期的结果。

三、关键绩效指标(KPI)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KPI是根据企业自身的一些关键数据进行设定、提取、运算、分析,然后再决定此项绩效的具体流程的一种目标可控的管理指标。KPI是根据企业的目标进行分析细化,提取出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指标,然后根据具体的目标选择绩效考核的操作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目标明确,而且具体责任细分至各个部门,更加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和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有考察的依据。第一是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根据KPI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将目标分为宏观组织和主要的业务流程。然后高层领导讨论主要目标和大的操作方向。主要的业务流程是保证宏观组织目标实施的基础。有了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可以获得各个部门支持的KPI,再逐步细分宏观组织细分到重要的微观组织,细化各个具体的流程至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这样对于各个部门的工作就有了具体的考察项目,也就能衡量各部门的完成情况。各部门又会将项目的具体工作细化至团队、小组甚至是个人,这样就形成了更加微观的组织,考察情况就缩小了范围,企业就可以根据完成情况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奖惩制度。每一个为企业的劳动成果作出贡献的员工就会得到该有的福利待遇。这种头脑风暴分析法就是不断的分解战略目标的KPI要素。包括财政部门的利润和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的员工分配,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销售部门的服务质量,市场部门的网络销售和市场推广宣传,以及制造部门的加工和质量监控紧密结合,各司其职就出现了优秀的制造企业。第二是确定企业KPI的实施和汇总。企业制造的关键是有优秀的制造,具体包括如期交货、提高技术降低浪费以控制成本、保证质量的控制减少次品废品的出现。在汇总时就不止靠企业的生产部门了,任何一个单体部门都不足以支撑整个企业的目标实现,这就需要KPI的宏观目标下的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以及各司其职的成果。建立企业级、部门级KPI,甚至个人级KPI,然后建立对应的业务流程和部门职能、职位的分解和统一汇总。第三是确立评估绩效的时间和评定反馈。根据不同的企业目标、部门类别和职位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评估时间。对于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的高层管理职位的评估时间相对长一些,而对其他类员工需缩短考察时间。根据得到的考察依据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评定,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解决。和评估较低的员工沟通交流,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并分析优劣,改进不足的地方。若有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需及时和管理者反映,请求指导。而管理者要对员工的付出和建设性意见给予表扬肯定和支持,不只是简单的薪资涨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调整更新KPI指标,构建适合企业项目的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舜丰.基于KPI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xx(6).

[2]谷金沙.基于KPI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以生产部门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xx(6).

[3]安娜.基于KPI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0).

实践体系指标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大教学体系 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全过程离不开三大步骤:第一,教学目的;第二,教学历程;第三,教学成果。因此,根据对人才培养的全面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通过与其他四个体系的协调发展,依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打造一个完美的职业院校。而何谓四大体系,它们分别为质量标准系统、评价考核系统、监控(督导)系统、反馈(整改)系统。不仅如此,在合理的制度体系基础上,同时实施了两个建设组织,即制度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四大教学体系基本要素

(一)质量标准系统

在质量评定中,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教学环节同质量监控体系配合完成,在三大步骤的实施过程中都制定了恰当的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监控。针对各体系的完成结果,都有详尽的记录可供查询。质量标准的制定,充分展现了教学体系的规范性,在教学质量评定过程中,它对实践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有规范作用,而这样的标准化体系,对推动教学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评价考核系统

评价考核系统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工作考核、实践结果评定,同时也是为后期实践教学整改做准备。通过一系列参考性的数据,对实践教学进行适当改正,完善教学体系,同时制定新的考核标准,跟进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完成对教学系统更为彻底的测量、评估计划。实践教学考核的进行,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和承担部分职业的教学部门配合完成。在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中,评价考核系统针对学校专有的职业技能制定相对应的考评体系,实现对教学任务过程中教学模式、方法及策略的全面评估,使得教和学都有一定运用。

(三)监控(督导)系统

教学监控(督导)系统主要是由院、系构成,通过对工作合理分工安排,实行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登记任务,学生课程结业评教。一方面,学院干部、教师选择性听课,可强化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课程评定可进一步实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反馈,从而为教育决策者提供良好的改进方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反馈(整改)系统

反馈(整改)系统是由校内和校外两大组织构成。校内主要由教务处和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数据统计和调查整理,分析在校学生现阶段的基本教学信息,完成对教学质量大方向的定位,实现实时监控;校外主要是通过建立评教系统,特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往届毕业学生开放,实现跟踪调查,得到更为详尽的反馈信息。在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时,及时做好本校的整改计划,有效地改進实践教学及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自身发展需要,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两个建设层面

(一)制度建设

合理的制度是规范一个人行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制定标准化的教学制度,对规划教师和学生行为都有一定好处,从而为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做好准备,同时,实践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最根本的保证。它的实施流程表现为:一、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深入了解实践教学内容,及时做好补充、修订任务,使每个环节都能得到保障;二、建立完备的监督评定小组,实现全方位的考核模式,完成同行互评、学生点评,领导和督导考评规划,使得教学管理任务有序性进行。例如,在对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过程中,本校制度建设规划主要分为两种类别:校内监管和校外监控。校内通过对学生上课、考试、活动等模块进行考察监管,制定相应标准,实现教学质量最大化;而校外监控制度是对学生校外实习的一种约束,根据学生在外表现行为,由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反馈内容进行考核,同时,学生交回学校的实习报告、实习单位不定期的交流、成绩考核记录等也作为学生行为的一种考核模式。规范性的制度无论在什么层面对学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益处。

(二)组织机构建设

清晰明确的部门分工可以简化实践教学监督工作的开展步骤,使得管理工作更为容易。通过对高职院校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独立的监控管理组织和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组织的构建表现为学院、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指导员和学生的多领域涉及,从而完善对整个体系的改造。表现方式为:一、在学院上,由院领导成立制度监管考察组,完成对组织框架的构建,主要负责监督和反馈任务;二、在系别上,通过框架的细小划分,构建实践教学管理组,通过对工作的管理规划,对院级实验室及所负责的管理教研室全面监督管理,做好工作记录,实时汇报;三、在校外实训及实验室考察上,由实验室主任直接进行管理。由于实验室是教学建筑中基础的教学单位,但同时是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地方,因此,其教学的监管制度应格外全面,在实施监管上,要做好详尽的信息记录,同时,时常对教学环节进行检查,不定期地进行课堂听课,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萍.关于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5):70-71.

[2]肖海慧.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0):37-38.

