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2024-08-27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精选12篇)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1篇

实行五年制而不实行“三二分段式”教学, 有利于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很好地衔接起来, 可以高效率地、最优化地进行课程设置, 保证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数, 无论是文化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学习都能达标。同时, 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 不存在重复学习等问题, 有效教学时数高, 最终学生既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高于中专生, 又在动手操作技能上强于本科生。而且学生年龄小, 可塑性强, 在校时间长, 有利于系统地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因此, “一体多翼”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效。

为体现这种“一体多翼”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 将课程分为公共课 (即文化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其中, 选修课又为分人文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以“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岗位为职业面向, 从第二学期起至第八学期, 以市场较为热门的开发软件.NET和.JAVA为核心课程,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通过不断的项目实施与实训, 最终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高于中专生, 在动手操作技能上强于本科生。

学生由于个性差异和兴趣不同, 对就业岗位的选择不同。为保证学生在就业时具有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 选修课的开设相当重要, 是实施“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选修课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第二类为专业必备技能选修课———文字录入;第三类为IT从业预备课程———企业课程;第四类为专业技能选修课。

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我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包括音乐、形体、交往与礼仪、书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消费心理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起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重要作用。因此, 我校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开设了不少。此类课程的开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陶冶人文情趣, 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综合素质, 使学生受益匪浅, 从而保证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利于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底蕴,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不间断选修课程———文字录入经过调研发现, 文字录入虽为简单的键盘录入, 但其却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 甚至是不少IT企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 而且有些单位对输入法有指定的要求 (如银行、保险、医药等行业要求学生使用的输入法必须为“五笔”) 。因此, 我校将“文字录入”设为不间断的长期选修课程, 从入校时的第一学期到离校前的最后一学期, 每学期都开设该门课程, 从基本的指法训练到长篇文章的录入, 形式上从看打 (看着文稿录入) 到听打 (听他人口述进行录入) 再到想打 (用电脑进行写作, 边思考、边修改、边输入) , 使每个学生在掌握大众化的拼音输入法之外, 还掌握一些行业规定使用的五笔输入法, 还有些学生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学习了“纵横码输入法”。第四学期, 让学生参加南京市文字录入统考, 学校每年的技能节也将其作为一个必赛项目, 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考核要求, 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刺激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在实习前都能达到若干企业关于录入速度的要求, 这是一般中职生和高中起点的高职生在校训练期间达不到的。“文字录入”选修课程的有效教学, 为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各种岗位提供了基本保障。如从事数据处理、电子商务、在线技术支持的岗位就对文字录入速度有非常明确的较高要求, 我校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与其他学校三年制高职学生或中职学生相比都较突出, 因此获得晋升的机会也更早、更多。

IT从业预备课程———企业课程为有效地缩短与企业具体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企业课程的嵌入。我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虽未与任何一家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培养, 也没有冠名班, 但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七学期、第八学期中的选修课中嵌入了IT从业预备课程———企业课程, 其实质是将企业培训前置。这些选修课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商量教学计划, 由企业根据教学计划派工程技术人员或专职培训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指导, 并通过学校实训基地的设备进行现场操作,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 除了针对工作岗位专门的技术培训外, 还包括企业共享的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思维方法、生活观念、发展走势及共创的精神氛围等, 同时他们还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在教学过程中, 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将来就业的工作单位, 亲自耳闻目睹工作现场情况, 使学生对企业有更深的印象, 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认同。在教学方法运用上, 企业授课教师有更多的实践经验, 他们更侧重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真实性, 由于企业的案例都是具体的实例, 加上教师切身的体会并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易于学习和理解。我校与两家企业开展了这类选修课程的嵌入教学, 课程结束后, 学生对企业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企业高度认可, 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专业技能选修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具有多层次性、多方向性的特点。根据近几年来对学生就业时的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的分析, 学校开设了专业技能选修课, 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络中继设备维护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市场上已经有专门的公司承包了电信、移动的这部分工作。因此, 我校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维修类和网络类课程, 这样学生既有硬件的知识, 又有网络的基础知识, 加上主动学习的态度, 对维护工作上手较快。网络的普及使网络媒体越来越重视交互性, 可监测性使其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前景非常广阔。个人、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建立网站作为宣传自己的平台, 因此, 网页设计的前景很好, 需要更多的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根据其岗位对应的知识、技能, 我校开设了《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网页动画》等选修课程。

以上是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由于五年制高职整合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避免或减少了某些课程的重复, 使得学校有更多的时间完成选修课的开设。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眼界开阔、择业面宽、适应性强、后劲足、就业率高、就业竞争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参考文献

[1]李波.改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管理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9) .

[2]顾海兵.真大学:选修课比重须超过60%[N].南方周末, 2010-11-19.

[3]梁裕芬.面向学习者进行教学设计保障选修课的教学质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6) .

[4]孙睿.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5) .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2篇

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调整的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有了较大改变.但课程设置较滞后,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医疗发展,也不符合生源基础.笔者认为课程调整势在必行,下面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戴文宏 作者单位:海安针灸推拿学校,江苏,南通,2266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23)分类号:G423.07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针灸推拿专业 课程设置

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解读 第3篇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遵循国际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内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建构职业教育新体系,部分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高移,或独立、或整合逐步升格为五年制职业院校。五年制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其办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其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下面以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和江苏W师范学校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试图探讨近阶段国内职业类学校调整升格后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惑。

(一)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课题组的调查报告

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是一所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省级重点中专校,近期升格为高职后学校课题组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教师的基本情况

参加调查有82份,青年教师占51%,中年教师占41%,老年教师占8%,从调查中发现该校师资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大部分。因此学校教师整体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不太稳定,对教师进行有效率的培训,对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从学历成份看,硕士研究生占9%,本科占85%。其中高级讲师占18%,讲师占20%,其它占62%。近两年来,该校教师发表各类论文约145篇。

2、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

调查发现,40%的教师都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31%的教师回答不太喜爱教师这个职业,其中认为教师的收入较低的占57%,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占30%。在选择教师职业的答卷里,有87%的教师都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3、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满意度,认为非常满意的占11%,满意占50%,不满意占32%。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特别是从提高软环境质量入手。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帮助最大的是学生和教育名家,从这点分析来看,说明教师的许多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由通过学习教育名家得以解决,这一点与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二)江苏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简析

