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实施

2024-07-14

校本课程的实施(精选12篇)

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成功之处,思考之点

近几年, 各地积极落实教育部“三级课程”的要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按步就班, 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我有幸了解了几处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情况, 也促使我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部分学校的成功之处

第一, 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校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并已经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 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意义, 并结合本地、本校实际, 开发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山东荣成27中结合沿海优势, 开发的《海带文化》;济南稼轩中学立足于本校有专门的琴房和陶艺馆的硬件投入, 开发了《陶艺》《钢琴》等课程, 还结合学校所处位置是辛弃疾老家的优势, 开发了对“辛弃疾”研究的一系列课程;金城中学结合学校地处金矿产区等优势, 开发了“金山银海摇钱树”系列课程。这些都是各校立足本校特点, 挖掘、整理出来的有代表性的课程,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第二, 不少学校运用“超市”的经营特点来经营课程。如北京十一学校就有265门学校课程, 其中17门属于必选, 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和272个社团等, 这些数字背后的实质就是努力让课程的发展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 实现学生入校一色, 出校精彩的目的。

第三, 很多学校都注重对校本课程与统考学科进行整合。李希贵说过:“任何改革都不能以丧失学科成绩为代价, 否则是不现实的事情, 而且是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为了实现校本课程与统考学科的结合, 不少学校都鼓励本校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 开发与本学科相整合的课程。如有的学校把微机课与探究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掌握微机操作技巧的同时, 运用强大的网络,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还有的学校整合了物理、数学课程。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些思考

综观各地, 各校对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精彩纷呈, 创新思维随处可见。在肯定大局的同时, 下面笔者谈一下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些思考。

第一, 有些课程的编写者对课程的严肃性尊重不够, 过程粗糙。既然是课程, 就必须具有课程的严肃性, 不能几个人编本书, 到印刷厂印出来, 就定为课程, 质量不高不说, 还出现了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甚至在有的学校印发的“乒乓球”课程中, 把奥运冠军们的照片都弄混了。学校应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员要明确责任, 严格把关, 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相关工作。

第二, 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学生实际, 关注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只有让校本课程开展的初衷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在规划课程前, 学校要做好调查, 选好切入点, 因为那些没有生命力的课程即使开发出来, 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第三, 对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能简单处理。如校本课程中的《小草在哭泣》, 学习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切大自然的植物, 而生物课中《身边的小草》, 它更强调小草的生物属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和语文课本中都有不少的文言文篇目, 《传统文化》侧重于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 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则更加注重学生文言文方面的素养提升。学校一定要抓住这些课程的特点, 做好它们的整合工作, 绝不能简单处理。

第四, 校本课程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承受力”, 假如学校的老师总共不到百人, 却计划开发出几大体系, 共近二百门的课程, 这么多的课程, 谁去开发?开发了怎么教?有可能面面俱到, 而又面面不到呢?恐怕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教材”印完了, 除了迎接上级的检查外, 它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一哄而上, 搞形式主义, 只能劳民伤财。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数量并不一定越多越好。

第五, 不同学段的学校,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互相衔接。如红席编织是某地的一个特色产业, 于是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都以红席为素材来编写校本课程, 但假如三处学校编写的教材都是以红席的历史、红席的编织材料、红席的编织技巧等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编写的话, 三个学段的内容会不会重复呢?能否不同学段设计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呢?汉字的书写、果树的栽培、剪纸等课程的开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第六,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课程标准”相适应, 与地方教育部门的要求相切合, 否则只会成为短命的课程。有些学校把鲁迅的作品进行整合, 鲁迅的作品分布在初一、初二、初三各个年级的课本中, 假如学生在各个年级照常学习, 那还有整合的必要吗?假如进行了整合, 放到哪个年级学习最好呢?如果把学习的时间放在初一初二, 可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议论文呢, 他们又怎么能深入地理解鲁迅杂文的“如投枪, 如匕首”的议论风格呢?而若放在初三学的话, 毕竟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 中考又是很激烈的选拔性考试, 也不合适。因此, 整合需慎重。

第七, 开发校本课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如果哪个学生对《易经》感兴趣, 而恰巧有位教师颇有研究, 为这位学生专开一门课也未尝不可, 也许我们正在培养着一位未来的易经大师。