实践体系指标 第4篇

在“艺术设计”的现代理念传入之前, 我国将“艺术设计”称之为“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在手工业时代的艺术产品, 具有手工制作、传承的特点, 它多是指介于艺术与用品之间的物品、实体及观赏品。“艺术设计”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产品和物品的生产活动, 之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具有创新和满足人们使用和感官需求的功能。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规定性和现代工业手段加工, 符合生产原理。能不能做出好的产品, 靠想像和创意, 而创意要靠生产加工来支撑, 其材料、工具、制作加工方法都决定了产品的优劣。由此可以看出, 一个好的作品是靠综合信息、创意、条件及经验来集约完成的。也就是说“艺术设计”需要生产实践来支撑, 好的创意需要落实到生产加工环节上。设计艺术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特色非常鲜明, 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可在较大程度上实施“课堂—社会”的融入。但怎样保持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为社会培养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答案应该是:建立有效的教学实践保障系统是对设计教学系统的充实, 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1 现状分析

时下, 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大, 艺术设计成了热门专业, 但各高校不断大规模扩招, 教学资源和条件相对不足, 导致实践教学的运行难度加大, 部分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因相关原因而跟不上社会需求, 又形成了设计人才相对缺乏的现象。正如柳冠中先生评述:“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渡’所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 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 中间小的模式, 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 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的生产着, 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 类似经济学的术语:滞胀。”这也是实践教学难度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在大信息量, 高水平传授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 将实践教学系统化和制度化, 并与其他教学模式一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 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本质所在。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 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 做到融会贯通, 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 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 在多大程度上、哪些领域里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怎样才能在不影响理论教学运行秩序的基础上结合, 以什么标准来鉴别和衡量, 都面临一些难以界定、把握和操作的问题。学生按教学计划该实习的时候, 是参观, 深入一线参与, 这种条块化的时段造成了具体实践的不可预知性, 缺乏基本的运行保障。以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一直停留在一种可有可无、不便有序操作和实现的状态中。为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急需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个基地, 让学生有地方和机会, 同时还要建立一个有操作性的考核指标, 以适应新形式的需求。当然, 在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 也要防止本末倒置, 不要让学生得到“项目高于一切”的导向。防止让课堂及理论教学沦为附属状态, 要明确一个目标, 理论教学是指导设计实践的主心骨, 而具体的实习是丰富课堂教学, 检验理论注入的正误与方向, 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实力和潜力的设计师。还应避免实践教学环节被“谋职、找工作”的活动所取代, 并占具相当多的行课时间。

目前, 一些艺术设计专业院校采取了措施并加大了力度, 与企业挂钩, 与项目结合做得很有成效。但不少高校实行的是自由组合、以教师或学生个体能力为主导进行实践活动的形式较多。部分学生利用自身的实力、社会资源和闯劲争取到一些社会工作项目。但一些学生不惜牺牲大量授课时间去打工、做设计或项目。部分教师以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在承接社会项目中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其中, 使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 对其他同学也有较大触动。但是, 这样的活动往往是基本剥离于课堂教学的“业余”活动, 而且仅仅局限于部分能力较强、关系较近的学生中。只能单向、部分地实施, 缺乏系统的组织和有序的安排, 无法建立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应变能力的有效机制。部分学生在四年的学习时段里都未真正亲历过这种社会实践环节, 以致部分同学缺少感性知识, 对设计的应用和实现方法、程序都缺乏具体的认识, 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以后还得再行磨合, 重新适应, 使教学无法同步跟上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 寻找对策, 建立相应的教学机制, 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和实战应变能力是当务之急。

2 几种实践教学方法的初探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大力推行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即在两个地方 (学校和企业) 有两个实施主体 (教师与企业人员) ,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 理论教学注重实用性, 紧密与实践联系, 服从实践需要”。设计艺术学科的实践教学应遵循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注入并加强实践机制, 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 应从几个方面入手予以梳理。

1) 为了克服艺术设计各专业能从图上设计到图上的困惑, 必须建立强大的实验体系。由学校自行或由联建公司组织建立本行业较为前沿的实验室, 适时配置和增添实验设备、机具和材料。配设技术工人, 保障实验室的运行, 也对外承接加工任务, 让实验室“活”起来。然后根据课程结构作阶段性安排, 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保证学生在实验室能观察、体验、动手制作一些基本的东西, 使其能看到和了解到各种工具、材料的品质和用途, 体验加工成型的方法。在师傅的指导下动手加工同图纸对应的设计目的物, 对在课堂上只能听和看的设计物作全面、直观的认识, 使之能了解生产及加工过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实践学分, 规定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工作实践的学时数和任务量, 写实习日志、加工笔记和实习心得, 让实验室高效运转并落实到位。这样, 可保障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得以有效地实施, 课程体系能够丰满起来, 成建制、系统地让学生补上这个环节。

2) 转换教学机制, 转换教师角色, 从传统教学方法的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建立一种连贯辅导机制,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效能, 深入到学生的假日、课余时间和专业实习中, 从实质意义上指导、组织和落实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为学生出谋划策、定课题和目标并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 定业余时间的系列设计训练, 使之养成在生活中观察、学习的习惯,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的细节中, 感受实践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从一个单纯教学演示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 将重点放在教案与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设计上。在具体教学中, 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 重点强化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与创意思维。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成教师组织策划、学生自主学习, 师生共同研讨、一同攻关, 让教与学双方都处在一个互动的模式中。

3) 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社会实践的对接和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积极行动、主动出击, 及时组织其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在此过程中注重设计概念、理论的应用和对学科前沿性的研究, 在参展、竞赛中获得相关的感受和全方位提高。通过参展、获奖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荣誉感, 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参与日常社会项目竞标和招投标等实践活动, 或参与到各种设计公司的日常工作当中。力求在过程中了解各种条件下项目的设计或操作程序和方法, 熟知业内的趋势与行情, 这个过程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将课程与设计项目、竞标、招投标和模拟设计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实践促教学, 丰富教学手段。在一些专业课程当中, 相比课堂模拟课题而言, 实战项目对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都更有直观性和实践意义, 同时, 它能有效地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成果和不足。

3 建立实践教学机制的初探

前述方法和模式在各个高校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实行, 为了更好地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使其更加制度化, 有必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1)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工作室制。