江苏W师范学校创办于1923年,抗战期间以及上世纪60年代曾两度停办。1984年,经当时县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申请后获准复校。自1996年起招收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办学高峰时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00人。复校20多年来,为当地输送了近万名合格小学师资。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通过下述图示可知概貌:

可见,当前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为:(1)年龄偏大,中老年教师占70.8%;(2)中高级职称教师居极大多数,占87.5%;(3)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偏少,仅占16.67%;(4)骨干教师队伍亟待发展壮大。近年来,由于该地小学生在校生数逐年锐减,小学师资需求几近饱和状态,教育行政部门迫不得已逐年削减招生计划。该校所在大市范围原有中等师范学校五所,自2000年至今,三所已经单独升格或者并入当地高等职业院校,一所已经一分为二,即师范学校与重点中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真正意义上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仅存一所。以该校为例,近五年没有吸纳新教师,师资队伍的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当地同类型学校情况基本如此。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加强职业类学校办学条件的评估验收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推动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条件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也日益得到重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分析上述两所不同地区五年制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存在自我发展的良好愿景。然而,调查发现当前五年制职业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教师个体层面

1、教师自身观念问题

H高等职业学校调查“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时发现,40%的教师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近1/3的教师选择“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经济待遇不高等。这说明部分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对教师这一职业应持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没有深入的理解,在他们身上或许并不缺少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然而存在缺乏专业精神、缺少专业热情的问题。显然,他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重教书,轻研究”、“忽视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搞研究是不务正业的等等错误观念。比如,教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有的教师把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截然分开,认为教育研究是高层次工作,教育研究高不可攀,认为那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的事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难以胜任研究工作。调查发现,仍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作用不大”,不赞同把研究作为评定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这说明一些教师对教育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把研究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不想研究”,也“不愿研究”。

作为培养企业一线“银领”的职业院校教师,假如也没有这种愿望主动加强自身专业建设,并切切实实落实到教学中去,那怎么指望我们的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去适应企业对于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需要?在部分教师身上,缺乏专业发展的勇气,更缺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调查还发现这种现象也比较明显地存在于已评上高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身上。

3、学校升格后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纪之初,为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文件,对当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于是乎各校各显神通,有的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有的整合并入当地高职院校或独立学院,左冲右突实在没有办法的则转成了普通中学,办学功能、体制发生了很大转变。由于职业学校办学体系调整,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存在一系列的不适应。比如,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当地社会输送合格“银领”的任务,作为一名专任教师不仅要掌握宽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朝着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才能做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环境层面

1、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从两所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教师占绝对多数,均超过80%,显然,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历史较短,上世纪80年代前后各地陆续新办或者恢复一批中等职业学校,这两所职业学校也正是在当时情况下开(复)办的。在校工作年限长的教师差不多已退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办学后逐年引进的;二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与培养制度比较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能吸引应届大学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其次,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偏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資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近年内各校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而在所调查的两所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仅分别占调查的专任教师数的16.67%、9%,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为0。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合格学历只要求是大学本科,升格之后对于专任教师学历的在职进修,显然要有一个过程;二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引进硕士学位以上人才时,其吸引力远不如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

2、学校在职培训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H高等职业学校的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认为学校应给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这说明校方在教师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不够重视、专业发展环境氛围不浓等现象,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比如,在校本培训方面,主要形式包括集中听讲座、教研室听课交流、阅读教育专著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上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当然,这里也应该指出,“学校环境氛围”等毕竟是外在因素,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目光还是应盯在教师个人身上,有赖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下表是范良火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的调查结果。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其次是“和同事的日常交流”。相比较而言,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有关的两个选项“在职培训”、“有组织的专业活动”的贡献程度远不如由教师主体主动参与进行的前两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以前的院校校本培训都没有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是传统教育培训绩效不尽如人意的主因。因此,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要找准关键点,牵牢“牛鼻子”。

3、学校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职业学校与多数其他学校一样,在其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中,尽管把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学校各级管理层面的落实中存在不少具体问题,多数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应付检查与评估之嫌,部分教师的教研论文实际上远离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改进作用不明显。学校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建构仍需慎重考虑,对教师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成绩轻专业发展、重教学轻研究。在此背景下,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兴趣不高亦成必然。随着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的方法也在变革与完善之中,有必要尝试建立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这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必将起到正面引领与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

[2]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54-16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4篇

1 重要性

(1)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需要以某种高级语言作为先导课程,以建立编程的思想,学习完之后,又作用于高级语言,使得学生能够编写出功能更大、更健壮、更漂亮的程序,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坚定其从事软件行业的决心。

(2)是考研升造的必考课程,就业工作的测试内容。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相关规定,本科毕业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科为数据结构;笔者于2004年参加江苏省推出的计算机专业专转本考试中,其专业课程为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于2012年参加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工程硕士)的入学考试的专业课也为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许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会或多或少测试其高级语言以及算法即数据结构的相关能力,并作为招聘的重要依据。

(3)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的重要课程。数据结构中对于学生建立数据抽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4)对于培养学生的情商有着重要的作用。初学者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接受较慢,内容难懂,当教师有针对性进行引导时,促进学生养成相互交流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现状

(1)学校重视不足。部分五年制高职校计算机专业去掉了本课程,导致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无任何感知;部分高职校虽然仍开设,但要求降低,使得学生不能完整理解、掌握。个别老师和学校认为,与其让学生学习数据结构课程,不如让学生多学一、两门语言,或者只要让学生学过,具有基本的知识,概念和操作,通过学校的考试就行了。

(2)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现行要求。很多教师人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份教案,即便是借助笔记本+投影仪简单的多媒体,其本质依旧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很多专家、同行提出了许多的方法,如沈音乐提出的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方法;王万丽提出的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等等。笔者采用了问题为载体、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共同提高”,大大的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

(3)学生自身的层次不高,基础差,底子薄。一方面数据结构的内容抽象、繁杂,学生感觉晦涩难懂;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先导课程高级语言(如C语言)掌握的不好,加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导致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时间日久,学生便产生了厌学情绪。