第八, 建立并完善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对校本课程的教与学进行科学评价的体系已是势在必行。以评促学应该成为管理的常态, 包括怎样评价教材, 如何进一步完善教材, 这些都应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同时, 及时予以配套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2篇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一)何谓“校本” ?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为了学校:为了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二)何谓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制度的和非制度的)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今天所说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

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如从形式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从层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如项目课程、经验课程、技能课程等。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类型:

1、显性校本课程与隐性校本课程

2、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

3、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

几个相关概念:

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泛指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发的所有课程。而校本课程仅是指狭义的学校的课程,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言之,学校课程指向课程管理的主体,校本课程则是指向课程的形态。

2、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为规范和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平台;原来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如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重要的是应该把“课”“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使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活动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类型课程都可以纳入进来。

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而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它们有不同的开发与决策的主体,具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设计过程。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

一是看课程权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是选修课程。

二是看设计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三是看设计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开发、设计的。

4、“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

相同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同属于学校课程。

不同点: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是选修课程,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是必修课程。

5、“校本课程”与自编教材

开发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教材,但要尽量限制),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式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

总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应于三种课程,有三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有优劣,把三种课程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发挥不同层次课程开发的优势,扬长避短,将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国家课程是统一性、规范性,校本课程是个性、差异性灵活性,二者是互补的。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基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教师发展或是学校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的特长。

从学校课程看,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活化,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性发展素质,是必修的。第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愿景,是个性化。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的是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一步是做好需求评估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步,课程开发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的根本原因。

二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即促教的需要,这也是重要原因。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智慧,提高课程创生力,实现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的转型。这种课程创生力,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主要工作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是教师课程创生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发掘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并将这一资源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内外两种途径,其中,内部途径是内生力量,是最有效的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最有力的内部途径,也是实现每一个教师“做最好的自己”的有效捷径。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提出的“结合学校优势”这一要求的体现,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必然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即:兴校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生和教师的特长或专长是学校特色的具体表征,学校特色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或者说是自然结果;特色学校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三、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自行选择能够使其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念,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针对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发展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四)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独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六)民主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即:开发什么。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

6、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一)选用。课程选用是教师从国家、地方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直接选为教材。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或学校课程的开发成果。

(二)改编。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进行重组,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1、课程改编。即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

2、课程整合。即按照某个重要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

3、课程补充。即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还可以是适宜的拓展。

(三)自编。自编是教师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学校课程进行自主开发。即按照学生课程需求的评估以及可得到资源的分析,开发一门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在这部分中要特别注意:

1、将教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基础,把有特色的课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

2、把地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地方文化课,让孩子们感受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

3、把教师的经验特长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智慧潜能,将教师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转化为校本课程。

4、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已有的明确办学理念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5、把选修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充分借鉴学校开设选修课与活动课的经验,在选修课与活动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化改革,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6、将校园活动转化为校本课程。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进行系列化开发与目标化整理,就能顺利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即:开发路径。主要包括:成立组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申报与审定——课程推介与选课。

1、需求评估。教师自行或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一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直接导向性。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是评估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2、确定目标。根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结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分析与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自身开发能力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确定自己开发的目标和方向。

3、编制《课程纲要》。在申报课程前,教师需编制《课程纲要》,即教师自己对改门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课时安排上,一项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几节课,可以是一周一节,也可是隔周一节,还可以是一个半天的时间学习活动。

4、课程申报、审定和推介。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自己的特长申报课程,申报课程时须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同时提交已编制好的《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方案》。教科室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由教导处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供学生进行选课。

四、如何实施校本课程?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校长、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人员构成。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及相配套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等。教科室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定,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课程实施。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如果选择的学生人数不足10人,这门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设置校本课程,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小学、初中每周至少1-2课时,并一定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

主要包括:时间、内容、教师、场地等,主要形式就是选课走读。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性、探索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充分体现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关于教学内容问题。校本课程可编写教师用书或讲义,原则上不编写教材,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3、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记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有激励功能。

学校要发挥校本课程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考核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小学、初中采取等级加评语,高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应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之中。

4、教材管理。校本课程可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但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学校要量力而行,不提倡印制精美校本教材。任课教师的《课程纲要》和教案是最好的校本教材。

教师层面的课程方案 一般项目

开课教师 教学材料 课程性质 学习时间 参加对象 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陈述

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

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

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第3篇

深入分析课程,确定实施可能

课程开发伊始,我们便定位在“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在英语中体味生活”这一理念上,开办故事阅读课程,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努力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课程的活力。