当前, 教育部已普遍在高校内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现代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 它能充分优化教学资源, 从时间上、知识结构上让学生更大地获利。同时, 让学生由“让我学”转换为“我要学”, 有选择的学。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 大比重的“练习、实作和实践”等教学内容使得“学分制”显得更为必要。可以有灵活的时段让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中, 使实践课程得以有序进行, 进而以教学促实践, 以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 为了更好地与学分制配套, 建立以专业方向和教师特长为核心组织的“工作室制”, 定期聘任国内、外资深教师、设计师建立目标责任制, 领头做工作室指导教师, 这种方法是国外较为通行, 也是国内某些高校实行并有较好效果的体制。工作室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艺术教学单位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爱好和对教师组合的判断进行选择。工作室采用项目带动学习、导师定期、全程辅导等方法可以将设计思想、方法的传导落实到每个学生。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激发教师的能动性, 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灵活务实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及研究课题纳入到正常的运作机制中, 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计划, 在工作室教学工作纲要的基本原则下参与到各种实习、实践中, 可从组织上有效地避免与课程产生的时段矛盾, 可以确定不同的课题目标小组, 参与到相关的实践项目中去, 可以很好地将课程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建立广泛、有效的外联实验基地, 给实践教学创造一个稳定的对接平台, 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措施之一。校内实验室是认知专业基础实践的平台, 而外联专业公司、设计院或事务所是面对社会, 将设计直接转换为产、成品的窗口单位, 让学生直接参与和深入到设计实施一线, 是学生进入实践教学的另一重要口径。因为, 教学直接与实践挂钩, 可让教学直接转换为设计成果, 形成有形的财富, 不仅可让教学体系直接进入社会实践, 师生共同面对市场的考验,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机链条, 还可形成时间上的有效保障。我们知道, 一个或几个相关公司因时间、业务量和运行机制的问题, 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接受大量的实习学生。因此, 联系较广泛的实习单位,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 才能形成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

3) 建立便于执行的考评体系, 建立有形的、较系统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落实各个环节的实行情况。以检查平时作业为主的检测方法, 如定期检查设计速写笔记, 使学生养成时时关注生活、关注细节的习惯, 分析使用—可能—方法—设计的逐步递进法。也可以学分为考核计量办法, 分时间、效果以评记学分为主要手段和办法。

(1) 建立学生实践的系统性循环, 循序渐进地进入设计实践当中。建立以学期为单元的实践课题, 规定二年级以上学生每学年至少参与一次设计实践。并且需要拿出实际参与作品作为检测, 开设小型展览会, 在同学之间交流, 请专业单位同行老师点评, 由教研室、工作室相关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和考评, 并将该实践课题分别纳入学分记载范围。

(2) 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必须落实到学生个人, 不光要落实参与形式, 还要落实其实习单位和实习环节, 核实参与实习、参与设计、工程项目的程度和具体效果, 防止流于形式, 让学生在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中能充分体会到实践课程的意义, 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身的价值平台, 完成实习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具体规定, 也可作为学分考核。

(3)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最终的也是最直接的检验, 应着力推行带着任务, 带着项目做毕业设计的模式, 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项目, 或依托设计、实施的前沿公司深度参与。在模拟课题设计方面也应从有实用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的热点问题着手, 一些合适的专业, 可配合申请专利和专利转让的东西来进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设计的综合价值, 与市场、实践的结合程度以及其设计项目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来判定其毕业设计的成绩。

(4) 为让课堂理论知识与各个实施环节高度弥合, 让学生全面了解行业状况和市场状况, 应建立较为广泛的外联人员网络, 作为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如请有实践经验的结构工程师讲结构, 资深的成本核算师讲成本、预算及同设计实施的关系, 请销售人员讲市场、市场开发, 请一线管理人员讲设计实施过程及实施要点, 请有实力的设计和制作单位接受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制作的各个环节。

上述问题是在实践中有过或正在建立的一些模式和方法, 或有利、有所不足、不够系统的。通过这种探讨和设想, 对建立实践保障机制和实施方法进行研究, 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模式与机制, 使设计教学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战略的步伐。当然, 因地制宜, 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侧重点和优势建立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建立相对应的考评和评价体系, 形成一个新型实践教学的有机链条, 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社会实践的适应能力, 是新形式下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了建立广泛、有效的实验教学机制, 为实践教学创造一个稳定的对接平台, 建立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落实各个实践环节, 是设计教学高起点发展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设计艺术,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前微软副总李开复的信.百度.

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第5篇

一、合格评估的理念

1、合格评估的指导方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2、合格评估的依据

(1)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

(2)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4)财政、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

3、合格评估的理念

(1)替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2)学校是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主体

二、合格评估的主要目的

1、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办学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达到“三个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切实体现“二个突出”:突出服务地方行业指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向。

4、有效进行“一个引导”:引导建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三、合格评估工作程序及任务

合格评估工作程序主要有五个环节,包括:

1、学校自评。学校根据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自评活动,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

2、数据分析。教育部进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为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提供基础材料。

3、现场考察。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通过深入访谈、现场听课、走访、座谈等形式,获取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进而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考察完后专家将集中向学校反馈意见。

4、结论审议和发布。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报告,作出评估结论。教育部评估中心正式发布评估结论。

5、整改提高。学校根据专家组的考察意见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整改工作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整改情况将作为今后审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四、合格评估的结论及使用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和教育部审定:

1、“通过”并且认真落实了整改计划的院校,直接进入下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核式评估;

2、“暂缓通过”的院校,根据《整改计划》切实整改,一年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整改验收复评。复评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核式评估;

3、“未通过”的院校,整改期一般为两年,同时将给予一定的招生限制措施。两年后重新接受评估中心组织的全面评估。重新评估仍然未获通过的院校,教育部将采取停止招生等限制措施。

五、合格评估的主要内容

1、强调了专业结构优化和课程建设,注重专业布局与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强调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了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强调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4、强调产出导向,注重师生和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就业情况考察。

5、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格培养,体现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六、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几个特点

1、强调了领导作用,要求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遵循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引导新建本科学校合理定位,立足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新建本科学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3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调了教师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

4、强调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对学校生均拨款的保障。

七、、评估指标体系及观测点的内涵解读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1 学校定位 1.2 领导作用 1.3 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2.2 教育教学水平2.3 教师培养培训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 教学基本设施 3.2 经费投入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 专业建设 4.2 课程与教学4 4.3 实践教学

5.质量管理

5.1 教学管理队伍 5.2 质量监控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6.1 学风建设 6.2 指导与服务

7.教学质量

7.1 德育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7.3 体育美育 7.4校内外评价 7.5 就业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指标体评估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定位

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

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 : 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

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2、领导作用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其内涵是

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

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a.培养目标和规格;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

(二)教师队伍

1、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有两个观测点:生师比和队伍结构。

(1)生师比为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教师总数为专任教师加外聘教师的一半的和。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在编教师,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任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可以是各层次的授课工作,也可以是其他教学形式,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等。外聘教师包括返聘教师、外教和其他不在编教师。

合格标准:全校生师比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18--16:1。

在分析生师比时,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2)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40%;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0%以上,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教师,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较好效果。

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

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

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3、培养培训

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

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己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

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1、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校舍;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运动场所(1)校舍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基本达到生均8-14平米;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

校舍状况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中,教学行政用房是指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这里用的学生数是全日制的在校生数。建筑面积指已经使用的,有产权的建筑物的面积。在建的建筑物可以统计,但仅供参考,不作为打分的依据。