(4)教材、教辅材料与五年制高职不配套。针对五年制高职在学制、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辅材料,才会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效率提高。在实际中,没有专门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开发、编写的教材、教辅材料。

(5)教学目标、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往往是根据学校的目标、教学计划、个人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理解后所产生的想法等方面完成的,导致可能存在了片面性、不统一性、不完整性以及不确定性;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受兴趣、第一次课的学后感、自身的条件等方面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3 措施与对策

(1)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安排合理的教学进程、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学习兴趣、动机以及个体差异等;其次要考虑到学校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的总体目标,师资力量,实训实验条件等;毕业后的就业定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再次要及时跟上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最新步伐,力求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相应内容。

(2)加大投入,加强数据结构课程的资源库建设。目前高校与高职院在资源库建设方面力度较大,内容相对丰富。高职校相对较少,需要加以吸收、转化、创新、开发,形成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所使用的资源库,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更新。

(3)加强五年制高职数据结构课程的系本、校本、院本教材开发。目前使用的教材大概的版本有:严蔚敏、吴伟民编著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据结构(C语言)》,主要供高校使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并出版的《数据结构基础》,主要供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用;还有重点高校所使用的英文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没有针对五年制高职出版的教材。所在的教研室正在着手编著《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C语言)》,正在小范围试用,并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保留了数据结构中的主线:3种逻辑结构(线性、树和图)[1],一查一排(查找和排序),将算法予以简化,并配有递进的操作实践习题,使得教师教起来相对轻松,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

(4)重视学生的算法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著名计算机科学家N·Wirt h曾提出这样的公式“数据结构+算法=程序”,说明数据结构和算法之间是存在非常特殊及重要的关系,一方面要以数据结构作为基础,算法作为内容,构成程序;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要想写出非常漂亮的程序,就必须要同时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思想。光有很好的数据结构,没有合适的好的算法,不能够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反之,不能够保证安全性等。因此,在理论学习期间布置有层次、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思考题,启发、引导学生对算法思考,建立算法思想;在实践中,精心设计操作实践题,鼓励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协作解决,打牢数据结构的基础。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认识。

(5)优化考核方法。在现行的评价方法,主要由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构成。这种评价方法,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学习态度方面的要求,难以调动学生动手实践、上课回答提问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践中,采用由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10%)、期末考试(30%)、实践操作(40%)几部分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平时上课的积极性,认真思考,积极参加实践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由于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及特殊地位,加上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工作,通过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学习并吸取先进经验,简单分析了目前数据结构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算法思想,提升学生的数据、算法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软件设计、开发过程最为重要、核心的内容,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为五年制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芳.“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2:60-61.

[2]李冬梅,孟伟.“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计算机教育,2012,(7):38-41.

[3]孙东.《数据结构》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2):88-90.

[4]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计算机专业考试要求.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5篇

2012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制)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指导书

艺术传媒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2012年10月

2012届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五年制)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本专业各个先前教学环节的深化和检验。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在工作中,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开展工作,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网络组建、网站设计与网络维护等领域和分析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l、学生必须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严格按要求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应包括对现场实际问题的调查分析。

3、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必须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原则上一人一题。

4、毕业设计(论文)必须有进度要求、有明确的阶段成果,并定期进行检查。

三、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及答辩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时间2012年11月—2013年3月。在2013年3月20日前将毕业设计(论文)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在2013年3月30前将毕业设计(论文)定稿交给指导老师。答辩时间:2013年4月

2、答辩时,学生介绍时间应控制在5-10分钟,要求简单介绍设计题目,设计思想和基本设计方法,对重点部分可以适当详细介绍。答辩教师提问及回答问题时间应控制在20-30,由答辩教师做好记录,填写答辩评议表。答辩结束学生一律递交设计说明书及毕业设计论文。3.成绩考核:平时成绩20%(实习报告,日常考勤,中期考核)、论文50%、答辩30%。毕业设计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设计思想,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以及答辩情况参考设计态度综合评定。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成绩评定标准如下:

1)观点是否明确,结论是否合理; 2)分析过程是否清晰,逻辑性如何; 3)论据是否充分,引用文献是否可靠; 4)意思表达是否准确,概念使用是否得当; 5)语句通顺与否,体例是否合乎要求;

四、毕业设计(论文)结构及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由9个主要部分组成:(1)封面;(2)毕业论文任务书;(3)论文目录;(4)论文摘要;(5)毕业论文正文;(6)参考文献;(7)附录;(8)总结致谢;(9)本人声明等。

2、毕业论文字数要求:要求论文正文部分不得少于4000字,(不包括图表、程序代码等)。毕业论文一律提交Microsoft Word打印稿。准备论文一式三份,交两份,自己留一份以备答辩。

3、毕业设计(论文)规格为一律用A4纸打印。

4.毕业论文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说明透彻,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

5.毕业论文要求文理通顺,叙述简练,文图规范。文中引用的文 3

献资料必须注明来源。

6.毕业论文需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五、论文格式及装订要求

1、论文格式

论文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束语、附录和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要求编写完整、齐全规范。论文体例要求:

(1)论文题目(四号宋体)(2)署名(小四号揩体)(3)摘要(五号宋体)

(4)关键词(五号加粗宋体)(5)引言(小四号宋体)(6)正文(小四号宋体)(7)致谢(小四号宋体)(8)注释(五号宋体)

(9)参考文献(五号宋体) 标题序号依次为:

1、1.1、1.1.1、1.1.2、1.2、1.2.1 „„  每个自然段起头空两格;  论文题目和正文部分空两行;  论文正文内容至少4000字。

2、毕业论文电子版排版打印格式

(1)论文构成:封面、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附录、参考文献及封底;

(2)用A4标准白纸,计算机打印,若有图纸用A3纸打印横装,上边距2.8cm、下边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装订线0.5cm、页眉1.6cm、页脚1.5cm;

(3)从摘要开始至最后一页,每页的最上方加页眉“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用五号宋体左对齐,页眉之下划一条线;(4)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标题采用四号黑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距设置为加宽0.2磅(每页按32~36行设置);