世纪小学开办故事阅读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1.适合儿童特点,满足学习兴趣

儿童乐于读故事,因此开展故事阅读校本课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健康发展的需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呈现模式单一的教材不能激发学生新奇感和强烈的学习兴趣,而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阅读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适于语言输入,提高语言表达

听说读写能力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能力的增强能带动听说和写的能力提高。在国内学习英语,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语言输入量欠缺,北京版教材特点是较多关注词汇、句型、对话的学习,学生听说能力较强,而教材中配套的故事较短并缺乏趣味性,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阅读故事,增加语言输入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依据学生需要,科学选用教材

为了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基于课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了多项分析与对比后,我们在众多教材中精心挑选,最终选用英国经典教材《典范英语》,使其和北京版教材互相补充。

1.原版引进

《典范英语》原名《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是一套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闻名英国、享誉世界的英语母语分级学习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它弥补了现行的北京版英语教材有些词汇和表达与英国本土习惯不够吻合的缺憾。

2.回归故事

《典范英语》回归语言教育之本,让学生浸泡在具有人文内涵的故事和文学读本中,使学生轻松、快乐、自然地习得英语。现行的北京版英语教材是以学习对话为主,主要采用听说教学方法,学生在表演对话中操练和学习语言,两套教材并行,相得益彰。

3.符合认知

现行北京版教材是以功能意念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侧重的是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听说语言技能较强。而《典范英语》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两套教材并行,有利于多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4.多元统一

读故事、学英语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典范英语》教材体现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把美德、文化、百科、历史、地理等内容巧妙地融合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材料。现行的北京版教材是按照话题呈现生活中的英语,侧重语言的日常应用。

因此,两套教材互相补充,可以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人文素养。

推进校本课程,探索多种策略

1.研究《典范英语》,制定课程目标

开设《典范英语》,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经过校领导和英语组教师反复研究和讨论,我们确定的课程目标是在愉快的氛围中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自然学习语言。在英语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热爱阅读,主动阅读,形成习惯,从阅读到“悦读”,提高了能力。

2.学习《典范英语》,融合两种理念

《典范英语》强化的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了更好地融合两种教学理念,我们请北外课题组负责人韩宝成教授和课题组老师来校作报告和指导教学。通过专家讲座,教师们明确《典范英语》倡导“语感阅读”法,语感阅读就是要以读为本,拼读领先,听读结合,形成语感,分级加量,促说带写。教师们要把《典范英语》倡导的人文教育渗透给学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采用整体教学法,展示校本课堂

《典范英语》倡导的是语感阅读,整体输入、整体输出的教学方法。我校英语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讨《典范英语》的教学模式,经过学习、研究和专家的指导,教师们形成了自己的“整进整出”教学模式,力求以营造英语生活氛围、感受故事情景为基调,注重整体感知,从整体理解到具体表达,时时发挥学生主动性,使课堂校本化、生活化。

4. 明确教学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注重打开视野,培养阅读兴趣。大量的经典故事,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异国文化的大门,学生在阅读中开拓的是眼界,激发的是兴趣,教师在实践中,更是把阅读兴趣培养放到首位。

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听说读过程中,我们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学生能够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在听说读中形成语感。

注重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运用阅读策略,自己阅读、自己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梳理、总结实施成果

在《典范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扩大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在收获与欣喜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故事阅读课程刚刚开始,如何进一步开发多样教学方式,利用多元途径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和学习语言,值得每位教师继续探索;怎样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兴趣阅读中提升自学能力,仍需教师不断研究;《典范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异国文化,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媒介,理解西方文化,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更是今后的重点工作。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第4篇

2003年, 从“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教育哲学出发, 我校确立了构建以人文方向课程为主流选题、兼有其他方向课程选题的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坚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探索阶段 (2002.8~2004.8) :2001年6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以理论学习、编制开发指南为基本标志, 学校开始在兄弟学校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2.校本课程开发“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阶段 (2004.8~2005.7月) :按照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和学校教育哲学、文化, 以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开发课程纲要与文本为标志, 通过学校管理者→确立学校教育哲学→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进行具体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高中新课程整体框架内开发校本课程, 即选修Ⅱ序列。

3.校本课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阶段 (2005.8—) :在学校管理者推动基础上, 以对课外活动课程化、“周四大讲堂”为基本标志, 通过师生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等途径, 实现校本课程开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取得新突破。