“各类功能教室齐备,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是指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绘画绘图教室等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室需要,能给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实验室、实习场所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应达生均达3000-5000元;教学科研仪器值是指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

实验室、实习场所的配置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3)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

合格标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按照教育部【2004】2号文,生均藏书量应达50-100册;生均年进书量达4册)。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校园网建设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4)运动场所及设施

合格标准:运动场及体育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统计,使用率高,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2、经费投入

主要观测点:教学经费投入

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 类教育拨款扣除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 13 %。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 1200 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专业与课程建设有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1、专业建设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

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 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千意见 》 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2、课程与教学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是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多媒体使用上,并未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而是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标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指标中有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90 %。

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有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

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

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

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

(五)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

1、教学管理队伍

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

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2、质量监控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

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 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

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 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检测): 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 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

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学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和指导与服务。

1、学风建设

指标中有三个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

政策与措施。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凌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 40 %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2、指导与服务

指标中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七)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五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和就业。

1、德育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思想品德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2、专业知识和能力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和专业能力。

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3、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的通知(教体艺 t200718 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 85 %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校内外评价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

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5、就业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就业率在考察中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 8 月 31 日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70%)。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就业质量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

八、学校办学理念

1、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自强

2、学院精神:除了奋斗 别无选择

3、办学理念:育人为本 质量立校 学科交融 特色取胜

4、人才培养目标: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

和谐湖北指标体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和谐;指标体系:评价指教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2-0098-04

一、和谐湖北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

1.和谐湖北指标体系的涵义

提出构建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指标,是指对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的内容、特征及其发展状况进行量化考察的指标数字。但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用一两个经济社会指标是难以对其质量和数量特征进行具体的计量和测定,更难以对其建设与发展进行评价、监测和预测。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谐湖北建设指标体系是指衡量、监测评价和谐湖北建设的内容、特征及其发展状况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指标的集合体。简言之,是和谐湖北建设中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组合。指标构建既有客观层面,也考虑主观感受层面。主要用于考察湖北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客观状况与主观感受。指标体系既含盖了公共层面,也涉及个人生活层面,力图从客观上、总体上以及微观上反映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的水平。

2.和谐湖北指标体系框架

和谐湖北建设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以人为本、综合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具体要求,依据和谐湖北建设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结合湖北实际,我们提出由25个指标组成的和谐湖北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统计,全面反映、适时监测湖北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为构建和谐湖北的目标制定的实施提供重化分析和决策服务,这25个指标包括经济和谐、社会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人际和谐和身心和谐6个方面的指标(见表1)。

3.指标体系的含义及标准

(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从和谐社会的本质考虑,人均GDP应当高予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至少在3500美元以上。

(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在30%上下。

(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应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当前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目标是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应为20000元。

(4)农民人均纯收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目标是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2000年的3.5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应为8000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央及地方将逐步加大对农民增收的力度,未来一段时期,农民收入的增长将会明显快于“十五”时期。因此,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定为1500美元或12000元,既高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趋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因此,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也是经济和谐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经过预测,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

(6)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人口比重。从国际经验看,最和谐、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这种中间太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形态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阶层结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我国家庭财产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闻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以每年1%的比重增长,呈加速成长态势,1999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为15%,2003年达到19%,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望达到40%,因此十分有必要将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纳入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中,反映社会结构的稳定状态,并适时监测。

(7)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离度不平均”。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国;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供的数据,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37。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收入分配不甚合理。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以预计,在未来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

(8)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工具。和谐湖北的构建要求为湖北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

(9)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构建和谐湖北的重要内容。为了从总体上综合反映湖北的人口受教育情况和人口素质,选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和谐湖北的社会教育和谐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合适。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随着和谐湖北的建设与发展。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

(10)平均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既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状况和医疗水平的和谐发展状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高收入国

家为78岁,我国为71.4岁。我国的预期寿命显著地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估计,2020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达到75岁。

(11)犯罪率。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用“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逆指标。我们选择刑罪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指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万人以下。

(12)失业率。所谓失业,在我国统计上是在一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的城镇居民。计算失业率的公式为: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在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100%。一般情况下,如果失业率超过两位数则判定为严重失业;失业率在5.9%判定为失业较轻;失业率在2-4%则判定为充分就业。

(13)人口城镇化率。依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已发展水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湖北城市化率的和谐社会标准定为不低于60%。

(14)廉政指数。国际上广泛使用世界性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设计的腐败指标来评定公共机构的腐败状况。这种方法计算复杂,与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关系密切,客观性不太强。结合中国国情,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采用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的贪污贿赂和渎职案件数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数之比作为反映廉政状况的代行指标。2000年我国万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的件数为41起,至2020年,应降至10起/万人。

(15)非正常死亡率。政府管理能力涉及公共财政管理、国家储备状况、法律法规建设、社会秩序维护等诸多方面。为体现和谐湖北指标体系的简洁性和易操作,我们选用非正常死亡率作为和谐湖北指标体系中评价政府管理能力的一个代行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非正常死亡包括因交通事故、火灾、安全生产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死亡人数。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用交通事故和火灾死亡人数的比重估计非正常死亡率,2000年我国为15‰,2020年应降至5‰。

(16)基层群众对自身民主实现的满意度。基层的民主问题的实现程度,就是广大群众亲身感受到的,就是自己身边的民主。设置这项指标,就能反映基层民主的实现程度。在整个民主体系中,基层民主是基础,基层民主做好了,整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一定也就增强了。和谐社会的群众对民主实现的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

(17)社会纠纷调解成功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诸多新情况、新特点。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协调经济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社会纠纷调解成功率可以反映出社会各界整体联动的调解机制的成效,了解调解工作的质量、效率和群众的满意程度。社会纠纷调节成功率应达到90%以上。

(18)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程度。2005年湖北森林覆盖率为36%,2010年湖北森林覆盖率的目标应为42%,2020年湖北的森林覆盖率应为50%。

(19)人均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就是平均每人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它是衡量一个地区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2020年湖北城市居民人均绿地面积的目标应为18平方米。

(20)三废处理达标率。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三废”处理即是废水、废气的综合治理以及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利用。“三废”处理达标率是反映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指标。2020年,“三废”处理达标率应达到100%。

(21)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作为饮用的安全卫生水,应是经过净化、消毒处理或经过煮沸处理后的水。能够使用上经过改善的水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国际上,用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作为评价居民用水状况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我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75%,世界平均水平为81%,上中等收入国家为87%,高收入国家为100%。根据国际经验,2020年,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可达到90%左右。但是,建设和谐湖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至2020年,湖北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应达到100%。

(22)社会诚信度。诚信是立身之本、兴企之源、治国之策,社会诚信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谐社会就是要诚信友爱,就是要在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诚信度是对社会诚信状况的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社会的社会诚信度应该达到95%以上。