(5)参考文献要求

正式出版的专著、期刊、报纸、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格式为: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论文集:[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3、毕业设计论文的装订

(1)毕业设计(论文)封面(学校统一格式)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校统一格式)

(3)进度计划表(学校统一格式)(校外顶岗学生为开题报告)

(4)中文摘要、关键词

(5)目录

(6)正文

(7)附录

(8)附图纸

4、装袋要求:

(1)清单

(2)论文

(3)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包括开题或任务书,中期考核表,答辩记录,综合评定)

六、毕业设计选题要求

毕业设计可结合技术开发项目、信息工程建设的需要及学生实习单位实际的需要进行选题。选题的基本原则是:

1.必须符合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

2.在满足综合训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与本地区、实习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的课题。

3.选题要有利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拓展所学的知识面。

4.课题任务要有一定的设计、工程量,以保证每个学生能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设计任务。

5.课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应使中等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6、下面所提供的选题只是参考性的和指导性的,如果学生觉得这些选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实际有较大距离,也可以自行拟订选题,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再进行撰写。

七、毕业设计参考选题

1、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

2、浅谈子网掩码与子网划分

3、多媒体课件设计FLASH动画制作技巧

4、CAI课件的创作与实例(如《计算机维修与组装》课程的CAI课件设计等)5.小型电子商务网站规划

6、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与实现(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

7、电子商务安全研究

8、基于FLASH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9.基于Authorware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0.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及研究 11.动态网站设计与实现 12.论坛设计与实现 13.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 14.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

15、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系统

16、网络无纸考试系统(可采用POWERPOINT、MOODLE等技术)

17、企业网站建设

八、指导老师职责

1、对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定,指导老师应在毕业设计前2周提出并报系里专家组批准后执行。指导老师应对设计题目做好充分的准备。

2、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应在毕业设计前对学生进行动员,让学生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在毕业设计期间,领导小组应定期检查,以便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指导老师应对学生全面负责,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的事项进行毕业设计,积极引导启发。既要注意基本训练,又要注意学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4、根据毕业设计课题需要,积极争取和聘请工厂专业设计技术人员共同指导。

5、结合学生在是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知识,提供毕业设计主要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6、组织有关人员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的审定。

7、根据课题内容,指导学生拟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确定每周的讨论时间和地点,并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8、审阅毕业设计说明书,写出评语和评分建议交答辩委员会参考,并在说明书上签字。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 酒店管理 课程设计

职业院校英语课程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五年制高职,即为初中毕业后,就读五年获得大专文凭的职业教育。同时,本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具备流利外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在后两年完成国际课程衔接,适应全英文教学,获得澳大利亚酒店管理大专文凭。

一、学情分析

以15级酒店管理专业新生为例,基本上都是参加苏州市中考未能达到普通高中最低分数线,即600分以下者(酒店专业最低是557),属于苏州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排名的后50%。即使酒店专业要求英语成绩100以上(满分130分),而除去30分提前考的听说,实际英语卷面成绩只有70分,属于中等水平。

五年制高职前三年学生年龄15-18岁,正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更为明显,有时爱表现,标新立异,开始向权威、规范等挑战。同时内心脆弱和不自信,特别是进入职业学校,与普高似乎有了明显的分水岭。一方面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忐忑不安。他们的认知特点为思维具有跳跃性、猜测性、非逻辑性。

通过对学生所罗门学习风格测试发现,他们表现以活跃型学习为主,思维活跃,偏爱直接参与团队活动,获取信息,做出反应。动手能力较强,喜欢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课程,但是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同时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他们对教师教学依赖强,学习的独立性有待提高。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分析,他们在音乐韵律、视觉空间和人际沟通智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课程设计不仅满足学习需求,更要改革教学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完成前三年规定的文化基础、专业课程,同时强化英语,顺利通过OPT(Objective Placement Test)英语能力测试,过渡到国际核心课程,毕业时达到相当于雅思6分及以上的英语水平,获得中澳双文凭。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1.总体目标。为了大力提升国际酒店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为能顺利通过中澳合作项目入学测试(OPT)并成功适应项目里的全英文授课学习。同时提升学生英语运用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2.具体目标。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逐步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泛的英语文化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的英语阅读,能从事独立的英语写作,能与外教进行准确流利的交流。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

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企业为重,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有所用;理念为先,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带动学习主动性,符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课程设计的方案

1.适应调整期。本阶段主要用来补差和缩短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的英语差距,使他们初步适应职高校园生活。因此,直接使用普高牛津英语教材,我们的学生无法一下子适应也无法达到教材所需的要求。因为从初中步入高中本身就是一个飞跃。据统计,升入普高的学生一般都会参加暑期的高一衔接班,以减少进入高中后的新要求的不适应期。而步入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从家长到学生都从根本上松懈下来,目的就是让孩子待在教室里,不闯祸。加上2个多月的暑假,没有碰一下英语,完全不在学习状态。

首先使用五年制高职教材,一方面为了三年级初的学业水平测试,另一方面为了恢复调整进入学习状态。由于每周8课时,可以在半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复习巩固旧知识,查缺补漏。然后提升难度,采用牛津高中英语,增加词汇和语法,以阅读为主。两者相辅相成,难易结合。同时由外教担当的口语课,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带来的差异,为英语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系英语教研组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考核内容。做到天天学英语; 统一作业布置,从单词到词组,从句子到段落;每星期至少泛读2篇;每月考核1次,以词汇、基本语法、阅读理解和简易作文为主要考核题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英语。

2.顺应过渡期。酒店调研发现,一个普高毕业生,即使没有考上大学,英语水平原则上比职校学生强,因为中考时排名本来就在职高生前面。他们到酒店实习,只要强化专业英语,就能胜任了。而职高生学习能力有限,加之环境影响,抱着混4年反正都能毕业的态度,学习动机不明确,还得靠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因此,饭店英语课程的补充,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英语,了解专业英语词汇,固定的句型,酒店服务的程序中的英语运用等等。因为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几个单词,句子的操练,更重要的是语境、语篇中语言的不同特点。饭店英语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为场景,以对话形式组成的篇章。它侧重于特定的工作场所中,专业人员的语言运用,有利于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继续使用高职英语教材,需要说明的是这2本书的难度突然增加了,学生有了牛津英语的基础,就不会感到突兀了。两者继续互补长短。除了一年级的常规教学外,二年级重点增强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着重练习COMPOSITION的书写。月考以词汇、中级语法、阅读理解和高考作文为主要考核题型,侧重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口试也孕育而生。