二、实施策略

1. 校本课程规划策略

建立组织。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 校长任主任, 下设开发研制部、专家顾问组。成立实施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

现状分析。首先, 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2003—2006年期间, 坚持每年都对学校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其次, 优化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2003—2006年, 通过自查、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 对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

目标拟定。从学校“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教育哲学出发,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民主审议, 拟定海口一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方案制定。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总体方案等。

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 保证开发足够数量的模块, 保证相应的课时, 及时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目录和说明。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2. 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校长是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需求评估。通过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 定期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评估。

教师培训。在课程开发前, 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课程开发技术培训, 提供业务支持。

课程申报。根据学校要求, 申报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 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 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

民主审议。由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 依据审议原则与标准, 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 从校本课程的选题、目标、选材、组织、评价和需求等方面进行论证。

课程立项。经审议通过后, 作为校本课程立项列入《校本课程目录》, 拟安排开设。

编制文本。是否编制文本、讲义等, 量力而行。部分拟编制文本的校本课程, 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说明》编制开发方案, 正式编制文本。

文本审定。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

3.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公布课程。经立项列入学校《校本课程目录》课程, 向全体学生公布, 提供给学生选用。

学生选课。流程: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交教务处———汇总成《课目表 (课程菜单) 》———下发学生选择———教师指导———填写课程《申请表》———上报教务处。

编班排课。教务处编排教学班 (每个教学班不少于30人) 。以教学模块形式, 编制《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并公布课程科目、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生名单、地点、时间等。

实施教学。目前, 我校每门校本课程每学期教学时间为36课时, 计2个学分, 每周安排2个课时, 学生走班选课。

跟踪评价。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需求追踪。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

动态调整。根据学生需求变化, 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

4. 校本课程学分管理策略

教育部《方案》规定, 学生毕业的选修学分Ⅱ不低于6学分。

(1) 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一是学生参加校本课程修习的时间, 必须达到规定的90%方为合格;二是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模块修习过程反映;三是修习完的校本课程模块考核成绩, 综合三者给学分。

(2) 校本课程学分的分配:我校规定每个校本课程模块36课时, 2个学分, 每周为2课时。在高中前二年每个学生必须完成3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以获得选修Ⅱ6个基本学分。其中, 高一必须完成1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获2个学分;高二必须完成2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获4个学分。

(3) 学分认定的操作程序:学生提交学分认定申请表———任课教师审核和初步认定学分———学分认定小组复审———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批———公告。

为规范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我校还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立项与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班管理办法》等, 实行教学班责任制, “谁上课, 谁负责”。

三、呈现形式

课程以模块、文本或纲要、课堂教学等方式呈现。

四、成果实践效果

2009年, 我校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验项目, 被评为“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优秀成果推广项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在课程“超市”中自主“点菜”, 自主选择, 广泛参与, 经历得到丰富, 视野得到开阔,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学生深情地说:“教师精辟而富有激情的讲解, 配合精妙的多媒体展示, 使我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流连不已!”2007届 (6) 班的陈玉妃同学写道:“在选修‘话说海口’的学习中, ……我深深地感觉到, 老街是份值得重新挖掘的宝物, 更是一项值得开发并且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前景的旅游资源。”李佳玲、陈雪宁同学选修“趣味逻辑泛舟”后说:这是一门动脑的学科, 让我们受益匪浅, ……生动、有趣, 发掘了自己的潜能, 激活了我们思维, 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11月, 第三届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城市协作会在我校举行了高中校本课程课例观摩与研讨活动, 全国有700多位局长、校长到校观摩校本课程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感慨地说:海口一中校本课程开发“非常严谨、规范、到位”。广东省增城市教育局代表团的考察报告称“海口一中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 赢得了代表们的一声声赞誉。海口一中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现在, 参与课程建设的家长已不是少数, 家长说:“一中老师为孩子们开发了这么多校本课程, 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陶冶了他们的品性, 这对孩子们的自主成长、个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参与活动。”

校本课程实施的学习体会 第5篇

校本课程实施的学习体会 2009.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方面的,也有阻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崔教授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所以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谈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6篇