(23)社会责任度。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在道德上坚持正确的主张和真理,实践上坚持正义原则,愿意为他人或社会作出奉献和牺牲。因此,社会责任度是衡量和谐湖北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度也应该达到95%以上。

(24)幸福感指数。幸福感指数就是一个普通的衡量居民幸福程度的指标。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居民的幸福感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涉及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幸福感指数应该达到90%以上。

(25)成就感指数。成就感指数就是一个普通的衡量居民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成就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成就感主要涉及家庭美满感、事业成功感、社会地位感等方面的感知,和谐社会的成就感指数应该达到70%以上。

二、和谐湖北评价模型构建

和谐湖北的评价模型构建,可利用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的评价模型。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评价模型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在对所研究的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和高度综合的基础上,用数学符号对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现状进行描述的方程或方程组。

(2)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权重。权数是用来衡量和谐湖北建设与发展考核评价各指标在总体综合评价中相对重要程度的,它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指标在总体中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其大小直接影响着考核评价的结果。因此,科学地确定权数在多指标评价中举足轻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标权数采取专家意见法一特尔菲法确定。为了计算方便,三层次指标权衡权重大体相当,均先分别按百分制设定,然后按权重还原。(3)建立评价方法的计算过程。评价模型通过一定的算式将多个指标对和谐湖北建设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值(指数值)予以合成,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

1.功效系数基本原理

功效系数法是当前对社会发展评价较为流行、公认科学的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功效函数)将每项指标的实际值与满意值、不允许值进行比较后,得出该项指标的功效系数(以百分数表示),从而使不同性质的指标,可以通过计分的办法加以综合汇总。评价优劣。

功效函数:D(i)=(Xi-Xsi)/(Xhi-Xsi)×40%+60%

其中,D(i)为功效系数;xi为实际值;xhi为上限(满意值);Xsi为下限(允许值)。

基本方法是将每项指标的最高值或若干个较高值的平均数确定为上限,最低值或若干个较低值的平均数确定为下限,再将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和上、下限代人计算公式。计算出该指标的功效系数,然后乘以相应权数,得到相对分值。将各项指标的相对分值加总,即得出相应静态(动态)指数。公式中之所以先乘40%,再加60%,是为了与人们习惯的百分制评分方法相一致。

2.和谐湖北指标的评价计算过程

第一步,确定指标功效函数“满意值XIH”及“允许值xis”。一般地,根据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水平,把各评价指标的地区最低水平作为允许值的计分标准,即确定:当某项评价指标达到地区最低水平时,该项指标记分值60分;把全国和谐社会某项指标中较大值确定为满意值(标准值)计分标准,即确定:当某项评价指标达到满意值(标准值)时,该项指标记分值100分。

第二步,将“满意值XIH”及“允许值XIS”代人指标功效函数公式中,根据每个指标的实际值分别计算每个指标的计分分值D(i)。

第三步,确定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数。根据主观构权法,我们确定了各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2)。

第四步,计算和谐湖北指标体系中每个类别指标的类别指数。根据样本的综合功效函数:D(i.j)=∑D(i)xwj/∑Wj。其中wj为每个指标的权数,D(i)为I项指标的计分值。

最后。按照计算出来的综合指数,反映湖北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状况。

实践体系指标 第7篇

一、对统计学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的意义

国内关于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及其实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统计学实践教学课程。然而, 关于统计学实践教学的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还不多。对于统计学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的评价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依据。建立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对推动和完善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统计学实践教学成效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评价依据

(一) 评价原则

1. 目标性

本文中探讨的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施教对象是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教学的评价也必须要紧紧围绕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同时必须要符合经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 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2. 完整性

统计学实践教学包含多个环节, 教学效果受很多因素共同影响, 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较为全面和完整地考察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在指标体系设计中, 各二级指标之间应该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而所有二级指标的集合又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不同侧面反映一级指标的内容。而各个一级指标的集合用来反映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的整体水平。

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由于定量评价更容易客观公正地进行操作, 统计学的实践教学评价应当尽可能采用定量评价。对于只能采用定性评价的情形, 最好使用有序分类的方法。

4. 专业导向性

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实践教学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 会计专业学生要能够在会计专业领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从而解决本专业的相关问题。因此, 统计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也要具有专业导向性, 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要设置专业导向相关指标。

(二) 评价的依据

CIPP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 其创始人是斯塔弗尔比姆, 时隔半个世纪,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统计学的实践教学评价。CIPP评价模式由四部分构成, 我们把该模式运用到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当中, 则可以理解为:

1. 实践教学目标评价

主要是对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理念进行评价。考察统计学实践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教师和学生对培养目标是否认同, 相关领导对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及其评价工作是否重视等。

2. 实践教学输入评价

主要是对高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 考察学校用于统计学实践教学的资源是否充足。比如, 是否购买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软件, 教学仪器设备从数量和质量上是否都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实践场地、场所, 实习基地是否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撑等。

3. 实践教学过程评价

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是对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整个流程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对教案、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和教学制度等的评价, 二是对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手段等的评价。

4. 实践教学结果评价

主要从学生自身和满足社会需求两个方面评价。一是看统计学的实践教学是否能满足非统计学专业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研究和解决本专业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相关问题。二是看统计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生涯中的统计数据分析需求,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

实践教学目标评价方面, 主要选取“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是否认同”和“领导是否重视”等指标。

实践教学输入评价方面, 主要选取“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地场所”“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专业技能”“校企合作”等指标。

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方面, 主要选取“教学制度规范”“教学计划方案”“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的专业导向性”“实践教学课时占比”“实践教学开出率”“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

实践教学结果评价方面, 主要选取“实践 (实验) 报告”“学生习得技能自评”“教师授课效果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遴选的主要指标, 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的基础, 对于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统计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会随着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摘要: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一环, 科学完整的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推动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探讨了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的原则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遴选了若干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 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凯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朱萌.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价研究[D].南大学, 2007.

[3]徐友辉, 廖征军.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5 (4) .

[4]兆吉, 长海.关于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1) .