3.强化实践期。教材上继续牛津高中英语,不断提高听说读写四技能。鉴于学生语法薄弱,辅以《简明英语语法》,在三年级再次系统地全方位复习、提升或补缺,巩固语言基本结构。针对OPT测试中15分钟内完成30道语法单选,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

《英语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补充阅读量应达到10-20万字左右。为了配合OPT考试,也为了在缺少英语环境条件下,使学生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词汇量和产生语感,能用英语表达思想,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速度,势在必行,英语阅读课程ACTIVE READING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泛读教学,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技巧,领悟英语语篇的不同风格,更能开阔视野,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为将来与外籍教师的沟通,全英文教学奠定基础。其次,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改变他们逐字阅读等不良习惯,特别是在OPT阅读项目中,在20分钟内阅读8篇文章,完成20个选项。当然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原声朗读,体会语篇中的涵义,提高语音语调水平。甚至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做Group Presentation,与国际课程顺利衔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原有的教学常规下,三年级着重强化语言能力训练、掌握并练习ESSAY写作,同时了解Report写作格式。月考以词汇、中级语法、阅读理解和ESSAY作文为主要考核题型,充分训练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通过对学情的详细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整合优化课程设计,阶梯式设置听、说、读、写等各类英语课程,并利用不同的考核形式推进学生英语水平提高,最终完成国际课程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彦如,王文博,韩志伟.高职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3.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3]潘春芳.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7篇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开发,网络操作系统维护,网络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员、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网络综合布线设计师、网站维护员、企业网搭建工程师、网络安全员、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应用程序开发、网络创业等工作岗位需求,适合在企业、事业、政府等一线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进阶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进阶式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岗位和岗位能力,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确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站建设与管理三项专业核心能力,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构建职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递进提升为主线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般分为入职岗位(第1~2年),发展岗位(第2~3年),提高岗位(第3~4年),分别对应于网络综合布线施工管理人员,网站建设与维护人员,网络安全维护与销售人员等岗位,基础阶段侧重于动手能力,提升阶段偏向于“理论+实践”。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阶培养目标:

层级1:培养目标是能组装计算机软、硬件;能安装和配置计算机外设;能诊断和排除故障;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连接。对应主要课程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层级2:培养目标是根据用户需求构建进行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完成网络系统连接设备的配置,升级与优化系统配置,安装稳定的网络操作系统并能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对应主要课程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企业网搭建等。

层级3:培养目标是能够使用网页制作与编程工具、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工具,完成网页制作,按客户需求规划、建立、维护网络站点。对应主要课程为Photoshop、Flash制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

层级4:培养目标是能够运用ASP/ASP.NET/JAVA/J2EE等开发语言,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制作动态网站和网络管理程序,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操作系统,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及时处理,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对应主要课程为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等。

(二)进阶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阶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及职业生涯发展的路线,分析从事相关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并按职业能力成长递进关系来开设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融入职场素养教育的能力进阶课程体系。

进阶式课程要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递进提升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自主学习课程、专业群通用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等。公共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公共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作为准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课程则侧重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及作为企业新员工的职业素养。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进阶式课程体系规划,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层级专业课程模块与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对应关系建立如下:

层级4专业拓展课:WEB应用开发、网络组建与应用、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服务器配置与管理;公共基础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语文、数学、英语。

层级2、3专业方向课:CAD工程制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类、人文历史类、竞技类。

层级1、2专业群通用基础课: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数据库技术;自主学习课程: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等。

实践证明,基于能力进阶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由动手到理论,按专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开发和组织实施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深厚的理论基础、高尚的职业素养,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强,能够满足相应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8篇

一、“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其中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实行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一种形式, 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下伸式) 及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提升式) 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 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 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 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五年学习期间, 通常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 后两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 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在这一模式下, 学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以上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能较好解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 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时损耗,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率。同时, 由于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 可塑性强, 处于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阶段, 只要引导正确, 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意识。

不可否认, “五年一贯制”模式存在着修业年限较长, 学生缺少多次选择的机会等问题, 但总体来看, “五年一贯制”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紧密的一种方式, 能够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 教学与课程衔接较容易操作, 能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是一种较好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衔接模式。

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制度、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连接、承接关系, 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和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中高职课程衔接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 改学科本位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 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 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质量, 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 统编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育部应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 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 课程设计原则是“够用, 实用”, 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再次, 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 要遵循“中职为基础, 高职为主导”的原则。最后, 设计“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对接。

三、“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海南某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 至今共招收学生339人, 基本学制5年, 弹性学制4~7年。

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技能, 至少精通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一种数据库设计方法, 突出“软件蓝领”技能人才的培养, 按照现代软件企业开发管理要求强化软件设计基础和实习实训, 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 具有较强的网页开发与网站建设和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并获得劳动部门或行业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技术 (水平) 认证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五个部分, 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课程的衔接设计如下:

(一) 在中职阶段, 学生侧重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公共课程共开设12门, 职业基础课程共开设13门, 具体开设课程见下表一。

备注:带*部分是指该课程本学期为考试科目 (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 后2学年为4门) 。

(二) 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为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具体开设课程见下表二。

备注:带*部分是指该课程本学期为考试科目 (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 后2学年为4门) 。

(三) 中高职衔接中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课程设置中,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1.5:1, 具体内容见下表三。

从以上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 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 中职课程内容较注重基础性和操作性, 而高职课程内容则是对中职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的《数据库基础》课程已经在中职学过,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数据库的相关基础知识。高职课程在此基础上, 开设《SQLServer数据库技术》、《Oracle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模》等课程, 这些课程都是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变化, 在该专业增设了《Delphi》、《网络安全技术》等专业课程, 并在高职阶段增加实训的比例, 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认证、岗前综合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必需课程。

此外,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变原来的“学科中心”学科课程, 转向“职业活动中心”的活动课程, 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 部分采用学科课程, 以便奠定较宽广的文化基础, 对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 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课程具体开发流程如表四。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在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中, “五年一贯制”是较好地培养高职人才的衔接模式。本文就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进行探究, 以期对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课程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庆原.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 2008:71.