茶艺校本课程的设置

社会上对茶艺教育有一些片面认识,认为茶艺教育就是认识茶的活动,只要让学生了解了茶文化的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国“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及本校学生德育的实际情况,依托北师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同研发出版专著《茶道五千年》校本教材,它作为我国第一本针对青少年茶艺培训的教材公开在全国发行。教师们设计了大量开启学生人文素养意识和茶艺实践能力的有益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茶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完善自身品德的行为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校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等,开发茶艺校本教材,进一步规范了茶艺教育的内容,初步建立了学校茶艺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包括:《走进茶世界》《中华茶上下三千年》《中国名茶》《茶艺与茶道》《茶与健康》等六个模块。课程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在茶艺教室进行授课,并开展走进茶基地、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最终达成学生能够简述茶文化历史起源、指出中国茶区分布图、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掌握简单冲泡不同形状的茶叶等课程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茶艺校本课程的实施

1.“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地方课程,学校在传承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拓展茶艺课力度。在3-6年级共9个班的学生中,开设以传授茶艺、感知茶德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教学,通过漫画形式的茶德、茶史讲解,以逼真茶具的校园墙壁画为背景,以班级茶文化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板报为运用载体,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茶文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氛围。同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级授课、个体观摩、亲自操作、基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形成针对这门课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校园茶文化环境的熏陶、课堂茶艺技能的培养,多维度的实践操练等途径,学生提升了对茶艺的学习兴趣。

2.“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茶艺教育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全校3-6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开设2课时传授茶艺、感知茶德的茶艺与实践课相结合。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认真学习泡茶、品茶的技能,还搜集课外的茶艺技能,并将其适当加入茶艺课堂与同学分享课外所学的技能。学校为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的学生,成立的茶艺社团,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在茶艺社团中,学生通过参与式学习实践,收获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茶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品茶、泡茶技能为主,课下突出“以茶育德”的功能为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探究式课堂”发掘学生探究潜能

以茶为载体、活动课为平台、德育为核心,将茶科学、茶人文与品德课相融合,设置品德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程中六个模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中国名茶,切身体会传统茶文化的优雅,进而形成自身道德行为方式。通过培养学生茶艺技能的知识,引领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茶、赏茶的实践活动,以茶为纽带,使学生们走向社会、服务社区,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内化茶德,提升他们的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分工,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更好地推进茶艺资源转化,学校采取了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教学模式,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茶艺课程的学科特点,学校克服师资和教材等困难,将《茶道五千年》教材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写进课表,其中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茶艺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在五、六年级开设茶艺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使学生对于几千年来茶文化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茶知识研究的探索历程、科学造福人类的伟大功绩等有更深刻的理解。茶艺课程的开发,也是我校茶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不断整合的一个有益尝试。

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7篇

一、课程开发, 在一次次修订中蜕变

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 结合地域特色, 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前期认证, 以独特的视角, 捕捉身边的课程资源, 确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从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依托家乡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礼仪习惯等丰富的教育资源, 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家乡, 让每一个学生热爱家乡”为目标, 确定了我校的必修课程——《腾飞的凤凰——唐山》。

《腾飞的凤凰——唐山》分为一至六年级六册教材。各册教材的编写都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 确定主题, 选取内容, 尽求浅显易懂, 贴近生活实际。在教材板块设计和美工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单元版块明了, 课后设有“小调查”“小探究”“动手画”“动手拼”等实践活动,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后的“展示与评价”版块,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几年来不断对其进行修正,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 力求使其集知识性、本土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让学生在了解唐山的名胜、风俗、文化等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

二、课程设置, 在一次次选择中成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 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个性发展, 汲取外校的经验, 深入挖掘本校的资源潜能, 尤其是充分开掘教师的潜能, 使得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在不断的选择、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确定了少儿形体、七彩儿童画、小小书法家、航模、软雕、少儿键盘等十几个门类的选修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 每周一课时。教师在根据自身特点的选择中成就了好课程, 学生在一次次选择中发展了各自的特长。

三、课程评价, 在多元评价中完善

长期以来, 我们认为学生成绩是评价教学的唯一标准, 结果导致了分数竞赛, 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令我们教育工作者痛心。痛定思痛, 我们明白了要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摆脱单一量化评定的方法。因此, 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精神, 突出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 更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 学校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式, 使评价自成体系。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及灵活: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表现和知识、技能层次随时提出申请, 教师要及时做出等级认定。这种评价体系成为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学生在这样的评价里更能够找到自我, 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自信。

四、课程实施, 在校本课程里实现

几年来,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极大地促进了特色校园的建设, 激活了校园, 激活了教学, 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师生以特色为自豪。特色学校的社会效应更不可低估, 社会、家长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 自觉或不自觉地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 知行合一爱家乡