实践体系指标 第8篇

1 构建校企合作土木工程专业实践体系评价指标意义

当今社会, 现代化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 特别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建设符合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学校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必须的, 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培养体系, 必须坚持实践和理论结合、动手和课程贯通、学生为主体的培养规律。在实践体系中以校企合作方式为平台, 结合大学校内教育与校外公司或企业共同把握时代脉搏, 进行专业结构、方向和课程体系调整, 细化实践体系指标,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 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实现学校教育与实际工程结合。有利于充分实现学校教育、工程案例、企业需求和实践体系的一体化, 有利于深化改革教育质量, 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综合能力、社会接轨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师资力量多元化、立体化, 从而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契合行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1]。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土木工程实践体系指标无疑可以为实践体系完善、衔接理论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与就业等提供全方位帮助,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实践体系评价指标构建及应用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 其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校、二级学院以及实践所在企业和公司针对实践质量制定全面评价体系指标;二是学校、教学系部指导老师、带队老师针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指标[2]。其评价指标需要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利益, 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层次上遵循上下部矛盾、同层次不违背互斥, 在功能上实现学生有兴趣, 在知识上学生能将课本知识用到实际工程中, 在技能上老师课堂模拟潜移默化到实际动手和操作。

2.1 实践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在实践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中主要包括实践合作条件、实践参与和过程、实践质量和效果、实践总体效果。第一, 实践合作条件包括学校和企业提供实践的人力、物力保证, 主要是校企师资力量、实践基地情况、经费供给与保障、实践规定与文件等, 共计赋分权重40分, 校企师资队伍分值15分, 包括企业师资比例不低于50%, 中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60%, 实习师生比控制在15~20:1;实践基地情况分值10分, 包含了基地安全情况、基地生活状况和提供学生实践环境等;经费供给与保障分值5分, 严格按照学校和企业规章制度给予实践体系中学生、教师生活保障和补助, 提供安全设施和后勤保障;实践规定与文件包括制度建设、团队计划、实践体系方案、考勤记录等各方面, 上述四方面根据执行情况给予不同分值计算。第二, 实践参与和过程上, 包括实践内容、校企指导教师工作、学生实践情况、实践检查与评估等四个指标, 赋分权重30分, 其中实践内容根据校企双方商议决定并形成书面文件, 内容需和学校培养计划相协调, 避免重复、矛盾和不符等方面, 分值为10分;校企业、指导教师工作需要带领、实地教导、现场考核等方面, 充分发挥师资队伍主观能动性, 分值为5分;学生实践情况包括学生考勤情况、主观性、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 分值为10分;实践检查与评估包括对师资队伍和学生按时检查和考核, 制定合理评估目标, 细化目标实现要点等, 分值为5分, 并根据不同执行情况给予不同分值计算。第三, 实践质量与效果, 分为实践日记和报告、实践成绩体系结构和实践总结评价等三个方面, 分值为30分, 其中实践日记和报告10分, 主要包括实际工作中日常记录、实习心得体会、实践报告和感悟等;实践成绩体系结构包含了现场考查考核、测试与回答、实际动手与操作等方面, 分值为10分;实践总结评价主要是针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如实总结、认真剖析和评价、改进和反思等方面, 分值为10分。对于实践合作条件、实践参与和过程、实践质量和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结合二级指标执行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进行实践总体效果评价, 分为五个等级:总成绩>90为优秀, 80~90为良好, 70~80为中等, 60~70为及格, 60以下为不及格。

2.2 学生实践成绩考核指标

对于学生实践过程中, 成绩考核指标主要分为三方面, 包含了岗位职责履行及效能、事故意识及执行和成果报告交流及反馈等[3]。第一, 岗位职责上, 学校和企业根据双方情况, 交换意见拟定适合于实践工作展开的岗位供于学生选择, 下设学生实践选择与专业、就业吻合度、专业技能提升和知识训练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情况、实习工作岗位效能、实习过程参与度和态度等四个二级指标, 本指标设计强调学生为主体, 与职业规划、就业工作、学习反馈等向结合, 培养自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能力, 实现学校—实践—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第二, 事故意识及执行上, 由于学生在校其实践训练上常常假题假作、模拟演练, 置身于实际工作中缺乏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事故等意识和执行度常常造成不必要损失和伤害, 因此设计安全质量教育和安全设施、产品质量事故辨别及预防、事故处理及评价等三个二级指标, 并设置减分项目。第三, 成果报告交流及反馈上, 将学生实践情况通过企业评价和考核、校内老师综合成绩评价进行表彰及反馈, 对表现优秀的进行宣讲, 并举办交流和报告会, 让学生自我参与评价、考核和反馈过程中, 实现思考、操作、交流和反馈过程, 整体提高思维、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结语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在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 通过总结和探索, 归纳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和企业共培养的体系, 其意义重大, 其指标体系需要动态来看待, 最终达到学生成才、学校育人和企业受益三方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旭平, 熊德敏.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9) :36-38.

[2]翟思成, 王文才, 闫肃.以专业为单元的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2) :40-44.

实践体系指标 第9篇

高职教育中常用小组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其中案例教学法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选择适当典型案例,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计划与实践,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促进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起到主导作用,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及探索学习。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发典型的实践教学案例必定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也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准备。那么在高职院校中建设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库的同时,还应该构建一套能科学、合理的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反应相应专业的特色,又能够体现案例库建设的质量。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对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探与研究。

二、评价体系的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以相对独立、知识内容相对完整的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案例为单元进行,通过观看、阅读、学习、分析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的传授、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知识迁移、技能掌握等。因此,案例库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两者的目标具备一致性。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目标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所以首先要体现案例库主要应用于指导实践教学工作,最好来自于企业一线的案例,同时要明确实践教学案例库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学生,教师起到主导作用。

第二,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系统完整的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特性,即具有完整性。评价体系的不完整会导致评价的局限性,也会误导资源制作者的建设方向偏颇,重点难以突出,案例资源存在缺陷,回头再次修改势必浪费很多时间与资金。

第三,评价指标体系应有评价易用性与可操作性。通常过多的评价指标会导致操作难度的增加,从而导致评价体系的存在价值。所以在评价体系中核心评价指标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既考虑到评价的易用性,同时兼顾体系的可操作性。

综合以上三点,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中,如果二者产生矛盾,评价体系指标必须在合理考虑完整性的基础上,抓住考核评价的核心性指标。

三、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观测的角度不同,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案例库的评价指标也不同。作为课程本身要考虑整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完整性;作为企业要反映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典型性、真实性、实用性;作为学生要反映知识的运用与学习的接受能力等。总之,实践教学案例库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课程的本质特性,能体现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质量。最终确定实践教学案例库评价指标有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从众多源指标中选择最能代表案例特质的核心指标。

原则二,综合较分散和稍小的指标,提炼实践教学案例库的本质特性,形成核心指标。

原则三,最终形成的核心指标要具备严肃性与权威性,在评价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时要确实能够具备客观的依据。

四、评价指标的形成

在分析评价原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构建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案例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五、评价指标的说明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案例库的编写一方面要遵循案例库编写的总体规范,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案例库中具体个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一)案例库的总体要求

案例库编写的总体规范主要表现在案例库的结构和总体内容上。

1.案例库结构。案例库的结构从个案数量及案例库提交形式三个方面体现。

第一,案例库个案数量。针对案例库建设的目标不同,所建立的案例库中包含的个案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实践教学案例库的编制目的是用于实践教学,其所包含的个案数量基本覆盖相应教学内容即可,数量以15个左右为宜。