[2]高原, 曹晔, 马四顺.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3 (3) :28-30.

[3]龚卫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J].职教通讯, 2000 (11) :13.

[4]王炜波, 董兆伟, 韩提文.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5) :89.

[5]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4) :34.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9篇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有过这么个理念:“教学做合一”, 促进生活和教育的统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主体性。这一职业教育思想贯古今、通中外, 是在远承墨子等大家人本思想, , 近宗杜威等西方进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教育, 建构学生成熟的心智和熟练的技能以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陶行知对职业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学说。它对于我国当代五年制高职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1 五年制高职的特点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对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其特色在于将五年一贯制, 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 又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五年制高职学生比普通高中生更早接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 在5年内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可用于专业技术教育。同时, 由于五年学制一贯而行, 不存在重复学习的问题, 有效教学时数多。因此, 培养出来的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较强。

2 五年制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的特点

在“双主体”的理念指导下, 五年制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育应当努力顺应时代发展, 转换观念。以我校为例, 公共计算机课程以NIT考证为抓手, 推行的是教育部指定的考证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Windows XP环境) 》, 主要讲授内容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Windows操作技能以及Word、Excel和Power Point的操作。虽然内容一样, 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就必须由统一灌输观念向统分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转变, 努力实现五年制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教育工作模式的体系化、个性化、法制化、现代化。

3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特点

3.1 学生自身性格特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有的天生外向, 个性张扬, 善于表现并乐于表现, 在表现中得到成功的喜悦;而有的学生天生内敛, 不善言谈和表达, 不善交际, 善于沉思默想, 这对教师教学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前者很容易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观, 而后者则比较困难。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性格上的差异。不仅要关注性格比较外向, 学习上积极主动的学生, 还要对于性格比较内向, 不善言谈的学生要多创造机会, 多鼓励, 鼓励他们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 为他们创造其能力得以发挥的机会。

3.2 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

3.2.1 班级风气:

教师之间会经常讨论一些问题, 如某某班的学习风气不行, 学习成绩不好。这说明一个班集体的学习风气, 会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班级中那些在同学中有较高威望的学生, 其学习习惯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很大。调查显示, 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这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 善于探究, 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则其他学生便效仿, 使整个班级呈现出勃勃生气;如果这些学生循规蹈矩, 没有创造探究的欲望, 甚至无心学习, 则其他学生也效仿, 整个班级风气萎靡不振。

3.2.2 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以及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都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否很好发挥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1], 学生们认为, 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习积极性有影响, 平常和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教师课上课后的态度, 有人听课与没人听课的表现, 考试前考试后的态度, 对待学生生活方面的态度。这就说明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待教学要持之以恒, 力争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言行一致。

3.2.3 评价体系:

目前的主流评价体系是以分数核心, 很难体现出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这样的现状, 催生并助张了唯分是从的学习观。而当学生从初中的普通教育进入了职业教育之后, 发现评价体系不完全是分数决定的时候, 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从好的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核心并利用好职业教育的优势;但从不好的方面可能会让学生对所有学习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从而既不能取得高分数, 也不能获得一技之长。

3.2.4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个性特征, 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特征, 它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从物质上来看, 是校园的硬环境, 从精神上来看, 是学校管理者的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外在反映。[1]

4 五年制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开展

4.1 教学条件的改革

既然为计算机课, 就必须尽可能的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思想进行讲授。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与其他课程不同, 计算机课可以尽可能多的使用机房进行授课, 目前, 公共计算机课已经全部采用机房授课, 教师使用教学系统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这样, 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每一步操作的细节, 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的几张图片想象操作的过程。

4.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 可以总结出很多相应的经验, 与专业相结合就是其中之一。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结合专业, 如果将这方面做好, 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授基本的数据库的概念的时候,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可以直接使用数据库的概念以及学校相应的数据资源举例;而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 可能直接讲授数据库的概念较为困难, 此时, 可以使用烹饪专业学生日常接触很多的实训材料库举例, 将我们对数据库的管理比作是仓库管理员对材料的管理将会容易许多。

同时, 实践教学也是改革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讲授, 轻实践”的现象, 尤其在学生初中阶段, 由于计算机并非中考科目, 很多学校往往对计算机课的课时安排较少, 或者机房建设未能跟上, 实践操作严重缺乏。而在高职阶段, 实践将成为课程的主导方向。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演示讲授新课后, 通过一个一个小任务的形式, 布置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 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向老师提问。

4.3 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这一特点, 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的要求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同等重要的。[2]因此, 上机考试应更能考核学生的能力。首先, 将作为抓手的NIT考证的模拟题目通过上机考试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考证环境, 同时配合一些市场上针对学校期末课程考试的软件进行辅助。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效果良好, 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市场上的考试软件比较缺乏且内容陈旧,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益更新和普及, 有些内容就变得不是很实用。为解决这一难题, 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所有教师一起探讨出了一些应对方式, 如开发适合本校的考试系统, 建立相对应的考试题库并不断更新, 通过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存储, 在考试的时候实现试卷的自动生成和批改, 以应对不断变换的知识。

结束语

虽然目前高职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有偏差、教学条件有待改善等诸多问题[3], 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专业为导向, 积极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认真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高职公共计算机教学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摘要:从五年制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入手, 通过分析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 结合专业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 探讨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分析了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 为进一步做好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祖贵.对现代学生观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 2008, 2 (37) :160.