《腾飞的凤凰——唐山》这一必修课程的开发凝聚了众多教师的心血,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更是不断探索, 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新思路。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学校网站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版块, 任课教师专门制作了《唐山皮影》《唐山评剧》《唐山人文:帮一点》《迁西板栗》等专题学习网站, 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与对家乡的情感体验。这也有利于实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家乡、爱家乡、赞家乡、游家乡, 从而作到“知行合一”。为此, 任课教师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坚持从实践中来, 回到实践中去, 相继开展了“家乡变化大”小小摄影比赛、“我眼中的家乡”征文、“腾飞吧唐山, 我可爱的家乡”及“赞美你新唐山人文精神”主题演讲、诗歌创作和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活动中学生成为自发宣传家乡的小使者, 把自己对家乡的深入了解通过写一写、画一画、拍一拍、讲一讲等方式记录下来, 并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张张以学生视角拍摄的家乡的照片及一首首小诗等, 会让我们觉得那是宣传家乡的最好的名片。

(二) 重艺术熏陶, 促习惯养成

为了培养知书达理、志趣高雅的学生, 我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结合教师实际对校本选修课程进行了深入开发, 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九门课程。课程中从简单的运笔到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准确把握, 一幅幅逼真而又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一个个舒展的形体动作……都凝结着教师许多心血。在学生一张张充满个性的创意作品、一次次近乎完美的展示中师生收获的是骄傲与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的无形的艺术熏陶与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是最宝贵财富。

《走向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8篇

一、依托区域场馆,分享课程方案

区域场馆是区内所有学校拥有的共性资源,但场馆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的利用因学校、学科、年段、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个性。所以,在基础型课程中利用场馆解读文本内涵是比较容易形成共性的课程方案。比如,我校陈露嘉、李碧玉老师利用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进行高中政治实地教学,王玥老师利用青浦博物馆进行初中历史实地教学等,均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配合。在此基础上,我校就长期合作与区域分享的细节问题,与各区域场馆进行了深入研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学校、服务课程、服务学生。

二、依托学校优势,课程走进社区

我校天文台配有大型折反式天文望远镜KP400以及星特朗80EQ便携式天文望远镜6架,“瀚宇天文社”是我校学生明星社团,该社团从名称、社标、招募到活动方案全部由学生主持,由王金勇老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了使我校优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瀚宇天文社”定位于“亲子”与“社区”,定期开展“瀚宇天文社”校内外亲子活动,并着力推进“路边天文”活动,使更多的人能够享用学校优势资源,真正实现学校资源为社区服务的理念。

三、依托教师资源,分享课程思路

教师个人充分挖掘自身课程资源,与兴趣、优势相结合,以独特的资源展现课程创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此类校本课程通常无法复制,但其思路可以共享,为其他学校开展类似的校本课程分享更多经验与教训。如我校沈磊、王玥、金美芳、王应刚老师合作进行了“青浦一波士顿”空气污染跨学科探究课程。实践证明,尝试探究型课程的国际合作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享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对于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又如,我校赵丽萍老师开展了“气候酷派”校园行动课程,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全球变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更迫切地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以上这些课程都受到学生和家长高度青睐,为学校和区域打造校本课程个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依托学生资源,分享课程经验

通过大量乡土环境课程的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远比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受欢迎、更能激发兴趣、更贴近社区、更显实效,也更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受益也更大。如我校开展的青浦水污染情况的研究课程、青浦护城河的保护探究课题、学校二号楼保护的辩论会及建议、“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体验活动、学校阅览室旧报纸的整理与利用研究、“青浦百年报业馆”的创办提案及相关研究、青浦图书馆实地考察报纸装订技术的沿革、千年蟠龙镇的保护建议、北门老街的保护建议等。其中2009年初二(3)班飞月小队的“青浦百年报业馆”提案受到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于2009年选址朱家角老街开始正式筹建。可见,学生的课程或课题思维有时比教师更活跃,深入社会的面更广,多数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回馈社会,体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向上、务实负责的精神风貌。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9篇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 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以课改为载体,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做到以师生为主体,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1、学科学习的拓展性课程