第二,案例库的分类。根据案例库建设的目标,实践教学案例库分为专题案例和综合案例。专题案例,主要针对某些知识模块而设置的一些教学案例,含实训项目需求、实训任务分解、实训计划、实训过程演示、实训成果形式等。综合案例,是将一个或多个知识模块而构建的系统性的教学案例,含项目设计文档、项目任务(模块)分解、操作步骤、源文件、项目成果演示等,真实项目案例库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一般情况下,专题案例较多,综合案例相对较少。

第三,案例库提交格式的规范性。案例库的建设是基于共享的基础上的,所以案例库的建设最终都是以网页的形式提供给学习者使用的,所以案例库的主要格式是“word”和“html”,同时提供素材下载的是“rar”文件,模拟软件采用的是“exe”格式,视频使用以“wmv”和“swf”为主。

2.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内容。针对专业与课程特点,结合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内容分布,应注重以下指标。

第一,案例覆盖的知识点、技能点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多样性。首先要强调实践教学案例库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与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高度相关;其次案例所覆盖的知识要具备多样性,能反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第二,案例要体现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综合性。在分类的基础上,专题案例要突出不同知识与技能的重点,且在设计上要考虑企业真实应用的特点;综合案例则应注重整门课程的联系,体现商业应用典型性与企业应用的真实性。

第三,案例库的特色性。案例库应能体现专业的特色,依据需要采用案例的动画引入、案例描述、实践应用环境、案例应用效果、模拟仿真实验以及动画或者视频表现等多种形式来具体展现实践案例的应用。

(二)实践教学案例库的个案要求

实践教学案例库个案的编写也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两方面上。

1.实践教学案例库的个案结构。个案的格式首先要保证个案格式的完整。通常案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个案内容的简要概括与说明。

应用专业:能反映案例的所属的专业与应用范围。

内容简介:个案的基本介绍与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解决了什么问题,重难点等。

正文:包括相关背景资料和实践实施的过程。正文是案例的核心内容,应提供相关技能的应用背景材料,应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全过程。

案例拓展:以启发式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指导类似的实践问题。

视频:相关的动画与视频模拟或者演示。

附录:包含案例相关的素材、PPT、模拟软件等。

2.实践教学案例库的个案内容。个案内容质量的核心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应用典型性。要求根据商业应用的本需要,结合教学目的筛选和整理案例使用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体现新技术与技能的应用的代表性,是通用事件而不是个别事件。

企业应用真实性。案例来源应从企业实践应用中取得。应用场景与使用出处应保证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内容不能虚构,但可在某些细节上作适当修改,既保证了企业的商业与技术权利,又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技能。

合适的技术处理。案例实现过程应详尽,细节不可忽略,应用场景应清晰,问题解决的过程应清晰,技术应用需恰当,例如根据需要可采用二维动画、交互系统、模拟系统等。

六、结语

通过从多角度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分析评价,从众多的源指标中提炼了核心指标,从而构建实践教学案例库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案例库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实践性,同时也体现了评价体系的权威、完整、可操作、可评价特性。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质量的关键和核心要素,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便于在建设中操作。总之,依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全面地指导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又能评价实践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质量。

摘要:实践教学案例库案例的建设注重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建设,它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实践性,应能够覆盖整门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权威、完整、可操作、可评价,个案要真实典型。因此,从建设与应用的角度出发,最终提炼出案例库本质,体现案例库建设要求的核心指标,经过系统整合,最终完成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案例库,案例,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文士.质量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6-129.

[2]张峰,宋加升.信息化制造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7,(3):11-14.

[3]周梅妮,张振威.高校案例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高教,2011,(3):10-12.

实践体系指标 第10篇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课程的实践教学。证券投资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众多学者如王冰(2013)[1]、于丽红(2012)[2]、杨秀昌(2013)[3]等分别从产学研合作、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等角度对如何提升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教学水平进行了研究。然而以往学者的研究多是基于定性角度,很少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本文通过选取实践教学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进行实践教学指标的层级划分与权重确定,构建出一套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指标体系,以达到提升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AHP的相关理论

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homas L.Saaty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具体如下:(1)构建目标的层级框架:按照总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有序且紧密联系的层级构建指标体系。(2)构造判断矩阵:用两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之比的方式反映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等级,前者比后者指标同等重要、稍微重要、较强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分别标度值为1、3、5、7、9,相邻判断的中间值为2、4、6、8,由此构成判断矩阵。(3)计算指标的权重:根据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计算各指标的权重。(4)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可在允许的程度范围内偏离一致性条件,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4]。

三、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要求,最终选取了4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10个二级指标,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指标体系。(1)实践教学师资是指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承担教学设计、教学指导及教学考核的师资力量。该指标下设教学经验、科研水平、职称学历3个二级指标。(2)实践教学条件是指为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的场地、软硬件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该指标下设实践基地建设、实训室软硬件、教改经费支持3个二级指标。(3)实践教学内容是指依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实施与教学组织的过程。该指标下设教学组织安排、教材建设2个二级指标。(4)实践教学评估是指评估、考核及鉴定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目标实现与否。该指标下设学生评价、专家评价2个二级指标。

(二)一级指标的AHP分析

(1)构建目标的层级框架: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总目标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本文将其分解成4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评估。

(2)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对4个一级指标重要性的分析并结合两两指标比例标度值,本文认为4个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估,分别赋值4、4、2、1,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如表1。

(3)计算各指标权重

因此,一级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评估的权重分别为36.36%、36.36%、18.18%、9.09%。

(4)一致性检验

(三)二级指标的AHP分析

二级指标AHP分析原理和过程与一级指标相同,考虑行文简洁,本文对于二级指标AHP分析只列出结果。二级指标判断矩阵见表2。

(四)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文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指标的选取、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AHP分析所确定的指标权重,构建出了一套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指标体系,见表3。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发现在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基地建设两项指标的权重是最大的,分别为23.80%与20.78%。此外,教学组织安排、实训室软硬件及教师科研水平发挥的作用也较大。由此可知,为了提升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深教学经验积累:承担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更应随时了解证券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证券投资实践操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争取进入证券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丰富实践教学经验。

(2)加强实践基地与实训室软硬件建设:由于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必须加强校内证券投资实训室软硬件的建设,加大实训室升级改造的投入力度,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实践需求。同时,加强与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实习的机会,为毕业后顺利转型为应用型人才搭建桥梁。

(3)优化教学组织安排: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采用翻转课堂、MOOC等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金融精英挑战赛等证券投资模拟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真正提升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摘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证券投资学作为财经类专业实践性强的核心课,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一套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指标体系,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加深教学经验积累、加强实践基地与实训室软硬件建设及优化教学组织安排成为提升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AHP,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冰.通过实践教学推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浅析—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于丽红,兰庆高.证券投资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杨秀昌,张丽华.浅析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以《证券投资实验》课程为例[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