[2]王建社.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14) :64.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10篇

我校高职中药专业是面向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 培养掌握中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炮制、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研究与开发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培养的前三年期间, 学生已相继学习了公共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课程, 并正在学习部分专业课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认识、加强职业修养, 学校统一组织中药班学生在第六学期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专业社会实践。

1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专业实践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实践的内容包括徐州三江药业、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援康饮片厂、当地的中药相关产业、连云港中医院及第二人民医院。分散实践的内容包括连云港社会药店及社区医院。实践的形式包括参观、访问、调查、听取讲座、文献检索、交流讨论等。学生实践内容多样, 形式多样, 这既保证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又保证了实践的质量性。

2实践教学的目的

(1) 通过对徐州三江药业的调研, 了解医药批发企业的组织经营特点。 (2) 通过对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调查了解中药材及饮片的性状、购销调存等动态经营过程中的特点, 感受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3) 通过对中药饮片企业的调查了解现代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技术, 巩固中药炮制课程的知识。 (4) 通过对医院的调查了解医院药剂科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人员配备、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医院制剂室的生产过程及岗位能力需求。 (5) 通过对社会药店的调查, 了解社会药店的布局及结构组织特点, 了解开办药店的流程, 了解中药消费特点及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

3实践的路线与流程

专业实践涉及的学生多, 行程远、时间长, 所以组织必须有序, 每位同学都有一本专业社会实践手册, 里面布置了每个项目的任务, 以便学生有的放矢。整个流程如下:专业实践动员大会、徐州三江药业、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援康中药饮片厂、中医院药剂科、第二人民医院、社会药店、专业汇报、表彰总结。

4 实施效果评价

本社会实践已实施几年, 本人随机对已经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座谈。

5 结论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与学生的座谈反馈统计发现:98%学生愿意参加专业实践;87%的学生对实践过程清楚;95%的学生认为对专业认识有所提高;80%的学生有很高的实践积极性;75%的学生认为对后续的课程有所帮助;96%的学生认为开阔了视野;70%的学生认为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5%的学生填写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基于以上调查分析, 我思考如下:

(1) 调查单位方面:学校联系好的单位都是友好单位, 他们在接待学生参观调查方面准备充分, 能很好的为学生讲解本单位的构成及作用。但学生多, 学生咨询的问题多, 在加上企业的工作忙, 带领讲解参观的人少, 这就使企业的讲解及参观的作用会有所折扣。 (2) 学生方面:几乎所有学生都愿意参加专业实践, 并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这就给实践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针对不同的实践单位, 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对于药厂、医院、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参观兴趣浓厚, 并能很好的与工作人员交流。对于药店的调查兴趣减退。 (3) 学校方面:学校通过精心心策划, 积极组织, 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全程程指导, 并进行最后的评比总结, 将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合,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经过专业实践, 学生的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改善。 (4) 老师方面:学校组织织专业老师负责全程跟踪指导, 并把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组分配给不同的老师。但老师数量有限, 负责的学生多, 很难难对每个学生都指点到位。

基于以上的分析, 给我的启示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 安全工作摆在首位:本次实践时间长、路程远、人数多多且调查任务中, 这势必给安全保证增加了难度。所以为了了安全考虑, 实践之前必须做好安全预案。班级分为几个小小组, 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 带教老师带领几个小组。班主主任跟班对全班负责。行动之前统一布置任务, 按时集合。学学生手机要求时刻保持畅通, 以便及时联系。只有加强了安安全, 本次实践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 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适的时间对实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尽量联系单位不忙忙的时候进行参观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参观单位的工作作不受影响, 而自己的参观又能得到单位的专心接待。我校校选择每年的四月份去参观, 学生们正好正在学习专业课程程, 他们又即将走上实习岗位, 加上天气凉爽适合出行, 这正正好达到了实践的目的。 (3) 加强考核:恰当及时的考核是对对学生实践效果的检验,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性。学生的每天调查事项都应明确, 每天真实记录调查内容容, 老师对每天的调查结果进行检查, 并和学生进行一天的的调查交流, 进行及时的指导并打分与总结。过程的评价贯贯穿始终, 这样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实践结束后, 各各班级进行评比总结, 评出优秀小组, 并给与物质奖励, 这样样会极大地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的。 (4) 多联系几家单位:在校期间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实践践机会, 多联系几家参观单位, 使学生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有有一些感官的认识, 加强岗位意识。使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践中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 (5) 加强实践过程的指导:实践践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带教老师作为实践的策划及指导者者, 对学生的全程实践起着引领者的作用。带教老师是本校校的专业老师, 但人数有限, 所以要邀请行业的老师进行参参与, 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效果的最大化。在实践的过程中, 老老师既要及时指导也要适时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的潜能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社会实践是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做得一些探索, 实践效果得到学生、老师及单位的一致认认可, 这既是对学生的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极大帮助也是对对我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肯定,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虽然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但我校在课程改改革, 在专业认知,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努力贴近企业、贴近岗岗位, 从而培养出合格的高职生。

摘要: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实践已实施了几年, 本人对已经进行专业实践的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座谈, 分析了专业实践实施效果的进行情况, 并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药专业实践,实施效果,调查与问谈,结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宋利华, 刘德军.高职中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 2008 (04) .

[2]陈志华, 朱建军.高职服装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08) .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2+3”五年制高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2011年起,广西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进行“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试点,即学生前两年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学习成绩合格后升入试点高校。“2+3”形式教育将主要从参加中考的考生中录取新生,学校招生工作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合作办学的高职(高专)院校指导。参与“2+3”形式教育的学生当年秋季入学,双方学校在新生录取登记表上盖章。“2+3”形式教育前两年学生享受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农村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学生完成两 年中等职业教育后,如果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放中职毕业证。经过几年的办学,目前,广西“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如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现在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2+3”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势

1.学生避开了高考激烈竞争,实现了初中毕业直接上大学。

2.不用考高中,直接上大学,学制五年,比高起点高职教育缩短一年的时间。

3.五年一贯制,优化了课程设置,拓宽了教育改革的思路,提升了学生能力培养规格。

4.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动手实践方面有优势。

5.市场需求大,就业形势较好。与同专业的三年制高职学生相比,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

6.学生学习三年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国家正规的职业中专毕业证书;学生学习五年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国家正规的职业大专毕业证书。

7.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国家英语、计算机等各种等级证书及国际国内各种权威技能认证,增强就业能力。