(1) 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 鼓励优秀学生个性发展。

(2) 语、数、外、理、化补缺、补差, 帮助后进学生强化学科知识。

2、科技创新类课程

以科技创新比赛所涉及范围为主, 由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 通过选拔参加。

3、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交际礼仪、修养、学习方法等。

4、体育技能类课程

球类、棋类、田径、健身操、定向运动。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 通过选拔参加。

5、报告、讲座类课程

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与名师论学、对话。心理讲座课。

6、艺术素养类课程

民乐训练, 声乐训练, 美术鉴赏, 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 通过选拔参加。

7、活动类课程

以学校四大节日 (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 开展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 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 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教师是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 因此也是承担校本课程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我们都可以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教育理念、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社会发展的要求, 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重要目标, 促进我校课程改革的实践。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 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 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 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甚至就是课程本身, 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自然联想到编教材、印教材和发教材。其实, 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狭隘的理解, 甚至是一种误解。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 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 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 就可能使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 不但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 同时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用价值。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 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 它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 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 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如果硬要把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到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 就会破坏它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 造成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生命力的丧失。就课程类型而言, 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 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 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教, 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做事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采取: (1) 补充。在原有教材基础上, 进行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使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 (2) 整合。不同单元, 不同学段出现的相同知识领域的整合。 (3) 调整。根据不同学生, 不同兴趣、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4) 选用。在国家与各地区不同版本的音乐教材中, 选择优秀的内容与作品进行校本化处理。 (5) 开发。充分利用本地区, 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

口语交际校本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第10篇

一、建立训练序列, 明确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们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有关要求, 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发挥广大教师的智慧, 确定了我校口语交际课程训练的总体目标、学段具体目标、学段训练纲要。

二、建立训练模式, 提高指导实效

目标明确了, 如何进行指导和训练是个关键, 我们提出了“课堂上学方法, 生活中练能力”的做法, 要求老师以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为依托, 教给学生一定的口语交际方法, 指导学生在呈现生活、再现生活、设计生活、模仿生活中加以运用。

为了使训练到位, 解决训练少的问题上, 每天早晨的课前十分钟, 我们作为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时间。依据训练纲要, 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根据不同的训练形式, 让学生每天进行说前的材料搜集准备, 第二天早上十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三、结合生活训练, 提高说话兴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我们要求老师一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及时把生活的感悟表达出来;二是引导学生把叙事性作业、体验式德育活动等的过程、体会、收获说出来;三是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确定训练主题, 各年级以学年为周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 我们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入手, 低年级愿意讲故事, 老师就引导学生把读书看到的、电视上听到的、爸爸妈妈讲到的, 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中高年级喜欢讲见闻, 老师就引导学生把听新闻、读书、回家的、道听途说的内容呈现给大家。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泉活水, 使学生保持一种表达交流的兴奋状态。

四、实施有效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对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进行教学时, 我们发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时, 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一些弊端:一是评价面不广;二是效性不强;三是连续性不够。我们在深入反思现行评价方式的基础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 以及对家长、教师、学生的深入调查, 尝试运用“口语规范星”卡, 实施对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有效评价, 以促进学生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第11篇

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如何让本土的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中,这个课题应当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终身摸索和探讨的课题。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较关注对学生进行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节美术课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或做成一个系列或知识逐渐提升递增,增加课时及学习内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了解:中国除了有兵马俑、长城,还有戏曲、武术、陶瓷、雕刻、书法等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的特色园林建筑、民族服饰以及刺绣、剪纸、蜡染、编织各种民族工艺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我认为除了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外,更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插入一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观摩鉴赏实物并亲自参与制作作品,以加深对我国民族工艺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在近年来的美术开放示范课活动中,我和身边的多位美术老师都选择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来进行研究示范。其中包括了民间工艺、中国画、剪纸,印染等领域的课程的初探和尝试,成效是可以肯定的,有很多亮点。

课例一: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民间面塑》。

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收集自己或亲戚朋友家的特色民间玩具,有条件的可以去学校附近的小商品市场逛逛,那里有很多有特色的充满民族的小商品和小玩意儿,家里有电脑的可以和家长一起上网收集民间玩具相关图片,带到课堂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欣赏,一起玩一玩,说一说,看一看,再画一画,老师再适机展示更多的民间玩具图片和实物,再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玩具因不同民族地方特色其制作的玩具在材质、造型、风格、色彩和制作工艺方面的区别。再结合主题,这样,学生的作业丰富多彩,又有民间特色。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孩子们的吸引可真不小,孩子们的收获也丰富。