重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第11篇

事前定性法

“事前绩效评估”是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一种创新做法,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起点。所谓事前绩效评估,是指为加强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资金分配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和公正性,财政部门根据部门战略规划、事业发展规划、项目申报理由等内容,通过委托第三方的方式,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确定项目前对项目相关性、绩效可实现性、方案有效性、绩效可持续性以及财政投入风险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其结果作为确定项目及分配预算的重要依据。经过几年的试点,评估内容逐步完善,现各分项评估内容如下:

项目的相关性——政策相关性、需求相关性、财政投入相关性。

预期绩效的可实现性——绩效目标明确合理性、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程度、项目预期效益可实现程度。

实施方案的有效性——项目内容明确性、决策程序规范性、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性、项目资金保障条件、组织机构健全有效性、技术方案科学合理性、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有效性、项目管控措施健全有效性。

预期绩效的可持续性——政策的可持续性、预期产出及效果的可持续性、组织管理机构的可持续性。

财政资金投入的可行性及风险——财政投入能力风险、财政资金重复投入风险、支持方式导致的财政资金投入风险、项目执行风险导致的财政资金投入风险。

就目前来讲,事前绩效评估的指标是由以上五个维度来评估,主要围绕相关性、效率、效益、可持续性和风险来设计。而且里面有三个指标(即项目的相关性、实施方案的有效性、财政资金投入的可行性及风险)具有一票否决权。因为例如一个项目的相关性不强,和北京市的宏观政策没关系,和老百姓的需求没关系,那就会一票否决了。与此对应,在《北京市财政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中根据评估内容,专家将做出4个结论,分别是支持,调整完善后支持,部分支持,不支持。

事后定量法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北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对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做出阐述: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四)系统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能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五)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具体来讲,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或项目特点设定的,适用于不同预算部门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

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同构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分级指标、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构成。

绩效评价指标由多个级次构成。一级指标下可细分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亦可细分为三级指标,以此类推。指标级次数量根据评价内容的复杂程度而定,原则上不应少于三级。

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应以财政部门发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样表为准,原则上不予调整。三级、四级评价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或者调整。

指标权重是指具体指标所占的分值,反映具体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其中,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原则上不予调整;三级、四级指标的权重,可根据指标内容进行分配调整。

评分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其他经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相应进行制定。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形式有:财政部门组织评价、预算部门组织评价。其中,财政部门组织评价的形式包括财政部门直接组织评价(简称“财政评价”)、财政部门选取部门评价项目进行财政支出绩效再评价(简称“财政再评价”)。财政再评价,是指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对预算部门组织评价质量的评价和对被评价项目绩效的再次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百分制和四级分类。四个级别分别是:优秀(90分(含)—100分)、良好(75分(含)—90分)、一般(60分(含)—75分)、较差(60分(不含)以下)。

进一步优化

从以上事前绩效评估和事后绩效评价的指标对比可以看出,事前绩效评估的方法采用的是定性方法,而事后绩效评价采用的是定量方法。究其原因,记者采访了北京金凯伟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爱武,因为该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多年以来一直参与北京市的预算绩效工作。汪爱武说:“这就是事前绩效评估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区别所在。事后绩效评价需要非常量化,要具体到数值。而事前评估是需原则性的把握,更多是看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资金配置是否合理,项目目标能否实现,资金配置是否和目标一致。如果完全量化打分,不一定合适,因为事前绩效评估里面,有一些否定意见指标。如果一旦否定意见指标确定下来,其他指标再高分数也没有用。如果采取打分制,那多少分合适?因此确定出几块关键性指标,采取这种定性的评价,会更准确一些。”

而对于事后量化法,参与指标体系设计的北京源隆会计师事务所的总经理张欣告诉记者,这两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渐量化,尽可能做到客观。因为最早搭建这个框架,主要是延续财政部发布的指标体系模式,但是北京财政局结合了行业特点逐渐量化。尤其在大额专项资金里面,是绝对需要用数字表示的,所以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并且量化的结果就是让专家评价的时候,其手里的裁量权相对减少,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指标体系中主要是财政为主导,主要负责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定。三级和四级指标则是需要补充细化的,主要是通过中介机构和专家来完成,最后由财政部门来审核。只有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是客观公正的,那么才能保证评价的结果客观公正。

实践体系指标 第12篇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它并非间接作用于创新实践活动,而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系统[1]。对于本科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文章探索性地提出了基础创新能力及专业创新能力,认为二者共同构成了创新能力。

2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2.1 有一定创新意识,但不够强烈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实践教学中各项活动。但由于各高校所创设的实践教学资源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利用和创设条件,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指向性的实践创新活动。

2.2 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本科市场营销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专业素养综合因素的影响,思维敏捷,但陈旧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使得习惯于跟随性学习的学生,养成了依赖的心理,致使他们思考问题时,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2.3 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但缺乏创新技能

本科市场营销学生在实践中往往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及训练,缺乏创新技能,不能很好地将这些一闪而过的灵感串联起来从而创新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4 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目标不明确

本科市场营销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创新,但由于缺乏对专业就业情况的全面了解,导致了创新目标不明确。

3 构建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3.1 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选取最能体现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测算方法标准,统计方法规范,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导向性原则。开展本科市场营销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落实创新教育方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及具体指标要凸显出“创新能力”的导向,引导该专业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及应达到合格的标准,使其向着创新性人才的方向不断努力。

第三,系统整体性原则。设计体系中应有数量性指标、质量性指标,结构性指标;体现指标综合性的同时突出重点指标的主导性。

第四,实效可操作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要以一定的客观实际为基础,既简单易行,又抓住问题本质,且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结合本科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特点,在“产学研合作,提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的模式”[2]及“提供具体的5P+1TS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该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首先将研究对象的创新能力分解为2 个主要指标,即基础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其次对应这2 个方面的指标,分别设计了二级指标体系,共6 个分指标。

3.3 评价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思路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易操作的测评体系,具体如表1 所示。

以上评价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内容、分值以及2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为了体现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探索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将B类专业创新能力指标权重设为60%,而将A类权重设计为40%。A类指标由于属于定性指标,因此,可由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打分,取平均值。这样,可以运用公式“学生创新能力分数=∑每类指标分数 × 相应的权重”得出最终总体评价结果。一般地,可考虑设为A,B,C,D,E5 个等级,A优秀(89~100 分)、B良好(75~88 分)、C中等(60~74 分)、D较差(50 ~ 59分)、E差(50 分以下),根据分数来评价本科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文章在阐述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旨在突出本科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导向,为探索创新能力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彭宗样,徐卫,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苏玉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韦恒,刘宇涵,王瑞丰,等.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3):103-106.

上一篇:编辑信息速递下一篇:社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