二、“2+3”五年制高职汽车类专业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工程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造就汽车行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2+3”五年制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掌握汽车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汽车技术必备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从事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维修与检测技术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四、建立阶段性教学平台,实现中、高职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包括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等八所中职学校,职教中心与梧州职业学院进行资源整合后,实行一套人马,两套牌子的管理模式,而且根据各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实行职教中心与学院各系部进行对接,形成了中、高职两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兼具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办学层次,学生前两年在职教中心所属的中职学校就读,后两年免试入学直接进入梧州职业学院继续深造,实现在中、高职无缝对接。经过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深入调研和实践,并根据初中起点“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建设阶段教学平台,由学院中专部、学院教务处牵头组织各中职学校、学院各处室、各部门共同制订“2+3”五年制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前两年中职阶段,学生根据专业的不同,由各中职学校进行培养;后三年高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各系部的相应专业。如果学生自身基础较差,很难完成五年的学业,则可在第三年选择完成中职教育,获得国家正规的职业中专毕业证书,以实现阶段培养目标。

五、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实行中、高职无缝对接的办学优势

1.有效地解决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的问题

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教中心一体化教学,实行中、高职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两学制的衔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作者作为梧州职业学院招就处招生人员兼学院中专部教学科负责人员,亲自参与了“2+3”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达到无缝对接,有效地解决了中、高职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的问题。学院根据生源是初中生的特点,量身定做确定培养目标,做好课程与技能培养的衔接,重点突出人才类型的“技能性、专业性、多样性”三大特征。

2.有效地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复性设置问题

广西一般的“2+3”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有所不同,即使相同课程在不同中职学校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而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挂钩招生的中职学校统一课程标准,也缺乏与中职学校在教材、大纲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过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使得授课内容重复,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课程的兴趣,还成为少部分学生逃课的借口,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而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教中心资源整合后,形成了中高职两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由于兼具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办学层次,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中、高职无缝对接,使“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既缩短了高职教育的时间,又强化了职业技能培养,有利于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存娟,李友化.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7).

[2]沈冰.“3+2”五年制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

[3]刘辉.五年一贯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5).

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第12篇

1 专业建设背景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通知提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动物流专业教育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截至2011年初,我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 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分层次物流教育体系。

合理的物流专业人才结构应该呈现金字塔形,也就是高、中、初级物流专业人才维持在1∶4∶7的比例。根据调查,“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其中85%是一线操作岗位,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相比,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全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高级技师人员比例、高级工人员比例远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物流职业教育还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供需脱节、学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等问题。专家们呼吁应从加强校企合作入手,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大型著名的跨国物流企业进驻我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专业初级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主要应该由职业教育来承担这些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改革和发展物流专业,对于推动我国物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2 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是“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提出的物流人才目标是:

(1)物流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应定位在物流基层作业人员和物流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物流基层作业人才能够熟练地进行物流实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能够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运作管理。

(2)物流需求领域方面:高职院校应定位在企业物流人才,在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出口贸易量大,这些地区的物流人才则可以定位在一线操作的国际物流人才。

(3)物流专业培养层次方面: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初中起点,理论水平和接受能力较低,不具备高深研究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培养层次在理论上应定位在中初级层次,要求熟练掌握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所要求的全部理论知识和部分物流师(中级)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在实操技能上应包括国家助理物流师和物流师(中级)职业标准所要求的全部技能。

高职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能力为本位,必须注重实践性教育环节,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课时和课程内容。

2.2 职业能力分析

2.2.1 理论素质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物流现代化首先是信息技术现代化,要实现物流的速度和质量,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对物流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各环节操作能力。针对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过程所进行的采购设计、运输优化设计、库存控制、货物保管、增值服务项目设计、仓储优化设计、设施设备保养、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等。

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物流要求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只有具备项目成本的分析能力,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以低付出、高回报来吸引客户,才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易于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物流专业人才的价值。

物流市场要求物流从业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经济基础、国际贸易知识以及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力,市场营销知识,物流专业各种技术知识,产品材料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相关知识,法律知识等。

2.2.2 技能方面

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最基本的是将技能定位为动手能力或者实践经验,像使用叉车,货物堆码、填制单据、操作软件及各种设施设备属于物流人才技能;在此基础上物流人才要具备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任何岗位还都需要撰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基本物流流程的设计等,这也是基本技能之一。另外,一定的组织管理技能也是物流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技能。

3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依据物流市场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与物流企业共同来制定符合物流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五年制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前三年是进行基本知识的培养,主要学习物流理论知识,达到广度的要求。后两年进行在校实验室实习和采用企业真实的项目下企业短期实习一年,最后一年学生自主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根据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胜任现实企业的工作。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要以系统化角度将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渗透到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以及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并重视“学生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物流管理作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和基础知识系统为基础开发设计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以物流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物流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来开发设计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以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拓展为前提,开发设计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4 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主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于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了获得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可以一方面通过教师下企业实习,让专门的物流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获得企业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招聘曾在企业中工作过的人员从事教学。

(2)向物流专业教师提供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业务培训条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技能能方面进行学习;通过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说专业等竞赛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开发精品课程,增强教学团队的交流与协作,促进教学水平和合作意识。

5 顶岗实习建设

物流专业的顶岗实习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来完成,具体可采用组建订单式班级,与某企业合作,由企业提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要求,这由学校来完成,通过考试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企业的理论要求。实训课程占据学生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的比例,进入到企业内部实际工作,同时学校教师也跟着学生一起到企业中去,方便指导学生和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此同时教师也在企业中进行了锻炼,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最后一年由学校推荐实习单位,学生校外自主实习一年,进一步获得锻炼的机会。通过这些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就可以较好地胜任物流企业的各项工作。实现企业用人和院校教学就业的有效对接。

在我国创建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下,高职院校利用国家的促进政策,大力对物流专业进行建设和改革,多角度地开发校企合作,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物流市场的初级物流人才。

摘要:通过对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分析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体系、教学团队建设、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的总体建设思路。

关键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陈诗颖.从社会需求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J].商情,2010(37):58-59.

[2]曹军,陈兴霞.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45-48.

[3]张智国.关于五年制高职软件专业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76-77.

[4]朱道立,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政治经济战略下一篇:工程结构抗震