二、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载体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基层的美术教育事业同样得到很大发展。随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源源不断进入课堂,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三、以现代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探究

(一)近年来,原来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但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段时间来,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美术教育“创造”与“继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现代美术教育要注重“创造”与“继承”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重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形成部分童年经验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心灵。

(二)美术的传统不是模仿、顺从,而是怀疑、挑战和反叛。试想如果没有借鉴传统,哪能有新的创造?弘仁用笔空灵,以俊逸胜;髡残笔墨沉着,以醇朴胜;八大山人笔致简练,以神韵胜;石涛笔法恣肆,以奔放胜。当画坛趋向复古,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他们挺然而出,打破当时画坛的寂寞,并以独特的画风示世,这在画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他们既是旧传统的积极继承者,又是传统最具有反叛性的挑战者。积极的继承是为了反叛和挑战,反叛和挑战的成果表现为新的创造。美术总是在不断进行艺术创造与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向前发展起来的。

(三)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永恒主题,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复兴民族、振兴中华,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美术发展史就是美术创新史。美术创新对现代美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走出课堂大胆的让孩子接触本土的传统艺术环境大有好处。传统的艺术资源需要我们的孩子去承传和发扬,相信在我们这些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传统艺术这朵奇葩会越开越璀璨!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英语教学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校学生的学习要求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当地的各种教学资源来开发一套适应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学校能够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意识,也更适应于学校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由于地处山区、教学条件落后、教育资源欠缺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教学方面有所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

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是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的前提条件。为此,我校英语教师通过研讨,吸收现在使用的仁爱版教材以及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自行编写了一套以英语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材。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我校开展教育工作不仅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还有颇多的益处。这套教程的编写,使全体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师整体的水平, 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时效性原则

时代在迅速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的更新真可谓是日新月异。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跟上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的进行创新,删除教材中陈旧和过时的内容。

(二)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超出其理解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三)实用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学习的内容一定要能有所应用,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

(一)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

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了一套以英语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英语校本教材。这套教程分为12个单元,每4个单元为一册,三册书供三个年级使用。该套教材是以英语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其中包含了:西方国家的姓氏文化、西方国家的餐饮文化、西方国家的风景名胜、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西方国家的宗教文化、西方国家的音乐文化等等。该套教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 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校本课程教材经过教师集体的编定后,下一步的操作就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为了能够使校本课程高效的发挥其作用,我校对课时的安排、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了能够清晰的描述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特举出以下案例:

我校编制的校本课程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对英国的城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内容涉及到许多的地点名词,例如,图书馆、医院、旅馆、餐馆、邮递局等。这些地点名词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有关地点的词汇。掌握这些地点名词是进行地点询问的基础,接下来引入There be句型:Is there ahospital? Yes, there is /No, there is not.然后教授学生另外的问路方法,如:Where is the bank ?让学生套用这些句型进行反复的练习。由于这些句型简单易学,同学们很快就能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动词的学习是英语语法中的重难点,本套教材的编写对于动词的学习也有所侧重。为了能够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动词词组时,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动词词组。为了能让学生对动词词组的印象更加深刻,可以制作一些词组卡片,让学生进行循环的记忆,有助于学生记忆更多的动词词组。

四、校本课程开设的效果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了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气氛,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畅快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学习潜力也可以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英语成绩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能够按时的完成教学进度提供了保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再需要老师再耐心反复地进行说教,大多的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

(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提高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学生有了自信, 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不再会有畏难,对于学生的全面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导学案教学法

我校为了能够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整改,开展了许多教学活动。我校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特采取了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而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

导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导学案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导学案的内容包括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每一节的重难点、学习方法指导、课堂达标练习和课后作业等。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所设计的这些内容,来进行预习工作,通过对课本认真的阅读,按照导学案上的要求完成相关的题目。导学案教学方法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极为有利。

六、导学案中的“导”与“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灌输,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教师心中还是一个未知数。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 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成为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激情。导学案中的练习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进行设计,难易要适中。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的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学习特点的不同等各种因素,为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样一来才能编制出更好的导学案,以达到教学互长的效果。

导学案的设计,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有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查找资料、同学之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结束语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适应具体的学校,积极响应了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促使学生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也是一艰巨的任务,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为了更好的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我们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其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及教学水平做出最大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廖正峰.愉快学习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研究下一篇:广播电视检测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